精品课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4 17:06:05

精品课程教学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教学模式

当前实施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必须全面改善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突出中职教育特点,深化中职语文教育目标,明确中职语文精品课程的实用性与学术性,最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实践中发现,当前江苏地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导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整体呈现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且难以发挥中职语文实用性等特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模式单一,难以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目前江苏大部分地区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仍相对单一,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出中职语文精品课程的特色,难以培养他们应用语文的能力。(二)教学方法呆板,无法呈现中职语文的实用性。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中职语文教师努力创建语文精品课程,却常常因为教学方法的过分呆板枯燥,导致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无法体现其实用性。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精品课程变成了一种工具,人文性急剧下降,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实用效果。(三)教学内容脱节,没有发挥素质教育效能。开展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能力的职业人才,但从江苏地区就业市场反馈情况来看,很多用人企业都表明企业内中职毕业生的语文素养整体偏低,甚至有些中职学生无法掌握基础的语文常识,在企业工作中遇到需要一定语文能力的问题很难自行解决。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从根本上发挥素质教育效能。

二、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2

师资学校重视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师梯队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具体做法是安排年轻教师与主讲教师同讲该门课,授课期间同时备课,共同研究课件、教案、习题,使之深刻体会该门课的特点与精髓,树立精品课的教学理念,形成精品课教学梯队;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效果明显。教师利用网上精品课程资源,互相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学、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等方面的组合都比较合理,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较强,这些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组成员提供更多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近年来,精品课程的教学队伍中不断有教师获得学校资助的国内外进修或参加国内各类教学科研交流会议的机会。学校还注重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我校4门校级精品课程均聘请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使我们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精品课程教学手段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型教学方法理念,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型创新人才,一是构建设自主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营造互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信息量。学校多次组织教师技能大赛,既展示了教师教学水平、也起到了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还通过教学教风建设、教学专项检查和教学研究活动,督查促进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鼓励教师采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灵活多样的先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配备了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专业计算机房以及相应的模拟实训软件系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多媒体、网络媒体的建设,要求在课程网络上建立友好界面的,美观大方的课程专题内容、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集、案例集、相关信息以及参考文献等等。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和优秀教材资源,并能够使用到优秀的课件,体验先进的教学方式,获取大量的学科前沿信息。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宽广,能更快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精品课程管理,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0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广大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晋升高职院校后,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工作随之跨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7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示范专业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前形势下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的学院重点工作。通过这两年多来的课程建设,我院共建成了2门部级、16门省级、4门教育部教指委级精品课程。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深深体会到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我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体现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和学科特色,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宽口径,厚基础”不同,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的需要,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

首先课程内容首先应该是活跃的、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要能跟上日益发展更新的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其次,课程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否则其它各个方面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优化,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当在非常熟悉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深人企业收集资料,以体现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完善大纲内容。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是边讲边写,学生边听边记,课程讲授大多沿用概念—原理—运用的传统方法,学生参与程度低。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在利用程度上还参差不齐。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一种模式。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这次我院各系在精品课程的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将传统的讲授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纺化系,在这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较好地体现了其学科特色,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也可看出,我院一些精品课程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表现教学内容与教授方法的协调应用上还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改进教学效果和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优化教学手段还要处理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手段的优化对教学质量的优化所具有的优势。

4教材的整合优化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衡量一个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与高职高专相配套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注重教材的系列化和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的相呼应,并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此外,教材建设除了选用以上这类优秀的成品教材之外,我们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例如,我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和行业需求,编写了51本特色教材,进一步完善了主干教材的系列,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广大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晋升高职院校后,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工作随之跨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7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示范专业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前形势下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的学院重点工作。通过这两年多来的课程建设,我院共建成了2门部级、16门省级、4门教育部教指委级精品课程。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深深体会到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我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体现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和学科特色,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宽口径,厚基础”不同,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的需要,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

首先课程内容首先应该是活跃的、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要能跟上日益发展更新的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其次,课程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否则其它各个方面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优化,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当在非常熟悉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深人企业收集资料,以体现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完善大纲内容。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是边讲边写,学生边听边记,课程讲授大多沿用概念—原理—运用的传统方法,学生参与程度低。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在利用程度上还参差不齐。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一种模式。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这次我院各系在精品课程的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将传统的讲授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纺化系,在这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较好地体现了其学科特色,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也可看出,我院一些精品课程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表现教学内容与教授方法的协调应用上还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改进教学效果和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优化教学手段还要处理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手段的优化对教学质量的优化所具有的优势。

4教材的整合优化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衡量一个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与高职高专相配套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注重教材的系列化和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的相呼应,并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此外,教材建设除了选用以上这类优秀的成品教材之外,我们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例如,我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和行业需求,编写了51本特色教材,进一步完善了主干教材的系列,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了切实做好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就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可见,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2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3精品课程的特点

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和教师水平的四个先进性来反映。

3.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

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3.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

指课程实施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3.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

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4.1教学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4.2课程体系建设

在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行业、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4.3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4.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4.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4.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同时也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

5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5.1制定本课程建设目标

要按照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好课程建设目标。

5.2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

要根据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层层分解的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5.3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

5.4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

5.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所以,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必备工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传统的文字教材为主,以多媒体及CAI教学课件为辅。而财经领域内目前涌现了诸多与财经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如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电子(金融)汇兑等,这些属于电子教材或电子模拟系统。这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型知识获取须更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仿真操作,以及多方交互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显然,相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单纯的传统文字教材组织结构已无法融入最新的技术知识,不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问题在多数财经类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的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国家已有新制度、政策出台,但从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教材更新缓慢,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相对滞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作主张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学生财经类专业知识掌握的时效性不够。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时较少。财经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需通过实际运作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目前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学生多数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获取知识,少有模拟仿真的有效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真正得到提高。

4.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财经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即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和操作能力。财经类很多课程是涉及多专业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多专业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解读

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是指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指课程实施(教学)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化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创精品课程

1.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强化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组织者,课程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在精品课开发与建设中,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财经类很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色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并亲自进行全环节的模拟操作。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模拟资料为案例,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面对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这比教师单纯地指出问题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这更能使学生得到实际训练,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定岗工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努力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要促使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促使课程建设出“精品”,使被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与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变化保持同步。评价体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1)突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题,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在评价体系中要深刻突出高职的岗位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培养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2)评价体系要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要把我国的职业课程的发展放在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使课程既反映我国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又具备国际视野。(3)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评价指标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实施后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实施有特色的教育,获得有个性的发展。(4)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比较容易地被人们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能够很好地获得课程实践的信息反馈,分析课程实践的效果。

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高职院校要制定与精品课相关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精品课的建设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精品课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3)精品课的建设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含金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戎成,李锦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的实践体会[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开始宣传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旨在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大自然,接近阳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为“健康、运动、阳光、未来”,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审美意识的形成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1]153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并不十分理想,为了提高当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恰巧是实行“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主要场所,因此大学体育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重视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促进“阳关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

一、阳光体育运动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中共中央、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制定的针对全国亿万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有效丰富各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运动对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巧。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特征

1.开放性

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体育教学工作不再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天性,在巩固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理念。[2]136-137阳光体育运动下各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既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需要不同学校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设备、场地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2.系统性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且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阳光体育运动具有系统性,可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多种优秀品德,它在各学校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它的系统性。

3.以人为本

阳光体育运动在各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都体现了对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重视。阳光体育运动有着明显的以人为本的特征,以人为本的特征不权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以及教学评价的人性化方面,尽量避免单一运动成绩为标准的评价,重视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情感体验,研发、开展更多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课程,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内容。

二、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我国大学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

大学体育是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培养更多身体健康的全能型人才,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但是从近几年全国各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观察,大学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多数大学生的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大学生把时间花费在玩手机、电脑等高科技数码产品上,却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导致身心俱疲。

(二)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多数大学中,体育教学没有受到老师和领导者的重视,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大多以空泛的“增强学生体魄”等口号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缺乏实际行动的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大学体育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体育课堂没有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身体健康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我国多数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断讲解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学习,师生在教学中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这对体育教学有着极大的限制。

三、大学体育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工程,这一工程开展目的是提高体育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80-83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由我国教育部门主导的,大学是项目的参与主体,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质共享。此外,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要建设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通过互联网信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是建设水平并不高,建设的速度也比较慢,其原因是我国多数大学并没有把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点。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我国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也将出现新的局面。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阳光体育视域下,我国各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进行,都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是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阳光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不再是功利性的模式,应该不断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加速精品课程的建设,保证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多方向、健康、有效地进行。阳光体育视域下,我国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具体途径做起:

(一)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前进,为了更好地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坚韧意志等,各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并了解素质教育理念,并且重视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我国各大学应该积极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多多接近大自然,实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老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因此,阳光体育视域下我国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顺应当今社会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学理念,激发当今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充分彰显精品课程的内涵。[4]100-102精品课程是指有着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征的示范性课程,它是教育事业的一个全新的变革,丰富了传统课程的内容。阳光体育视域下我国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应该始终贯穿创新理念,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突破,精品课程和传统课程不一样的地方表现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不受限制,符合当今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阳光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应重视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一味灌输。

(三)加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下,我国各大学都应重视体育运动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面贯彻落实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这就需要社会以及政府投入一定的支持资金,购置一些教学要用的设施等。各教育部门、学校等都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重视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做好体育精品课程的宣传工作,真正打造出一流的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等,有效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我国各大学的管理者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建立并完善多项制度,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在阳光体育视域下,设置符合标准的操场,配备应有的体育设施等等,打造有着一流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地体育精品课程,激发学生对大学体育的学习兴趣,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将体育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五、总结阳光体育运动这一项目提倡我国各阶段学生多多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操场,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体育作为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实施重点,应该积极主动地响应号召,加速建设大学体育精品课程,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明.打造精品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南开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2]宫佳明.大学体育精品课下课内外一体化中的自主学习调查研究[J].理论观察,2013(10).

[3]余子义,余超,张园.湖北《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状况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2(5).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教学改革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教学发展方向,其更是推动教育部门质量教育的重要动力,精品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更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同时掌握着一流的教学手段,教学课程都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帮助教育人员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学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强大教师团队,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等。以《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出发点,不断对其进行研究。

一、精品课程建设概述

高等教育为社会直接提供高质量人才,所以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以及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教学课程以及内容等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组成教育的重要因素,怎样去更科学的衡量高等教学中的教学水平,需要从学科学术以及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等方面入手,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逐渐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衡量因素。所谓精品课程主要是具有一定示范性、具有鲜明教育特色以及超高教学水平的课程。从教育角度来讲,精品课程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客观展示,其在教育发展上符合当前高等教学的要求,集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学术性于一体,不管是在教学技术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对其他课程更是具有辐射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属于龙头地位,很好的帮助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怎样提升教学质量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焦点。

二、重视教育团队综合实力的增强

在教育中,教育团队的教育实力非常重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以及探索,近些年我国教育团队的教育实力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外科学教育学科,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专业,在不断革新过程中,整体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手段都得到很大的完善,这些都要归功于教育团队教育实力的增强。外科学任教结合教师资历以及专业进行划分,其中分为临床实习、理论授课以及小讲课等,重视严抓备课过程,及时在授课之前进行试讲等,在长时间发展以及研究下,已经形成了专业知识过硬,教育理论应用熟练等层次性、多样性的教师团队。

三、主讲教师核心作用的充分利用

精品课程建设教育中,非常重视示范作用的利用,主讲教师对其建设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需要由建设项目负责人为代表,积极策划主讲课程,各学科讲师需要结合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研究为基础,积极进行讲授。主讲教师属于外科学教育的主要动力,其教育具有很好理想的带头作用,加上以上这些主讲教师自身都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本身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楷模作用。在具体教学期间,基本都是利用四种教学方式,首先是利用公开课形式进行讲座,主讲教授及时在公开课上针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科学示范,其他教师作为听众及时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之间相互沟通,进行经验性的总结以及交流,这样就能够达到相互促进与提升的目的;其次是定期召开学术性研究讨论会,在讨论会中,彼此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者不解之处,再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讨论,这样就能够保证问题解决的目的性、针对性;再者是利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主讲教授教育,当然现在针对一对一形式得到很大的革新,将其转换为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以有经验的或者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为主导,及时帮助一些年轻教师更好的面对教育,在不断教育以及指导下,提升年轻教师在课堂教育上的质量,不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是多多组织学术探讨研究活动,不断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且由主讲教授带领下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活动,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拓展教育眼界,获得更多与教育相关的知识。上述四种方式能够很好的将主讲教师中心带动作用激发出来,富有经验的主讲教授(教师)积极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心得传递给其他教师,不断得到扩散传播,产生溢出效益,从而达到提升外科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提高对年轻教师的重视

年轻教师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主讲教授等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是针对外科学教育来讲,对于教师的经验性以及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不断提升年轻教师教育的培养重视。年轻教师在我国外科学教育中属于一种新生性力量,也是学术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术性教育还需要年轻教师进行传承,因此年轻教师任重道远。正因为年轻教师的压力较大,所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年轻教师学术性的修养。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不够丰富,但是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只要加大培养力度,就能很好的激发出其隐藏的能力,当前具体培养方式如下:重视自主性培养与外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增加对于年轻教师培养资金方面的支持,多多建立专项资金形式,提高对教学改革宣传方面的力度,鼓励教师多多接触相关改革内容,积极深入到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还需要挑选一些中青年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其提供出国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深入进修,聘请相关专家以及外籍专家进行教育等。结合以上建议,不断提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

精品课程教育对于外科学来讲至关重要,当然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参与以及培养来讲,需要不断创新观念,鼓励教师们参与到其中,不断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精品课程教学对于外学科教育就有非常明显的辐射性作用,利用这种辐射性效果积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既能够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性的提升又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式,实现最终教育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教育突破的过程,其具有系统性特点,所以积极与人才培养之间相互作用,创造出更显著的教育成果。

六、结语

总之,《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以上讲述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从中探索适合我国《外科学》教学的人才培养的角度优化改革措施,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提高对年轻教师的重视、重视教育团队综合实力的增强、主讲教师核心作用的充分利用等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贡献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实现教学改革的突破。

作者:余莉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然.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4,(11):249.[2017-09-15].

[2].江苏理工学院心理学学科介绍[J].教育研究,2015,36(09):161.[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