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2:33:17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中医院校;教学改革;中药学专业

近十年来,我国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突出了全国中医药高校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要求,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我国的中医药高校在课程建设上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而精品课程的建设则是最好的改革方式之一。

1精品课程的优势

精品课程是指具备专业教师团队、教学提纲、教学方法、书目和课程管理等规范性示范课程[1]。精品课程主要具有4方面的优点:(1)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全国的中医药学类专业的精品课程均上传到自己学校官网的网址上,为全国有学习相关知识的人提供了共享平台,大大提高了学习上的便利。(2)能够反复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难懂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反复的学习,从而达到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受益。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多个精品课程的网址进行学习,因为每个精品课程的网址的讲解教师都有不同方面的特点和优点,通过对多个网址的学习,可以将不同教师的不同的特点和优点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教师来讲,可以通过观看不同网址上相关领域的精品课程弥补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上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的传授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学生能够高效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来讲,从而拓宽在中药学领域的视野,能够更好的打开多元的中医药思维。特别是在各个民族的特色的学习和了解上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4)学习的时间不受限制。由于精品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所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不断的良性循环的提高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

2精品课程的分类

为了能够优化精品课程的质量,国家、省、市以及高校会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所以精品课程按照评价结果分为4级:部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

3中药学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由于现代中药学学科具有的向化学-生物学-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转变的特征[1],所以,中药学专业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药学专业国家标准规定的核心课程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和药事管理6门课程[2]。而中药学专业的精品课程也主要围绕这些核心课程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药物的波谱分析》、《生药学》和《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而且,《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方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等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建设的课程。在全国大约20多个中医药高校的中药学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以上这些课程均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同时,将能够与中药学和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结合,也是中药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趋势。但从中药学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建设的情况来看,参差不齐,且各中医药高校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中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

4.1不够系统。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是以知识“点”或“面”的形式进行,所以,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系统,所以,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需要按照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4.2缺乏趣味性。精品课程最大问题是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很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精品课程如何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未来的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挑战。4.3课程建设单一。精品课程现在大部分是只针对一门课程进行建设,而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对中药学学科的理解不够深入。

5结语

中药学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符合中药学专业培养发展实际的。在中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可以将精品课程群的建设作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可将由紧密联系的课程,比如《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中药化学》进行整合进行精品课程群的建设。这需要授课教师和学校通力合作,根据各中医药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该如何进行课程群的建设,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袁月梅,黄志纾,徐月红,等.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73.

精品课程范文篇2

一、内容管理系统(CMS)概述

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ManagementSystem,简称CMS)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在信息更新、网站维护和网站升级过程中所出现的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针对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的需求经过深入分析后设计开发的,专门面向网站内容编辑与的应用系统,具有灵活的产品架构、严密的安全性、无限的扩展性和伸缩性,能够高效构建起各种网站应用型平台。重点解决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易于与其他应用相集成和功能扩展,并可以快速进行部署。

二、内容管理系统(CMS)的特点

CMS把一个网站的内容(如文字,图片)与网站的组件分离开来,将各个页面连接到一起,控制页面的显示。通过CMS可以方便地管理、、维护网站的内容,而不再需要写HTML代码或使用Dreamweaver建立每一个页面。所以内容管理系统的使用人员不需要编程基础、网页设计基础就可以出布局合理页面美观的信息。CMS将页面的显示进行了模板化,由于采用了统一的页面标记,所以只要更换页面模板就可以完成整站的改版工作。对于用户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组分配不同的权限,各组用户根据自己的权限来进行网站建设和信息、信息审核等操作。CMS本身提供了许多功能模块,如文章、图片、下载、分类信息等,并集成自定义模型、自定义字段等功能组合成强大、易用、扩展性强的开源网站管理软件。CMS具有完善的SEO(搜索引擎优化)为网站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MS在优化显示性能方面普遍采用了页面静态化技术提高系统的承载能力。CMS提供了内容搜索功能,实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标题检索、站内第三方搜索引擎全文检索、站内自建搜索引擎标题或者全文检索等。同时CMS还提供了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

三、精品课程网站设计

精品课程组人员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所要建设课程的学科特点,完成栏目的设计,提出网站界面设计要求。制作者根据所选用的CMS系统完成课程网站主页模板的定制、导航的设计、内容页的选用等工作。同时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添加相应的通用模块使网站的功能更加完善。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录像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在此要求基础上,课程组人员结合所要制作的精品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出符合课程特色的一级栏目和二级栏目。在精品课程网站栏目确定后,搜集和提供网站界面素材,界面设计要用最少的操作最明显的提示来完成网站的使用。四、精品课程网站开发

(一)CMS的获取与服务器的架设

根据课程网站设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CMS,通过登录CMS的官方站点进行软件的下载。以科讯CMS为例,可以登录http://进行软件下载,选择合适的版本,把程序下载到本机之后在根目录下进行解压。如果需要上传到空间调试的可以使用FTP工具将KesionCMSFREE上传到空间。本机调试需要进行服务器的架设工作,首先需要安装IIS服务器,然后打开Internet信息服务,把主目录指向到科汛程序文件,并且启用父路径。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进入之后输入默认用户名、密码登录后台。

(二)配置网站信息

登录系统后台之后在基本信息设置中设置精品课程网站名称,网站标题,网站首页生成形式;专题是否启用生成静态,允许上传的文件类型,网站版权信息,网站META关键词等。为网站的首页和各个二级页面进行模板绑定。网站的每一页都包括各种各样的内容块。可以使用现有的模板,也可以根据现有的模板进行相应的模块布局修改,达到精品课程网站的要求。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开启用户注册功能和留言论坛功能,设置关键字屏蔽和留言审核,学生留言经过管理员审核之后才能显示在网页中。

(三)网站页面的制作

通过对网站首页模板的模块布局调整建立适合于精品课程的网站首页,精品课程的网站首页通常包含院校名称、精品课程名称、导航栏、申报材料、课程简介、课程负责人、课程特色、课程公告、师资队伍、在线调查等内容。根据系统默认的主页模板通过布局的调整和相关元素的添加完成主页框架的制作。根据首页中的各项内容收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进行页面的完善工作。网站顶部的banner和logo需要专业美工人员进行设计,作品要符合精品课程网站的要求,做到简明、醒目、信息完整无误。网站主页制作好之后利用CMS添加栏目功能完成精品课程所需的申报表、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材建设、方法手段、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特色与支持等二级栏目的建立。所有二级栏目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在导航栏中出现,同时要添加相应的外部链接栏目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功能。根据二级栏目的需要进行三级栏目的建立,比如教学内容下设置课程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内容解析等栏目。网站的整体框架建成之后开始进行单个页面的制作,在每个栏目下根据申报表的内容完成所有页面内容的录入工作,这其中包括文字、图片、课件、视频等内容。在单页面制作过程中,录入文字信息时为了节约时间和保护版权,通常将word文件通过MacromediaFlashPaper软件转换成Flash插入到页面中。由于部分CMS还不支持PPT文件的插入,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课件要通过ISpring软件转换成Flash插入到页面中。视频录像要用专业的格式转换工具如VideoConverter转换成流媒体格式文件,同时要保证清晰度。在佐证材料等栏目内容的编辑中需要用到图片资料,为了保证页面的响应速度,图片也需要按照网页图片的格式要求使用Fire-works软件进行处理。所有内容页面添加完毕之后进行网站测试。测试中发现问题之后进行调试、完善工作。

(四)内容访问控制

内容访问控制是通过权限管理完成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网站会员的管理和后台维护人员的管理。网站会员是指在通过IE访问课程的用户,除了注册会员之外,系统允许匿名访问。网站会员管理的主要功能是用户的增、删、改,以及用户对应的权限设定;后台维护人员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对后台所有维护人员的管理(增、删、改)、权限的设置。主要针对课程开发人员和使用精品课程的教师。根据不同的需求,系统管理员为他们分配不同的权限。比如教师应该有管理学生留言的权限,包括留言的审核、删除、回复等。

精品课程范文篇3

一、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成绩

近5年来,在张强教授、杨胜刚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28个具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湖南大学金融学是国内唯一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的金融学专业。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立体化”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2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4年,杨胜刚教授主持的“国际金融学”率先进入国家精品课程系列;张强教授(2006年)主持的“货币金融学”和彭建刚教授(2007年)主持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完整发展体系。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双语课程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系列课程群(包括“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函电”)被列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高端化”为导向,加强规划课程建设。2005年杨胜刚教授主编的部级精品课程教材《国际金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被列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被国内80余所高校使用,这标志着我院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迈入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彭建刚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被列入“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2)师资建设整体提升。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2008年,以张强教授领衔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以其突出的教学业绩、良好的职称结构、优化的学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方面,杨胜刚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理论讲授透彻,联系实际得法,运用案例恰当,尤其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真正做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学视野的有机结合。2009年,杨胜刚教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3)专业建设凸显特色。多年来,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通过组建教师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材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金融学专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及长江以南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基地。2008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二、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以“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通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加强通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改变过去以科目为本位和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建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的课程新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的变化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国际性。作为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所学能更接近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注重提高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国际化、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部分课程采用外文经典教材和双语教学、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等。

(2)综合性。新世纪的金融业既是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又是应用性、涉及面很宽的专业,既要研究宏观经济,又要研究微观经济,还包含着管理学的内容。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既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统计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和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扩充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特色。

(3)动态性。现代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是封闭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开放的和有弹性的。我院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素质和社会需要差异的矛盾,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进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4)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模拟训练、创新训练、课程大作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抓好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突破口,全面推动教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之作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1)课程建设能适时体现学科及专业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科及专业从名称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在特定的时期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有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体现。

(2)课程建设能造就优秀教学团队。由于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个人行为与教学能力作用有限,必须发挥团队与群体优势。在宏观微观结合的理念下,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有良好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在“两阶段”教学模式下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出货币金融、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等四大课程群组,形成了四个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负责人,由合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课程建设可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首先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和教学目标有清晰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及时革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

(4)课程建设强化了教材建设。金融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编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导书,提高国内优秀教材选用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并借此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教学模式接轨。同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满足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需求。

(5)课程建设启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与现实金融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一的传统面授和黑板笔记式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金融学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程大作业、创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了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习相结合。

(6)课程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金融学院已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全面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三、以本科“质量工程”为契机促进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07年,教育部推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新契机。从特点上看,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凝聚和整合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加大对教学的投入,通过项目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由点到面的提升。从内容上看,“质量工程”主要推出三个层面的项目:在专业上,推行国家特色专业。

在课程上,以“立体化”为特征,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国际化”为导向,新推出部级双语示范课程。在师资上,面向教学集体推出部级教学团队,面向教师个人推出部级教学名师。从结构上看,“质量工程”包括三大层面,呈现出“专业—课程—师资”的层级特征。其中专业是“质量工程”的顶级层面,体现本科教学的最高层次;课程是“质量工程”中间层面,表示本科教学的中观层次;师资是“质量工程”底层,反映本科教学的教学要素层次。我院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已经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下一步一方面需要实行由课程向专业和师资的“双向延伸”,另一方面实行课程、专业与学科的整体推动。金融学专业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后,紧接着的是实行“双向延伸”:一是向上延伸,即向顶级层次延伸,力争部级特色专业立项;二是向下延伸,即向底层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

(1)向上延伸:力争部级特色专业立项。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实现了国家精品课程和部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的大发展与大突破,这为金融学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加大了部级特色专业立项的可能性。我们要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办出专业特色。我们将在金融学专业已经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在2010年前努力将其建成部级特色专业。

(2)向下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应该说,金融学专业的师资建设具有优良的传统,目前已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部级教学团队立项就是最好的证明。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师资的国际化上进一步下大力气,既要着手“走出去”,更要重视“请进来”。一方面以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契机,继续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在部级教学名师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名师,从而实现师资建设的“点”与“面”的更好结合。

除了“双向延伸”之外,金融学院还要加强课程、专业与学科的联系,实行三者之间的整体推动。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加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掌握实在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精品”,能满足社会需求。学院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在教学途径上,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鼓励、资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学院以精品课程、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院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学院加强课程学科专业建设,以优秀教学团队主讲精品课程,以3门精品课程支撑起学院的品牌专业,品牌专业打造学院的优势学科,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的地位。学院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

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按照“强化基础、注重特色、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建设。一方面,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在现有的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行政策扶持,形成一般课程——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更为完整的精品课程发展层级。另一方面,建设双语课程体系。我们要以“国际金融”等3门部级双语示范课程的立项为契机,加大投入,发挥现有师资的国际化优势,建设好现有双语课程,同时鼓励建设更多的双语课程。

精品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用户体验;精品课程;静态网页设计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加强重视,积极推动高校与精品课程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当前,国家精品课程的有关教学资源已经全面向师生开放。真正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大大促进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但在当前精品课程网站设计规划中,还有着许多的问题影响着精品课程功能的发挥。通过深入分析静态网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来寻找网站设计的优化策略意义深远。

一、精品课程概述

精品课程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将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体系等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的示范性课程。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精品课程大大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同时精品课程也积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新技术有效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教学资源的分享能切实推动人才的创新与发展。在当前,精品课程在功能效用上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尤其是国家对于精品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

二、现阶段精品课程发展现状

至2003年,教育部进行精品课程体系构建以来,随着“十二五”规划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使得在当前精品课程发展已经有着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对推动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到目前为止,教育部领导下的国家精品课程体系构建内容已经涵盖了理、工、农、医等等学科,并实现向高校和社会的全面免费开放。在精品课程发展已经推动数千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和人才支持下的国际竞争能力。但目前,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精品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解决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现有高校在精品课程应用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3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在进行部级精品课程使用过程中,只使用与本校相关的精品课程,对于其他高校精品课程使用较少,20%的高校在教学当中虽然经常使用其他高校精品课程,但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另外有14.26%的高校,根本不使用精品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社会教育使用方面可以看出,课程推广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构建更精致的精品课程网站界面,对于推动精品课程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进行课程网站界面设计时还缺乏许多细节设计,影响精品课程网站作用的发挥。

三、精品课程静态网站设计思路

对于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设计时,首先要确定网站的主题。现阶段教育部推广下的精品课程网站,是进一步推动精品课程在高校中进行更广泛应用的课程平台,所以在进行网站设计时,要在实用性方面投入更多的重视。好的主题能够奠定整体的用户体验基调。精品课程是展示更新教学理念和更新课程设计的分享平台,要结合精品课程的实际内容来拟定网站主题。设计中要切实表现出精品课程所有的中心思想,并依据教育类网站设计方法进行风格设计。切实考虑用户对于主题的主观感受,通过主题的科学确定来从根本上提升用户的体验。与一般的静态网站设计不同的是,精品课程进行网站设计要更加注重现代和实用的风格,依据精品课程的内容对网站添加合理的、足够的功能模块,包括电子教案讲义、实践教学课程、网络课程、试卷、问题图片、素材等等方面。(一)网站风格设计。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成为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特色的平台,当前网站按照自身性质可以划分为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科研机构网站、个人网站等等盈利或者非盈利的类型。不同组织不同机构在进行网站设计时由于自身目标主题和内容的不同,使得网站风格也大大不同。不同的风格会让用户在使用网站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对于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来说,由于精品课程网站是一种教育科研性质的机构网站,所以在设计上要注重风格的不张扬,尽量体现出一种庄重简约的设计风格。色彩的选择是网页制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色彩的合理搭配会让用户对网站产生更多的兴趣。另外,合理的色彩搭配,也会让人对于网站过目不忘。在进行精品课程网站风格设计时色彩应用是否恰当,将大大影响静态网站的设计效果,笔者认为对网站进行设计时,应以灰色为主色调,紫色或蓝色进行点缀搭配来整体凸显网站的沉稳气息。(二)网站结构设计。网站结构设计的好坏,可以充分体现出网站内容的层次关系,所以应按照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进行分别设计。在进行结构设计过程中,可以使用树形结构进行逻辑结构设计,这样各个页面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用户在进行内容寻找时将会有着更直观,更简单的路径搜索,有助于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在确定逻辑结构后,就要对网站进行物理结构的分析设计,物理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前技术解决方案与静态网站设计原则。物理结构设计要本着易于维护优化的原则进行设计。在结构设计时,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网站首页信息展示,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课程概况、教学视频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队伍教学资源、申报表、意见反馈等等作为第一层次的结构设计。在这一层次的基础上,再针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延伸设计,诸如对课程概况,进行下一层次设计可以设计课程简介、课程思路、课程特色、课程设计概念。树形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提升需要信息的检索效率,能够推动网站功能以及精品课程功能的实现。(三)网页布局设计。合理的网页布局,对于凸显网站内容重点和引导浏览者进行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优秀的网页布局设计会大大影响到网站对用户的整体良好印象。在进行静态网站设计的众多环节中,页面布局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进行常规静态网站页面布局设计中,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平衡性,页面布局时文字与图像等要素在空间分布中要均匀合理协调,在色彩选择上一定要均衡,突出网站的特性;二是对称性,对称设计是所有设计中的一种共同遵守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对称性的物体,总是有一种恰当的美感,使得很多事物都变得非常的协调优雅。但在进行网页设计遵循对称原则的时候,不可以过度对称,不可以表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精品课程设计不仅凸显出庄重,还要凸显出一些生动,所以在对称性设计过程中要加入一些变化;接下来是对比性设计,不同的形态色彩图案元素之间的对比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这种对比效果对于凸显重点来说有着巨大的帮助,诸如方形圆形的对比和黑色与白色的对比,恰当的对比变化能够表现出精品课程静态网站设计中精品课程的重点内容;最后则是疏密度的设计,精品课程静态页面设计中,疏密一定要做到合理有度,网页不能遵循同一种样式,适当留白的地方应该进行留白,适当调整字距的地方应该进行字距调整,使得整个布局做到比例协调。整体来说,在进行静态网页设计要着重考虑对象之间的影响关系,表格与文字之间的合理搭配等等问题。如果一个静态页面中有着太多的表格或者过多的文字,都会使得页面的整体美观程度受到影响,另外页面中添加太多的表格,也会使得页面的下载速度受到影响。精品课程网页制作,在开发技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于网页的设计安排,以此来有效的提升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的体验。包括对图文的混合编排,超链接的恰当放置,表格布局框架设计,还有其他设计方法的使用等等突出精品课程网站应有的特点,在庄重,协调的基础上凸显出整体的实用性。(四)网页设计的综合考量。在进行网页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是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以精品课程团队与高校教育技术部门联合制作为主。进而充分发挥出高效率的教育部门的技术协同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开发效率。在前台页面设计中,要增加校际交流以及课程应用与共享的功能模块。在当前精品课程推广过程中,推动高校精品课程应用是目前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所以在静态页面设计过程中,要加入与之相关的功能模块来推动精品课程的高校共享利用。网页设计的综合考量既是为了提升网页在功能上的提高也是为了进一步的推动用户体验的提升。

在进行精品课程网页设计过程中,一切的设计元素都是基于用户体验来进行的,各种设计研究都是为了提升用户的体验性,以此来加强高校和其他教育组织对于精品课程的共享使用,在进行网页设计时要合理考虑网页的风格结构,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借此来综合提升用户在使用精品课程网页时的体验。用户体验性的提高,有助于通过窗口效应实现精品课程的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燕.《静态网页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8):12-14.

[2]陈思维.浅谈我国精品课程网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4):16-18.

精品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教学模式

当前实施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必须全面改善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突出中职教育特点,深化中职语文教育目标,明确中职语文精品课程的实用性与学术性,最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实践中发现,当前江苏地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导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整体呈现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且难以发挥中职语文实用性等特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模式单一,难以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目前江苏大部分地区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仍相对单一,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出中职语文精品课程的特色,难以培养他们应用语文的能力。(二)教学方法呆板,无法呈现中职语文的实用性。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中职语文教师努力创建语文精品课程,却常常因为教学方法的过分呆板枯燥,导致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无法体现其实用性。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精品课程变成了一种工具,人文性急剧下降,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实用效果。(三)教学内容脱节,没有发挥素质教育效能。开展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能力的职业人才,但从江苏地区就业市场反馈情况来看,很多用人企业都表明企业内中职毕业生的语文素养整体偏低,甚至有些中职学生无法掌握基础的语文常识,在企业工作中遇到需要一定语文能力的问题很难自行解决。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从根本上发挥素质教育效能。

二、中职语文精品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精品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英语专业口译精品课程;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得知,英语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及能力的语言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再者,基于语言服务业人才需求分析可知[1,2],该市场需求语言类人才多元化,即除了译员外,还需要管理、质控和其他相关技术类人才;语言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综合化,即需同时具备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部分创业能力。而现阶段,许多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不够重视翻译类课程,忽略这些课程能培养出满足语言服务业需求的人才,将翻译教学简单化为以语言教学导向的教学翻译[3];于是,出现了笔译课程只关注语言能力提升,仅局限于运用语言层面的教学课程资源,采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使用脱离翻译实践的评价方式等[4],制约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英语专业翻译类精品课程数量较少,且课程内容中实验实践建设不完善[5]。英语专业翻译类精品课程建设需求迫在眉睫。

1课程定位与建设目标

语言服务业除了需要大量翻译技术类人才,还需要项目管理者(如项目经理、监理等),作者或设计者(如技术写作人员、创业翻译员等),校对人员(如审核、语言专员等)、技术人员(如编辑、桌面排版专家等)[1,6]。而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职业能力和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指某专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如笔译员需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外语言互译能力、术语管理能力、使用现代化翻译工具能力等;而一般职业能力指职场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如任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1,2,6]。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探索问题、联想、侧向思维、灵活思维、转移经验、联结与反联结、产生新思想等能力,同时还包括创新意识;而创业能力则包括分析、预见、决策、组织协调、应变、激励等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萌发[7]。本精品课程旨在培养能胜任语言服务业各岗位工作,具备职业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将建设成为一门教学目标现代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阶段化、教学评价综合化的精品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颇具创新性的文学翻译为主导,将翻译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及模拟真实项目运作并重,分阶段科学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促使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内化,丰富过程评价手段,建立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

2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

笔译精品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语言服务业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教学过程通过翻译理论教学(占总学时20%),翻译实践(占50%)和模拟翻译项目运作(占30%),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以达到教学目标。

2.1翻译理论教学

依托教辅材料补充翻译理论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实际翻译中出现的具体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思考翻译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联想能力,帮助他们运用理论,将成功的翻译经验转移到自身实践上,将新的翻译知识和经验与旧的认知图示结合起来,形成联结和反联结。

2.2翻译实践

通过笔译工作坊的形式,借助试译宝平台,让学生在文学翻译实践后进行自评、互评和译文赏析。文学翻译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样式,对译员的创新能力要求高,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译中练习和译后讨论时,需不断地训练联想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及联结与反联结能力;他们需将自己所学技巧及他人成功经验运用于自己的翻译过程,同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摆脱原有的翻译定式,从而产生新的译法和译文。

2.3模拟翻译项目运作

模拟翻译项目运作需划分角色,学生各司其职,完成任务。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可了解各种岗位的职能需求及工作流程,有利于激发创业意识。而项目经理管理整个项目组,需提前学习商科及计算机知识及技能,跨学科获得启示,并转变到翻译项目管理中,这能提升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需综合运用各种创业能力,如分析、预见、决策、应变、组织协调及激励能力;译员、审校及其他技术人员也会运用到分析、预见、决策、应变、协调等能力;同时,所有组员都要熟练使用CAT辅助翻译软件DéjàVu完成项目。

2.4其他课程资源

最后,课程还应邀请语言服务业的全职或兼职从业者开设讲座,介绍市场发展现状、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客户需求、竞争者状况等以及相关的相商业运作[7],提供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机会大小、创业回报和风险,建立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3课程实践与教学模式

笔译精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辨能力,运用理论、方法与技巧进行职业翻译的专业以及一般职业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为了契合教学目标,考虑具体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6]。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情况如下:

3.1在翻译理论教学中

本精品课程引用“任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自学老师自制微课及网络优质微课,课时教师讲解重点难点,教师从学生以往翻译实践中提供案例库,确定任务,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案例联系理论,带领学生理解和内化理论知识,探索联结,产生新的想法,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以学生理解相对吃力的难点设计问题,或大部分学生熟悉且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中,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点,或在应用理论时的得与失,培养创新意识。

3.2在翻译实践中

本精品课程运用“自省式”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和自我反思翻译过程,并在译后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自我分析,使自身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可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联想、联结与反联结的能力。

3.3在模拟项目运作中

本精品课程运用“模拟式”和“团队式”教学模式。学生担任不同角色的工作,经历整个笔译项目流程,从收件、派发、分工协同、运用术语库、互评互改(审核)到最终的验收,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综合练习多种创业能力。同时,以团队式训练的形式进行模拟项目运作,学生成员面对不同项目进行分工与合作,进行沟通与讨论,协作与配合。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

本精品课程将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能力产生(占20%),专业能力产生(占60%)和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占20%)[8]。第一,综合能力可体现在学生参加翻译类或其他英语类赛事的表现上,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将所学翻译知识与技能转化成创新想法或创业项目。综合能力还可以体现在学生考证(如CATTI及其他各类翻译证书)的过程中,在梧州市国际宝石节中担任翻译类志愿者的实践中,或在翻译公司的兼职工作中。学生的奖状、证书、工作证明和翻译量证明均可转换成分数,进入平时成绩中。第二,专业能力的产生可体现在期末考试中和模拟项目运作成果上。期末考试将综合考核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而平时的模拟项目运作考核该项目团队各成员的专业职业能力。第三,创新创业能力的产生可体现在模拟项目结束后的项目总结及反思日志上[9],要求学生反思和总结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其运用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提交课程小论文,将翻译理论与汉译英翻译实践结合起来,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束语

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译精品课程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满足语言服务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化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本课程在“双创”背景下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明确以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模拟翻译项目运作作为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任务式”“互动式”“自省式”“模拟式”和“团队式”教学模式,将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将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穆雷,沈慧芝,邹兵.面向国际语言服务业的翻译人才能力特征研究——基于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100强的调研分析[J].上海翻译,2017(1):8-16,94.

[2]陈英祁,华佳陈,王浩南,等.语言与翻译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以全球100强语言服务提供商(LSPs)为例[J].东方翻译,2016(4):32-39.

[3]张昆群.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定位与改革[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17(1):90-92.

[4]杨司桂,张建群.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5):40-44,50.

[5]周亚莉,王萍.英语翻译类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90-95.

[6]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34(2):50-55.

[7]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23):151-153.

[8]胡剑锋,程样国.基于OBE的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6(12):123-127.

精品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精品课程范文篇8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5]张红平,李利,明道绪,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学思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56~57.

精品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MOOC;用户体验

1概述

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网络课程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建设网络精品课程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与院校的整理教育实力。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各大高校纷纷兴起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当积极积极在课程网站的交互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提高高校类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用户人数及在线流量,跟紧教学改革的步伐。

2网络教育平台现状研究

通过在网站排行榜(chinaz.com)网,在“教育文化”的行业排名里,按照“在线教育”分类下排名前20的网站中可以筛选出与网络在线课程相关的有6所,并且排名如下。该排名由lexa排名、百度权重和Pr值综合得出,从中可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榜内唯一一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站,而一些开放类课程资源网站占据排名的83.3%,其中慕课网与学堂在线网均是基于MOOC平台的互联网产品,高校类精品课程网站并没有入榜。为何会出现受众度相差甚远的局面呢?不得不引人深思考。美国用户体验设计师杰希•詹姆斯在《用户体验要素》一书中提出网站建设的5S框架,即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五个层面构建网站。以此框架分析,普遍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在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三个维度,相较于开放类课程资源网站差异化显著,存在页面交互设计不够优化、整体网站架构不够清晰等问题。但是在战略层和范围层方面,高校类产品目标明确,学习者可直观选择所需内容,同时也体现出其可供选择范围较窄但有针对性。为构建受众度更广、用户附和度强的精品课程网站,需要优化升级其规划思路,将用户体验五要素贯穿整个设计流程。

3网络教育平台设计研究

3.1产品目标及功能。分析用户需求,以用户角度宏观定位产品目标。不同学生需求度不同,应准确进行基础目标定位。以《现代数控技术》为例,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课程,应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复合培养管理。通过创新思维互动教学,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的提高。精品课程网站是承载着各类学科内容并以线上课程形式共享的平台。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的功能目标,切实分析操作流程里的每一个细节,列举出核心功能模块。再而进行优先级排列,为该精品课程网站架构出概念化的框架。3.2框架结构。产品结构应遵循用户交互流程,缜密规划操作路径,将网站信息有序地、系统化地呈现至用户,降低用户对操作流程的学习时间,提升易用度。交互设计对学习者起着引导作用,对于是否达到能学习目标来说至关重要,产品应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针对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可用性”交互设计研究,强调交互设计对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3.3界面及视觉风格。简洁明了的icon设计、合理的界面布局、舒适的配色方案都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统一设计元素来保持整体设计的一致性,在视觉上强调一定的对比性来区分内容的类别和层次,细致把控宏观整体与局部细节。字体的选用、不同字号的识别程度、banner的尺寸及位置、导航的种类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整合出视觉效果最佳的几个方案进行对比。而后配合眼动实验,依据数据挑筛选出最适方案。

4结语

自我国开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后,通过不断的改进远程教育形式,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用性、互动性,从而直接影响该教学模式下的对学生的培养程度。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能够掌握某种知识的情况下去进行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提高网络在线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探索如何构建受学生欢迎的平台,构建更符合学习者体验的精品课程网站。

参考文献:

[1]梁旭.基于学习者体验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2]JesseJames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范晓燕译[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2.

[3]赵梦琪.基于互动教学理念下的精品课程网站交互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4]张翔.基于MOOC思维的网络课程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5.

精品课程范文篇10

一、金融学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分层次建设精品课程

根据现有的课程情况,学院对现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分别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目标。对于基础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课程,分别确定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上述课程将在国家和湖北省进行精品课程评选时予以推荐;其他课程根据重要性程度及教研人员队伍实力,分别确定为校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对象,从而形成了部级、省级和校、院4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体系。

2.整合课程教研力量,建立课程组制度,实行课程教改攻关

确定了精品建设目标之后,为了集中教研力量搞好课程建设,学院整合了学院师资,为每一门课程建立课程组。课程组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加,课程组组长一般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师担任。课程组的任务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学和研究成果的交流、进行课程考核的集体命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行课程组之后,一方面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结合起来,通常,课程组组长就是该课程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而课程组的成员,都以成为该课程领域的专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各课程组成员的教改研究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研究中来。在本项目实施以来,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专任教师已完成校级、院级教改课题研究26项,其中8项获得湖北省教改项目立项,98%的教师都参与了教改课题的研究。

3.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课程建设的条件

为了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院改变了过去仅对金融学术研究课题投入资金的做法,对课程建设也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学院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改课题研究、教学资料购买、教学手段的改善、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材的编写等,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学院给各课程组投入的资金数量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基本满足了课程建设的资金需要,保证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4.建立课程考核制度,严格课程质量考核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制定了一整套课程考核体系,从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生反馈、同行评价、教改研究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课程质量。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课程组和教师的利益挂钩,增强教师重视教学工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主动性。

二、金融学专业省级精品课程《货币金融学》建设的实例分析

《货币金融学》课程2005年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代表了该专业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最基本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这里以该课程建设为实例展开分析。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金融基本范畴、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宏观均衡与货币政策、金融与发展、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与协调五大方面,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和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与经济发展、国际交往中的货币、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收支与经济均衡等,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涉及面宽。课程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指导,系统阐述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国际主流货币金融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作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交融历史与现实,概括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货币金融学》课程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三类,按各类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

理论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这部分是本课程教学最主要和重要的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总课时的60%以上;课堂讲授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土牢固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思维方法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

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将实现“理论功底扎实、人格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应用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分析,金融工具价格、收益的计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派生存款、汇率变动等的测算,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教学组织方式采用教师课堂指导与学生课堂或课下完成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对应用性内容作简要指引,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包括课后书面完成的专题分析,课堂完成的计量和测算题目,以及小组协作完成的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实践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模拟运作、金融工具虚拟交易、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实验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为主。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货币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金融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参观访问学习、网络虚拟空间浏览、专题调研、论文写作等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货币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许多学生(包括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因此对金融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有关金融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获得良好的成绩;一些学生的论文还被报刊选用,公开发表,例如近3年金融学院的本科生在有关刊物上公开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湖北省、学校优秀社会实践奖多项。从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应用型人才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代名词,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面对面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课堂讲授还可以保证信息的充分传递,突破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教学内容充分吸纳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金融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更新及时,即使一学年讲授两次,教案和课件也进行更新和充实。

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扩充学习广度的有效方式。《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例如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目,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等。课外指导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要求,活跃了学习气氛,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展了学生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视野。

启发引导。《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启发引导教学方法。例如进行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政策实践分析等等,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之后由教师总结。再例如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学术研究活动,撰写学术论文,部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撰写的专题研究性论文还在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学生为主。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讲课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模拟实践。借助金融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模拟股票市场交易、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货币支付结算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股票期货交易所、国际大银行等网站,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多元考核。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标尺。

《货币金融学》课程采用统一的“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60%。平时考核包括学风学术、完成作业、讨论发言和测验测试四方面。

5.教学手段

投影设备。《货币金融学》课程授课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各任课教师依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课时数等制作了多样化的教学课件。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反映的信息量大,借助投影仪可以增加授课内容的容量。实践证明,该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效率高、效果好。

音像设备。《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播放设备展示出来效果更好。比如,世界主要货币介绍,中央银行最新政策动态,相关新闻评论,金融事件的声像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