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研究十篇

时间:2023-04-04 05:56:37

加工贸易研究

加工贸易研究篇1

关键词:Granger因果检验;贸易金融服务;加工贸易

一、问题的提出

在此背景下,重庆市积极利用资源、市场和要素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并推动加工贸易的升级,同时为新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积极创新贸易金融服务,推动国际结算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是,重庆市贸易金融服务与加工贸易的相关性如何,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这也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制定合适的协同发展战略。

二、实证研究

(一)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为了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计量经济学中常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在这里我们通过对重庆市贸易金融服务与加工贸易的相关数据作Granger检验来判断贸易金融和加工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的一般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的贸易金融指标包括1996~2014年度的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设为X1,单位亿元),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设为X2,单位亿元),年度保费(设为X3,单位亿元,年度金融业从业人数(X4,单位万人),相关数据见表1。加工贸易指标则为1996~2014年度的进出口加工贸易总额(设为Y,根据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计量单位万美元折算为亿元人民币)。根据散点图分析,取LNY的值分别与X1,X2,X3,X4进行相关性分析效果更好。

(三)单位根检验(ADF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X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X2,保费收入X3,金融业从业人数X4,折算后的进出口加工贸易总额代表值LNY各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得出的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序列X1,X2,X3,X4,LNY的ADF统计量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原假设,即X1,X2,X3,X4,LNY的原始序列含有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也为非平稳序列。而X1,X2,X3,X4,LNY的二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X1,X2,X3,X4,LNY的原始数列是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四)协整检验(EG检验)

运用EG两步法对X1和LNY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一步,以X1为自变量,对X1和LNY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求得回归系数α=0.000246,β=1.906781,得到回归方程为LNY1=0.00024585238877*X1+1.90678050679,对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1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为-3.597650,小于显著性水平5%、10%时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1为平稳序列,表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X1与进出口加工贸易总额代表值LN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以同样的EG两步法估算,X2和LNY、X3和LNY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而X4和LNY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检验)

在检验过程中,针对贸易金融服务和加工贸易之间的时滞,取滞后期为2。X1,X2,X3,X4分别与LNY的因果关系如表3。结合F检验和P值,从表3可以看出,当滞后期数为2期时,X1对LNY影响最为显著,其次X2,X3,X4对LNY影响比较显著,表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X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X2,保费收入X3,金融业从业人数X4都是进出口加工贸易总额代表值LNY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反过来进出口加工贸易总额代表值LNY分别都不是X1,X2,X3,X4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与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的检验,得出重庆市贸易金融服务是重庆市加工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即重庆市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会带动加工贸易的发展,其中金融从业人数对重庆市加工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是贸易金融服务的格兰杰原因,即重庆市加工贸易的发展对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有限。因此,重庆市应该坚持推进西部内陆结算型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大贸易金融产品的创新,重视贸易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时为贸易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鼓励重庆市内各种所有制的加工贸易企业积极使用灵活的组合式贸易金融结算和贸易融资方式,盘活资金并合理规避风险,进而支持重庆市贸易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TimoBasen,KarlOttoRothhaupt,DominikMar-tin-Creuzburg.Financial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stherealink[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57(1):107-131.

[2]MariemMalouche.TradeandTradeFinanceDevelop-mentsin14DevelopingCountriesPostSeptember2008-AWorldBankSurvey[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16.

[3]周永涛,钱水土.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04):90-102.

[4]王军虎.重庆市新型加工贸易方式的探索[D].华侨大学,2012.

加工贸易研究篇2

1文献综述

大量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可通过如下三个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弥补储蓄与外汇缺口机制;技术扩散与后向关联机制[1-6]。Rhee、Bruno[1]等的研究结果以及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出口加工区可通过“干中学”和借助技术外溢效应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扩大劳动就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Chenery[2]等强调,加工贸易中的大量外资流入对弥补国内资本缺口具有重要作用。Rhee、Belot[3]、童书兴[4]等的研究文献以及世界银行报告阐述了加工贸易通过技术扩散、知识外溢及后向关联在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有些学者认为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可能具有负效应,如Hamada和Rodriguez[5]、Hamilton和Svensson[6]等认为加工贸易使东道国的生产有悖于其比较优势而出现无效率增长。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如:Johansson和Nilsson[7]、Jayanthakumaran[8]的研究均表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贡献。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罗兴武和蔡宜斌[9]、刘志忠和王耀中[10]的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一定的作用,刘志忠和王耀中进一步估算出1992—2002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7.04%,年均拉动度为0.5%。孙楚仁等则估计了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而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总体来说贡献为负[11]。

徐丽鹤[12]的研究则表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业急需转型。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不同省区的加工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例如:陈清萍、邵海燕[13]采用1995—2006年安徽省的相关数据,以该省GDP为因变量,以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以及非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并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安徽省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明娟、王子成[14]采用1987—2004年广东省的相关数据,以该省GDP为因变量,以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及出口额对该省GDP的影响。熊晓琳、王怀民[15]利用我国沿海六省市的面板数据,以其GDP为因变量,以消费、投资、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及加工贸易为自变量,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凌晓清、许抄军[16]从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度及就业效应等视角,探讨了加工贸易对湛江经济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对湛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都为正值,但拉动程度很小,远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缪胜钢和顾赟[17]、郭浩淼和孟令岩[18]分别研究了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工贸易进口对辽宁省GDP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通过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关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文献有很多,然而现有研究或着眼于全国层面,或仅关注广东、浙江、辽宁等沿海地区省份,缺乏对同处沿海开放地区的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从增值率、贡献度与拉动度的视角,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加工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福建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1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

表1列示了2003—2009年福建省加工贸易的概况。从表1可知,福建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呈逐年递增态势,但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本省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呈下降态势。尽管如此,加工贸易仍是福建省主要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之一。2.2加工贸易结构从1978年的简单来料加工,到现在的加工贸易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工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主要有进料加工复出口和来料装配复出口。2003—2009年福建省这两种方式的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见图1。从图1可知,2003—2009年各年的进料加工复出口额在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都明显高于来料装配复出口额的比重。

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福建加工贸易的主体。如表2所示,约60%的加工贸易出口由外资企业完成;在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以上的福建省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是外资企业。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在福建省加工贸易企业中一直据主导地位。从加工贸易企业的地区布局看,福建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福州、漳州、泉州、莆田这5个沿海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2005—2008年各年厦门、福州、漳州、泉州、莆田五市的全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分别为159.34亿美元、177.45亿美元、197.82亿美元、224.07亿美元,占各年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例分别达98.3%、99.27%、99.4%、99.5%。

3加工贸易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3.1加工贸易增值率分析

在国际上,加工贸易增值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加工贸易对其经济的促进或带动作用,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加工贸易在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VAR=(XPN-MPN)/MPN。其中:VAR表示增值率(valueaddedrate);XPN表示加工贸易出口额;MPN表示加工贸易进口额。根据《福建统计年鉴》数据,可计算出1987—2009年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其走势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自1987年以来总体呈上升态势:从1987年的-6.21%上升至1994年的104.29%,达到一个最高点,其中1992—1994年间的上升幅度最大;1994—1996年间出现下降,之后又开始稳步上升,2006—2008年间更是连续在100%以上,但增长幅度较小。自1987年以来,福建省加工贸易净出口额总体呈上升态势,尤其在1996年后持续走高,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这说明福建省的加工贸易水平有所提升,加工贸易中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或加工贸易增加值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可能表明福建省正在进行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

3.2加工贸易贡献度、拉动度分析

(1)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本文利用1987—2009年福建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以及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数据,在纵向上分析福建省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拉动度,并将福建省一般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拉动度与加工贸易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以期从横纵两个方面讨论福建省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拉动作用。

(2)分析方法与结论。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反映了加工贸易增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度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中加工贸易的贡献程度。由开放经济下的凯恩斯模型得到的贡献度和拉动度的公式如下[19]: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加工贸易净出口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度=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GDP增长率。

1987—2009年福建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见图3。从图3可看出,除了1994年(受汇率变动过大影响)、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2009年(受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以外,其他年份中福建省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贡献及拉动作用。与一般贸易的贡献度相比,在1998年以前,福建省加工贸易的贡献度、拉动度平均高于一般贸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福建省加工贸易的贡献度、拉动度虽均不断上升,但上升情况并不稳定,且各年的贡献度及拉动度平均低于一般贸易。这说明加工贸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就加工贸易进出口本身而言,1987年以来福建省加工贸易的进口贡献度及拉动度都高于出口。

4加工贸易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4.1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1987—2009年按支出法统计的福建省GDP、固定资产投资、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加工贸易净出口)、一般贸易进出口差额(一般贸易净出口)的年度数据,并通过各年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值(亿元),考察期间福建省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按支出法统计的福建省GDP(Y)作为因变量,将福建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I)、一般贸易净出口额(V)作为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将福建省加工贸易净出口额(U)作为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采用SPSS软件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4.2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本文构建的回归方程如下:Y=b0+b1I+b2U+b3V。其中,b0、b1、b2、b3是待确定的参数,可由已知数据求出相关的参数值。将上述数据输入SPSS软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见表3。如表3所示,在逐步回归分析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额(I)和加工贸易净出口额(U)的检验值均小于0.05,因此这两个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其他变量的检验值都大于0.10,因此被排除在外。最终得到一个包含固定资产投资额(I)和加工贸易净出口额(U)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从表3可可知,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调整后的R2的值分别为0.991、0.982、0.980,方程的拟合优度为98%,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同时,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回归平方和为273067496.599、残差平方和为4943147.863、F检验值为552.416、显著性概率为0(小于0.05),回归方程的参数不为0,即回归方程有意义。从表4可知,回归方程中,b0=777.705,b1=1.505,b2=3.553,其检验值都为0,都小于0.05,说明各变量参数均显著不为0。最终,本文得到如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777.705+1.505I+3.553U。上述二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亿元,以支出法计算的福建GDP就增加1.505亿元;加工贸易净出口额每增加1亿元,福建GDP就增加3.553亿元。因此,如果知道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加工贸易净出口额,就能预测以支出法计算的福建GDP的大概值。

4.3结果说明

在回归分析过程中,由于一般贸易净出口额这一控制变量的检验值大于0.10而未进入回归模型,因此无法得出一般贸易净出口额与福建省GDP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实现其与加工贸易的对比,但回归方程说明了加工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具有的重要作用。

5基本结论及解释

(1)1987—2009年间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只有在1987年为负值(-6.21%),在其余各年均为正值,说明加工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除1994年汇率大幅度波动导致1994—1996年间福建省加工贸易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外,福建省在其余年份的加工贸易增长率基本呈稳步上升态势,2006—2008年间更是连续达到100%以上,但增长幅度较小。这说明,自1987年以来福建省加工贸易净出口额大致呈上升态势,尤其在1996年以后更是持续走高。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说明福建省的加工贸易水平明显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或加工贸易链条进一步延长,福建省正在进行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但是,也应看到,虽然福建省加工贸易增长率不断上升,但是只有在1994年及2006—2008年间在100%以上,其余各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均低于100%。政府可通过鼓励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创立自主品牌等提高本省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水平。

加工贸易研究篇3

关键词:加工贸易 价值链 必要性 建议

20多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同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 提高到48.6%。2007 年,加工贸易进出口9860.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5%。这种增速,对我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了60% 以上。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多年来累计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万个。不容置疑的是,加工贸易堪称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成长的重要增长极。

一、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的特点

加工贸易主要有进料加工和装配、来料加工和装配两类。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作为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对其所处产业的具体价值链进行分析,抓住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调整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发挥加工贸易的工业功能,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的特点,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除,由于处在我国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上,从而具有自身的特点 :

1、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

料加工为主。

2、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价值链普遍很短,这导致了加工贸易总体的增值率很低。

3、在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主要环节中,我国在加工制造、装配环节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关键部

件采购和营销两端均处于弱势,即“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

的产品转变。

5、我国加工贸易的生产模式和价值链定位呈现多元化状态,总体定位介于OEM与ODM之间。

6、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延长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必要性

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贸易方式仍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那么如何提高我国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基于价值链基础上分析加工贸易升级的可能途径,重点在于转型升级的第二层涵义,即是提高加

工产品的增值含量。延长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主要方式有:

1、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在制造方面循着“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制造原材料生产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的轨迹,不断提升加工度。

2、价值链的延伸。其延伸方向:(1)向上延伸,即增加国内原材料的采购率;(2)向下延伸,即营销方面,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培育仓储、物流业。

3、产业价值链的优化,即加工贸易产品构成向着高新技术产品的方向转变。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

国内学界的主流认为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和产业价值链的优化是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升级关键。笔者同意这一观点,但同时也认为价值链的延伸对于加工贸易升级也十分必要。理由如下:

1、对国家来说,留在国内的增值环节越多,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产品增值就越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有利。

2、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处低端,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国内价值链有待延伸。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大大限制了我国从加工贸易中获取的利益。

3、我们的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优势环节的情形正在改变,价值链的延长是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

4、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原材料进口自国外、最终产品出口到国外)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价值链水平正可以通过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来实现。

5、价值链的延长能更好的起到对国内相关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意味着这种带动作用将传递给更多的国内产业。

6、价值链的延长能推动国内仓储转运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可在加工贸易集中的地区设立以海陆空联运为主的仓储转运中心,从而吸引地区内外的生产商将零部件、半成品运至区内加工、组装,并利用仓储转运中心,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最终实现加工贸易和仓储转运业的有机结合。

7、价值链的延长可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引资环境。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不断延长,国内相关企业的配套生产水平和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如在苏州等城市中,当地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已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有利因素。

8、价值链的延长是提高我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低成本时代,“薄利多销、以量取胜”为制胜法宝。但在中国,低成本往往不是靠技术与生产管理获得,而往往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价值链的延长迫使我国企业去占据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与国际优秀公司竞争市场,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加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制约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延长的因素

制约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延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企业自身内部不足和外部政策环境的缺陷:

1、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最大障碍。

2、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弱化。目前,我国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营销能力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

3、仓储运输能力和效率低下。这属于流通环节,其附加值往往高于生产环节,是拉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

4、深加工结转中存在的障碍。我国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之间的结转,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情况。

5、制约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国内延伸的政策因素。首先,现行税制使来料加工企业税负加重。其次,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较差。。第三,对出口优惠资格的审核不完全科学。

四、延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国内价值链的对策选择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延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国内价值链需从对企业激励和政策制定两方面着手,并且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中的技术含量,这是根本之道

针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技术管理水平低下等情况导致的的企业利润不高、竞争力低下及对国外企业依赖性等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下列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伸,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1、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优势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强我国加工贸易行业的整合

我国加工贸易上中下游的业者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将因彼此利益的结合而展开必要联合与合作,或同业间借重彼此力量相互连接,或以政府力量采取奖励或营销通路上成立或整合国际大贸易商方式推动整合,因而整体的产销体系将大幅调整其主要形式主要有垂直整合、平行整合和多元化:

4. 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

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电子商务。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来加强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5、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采购率及中间产品采购率

从跨国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加工贸易企业仍然希望通过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6、提高我国有关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效率

为了加快零部件、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的传递速度,压缩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周期,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必须大力提高我国有关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效率。我国有关机构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那些产品和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联网管理。销。

7、充分发挥出口保税区的仓储功能

由于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要求申请企业必须将产品运出关境,这将会极大限制我国出口保税区的仓储功能。为此,可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改革,将保税区仓库交货的产品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以达到充分发挥我国保税区仓储功能的目的。

8、建立需求信息库

在加工贸易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中间投入品供求信息库。由于目前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信息采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因此国家应实行扶植政策。针对加工贸易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建立专业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对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价格、供应渠道等及时公布。

五、结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依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也一直靠着以“量”取胜。而随着国际经济衰退,国际竞争加剧,全球资源越来越紧张这种增长模式也就难以为继了。我们只有顺势应变,通过延长价值贸易价值链这一有效方式来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增长的瓶颈――处于价值链低端,加工贸易价值增长率低,从而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在我国,对加工贸易价值链的研究本身就属于初始阶段,根据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两个最核心的原因,特别指出管理和技术的落后是最根本原因,政策的缺失或者不合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不论对于政府部门还是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都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国外先进经验也是很值得我们我国深入研究和借鉴。新加坡在利用加工贸易实现国内工业化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引进了加工贸易,当时新加坡曾对要不要发展制造业提出许多疑问,后来经过摸索新加坡寻找出利用、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化的一条途径。当时新加坡拥有港口优势和靠近印尼、马来西亚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这些优势可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为此,新加坡人在中间加工领域大做文章,使加工贸易由两头大、中间小状态逐步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让外来产业逐步转变为根植于本地的产业,新加坡的经济由此获得巨大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张丽平:《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1期。

[2]徐剑明:《延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1期。

[3]唐涛、连莲、周晓莹、陈文培、李骏等:《加工贸易实务》,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5月。

[4]梁 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探析》,《统计与决策》 ,2007年 5月( 理论版)。

加工贸易研究篇4

论文内容摘要: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稳步升级意义重大。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系统研究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是实施转型升级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山东省外贸增长存在粗放型特点,贸易量的提高与质的提升并没有同步而行,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的出口达47.1%,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稳步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系统地研究了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东部地区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和外经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家电、通讯设备、船舶、集装箱、汽车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中部地区则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工产业、食品产业、机械、新兴材料。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根据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导向,引导“两高一资”加工项目企业调整方向,引导其向更高产业层次发展,摆脱被动。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建立专门的引进外资机构,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山东地域的品牌效应与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山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山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山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确立烟台、青岛、威海在加工贸易中的龙头地位,重点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机电、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项目,成为加工贸易对外的龙头,其中,青岛家电产业群,烟台汽车制造业群,威海轮胎产业群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重点。潍坊、淄博等半岛城市群其他地区在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化、医药的同时,根据各自优势,重点发展与东部地区相配套的产业群,形成东部地区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相互配套、相互渗透且不断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的局面。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围绕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核心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加强园区建设

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园区的趋同发展,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力促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加强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协作,建设专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业园、总部经济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以及传统加工工业园。对现有的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调整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按照是否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在能源、财税、金融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山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对外做好山东整体形象宣传,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各地政府集体对外招商,将外资项目与产业规划相统一,有重点、有秩序的引入优质加工项目。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通关效率。尽快在全省推广“无纸通关”和“联网监管、取消手册”的监管模式,试行电子底帐管理,扩大适用便捷通关措施的企业范围,全面解决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征税问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等各类外经贸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山东贸发网”等各种媒介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提供更加快捷和有效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加工贸易研究篇5

 

集群经济现象是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出现,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一问题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供应、运输条件以及技术扩散等外部经济因素促成了产业的集中和相应以来的角度,较系统地分析了集群经济的成因,并提出了“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1909年,德国地区经济学家a·韦伯在他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从区位因素角度,探讨了资本、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集中的空间概念。自此,集群经济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国内关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 

从本质上讲,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根据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情况,在不同的国家完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工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竞争力。王晨钟运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证明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拉动国民经济,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等。刘志忠、王耀中也得出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的结论,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加工贸易形成与香港“前店后厂”式的垂直分工,实现本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本地区经济起飞;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这缓解了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加工贸易推动了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等等。

加工贸易是指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助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等进口料件,经境内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生产和贸易活动,显著特点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对本国资源不掠夺,对本国市场不构成威胁;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营运效率;比较容易规避贸易磨擦和纷争;迅速扩大当地制造业规模,有利于较快地提升制造业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加工贸易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加工贸易集群,例如大沥铝型材、西樵布料、阳江刀剪、小榄五金制品、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装,大涌红木家具、龙江家具、厚街家具、虎门女装、大朗毛织、石湾瓷砖、张槎针织、澜石不锈钢,枫溪工艺陶瓷、庵埠食品、澄海玩具,新塘牛仔服装、狮岭皮具等等加工贸易集群。

结合国外对集群和国内对加工贸易的研究,本文对广东加工贸易集群的研究如下:

 

二、广东加工贸易集群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历史的沉淀

 

广东地处中国的南大门,对外开放交流频繁,因而也交易受到国外经济问话的影响。早在1842年鸦片战争以前,广东即出现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萌芽。鸦片战争后,这种发展趋势等位显著。并形成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加工产业和加工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加工贸易集群,如顺德的绸丝养蚕香云纱生产厂、南海西樵的昌隆丝织厂、佛山石湾的陶瓷生产基地、佛山、中山小榄和阳江等地铸造和五金创造。这些产业形成和发展几十年上百年,在历史的积淀下,形成了现下广东的加工贸易集群。

由上表可以看出,广东的加工产业形成的时间和规模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正由于这种悠久的历史,广东省的加工贸易集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才形成现在的规模集群。

 

(二)      各项科技计划的实施催生加工贸易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表2.广东承担部级科技计划的投入产出效益情况(单位:亿元)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部门为了把现代科技诸如到经济肌体、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发展计划,包括:“星火”计划,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大学科技园等。这些科技计划的实施,有力催生了广东加工贸易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广东相当数量的加工贸易都是在科技计划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如:顺德北滘电器机械加工、东莞石龙电子加工、汕头澄海玩具加工等等。所有这些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推动经济同科技的结合,把现代科技诸如贸易的发展,为一些加工贸易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通过广东省近年来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分析其对加工贸易集群形成的作用:单位(亿元)

图1.广东省近年来对科技经费的投入

数据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govpub/tjsj/tjgb/kjtrgb/)统计数据进行编制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的科技活动经费规模不断扩大,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庞大的经费支持下,广东省的加工贸易研发不断深入,通过科技自创品牌,集聚高科技产品,形成高级的加工贸易集群。广东省把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作为推动产业调整升级的重点,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研发自主技术、创造自有品牌,加快推进“本土化”进程,形成了企业的新格局,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调整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三)      吸引国际产业的扶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产业不断向外转移,广东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吸收了大量的外国产业到其落户。到2008年底,世界500强中已有208家在广东投资设立企业,建立加工基地。到2009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到1.3万亿元的规模,珠江东岸深圳、东莞、惠州连片所形成的“信息产业走廊”在全国电子加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有巨大的影响,并出现了石碣、石龙、清溪、长安、塘厦经济规模上百亿到几百亿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此外,方兴未艾的汽车产业也不断在广东发展,广州成为著名的一个汽车加工贸易集群基地。

表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单位: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带动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广泛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多年来广东出口额在全国遥遥领先,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强,外贸依存度较高,这当中外商投资企业对广东外贸的发展功不可没。利用外资对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2004年,由于国家进一步放宽外商在华采购的出口政策,允许外商在部分地区设立独资的出口采购中心,并享受出口退税待遇,使外商投资企业一般贸易出口迅猛增长。全年广东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2265.3亿美元,进出口增量占全省总增量的70.5%,其中出口1217.1亿美元,是1990年的22.2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3.5%,比1990、1995、2000年分别上升38.9、18.0和9.7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出口快速发展,拉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自1998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6年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36.4%。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64.64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47.7%,占出口总额的34.6%,分别比1998、2000、2002年提高21.0、16.1和8.5个百分点。

 

三、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广东专业镇现状

 

表4.广东专业镇主要指标(2001~2007) 

 

表4反映出了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的具体数目,集群数目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根据2005年对全省1117个镇(街道办事处,目前全省建制镇1188个,街道办415个,调查面为59.7%)的调查,到2004年底,这1117个镇(街道办)的经济规模为gdp8315.9亿元(占全省gdp51.8%,按快报数计算,下同)工业总产值13872亿元(占全省42%),外贸出口457.9亿美元(占全省23.9%),这大体上反映出镇级经济在广东的地位。其中具有专业镇经济特征(特色产业产值1亿元以上)的镇326个,特色产业524个,合计地区生产总值5000多亿元,约占全省1/5。出口280亿美元,占全省14%。其中专业镇经济特征明显(产业集聚10亿元以上)约95个。经济规模超过100亿元的镇已有20多个,最高的达463.5亿元工业产值,地方生产总值150亿元(顺德容桂),超200亿元的镇也超过10个(中山小榄、东莞石碣、清溪、塘厦、虎门、厚街、顺德北滘)。

 这些专业镇,特别是经济规模超百亿的镇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规模在当地举足轻重(这在两翼、山区尤其显著,如阳江五金刀具之于阳东、江城,普宁流沙服装之于普宁等等),还突出表现在市场占有率和区域品牌的创建上。在市场占有率上,以下数字很有说服力,花都狮岭的皮具生产量占全国1/3,销售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领了中西亚和欧洲绝大部分中低档皮具市场;增城新塘的牛仔服装占领全国60%的市场份额,每年超过两亿件销往全国各地;南海大沥的铝型材产量占全国35%,占全省50%;罗定附城的充电器产量占世界30%以上的产量;中山古镇民用灯具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等等。

 正是因为一些专业镇的特色产业在地区内具有相当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影响力,使这些特色产业的产品形成为区域的品牌,这可以这样的公式表达:区域品牌=专业镇名称+ 特色产业特点+ 产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出名的区域品牌有:大沥铝型材、西樵布料、阳江刀剪、小榄五金制品、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装,大涌红木家具、龙江家具、厚街家具、虎门女装、大朗毛织、石湾瓷砖、张槎针织、澜石不锈钢,枫溪工艺陶瓷、庵埠食品、澄海玩具,新塘牛仔服装、狮岭皮具等等,伴随这些区域品牌的出现,一大批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出现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重要牵引力。

 

(二)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自1978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并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外经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形式,1978 年至今,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6 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外贸总额中首次过半;我国加入 wto 后,加工贸易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地位十分重要。如何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4164.82亿美元和2740.29亿美元,是1998年28.6 亿美元和29.81 亿美元的 146倍和9倍,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690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 %,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6%,加工贸易顺差1424.5亿美元,是我国外贸顺差总额1019 亿美元的1.4倍。对于广东来说更是如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广东吸引外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功不可没。以下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已经在广东发展到极大的规模,各种加工贸易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和土地、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把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目前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逐年大幅增长,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所占比例超过1/5。以“三来一补”为起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广东加工贸易现已占全省进出口贸易的七成份额,而自1986年起连续18年,广东出口贸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近10年来,广东加工贸易正在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小企业逐步向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大型企业转变。这些转变不仅促进广东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做出了较大贡献。据海关统计,2009年广东外贸出口2598.2亿美元,比1993年大幅增长5.6倍,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987.5亿美元,拉动广东外贸整体出口增长21.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对广东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4%。2010年1-8月广东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87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8年广东实际经营加工贸易进出口的企业有17155家,比1933年的216557家下降了20.8%,但企业经营规模却不断扩大,平均每家企业的年进出口金额为1160万美元,比1993年的244万美元增长了3.8倍。其中年进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54家,比1993年的43家大幅增长了4.9倍;进出口超10亿美元的企业有17家,比1993年的4家增长了3.3倍;进出口额超100亿美元的企业有3家,而1993年则没有进出口超100亿美元的企业。

 

四、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按照区域划分,广东省可以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市,面积5.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30.5%;东西两翼地区包括东翼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西翼的湛江、茂名、阳江3市。全区面积共4.74万平方公里(东翼1.57万平方公里,西翼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6.4%;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5市,全区面积7.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2.9%。广东省加工贸易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九市,东西两翼山区所占比例很小,珠三角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工业设施齐全,加工能力较强,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且得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之利,在吸收外资方面捷足先登,成为省内经济活动量最大的地区。同时,该区毗邻东亚、东南亚和港澳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华侨众多,具有浓厚的亲缘、血缘关系,为承接他们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便利。因此,经济基础、加上地缘关系和人文优势,使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业务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以来料加工为例,全省90%以上的来料加工企业集中在珠三角,仅东莞市就有9897家,占全省的38.83%。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加工贸易集群则没有那么大的规模,所以说广东省的加工贸易集群分布不平衡。

 

(二)加工贸易集群区内,企业多而不强、集而不聚

 

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区内企业多而不强的现象较为普遍,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研发设计能力有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不高,大量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写作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缺少足够大的、强的“领头羊”,集聚效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过分依赖外资也使产业集聚区企业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产业发展集而不聚,区内专业化分工扔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集聚发展层次和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总体而言,珠三角相当一部分产业集聚区只是实现了企业的扎堆,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与协作关系,也没形成上下游产业的互补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能力。广东的加工贸易集聚区内的企业多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尤其是“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形成的产业集聚,对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凝聚作用极为有限,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个动力,缺乏集聚发展的源动力。

 

(三)环保问题突出

 

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广东省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与外商在技术、管理、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的匹配和结合。广东省的加工贸易的集聚发展一方面驱动当地经济总量增长,另一方面,导致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化石油、化工、电力、建材、造纸、水泥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度膨胀。因而广东省加工贸易的集群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保问题,众多出口产品中原有承担的环境补偿成本大量地被外部化,原本应有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承担。例如佛山南海,由于形成陶瓷的生产集群,当地成片生产陶瓷,造成了当地区域尘土量大量增加,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所形成的环保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五、促进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业升级

 

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时,广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经济总量占全国八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广东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省贸易的冲击,广东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以增强竞争力。对于广东来说,调整结构眼光要长远,一定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把危机的切肤之痛转化为调结构的动力,推动工业整体水平和现代服务业跃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位突破和高端发展。正如汪洋书记所言:“调结构比保增长更重要。”在一定情况下,gdp数据的增加可以放缓,但调结构的幅度不能放缓。政府应当积极支持调结构,给予企业在调结构过程中以政策、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只有给企业解决了调结构的后顾之忧,构建一个为企业调结构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品的政府运行机制,企业转移升级等等才更有动力。

在广东各地,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东莞加快了从加工贸易到先进制造业的转型步伐,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ic设计资源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目前引进的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52.3%,现代服务业项目占47.7%。惠州市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tcl液晶模组项目已投产,最终可形成1200万套的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生产线。广东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1)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2)做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实施重要产业工程,重点规划建设汽车、石化、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减低加工成本,弱化投资依赖,更重要的是能够减低交易成本。(4)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改善区域分工。加大产业结构区域调整的力度,积极实施“双转移”政策。

 

(二)加强集群区创新体系的建设

 

加快构建和完善产业集群区内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价值链的提升,特别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养创新龙头企业。要制定明确的鼓励这类创新的政策,比如设立消化吸收再创新基金等。

提升产业集群的层次和水平,推进向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方向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区域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因此,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方向发展。按照高起点、高集成、高关联的要求,选好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链,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腾飞的切人点,以新兴技术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大容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优势产品为龙头,集中实施应用科技攻关、火炬计划、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一系列科技经济计划,培育高科技产品群,争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以人为本,为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针对区域创新需求和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国际顶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推动海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为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人本激励”、“资本激励”和“知本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构筑一体化的人才开发与流动体系。

 

(三)加强提高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区辐射引领能力

 

突出抓好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高端产业集群与总部经济发展,通过产业、资金、技术的梯度转移,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和束缚,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从而做强、做大加工贸易集群,使这些加工贸易集群去具有更高的集群发展水平。产业集群能发挥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城市“区位品牌”。在广州和深圳的带领下,随着广东加工贸易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积极推进和形成广东的加工贸易集群“区位品牌”。 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相关保障要素集约建设,实现主导产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

 

(四)加大环保治理力度

 

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格局的形成,对广东省的环保问题方面的防护造成巨大的压力。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东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环保问题。在工业污染防止方面,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重点抓好电力、建材、化工、造纸、冶炼、制糖、食品发酵、电镀、纺织印染、制革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各市县要对本辖区污染负荷前10位的企业进行重点控制,在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全面达标。列入省重点整治的工业污染源,各地要强化监督、管理,并逐步安装重点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装置。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采用能耗物耗低、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严禁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工业污染防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

 

六、对广东省加工贸易集群发展的展望

 

广东去年逾3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贡献接近70%。加工贸易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广东省要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搭建好平台,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科研中心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企业的优点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把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有效结合起来,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积聚效应与形成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做大做强一批优秀企业,以带动全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广东政府应有意识地提高加工贸易门槛,有选择地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在政策上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上延下伸,鼓励境外技术中心、研发机构、维护中心、测试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向境内转移,引导企业自主开发和自主营销,通过拓展产业链促使加工贸易优化升级、落地生根,增强加工贸易的稳定性和本国经济的安全性。同时,政府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政策调整,限制、压缩增值比例低、税收贡献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广东省的加工贸易集群已经形成“区位品牌”,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我相信,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措施,广东加工贸易集群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为我省,甚至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挥作用。 

  

 

参 考 文 献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a.韦伯。工业区位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江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8,(11)

麻乐、沈朗.东莞“来料加工厂”生产控制模式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2,(18)

陈林、朱卫平.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与特征[j].国际经贸探索,2002,(24)

曲博.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研究.广商学报

肖俊辉、刘婷.广东省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镇化水平比较分析.广商学报

陈淳、肖玲.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王超铭.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广商学报

路平、林萍、关春华.专业镇在广东的崛起和创新[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何光军.关于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东经济,2009,(7)

任军、长加恭.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商学报

wx. 新形势下广东加工贸易发展思路. 

http://mep128.mofcom.gov.cn/mep/zhuanti/jgmyjd/expert/197458.asp

路平.广东专业镇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http://all.zcom.com/mag2/zirankexue/zirankexue/27511/200609/10662463/

梁育民、余欣.实现加工贸易以本土企业为主导.

http://mep128.mofcom.gov.cn/mep/zhuanti/jgmyjd/expert/197464.asp

广东省人民政府网. 

加工贸易研究篇6

关键词: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加工贸易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是著名的“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大都属于加工贸易。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却是利润微薄,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并且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吸引外资,努力发展出口型经济,使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由此产生的贸易顺差产生了许多贸易摩擦,这也使得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日益提高。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急需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目前欧美国家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当中,订单数量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出现了萎缩的局面。我们应当遵循我国政府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政策,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首先,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仍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依赖的仍是我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但与前几年相比,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已有了较明显的提高。随着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正在逐步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发展,机械电子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也在迅速攀升。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体现出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态势。但是,尽管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有所升级,加工贸易所涉及的产业层次在逐步提高,从国际分工层次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国内企业大多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纺织品、玩具、鞋帽等的加工生产环节。而附加值高的设计、营销等环节,几乎全掌握在外商手中。即使是机电、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中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组装环节,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也全部由外国公司控制。同时,还有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将本国淘汰的机械、技术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次,我国的加工贸易区域分布发展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为中心,加工贸易的基础比较好,发展速度比较快,规模也比较大。但是我国内陆中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造成我国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外商都愿意选择在东部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投资。这种区域分布情况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原本就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我国加工贸易对象国主要为美、欧等西方国家。据海关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继续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16,1%。其中,出口1498.9亿美元,增长3.1%,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2.2%进口196.6亿美元,增长8.3%,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5.2%;其项下贸易顺差达1302亿美元。同期,欧盟继续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欧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664.7亿美元,增长13.4%。其中,我对欧出口1438,5亿美元,增长12.9%,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1.3%;自欧进口226,2亿美元,增长17%;其项下贸易顺差为1212.3亿美元。贸易伙伴国过于集中,使我国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易受贸易纠纷的影响。由于贸易顺差过大,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对我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家电、服装、化工产品等,因此引发了诸多贸易磨擦。

最后,就加工贸易企业结构来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中的80%属加工贸易性质,加工贸易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直接影响着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尤其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操作的。而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631.2亿美元,只占全国加工贸易的15.6%。内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总额远远落后于外商投资企业。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进行加工贸易产业及产品结构的调整。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始终处于搞投入、高污染、粗放型增长的低水平位置,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收益甚微。因而要加快加工贸易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加工贸易产业,对于安置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具有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或生产环节,推动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要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的拓展。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要通过技术进步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国内加工企业自身也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坚持在引进新技术时,始终跟踪本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鼓励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提高我国自己的科研水平,创出自有的知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出口带来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二,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分布出现严重不平衡,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平衡态势。随着沿海东部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土地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逐步过渡到土地、能源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东部的先进技术企业也可以将一些非熟练的劳动密集的工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以带动中西部产业升级,同时也能推动东部地区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政府应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

部相邻地区进行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东部产业的配套生产地。中西部还应利用丰富的农产、矿产、旅游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发展边境贸易,开拓东欧、中亚、南亚等市场。在国家西部开发的良好政策下,利用多种投资方式,改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信的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第三,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地减少和消除贸易摩擦。在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公正、合理地解决。在贸易摩擦问题上,美、欧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执行双重标准,即在表面上积极提倡全球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遵守世贸规定,但自己又对他国实施贸易壁垒。但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出口加工贸易就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首先要调整出口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要解决给予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对我国现行的贸易政策做出调整,尽量使进出口贸易能够平衡发展。我国一般贸易逆差,而加工贸易顺差,贸易总体顺差,也就是说我国的贸易不平衡是由加工贸易造成的。做好贸易平衡要调整外贸政策,由鼓励出口转变为不偏不倚的中性贸易政策。出口导向政策使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资源消耗同补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当是重中之重,对可能造成资源短缺的或环境污染的要取消出口退税或者加征出口税,对出口可能将会被外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产品采取暂时取消出口退税的措施。不要造成我们给予出口退税,而进口国则征收反倾销税,实际上把我国的税收让渡给了外国,还限制了产品的出口。

加工贸易研究篇7

一、加工贸易对推动经济和发展的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新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使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中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新的转型。

再次,我国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我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后者对外开放比我们晚12年,近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接近我们的十分之一,整体实力有明显差距,但印度近年来通过吸收新技术、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仅在著名的软件、信息技术咨询、呼叫中心、芯片设计以及未来的服务、工程、风险和行为以及药品研发等服务领域为跨国公司提供海外分包业务,从而大大压低了世界服务业成本;而且在汽车、制药、化学制品以及资本货物等领域正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吸引世界大跨国公司寻求规模化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和研发、品牌优势。为此,要制定加工贸易的新战略,促进其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l、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涉及外资、外贸和国内产业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

2、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外资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档次。要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真正掌握参与和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竞争更重要。

3、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从长远来看,对这样的大国来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下一阶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国际资讯,应考虑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机制。

4、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的监管方式转型。对此,一是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和随机检查监督制度相结合。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最大的难度是遍地开花,监管执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应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包括合同、票据、凭证以及财务帐目等原始资料。数据的完备性,企业诚信状况的评级及违法记录,企业法人代表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等明确的规定;建立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良好伙伴关系,把责任重点转移到企业自身而不是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确保加工贸易企业贸易便利和诚信的前提下,实施随机的检查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严惩不贷。作为企业守法自律机制的保证,对企业诚信状况要有一套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与企业其他诚信认证系统相兼容,以全面获得企业是否讲求诚信的资料和数据。只有处理好企业自律和高效执法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监管制度。这套制度首先是规则化管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虽然加工贸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是特色,但监管体系建设仍应逐步向国际规则接轨。在这方面,政府职能要真正实现转换,明确监管部门的第一要义是提供“服务”,然后才是有效“监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加快监管体制的改革,包括调整监管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监管有利于加工贸易的而不是增加发展的障碍。

三是大力发展化监管体系。在简化程序的同时又要保证有效监管,就应加强监管手段和工具的现代化,包括监管的电子和化改造。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技术和网络投资过度,投入了巨额资金改造技术和设备,使监管的技术基础设施达到了国际水准,但这些技术设备的效能很低,出现了硬件过度发展,软件严重滞后,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改变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从监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电子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投资和改造,并提高监管部门的应用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加工贸易研究篇8

关键词:加工贸易银行保函担保制度

一、加工贸易银行保函之来由与设立初衷

1995年11月27日,为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国务院出台了“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由银行协助海关对加工贸易合同进行登记、管理,实行“空转”。

随着加工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为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国务院于1999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意见的通知》(【1999】35号),对少数敏感商品和违规企业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

1999年底,出于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负担的考虑,原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工贸易企业以多种形式缴纳税款保证金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贸易[1999]1271号),允许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向海关缴纳关税及其它税费保证金,凡经海关总署确认的、具有担保资格的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均可为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提供担保。

以税款保付保函代替税款保证金的实转台账操作,这是实转台账制度出台以来,国务院为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资金压力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

根据《关于加工贸易企业以多种形势缴纳税款保证金实施办法》,经海关总署确认的、具有担保资格的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均可为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提供担保。但到目前为止,海关总署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已确认可提供担保的金融机构仅中国银行一家。

二、从《实施细则》看加工贸易中银行保函的法律性质

加工贸易中的银行保函究属何种性质,就相关法规而言,并未给出一个明确肯定的界定,就海关总署、中国银行于2000年3月16日,并于2000年4月10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加工贸易企业以多种形式缴纳税款保证金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之规定,即,“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因故无法向海关缴纳税款保证金的,可凭中国银行出具的以海关为受益人的税款保付保函(以下简称保函)办理海关备案手续”看,加工贸易中的银行保函系出于海关行政管理之需而行之行政措施,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然而,就该《实施细则》第三条之规定,即,“中国银行为企业开设保函,应对企业资信情况及提供的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包括企业自有外汇资金)、其他金融机构、其他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为其出具的担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进行评估。经评估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可为其出具以海关为受益人的保函,经评估不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可不予受理”考量,其又具有民事合同订立之一般特征,特别是援引了传统民法中所特有的债的担保方式,除所附保函之参考件外,该《实施细则》并未明确规定担保合同的内容的协商、合同的变更、解除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也没有规定是否可以类推适用民事法律,使得加工贸易中银行保函的性质处于未决之中,所以导致具体行为如何实施难以确认。依民法之思路考量,众所周知,传统的担保合同皆具有从属的性质,系主合同的一个附属性合同,其法律效力随主合同之设立、变更、消灭而存在或消灭。担保人的责任是属于第二性的付款责任,只有当担保合同的申请人违约,并且不承担违约责任时,保证人方才承担担保合同项下的赔偿责任。当从属性的担保合同项下发生索赔时,担保人要根据基础合同的条款以及实际履行情况来确定是否予以支付。

若我们从这样一个传统的民法角度分析加工贸易银行保函的法律性质,其实质即银行作为保证人的保证,应当适用担保法来调整。而我国担保法第二条即规定“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设定担保”。而该类银行保函所担保的“主合同”系一项行政措施,即,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对海关所负的一项承诺,自不存在协商之虞。据此,“主合同”既无从谈起,又何来作为附属性的担保合同?

而加工贸易中银行保函是否符合上述传统民法担保合同之性质,端视该类保函中具体约定而定。一般讲,银行保函大多属于“见索即付”(无条件)保函,是不可撤销的文件。银行保函的当事人有委托人(要求银行开立保证书的一方)、受益人(收到保证书并凭以向银行索偿的一方)、担保人(保函的开立人)。国际商会第458号出版物《UGD458》(《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规定:见索即付保函“是指由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出具的书面保证,在提交符合保函条款的索赔书时,承担付款责任的承诺文件”。

据此,在海关凭正本保函向银行进行索偿时,银行应该无条件接受。

于此情势之下,保函便业已脱离主合同而独立存在,显然成为了具有独立效力的自足性文件。其一旦依据主合同开立,未经受益人同意,不能修改或解除其所承担的保函项下的义务,担保人对受益人的索赔要求是否支付,只依据保函本身的条款,而不取决于保函以外的交易事项,银行收到受益人的索赔要求后应立即予以赔付规定的金额。

加工贸易银行保函制度之确立,从理论上突破了原有公私法之森严界限。由此,我们还可能涉及到海关关税作为公法上之债的问题,从而,又突破了债作为民法上概念的特性。然而,现实中的问题在于,海关是否愿意自降身份而使自己成为一个一般民事主体,平等地参与其中。

三、感言

为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商事活动,就诸如见索即付保函的存在,应视认同。毕竟,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永远是为物质基础服务的。

然而,如何在法律的层面上完善制度,便是摆在吾等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不可能要求实践依循法律之轨迹而发展,大陆法系的思维在此无不受到了挑战,就我们原先的法律构架中,将民事与行政相区分的逻辑而言,确实难以周全加工贸易中银行保函的性质,只缘其系一个业务实践中“杂交”的产物。

加工贸易研究篇9

【关键词】 加工贸易 产业转移 东北三省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外贸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展了加工贸易。但进入“十五”和“十一五”阶段以来,随着沿海地区土地、资本、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环境压力的增大,加工贸易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纵深转移具备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同时,这也适应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转变和升级发展方式的需要。

一、东北三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目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577亿美元,增长了463倍,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39%。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进行加工贸易转移的力度加大,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参与加工贸易。2003年国家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2007年“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等政策措施,为东北地区进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承接、促进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结合统计数据,可看出东北三省的加工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123.1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57.74亿美元,增长了2.9倍(见表1)。

尽管东北三省加工贸易增长显著,但东北三省加工贸易的绝对规模和在全国的贸易额中所占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10年东北三省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仅为3%左右。以2008年为例(因2008年相比后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东北三省加工贸易总额为243.8亿美元,占东北三省外贸总额的22.95%,低于全国40.4%的平均水平。

我国加工贸易在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发展较为集中。2008年仅广东省加工贸易额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25.22%,其他加工贸易发达省份,江苏(1419.7亿美元)和山东(608.5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3.7%和6%;而同期东北三省加工贸易的总和仅为243.8亿美元,仅占广东省的9.3%,全国的2.3%(见表3)。

东北三省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主要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从表4可以看到,东北三省各有其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工贸易发展的产品结构有些不同。

二、东北三省进行加工贸易承接的主要制约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是国家最先给予政策支持的对外开放地区,又兼具地理、资源、科技、资金、人力等优势,从而获得了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早期的重工业发展基地,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等限制,至今还未具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成熟条件,也还没有形成东部与东北地区之间有效的加工贸易转移机制。

1、观念更新缓慢,人才流失严重

东北地区外经贸企业发展步伐较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观念不强,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有实力的大型外经贸企业骨干,缺乏有效的引入人才和用人机制,人才短缺和流失现象严重,外贸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观念转变不快,软环境建设滞后,依靠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同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2、较高的贸易成本

(1)较高的运输成本。加工贸易运作的特点在于“两头在外”,便利的交通运输无疑对于发展加工贸易具有重要的节省成本的意义,且在长期内海运仍会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这又要求内陆距离港口尽可能地近,降低贸易、运输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我国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内陆,距离海港较远,导致货物进出口的运输成本高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一点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更为明显。

(2)较高的交易成本。这里的交易成本包括时间、信息等成本。为降低贸易成本,必要的配套产业将是内陆地区参与加工贸易承接的重要条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具有众多产业配套程度很高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等方面。而东北三省对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配套程度低,缺乏对外贸易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这些都加大了东北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度。

3、对外开放水平低

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影响加工贸易的重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了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发挥了外资利用与外贸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在外贸依存度和吸引外资上优势不大,是阻碍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限制条件。尽管东北三省利用FDI均有所增加,但是三省的贸易依存度与全国的水平有很大差距。以2008年为例,东北三省中除辽宁省的贸易依存度较高为3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吉林省的贸易依存度为14.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黑龙江省的贸易依存度为17.2%,不足全国水平的1/3;东北三省整体的贸易依存度也仅为26.4%,不足全国水平的1/2(见表5)。

三、对东北三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建议

1、转变观念,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发展对外贸易、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东北振兴和外贸升级的关键在于人才,需要发挥区域优势引进人才。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的经济信息网络,迅速掌握国际市场资讯变化,占据信息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建优良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落户。

2、采取措施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针对前面提到的东北地区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的成本过高等制约因素,具体应对措施可以包括发展物流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建设加工贸易工业园区等。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一方面整体距离海港较远,另一方面又处在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所以地方应通过发展物流运输业针对第一方面进行改善,对于加工贸易出口运输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程序上的便利,同时发挥处在东北亚地区中心地带的地理优势,做好对韩、蒙、俄、日的经济开放。

同时,地方应积极建设加工贸易工业园区,发展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领头企业,建设不同特色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以此引导东部沿海地区相关产业向东北地区转移,使加工贸易工业园区成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良好平台。同时建设工业园区可以和国家在东北地区建设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政策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发展的优势。

3、立足东北亚,提升扩大对外开放层次

尽管东北三省不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和国际经济联系紧密,但有邻近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区位优势,使其在东北亚拥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边境贸易的增长对于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吉林省为例,针对没有出海口的不利现状,吉林省积极与俄、朝等国协商,并借助日本和韩国的技术、资金实力,努力打造图们江开发区,现在珲春一带已经成为日本、韩国商人的热门投资地区。

同时,东北地区发发展加工贸易应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港口条件,目前东北地区拥有空港4个,海港4个,其中大连港和营口港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的8.8%。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港通的优势,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做好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的良性互动,将无疑是东北地区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有效措施。

4、政府政策支持

东北地区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过程中,要形成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革新加工贸易的监管方式,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调动类似民间商会、行业协会的互动和配合。使得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民间均得到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持。

总之,东北三省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管理科学的现代工业道路。同时不仅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还要将地方资源优势同人才优势、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相结合,以实现优化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贸易方式。坚持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8(3).

[2] 杨志芳、闫奕荣: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08(2).

[3] 王立成: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7(12).

[4] 梁小萌: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的区域协调战略[J].探求,2007(6).

加工贸易研究篇10

一、加工贸易渠道销售网络的影响因素及类型

(一)加工贸易主体对销售网络的影响

加工贸易主体不同,其销售网络的形式不同。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多通过外贸公司、出售给海外中间商、深加工结转等方式完成。通过外贸公司实现销售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贸公司接单以后委托加工贸易企业生产,另一类是没有进出口权的加工贸易企业接单后,找外贸公司作。对于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其销售方式主要是境外接单境内生产。

(二)企业规模对销售网络的影响

企业规模大小对销售网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尤其是外方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企业未到中国之前,就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进入中国只是其全球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这种销售网络更多地体现在公司的内部交易上。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限制,则可能更多地依赖中间商来实现销售。

(三)产品用途对销售网络的影响

根据产品的用途,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可以分为面向大众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品和面向生产者的生产消费品。如果生产的是面向生产者的生产消费品,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比较容易通过与下游企业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来实现,因此此类加工贸易销售网络的建设从寻找下游企业开始,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对其开拓国际市场至关重要。对已经拥有买家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降低产品价格是维护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措施。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企业为了保持买卖双方的信任关系,甚至不愿意拥有自己的品牌。

如果生产的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品,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就要通过一般的商业流通渠道来实现,流通环节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这个环节越长,生产商获得的利润越少,但是生产商要想通过缩短流通环节增加利润,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首先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所了解。此类企业也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降低生产成本上面下工夫。

二、我国加工贸易海外销售的现状与评价

(一)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市场分布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主要面向三类市场:原材料主要采购国,母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所在国———通过母公司内部交易实现,其他国际市场,即除原材料主要采购国和母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所在国以外的第三方市场。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加工贸易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是第三方市场,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中有94.2%认为其他国际市场是主要出口市场,而选择返销原材料主要采购国和母公司内部贸易的企业比例只有20%左右(参见表1)。这种分布的原因在于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以来自港澳、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为主,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的市场狭小,他们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的目的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保证其产品在欧美等市场的竞争能力。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是这些企业的目标市场。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分布上,基本相同,但内资企业没有母公司内部贸易,出口市场多样化比率低于外资企业。表1 接受调查企业出口的主要市场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二)加工贸易企业销售渠道的总体状况

在问卷列出的6种海外销售渠道中,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出口给海外批发商是最主要的两种渠道。接受调查的企业中,46.5%的企业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销售渠道,31.6%的企业将产品出口给海外批发商,选择其他四种渠道的企业比例都在20%以下,其中利用中国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的企业最少,只占接受此项调查企业的8.6%(参见表2)。显然,在通过海外母公司和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销售渠道进行出口的情况下,整个产品的经营网络极有可能控制在母公司和原材料外方提供者手中;出口给海外批发商和零售商则意味着有相当大部分的利润留给了中间商。而在利用中国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出口给海外生产商的情况下,经营网络和利润极有可能由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控制和掌握。利用这

两类渠道的企业比重非常低,意味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销售方面严重受制于母公司和中间商,加工贸易带来的利润也相应地掌握在他们手里。

表2 接受调查企业的海外销售渠道

  企业数  比重  

A.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销售渠道  275  46.5%  

B.原材料的外方提供者  114  19.3%  

C.出口给海外生产商  75  12.7%  

D.出口给海外批发商  187  31.6%  

E.直接出售给海外零售商  71  12.0%  

F.利用中国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  51  8.6%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91  130.8%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三)内资企业的销售渠道

对于内资企业,由于没有外资介入,因此可以将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销售渠道排除。表3的数据显示,出口给海外批发商是内资企业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利用该渠道的内资企业比重为63.4%,其余4种销售渠道的企业分布基本相同,直接出口给海外零售商的企业比重较大,为19.5%,销售给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企业比重最低,为15.4%。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出口给海外批发商的比重高达76%,说明国有企业在销售上比较依赖海外批发商。一般地,交易环节越多,生产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越少,因此对于国有企业,如何减少流通环节,是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以生产大众消费品为主的企业。集体企业将产品出口给海外批发商的比重虽然也是最高的,但总体上分布比较平均。与国有企业相比,将产品返销给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直接出口给海外零售商和利用中国外贸公司销售渠道的集体企业比重较高。集体企业的销售渠道相对来说更具多样性。国有企业对某一渠道的依赖,使得其销售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

表3 接受调查的内资企业的销售渠道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渠道

表4的数据显示,55.5%的外商投资企业利用母公司的销售渠道出口,25.2%的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销售渠道,24.5%的外商投资企业将产品出口给海外批发商,其他三种销售渠道的企业比重都很低,其中利用中国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的外商投资企业比重最低,只有6.4%。

在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对母公司销售渠道的依赖程度最低,只有27.9%的企业利用母公司的销售渠道出口,利用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销售渠道和出口给海外批发商的中方控股合资企业的比重都高于这一比例,分别为60.5%和38.4%;中外合作企业对母公司销售渠道的依赖也低于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这可以部分地说明外方投资者在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对销售渠道的控制相对有限。另外,相对于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利用中国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比重较高,分别为11.8%和8.1%,也可以说明外方对这两类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渠道的控制相对较低。

(五)外方投资者不同,其销售渠道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利用母公司的销售渠道是其最主要的销售途径,68.9%的企业是利用母公司的销售渠道出口的,选择其他5种渠道的企业比重都低于20%,其中出口给海外生产商的比重最低,反映出大型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销售的特性及实力。个人投资者利用海外母公司销售渠道的比重最低,只有28.9%。出口给海外批发商是个人投资者最普遍采用的销售方式,说明个人投资者在经营网络方面比较倚重海外中间商。中小企业利用母公司销售渠道的比例也很高,为52.3%,但低于大型跨国公司。

表4 接受调查的外资企业的销售渠道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相应地,中小企业出口给海外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比重要高于大型跨国公司。除其他情况外,中小企业利用中国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比重最高,7.5%的中小企业利用此渠道进行销售。另外,中小企业销售渠道多样化的程度要高于大型跨国公司和个人投资者。(参见表5)

表5 按外方投资者分,接受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渠道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六)企业产品品牌的使用情况

企业产品品牌对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使用海外订货商(或其指定)的品牌,这类企业占接受此项调查企业的49.9%,使用自己品牌的企业占36.1%,使用母公司品牌的企业占30.6%,使用国内订货商(或其指定)品牌的企业只有4.8%。(参见表6),从数据上看,使用自己品牌的企业比重并不很低,但如果不考虑使用多种品牌的情况,且将使用海外母公司品牌、海外订货商(或其指定)品牌和国内订货商(或其指定)品牌看作是一体,则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占61.2%,而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只有28.8%。

表6 接受调查企业产品的品牌

  企业数  比重  

A.用海外母公司的品牌  177  30.6%  

B.用海外订货商(或其指定)的品牌  289  49.9%  

C.用国内订货商(或其指定)的品牌  28  4.8%  

D.用自己的品牌  209  36.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79  121.4%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三、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开拓销售渠道的障碍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企业都愿意拥有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也有一些企业认为是否拥有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要视企业的发展状况而定,只有少数企业不希望拥有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如表7所示,68.8%的企业希望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25.3%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而定,只有5.8%的企业不希望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这说明加工贸易企业有良好的发展自己销售渠道的意愿,但是现实中存在一些障碍,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在开拓自己销售渠道方面的努力。

表7 接受调查企业是否希望拥有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

  企业数  比重  

A.是  402  68.8%  

B.否  34  5.8%  

C.不一定,要视企业的发展情况而定  148  25.3%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84  100.0%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一)资金问题是企业开拓海外营销渠道最主要的障碍

加工贸易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除了要有价廉物美的产品外,还要投资大量的资金,进行宣传。由于资金限制,只有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才有发展海外营销网络的基础。就外商投资企业而言,外方投资者以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居多,接受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投资者约65%属于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资金问题成为限制这些企业开拓海外营销网络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43%的企业认为发展海外营销网络的成本太高,企业资金有限(参见表8)。

表8 接受调查企业认为发展海外营销网络的制约因素

  企业数  比重  

A.成本太高,企业资金有限  222  43.0%  

B.国际市场供给饱和,新品牌难以进入  80  15.5%  

C.企业不能及时获得国际市场供求信息  116  22.5%  

D.缺乏发展自己营销渠道意识  63  12.2%  

E.合作(或合资)外方限制本公司发展自己的海外影响网络  68  13.2%  

F.其他  46  8.9%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16  115.3%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二)企业无法及时获得国际市场供求信息

表8的数据显示,无法获得国际市场供求信息是影响企业开拓海外营销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2.5%的企业认为不能及时获得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制约企业海外营销网络的发展。这说明信息传播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

(三)企业在创建自己品牌过程中存在障碍

产品流通过程中,品牌的影响很大。拥有知名品牌的产品往往意味着稳定的市场份额。加工贸易企业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树立自己的品牌,尤其是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根据调查,使用自己品牌的企业比例相对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己品牌知名度低和无力投资作广告是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如表9所示,分别有38.8%和26.9%认为自己品牌知名度低和无力投资作广告是企业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碍。这两个原因之间是关联的,广告和品牌之间相互影响,好的品牌必然是堆积在大量的广告之上,如果一个企业无力为自己的产品作宣传,就很难树立知名品牌,尤其是那些大众消费品。因此,企业不使用自己品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金短缺。另外,18.6%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些企业多数是给国际知名品牌代工,只要与这些知名公司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就不担心产品的销路。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也是原因之一,但比重相对较低,只有11.2%的企业认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碍。可能的原因在于,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多数用于出口,且出口渠道比较固定,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对其销售影响不大。

(四)企业电脑化经营相对滞后

随着网络的发展,企业的网络建设对开拓营销网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获得快速、

表9 接受调查企业认为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碍

    企业数  比重  

A.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61  11.2%  

B.无力大量投资做广告  147  26.9%  

C.自己品牌知名度太低,影响销路与价格  212  38.8%  

D.没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  102  18.6%  

E.其他  176  32.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47  127.6%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低廉的信息,就可能有机会迈向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小企业,完善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其参与国际行销。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是电脑化经营和管理。这对于大企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中小企业则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国台湾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台湾“52.46%的中小型制造业表示在推展业务电脑化方面遇到困难”(《制造业经营实况调查报告》,网上资料)。这个数据对了解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电脑化的情况很有帮助。

(五)缺乏优秀的营销人才

建立营销网络,人才是关键。根据台湾对本地中小型制造业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激烈竞争的环境,优秀行销人才的缺乏,以及行销研究(商业分析与市场预测)人才不足是中小型制造业在行销方面所遭遇的最主要的困难之一。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表8中,选择其他选项的企业中多数表示人才不足阻碍了其发展海外营销网络。

四、改进的建议

由于我国加工贸易是以引进外商投资的形式发展起来,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相对薄弱,因此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渠道被海外接单人和中间商控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状况是合理的。前面提到加工贸易的销售渠道控制在海外接单人和中间商手里,容易造成加工贸易企业利润水平低,缺乏自主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

(一)企业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

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对加工贸易企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不管是制造企业,还是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在开拓销售渠道时,必须建立符合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状况的营销策略,否则欲速则不达。对于大型的制造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积极开拓自己的营销渠道;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资金和销售人员储备相对不足,营销策略的重点应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同时积累资金和行销人员储备,逐步将企业做大做强;对于贸易企业,营销渠道的竞争意味着服务的竞争,只有提供更好、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才能巩固与老客户的长期关系,开拓新客户。

(二)加强工贸结合,帮助内资制造企业开拓市场

前面提到,加工贸易领域工贸结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贸易企业接收海外订单后,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制造企业进行生产;另一种是制造企业接到订单后,因没有进出口权,必须找一家贸易企业做。前者多是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结合的方式。是内资制造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渠道;后者则是外资加工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结合的方式。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贸易企业的这种纯业务势必降低。对于贸易企业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第一种方式。贸易企业接单,寻找合适的制造企业生产,可以充分发挥贸易企业和制造企业的优势,增强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许多开展加工贸易的内资制造企业是中小企业,在海外业务方面缺乏竞争力,而贸易企业熟悉海外市场,但自身没有制造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力地促进内资加工贸易的发展。

目前这种形式的工贸结合规模太小。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多数是外商投资企业,内资制造企业的数量非常少。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内贸易企业的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根据问卷调查,只有17.9%的内资企业利用贸易企业的销售渠道;二是内资制造企业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也是加工贸易国内采购比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扩大工贸结合的规模,就需要贸易企业和制造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鼓励贸易企业在海外市场积极寻找订单。

(三)改善投资环境,变海外接单为国内接单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多数是外商投资企业,其加工贸易业务多采用海外接单、国内生产的方式。销售渠道为海外接单人和中间商掌握,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空间狭小,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对中外合资的加工贸易企业,中方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对此,政府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方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内的同时,将其营销环节也转移过来,变海外接单为国内接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继续给予加工贸易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进主管部门的管理等多方面。

变海外接单为国内接单以后,不但可以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水平,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在国内培养一批营销管理人才,解决我国行销人才缺乏的问题。另外,鉴于在所有形式的外方投资者中,中小企业利用中国贸易企业销售渠道的比重最高,因此在吸引外资进入加工贸易领域时,政策应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