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31:14

加工业

加工业范文篇1

1树立成本管理新思路,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面粉加工企业在面临原料、人员和动力等众多基础成本上升的状况下,加工成本的有效控制日益成为面粉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面粉加工中往往对显性成本即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消耗等有明确的控制需求,而不为人们所重视的隐性成本往往被忽视。从小麦到加工成面粉,一般要经过收购、运输、储藏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降低成本的环节,应当成为成本管理的新重点。在收购阶段,收购时机的选择和收购人员业务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小麦的收获季节性特别强,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造成收割时机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大型或小型面粉厂,对收购小麦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收购,才能收购到质优价廉的小麦,为降低收购成本创造条件。收购人员要充分了解原材料的市场行情,收购人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谈判,当一般的商业手段使原料的价格降到一定程度,若要想继续降低其价格的话,那我们就必须从行情、生产成本分析入手。通过充分掌握原料行情、生产成本、以及分析影响原料价格的相关因素,才能发现影响收购成本的机会。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在报价时,往往都是将价格透明的部分报得很低,而把不是很透明的部分报得很高,这样可以掩饰其获取高额利润。如果说我们对其产品的原料行情不清楚,我们就没有办法判断其报价是否合理,因而不能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收购人员是否有熟练地业务素质,严重影响着收购成本,如果收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很熟练,对小麦国家标准规定的等级、指标了如指掌,能根据水分、容重、杂质等情况,对小麦等级质量作出准确判断,给出合理的收购价格。这样,也不会浪费收购成本。

2改变经营方式,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在小麦收购到加工成面粉的过程当中,运输和仓储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运输和仓储费用在成本中也要占到相当比例,如何降低这一部分费用呢?在当前物流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实行物流外包不失为一种节约成本的好办法,面粉加工企业可以把运输和仓储业务每年以一定的费用外包给物流公司,这项工作有物流公司来做,对面粉加工企业而言,节省了在运输和仓储方面的人员费用开支,运途中因水分的减少及破损等因素引起的损耗、运输途中粮食作物的品质保管费用、仓储保管费用。物流服务公司拥有专门的人员和运输设施、仓库和搬运机械,按照面粉加工厂的要求对原料和成品进行运输、保管,面粉加工场将财务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在原料和成品数量上没有损失,质量上有保证,从这一点来讲降低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3准确进行会计核算,合理确定成本

面粉加工有其特殊性,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面粉品种越来越多,笔者对德州市的部分面粉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面粉品种多达二三十种,在面粉加工企业里,原料的供应、管理涉及很多的工作程序,要经过很多的部门和人员,准确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产品加工费用能否合理分摊,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尤为重要。在几十种面粉加工成本核算上,每一种产品的原料、人工耗费等信息必须准确,否则,成本核算会失真,而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的真实生产耗费,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往往是不论技术工艺水平如何,只要产量大,产品成本就偏高,而生产量小的产品成本却偏低,形成不同产品成本的严重失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成本分摊不合理造成的,笔者在对某面粉厂生产成本调查发现,该面粉厂3月份共生产了1500吨面粉,其中,特制一等粉1180吨、饺子粉276吨、其他用途的面粉分别是10吨、13吨、16吨、15吨,而在费用分摊时,人工原料平均分配,电费只是算的加工数量多的那两种面粉里,其他面粉则没有分摊费用,这就是为什么产量越高数量愈大而成本越高,相反,生产量越小的品种往往成本越低。所以,在费用分摊上,无论是产量大小,都要分摊相应的费用,不能因为生产数量少品种少或不经常生产而不分摊费用或少摊费用,造成品种之间成本的失衡,而不能准确其出厂价格。因此,能否选择科学的分配成本方式,合理分摊相应的成本对生产成本有很大的影响。产成品之间的成本分配,可以根据相应的价格百分比、数量比例或是所耗工时的比例来进一步准确分摊。这样不同产品成本的合理分摊不仅可以降低产成品的成本,反映出真实的生产成本水平,还可以使企业掌握产品的真实利润,为面粉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加工业范文篇2

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粮办展〔2009)178号〕要求,现就编制《*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成编制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09〕47号)精神以及国家和*市有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编写提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粮食资源情况、利用现状,以及加工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认真做好本地(公司)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专题规划和单项规划,要求做到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委成立了由委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的规划编制组。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规划编制组的组织协调下,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正确把握方向,提出基本要求

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发展内涵,始终把“一保一建三打造”贯彻在规划中;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高规划质量。

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正文和说明两个部分。正文包括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布局、行业准入、重点项目投资分析、政策措施等。规划说明要重点阐述粮油加工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目标指标预测分析以及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履行的有关程序等。基本要求是:

(一)做好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并加以细化和落实,使粮食加工业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有效结合起来。

(二)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编写工作,充分吸纳促进玉米、大豆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果,并借鉴国外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

(三)加强粮油加工业发展重要问题的软科学研究。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研究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立足近期,要突出操作性;着眼长远,要具有前瞻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粮油加工业发展基本特点、主要经验,针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规划编写提供理论支撑,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写工作。

(四)鉴于粮食加工业市场化程度高,规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与粮食加工企业沟通,可组织有影响力、有特点的粮食加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子公司、产业园区)、放心粮油企业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衔接。各区县和有关单位规划编制组要加强与市商委粮油管理处的联系配合,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要主动听取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统计、经信等部门关于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密切配合,多协商、多沟通,建立高效、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听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

(六)加强重大项目研究。“思路决定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决定投资”,准确把握中央和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方向与投资建设重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的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康全谷物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示范、食品装备自主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重大粮食加工业闪光点项目,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需要办的具体项目,建立市级“十二五”项目储备库。

(七)《规划》中的目标设为2012年、2015年、2020年,同时“十二五”期间规划内容应更具体。规划编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标指标须有定量预测分析及说明。规划中所涉及的数据要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迄始年份统一使用2008年数据。

(八)鉴于《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粮食加工业涉及面宽,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沟通和组织保障,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严格按《规划》提纲编写,突出重点,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专题报告起草工作。市商委将在市粮油质检站、市粮油行业协会、粮食集团、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名牌企业等单位抽调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规划的集中修改。适时请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九)市商委将组织编写组针对具有闪光点的重点项目,如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玉米、杂粮、健康全谷物主食品、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组织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到全国领先企业进行考察和调研。赴有代表性的区县(自治县)、企业开展粮油加工业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召开若干专题性片区座谈会。各地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相关专题调研工作,及时报送有关材料和数据。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撰写调研报告,要求情况详实、措施具体、分析深刻、文字精练。

加工业范文篇3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大,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中,种植业加工业企业有30家,畜牧及其它加工业14家。在种植业加工企业中,以食用菌、茶叶、优质粮油、金银花及中药材、酒业为主,以优质粮油加工企业最多。市场知名度相对较大的加工企业有10家(绿颂米业、龙头面业、长赤翡翠米业、南江林产品公司、通江银耳集团、山霸王公司、罗村茶叶有限公司、江口醇及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较有市场知名度的产品有:龙头面、绿颂米、翡翠米、亦奇牌菜籽油、米仓山牌核桃、金银花(茶)、通江银耳、罗村茶叶、小角楼和江口醇酒、何大妈豆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有12家(5个粮油企业、4个茶叶企业、1个水果企业、1个干果企业、1个食用菌企业)。

(一)粮油产品加工情况。以龙头面业、长赤翡翠为代表的17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3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25万吨;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5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10万吨。小型加工业主82个,年加工能力30万吨,年加工销售收入14.64亿元,其中小角楼和江口醇占6亿元左右。

(二)蚕桑产品加工情况。全市3家茧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加工生丝产品,无精深面料和终端产品,由于原料不足、国际市场起伏大,常年处于半生产状态,年加工销售收入仅0.8亿元左右。

(三)果蔬产品加工情况。全市果蔬加工企业仅有4家(寿星果业有限公司、*罐头食品厂、何大妈豆瓣厂、驷马豆瓣厂),年加工营销能力仅3.5万吨,年销售加工收入0.36亿元左右。

(四)茶叶产品加工情况。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规模以上企业仅3家,加工业主和小型加工厂(场)、家庭作坊共36家,除罗村茶业、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年加工总量450吨,年产值仅0.32亿元;小型加工厂(场)和业主、家庭作坊年加工总量1500吨,年产值0.83亿元左右,茶叶年加工销售总收入仅1.14亿元左右。

(五)金银花及中药材加工情况。主要加工企业有正华药业、同心药业、百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普瑞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米仓山林业集团有限公司(金银花饮料)、巴山植化厂(金银花中药提取液)、南江大河金银花茶加工厂(金银花茶)等6家企业。年加工能力(原料)达3万吨,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其中,金银花茶的加工业主(基点)达11个,销售收入达0.35亿元。年销售总收入1.7亿元。

(六)食用菌产品加工情况。从事食用菌加工经营的3家企业是通江县银耳集团有限公司、山霸王集团有限公司、光泰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营销能力4000吨(干制品),年实际加工营销2000吨,年销售收入0.86亿元,大巴山食用菌协会年加工销售收入0.6亿元。

以上36个加工企业(规模以上30个),130个小型加工厂(场)、业主和1个专业协会的年加工销售总收入为20.11亿元。年加工增值5.4亿元。

二、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

(一)缺少优质专用原料。国际国内优质加工小麦、水稻、玉米产品在*很少。目前尚未种植加工高档产品的小麦、水稻、玉米品种,已种植相对优质品种仅能加工中低档产品,且尚无法形成专用原料生产基地。

(二)加工设备落后。我市粮油、茶叶、茧丝、中药材等产品的加工设备大多数已落后国内主体加工设备,因此,加工质量及效益显著低于其它先进地区。

(三)加工企业运转困难。在我市,金融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推动虽然一直在加强,但推动力量一直很弱。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原料收购资金不足,导致常年处于半生产状态。

(四)企业产权机制不活。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资金筹措难。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制不彻底,生产经营机制不活,员工及管理者、法人代表的积极性不高,也难以发挥。

(五)缺乏集团优势。20亿的年销售收入分散在36个加工工企业、130个业主之中,除两个酒厂以外,尚无1个亿元加工企业。

(六)本地原料利用低。部分粮油加工企业主要采用外地原料生产,放弃本地产业化基地建设,致使常年原料不足,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加工集团化、经营集约化和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前,力争在*建成6大加工基地(优质油料深加工基地、优质富硒茶深加工基地、食用菌深加工基地、金银花及中药材深加工基地、茧丝加工基地、大米和条面加工基地);力争实现“四增”目标(①加工企业实力增强,培育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②农产品深加工率进一步提高,将油料、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深加工率从35%提高到60%;③加工效益增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企业年盈利率超过15%;④农民收入增加,加工企业产业化基地农户,仅加工产品带动农民增收100元以上)。

四、发展措施

(一)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优势产业园区。要在全市建好20万亩的金银花加工原料基地、20万亩茶叶加工原料基地、5万亩茧丝原料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油料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加工基地,3万吨食用菌加工基地。在工作中,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推动;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持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壮大支柱产业。

(二)科学规划,培育和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势集团。按市场经济原则培育和打造大米、条面、中药材、食用菌、茶叶、菜籽油加工的龙头集团,采取扶优扶强的办法支持特色产业的主要加工企业,努力打造亿元龙头集团。

加工业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加工业范文篇5

一、目标任务

茶业主要是抓好茶厂、白茶基地的建设,引进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开发红茶和其它系列产品。特色食品“四珍”在公司加农户的基础上,争取年内实现入园生产,同时做好包装、宣传和营销工作。重塑“老酒”的品牌,改造技术,扩大产量,提升档次,提高效益。

二、时间安排

1、10月1日-10月31日:完成食品加工业的摸底调查和初步规划工作。

2、11月1日-12月31日:包装好“四珍”、“老酒”、“茶叶”等特色食品加工项目与省市推介活动及外地客商的对接,开展多地点、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我县特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013年1月1日-2月28日:力争引进龙头型企业参与茶业基地建设和茶叶新品开发;在公司加农户的基础上,争取“四珍”在年内招引客商改进生产工艺和营销方式,并实现入园生产;改进“三湾老酒”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利用该品牌进行招商,力求取得突破。

三、保障措施

加工业范文篇6

发展来料加工业是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根据县府(2007)2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现就发展来料加工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健全组织

发展来料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面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优化各项服务,促进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扩大来料加工点和加工规模,提高来料加工档次,培育发展若干骨干加工户,鼓励农村家庭开展来料加工业。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采取临时性建筑的方法兴建加工场所的,乡来料办帮助按临时用地、临时建筑办理审批手续。乡党委政府成立来料加工业领导小组,各村也要相应组建来料加工业领导小组,发展和落实来料加工业工作。

二、政策扶持,奖励先进

1、鼓励来料、来单、来样加工企业来*乡发展,优先安排用地,协调办理相关手续。

2、农村家庭来料加工点,可暂缓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3、对新办来料加工业设立引进奖。从业人员在25—50人(以在册工资名单,并连续5个月稳定人数为准,下同)奖给引进人员及所在村(书记、主任)各1000元;从业人员51—80人,奖给引进人员及所在村(书记、主任)各1500元;从业人员80人以上,奖给引进人员及所在村(书记、主任)各2000元。

4、积极培养经纪人(经纪人是指专门从事来料加工承揽业务的人员),引导和支持经纪人扩大加工业务,提供条件进行培训,上报办理经纪人证件。

乡政府年终评选承揽的年加工业务量、年加工费收入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前三名的优秀经纪人,分别奖励1000元、800元、600元;年终选三个对组织开展来料加工态度积极、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先进村书记、主任分别奖励1000元、800元、600元。

三、强化服务,科学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要精心策划,采用多种方式,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加大发展来料加工业的宣传力度。积极稳妥地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形成发展来料加工业的浓厚氛围,逐步增加来料加工骨干户和加工点。

加工业范文篇7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抓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从源头把住食品质量安全关口,是加强我区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卫生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是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本地食品安全状况,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提高我区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业的长效监督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为建设和谐平安青山湖区作出贡献。

二明确整顿工作目标,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质量

(一)全面完成食品(含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率达到100%。

(二)全面整治和依法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和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三)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区域监管责任覆盖面达到100%。

(四)基本完成国家质监总局要求的28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达标率达到100%,重点品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五)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达到95%以上,全年累计监督检查品种覆盖面达到90%以上,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三突出整顿工作重点,加大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整治力度

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工作重点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全部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区内生产加工企业(户)进行整顿。重点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品种是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白酒饮料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企业是无卫生许可证无工商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不具备必要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重点区域是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

四强化整顿工作措施,切实把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真做好对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各单位要通过普查摸底,彻底查清辖区内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分布情况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找准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普查情况由区质监部门汇总并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督电子信息挡案。

(二)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落实监管部门责任,落实生产企业(户)主体责任。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层层下达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要将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村级基层组织。监管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通过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将监管责任落到实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三)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对国家质监总局要求的28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严格工作规范严格工作程序严格现场核查严格准入把关,努力提高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体水平。

(四)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巡查回访定期检验年度报告及审查监督抽查等日常监管,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对日常监督中发现问题的,要责令企业整改;问题较为严重的,要责令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对存在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五)加大对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对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和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要严厉查处坚决取缔。

(六)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抽查。重点抽查已纳入整顿和监管重点的食品品种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重点项目产品质量长期不稳定的中小企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地区。同时积极宣传我区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

(七)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将小作坊的监管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对小作坊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作用,采取巡查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措施,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督促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对季节性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两申报”制度,要求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对小作坊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

(八)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督力度。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得在产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生产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将成分和含量报区质监分局备案;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滥用添加剂,不得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要建立购买和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情况台账,并定期到区质监分局备案。

(九)认真做好食品标准化工作。严格食品企业标准的备案,完善食品标签认可制度,抓好重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处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各地要集中查处一批危害大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十一)扶优扶强,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大对优势食品生产企业和优势产品的帮扶力度,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扶持一批区内优势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我区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集中时间,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

(一)动员部署。年4月1日至年5月31日,对本次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责任单位: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

(二)调查建档。年6月1日至年6月30日,完成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包括食品加工小作坊)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责任单位: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

(三)集中整顿。年7月1日至年10月30日,对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集中整顿。(责任单位: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

(四)总结验收。年11月1日至年11月20日,由区质监部门牵头组织,按照《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检查评价方案》要求,完成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总结验收,并形成综合评价报告,报区政府和市质监局;年12月迎接省级检查评价。

六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把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对本地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开展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区质监分局要协助区政府和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抓紧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或制定贯彻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方案的实施意见,对本地区的整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责任分工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于敷衍塞责,工作拖拉,措施不力,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质监分局负责牵头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的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做好工作。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强化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机制,既要加大整顿工作力度,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测和重复执法。

加工业范文篇8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粮油加工业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指导,结合我市粮油加工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的《粮油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全面提升我市粮油加工业产业水平,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促进粮食资源的转化增值及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粮油加工业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粮油加工企业充分依托粮油基础资源优势,积极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立足本市,面向京津,服务全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着较高声誉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十一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粮油加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据20*年底调查统计,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转化企业23家,资产总额6.5亿元,加工转化粮食83.8万吨,实现利税3*0万元,期末从业人数2100人。

其中小麦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小麦能力88.5万吨,20*年实际加工小麦55.4万吨。

(1)小麦加工能力情况:全市年产小麦总产量150万吨,12家小麦加工企业的年转化能力达到总产量的59%,位列全省11个市的第四。

(2)小麦实际加工产量情况:12家小麦加工企业实际加工量达到总产量的37%(实际加工转化率),位列全省11个市的第六。

(3)小麦加工企业数统计标准:12家小麦加工企业是日加工能力在60吨以上的中大型企业,约30家日加工小麦在60吨以下的小型加工企业未统计在内,这部分企业主要分布在深州市、武强县、故城县境内。

玉米加工企业7家,其中淀粉加工企业2家,饲料加工企业5家。20*年实际加工玉米23.7万吨,全市年产玉米总产量150万吨,玉米加工实际转化率15.8%。

食用油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油料能力12万吨,20*年实际加工油料4.7万吨。

2、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十五”期间,随着粮食企业国有资本的逐步退出,非国有经济在全市粮食加工企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引导粮食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从企业所有制构成看,在全市粮油加工企业中,私营企业15家,占65%;股份制企业6家,占2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家,占9%。

3、粮油加工区域化格局正在形成。小麦、玉米是我市两大主导粮食品种,以品质高、产量大而闻名。“十五”期间,随着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主要粮食品种区域集中趋势明显,已经建成深州、景县部级商品粮基地,五得利、金牛、深发面业三大粮食加工企业会聚深州市谋求发展,我市粮食加工初步呈现出依托产地优势,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的格局。

二、“十五”时期粮油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我市粮油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省先进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是宏观上缺乏总体规划,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上项目重复建设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二是与省内其他粮食主产市相比,粮食加工转化率较低,邯郸、邢台两市同为粮食主产市,加工转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市。三是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比重较高,难以形成龙头,我市的冀州永生、深州五得利、阜城古船等小麦加工企业在市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与邯郸五得利集团、邢台华龙日清、廊坊廊雪相比较尚具有一定的差距。饲料、淀粉、食用油企业缺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总体粮食加工转化仍处于底水平。公务员之家

三、“十一五”时期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保证粮食供应和安全为核心,以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搞好行业指导,不断满足各层次消费者,,加快我市由粮食生产大市向粮食经济强市的转变,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方便、卫生、营养的粮油加工产品。

2、发展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趋势,大力培育粮食加工优质产品和龙头企业。

食品安全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粮食加工产品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把产品质量关,坚决关闭和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科技进步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先进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粮食加工技术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和档次。

节约能源原则。新上粮食加工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生产优质高效、无污染的粮食产品。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节约粮食资源的加工项目,搞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宏观调控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导粮食加工业建设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有效调控,保证粮食安全。

3、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市粮油加工业整体水平要有明显提高,企业整合和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粮食产业化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自主科技研发能力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打造一批名牌粮食产品,使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市粮食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目标:

(1)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抓住国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末,全市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粮油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家,重点扶持五得利集团深州面粉公司、冀州永生食品公司、阜城古船食品公司,争取1个粮油企业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发挥其在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利用我市玉米农产品资源上的优势,积极谋划一个年转化玉米70万吨的深加工项目,努力实现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增值优势。力争新建一家日处理油料300吨以上的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

(2)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到“十一五”末,全市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小麦、玉米年加工转化总量达到100万吨左右。

(3)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在巩固现有知我粮油品牌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开创3个全省知名粮油品牌,1个全国知名粮油品牌。全面提升粮食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努力使我市跨入粮食加工产品名牌大市行列。

四、“十一五”时期粮油加工业发展重点

1、小麦加工。继续沿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向产品系列化和食品工业化延伸。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位为重点,扶持大中型企业上规模、提档次、创名牌,逐步淘汰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的小加工企业,特别是限制日加工能力在200吨以下的新企业上马。

2、玉米加工。在饲料、淀粉等传统加工产业的基础上,向玉米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开发玉米淀粉糖、玉米蛋白粉等产品,发展多样化的玉米食品和多用途的工业原料。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扩建、改建或新建等方式,加强玉米加工企业布局,做大做优玉米加工产业。

3、食用油生产。以引进日处理油料300吨以上的大型加工企业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推广营养、健康食用油产品,引导消费市场向营养化方向发展,逐步改变山东食用油占领本地消费市场的被动局面。

五、支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认真落实政策,营造良好环境。继续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要认真落实中央“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以及“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粮食生产区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信贷资金、税费减免等方面对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扶持。要主动研究制订有利于大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为它们的协作联合搭建对接的平台,适时组织它们参加必要的培训、招商引资活动,使它们不断开阔眼界,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鼓励大企业通过市场吸引各类要素,通过整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低成本扩张,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本地资源、技术、区位及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大企业聚集,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真正打造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2、抓好项目建设,实施名牌工程。动员企业及各方面力量,围绕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构思项目,围绕做大龙头、作强粮食产业谋划项目。突出特色和优势,把适宜当地发展的加工项目做实、做细、做深。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和安全,引导企业建立从原料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要进一步树立名牌意识,实施名牌工程,积极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企业竞争力。力争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催生并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粮油企业要把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巩固现有品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加大粮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特别是高技术食品、高附加值的粮油精深加工产品,力争再创一批新的省级和部级名牌,逐步实现主导产品名牌化,名牌产品产业化。

加工业范文篇9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玉米深加工在建、拟建项目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项目建设;对不符合项目土地审批、环境评价、城市规划、信贷政策等方面规定的项目,要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指导

玉米主产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利益出发,统筹规划本地区玉米生产、饲料加工业和深加工业的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规模盲目扩张,使之与《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和《饲料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地规划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加强对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对不同类型玉米加工业,实施区别对待的发展政策。一是鼓励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业,开发玉米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粮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稳步发展饲料加工业,不断开发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提高饲料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畜牧业发展对玉米饲料的要求。三是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限制发展供给过剩和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以及出口导向型产品,严格控制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型淀粉和淀粉糖(醇)企业。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行业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的国内玉米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若干家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各地区原则上要减少玉米出口,以保证国内供求平衡。建立灵活的玉米进出口数量调节制度,在保证国内玉米生产稳定的条件下,东南沿海玉米主销区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低时,可适当进口部分玉米,满足国内饲料加工业的需求。研究完善玉米初加工产品和部分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具体产品名录另行规定。

(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支持玉米加工业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重点支持玉米保质干燥、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和重点装备的研发工作。

氨基酸行业要淘汰传统工艺和产酸低的微生物,确保菌种发酵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废物全部利用生产蛋白饲料或生物发酵肥,减少外排废水中的COD值,全部达标排放。

有机酸行业要淘汰钙盐法提取工艺,缩短发酵周期10%,提高产酸率和总收得率,降低电耗和水耗。

淀粉糖行业要采用新型的高效酶制剂、膜和色谱分离技术,开发水、汽和热能的循环利用工艺。

多元醇行业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国内急需的二元醇新产品,降低吨产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

酒精行业要淘汰高温蒸煮工艺、稀醪酒精发酵、常压蒸馏等工艺;鼓励采用浓醪发酵、耐高温酵母等新技术,提高玉米综合利用水平。

(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尽可能回收,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玉米转化增值空间。降低资源消耗,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坚持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玉米加工产业。

(八)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

基地,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降低饲料粮消耗。积极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充分利用动物血、肉、骨等动物屠宰下脚料和食品加工副产品,提高农副产品利用效率。

(九)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

继续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玉米生产,继续实施玉米良种补贴政策,加大对玉米优良品种种植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玉米产量。根据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发展鲜(糯)玉米、饲用玉米、高油玉米、蜡质玉米、高直链玉米等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

(十)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

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全球土地资源,通过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技术输出等国家统一制定的支持政策,鼓励玉米加工企业到周边、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发展玉米加工和畜禽养殖业,延伸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减少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

加工业范文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为目标,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牢固树立为养而种,为加而养的观念,加速现代化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加速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保障体系,促进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把畜牧业建设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第一主导产业,努力把*市建设成为全省现代畜牧业大市,为奋战三年、再造*做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生产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畜禽养殖及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由94亿元提高到210亿元,增长1.2倍。其中畜禽养殖业产值由60.2元提高到110亿元,增长83%;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33.8亿元提高到100亿元,增长195%。畜禽养殖及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由38亿元提高到84亿元,其中畜禽养殖业增加值由24亿元提高到44亿元,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由14亿元提高到40亿元。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肉、蛋、奶产量分别实现50万吨、40万吨、12万吨;全市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2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80%以上,良种率由50%提高到80%,畜禽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比重分别达到60%、20%、10%,畜禽产品订单生产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和完善的动物卫生组织体系。

畜牧业主要生产指标在全省位次稳步提升,进入前三强。其中,养羊业居全省第一位,牛、猪、禽产业均进入全省前四名;在畜牧业产业化建设中,建成全省第一的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业,生猪综合加工能力居全省前列。

三、建设内容

(一)强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坚持扩能与新建并重和自建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快实现“三个一批”。

做大做强一批,解决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到2010年,现有龙头企业都要基本达产,同时部分企业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在生猪产业上,*柏慧燕都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由2007年的3.8亿元增加到10亿元,凌源嘉珍兴业食品有限公司由2007年的0.4亿元增加到2亿元,北票宏顺食品有限公司由2007年的1.7亿元增加到5亿元;在牛产业上,辽宁宏达牛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由2007年的2.55亿元增加到20亿元,辽宁澳珍乳业有限公司由2007年的0.4亿元增加到2亿元;在肉禽产业上,北票宏发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由2007年的3.8亿元增加到22亿元,*县分享禽业有限公司由2007年的0.12亿元增加到2亿元,*县鑫波牧业有限公司由2007年的0.2亿元增加到2亿元,喀左利州鹅业有限公司由2007年的1.4亿元增加到5亿元。

加快新建一批,围绕养殖基地新上精深加工项目,并尽快达产。在生猪产业上,在凌源建设年产值达到35亿元的辽宁万亨牧业有限公司,在北票建设年产值达到30亿元的北票宏大牧业有限公司;在羊产业上,在建平建设年产值达到30亿元的辽宁鑫枫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禽业生产上,在龙城区建设年产值达到2亿元蛋粉的富荣科技有限公司,在凌源建设年屠宰加工能力1000万只鹅鸭的蓝翔牧业有限公司。

招商引进一批,主要集中在皮、毛、骨、血、肉的精深加工上,最大限度拉长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龙头企业建设薄弱的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到2010年,全市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5个,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8个。建成部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个,省级20个以上,市级50个以上。开展名牌畜禽产品认定工作,力争取得部级名牌产品2-3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以上,市级名牌产品20个以上。

(二)加快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坚持区域化布局、差异化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地产业基础状况,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加快建设产业带,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畜禽产品产区,逐步形成建平县以肉羊、肉牛为重点,凌源市以肉牛、生猪为重点,北票市以禽、猪为重点,*县以肉鸡产业为重点,喀左县以鹅鸭为重点,龙城、双塔两区以奶牛、蛋鸡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以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为核心,以基地乡、标准化专业村(屯)、规模饲养大场大户建设为基础,迅速壮大畜禽养殖基地整体规模。到2010年,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专业小区2049个,其中新建1180个;建设产业化基地乡100个,其中新建35个;建设标准化专业村(屯)550个,其中新建190个;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户3.5万户,其中新发展0.9万户。全市产业化基地订单畜禽养殖数量力争达到全市畜禽总量的60%以上。

(三)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互利双赢新机制

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主要内容,充分认识创新模式在推动畜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注重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农场)、公司+养殖基地+农户、公司养殖基地+农民”等新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职能,确保龙头企业对基地生产规模、产品品质及生产经营风险的有效调控,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衔接紧密、运转高效、互惠双赢的新机制,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各类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技术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向各类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标准化生产、保护价收购的双赢机制,为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奠定基础,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提供保障,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长久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农户参加合作组织的比重要达到8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1、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要加强种畜禽场建设,通过新建和老场扩建,提高自主供种能力。建设重点是祖代蛋用种鸡场、祖代肉用种鸡场、原种猪场、二元种猪场和父母代种禽场。到2010年,全市良种自给供种率达到80%以上。在生猪生产上,原种猪场基础母猪存栏规模由现在的1000头增加到4000头;纯种猪场基础母猪存栏由现在的6000头增加到2.2万头;标准二元母猪场基础母猪存栏由现在的8.6万头增加到13万头。在种猪场建设上,在全市形成以凌源禾丰、福诺为主带动凌源市;以建平润兴、富源为主带动建平县;以喀左鸿兴、凌河为主带动喀左县;以北票宏顺、安信、盛达为主带动北票市;以*县种猪场、龙城德凤为主带动*县并辐射两区的种猪生产格局。在种禽生产上,北票新建1万套规模的祖代肉用种鸡场,扩建北票宏发父母代种鸡场规模由现在的10万套达到20万套;在*城区周边建设存栏1万套的祖代蛋种鸡场,全市父母代蛋种鸡存栏由现在的8.5万套增加到20万套。开展新品种引进推广工作,加强改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规模饲养户、专业小区(大场、大户)、专业村(屯)、产业化基地乡良种全覆盖。要整合资源,提高种畜及设备(设施)利用率,加强对开展多畜种改良、辐射面广的区域性综合供销站建设,每年新建10个以上。加强种畜禽执法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种畜禽监管体系,实现种畜禽由生产到经营的全面监管,推进全社会畜禽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同步增长。

2、建设科技支持体系。加快市、县、乡三级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步伐,乡(镇)动物防疫监督所加挂畜牧技术推广站牌子,承担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普及的职责。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畜牧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开展生产实用技术的引进、研发、试验、示范及推广,本着市抓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县(市)区抓推广与应用的原则,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高效益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等,搞好引进、示范、推广工作。

3、建设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大力发展草业经济,加快发展林下种草和人工种草。贯彻落实《草原法》,以省政府确立的科尔沁草地南缘沙化治理项目为契机,搞好草原确权,大力开展草场围栏和草场补播,到2010年,完成沙化治理面积163万亩。开展饲料作物种植及加工利用,到2010年,全市粮饲兼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饲料的转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和优化饲料工业发展,提高饲料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科技水平,提高产品知名度和信誉。鼓励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围绕牛、羊产业基地建设糖化饲料厂,促进粮食就地转化。到2010,饲料产量(折配合饲料)达到200万吨,比2007翻一番,产值达到32亿元,比2007增长1.5倍。全市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10-20吨、5-10万吨饲料厂分别达到5个、5个和6个。

4、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在全面巩固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人员编制到位、人员录用和工资到位、办公场所到位、工作职责到位的“四到位”建设标准,全面完成乡(镇)动物防疫监督所的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化验室要加大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疫病监测所需资金的投入,确保用2年的时间全部通过省业务部门的达标认证,为政府决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冷链系统建设,要严格按照省动监局的建设标准,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分别建成不少于150、100立方米的疫苗储存冷库,并配备必要的运输工具;乡(镇)动物防疫监督所要配备辖区内免疫所需疫苗储存的冰柜和冰箱。加强动物卫生工作电子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市、县、乡、村动物卫生工作网络化管理,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行政补救能力。

5、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动物免疫标识可追溯体系,对各类畜禽养殖实行档案管理,完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保证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加强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以查处违法生产、违法经营与违法使用为重点,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劣兽药、饲料的违法行为。加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与监管工作,以产地与产品一体化认证为主要形式,稳步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和产地认证工作,到2010年,全市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比重分别达到60%、20%和10%。

6、建设畜禽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促进畜禽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扩大与功能完善,增加交易量,扩大辐射范围,增加牵动力。建设一批跨省、区的大型畜禽交易市场,新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专业市场,牵动*肉驴、蜂、兔、毛、皮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分析和体系,及时市场信息,促进畜禽产品流通,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正确引导生产者进行生产调控,平抑生产波动。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畜牧业加快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县要本着分级负责、各有侧重的原则,建立畜牧业生产发展基金,要确保按每年递增20%的比例增加投入。主要用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标准化养殖示范,科技培训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二是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土地整理、以工代赈、农业科研等各专项资金,本着渠道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成果共享的原则,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比重。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进一步降低信贷门槛,扩大贷款额度,对畜牧业项目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四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在启动种猪保险试点基础上,开展牛、羊、猪、禽等产业保险,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