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1:51:19

加工企业

加工企业范文篇1

【关键词】蔬菜加工企业ERP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实施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能带来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量采用ERP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走在了信息化大潮的前列。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实施ERP也正逐渐展开。据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杭州地区80%的企业在作企业信息化规划时都把实施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足见ERP的思想在我国正深入人心,正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而蔬菜总产值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7.5%,约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50%,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又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蔬菜生产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蔬菜加工企业是蔬菜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一环,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它的兴衰不仅影响着整个蔬菜产业链的完整和高效运转,同时也是提高蔬菜附加值,进而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蔬菜的加工比例还不高,加工的技术还很落后,加工企业的管理还很原始,这些不仅影响我国蔬菜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难以适应加入WTO以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给蔬菜加工企业提高竞争实力指明了方向。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蔬菜的生产、加工、交易,是蔬菜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其中实施ERP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HD公司简介及ERP实施背景

(一)HD公司简介

HD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前身是1984年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形式成立的一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1986年获得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食品卫生标准企业注册,1987年首批出口美国马蹄片通过FDA检验,1989年获自营业进出口权,1998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通过HACCP认证。现已成为一家拥有9家控股公司和多家松散型企业的国家中二型企业。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800平方米,固定资产9967.44万元,共有员工800多名,其中大中专生和工程技术人员150多名。

HD公司主要生产速冻、脱水、罐头、果汁、调理、保鲜、盐渍果菜等七大类百余个品种的系列食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销售量的90%以上。10几年来,公司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提升。

(二)ERP实施背景

1.为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作用,公司以发行股票上市为契机,制定了“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2.HD公司的产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产品,它的市场特点是生产厂家多,消费面广,并且直接面对消费者。季节的更替,口感的变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产品的销售。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对企业管理的水平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在WTO的框架下,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入,竞争对手水平不断提高,给HD公司的经营无时无刻不带来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HD公司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快内部信息处理及决策,决定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EB)、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客户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战略管理(SEM)等管理功能软件为一体的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三、HD公司在供、产、销等方面的特点

同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相比,蔬菜加工企业在供、产、销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在实施ERP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也是其个性化的体现。

(一)在供销管理方面

1.原料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溢损。

2.原料供应质量要求严格,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3.一般年度或定期与客户举行专题会议,确定意向性销售计划,实际生产与销售以客户正式订单为依据。

4.订单完成周期长,订货批量大。

5.一般来说,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形成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6.产品销售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它根据现有的原料及半成品来制定销售计划。

(二)在生产管理方面

1.生产计划主要根据客户订单,具有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2.当天进入车间的鲜活原料要求当天加工完成入冷库。

3.一般先加工生产半成品,送入冷库,待收到客户的发货通知才包装成成品。

4.生产现场每日的生产量、生产时间由当天的生产任务确定,具有不稳定性。

5.HD公司具有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加工手段,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需求,安排计划时,生产能力可以基本忽略。

6.生产用工具有不稳定性,有些时段用工量较大,有些时段用工需求量较小.(三)在库存管理方面

1.库存物品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保质期。

2.各工场和冷库都独立核算,冷库储放的物品从核算上来说属于工场,工场要向冷库交费。

(四)在财务管理方面

各单位独立核算,内部各部门、工场、冷库均为成本中心;外部各子公司均是利润中心。

四、HD公司ERP实施及结果

(一)软件功能的缺陷

由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RP产品都是通用产品,所以在功能上与蔬菜加工

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主要体现在:(1)代管仓管理功能不全,无法对代管物料进行管理。(2)无来料加工管理功能,来料加工的原辅材料无法在系统内处理。(3)自定义报表的取数函数功能不足,如不能对多个产品数量的取数和区分某个产品使用某种原料的准确数量。(4)财务可以并账并表,但物流不能合并,进销存的数据无法合并,不能自动生成整个集团的进销存报表。(5)缺乏适合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和企业个性化的表单与功能,如复合加工出入库、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内部调拨单(核算单位之间买卖关系)等。

(二)HD公司ERP个性化实施

相比其他制造企业,蔬菜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ERP的实施在有些方面有别于一般制造企业,分述如下:

1.首先引入了财务管理模块和物流管理模块,其理由是蔬菜产品的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尤以原材料、半成品的贮存成本为最),所以,规划好企业的物流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重点,不仅有利于降低库存,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很快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实施ERP其他模块的信心,尽快地打开局面。而财务模块往往有很大的通用性,受行业影响较小,因此实施风险相对较小,可以很快地上线运行。

2.实现ERP系统与CRM系统的无缝集成。蔬菜加工业中原材料供应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着眼点应放在营销上,通过对市场正确的把握,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减少不必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水平,而在这方面,CRM有用武之地。

3.开展业务流程的再梳理。业务流程重组(BPR)是ERP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在HD公司ERP实施中,根据ERP系统的要求,结合蔬菜加工企业的现实情况,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如由于蔬菜加工企业的供与销有着非常直接和紧密的关系,因此把HD公司的采购和销售统一由贸易部来管理,贸易部下辖3个部门:业务部、单证部、采购部。业务部主要负责联系业务,向客户介绍生产信息和报价,推销产品,签订合同,向生产部提交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单证部负责订船、报关、办理单证等与发货相关的业务。采购部负责原料供应、材料采购;在生产管理中,生产本部根据业务部的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和采购计划,进行生产调度,同时对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生产工场管理主要包括按生产本部的调度组织生产,并统计上报生产情况;在库存管理中,对公司原有的领料流程进行了重组,原有流程存在着领料比较随意、无序的情况,经过梳理以后,各工场或生产车间严格按照ERP所建议的规格、数量来进行领料,否则一律不发料……通过对公司业务流程全方位的重新梳理,不仅为ERP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档次。

4.注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重点是管理层应用和销售人员。同时招聘适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信息部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加强二次开发能力,解决部分系统功能性缺陷。其次建立系统管理制度,把ERP应用纳入考核范围。

5.注重基础数据的准备和完善,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需要。由于HD公司原有的管理中,管理的规范化做得不够,出现了较多基础资料的空白项,这虽然没影响核算的要求,但影响了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及系统作用的发挥。为此,HD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对基础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以信息部为主,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

6.在ERP的整体设计架构上,采用功能结构方式,使系统之功能与组织结构分开,以减小组织结构变动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采用分工合作﹑民主集中功能分配原则,以减少个人因素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各功能模块皆采用预期警示﹑主管监督﹑过期锁定等系统校验方式,以避免实务作业者失误而造成对工作目标实现的影响。对于各部门的专门工作,着重按照基本控制原则处理实务作业中的各种情况;在跨部门的运作中,则着重在内部的监控和自动审核的管理功能;在对整个集团的管理中,则着重于实时汇集各种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为高层领导者提供管理、决策的重要情报。

(三)HD公司ERP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施,HD公司ERP项目第一期的实施任务基本完成,ERP系统也开始在应用中日益显现它的优势:

1.将企业业务和财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规范了总部物流管理;

3.形成、规范了具有蔬菜加工业特色的业务运作;

4.集团信息化的整体框架规划形成,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

5.帮助企业提高分析、预测与决策的能力。

加工企业范文篇2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工作的部署,在市局和市政府的关心支持领导下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近半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按预定计划完成了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工作任务。本次普查工作开展比较顺利,调查也较彻底,初步摸清了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家底基本摸清,问题基本查明,后续工作亟待跟进。现将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普查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工商、卫生、农业、统计、食品药监等有关部门给予了全力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镇、街道、村委会在普查第一线做了大量的协调联络工作,使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普查任务下达后,我局迅速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及普查办公室,落实乡镇普查工作联络人员12名,确定了普查方案。本次普查共出动普查人员936人次,普查10个镇和1个开发区。

本次普查涵盖了我市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与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生产企业,对于界定不清或介于可普查可不普查之间的小作坊、小摊店、前店后坊等,一律进行了普查。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区域分布、企业数量,企业规模、资质、性质、生产品种、卫生状况、执行标准、生产条件、检验能力、原料控制、技术力量、体系建立等。并对所有被普查企业的地理位置用卫星定位仪进行了精确定位。

本次普查到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各类作坊、摊店等总数为316家,其中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14家,属流通领域或餐饮消费领域的各类作坊、面点店202家。114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101家。

二、全力以赴开展普查工作

开展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局没有普查工作经验,人手不足,加之时间紧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全局干部职工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员发动,全力以赴,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普查工作。主要做法和措施有如下5个方面:

1、积极组织和落实各项工作

我局作为负责全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职能部门,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接到普查任务以后,立即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普查人员队伍,随后召开部署普查工作会议,确定普查方案,明确由局长负总责,分管局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处理普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确定了以监督科、质检所、稽查大队为骨干,其他科室分片负责的基本模式,抽调人员建立起一支专职普查队伍。将全市划分为六个片,组成六个专门小组,分片包干开展工作。在各镇及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落实普查工作联络员12人,构建镇村两级普查工作联系网络,这对今后开展监管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有效宣传工作

我局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积极宣传本次普查的目的、意义,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组织全体普查人员学习培训《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工作的通知》和全省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思想认识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同时加强与各镇分管领导的沟通汇报,及时将上级的要求和在基层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沟通。通过广泛的宣传报道,普查工作家喻户晓,取得了企业对政府普查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3、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普查工作

我局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普查工作。一是迅速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明确每一阶段工作要求,对参加普查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保证普查工作对象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格式统一、时间统一。二是迅速组建六支普查队伍,构建镇村两级普查工作联系网络,发挥基层协管员和联络员地熟、人熟、企业熟的优势,保证了进村入企业顺利,也确保了普查工作的准确性。三是开展普查试点工作。按照普查要求,我局按企业规模大、中、小确定了几家试点。通过试点,掌握了普查方法、填表要求以及普查所需时间等,并及时完善普查工作方案。四是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为提高普查的工作效率,我局为各普查小组配备了数码相机、gps定位仪等设备,局办公室及时调整用车计划,保证普查用车。五是不断加大检查、督查力度,强力推进普查工作。我局领导十分重视这次普查,在每周的局长碰头会和每月的局务会议上都把普查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讨论研究。10月份省局也对我局普查工作进行了实地督查。

在普查过程中,我局根据企业暴露出的问题,在普查的同时做好服务和规范工作。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普查与宣传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相结合,使企业加深对负有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认识;二是普查与监管相结合,对企业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告知,对存在有严重问题的要求限期整改;三是普查与服务相结合,为

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完善生产条件、执行标准、出厂检验以及需要申领许可证等方面提供现场咨询服务,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

三、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本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次普查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保证普查质量的措施,但普查结果仍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一是缺少普查工作经验。二是季节性食品生产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影响了普查材料的完整性。三是有些小型加工企业无财务报表,其产量、销售额、利税等只能估算,但因其市场份额极小,统计误差不大。四是个别小企业不肯配合,一定程度影响了普查的准确性和普查进度。

2、部分小型企业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普查结果显示,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一是在114家企业中,小型企业有101家,而且在地域上也十分分散,给有效监管增加了难度。二是部分小型企业质量、卫生和法律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三是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较差,生产场所布局不尽合理,设施简陋。四是部分小型企业因技术人员缺乏,对食品生产标准既不懂也不会用,仍然按传统习惯组()织生产,随意性很大。五是原材料控制不严,进货只凭感观、图便宜。六是部分小型企业因缺乏检验设备,其产品出厂不能检验或仅凭感官检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加工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策略

在我国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粮食加工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于健全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专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市场化运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在品牌建设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以及竞争力。而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往往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有较大的差距,相关企业本身在体量规模方面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难以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竞争。针对这一问题,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需要充分重视品牌建设,将品牌建设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解决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从而依托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品牌营销相关概念

对于企业来说,品牌不仅是标识,同时也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品牌能够较为直观的表现企业自身以及企业产品的独特性。企业通过将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产品优势融合到品牌建设中,从而以品牌为载体,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实现品牌价值。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竞争性因素不断增加,企业在实施品牌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差异化的品牌思维,从而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打造品牌形象。从个性化、可持续性等原则出发维护品牌,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让品牌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这是现代企业实现价值提升以及市场突破的关键。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属于市场主体,而在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具有品牌建设思维以及良好品牌建设策略的粮食加工企业十分稀少。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本身在体量规模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方面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拓展市场份额就需要重视自身的品牌营销工作,强化品牌建设,赋予品牌更多的市场价值,从而在品牌建设中寻求突破,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建设认识不足

从我国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特点来看,大多数企业属于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往往缺乏对品牌建设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不重视品牌建设,一方面对于品牌建设概念不清。在规划运营企业品牌时,往往将品牌建设简单的理解为品牌炒作。因此,大多数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仅限于商标注册层面,品牌建设工作浮于表面,所建设的品牌缺乏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的核心内涵,难以让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这种品牌建设方式也浪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此外,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品牌的合理定位。品牌定位是进行品牌建设的先决条件,品牌定位的主要目的在于快速与目标群体建立联系,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标识,为企业后续的产品销售打下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来看,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品牌定位往往比较模糊,因此所建设的品牌很难找准目标顾客群体。

(二)产品质量问题影响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依靠对品牌的运营,也需要保证品牌下产品的质量。以产品质量为依托,提升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品牌市场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产品质量提升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维护品牌形象。因此,对于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市场营销与产品质量控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品牌建设的效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但是,目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控制成效不足,质检体系形同虚设。在企业质检部门中,往往只有一台精米机,一台天平,甚至没有水分检测设备。此外,企业内部质检人员素质水平不足,很多检验人员不具备检验资格。质检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仅体现在原料收购环节,而十分关键的成品粮出厂检验往往被忽视。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仅凭经验和肉眼对质量进行判断的工作习惯。由于长期忽视产品品质控制,导致企业产品难以形成稳定的竞争力,而产品质量是上下波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经销商的信心,导致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

(三)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难以实施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粮食产品的季节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粮食加工企业往往会在同一季节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从粮食市场的经营特点来看,每年10月~11月为稻米大量上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粮食加工企业会大量抢购原粮,导致米价不断上升,相关企业在囤积了大量的原粮后,为了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又急于将所收购的原粮包装成商品大米上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并没有考虑到产品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大量同类商品上市导致米价的快速下跌。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率,也导致企业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难以实施。

(四)品牌宣传不到位

能够被消费者所认知的品牌,往往都经过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很多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品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秉持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认为只要产品足够好不需要对品牌进行推广,消费者也能认知企业品牌。或者企业出于推广成本考虑,不舍得在企业品牌宣传方面加大投入,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不重视产品的包装打造,导致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足,品牌自身难以被消费者所认知。这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成长,也难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品牌。再加之对现代化传播媒介手段应用不足,错失了信息传播的利好时机,没有及时的把握住电商媒介的宣传平台,对营销转型没有足够重视。

三、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误区分析

很多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运营品牌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导致企业品牌自身缺乏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在一些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打压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品牌防御体系,所推出的品牌往往缺乏长久的竞争力。

(一)对优质品牌进行简单的模仿

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模仿市场中的优秀品牌。模仿现有成功品牌的外表,对企业自身品牌从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想依靠成功品牌的知名度鱼目混珠,来提升产品的销量以及市场知名度。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企业品牌的一种损害,会严重影响企业品牌形象,一方面企业产品自身的优势难以得到体现,自身品牌建设无法顺利实施。依靠模仿来提升品牌知名度,这种行为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以及市场的认可,所推出的品牌也难以体现自身的竞争力。可以说,对优质品牌进行简单的模仿,是企业在品牌推广建设方面不作为的一种体现,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品牌自身的发展。

(二)盲目跟风创新性不足

受制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往往容易对市场中现有产品进行盲目追随,缺乏创新精神,所推出的产品缺乏特点以及优势,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力。与其生产大量的同质化的商品,中小型型粮食加工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之前,需要加强对自身品牌营销方向的定位,做好市场调研,应用差异化的品牌竞争思维,凸显自身的品牌价值。在产品同质化愈加严重的市场中,只有实现突破创新,凸显自身品牌的差异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围,促进品牌的宣传,提升企业品牌以及产品的竞争力。

四、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找准品牌发展定位

品牌定位是进行品牌建设的先决条件,品牌定位的目的在于找准品牌营销的方向,并帮助消费者在脑海中建立品牌与产品之间的关系。精确的品牌定位能够帮助企业品牌营销工作高效实施,并促进产品销售。以金龙鱼大米和塞亚胚胎米的品牌营销为例,金龙鱼大米在进入市场时应用植物油产品的定位策略,金龙鱼在销售植物油时,推出“1:1:1”的概念,取得了品牌营销的成功,因此在推广大米时也应用了“4、5、6”的概念,但是从结果上来看,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金龙鱼品牌及时调整大米产品的定位策略,将大米产品的定位集中在品牌,集中在口感上,推出了金龙鱼大米香软弹滑的营销策略。一举找准了品牌的宣传定位,也让品牌下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销量有了很大的改观。而赛亚胚胎米在品牌定位上,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将胚胎米定位营养健康,营销策略为赛亚胚胎米,把最好的留给身体。这种品牌定位以及营销策略,不仅能够凸显产品自身的优势,同时符合消费者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因此也起到了较好的营销效果。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找准品牌定位十分关键,而产品的品牌定位需要结合产品的特点优势,并符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品牌营销策略取得成功,在产品销售中真正发挥品牌建设的作用。

(二)重视品质控制,为品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品品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提高产品质量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企业在实施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产品品质,从而为品牌宣传以及品牌形象建立提供良好的支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很多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往往花费大量的资金,请名人做广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扩大企业产品的影响力,并借助名人效应,让消费者能够相信产品。但是,企业在实施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产品品质控制。对于消费者来说,所购买产品的品质决定了消费者对企业的印象。如果在市场营销环节中仅仅重视对产品进行推推广,加大广告投入很难维持产品有持久的竞争力。因此,对于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在实施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品牌推广与产品品质控制同步进行,将产品品质控制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础以及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所生产的产品符合标准,从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为品牌建设以及品牌形象的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服务,提升品牌推广效果

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产品同质化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往往很难从产品自身层面上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也是实施差异化策略的重要途径。从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来看,除产品自身外,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根据统计数据,全国粮食加工企业,每年因粮食储存当造成的损失在500亿元以上。如果相关加工企业能够强化产品库存管理,主动与合作商或渠道商加强配合,采取妥善的保管措施,如应用冷链储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粮食保存不当造成的损失。同时,企业也将获得更多渠道商以及经销商的订单。企业品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产品品质管控加企业品牌传播,好的产品是建立良好品牌的基础,而好的营销是推动品牌建设、扩大产品知名度的保障。建立优质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符合消费者的意愿,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目前来看,在粮食市场中,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尽管时间较短,但是很多品牌在国内消费者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主要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不断深耕市场,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产品推广。从而在消费群体中慢慢积累良好的产品口碑,从量变引发质变,迅速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可度,并强化自身的品牌价值。因此,对于我国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从产品定位、品质控制、增值服务等环节入手,打好品牌建设的基础,在市场中精耕细作,不断积累产品的口碑,从而厚积薄发,将自身品牌打造成优质品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品牌优势。

(四)提升创新意识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产业升级转型的脚步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品牌意识,开始逐步应用品牌来提升产品溢价。市场始终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在品牌建设以及生产实践中,需要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加强产品品牌革新以及生产革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让产品品牌持久存活。对于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品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品牌的建设思维上,同时也要体现在生产实践中。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依托高新技术不断拓展产品的种类。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其次需要赋予新开发产品与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企业的价值观与理念。这不仅能够强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同时也能赋予企业品牌更多的文化价值。让产品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从而依托产品的差异化特点实现市场突破。

五、总结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力度不断增加,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规模体量,很难与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相抗衡。对于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品牌建设。依托优质的品牌,在市场中形成能够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相抗衡的不对称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需要做好品牌定位以及产品品质控制,加强市场分析,创新市场营销手段,从而稳步推进自身的品牌建设,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这是复杂市场条件下中小粮食企业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小艳,李硕.企业品牌文化价值建设策略研究[J].品牌研究,2020(01):85-87.

[2]郝玲.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品牌文化建设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08):148.

加工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加工环节;控制行为

1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安全是当代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人体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食品安全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1]。食品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食物量的安全;二是食物质的安全。食物量的安全是指食物数量能不能满足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一个国家要能够保障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食品数量。而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当代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质的安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食品安全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身体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则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加工企业控制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2.1食品原料来源控制。食品原材料存在的危害有两种,第一种是原材料本身就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第二种是原材料受到污染。原材料的污染有两种,一种是原材料由于环境所污染所导致的污染,即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垃圾焚烧等;一种是食品的源头污染,即在饲养动物、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农药、兽药和饲料的乱用。所以,对食品的原料来源进行监管,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的直接措施,也是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措施。2.2加工工艺控制。适量的食品添加剂加入食品中,本无害处,但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未按照国家规定范围和用量使用。一些企业为了使食物色泽香味更为诱人,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一些添加剂能有效延长食物保质期,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减生产成本,但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害的[2]。少许的食品加工企业甚至会用非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因此,该环节主要控制的因素是按质按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添加化学物质,防止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2.3加工环境控制。食品安全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产环境和加工环境以及流通环境有关,环境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造成的危害程度因环境污染程度、污染方式和有毒有害物质种类而异。因此,食品的产地环境安全以及食品生产的投入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加工环境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2.4储运条件控制。当消毒杀菌控制不到位时,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上容易滋生细菌。所以,用于储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必须无毒、无害,符合有关的卫生要求,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在运输时不得将成品与污染物同车运输。

3加工企业控制食品安全的行为分析

3.1员工素质。在调查中,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民营企业,从年龄特征来看,以中年为主,35岁以下的占30%,35~45岁的占39.5%,45~55岁的占30.5%。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及高中,占比分别为46%、39.5%,14.5%的人数为大专及以上文化,小学文化的占比为0。而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现象不仅会使企业进入从业人员不稳定的恶性循环,还导致企业整体素质偏低,致使出现员工安全意识不强、职业道德低下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成为了影响食品加工企业安全控制的隐患因素。3.2原料来源。调查中显示,71%的企业的食品原料来源于市场购买,只有小部分企业会选择与农户、合作社合作,以及自建基地。调查发现,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合作以及自建基地,能在更大程度上拥有食品原料安全监管权与安全保障,但其高投资、高技术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3]。而60%的企业对原材料的验收采取抽检模式,20%采取样检,只要少部分企业会选择全检以及让专人负责,这说明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全重视与保障食品加工原材料的质量与安全。3.3加工工艺。在调查中显示,79%的企业认为应当严格要求加工工艺从而控制食品危害,例如:合理使用与详细记录食品添加剂,采取合理工艺措施,防止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外源污染等。调查中,10%的企业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上没有详细记录。针对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企业应该要严格把关,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做到有记录、规范合理科学地使用,遵循管理和监督并重原则,做到严格把关。3.4加工环境。食品的产地环境安全以及食品生产的投入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加工环境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100%的企业对原材料及各产成品进行隔离,尽量保持环境的整洁有序,减少污染因素。调查中89%的企业周围没有污染源,说明绝大部分企业加工环境良好,也反映了企业对于加工选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食品安全,开始有了系统而全方位的食品安全认知。3.5储运条件。储运条件是保障食品出厂后安全的最后工序,食品易腐易坏的特性决定了最后工序同样重要。企业应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产品在其贮存、运输的过程中质量不发生劣变。调查中显示42%的企业采取第三方运输的方式对食品进行储运,35.5%的企业采用自有车辆进行运输。食品加工生产出来后、储运之前的企业库房环境也属于储运条件的必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采用第三方运输方式的企业,必须对合作公司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以免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如若企业是自己运输,则有必要构建专业的运输团队,不然缺乏专业性的运输团队会让运输产生较多不便。3.6安全监管与安全意识培训。调查中,88%的企业选择不定期展开食品安全检查工作,12%的企业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不定期展开安全检查着实会给各部门以危机感,但食品业安全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定期、多频率地进行安全检查更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调查中,35%的企业1次/月开展员工食品安全意识培训,16%的企业每半年进行1次,39%的企业1次/季开展培训,10%的企业1年才进行一次培训。数据显示,企业对于员工安全意识培训已经有了认知并且采取了行动,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企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4提升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

4.1建立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消费者在获取食品最终产品前,食品要经过最基本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流通三大过程,随着供应链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供应链条越来越长并且错综复杂,各节点环环相扣,从食品源头到流入消费者手里所经过的环节越来越多,食品安全性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上下游节点资源、区域网络位置等进行协调控整合,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实行供应链管理是非常必要的。4.2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各环节参与主体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参与主体必须进行物流与信息流共享从而促进合作,商品最终流入到消费者手里时才产生价值,进而给整个供应链带来利益,一个环节点出错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利益受损。从本调研报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来自于市场直接购买,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原材料安全风险,由于采购组织分散,食品安全控制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企业对于不可控因素的风险预防可能难以起到作用。因此,为了企业整体利益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从固定供应商进购原材料,通过相互合作减少不确定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培育上游供应链,形成原材料自供基地,在下游形成稳定的分销渠道。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契约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使双方间的合作关系更牢固有保障,从而更加确保食品安全。4.3建立加工过程主要危害控制节点。建立供应链联盟伙伴关系是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一种手段,能够在客观上减少或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不利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在进行食品加工时,对于食品添加剂使用没有明确的规范以及良好的管理意识,在加工环节关键点并没有采取实时记录等相关控制措施[4]。对此,除了企业自身要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外,对于加工过程中的环节点也要实施切实可行的检测手段和机制。在处理生物性污染时,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食品安全,却可以找到最优的危害控制点,从而将生物性污染控制在最小的比率[5]。因此,食品在销售前要严格做好检测检验工作,剔除受污染的食品,保证消费者消费的是安全食品。建立加工环节的最优危害控制点,严格执行售前检测,这应该是针对食品生物性污染比较有效的安全控制方式。4.4完善食品安全法制监管体系。继续加快与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国家层面要加快制定和颁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各专项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层面要依据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办法和措施,确保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实到位[6]。推动建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积极参加食品安全监管共治行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食品安全教育、防范、宣传方面的作用;鼓励各个媒体开辟专栏或专题,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形成食品安全防范舆论氛围;将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与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严厉惩戒食品安全失信行为[7]。4.5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相关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加大对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生产经营者的打击力度,严惩违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开办食品安全讲座,利用一切媒体宣传平台优势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同时还需要了解食品制假的动态,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的宣传教育,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谭婷 阳艳 李周 陈清华 莫鸣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俐华.供应链环境下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风险控制[J].企业经济,2015(1):82-85.

[2]龚强,陈丰.供应链可追溯性对食品安全和上下游企业利润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12(6):30-48.

[3]陈冠林,高永清.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3):5-8.

[4]孙兴权,姚佳,韩慧,等.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1):10-15.

[5]宋臻鹏,付云.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8):1212-1216.

加工企业范文篇5

关键词:精益成本管理;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环节;成本管控

一、食品加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管理不到位。当前食品加工企业的主要外部管理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食品加工企业缺乏良好的价值链前向洞察力,将管理重点放在下游订单数据的管理方面,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市场需求与市场预测不科学,无法根据具体的市场变化趋势,确定企业的生产供应数量与时间;另一方面,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与保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减少库存,但是,当前企业的供应链决策效率较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无法快速把握市场需求信号,无法对突发情况进行快速处理,导致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响应能力较慢,加大了食品加工企业的损失。(二)库存管理不合理。食品加工企业的库存管理不合理是由管理策略、库存空间、供求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的,首先,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根据需求与供给信息开展,但是,当前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与供给信息管理不到位,供应链各环节无法实现高效协同合作,导致库存管理不科学。其次,食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方式不科学,各生产管理环节无法科学预测、协同合作、共担风险,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库存管理部门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库存管理工作无法科学合理的开展。另外,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有限,库存空间不足,在食品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如果食品加工企业的库存空间过少,而又对市场需求估计不准确,就很容易导致无法及时供货情况的出现,影响企业声誉[2]。同时,库存空间不足,也很容易导致账实不符,或者无法及时找出库存商品的问题,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三)生产管理不科学。但是,当前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生产布局不合理,统一生产车间多条不同生产线之间互相拥挤、过道堵塞,生产效率低下;其二,食品生产多样化,生产线规划不合理,生产工艺与产品工序不断调整,设备与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状态,而有的生产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与空间的浪费;其三,由于生产线与生产车间需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生产任务,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多种生产技能,熟练使用不同设备,但是,食品加工企业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的标准化作业培训,导致工作人员无法高效的开展不同生产工作的标准化作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食品加工企业加强精益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外部管理。食品加工企业要想将精益成本管理理念有效融入到成本管理过程中去,首先就需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全面的了解市场信息,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与预测,制定科学的生产规划,为生产环节的科学管理提供良好基础。其次,食品加工企业需要加强供应商管理,由于供应商处于价值链的上级,在产品需求信息基本确定的情况下,食品加工企业需要及时采购生产材料,开展生产活动。因此,食品加工企业与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可以确保材料供应及时,价格稳定,使采购环节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3]。另外,营销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也是外部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食品加工企业也要对营销商的价值链成本进行科学分析,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尤其是市场对产品种类与质量的需求是食品加工企业提高销售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企业只有全面掌握市场信息,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策略,不断提高销售量。(二)改善库存管理。食品加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对材料与产品进行科学管理。在生产材料管理方面,食品加工企业应根据生产规划,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通过建立供应商网络管理平台,了解市场上的原材料供应情况,根据生产状况,在合适的时间采购合适数量的产品,以确保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将库存成本降到最低,并通过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与供应链网络的不断完善,实现零库存。在成品管理方面,食品加工企业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产品的数量、种类、产品的保质期、供货时间等对库存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使产品及时销售,减少库存积压。(三)优化生产管理。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呈现出种类多样而数量较少的特点,食品都有保质期的限制,如果生产过多,无法及时销售就会导致大量浪费,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对生产空间与生产线进行合理布局,加强标准化作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使生产环节的成本降到最低。食品加工企业在精益化成本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在市场驱动下开展科学的成本规划,利用“成本=售价-利润”的计算公式进行成本计算,确定不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在目标成本指导下,开展具体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食品加工企业应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对各环节的台账、表格进行全面记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核算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具体生产环节的成本,方便食品加工企业在目标成本的指导下开展成本管控工作。以K食品企业为例,食品加工企业在一款月饼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作业成本法,将生产中的成本划分到不同的作业中心,原材料采购中心的成本为9.23万元,处理中心为31.21万元,烘烤中心为30.12万元,饰皮处理中心为15.24万元,辅料添加中心为6.21万元,冷却包装中心为17.23万元,贮藏管理中心为20.12万元,总成本为129.36万元,而传统方式下计算的总成本为119.23万元,成本差异为-10.13万元,差异率为-3.41。由此可知,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对食品加工企业强化精益成本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在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中,食品加工企业首先对各车间的布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合理安排不同环节管理人员,使其及时督促加工半成品,成本入库等工作,减少空间的浪费。在机器设备安排方面,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提前分析不同机器设备在不同环节中的使用情况,尽量科学规划使用时间,避免机器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其次,食品加工企业应根据食品生产多样化的特点,合理规划生产线,对生产瓶颈环节应及时进行优化改善,促使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另外,食品加工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生产环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不同食品加工工艺与设备操作技能,实现标准化作业,促使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益得到不断提升,减少生产环节的资源浪费,使生产环节的成本得到科学管控。

三、结束语

食品加工企业将精益成本管理理念融入到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具体环节,对食品加工全过程的成本进行有效管控,可以不断加强过程管理,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价值管理,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及时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使食品加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保证食品加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瑾.食品加工企业精益成本管理模式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8):118+120.

[2]陆红霞.食品生产企业有效降低产品成本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89-91.

加工企业范文篇6

1固定成本的控制

(1)理解固定成本的含义,从其定义中挖掘降低加工成本的方法。

固定成本指在一定期间和一定的工程量范围内,其发生的成本额不受工程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相对固定的成本。从其定义不难看出固定成本的摊销在一定的工程量范围内和工程量成反比例的。假设某一钢结构加工企业的月平均固定成本摊销量为10万元(固定成本),再假设该企业加工钢结构产品月平均产量为1000吨(工程量),那么每吨的固定成本摊销量为:100000元/1000吨=100元/吨,如果该企业加工钢结构产品月平均量为2000吨(工程量),那么每吨的固定成本摊销量为:100000元/2000吨=50元/吨。从固定成本的定义和所列举的数据说明钢结构加工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使生产量(工程量)加大,这样固定成本的摊销量就会变小,从而也就降低了钢结构产品的制造成本。

(2)从固定成本的组成入手,优化固定成本的组成,让其充分利用。

固定成本包括折旧费、大修理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照明费等。

折旧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厂房土地费、厂房建设费及其配套建设费、机械设备购置费、车辆购置费等费用所组成的。在建厂初期要充分考虑土地、厂房及配套设施的使用率、合理性,购置设备时要考虑到“性”“价”比,优先选用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其生产成本低廉且先进实用的设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厂房的设计、机械设备、吊车的布置一定要合理,使其尽可能组成流水作业线,因为钢结构的生产也有许多工序组成,各个工序间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关系,流水作业使生产井然有序,避免构件往返倒运、堆放混乱等局面,从而提高了有效的工作时间,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管理人员的配置要精益求精,避免机构臃肿,多培养些一专多能人才,以便哪里需要哪里用,避免了设置过多的管理人员,使工作比较连贯,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从而可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2变动成本的控制

由于变动成本发生总额是随着工程量的增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所以我们应从变动成本的组成入手,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控制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主要是由用于工程的材料所发生的费用、实行计划工资制的人工费等组成。计划工资的控制,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内部使用的企业定额来加以限制,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个人的收入与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安全等挂钩。

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如何控制工程的材料成本。其实我们每个企业都希望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个利润就是由“购”、“销”及“中间成本”所产生的。由于钢结构加工企业产品的“销售”价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投标竞价所定的价格,随着钢结构加工企业逐渐增多,这种“销售”价被压得越来越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利润从哪里来。现在我们不妨用一个数学式来表示“最大利润”、“购”、“销”及“中间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利润=销售价-购买价-中间成本(制造成本)。

从上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当销售价降低时,为了求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只有让购买价、中间成本变得更低才可以,而中间成本(制造成本)与企业的性质以及已有的组成都有很大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会有太大的空间可以寻找。而购买价是比较“弹性”的,它与市场行情以及人为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控制得与否、收益与否是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并且购买价的控制需要很少的成本或者不需要成本就可以对成本的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购买价对于钢结构加工企业来说主要还是用于工程的材料价,而材料价对于绝大部分钢结构加工企业来说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占工程造价的70%左右),材料价控制得与否会对钢结构加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这里也就涉及到材料管理。材料管理细分可分为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和材料的发放管理。材料的采购管理现在许多企业只是靠某个部门或某几个人去决定这个事,这样我觉得还是有局限性的,我认为应该成立一个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材料的副经理为副组长、各个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采用整个小组联动管理,使材料的采购阳光化,当然还是以某个科(材料科)来主抓材料采购。如果有必要可以成立一个材料采购监督科,用来监督材料的采购情况并制定材料采购的相关程序和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程序时尽量使“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隐蔽的程序公开化”。入库管理和材料的发放管理要有完整的记录,要明确为什么要购买这些材料,而这些材料又用于什么地方,如果入库材料与所发放相应的材料有误差时应向相关的备料部门反映,由备料部门查询原因,使整个用料过程是个可控的过程,不要造成浪费。

3结语

加工企业范文篇7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思想,强调对企业的内部甚至外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益。ERP思想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下的表现及应用,必然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公认的管理优秀,EPR应用成功的企业中,没有任何两家的管理模式完全一样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EPR厂商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个市场信号,一时间群雄逐鹿,战火纷扬。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无论是流程式还是离散式的制造业,是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少品种重复生产还是标准产品大量生产的制造,制造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以下一些问题:如企业可能拥有卓越的销售人员推销产品,但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车间管理人员则抱怨说采购部门没有及时供应他们所需要的原料;实际上,采购部门的效率过高,仓库里囤积的某些材料10年都用不完,仓库库位饱和,资金周转很慢;许多公司要用6~13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计算出所需要得物料量,所以订货周期只能为6~13个星期;订货单和采购单上的日期和缺料单上的日期都不相同,没有一个是肯定的;财务部门不信赖仓库部门的数据,不以它来计算制造成本……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使众多的企业采用了ERP系统来管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来获取成本领先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机械加工企业如何实施ERP。

2机械加工企业的共同特点分析机械加工企业以离散为主、流程为辅、装配为重点,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2.1从不同行业发展来看,机械制造行业的产品发展速度较为稳定,产品更新换代较慢,但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获取市场,机械制造企业不得不缩短生产周期,或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方式。

2.2生产计划的制订与生产任务的管理任务繁重,机械制造企业主要从事单件、小批量生产,产品的工艺过程经常变更,且由于主要是按订单组织生产,很难预测订单在什么时候到来,因此,对采购和生产车间的计划就需要很好的生产计划系统。

2.3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机械制造业企业主要是离散加工,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很大程度以来于工人的技术水平,自动化仅处在单元级,如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

2.4机械制造业生产设备的布置一般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每个产品的工艺过程都可能不一样,而且,可以进行同一种加工工艺的机床有多台,因此,需要对所加工的物料进行调度,并且中间品需要进行搬运。

3机械加工企业如何选择ERP

基于机械加工行业的共有特性,ERP开发商和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对所有的特点进行彻底的分析和全面的考虑,最终寻求一种尽量适合企业的ERP。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考虑:

3.1选择成熟稳定的ERP产品。这样做是因为成熟稳定的ERP已经在最起码上百家企业得到过实施,系统的通用性和完整性比较强。尤其选用在同行业企业中已经应用比较广泛的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实施的风险,提高成功率。

3.2所选择的ERP系统,是否能很好地处理生产、计划、排产、库存以及物流控制方面的管理平衡能力,因为能否让整个生产过程在这几个步骤中走好,走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非常重要。3.3由于使用者的IT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也就要求制造业所选择的ERP系统易学易用,使IT能力不是很强的业务人员在经过了简单的培训之后,就能立即上手。

4ERP的实施过程

ERP选型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企业内部实施。实施是一个极其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为,实施的成败最终决定着ERP效益的充分发挥,例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业购买了MRP-II/ERP软件,而在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存在三种情况: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门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由此可见,企业的ERP项目只有在一定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够成功实现企业的应用目标。

4.1项目的前期工作(软件安装之前的阶段)。其工作主要包括: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的培训———主要的培训对象是企业高层领导及今后ERP项目组人员,使他们掌握ERP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思想。这是ERP系统应用成功的思想基础。因为只有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及员工才是真正的使用者,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只有他们理解了ERP,才能更有效率的运用ERP。

4.2实施准备阶段(包括数据和各种参数的准备和设置)。在准备阶段中,需要做的工作有:1)项目组织———ERP的实施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需要组织上的保证,如果项目的组成人选不当、协调配合不好,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周期和成败。2)数据准备———在运行ERP系统之前,应准备和录入一系列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是在与运用系统之前没有或未明确规定的,故需要做大量分析研究,包括一些产品、工艺、库存等信息,还包括了一些参数的设置,如系统安装调试所需信息、财务信息,需求信息等。这也是量最大,最困难的工作,尤其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可用性。这是项根本性的工作。3)系统安装调试———在人员、基础数据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可将系统安装到企业中来,并进行一些列的调试。4)软件原型测试———这是对软件功能的原型测试,也称计算机模拟,由于ERP系统是信息集成系统,所以在测试时,应当是全系统的测试,各个部门的人员都应同时参与,这样才能理解各个数据、功能和流程之间相互的集成关系,找出不足的方面,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接下来进行用户化二次开发。

4.3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其目标和相关的任务:1)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在基本掌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产品,将各种必要的数据录入系统,带着企业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组织项目小组进行实战型模拟,提出解决方案;2)制订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试和模拟运行之后,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小组会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就要将与之对应的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初步制订出来,并在以后的时间中不断完善;3)验收———在完成必要的用户化工作。进入现场运行之前,还要经过企业最好领导的审批和验收通过,以确保ERP的实施质量。

加工企业范文篇8

一、工作目标

摸清小生产企业场所底数和消防安全状况,集中整治一批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集中采取一批针对性物防技防措施,集中开展一系列消防宣传,集中培训一批从业人员,明确和落实小生产企业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小生产企业场所火灾防控水平,保持小生产企业火灾形势稳定。

二、整治对象

小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车间员工100人以下的服装、鞋帽、玩具、木制品、家具、塑料、食品加工和纺织、印染、印刷等密集型小生产加工作坊。

三、整治重点

(一)消防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场所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必须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防火巡查检查,所有从业人员达到会报火警,会检查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四会”要求。

(二)场所用房符合安全标准。禁止在车库、可燃夹芯彩钢板房、违法建设及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设置“九小”场所;住宅楼不得违法储存和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

(三)合用场所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禁止在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建筑,厂房、仓库和地下建筑设置合用场所。住宿和非住宿部分应当完全分隔,并分别设置独立的疏散设施;确实无法完全分隔的,应符合《省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治理规定》有关要求。

(四)消防车通道符合要求。消防车通道划有明显标线标志;严禁在消防车通道停放车辆和设置影响消防车通行的障碍物。

(五)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保持畅通。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无锁闭、封堵、占用等现象;安全出口采用平推式外开门,不得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放置影响疏散、逃生的物品。所有外窗严禁设置影响逃生、救援的封闭式金属栅栏、广告牌等设施。

(六)装饰装修使用安全材料。吊顶和隔墙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不得违法采用易燃或高分子材料(聚氨酯泡沫夹芯板等)装修。

(七)消防器材设施完好有效。按规定配置灭火器、消防应急照明等消防器材和设施,并保持完好有效。

(八)电气设置符合安全标准。电气线路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电气线路明敷时应穿管保护;电气线路、照明灯具的高温部位不得安装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上。

(九)用火用电安全规范。不得擅自拉接临时线路、管路;不得在厨房以外使用或者放置液化石油气罐、可燃液体;动火、电焊、气焊,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流程。

(十)电动自行车停放符合要求。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不得在室内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停放、充电。

(十一)从业人员消防培训到位。所有从业人员应当参加消防培训,掌握基本消防常识,达到“四会”要求。

四、工作措施

(一)实施协同排查,加大查处力度。坚持以乡镇政府属地负责为主,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逐个督促落实整改并及时抄送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对确实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隐患问题突出的场所,书面抄送有关执法部门进行督促整改落实。对构成重大火灾隐患或区域性隐患问题突出的,将上报县人民政府挂牌督办。

(二)实行“六个一律”措施。即在居住建筑设置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的,一律责令停产停业;合用性质的“九小”场所违规住人的,一律予以清理;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者严重堵塞,已不具备安全疏散条件的,一律依法查封;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一律依法处罚;车辆停放占用消防车通道的,一律强制拖离;从业人员上岗前一律组织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

(三)开展消防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消防知识宣传,组织小生产加工企业场所从业人员开展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掌握“会报警、会疏散、小火会用灭火器、大火会用消火栓”的能力。

五、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5月10日前)。制定可行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召开动员会议,对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明确参与排查整治的具体责任人员,明确排查内容、方式、要求。

(二)排查整治(5月11日至5月25日)。按照文件要求进行排查,摸清小生产加工企业场所底数和消防安全现状,建立相关台账,对发现的隐患问题,督促企业及时整改。

(三)总结上报(5月26日至5月31日)。对专项整治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工作措施,固化经验做法,健全完善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工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认清小生产加工企业场所面临的消防安全严峻形势,将此次专项整治作为预防工业企业火灾事故特别是“小火亡人”事故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动员部署,压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加工企业范文篇9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作为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大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私营企业家族色彩浓厚,内部监督不力,风险评估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创立名优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

1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权责不清

由于我国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原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成为公司的董事或经理人员,并且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控制主体的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没有人以所有者的身份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股权结构失衡主要是由于公司大多数由国家或国有企业法人控股,股权过于集中。许多公司的大股东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而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效果成正比,股权过于集中导致治理结构失衡,缺乏对大股东的制约,相应的内部控制也就流于形式。

1.2风险预警及管理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经常而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置的,而且一旦设置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如果出现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经济业务,原有控制就可能不适用,临时控制则可能不及时,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无论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还是2009年的“特仑苏”事件,都证明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内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果各企业建有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前期的风险评估中,有效识别和控制将来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的因素,并可以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这样就会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风险的发生,避免这种威胁企业生存局面的发生。

1.3质量保障体系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普遍缺乏加工专用性的农产品原料品种,同时也缺乏从产地到市场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以苹果果汁加工为例,山东省是全国苹果生产大省,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果品品质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适宜加工果汁的高酸型苹果品种和种植基地却很少。即使有些加工型品种,但在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上缺乏相应的标准化体系;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如GMP、HACCP、ISO9000等尚未得到普遍的应用,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国内外竞争力。另外,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特别是地域性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上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使得特色农产品加工出来的产品体现不出地方特色。

1.4缺乏和谐有效的氛围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企业的风气或氛围,是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失效,将直接影响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某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与所属企业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产权关系模糊;组织结构不完善,权责不明,职责不清;企业管理层价值观扭曲,缺乏敬业精神,执行力欠缺;人事制度缺乏透明度;规章制度无法可依,或者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有法不依;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缺乏应有的信息生成与传递系统,各自为政,使得各项政令难以贯彻实施。

2对策

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必须通过培育有效的国家股持股主体、扶植理性成熟的机构投资者,采取市场配售、协议转让等形式,多渠道推动国有股减持。二是优化董事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改进独立董事选任程序,使独立董事不仅在公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主体也多元化又不失活力。三是强化监事会的监控职能。为使监事会有效担负起监督董事会及经理层的职责,要加强立法,明晰和完善监事会的职权,并使权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建立监事资格认定制度,推选有知识、有能力、懂经营、懂法律、会理财的专业人士为监事;要设立独立监事制度,保证监事会对业务监督做出的判定是独立的,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四是完善经理层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长期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完善经理层薪酬结构,使经理层薪酬中固定报酬与绩效报酬比例合理,又能在不同层级之间形成合理的收入级差。此外,对经营者的激励还可采取非货币的激励方式,如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带薪休假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经营者约束机制。在强化股东及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的同时,要强化对经理层的信息披露机制,使股东和董事会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得到公司经营的信息,防止经理层隐瞒事实、欺骗投资者[1,2]。

2.2规范内部控制评估体系

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内部控制标准,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估包括控制环境评估、会计系统评估和控制程序评估3个方面。一是控制环境的评估。内控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审计人员首先了解控制环境,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其次调查了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采取的措施,企业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是否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企业是否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并发挥作用,会计信息及相关业务信息的报告制度是否健全[3,4]。二是会计系统的评估。审计人员充分了解会计账务处理系统,以识别和理解被审计单位交易和事项的主要类别和业务发生过程;了解重要的会计凭证、账簿、原始记录以及会计报表项目,了解重大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了解企业的或有事项等。三是控制程序的评估。建章立制是内控制度的基础,但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执行。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程序执行情况时,主要采取业务循环评估办法。根据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仓储与存货、销售与收款、生产、投融资、薪酬五大业务循环。具体包括:①仓储与存货业务内控评估。由于农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对象主要是农民,因此需重点了解大额的存货采购是否签订购货合同,有无审批制度;存货的入库是否严格履行验收手续,对规格、数量、价格等是否逐项核对,并及时入账;存货的发出手续是否按规定办理,是否及时登记并与会计记录核对;存货的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是否严格分离;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严格了解发生的盘盈、盘亏、毁损是否及时按规定审批处理。②销售业务内控评估。核对销售发票、销售合同、销售订单所载明的品名、规格、数量、价格是否一致;抽取一定时期内的销售发票,检查其是否连续编号,有无缺号,作废发票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对收款收据同样核对,避免企业设立小金库;抽查送货单,并与相关的销售发票核对,检查已发出的商品是否均已开具发票;由于农产品有严格的保质期,所以严格检查销售退回的核准。

③生产业务内控评估。了解企业是否建立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成本开支范围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成本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各项成本项目的核算、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结转是否严格按规定办理,核算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定期盘点在产品,并作为在产品成本的分配依据。④投融资业务内控评估。了解对外投资是否均经授权批准;融资借款是否签订借款合同,贷款利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抵押担保是否获得授权批准;抽查新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项目有无预算、决算,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在建工程定案价值是否经审计部门审计。⑤薪酬业务内控评估。了解工资方案的制定及变动是否经授权批准;调查人员工资发放表,以确定工资发放依据;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总额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合计数是否相符;抽查工资单,从中选取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检查。

2.3重视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

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和管理者要提高源头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意识。源头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初级加工产品的优劣,因此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对源头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管理,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生产体系,使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都在企业的监督和控制之内。另外,要重视挖掘地域性的农业特色资源,依靠地方特色农业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重点是要增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的保护,突出地域特性,挖掘地域特色。在有必要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主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要在舆论宣传及市场导向、信息服务等方面做好文章,引导和指导农民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增强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了解,强化消费导向作用,提高加工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二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全面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是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举措,农产品加工企业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要实现产品品牌战略,必须重视商标注册和商标权的应用,从而形成市场资源优势,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汇源果汁”是汇源果汁集团的一个自主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山东的一个县级果品加工企业,发展到目前拥有资产近200亿元的股份制公司,一直以来就非常注重对商标和品牌的保护,“汇源”商标也成为众人皆知的民族品牌。这些成功的企业经营范例都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但有效,而且无处不在。

2.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发挥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家族色彩较浓,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严重缺位,这对改善内控环境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首先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来自法律、金融、财务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独立董事,减少家族特色,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次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从而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及所有者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二是重视道德培育,建立良好企业文化氛围。重视对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观培育,在企业文化系统中确立一系列的基本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只有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企业中各层次的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将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的冲击。

3参考文献

[1]卢惠进.浅析创新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84-85.

[2]徐树波.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09(12):62-64.

加工企业范文篇10

现代供应链生态体系中资源、金融和信息是三个主要流动要素,其中,以金融为核心要素的供应链的影响最为深远。《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研究》(郑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版)以新时期木材加工业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构建为研究内容,在深入理解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特性的基础上,剖析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论述该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以相关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第三部分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等概念进行了解释;第四部分对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结构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为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依据;第五部分在对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其中存在的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第六部分全面论述木材加工业伙伴关系、信息共享与供应链金融能够风险;第七部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进行分析;第八部分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就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现代供应链金融管理是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尽管不同行业供应链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从供应链金融管理的角度来看则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近年来,木材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供应链规模显著扩大,在此背景下,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的金融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化、科学化地金融管理,可以解决木材加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针对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以及结合木材加工企业的融资需求等,其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首先,明确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特点,提出科学融资需求。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木材加工业的供应链规模相对较小,在此阶段,相关企业的融资难等问题并未显现。随着科学技术在木材加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生产力不断提升,木材加工业供应链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需要供应链主体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供应链资金的流动周期也相对延长,导致木材加工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明显增加。然而,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中各环节主体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在明确木材供应链金融特点的基础上,供应链主体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融资需求。该书第二部分以木材加工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其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构成与特点,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强调主体差异背景下金融服务的强相关,使金融服务效率达到最高。以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中的农户和深加工企业为例,两者承受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能力不同,且担保能力有限,导致其能够享受到的融资服务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深入了解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特点的情况下,应提出更加科学的融资需求。其次,强化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风险认知,落实融资审核机制。任何形式的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金融风险,而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分为被动金融风险和主动金融风险,被动金融风险是指以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变化等非可控因素导致;而主动金融风险则是由融资机制、主体行为等因素造成,通过强化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风险认识,能够有效规范供应链主体行为,落实融资审核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因融资过程产生的金融风险,保证木材加工业供应链健康可持续发展。该书第四部分指出风险管理是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核心,在区分相关金融风险组成的同时,分析了金融风险的来源,使供应链主体能够对相关金融风险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低与防范策略,为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稳定提供了参考。第三,建立更加稳固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实施协同担保融资机制。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主体利益的影响较为明显,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主体之间应意识到稳固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于抵抗供应链金融风险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强调依托外部金融机构解决木材加工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还需要依托内部供应链关系建立更加积极、有效的协同担保融资机制。而所谓协同担保融资机制,其实是指木材加工业供应链利益关联主体之间进行担保融资,尤其是在面对较大规模的企业融资问题时,可以依托供应链主体协同担保以通过金融机构审核,所以,从实际效果看,协同担保融资机制能够促进供应链长期稳定。该书第五部分详细论述了供应链伙伴关系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管理,并结合信息共享模式,针对木材加工业供应链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融资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供应链伙伴关系在应对供应链融资风险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充分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是现代供应链生态理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某企业为提升产能需要更换一批数字化生产设备,而现有资产却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在此情况下,供应链主体为获得更多利益,选择以主体资产协同担保的方式为其通过金融机构的审批,由此体现了协同担保机制在应对企业融资问题方面的优势。第四,提升供应链主体信用评价等级,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木材加工企业融资问题是现阶段木材加工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及“绿色经济”背景下,传统木材加工业在面临转型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早期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的封闭性较强,对外融资需求并不明显,使得木材加工企业在金融服务机构中缺少对应的信用评级;在新的历史时期,信用评价等级与企业能否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有直接关系。所以,为推动木材工业供应链的发展,以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相关企业需要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提供充足的材料,从而支撑其信用评级,并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注意减少主体违规行为的发生,以避免对企业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造成影响,使企业能够顺利通过金融机构审核,并能够获得更高的融资金额。该书第六部分通过实证对供应链伙伴关系、信息共享于供应链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并重点讨论了包括企业经营信息对金融机构融资评级的影响,并强调现代供应链主体信用评价等级已经不再是由企业自主提供相关信息,而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对企业整体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价,因此,为获取以供应链主体信用评价等级为支撑的融资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机制。第五,创新木材加工企业融资模式,合理利用供应链资源。现代供应链金融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主体资源的科学利用,因此,通过创新木材加工企业融资模式,可以提升供应链主体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在传统固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以存货质押的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能够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与金融服务机构签订协议融资方案,即所有融资均用于采购生产资料,并将所涉及原材料、在制品和半成品作为质押物,同时采取存货质押委托监管的方式,使木材加工企业能够尽快摆脱资金短缺问题。该书第七部分对某公司融资困境的存货质押融资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从企业角度来看,存货质押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金融机构的审核,使企业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推动供应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存货质押都需要建立在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基础上,否则,以存货质押的形式获取融资一旦无法在约定时间内履行偿还协议,将失去质押范围内的所有货物。最后,完善供应链金融信息共享机制,丰富供应链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作为现代供应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中,金融机构能够通过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融资需求,并完成对相关企业融资风险的动态分析,相比较传统供应链金融管理机制来说,金融机构参与下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增加了其主动性和有效性。该书第八部分关于加强木材加工业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对策建议中提及将商业银行纳入木材加工供应链主体之中,依托商业银行规范的金融管理机制和庞大的融资服务能力,可以满足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的融资需求;并且,商业银行的加入,能够优化木材加工供应链融资服务环境,提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话语权,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融资服务。

作者:陈佳渲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