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十篇

时间:2023-03-15 18:37:39

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篇1

【关键词】银根;紧缩;高校;风险;探究

2007年5月18日,央行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宣布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如此在同一时间段内连出三拳,动用三大货币工具的组合套路,以高压态势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国内外的金融历史上绝无仅有。仅2007年度存款准备金率10次上调,贷款利率6次上调,创20余年历史新高。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定:实施10年之久“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学家陈济军表示,我国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从紧”,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将在2008年被更加频繁和主动的使用。他还预测:“央行2008年度将至少加息3次,但也不排除加息5次的可能。”这次大幅度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是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将对我国财经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国家收紧银根对高校理财创新机制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客观上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高校投融资决策的主观缺失所诱发的高校基建规模扩张和巨额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存在普遍性的前提下,再次遭遇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高校风险防范和财务管理出现了新特点、新变化和新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比如:收紧银根环境下高校的资金链衔接、资金周转、资金使用效率、增收节支、内控机制以及财政风险、投融资政策等诸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风险防范、资产安全与完整和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公共财政改革、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以及国家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探索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等高校理财的创新机制和效能机制,确保高校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的问题已日益突出。

一、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入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财务风险不断增大

1.教育投入不足。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增加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仍然不足,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需,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10年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到2006年的20%左右,1993年-2006年间高达18.94%的年平均增长率,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所有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000年2.87%,2001年3.14%,2002年3.32%,2003年3.28%,2004年2.79%,2005年2.82%,2006年2.28%,2007年3.01%。而与此同时,政府行政开支:每年小汽车使用费3000多个亿,考察费用3000多个亿,吃喝玩乐3000多个亿,这三项加起来就是1万个亿,而法定普及的农村基础教育才2000多个亿。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正常用于教育的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发达国家达到9%。

2.高校资金需求大,超度贷款越来越大。近年来,高等教育乘着扩招政策和“科教兴国”的东风快速发展,全国大学从10年前的100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近2000所,在学人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108万人,发展到1999年扩招时的413万人,2001年为719万人,2007年达到2500万人,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2%,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一个奇迹!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促使高校基建投资越来越大,项目贷款额度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负债经营”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公办高校负债运作”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议话题之一。2005年12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预测,我国高校的银行贷款在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而业内人士认为:高校债务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在4000亿元。国家审计署2006年3月29日的《审计公告》报告,被审计的18所高校2003年末债务总额为72.75万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基建超常规的巨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收取学费所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贷款融资,才能解决高校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目前,高校在利用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出现巨大财务风险不容忽视,甚至已是迫在眉睫。

(二)教育部“贷款办学”的政策支持

扩招运动增加了学生,相应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也要增加,而国家的财政性拨款并没有随之增加,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就要依靠贷款。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使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计划为高校与银行间的资金需求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是目前高校巨额贷款的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投融资决策失误

学生扩招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使高校基本建设投入倍增,许多学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全国各地“大学城”林立,举债兴教蔚然成风,贷款、圈地、基建一瞬间成为很多高校的头等大事。此外,校社间、校际间违规担保已得到商业银行的默认。还有部分高校缺乏勤俭办事业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指标。事实上,豪华高校建设背后潜藏的金融风险已露出冰山一角,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就是典型的个案。同时,高校在对外投资如联营企业和投资三产以及举办中外合资等投资过程中,往往未经过科学的投资决策论证,不经评估,盲目投资,容易造成投融资失误。

(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一些高校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相脱节。特别是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工程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采购中,没有相应的招投标制度;在项目资金预算拨付前,没有建立健全项目资金预算编制制度和项目投资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制度;在资金拨付中,对于财政预算、工程进度、专款专用、工程预决算审核和经常性监督与专项检查监督等方面,缺乏严密的监控制度。

(五)政府监督职能缺失

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和财务风险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贷款引发的各种问题,政府监督职能没有与时俱进地重新思考如何增加高校的融资和造血功能,没有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而相应地建立健全高校投融资监管机制、债务预警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以有效遏制巨额贷款失控的强劲势头。二、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

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有:

(一)金融风险

据统计,廊坊东方大学城投资达50亿元,宁波市高教园区投资32亿,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远期投资40多亿元,仙林大学城投资50多亿元,广州大学城投资12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清华大学贷款10个亿盖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1500/年/生)根本不够付息。收紧银根环境下高校的在建工程、资金链衔接、资金周转等等问题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旦发生逾期、呆账、坏账,在目前“高校”和“银行”的产权归属存在“产权不清”的情况下,酿成金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同时,来自国际的资本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更是深不可测。

(二)利率风险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一方面国家收紧银根,以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高校贷款门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加息会更加频繁和主动地使用。因此,高校巨额贷款存在很大的利率风险。仅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就从2004年5.76%上升到目前的7.83%,增加了2.07个百分点。

(三)校产责任连带风险

一方面,校社间、校际间违规担保已得到商业银行的默认,并成为事实;另一方面,高校在对外投资如联营企业和投资三产以及举办中外合资等投资过程中,债务纠纷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校办产业停产、倒闭。这些因素都为高校带来了校产责任连带风险。

(四)资产流失风险

重复建设、决策失误、坏账损失、资金占用以及资金运作等等风险引发资产流失姑且不说,仅支付不断提高的利息,更加上高校长期以来“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就很容易引发资产流失的风险。

三、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对策

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视角下,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对策有:

(一)实施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规模

国家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1.政府要切实履行办学的社会责任,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扩招是国家政策,使众多学子受益,从2000年到2005年五年间,我国大学扩招了本、专科生1000万人,高校对国家的扩招政策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扩招的成本和压力却由高校自己来承担,这完全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也违背了政治经济学原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必须加快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因势利导,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使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难题。2.加快对扩招政策调整步伐。3.国家在政策导向上要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大学治理体系,强化项目审批制度,防范高校举债追求规模扩张所出现的风险。

(二)依法理财,民主管理,提高高校投融资决策水平

高校要正确理顺投入与管理的关系,把政府补偿性的有限投入与自身积累融合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市场调节投资行为和以投资主体决策自主、风险自负为基础的新型的投资机制,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思路,把高校的市场、资源、布局、规划、资金与管理统一研究落实,依法理财,民主管理,提高投融资决策水平,努力降低财务风险。

(三)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必须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三管齐下制度,特别要加强工程项目财务控制,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核算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实行项目负责制和项目问责制,做到制度管人管事,按章办事,努力降低各种风险。

(四)发挥政府监督职能,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突出自我评估与外部审核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国家要构建高校贷款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加强高校贷款管理、明确还贷责任、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高校贷款如何控制、风险如何防范、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未作更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为此,国家应及时出台其详细的操作规程。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高校预算的管理,强化对高校财务状况的监督,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检查。

另一方面,加大高校内审的监督力度,积极化解各种风险。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投融资决策,参与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概算等前期管理工作,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监督,实行合同会签制度,严格审查合同条款、付款方式等内容,跟踪工程施工、监理、验收、决算等环节,从工程开始到工程完工的各个控制点和贷款申请与付息还本进行全程监控,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使工程建设和融资的每个环节都置于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检查和评价,不断提高资金和投资效果,防范基建风险和融资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日常监督和全过程控制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欣.教育投入,离“4%”还有多远.中国教工,2007.4.

高校财务风险篇2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高等学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样,所凸显出来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明显。而探讨财务风险,如何防范财务风险成为高校财务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资金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结果预测不足或因自身难以承受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损失,或由于在经济运行中突然出现的政策变动、政治形势波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银行利率的波动、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

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为高校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高校面临某种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将直接威胁高校的发展。

2.高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面对高校的资金需求,管理人员没有做到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只是一味的争取贷款以缓解暂时的资金困难。目前高校的负债率已超出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过度的项目投资挤占了大量的现金资产,造成高校资产流动性差,不能维持合理的现金流量。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出现必将有损学校的信誉,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1]。

3.高校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七章第五条指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机制”。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作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就有了法律基础,是政府允许的筹资渠道之一[2]。从高校扩招开始,金融机构对高校贷款的条件相对宽松,但是,高校的偿还能力监管不够,这必然导致高校贷款资金的大量沉淀,增加了高校的财务负担,加大了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风险防范工作也要从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1.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高校综合的、全面的管理。预算指标在高校中被视为强有力的硬约束指标,它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测算、论证、汇集,是高校实施管理和控制、考评和奖惩的科学依据。鉴于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强制约束性以及与之配套的奖惩激励机制,其实施后,可以大大提升高校的管理层次,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

2.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筹措、营运资金、债务清偿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首先,高校财务人员要转变旧的资金使用观念,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对投资项目要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应以学校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做好投资计划。其次,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情况,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指定科学合理的贷款方案,不要盲目贷款,加大财务风险。最后,做好日常用款计划、贷款还款付息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发展[3]。

3.加强与高校管理相适应的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高校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高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高校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高校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高校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

4.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把高校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使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另外,内部控制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评估。

四、结论

高校在改革的浪潮中,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每一所高校都面临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为此应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最大地发挥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高校资金步入良性循环,减少风险与损失。总之,高校要在不断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善于总结和探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学校朝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芳.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J].会计研究,2010(02):22.

高校财务风险篇3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高校规模的扩张和教育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满足愈来愈多的新增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在财政支持力度相对减小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利用信贷资金来解决这一矛盾。在利用信贷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财务风险也逐渐显现。因此,为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其建立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在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预警指标和财务预警标准,监测高校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一种有组织的程序。建立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在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采用合理、可比的原则,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通过该系统,找出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揭示隐性问题,为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并对高校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并采取措施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

建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及其他方面的管理需求,以求快捷、方便、准确、及时地了解财务运行状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其一,预测性原则。系统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监测要有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作用。高等学校的管理成效最终通过财务信息反映出来,预警系统要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选取一系列能敏锐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且独立性高、补充性强的指标,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高等学校管理绩效的综合指数,从而让大家认识、了解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其二,统一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在收集信息的范围、方法、口径上应统一,以保证判定结果的可比、准确和连续。

其三,动态连续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预测风险出现的情况,发出警报,亮出红黄牌,但它监测的是高等学校一个动态连续的管理过程,系统也只有坚持动态连续性的原则,才能不断修正、补充,确保先进性,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四,实时性原则。高等学校要准确、及时地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就要求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要敏捷、实时地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发出预警。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测度和风险的控制。本文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是一个循环运行的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财务信息收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将所有资料传递给分析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运用专门的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分析监测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对其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系统应及时根据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或化解策略,对财务风险回避、转移和承接。

(一)基本信息系统

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输出;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

(二)分析监测系统

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它以高校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对风险水平达到或超过预警线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套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财务风险的。

1.建立高效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状况。根据高等学校财务活动的特点,其预警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四类: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考虑到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预警指标体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指标为辅,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为补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1)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较好,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带息负债比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这一指标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迫,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而这些拨款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个月。

(2)运营绩效能力指标。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具体说明如下: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数/生均支出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生均支出一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公用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上年固定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3)收益能力指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衡量高校收益能力。

(4)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虽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来完成财务风险预警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不同高校条件差异、高校在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高校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全面需要。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如当高校过度依赖贷款、总资产和收入急剧下降、过度大规模扩张、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等情况,则预示着高校存在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此,高校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来把握高校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相应地结合定性分析来进行考量和判断。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就是针对分析检测系统对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作出的预警,对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型提供不同的有效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按其是否依靠外界帮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转移,另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自行承接。高校对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即使可以控制,但控制的成本和代价太大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转移策略,如会同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方案和多家银行组合实现贷款,向专业保险公司投保等。高校对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自己有能力将损失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自行承接策略。自行承接的方式即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如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节约开支,有效处理不良资产等。在制定好控制措施后,还应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重新对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作出的预警进行适当性、有效性、及时性的分析,并对基本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进行修正,从而将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的三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高校的报警器,高校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性的监控,对高校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财务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同时,要以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高校的特点、产业政策、本单位或同类高校历史经验,增加更能反映单位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制定出适合于本单位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双红.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6).

[2]雷振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高校财务风险篇4

研究高校财务风险,必须先对财务风险的定义进行界定。财务风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界定。广义的财务风险最先在财务管理领域中被提出,其出发点是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等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系指在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使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进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也称为债务风险)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由于货币资金不足,难以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事件,进而给企业的信誉度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风险的自然属性,人们在经济活动之前,可预知活动的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的;另一方面为风险的经济属性,通过科学管理措施就可控制和降低风险,并使经济活动获得最大的收益。高等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最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都规定其记账基础依然主要为收付实现制,故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是以货币资金收付为主的资金运动的总称,故高校财务风险实质是一种资金运动所面临的风险。结合以上对于财务风险的理解,可以将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为: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学校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形成其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蒙受损失,致使到期债务无法清偿,事业资金流动性不足,造成其不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职责、提供教育产品乃至危及其发展甚至生存的可能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具体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1.资金流动性不足风险。

(1)学校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自,但一直以来都处在财政部门预算约束下,学校法人实体自行运作资金模式还没有形成,导致了高校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监督与防范能力不强。

(2)对现金流量缺乏预测性。

由于高校财务报表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没有相关的要求,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量情况不重视,没有对学校各时期的现金流入流出进行预测和分析,往往在学校某个时期现金流出现断裂时才醒悟过来。

(3)项目管理不科学。

由于学校某些项目在计划、论证、决策、执行等环节中可能缺乏科学性,或者沟通不充分,可能导致项目支出没有预算或超预算,最终可能导致没有资金支付来源,产生流动性风险。

2.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风险。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使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政策为高校采用各种融资手段特别是采用银行借款手段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提供了依据。随着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强。为了保持学校的稳步发展和满足各项评估的需要,各高校相继采用银行借款、BOT(或BT)融资或长期租赁等方式融入资金或资产,这使高校进入了大规模负债的时代。高校通过债务的方式融入资金或资产,虽暂时缓解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短期资金压力,但这给高校长期带来还本付息的压力,一旦高校资金后续不力,将产生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

3.年度决算赤字风险。

造成高校年度决算赤字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编制年度预算不科学、预算执行缺乏刚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影响等原因。

(1)编制年度预算不科学。

某些高校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充分有效地向全校各部门收集下一年度预算信息,或对已申报项目的论证不科学,最终可能造成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年度预算罗列的开支内容不充分,缺少学校事业发展所必须的某些项目开支,这就必然导致超预算开支,最终导致年度决算赤字。

(2)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预算一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就形成了学校的法律文件,应具有较高层次的地位。但某些高校领导层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随意超预算使用资金,使学校预算流于形式,这必然导致年度决算赤字。

(3)突发性

事件的影响。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各高校学生人数激增,加上社会复杂因素增多,导致各种突发性事件在各高校时有发生。由于资金紧张,很多高校都没有在年度预算中预留备用金,往往在学校发生突发性事件后,临时从学校公务费用中腾出一部分经费以用于处理该事件,这就可能使学校经费超预算开支,导致年度决算赤字。

4.资金支付风险。

当今世界,高校与外界的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支付次数越来越多,支付单笔金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支付手段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票据支付外,还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支付、公务卡支付、批量发放支付和报账易支付等。现代化的资金支付手段的运用提升了高校财务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某些资金支付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这就增加了高校资金流的掌控难度,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5.资金不能按进度使用的风险。

近年来,各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高校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创新强校资金,这使下拨到高校的各类专项资金不断增多,但专项资金的项目负责人往往只注重项目的申报和项目资金的取得,而较轻视项目资金的使用,不按项目进度使用资金甚至不知如何使用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的后果就是财政专项资金结转或结余严重,最终的后果可能是财政收回超期结转资金或结余资金。大量资金不能按进度使用,除了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还可能形成资金被回收的风险。

6.会计档案损坏或丢失风险

。高校会计档案是指学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高校由于没有制定或落实科学的会计档案传递流程,可能导致会计档案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者由于在装订前没有检查核对会计凭证附件张数,可能导致会计档案不完整;或者由于存放会计档案的环境不达标,会计档案可能存在被盗、被鼠虫损坏和被雨水侵蚀等风险;或者由于查阅和出借制度不严,可能导致会计档案的丢失。这些都是由于高校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会计档案损坏或丢失,这必然给高校财务带来较大的风险。

7.财务信息化数据丢失、被损坏或被篡改风险。

至目前为止,我国所有高校已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使用财务管理系统对账务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各高校财务还使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和账务网站等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但与此同时,信息化系统产生了大量的重要数据,由于许多高校财务机构负责人对信息化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没有财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没有建立或落实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可能产生财务信息化数据丢失、被损坏或被篡改风险。

8.资金账外循环风险。

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办学权进一步扩大,高校收入也逐渐多元化,除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外,科研经费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也逐渐增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日趋多样化。由于内部控制缺失,内部监管不到位,使高校内部一些单位在收到资金后没有及时到学校财务办理入账手续,私设“小金库”,产生了资金账外循环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管理层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表明高校校长必须对学校内部控制负责,学校财务风险作为学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长对财务风险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际上,高校包括校长在内的管理层的重视与否对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管理层必须重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只有高校管理层重视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才得以建立健全及贯彻落实,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才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将高校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加强制度建设。

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也就是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形成高校较为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高校须从学校层面和各业务层面上分别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的有关制度。学校层面上,应制定内部控制总体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办法和经济负责制规定等。在各业务层面上,应制定预算管理规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办法、收入管理规定、财务借款及报销规定、支付管理规定、票据管理规定、收费管理规定、工资管理规定、档案管理规定、对外报送资料办法和财务信息化管理规定等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和健全,可以从制度上堵塞财务风险的漏洞。

3.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最核心的内容,在高校财务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高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执行监控、决算和决算结果的使用。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应当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将当年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在执行预算时,须保持预算的刚性,做到不超额度和不超范围使用预算资金,如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须按预算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的监控,科学编制决算报告和落实决算数据的分析及使用。财务预算管理各环节的科学有效实施,可以有效防范资金体外循环风险、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和年度赤字风险,是保证学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4.落实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落实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高校财务不相容岗位包括会计凭证的审核与复核、工资发放的录入与复核、收费的执行与审核、款项支付的审核与执行、款项支付的执行与银行对帐、款项支付的执行与档案保管、经济事项的审批与执行、财务数据维护与档案保管等。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5.实行关键岗位轮换。

落实关键岗位轮换制度也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又一项重要的措施。高校财务关键岗位包括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各岗位的主管人员等。通过关键岗位定期轮换,不仅可以使财务人员的知识更丰富、更综合,更能对管理流程进行创新,而且能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使关键岗位人员更能按规办事,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

6.加强财务知识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事项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支付工具和支付手段也层出不穷,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也相应出台。为了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全校教职员工的财务知识培训,其中切入点是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确保财务人员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资格与能力。

7.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系统上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从单纯的会计电算过渡到全面的财务信息化,将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工作流程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这不仅可以减少人为主观或客观因素形成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从系统上落实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和权限审批制度,落实各项工作的流程,从而起到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

8.加强审计和财务监督工作。

高校财务风险篇5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10-03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对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无相关的防范制度.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决策机制,造成财务状况失衡、投资失控,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益,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如何尽快建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1 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

1.1 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失衡风险

高校财务支出担负着学校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开支的需要。在目前高等院校支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开支,又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支出结构失衡,直接制约了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虽然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风险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不太可能因财务危机出现破产的现象,但其流动资金是有可能短缺的,出现拖欠工资、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显现出高等院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1.2 规模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

近几年来,各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在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解决问题.高等学校在利用银行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个别高校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极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学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存在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过度举债现象。

1.3 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或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投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1.4 过多依赖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

高校向银行借款是高校作为应付支付困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从理论上讲,只要国家金融政策不变,高校未来发展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银校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对银行借款过分依赖的一个潜在风险就是巨大的利息支付压力。

1.5 校办产业的连带责任风险

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办产业逐渐脱离主体.形成自负盈亏的独立性组织。有些校办企业由于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投资者,理所当然对校办产业负责任。一旦校办产业清算破产,学校也会负连带责任,学校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因而会对学校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形成学校财务的连带风险。

2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2.1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原来高校财务活动基本没有独立的投资政策,所有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供给,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按国家计划进行。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很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探入,高校成了法人实体,国家的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资金需求,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缺口日渐扩大,高校自筹资金的压力随之增大。然而,不少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仍然墨守陈规,不能正确测算学校财力可以承受的能力,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发展,资金运用缺乏合理性导致学校综合财力入不敷出,也导致高校财务营运风险加剧。

2.2 教育成本支出加大

高校负债发展,扩大招生规模,为增加学校的事业费收入解决正常运行中的资金缺口打下基础。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是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加之许多高校对支出的控制严重不足,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2.3 借款费用过高

不少高校将自己的定位定得太高,大力发展新校区,贷款规模也随之加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存在“债多不愁”现象。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如果高校生源不足或完不成招生计划,就会出现建设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不一致的情况,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2.4 负债结构不合理

现在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有两种.一种为项目贷款,这类贷款的周期长,风险的可控性较强。另一种为流动资金贷款,这类贷款期限短,资金流动性强,使用灵活,资金利率较低,资金使用率高,负债成本相对较小。高校贷款不论期限长短,最终都要通过现金流量来偿还,如果不考虑负债风险系数的大小,一味追求低成本,过多地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则会导致负债风险的短期集聚,在没有适当的现金保证情况下,就会形成还贷困难.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金性财务风险。

3 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强化经济责任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使校内各有关单位在经济工作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力,又按规定履行责任。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学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高校财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管理层的决策造成的,如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跟从等会形成高校巨大的财务损失和财务风险。通过建立和强化经济责任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使高校的各级管理者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

3.2 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银行贷款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并增强财务风险意识,高校既是一个法人主体,又是一个投资主体,投资是有风险的。而在当前很多高校以银行贷款作为高校基本建设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时,建立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则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必然措施。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

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学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

3.3 做好长期财务规划,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高校财务部门要在学校已有事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对学校未来5年甚至10年的财务收支进行科学预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和实际财务收支的完成情况,不断滚动修正,使之成为高校经济决策的落脚点。同时,高校要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的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3.4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增加收人

增加收入是防止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根本途径。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已经或逐渐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但许多高校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还是非常高,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仍然是以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为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解决应收尽收问题。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挂起钩来,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要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对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3.5 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严格控制支出膨胀

①制定高校预算管理办法,规范预算管理。高校预算管理办法一般应包括学校内部预算管理的职权、学校预算编制的内容、预算的编制、调整的程序等。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规范。学校一般的预算编制、执行、反馈、调整。

其次,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高校年度预算一经下达,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予调整。各单位如需追加预算,必须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方能追加。

再次,高校正常年度收支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坚持银行贷款不能用于高校的正常年度收支,遏制高校年度正常收支的无原则膨胀。

②把财务公开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即公开预算标准和程序,公布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a

⑧在高校内部推行集中采购制度。集中采购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延伸,是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采购效率,有利于强化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硬化预算约束,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功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高校财务风险篇6

1.1债务风险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资金使用数额越来越大,财政拨款、学宿费等收入等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各高校争先恐后向银行借款,用于买地、基建、购置设备、人才引进等,高校债务负担潜在的风险,已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1.2资金营运风险 

高校在日常支出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先可能是财务预算不合理,预算做得很粗放,特别是一些高校在搞分院二级自主理财后,把经费按某种分配的政策来进行切块,这种政策是否合理存在着不确定因素。高校在高速成长期,对资金的使用量很大,往往不能量入为出,做赤字预算,这对高校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很是不利,也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1.3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活动主要有教学用固定资产、后勤经营性资产、校办产业、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校办企业多数微利甚至亏损;投资于金融资产的风险很高常导致投资失败;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往往有限。因此,面对扩招而带来的过量投资,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 

2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2.1高校管理层风险责任意识不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高校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导致高校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 

2.2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带来的风险。 

“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实体,财务管理手段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落后,这主要是由于信息化人才的缺乏。二是高校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都是以互联网!局域网和电子商务为时代背景的,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同时,由于高校还有实业,因此,还必须进行自身财务与实业业务的趋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3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加快。 

我国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扩大内需,于1999年起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扩招政策本身是适应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大需求的,然而扩招政策也为高校带来了负面影响。这虽使高校有了“量”的扩张,校园面积扩大了,建筑面积增多了,而真正的办学效益一般很难预测,因而存在着潜在的财务风险。 

2.4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随着升本、扩招、办学水平评估等新业务的出现,高校的经济活动在不断地扩大,原有的工作流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业务了。究其原因,大多数高校是沿用以前年份所编撰的管理制度,没有随业务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如在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大额资金支付、外部融资等方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经常性的决策失误。 

3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3.1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强化风险意识。 

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干部任期期间及离任审计制度,以防出现“任际”债务转移,导致权责不清。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对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有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制,增强高校决策管理层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 

3.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资金管理。 

高校的管理层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对举债建设持慎重的态度,根据高校的举债能力分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不断优化高校的资本结构,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积极尝试建立“校银合作”的新体系,努力寻求高校与银行的“双赢”,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加强高校的成本控制,进一步明确各个成本中心的目标成本,将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使高校成本控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局面;利用高校财务的重要指标预测财务风险,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3.3积极开源,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建设节约型高校。 

要努力解决欠缴学费问题。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组织贫困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积极承担国家、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的各种研究课题,获得横向或纵向的科研经费;争取社会捐赠。高校在广开财源的同时,要树立大学经营理念,勤俭办学,合理安排预算、严格管理,使高校现有的资源合理配置、物尽其用,节约校园维护运作成本。 

高校财务风险篇7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是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高校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等指标为主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资产负债率制约着高校的发展规模与结构,同时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现金流量,要提高高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在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现金流量两方面下功夫。

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的建立对高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高校在确定其自身发展规模时应重视其规模的质量,即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其中,资产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加速资金周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保持合理的比例。负债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能动态地根据自身实际,考虑现有资金以及未来的财务收支状况,确定银行融资规模与结构;动态地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债比率;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权益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精心设计权益架构,重视投入产出率,增加自身的资本积累。此外,还要优化现金流,也就是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

二、规范债务管理控制

高校举债规模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高校举债规模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涉及举债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水平以及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等因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高校应立足自身条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债务风险:(1)建立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2)加强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高校必须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的贷款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责任落实、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3)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贷款学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保证还款资金来源。(4)通过“银校合作”积极推进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以助学贷款力度的大小作为学校选择开户银行的重要条件。(5)加强贷款管理与财务分析,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6)建立有偿备用金制度,通过有偿备用金的设立和筹措,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三、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要求高校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四、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

(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使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的干部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

高校财务风险篇8

1.1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影响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而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对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示范性评估对内涵建设质量和速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明显跟不上需求,建设资金需求不足的矛盾日渐凸显。从目前来看,银行是高职院校的最大债权人。银行贷款在短期内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具有资金量大,易较快实现建设目标等有利作用,但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大,贷款资金的还本付息必将对高职院校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使学校陷入高风险境地。

1.2资本运营风险

(1)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对资本运营风险认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成为法人实体,国家的财政拨款相对减少,自筹资金的压力随之增大,迫使学校在筹集、调度及合理运用资金等方面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管理者及财务工作者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墨守成规,不能正确测算学校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发展,资金运用不合理,导致学校综合财力入不敷出,加剧了财务运营风险。

(2)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金额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学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影响了学校的资金筹集,给学校资金的运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相关部门和人员只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粗浅管理,漏洞百出,资产的处置随意性强,致使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流失严重,账实不符。

1.3投资风险

2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债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充分考虑贷款成本和风险,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确定贷款的控制规模,将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2)建立贷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

(3)强化贷款风险意识,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高职院校校(院)长是高校贷款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全部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总责。对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有关人员应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4)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内部要建立贷款资金管理小组,要分项目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审核,使贷款资金按计划使用,精打细算,无超支浪费。2.2资本运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高职院校的各个层次都应该树立风险意识,特别是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的始终。要建立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成本收入率、学生缴费率等指标为主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对超过警戒线的给予风险警示,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

(2)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依据《预算法》中有关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学校编制预算需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按照“轻重缓急”和事业发展需要确立专项建设项目,力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严防预算调整“一枝笔”审批模式。

(3)加强学生收费管理,及时回笼资金。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欠费存在着无故欠费和无力缴纳两种情况。对于恶意欠费者,学校可结合诚信教育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进而提高依法交费的自觉性、主动性。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相挂钩,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

(4)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高职院校必须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接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学校各部门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建帐工作,验收登记务必见物,务必核对发票的真实性,确保一票一物。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保证实物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大额的固定资产采购项目,应成立专家组进行评估、论证,并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防止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3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管理责任制,逐步建立、完善考核及奖惩制度。学校进行投资、融资、资本运作、资产经营,应设立决策委员会、投资专家团队和监督机构等等,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确保投资安全和有效。

(2)要设立专门的投资运营机构,或交由专业投资机构。像资产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一般应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以保证资产的合理、高效运营。

(3)落实投资责任,建立重大投资集体决策制和责任追究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造成院长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容易出现因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限或掺杂个人利益而形成的误判。为此,重大决策必须推行集体决策制,既能避免个人决策的片面性,又可防止损公肥私行为的发生。

(4)明确产权关系,实行事企分开。高职院校与校办企业要贯彻“事企分开”的原则,理顺产权关系,确保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明确产权,规范企业经营,加强企业管理,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产权关系明确后,学校作为投资者以出资额享受对等的权益,参与决策和管理;经营者向出资者负责,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权债务承担责任。同时,学校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宏观管理,强化企业的激励机制,让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把经营者的收益、员工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绩效直接挂钩,兼顾公平,奖罚分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也使学校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风险篇9

一、高校资金支出没有进行绩效评价

九十年代末,我国政府逐步将各行各业推向市场,取得巨大的成绩,随着高等教育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的确立,高校收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随着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任务重,同时许多高校还普遍存在学生恶意欠费问题,这样使得学校安排当年预算颇为吃紧。

有些高校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合理安排预算提供依据。目前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都是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提高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高校应用此现代化管理工具,加强预算管理,实现预算、核算与决算一体化,将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校财务公开程度不够

现在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只是将校级、院级财务公开,而对学校的基层单位并没有直接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要么是内容粗略不详,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使得教职工认为财务部门很神秘,对财务工作不理解,这些问题有悖于群众理财和监督的原则,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已经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高校自主权逐步扩大,资金使用已经涉及到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同时,随着学校经济状况的改变,社会上各种经济行为对高校经济活动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不规范行为也导致了高校经济行为的不规范和内部控制的失效,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费用支出失控,资产管理薄弱,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近年随着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相继出台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及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财政事业资金的使用和审批进行了规范。但在我国高等学校,上述种种不合理现象以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和管理混乱等问题仍大量存在。这些问题的根除,一方面依赖于国家循序渐进地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作为高等学校,为了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也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找原因,以提升高等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使高校经济行为逐步迈入正常合理的科学的财务管理轨道。

四、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与采取的措施

1、加强财务管理,依法依规理财。①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总的原则是,民主公开,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重点是建立对年度预算、重大支出、银行贷款等重大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高校要在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学校财经工作,讨论决定学校重大经济事项。财务开支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同时,注重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②严格预算管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四项改革。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它不仅是学校开支的计划,还是学校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收入分配规划的财务依据,严格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编制学校年度预算,在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除保证正常人员和运行费开支外,优先保证用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控制公务费开支,压缩行政性耗费。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强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赢得各部门的广泛支持和理解,年初一次性下达的预算,各部门应严格按预算管理制度执行,杜绝无预算、超预算支出项目,预算调整一律按程序办理,杜绝预算执行中随意追加的行为发生。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避财务风险。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高校进行教育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为适应财政“四项改革”的要求,需建立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相适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贷款和财务风险管理、收费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等制度建设。二是要成立学校收支两条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内部收费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三是应该建立和完善工程、采购工作的招投标制度,针对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如基建、采购、后勤等管理人、财、物的岗位,实行重点监督和预防。四是开展高校会计制度的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高校规模日益扩大,教学科研业务日益繁多,只有实施严密的控制措施,领导才能及时了解财务状况和管理效率、效益状况,便于控制和指挥。因此,健全的内控制度是高校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的可靠保证。

高校财务风险篇10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高校; 财务风险; 问卷调查

高校负债规模不合理、财务状况总体失衡所引致的财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使得高校正常运行面临严峻的考验。在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高校管理层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及其管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财务部门是履行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部门,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决策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高校理财经验,熟悉所服务高校的财务管理情况,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高校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财务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他们了解其所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情况。在具体操作上,笔者选择黑龙江省25所省属高校,通过向这些高校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财务管理人员邮寄或当面送交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不同要素,笔者设计了《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风险程度、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调查题目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形式,备选选项采用开放式,即除了调查问卷已列出的选项外,允许被调查者在不同意已列选项或在需要补充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写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58份,收回率为58%,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6%。

2.数据统计法

对已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统计结果以统计表的形式输出。

二、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风险程度

1.财务风险的成因

调查结果显示,42%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不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是自己所在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30%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因现金流紧张向银行申请贷款遭拒绝是自己所在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偿债风险依然是当前黑龙江省高校的最主要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位居其二。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没有进行股票等高风险金融工具的投资,黑龙江省高校对高风险投资工具持谨慎的态度。67%的受访者所在的高校连国库券这样的低风险的投资都没有,投资意识比较弱。

2.财务风险的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60%的高校认为当前自身财务风险较大,表明当前黑龙江省大部分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比较大。为了了解高校当前的财务风险水平是否属于历史最高水平,进一步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对该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认为这一问题属于学校机密,不便告知,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刚刚渡过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不想说出事实真相,再加上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刚刚经历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由此推断,黑龙江省属高校正面临或即将面临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对防范和化解高校财务风险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是指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因素,它构成一所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氛围,直接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基于此,笔者从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人员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三方面对黑龙江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环境进行了调查。

1.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66%的高校未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学校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其中:44%的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职能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履行;22%的高校虽已明确财务风险管理职能,但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合署办公;22%的高校成立了内部控制办公室,负责高校的日常财务风险管理;45%的高校成立了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并能够正常地行使其职能。因此,多数高校应加快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以便为进一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供组织保证。

2.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环境

(1)高校治理层

对高校治理层的调查,主要针对校级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情况进行调查。校级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本校财务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对本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3%的高校的校级领导非常重视财务风险管理,26%的高校的校级领导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总体上看,高校治理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给予了重视,为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领导保证。

(2)高校管理层

对高校管理层的调查,主要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60%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提高高校竞争优势高度相关;2)95%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改善财务规划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3)在财务风险管理知识方面,32%的受访者听说过敏感性分析,26%的受访者听说过风险价值,15%的受访者听说过决策树和决策矩阵,没有人听说过情景模拟,15%的受访者听说过将风险追溯到根源分析,12%的受访者没有财务风险管理的经验且没听说过以上的风险评估技术,听说过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方法的人数均没有超过50%,这表明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4)在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技能方面,32.5%的高校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降低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现金流紧张或中断)的可能性和对欠费的学生进行尽职调查各占20%,这表明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践技能还不够宽泛,主要采用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等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编制现金预算和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措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既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的载体,也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技能的源泉,基于此,笔者对黑龙江省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进行了调查。总会计师是领导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导岗位,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的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是否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对一个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6%的高校已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且运行良好,尚有44%的高校未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从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这一项的调查结果可看出,黑龙江省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为了进一步夯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领导基础,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或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三)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或尽管建立了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但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19%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科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是高校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6%的受访者认为预算软约束,执行中缺乏刚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形式化、事业资金来源财政化和预算管理非刚性化。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争取事业资金来源多样化,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是当前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三、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应采取的对策

扩招引发的过度负债和预算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负债运行的基本格局下,笔者认为高校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两种主要模式。调查结果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更利于降低高校整体财务风险,33%的受访者认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更利于降低高校整体财务风险。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下,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由学校和各二级核算单位共同承担,有利于分散高校的整体财务风险;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下,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由学校独自承担,高校的整体财务风险不能得到分散。因此,高校应在统筹各方面管理的情况下,积极推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分散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也有利于调动二级核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黑龙江省高校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赠收入和校办产业经营收入较少。36%的受访者认为财政拨款是当前高校最重要的资金来源;64%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财政拨款在所在高校的各种来源的资金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学费收入。41%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筹集资金的薄弱环节是社会捐赠收入和校办产业经营收入。为了增加资金来源,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黑龙江省高校应积极推进事业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同时,积极争取生均更多的财政拨款,以促进高校财务状况失衡局面的根本性改善。

(三)积极应对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黑龙江省高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所在的学校对于已到期的债务偿付,一部分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偿付,一部分是自筹资金偿还。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高校主管财务工作的校级领导应积极研究与高校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及时掌握国家化解高校存量债务方面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已经执行或即将执行的帮助高校偿还银行贷款的政策措施,如土地置换、提高拨款标准、转贷等积极应对债务风险,促进高校改善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努力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整体水平。

(四)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提高财务管理效益是改善高校财务风险状况的根本途径,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益的基础是增收节支。各高校为了改善学校资金状况和增加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在增收方面应积极采取科研活动创收、吸引捐赠、土地置换、校区转让等具体措施,在节支方面应采取压缩日常公用经费开支、降低能源支出、实行资金包干等具体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效益,努力实现高校财务收支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孙云良.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5):99-102.

[2] 毛丹.刍议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 (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