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企合作十篇

时间:2023-04-09 16:23:34

中职校企合作

中职校企合作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笔者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和多名企业领导及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行校企合作,培养了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融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对如何使校企合作之路持久健康地走下去,有如下体会。

一、确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效能

笔者学校根据专业设置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对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实习就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改革、校本教材开发、学生考核标准等进行专门研讨。并且,校企合作完成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保证了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取得较好效果。

1.委派教师下厂实践

制定严格的专任教师“双师”达标制度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根据行业市场发展变化,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文化及专业知识的发展状况,让教师可以更新理念、提高技能,同时取得相应行业的技能等级证书。

2.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校交流

聘请企业中理论水平高、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推动产、学、研结合,从而带动提高专业教师专业素质。聘用兼职教师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通过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可以就市场人才需求的方向、职业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等问题进行沟通,并可以与校内专任教师进行积极有益的结对交流。

3.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狠抓毕业生的岗位培训,构建“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模式,把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夯实专业技能尽快适应企业要求,在毕业后可直接转正并提高待遇,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与企业的试用合二为一。

4.企业为学校提供技师、设备、实习场地及新技术、新知识培训

合作企业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为中职学生传授本行业新知识、新技术,为学校提供广阔的实习实训场地,不断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供本行业较新技术及产品的了解及实践机会。

5.学校受企业委托为其培训在岗技术工人

中职学校利用学校的职教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工人提供理实一体的培训,使他们在工作之余,得以充电,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二、加强校企文化融合,与企业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

校企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同学校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熟悉生产及岗位状况;校企共同完成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就业指导、考核评价、毕业生聘用及跟踪考核;校企共同在冠名班的班级管理、班级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氛围。

1.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

切实加强对专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成立专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行之有效的专业文化建设标准,在教室、实训室、电子阅览室等墙面、走廊布置本专业的相关发展史宣传牌。听取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力求与现代企业发展历史、企业精神、环境相一致,做到专业实训基地与现代企业需求相结合,形成体现现代文明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个性化育人环境。

第一,以学校和校外德育基地为载体,以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主体,结合学校特点开展如专业技能节、科技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全员参与的学习企业文化思想交流座谈会,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陶冶,触摸到市场脉搏,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等综合素质。

第二,开展企业文化考察、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参观,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让学生感知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查找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帮助学生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第三,开展行业企业案例分析、方案设计活动。让学生收集具有一定代表性、贴近专业岗位的实际案例,对照本专业展开讨论,针对企业行为规范的薄弱环节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认识个人与企业的联系,提高职业意识。

2.营造班级管理企业化氛围

采用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注重营造班级“管理严格、行为规范、诚信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意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参与对班级事务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行为规范评比、监督等日常管理工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

3.主动服务整体规划,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学校主动服务企业,到企业进行调研,开展校企对话,及时准确了解企业发展动态、用人和培训需求等。订单培养使企业效益得到增长,学生技能得到提高,就业质量得到保障,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互惠共赢。学校实行订单式教育,与知名企业签订协议、联合招生、定向培养、成立企业冠名班,如宝马班、广汽日野班、保丽洁美车班、三洋电梯班等,订单培养的专业涵盖了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检修、机械加工技术等所有骨干专业。

三、加强社会参与,服务企业和社会

1.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实现招生、教学、实习、就业多方位合作。

第一,校企合作、对接办学。笔者学校先后与辽中、康平、葫芦岛、建昌等10余所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现已共同培养学生500余人。学校与多所大学联合办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第二,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笔者学校与集团企业共建了9家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实施订单教育,并与企业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

2.建成人才培训基地

笔者学校建有部级职业技能鉴定所,被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定为辽宁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被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定为沈阳市普惠制培训基地。近三年,笔者学校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先后为企业和社会培训汽车驾驶员、汽车修理工、车工、仓库保管工、数控车工、铸造工、热处理工、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等14个工种25000余人次,年均8300余人次。

3.多种形式为企业服务

中职校企合作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意义;政府;市场;反思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中职校企合作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院校不应闭门造车,而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某中职学校以现代商贸、财经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同时重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发展格局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依靠校企合作来实现。

一、某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某中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先后与广州天河城百货、广东金信联行置业有限公司、东莞聚大电子商务产业园、东莞市上菱电梯有限公司、东莞蓝信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定期组织师生与企业进行一定的交流。企业和学校主要就学生的学习发展成果、工作情况等进行一定的总结,并对业绩优秀的学生团队进行表彰。这些优秀企业一方面会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一定的意见建议。学校在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建议后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合作企业的文化,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实习满意度。例如我校实习生刘同学在金信联行房产中介公司实习期间业绩优秀、表现突出。2016年3月,作为金信联行房产中介公司宣传片的主角,在宣传片中积极、阳光、自信的表现,充分展现了金信联行坚持不懈、勇于开拓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宣传片播出以后,在我校师生中反响强烈。这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教育,同时,也体现了我校与金信联行合作的成功,目前我校正积极开展与优秀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二、中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究

校企深度融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提升校企合作力度、重视课程设置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个路径得以实现。

1.提升校企合作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密切参与。校企双方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应更加注重提升校企合作的力度。一方面,学校要自觉遵守合作协议为企业培养最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学校应秉持对合作企业负责的态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教学内容的改革,共同商定学生生产实践及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年限。与此同时学校层面还要积极配合合作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一定的宣传推广,推广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研发、经营理念等。

另一方面,合作企业要配合学校教学需要,定期派企业的能手为学生上课、开展相关讲座,并提供实习的岗位和机会,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生产实践需求。合作企业更应该参与到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中,通过对实习学生学习成果,实习情况的真实验收提供公正的学生评价结果。某中职学校将合作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计入到当年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学分管理中。学生成绩的评比中实习成绩比重为70%,学生考试成绩比重为30%。实习企业的评价结果直接与学生在校的评优评先挂钩。

2.重视课程设置多元化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能力核心课程、突出课程技能层次,充分征求企业人员的建议,设置与企业需要并重视的能力及技能相关的课程,变“按教师能力结构设置课程”为“按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 。强调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内容的改革,突出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完善、配套教材齐全的专业课

程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编订校本教材,将企业运作中的实例编入教学内容更能增加教学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知识习得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要和企业共同建设学生实训基地,比如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实验设备的采购方案,共同加强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等。某中职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新方案,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来构建学校实训超市。实训超市由于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学校师生都可以成为实训超市的股东,共同参与到实训超市的经营管理之中。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老师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找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主要充当实训超市经营管理者的角色。企业可以将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给实训超市的经营管理人员。例如学校与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合作,由美宜佳公司为实训超市提供货源,并定期指导超市的管理和运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够激活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力,使学校的实践教学更具特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群体。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因此中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科学化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应根据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需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业务骨干、管理行家、能工巧匠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中等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先进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等途径,了解行业最新业务、主流技术动态,大力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4):25.

中职校企合作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74-01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趋势和笔者多年从事技工教育的实践,谈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与尝试。

一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2010~2020年中长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说中等职业院校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两大参与主体的作用,更好地交流与互享资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要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吸纳、利用社会和企业教学资源,以弥补资源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授课,介绍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效果;学校派年轻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使理论教师与实践技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使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

三 校企合作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如果不实行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必然脱离生产,脱离岗位实际,就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中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中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要看其“产品”——学生是否受社会的欢迎。

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团队精神等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只有经过在企业的实践中锤炼和熏陶才能逐渐养成和升华。

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实践实习直接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现了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 校企合作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

学生到中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就业,而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就业。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与企业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建立企业冠名班。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岗位明确,要求清楚,学生的毕业实习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拉近人才培养与就业距离的最佳途径。

五 校企合作的尝试

1.把学校建在企业中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企业,老师去企业给学生上课,同时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在职职工进行培训。企业职工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听课学习。工学结合,工学渗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师徒共同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融洽了师徒关系。多年来,我院对多个校企合作的企业的在职职工进行了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之后这些企业接收了我院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就业。

2.把企业建在学校里

中职校企合作篇5

[关键词]高职 校企合作 企业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王银银(1983- ),女,江苏涟水人,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江苏 南通 226019)朱志海(1981-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课题“校企合作模式下航运企业合作意愿的驱动因素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A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32-01

校企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高职院校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但事实上校企合作的成效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原本应该出现的“两头热”变成了“一头热”,效果自然不甚理想。因此,本文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在履行校企合作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和途径。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CSR)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要与社会道德相一致,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按内容和范围可分为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两方面。企业内部责任是指企业为构建各利益主体间的和谐环境而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建立公平合理、规范科学、合作共赢、和谐稳固的新型劳动关系。企业外部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与自然、社会、顾客以及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摈弃之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价值观,让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对自然、环境、社会、消费者的责任,使得全社会都能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获益。本文中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的外部责任。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80%以上的企业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认为参与校企合作不是企业的义务;同时有超过70%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收益小、风险大,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我国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是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取得实效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

1.促使企业承担校企合作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德国的“双元制”是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达到法规要求,将得到政府相应的奖励;如果企业不履行校企合作责任,将依法受到严惩。①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中虽有提到企业应履行校企合作的责任,但却没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仅停留在号召层面,对于企业缺乏约束。

2.促使企业承担校企合作责任的运行机制缺失。要做好校企合作除了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还得有政府、行业协会的牵线搭桥和社会的有效监督;除了要有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企业的行为,还得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如税收、资金、合作、分配等。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内容缺失,造成企业风险得不到控制,利益得不到保障。此外,政府也没有专门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区域内校企合作的设计、考核、协调和管理。使得学校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校企合作问题的协调者、解决者。这种单靠学校努力的现状,大大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②

3.促使企业承担校企合作责任的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缺失。目前,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还比较局限,一些企业也缺乏社会担当。政府主管部门在考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果的时候,也只是看学校做得如何,很少有人去关注企业做得如何。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就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的作用,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探析

众所周知,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并非是靠企业的自我觉悟,更多是要靠外部的制度规范、道德约束和政府引导。因此,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努力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主观方面,要让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契机。客观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提升企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实力,获得与责任相对等的权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建立相应奖惩和约束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校企合作法,对校企合作所涉及的企业、学校、学生、政府等主体的责任、义务、权利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各方责、权、利的均衡和统一。要对企业参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进行考核,对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条件、实习岗位、实习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完善相应的奖惩和约束制度,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程序和评价标准,并据此来进行奖惩和约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所造成的损失,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偿。比如,政府可以出资购买企业的部分岗位,用于学生的顶岗实习。二是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所产生的人员培训成本,可以减免企业的部分税收,让企业既愿意也有能力参与校企合作。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专项奖励。三是由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享受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人员的职称评定。

2.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完善相应实施细则。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牵头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企业专家、行业权威和学校代表,负责区域内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方案,规范校企合作双方的行为,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牵涉面非常广,可变因素多,如果仅仅依靠校企合作法,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所以,要在校企合作法的框架下,通过制定职业岗位准入制度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严禁没有从业资格证书而上岗的行为,以引导企业和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理事会制度,将企业办学、行业办学与政府办学紧密联系起来,推行集团化办学,提升办学效益。同时,企业还应与学校一起制定校企合作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形成校企紧密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机制。

3.引导企业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增强社会的舆论和道德约束力。首先,政府和媒体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专题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让企业知道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社会舆论也要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忠诚的品德,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③其次,学校要转变观念,将合作企业看作利益共同体,同进同退,尽心尽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让企业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合作企业的文化,自觉将自己看作企业的一分子,并根据企业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自觉规范自身言行。最后,曝光不承担校企合作社会责任的企业,表扬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引导企业和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以实现社会舆论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

[注释]

①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8(2):21.

中职校企合作篇6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如何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独立操作是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学校通过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设备资源共享,与优势企业共建,实现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以企业的亮点吸引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合理安排实习实训项目,努力做到学生就业与企业零对接,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 经济强镇 职业学校

浙江温州市永嘉县瓯北镇是温州市五大镇级市镇之一,民营经济发达,阀门行业、制鞋行业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近年来,瓯北经济发展更是迅速,企业除了对高新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之外,对高技能的一线技术工人也有着巨大的需求,而现在市场上最缺乏的就是具有独立操作能力、娴熟技术的技术工人。在此大环境下,选择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育人原则,以服务“地域经济”为宗旨的办学思路,通过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以行业为依托,与中国亚龙科技集团、浙江红蜻蜓集团等企业、公司共建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等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1 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开展订单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更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对社会的服务显得更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紧密,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要能满足社会需求而直接被企业接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过自身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生产技术及设备的优化升级,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使企业在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也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的工作。这些企业运用战略的眼光,与学校联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的招生、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地围绕企业用工实施。

订单培养中职学生,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根本上做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适应”,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适应。我校与当地中国亚龙科技集团、浙江红蜻蜓集团,以及捷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

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要招收较高素质的员工逐渐走进学校;学校为了要推荐自己的学生,逐步走进工厂。

1.2 以企业形象为亮点,吸引充足合格生源。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为企业负责,第一关就是要招收素质好的学生,实现校企合作、招生与就业相结合。所以,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在关注学校、专业的同时,会更多地关注未来就业的企业。因此,企业宣传成了招生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企业优越的工作环境吸引学生;在宣传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对环保、劳保福利、工资水平、管理水平等作必要的介绍,满足不同对象对不同问题的关注。深入了解企业,是他们更有效地选择学校及其专业的基础。在招生的宣传中,学校直接对相应的班级冠以“亚龙班”、“红蜻蜓班”、“捷路班”等等。市场营销的“红蜻蜓”班招生对学生的个人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有一些要求,红蜻蜓集团人力资源经理亲自到学校参加面试,面试合格后直接与企业签订工作意向。

1.3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安排组织实训、实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实训技能是职业学校质量生命全部内涵的真谛。校企合作形式下的技能培养,应该紧紧围绕企业对工人技能的要求展开。

在内容上,我们本着“删繁就简、必须够用”为原则。尝试在“加强文化基础课、精简专业理论课、突出专业实践课”的框架下安排教学活动。对于文化课,我们正视学生的现状,务实地提出“合格”的教学要求,切合实际地安排教学任务。对于专业理论课的精简,我们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实效性,以“够”学、“能”学为第一考虑因素,将过于深奥的纯理论删改,同时增补新科学、新技术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对于突出专业实践课,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组织实训。教师深入工厂车间,了解企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编写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教材力求体现教法、学法一体的形式,使其成为帮助学生自主操作的说明书,理解实践原理的辅导书。

学校实训还须有前瞻性,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地域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增添先进设备。学校自2007年以来陆续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机械数控机房、PLC、传感器、过程控制等自动化仪表实验设备;还修建三个计算机机房、市场营销实训室、会计模拟式、电子商务仿真模拟平台、为所有的教室配备多媒体平台。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掌握一定先进生产设备操作能力、适应社会新科技发展的技术工人。

在时间上,我们把专业实践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安排,从各个方面确保实训时间的落实。把实训工作放在第一位,让实训内容落到实处。

除了校内实训外,我们还进行定点实训,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学校实训处组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寒暑假、“五一”假期、“十一”假期到红蜻蜓集团、捷路公司的销售终端网点,直接参与工作实践。这些实习活动还被《温州职教通讯》、《温州都市报》等本地媒体相继报道。上述的各类实训、实习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因此,定点实训、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1.4 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开展给类企业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由企业冠名(例如:“红蜻蜓”、“捷路”、“匹克”等)的专业技能竞赛。企业以发放奖金和奖品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校和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是一种学校企业互惠互利的办学模式。学校还定期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并激励他们学好理论、练好本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2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

2.1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2.2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训实习问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支持,直接为学校提供了生产设备、教学资料等。同时,学生的实验实习直接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现了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2.3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授课,介绍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效果。

2.4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并为地方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为学校承担实训任务,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同时,随着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开展,如共建股份公司、联合技术攻关等,加深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力度,校方得到了企业的资金支持,企方搭上了校方高尖端的技术平台,互相协作共同受益,使校企真正成为了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获得了双赢,同时也为地方区域经济做出了贡献。

“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各地区各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要在政府相应政策的引导下,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企业要逐渐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也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发展好“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参考文献

[1] 张世民.多路并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3)

[2] 郑彩云.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

中职校企合作篇7

(一)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校企合作使学校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给到学生的是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合理的给以引导与支持,往往学生就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过程中规避了“学生学着烦,教师教着恼”、“教育教学观陈旧,行动导向教学落后”等传统职业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拓展思路,围绕主题任意发挥。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不断开发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教学质量在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以飞速提高。

(二)教学资源优化

相对传统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更大程度的优化了学校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长出现盲目教学、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现象。如:钳工实践教学中需加工一个圆孔,其过程中会用到钻床,理论课上老师肯定会在相关章节中讲到钻床的操作、维护、安全等知识,但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实践教师不能很清楚的把握学生在该知识点上的了解程度,为安全考虑他可能会重新讲述一遍。其实此类事件在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而校企合作能理论与实践很完美的融入于同一个任务中。又如有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会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产品引入学校经学生加工成为合格产品后再转与企业。这种模式中学校不但节约了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使用的材料,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更有的合作模式下企业为获得贴近与自身企业环境的技能人才,其注资与学校,改造教学环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明确,还是为更好教学企业注资改善学习条件都为学校的资源优化提供了可能。

(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大环境中,学生的地位总是被动的,尤其是中职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较重时期,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发生系列的违规事件。在职校不断改变教学思路推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在校企合作的愉悦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也更容易融入学校、融入学习。学生长期在此环境下,其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无疑其思想更开阔,处事更成熟。在此发展趋势下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定将多彩,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定将更和谐。

二、校企合作是企业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不仅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道路,也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直接关系到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企业的依赖程度急剧下降,“跳槽”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如何做好人力资源这本帐,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职校学生而言,其可塑性无疑巨大,如企业能看准时机,无异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实质性方面而言,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紧缺、人力资源优化等问题,使增产增量、降低成本成为了可能,为企业的市场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如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开展,造成入住该地区的各大企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在此地区常规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开展无异于是给政府和企业雪中送炭。同时职校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可塑性极强等特点,他们的进入也为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对保持企业活力,增加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实质意义。

三、校企合作是促进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这说明知识唯有活学活用才存在实际价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是普通中学的末班生,他们学习底子普遍薄弱,因此长期处于学习的亚健康状态,造成其存在较严重的畏难、自卑心理。伴着这种心理状态踏入职校,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其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就不言而喻了,当然更不用提什么职业规划了。从职校学生的学习心态来说,他们往往体现出对实践课程的浓厚兴趣。从这方面来说实践教学不单是学生的显著知识增长点,更成为了合理引导学生积极心态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突破口。校企合作其根本就在于如何更好的实践,且其更具有针对性、导向性。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必将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在此形式下各个职业学校的参差不齐,给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也给各职业学校的生存带来了不小压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始终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保生存促发展之路。校企合作作为新时期下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产物,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在我国社会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它即吻合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又满足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五、总结

中职校企合作篇8

【论文摘要】校企今作开展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作为中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争取上级支持,得到企业认同,努力探索符合国情、域情、校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笔者认为,作为中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争取上级支持,得到企业认同,努力探索符合国情、域情、校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模式。

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中职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中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中职学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2建立一套适应校企合作需要的专业与课程体系

2.1要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和行业企业共建,如采用企业委培形式,用企业来命名部分教学班级,该教学班级的全部毕业生都作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人教学过程。

2.2要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中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必须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选择,课程体系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型。中职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邀请企业的一线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利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用来自企业的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训练学生,并按照企业的质量要求来考核学生,因而整个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性及实践性。

3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实验设备企业化,根据生产流程、职业岗位要求和“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建设一批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对新教师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和专业教师的轮岗制度,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其他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同时,应以聘用制形式,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5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监管体系

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成立工学结合工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成立工学结合督查组,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工学结合不走形式,落到实处

6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6.1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纳人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人才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更加有效的全方位结合,突出岗位实践能力的导向性。

6.2要将岗位能力训练的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技能训练结束时,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反馈给本人,实现考核的综合性。

6.3要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重构“合格十特长”能力结构培养模式,以此协调和处理好企业的需要与学生的发展的矛盾。

7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上学结合”,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长效运行机制。

7.1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人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2建立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7.3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中职校企合作篇9

【关键词】中职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41-04

校企合作是校企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与共享,是一种涉及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全方位合作。如何使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实现长期合作?应该用什么样的机制来维系这样的合作?本文以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意义

第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同教育、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学生到企业接受真正的生产性教学,学习技能和感受企业文化,并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接市场的地气,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以及调整教学内容。

第二,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目前职业教育一个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与实际脱节,学校教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按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与企业密切合作。

第三,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更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就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紧紧依靠企业合作办学,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转变,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企之间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目标。

第四,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可使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缩短就业“磨合期”,降低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条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因此,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选择。

二、中职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1.顶岗实习。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中职学校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中职学校第三学年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并且完全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2.订单培养。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仅针对合作企业设计,引进订单企业实践教学案例、企业选派专家参与教学、共创企业的生产环境,学生进入订单企业就业。其中以冠名班的委托培养模式较为典型,比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江苏景盟电脑针织公司、宁波雅戈尔日中纺织公司、香港中大实业、深圳鄂尔多斯、桂林溢达、南宁锦虹棉纺等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设立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办学。

3.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投入实训设备,职业院校提供场地,企业将生产线或生产流程中的某个部分转移至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从人才培养计划、教材的审订、教学计划的实施乃至企业文化等都与企业接轨,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企业缩影,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尽量缩小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差距,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教师与师傅、学习与生产、作品与产品”四个合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学生技能,培训师资,开发教材,共建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逐渐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江苏景盟实训基地”、“深圳鄂尔多斯实训基地”、“香港中大实业暨中山织之道实训基地”、“宁波雅戈尔日中纺织实训基地”等。从2004年以来,合作企业捐赠设备折合人民币500余万元。

4.校办企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以提高学生技能和降低培养成本、促进专业建设、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为目的,在职业院校内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 (企业),利用职业院校的资源,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5.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之间通过项目入手,进行合作。职业院校组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承担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等。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横县立盛茧丝绸公司、玉林福绵继业水洗厂等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共同申报课题,组织专业人士进行课题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有助于教师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

6.集团化办学。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甚至政府通过集团化办学的形式,把各自独立的资源集中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多主体、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合约制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这种校企合作形式,最大优势在于将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行之间、校政企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优化配置,共建共管共用,利益风险共担,充分调动集团内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合作的状态

1.松散情感型。这种形式合作的内容主要是人力资源的合作,从职业院校方面看,免费为企业输送员工,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去向难题;从企业看,接收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解决员工补充的问题。所以,企业比较重视招聘、轻视培养。在这种状态下,学校能见到企业的人员一般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专员。貌似“紧密”的合作关系,实际是松散的。因为,校企之间虽然签订合作协议,但是合作的基础是比较浅的。合作的条款,真正能实施的并不多。合作的基础就是能向企业输送学生,补充企业的用工不足。当企业用工问题得到解决,对于企业来说,合作的基础也就失去了。这种合作形式,除了有相互需求的成分,还有情感因素的影响。当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已经供大于求的时候,就要凭职业院校的校领导或就业部门,以及相关部门领导与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所以说,校企之间的松散型的合作,还需要情感的支撑。校企之间领导人,或职能部门领导的更换都会影响到这类校企合作形式的生存。

2.契约情感型。这种合作形式,都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校企间除了有松散情感型约定的因双方需求所进行的合作外,企业还以设备投入的方式,在职业院校内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派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授课,加强学生技能的培训,也接受合作院校的教师来企业学习、培训。在企业生产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也会拒绝接受原来已经承诺接收的学生来企业实习。反之,职业院校因招生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要,企业一般也不会来追责。这种合作形式,较之松散情感型来说,相对紧密。合作期间,企业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撤走设备。不过,与松散情感型合作一样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是终止合作的时间一般是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

(三)原因

1.校企合作缺乏合作平台。从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多年来与企业合作情况看,校企合作平台的缺乏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当有校企合作需求时,往往需要发动教师利用各自社会关系去联系企业,这给校企合作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需要学校或者教师长期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感情的因素比较大。二是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合作关系松散,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一般停留在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岗位、参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方面。

2.校企合作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由于我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一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愿意承担应负的责任,学校对此则无可奈何。为了维持彼此的合作,在很多时候,只有学校采取妥协的态度,求得与企业的继续合作。当出现涉及学生利益的情况,学校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学生则认为学校与企业串通一气,伤害他们的利益,对学校与企业产生不满。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影响校企合作的维持。

3.校企合作双方不对等,需求错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分别由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完成。由于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却规定了人才培养以学校为主,因此企业基本不参与人才的培养,以为人才培养就是学校的事情,企业只管使用。这使得本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变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结果是学校客观上需要企业的支持,但却需要企业的“施舍”;本应有责任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却对校企合作没有积极性。最终造成需要到企业才能提高技能的学生,却被要求在学校就要培养成为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4.职业院校自身因素所限。职业院校的自身实力不强,也影响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实训设备设施比较陈旧,工位不足,跟不上生产一线的需要;另外,由于职业院校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生产一线,对现在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情况不熟悉,能提供给企业的东西不多,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所能传授能学生的知识非常有限,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些情况都使得校企合作的途径不怎么畅通,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

三、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途径

现行的校企合作之所以不能长久,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能够保证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满足“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要求,为培养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发挥作用,实现让参与校企合作的各方互惠共赢目的。

(一)法律 (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也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1.法律法规缺失。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目前,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激励机制、协调机构都没有建立,有限的几个部门文件又由于管辖权限和操作性的问题,不具有可行性。比如,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安排顶岗实习时“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八小时”。事实上,教育部的文件对企业是没有约束力的。又如,国家税务总局给予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以减免税的规定,即 《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也缺乏可操作性。免税文件规定企业与学校要有三年以上的校企合作协议,才能享受到税收的优惠。这个“三年”的限定依据在哪?为什么不是3个月、6个月、12个月?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在缺乏法律保障下的校企合作,绝大多数维持不了三年。因此,企业能享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2.建议。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一是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发挥政策与经济的杠杆作用;二是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在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的层面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制定规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文件,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责任、权益和义务,以及违法的后果。

(1)成立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设在政府的职能部门――人社部门。负责保障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权利、督促其履行职责,协调处理校企之间以及政府其他部门不能履行其职能等事务)。

(2)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关于校企合作协调制度(政府);关于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及实施细则(政府);关于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教育、人社部门);关于顶岗实习学生指导手册(教育部门);关于顶岗实习学生行为规范 (教育部门);关于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手册 (教育部门);关于顶岗实习学生安全管理规定,以及细则 (教育、安全监督部门);关于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补偿规定,以及细则(政府);关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资金补助办法 (财政部门);关于校企合作师资管理办法 (人社部门);关于校企合作驻厂教师工作手册 (教育部门);关于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 (人社、教育部门);关于校企合作科研开发管理办法 (科技、教育部门);关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教育、财政部门);关于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 (教育、人社部门)等文件。

(3)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税务总局);2007 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并出台实施细则(政府)。

(二)实训基地建设

1.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以及合作共建的现代化实训基地提供生产性实训保障,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即使是契约情感型的校企合作,最务实的合作方式也是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比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景盟公司、伟航电脑针织公司、香港中大实业公司等企业的合作,都在学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相对于其他的合作形式,这种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形式相对稳定。通过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解决学校设备设施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从企业请来有经验、技能好的兼职实训教师,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具体体现。国家教育部对职业院校的设备值有具体的规定: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500元”;高职按“与专业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能少于1000万元”和“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来推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应该是不少于5000元。以上的规定仅仅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最基本的规定。对于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其与专业相适应的设备总值要超出这个最低要求。因为,设备设施作为办学的硬件条件最能反映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如果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里的设备设施,还停留在比较原始落后的状态,没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标志性的设备,其办学实力是可以想象的。

(3)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成什么样,反映办学者以及相应专业的教师的办学理念,以及该专业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是否明确?是否与市场接轨、传播了企业文化?能否满足企业、学生等的需要。实训基地建设是否跟上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步伐等问题,都可以从实训基地建设中得到反映。

2.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接轨。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区域内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邀请其共同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知识和能力结构,制定教学标准,并实施教学,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所以,实训基地建设要尽量满足区域经济的需要,建设具有本行业领先技术的实训基地。尽量缩小校企之间的距离,并能承接企业的上端或下端产品,在实际生产中提高学生的技能。

3.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企业?校企之间有多大的互补性?合作的效果怎么样?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都需要进行评估。校企合作的评估机制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发挥作用:一是责任落实作用。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二是对比作用。通过类似合作以及相同案例的对比,判断合作的互补结果有哪些?合作的可能有多大?等等。三是计划辅助作用。做好合作的计划,采取积极的态度检查、督促各步骤的落实。四是监控支持作用。监督校企合作双方是否履行责任,支持校企双方按照合同要求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由于影响校企合作的绩效因素很多,包括环境、组织、个人因素等。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该设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估部门,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并成为促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环节。

4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 机制,就要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激励机制。其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出面协调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而职业院校无力协调问题。比如,由于就业准入制没有真正实施,企业招工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平衡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政府必须伸出援手。另一方面,校企之间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共同商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激励措施。例如,校企双方相互兼职人员的待遇、杰出兼职人员的奖励制度、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学校特聘教师的办法等。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校企互利互惠的一种合作形式,这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其必须满足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得到回报。所以,要维系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是校企双方在合作中都是受益者。二是参与校企合作的合作者要有能给对方以回报的实力。任何一方实力不够,就会失去合作的基础,双方合作就难以为继。三是合作双方短期的损失,可以通过长期的合作所得到的回报,弥补短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黄启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2 (1)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4)

[3]施永兵.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和长效运行机制探索――以港口经济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

中职校企合作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16-02

中职教育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职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近些年来,中职教育却出现了生源缩小、毕业生素质下降以及就业困难等严重问题。纵观国内外优秀的中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对当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旨在能够为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改革创新措施。

目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传统教育理念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唯学历”、“唯文凭”思想,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是一纸文凭。每年的就业季,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顺理成章、专科生四面碰壁、中专生无人问津,似乎应用型人才已经不是用人单位的首选。社会上这些现象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招生与教学工作,很多学生都是在无奈的前提下选择了中职教育,从进入校园就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以及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2.校企合作双方认识角度不同

我国的中职教育大多实行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来达到培养目的。但是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学校想要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想要通过校企合作为自己培养一些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在实际意义上,对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校企合作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更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机制是模式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机制才能够保证模式的健康发展。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机制的构建还很不完善。校企合作实质上并不是只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政府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用于工业生产中,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抓紧转型。很多中职学校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如今的校企合作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就业以及教学问题,但是企业却显得积极性不高。这种校企合作的不协调情况,极大地影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能够使用的调控方式越发多样,行政、法律、经济等都能够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扭曲认识,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与纠正: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中职院校的宣传,在社会观念上以“学力”取代“学历”。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与支持政策,为校企合作增加新的动力,特别是对企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2.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关键

企业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力,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是企业和学校二者实现“共赢”的方式之一,但是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为培养更多的企业“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学校教师普遍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所以对于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有着一定的帮助。

3.学校应该为校企合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专业性、应用性,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感受到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长期与企业保持沟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学校相应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方式,让企业能够感受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学校要经常请企业负责人或者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实际涉及内容、近几年企业的发展方向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实了解到自己感兴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于确定自身将来的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够单一的制定学生实训内容,以免出现计划与实际的脱节。学校和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共同构建一个“校企合作”负责小组,通过实时沟通协商与研究,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的关键措施。

中职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完善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同心协力,这才是校企合作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侯谦民,王波,王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缓解中小企业人才需求.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五期:26-27.

[2]杨瞢,李曼丽.当前美国企业培训的现状、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二期: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