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十篇

时间:2023-04-07 00:01:19

高校实验室安全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1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CHEN Chun-mei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 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Laboratory undertakes the serv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lace,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stud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security problems faced by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some problems that often appear are summarized, and reasonabl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blems, a reasonable safety system is formulated, the sense of laboratory safe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enhanc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laboratory research is enhanced.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laboratory; Summary and induction; Program; Safety management

0 背景

高校不仅是传统的教学课堂,同时还是科学研究的场所。实验室是校内与校外科研联系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平安实验室也是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重点。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逐渐成为综合型教学科研的基地。近几年,随着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不断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引进大量的大型实验设备和精密仪器,扩大实验室规模,导致实验室逐渐出现安全隐患。尽管高校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重?,但是,每年还会发生重大意外事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以人为本,预防为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逐渐扩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开始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或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2-3]。我们要让广大师生随时感受到认真科研,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把隐患消灭在摇篮中,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这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1 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对实验室安全重视不够,没有合适的管理制度以及责任制度,导致实验室责任情况不明,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实验室是人员出入比较多的地方,实验方向不固定,实验用品比较混乱,实验条件比较复杂等因素,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会造成实验室出现整体混乱,实验操作过程中效率降低,操作规程不严格,这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没有配套安全防护设备,例如消火栓、灭火器,以及大功率设备专用接线板等,在后续的科研过程中由于接入的功率过大,也会增大危险的系数。

1.2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改革,大型仪器和设备也在不断增加[4]。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作为衡量高校科研实验室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便于师生进行科学研究,高校实验室通常会引进大量先进的大型实验设备和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些先进设备和仪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研究和维护,由于实验人员缺少培训,致使部分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多设备和仪器被重复使用后,缺乏专门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导致这些重要的设备和仪器经常性出现问题,利用率比较低,很难连续性开展科研工作。

1.3 安全意识薄弱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比较混乱,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些仪器和设备没有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章制度进行操作,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概念模糊,安全防护意识薄弱,不具有防患意识,出现一定危险情况时,不能及时的做出自我救护措施。

2 解决措施

(1)落实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行“人人参与,全员防控”[5]的管理方式,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制度,责任具体到人,才能保证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使师生能够共同维护实验的安全。建立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章制度,实验人员使用仪(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81页)器和设备时必须登记时间、用途和仪器状态是否完好。科研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坚持做到水、电、火、卫生、防盗的安全管理,同时还要坚持做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动作,不断查漏补缺,尽最大能力把隐患扼杀在摇篮中。紧紧抓住关键部位、人员、时间和环节等安全防范的4个关键,建立实验室危险类别和危险源数据库,实现风险点的有效管控[6]。

(2)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实验设备仪器进行维护,定期学习,对实验仪器和设备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实验仪器和设备在管理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使用者和管理人,如何使实验仪器设备在有效的工作中达到最大效率,是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实验室老师的技术和素养。不断为实验人员寻找学习机会,从而使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功能不断被挖掘,进而提高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

(3)实验室安全,才能保障师生正常教学和科研的安全。针对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环节,我们要积极主动转变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以安全服务为宗旨,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开展相关的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安全意识。实验室内部宣传栏上有一定的安全警示标识,随时提醒师生认真安全做科研。尽最大能力为师生的科研安全服务,将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培养师生的安全认知,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时刻提高安全意识,让安全伴我们随身行走。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2

指出了高校实验室是高校人才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的必备场所,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以探究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改革为目标,结合天津农学院实验室安全改革的经验,对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建议,以期为学校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校园环境。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1引言

高校是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场所,而高校实验室更是高校人才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的必备场所[1]。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社会和经济稳定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组成[2~6]。高校实验室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落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章程,坚持“我为人人,服务高校”方针,使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得到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致使高校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使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使用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做好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工作,预防高校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对现今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为了适应国家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办学规模在逐渐扩大,办学层次也趋于多元化。各高校的实验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实验室设备更新和淘汰速率不断上升,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也在提高,各课程的实验项目不断翻新,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时间和次数不断增加。而各种新型的实验设备操作规程,各种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实验室的水、电、气安全管理以及由于实验室在各种实验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如何排放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人员和校园环境的安全,这使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更为重要。

2.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为了迎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天津农学院提出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做到培养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特色专业的人才,开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该校现有4个天津市级重点学科,其中部级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工程实验室一个,天津市级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天津)一个,这些实验室功能齐全,可以承担学校各种教学与科研任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使教师、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从而降低实验室的各种安全隐患,使高校教师和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2.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整体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高校实验室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性强,人员密集,各种实验设备使用要求不尽不同,而且在实验结束后,各种实验设备消耗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如何排放,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有必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不是天生具有,而是通过学校的安全教育才能获得。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就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使学生养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实验室安全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应对各种实验室的突发事件,如何进行自救和对他人施救,做到在实验室发生突发事件时,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助于高校学生修养和素质的上升。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深

目前,各高校只重视发展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对高校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意识淡薄,不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不够,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上至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下至学生均缺乏实验室的安全观念,这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3.2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监管机制

目前,高校管理部门繁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由教务处、保卫处、设备管理处和校办共同管理,进而出现了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办事效率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健全,进而遇到问题出现“盲区”,无人敢承担责任。再有,学校缺少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督各部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

3.3安全制度不严,安全检查不力

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力度不够。实验室安全检查过后,安全意识马上松懈。例如,各高校没有明确如何处理废气、废渣、废水规章制度。有些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未经任何净化处理直接由排风扇排放到室外,对校园环境产生直接威胁。再有,大学物理实验产生的各种废渣直接丢弃校园垃圾场,没有进行回收,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实验后遗留的动物尸体和微生物培养物,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掩埋,日积月累,产生的毒物、废气、废渣对周边环境的危害不可忽视。

3.4设备实施老化,安全隐患大

有些学校的实验教学楼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实验室土木结构老化,墙皮脱落,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实验设备更新较快,各种大功率电气设备屡屡出现,导致实验教学楼用电负荷过大,私搭电线现象不断增加,实验室私建防护栏、防盗窗,造成实验室安全通道堵塞。再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不足,资金落实不到位,各种消防器材老化,一旦发生火宅事故,将损失掺重。

4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4.1落实责任,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教学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理顺管理部门,做到各部分分工明确,健全岗位责任制。成立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有校长牵头负责管理,做到对全校实验室安全的全面管理。其次,建立各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分管本院实验室的安全任务,做到各个实验室安全工作,落实到个人,互相监督。再有,加强对高校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管理。学生进出实验室要有记录,包括实验学生负责人的签字、实验人数、实验次数、试验日期、分组数目、实验所使用的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的废液、废渣的处理情况要有记录备查。

4.2加强教育,强化人员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要依赖于实验管理人员和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增强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例如,学校的宣传栏定期张贴实验室安全教育常识,在学校网页上成立实验室安全栏目,不定期组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进行培训,开展安全教育讲座。给学生进行安全调查问卷、安全知识有奖竞赛,邀请消防技术人员给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座谈,普及消防知识和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知识。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每个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

4.3完善制度,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校领导负责,由教务处牵头组建,安全督导小组成员由各学院实验室主任担任。每周例行对高校实验室的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实验室的卫生、水路电路、门窗、学生做完实验后废水、废渣、废气的如何排放等均记录在案,并进行书面总结。检查中遇到实验室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并要进行问责。情况严重者,学校要通报批评。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要进行回访检查。此外,检查中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实验室安全保障机制,要做到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出现。

4.4强化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各高校应当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和消防知识纳入学校培训计划中,邀请消防技术人员对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任课教师进行消防知识的讲解。各高校应在每年进行消防演练。只有经过这样的培训,才能提高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为学校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校园环境。

5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生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高校要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近些年来,天津农学院一直重视学校的实验室安全。首先,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教务处监督,各学院院长和实验室主任担任成员,定期对各学院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遇到问题,限期整改;其次,学校领导作为学校安全首要的责任人,学院领导和各学院实验室主任作为本学院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教学的责任人,都要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做到层层把关,出现问题立刻追究责任人。最后,学校还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的奖罚体制,把各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作为年终的绩效考核。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好的单位和个人,学校给予奖励;对实验室管理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和罚款。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复杂,因此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昱.高校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方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212~214.

[2]刘林涛,田慧珍.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214.

[3]朱莎娜.大学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5~187.

[4]史天贵,彭绍春,兰山,等.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3.

[5]邓留,张翼,罗一鸣,等.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和管理教育改革的尝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9):195~199.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引言

实验室是科研人员的培养基地,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必备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逐渐被高校所重视,因此加大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具有现实意义。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加强事故防范意识,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仪器涉及内容较为复杂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专业面涉及较为广泛,加上高校理工类的科研项目、高校实验室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科研人员的培养等教育需求。大多数高校都陆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及实验,实验室是高校实验研究以及科研的重要阵地,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极其重要。高校实验室仪器较多,种类复杂,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和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检查需要全面,才能真正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

2、仪器种类繁多危险性大

高校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种类非常多,相对来说危险系数也就越高。加上许多的外在因素影响,高校实验室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实验室安全隐患中包括机械设备、危险化学用品、电气压力以及军用科研材料等较多类型,且个别设备安全隐患极大,不容许有一点操作失误或疏忽。例如机械设备隐患,焊工、机械加工等实验,存在刺伤、高温、飞物等安全隐患。

3、教学与科研存安全隐患

由于许多外国高校长期以来重视科研实验,科研仿佛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能,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开始了教学科研的路程。此时,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了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时,多数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但仍有许多学生,不顾危险擅自操作实验仪器。教师对此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在实验前,就理应为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验,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因为实验事故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疏忽,往往是高校的领导层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到其下级的系或院中往往重视度不够,而到了实验的操作人员,往往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实验安全没有强烈的意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导致学生认为实验是安全的,不会存在隐患。在实验过程中一心专注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高校实验室的大多数实验人员为学生、青少年,对于安全隐患认知较为浅薄,始终对事故抱侥幸心理,在事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甚至对身体及心灵造成伤害。安全问题是实验过程中相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目的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安全管理不容小觑。

2、实验室安全机制不完善

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实验室安全问题上的细则较为科学规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健全。我国的整体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而言有待完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实验室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的二级院校中许多教师和领导对于安全管理构架体系不清晰,导致了在完善制度时无从下手。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落实管理到个人,明确管理人员负责的区域,注重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管理者应严格要求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首先进行登记,其次检查携带物品是否存在危险隐患,最后佩戴好实验室专用手套、服装等进入实验室操作。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忽略了这些小事所带来的无穷后患,安全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

3、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匮乏

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严格规范的执行这些安全管理制度,则成为了主要应注重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并未严格遵守,很多高校仅仅是挂在墙上展示,并未真正的贯彻落实。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碍于情面,导致事故责任划分不明确,对于实验事故的处罚力度也没有实施,导致了制度成为了形式化的摆设,对于事故的处理方式,也多是进行批评教育结束。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实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实验室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管理人员缺乏执行力度,对于规章制度的模式,对于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安全隐患的几率。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

1、严格实施准入机制

大部分的高校实验室都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在实验人员首次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及严格考核,但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为实验者灌输的都是安全教育意识,缺少专业系统的实践培训。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应针对培训以及考核制度,只有通过培训及考核的实验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根据实验室不同的物品的危险系数,进而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其中应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及物理物品的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发生安全事故时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同时,高校在实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设立安全教育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详细的为学生讲述实验安全常识以及应对安全问题时的具体措施,加强学生自身事故防范意识以及安全观念。

2、建立专业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为资产管理部门、设备部门、实验室以及保卫科等,管理的部门人员多数为高校二级行政管理人员。相对而言,这些人员对于化学药品、辐射、物理知识以及机械设备方面缺乏认识,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无误的发现设备的问题,为学校实验室加大了安全隐患。若想高校实验室规范科学严谨的运行,离不开专业的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对实验室器材设备以及药品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安全隐患,学校需要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管理人员在安全方面具有极高的防范意识。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不仅能够维护实验室的安全,还能在高校师生进行实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告知,做到实验室安全防患于未然。

3、完善安全检查制度

无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人员有多专业,安全管理制度有多完善,如若没有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这些起到的作用将微乎其微,不足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践,最终安全管理制度将会流于形式。安全检查制度需要具备三方面素养,一是严谨、二是具有权威性、三是跟随问题导向。高校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高校实验室进行安全排查,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完备、化学药品是否保存完整等多项内容。安全检查制度必须落实到个人,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整改,若因检查不到位而发生隐患,则免除该检查人员一年评职称、评奖资格,并对造成的问题负全部责任。安全检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所以对检察人员应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并进行严格筛选,通过检查监督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维护实验室以及校园安全。

4、规范管理高危实验用品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之一,便来自于实验室的高危实验用品。所以,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在规范严格的管理下,使高危用品能够发挥积极地实验效果,同时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发生。高危实验用品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章程,对其与其他实验用品进行分别管理,挑选专人负责检查和管理。对高危物品进行单独存放,进行双门双锁以及双人保管和领用的制度,此外,应彻底排查高危用品数量和领用记录,保证高危物品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专门存放。高危物品在进入实验时,应有严格的领取、实验以及用后销毁制度,做到高危用品的严格规范科学的使用,使用、归还或销毁都应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统一操作,不允许师生在实验后私自处理,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排除最大的安全隐患。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4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 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 安全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X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9-02

2013年4月,我国高校频发两起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4.1复旦大学投毒案”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案”。事故的发生给受害者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但近年来,我国高校频发安全事故,给我们现行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探索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与高校财产安全,确保实验、教学、科研有序进行是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实验室工作,深知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繁琐与复杂,更深知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现拟从实验室工作者的角度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

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1.1 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壮大:实验室规模扩大、实验仪器增多、实验项目增加等,与之相匹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安全建设却增长缓慢,大量的资金都用于购置高端仪器设备,却忽视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设备的配备,更缺少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在我们安全管理中还广泛存在着“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要往后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麻痹思想。而且安全工作特有的细致、具体、工作业绩无法量化及不可预期的特点,使得很多相关的管理者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或责任不明确,因此,模糊的“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安全观念在高校实验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2]。

1.2 实验人员复杂,安全知识薄弱

实验人员是实验进行的主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监管的主体。伴随着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高校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承接的社会服务和创收工作的增多,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变得愈加复杂。一部分是实验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科研项目组成员及所涉及到的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第三部分为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人员来源复杂、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一,对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验时间长短不一等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 仪器、药品试剂的管理不到位

药品试剂是实验开展的利器,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隐患。由于现用的大部分药品试剂都是由课题组自行购置,虽有指定负责人,但无购置计划与药品试剂的入室审查,而且没有统一的放置地点,实验室内随意放置;剧毒、易制毒试剂没有专人专柜管理;实验药品浪费严重,重复购置,药品使用情况无人登记等问题严重存在。

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使用后不登记、不整理相关卫生、不关闭电源的“三不”问题,而且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及备品备件随意放置导致丢失的事情时有发生,小型仪器随意搬动或借用等等,种种不良的个人行为给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埋下了隐患。

1.4 实验废弃物的随意处理

实验产生的“三废” (废气、废液、废渣)处理,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高校实验室多数没有废弃物处理装置或回收桶,由于人员复杂,监管不力,有些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直接将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产生有毒和刺激性气体的试剂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使用;废弃物未分类放置随意丢弃等现象存在,严重影响了实验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此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5 安全建设不到位,水、电、火灾及窃盗隐患大

长期以来,在我国潜移默化的国家公共财产高于个人安危的教育下,使人们忽视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的配备[3]。实验室通风设备差,门窗关闭不严导致仪器耗材或电脑被盗,各种电线、水管年久失修,消防器材未定期检查或常年不更换,消防通道被堵,实验楼没有楼层示意图和安全消防通道示意图,绝大多数化学实验室内没有冲淋设备、洗眼器、气瓶柜、急救包和其他劳保用品等等,有的连灭火器都没有配备,当遇到危险时实验人员无法有效的保障国家财产和自身安全。

2 理应采取的措施

2.1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有效的监督。高校理应专门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各院系、教务处、科技处、保卫处、各实验室等多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各教学、科研实验室逐一和学校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每个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建立“校-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人员”的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让实验安全意识从上层深入、层层普及推广,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关键,高校理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学校实验室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如“实验室安全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和文件,使各级实验室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深入落实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积极治理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实验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4]。

2.2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思想;存在着安全工作只要实验人员在现场就不会发生事故的侥幸心理,所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实验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所在[3]。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应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国家相关的安全知识法规和手册,并针对实验教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实验工作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知识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他们的从业教育;经常性开展实验室安全宣传活动,如在校园内和实验室场所张贴实验室安全知识展板;不定期举办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实验室安全操作图片展等让师生员工了解怎样才是安全的,起到警示和告知的作用。二是要进行安全演习[5]。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相关实验室人员进行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消防器材的使用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和掌握逃生、自救和救护的基本技能。防栓的使用,以及如何从事故中的实验室逃生,中毒事件发生后怎样应急处理等等。

2.3 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和实验人员培训上岗制

2002年1月9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指出:“从事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负责。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的消防安全年度计划。加强多层次、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师生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6]。由此可见,实验室工作是很受国家重视的,并非如现状这般实验室工作轻于教学,实验人员的地位低于教学和科研人员。

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提高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实验室安全素质,进而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对进入实验大楼的一切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准入制管理,每人实名登记办理门卡或登记牌,这样从源头保证人员来源的可追溯性。二是要对拟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人员包括教职工、博士、硕士、本科生、其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先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然后笔试并考核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合格方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7]。

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的常规使用方法,紧急情况的应急对策,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人员务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流程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将避免人身伤害的理念渗透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安全第一、从我做起”。

2.4 建立仪器设备、药品专人负责制

一是对实验室所属设备按金额分类为普通仪器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且各设备均建立帐户档案、技术资料档案和设备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定期核对确保帐物相符,并对新购仪器设备进行编号贴标、卡片归档。同时大型精密仪器还需配备仪器使用人,负责所管大型仪器的日常使用、技术指导与培训、仪器使用情况的登记和保养等工作。

二是对实验室的化学试剂,配备专门药品柜,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对采购-领用-使用-废弃四个环节的情况予以登记造册;对化学试剂按有毒、无毒、有机、无机等分类整理,分柜分层分类摆放,药品柜外有明确标识;特别是剧毒化学品采取由实验室双人、双锁、双钥匙管理,使用情况登记备案,责任明确,确保剧毒化学品、易制毒试剂的安全使用。

2.5 废弃物的存放与处理

高校实验室应根据“分类收集、定点存放、专人管理、集中处理”的工作原则, 结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及固体废物(简称危险废物)的管理,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并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理。例如,尽可能对大量使用的有机溶剂自行回收提纯再利用;对有毒有害废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剧毒废液和废旧剧毒化学试剂,进行解毒或降毒处理等。对自行不能处理的“三废”,由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将其统一收集定期交由学校统一集中处理或政府指定的处置部门统一进行处理,使实验室化学品垃圾处理工作常态化,从根本上消除化学品垃圾带来的安全隐患,创造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

2.6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实验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学会并正确使用防护设备,这样既保障了实验人员自身安全,也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可能的危险产生,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趋于完善。一是在实验室或实验楼内明显位置张贴“楼层示意图”和“消防安全通道示意图”,当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组织实验人员疏散;二是水电管线设施及时更新改造,防止因电线老化或水管渗漏、跑水而造成贵重仪器损坏或火灾事故的发生;三是按规定在楼道内配置固定式灭火系统,实验教室内按房间面积大小配置适量的移动式消防器具和器材;四是加强防盗设施建设,在实验室或楼门口安装门禁管理系统,实验人员凭卡出入,车辆凭卡进出,楼门口及楼道两端安装电子眼监控设备。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增强了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确保了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3 结语

安全问题无小事,安全意识要谨记,安全制度须落实,安全知识必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艰苦的、细致的、长期的且无法量其产出工作,但它建设的好环直接关系着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环境安全,不容忽视或懈怠。在迈向十二五的高校发展进程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从而达到实验中的人、制度、设备、环境的相互融洽与和谐,打造平安绿色校园,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穆建平,范卓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5-7.

[2] 王世强.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93-195,203.

[3] 李珉珉,曹燕.外来科研样品引起的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5):594-596.

[4] 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5] 武培军,蒋勇.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2010(34):174.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准入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7;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68-03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人员流动性较大,其安全不仅关系到教学人员的安全,还关系到不特定的参与实验人员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其安全事故分析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特征

高校实验室管理包括教学管理、软件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管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既渗透于上述三项管理之中,又贯穿于高校科研活动和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一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实验室管理内容。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坚持环保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减少实验对环境造成破坏,避免化学试剂对环境造成污染。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将实验人员和间接接触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首要内容。

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两部分,即实验室安全硬件管理和实验室安全软件管理。前者是指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由此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及时发现实验安全隐患,预防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后者强调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责任、安全观念建设,从制度或者思想层面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实验室的扩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实验室安全管理呈现出三方面的新特征。

一是高校实验室实验结果不确定性增多。在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中,除了少部分实验室属于验证性或者常规性实验之外,大部分实验都是具有探索性的实验。因而,基于实验的探索性与未知性,实验中不确定的因素或者影响因子较多,“实验项目越多或规模越大,不确定性越明显”,进而增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复杂性增加。新增加的实验任务对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需要在一些高压、超真空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或者需要面临更多的环境问题,如需要科学处理废气、废水或者固体废弃物等。这些新增加的实验任务,无疑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复杂性。

三是高校实验室实验事故破坏性超常。实验室内部的实验布局较为集中,不同的实验项目混杂在同一个实验室内。如此混杂的实验环境增加了实验安全事故结果的超常性,一旦发生实验安全事故,实验污染会快速扩散到高校实验室周边的环境中去,从而增加次生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析

根据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仪器设备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以及自然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具体来说,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又包括实验人员操作不当或者疏忽大意造成的安全事故、犯罪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以及敌对分子破坏引发的安全事故。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在现实中都可以表现为以下5种形式。

一是仪器设备破损事故。高校实验离不开电源的使用,在一些需要借用电源加热的实验中,一旦突然停电,正在运行的实验仪器设备极其容易受到损坏。

二是毒害实验事故。毒害实验事故一般发生在化学实验中,由于实验人员违反操作规范或者实验仪器老化,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制剂很容易误伤实验人员。而有毒气体也可以对接触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有的实验人员因为接触毒害的实验物质而死亡。

三是火灾事故。火灾事故的发生多为人为原因。如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吸烟或忘记切断实验室的电源,致使实验仪器设备因长时间通电而产生火灾。

四是爆炸事故。爆炸事故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实验人员误操作而引燃易燃易爆实验物品,另一方面是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的老化,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这类故障,从而造成危险物品从实验仪器设备中泄漏出来,遇到高温环境或者接触火花发生爆炸。

五是机电伤人事故。在冲击运动、带电作业或者高速旋转的机械性实验中容易发生机电伤人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实验人员操作不当,而机电伤人事故的表现形式为仪器设备挤压或者碰撞伤及仪器旁边的人员,或者仪器设备“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电触电和电弧火花伤人”。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方面的问题

实验室安全通道被占用。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多为贵重设备,为了保障这些设备不被偷盗,许多高校对实验室门窗和楼道进行了加固,但是这些防盗设施也给实验室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实验人员得不到及时疏散或者无法从门窗逃生,势必会增加人员伤亡。而在事故发生以后,实验仪器设备无法从安全通道顺利搬出实验室,也会造成更为严重的财产损失。

实验室仪器设备防火能力低。一些实验室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对老旧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新仪器设备与老实验仪器设备混杂使用。因此,无论是实验室的实体结构还是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其防火能力都较低。

实验室安全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到位,造成安全设施陈旧,无法应对发生的实验安全事故。尽管高校实验室遵守消防管理规定,在实验室创建初期购买了消防设备,但是许多高校实验室却不对这些消防设备的维护增加投入。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过年检期限的消防设备仍被实验室使用,消防设备形同虚设。

(二)软件方面的问题

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高校实验室主要用于教学实验,其安全问题并“不像生产企业那么直观和突出”,因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实验室管理人员还是实验人员,他们的安全意识都很薄弱。

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整体考量。从安全管理的整体性出发,一些高校只注意到消防安全或者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的问题,而没有注意到实验环境安全的问题。进一步来说,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没有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性意识,没有将环境安全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没有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体制不顺畅。由于“没有落实法定代表人是单位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因而无法从全校安全管理的整体出发确立领导体制。同时,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实验室没有配备具有专业管理技能的安全员,导致保卫工作人员难以发现实验室安全隐患,从而排除隐患。

三、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硬件建设

畅通实验室安全通道。管理人员应平衡实验室仪器设备防盗与安全事故预防之间的关系,清除消防安全通道上的障碍物,对于门窗的加固材料应选取既防盗又符合消防安全的材料,一旦发生消防安全事故,实验人员可以通过门窗进行逃生,或者将贵重的实验仪器设备搬离实验室。对于实验室走廊、楼道放置的障碍物应及时清除。

增强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防火能力。加强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实验室的改造,拆除私接的电源,对实验室的外墙、内墙结构进行改造,提高其防火、防灾的能力。对于实验室内部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改造的方式增强防火能力,或将旧的仪器设备及时处理掉,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

加大对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增加对消防安全设施的后期维护力度,保障消防设施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此外,还需要增加实验室环保的资金投入,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二)加强软件建设

增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增强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实验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编写实验安全的宣传稿,规范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的流程,同时针对实验中接触到的化学药品、化学试剂,详细讲解其危害性。其次,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对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6

Zhang Zhaoxia, Hong Pengzhi, Li Yo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to the safety problems of Chemistry labora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sis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chemical laboratory safety and the existence of hidden dangers. From th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rules, norms and standards, treatments measure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university chemical laboratory safety problem,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mical laboratory; security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高校数以万计的化学实验室每天都在进行着生产研发,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污染、安全等问题,而这正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20世纪初,美国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鼓励工业与化学界的化学工作者探索新的工艺技术、绿色反应条件,尽量淘汰旧的工艺技术与合成路线,迫使化学工作者检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政府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开始把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地纳入环境监管监督范围内。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化学实验室种类与数量迅速扩容、效能逐步提升、规模日渐壮大,而且流动性增大,高校化学实验室对我国科技进步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校化学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场所,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与技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认真辨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切实解决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可行性策略。“稳定、发展、环保”等观念意识下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高效发展的可持续化等问题,已成为高校、政府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高校化学实验室“三废”安全隐患源

1.1 废气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废气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中直接产生有害、有毒、有刺激性或有腐蚀性的气体;化学实验过程中泄漏、排空以及中间体取样检测所溢出的标准气或载气等;化学实验中试剂、中间体、样品及残渣的挥发物。从物质定性分类上,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气主要包括酸雾、醇类、醛类、醚类、胺类、苯系物以及各种常见有机溶剂等挥发物,实验室热源类煤气、石油气等,还有特殊情况下的光气、汞蒸汽等危险气体。

1.2 固体废弃物

高校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为:因环境、保管以及时间问题,导致失去标签的固体样品、试剂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取用过多的固体样品、最终固体产物、用于分析的固体产物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防护手套、玻璃器皿、滤纸、纱布、橡皮塞、变性乳胶管等);在化学实验中,各种各类实验用植物或动物尸体、微生物培养基等;具有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在化学实验中,残留或失效的固体化学试剂以及化学试剂瓶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种类复杂,包括化学类、生物类、化学用品类、玻璃器皿类以及废弃常用并已经被化学污染的固体废弃物。这类物质,若处理不当,将带来可怕的污染后果。

1.3 废液

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主要来源为:化学实验室学生集体实验所产生的废液,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有机化学实验的残留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测试用多余的样品液、样品分析以及作标准曲线的残液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失效的标准溶液、试剂、洗液以及溶解液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丢失标签的液体试剂、蒸馏液、浓缩液以及样品液体等。废液种类及成分极其复杂,从物质定性上分类:酸类废液,如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亚硫酸、亚磷酸、高氯酸、盐酸、磷酸、硫酸、硝酸等;碱类废液,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甲醇钠、液氨等;溶剂类废液,如常用的石油醚、乙醚、乙醇、甲醇、四氯化碳、二氯化碳、三氯化碳、苯、甲苯、乙苯、DMF、硫醇等;含重金属类废液,如化学实验常用的铜、铅、锌、汞、银、铬、镉等废液。这类废液若直接排入下水道中,不仅腐蚀管道,还会对受纳水体及土壤造成重大污染,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土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变异,间接给食用这些生物的动物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2 高校化学实验室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化学实验室“三废”物质的处置

高校化学实验室排放的“三废”物质中,有多种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一是剧毒物,可致癌、致基因突变或变异、致生物畸形等;二是酸碱、酸碱化合物以及有机溶剂,可给水体及土壤造成重大危害,破坏生物正常生存环境或导致生物产生异变等;三是含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测试微生物等。此类化学“三废”若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或混入生活垃圾,最终导致交叉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的健康。

2.2 安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部分高校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对化学实验的安全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时,只关注完成教学或科研任务,忽视了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导致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缺乏安全责任感,存在麻痹侥幸思想,加之操作技能不熟练,容易发生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

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高校化学实验室对废弃物品的处理未按制度、规范执行,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操作规范、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缺失,造成管理的真空区,埋下安全隐患。

2.3 实验室运行环境的安全事故

常见的安全事故有火灾、水灾、机械伤害以及货物丢失等。

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实验室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等;仪器设备陈旧、短路、打火等;仪器设备接地、防雷不完善等;易燃物的引燃、烘烤不注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甚至导致爆炸。

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做实验的师生忘记关闭水管或水龙头阀门;水管或水龙头质量不过关、年久老化破损以及机械伤害等。

机械伤害,主要表现为带电操作的电气实验室;高速运转、高压合成、高温高压提取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等,这类实验的开展,很容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

防盗也是不容忽视的实验室安全问题,实验室的数据、资料、仪器设备、易损耗品以及财务票据等,都必须做好防盗防丢失的防范工作。

3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辨析

3.1 高校对化学实验室缺乏统一协调与规划,没有或很少体现其特殊性

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积极扩大发展规模,在化学实验方面,兴建各类大型实验室,丰富教学、科研资源,积极拓展实验室的空间,无形中给化学实验室带来诸多安全管理问题,如安全投资不足,药品的购买、运输及保管存在安全隐患及监督不力。

3.2 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化学实验室,目前普遍存在重视教学与科研,忽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问题,如忽视对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更新,忽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管理等。有些安全工作流于形式,领导只是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开展安全培训,但因为防范意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力、安全思想松懈,导致安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了解不多。

3.3 高校职能部门对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监管不到位

高校职能部门普遍存在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监管不到位或者没有全面考虑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的问题,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监管工作的类别、层次、危险品等监管不到位。

3.4 化学实验室安全运行资金不足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状况的改善,包括软硬件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高校重科研和教学而轻安全防护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导致化学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安全资金投入不足,为化学实验室埋下安全隐患。如,化学实验室通风不良、消防设备简陋、应急救援系统不完善、安防设施设备超期服役、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等。

4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4.1 化学实验室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师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实验室内烤煮食物;严禁私自改装电源线路;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使用任何明火或动火操作;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抽烟。

4.2 化学实验室防污染安全措施

对化学实验室产生的“三废”物质,要严格按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安全规范处置。如对“三废”物质要分类存放,分类处理;仪器、器皿等要及时清洗;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的化学操作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剧毒化学物品及其包装、容器在进行报废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化学试剂严格按实验用量进行操作等。

4.3 化学实验室防中毒安全措施

对化学实验室涉及的毒品特别是剧毒品要严格按照规范管理,设有专门的毒品柜,要双锁、双人同管,按量发放,做好登记,试剂标签清晰、准确,加强安全教育。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7

1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1.1减少事故伤害,警醒实验人员

在高校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无论是损坏仪器设备、烧毁实验环境、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不仅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工作,还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四川某大学的化工实验室在做常压流化床包衣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致使3名学生受伤;美国一大学生在实验楼机械间操作车床时,头发被绞入车床死亡;东北某大学28名师生因做动物实验感染布鲁氏菌病。这些血的教训更加说明,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强调安全实验的重要性,是保障正常工作教学秩序和人身安全的必要途径。

1.2提高防范意识,减少安全隐患

保障和维护实验室安全和人身安全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培养治学严谨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6]。但是,在追求生源质量、科研经费、成果奖励、综合排名为重点指标的高校评价体系中,安全工作往往被领导者和师生员工所忽视。设备老化、堵塞安全出口、占用安全通道等现象屡见不鲜,使得消防安全无法保障,安全隐患无处不在。通过系统的安全培训,为广大师生传递安全实验观念,使人们理解实验室安全防范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实验室安全防范意识和态度,规范自身行为,从源头避免实验室灾害的发生。

1.3增强责任观念,促进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的氛围和特征决定安全管理模式[7],很多人在实验过程中贪图方便快捷,而不顾实验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危险,抱着侥幸心理,不按照安全规定进行实验和研究,缺少责任观念,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全面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对实验室环境创建、实验使用规范、安全实验行为等安全文化知识进行传播和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修养,加强人们对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8],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制止不安全的实验行为。

1.4强化制度准则,保障实验安全

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新形势,而且安全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难免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因此,建立实验室安全标准,推动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操作制度,是促进安全实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中强调安全制度的重要性,敦促实验人员形成安全工作习惯,进而提升安全工作素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由生疏操作[9]和轻视安全隐患所引发的事故,保证安全、顺利地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实验室制度宣传、安全操作考核等形式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审核,鼓励实验人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实验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素养,对整个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的工作特点

2.1学科覆盖面广,安全教育内容要全面

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文理工农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教育模式,再加上跨学科研究是当前高校研究机构最主要、最主流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就要求实验人员不仅要求掌握原有专业的实验安全准则,还要将所涉猎的各领域实验安全规范铭记于心,才能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危险预见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事故。然而,如果把全部领域的安全实验知识统一的灌输给每一个实验人员,不但不会引起更多的重视,反而给大家更多的压力。因此,对一个高校来说,面对覆盖面广、种类繁多的实验管理,安全教育的传授内容也要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所调整。

2.2培训形式单一,安全教育力度要增强

目前的安全教育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很多高校仅仅安排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前将本门课程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带而过,忽略了安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学生缺少对危险的预见性,不会认真对待教师的“强调”,或者对待教师语言描述的“危险”不能深刻理解,等到真正危险出现时就措手不及;很多高校只是在每年的消防日开展防火防盗安全教育,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消防演习,但是真正积极参与的师生很少,实验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十分薄弱。因此,要避免单一的培训模式,建立完善多样的安全培训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宣传的力度和效果。

2.3涉及人员多样,安全教育效果要到位

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院系、研究所、实验中心、实验室等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合作,而参与安全实验的人员通常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导师、实验指导教师、研究员等,由于每个人进行的实验工作不同,所需要接受的安全教育程度就不同[10]。另一方面,实验室人员流动大,仪器使用很频繁,每个人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不同,单单靠实验室管理员逐一管理和指导需要耗费管理员很大的精力,而且效果也不好。因此,要有一套完善的培训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教材保障实验人员每个环节都能接受足够的实验安全培训。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的具体措施

3.1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强化安全意识

根据学校和实验室设备处提出的“安全实验”规定建立安全实验准则,设计多种多样的组合培训方式,加强实验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抓起,减少危险的发生。安全教育培训主要遵循所示“新生动员-主动学习-等级测试-反复强调”的主线进行:

(1)在高校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可以分为三类:学生、科研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其中科研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对比较固定,学生的流动性很强,为了保障每个参与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人都能普及到充足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和新进教师、实验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动员,为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派发培训证并发放必备的校园安全手册,通过学校的安全文化宣传,使得实验学员建立起安全责任意识。

(2)主动学习阶段主要分为手册自学、网络学习、情景模拟、动手实训等环节。手册的内容要全面包含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安全警示、实验室公共设施安全及事故处理等条例,方便师生随身携带;网络学习重点突出一些视频案例、安全模拟考核等,师生可以通过一些危险案例加深对安全实验重要性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案例巩固实验规程的有效吸收;在情景模拟培训中,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参加真实场景模拟训练,如消防演习等;在动手实训环节,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师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如学习分辨药品试剂、危险药品、气体的放置和保存等专业性较强的实验过程。

(3)学员除自学培养安全实验的素养以外,每参加一次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培训计入一定的分数,包括在安全教育培训平台上积累足够的网络学时以后,就可以参加设备处安全实验考核,在网络平台上申请相应专业、相应等级的考试资格,根据学科不同,安全教育培训可以按照专业侧重点不同进行细致划分考核类型。此外,根据本科、硕士、博士、教师、研究实验员等身份不同,所要求掌握的安全教育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基础、专业、研究”三个层面,因此高校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最终根据考核类别和考核等级颁发相应的合格证。

(4)考试分为模拟自考和正式考试两个阶段,考试内容包括所申请的专业和等级相对应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的题库和正式考核的试卷均要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提出并请专家严格把关,每种考试要有多套试卷,而每套试卷要保证覆盖到所有需要考核的内容范围。正式考试合格的学员获得相应等级的安全实验合格证,取得在相应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准入资格。

(5)建立阶段考察和奖惩制度,高校研究进展速度之快,使得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的内容更新迅速,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已经获得实验室安全培训合格证的实验人员进行考核复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认真做好安全实验记录、做好安全排查工作、规范操作实验的参与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鼓励。

3.2结合领域设计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强调专业重点

以往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分为指示类、指令类、警告类、禁止类四种[11]。而对综合性的高校来说,每个实验室都有自身的工作特点,除了基础安全培训之外,要结合各个专业和实验特点,分别设计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方案。先根据实验人员的身份和研究层次不同,将安全教育等级分为基础、专业、研究三个级别,基础级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实验室安全防范知识,主要面向新生和基础实验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专业级主要涉及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等所需的要求,主要面向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及专业实验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研究级更多适用于提供科研实验、分析测试的研究室和研究中心,针对高级、复杂的实验和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主要面向研究生、高级实验员以及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基于以上三个安全培训等级,以及各专业的实验特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可以按照“规范职责、危险防范、安全操作、危机处理、环保回收”的主线设计培训内容。

(1)基本制度规范和职责。最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守则、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学安全守则等;学习如何建立严谨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明确校级、院级主管领导和安全责任人的职责,明确指导教师、实验室管理员、学生等实验人员的安全责任,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既权责分明又覆盖全面;加强对导师的安全教育,促使其重视在实验教学和实验指导中强化对学生的安全训练。

(2)全面的实验事故防范。所有专业的实验人员都要完全掌握基础的事故防范措施,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规范使用实验室;学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布置,科学的区域分布有助于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安装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而水、电、气等管线的铺设质量和安全防护设施的配备程度会影响实验室的使用、延伸、改造等活动;相关专业要学习气体爆炸、有毒有害气体扩散、腐蚀性液体危害等危险情景的自我保护和社会资源保护。

(3)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强化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人员学会在没有危险、不受伤害或有充分防护设施的实验环境下,安全的开展实验。严格执行各类实验操作规程,注意材料危险品使用和管理,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实验人员整理好仪器、桌椅,关闭电源后方可离开等。

(4)安全事故的预见和应急。如何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做好应急处理,是危险发生时,减少人员损伤、保护公共财产、将危险最小化的最重要的工作。对于实验人员,必须在实验前期就能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此外,在不可避免的危险出现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对策,尽可能的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12]。

(5)废物的环保处理。在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束后,尤其是和物理类化学类相结合的信息类实验中,容易产生一些有毒甚至致癌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如果我们不对这些有害物质加强治理,就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13]。因此,必须组织师生学习国家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废物污染物处置规定等条例,并指导如何对废物污染物进行环保处理。

3.3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

为了明确培训体系中每个参与者的职责,将设置校级安全员、院级安全员、实验中心安全员和实验室安全员、学生安全员等级别责任人,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到实处,每个人都能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了解专业的科学、严谨规范的实验手段,保障实验安全。

4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8

关键词:高校护理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护理实验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是整个护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以临床护理实验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大胆进行了护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强化了实验室管理力度,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我国高校护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无法规标准

除199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外,我国至今没有针对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也没有生物安全法规标准应用的相关规定。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守则》或《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防火、防毒、防盗、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部分危害因素(如生物因素)重视不足。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无机构、无专业人员

教育部在发展规划、设置学校安全监督职能,但无配套机构与人员设置。我国部分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安全管理职能,但仅局限于校园治安,没有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职能,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广西教育厅设置安全稳定工作处(办公室),职能包括安全却未涉及实验室安全,湖南省教育厅设置高校后勤安全部门针对消防安全而未涉及实验室安全。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无标准、规划设计不合理、投入不足、无验收

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能力建设、质量建设、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简称安全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包括围护结构(装饰装修)、空调、净化、通风、更衣、淋浴、洗手、消毒、应急处置、标识等安全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装备。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无法规标准,投资估算、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培训等诸多环节没有安全建设内容。

二、护理教学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应对措施

(一)消防安全护理

实验室因为护理技能培训需要,存在大量床位、被褥等棉纺织品、模拟人等大量橡胶制品、酒精等大量易燃化学药品、氧气等助燃气体等,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因而,消防安全十分重要。

(二)水电使用安全

1、用电安全。重点是防止用电设施设备产生的人员伤害和火灾事故。禁止非专业人员接触配电箱及私自更换、修理用电设备,不要在原线路上私拉乱接线路,或随意接插大功率用电器;所有实验室内部电源线路、插头、插座、开关等常用设施定期检查,发现破损、老化及损坏应及时修复或更换,若实验室新进大功率用电设备,在使用前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确认未超过供电线路的承载范围后方可接线并使用;每日实验结束后,关闭所有电源,并由实验室专管人员进行检查,做到人走电关。

2、用水安全。定期检查水龙头及供水管线,出现问题立即通知专业人员维修;冬季时采取防冻措施,避免管线及开关冻裂损坏;每日实验结束后,关闭所有水源。

(三)实验仪器及医疗器械使用安全

1、实验仪器的安全使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培训考核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流程,强调实验结束后要关闭电源,特别要强调实验过程中设备若出现问题时必须立即停止实验、关闭电源并通知实验老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处理。定期对实验室内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对有问题的设备及时维修。

2、医疗器械(锐器物品)的安全使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医疗器械规范使用、操作的安全教育,严格规范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在现场进行监督指导。

(四)压力容器使用安全

1、压力钢瓶。设置专门的钢瓶存储区域,避免阳光暴晒和防止强烈振动,钢瓶存储区要远离热源及高温、高压设备;钢瓶存储时必须固定,使用时将气瓶固定在专用气瓶车上推至使用地点,试验结束后将气瓶送回存储区固定好。钢瓶及减压阀必须在质检合格期限内使用,不得使用过期或未经检验的气体钢瓶。

2、高压灭菌锅。高压灭菌锅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年检,操作使用者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后方可使用,无证人员禁止使用高压灭菌锅。高压灭菌锅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保养检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进行消毒时一定要具有自我防护的措施,防止消毒操作中发生的意外事故,同时应防止由于操作方法不当而对人引起的伤害。

(五)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护理实验室存在废液、医用纱布、棉、棉球、一次性的注射器、输液器、引流袋、废弃药瓶试剂瓶等废弃物,实验室必须单独设立废弃物储存间,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好职业防护、医疗废弃物分类、贮存、运输、处理,控制感染及环境污染。

三、结语

高校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的推波助力,科研机构基础平台的建立始于实验室的功能性,而护理实验室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安全有保障,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安全运行。因此,现代化高等院校适应时代的发展,安全工作任重道远,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有效结合,根据自身情况,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室安全保障的工作体系中来,为构建文明、和谐、安全的健康校园做出有力贡献。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9

关键词: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36-02

一、引言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实验室各类危险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伤害或避免其向实验室外扩散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及公众危害的综合性措施。随着医学事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高校科研教学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危险生物因子,而实验室生物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开始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至今,依然有国际、国内生物安全事故频频报道。在国内,2005年初在牡丹江地区某高校发生了实验室内大白鼠感染出血热事件从而造成了4名工作人员感染;2007年在中山大学实验室中心又发生了一例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感染事故;而在2010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的一堂“羊活体解剖实验”课程让28名师生感染了布鲁氏菌病[1]。所有事件表明,高校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我国先后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件》以及《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成为高校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管理的准则与依据。高校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对于学校科研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稳定至关重要[2],本文分别从管理体制、配套设施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范与措施提出建议。

二、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范与措施

1.建立管理与运行体制。为使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需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学校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立管理办公室,用以主持全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和健全学校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检查生物安全法规在相关实验室的执行情况、组织专家编写并更新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教材、制订培训计划等。高校内各实验室应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3],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菌(毒)种的保管使用制度、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标本运送和接收制度等。完善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把责任分级落实到二级学院和实验室,和在实验室一线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实验人员、学生,做到权责明确,“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废弃物的管理严格执行生物有害废弃物的相关规定,应采取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等方式妥善处理各种实验垃圾,再交由专业处理生物有害废弃物的公司统一处置,作好各种实验垃圾处置及交接记录。

2.完善配套设施。实验室基础条件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4],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是生物安全的基本保证。在新建生物安全实验室时,需要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并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综合考虑实验室选址、空气调节与空气净化、给水排水、配电、自动控制和消防设施配置等方面的要求,要求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同时考虑本实验室的专业特点及具体要求,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规划,确保师生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5]。对已建立的并在开展有害生物研究的实验室则需要定期检查,并确定其生物安全级别,按照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对实验室进行评估,定期检查,确保是否具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以保证各项指标和工作运行良好。一旦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存在,则需要及时排除隐患,从设备设施上进行维护更新,以避免实验室感染事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技术指标上,要求实验室地板、天花板和墙壁光滑易清洗并不渗液;墙壁碰角则选用易于清洁的弧形彩钢板;试验桌台面应选择耐酸碱、消毒剂及有机溶剂腐蚀的材料[6]。实验室还应配备洗手设施、洗眼器及紧急喷淋设施;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如:灭火系统(消火栓等)、报警系统(报警电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隔离系统(防火卷帘门等)、疏散系统(疏散灯/门、广播等)、相关监控系统(闭路摄像监控等);设立水处理系统;设置急救设施,配备急救药箱、防毒面罩等。实验室内应购置生物安全柜、通风设备及同位素实验防护设备等实验室运行必需的安保设施。其中生物安全柜是为实验人员操作有毒有害实验材料时,保护操作者本人、实验材料和实验室环境,防止气溶胶的扩散,避免暴露于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中,是实验室最主要的隔离设备。生物安全柜应安装在远离人员活动、物品流动以及有潜在干扰气流的地方,以确保安全柜的生物安全屏障作用。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注重自身的保护,即着工作衣、工作帽、口罩、手套、工作鞋,严格按照生物安全二级防护要求;必要时还应外加穿隔离服,戴防护眼镜和双层防护手套。购置固体污染物、污染液体、实验有害微生物和实验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设备,从源头确保实验室安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首先应严格将各种废弃物按照分类原则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相应的处理程序分别进行无害化处理,再交由专业的公司统一处置,从而避免实验室或环境污染,保证科研实验人员的安全及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如实验室配备的高压蒸汽灭菌锅,用于整个实验室标本及感染性废弃物消毒处理。建设科学规范的实验动物中心,遵照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有关实验动物的法律,根据实验需求,配备不同等级的动物设施,为生物实验提供具有安全保证的实验动物,降低由实验动物带来的安全风险。实验动物的设施广义是指实验动物饲养、保种、维持、生产、实验研究、生物制品生产等设施的总称。狭义上指保种、繁殖、生产、育成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根据对饲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程度和空气净化程度,实验动物设施可分为开放系统、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根据实验的用途和种类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设施系统。

3.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几乎都是人为事故,实验者对实验风险的无知最危险。对于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让师生树立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作、增强应急能力[7]。首先,对专职科研及实验人员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实验技术培训及日常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生物安全国家法规政策、实验安全规范操作规程、实验技术、事故紧急处理等方面,清楚了解实验工作中潜在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级别,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培训结束后持证上岗。针对医学或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则应开设独立的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向学生授课。课程可涉及放射性实验室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化学品生物安全和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等。通过授课,让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法规、实验室危险因子的分级分类、危险因子的防护和措施、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危险物品和药物的使用等。学完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规范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加强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注重个人防护与实验室安全行为,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结语

合格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是高校进行科研教学的重要场所,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和安全,对师生的健康及周围环境也至关重要。因此,实验室通过规范化布局设计后,应配备必需的生物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合理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师生的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并加强生物安全意识,最大程度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恋,博晓真,沈晓玲,李超美,陶格斯,卢莎,谢军.医学院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的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2(35):180-182.

[2]王小利,杨怡姝,沈思嗣,李泽琳.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32):243-245.

[3]潘欣,张彦国,李屹,龙明,陈晓,梁灏,曾光辉,蔡家麟,吴鉴今,陈龙.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隔离系统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12,2(33):1-4.

高校实验室安全篇10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82-1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许多实验室还涉及制造、储藏、运输、使用事关公共安全的特种物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并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各高等院校务必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各高校分管实验室的领导要按照省安委会“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履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责,积极主动、扎实全面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严防实验室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1 危险物品的管理

1.1 领用

领用要采取随用随领的原则,对实验室内存放的物品数量要严格监管。尤其对于易爆、剧毒的物品,要严格坚持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管、双人用、双人发、双人运、双把锁。对于剧毒和易爆物品的领用要根据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各项手续,经负责人批准,领用人签字,并对领用的量、日期、用途等进行备案后方可领取。

1.2 存放

试剂的存放要分门别类,尤其对危险品的存放一定要严格分类。试剂存放的基本原则是在下层摆放液态试剂、中层摆放固态试剂、上层摆放包装较小的试剂。剧毒及易爆的试剂应封存在保险箱中分格摆放;易燃的试剂要根据灭火方法的不同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2 安全用电管理

2.1 常规电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内的电器设备较多,需要严格加以管控。电气设备功率较大的禁止与照明线共用,一定要使用专线,以避免由于超负荷而引起火灾。对实验室内的电路及电路系统中的插座、插头、开关和配电盘、板、箱、柜等装置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保险(熔断装置)所用的熔丝禁止用其他导线代替,一定要保证与线路允许的容量匹配。确保实验室内的照明系统稳固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2.2 防爆装置

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实验过程中很有可能将易燃、易爆气体或粉末散发于整个建筑物内的空间,因此,实验室所在的建筑物电路和装置都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配备防爆装置和防爆电路。

2.3 防范静电

静电的危害性不能小视,针对实验室中会产生静电的装置要进行明确标记及警示,以使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有所警惕,同时根据其会产生的危害进行预防。

2.4 定期检修及基本规定

定期检修是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转的必要保障。要定期对实验室内的高压、高频设备进行检修,同时要配备安全的防护措施。严禁在实验室内使用明火、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严禁水槽边用插座;严禁手湿接触电器。对于实验室内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器设备要经过专业部门审核后方可使用。

2.5 系统培训

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针对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及性能进行系统培训,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危险。同时也要对实验室专业人员进行必须的安全知识培训。

3 废弃物安全管理

3.1 处理原则

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废弃物种类繁多。排放废弃物时,受到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的限制。特别是化学物质,由于考虑到它会以某种形式危及人们的健康,应从防止污染环境的角度出发,即使数量甚微,也要避免把它排放到自然水域或大气中去,而必须加以适当的处理。

3.2 处理方法

3.2.1 危害程度较高物质的处理 针对危害程度较高的废弃物(这种废弃物不能随意扔掉,因为其可能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非常严重损害及污染),一应要对其进行灭火处理或者化学处理后,将其密封包装,并贴标签以注明其名称、剂量及危害程度,然后将其统一存放在安全的地方,最后在统一处理。

3.2.2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针对危害程度一般的固体废弃物,用纸箱或者塑料袋包装密封,并贴标签以注明其名称、剂量及危害程度,然后将其统一存放在安全的地方,最后再统一处理。

3.2.3 液态废弃物的处理 实验室的液态废弃物种类较多,并且比较容易发生化学变化,因此,不能将液态废弃物统一处理,而是应该根据各个实验室的功能不同,将废液分别处理。

综上所述,实验室应该做好废弃物的明细,在明细中标明废弃物的名称、单位、数量,在规定的统一收集点进行移交或处理并做好记录。收集的人员应按先后顺序做好清单与废弃物的核对和登记工作,在清单上签字,实验室不能处置的,应与有资质和能力处置的单位签订处置协议,确保处置安全。实验室必须严格监督废弃物的运输过程,以防发生泄漏。

参考文献

[1] 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3).

[2] 武杰.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安全技术与管理,2006,(4).

[3] 张金宝.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6.

[4] 郑旭宁,张晓琴.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J].广州化工,2008,36(4):76-78.

[5] 王红霞.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小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