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26 19:43:12

环境设计管理

环境设计管理篇1

接着讲述了环境设计的规则和环境设计所涉及的要素及其的创新。

最后讲述了环境设计的创新。

关键字:环境;设计;设计要素

Shallowtalkthemodernenvironmentdesign

Summary:Thistextcarriesonelaboratetotheenvironmentdesignfirst,seeingtheenvironmentaldesignfromthedifferentangleagainafter.Relatedthemainfactorthatruleandenvironmentsinvolvewhendesignoftheenvironmentdesignimmediatelyafteranditofinnovation.Relatedtheinnovationoftheenvironmentdesignfinally.

Keyword:Environment,design,designmainfactor

引言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一般人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而至今流传最广的便是私家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①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分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叠、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②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比如园林设计师精通绿化,对植物种类和季节、土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熟悉,还能够设想各种时令的景致变化;建筑师对营造的技术感兴趣,他们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对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室外空地尤为热衷。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跳出栽绿篱、埋栅栏泛泛的处理方法,放弃狭隘的行业偏见。这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①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清楚,所谓地方性原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难以与大多数现实的设计相对照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条件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法国,设计的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其次,从建设坏境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具体设计的成败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是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条件。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1)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2)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张扬。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3)强调景观道的设置,为行人提供舒适和便利。景观道包括专用的和与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则在保障一定宽度的同时,要求有绿色屏障与车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层的细部设计亦是为景观道创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视。(4)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5)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

②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即Space,它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场所即Place,也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的,但是限定得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它有时没有顶面,有时没有底面。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如一只老虎,一般活动出没的范围约为几平方公里,这一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第二只老虎,这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这只老虎的活动领域。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③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的西蒙(JacquesSimond)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设想,用点状地形加强围合感,线状地形创造连绵的空间,对法国现代园林设计师有一定的影响。瑞士的克莱默(ErnstCramer)为1959年庭园博览会设计的诗园中,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组合体,这些地形就像抽象雕塑一样,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对比效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园林及环境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由埃里克森建筑事务所(ArthurEricksonArchitects)设计的罗宾逊广场(RobsonSquarePark),水池、瀑布水景与省政府办公大楼融为一体。巨大的水池位于楼顶,犹如“天池”,水从屋顶倾泻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除了体量外,水景设计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

④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大自然是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对自然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的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做了大量的写生与记录。在这些研究中,他体验到了自然过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设计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凯勒水景广场(LraKellerFountainPlaza),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从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间。

⑤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Bamboo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绘画讲“意在笔先”,造园也是这样,必须先有一个主题思想。不但全园需要有一个主题,就是园中的每一个局部景观的组织也需要有不同情趣的主题。例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观便选择表现“网师”(“渔翁”)生活的湖泊景象,湖泊型的水体衬托的山林景象构成了以“渔翁”为主题的园林意境,在这一主题下延伸发展而设置的其他景观空间,使全园的景观结构丰富变幻,而最终又不脱离“渔翁”的主题,做到了思想情趣与景观的统一,也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然而,具体景观的建造还不等于是园林艺术作品的完成。景观只有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意境并与景观要素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园林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①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座园林,不论其景观组织得多么巧妙,如果没有能满足人们休息消遣的环境,当人们疲乏时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时无所遮蔽,饥渴时没有饮食供应等,其景观再优美也会使人无心欣赏,也就更谈不上领略其景观中的意境了。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不同于看画,人的因素是作为参与者、体验者而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要在游乐中甚至生活中去观赏。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首先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一座园林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基于设计家对生活的感受,经过主观再创造的结果。园林艺术的创作不但包含作者的审美观、自然观、园林观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反映出设计家对美的生活情趣所激发出的形象思维。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③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

[3]何林.应用美学.辽海出版社,2000.

[4]许懋彦.淡路梦舞台——安藤忠雄圆梦的舞台.世界建筑,2001(2):70~75

[5]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

环境设计管理篇2

【关键词】 循环经济;环境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

一、传统管理会计

传统管理会计是为了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是从单个经济个体的角度,以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为假设前提,以提供经济信息为目标的核算体系。在环境问题并不突出的过去,传统管理会计的各种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事实上各种环境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将环境因素拒绝在外的传统管理会计已无法准确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主要表现在:

1.忽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基本战略,并未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会计评价体系,仍按传统管理会计体系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这种评价方法会忽视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如果以此制定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就会因忽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导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大幅增长,长期下去将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价值游离于产品价值之外,制约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损失考虑在内,导致了环境资源价值游离于产品价值运动之外,一方面使国民经济核算指标虚增,另一方面环境资源大量浪费,甚至日益枯竭,环境资本急剧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经济发展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未考虑环境因素的GDP和产品价值误导人们对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环境容量承载能力的认识,导致生产规模的粗放型数量式扩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加剧破坏。

3.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传统会计体系基本上是提供能够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环境问题中有很多事项是难以用准确的货币金额加以计算的。传统会计体系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产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投入耗费情况,不利于企业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也不利于企业挖掘生产潜力,降低资源损耗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和环境损失。

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未充分辨别环境成本、全面考虑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和战略影响,难以提供与可持续性经营目标相关的信息,无法使管理者做出相关决策。环境管理会计应该通过对现有管理会计系统进行改进和拓展,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全面的环境信息,实现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目前应用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

1.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

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后,需要识别、预测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等的影响,评价其可行性,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管理会计必须首先量化环境影响,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转化为可计量指标,才能在环境报告书中予以披露,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环境方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就目前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现状来讲,还缺少对环境目标的量化,无法将可靠的量化指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行部门,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标准和业绩评价的依据。

现行会计体系基本上是提供能够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环境问题中有很多事项是难以用准确的货币金额加以计算,如能源的消耗量、污染物的排放量、某些生态资源的环境、社会效益等。即便是在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现行会计体系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也无法真实地反映产品中所包含的各种环境资源投入耗费情况,不利于企业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准确判断和决策。

2.缺乏环境成本在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之间分配的合理标准

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中,企业的成本费用可分为一般成本与环境成本。一般成本的核算目的是确定产品的劳动耗费,环境成本的核算目的则是确定为减少环境负荷而发生的资源投入。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一项成本,除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外,也具有与其他成本一样的属性和特征,需要在不同的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归集和分配。

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一般费用中的制造费用是主要以产量为基础进行分配的,期间费用则直接计入损益。由于环境成本要以环境负荷(指在环境经济系统运行中,人们的各种活动而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企业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所形成的负荷)的发生和消减为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所以在分配中缺乏一种合理且被公认的标准。

3.缺乏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动力

由于环境问题具有环境介质影响的时空转移性,因企业原因造成的环境成本费用目前是由企业、社会共同负担。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负担的是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并不包括外部环境成本,其界限的划分一般取决于国家环境法规制度的规范程度和企业自身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企业正确的计量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并且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加强对其重视和管理控制。

但是,当产生的外部环境影响计入企业成本时,企业盈利自然会受到影响,当外部环境成本不计入企业成本时,又会产生外部不经济。给予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强制措施和相关动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过程中所缺乏的。

4.缺乏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行为规范

就目前来讲,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尚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现实背景,使建立环境管理会计制度已成必然趋势。尽管政府机构不能依靠制定统一的准则制度来约束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政府的间接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和对内管理的压力,才会研究环境因素,进而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政府机构应尽快出台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指南,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使经济实力雄厚、环保意识较强的企业在尝试运用环境管理会计时有一定的依据。

三、继续深化环境管理会计改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政府部门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大环境

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对推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起到首要作用。由于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的压力,才会研究环境因素,然后采取措施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我国企业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仅仅是以遵纪守法为导向,以避免行政上的处罚或不被列入污染大户名单而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环境成本与收益、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等深层次方面的问题尚未认真思考,更未付诸行动。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指南,提出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作为企业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的依据,推动环境管理会计向前发展。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环境管理会计教育培训

企业和会计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要对日益增加的环境需求问题作出反应,必须得到会计工作的推动和会计人员的全力支持。应当注意人才方面的培养,介绍国外先进的相关方面动态,开发相应的课程,开展对各个层面的会计人员进行环境管理会计培训,努力使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体现更加良好的环境责任。

3.研究机构要积极开展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的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更进一步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

环境设计管理篇3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优秀学生作品选留是设计艺术学院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表现,是专业交流的主要形式。做好优秀作品的选留工作是关系到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学生作品;保存与使用;管理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不是象牙塔,大学教育要强调素质教育,但也不应忽视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其成立之始,便由于市场的需求,而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了实践的内容。因此,作为高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我们应该提倡培养学生具有引导设计市场方向的理想与信念,同时也应具备适应设计实践需求的扎实的基本技能。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作设计几方面进行,在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基本采用实际项目、留校优秀学生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直观地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在环境艺术教学中,优秀的学生作品是环境艺术教学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表现,是进行专业交流的主要形式。如何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作品进行挑选,如何进行管理、使用和分类保存,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1环境艺术设计中学生作品的类别

(1)基础类临摹作业和写生作业,比如造型基础、钢笔画、马克笔绘画、考察写生作业等,这类作业基本以单张形式呈现。(2)专业类创作课程的优秀作业,比如室内住宅设计、酒店设计、展馆设计、小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卖场设计等专业课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以文本形式呈现,部分有较小的展示类的模型。(3)毕业设计的作业,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课程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程,通过毕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设计作品的审美感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复归到更高层次和品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设计项目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从事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良好品格,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作品,不同层面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各类教学总结和环境艺术年会都会组织环艺课程的作业展览和比赛,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作业,在没有被专业老师定为优秀作业的时候,也应列入优秀作业的范畴。(5)模型、实物等设计作品,环艺专业教学中模型表达的训练要结合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并注重对模型制作技术与技巧的训练。不同的年级及不同的课程主要训练不同的内容,每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会不仅用模型表现设计,同时会用模型推敲和推动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模型表达与课程学习目标结合的问题,还需要探索不同的材料与技术表达不同类型的模型。选取优秀的模型留存。使低年级的同学在设计训练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三维立体空间,结合自己动手的制作和多角度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充分理解和表达空间及造型。

2优秀学生设计作品选取体系的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产生的学生作业,良莠不齐,如何在诸多的作业中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使所选作业既能满足参赛、参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今后教学示范的需要,是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学生的设计作品必须为原创(技法临摹类除外),具备的独特创意,符合形式美法则。其次,作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和制作规范;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无论是室内、景观、展示还是其他各方面,都具有当前行业的制作流程和规范。再次,学生设计作品必须符合教学要求,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理论和技能;环境艺术教学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所需的一般能力(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核心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掌握每一门课,每个阶段专业学习上需要学会的技能,学生作业只有在满足教学要求和体现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才能作为优秀作业留存。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单单一个任课教师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整个教学团队、行业专家等一起合力才能完成。才能保证留校优秀作品的教学需求性和行业规范的执行性。如图1所示。

3优秀学生设计作品保管体系的建设

当前美术院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作品存放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存放空间吃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有多种形式,文本、展板、模型及手绘稿等等,都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当前高校存放此类作业空间上严重不足,制约了优秀作品的留存。二是存放环境不符合标准,由于房屋潮湿,通风,卫生条件较差,导致作品腐烂、虫蛀等严重后果,对留存作品的展示和使用造成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作品就是学生成绩的见证,是进行教学再使用和展览展示的必要基础,如果任其在不达标的存放环境中被毁损,也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合理地保存。如图2所示。首先是选择存放的方式,从优秀学生作业的类型上我们就可以大致将存放方式分为:纸本、展板、文本、电子图片和模型几类。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存放方式,也可以统一作品,采用多种存放方式。其次是选择存放的地点,存放的地点可以分为学校统一存放和任课教师单独保管存放,对于任课教师保管存放的优秀毕业设计,必须先到学校备案登记,领用出后才能使用和保管。再次是保管人员的确定,从存放地点上可以明确,统一存放在学校的优秀学生作品的管理人员为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教师领用出存放的管理人员为领用教师本人。

4优秀学生作业的使用体系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学生在不断的专研和学习中掌握多种技能。优秀的学生留校作品是教学成果的展现,是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优秀的学生留存作品是进行循环教学的必要前提;优秀学生设计作品参加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比赛,既能检验教学是否符合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进程,又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度的一种全方位考量。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与行业紧密接触的过程,是与企业进行交流的过程。环境艺术教学能为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提供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设计人才。校企合作能促进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对于教学来说,能引进企业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与市场的接轨能力,促进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优秀学生留校作业的使用方法优秀学生留校的重要性,及易损坏、易丢失的特性,决定其使用过程必须保证保持作业的完整、整洁,保证不丢失,损坏。(1)保存于院系的优秀留校作业,在教学、展览和交流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必须由专人签领,注明用处并及时归还;(2)保存于专业教师办公室和工作室的优秀留校作业,院系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留校作业使用管理是否得当。(3)学生不得擅自借用优秀留校作业。

5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积累的学生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进行再教学,展览展示,教学总结和参加各类比赛的基础,是检验教学是否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我们在教学和总结过程中,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提供参考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邱杰.浅谈环艺专业教学中的模型表达与训练.艺术教育,2012(4).

[2]苏梅.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作品保存的问题与对策.兰台世界,2009(4上).

[3]张善龙“.学生作品”案例化教学的实践.教育科学,2012(9).

[4]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视觉杂谈,2008.

环境设计管理篇4

环境监控与预警是化工园区环境管理工作中的热点与挑战。在园区科学规划环境管理、建立包含气体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系统、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在内的大气环境管理平台,是园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保障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泄漏检测与修复;监控与预警;应急救援

化工园区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环境和安全风险。密集的化工企业所生产和使用的高危险化学品、排放出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中,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致使园区面临严重的环境安全风险[1-3],甚至于时常导致化工行业的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的发生[4]。园区在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重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园区聚集着大量的潜在风险源,在其“运输、储存、使用”的动态管理过程中须辅以实施LDAR技术,实现针对环境安全风险的科学预判;二是园区环境污染的来源面广、园区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存在工作量大、复杂,须建立科学系统的监控预警平台,实现对园区大气质量的实时监控;三是缺乏有效的第三方应急救援力量,协助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污染应急事故进行有效管理和及时处置,实现事故发生对人的健康影响和环境污染最小化[5]。

1LDAR技术在园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是指对工业生产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物料逸散、泄漏进行控制的系统工程。我国自2010年将VOCs纳入防控重点以来,不断完善与LDAR技术改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前各省市开始逐步制定LDAR技术指南、挥发性气体无泄漏检测规程和相应的排放控制标准。LDAR技术本着“源头控制、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总量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为实现提升污染管控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

1.1LDAR技术原理LDAR技术在完善无泄漏装置检查合格标准的基础上,以泄漏零容忍为目标,积极开展LDAR工作,利用专业在线查漏检测设备,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实现“查漏-修复-消漏”三个环节的管控]。LDAR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泄漏点定位、定义泄漏浓度、监测组件、修复泄漏组件以及记录保存]。主要应用SDT超声波、便携式有毒挥发气体、FLUKE红外热像仪等检测方法。

1.2LDAR技术应用意义实施LDAR技术的意义在于:⑴减少产品和物料损失;⑵提高操作人员和装置安全性;⑶优化设备生产效率;⑷降低环境污染;⑸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LDAR技术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广泛实施,在安全事故预防、大气环境管理、人员健康保障等工作中成效显著-。

2监控预警系统在大气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1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系统框架设计监测监控与预警体系的目标是通过构建涵盖企业污染源、园区边界和周边敏感点等在内的,点-线-面结合的数字化在线监控体系,辅助以人工例行监测、不定期抽查和应急监测等技术手段,建立各类数据存储和转储备份数据库,为PC客户端、移动APP提供数据支持与服务。在梳理园区内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筛选特征污染物,识别重点企业和风险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周边敏感区分布情况、现有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管理现状,设计包含在线监测、手工监测、流动监测、预警系统目标、预警系统模拟技术在内的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系统。通过监控预警系统对园区大气污染的有效合理控制,实现系统的预警目标:⑴给出每一个污染源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⑵给出未来污染超标的可能性;⑶明确超标污染的来源;⑷给出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方案。

2.2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评价化工园区大气环境质量,判断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需要将建立的大气监测站点数据共享接入相应的平台。收集并积累大气环境本底值及其变化趋势的数据,对于大气环境监控预警很有必要。

2.3气象监测数据实时的气象场数据能够为大气模型的运行提供大气扩散的背景驱动,气象数据从地方气象局获得。

2.4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建立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园区有毒有害的泄漏。在筛选出的重点企业和特征污染物的基础上,在部分影响大、风险高的重点企业建立在线监控系统。

2.5特征污染物手工监测手工监测是自动监测的重要补充。针对地域面积大、化工企业众多的园区,能够有效节省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其他重点企业污染源、边界和敏感点,形成规范的人工监测制度,并按时将监测数据输入监控系统备查。

3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中心为满足“平战结合”需要,即首先满足对各级各类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监管,主要以预防性监控预警为主,结合“三同时”和环境评价对环境风险源进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区域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完成应急预案的建立、评价、演练和修订。其次满足应急指挥需要,即当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后,环境管理部门能用其实现对环境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勘察、决策、响应、联络、处置等一系列有序管理,切实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

3.1风险源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包含企业内风险源的基本信息、主要产品、生产区、储罐区、废气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废气处理设施基本情况、固定风险源、移动风险源、危险品台账的管理、以及以上信息的批量递交审核功能。

3.2应急管理机构子系统该系统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应急救援设施、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等。

3.3事故预警技术支持子系统该系统包括园区大气环境预警模块、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及预防知识、危险化学品手册、法律法规查询和案例库维护和查询等。

3.4事故救援决策子系统该系统包括接警、事故识别、快速出警调动、现场调查报告、应急监测管理、应急监测点位布局、应急监测数据管理、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级别确认、应急救援力量调度、事故跟踪模块的开发,与GIS的交互操作,事故影响分析、事故报告生成等功能。

4园区大气环境管理平台建设

4.1设计目标与原则通过灵活的数据采集和解析过程、污染物数据标准化技术和Windows文件监控服务,基于FileDependency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监听、解析、存储和预警,平台实时监控污染物采集设备的数据变化,并给予事件回调等技术方式,自动转入下一步的数据解析及处理阶段。实现大气污染实时化智能报警和形象展示。

4.2平台设计层次平台设计内容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处理层。用户界面层是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形象的图形化数据展示、连续监测数据动画播放和特殊文件打开的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业务逻辑层是通过使用相关的业务处理模块,为用户界面层提供服务,其服务方式有两种:一是为用户界面数据展示提供相关数据;二是把用户发送的指令向底层传递。它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本平台的一个设计难点。数据处理层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支撑,为平台的整体的性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4.3平台功能内容本平台共分为8大子系统进行建设,分别为污染物数据库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三维GIS系统、环境APP、值守班系统、信息更新与维护,涵盖了从污染数据采集及处理,到特征污染物实时监控,再到园区边界环境监控及应急指挥与处置,实现了对特征污染物、企业工况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5结语

当前化工园区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并重,对园区环境治理、质量控制、事故预防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环境管理中将LDAR技术、监控预警技术、应急救援技术进行整合,建设“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对园区环境质量实行全面管理将成为园区环境与安全管理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明森.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特点及原因.中国环境年鉴,2009.

[2]闻欣.环保总局通报典型突发环境事件事故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剧增,今日国土,2006,Z2:22.

[3]姜春娟.美国环境应急的基本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环境研究与检测,2011,24(4):26-28.

[4]杨明森.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特点及原因.中国环境年鉴,2010.

环境设计管理篇5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环境设计管理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项目管理;研究和实现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开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试点应用网络计划方法,结合当时的国情,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指导思想,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目前网络计划技术与工程管理已经密不可分,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诞生时对其价值的认识,而网络计划技术价值的提高,则必须依赖计算机在其全过程中的应用。

一、网络计划法应用的重要性

通过网络计划法,可建立一种机制定期收集各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可及时发现各标段施工进度是否正常,影响工期的项目和制约因素有哪些,针对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可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便于管理人员做到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减少盲目性工作,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二、网络技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初级阶段的应用

网络技术实现基本科研项目管理能力,是网络技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阶段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储存量大,数据共享优势,实现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的简化和便利。目前,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的项目管理网络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以降低科研管理人员强度为主要目的,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技术基本上满足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发展阶段的应用

以实现网络技术远程操作,用户自主造作为标准的发展阶段是目前国内网络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研究的重点方向。这个阶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远程操作特点,实现用户自主操作。目前,国内在这种发展模式中有三种主要方向:一是,利用软件进行网络操作。可以项目管理通过利用已经开发的管理软件,并通过数据库硬件支持,实现了管理过程中多用户沟通和操作。二是,以网站特色的网络操作。通过建立专业的网站,利用网络共享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管理,网站模式具有方便快捷,信息时间快,信息传递时间迅速等特点。三是,以系统为支撑的网络操作。将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利用过程利用现代系统,实现分割操作,将控制,提供,决策,立项等过程用系统模式进行处理,极大方便了项目管理过程。

(三)管理阶段的应用

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集成信息管理技术为标志的三代管理系统是未来可预测范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三代管理系统不单单是将管理过程通过技术系统化,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利用技术将空间和实践虚拟化,摆脱范围和地域控制,通过全方位的共享优势,实现管理过程的无缝衔接。

三、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技术分析

(一)UML建模技术

UML作为计算机语言,具有良好的标准型和强大的功能性。一般而言,UML语言作为建模技术通常使用五种图进行规范:一是例图是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角度将操作内容进行规范和梳理,最大限度做好用户体验。二是静态图的范围较广,主要使用类和周期性进行时间段划分,通过关系的归属关系进行类的划分,实现功能的分层结构构造。三是行为图与静态图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构造,但是行为图更多的是利用类的交互关系而非归属关系进行分类,因此有利于识别约束关系,更好的实现功能识别。四是交互图主要包括合作和顺序两类。它通过调整功能结构和信息发送时空顺序,实现功能的交互作用,通过利用动态原则,实现约束性关系识别,比如上下级关系。五是实现图主要是通过代码资源进行可执行操作,将系统行为利用不同执行模式进行规范,实现以上四种图的综合利用,保证整个功能性操作的完善。

(二)WEB建模技术

WEB建模技术虽然复杂,但是其扩展机制应用效果非常好。一是,页建模技术。页建模一般通过语言操作,比如NOFOLLOW操作可以实现,用户页面与搜索引擎页面不相同。在页建模过程中,通过将页转化为类,利用脚本语言和属性,实现用户页面与搜索引擎页面的单向链接。二是,表单建模。表单建模是常见的HTML语言操作的一种,目前很多用户页面都用CSS样式去掉表单模式,但是,这种表单建模方式通过自定义行为,实现用户对表单属性访问的要求,且具有双向性特点。三是,框架建模。目前这种框架建模利用比较广泛,业内已经取得较为广泛的共识。框架建模可以有效解决不同浏览器由于脚本语言标准不同而引发的读取错误,特别是404错误。通过动态方式,定义301转向,以及表决,进行类引用。

(三)NET技术

NET技术相对于以往的网络技术来将具有划时代意义,XML标准的实施奠定了分布式网络本质,特别是W3C的应用,极大方面了代码生产速度,解决了以往手写代码的困难和厂家问题。这里主要将ASPNET技术。ASP与PHP一样都是服务器语言,ASPNET语言可以实现多语言支持和多种网络环境,避免了搭建本地网络环境的问题,简化了系统搭建过程的步骤和配置,方便了用户使用。同时,这种技术通过权限执行提高了网络计算机运行安全机制,而且,还可以通过隐藏代码的方式,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实现与搜索引擎的友好度的提升。

四、总结语

网络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未来项目管理的发展主要发展方向。通过网络环境构建,可以加快项目管理数据统计工作,降低人工数据分析难度。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管理篇7

[关键词]网络;财务管理;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量运用,为创设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使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的、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到普遍重视。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整个“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它贯穿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一体化原则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这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模式,而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教学加入了新的要素――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介入,对教学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表现工具,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内容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可代替教师作很多常规的工作;对于学生,它则是一个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发展认知能力。教学媒体的这三种主要作用,使得教学系统由松散变成紧密,大大提高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综合考虑这四个基本要素,实现教学要素的一体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之下,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着学生这一要素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的获得为最终目标。

(三)能力素质培养原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认知技能的发展。就《财务管理》课堂而言,尽管其具体的知识可能更新换代很快,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就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从而以灵活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的总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设计新颖,会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潜能,令学生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设计不当,则可能成为知识的堆积或方法的罗列,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课堂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尝试运用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各种媒体的应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把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需求,结合网络时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时,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强调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发现新问题,实现学用相长。基于此,我们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基本流程归纳为:网络导学、理论学习、模拟实验、课堂实践等四个基本环节。

(一)网络导学

笔者认为,在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引导,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各个方面(知识、方法、心理)的准备。可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财务管理》课堂导学信息,其内容可包括: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课程知识框架;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课程学习的方法或建议;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程教学管理信息等等。也可针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在网上组织课前研讨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二)理论学习

《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以企业资金运动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为基本观念,以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为主线,以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方法为主要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应用性强,与实际问题情景联系紧密,针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这里笔者强调案例教学与专题学习。教师应提供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文献或案例,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评述;并针对重点、难点或热点,结合相关知识,组成专题,提供专题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学习活动。

(三)模拟实验

《财务管理》课程实验是以企业财务运作为核心,利用专业实验软件,模拟企业财务预测与决策过程。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受到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它让学生(实验者)通过对若干财务政策与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或多因素实验,观察实验中的差异现象,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检验某项财务活动的科学性。通过实验加深对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该环节中,教师从虚拟企业现实的情景中设计实验案例,并提出有关财务管理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分析、整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表达研究成果。

(四)课程实践

作为一个实践性学科,《财务管理》课程实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深化理解,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该环节中,教师应针对课程特色,设计与课程学习要求相关的、难度适中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项目或课题;组织学生组成项目工作小组,完成项目任务,提交作品或报告,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记录活动过程,组织与引导展示、反思、交流与研讨。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广东商学院从2003年起实施教学信息化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一直秉承“研究―计划―实施―评价一反馈”的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备了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构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也正是建立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上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为此,财务管理教研室的教师集中优势兵力,白行开发了《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财务管理实验教材及软件,并组织学生创建了“学生学习创新网站”等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为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成立了研究小组,对《财务管理》课程如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进行研究,为普通高校通过教育教学信息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下以股票投资课堂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案:对外投资管理

(一)教学内容

第八章对外投资管理

第一节股票投资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内容

2、熟悉股票的种类

3、掌握股票的估价方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股票价值的计算

2、对外投资管理组合策略

(四)教学学时

课堂教学:6学时(其中,实验课2学时)

课后学习:4小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导学的内容,对本章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知识点不同层次的要求作初步了解。

2、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网站查找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及相关财务信息。

3、课堂在线展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行情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理论讲授。

4、实验课:综合实验六: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5、课后网上讨论:你认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是非理性成长,还是价值回归?以目前的股价,你乐意进行长期投资吗?

6、课后思考

(1)与债券投资相比较,股票投资有何特点?

(2)股票估价的方法有哪些?

(3)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国内外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有哪些?

环境设计管理篇8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安全 身份验证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1 前言

系统安全是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必须考虑的要求。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承担着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实验室的环境卫生检测业务的流转和管理任务,系统安全问题十分重要[1]。该系统在技术上采用B/S结构,数据需通过公共网络进行传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被攻击的方式较多,因此必须设计多种措施在不同层面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2 技术方案

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来保障安全性:

2.1 身份验证

Browse/Server系统根据用户身份来确定不同的权限。必须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否则可能出现假冒或者非法攻击的情况。采用身份验证的方式是保障系统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NET框架中的配置文件序中主要包括Machine.config、Web.config、Security.config等文件。Machine.config系统文件为Web服务器提供运行配置;web.config为应用程序提供执行环境,实现与数据源的连接;Security.config为应用程序定义代码许可权限。在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中,web.config是主要的配置文件。web.config是一个XML文本文件,该文件将配置设置应用到它所在目录和它下面所有的虚拟子目录。子目录中的设置可随意重写和修改父目录中指定的一些公共属性信息[2]。如此一来无需重新编译即可更新程序的某些属性。当把系统迁移到另一台服务器时,只需修改web.config文件中的配置信息即可。在web.config中配置数据库连接信息,可在程序代码中读取配置信息。当在另一台服务器进行系统部署时,只需要在web.config中修改数据库连接信息。在web.config还记录了身份验证模式、授权用户等各种环境变量。

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用户身份验证在web.config文件中进行配置。

2.2 数据安全控制

2.2.1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样品检测、报告编制、报告审核人员在每个阶段的文档上进行数字签名,由认证中心对签名进行确认,确认后的文档才予以保存,保障文档数据的安全性[3]。

2.2.2 数据实时备份

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在线备份,当系统发生故障数据丢失时,可实现任意时间点的数据恢复到备份服务器上,使检测业务流程继续运转[4]。

2.3 网络安全设置

保障网络安全可以采用多种措施。

2.3.1 配置路由器

在路由器中配置扩展的访问控制列表,当数据包经过路由器的某个端口转发通过时,必须先在访问控制列表中查找,若允许则通过,若不允许,则不能通过。

2.3.2 使用防火墙

安装硬件防火墙,把与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的服务器进行物理隔离,用防火墙对内部的网络进行划分,实现重点网段的隔离,同时根据协议、网络地址过滤数据包。

2.3.3 划分VLAN

采用VLAN技术,在在核心交换机上施行VLAN方案(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将网络划分为多个VLAN,将与环境卫生检测业务相关科室的用户划分为一个VLAN,此方案可增强局域网的安全性,将使用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组与局域网的其余部分隔离出来,以实现访问控制[5]。

2.3.4 应用杀毒软件

采用先进的网络杀毒软件,对网络实行监测,定期对网络进行病毒查杀,控制用户升级杀毒软件和进行系统漏洞的防护。

2.3.5 网络隔离

对访问外网的计算机与内网进行物理隔离。物理隔离依然能够实现内、外网信息的交互,虽然内、外网的链路层断开,但是可以通过专用物理硬件电路来控制当前系统是连接到内网还是外网,通过内、外网处理单元中的接口单元来完成与内、外网的连接任务,通过内、外网处理单元中的数据缓冲区存放经过安全检测的待交换数据,在隔离与交换控制单元中的控制单元实现内、外网数据缓冲区与交换区之间的通道开闭,在隔离与交换控制单元中的交换区通过安全协议来完成内、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6]。

2.4 服务器与存储安全设置

2.4.1 服务器管理

在服务器端设置用户登录验证。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采用SQL Server 认证和Windows 2003 Server认证混合模式,指定哪些用户能访问数据库,并规定这些用户能进行哪些类型的操作。

2.4.2 磁盘阵列

把若干磁盘驱动器按照一定要求组成一个整体,由列阵控制器管理,最终做到读写同步,减少数据错误,增加工作效率。

3 小结

本章介绍了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内容,使用身份验证、数字签名、配置路由器、划分VLAN、网络隔离等一系列方案实现系统在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和存储上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晶,罗俊,庞延辉等.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三层程序架构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12(31):25-26.

[2] 杨光露. 基于Shibboleth的企业信息系统统一身份认证[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11):43-45.

[3] 屈喜龙. 基于数字证书的数字签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15):193-196.

环境设计管理篇9

关键词 .NET框架;XML;人事管理系统;三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022-02

作为高校职能管理部门,人事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许多具体业务,而且与高校其他管理部门、院系(部)乃至教职工个人打交道甚为频繁。如何提高高校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度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人事信息的网络化、自动化办公是必要的。应用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可以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的科学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管理系统的需求现状以及人事管理的特点,采用先进的.NET框架编程技术设计并研发了一套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在技术方面,XML应用在系统数据通信、接口和层之间的交互中实现了系统数据的集成共享,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能[1]。

1 系统主要特点

1)适应高校人事发展需要。本系统可以促进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为人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可消除“信息孤岛”。将高校人事管理涉及到的各种职工信息均归入到一个管理系统中,通过数据集中管理,解决了人事信息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真正的人事信息数据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

3)完善的职工分类管理。能管理各类不同类别的教职工,包括高级人才、兼职教师、外聘人员等各类高校教职工。

4)系统应用灵活。系统可以依据高校的需要自定义查询、自定义报表格式等,确保系统能适应不同高校的人事管理要求,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能力。

5)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充分利用事务提醒、通知等机制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了人事业务中流程管理,使得职工个人、院系(部)和人事处相互之间能在系统中高效、自如的协同工作。

6)基于先进的编程技术。基于先进的.NET框架编程技术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最大限度地保证管理系统和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7)采用规范化标准。技术上采用国际标准,实现良好的跨平台能力,同时符合教育部信息化规范要求,便于统计数据上报以及跨系统间的数据交互。

8)采用安全的体系架构。系统采用统一身份认证机制,业务数据和身份数据相分离,同时提供对职工信息、用户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诸多方面的安全控制,确保人事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体系结构设计

本次研发的.NET环境下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在结构上采用B/S(Browser/Server) 三层体系结构[2]。利用该体系结构,可以实现系统的互联和软硬件资源共享。三层体系结构是在B/S基础上,将一个工作分为多层,分别进行处理。系统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图中下层是上层的工作基础,即上层通过接口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图1 系统设计思路

2.2 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以及对高校人事管理领域的需求分析,针对系统的主要功能结合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设计以下基本功能模块[3]。

1)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包括机构设置、机构历史沿革。实现学校组织机构的增设、撤销和合并的功能,维护组织数据的详细属性。提供部门的历史变动情况查询,便于跟踪查询部门的更名、撤销、转移、合并、成立等记录。

2)编制管理。根据学校发展情况,设置及调整学校各单位、各岗位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定额,包括维护编制类别、计划编制管理、查看编制详细信息等。

3)教职工信息管理。实现对人员基本信息的维护,人员信息查询、人员信息及所属部门岗位的变动,并记录和查询人员的工作简历、学习简历、家庭情况、岗位信息、职称信息、党政职务信息、工人等级、考核信息、奖励信息、惩处信息等。

4)校内异动管理。实现校内调动的网上申请、网上审核、调动信息的跟踪和记录。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定制流程。

5)离校管理。可通过工作流实现离校在线申请,根据离校类别不同生成离校申请表单,发送多个部门在线会签,并由人事部门进行最终确认。离校管理可以实现离校业务办理与教职工状态信息的集成。

6)退休管理。退休管理可以预测退休情况,登记和审核退休信息,系统会自动发出消息通知相关业务人员处理退休业

务等。

7)合同管理。可以提供合同管理人员登记教职工的合同信息。支持合同初签、续签、转正、变更、解除、终止等合同操作。对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的合同提供查看历史合同功能,系统会自动到期合同提醒、续签提醒等信息。

8)统计报表。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统计报表(人事部制定,共14张)的统计和导出EXCEL表格;实现高校基础报表(教育部制定,共8张)的统计和导出EXCEL表格。

9)自定义统计。实现人事基础信息的统计,用户可以自定义统计方案。方案可以基于教职工基本信息、工作简历、学习简历、职称信息等基础信息进行设定。对查询后的信息可以以EXCEL表格导出。

10)待办事宜。实现在系统首页提示目前需要处理的事务。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设置需要待办提醒内容,包括合同即将到期的提醒、未签订合同的教职工提醒、即将退休人员的提醒以及各种待办审核业务的提醒。

11)人事业务预警。能够根据不同的规则条件,自动提醒人事信息。

12)系统管理。提供系统相关参数的管理、流程配置等。可以针对不同模块,进行参数设置,流程设置,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做到流程的灵活设置。

系统权限架构包括功能权限、数据权限、用户角色定义 、用户角色授权、用户组定义、用户组授权、用户组菜单管理等。可以根据需要,做出不同的设置管理,适应不同用户组人员发生变化。

3 系统的实现

3.1 系统的实现技术

1)技术。是一种服务器端动态网页开发技术。目前,存在许多动态网页开发技术,的前身ASP以其简单的语法、嵌入HTML方式等特性,在动态Web技术领域取得了成功,成为Windows平台上的霸主。

因此,的运行机制同其他的服务器端开发语言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所适用的Web服务器只限于IIS。IIS+ 实现了ASPX动态页面的运行机制,其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4]。

图2 的运行机制

2)访问技术。是一种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是.NET Framework提供给.NET开发人员的一组类。主要提供对Microsoft SQL Server等数据库以及OLE DB和XML数据源的一致访问。通过应用程序不但能够连接到指向数据库的数据源,检索、更新数据等,而且还能够实现对其他数据格式的访问。

对数据库的访问,由来完成。在中,各种数据源的数据一般是通过.NET Data Provider所提供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来访问的。

使用技术研发系统基于以下优点:数据库访问应在连接模式和非连接模式下获得支持;为简化网络查询数据库的过程,须有XML的编程模型支持,使用XML格式传输数据。

3.2 系统的应用架构

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它往往决定一个项目的成

败[5]。随着软件工程的不断发展和规范,面向对象编程思想也在不断的得到应用。双层架构也越来越不能有效满足研发者对封装、复用、扩展、移植等方面的要求。为此,三层架构体系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三层架构?一般而言,它是指在客户

机/服务器之间加入了一个“组件层”也叫“中间层”,它与表示层、数据访问层共同构成了三层架构体系。引入组件层之后,可以从早期的双层架构(C/S)应用模型中分离出相对复杂的商业逻辑来,进而提供像可伸缩、方便访问、方便管理的方法。将各种应用服务封装后置于应用服务器之中,也进一步增强了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安全性、封装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等,在管理上,其花费时间也得到了最小化,达到了稳定的企业级系统应用。

3.3 基于XML格式的数据交换

此次研发的管理系统在实现系统功能模块之间数据交换时,用XML文档来实现。因为XML为纯文本文档,数据交换时,不受软件系统等平台的限制,具有数据移植性,不丢失信息等优点。这些充分说明了XML文档是良好的系统数据交换格式,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中充分利用了XML文档的灵活性,来更好地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4 结束语

总之,本文简要论述了.NET环境下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整个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结构进行设计,设计中只是利用了.NET和XML的部分功能进行模块设计。XML功能强大,.NET平台内容丰富,今后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以便进一步完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为今后系统的扩展和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更加高效地实现高校人事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晓红.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分析及实现原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148-149.

[2]刘友华等编著环境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吕洪林.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1):882-884.

[4]古凌岚.基于.Net框架的XML相关技术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7):1903-1906.

[5]赵宗庆,汪慧芳.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三层结构设计方案[J].软件导刊,2006(23):29-30.

[6]魏一鸣.基于Web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26-128.

环境设计管理篇10

关键词:宿舍管理系统;数据库;Delphi6.0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学生宿舍信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计算机对宿舍学生信息、寝室信息、出入信息进行常规的管理(如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存储),迅速准确地完成学生宿舍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报表打印。

一、 可行性研究

1. 技术可行性:Delphi能够快速开发桌面应用软件,住宿学生人数如果很多,如一般的高校人数超过了1万人,可采用Access做后台数据库。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该系统。2. 经济可行性:虽然计算机资源需要一定的开支,但是通过现代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大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3. 操作可行性: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面向的是学校后勤集团公寓管理部门,宿舍管理人员只需懂得计算机操作的初步知识即可。

二、 系统功能

1.要求登录用户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2.应具有导入Excel数据,Access数据功能。3.能够提供存储学生照片和浏览学生照片功能。4.应提供强大查询功能,以方便用户对各种存储信息的查询。5.应提供登记学生住宿情况的功能。6.应提供学生假期留校登记、人员来访登记、物品出宿舍楼登记。7.应提供增加、删除、修改用户帐户的功能。8.还应具有添加、修改、删除学生及员工基本信息的功能。9.能够在前台对后台数据库进行一些基本管理。

三、数据库的建立

1表的建立:本系统需要建立6个表:1用户表(用户名,用户密码,用户权限);2学生基本情况表(学号,姓名,系别,班级,性别,宿舍,寝室号,寝室电话,联系电话,入住时间,职务,身份证号,民族,家庭住址,籍贯,假期留校,照片);3寝室表(宿舍,寝室号,居住性别,应住人数,实住人数,价格,寝室电话,物品欠缺,物品备注);4物品出楼表(学号,姓名,宿舍,出楼货物,证件名称,时间,值班人,备注);5员工表(员工编号,姓名,性别,所在宿舍,职务,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备注);6人员来访表(来访人姓名,被访人姓名,所访宿舍,所属关系,来访时间,结束时间,值班人,证件名称,备注)。

2建立联系:本管理系统共用到6个表,各表之间均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进行关联。例如学生基本情况表、寝室表通过寝室号关联起来,学生基本情况表和物品出楼表通过学号关联起来等,当某个表发生插入、修改、删除等方面的改动时,相关联的表之间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动。

四、系统各模块设计与实现

1系统登录模块:为了防止非法用户登录系统,破坏系统。系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防止非法用户登录。系统中当某个用户三次登录失败之后,系统自动退出,并警示用户!

2系统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1) 在实现该功能时,需要用到权限表,因此需要用一个TADOQuery控件实现窗体与数据库之间的关联。2) 新增用户:管理员->输入增添用户名->输入密码->确认密码->选择权限->完成添加用户。3) 删除用户:管理员->选择要删除的用户->实现删除功能。

密码设置:1) 通过TADOQuery控件实现该功能模块与数据库的关联。2) 其次为了确保该功能的完整性,确认之后需要判断一下所有的编辑框中的输入不能为空。3) 最后在确认时,还需要编程实现判断原始用户名和密码是否一致,只有一致才有权限修改你的密码。

3数据导入模块:本系统设计数据批量导入模块,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利用 Excel强大数据编辑功能。在数据导入过程中,利用TADOQuery控件强大的功能实现跨库查询,用复杂SQL语句来防止在导入过各上引起的数据冲突。

4信息录入模块:虽然系统提供导入外部数据的功能,但对于少量数据,或是增添个别遗漏数据,也需要系统提供单个数据录入功能。用一个TADOQuery控件实现向数据库的相应表中插入记录。当用户插入记录时,系统要检查用户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完整。如果未填必填项则终止提交事务并提醒用户。同时要检查用户所输入数据是否与库存数据产生冲突,若有冲突,则终止提交事务,并提提醒用户。

5信息查询模块:对于学生信息的查询,可以按学号查询、按姓名查询、按班级查询、按寝室号查询,这四个功能模块在具体编程实现上基本上是一样的。

6信息修改模块:由于学生调换寝室、寝室财物缺失、员工信息发生改变等原因,管理员需要修改数据库中现有数据。用一个TADOQuery控件实现对数据库的相应表中记录的修改。

7出入登记模块:为了寝室的安全,需要对来访人员做相应的来访登记。而对贵重物品出楼也要做相应的登记,为了方便假期寝室管理,对假期留校学生进行统一登记。用一个TADOQuery控件实现向数据库的相应表中插入记录或修改记录值。在进行人员来访,货物出楼时,除了记录相应的人员信息外,还自动提取系统时间,记录事件发生具体时间,以备后用。在登记假期学生时,只需对学生记录中的值做相应的修改。

8报表模块:报表模块是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模块,Delphi带报表功能并不强大,可以和Excel报表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给用提供强大的报表功能。

五、结束语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开发,先从问题的定义开始,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研,即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之后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包括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给出系统的结构图、各功能模块,最后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相比一些数据库编程语言,用Delphi6.0来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侧重于追求系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功能的完善性、方便用户使用等方面,而且界面提示清楚,提高了编程效率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华蕊.学生宿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北京:电脑开发与应用,2002.27-29.

[2]赵东,邹英等.学生宿舍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J].重庆: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5.17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