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概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5:18:40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1

关键词:航空概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2-02

航空航天技术是表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热力学、计算机技术、材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喷气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1],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工业实力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为了振兴国家,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航空航天类的院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继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受到在校大学生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后,航空航天知识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2]。因此,开设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普及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日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航空概论》课程是我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针对航空特色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航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学航空、爱航空、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兴趣,使他们初步建立航空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本课程的教学现状

《航空概论》作为一门全校公选课,开设对象以低年级学生为主,选课的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很复杂,层次参差不齐,而且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其中有些理论知识,例如空气动力学、飞机发动机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机械呆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厌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关于航空方面知识介绍的基础课程,基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考虑,教学内容应该通俗易懂,不能有太多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要注意扩宽知识面、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反映出科学前沿,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趣味性与知识性,在实际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有鸟类飞行可延伸到现在飞机,有放风筝延伸到飞行原理,进而讲解飞机的构造原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例中汲取航空知识。这样做即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又可以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以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信息量大,且大多数内容以讲述为主。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授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互动、自主式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若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了解世界航空发展历史,教学中可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航空器的各种资料,包括航空器的图片、型号、性能、发展概况等,然后上台介绍给大家,通过收集、讲解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扩大知识面,增长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二)启发、联想、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讲述某些章节内容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由于公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定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授课过程:两只手各拿一张纸,向纸中间吹气,让学生观察。问题1: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答两张纸相吸了。问题2:两张纸为什么会相吸,学生答两张纸中间的压强变小了。问题3:压强代表的是空气中的那种能量?学生答“势能”。问题4:当压强减小时,空气中哪个参数变大了?学生回答“速度”。问题5: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回答“动能”。问题6:当速度增加时压强为什么会减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互讨论,再进一步引导,势能和动能的关系,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最后总结出伯努利定律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加到课堂中,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于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航空概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航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4]。因此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慕课、课外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快捷、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于一体,有着文字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很多的知识比如讲解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印象,甚至费劲口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视频和动画把气流在发动机各部件的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可以非常直观和形象的把信息表达出来[4],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开设

我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并为每个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一个网络账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可以在网络平台建立:(1)飞机图片库。将国内外典型的军用、民用飞机的形状,特征、尺寸和功能建立档案,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更多飞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2)飞机影片库。把一些战争场面中飞机的飞行状况和性能通过影片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受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更加意识到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航空报国、为国争光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5]。(3)老师可以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答疑解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学习,方便快捷,提高学习效率。

(三)慕课

慕课,英文名MOC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意思为“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由教师负责、很多学生参与,集讲课视频、作业、互动、测试相交织的网络教学模式。将慕课翻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到《航空概论》的教学实践中,课前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积累知识,为上课做准备。课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包括成果展示)、评价(包括学生互评)等学习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航模队,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如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现在,航模队的学生不仅可以做出纸质、木质的飞机模型,还能做出可以遥控指挥的飞机模型。并且,通过自学学习遥控飞行器的技术,已经具备航模飞行表演的能力,个别学生还参加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广州分会场上的飞行表演。通过课外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维修飞机航模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集体荣誉感的观念。同时可以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航空航天科普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且选课学生的背景专业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进行教学改进是现实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教学改进,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础,贾玉红.航空肮天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肮天大学出版社,2005:9-1.

[2]王文虎,“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咨询,2007,(7):100.

[3]张秀琴,李涛,王守忠.高等学校选修课设置和教学现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7(6):747-750.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2

如果你不幸被滞留机场,试图从位于机场大厅的航空公司服务柜台获取更多信息基本不可能。当天,在深夜的机场大厅中,航空公司的柜台前只有一位值班的地面服务人员,而年轻的女员工除了一脸疲惫地不停道歉以及提供改签服务之外,几乎无法再提供任何有效信息――身处“服务链”最底端的她没有更多获得航班信息的渠道,也没有向乘客作出“航班取消,立即安排酒店休息”的权力。于是,凌晨一点,所有人都已精疲力尽。

今年7月21日,交通部布了新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其中一条规定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议论――“由于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以及旅客等非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在始发地出港延误或者取消,承运人应当协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费用由旅客自理。”

然而在笔者看来,非航空公司原因造成的始发地延误,由航企承担饮食住宿的确有点冤。虽然此前国内肮企一直这么做,但文也应被视为一种增值服务,毕竟即使是在新规之前,也没有明文规定航空公司要为始发地的天气原因买单。

不过,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这条规定之时,笔者想问,关于延误,我们在乎的真的是那一晚酒店的钱吗?非也。

事实上,我们更在乎的是信息对等,是获得延误航班的起飞计划,是如何规划未来的行程,而并非被动地呆坐在登机口的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听“我们抱歉的通知…”谈到信息对等,其实很多乘客并不知道,延误时,飞行员也会一次次向塔台管制员要起飞时间,管制员则会根据航路、降落机场实际情况或更高一级部门的要求告诉飞行员有没有时间,有多少时间。遗憾的是,机组或航空公司并没有把这些信息及时通告乘客。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级信息通告的缺失,造成了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矛盾。

那么这次,新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明确,航空公司必须及时、定时向旅客通告延误原因、预计延误时间等航班动态,同时,由于流量控制、军事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延误,空管部门也必须每30分钟向航空公司通告航班动态信息。

另外,作为比乘客拥有更多信息源的航空公司,应该综合这些信息对航班的延误情况作出预判,并将选择权交给乘客,而非捂着信息不放,让旅客干等。

例如北京暴雨,某家肮空公司从上海、广州、重庆、西安、中卫、海拉尔等多地飞往北京的航班都被流控,间歇放行,此时最容易被首先放行的航班一般是上海、广州,其次是重庆、西安,最后才是中卫、海拉尔。对此,航空公司应该对航班的放行概率做出判断并告知乘客。像中卫、海拉尔这类小型机场被放行概率极低的话,航空公司可以说肮班取消概率90%,仅有10%的可能性会起飞。乘客可以及时选择改签次日航班,或者继续坚守10%的可能。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3

关键词:航空大都市理论;河南;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F5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引言

2013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部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并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2014-2040)》中明确将其建成生态智慧的航空大都市,为现代产城融合发展提供示范。航空大都市理论由约翰・卡萨达教授提出,在实践中表现出理论的先进性。但该理论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国情提出,并未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和河南这个内陆城市得到检验,因此分析了其在河南省情下的适用性。

二、航空大都市理论概述

1.航空大都市理论内涵

航空大都市的概念由约翰・卡萨达(John D. Kasarda)教授提出,是指以机场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区,甚至向外延伸25公里,在结构上与传统都市类似,后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是大量通勤者居住的郊区,而航空大都市以机场为中心,是交通走廊、航空相关商业、住宅项目的集群[1]。

区域经济学教授曹允春给出的定义:以空港为核心,以高附加值、高航空依赖度、强外向型的临空产业为经济发展载体,以高收入、高国际比例的空港居民为社会发展构成并伴有高消费能力、高流动性的航空旅客,以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协调完善为生态特点,突出全球通达性、地域吸引力、临空产业辐射力、空港社会创新力、多元文化融合力、区域国际影响力的空港周边区域,强调以人为本的空港、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2]。

可见,航空大都市是城市的部分区域,其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及经济均以机场为中心,由核心层的航空城、由此向外延伸的走廊、航空相关产业集聚及居住产业组成。

2.航空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单纯交通设施―机场

机场在城市边缘,功能单一,主要作为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部分。此时机场规模小,客货运量小,经济容量不大,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主营业务以航空服务为主。机场附近存在旅馆、银行、餐馆等设施,但相互之间联系较小。

第二阶段:综合性质―航空城

随着机场规模扩大、客货运量快速增长和航线网络化,机场开始发挥其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渐与临近区域融合形成临空经济高度集中区域,最终具备完整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自我组织能力。从机场到航空城的转变是附加的功能和空间。

第三阶段:新的城市形态―航空大都市

这是城市化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城市形态,该区域的布局形态:空港内有限的空间均支持高租金的活动,类似于市中心;空港圈外各类活动和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时间敏感程度排列;空港本身以各种轨道和公路交通方式与城市其他地点连接。

三、航空大都市理论在河南省情下的适用性

航空大都市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部分城市不断得以运用,如北京首都航空城、美国孟菲斯航空城、德国法兰克福航空城等。但河南属于中国中部地区,其机场与区域经济情况与发达国家、中国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河南省情分析航空大都市理论的适用性。

1.天时

航空大都市的突出特点是不断吸引众多与航空业相关行业在其周围及交通走廊地带集聚,河南已具备航空大都市形成的天时。

首先,在全球网络化和速度经济驱使的21世纪,商业竞争法则是现代经济时代的“快鱼吃慢鱼”,航空运输显现出巨大的时空收敛性,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发展航空经济带来了新契机。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革新,全球正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东部沿海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郑州航空港区地处中原,多式联运(航空、铁路、公路)功能日趋完善,不断吸引国内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国际知名企业聚集,呈现出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枢纽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后,郑州机场初步形成干支结合的枢纽航线网络结构,达到中等枢纽机场水平,其货邮吞吐量增速多年居全国大陆大型机场首位,展示出航空货运蓬勃的发展态势。

2.地利

航空大都市建设的前提是机场的运营规模和网络通达性。郑州航空港区具备建设成全国甚至全球性区域交通枢纽的条件。此外,航空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密集的人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画圆,半径为500KM,人口在全国占比30%,GDP在全国占比27%;半径为1000KM,人口占比达56%,GDP占比达51%;半径为2000KM,人口占比达90%,GDP占比达95%,可见郑州航空港区所处区位具备建设航空大都市的人口基础和经济基础。

3.人和

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区位优势显著、发展前景广阔,国内外航空公司及货代公司纷纷入驻,UPS、联邦快递、DHL、“四通一达”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已入驻,充分展现郑州航空港区超高的人气。此外,郑州航空港区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经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河南省政府积极造势,强力推动促进发展,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打造大产业,形成大枢纽,塑造大都市”;郑州市政府通过《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将国际航空大都市定位为郑州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河南已经呈现出不断吸引着众多与航空业相关的行业在其周围及交通走廊地带集聚的天时条件,机场的运营规模和网络通达性的地利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的人和态势,已具备航空大都市理论落地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约翰・卡萨达.航空大都市:21世纪的商业流动性与城市竞争力[J].城市观察,2013(2):25-34.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4

1主要问题和原因

《可靠性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1学校

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往往是航空企业机务类工作,由于民航行业背景高度的安全性,保密性特征,使得了解民航具体运作细节,很难很难!而可靠性理论属机设计制造维修关键技术理论之一。目前学校缺少专项资金用于实践教学,尤其是缺少民航企业实质性的参观实习机会。如果学校能够安排学生在民航企业中有一定的相关实践经历,那么学生会对《可靠性理论》课程的精髓有一定的认知。

1.2教材和教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氛围的新气象,可靠性理论的知识在民航企业的推广和应用中不断创新,传统的可靠性理论教材只是将可靠性理论基本概念如可靠度等,以及系统可靠性分析加之统计知识的简单叠加,看似严重脱离实践,学生难以再沉下心来努力钻研其中的内在联系,所以需求更加方便快捷了解民航维修基本理论。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可靠性理论》教材,同时也是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部级特色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同时也是部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卓越班使用的教材,同时也是天津市品牌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可靠性理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主讲老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该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如此重要的核心教材在2013年便着手重新编著。新版的《可靠性理论》教材具有如下创新。帮助学生用概率统计思维建立可靠性基本概念和机务维修应用的联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学生虽然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是仍然不能将这些基本知识的方法与可靠性基本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不能很好的建立“概率统计”的概念,以“概率统计”的思维建立机务维修数学模型。所以,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尽量达成此目标。紧紧围绕可靠性基本概念系统可靠性分析角度完善维修应用模型在章节的安排上,更加注重逻辑性,突出寿命试验的应用例题等。贴近机务维修工程实践对本教材章节和具体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力图体现联系现代可靠性理论基础和前沿、贴近工程实践、方便学生学习的特点,在体系上有所创新。作为部级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教材,将对涉及到的概念、原理、定律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均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说明。精心设计了大量的例题,以加深学生对可靠性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可靠性典型问题的能力。能担任10年以上的教师基本上都接近中年,此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家庭的负担比较繁重,自然会占据一定的人生时间。同时,教师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应付各种量化考核,甚至作为院系骨干参与行政管理,几乎没有多余时间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水平止步不前。众所周知,慢工出细活。各种考核的结果是该干的没有干好,(例如教材可以慢慢回味和整理,慢慢调整,一部优秀的著作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其他那些各种要求有时也很难超越。

1.3学生自身

在当前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受到影响。能考入中国民航大学特色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的学生也是非常优秀的生源,但是学生入学后,不同的学生读书目标差异很大,有的只是想获得机务文凭后找个航空公司工作,上大学的目标只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作为敲门砖,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只是带着被动的心态去上课,被动的接受知识。加之可靠性理论知识本身就很乏味和枯燥,学生的主动性本身比较弱,自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建议

本科生《可靠性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充分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案例教学和开展理论走进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可靠性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维修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1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和院系应积极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经常引导学生到民航机务类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通过实践性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民航企业维修过程,以此了解可靠性理论所承担的作用。目前卓越班学生有机会做到去企业实习,可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还是没有这种机会,希望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慢慢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2强化案例教学

新版《可靠性理论》教材中设计提取了大量的例题,其中有些例题是航空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数据收集。将这样的真实有效地数据结合可靠性理论知识,则可生成一个个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周易蒙卦中提出了“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自然观方法论思想,认为在兴趣爱好导引下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主动请教的行为,是一种“童蒙求我”的行为,而不是相反即不是“我求童蒙”的行为[5]。如果中国民航大学工业工程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规律,调整为在兴趣爱好的前提条件下,主动接受认知,主动学习可靠性理论知识,那么教学效果会整体大大改善。一所综合性大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人文社科以及理工精神的培养,会自然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学习规律会成为基本认知。而中国民航大学属于行业特色工程技术类大学,缺少了人文环境的熏染,学生的主动精神不能很好的彰显。

3结语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5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 机场容量;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19-01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民航事业迅猛的发展,空中交通流量增长较快,现有的空域结构、网络布局、通信导航设备等难以适应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拥挤现象不断产生。为了解决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加而引发的空中交通拥挤和大面积的航班延误问题,国内建立新的流量管理控制方案来缓解不断加剧的机场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机场和空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1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概念

如果管制发现某地点或者区域流量大于容量,即“流量饱和”时,为保证空中交通安全,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减少通过这一空域单元的流量,或是增加该空域流量的容量,即是实施流量管理。可见,流量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保证流量于容量的平衡,防止出现饱和,这就是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概念。

流量管理的概念是在流量控制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基本目标是相同,即保证流量始终小于容量,但是两者在实现手法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区别:

(1)流量控制在航空器起飞后才发挥作用,主要采用空中调速、等待等方法;流量管理在航空器起飞之前就发挥作用,例如,用点面等待吸收航空器的延误,这也是流量控制和流量管理的最大区别。

(2)流量控制主要通过限制流量来避免空中交通拥挤;而流量管理在调整流量的同时,也利用调整程序、增开扇区、调整航路等方法增加拥挤空域的容量,以实现流量管理的目的。

2 机场容量概念

按机场的规划来说,容量定义可以细分为实际容量和最大容量。实际容量是指在一个给定时间内,可实际服务的航空器的架数,它包含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延误。最大容量(也可以称为极限容量、饱和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根据可以接受的最大延误和持续请求,可以服务航空器的最多架数。其中,持续服务清求是指任何时间总有航空器等待进入并接受服务。这两种定义最大不同在于,服务请求是否持续不断的,最大容量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空管系统可以同时提供最大的服务数。显然,实际容量总是小于最大容量的,一旦航空器的服务请求超过最大容量,就会造成一部分航空器延误,甚至取消或改航。实际容量是随着航空器实际服务需求变化的,具有一定随机性。最大容量则与此无关,故可以作为评判空域提供服务能力的标准。

3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策略

飞行流量管理分为先期流量管理、飞行前流量管理和实时流量管理。实施飞行流量管理的原则是以先期流量管理和飞行前流量管理为主,实时流量管理为辅。

先期流量管理,即战略流量管理,规划的时间范围为飞行前几个月到实际飞行的前两天,属于流量的长期规划范畴,主要是长期航班时刻表的制定。一般在每年冬季根据以往的历史数据以及对下半年情况的预测制定下半年的航班计划。在制定班期时刻表时对定期和非定期航班的飞行时刻加以控制,避开空中交通网络的拥挤区域,防止飞机在某一空域过于集中而使流量超过负荷。包括对全国和地区航线结构的合理调整、制定班期时刻表和飞行前对非定期航班的飞行时刻进行协调。其目的是防止航空器在某一地区或机场过于集中和出现超负荷流量,危及飞行安全,影响航班正常。

飞行前流量管理,即预战术流量管理,是指当发生天气恶劣、通信导航雷达设施故障、预计扇区或区域流量超负荷等情况时,采取改变航线、改变航空器开车、起飞时刻等方法,疏导空中交通,维持正常飞行秩序。规划的时间范围为实际起飞的前一天到两天,属于中期的规划范畴。对预激活的航班计划进行调整,使其按照规定的管制间隔有秩序地飞行。最终的结果是每日的ATFM的航行通告。

实时流量管理,也就是战术流量管理,是指当飞行中发现或者按照飞行预报将要在某一段航路、某一区域或某一机场出现飞行流量超过限额时,采取改变航段,增开扇区,限制起飞、着陆时刻,限制进入管制区时刻或者限制通过某一导航设备上空的时刻,安排航空器空中等待,调整航空器速度等方法,控制航空器按照规定间隔有秩序地运行。规划的时间范围是飞行当天。在飞机实际飞行的当天,起飞前属于战术流量管理阶段,起飞后对飞机的实时指挥使各飞机间保持安全间隔属于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ATC)部门的责任,但辅助的决策程序如终端区的优化排序、航路测量程序等仍然是流量管理的范畴。

4 小结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6

关键词 飞行技术 飞行学员 课程建设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Flight Technical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Abstract Fligh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quality flight talent to improve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For student pilots training mode,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pilots and flight career, reasonably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planning, curriculum-building measur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andards, effectively rationalize flight technology course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asonable course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flight technology; student pilots; cours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0 引言

目前,在国内、外,针对普通大学生进行的课程建设研究较多,但是,就飞行技术这个特殊专业而言,可行、有效的,符合我院实际的课程建设研究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飞行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大学生是为民航系统输送高素质的飞行员,①其特殊的身份就决定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

研究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原因在于,通过近几年的飞行学员的教学工作可知,来自这两种模式的飞行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②不是很浓。分析这些学员的专业特点,据统计,来自“2+2”模式的飞行学员的原学专业大多不相同,他们的飞行基础知识相对短缺,由此,会造成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根源在于缺少一个比较完善的课题体系建设,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讨,使得任课教师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目标,从而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尽管国内外存在一般大学生的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但是,对行员的特殊大学生来说,已有的研究不能够完全照搬到飞行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的飞行技术专业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专业特点,研究适合行员教育的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我们的民航运输业输送高素质的飞行人才。

1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飞行技术本科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其主要任务是为航空运输业培养航线运输机职业飞行人才。飞行技术专业既为学历教育,又要符合行业对飞行员的职业要求,同时由于民航是一个高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行业,因此,对飞行员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在知识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符合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满足行业规范和与国际接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设施和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根据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与培养高素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相适应的富有特色、水平先进、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目前飞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特色不够鲜明,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梳理、规范,课程内容与行业执照考试内容衔接不够紧密,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任课教师指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2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

2.1 课程建设规划

飞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以飞行技术专业规范为指导,根据学科领域、知识点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梳理课程内容的衔接,构建涵盖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的五个课程群。

(1)飞机基础知识(理论)课程群:飞机结构与系统、航空动力装置、民航飞机电气仪表及通信系统、飞行气象学及其应用。(2)飞行基础知识课程群:航空医学、航空运输地理、飞行技术概论、基础飞行模拟训练、飞行员职业素质与能力概论、民航概论、民航运输系统概论、航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航空公司机队规划。(3)航行基础知识课程群:空中领航学(I)、空中领航学(II)、仪表飞行与航图、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现代导航技术。(4)飞行理论与管理课程群: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飞行计划、安全飞行原理与事故案例分析、飞行法规、飞行心理学与人为因素、驾驶舱资源管理、飞行运行与安全管理基础、飞行资料与手册(5)飞行英语课程群:飞行英语(I)、飞行英语(II)、飞行英语(Ⅲ)、飞行英语(Ⅳ)、英语无线电陆空通话、ICAO英语。

2.2 课程建设措施

重点建设几门核心课程,建成校内、行业内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整体优化。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同时,不断加强高质量自编教材的比例,争取五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行业和国际化需求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比例不低于60%。实践教学资料齐全、科学、实用,实验项目全部具有指导书。

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内容,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进、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文件与资料建设、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几个方面。考虑到飞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多样性等特点,课程群内的课程之间以及不同课程群的课程之间必须相互关联、紧密衔接,保障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3 课程建设基本标准

每门课程以局方执照考试大纲、执照题库、相关规章、飞行技术专业规范等为依据,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的经验。

2.4 特色课程的建设

重点围绕核心课程加强双语课程、模块化课程建设。为适应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为了适应民航发展的要求和与国际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开展双语教学课程。③

3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难以替代的,可以检验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课程考核工作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教学质量、教风和学风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为使课程考核更加综合化、制度化、科学化,需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课程特点和教学风格采用多种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针对飞行学员的自身特点,加强对飞行学员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核,改变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防止“考前突击”的行为,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注释

① 刘星. 高校教师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增刊:66-67.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7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东航一航班在降落时因旅客打手机,导致导航设备受到严重干扰,飞机只得拉升复飞后再次降落。接着有媒体从东航得到确认,4月23日长沙至温州的MU2641航班在降落期间,有一位旅客打开了手机,造成飞机信号不稳定而复飞。

在航班上用手机是否真会导致重大事故?这是民航领域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至今也没有得出让大家都满意的结论。为什么会有这条禁令呢?这得从20年前说起。

飞机上不让用手机的由来

199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出台规定,禁止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理由是:1、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会影响手机的地面基站系统。我们知道,当你使用手机时,在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基站为你服务。当你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就需要重新选择基站,并切换到新的基站,这个过程是需要计算的。当你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时,由行速度很快,过区切换会非常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2、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机载电子系统。

在这项规定出台之后,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也认为手机确实有可能对飞行系统产生实质干扰,并针对所有商业航空公司,推行这项禁令。事实上,在出台这项规定之前,这个问题就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1960年代初就有人报告说,有一架飞机因受到收音机干扰,偏离了正常航线。尽管这个说法的猜测色彩很重,但问题事关人命,不能掉以轻心。美国政府立即着手展开调查,由FAA和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A)牵头,召集了来自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各路专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

旷日持久的研究

波音公司的专家布鲁斯・唐纳姆,从事飞行器电磁兼容性研究已经长达10年。他表示,波音确实收到过几例这样的事故报告,比如说在巡航过程中,自动驾驶系统会偶尔莫名其妙地关闭或偏航。还有一些航空公司报告说,乘客使用手机,对舱压、磁向、导航和地空通信等系统都造成了影响。

更吓人的是记录在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的“飞行安全报告系统”中的一次事故,一架波音737在一次夜航着陆时,定位器突然发生了大幅度偏转,且没有任何提示。当机长察觉到这个严重事件时,飞机已偏离航线1英里。当时的飞行高度很低,发生这样的事故是非常危险的事。在报告中,这位机长抱怨塔台没有及时提醒他偏离航线,并且非常肯定地说,客舱有手机或类似设备干扰了定位器。

唐纳姆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他号召一些航空公司,协作进行测试。然而令波音工程师不解的是,无论在真实航班上还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大量测试,都没有重现前述报道所提及的可怕情形。为了取得更多的数据,这项研究旷日持久已经几十年,而且仍在继续研究中。在此过程中,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干扰因素过于复杂

在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数据之后,RTCA认为,实际情况中的电磁干扰因素过于复杂,实验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飞机需要通过天线接受来自地面塔台和轨道卫星的信号,进行通信和导航。理论上说,乘客一旦使用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发射的电波就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个过程产生干扰。比如这些电波会从玻璃窗和舱门的缝隙逸出,被机载天线接收,从而影响它接收正常的信号,也就是所谓的“前门干扰”。

前门干扰发生的条件是,干扰波与正常载波恰好具有相同的频率。以美国流行的手机为例,手机在使用时,会发射1850Mhz到1910Mhz的工作波,以及一些背景杂波。当飞机离塔台很远时,塔台的信号很弱,一架麦道MD-88客机的机长里查德・因斯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他曾报告说,在一次航班中,他耳机里突然出现了很强的噪声。他通过广播要求乘客马上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噪声立即消失了。不过,电子设备干扰机上通讯的因素也只是推测而已。

对于电磁现象,想要确凿地证明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因为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而且还有很多因素是我们不知道的,比如多大强度的干扰才能造成影响,以及是否有外部因素会产生影响,比如闪电或者军事雷达。总之,以上我们说的这些手机对飞机的影响,要么是理论上的,要么是基于推测,实验中没法证明。

“飞行模式”并未单独讨论

2001年,NASA对一架波音747和一架波音737进行了几周的测试。他们在乘客座位上,放置一台超宽频带的无线电发射机。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飞机的自动防撞系统当即出错,无视附近的另一架飞机。而且仪表着陆系统在行驶过程中,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发生了明显的漂移。虽然如此暴力的实验与日常情况相去甚远,但这至少证明了前面的理论结果是正确的:一旦存在与飞机组件工作频率相同的杂波,确实会对飞行系统造成干扰。

这各种各样的道理和事实,使FAA和FCC左右为难:一方面,这种干扰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只是个概率问题;但另一方面,这种概率比出门被雷劈还要小,这么多年来一直要求乘客关闭手机,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2005年,FCC打算放宽这项禁令,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下,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比如与通信设备厂商合作,为手机的发射功率设定一些限制。他们还考虑为飞机开发一种专用的机载通信设备,以满足乘客的通信需求。

但这又招来了新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是强迫用户只许使用机载通信设备,而这显然会给航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有违商业公平性。2006年,FAA再次宣布,维持原先的意见,即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由各航空公司自行执行。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8

白皮书是政府、议会等就重大问题公开发表的文件。航天白皮书,体现了中政府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凸显了中航天进一步走向透明和开放的态度。

从2000年到2011年,三部白皮书的发表跨越了11个年头。如果以2006年为中间点,对中航天前后两个五年时间段的发展做一个大致梳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航天发展正处于“提速”阶段:

――从研制及发射卫星的数量看,前一个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卫星,后一个五年,这个数字是70颗,增长7218%。

――从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看,前一个五年发射24次,后一个五年发射67次,增长了179%。

――载人航天方面。前一个五年中,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两人多天”的载人航天飞行,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后一个五年中,载人航天工程顺利进入“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成功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了建设空间站的关键技术。

――深空探测方面。前一个五年中,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并开始实施;后一个五年中,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相继飞向月球,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开启了中航天的深空探测新时代……

比较三部白皮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航天跨越发展的轨迹;而最新的2011年白皮书,又预示着中航天发展的全方位提速在下一个五年中将体现得更加充分。最新的白皮书明确:未来五年,中将加强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统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推动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前两部白皮书相比,新白皮书丰富和细化了空间技术方面的内容,在阐述过去进展与未来任务时,按照航天运输系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空间碎片等九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对未来任务的描述更加系统也更加具体。在“航天运输系统”方面,提出“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和运载火箭上面级,实现‘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其中“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的名称及性能都是首次公开提及;在“载人航天”部分,首次公开提出“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在“深空探测”部分,首次提出“开展深空探测专项论证,推进开展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等,可谓亮点纷呈。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9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暗能量黑洞?

研究者的解释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看得见的有形物质世界,是建立在无形暗能量世界之上的;前者有时空概念,而后者没有时空概念。在无形暗能量世界中,一切暗能量都是超光速的;而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一切都是亚光速的。光速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分水岭。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多次用“爱因斯坦”号列车来举例说明时空的相对关系。这位研究者则用航天飞机来表述暗能量黑洞的特殊性质:

假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72万千米,航天飞机的航速是24万千米/时。因此按照常规,从甲地到乙地的飞行时间应是3小时。但是,因为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暗能量黑洞,这个黑洞的直径是24万千米,于是奇迹发生了——航天飞机从甲地到乙地实际只用了2小时。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航天飞机的头部刚刚接触到暗能量黑洞区域的边界线时,它同时已经从另一端出了边界线。尽管如此,这架航天飞机没有断成两截,它始终是完整的。

但是,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必然要发生。’假设航天飞机是在早上8时起飞的,那么,在甲地给航天飞机送行的人,以及在乙地准备迎接航天飞机的人,当然,也包括乘坐航天飞机的人,此时他们的手表所指向的时间全都是8时。可是,当航天飞机穿越黑洞抵达乙地时,曾在甲地送行的人和正在乙地迎接航天飞机的人,他们的手表所指向的时间仍然是11时;而航天飞机上乘客的手表所指向的时间却是10时。所差的时间,正好是穿越暗能量黑洞节省的时间。按照这一结果来类推,航天飞机穿越的黑洞越多,它所节省的时间也就越多。

这个暗能量黑洞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它没有什么引力,不会把它附近的物质吸进去,只是一个不容三维物质进入的特殊区域;这个特殊区域中的任何一个点,不但时间等于零,而且它的空间对于三维物质而言也等于零。因此,无论什么三维物质穿过它时,都是即时性的。

但是,一维性的光线通过它时则会发生不同的情况。光线穿过黑洞时会因某种未知原因发生频率变慢的情况,而频率变慢即意味着波长变长,这可能就是科学家观测MCG-6-30-15时,发现来自这个星系中心的x射线产生引力红移现象的原因。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篇10

关键词: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0 引言

科学技术是航天技术的基础,而航天技术集合了现代许多科学技术的新研究成果,所以航天技术也是科学技术的延伸和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仅预示着一个国家在该方面的强大,更是显示着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卓越及国力的雄厚,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航天技术的地位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不能单单以发射了多少卫星、发送了多少载人航天飞船、研制了多少火箭和飞机来看出一个国家在该方面的实力,而如何确保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和航天设备高效、顺利的运行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下面就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展开论述。

1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概述

技术状态管理,顾名思义属于管理系统的一个工具,也是项目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管理途径。技术状态管理一词对于航空行业专业人士来说并不是陌生词语,而人们也可以在不同的科研、技术项目中领略到技术状态管理的重要性。只不过技术状态管理一词的是从航天项目中引进而来,且技术状态管理一词以及技术状态所选择的方法最早源自于20年代中期的美国军事行业,自此才广受各领域人们推广开来。技术状态管理自出现以来发展比较快,从20世纪末期开始技术状态管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ICM率先提出CMII,并给出了一整套有关技术状态管理的规范定义。

20世纪中期,美政府军事相关企业首次提出军事武器的采购计划,并拟定出了相关合同。该合同较传统不同的是对军事武器的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要求提出的同时,美军方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对相关技术项目研发进行约束和监督,如果没有对军事项目进行规范和管制,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往往不合格。因此,美方政府自发规定一些条例,要求军事武器研制商家必须要保证产品质量,此时,技术状态管理的雏形已经形成。随着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美方政府加大了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先是建立AFSCM标准,又在90年布MIL-STD-973标准,伴随着技术状态管理的高速提升,又制定了EIA-649新标准。EIA-649也是我国至今航空航天行业的项目参考执行标准。

2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在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运行中需要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如果在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中仍然沿用最传统的管理手段,必定影响航天项目整个实施工作,而陈旧的信息系统也会导致航天项目的运行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航天项目研发人员运用先进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智能网络等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来保证航天项目中信息传递的精确高效运行,同时可以为航天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空间。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在航天项目中的应用有以下。

首先,基于高效的信息系统,航天项目可以更加快捷精确地对自身技术状态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最重要的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相关警示,航天研发人员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来确保航天项目的安全性

问题。

其次,信息系统最明显的用途就是方面航天项目操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中可以明确显示上级所的指示和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审核的信息才可以被系统纳入数据库,信息才能正确无误传达到位。

最后,航天项目执行中会有大量数据信息等待工作人员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将批量信息自动录入、更改、删除,免去了工作人员不必要的手工麻烦。

3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功能

众所周知, 自从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悲剧事件之后,全球人们都开始重新审视技术状态管理在航天项目中的影响。毋庸置疑,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是个过程,只有做好过程中系统的控制、信息的精确才能够发挥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功能。PTC中国区航空国防行业业务发展经理余定方曾经说过:“技术状态管理确保了从产品的需求、设计、制造,到最后投入实际的运营,以及维护维修的产品全命周期过程中,产品性能、功能和物理特性的一致性。”很显然,航空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确实关系着航天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

安全。

3.1 技术状态标识作用

依据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确定航天项目的技术状态是否良好。按照MIL-STD-973标准,由功能基线、产品基线、分配基线三种基线来判断航天项目技术状态。

3.2 技术状态控制作用

在明白航天项目技术状态情况之后,要根据项目运行中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技术控制管理,这就要求对航天项目中的任何变动都必须做到严格控制。首先,必须严格加强对更改过程的控制。其次,在航天项目执行时难免因为估算差错产生一些效果偏差,这就需要对细微偏差做到精确控制。

3.3 技术状态审核作用

该功能作用非同寻常,航天项目依据技术状态管理的安全保证才得以正常运行,只有从根本上确保航天项目每一处环节的安全运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保证航天项目顺利完成。技术状态审核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只有对项目进行功能审核和物理审核,才可以避免一些常见问题发生。

3.4 技术状态纪实作用

无论哪种航天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是一个可以记录下来的历史,因此可以说技术状态纪实正是对整个过程最有凭据的记录。只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白该项目的缺点、成绩,只有将整个项目运行记录成可读性数据,才可以将项目完整进行。技术状态纪实为航天航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历史追踪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天项目在正确轨道上的发展越来越可观。

4 结论

通过本文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概念、由来、相关信息系统和功能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航天项目产品是关系到相关人员的性命的技术产品,为了保障航天设备高效、顺利的运行和航天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航天技术对产品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的规范和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存在。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进行研究,希望我国在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方面能够越来越规范,同时也希望我国航天项目技术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便保证我国航天事业能够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丽,高德记.技术状态管理及实践[J].航空兵器,2003(4):36-38.

[2]章引平.技术状态记实——兼谈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1988(8):19-24.

[3]诸一维.采用航天产品项目管理国际标准的研究[J].航天标准化,2005(8):1-8.

[4]诸一维,罗瑛.QJ 3118-99《航天产品技术状态管理》介绍[J].航天标准化,1999(10):14-17.

[5]常燕青.项目管理在技术状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17-19.

[6]卢晓青,刘靖.航空新研电子元器件技术状态控制探讨[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1(4):37-39.

[7]金鑫.航天型号项目管理推进中的型号总体策划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