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9 00:06:17

婴幼儿故事

婴幼儿故事篇1

【NO.1:选】

如何选择适合0~3岁婴幼儿听的故事,是家长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 故事主题单一明确,情节简单有趣,且有重复情节。0~3岁的宝宝,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主动记忆能力差,因此我们在选择故事材料时,要尽量以单一明确的故事主题为主,这样幼儿一听就懂,且能从中受益。比如《拔萝卜》这个故事,主题单一明确,人多力量大,情节简单且有重复的细节。此时的宝宝,会不厌其烦地愿意重复这个相同的情节,并且家长通过反复地讲述,加强了婴幼儿的无意记忆,也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了素材。

2. 故事形象突出鲜明,语言生动浅显。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吸引幼儿注意的作用,吸引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故事。而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又能使幼儿更易于分辨出谁好谁坏、孰是孰非,从而可以明白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生动浅显的语言,便于宝宝理解、记忆和模仿。比如《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鹅大哥由于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最后落得个泥水满身的尴尬下场,让宝宝在笑声中明白了谦和待人的道理。

【NO.2:讲】

选好了故事内容,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让宝宝愿意听、喜欢听。有的家长担心,1岁以内,尤其是在孩子还不会发音的时候讲故事,是否会有对牛弹琴的感觉?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母体里吸收了充足的营养,再加上很多妈妈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很多婴儿一出生就对声音非常敏感,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爸爸妈妈的声音是最熟悉的。毫无疑问,讲故事、听故事是父母与宝宝进行交流、加深感情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花了时间和精力给宝宝讲故事,宝宝却心不在焉,甚至跑到一旁玩玩具。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很好地掌握给0~3岁婴幼儿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事倍功半。

1. 用标准的普通话讲故事。随着我国推普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以及方言比较浓重的地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话与宝宝交流。尤其是农村一些没有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家长,他们有心想用普通话,但说出来的普通话却不够标准,带有较浓厚的方言色彩。所以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他们还需要克服语言上的一些障碍,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为了下一代,做父母的也要与时俱进。

2. 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在给宝宝讲故事的过程中,声音的高低、粗细、快慢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语气语调。这种变化又代表着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这种对声音运用的技巧,就是讲故事的艺术,也是我们再塑故事人物和再现故事情节的有力手段。比如,给宝宝讲《小兔儿乖乖》,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果用生活中平淡普通的语气语调来讲述的话,必然是个老掉牙的故事,但是若能根据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那将另有一番韵味。我们可以用稚嫩的声音、较快的语速、活泼的语调模仿兔宝宝的讲话,用柔和、中速、亲切的语调模仿兔妈妈的讲话,用粗哑的声音、凶狠虚假的语调来塑造大灰狼的形象,那么宝宝一下子就能将故事中的角色好坏区分开来,并且能随着你语气语调、表情、情感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自主地跟着你模仿小兔子、大灰狼讲话。

【NO.3:演】

父母讲故事,宝宝之所以不爱听,是因为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和情节融合起来,缺少感染力,平淡无味,才导致宝宝走神。虽然讲故事不必像演员那样尽情地嬉笑怒骂,但必要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还是能为故事讲述增色不少。

1. 表情、动作适度夸张,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由于0~3岁的婴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更喜欢感性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给宝宝讲故事时,家长要注意适度的表情和动作的辅助运用。尤其对于低幼儿童来说,听故事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学习语言不断进步的阶段,他们对语言更多的是一种直观学习,发音要领、语言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喜欢观察大人的一举一动然后加以模仿,从而熟能生巧。所以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要尽量和宝宝面对面,让他们可以看清楚你的面部表情和口腔的运动变化,以便学习模仿。

2. 加强与宝宝的眼神交流和互动。由于婴幼儿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因此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要尽可能地多与孩子交流。比如,孩子听故事跑神时,爸爸妈妈不一定非得停止讲述来安顿孩子,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来提醒孩子,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安抚宝宝,像摸摸宝宝的小脑瓜、拍拍手掌、摇摇小铃铛等方式,让宝宝回到故事的氛围中来。

【NO.4:问】

作为家长应该明白,适当的提问可以用来帮助宝宝理解故事内容。当然,为了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听故事,我们一般不要插问,以免打断幼儿思路和故事的完整性,致使幼儿失去听下去的兴趣。目前,虽然有一些幼教专家不赞成家长在讲故事过程中过多地提问,认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抵触心理,但是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故事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甚至会提出一些疑问,所以笔者认为适当的提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1. 讲到重点情节时,为了引起幼儿注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家长可以插入一个问题,让幼儿重述一遍,或者讲述者自问自答,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比如讲《小猫钓鱼》,讲到猫妈妈告诉小猫,钓鱼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时候,妈妈可以问一问:“宝宝,猫妈妈是怎样告诉小猫的呢?”让宝宝把猫妈妈的话重述一遍,再继续讲故事。

2. 也可以在讲到关键的地方提一个问题,启发宝宝思考,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比如讲《三只羊》,讲到小羊、中羊上山去吃草被大灰狼吓了回来,在山脚遇见大羊时,这时,妈妈可以插入一个问题:“羊儿要吃草,可是山上有凶恶的大灰狼,这可怎么办呢?”启发宝宝积极思维,讲出打败大灰狼的办法,妈妈再继续把故事讲完。

3. 故事讲完以后,为了帮助宝宝回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妈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宝宝思考回答。根据宝宝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程度不等的问题。比如,在讲完故事以后,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宝宝可以问:“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理解能力稍强一点的孩子,可以提一些难度稍大的问题,比如讲完《小猫钓鱼》之后,可以问:“小猫刚开始为什么没钓到鱼呢?”再问:“后来小猫为什么能钓到大鱼了呢?”然后再启发宝宝思考:“除了钓鱼要一心一意以外,还有干什么事也要一心一意,才能干好呢?”

总之,父母在设计问题时,基本原则就是让宝宝能够比较愉悦地完成任务,不能因为宝宝没有回答出问题而指责他,这样的话听故事会成为宝宝的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任何活动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NO.5:多】

一个好的故事,幼儿是百听不厌的。宝宝在多次重复听讲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故事情节、语言、意境的美,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家长可以多次重复讲述故事,但每遍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不断提高:

第一遍,可以要求幼儿记住故事的名称、角色,对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遍,可以让宝宝记住主要情节,进一步理解内容。

婴幼儿故事篇2

【关键词】 幼儿文学 学前教育 教育资源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激活,面对一颗种子,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合适的阳光、合适的水份和肥沃的士壤。那么,幼儿这颗种子的天性是什么呢?日本的羽仁说子说:幼儿期是文学期;挪威的布约克沃尔德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这种缪斯本能即是幼儿教育的最大资源,因此,文学教育应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幼儿文学正可以为幼儿的文学教育提供最容易被幼儿同化和吸收的表现形式,这又是由幼儿文学的下述艺术特质决定的。

1 幼儿文学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

“妈妈语”即母亲或者其他长者对婴幼儿说话时专门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其突出的特征除了上述所说的“几乎有如歌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妈妈语”充满了爱意。它不仅使婴幼儿对“妈妈”表达的意思容易理解,而且给儿童温暖的感情和心灵的抚慰。正因为有了能让婴幼儿“同化”的妈妈语,婴幼儿的语言才迅速地发展起来(当然同时也伴随着心智发展)。和“妈妈语”一样,幼儿文学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在人类的文学中,如果说有一种能够让婴幼儿“同化”的“妈妈语”,它就是幼儿文学(或称婴幼儿文学)。幼儿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甚至不同于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它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我们可以先从婴幼儿文学的阅读来谈。婴幼儿接受文学的方式离不开大人的讲述。当大人为孩子讲述《猜猜我有多爱你》时,会采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呢?讲述语言中,会注入何种感情呢?答案可能是大多数人会采用“妈妈语”这一语言形式。由此推演,成人作家在创作婴幼儿文学时,实际采用的正是讲妈妈语时的那种姿态。那么,幼儿文学的“妈妈语”为什么特别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呢?

1.1 充满爱意。儿童教育的最高法则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如果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教育就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就有源头活水,就有巨大的可能。如果幼儿感受不到被爱,整个世界将会在他面前关闭。幼儿文学就充满了“妈妈语”所拥有的爱意、关怀,它呵护、抚慰孩子的情感,悉心地关怀孩子的成长。

1.2 具有鲜明悦耳的韵律和节奏。幼儿不仅用大脑,也用身体来学习。幼儿学习语言,会调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幼儿文学正是听觉的语言艺术。在婴幼儿阶段,儿歌这种诉诸身体动感和听觉的韵语,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作为“语言本能”,幼儿天生就有对语言韵律和节奏的敏感,经过儿歌的韵语的浇灌,幼儿心里的语言萌芽就会飞速地破土成长。不只是儿歌,优秀的幼儿故事的语言也是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

1.3 富于幼儿生活的情境性。新闻联播的语言、大人之间关于性方面的谈话,之所以不是幼儿能够体会、接受、掌握的语言,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语言里没有幼儿生活的情境。可是,在幼儿文学中,能够让幼儿感知的生活情境随处可见。

2 幼儿文学的故事性思维

很多心理学家论述过儿童的“故事”思维及其通过故事发展这一思维的意义和价值。杰洛德·布兰岱尔把孩子的故事表达方式称为“原始历程”,主张“在儿童至少达到一定年龄之前,我们都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或修改自己原始历程的思考方式”,因为“如果它能发生效果,确实会成为孩子叙述自我的绝佳工具”。苏珊·恩杰在《孩子说的故事——了解童年的叙事》一书中,在解释孩子为什么说故事时,列出“了解世界”、“解决问题”、“了解情感世界”、“成为文化的一员”、“建立并维持友谊”、“建构自我”、“创造和改变”等“故事”所具有的功能。詹姆斯·希尔曼更是辩说道:那些在童年时代读了许多故事书或听说过许多故事的人“比起那些没有接触过故事的人来,会有较好的外表及前景。及早接触故事,他们就会对生活产生观照”。

3 幼儿文学认知的整体性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各种材料中,幼儿文学在认知方面的整合性上是做得最好的。在幼儿文学里面,科学知识或者生活中的常识等都是作为文学形象和故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而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孤立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教幼儿知识和科学是很难的,做法不当,就会对其想象力和人文情感造成伤害。而幼儿文学在知识、科学教育上有很高的智慧。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中,知识与想象力、科学性与人文性都是并行不悖的。

4 幼儿文学的可预测性

婴幼儿故事篇3

1.1添加辅食时间《寿世保元・卷八》曰:“儿生四五个月只与乳吃,六个月以后方与稀粥哺之。”指出在6个月前以纯母乳喂养,而后方才需添辅食。而6个月后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预防有积极意义。但过早、过晚或不正确的添加反而对婴幼儿有害。过早添加辅食可能会导致腹泻、疟痢、痞积等。幼儿脾胃尚弱,若过早食米、面、鱼、肉等,脏腑娇嫩,未能耐受,则脾失运化,胃失受纳,气血未生而痰湿却成,生化不足则易致疳积。水谷下泄则生腹泻,中焦气机失常,肝胆受困,则生黄疸、疟疾等。现代医学认为,辅食添加过早会使一些大分子异质蛋白进入婴儿免疫系统,增加过敏的概率;另外,添加太早会使母乳吸收量相对减少。辅食添加过晚则易生癫痫、客忤、偏食等。小儿生机蓬勃,蒸蒸日上,尤以脑髓生,饮食未全,则生化不足,其害显现于脑,故生癫痫、客忤等。幼儿以母乳为常,未授以他食,则易致偏食。现代研究表明,母乳中铁的含量甚少,如果超过6个月不添加辅食,幼儿就可能会患缺铁性贫血。而不正确、不合理的添加辅食,即便是6个月以后及时添加,同样易导致婴幼儿产生消化系统疾病。《幼科发挥》载有一病案“一小儿周岁,因初食鸡肉太早,自此成积,日渐羸瘦,不思乳食”,可见婴幼儿脾胃娇弱还未能耐受这些滋腻食物,可选择易消化食物进行辅食添加,如牛奶、粥、果汁等。

1.2断乳时间断乳是指断母乳时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新婴儿喂养报告,提倡在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食物,母乳喂养最好坚持到1岁以上,以奶类为主,其他食物为辅。但现实并没有这般乐观,普遍断乳过早。据张雪梅等调查内蒙包头包钢社区母乳喂养的现状发现,7~12个月断乳者占67.34%,13~18个月断乳者占26.25%,19~30个月断乳者占0.73%。从以上数据发现断乳问题普遍过早,在《女学篇・自乳之得宜》曰:“盖天之生人,食料亦随之而生。故婴儿哺育,总以母自乳为佳,每见儿女自乳者,身体较为强壮。”然而“未及一岁之后,不可便以肉果啖之,胃薄脾脆,不能消化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过早断乳而以他食代之,非但没有营养,更易致婴幼儿滋生他病,如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对婴幼儿智力的发育也有较大影响。

1.3喂养人的相关问题喂养人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等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在喂养知识方面,许多新生妈妈缺乏一些母乳喂养常识。在喂养态度方面,生活中难免会有不顺,妈妈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养,会使婴幼儿吸入带有“毒素”的乳汁;或者婴幼儿哭闹,而让妈妈惊慌失措而进行喂养,焦虑情绪所产生的荷尔蒙,导致乳汁分泌存在障碍。在喂养行为方面,中国素有老人帮助照看第三代的传统,故喂养人除新生妈妈外,很多时候由爷爷奶奶喂养。老年人因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带着传统的思想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喂养问题。如老年人有强迫式喂养,认为乳汁营养不足,需添加奶粉,怕“饿细了肠子”;还有老年人喜欢嚼东西喂养婴幼儿;认为对婴幼儿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认为给婴幼儿食用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等,这些无疑是一些该舍去的陋习。在其他方面,有不少人会另请乳母代为哺乳,乳母的选择需讲究,《普济方・婴孩初生门》中提及:“择乳母,须精神爽健,情性和悦,肌肉充肥,无诸疾病,知寒温之宜,能调节乳食,奶汁浓白,则可以饲儿。”乳母的选择原则,应当身体健康、品行端正、能关爱小儿的乳母才代为母乳喂养。

2解决婴幼儿喂养问题的措施

小儿初生,如嫩草之芽,气血未充,脏腑柔弱,全赖悉心调护,若稍有疏忽,易致患病,甚至夭折。然则当今婴幼儿喂养问题普遍令人堪忧,及时正确地改善这一现状来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已势在必行。

2.1节乳食如《幼幼集成》中:“夫人以脾胃为主,故乳哺须节,节则调养脾胃,过则损伤脾胃。”“凡食后不可与乳,乳后不可与食”明确提出婴幼儿哺乳要有节制,不宜过饱,所谓忍三分饥,吃七分饱,乳食不共与之,否则乳食并进,难于消化,或将成癖成疳。具体喂养应适婴儿所需,如《备急千金要方》曰:“凡乳母乳儿,……如是十返五返,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

2.2调寒热《幼幼集成》中强调“夏天忌热乳,冬月忌寒乳,皆宜捏去之而后与之。”“冷热不调,停积胸膈,结为痰饮,遂成壮热……”,指出喂养宜应四季之变,寒温恰当方可,失之则百病生。

2.3薄滋味小儿脾胃尚弱,不耐滋腻厚味,《幼科指南》曰:“肠胃脆薄,乳食易伤”,况鸡鸭鱼肉乎?即所谓“肉谷虽甘更乱真”。乳母也需谨慎摄食,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中指出“其母亦当淡滋味,一切酒面肥甘之热物,瓜果生冷之寒物,皆当禁之”,乳母的饮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母乳质量,关乎婴幼儿之健康。

婴幼儿故事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正在长大,能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2、能完整的说一句话,鼓励幼儿想说、多说、大胆说、会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感受想快快长大的情感。

活动准备:婴儿的衣服、鞋、袜、奶瓶;动物的图片;DVD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完整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难点:感受自己想快快长大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婴儿的婴儿的衣服、鞋、袜,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大家熟悉的东西,大家想看吗?

从袋子里一一拿出婴儿的衣服、鞋、袜、奶瓶。让幼儿来认认这些物品。

师:你们穿过这些东西吗?用过奶瓶吗?什么时候用过呢?那现在还用吗?为什么不能穿(用)了?

二、讲述故事。

1、有几个朋友他们也想长大,我们先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呢?(鼓励幼儿学学小动物的形象)一起来听听他们想长大的故事吧。

2、讲述故事第一句,“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天天盼着自己长大”,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听了故事你们就明白了。(按故事顺序出示动物图片)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提问:

(1)小老鼠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马上长大?小猴子和小青蛙呢?(小老鼠拼命吃东西,小猴子穿爸爸的衣服、裤子、鞋子,小青蛙每天练跳高)(2)结果它们长大了吗?

4、小结:长大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得慢慢来、耐心的等待!

三、谈话

1、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都想长大,小朋友们想长大吗?那你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什么呢?

(幼儿自主发言)

2、大家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医生的,在成长的路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会害怕吗?有勇气战胜困难吗?

婴幼儿故事篇5

婴幼儿睡眠障碍的识别

婴幼儿睡眠障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睡眠不安: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两方面;②昼夜节律紊乱;即睡眠时段前移(傍晚思睡,过早入睡)或后移(白天思睡而晚上清醒);⑧其他:夜惊、过度嗜睡、梦游等。

婴幼儿睡眠障碍既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由病理因素引起的,首先必须正确加以区分。

生理性因素 如饥渴、过饱、受到惊吓、无亲人陪伴、过冷或过热、对周围环境不适应、手指或脚趾被丝线缠住等。

病理性因素 比较多见的有:①佝偻病:表现为刚入睡时和即将醒来时满头大汗,尤其是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者更须警惕本病;②肠蛔虫症或蛲虫症:常表现为入睡后不断咀嚼(磨牙),但消化不良也可有此表现,另外还有易惊的特点;③外耳道炎或中耳炎:表现为睡眠时哭闹,经常摇头、抓耳,还可能伴有发热;④肠痉挛;表现为突然惊醒后反复哭闹,手足伸蹬、出汗、面色苍白、拒压腹部,肠鸣音亢进,取俯卧位时或直肠排气后获得一定缓解,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疼痛停止后转为安静入睡;⑤其他:感冒发热、鼻炎、哮喘等。

婴幼儿睡眠障碍的处理

如果发生病理性的睡眠障碍,需要治疗原发病并进行对症处理,治愈后患儿的睡眠情况一般能恢复正常。下面主要介绍生理性睡眠障碍的预防措施。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这是预防婴幼儿睡眠障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①应当保证婴幼儿能够在安静、黑暗的环境中入睡,尤其大人不要因为看电视、打牌等影响孩子睡眠;②提供舒适的卧具:孩子长到3个月以后,应该将摇篮换成软硬适中的木板床或弹簧床;床垫大小应与床一致,以免婴幼儿的四肢或头部陷入边缘缝隙中;被套应当是纯棉的,注意根据季节和孩子的反应调整被子厚度,经常晾晒和拆洗被子;小睡衣最好是柔软的纯棉质地,应当稍微宽松肥大,切忌穿过紧的睡衣或将孩子裹起来睡。

正确喂养 ①婴幼儿进食间隔时间较短,但不应担心其饥饿而故意将其摇醒并喂食,以免使其形成易醒的习惯;②不要让婴幼儿在入睡前吃太多,也不要让孩子空腹入睡,睡前适量进食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睡眠质量;⑧不要让婴幼儿含着奶瓶入睡,以免引起误吸和养成不良吮吸习惯,如果已长出牙齿,应在睡前用清水漱口。

婴幼儿故事篇6

书籍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古人云:“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书。”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婴幼儿期,丰富的书籍能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美国学者怀特这样说:“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与成人阅读不同,婴幼儿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更多感官的参与,他们在阅读时边看,边听,边触摸,通过实际感知去了解读物。在感知的过程中,触觉是婴幼儿最早感知世界的方式。

婴幼儿思维特点

1. 婴幼儿的感知运动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0-2周岁阶段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活动称为感知运动期。在这一阶段,婴幼儿通过他们的感官体验:看、听、触摸来获取对客观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如婴幼儿通过口唇吮吸母乳时感觉快乐,因此他们喜欢吮吸大拇指带来相似的感觉;婴幼儿通过眼睛总是看到亲人望向自己微笑的脸庞,因此他们更喜欢看人脸图形或拟人化的小动物;婴幼儿出生后被母亲抱进怀里体验到皮肤温暖的触感,因此被拥抱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安全感。由此可见,直接的感官体验是帮助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2. 婴幼儿的思维特点

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是婴幼儿特别是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征。

直观行动思维意指婴幼儿是在行动来完成对客体的感知,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当动作结束,思维随之停止。简单说来即婴幼儿在活动中思考,思维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运动。因此给婴幼儿多种动作训练能有效的锻炼他们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则指婴幼儿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婴幼儿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形象生动的具象性形象更能吸引他们。如“交通规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 “红灯停,绿灯行”这样具体到行动的概念更容易被婴幼儿接受和掌握。

婴幼儿书籍设计中插图的表现方式和书籍的形态有助于婴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将头脑中获得的信息片断连缀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依靠的是画面呈现的形象或由成人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引起幼儿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即表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

婴幼儿触觉发育

触觉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感觉系统。它从胚胎中最早发展出来,在身体中分布最广、信息最多。我们身体表面的皮肤通过触觉刺激都可感知冷与热、轻与重、粗糙与光滑的体验。

触觉也是婴幼儿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是之最早与世界接触、交流的一种途径。新生婴儿最开始通过触觉探索认识周边事物,进而配合其它感官构建他们存在的世界。0-2周岁的婴幼儿大脑处于快速发展的生长期,从触觉系统中得到的丰富刺激与信息对今后大脑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戴维斯在《语言交际手段》一书中说:“初生婴儿靠触觉知道自己身体在外部世界的位置。他们如果想挪动一下自己的身体,那么,首先就靠触觉为自己指明方向。通过触觉,知道什么地方硬,什么地方软,什么地方冷,什么地方热,什么地方粗糙,什么地方光滑。随后,婴儿就很快地学会视觉和触觉联合行动。”婴儿从出生到爬行期喜欢用手到处探索,随着触摸不同形状与质感的物品,皮肤的敏锐度得到极大加强。从爬行期进入学步阶段后,婴幼儿开始学习把触觉与其它感官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由触觉发起的多感官综合运用使得大脑得到进一步发育。而随着智能水平的发展,幼儿会花更多时间去探究周围的世界,在触觉感官上表现为通过不断触摸逐渐对事物有更高级的认知,如粗糙的沙子可以用来堆城堡,在光滑的地面行走容易滑倒。同时精细动作技能不断在实践中获得提高。婴幼儿书籍中的触感体验

1. 材质的触感

材质是书籍内容的载体,合理的材质选择可使书籍从触觉到视觉达到完美统一。而婴幼儿书籍设计由于阅读者的特殊性必须具备安全环保,耐撕耐咬,防水等特点,因此在材质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纸张是婴幼儿书籍普遍采用的材质,通常以纸张覆膜,即在较厚纸张上覆塑料薄膜来制作。此种覆膜书触感光滑,坚韧,难以损坏,俗称“撕不烂”图书。

洗澡书是婴幼儿在洗澡时玩耍的玩具书籍,一般采用EVA材料即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制作,这种材质制作的书籍触感类似软性塑料,十分光洁,柔软,耐水性极强。

棉布也是婴儿书籍的常用材质,图案与文字在棉布上印刷制成布书。棉布相较于纸张触感柔和,布料独有的纹路肌理使触觉层次更加丰富并与生活纺织用品发生联想,婴幼儿在翻阅布书时触摸布料从而代入生活体验,联系到衣物与寝具用品,能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思维能力。而布书形式多样,出了常见书籍形态外,布书可制作成游戏垫、床围等形态,让婴幼儿通过全身皮肤去接触各种材质进行良好的触觉刺激。

2. 局部触感应用

客观环境的刺激能促进婴幼儿感官结构的完善与功能的成熟,皮肤尤其是手部皮肤是触觉系统首先感应到的部位,因此婴幼儿书籍中采用局部触感应用制作而成的触摸书现今被广泛应用为婴幼儿感官功能训练的早教书籍。

基于婴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婴幼儿书籍在设计时常需要使用不同材质配合相应文字内容,如动物类书籍中的动物图形部分置入仿真触感动物皮毛,日常用品类图形部分置入对应形态的软或硬、凹或凸感的不同材质等,让婴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实际的触摸行为更直观的感知书籍内容,从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并有效的转化成学习经验。

3. 书籍形态触感

婴幼儿由于精细动作技能尚未发育完全,具有一定厚度的纸板书更易于他们翻阅。纸板书通常采用胶版纸和硬卡纸制作,内页厚度达到两毫米,边角作圆弧形切割。此种婴幼儿书籍具有触感厚实,圆润,表面光洁的特点。

洞洞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婴幼儿抠洞的爱好。经研究婴幼儿到了七个月以后普遍会发生喜好抠洞的行为,抠突起的螺丝钉、猫眼,扣眼等成为他们热衷的游戏。此种行为预示婴幼儿细小动作敏感期的到来,经过特别设计的洞洞书可通过手指触摸等动作训练婴幼儿小肌肉运动,不同形状层层叠叠的开洞设计给婴幼儿带来丰富的触感体验。

结语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之上,不断有效的感官刺激训练对提高大脑信息存储和提取能力有很大帮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触觉练习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的重要训练方式。

在婴幼儿书籍设计中充分运用触觉设计能通过真实触觉体验促使婴幼儿在脑中构建正确的事物形态;能通过一次次的触摸行为刺激提高感官感知力,让感觉更加细腻;还能增加婴幼儿阅读趣味性,调动其思维积极性。由此可见,触感体验在婴幼儿书籍感官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性。

婴幼儿故事篇7

心理学上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而音乐又是一门创造性的课程,因此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就是一种培养创造性的教育。可以从点滴的音乐教育之中培养婴幼儿的创造性。 一、丰富婴幼儿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婴儿是天生的聆听者,出生后,就会注意生活周围发出的声音,聆听周围环境的声音;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逐渐学会寻找声音的来源、辨别音高和音色。因此,只有通过多听各种声音和音乐,才能培养婴儿对音乐的美的感受力,才能唤起幼儿的音乐情感。第一,引导婴儿注意倾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孩子听外面的雨声、树叶的沙沙声、风声、鸟鸣、冰雹声、雪声等;倾听户外的声音,口哨声、卡车声、汽车声、火车声、飞机声等;还可以跟孩子讨论他们在外面走路的脚步声,听起来是响的还是轻的,是走近了还是走远了,这些都是婴儿音乐体验的基本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比如小手鼓、铃铛,有意识地让婴儿去听,进行简单的声音辨别,还可以让婴儿动手去敲击手鼓或者悬挂的铃。第二,成人在照看孩子的时候,丰富孩子的音乐体验。例如,换尿布和喂食的时候对着孩子唱歌就是一种基本的方式。婴儿可以通过唱歌来感受歌曲的音高和音色,歌唱还有助于促进婴儿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性的发展。第三,在家里播放音乐。让孩子置身于丰富多样的声音、乐器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当中,进一步促进婴儿的音乐发展。第四,婴儿四、五个月大,就会随着音乐做身体律动了。此时,成人可以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节奏风格和旋律摇摆身体、拍手、做动作,这些都是适合婴儿的音乐体验。这不仅能增进亲子间感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婴儿的音乐节奏感。 二、注重幼儿音乐教学的多样化 尽管幼儿喜欢常规上所说的稳定性,但是这不利于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一些常规,进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 (一)音乐选择的多样化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第一,从幼儿和教师自身的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音乐。例如,幼儿对新的和独特的音乐感兴趣,并且喜欢听流行音乐,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歌曲的性质,进行筛选。第二,幼儿的音乐教材的多元化,让幼儿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而不一定非要来源于专门的音乐教材,只要是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不管是声乐、器乐还是戏剧音乐,不管是民间音乐还是创作音乐,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任何音乐都可以作为音乐活动的教材。第三,幼儿家长也是音乐教材多样化的一个来源。让家长在幼儿园的特殊活动中分享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或磁带、记录或CD,这也为幼儿园老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资料来源。比如,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庆祝时,让家长跟大家分享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或者让家长为孩子演唱歌曲或演奏独特的乐器。第四,选择的音乐作品要富有表现力。作为衡量音乐声音的最高标准的表现力主要是通过表情体现出来的。音乐的表情主要体现在音乐本身的特征上,如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曲式等基本要素。力度体现出强与弱的变化;速度体现出激动与平静的变化;节奏体现出紧张和松弛以及空间上的变化;音色综合表现情绪的变化,是音乐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要富有表现力。 (二)音乐活动课程的多样化 音乐活动课程设计多样化是指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围绕音乐展开,至少涉及两个课程领域,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课程设计,即音乐应该同其他的课程领域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以音乐为核心,其他领域共同促进音乐活动的开展。 1.设置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 (1)节奏活动 节奏产生于生命的早期,在孩子听妈妈的心脏跳动的时候就产生了。婴儿在很多日常情境下仍然喜欢节奏,比如,钟摆摆动时的滴答声或声音轻柔、节奏舒缓的摇篮曲。拍手和随音乐做动作是孩子最早的音乐体验之一。最常见的使用节奏乐器的方法是先听音乐的节奏风格,然后配上相应的节奏乐器;另外一种传统的节奏活动是让幼儿先听音乐,并用手打出节拍或用他们的脚轻敲。另外,通过关注孩子的日常活动,也有助于孩子的节奏感的发展。例如,让孩子走路或小跑步,教师用鼓为他们配伴奏,也可以仿效他走路或跑步的节奏。幼儿快点走,鼓就敲得快;慢点儿走,鼓也敲得慢,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步子指挥着鼓的拍子,并把这些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 (2)音乐倾听活动 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听辨声音的活动。比如,倾听特别的声音,让幼儿弹奏铃、小手鼓、三角铁等乐器,让另外一个孩子闭上眼睛,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3)音乐欣赏 尝试用铃木法教孩子欣赏音乐,铃木法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和儿童教育家铃木镇一创造的,一种先模放唱片后识读乐谱,强调“凭耳朵”学习演奏乐器的方法。比如《彼得与狼》,在正式欣赏之前,用几个周的时间,把此曲作为幼儿集体活动的背景音乐播放;学习《彼得与狼》这个故事时,孩子自然就学会辨别曲子中的各种旋律,并且能够预料谁先出场,接下来是谁出场;学了故事之后的几个周只是听音乐。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就会把学过的音乐记得很牢。 (4)音乐游戏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音乐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比如让孩子想一个小动物和大动物。然后分成两组,一组是小动物,另一组是大动物。当弹奏高音符的音乐时,小动物们做动作和跳舞。当弹奏低音符的音乐时,大动物们做动作和跳舞。 2.设计音乐活动课程的一些建议: 第一,在制定周课程计划时,音乐活动至少要涉及其他两个课程领域。例如,计划在本周的音乐活动中学习一首新歌,同时准备一本介绍这首新歌的书,在其他集体活动的时间里跟幼儿一起学习。这体现出将音乐与语言这两个课程领域结合在一起,加深对音乐的理解。#p#分页标题#e# 第二,回顾以往的课程计划,并据此制定出新的课程计划。通过回顾以往的计划,可以发现学过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在集体的活动中都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所涉及的课程领域。由于受以往制定课程计划的习惯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和爱好的影响,可能制定的课程计划比较单一。 因此,在音乐作品的选择方面,为幼儿提供接触其他风格的音乐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并根据以上两点制定出新的音乐活动计划。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改变开展音乐活动的时间。把原来下午的课改到上午,反之亦然。2.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歌曲,并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幼儿准备有用的木偶、图片、节奏乐器、视听设备或其他必需的设备,便于幼儿能够灵活的、创造性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及利用各种设备。下面以唱歌为例具体说明教学的多样化。我们都知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唱歌曲:第一,乐句法,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讨论或者问题介绍歌曲,唱一个乐句并要求孩子重复,然后唱两个乐句等等;第二,全歌法。全歌法是用来有节奏地、生动地表现音乐,以及用乐器来表现讲授整首歌曲,包括多种方式,如节奏动作、舞蹈、弹奏乐器或者生动的表现,这些使歌曲更富有趣和意义;第三,乐句和全歌整合法,老师演唱并分析整首歌曲,但是要求孩子能够用声音、手或者乐器表现其中最容易的部分;第四,录音教歌法,录音教歌是教师在播放歌曲几次后,用他自己的声音来唱出歌词。 三、为婴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 (一)表演角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操作是思维的源泉。”因此在教室内设置音乐角供幼儿游戏是非常必要的。在音乐角摆放各种各样的成品乐器和半成品材料,或者孩子通过探索自制的乐器,比如:用筷子对敲,敲锅盖、桶、塑料瓶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放置一些头饰、纱巾、服装、扇子等道具让孩子们自由玩耍,通过在音乐角中摸一摸、敲一敲、打一打、跳一跳等,让孩子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并随时根据音乐的需要,在音乐角增加新的材料和道具,以供幼儿游戏用,例如,如果你要教孩子《小海军》这首歌,那就要准备好海军的服饰、轮船和航海标志等必需的教具。幼儿可以在音乐角进行各种游戏。可以是声音辨别的游戏,例如,让一个孩子去猜谁正在唱歌或谁唱了歌曲的最后一节,或播放、哼唱歌曲的几个小节让孩子去猜;还可以是有故事情节的游戏,例如,音乐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由幼儿扮演小猫和小老鼠,加上音乐和环境的渲染,幼儿被歌曲中小老鼠那种偷吃和贼头贼脑的动作及遇到小猫是那种惊慌、恐惧的游戏情节所吸引,幼儿纷纷参与到游戏中。并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而自由创编各种动作,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 (二)创编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编活动。 1.在音乐活动中创编动作: 幼儿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喜欢用姿态、手势和各种身体动作等来表现音乐,亦即体态律动。 (1)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来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2)在歌唱活动中创编动作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了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失误,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的更加形象逼真。 2.创编歌词 通常,我们把创编歌词看成是为一首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吵醒了猎人大家快快逃》,可以让幼儿想各种动物来创编这首歌,这是创编的一种方式。此处我们主要是讲创编独特的词语和歌曲,幼儿喜欢哼唱,通常会一边做其他的事情,一边哼唱歌曲,比如画画的时候,有的喜欢边画边有节奏地唱:“一个紫色,两个紫色,三个紫色……”,或者把圆圈当成汽车开,嘴里并发出汽车发动机的隆隆声。象幼儿这种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哼唱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表现。因此,要重视幼儿在一些活动中的自发歌唱,可以使走路的时候唱,也可以在操场上活动的时候唱,时间、地点都是随意的。 3.创编节奏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前创造性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幼儿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婴幼儿故事篇8

我所见到的“婴儿水疗”

在妇幼保健院一间装饰得温馨可爱的房间里,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专职护士给我刚出生满72小时的小宝宝文起了泳前体操,然后将一个特别的游泳圈小心翼翼套在文文的脖子上,再把小文文放进游泳缸里。由于水温只有39℃-40℃,接近母亲羊水环境,小文文没有半点的恐惧,显得很是兴奋,双手拼命划水,双脚用力蹬水,从游泳缸的一侧蹬水游到另一侧,像是寻找游泳的感觉。几个来回之后停歇下来,小文文闭着眼睛,一副十分陶醉惬意的样子。此时,专职护士用手动动他的脚,他又再次轻轻蹬起水来。15分钟后,护士抱起他。一出水他就啼哭了起来,似乎还不愿意。这是我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开展的“婴儿水疗”室亲眼目睹的情景。

“婴儿水疗”的科学道理

据专家介绍,婴幼儿“游泳”训练的步骤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出生1―2周就可以接受浴缸“游泳”,使新生儿在“游泳”实践中能保持其天生的水性;第二阶段,2-3个月的婴儿可以在水中做滑行练习,增加滑行距离;第三阶段,3-6个月可以初步学一种确定的“游泳”姿势;第四阶段,6个月-1岁婴幼儿在前阶段学会水中屏息的基本训练,再进行全面的“游泳”训练。

国外专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即对婴幼儿游泳的生理学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3岁前,是孩子一生中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脑神经细胞70%~80%是在3岁之前形成的。在婴幼儿机体的各项功能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能接受外界的很多刺激,尤以水的刺激最为敏感。在宫内生存于羊水的包裹之中,其水的温度觉、压力觉,水对皮肤的触觉等,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后能作出反应,通过神经体液作应答。良性刺激可对神经系统起正面作用。从胎儿期(孕6个月)到生后2岁之内,神经系统发育很快,这种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日本儿童游泳科研工作者也证实,不游泳的婴幼儿比起游泳的婴幼儿发病率高3-4倍。经常参加“游泳”的婴幼儿,由于从小就在水中的环境中活动和锻炼,因此极少伤风感冒。

“婴儿水疗”的益处

现场医生介绍,给婴儿“游泳”的水,是保持在39℃~40℃的“泰美石活化温水”,接近母亲的羊水,对宝宝的身体大有益处。浴缸是一个充满气的大气垫,中间凹下去的部分充满水,新生儿感受水世界,就如同重归“故里”,回到生长在母体内的羊水之中,所以感到非常自在。因此,能有效消除他们的“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引起全身(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系统)的良性反应,从而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医生说, “婴儿水疗”的益处,概括起来,它能促进婴幼儿身体五大系统发育:

1 婴幼儿在温水里“游泳”,水的浮力及水波的拍打,不仅对婴幼儿外周血管起按摩作用,使心脏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且还促进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应激能力和智力发育。

2 接受“水疗”的婴幼儿,胃泌素和胰岛素的水平也会升高,增加体重之余还有利于增强骨骼系统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婴幼儿的四肢关节和脊椎在运动中不会受到来自地面反作用力的直接冲击,有利于纠正不良习惯和姿势。

3 水的浮力作用可减弱重力对婴儿血管循环的影响,为婴儿心脏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水波和水压还会增加婴儿肌肉的活动强度、血液循环的速度,增加了心肌锻炼和肺活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抗病能力。

4 婴儿“游泳”时,水对胸廓的压力使得其肺活量增加,对胸廓的发育有良好的作用。经常“游泳”的婴儿的心率比不经常“游泳”的一般要低6~8次/分钟。

5 通过“游泳”训练,婴儿胃肠道激素释放增多,增加了迷走神经兴奋,使婴儿食欲增加、吸收增强、生长素水平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同时,减弱其应激反应,促进婴儿正常睡眠节律。简单地说,就是“吃得香、睡得好、长得壮”。

“婴儿水疗”二三误区

随着人们对婴儿脑潜能开发的不断升温,“婴儿水疗”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悄悄兴起。一些“准爸爸”和“准妈妈”纷纷打电话向有关医生询问:在自己家的浴缸里,可不可以让宝宝练习游泳呢?专家的答复是:绝对不可以!不要抱着“想当然”的心态,走进“婴儿水疗”的误区。

误区一:进行“婴儿水疗”用普通的温水即可。事实上,给婴儿进行“水疗”的水是保持39℃~40℃的“泰美石活化温水”,接近母亲子宫的羊水,新生儿在其中如同重归“故里”,延续体验漂浮、失重,在羊水中肢体和皮肤被抚摸的感觉。

婴幼儿故事篇9

【关键词】 早期教育;婴幼儿;智能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1月在我院正常出生的足月新生儿306例,随机分为早期教育组和对照组,早期教育组153例,其中男81例,女72例;对照组153例,其中男79例,女74例;两组儿童母亲年龄22~36岁,妊娠期无重大疾病,孕龄37~42周,出生体重2 500~4 000 g,单胎无窒息史,母孕期无并发症,新生儿期无重大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两组儿童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居住环境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测试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根据贝利智力量表改编的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简称CDCC量表);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并进行评估分析[1]。

早教组从孕期开始由儿保医师对孕妇进行早教宣传,提高孕妇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生后到家访视时教会家长婴儿操、洗澡、抚触、新生儿行为测定,并根据营养状况评价结果、体格发育评价、神经精神发育评估结果、年龄等特点进行综合性早期潜能开发指导。让家长了解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并开始接受早期教育指导,嘱家长第1年每两个月到儿保科跟踪检查一次,第2~3年每三个月一次,同时儿保医师做好相关体检记录。

对照组未进行智力检查及干预,18个月第一次体检时做发育商测试,发育商>130为高(优秀);发育商129~115为中上(良好);发育商114~85为中等(正常);发育商84~70为中下(偏低);发育商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本次测试的两组儿童中,早期教育组优秀、中上的百分率高于对照组,中、中下、下的百分率低于对照组。早期教育组发育商DQ为106±6.4(80~140),对照组发育商DQ为104±7.7(52.3~135);经X检验,P

3 讨论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期婴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极为关键与重要的,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儿童心理智能发育,时间愈早愈好。儿保医师强调婴幼儿早期教育以人的健康为护理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工作,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有利于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婴幼儿及其家庭成员既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又可保健,还可进行早期教育,这样使工作开展成为可行和现实[2]。再者,通过定期进行发育商测试鼓励家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早期开发婴幼儿潜能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

在早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尊重婴幼儿的人格,尊重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②重视婴幼儿的感受和需求,经常训练其动作技能,带其接触社会和自然环境,多方面地接触人和事物,使其空间知觉得到发展,认识范围得以扩大,为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条件[3];③鼓励进行独立思考,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0~3岁是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婴儿才能逐渐拥有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婴幼儿的求知欲望;④鼓励其与同伴进行交往,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发展水平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⑤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其在编故事、玩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⑥培养其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注意培养婴儿探索外部世界的能力,鼓励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生理心理的成熟度来参与力所能及的事情。儿保医师应定期对家长进行营养和保健指导,对婴儿在不同领域的认识和在不同环境中的自发行为给予肯定,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充分发挥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⑦给婴儿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早期教育在教育体制,实施模式,具体方法以及效果的评价方面不断改进,并将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对于0~3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开展是有非常有必要、有积极意义的。早期教育的最终目地是帮助婴儿发展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把激发人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点,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婴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鲍秀兰.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95.

婴幼儿故事篇10

关键词:婴幼儿;英语启蒙;误区;方法

婴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是一个人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启蒙阶段,一个良好的英语启蒙教育会大大提升以后的英语学习质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英语教育开始的时间不断提前,从最初的无到中学阶段再到小学阶段,发展到现在有条件的幼儿园都在开设英语方面的课程,甚至很多学校和婴幼儿教育机构已经启用外教承担主要的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而且呈现低龄化的态势。家庭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早期的英语教学。

当今社会,婴幼儿英语启蒙教育虽然在大力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婴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仍存在很多误区:

一、认为孩子太小,善于遗忘,所以不适合学英语。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认为婴幼期的英语学习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担心英语的学习会严重影响母语的接受,学了英语中国话就说不好了。

二、家长不是英语专业人士,不可能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大多数的家长都不是英语科班出身,认为自己读英语的语音语调有问题,在孩子面前不敢开口说英语,怕对孩子产生误导。

三、家长在给孩子读英文绘本之前,没有做足功课,纯粹是应付差事,糊弄孩子。存在发音失误,翻译错误等问题。

四、盲目相信培训机构,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

五、没有进行大量的听说能力提升,过早训练孩子的拼读,以孩子念单词,背写单词为自豪。

研究表明:研究表明0-6岁是双语或多语学习的关键期,这段时间的婴幼儿对声音比较敏感,成人不容易掌握的语音、语调、节奏等婴幼儿却可以轻松习得。

越小的孩子,记忆能里越强。婴幼儿在最初的语言学习中速度并不快,但是到约18个月龄时,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词造句,并且在合适的场景中运用的恰到好处。6岁以前的英语学习处于“无意识”状态中,也是效果最好的时期。

美国《自然》杂志曾在1996年第一期发表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成年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和婴幼儿使用的大脑部位不同,因此导致成年人的英语学习速度远不及婴幼儿。因为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的部位是“布罗卡斯区”,该区域在幼年时期是最发达最灵敏的时期。

把握孩子的英语学习关键期至关重要。在此黄金阶段家长和老师应从几方面对婴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家长要端正态度。

不要抱着功利性的态度强加给孩子,早期的英语学习本来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孩子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不要为孩子制定强硬的必须完成的目标,一旦让孩子感觉到学习英语的压力,会对孩子今后的英语学习起反作用。让孩子对英语产生“惧怕”。久而久之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总之,让英语学习变得顺其自然,让英语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由衷的喜欢上这门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方法要得当。

(1)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婴幼儿英语习得和母语的习得顺序是一致的。刚开始的语言学习,婴幼儿只沉浸的“听”的节奏里,通过听来实现对语言的熟知,随后发生的行为即“说”。 因为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家长要设法给婴幼儿创设足够的听英语的环境。每天定时给孩子读纯正的英文绘本,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家有一方尽可能多的跟孩子用英文交流。读和写是听说能力发展成熟以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要强迫孩子提前进入这一阶段。语言学习自发的吸收尤为重要。因此,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语言发展敏感期把环境准备好,等着语言的种子伴着“阳光、雨露”在孩子身上自发的生根、发芽。

(2)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段,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要地道、纯正、简单,画面要简洁,色彩应鲜明。故事性要强。国外的原版教材和绘本还是比较值得推荐的,原版进口书籍在当今市场上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各大网站或书店都可以看到。家长给孩子读英语绘本之前要充分的做足功课。提前查好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发音。确保给孩子输出的英文的正确率。

(3)借助音频、视频工具等。这个方法尤其适合家长没有自信教孩子英语的家长。选择一些发音地道,语速合适的音频、视频播放给孩子看。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坚持播放给孩子听。

最后,家长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也是耗时耗力的, 在婴幼儿学习初期,所有的工作都要依靠家长。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才会有滴水穿石的效果。

总之,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婴幼儿的英语学习亦是如此。因此,在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家长要端正态度,借助绘本、音频、视频等媒介,以孩子快乐接受为原则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有条不紊的展开英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