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护理常识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7:25

婴幼儿护理常识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1

【关键词】 婴幼儿;保健门诊;健康教育;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4-02

儿童保健门诊(Infant and child health clinics)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健康儿童保健[1],咨询所开设的,针对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常见疾病给予咨询指导和防治的机构。对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360例婴幼儿家长分别予以常规指导和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咨询和治疗的婴幼儿共为1757例,随机选择360例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本组的3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婴幼儿均180例。据统计,本组的360例婴幼儿当中,共有男215例、女145例;年龄3个月至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4.2±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本组的360例患者,均行常规指导,针对观察组的180例患者和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 广泛宣传 首先,保健人员需要将婴幼儿保健知识通过健康专栏向患者家属进行传播,并且定期对健康专栏中的婴幼儿的保健知识进行更换和创新,让婴幼儿家属切实认识到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婴幼儿保健知识对保证婴幼儿健康发育和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婴幼儿家长的保健意识。

1.2.2 电话咨询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家属无法及时地获取婴幼儿保健方面的知识,为此,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特设置了咨询电话,为婴幼儿家属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从而有效地拉近婴幼儿家属与婴幼儿保健门诊之间的距离,取得婴幼儿家属的信任,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为我院儿童保健门诊的发展和优化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保健人员还可以向婴幼儿家属发放婴儿操光盘[2]、健康处方等包含育儿、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的光盘或宣传小册。

1.2.3 早期优育指导 新生儿期向婴幼儿家属选择新生儿的保暖方法,脐部及皮肤护理的方法,以及母乳喂养的正确方式,开展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3]。耐心、详细地向婴幼儿家长讲解和介绍婴幼儿常见疾病防治知识,指导家长按时进行计划免疫,从而培养婴幼儿家长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在婴幼儿发育和成长阶段,婴幼儿家长应该注意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障婴幼儿膳食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1.3 效果判定标准 婴幼儿家长在接受健康教育后,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婴幼儿家属对婴幼儿营养、心理、喂养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明确掌握并熟练运用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据统计,两组婴幼儿家长在接受婴幼儿保健门诊服务和指导后,对婴幼儿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其中,观察组婴幼儿家长对疾病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家长,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 结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应用于儿童保健门诊中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婴幼儿家长的保健意识,深化了婴幼儿家长对保健知识的认识,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儿和婴幼儿疾病的发生,保障了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儿童保健门诊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值得更大范围地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琴,万娟,周静.小儿泌尿外科专科护士在专科门诊行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09:372-373.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2

[关键词] 儿童保健;家长;健康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儿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我院始终把0~3岁婴幼儿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为主、临床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婴幼儿健康体检,到主动带婴幼儿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现将我院的具体教育措施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步骤

1.1 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1.1 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检查、口腔检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检查。若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治疗。

1.1.2 新生儿家长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向家长发放婴幼儿营养指导书、儿童保健手册(卡),嘱其满月时到本院儿童保健科为婴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使家长对儿童保健有初步的认识。

1.2 满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2.1医生查看婴儿有无黄疸,对黄疸未退婴儿,要进行黄疸指数检测,若指数偏高,应延缓预防接种,积极治疗黄疸。告诉家长黄疸可影响婴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嘱其母亲暂停母乳喂养,给婴儿口服妈咪爱,3次/d,1支/次,5 d为一疗程。待黄疸消退后,再到医院预防接种。

1.2.2 对婴儿进行常规生长、体重、头围、前囟、心肺等检查,并为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打印出来,并附本次体检的评价标准、儿童保健指导,主要包括:动作方面、语言方面、对周围环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这样家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婴儿的健康情况,并可根据其上各个方面的知道内容,在家训练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1.2.3 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发生,常规指导家长给婴儿口服小儿五味赖氨酸糖浆,2次/d,2.5 ml/次;维生素AD滴剂,每晚3滴。嘱家长经常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以增强体质。

1.3 3~11个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3.1 此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加强日常护理和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以促进生长发育[3]。

1.3.2 对满3个月的婴儿常规进行智力检测,向家长介绍智力检测是对婴儿智力发展指数以及运动发展指数的检测,达标分数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则再做进一步检查。到儿童保健科早教训练基地做Vojta测定,标准是7项合格,若有3项不合格,则怀疑此婴儿有中枢性协调障碍,建议家长对婴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1.3.3 常规对婴儿进行骨密度检查。向家长宣传它是一种无痛、在婴儿左腿胫骨处进行的骨B超检查,主要检测骨中钙的情况。如Z值在-1.0以上,则表明此婴儿缺钙,建议家长为婴儿补钙,以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生。

1.3.4 3~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到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奶作准备。嘱家长合理添加辅食,正确选择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黄、水果、蔬菜。遵循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一种食物到多种食物的原则,循序渐进,使婴幼儿渐渐适应。

1.3.5 督促家长在婴儿1岁以前,每个月或每隔3个月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查看生长曲线是否正常,若体重、生长未达标,应及时向家长指出,了解是喂养不当,还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铅偏高等,这些都可影响小儿食欲,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1.4 1~3岁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4.1 此期的保健重点是保证均衡的营养、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和意外、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完成计划免疫[4]。

1.4.2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医院应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儿童营养专家讲课,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进食特点,现场示范指导家长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长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4.3 幼儿期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教会小儿说话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而家长要多和小儿说话,认真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喜欢说话的小儿,建议家长带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专业早教老师来训练小儿说话,效果理想。

1.4.4 教育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可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少吃糖果,以预防龋齿。

2 健康教育方式

2.1语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家长提出的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要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使家长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并习惯性、经常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另外,我院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婴幼儿到医院接受预防接种时,应先接受医生的健康检查,发现生长发育不良时,及时向家长提出,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2书面教育

向家长发放儿童保健手册(卡),其上有儿童保健的项目介绍,可提醒家长带婴幼儿进行儿童保健。在显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处方笺,向家长宣传通俗易懂的儿童保健知识,如“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重视孩子就餐环境、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积极行动预防儿童铅中毒”等,这样家长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依照书面说明去做。

2.3 形象化教育

儿童保健科门诊走廊、室内墙上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内容有母乳喂养的优点、预防接种须知、实行早期教育挖掘儿童潜能等,以增加婴幼儿家长的保健知识。

2.4 电化教育

利用电视、VCD在儿童保健科门诊每天按时播放婴幼儿喂养方法、婴儿操和儿童早教节目内容。

2.5 电话教育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专门设立健康宝贝热线电话,通过电话回答求询者提出的健康知识、卫生保健、心理等问题,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5],在传播儿童保健知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 社会性教育

医院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利用家长带婴幼儿参加活动的机会,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7 健康教育大课堂

儿童保健科专家定期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儿童喂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示范,教家长怎样进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欢迎。

3 结果

3.1 家长高度重视

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的重视。据统计,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 拓宽了儿童保健内容

几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都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按时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医院的保健项目,由原来的生长发育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智力检测、骨密度检查、Vojtai测定、营养指导、婴幼儿早教等。

3.3 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测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诊断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等的预防治疗,减少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确保了21世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实现。

4 讨论

4.1 坚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只有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婴幼儿到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医院的儿童保健项目才能得以实施。

4.2搞好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医护人员可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特别是医护人员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 我院始终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

这样可使家长在节约重复来医院时间的同时,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检查,使婴幼儿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可以在综合性医院推广我院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婴幼儿都能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3]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36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3

关键词:婴幼儿产品产品设计设计定位设计理念

在日渐完善的工业设计体系中,产品设计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呈现出更具时代意义的新面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于是,消费者对于与其自身息息相关的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产品设计出现了时代化、民族化、个性化、人情化等特点,产品的分类也越来越细。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产品设计方向,特别是对一些较为弱势的消费群体的关注,如无障碍设计、儿童产品设计、老年产品设计等等,成为设计的一种趋势。

儿童产品设计因为其使用者和使用特点的特殊性,和其他产品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我们主要来分析婴幼儿(0—6岁)的产品设计。目前中国市场上,婴幼儿产品基本有家具类和日常用品两大类,家具类包括床、桌、椅、游戏台等;日常用品则又可分为实用性产品和娱乐性产品,实用性产品如婴儿车、餐具等,娱乐性产品主要是玩具类。从整体上看,婴幼儿产品设计基本都具有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婴幼儿产品潜在的使用者

在产品设计中,准确的设计定位是设计成功的前提条件。现有婴幼儿产品,往往只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却忽略了这一类产品中的潜在的使用者。在婴幼儿与产品的关系中,婴幼儿常常不能作为独立的主体,而是需要成年人的辅助。因此,婴幼儿产品的使用者其实是由婴幼儿及成人共同构成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是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婴幼儿的角度讲,他们与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微观”的关系,无论是家具还是日用品,婴幼儿常常是“置身其中”的,他们很容易就能够与产品合而为一。因此,设计中对婴幼儿的关怀是从安全性、舒适性和色彩的愉悦性的角度考虑的。造型的美感对于儿童来讲,色彩是其重要的因素,而大的形式感是常常被忽略掉的,这也是由婴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这一时期的儿童还很难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

而对于成人来讲,与产品的关系是“宏观”的。当然,他们首先关注的是给儿童选择一个合适的产品,这个产品要安全、舒适、可爱。他们总是试图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但最终,这种选择的过程无疑带有个人的特点,如喜好、生活环境、地域、受教育程度等等,都会导致他们对儿童产品的不同选择。同时,他们还要考虑到产品的放置、收藏、清洁、价格以及与环境的协调等问题,这是一种对产品更综合的评定。

保护与被保护

“以人为本”,这是工业设计的最基本的一个设计理念。设计中,人的因素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婴幼儿产品设计中,首先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的安全性,这个问题在婴幼儿产品中显得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重要,因为儿童常常是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的。

令人欣慰的是,现有的产品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关注到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但是,有时伤害和被伤害常常是相互作用的。很多时候,产品对于儿童的伤害,常常是因为儿童对产品的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所以,这里笔者要提出的是,在婴幼儿产品设计中,不仅有保护的问题,同时还有被保护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产品不能对儿童产生伤害,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自身不易被损坏。

要想产品不易被破坏,仅仅从增加产品的坚固性的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提出产品“被保护”的概念,是指通过设计能够使儿童从自觉的角度去“保护”产品。相应的,其实也减少了产品对儿童的伤害。

很多儿童产品都采用仿生的形态,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好,就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儿童的效果。特别是婴幼儿,他们还处在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最初阶段,无法像成人那样理性地去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应通过产品传达给他们一些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错误的。例如,如果我们把儿童握在手中玩的小玩具做成小金鱼的形状,就可能导致儿童去抓水中真的金鱼,因为产品传达给他的信息是“可以握在手中的”,这种信息就会误导他们的行为。所以在婴幼儿产品设计中,要考虑到产品仿生形态在自然中的状态与其产品功能之间的切合度,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教育意义注入到产品之中,赋予产品一种生命感,借助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唤起他们对产品的喜爱,也就完成了孩子自觉地对产品形成的保护。同时,婴幼儿产品也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和形象的教材,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

产品的新方向

现有儿童产品除了上面谈到的两个问题外,还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儿童产品的使用周期较短,淘汰率高,这就影响了婴幼儿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很多时候,婴幼儿都在使用一些替代品,而不是经过专业设计的专门用品,特别是婴儿的家具产品。因此,在婴幼儿产品设计的新方向上,我们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适用与变化的统一。例如,“能够和孩子一起长大的家具”的设计概念,就是考虑到儿童家具的更多用途。

同时,儿童用品的使用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儿童用品的主要购买者是家长、幼儿园等。现在,又出现了儿童用品租赁产业。这一产业的出现,对于现在的中国婴幼儿产品市场来讲,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产品的有效利用,使购买者有能力承受全面设计可能带来的较高的价格。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儿童用品的更专门化。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4

一、新型职业角色“婴幼儿专家”的兴起

“婴幼儿专家”的兴起和近二十年美国婴幼儿最新研究成果、婴幼儿生存状况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密切相关。这一新型职业起源于1995年“美国儿童健康保育”项目(Healthy Child Care America,HCCA)。该项目由美国健康与人力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和妇幼保健局共同资助设立。HCCA以健康保健顾问方式提高全国儿童保育项目中的健康与安全,其目标是在全国的每个州创建一个儿童保健顾问网络,促使保健专业人员、儿童保育机构与家庭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以支持儿童保育环节的健康与安全。保健顾问可以提供培训、咨询、评估或制定健康政策等多种服务,最终达到提高儿童保育质量的目的。由于HCCA的工作通常聚焦0~3岁婴幼儿,所以一些州的儿童保健顾问就构成了婴幼儿专家这一新型职业的基础,并最终促成了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

二、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

(一)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创建的动因

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是在脑科学研究最新成果推动下,美国各级政府重视并力图改善0~3岁婴幼儿保教质量的结果。随着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并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婴幼儿发展研究新成果认为,0~3岁是婴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动作和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已经是一名有能力的学习者了。尽管父母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但3岁以下婴幼儿在家庭之外接受的集体保育质量对于儿童的发展同样具有根本性影响。

美国儿童早期发展综合科学委员会研究成果《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中指出表明,0~3岁婴幼儿与看护人之间积极、丰富以及可预知的关系能够帮助婴儿形成安全依恋。如果儿童和家庭以及看护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丰富和持续不断的,儿童就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为之后的学业成功打下良好基础。高质量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推动数学和语言能力发展,提高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能力。这意味着,看护人的照料对婴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关键性影响。

然而,1995年由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经济和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苏珊・赫本(Suzanne Helburn)教授主持,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各领域专家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婴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包括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北卡罗来纳和康涅狄格四个州的婴幼儿保育中心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看护者和幼儿之间的互动质量偏下,婴幼儿的活动不足,健康和安全存在问题,保育质量极低。

婴幼儿研究的新成果和婴幼儿保育质量低下,促使美国各级政府开始重视0~3岁婴幼儿保育和教育投入,着力提升婴幼儿保育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和州在推动和支持0~3岁婴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方面推行了两项重大举措。首先,1994年克林顿政府设立了“早期开端”(EarlyHead Start,EHS)项目,为处境不利的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早期教育综合服务。其次,1998年国会授权“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拿出部分资金资助低收入家庭0~3岁婴幼儿的早期保育。2010年,受CCDF资助的0~3岁婴幼儿约占全国接受该项目援助儿童的30%,哥伦比亚特区更是将48%的CCDF拨款投入到了3岁以下婴幼儿的保育资助之中。

(二)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创建的基本步骤

各州创建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步骤基本相同。首先,进行评估需求和前期准备。这一过程包括:思考本州对于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需求,以及现有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体系能够对专家体系所能提供的支持;收集人口统计、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信息系统、开端计划社区需求评估、家访项目需求评估、专业发展体系和QRIS等方面的资料。此外,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述评时要考虑一些关键问题:本州有多少0~3岁婴幼儿?多少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有工作的比例是多少?是否有充足的、并且获得资格许可的保育机构为需要得到保育的婴幼儿服务?这些地方的环境质量以及保育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怎样等。

其次,设立要实现的目标,确定工作范围和重点。在进行这一步骤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有:建立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目标是提高婴幼儿看护者的数量,还是提高当前婴幼儿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是仅仅与那些有资助资金的项目打交道,还是与所有的婴幼儿项目打交道;是否要帮助看护者达到质量评级与改进系统(The QuMity Ratingand ImprovementSystem,QRIS)的标准;是否提供个别化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等。

第三,编制可行性预算。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有多个资金资助渠道,当前已经创建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27个州均接受CCDF的婴幼儿专项资金进行运作。此外,有一些州还有自己的资金运作方式,如,北达科他州、俄克拉荷马州使用本州的追加资金,加利福尼亚州同时接受私人资金的资助。

第四,设计评估方案。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与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助者会要求通过项目评估知道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否值得。因此,对于协同工作体系的评估应该是构建该体系的关键问题。创建者需要设计评估以测评该项目的作用,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必要的调整方案。

三、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管理

目前大多数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由州政府管理,少数由高等教育机构或其他组织管理。各州将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工作地点设置在某个机构或组织中时,通常会考虑全州有没有为婴幼儿从业者提供专业服务的组织,该组织是否能与所有的保育机构、婴幼儿从业者和早期保育教育社区协同工作,是否具备婴幼儿保育专业能力,是否有足够的灵活性、有发展和改变的空间,等等。

此外,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管理组织还应具备以下经验:具有监管项目并成功实施的经历;有一个核心化结构以监管项目实施记录;已经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范围的合作伙伴;具有稳定的财政体系与完善的问责管理体系;曾经为早期教育项目提供过专业服务且效果良好;拥有一支有资质的、知识渊博的工作队伍以实现既定目标;具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力,能够对项目活动的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与测评。

(二)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服务范围

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有广泛的服务范围,能够为多个机构的0~3岁婴幼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包括公立保育中心,私立保育之家和政府的EHS项目等。当前27个州的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均为公立的儿童保育中心提供服务,26个州拥有为私立的保育之家提供服务的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21个州的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为EHS项目提供服务。

现在,婴幼儿专家越来越多地与本州的QRIS密切合作,共同改进婴幼儿保育环境以获得更高的质量等级认证。婴幼儿专家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也可以与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协同工作。他们的工作通常从质量评估开始,比如,采用《0~3岁婴幼儿环境等级量表》对政府资助的保育中心进行评估,采用《家庭保育环境等级量表》对私立的家庭保育中心进行评估。这两个评估量表虽面向不同的机构,但评估的内容基本相同,都包括38个项目7个分量表,分别对保育机构的空间与家具、个别照料日程、听与说、活动、互动、项目结构和父母与保育人员的状况和质量进行评估。

(三)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需要获得的支持

为了达到有效运作的目标,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需要得到管理者和早期保教领域中各种组织的支持。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经理作为日常工作的管理者,需要对婴幼儿专家的工作提出要求。如,针对新人职的婴幼儿专家制定职前培训日程安排,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考评,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支持其发展所必需的、适宜的专业发展机会。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5

1 资料及方法

1. 1 资料来源选取2011 年1 月- 2014 年1 月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128 例婴幼儿为缺铁组,纳入标准:出生时均为正常足月产;均符合诸福棠《儿科学》( 第7 版) 中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经末梢血微量元素检测铁元素 7. 52 mmol /L;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急性感染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其中男68 例,女60 例,年龄为6 个月~ 3 岁,平均( 2. 12 0. 78) 岁; 另选取社区120 例正常婴幼儿为健康组,经末梢血检查排除铁元素缺乏症,其余排除标准与缺铁组相同,其中男60 例,女60 例,年龄为6 个月~ 3 岁,平均( 2. 23 0. 8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末梢血微量元素检测采用BH - 5100 五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婴幼儿铁元素,铁元素正常范围为7. 52 ~11. 82 mmol /L,铁元素7. 52 mmol /L 为铁缺乏。

1. 2. 2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测定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两组婴幼儿末梢血血细胞计数,其中血红蛋白90 ~ 110 g /L 为轻度贫血,60 ~ 90 g /L 为中度贫血,30 ~ 60 g /L 为重度贫血。

1. 2. 3 智能量表对两组婴幼儿随访1 年,由经统一培训护理人员采用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及儿童发展中心( CDCC) 共同编制的CDCC 智能发育量表对婴幼儿智能发育( 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 社交) 进行评估。

1. 2. 4 婴幼儿气质问卷对两组婴幼儿随访1 年,采用由上海新华医院修订的TTS 对婴幼儿气质类型进行评定,包括平易型、启动缓慢型、中间易型、缺铁组难养型、中间近难养型。量表在儿科保健医师指导下由抚养人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

1. 2. 5 生长发育测定对两组婴幼儿随访1 年,记录两组婴幼儿体重及身高情况。

1. 2. 6 婴幼儿缺铁贫血调查量表由研究组成员参照文献自行设计,量表包括家庭月收入、母亲文化、孕期添加铁剂、喂养方式、是否偏食、是否厌食、是否有血液性疾病、近两月出现腹泻、患有寄生虫疾病等内容。

1. 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 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 x s) 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2 检验,影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 多因素分析,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sell 婴幼儿发育诊断量表及幼儿气质评估表( TTS)对婴幼儿智能发育及气质进行评价,并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临床防治提供指导,结果报道如下。

2. 2 影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Logistic 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17. 0 对20 个变量在 = 0. 05 的水平进行筛选,共得出7 个差异变量,其中母乳喂养、添加铁剂、添加鱼肝油、母亲文化程度高是保护因素,而近半年患寄生虫疾病、偏食、厌食是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母乳喂养、添加铁剂、添加鱼肝油是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保护因素,而偏食、厌食是危险因素。

3 讨论

铁缺乏引起的缺铁性贫血是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尤其是在0 ~ 3 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贫血不仅会影响婴幼儿的体格发育,而且会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及良好气质的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缺铁组婴幼儿智能发育各区间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健康组,这提示铁质水平与智能发育有密切的关系,缺铁性贫血可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气质是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且具有可塑性的一种特质。本研究中缺铁组婴幼儿气质偏积极性的比例低于健康组,而偏消极性气质的比例高于健康组,这表明贫血婴幼儿容易对陌生及新鲜的事物产生恐惧感,容易过分依赖家属,缺乏对新鲜事物探索的勇气,注意力持久性差,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好发脾气及任性等行为。

目前关于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及良好气质行为形成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铁元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脑部不同部位中均可发现铁元素,尤其是在脑壳核、苍白球、红核等区域含量最高。相关动物实验也表明,脑发育早期缺铁会影响脑细胞功能及能量代谢,从而影响脑部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及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这些代谢异常会影响行为及智能基础发育。贫血会导致机体多个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组织缺氧,并参与细胞氧化及导致还原酶活性下降,从而导致个体行为及精神等方面改变。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育婴师;培训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迎来二胎潮,“二胎经济”逐渐显现,在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职业,如育婴师、营养师、早教师等。由于目前我国母婴护理还未形成连续服务体系,使得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过程中,母婴护理出现服务缺口,因此育婴师等专业人员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卫校可以利用自身医学院校优势,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不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还能使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1育婴师职业现状及给中职护生带来的发展机遇

育婴师是指对0~3岁婴幼儿进行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教育,辅助家庭完成科学育儿工作的人员[1]。育婴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不同于保姆和保育员,其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相关专业知识,清楚不同年龄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开发婴儿潜能。目前社会上从事育婴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尚未达到行业标准,这就使得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中职护生通过在校系统学习,已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职业道德,若从事育婴工作,将会获得早教机构和家庭的青睐。故护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增强育婴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我校中职护生对育婴师职业的认可程度

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4个班220人进行调查,均为女生,年龄16~19岁。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4项:了解育婴师行业、毕业后有意向从事育婴师工作、愿意学习育婴师工作内容来增加就业竞争力、认为有必要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加入育婴师培训内容。每个项目分“肯定”和“否定”两个选项,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上打“√”。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回收率100.0%。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护生对育婴师工作了解不深,真正想成为育婴师的较少,但90%以上的护生意识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中职护生想进入大医院做护士难度大,学习育婴师工作内容可增加就业砝码,毕业后可从事护理、育婴师或月嫂等工作,故有必要将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

3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融合的必要性

由于目前我校尚未取得育婴师培训资格,故有必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融入职业培训。育婴师培训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等。这与儿科护理学许多知识点是相同的,故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育婴师培训,强化对护生育婴师、营养师等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并建议其参加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增加就业竞争力。只有培养出集儿童养育、预防保健和疾病护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新型儿科护理人才[2],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4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融合的具体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今天,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使护生掌握疾病患儿护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知识,培养护生护理评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力也同样重要[3]。故儿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为:能够认识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特点,能进行婴幼儿生活照料、预防保健、教育、家庭教养指导等,会分析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社会、家庭因素,能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可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与指导,能对疾病患儿进行专业护理。

4.2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现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儿科疾病护理内容占了80%,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内容仅占20%,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日常护理保健内容偏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疾病的护理,服务对象没有突出全体儿童,忽略了健康儿童日常的身心保健,不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和儿科疾病护理内容各占50%,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4],提倡儿童教养、儿童保健与疾病护理并重。新的儿科护理学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的内容,如儿童生活照料、儿童教养、家庭教养指导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在儿科疾病护理方面,以各系统常见病为主,突出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调整后的内容分为6个模块,详见表1。

4.3强化实训操作

实训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重要途径。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育婴员工作实践性也很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故应重视实训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调整后的课程内容编写实训教程;(2)加大实训课学时比例,采用边理论、边实践教学模式;(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模拟病房和模拟社区环境,建立婴幼儿抚触室、游泳室、游戏室等,配备相关教学设备,为学生打造优良的实训环境,提高操作能力;(4)与早教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幼儿园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护生提供见习场所,护生可以通过与婴幼儿接触、为其进行体格测量等活动加强实训,提高沟通技巧和适应社会能力,了解健康儿童的护理、保健和教养工作。

4.4完善考核体系

新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两部分,考核评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学习过程,强调对护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理论考核占60%,实训考核占40%。对每项实训考核都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内容包括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对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状态和环境的评估、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对患儿的关爱与保护等。考核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5效果评价

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4个班开展了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的实践,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该教学模式是否激发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理论水平、沟通交流能力及拓宽就业面等。每个问题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答案。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100.0%,护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护理专业绝大部分为女生,女性有喜欢孩子的天性,教学改革大大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专业课程学习。同时护理职业素质要求护生从入校开始就培养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这和育婴师职业要求完全相符,对护生今后就业大有益处。

6意义

6.1师生双赢

通过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不仅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知识面,还大大提高了其操作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就业提供了新选择。同时,教师也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者,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师生双赢。

6.2丰富中职卫校办学内涵

推进教学改革是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增强学生竞争力,获得发展空间。

作者:罗莹 单位: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韦桂姬,莫江萍.对“双证制”教学提高护生儿科就业竞争力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2):8-9.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7

[关键词]住院患儿;护理安全;安全问题;护理纠纷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在住院期间,若护理不周或家长监护不当,极易发生意外伤害。我科主要收治的是0-3岁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患者,其中婴幼儿围术期治疗每年近1100例(其中2008年1083例,2009年1196例,2010年1321例[2]),护理任务繁重、年龄小、病情重,通过多年临床工作观察,现就婴幼儿在我科住院期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分析如下:

1原因分析

1.1各类管道脱出造成的意外伤害

1.1.1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

婴幼儿气管细而短,年龄小、同时由于术后患儿疼痛、舒适的改变引起躁动,治疗和操作时不配合,对插管不耐受,故极易造成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导管的意外脱出会威胁患儿的生命,据文献报道意外拔管后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死亡率达25%[3]。

1.1.2引流管道意外脱出

婴幼儿患儿心脏术后均需要放置心包引流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由于患儿躁动,引流管的意外脱出,给患儿造成心包、胸腔的大量积液积气,引发心包填塞或胸腔积液,加重患儿病情。

1.1.3中心静脉置管及特殊液路的脱出

液路通畅是心脏术后各项生理机能及生命体征平稳的保障,尤其对于体重轻的婴幼儿,在正常情况下置管都十分困难,如果一旦患儿中心静脉插管、静脉置管意外脱出,可造成各种治疗药物进入体内时间延长,加之再次置管延误时间,对于患儿影响明显,尤其对危重患儿影响更为明显,严重时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又将各输液通路称之为婴幼儿的生命线。

1.2患儿喂养不当所致的意外伤害

1.2.1患儿术后早期在ICU均由护理人员喂养,病情平稳后转入病室,术后患儿大多体力消耗过多,吸允无力,而家长又急于喂养,造成喂奶过多、过急、过量,引起急性腹胀使膈肌迅速上抬,影响患儿呼吸,严重时甚至引起窒息。

1.2.2由于气管插管刺激喉部引起局部水肿吞咽反射差,再加上家长对患儿术后伤口的顾虑,在喂养时家长不敢抱起患儿,造成姿势不正确,而术后患儿主动咳痰欠佳,呼吸道常有分泌物造成堵塞,出现喂奶时呛咳或因反射性呕吐引发窒息。

1.3术后意外压伤

1.3.1手术时由于麻醉而头后仰,过于强调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畅,而未及时移动患儿卧位,造成头枕部压伤。

1.3.2对于鼻部插管的患儿,因插管时间长、观察不及时而造成鼻翼部压伤。

1.3.3手术后患儿采取的是被动仰卧位,由于病情较重,加之婴幼儿皮下脂肪薄皮肤娇嫩,个别部位因长时间位置固定而受压,如电极、指脉氧监测探头形成的压伤。

1.3.4术后患儿发热,给与头枕冰袋或冰敷,造成患儿耳廓和周围皮肤的损伤和冻伤。

1.4患儿意外坠床及触电

1.4.1患儿在住院期间,由家长24小时陪护,家长与患儿同睡一张床,因床单位面积小,过于拥挤,加致患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感兴趣,或患儿活动过失、卧床姿势不当造成坠床。

1.4.2在日常治疗时,由于输液或治疗,增加了患儿在床上活动的时间,活动范围小,幅度大,也增加了患儿坠床的风险。

1.4.3为方便医疗,在医院床头设有医疗电源,患儿在床上活动时与医疗带电源距离很近,好奇心促使患儿伸手触及电源带,易造成意外触电。

1.4.4医院儿童床有床栏防护,患儿由于好奇将头伸出护栏后被卡住,造成头部挤压伤。由于坠床等意外伤引起软组织损伤、骨折、脑部水肿,延误手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1.5术后烫伤

心脏手术多在低温全麻下进行,婴幼儿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的波动,在围术期危重婴幼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温非常关键,术后大多患儿睡辐射台或使用热水袋保温,容易出现由于温度设置不当或使用热水袋包裹防护不佳,加之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观察不及时,引发患儿的烫伤。

1.6无效沟通造成的意外伤害

婴幼儿不同于成年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当护士在进行抽血、发药、输液等各项治疗时,因查对不严、与陪护人员沟通不彻底极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或因错接手术病人而导致做错手术或做错部位。

2对策

为了更好的有效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减少患儿在住院期间的伤害,提高患儿诊治过程的安全,现就婴幼儿病区护理安全提出以下几点:

2.1做好各种管道脱出的预防

2.1.1护士要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做好标识,对重要管道必要时加宽棉布带再次固定,及时记录,做好管道交接。

2.1.2定期测量气管插管外露部的长度、听双肺呼吸音,对长期气管插管的患儿应每日拍胸片来判断气管插管的位置。

2.1.3对躁动的患儿根据医嘱适当给与镇静,保证气管插管、各引流管、液路的通畅,便于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

2.1.4适当采取肢体约束,每2小时为患儿解约束带并协助被动活动[4],危重患儿带管期间必需专人守护。

2.2给与正确喂养指导及做好观察

护士应当在患儿转出ICU或术后对家长给与喂养指导:

2.2.1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的喂养,减少由于多喂多食引起腹胀造成的呼吸困难。

2.2.2给患儿喂奶时宜选择右侧头高位,奶嘴不要过大,母乳喂养的姿势要正确,不可堵住孩子的鼻孔,每次喂完后将其抱起轻拍后背,最好让孩子打个嗝后观察15分钟在轻轻放下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减少吐奶,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

2.2.3交待术后喂养注意事项,定时在每次喂奶前空腹时护士给予拍背刺激咳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护理,防止喂饱后刺激咳嗽,引起患儿呕吐误吸及窒息的潜在危险。

2.3压伤的预防

2.3.1对于患儿头枕部,护士要定时为患儿翻身更换,给予轻轻抚摸,同时科室要保证人员配备合理有序。

2.3.2病情较重患儿,鼻部气管插管时间长,鼻部插管固定不易过紧,应及时检查鼻翼皮肤并记录,有拔管指证时,尽早拔出气管插管。

2.3.3为患儿放置冰袋时,护士最好采用冷水袋或将冰块压成冰泥并给与包裹软棉垫,定时给与患儿耳廓及枕部的按摩,减少压伤的发生。

2.4防坠床及触电的发生

2.4.1在患儿住院时,做好患儿家长入院宣教,包括环境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等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使家长认识到发生意外伤害的危害性,提高家长的安全防护意识,消除危险因素,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2.4.2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若患儿在床上跳跃玩耍时应及时制止,必要时固定床体,尤其是加强夜间查房,反复检查及督促陪护人员放好床护栏,防止发生患儿坠床。

2.4.3对于医院医疗带上用电设施,应有防护罩加以保护隔离,要事先告知患儿陪护人员,防止患儿好奇而无意触摸。

2.5烫伤的预防

2.5.1护士要按时巡视,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对低温患儿应尽可能用安全辐射台,使用前检查各项功能是否正常,根据病情调整辐射台的温度,定时观察监测并记录辐射台的温度,适时给予必要的遮盖,防止。无条件时使用热水袋,应用水温计测好水温,再装入水袋使用,热水袋的温度不应高于50℃[5]。

2.5.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对重危患儿要严格监控并合理地制定安全措施,防止烫伤的意外发生。

2.6正确指导陪护并加强各项制度

2.6.1对不能表述的患儿,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工作中要细心,必须做到工作时精力高度集中,切忌粗心草率。严格施行婴幼儿标识查对制度,在重要检查、手术前,在患儿腕部贴病人信息标识及腕带,由电脑条形码机打印,以确认患儿身份。

2.6.2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进行每项治疗时严格三查七对,在抽血、给药等治疗护理的查对中必须通过两名护士和家属来确认。特别是在外科手术环节,对手术患儿进行三次查对确认,第一次确认在患儿手术前一日,麻醉师病房看病人、病区护士、患儿家长与其腕带确认,第二次确认在术晨由手术室护士接患儿、病区值班护士、家长及腕带再次确认;第三次确认在手术开始时,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台上护士及其腕带又一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手术。

2.6.3在婴幼儿用药剂量上必须计算及抽取精确,熟悉常用药物每公斤体重的用量,纠正医生的笔误,尽可能使用微量泵或小剂量空针抽取给药,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差错。

2.6.4患儿在输液治疗时,部分家长由于患儿哭闹,将患儿抱起外出治疗并私自举高输液高度,造成患儿输液速度加快,致使大量液体短时间输入,引起局部肿胀或急性肺水肿。尤其是特殊用药时,造成药液外渗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影响功能,应给予必要的劝阻及教导。嘱家属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一旦发生输液器针头脱落,及时呼叫护士处理,不可自行处理。

2.6.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我科重视安全教育的落实。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先心病患儿护理常规》、《医院护理管理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我科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提高护士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

2.6.6加强健康教育:要求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当日讲解有关安全及疾病知识,签发有关安全知识条例,护士长对入院3d以上的患者就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检查,并纳入护士年终考核,护士长每周组织专人开一次护患安全座谈会,倾听患者对诊疗护理及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安全管理工作。

总之,由于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我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008年的8/1083下降至2010年的3/1321,为我科住院患者营造了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住院环境和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婴幼儿治疗护理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掌握婴幼儿的特点,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其次对于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要严格管理,时刻警惕意外伤害的发生;最后通过不断提高手术技术,更新监护设备和治疗手段,强调规范化护理和有效的健康教育,全程保障婴幼儿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高患儿护理的安全性;同时做好意外的预防,才能保证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康复,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3.

[2]数据取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HIS系统.

[3] CarrionMI,Aguso D,MarcosM,et al.气管内插管,胃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意外拔除.世界医学杂志,2000,4(8):9~12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8

关键词:综合保温措施;婴幼儿;低体温;护理

婴幼儿具有体表面积大、血管丰富、易散热等特点,并且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体温变化快,在进行腹部手术时,腹腔脏器的大量暴露及冲洗散热增加,更容易导致婴幼儿围手术期低体温(体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10例腹部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2~88.7d,平均(44.5±3.0)d,术前体温正常,体温36.90-37.61℃,平均(37.12±0.41)℃,所有患儿均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无凝血功能障碍。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术前护理

1.2.1.1环境温度管理 一般临床上将21℃作为手术室的临界环境温度,只有保证手术室内温度高于21℃才能确保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婴幼儿在低于21℃的环境中散热更快[3]。因此,在术前我们应保持手术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相对湿度50%~60%,消毒皮肤铺巾时,稍调高温度至25℃~28℃,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到24℃~26℃,新生儿及早产儿宜将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

1.2.1.2手术床准备 在婴幼儿进入手术室前应对手术床加温,给患儿手术全程提供温暖的环境。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循环水毯,即在患儿入室前在手术床上放置循环水毯,温度在35~38℃范围内,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前提前预热。部分基层医院使用电热毯加热,为了安全起见,须在冲洗腹腔前关闭电热毯电源。

1.2.2术中护理

1.2.2.1呼吸器加温:行插管全麻的手术患儿用空气进行通气时,可通过呼吸道带走约10%左右的代谢热量[4],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热化气体,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1.2.2.2液体、库血液加温输入:相关研究显示,静脉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1U4℃库存血,会导致患者中心温度约降低0.25℃[5],因此,对于手术中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都应加温预热到37℃~38℃。

1.2.2.3患儿消毒时除必须暴露的部位外,其他部位都应做保温措施,如用单层敷料遮盖或用手术薄膜包裹;手术进腹后除了尽量避免脏器的暴露,还要用温盐水巾将脏器覆盖,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进行腹腔冲洗时,冲洗液要采用恒温箱加热保证温度控制在60℃,再进行冲洗,患儿切口消毒时使用加温的消毒液,消毒后尽量擦干皮肤[6]。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随时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体温下降及时查找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3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后,马上将被腹腔冲洗液、血液、患儿排出物等打湿的敷料和衣物撤除,并用辐射加热过的被褥保温,手术结束前1h提早通知ICU,将其室温调节至合适温度,加热保温毯,护送时将患儿置于温热的被子中,新生儿则需用温度为37℃的暖箱护送[7],同时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在预防低体温的同时应防止患儿发生体温过高。

2 结果

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3 护理体会

由于婴幼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加之其相对较弱的温度调节能力,导致患儿容易出现术中的低体温,特别是开展腹部一些复杂的手术时,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此,手术室护士必须要熟悉婴幼儿体温过低的影响因素,提高防范意识。本文通过给予婴幼儿环境温度管理、手术床准备、呼吸器加温、体、库血液加温输入、术中冲洗液加热、脏器保温、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术后护理等全方位保温措施来预防患儿腹部手术发生低体温,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参考文献:

[1]谢小玲,祝妍华,黄小珊.术中低体温对婴幼儿患者腹部手术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11(8):805-806.

[2]李风玲,吴洪霞,潘庆华.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76-3378.

[3]钱文静,钱倩健.浅谈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防护[J].家庭护士,2007,5(4C):55.

[4]朱瑞芬,宋敬珍,肖向莉,等.婴幼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护理[J].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49-150.

[5]陈云超,张晖,温秀芬,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婴幼儿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819-820.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9

早期教育多样化发展规范化管理 0~3岁是人一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开展0~3岁婴幼儿园早期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优生优育的观念日渐加强,教育从零岁开始的理念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熟在高标准普及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将教育的视线延伸到零岁,以引导家庭、幼教机构、社区共同参与0~3岁早期教育。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家庭在0~3岁婴幼儿的养育方面缺乏科学的理念、知识和方法,社区中也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家长进行系统的科学育儿指导,这就形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为了深入了解早期教育的现状,通过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推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特就常熟市早期教育管理现状进行调研。

一、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常熟市委、市政府重视早期教育工作,1992年召开了“城区托儿所有关问题协调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托儿所的管理分工和职责:全市托儿所由市妇联扎口管理,卫生局主要负责托儿所的卫生保健工作,教育局主要负责托儿所的教育业务指导。2007年,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常熟市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教育、卫生、妇联、人口计生、民政相互协作的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管理网络,并把“开展科学育儿工作”列入政府人口目标管理签约指标。2008年制定了《常熟市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暨科学育儿工作的实施意见》。

2.起步较早。常熟市全日制早期教育事业启动于1992年,市妇联先后创办了虞园、常福、湖苑、漕泾四所托儿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合常熟的早期教育运行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服务方式,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和管理经验。2003年,常熟市妇联组织一批妇女干部和幼教工作者,前往上海参加了全国亲子教育培训班,并在直属托儿所尝试开展免费亲子教育,得到了全国妇联家庭教育调研组的高度评价。2005年,省妇联把常熟市妇联直属托儿所作为亲子教育试点单位,并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亲子教育探索。

3.广泛宣传。一是利用“市民课堂”,邀请上海早教专家在市民课堂举行“0~3岁婴幼儿早期潜能开发”的科普讲座,并通过新闻报道和专题采访等形式在全社会宣传0~3岁科学育儿的知识和理念;二是认真落实0~6个月科学育儿培训教材,在对村级、社区的基层妇女、计生干部培训班上,重点围绕0~6个月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培训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妇女、计生干部具体操作方法,将“科学育儿”的理念逐步引入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之中;三是各镇分别举办0~3岁婴幼儿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观看科学育儿VCD,并通过报刊、电视、电台广泛宣传普及0~3岁科学育儿知识。

4.城乡联动。目前,全市开展公共早期教育的机构有二大类:一是全日制早教机构,有招收3岁以下幼儿全日制早教机构2所,以2岁以下幼儿为主同时又有3~6岁幼儿全日制教育的混合型机构8所,公办幼儿园中开设的招收2岁幼儿的“园中班”49个。二是面向散居婴幼儿的早教机构。本着成熟一个,扶持一个的原则,0~3岁科学育儿项目在全市社区拓展。2008年底,有19个科学育儿阵地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形成了“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中心(常熟市欢乐宝宝活动中心)——各镇世代服务中心(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分中心)、幼托机构活动点——村委会、居委会(社区)为一体的三级网络”的格局,并通过了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验收,获得“中国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称号。

二、存在问题

1.早期教育的氛围不够浓厚。调查显示,常熟市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度、参与度不高。一是散居在家是0~3岁婴幼儿最主要的带养场所,18个月以前都被关在家中相对封闭式看护;二是散居儿童的看护者大多是祖父母辈的老人和保姆,“口耳相传,隔代抚养”,早期教育的意识单薄,教育观念陈旧,满足于让婴幼儿吃好、穿好、睡好,缺少科学育儿知识;三是孩子活动区域狭小,除了家中就是小区广场等很小的范围,缺少集体活动的场所;四是从玩伴来看,散居儿童接触最多的是成人,缺少同龄儿童群体流。

2.早期教育监管主体不明确。依照国家有关法规,教育主管部门只有权对幼儿园、托儿所和其他学历教育进行审批,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授权教育部门对早教机构的师资等办学条件进行监管。这些早教机构含有学校的性质,但由于它们是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教育部门很难以非法开办教育机构的名义处理。实质上以公司名义注册,进行婴幼儿教育的早教机构是利用政策的“空当”,从事早期教育工作。对于早期教育机构的评价机制不全,没有评价标准,没有组织进行评价,早期教育的质量全凭举办者的“三寸之舌”宣传,在社会上缺少对于科学的优质的早期教育的正确导向。

3.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专职化程度低。现有的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由经过幼儿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师担任,这些人员缺少对于0~3岁婴儿身心特点的全面了解和把握,缺少对于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能力,理论底蕴单薄,实践技能不够。从事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非常少,大部分是托儿所、幼儿园在职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兼职从事此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对于早期教育做深入的研究。

4.早期教育课程的科学性不严密。缺少一个明确的教学标准,国家没有统一的课程指导纲要和相配套的课程实施方案,虽然,1982年全国妇联颁布了《0~3岁教养大纲》后,2004年上海编制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为早期教育中心编制实施课程提供了依据,但早教机构的研究力量不足,或有的早教机构根本不了解以上文件,部分早教机构的课程随意性非常大,科学性、系统性欠缺。

5.幼儿教育布局还有待进一步调整。随着城市化加快推进,规模型居住区建设不断加速,城市功能布局的新定位导致人群集聚的新格局,凸显出常熟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尚不平衡。特别是城区托儿所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扩建又受到空间限制。另外,进入常熟城镇务工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高质量保障这些新市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显得格外重要。

三、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工作。加强0~3岁早期教育工作宏观指导,建立政府推动、分级管理和部门协作的管理体制,整合人口、教育、卫生与宣传部门力量,构建“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机制。加强规划制定和政策协同,给予早期教育事业人才、经费、场所、机制的保障。按适龄人口数设立早期教育专项经费;由政府举办示范性早期教育中心,作为公益性质的事业法人在机构设立、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早教指导站配备1~2名专职育婴师,以集中精力完成早期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公共教育基地,可在新小区配套建设和幼儿园建设中配套建设社区早教指导站的专门用房,确保早期教育的专业化。将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对镇、村、社区的考核指标中,发挥镇、村、社区在推进0~3岁散居婴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多种体制发展早期教育事业。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发展时期,重视早期教育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应更加重视发展培育社会组织,这应当是促进早期婴幼儿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策略。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民间团体和个人),赋予社会组织更多参与早期教育的职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源,加大指导支持和保障力度,使其能够承接政府转移的这项社会服务功能,为家长和婴幼儿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一视同仁地对待公办和集体办服务机构。要不断创新早期教育服务形式,如父母学校、专家咨询、网上查询、热线电话、发放普及读本和宣传资料、亲子学苑、送教上门、育儿沙龙、楼道早教小组、流动早教中心、社区婴幼儿游戏中心等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指导。

3.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好一支专兼职的早教队伍,成立0~3岁婴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点,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聘请富有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作为讲师团成员,通过讲座、咨询、论坛、沙龙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知识与经验。鼓励和吸纳社会人士从事社区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组织引导心理、教育、医护等方面专业人员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咨询服务,对有特殊困难的婴幼儿和家长,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指导。同时,进一步培训妇联和人口计生工作网络队伍,确保基层妇女、计生干部人人都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将服务的触角更直接延伸到群众身边。建立激励机制,重奖有关机构和人员,有步骤地推广婴幼儿社区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婴幼儿护理常识篇10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双人固定雾化吸入法; 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7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ants and parents complia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tomization inhalation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Method:In our hospital pediatric outpatient,100 cases of infant inhalation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ag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inhalation therapy of knowledge education,strict observation condition,complet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helped children with effective expectoration drainage after treatment,guided the parents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with skill,eliminated the influence therapeutic effect for children not cooperation.Result:95% of the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had good compliance.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age stage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psychology,to giv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is better to observe condition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safety,to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 by other treatments,raise compliance of children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of adherence.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Double fixe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method; Compli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Longgang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14,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1.039

随着环境气候变化,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婴幼儿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感染发生率增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雾化吸入是儿科门诊治疗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常用的有超声雾化吸入、简易雾化罐雾化吸入等。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使用的是压缩空气式雾化吸入器,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少、副作用小、起效快等优点;现已成为婴幼儿呼吸系统感染的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药物通过雾化吸入在呼吸道内直达病灶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达到湿化气道、解痉、消炎、化痰止咳作用[1]。婴幼儿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其认知和自控能力差,对雾化吸入治疗有抵触,甚至导致雾化吸入无法进行,影响雾化吸入疗效,也就是临床上常影响治疗效果的不依从性。因此,为了增加患儿和家长对雾化吸入的依从性,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于2014年1-5月通过对100例呼吸道感染、在治疗前即表现出哭闹等不合作行为的婴幼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采用在吸入疗法相关知识宣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配合玩具、夸奖鼓励性语言等,有效克服雾化吸入疗法的不依从性,从而增加了患儿及家长对雾化吸入的依从性,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100例需进行雾化吸入的婴幼儿,年龄2个月~3岁,男60例,女40例。其中咽炎20例,支气管炎30例,哮喘10例,支气管肺炎25例,扁桃体炎15例。全部患儿均符合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有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支气管异物、营养不良等疾病患儿[2]。

1.2 方法

1.2.1 雾化前 给予常规雾化吸入治疗知识的宣教,让家长明确雾化吸入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消除因患儿哭闹而对治疗效果的顾虑;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患儿雾化吸入依从性的好坏与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密切相关。指导家长雾化前安抚好患儿,并一起观看治疗中患儿的配合情况。雾化吸入治疗应在饭前或空腹时进行,防止因药物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并且有利于痰液的排出[3]。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避免雾化面罩紧贴患儿面部以免增加其抵触情绪,面罩距离面部以不超过1 cm为宜,观察病情。如出现面色改变、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等,立即停止吸入,休息10 min后,再次吸入[4]。

1.2.2 雾化过程中 护士在旁陪护,用亲切、温柔语言和肢体动作,对患儿实施良好护患沟通;体现对患儿的爱护和尊重,使患儿对护士产生亲近和信任感,从而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消除患儿的恐惧、焦虑心理,提高雾化吸入疗法依从性。

1.2.3 雾化吸入完毕后 要及时协助患儿清水漱口、洗脸,防止药物经口腔黏膜与颜面部皮肤等吸收而引发不良反应[5]。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及降低口咽部真菌感染。对不能正确漱口者可以喝温开水代替,尽量清除咽喉部药物沉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6]。示范、指导家长正确拍背,促进患儿排痰,必要时吸痰。

1.2.4 双人固定 对雾化吸入治疗有抵触情绪、不合作患儿建议双人固定。(1)适应于1岁以内婴儿,家长取坐位,将患儿以斜坐位抱于怀中,患儿一侧上肢夹于家长腋下,家长环抱患儿的手固定患儿另一上肢,同时将其双下肢夹于家长双下肢,另一手拿玩具哄逗患儿,或讲故事、唱儿歌使其情绪放松。另一人一手向前托住患儿枕部,另一手持药杯面罩轻罩患儿口鼻,药杯与地面垂直,使药液被充分震荡变成雾化微粒,随着呼吸而进入患儿呼吸道。严密观察患儿反应、面色、呼吸、等情况。(2)适应于1岁以上婴幼儿,家长同样取坐位,将患儿以坐位背靠家长胸部抱于怀中,家长双上肢分别将患儿双上肢固定于患儿身体两侧,双下肢夹住患儿双下肢,另一人一手置于患儿额部,将头部固定于家长胸前,另一手持药杯面罩轻罩患儿口鼻,保持药杯与地面垂直,同时用温和鼓励性语言鼓励、分散患儿注意力;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许。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 结果

95例患儿顺利完成雾化吸入治疗,再次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均依从雾化吸入,依从性好。本科护理人员在雾化吸入过程中专人守护,随时巡视呼吸、咳嗽、喘息等情况;若患儿出现剧咳、缺氧症状时立即停止雾化吸入,给予拍背、吸氧等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本组病例无呕吐、窒息、呼吸困难等不良现象。

3 护理体会

3.1 环境

保持治疗环境卫生、安静、宽敞,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室内湿式清扫,温度以20 ℃~22 ℃,相对湿度55%~65%为宜。定时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避免患儿接触潜在性的过敏原,以免加重病情。

3.2 认知的干预

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应针对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患儿病情的不同,向家长讲解疾病及药物相关知识以及雾化吸入的作用机制和重要性,提高家长的认知度,消除顾虑,以取得信任和配合。

3.3 行为的干预

雾化吸入过程中,雾化器内的药液不宜长时间吸入,以10~15 min为宜,因吸入时间过长可导致湿化过度,使痰液生成过多,严重者甚至出现肺水肿[7]。雾化时,取直立坐位,借助重力作用使雾滴沉降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8]。避免震荡雾化器内的药液,以免起泡沫,造成气雾量减少而延长雾化时间,增加患儿抵触情绪。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的状态进行雾化吸入,指导深呼吸,频率不可过快,避免因患儿哭闹吸气短促,使雾化微粒难以进入呼吸道深部而影响治疗效果[9]。

3.4 详细向家长讲解双人固定的方法

护理人员演示正确雾化吸入方法,对在治疗前即表现哭闹等依从性差的患儿实施双人固定法,指导家长正确掌握双人固定的方法及技巧,降低患儿雾化吸入的不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3.5 做好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均要做好手卫生消毒,雾化器应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浸泡于84消毒液中30 min,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残留的消毒液,并存放于专用盒内备用,以保持清洁干燥,防止交叉感染。

3.6 做好健康宣教

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因素,加上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征:小儿鼻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又比成人短。呼吸道的免疫功能较低,因此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升高。所以要注意环境卫生,室内空气要流通,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凉,适当运动,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减少发病率。

4 讨论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差,婴幼儿患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疾病概率上升,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10]。呼吸系统具有开放性、吸收性、表面作用受体及血液丰富等生理特点,因此,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发生炎症痉挛的气道,可直接发挥其抗炎、解痉、平喘等作用[11]。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部分家长对雾化吸入治疗机制认识不足,认为只有输液、服药才对疾病有效[12],所以全身用药治疗现象占很大比例。由于婴幼儿各个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其患病有一定的特殊性,务必以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为主要原则。因此,应向家长详细介绍雾化吸入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提高家长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以耐心、科学的态度配合治疗[13]。

雾化吸入治疗已成为呼吸道感染患者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它使药物直达病变部位,给药用量小,剂量为其他给药途径的1/10左右,药物毒副作用明显减少,提高了用药安全性[14-15]。但是,由于家长对疾病、药物知识认知不足,加上患儿自控和认知能力差,对雾化吸入有抵触;甚至拒绝雾化吸入的行为,很大程度影响婴幼儿雾化吸入的依从性,从而影响了临床的治疗效果。

为了使患儿能更好地适应雾化吸入治疗,笔者所在科护理人员以熟练操作技能、和蔼可亲的态度接待患儿,使患儿有受爱护和尊重的感觉,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增加了患儿对护士的亲近与信任[16]。对雾化吸入治疗不合作、有抵触情绪的患儿,护理人员根据其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缩短与患儿的距离,增进感情,消除恐惧感,使患儿易于接受。治疗结束后给予患儿肯定和赞许,提高了婴幼儿对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

反复患呼吸系统感染的婴幼儿其护理工作也很关键,加强家长疾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尽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呼吸道感染健康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倾向、促成、强化因素,采取各种形式健康教育方式,对家长和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促使遵医行为产生,能明显降低患儿发病率,减少住院次数,改善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17]。

双人固定雾化吸入法促进家长及患儿对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和避免各种不良因素,提高婴幼儿雾化吸入的效果。也是护理人员为促进患儿康复而采取的一种护理措施。因吸入疗法是目前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关医护人员做好系列的培训工作,从而进一步规范其具体的治疗和护理程序[18]。在雾化吸入过程中,护士与患儿及家长做好充分的护患沟通、细心护理、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使家长接受并配合治疗,减少患儿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保证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

总之,无论哪种形式的雾化吸入给药,都是将治疗药物有效地分解为小分子颗粒,更有利于药物附着于气道黏膜表面,充分发挥药效及局部浓度[19]。临床上对婴幼儿呼吸系统感染实施雾化吸入治疗的实践过程中,常面临不依从性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如何克服治疗过程中的不依从性,顺利完成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医患双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传统常规的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护理人员吸入治疗相关知识,对护士进行雾化原理、选择吸入器、雾化效果的评估、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培训。降低雾化吸入不良事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家长对相关疾病、药物及雾化吸入治疗的认知度,争取获得最大程度的支持与配合,使其从依赖性治疗转为自觉参与及自我维护治疗,达到提高婴幼儿雾化吸入依从性的目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综合护理干预在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中克服了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依从性,使雾化吸入依从性差及不合作的婴幼儿顺利完成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方法简单易行,护士及家属都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桂芹,吴海霞.雾化吸入治疗以咳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2):114.

[2]姜燕.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10.

[3]李克芬.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雾化吸入治疗疗效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39.

[4]李红芹,蔡虎英,严缨.护理干预对患儿氧气雾化吸入依从性影响[J].国际护理杂志,2010,29(9):1366.

[5]刘琳琅.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39.

[6]成秀玲.雾化吸入布地奈得治疗儿童哮喘84例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18):34,36.

[7]程世晴.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操作篇[M].南京:东南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46.

[8]宋云霞,卢璐,向红军.普米克令舒与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114.

[9]肖春霞.小儿雾化吸入治疗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25(4):67.

[10]陆卫民,赵雪频,孙海英.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44.

[11]任畅,霍晓露.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51.

[12]刘力行,郑菊映.持续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过程[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1(4):359-360.

[13]沈桂荣,燕海东,邢海云,等.急性喉炎雾化吸入患儿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A):1959.

[14]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7-638.

[15]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76.

[16]陈红梅.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66-67.

[17]王生琴,周冬梅.健康教育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152.

[18]唐昌奎,王洪宇.沙丁胺醇超声雾化吸入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中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