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口腔护理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8:16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1

【关键词】 婴幼儿;疱疹性龈口炎;保健;护理

疱疹性龈口炎,它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由单纯性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涉及范围很广,如口腔、咽喉及脸部。这种病好发于5个月-4岁儿童,患儿一旦受到感染,便会成为带菌者,病毒潜藏在身体内。发病时会出现口腔黏膜红肿起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伴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现对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疱疹性龈口炎的患儿,采用口服板兰根冲剂,配合口腔护理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疱疹性龈口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经诊断均符合疱疹性龈口炎标准。其中男患儿有70例,女患儿有50例;年龄5个月-4岁;病程2-3d。全部患儿均出现体温上升现象,温度在37.8-39.8℃,可见不同程度的疱疹与溃疡,伴有局部剧烈疼痛。在此之前患儿均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随机把120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口服板兰根冲剂治疗;治疗组给口服板兰根冲剂,同时配合有效的口腔护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口服板兰根冲剂。同时配合有效的口腔护理,首先保持双手干净无菌,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缓慢、仔细、轻柔,语气温柔,让患儿消除紧张心理,才能很好认可和配合。让家属把患儿侧抱于怀中,在颈下围上防水兜,使用无菌棉球蘸取康复新液涂于口腔黏膜破损处[1],有效清除溃烂面的伪膜以及食物残渣,操作过程中中动作轻柔,避免力度过大造成周边黏膜的损伤。操作过程要严谨,无菌棉球必须夹紧,避免棉球落入口腔后部位置,造成咽喉部堵塞,引起窒息。无菌棉球也不能过湿,避免呛咳。最后清洗患儿脸部,保持干净,每日二次。并适当使用口腔炎喷雾剂,每日三次,对勇敢与积极配合的患儿多加鼓励与表扬。对于发热的患儿,给予退烧药。正确指导家属,患儿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采取温热的流质饮食,饭后务必要漱口,患儿的食具必须单独使用,每日消毒处理,难以进食的患儿给予静脉补液。

对照组只单纯给予口服板兰根冲剂治疗,不采取任何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溃疡愈合,全身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疼痛感消失;有效:溃疡大致愈合,全身不良反应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不明显;无效:所有的临床症状均为任何改变,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0 50 9 1 92.5%

对照组 60 30 18 12 70.5%

如表1所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显效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应广泛采用口服板兰根冲剂,同时配合有效的口腔护理。3 讨 论

疱疹性龈口炎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病变主要特点为溃疡数目量比较多,分布的范围广,多见于口腔、咽喉及脸部。主要的表现为高热、拒食、疼痛、溃疡、牙龈红肿等。发病因素有感染、免疫功能低等。

疱疹性龈口炎的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保健:疱疹性龈口炎的患儿一般都伴有高热发生,此时要给予降温处理,用温水擦拭全身,有利于汗腺散热[2];重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皮肤疱疹破溃处,必须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饮食保健:以清淡为主的,可食易消化、高营养的流质饮食,如清鸡汤、莲子粥。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

目前常用的治疗疱疹性龈口炎的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法,使用板兰根冲剂,加强口腔护理,打破传统的机械执行医嘱的被动模式,要以全方位评估、科学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文中治疗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药物治疗配合口腔护理,同时对患儿的家属讲解预防措施,进行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总之,采用口服板兰根冲剂治疗法,再配合有效的优质口腔护理,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少、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做到让患儿满意,家属放心,将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2

【关键词】 婴幼儿;经口置胃管;护理

婴幼儿误服药物时,临床常采用留置胃管洗胃,传统置管法由鼻腔插入,常引起患儿恶心、呕吐、鼻黏膜充血等不适反应,我科于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自制牙垫经口腔插管法进行护理,大大降低了插管的不适反应,提高了插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误服药物婴幼儿64例,其中男孩40例,女孩24例,年龄5个月~3(1.6±0.6)岁。其中口服抗菌药物16例,口服抗过敏药物5例,口服涂有灭鼠药的食物10例,误饮灭蝇药水25例,误饮农作物生长激素8例。入选患儿均无口腔炎、呼吸道感染且精神正常,意识清楚。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儿来院后立即口服牛奶、豆浆,并协助引吐,反复二三次后立即置胃管洗胃,根据年龄不同选用8、10、12号胃管。观察组应用特质牙垫(用2ml、5ml注射器,将注射器针栓拔出留用针筒,用剪刀剪去乳头端,留取1.5~2.5cm,前端要圆钝,防止划伤口腔黏膜)。插管时将患儿上身抬高30°~50°,头稍后仰,在患儿哭声末深吸气时将自制牙垫放入口腔固定,然后迅速将温奶浸泡的胃管由针筒插入,进入5~7cm时助手帮助由针筒滴入少量温奶,在患儿吞咽时快速插入。插管长度患儿前额发际至剑突。对照组患儿上身抬高30°~50°,头稍后仰,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并预测插管长度(前额发际至剑突),由一侧鼻孔插入[1,2]。

1.3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恶心、呕吐、鼻黏膜充血等不适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置管方法不适症状的比较 例(%)表2 一次性成功率的比较 例(%)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婴幼儿几乎没有下鼻道,所以胃管很难顺利通过鼻腔,造成插管失败,反复插管导致机械性刺激更可引起黏膜水肿、充血,致呼吸不畅,患儿烦躁、发绀加重。另外,婴幼儿以经鼻呼吸为主,由于其解剖特点,舌相对较大,与软腭接触,闭合口咽部,喉的位置相对高,会厌与软腭较接近,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经鼻留置胃管势必导致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升高[3]。此时经鼻留置胃管会造成局部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加重气道阻塞。经口留置胃管因不涉及鼻腔,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使插管成功率显著提高。因此,婴幼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而婴幼儿不能理解洗胃的必要性不能合作,必须放置牙垫,临床没有婴幼儿牙垫,我科自制牙垫使用后困难迎刃而解,患儿伤后得到了及时恰当得处理,为抢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既使患儿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又使家庭减少了不必要的精神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损失。使用温奶浸泡胃管:(1)温度适宜,胃管柔韧,减少黏膜损伤;(2)奶汁浸泡既润滑了胃管又使患儿在味道上容易接受,条件反射性吞咽,减少恶心呕吐。

参考文献

1 戴凌青.新生儿洗胃胃管插入长度的护理探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 1343-1344.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3

鹅口疮是由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霉菌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事实上,在正常人的口腔、皮肤或女性阴道中,均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但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不清洁,也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早产,低体重,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都会由于免疫力的下降而感染;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很容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一起生活的人中有霉菌感染,会有交叉感染的可能;

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地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鹅口疮的表现

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但是,两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治疗不彻底还会反复发作。

1,此病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和发红,有大量散在的白色、针尖大小的小斑点,不久就会相互融合成为白色斑片,铺满整个口腔黏膜,而周围却没有炎症反应,形似奶块,宝宝不感觉疼痛,重症者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容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白色斑片与黏膜粘连,不容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可以看到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

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容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的痛感,或只有在进食的时候,宝宝才有痛苦表情。当然,严重时宝宝也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或者啼哭、哺乳困难。

如果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会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或牙龈等处,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鹅口疮的家庭护理

一旦宝宝得了鹅口疮,家长不甩惊慌。一般在家中就可以做好护理。加以治疗。

鹅口疮家庭护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局部用药

1我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制霉菌素涂擦婴幼儿口腔。制霉菌素药片,每4片用10毫升温开水化开,用棉签蘸着药液涂抹患处。用药至少7天,白色斑块消失后,还应坚持再用药1周,以防复发。最好在宝宝吃奶以后涂药,以免;中掉口腔中的药物。

2 可使用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在哺乳前后洗涤患儿的口腔,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一般情况下,连续使用2―3天病变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防复发。同时母亲也应用小苏打液清洗,以免重复感染。

停用抗生素

如果病儿有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历史,应尽快停用抗生素和激素,这样可以扶植正常的口腔菌群,以抑制霉菌生长。

注意饮食

鼓励宝宝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蛋羹、麦片、面片等;宝宝因为疼痛不愿吃东西。不肯吸吮,这时应耐心用小匙慢慢喂奶,以保证营养;避免摄入过酸、过成及其他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遁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强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全身用药

症状比较严重的孩子也可以口服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也可以口服维生紊B2和维生素C。

鹅口疮宝宝就医指征

,

宝宝患鹅口疮后,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治疗不及时,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会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所以,虽然父母可以在家自行给宝宝治闻,但一定要,密切注意观察宝宝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及-一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宝宝不愿意进食,有轻度发热,烦躁不安;

发现口腔黏膜上的乳凝块样物向咽部以下蔓延∥

以上症状都不明显,但治疗5~7天后仍未改善。

鹅口疮的预防

鹅口疮的预防很重要,做好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o

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平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以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容易生长了,但不要用棉签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黏膜。

1 避免使用安抚奶嘴。安抚奶嘴也容易把一些病原菌带入婴儿的口中。

一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该先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该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都要先洗手。

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清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要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宝宝的衣物也要和家长的分开洗涤。

幼儿应该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抗生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滥用。

早期注意观察,尽早发现问题。小儿出生后,应经常查看小儿的口腔内部,若见舌上布满白屑,其状如雪片者,或似奶块而不易擦去者,即是患了鹅口疮。对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或久病体弱儿,特别是消化不良和腹泻的患儿。更需要经常查看口腔内有无白屑,或舌上、颊内两侧黏膜,以及口唇内侧、齿龈、上腭和咽部。若婴幼儿突然出现不吮奶,不愿饮水,或拒绝喂食等情况,就要注意查看孩子的口腔是否有异常。

鹅口疮要与哪些疾病区别开呢?

1 滞留奶块

口腔滞匿奶块,其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渐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很容易除去奶块。而口疮的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则显示潮红、粗糙。

2 马牙

出生后3~5天的婴儿,母亲在给孩子喂奶利会偶然发现婴儿口腔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要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刚长出的小牙,其实,这并不是牙齿,而是在牙齿发育过程中,口腔内上皮细胞剩余堆积形成的上皮珠,俗称“马牙”。马牙不需要处理,会自行吸收消失。

鹅口疮治疗注意事项

1 不应涂搽紫药水。紫药水药名甲紫、龙胆紫,因其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过去常用于鹅日疮的治疗。但在临床使用中发现,用紫药水治疗鹅口疮有不少缺点。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薄嫩,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较少,口腔黏膜干燥,长时间涂搽紫药水后,可使口腔黏膜更加干燥而产生溃疡,以及“明胶样”损害。涂紫药水后,口腔黏膜被染成紫色,也不宜观察病情的变化。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4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护理措施; 托幼机构;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86-02

Disease Car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Nurseries for HFMD/QI Gen-you,LIU Yi,WEN Li-e,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2):86-8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car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nurseries for HFMD.Method:106 cases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children of three nurseries in the city were extra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from February 2012 to June 2013,observed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summarized nursing experience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Result:There were 2 deaths in children in the 106 cases,others were discharged,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mild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HFMD; Nursing; Preschools; Control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Huangjia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750,China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一般由多种肠道病毒所致[1],是一种传染率较高的传染病,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夏秋季为其发病高峰期。患儿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2],少数合并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者出现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积极预防也对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为止其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而对症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3]。本文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护理措施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12年2月-2013年6月抽取本市3家托幼机构的10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6个月~5岁,平均(4.2±0.3)岁,其中男55例,女51例,患儿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口臀部疱疹、咳嗽及口腔溃疡,其中既往感染史者5例(4.7%),手足臀部疱疹伴发热者96例(90.6%),口腔溃疡者93例(87.7%),咳嗽者6例(5.7%)。

1.2 方法

按患儿临床症状将其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对症状较轻者采取静脉抗病毒治疗,对重症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

1.2.1 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每天对室内空气消毒一次,对患儿玩具、食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患儿被褥要清洁,衣着应柔软,宽大;(2)让患儿多喝水,用温水定时冲漱口腔,口服复合型营养素补充剂,对口腔溃疡者外涂锡类剂,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应包裹其双手,以防抓破皮疹,对手足症状者外涂炉甘石洗剂,疼痛剧烈者涂擦利多卡因,随时清理臀部皮疹患儿的大小便,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抗生素软膏;(3)患儿禁食生冷、辛辣的刺激食物,饮食以低盐为主,进食前用生理盐水冲漱口腔,进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实物为主,如鸡蛋汤、牛奶等,用餐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4)保持病室安静,使患儿充分休息,定时测量患儿体温,睡前使用温水洗浴;(5)给予患儿关怀,多陪患儿玩耍,安抚患儿家长,减轻其心理负担,鼓励患儿多饮水多进食,争取早日康复。

1.2.2 防治对策 托幼机构需增强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发现手足口病疑似患儿应及时隔离,到医疗机构就诊,在第一时间汇报给卫生和教育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为防止交叉感染,轻症患儿要隔离在家中治疗、休息。保健人员在发现发热、皮疹的幼儿后,应即刻对其使用的被褥、玩具及桌椅等进行消毒,对与患儿有接触者予以板蓝根、大青叶冲剂预防,除此之外还应对寝室、教室、食堂及厕所等幼儿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在夏秋高发期应加强幼儿饮食和饮水卫生管理,保持教室和寝室通风良好。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婴幼儿自身免疫力,平日引导婴幼儿加强户外活动锻炼,每次至少活动半小时,教导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尤其在高发期应保证优质睡眠,督促婴幼儿按时按量喝水,多进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将婴幼儿家长也纳入到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环节中来,对婴幼儿家长宣讲防御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婴幼儿家长相关预防措施,开展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讲座,提高其预防意识,使其督促孩子共同协助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本组106例患儿,88例轻症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18例重症患儿经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死亡2例(11.1%),重症组患儿康复率明显低于轻症组(P

3 讨论

幼托机构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因而在各类儿童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责任。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因而只需对症治疗和相应的护理便可痊愈[4]。本组研究抽取本市3家幼托机构的10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手足口病护理及托幼机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本组研究中按患儿临床症状将其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对症状较轻者采取静脉抗病毒治疗,对重症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急丙种球蛋白治疗,对106例患儿均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等多种针对性干预措施,护理的过程中每天对室内空气消毒一次,对患儿玩具、食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患儿被褥清洁,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和饮水量,剪短患儿指甲,以防抓破皮疹,对手足症状者外涂炉甘石洗剂,疼痛剧烈者涂擦利多卡因,及时为患儿补充营养元素,为患儿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禁止患儿食用生冷、辛辣的刺激食物,饮食以低盐为主,进食前用生理盐水冲漱口腔,进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实物为主,用餐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患儿关怀,多陪患儿玩耍,安抚患儿家长,鼓励患儿多饮水多进食。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组死亡2例,其余患儿均康复出院。提示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恢复率,只要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患儿的预后情况较为理想。此外,也可说明预防婴儿儿手足口病应从卫生、饮食等方面着手。

幼托机构应充分认识手足口病的严重性[5],在发现手足口疑似患儿时应及时做好隔离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疾病传染风险,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婴幼儿自身免疫力,平日引导婴幼儿加强户外活动锻炼,每次至少活动半小时,教导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尤其在高发期应保证优质睡眠,督促婴幼儿按时按量喝水,多进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幼托机构作为幼儿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在预防方面应该具有严格的预案和实施细则[7]。在预防方面,幼托机构仍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应把幼儿家长也纳入到预防工作中来,对婴幼儿家长进行防御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具有重要意义[8-10]。再次鼓励相关医疗服务机构在幼儿园、托儿所等托幼机构多开展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讲座,提高幼儿家长和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幼托机构自身也应加强自身的防患措施,在夏秋高发期应加强幼儿饮食和饮水卫生管理[11-12],以减少手足口病流行。

综上所述,日常护理在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托幼机构应增强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采取防护手足口病的相关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幼托机构内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家长积极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确保双管齐下,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

参考文献

[1]王莹,张艳青,李军,等.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19(5):482-483.

[2]王利,张郑响.健康教育对家长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效果的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2,7(11):54-57.

[3]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6.

[4]王燕,于卓,王智亮.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1(1):136-138.

[5]白亮东.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2,9(31):67-69.

[6]李向红,刘承娟.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和预防[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39(6):821-823.

[7] Osawa M,Umemoto N,Tajima N,et al.Atypical Varicella mimicking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anpatienta with malignant lymphoma during chemotherapy[J].Br J Dermatology,2004,151(1):254-256.

[8]冯银彩,陈冬雅,何艳森.幼儿园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8(11):1391-1393.

[9]乔梦凯,石利民,王燕,等.南京市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9-91.

[10]田鹏,李克伟.2008-2011年洛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108-109.

[11] Mc Mina P 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 and 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t[J].FEMS Mi-crobiol Rev,2002,26(1):91-93.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5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鹅口疮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7月门诊收治鹅口疮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用制霉菌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清洗口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涂蒙脱石散,并口服双歧杆菌。比较两组患儿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鹅口疮的疗效好, 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鹅口疮;双歧杆菌;蒙脱石散;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45

鹅口疮又称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或雪口病,由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假膜性损害,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1],常反复发生,轻者增加患儿痛苦,影响进食;重则降低机体的免疫力,甚至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2]。我院2011年3月~2013年7月使用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鹅口疮,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门诊收治80例鹅口疮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1 d~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13 d~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营养状况、喂养方式、使用抗生素与否、家庭及带养人卫生条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均于两组患儿喂奶前约1 h,用棉签蘸取制霉菌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制霉菌素50万U碾磨成粉与2%碳酸氢钠溶液100 ml混合)涂抹患处,3~4次/d。观察组在用上述混合溶液涂抹后约30 min,加用蒙脱石散用棉签均匀地涂抹患处,3~4次/d;并给予双歧杆菌0?5 g口服,3次/d,于喂奶后用低于40 ℃温开水冲服。

1.3护理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涂抹药物前先用温开水清洁口腔,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蘸药棉签每次用后弃去,不可重复使用。乳母喂奶前要用温水清洗奶头,每次喂奶时间不超过20 min,避免使用安慰奶嘴[3]。婴儿房定时通风换气2次/d;婴幼儿的餐具、擦嘴毛巾每次用后清洗干净,煮沸消毒5~10 min,1次/d;玩具、被褥应定期清洗、晾晒;衣物单独洗涤;每天户外活动(如晒太阳)2 h以上,以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

1.4疗效判定标准治疗7 d后评价,治愈:患儿口腔白膜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好转:口腔内白膜减少≥50%;无效:口腔内白膜减少<50%。随访观察3个月,再次出现鹅口疮为复发。

1.5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两组患儿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复发率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表1)

2.2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表2)

3讨论

婴幼儿鹅口疮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营养不良、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制霉菌素50万U碾磨成粉与2%碳酸氢钠溶液100 ml混合涂抹,其方法在临床已得到广泛的推广,但也存在复发率高、疗程较长、患儿依从性较差的不足。

鹅口疮患儿常常合并有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等致免疫力下降的诱因存在,使消化道内菌群失调,可致鹅口疮反复发作[4]。双歧杆菌是消化道中的一种主要的厌氧菌,是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正常菌群,具有抵御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致病因子侵袭的作用和功能,同时还可有效调节肠道环境,提高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能力,阻止病菌的定植与入侵,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的功能。蒙脱石散是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能够有效覆盖消化道,与黏膜蛋白结合能力强,能达到增强黏膜屏障功能的目的。蒙脱石散形成的保护膜不但直接减轻了白色念珠菌对口腔黏膜的损害,还可以减少制霉菌素的血液吸收,延长其在口腔局部的作用时间,充分发挥其杀菌作用,提高制霉菌素的疗效[5]。蒙脱石散黏附在制霉菌素表面,减少了唾液对制霉菌素的稀释,减轻了被咽下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使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本组患儿使用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传统的治疗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有效率100%,复发率11.36%,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好,复发率减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宁,张晓玲,黄群.新生儿鹅口疮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6):492-494.

[2]祝传贵.婴幼儿鹅口疮的临床表现以及家庭护理和预防[J].中外医疗,2012,31(1):140.

[3]任妮娜,冯德斐,茹祥艳.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治疗小儿鹅口疮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205.

[4]刘美芳.思密达佐治儿童鹅口疮65例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0,5(11):3087-3088.

[5]徐叙云.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5.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6

关键词:综合保温措施;婴幼儿;低体温;护理

婴幼儿具有体表面积大、血管丰富、易散热等特点,并且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体温变化快,在进行腹部手术时,腹腔脏器的大量暴露及冲洗散热增加,更容易导致婴幼儿围手术期低体温(体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10例腹部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2~88.7d,平均(44.5±3.0)d,术前体温正常,体温36.90-37.61℃,平均(37.12±0.41)℃,所有患儿均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无凝血功能障碍。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术前护理

1.2.1.1环境温度管理 一般临床上将21℃作为手术室的临界环境温度,只有保证手术室内温度高于21℃才能确保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婴幼儿在低于21℃的环境中散热更快[3]。因此,在术前我们应保持手术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相对湿度50%~60%,消毒皮肤铺巾时,稍调高温度至25℃~28℃,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到24℃~26℃,新生儿及早产儿宜将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

1.2.1.2手术床准备 在婴幼儿进入手术室前应对手术床加温,给患儿手术全程提供温暖的环境。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循环水毯,即在患儿入室前在手术床上放置循环水毯,温度在35~38℃范围内,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前提前预热。部分基层医院使用电热毯加热,为了安全起见,须在冲洗腹腔前关闭电热毯电源。

1.2.2术中护理

1.2.2.1呼吸器加温:行插管全麻的手术患儿用空气进行通气时,可通过呼吸道带走约10%左右的代谢热量[4],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热化气体,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1.2.2.2液体、库血液加温输入:相关研究显示,静脉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1U4℃库存血,会导致患者中心温度约降低0.25℃[5],因此,对于手术中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都应加温预热到37℃~38℃。

1.2.2.3患儿消毒时除必须暴露的部位外,其他部位都应做保温措施,如用单层敷料遮盖或用手术薄膜包裹;手术进腹后除了尽量避免脏器的暴露,还要用温盐水巾将脏器覆盖,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进行腹腔冲洗时,冲洗液要采用恒温箱加热保证温度控制在60℃,再进行冲洗,患儿切口消毒时使用加温的消毒液,消毒后尽量擦干皮肤[6]。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随时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体温下降及时查找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3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后,马上将被腹腔冲洗液、血液、患儿排出物等打湿的敷料和衣物撤除,并用辐射加热过的被褥保温,手术结束前1h提早通知ICU,将其室温调节至合适温度,加热保温毯,护送时将患儿置于温热的被子中,新生儿则需用温度为37℃的暖箱护送[7],同时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在预防低体温的同时应防止患儿发生体温过高。

2 结果

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3 护理体会

由于婴幼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加之其相对较弱的温度调节能力,导致患儿容易出现术中的低体温,特别是开展腹部一些复杂的手术时,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此,手术室护士必须要熟悉婴幼儿体温过低的影响因素,提高防范意识。本文通过给予婴幼儿环境温度管理、手术床准备、呼吸器加温、体、库血液加温输入、术中冲洗液加热、脏器保温、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术后护理等全方位保温措施来预防患儿腹部手术发生低体温,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参考文献:

[1]谢小玲,祝妍华,黄小珊.术中低体温对婴幼儿患者腹部手术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11(8):805-806.

[2]李风玲,吴洪霞,潘庆华.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76-3378.

[3]钱文静,钱倩健.浅谈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防护[J].家庭护士,2007,5(4C):55.

[4]朱瑞芬,宋敬珍,肖向莉,等.婴幼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护理[J].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49-150.

[5]陈云超,张晖,温秀芬,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婴幼儿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819-820.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7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评估两组患儿出院后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愈32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综合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8.37%,对照组综合有效率为46.51%,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小儿腹泻康复,缩短病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护理干预病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05-02

腹泻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由于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内部消化系统功能不能完善发挥作用,缺乏必要的消化酶,在遇到不适环境或者进食不当后极易发生胃肠道感染,发生腹泻[1]。及时诊治患儿疾病类型,并给予综合护理是提升患儿治愈率的关键。本文研究了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护理患儿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腹泻,诊断表针参考《儿科学》[2]。患儿临床症状为:发病急,早期呕吐,然后出现腹泻症状,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无明显腥臭味,腹泻次数为6~15次/d,常规检查大便可偶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患者年龄范围为6~45月,平均为28.5月,病程2~8d,平均3.6d。男婴49例,女婴37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婴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家庭支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一般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调整饮食,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对症用药、防止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为如下。

对症护理:根据患者检查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护理,例如患儿出现频繁的腹泻,就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钾等元素。护理方式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隔离:保持患儿病房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并且通风良好。在日常的接触过程中注意预防感染,提醒患儿家属在与婴儿接触前应全面清洁手部,防止交叉感染。应用严格的消毒程序处理患儿尿布。患儿在腹泻之后要及时清洁臀部,避免红臀现象的发生。

口腔护理:如果患儿长期服用抗生素,容易引发霉菌感染,造成鹅口疮,在护理时要嘱咐其多饮水。对口腔进行清洁后使用制霉菌素或者龙胆紫(1%)涂抹患处。对于出现呕吐症状的患儿,可以运用无菌棉蘸温水擦拭口腔,以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对于腹泻患儿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根据患儿病情对饮食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腹泻发生前期建议患者直接吃饭,如果患儿病情较轻,给予清淡助消化的食物方案,如果患者正在吸食母乳,则嘱咐患儿母亲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并注意多饮水。患儿进食应依据少量多食原则,减轻胃肠道负担。如果是人工喂养,注意停止喂养牛奶,使用米汤、脱脂奶等喂食。如果患儿腹泻呕吐严重,观察7h,静脉滴注补充营养。

心理护理:婴儿出现腹泻症状时往往会伴有发热、脱水等现象,造成患儿感觉不适,易引发哭闹,此时应加强对患儿家长的教育,使其配合护理人员采用合理的方式照顾患儿。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两组患儿病情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相对对照组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护理综合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效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综合病程均短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婴幼儿时期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该病以6个月~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中9个月~1岁婴幼儿发病占到一半以上。由于婴幼儿时期不具有成熟的表达机制,患儿在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大哭大闹现象,无法向家属或者医务人员准确告知自己的身体症状以及需求,这就要求在临床护理中加强针对性护理方案的实施,按照婴幼儿心理和生理特征对其进行饮食调整、抗感染消毒、皮肤护理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儿早日康复和提升治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小儿腹泻可以对患儿造成较大的痛苦,间接影响到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有效缩短止泻时间和综合病程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心理负担,为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362例,男210例,女152例,年龄4个月~2岁,体重4~14 kg,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226例(其中2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合并房缺7例,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缺合并肺动脉瓣狭窄9例,单纯房间隔缺损39例,动脉导管未闭36例,法洛四联征20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右室双出口2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72 h。结果:全组死亡6例,其余356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肺部护理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使得婴幼儿术后较成人更容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婴幼儿胸廓小,胸骨软,肋骨较成人水平,呼吸效率低。婴幼儿鼻咽腔和气管细小,易被分泌物堵塞,而且黏膜下杯状细胞及黏液腺细胞较大,轻度水肿,增厚即可引起严重的气道堵塞。婴幼儿喉腔狭窄,而最狭窄处在环状软骨水平,而成人在声门裂处,因此,放置气管插管尤其是导管较粗时可引起声门下黏膜水肿,拔管后易发生喉水肿、声门下水肿导致喉梗阻。婴幼儿呼吸道无效腔量与潮气量的比值虽与成人相似,但因潮气量小,如行人工通气无效腔增大,使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鉴于以上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只有更好地掌握,才能帮助婴幼儿顺利渡过手术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呼吸机参数的设定:本院心脏术后常采用定容性呼吸机。采用的模式通常为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病种设定呼吸机参数。潮气量在10~12 ml/kg,呼吸频率为20~30次/min,呼吸时间为0.6~0.75s,氧浓度从100%开始。根据血气结果下调至40%~50%。大量左向右分流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心术后患儿可选用2~4 cmH2O PEEP。报警范围根据病情设定。评估呼吸机参数设定的是否合理,常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及患儿的病情情况判断。如患儿安静,呼吸平稳,双侧呼吸音对称,循环稳定,血气结果好则提示通气合理。反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呼吸机参数的适当调整。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确定位置:患儿进入ICU,护士要与麻醉师共同检查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活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气管插管过深,进入右侧支气管时左侧呼吸音低或听不到,气管插管过浅时有漏气声、双肺呼吸音低。术后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每班护士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记录,以便于每班护士交接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固定气管导管:一是常规采用的双胶布固定,用2根长约30 cm、宽1 cm的胶布分别固定在面颊两侧,长胶布在气管插管所需要的刻度处连同牙垫一起缠绕2周,再分别固定在对侧颊部,两侧颊部的胶布再用透敷固定,防止胶布松动。另外是用长系带固定,方法为用一条宽1.5 cm长系带自患儿枕后沿两侧乳突或耳廓上方至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所量刻度处连同牙垫一起系紧,再环绕1~2周打结,系带的松紧以可容纳一指、左右推动插管不动为宜 ,如过紧可造成人为的气道梗阻,过松则起不到固定的作用,交班时应严格核对,检查1次/h。若病情允许就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而带来的肺部并发症[2]。

撤机后的肺部护理:如患儿呼吸、循环稳定,血气分析结果满意,临床表现良好,即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为防止喉头水肿,所有患儿在拔管前30 min应给予地塞米松0.2~0.5 mg/kg静脉推注,彻底吸除气管及口鼻腔内分泌物后,拔除气管插管给予鼻导管吸氧。拔管后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深浅度及听诊双肺呼吸音,同时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查动脉血气,以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在撤机后,常规给予蒸馏水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排出。如发生气道分泌物多而黏稠者,可考虑给予沐舒坦雾化吸入或静滴化痰药物。如发生喉梗阻,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者则考虑再次气管插管。

2.2 容量管理 对于婴幼儿术后的容量要严格控制,常规应用微量泵精确控制入量3~5 ml/(kg•h),包括术中留下的机血、术后补充的红细胞、血浆及晶体液全部应用微量泵输入。另外根据患者尿量,调整输入速度。对于胶体也要及时适量补充,能有效改善组织灌注,减少术后组织器官水肿,但是由于全身炎性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过多输入胶体尤其白蛋白可因漏入组织间隙,反而加重组织水肿[3]。间断小剂量利尿,调整适当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3 引流管管理 由于婴幼儿不能很好配合护理治疗,醒后容易燥动,所以术后常规用约束带约束患儿四肢,以防患儿自己抓掉管道而造成意外。术后用胶布对引流管进一步加固,以防脱出。另外对于引流管要间断地挤压,挤出心包和纵隔里的积液,以防出现心包填塞。若短时间内渗出液过多,要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第2次开胸止血。

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手术趋向于低体质量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术后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度过手术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苏肇伉.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的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报,2004, 24(3):153-158.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9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10

【关键词】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护理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 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 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 工作qq:928333977)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今年该病在本地区有增多趋势。我科于2008年5月2日~7月31日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2例,取得一些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8个月~5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 mm,数量不等,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102例患儿中89例发热,低热(37.5~38℃)45例,中等热(38.1~39℃)14例,高热(39.1~40℃)30例,发热持续2~5 d。有发热的54例患儿中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及口腔内溃疡,用康复新液涂擦及口服。

    2 转归 

102例经治疗3~5 d,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后痊愈,12例治疗达10 d后痊愈,1例并发心肌炎。102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护理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一旦确诊,将患儿及时隔离,隔离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小时。加强床边隔离,护理、诊疗不同患儿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如听诊器等要擦拭消毒。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 d,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1]。对出院患儿床单先用紫外线灯照射2 h,再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2.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 

每2~4小时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警惕有无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增加卧床时间,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心律,做好急救准备工作[2]。

    3.发热护理 

体温低热者无须做特殊处理,可多喂温开水,婴儿打开包被散热。对体温持续超过38.5℃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枕、冰敷、温水擦浴等,必要时药物降温,如口服尼美舒利颗粒等。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采取预防措施。

    4.口腔护理

 

年长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涂康复新液3次/日,同时给予口服2次/日,以促进愈合。每次涂药或口服后15~30分钟后才能进食或饮水,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睡前可加涂药一次。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5.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衣服要宽大、柔软,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涂抹康复液,3次/日。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6.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以温凉、清淡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咸等食物。对于因拒食、厌食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要及时补液,纠正酸碱失衡。

    7.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到陌生的地方,加上疱疹疼痛的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哭闹不安。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病房内适当播放一些动画片,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消除患儿恐惧心理。治疗时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8.健康教育 

基层群众对手足口病了解甚少,甚至是不了解,应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因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场所,一旦确诊,嘱家长2周内不要送患儿到幼儿园或者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多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饭前饭后洗手,经常清洗儿童玩具和其他物品,婴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不要让儿童吸吮手或咬啃玩具,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与别人共用毛巾、手帕、餐具,避免病从口入。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在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汤卫兰.手足口病68 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