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语句十篇

时间:2023-03-28 04:19:22

哲理语句

哲理语句篇1

1、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3、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6、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7、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8、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9、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0、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1、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2、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3、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4、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16、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17、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8、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9、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1、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2、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23、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24、不要将他人追逐的理想变成自己的目标。因为你有你的路,你有你需要去做的事,所以记住,不要眼看着别人的美好,要用心经营自己的幸福。

25、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26、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恋和信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27、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28、待人接物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以老把自己当人物,老拿自己当领导,老把自己当富翁,()老以为自己是情圣,老是自我感觉良好…即便真是小有作为,业绩斐然,也要谨慎,要虚怀若谷,要大智若愚,其实人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把自己看复杂了。说句俗话: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29、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30、对自己狠一点,该忘记的一定要彻底忘掉,该断绝的一定要彻底断绝,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你共度一生的真心朋友的,和一个满口谎言的骗子永远没办法人生哲理名言

31、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

32、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33、一个人生活虽然很难,但也必须学会一个人,不要轻易依赖别人。这是为了防止你身边的人都离开的时候,你还可以好好活下去。

34、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35、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36、骗你一次的人绝不会放弃第二次骗你的机会,对骗子不要抱任何幻想。靠贬低别人提高自己的身份,其结果就暴露自己的无知与贫乏。这就需要良好的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让骗子不敢靠近你!

37、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38、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哲理语句篇2

1、生活的无奈,有时并不源于自我,别人无心的筑就,那是一种阴差阳错。生活本就是矛盾的,白天与黑夜间的距离,春夏秋冬之间的轮回,于是有了挑剔的喜爱,让无奈加上了喜悦的等待。

2、一个安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有些空虚,有些凄凉。坐在星空下,抬头仰望美丽天空,感觉真实却由虚幻,闪闪烁烁,似乎看来还有些跳动。美的一切总在瞬间,如同“海市蜃楼”般,也只是刹那间的一闪而过,当天空变得明亮,而这星星也早已一同退去……

3、喜欢海,不管湛蓝或是光灿,不管平静或是波涛汹涌,那起伏荡漾的,那丝丝的波动;喜欢听海的声音,不管是浪击礁石,或是浪涛翻滚,那轻柔的,那澎湃的;喜欢看海,不管心情是舒畅的或是沉闷的,不管天气是晴朗的或是阴沉的,那舒心的,那松弛的……

4、翻开早已发黄的页张,试着寻找过去所留下的点点滴滴的足迹。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现在看来已变得陌生,匆忙之间,让这维持了多年的友谊变淡,找不出什么亲切感,只是偶尔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这发黄的页张中找寻过去的那些让人难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这仅剩下一段的“丝线头”……

5、天又快黑了,这座忙碌的城市又将入睡,让这劳累的“身躯”暂别白日的辛勤,让它入睡,陪伴着城市中的人们进入梦乡。当空的弯月正深情地注视着这座城市与城市中的人们,看着家家户户的灯渐渐熄灭,它在床头悄悄奏响“明月曲”……

6、听,是谁的琴声,如此凄凉,低调的音,缓慢的节奏,仿佛正诉说着什么。音低调得略微有些抖动,听起来似乎心也有些抖动,我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沉闷气息,是否已凝结在这空气中……

7、灯,带有一种明亮的光,每当深夜来临,是它陪伴着你,如此默默无闻。它是平凡的,外表华丽与否,那都是一样的,珍珠点缀,水晶加饰的灯它只能用以装饰,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比起这,普普通通的日光灯是幸运的,因为它照明的本性没有改变,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平平凡凡却实实在在。

8、今天阳光很好,坐在窗前,看窗外如此晴朗的天感觉特别舒心,雨过天晴后的世界总给人一种明媚,仿佛阳光照耀在“心田”上空,让前些天被风雨践踏的花朵重新得到爱的关怀,重现生命的活力!

9、无知者为梦想中的虚幻而苦苦等待,换回的不是所求的,而是岁月在脸上留下的印痕,一事无成的人一生便是虚度。生活中,与其花时间去等待,不如加快步伐去追寻理想,试着与时间赛跑,也许身躯、心理会感到劳累,但这样的生活毕竟是充实的。

10、有些冷,有些凉,心中有些无奈,我一个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颤抖,身体瑟缩着,新也在抖动着,我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从,感觉迷茫,胸口有些闷,我环视了一下周围,无人的街头显得冷清,感到整个世界都要将我放弃。脚步彷徨之间,泪早已滴下……

11、风,渐渐吹起,吹乱了我的发丝,也让我的长裙有些飘动。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了大地,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非常有序的茎脉,是一种美的点缀。我有些哀叹:绿叶啊,绿叶,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却不知已被人称之为落叶!

12、整个世界,因为有了阳光,城市有了生机;细小心灵,因为有了阳光,内心有了舒畅。明媚的金黄色,树丛间小影成像在叶片上泛有的点点破碎似的金灿,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随波浪层层翻滚的碎片,为这大自然创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温馨之感,浓浓暖意中夹杂着的明朗与柔情,让雨过天晴后久违阳光的心灵重新得到了滋润!

13、当浮华给予我们过多欺骗,现实中的虚假几乎让我们忘却了真的存在,是真情唤回了迷离的心,是真情带给了我们最纯、最真的感觉,它流露的是美的誓言,渗透的是永恒执着的真爱。

14、青春,有嬉笑声与哭泣声夹杂的年华,青春的少年是蓝天中翱翔的幼鹰,虽然没有完全长大,有些稚气,有些懵懂,脱不开父母的双手却极力想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为的是一时的激情,为的是一种独自翱翔的感觉!

15、感叹人生,是因为曾经没有过轰轰烈烈的壮举,觉得渺小,觉得平庸,似乎生活过于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烦躁。没有大言不惭地说过将来,只是比较现实地握住了现在,我想,这是一条路,每个人所必须踏上的一次旅程,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长的过程漫长却充实,自毁的过程短暂却留下一生痛苦,人生可以说是一次考验,何去何从取决于自我。

16、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17、生活中受伤难免,失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与远大的理想。没有一个人的前进道路是平平稳稳的,就算是河中穿梭航行的船只也难免颠簸,生活中所遇上的坎坷磨难不是偶尔给予的为难,而是必然所经受的磨练。

18、在每个人心中,都曾停留过那些值得怀念的人,也许还在,也许早已消逝,在茫茫人海中丢失,于是,那份怀念便得凄凉,因为模糊的记忆中只剩下一个“空壳”,没有什么,甚至连自己的心都装不下,时间把一切抹平,也把当日的泪水封锁,因为已经没有,怀念只是悲凉!

哲理语句篇3

1、有人说,生命是儿时的无知,童时的天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练达;有人说,生命是杨玉环手中的轻罗小扇,是昭君出塞的风沙,是貂禅口中的吕布,是西子坠湖时溅起的水花;有人说,生命是余晖衬夕阳、青松立峭壁;是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冷月狐歌的漂泊;有人说,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怎样对待它,它也就怎样回答你。

2、真诚地面对他人,真诚地面对自己,当真诚受到欺骗时,千万不要放弃真诚,真诚是阳光,是雨露,真诚才神圣。

3、珍惜拥有的生命,利用拥有的生命,奉献拥有的生命,你才知生命如此美丽。没有什么不平等,生命是一样的,只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利用。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幸福;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财富;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一切。

4、在生命之秋,什么或许多了几分苦涩的无奈和顺应天命的超然。我们追求心智的成熟。我们懂得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学会了淡然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成败。在日夜的忙碌中我们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我们知道了重生的力量。我们同样追求一份责任,一份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学会了在奉献中索取,也在索取中奉献。那缓缓飘落的枫叶,染红了思念,也着色了追求。生命,因追求而精彩!

5、人创造奇迹往往是在瞬间的,但没有一个创造奇迹的人是依靠瞬间的。

6、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7、珍惜生命不仅仅是指的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是虚无和没有意义的。可是有了这个条件也不代表珍惜生命,借用惠特曼一句话: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我想这样就足够了,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对命运束手无策;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颓废地生活。

8、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精英能通过。——米歇潘

9、生命就这样随风而逝。失去生命,又怎么可能去言说感情的美好,自由的可贵呢?失去了生命,一切愿望将成为梦中的泡影。失去了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

10、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1、在灾难面前,生命更是显得脆弱与短暂。舍弃这交通问题,让我们抛弃那份悲伤的眼泪,让所有的的人展开应有的笑脸,让我们在幸福安康的家园中快乐成长,让生命之花在人生中永远绽放。

12、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13、生命好比过客,它带走的不过是逝去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那一瞬间,那些逝去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记忆的闸门会马上打开,等待生命去品味它的记忆!生命追寻着他的梦想,去他想去的地方。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感受生命,珍爱生命,让生命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永不凋谢!

14、再平凡的生命也会闪耀发光,实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不是只有伟大健全的生命才能够实现理想,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绽放,夺目的一天。我们或许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盼来成功的一天,但是在换来成功的那一刻我们展现出了生命的壮丽。其实,奋斗所换来的最终的结果往往证实了我们的行动所实现的人生的价值。所以,在梦想绽放,奇迹出现的那一刻,恰恰展现了生命的壮丽。所以,这也是生命之美,美在她的壮丽与辉煌。

15、那是一条生命之河,有一天我会过去,而我逝去的亲人,将永远不会越过那条河,回到我的身边。

16、在你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你就会更明白,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17、珍惜拥有的生命,让生命散发美丽的光芒,当我们与生命告别时,回想生命,你就可以说——我无愧此生,我的生命是美丽的、值得的。

18、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19、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把你打倒,只要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20、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

21、生命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生命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22、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23、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

24、有时候觉得生命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需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都需要调整步伐,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生命路上的那一串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或许会迷惘,或许会生出丝丝的愁怅。

25、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26、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谚语

27、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有的生命来自于苦难,比如:人类的生命——是在母亲的痛苦中诞生,正是对生命的未来有着美丽的憧憬,所以,这种痛苦的信息卡常常被某种甜蜜充值了,因此,生命来自于无私,来自于伟大。

28、有时竟会感受到音乐也有生命。音乐家把生命融入了音乐,给世界增加了旋律;科学家把生命献给了科学,给世界增加了更多的知识和方便;教育家把生命献给了教育,给后代人寻找光明的出路……他们都活得有价值,过得充实。当撒手人间时,便是坦坦荡荡。也许这是生命赋予他们的使命!

29、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30、在生命之冬,我们追求生命的完整和超然,追求如茶般的淡然。片片茶叶,浮沉之间,展现人生百态。临窗独坐,我们有了过余的时间去呷一口清茶,看一片落叶,忆人生之路!

31、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32、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33、有关生命的哲理语句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34、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也是唯一的,也是脆弱的。除了自己的生命之外,我们还要尊重与爱护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爱护与尊重。所以我们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

35、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3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37、生的开始是暗,死的终结是明。

38、经常看到客车上有行李架,却从没看过灵车上有行李架,要那么多身外之物干什么,人活着就要潇洒。

39、珍惜生命,珍惜家人,珍惜爱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然,珍惜有生命的和维护生命的一切一切!生命不只是你自己的生命,它属于爱你和你爱的人,同样也属于我们的社会和全人类。所以为了善良的爱我们的人们,为了我们的社会,我们负起这最基本的责任吧!

哲理语句篇4

1、婚姻不在乎你找了什么人,而是你有什么样的智慧。

2、生命是充满遗憾的篇章,因为她没有机会让你修改病句。

3、每一颗大树的成长,要接受阳光,也要包容风雨。

4、男人因为孤独而优秀,女人因为优秀而孤独。

5、一个忙碌的母亲往往造就一个懒惰的女儿。

6、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者则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7、让你欢喜的地方,你婚姻不定在那,因为生活伴侣和灵魂伴侣不会是同一个人。

8、最想喝的水:薪水;最难干的活:生活;最美丽的花:有钱花。

9、成功了而没有快乐,是最大的失败。

10、女人喜欢的是让她笑的男人,而真正爱的却是让她哭的男人。

11、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

12、主角配角都能演,台上台下都自在-面对人生,要练就能屈能伸的个性。

13、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奋进的人,听脚步声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容就知道;优秀的人,看你就知道。

14、你怀念的那个地方,而实际是怀念那里的人。

15、世上没有无疾而终的感情。

16、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

17、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体身体,

18、没有什么比拥有健康更快乐的了,但人们生病前并不这样认为。

19、网上岁月如飞刀,刀刀无情催人老。革命身体最重要,上网不要熬通宵。

20、起点是今生,终点是来世,上车要遵守天长地久规则!

21、快乐不需要背景,留下欢笑的背影就行;幸福不需要地位,过的舒坦开心就行。

22、树的孤独,风知道;左手的想法,右手明了。

23、人就像房子,朋友就是窗子,窗子越多,房子越亮。

24、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5、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6、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27、勇于接受别人的告诫,可以更好调整自己的缺点,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8、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9、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友谊是宽容的,因为宽容而长久。

30、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31、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

32、只要眼神不失去光泽,心灵永远不会荒芜。

33、用语言道歉的人有时是因为她不准备用行动道歉。

34、用嘻哈的蓝调精神来过二胡一样的生活。

35、如果你注定不能给予我期待的回应,那就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吧。

36、思念不能自己,痛苦不能自理,结果不能自取,幸福不能自予。

37、郁闷时,生人勿扰,熟人勿找。

38、真话最不好听,真相最不好看。

39、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40、做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

41、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可以为了理想壮烈牺牲,成熟男人的标志是可以为了理想卑贱的活着。

42、聪明人创造的机会比他发现的机会更多。

43、任何人心中都有个老虎,只不过有德行的人,把它管的牢牢的,适时释放;无德行的人,任其狂飙。

44、身体是“固定资产”,年龄是“累计折旧”,暗恋是收不回的“呆帐”,爱情是“无形资产”缘分是“营业外收入”。

45、成熟不一定与年龄有关;智慧不一定与智商有关;幸福不一定与金钱有关。

46、不相信空话的人未必不讲空话,相信真理的人未必坚持真理-皆因身不由己。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在一颗树上调死,结果,在树林里迷路了……

47、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看不见。

48、生活之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

49、如果你不是经常遇到挫折,这表明诺做的事情没有很大的创新性。

50、假如思想是种子,在有的土壤里它能成长,在有的土壤里它就会死亡,所以播种思想的人,首先要研究土壤。

51、结婚是“合并报表”,爱人是“应付账款”,孩子是“其它应付款”,生活是“持续经营”,吵架是“坏账准备”,打架是“营业损失”,离婚是“破产清算”,再婚是“资产重组”。

52、走自己的路,(名人名言 )与爱情兵分两路。

53、失败是成功的学费,成功是失败的成绩单。

54、笨鸟有四种选择:⑴.笨鸟先飞;⑵.笨鸟后飞;⑶.笨鸟乱飞;⑷.笨鸟不飞,然后下一个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55、当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了。

56、每天早上醒来,你钱包的最大资产是24小时。

57、有些时候拎得起来未必放得下,因为总有一些人或事比年糕还黏糊。

58、没有汽车是郁闷的生活,有了汽车是闷气的生活;没有好车是羡慕的生活,有了好车是提防的生活。

59、最近又胖了,打电话时一笑,脸蛋就能碰到挂机键。

60、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61、21世纪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凡事都会改变。

62、要自己发光,不要等别人把你磨得发光。

63、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

64、最大的庸俗是装腔作势,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顾影自怜。

65、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既:两人各消去一半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

66、马不停蹄地错过;轻而易举地辜负;不知不觉地陌路。

67、当我们学会宽容的时候,就是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轻松的人生之路。

68、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

69、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可别人以为是玻璃的。

70、不要轻视失败者的劝告,她在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上是权威。

71、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72、人生就像碰碰胡:碰对了方向光彩一辈子;碰对了环境舒坦一辈子;碰对了时运顺当一辈子;碰对了爱好充实一辈子;碰对了爱人幸福一辈子!

73、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74、人往往看不清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比如眼睫毛。

75、烟用燃烧自己的方式了解世人;酒用稀释自己的方式安慰世人。

76、人生的确很累,看你如何品味;每天多寻快乐,烦恼不去理会;短短数十寒暑,何不潇洒面对。

77、上班族心情晴雨表:周一雷阵雨,周二中雨,周三阵雨,周四阴,周五多云,周六晴,周日转阴。

78、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79、命不能争运可以造,弱者认命强者抗命,能者求命智者造命。

80、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81、少年的时候想逃家,青年的时候想成家,成年的时候想离家,老年的时候想回家。

82、你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喜欢你?

83、承诺的同义词是束缚,奈何我们都向往束缚。

84、人需要工作来赚钱,更需要工作来打发时间。

85、人生就像自助餐,输了付钱,还要付出行动才能吃到。

86、人格是心灵的尺度,权力和金钱丈量不出它。

87、若干年后即使后悔也不要回头,你会发现,那时的王子已经变成了青蛙。

88、还价就像谈恋爱,最高境界是胆大心细脸皮厚,最低要求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89、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90、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偏爱她的芬芳。

91、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92、知道什么叫天灾人祸吗?天灾就是天生智商低,人祸就是后天不努力。

93、伤情就是晚凉天,出门兜里没带钱。

94、如果必须失去,但愿是忧愁!如果必须遗忘,但愿是烦恼!

95、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个折磨他的女人。

96、对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只是个装饰,能装点在身上固然好,但是重要的还是把衣服穿好。

97、生活就像我的歌声,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98、我们无法浪费时间,我们浪费的只是我们自己。

哲理语句篇5

1、读书和赚钱是一生最好的修行,前者使人不惑,后者使人不屈,两者结合才不困于世,不流于俗。晚安!

2、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说明你差不多在混日子。晚安!

3、与其去埋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晚安!

4、对未来有所期待,生活就有希望,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希望,期待明天,期待阳光,人就会从卑微中站起来拥抱蓝天。晚安!

(来源:文章屋网 )

哲理语句篇6

〔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 1962)。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

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奥斯汀把“言有所述”的句子称为述谓句(constatives),如句子“中国在亚洲”和“天在下雨”,这两句话有真假值,即对这两句话,我们可以问:“这句话是真的吗?”另一方面,他把“言有所为”的句子称为“施事句”C performatives ),如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要求你认真听讲。”起初,奥斯汀把他的主要力集中在对“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上。不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他发现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根据他的观点,施事句的典型句式为“我+施事动词(现在时直陈式主动语态)(+其他成分)”,诸如“我命令……”,“我宣布……”,“我请求……”等等。然而述谓句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如“我宣布我是一位歌星”,说者一方面在做宣布,是一种行为,另一方面也在做陈述。所以,他发现述谓句与施事句两个概念之间其实并无实质的区别。

摒弃了述谓句与施事句的区分,标志着奥斯汀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探索上有了新的飞跃。他认识到,归根结蒂,我们所要阐释的唯一现象就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所做的完整的言语行为。这时他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一个人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通俗地说,说话行为指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为说者所为;施事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illocutionary force),即语力,为说者所为;取效行为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为说者与听者共同而为。

奥斯汀首先提出了现代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概念,但他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展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就过早地去世了。不过,这一理论提出后很快便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这一理论把客观世界、人的思维以及语言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得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正式出场

塞尔首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概念,他认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或者说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 Searle ,1965)

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在实际的言语行为交际过程中,如何实施并理解这种间接的言语行为呢?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就可以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类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说话人和听话人可能已经感觉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较为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

奥斯汀的功劳在于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而塞尔则把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严密化,不但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而且为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和如何大量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使得我们明白不仅要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和交际的内容,还要了解说话人的目的以及说话所进行的语境,这对我们重新理解“语言”这一概念提供了哲学思考的新视角。

三、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1.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

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追溯该理论产生的源头,可将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通常被概括为一个三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一认识论一语言。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了语言哲学。所谓的语言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所进行的哲学研究。(付习涛,2004)就语言哲学而言,“它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以适当的、准确的方式使用语言,从而有效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涂纪亮,1996)。西方哲学界之所以出现“语言的转向”,是因为哲学家们认识到不论研究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必须首先弄清楚语言的意义,而研究语言的意义正是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言语行为理论源起于哲学家对意义的研究,它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

2.奥斯汀的语言哲学观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其一为逻辑分析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逻辑实证学派主张从逻辑方面分析科学语言中的语句或命题的逻辑结构,他们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要么是描述事物的状态,要么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须要具备其一,否则说出来的话语便是无意义的,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必须满足语义的真值条件,即这种陈述必须具有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可以被验证真伪。(Yule, 2000)其二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日常语言学派着眼于对日常语言,即自然语言的分析。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属于日常语言学派,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异议,认为“许多陈述只不过是‘伪陈述’( pseudo- statement),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或是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Austin, 1962)。他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的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用来描写和陈述客观世界的,而且也是一种行为。他指出:“所谓的‘毫无意义的’‘伪陈述’本来就不是用来做陈述之用的,它们的意义在于以言行事。”这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哲学观点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3.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理论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与语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的区分上。语言学哲学试图用分析语言中的特定词语及其他成分的普通用法来解决特殊哲学问题,语言哲学则试图对语言一般特征做出哲学的阐释性描述。在塞尔看来,前者是关于方法的研究,而后者是关于主体的研究。塞尔认为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在语言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塞尔把言语行为界定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把言语行为放在研究语言、意义和交际的中心地位。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语言现象,打破了传统上对语言的静态研究(梁骏,2000);其次,塞尔对言外行为分类标准的研究是他对现代语言哲学的一大贡献(韩静静,2009);再次,他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整体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语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塞尔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严密化,并且把它放在更大的哲学背景下加以论述,强调言外行为的研究,强调说话人的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与作用,因而使得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语言分析哲学研究方面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和领军人物。

哲理语句篇7

  〔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着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 1962)。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

  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奥斯汀把“言有所述”的句子称为述谓句(constatives),如句子“中国在亚洲”和“天在下雨”,这两句话有真假值,即对这两句话,我们可以问:“这句话是真的吗?”另一方面,他把“言有所为”的句子称为“施事句”C performatives ),如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要求你认真听讲。”起初,奥斯汀把他的主要力集中在对“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上。不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他发现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根据他的观点,施事句的典型句式为“我+施事动词(现在时直陈式主动语态)(+其他成分)”,诸如“我命令……”,“我宣布……”,“我请求……”等等。然而述谓句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如“我宣布我是一位歌星”,说者一方面在做宣布,是一种行为,另一方面也在做陈述。所以,他发现述谓句与施事句两个概念之间其实并无实质的区别。

哲理语句篇8

关键词: 英汉句子 特征 差异 原因

1.引言

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表达一定的语意,包含说话人对陈述事件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人们对于句子特征的认识随着语言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有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之分,语言组织规则的差别使不同的语言在句子层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即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特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从中西学者对句子的诸多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为语法型,汉语句子为语义型。换言之,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在汉语中,衡量一串词语是否能组成句子,要看这串词语能否表述出相对完整的意思。英语重形式,句法结构严谨,所以表意就十分精确,而汉语重意义,句法结构松散,所以表意比较模糊。

2.思维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文化又是语言的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

语言面貌的迥异,因此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从文化上找到解释。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同时,语言与思维又是分不开的。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脊梁,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造就了不同语言的句结构模式。汉语与英语成句特征的差异反映了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西语言结构基础上的差异是由中西语言的编码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徐通锵,1997)。西方思维方式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心理。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辞、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构建,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外扩展的层次结构。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没有词类的严格区别,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汉语中“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往往让对话人意会,而不用连词。……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该从‘语象的结构’上着眼。说得浅些,就是体会中国人的心理”(王力,2000)。

同时,汉语的句子的铺排延展的过程是由已知语义生成未知语义,逐步交代,以二元互补的两个项为一组,层层叠加,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由于这种思维注重事物内涵间的横向联系和比类而不受事物外延上种、属制约,因而语言表述上多表现为言语非逻辑化。例如:“他来了,我走。”(陈安定,1998)这句话可以有四种理解:

如果他来,我就走。――If he comes, I will go.

既然他来,我可以走了。――Since he comes, I will go.

当他来时,我就走。――When he comes, I will go.

因为他来,所以我走。――As he has come, I must go now.

该例体现了汉民族心理偏重“体悟”和“意气”的倾向。汉语中非逻辑化表述方式之一体现在被描述事理之间虽具有很强的内在事理,但言语表达上却缺少显露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即缺乏西方意义上的严密形式逻辑(张思洁,2001)。

3.哲学的原因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西方哲学传统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物我合一,主客观统一,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强调整体观。古希腊哲人的

“人为万物尺度”正好与我国的哲学思想“万物与我为一”相对,是物我分明、主客体对立的。

3.1整体观与个体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旨在对事物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这种整体观经历史的积淀、凝练和升华,使汉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呈现出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携领,以纲统领全局的综合性思维优势。

西方哲学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一般中的个体”之中。他们考察事物时,习惯于把考察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分离出来。

3.2在英汉句子中的体现

英语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都必须主谓两分,这种结构要求是与西方“人为万物尺度”、强调主客体对立、物我分明的哲学认识密切相关的。而汉民族“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主客观统一的认识反映在语言心理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有些自然现象,如下雨、刮风、下雪等,人都可以自己感受到,就融为一体,在汉语句子中就不可能也不必要出现主语,如:“下雨了”,“正刮着风呢”。但是在英语句子中就必须加个主语“it”才可以,至于这个“it”代表谁,谁也说不清楚。Quik认为在“It rained steadily all day.”这个句子中,“it”作为主语放在主位上,而如果因此说“it”代表“正在讨论的事” 就太荒谬了(Quirk,1972)。

汉语整体控制平面铺陈,英语主谓两分,主从层次结构分明。申小龙(2000)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申小龙,2000)汉语语句在行文上看似飘逸不定如行云流水而无定法可依,然而以“意”观之,汉语在句法观上则遵循着以意气为主、文辞为辅、意尽为界的文质一统理念,实为无规之法。以此反观语言,就是在理解和分析汉语语句时,要从意界整体上体察汉语小句的涵义与功用,利用综合思维进行整合,领悟语段整体意境的境界。

4.结语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多元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特点。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

在哲学上,西方传统注重个体思维,强调整体与个体的对立,重视主客分治。中国传统注重物我合一、主客一体。所以英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并且主谓两分,而汉语句子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重要的是整体意义控制铺排流程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哲理语句篇9

关键词: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句法理论哲学角度

哲学是一般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现所在,是关于科学和一般文化的各种原理的理论。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这一转向是由近代西方哲学的鼻祖笛卡尔发起的,他把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从本体论转移到了认识论,并规定哲学的任务是要回答“我们知道什么,我们的知识依据是什么?”的问题。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语言的重视,对语言研究的重视引发了哲学史的又一次转向,即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转向之后的哲学通常称为语言哲学。语言转向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二次根本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些哲学家把语言逻辑放到了哲学的核心地位,他们不再为知识的权利辩护,而是探索表达知识的语句的意义。这场变革不论是对哲学本身,还是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所有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哲学上,乔姆斯基是唯理论者,认为理性、抽象思维是知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人类在获得知识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外界刺激和周围环境,而是人的内在心灵机制。乔姆斯基是典型的心灵主义者。他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这种能力只负责语言行为,不同于主管其他行为的能力。在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行为过程中,乔姆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指出人类的语言行为与实验室里的动物行为有根本的不同。人脑有推理、概括等功能,这是与生俱来的,是遗传决定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论语言学,基于一种语言基因反展学的观点,一直试图把语言官能的发展同人类大脑系统和身体其他器官的进化结合起来研究。

随着生命科学中关于大脑机制研究(语言科学在加强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同时,哲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异军突起,逐渐为二战之后英美哲学流派中的显学。在分析哲学内部,不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日常语言学派,都十分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分析哲学倾向“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把语言分析看作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唯一“任务”。分析哲学如此看重语言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的新进展和认知科学的蓬勃兴起,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符号与心理表征的联系,以及语言系统与认知图式的问题等,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的提出,特别是以心理语言学家斯金纳(Burrhus 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学的批判,普通唯理论再一次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主干理论基础(ef.Harris & Taylor,1997―1998)。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自然引起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激起了他们进行心理语言学实验的高潮。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做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乔姆斯基的理论。虽然没有一项实验得出无可非议的定论,但却使我们从哲学角度认识到了乔理论哲学局限性。其优点:做大量实验来验证乔姆斯基的理论虽无定论,但这项工作推动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而且大大发展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和技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使用语言时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发表已近半个世纪,世界各地许多语言学家们,在乔姆斯基的引导或影响下,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试图寻找其所提出的关于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简单地说,“普遍语法”就是构成语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的一组特征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规则与表达》,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儿童出生以后接触具体的的语言材料,对其规则进行内化,形成个别语法。这种个别语法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也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1965),以区别于语言运用(performance)。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人类的语言能力,反映这种语能力的语法,一定是一种生成语法,生成语法不以具体的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人的认识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乔姆斯基本人为此更是奉献了几乎毕生的精力。但是,他和他的学生一直不断地修改他们的模式,甚至术语,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至今也不曾听说找到哪些或哪条规则能在某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揭示有关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的奥秘和内涵。这使人不得不对普遍语法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观进行重新审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语言理论的哲学基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错误,普遍语法并不存在(杨秀珍,2004)。乔姆斯基的语法学就是要探求一套制约人类语言的共同句法结构,共同句法特征即普遍语法。乔姆斯基的句法学就是要探求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普遍语法。

首先,从唯物论的角度进行,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不能凭主观臆断捏造客观上不存在的物质。乔姆斯基是唯理主义者,承认“天赋”,而且把“天赋”观念作为其理论的开始,他认为天赋至上,理性至上。理性,又可称为推理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概念。它们是从真观念推理出来的。乔姆斯基语言观的本质就是普遍语法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天赋理念,人可以凭借天赋的力量来制造各种不同的具体使用语言。这些不同的使用语言就是普遍语法的新作品。实际上,普遍语法理论是表现在语言学界的哲学上的唯理论的回潮。如果把语言学与哲学割裂开来,不从哲学的角度来仔细审视,很难看出它在哲学原理上的误区(文旭,匡芳涛,2004)。

其次,从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神经解剖学家通过多种方式作各种实验来验证LAD的存在,但尚未有定论。人们不能毫无客观依据地主观臆断物质的存在,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客观依据实证,尤其以摩尔和皮尔士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使我们对LAD存在的可能性不得不产生怀疑。人类究竟如何把语言知识投入到实际运用被乔姆斯基认为无从可知,它与自由意志一样,永远属于人类由于自身基因所限定的认知能力所永远不能及的“神秘之物”范畴(Chomsky:2002,26―27)。如此这般,乔姆斯基实际上就是把语言能力的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实践割裂开了。虽然乔姆斯基极力想避开并且批判哲学上的二元论,但是由于把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与语言的使用割裂开来,又把语言能力归入先天范畴,乔姆斯基实际上陷入了自己独创的新的二元论中。乔姆斯基没有把语言能力由初始阶段的涵盖一切语言知识的普遍语法向仅代表某种特定语言的稳定阶段的转变归为神功,而是归为人类大脑中天生的固有的言语习得机制的成长和发展,可以算作客观唯心论或者科学唯心论。乔姆斯基费时费力地寻找并不存在于人类语言句法中的普遍语法,无异于水中捞月,或求证一道根本就无解的数学题。乔姆斯基想用普遍语法理论来回答的,说到底,仍然使一个古老的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即人的能力和知识是哪里来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再次,认为乔姆斯基是唯理论者,甚至是唯心论者,一些西方学者早有评述。Michael C.Haley和Ronald F.Lunsford两位作者把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的前提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归为科学唯心主义。乔姆斯基把语言视为一种知识。他的“原则――参数”理论认为,语言器官在大脑内与其它各种器官交互作用。它要求其它器官能够辨认语言器官生成的表达式。如果语言知识和能力是先天的,那么大脑中其它器官的能力,诸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作用于语言知识并且辨认语言知识的其它器官的知识与能力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否也是天赋?如果大脑中负责语言的机制中一定有先天的语言法则,那么负责思维的机制中是否应该存在先天的思维法则?负责感觉的机制中是否先天就存在各种图像和色彩?是否也应该寻找一些先天思维模式或想象法则?实践和经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呢?LAD及普遍语法是人的主观臆断,终究是假设而定,没有人能验证其存在。

最后,乔姆斯基的句法论在其研究的方法论上存在着局限性。乔姆斯基的理论属于探索心智特征的心理学范畴。这样的心理学与人类智力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这种方法首先根据先验的依据假定一些特定的机制,并认为这些机制必然是获得知识和信念的基础,它同17世纪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以牛顿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接受了力是物质最终微粒的天生特性的原理,两者之间有着方法论上的并行关系,他假设一种新的力来解释物体的运动,假设有一种引力在一定距离之外起作用,指示和常识的清晰概念不相符的,这样的一种力无非是另一个神秘的性质,即认为引力是物质所必不可少而且固有的。牛顿从常识出发认为物理学还没有一个充分的根据,因为它假设了一个从距离之外进行活动的神秘力量。由于陷入了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牛顿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毕其后半生的精力也没有再做出像前半生那样的辉煌业绩。乔姆斯基整个研究的哲学基础哲学前提是唯心主义的,同样,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研究也陷入了这种心智主义的唯心主义,尽管他费时费力几经修改,但仍无法取得重大进展。

如果要进一步弄清乔姆斯基理论语言哲学的局限性,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其方法论――心理实验上的局限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氏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心理语言学原理的基本假设是:语法描写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以生成形式来表示语法规则,这种研究语言的方式是他的首创(Green,1972)。以前的语言学家主要研究如何分析语言资料中的句子,例如直接成分分析法。与此相似,乔姆斯基的理论则与讲话者能够说出无数从未听到过的句子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他要求语法规则必须能够生成一种语言中的全部句子(杨永林,2004)。米勒、加兰特和普里布拉姆在他们的著作中阐述了乔姆斯基的这种独到见解,并首次把他的生成规则系统纳入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成规则系统与讲话者说话时使用的方法相似。然而,在心理语言学简短的历史中,一个问题常常被提出来:“有多少理由可以把语言规定看成是语言的一种直接模式?”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怀疑按照语言学理论建立的心理模式有多大效用,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是否应根据心理实验的结果改变语言学理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内化于讲话者的头脑之中,那会对心理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应该指出,语言学家越来越强调精神的作用,用心理实验来验证其理论。这是因为,通过观察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可以声称,他们是在对语言过程进行推论。因此,通过比较儿童所接触到的基本语言输入和后来成人的语言输出,乔姆斯基得出结论:儿童所寻找的语法必定是先天的。可是同样,如果那些控制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心理实验表明,讲话者使用的操作规则与转换语法毫无相似之处,那就会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儿童是通过掌握转换理论所描写的生成规则而学会语言的。并且转换语法的规则代表了人类思维的活动方式。那么只要出现任何与此相反的证据,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体现在语言运用中的语言能力的形式和组织。然而我们必须承认,面对这个问题在心理方面的证据,乔姆斯基及其同事的反应是退到语言能力的一个较为中立的定义,说这种心理证据与对语言资料的纯形式上的分析无关(Haley,1994)。因此,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中写道:“当我们说语法通过某种结构上的描写生成句子时,只是说语法指派给句子这一结构描写。如果我们说某个句子时某种生成语法派生出来的,这时,我们并不是在讨论讲话者或听话者怎样以某种实际或有效的方式构成这种派生的。”乔姆斯基想以此来澄清一种持续存在的误解,他认为,生成语法的目的是尽可能中立地概括语言知识的特点。这种语言知识是讲话者――听话者实际运用语言的基础。无疑,语言用法的合理模式会把生成语法作为基本的组合成分,因为语言材料有的包括在LAD能力之内,有的超出LAD之外。生成语法说明了讲话者和听话者的语言知识。乔姆斯基说:“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就是掌握了一个规则系统……可以用这个系统产生和理解言语。”需要用实验来检验的正是这一论断。心理机制方面的证据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纯描写性的语言分析。但是如果乔姆斯基纯描写性的语言分析用作认知过程――其中包括决定言语产生和言语感知心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心理机制的证据究起作用了。

概括起来说,转换语法学家明显地倾向于使用语言能力的第一种较中立的定义,这样可以使其理论不受心理证据的检验,而同时在强式定义的掩盖下,大说认知功能的心理学。语言能力的强式定义产生于一种人信服的假设:如果转换语法对输出的描写式“最佳的”,是语言模式必须符合的,那么,它同样能对讲话者产生输出时的心理过程作出“最佳”说明。虽然有理由认为,对“懂得”某种语言的人的潜在输出所作的形式分析,也可以表示出讲话者已经内化的语言知识,可这仍然是一种假设。尽管乔姆斯基惯于就人类认知心理学高谈阔论,而又不承认心理学的证据,可是只要心理学家从认识上加以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矛盾之处。从心理方面研究语言运用,就可能对澄清语言资料又重要作用。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70)等心理学家对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们的理由是,讲话者作出语言反应时,不是总依照转换语法所规定的形式。这里有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是如何从语言学家所获得的话语实例中挑选出正确的句子,并排除所有不完整和不正确的话语。如果评价语法的根据是看它能否生成正确的句子而不含有不正确的句子,那么区分正确和不正确句子的能力显然就是很重要的了。其二是要求语法能够生成新的句子,即在实例中没有出现的句子,这就更为复杂。这需要通过推理得出一条标准,来确定所有潜在的话语是否合乎语法。乔姆斯基的解决办法是,依靠说母语者对这种语言中可能出现的句子的语感。可是在研究这种语感知识的时候,乔姆斯基否认了实验程序的效用。他的理由之一是,首先需要证实这样的实验技术能否成功地反映语感。这样一来,就把这个基本的问题束之高阁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些实际存在的语言材料是可以被LAD可得的即正确的句子,有些语言存在的语言材料超出了LAD的能力范围之外被视为不确定和有分歧的边缘问题被认为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在某些语境中具有歧义的句子。但这些句子确实在生活中存在,也是人类的语言,也属于普遍语法应概括在内的语言运用,却把它排除在外,又怎能说普遍语法具有普遍性?(普遍语法具有语言的普遍特征)对于第二个问题:研究儿童生成语言资料以外的新句子的能力,人能生成无穷多个从来没听到的句子,生成的新句子无限多的,普遍语法是要能概括得了的,实证实验主要是做无穷无尽的实验。多年来实验研究对那些存在于人类语言句法中的普遍特征仍不太清楚,我们仍没有找到普遍语法,而乔姆斯基声称的LAD只有在某些合适的外部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而这些合适的外部条件究竟又是什么呢?对于现存的很多数据来说,有些LAD可以解释,也有根本不是LAD的能力所能解释的,更何况正有大量不断生成的新句子,我们如何去概括其共性?LAD究竟存不存在?这种假设是否靠得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因此,对于乔姆斯基理论中不能自圆其说、有矛盾的地方进行分析,不能不发现其局限性(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1992)。

笔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普遍语法、LAD存在的可能性,又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转换生成语法的可能性,得出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在哲学上存在重大局限性的结论,我们可称其为先验主义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其对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影响,而应对其进行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IT Press,1965.

[2]Chomsky,N.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2.

[3]Green,J.Chomsky and Psychology[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

[4]Haley,M.C.& R.F.Lunsford.Noam Chomsky.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4.

[5]Harries.Roy & Talbot T.Taylor.1997/1989. Landmarks in Linguistic Thought I:The Western Tradition from Socrates to Sausur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6]杨秀珍.普遍语法真的存在吗?[J].国外外语教学,2004,(2).

[7]文旭,匡芳涛.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语用学的贡献[J].外语教学,2004,(1).

哲理语句篇10

关键词:述谓;语句/命题;辞;同一性;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2)01-0015-06

1 引言

述谓(predication)是由命题的主项和谓项构成的结合体。自柏拉图起,命题述谓结构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传统课题。哲学关注命题述谓结构,原因在于:1)命题的述谓结构反映语句的使用以及人类语言表达(最为简单的)思想的过程(Davidson 2005);2)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在述谓组构过程中结合为一个统一体(Gibson 2004,Gaskin2008,Searle 2008);3)述谓的命题统一体在心智层面上体现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形成判断的心智能力(Bogdan 2009:xi);4)述谓在形而上学层面上体现实体(主项)和属性(谓项)的联系(Bogen 1985)。

语言哲学作为哲学中专注意义问题的基础学科,自然离不开对命题述谓结构的考察。这一方面是因为语句命题的述谓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表达意义的、有真假值的语言单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语词意义的确定,无论是外延意义的确定,还是内涵意义的确定,都要参照语词在相关命题述谓结构中的功能。在语词意义的确定过程中,同一性述谓起着基础性的参照作用。语词的意义在同一性述谓结构这个维度上呈现出多种样态,考察这些样态不但有助于深刻把握西方语言哲学的本质特征,还可以给中国语言哲学带来新的洞见。

有鉴于此,本文先考察当代哲学家蒯因的述谓学说,进而回顾西方近现代哲学对同一性述谓的关注,然后通过对言语的分析考察中国先秦语言哲学的述谓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语言哲学研究进路。循此思路,本文力图说明,中西语言哲学对述谓结构的定义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种不同的语言哲学研究进路和传统。

2 蒯因的述谓学说

2.1 述谓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蒯因(Quine 1960:§20)在讨论词项(terms)的指称问题(语言哲学核心问题)时发现:适应对象的单复数不是单称词项(singular terms)和通称词项(general terms)的有效区分标准。原因在于,比方说,Pegasus(神马)是单称词项,但却无指称对象,因而其意义需借助描述才能获得。而与此相反的是,natural satellite of the earth(地球的自然卫星)是通称词项,但却只指称一个对象(月球)。显然,仅仅依赖单复数概念无法区分单称词项和通称词项之间的差异。要厘清二者的不同,只有另寻他途。

蒯因的思路是借助上述两种词项的语法功能来讨论二者的差异。具体作法是:引入述谓概念,在语句述谓这个维度上解释二者的意义特征。什么是述谓?从区分上述两种词项表义方式的需要出发,蒯因认为,述谓是体现单称词项和通称词项功能性差异的基本组合。就其性质而言,这种组合是在日常语言的句法维度上实现的。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述谓的作用是把两种词项合并为一个语句,语句的真假值取决于处于主语位置上的单称词项所指称的对象(如果单称词项有指称对象)与处于谓语位置上的通称词项是否适应或满足。关于述谓结构的格式,蒯因区分三种:①ais an F(如Mamais awoman);②ais F(如Mama is big);③a Fs(如Mama sings)。三种格式中,a所代表的Mama由于处于主语位置而成为单称词项,而①中的woman由于处于谓语位置而成为通称词项。蒯因还发现,物质名词(mass terms,如lamb)的意义对语句述谓结构的二分法也极为敏感,其在句中主、谓语位置上的出现也构成其单称、通称语义功能分类的标准。他认为,上述语句中作为前缀的系词(is/is an)不但连接两种词项而构成述谓结构,还使(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的)通称词项成为动词,从而进入谓词位置。与此相关的是,动词(如sing)对述谓结构的构成具有基础性,因为动词无须借助上述系词形式便可进入述谓结构,并充当谓词(如Mama sings)。

显然,语词的语义功能并非完全由语词与其指称对象决定,还要参照语词在语句述谓结构中的具置。这是蒯因经验主义语义取向的结果。

2.2 述谓结构的同一性问题

作为一种述谓结构,同一性(identity)述谓(又称同一性陈述)是蒯因借以讨论语词指称现象的一种句式(Quine 1960:§24)。同一性述谓指由系词或同一性符号(数学等号“=”)连接两个单称词项而构成的语句,如Mama is the new treasurer等。如此构成的语句为真,当且仅当作为其构成成分的两个单称词项指称同一对象。而且,在蒯因看来,语句述谓结构的同一性是英语语言及其概念图式的基础特征。

同一性述谓与语词指称的确定关系密切。在蒯因的述谓学说中,同一性述谓结构中的语词指称问题首先表现为指称的分离。指称分离(the dividing of reference)是根据个体事物的同异确定其类别的手段。用蒯因的话来说,就是:在何种程度上你拥有的是同一类苹果,而什么时候你又发现你所拥有的是另一类苹果了。由此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事物,才可进入同一性述谓结构。在蒯因看来,儿童是通过这种手段将事物个体分离为不同的类,进而在语言使用中用语词(如前述的通称词项)对其加以指称的。

显然,述谓结构是蒯因思考语言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维度。本节的分析和讨论表明,语词的指称这个语言哲学基本问题并非是由语词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单方面确定的。相反,语词指称的确定还要考虑语词在述谓结构中所实施的语法功能。在这个层面上,语词指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得以显现。就语词指称问题而言,同一性述谓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维度。指称的分离性以及指称所预设的概念图式等指称的基础问题在这个维度上显现出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白蒯因的断言:语句述谓结构的同一性是英语语言及其概念图式的基础特征。

但何以说同一性述谓是英语及其概念图式的基础呢?在指称问题乃至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中,同一性述谓的基础地位何在?本文力图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来自于这样的基本认定:对同一性述谓的关注不但是英语语言及其概念图式的特色,也是西方哲学问题思考的进路;西方语言哲学这一思考问题的路径使其迥异于中国传统语言哲学的研究进路。

3 西方哲学对同一性述谓的关注

西方哲学讨论的同一性可作两种解释:跨时间的单一性(singleness)和差异中的同样性(sameness amid differ

ence)(Bunnin&Yu 2001:466)。前者考察对象在跨时间的条件下对自身同一性的保持(如赫拉克利特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断言可以看成对事物如何经由时间变化而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思考),后者涉及一类事物在其他类型事物中如何保持自身类型或某一个体区别于同类其他事物时所依赖的同一性。在逻辑研究中,同一性表现为一种等值关系,其确定须要借助莱布尼茨不可分辨物同一性原理(principle of indiscemibles)。按照这一原理,若一事物的每一个属性都属于另一事物,则二者同一。在莱布尼茨逻辑体系中,同一律与矛盾律、排中律并列为西方哲学三大基本定律。与本研究相关的是,逻辑学对同一性的关注是在命题述谓结构维度上进行的。具体说来,就是命题述谓结构中的主项与谓项有相同的指称对象。

3.1 从近代哲学说起

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后着力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知识的表征形式和有效性。这样一来,对命题的考察成了哲学家的研究课题。命题因其内部的述谓结构而成了有真假值的,因而是有效的基本知识单元。有趣的是,对知识的讨论是在命题述谓的同一性维度上展开的。发起这个讨论的是促成近代哲学语言转向的霍布斯。

霍布斯将命题定义为“由系词连接的两个名称构成的言辞”(Hobbes 1839:30)。其中,前一名称与后一名称指称同一个事物,且后者在概念上包含前者。具体说来,就是在命题man is a living creature中,由系词is连接的名称man和living creature共指一个对象,且living creature在概念上包含man。

霍布斯的命题观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首先,命题是一种实施断定或否定、表达真值或假值的言语(speech)。虽然名称的组合可构成多种言语(如疑问、祈祷、承诺、威胁、愿望、命令、抱怨等),但在他看来,命题类言语是唯一可用于哲学研究的言语(同上)。其次,从上述结构分析来看,霍布斯的命题也是一种述谓。(Tanesini2007)由于构成述谓的两个名称均指同一对象,因而可以说霍布斯的命题性述谓也是一种同一性述谓。

但霍布斯上述命题述谓观与其哲学体系建构有何关联呢?考察霍布斯(1839)的著作,可以看出,作为近代认识论哲学的重要奠基人,霍布斯的哲学是知识的学问。但霍布斯的知识是来自形式推理(ratiocination)或计算的知识,而不是来自感觉和记忆的知识。这种来自推理的知识以逻辑(主要包括名称、命题、三段论和推理方法)(Hobbes 1839:5)为基础,其内容包括基本认识范畴(如量值、物体、运动、时间、质量等级、活动、概念的形成、比例、言语和名称)以及物理学基础。这样一来,霍布斯的命题述谓观对于哲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就好理解了。名称作为概念的体现,只有在命题层面上才能构成有效的知识,同一性命题述谓便是有效知识的基本单元。以此为基础,可以构成三段论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上述基本认识范畴的基础上建构起物理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可以说,霍布斯的哲学是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起点。

莱布尼茨的述谓学说源自其形而上学。和亚里斯多德一样,莱布尼茨也认为世界由实体(substance)和属性(property)构成。与此对应的是主谓式命题,如“水是湿的”。(Thomson 2002:29)莱布尼茨认为,命题的主谓形式是其基础形式,所有其他类型的命题(如假言命题、关系命题等)都可以还原为这种形式。在这样一个命题结构中,主项(指称一个实体)的一个属性(谓项的指称对象)被肯定或否定(如“水是/不是湿的”)。这样一来,通过对命题主谓结构的分析,就可以对实在进行描述,从而回答世界本体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对命题真值的分析构成莱布尼茨命题学说的重要内容。命题因何而具有真值?在莱布尼茨看来,命题为真当且仅当命题的谓词概念包含在其主词概念中。(Thornson 2002:30)由此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所有为真的命题都是分析性命题。不过,在莱布尼茨命题学说中,并非所有的命题都具有同样的分析性。在其区分的三种分析性命题中,“一个男子是一个男子”在结构上符合“A是A”类同一性陈述的格式。这类命题的分析性不须要证明,其否定必然会出现自相矛盾。第二类命题(如“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通过一定分析可证明为与“A是A”相同的同一性命题。第三类命题(如“裘力斯・凯撒死于公元前49年”)表面看来不是上述恒等陈述,但若对其主词(裘力斯・凯撒)的概念作足够(甚至是无限)的分析,便可证明其分析性。前两类命题可称为显性分析性命题,后一种命题为隐性分析性命题。

显然,与霍布斯的命题一样,莱布尼茨命题也是一种同一性述谓。所不同的是,莱布尼茨的同一性表现为主词概念对谓词概念的包含,而霍布斯的同一性则体现为谓词(构成命题的第二个名称)对主词的包含。但莱布尼茨同一性述谓对其哲学体系的建构是否也有基础性作用呢?

回答是肯定的。其实,上述讨论就已经暗含这样的一个思路,即命题述谓结构同一性本身就已经论证命题的真值。以此为基础,可以论证(比如说)充足理由律的合理性。按照这一定律,每一事物之所以如其所是(而不是以另外的方式存在)必有其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先验的。这种先验性,在他看来,就存在于命题述谓结构中主词与谓词的逻辑关系中。命题谓词代表的属性作为主词概念的构成要素是不证自明的,因而是先验的。这样。体现为命题述谓结构的实体存在方式便是先验的,因而其如此存在的理由是充足的。

与此相关的是,贯穿莱布尼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的一个主题是力图找到一个真正表征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以及操纵这些符号的计算工具,即莱布尼茨之梦。(Davis 2000:14-15)简单说来,这个方案包括三部分内容:1)一部涵盖人类知识全部范围的百科全书;2)一个为百科全书的观念提供符号的符号系统(普遍文字);3)一个由规定符号操作(推理)方式的演绎规则(或推理演算)构成的符号逻辑系统。这里,人类思想活动(推理)成了计算活动,所不同的是推理活动被描写为上述有意义的文字,而代数演算活动则体现为无意义的数字运算。在推理演算中,作为逻辑关系的同一性在计算、推理公理化的过程中被看成逻辑公理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基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为现代逻辑创始人弗雷格所继承,前者命题述谓结构同一性的学说也在弗雷格数理逻辑体系中得到继承,从而引发并推动现代逻辑、现代语言哲学的研究与发展。

3.2 弗雷格的述谓学说

弗雷格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继承表现有二:1)为数学(尤其是数的哲学性质)寻求一个逻辑根基;2)使人类思维摆脱日常语言的控制(Hill 1997),为思维过程的形式化(数学化、逻辑化)奠定哲学基础。循着路径一,弗雷

格试图为自然数的理解建立一种纯粹的逻辑理论,从而证明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具体说来,就是用纯逻辑术语来定义自然数,然后再用上述逻辑导出数的性质。其结果便是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论。(Davis 2000)这种作法后来也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循着路径二,弗雷格创立和设计出一种由概念文字构成的符号逻辑系统,并借助该系统的逻辑符号对人类思维(具体为弗雷格基于真值函项的命题演算,或莱布尼茨的“推理演算”)过程进行符号化。思维过程的符号化便是借助逻辑符号对思维过程的明确、客观的描写。

值得注意,无论是逻辑主义的尝试还是符号逻辑系统的设计,命题述谓的同一性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就逻辑主义而言,这种基础性表现在数的定义中。在弗雷格看来,数这个概念只有经过数的等式的定义才能成为确定的概念。(Frege 1953:74)具体作法是构造一个判断,该判断为一个等式,等式的两边各有一个数。这样,借助于等式(当然也是命题同一性述谓),数这个概念可以得到明确的定义。何以如此?在霍布斯和莱布尼茨的逻辑体系中,语句的真值来自于主谓项中两个名称的共指和包含。在弗雷格的命题同一性述谓结构中,处于主项位置上的主目和处于谓项位置上的主目都是带定冠词的单称词项,都指称一个(当然也是同一个)对象。(Frege1953:77)这里,数这个概念的意义来自于包含数的同一性陈述的意义。这体现出弗雷格的语境原则。

与此相关的是,命题述谓结构的同一性也是弗雷格符号逻辑系统的基础。借助逻辑符号描写思维过程的第一步是把日常语言的语句改写为符合符号逻辑要求的语句,这样一个语句便是一个同一性陈述。如语句Jupiterhas four moons可改写为The number of Jupiter's moons isthe numberfour。(Frege 1953:69)这样,原日常语句的主谓结构(也是述谓结构)就改写为同一性述谓结构,其中两个名称均为带有定冠词的单称词项,这样的结构和要求使名称的意义在语句或命题中表现为概念的外延,即对象。在上述主谓结构中,使二者得以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的是系词is.改写过程既反映一个定义的过程,也反映一个基本的推理过程。

4 中国哲学的述谓观

和西方哲学一样,中国哲学也关注述谓结构,所不同者则在于关注述谓的类型不同以及述谓结构中关注部位的不同。由于先秦古汉语中与“语句”或“命题”大致对应的语言单位是“辞”,我们的考察就从“辞”开始。

4.1 辞(述谓)的功能性定义

先秦哲学研究中对辞的定义首先表现为功能性定义。功能性定义的特点是定义只参照辞在具体语境中的用途进行。如《周易・系辞》将辞定义为“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这里的“辞”显然是指《周易》中的卦辞或爻辞(上文“其”的指代对象),其功能是指明所述事件的发展趋向(上文“之”即意为事物发展的趋向)。然而,辞的功能是否仅限于此呢?考察《周易》的卦辞和爻辞部分,我们既会发现像“乾:元,亨,利,贞”、“蒙:亨”、“师:贞丈人吉,无咎”这类实施定义功能的卦辞,也会发现诸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师左次,无咎”这类表明事件发展趋势的爻辞。从结构来看,实施定义功能的卦辞就类似于上述同一性述谓,如“乾:元,亨,利,贞”、“蒙:亨”、“师:贞丈人吉,无咎”的“:”均可由“=”替换。爻辞的结构则表现为“动+名”或“谓+主”格式,如“见龙在田”为“龙出现在田野之间”(杨天才张善文2011:3),“师左次”为“军队驻扎于左方”(同上:86)。显然,《周易・系辞》的定义只涵盖《周易》辞(卦辞和爻辞)在某些语境(如“指其所之”)中的功能,而未考虑其他功能(如上述卦辞的定义功能),更未涉及辞的结构。

《周易・系辞》关于辞的学说虽不完善,但却开创了辞的哲学、逻辑学考察。在辞的功能性考察中,墨家的辞说不可不察。墨子(前468-376)对辞的定义见于《墨子・小取》,即“以辞抒意”。在墨子的辩学体系(“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中,“辞”作为介于“名”(名称、概念)和“说”(辩说、推理)之间的辩说单位用于表达(“抒”)意图。在《墨子》中,辞体现为不同类型的判断,包括肯定、否定和全称、特称、直言判断以及假言、选言判断(姜宝昌2009:461),其所表达之意也随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和《周易・系辞》一样,墨子也未对辞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从其辩学体系可知,“辞”作为介于“名”(名称、概念)和“说”(辩说、推理)之问的辩说单位是由名称或概念构成的。然而,名称或概念是如何构成辞的呢?

4.2 荀子的述谓(辞)学说:结构与功能

荀子对辞的考察集中于《荀子・正名》。和墨子一样,荀子也是在思考辩学问题时涉及辞的问题,即“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荀子・正名》,见方勇李波2011:364-365)。而且,从上文叙述可以看出,“辞”作为辩说的构成单位本身又由下位构成成分――名称或概念构成,并在辩说过程中用于表达或论述说话人的意思或意图(“一意”)。

荀子对辞的定义还涉及到构成辞的名称的类型和名称的组合方式。在荀子的定义中,构成辞的名称指称不同的实在对象。对于哲学研究来说,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哲学中,体现辞的述谓结构不是同一性结构,至少不是诸如“乾:元,亨,利,贞”、“蒙:亨”或其他类似于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同一性的命题或语句。于是,荀子定义中的“兼”就好理解了:组成辞的名称经过“兼”而合为一个辩说单位(“辞”)。但“兼”这个动作是由何许成分实现的呢?这个问题荀子并未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成分至少不是西方哲学中连接同实异名构成同一性述谓的“是”。

这样,哲学研究中围绕着系词“是”(to be)而产生的种种疑问就可以得到清楚的回答:西方哲学以作为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命题或语句作为其分析对象,因而系词“是”作为连接同实异名的纽带必然成为语言分析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以异质性述谓结构作为语言分析的对象,而且这样的结构不需要系词“是”作为连接名称的纽带。因而,即便汉语中有“是”,“是”也不会成为哲学分析的对象。

5 述谓观与语言哲学

西方哲学对同一性命题述谓结构的重视以及中国哲学对辞的异质性述谓结构的关注引发的结果是,二者在研究的基础层面或(更为确切地说)语言哲学致思路径上存在差异。

5.1 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路径

上述对霍布斯、莱布尼茨、弗雷格、蒯因哲学理论建构过程的分析表明,西方哲学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不但把同一性述谓结构作为有效知识的语言表征方式,也将其作为讨论语言意义的基本单元。在语言哲学层面上,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基础作用表现为:语词意义(语言哲学核心问题)的定义和区分需在同一性述谓结构内进行。在

逻辑方法论上,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基础作用表现为在描写语词意义时对外延逻辑或语词外延义的重视。在研究目标上,重视同一性述谓结构的意图是建立符号逻辑以使思维形式化。这一路径对语言学的影响就是语言研究中对句法(尤其是形式句法)的偏爱。

以弗雷格语言哲学为例。《涵义与指称》集中体现弗雷格的语言哲学思想,也是现代分析性语言哲学的开山之作。论文的思考是由The morning star is the evening star这个同一性陈述或等式引出的。在弗雷格看来,由这个等式(或者更为确切地说,体现这种等式的系词)所反映的是否是一种关系?如果是,那么这种关系是对象间的关系还是语言符号间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弗雷格引入两个数学等式,即a=a和a=b,在符号指称对象层面上,上述同一性陈述体现为等式a:a:the morningstar和the evening star指称同一个对象。但这样一来,陈述便没有意义(未提供任何新信息),而实际上作为日常生活使用的语句,这个陈述是有意义的。在弗雷格看来,这种意义是由述谓结构中名称的符号引发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引入上述第二个等式,即a=b,这个等式说明,上述语句在符号层面上存在差异,即the morning star和the evening star并不等同。差异何在?弗雷格的看法是:由不同的呈现方式(modes of presentation)引出的认识价值(cognitive value),即涵义(sense)。当然,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不止于此,上述分析也只是该文的起点,但正是这一路径及其引出的理论发现促成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而促成这一转向的是弗雷格在同一性述谓层面上对语词意义的思考和讨论。

5.2 中国语言哲学的研究路径

和西方哲学相似的是,先秦哲学也把辞的述谓结构作为讨论哲学问题的一个层面。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先秦哲学家并未把同一性述谓结构作为语言分析的对象和维度。这或许和荀子对辞的定义有关。在理论上,由此引发的结果可能是:哲学研究虽然涉及语词意义的探讨,但未必把语词意义的思考定位于辞的述谓结构。在语言哲学层面上,这进一步体现为哲学研究对分析性、同一性述谓和意义不感兴趣。在语言分析实践上,这一倾向表现为哲学家不是从对同一性述谓结构中语词的意义和关系入手思考哲学问题,建构哲学体系,而是从违背常理的表达方式(“辞”)入手,提出并阐述哲学问题,建构哲学体系。在这样的语言哲学背景下进行的语言研究难以形成较为系统的句法理论,遑论形式句法理论。

考察先秦语言哲学,会发现这样的断言并非空穴来风。最为著名者当推“白马论”的辩说方式。“白马论”又可表述为“白马非马”,为先秦哲学家公孙龙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白马论》(公孙龙5篇论文之首)中客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白马非马,可乎?”),“白马非马”构成论辩过程中主客互动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基础,论主(公孙龙)借助客方的问题和质疑(白马何以非马?),逐步推进,阐述“白马非马”的种种情形(如“坚白”情形下的“白马”),开始其语言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其实,围绕“白马非马”这样一个分析性述谓的否定式,在公孙龙论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类似的辩说方式,如:“牛羊足五,鸡足三”(《通变论》)等违背常理的言辞。必须指出的是,从本文的角度看,这些辩说方式(当然就辞的结构而言,也体现为述谓结构)恰当地阐述了公孙龙的语言哲学思想。

循此思路,也可发现,先秦哲学论辩中类似的辩说方式并非为公孙龙所独有。惠施“历物十事”、“二十一事”就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火不热”、“目不见”等说法。即便是在坚守“白马,马也”、“盗,人也”的《墨子》中,也可看到“杀盗,非杀人也”(《墨子・小取》)这样的辩说方式。和“白马非马”一样,这些方式(当然也是辞的运用)从各自的角度有效地体现和阐述惠施、墨家的致思路径和哲学思想。

6 结束语

本文从蒯因的述谓学说出发,分析、考察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述谓观,以此为基础思考中西语言哲学的研究进路。研究发现,西方语言哲学重视语句、命题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考察知识的有效性和语词的意义,从而建构哲学、语言哲学理论。而中国哲学虽然关注并思考过辞的述谓结构,但其兴趣并不集中于对辞的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分析,且不以此作为理论和建构语言哲学的基本语言单元。这一差异决定中西语言哲学研究进路的不同,并由此决定两个语言哲学体系在本质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中国语言哲学有其固有的问题和辩说方式,这些问题是由汉语的特性和中国哲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因而,从这些问题和辩说方式人手,同时吸收西方语言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啻为在目前情况下继承和推进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一条路径。

注释

①正因为如此,若无特别注明,本文中“中国语言哲学”、

“先秦语言哲学”和“中国先秦语言哲学”同义。

②但霍布斯同时也认识到,没有系词的语言可用语序等方式来连接名称,构成命题。(Hobbes 18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