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话十篇

时间:2023-03-27 08:38:22

哲理的话

哲理的话篇1

1、爱情,要么让人成熟,要么让人堕落。

2、别问我分手好吗?就说分手吧!不然呢?

3、世间总是阴差阳错太仓促形不成拥有。

4、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

5、勇敢,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勇敢,一定没有结果。

6、是我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7、擦身而过,也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8、你可以用一分钟遇见一个人,用一小时了解一个人,用一天爱上一个人,但是你却要用一辈子忘记一个人。

9、若有一种爱是永不能相见,永不能启口,永不能在想起,就好象永不燃起的火种,()孤独的凝望着黑暗的天空,但总有一颗心需要讲明,需要倾诉,需要将爱进行到最后一刻,才不枉此生。

10、爱情和回忆像氧气一样,沁透你的心肺。

11、人生不需要瞎编,坚持自己的理想,走上自己的路上。

12、抽的是烟,吐出的是寂寞!

13、成全并不代表放弃,是自己对真爱的坚持。成全你,也是成全自我的开始。

14、吸了一辈子烟,烧了一辈子手。喝一一辈子酒,出了一辈子丑。

15、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16、世上最残忍的事是你明明知道我喜欢你,却当作不知道。

17、如果没有了眼泪,心是一片干涸的湖。

18、错过的,都是想要的。没有错过的,都是可以平静接受的。

哲理的话篇2

1、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2、我不习惯把事和别人说,因为我不习惯别人用可怜的眼光看我。其实,我很珍惜身边的人,只是生活的压力让我善于遗忘,因为我以为遗忘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可是,我感觉到的却是更多的寂寞,一个人坐在草地对着天空发呆,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其实,我也很渴望有一个人能懂我,能走进我的心。

3、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4、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什么也不说明。

5、玫瑰花安静的盛开,紫罗兰安静的谢了。也草安静的蔓延,一丝沉没与压抑,却有品味。我沉默,不再离去……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决不会象阵风在深夜里游荡,好男人不会让等待的情人心越来越伤,孤单单看不见幸福回来的方向。

6、不要后悔,无论怎样都不要后悔,后悔的情绪比你所做错的事更加可怕,因为这会摧毁你的自信,自尊以及很有可能让你去做一件更错的事。

7、太爱一个人,你会太在乎他/她跟谁在一起,心里是否有你;太爱一个人,你会刚说再见却又心生思念;太爱一个人,你会因为他/她的温柔而满怀甜蜜,更会因为他/她的冷漠而郁郁寡欢;太爱一个人,会无原则地忍受他/她,慢慢地他/她习惯于这种纵容,无视你为他/她的付出,甚至会觉得你很烦。

8、曾不顾一切的追求过的,后来变的一文不值得如果记忆成了碎片那是因为心里摆满伤痕。

9、有一种友谊不低于爱情,有一种关系不属于暖昧,有一种倾诉一直推心置腹,有一种结局总是难成眷属,这就是知己!

10、原来那个女孩子在我的心里面流下了一滴眼泪,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当时她是多么地伤心……我希望我用我自己的脚步去走我自己的人生。不管这条道路是泥泞还是平地,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11、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12、世界上最容易被忘记的东西,就是爱情我们一生当中,并不可能只爱一个人,但往往有一个人让你笑得最甜,让你痛得最深,往往有一处美丽的伤口,成为你身体上不能愈合的一部分!因为陌生,所以勇敢,因为距离,所以美丽。

13、无论是对是错,你需要有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的修正。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在对错之间徘徊的人,形象不如从错到对的人正面。

14、人生是一场电影,痛苦是一个开端,挣扎是一种过程,死亡是一种结局。

15、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16、爱情不是一种虚荣,要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炫耀;爱情不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要穿在外面给大家欣赏;爱情不是一项任务,要对亲朋好友有个交待。

17、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要只因为你在这边受了委屈就对电话那边的ta大喊大叫;不要将思念ta作为每天生活的全部;不要只索取ta的爱,要记得ta的付出也需要肯定和回报;不要把很忙作为不回ta短信不接电话的理由;不要评论ta亲人的过失,毕竟你选的是ta;最重要的是不要怀疑ta,永远不要。

18、我和你一步之遥,我既无法上前一步陪伴你左右,也无法退后一步重新找回朋友的支点。只能静静地看着你,默默地祝福你。

19、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20、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时间里,要尽量的让情绪平稳起来。

21、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失恋时,只有种可能,要么你爱她她不爱你,或者相反。那么,当你爱的人不再爱你,或者从来没爱过你时。你没有遗憾,因为你失去的只是一个不爱你的人。

22、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我要你相信,()我所说材每句话,我一定能做到。这就是我为什么沉没寡言的原因,我不是不会骗人。我怕我说了我做不到。

23、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因为想得太深。

哲理的话篇3

1、见过婴儿心花怒放之笑,只觉得成长格外悲凉。

2、有的人,一生难得几回相聚,但每次见面都令人难忘,时光匆匆,蓦然回首,除了初见时的寒暄,和临别前的珍重,全不知说了些什么,最默契的,竟是双目交汇时彼此眼神里的凝重。

3、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就体会不到成败和悲欢;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可能——永远都感受不到劳累和心酸!

4、如果在花的芳香里,你还闻到了泥土孜孜不倦的供给,日光温暖的照耀,微风轻轻的吹拂,你便懂得,我们拥有的其实已经太多,有一种感动,如山川绵延的景致,排山倒海袭来,那是对宇宙,对永恒的敬畏。

5、不得不去想念曾经的美好,不得不去对过去做第N次总结。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时候,能够惊喜发现,身边有那么多值得庆幸的事情,还有一些貌似遗憾的事情也是那么值得回忆,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恩。

6、真正的悲伤无法以天来计算,它渗透在漫长的一生。

7、感受深呼吸的美丽美好的呼吸可以产生纯净作用。而心灵,精神,目的的纯净就形成了健康的基础。有非常多的事情依赖健康,像美好的事情,快乐的时刻,自我创造的生命都是。美好的深呼吸能让你抓住每一个时刻主要的生命力量。

8、挫折经历的太少,所以总是把一些琐碎的小事看得很重。

9、有一种人,也许不那么的随波逐流,但是,她却带着自己的味道,永恒的被懂他的人品味着。她只是想,活着,用最善良的方式活着,而对待他们最仁慈的尊重,就是让他快乐的活着吧。用最单纯的温柔作为给予她最善意的帮助吧。

10、这大千世界,万物的生命都在被这里的环境限制着,同时也在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但每个人的生命原本就是在拼搏,记住,生活和现实就这样子,无论你在逆境还是顺境,一定要记得为生命喝彩。

11、只有喝彩的人生,才会造就生命的奇迹,才会坚定人生的信仰,路才会越走越充满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我们都在用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精彩。到处都将是奇迹,生活到处都将充满希望。

12、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13、幸福就是当你端出做得难以下咽的菜他却眉头不皱的说好吃,真的好吃……那时的你心里充满的不只是幸福,更有一种深深的感动!

14、人生若只如初见,人与人之间,也许会少一些纠结,多一些期盼;人生若只如初见,人与人之间,也许会少一些恩怨,多一些欢颜!

15、人生就是场经营,有人经营感情,有人经营利益,有人经营幸福,而有人经营阴谋。

16、卑鄙的朋友,远比正直的敌人要可怕得多。

17、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做到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话,是这么说,有几个人做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快乐、悲伤、失落、欢喜,如果真的那么好控制,世界上就不存在伤心这回事儿了吧!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你不够成熟,我却认为,只因为我们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

18、舒畅的心情是自己给予的,不要天真地去奢望别人的赏赐。舒畅的心情是自己创造的,不要可怜地乞求别人的施舍。快乐不是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自强与奋斗。

19、坚持不一定就能成功,就能成就一番事业,也不一定就能有名有利,能品尝到人生的美好生活和成功的喜悦与甜美。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小河,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必须持之于恒都必须奋斗不息,所有成大业者都是坚韧不拔之人。要奋斗就要有牺牲,要成功就要有付出,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常情至理。犹如一粒种子,无论是长在贫瘠还是肥沃的土地,即使是长在山崖岩缝间,只要是扎根于地下泥土里,不惧风雨如盘,坚持生长的信念,就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开出自己的花朵,长出自己一片葱绿。

20、在面对新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真去投入。()不去计较,不炫耀,不解释,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把美展现出来,就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

21、需要撒谎的时候尽量沉默,不得不撒的时候尽量不要伤害对方。

22、人生是什么,谁能说得清。红尘滚滚的都市,人们或许都带有一点虚伪的面具,因为真正敢说话,说实话的人,已经没有了几个,不管什么人,据科学调查,每人人每天都会说上几句谎言,有时,并不是想欺骗谁,只是不想让别人了解太多的真像,但是,或许现代人的压力太多,有时说谎话,甚至是为了安慰自己,或者就是:哄哄自己。

23、真正的领导者,其厉害之处不在于能指挥多少君子,而在于能驾驭多少小人。

24、朋友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朋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朋友是人生旅程中不可忽视的风景;朋友也是你我成功和失败的见证人。

25、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未来,我还要这么走下去吗?一个人的世界很安全,而这安全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的无奈,我已不想说。

26、当你用一个欣赏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时候,你就会看到新生的枝叶焕发着生机,盛开的花朵散发着清香,蓝天上的云朵也是变换的图画,清风下的小草,似乎也会舞蹈……你还会有烦恼吗?没有抱怨、没有怨恨、没有烦恼,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一切都顺其自然,你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脱俗的人。

27、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幸福又是什么呢?在心理学里,幸福的解释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足的心理状态。幸福说到底就是一种心情感受。比如说行走在烈日炎炎的路上,突然一阵凉爽的风吹来,就是幸福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看见一盏明亮温暖的灯,心里也会感到幸福吧?

28、生命是一座永无止境的高峰,只有不时低头的人,才能够看得更清,才能够走得更加从容更加扎实。而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却是:那些不懂得低头的人,往往无法走得顺畅,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无法保全。

29、人生就是碰碰胡,碰对了爱人,幸福一辈子;碰对了朋友,乐呵一辈子。

30、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31、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也许只能生活在人生的起点;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的生活也许——只能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

32、学会忍耐,学会尝试,学会坚持,学会调整……,我们的生命,就会更加有重量;敢于奉献,敢于自省,敢于摔倒,敢于经历……,我们的生命,就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33、因为人类了有梦想,所以带来了科技文明高速的进步。就因为有了梦想,把现实变成了神话,卫星可以上天,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就因为有了梦想,人们可以窥探自然的秘密,就是因为有了梦想,才会让人类去珍惜和优化我们生存的空间。

34、人生是一杯茶,细细品才能感悟其中的味道。人生充斥了很多苦,当适应了之后,才会慢慢变淡,那苦会绵延着其它的味道,令你回味绵长,其乐无穷。

35、一路上,我们手舞足蹈,导演着各自的每出戏,编绘出身边的各种风景,有时被眼前的风景所迷惑,停下来会驻足不前,待到醒悟,才发现只不过是一缕迷幻的让人抓不着的清烟。

36、梦如人生,生命未曾终结,梦便在继续。幼时的单纯,青年时的气傲与辛酸,都不过是梦的调料。梦在变,渴图梦醒时的快乐却从未改变。

37、再名贵的表也只是用来看时间。

哲理的话篇4

人生哲理的句子经典(流行)

1. 追梦,应该充满了激情,身体充满了能量,内心格外的充盈,而不是此刻一副病怏怏的颓人模样。青春,岂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日渐凋零,而应该斗志昂扬,满怀信念,紧握这最好的年华,完成一个一个昔日许下的愿望,曾经的梦。

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 失利让错过了很多机会,却让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亮点。尽管在人生路上不断受挫,可深信:命运是公正的,它的公正之处在于,它在无情地打击一个人,另一面悄悄地成全了他。我犹如在深不可测的井中看到了一丝光明,颤抖着沿井壁一步一步地爬上来。

4. 失去灯火之后不必慌乱,你还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

5.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6. 站在爱国的前列,时代的前列,时时处处事事勇争第一。

7. 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8. 当鲜花在眼前闪现时,你只当它是烟云过眼;当美酒在面前飘香时,你只当它是风送荷香;当掌声在耳边响起时,你只当它是几声蛙鸣;人决不能在成功面前忘乎所以。

9.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总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亮,哪怕只有一秒钟,也要让自己璀璨一次美丽一回。我们真实地活着,但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较真到底。真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场心痛。

10. 青春的逝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勇敢热爱生活的一颗心。生命匆匆,我们不必委曲求全,也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要尽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那么无论输赢姿态都会好看。

11.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一经打击就心灰意冷,从此消沉下去;一种人在和挫败挣扎一番之后,他总会找到一条更平坦更光明的路,使自己更坚强,无论是在精神上或在事实上,他都有机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再度活跃起来。

12. 人的终身中充满了意外,一个小小的偶然,或许就会改动你终身的走向。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那么一首歌,一边前行,一边天籁般的唱给自个听。或许你不是最优良的,但请记住,你一定是仅有的!

13.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结,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灿烂。

14. 一生要做好三件事:不自欺不欺人不被欺。那些得不到的,与之擦肩而过的,不必装作若无其事,哭就大放悲声,伤后痛定思痛,然后再往前走,前头总有风景;居高时要谦卑,得意处须谨慎,以诚待人,以德服众,人脉就是财富;处低要有傲骨,为人不弃底线,只有心灵站直了,生命才不会倾斜。

15. 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16. 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

17. 心里的感觉总会是这样,你越期待的会越行越远,你越在乎的对你的伤害越大。

18.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19. 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你所厌恶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变了,你的心情也变了。

20. 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

21. 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22. 糊涂一点就会快乐一点。有的人有的事,想得太多会疼,想不通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痛。

23. 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人生哲理的句子经典(精选)

1. 永远成功的秘密,就是每天淘汰自己:你不与别人竞争,并不意味着别人不会与你竞争;你不淘汰别人,就会被别人淘汰。别人进步的同时你没有进步,就等于退步。你没有构建任何适应竞争抗击风险的能力,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时,你会不堪一击,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你!追求安稳,是坐以待毙的开始。

2. 只要你沉下头默默去努力,就算周围没有一个人看好你,时间也会为你证明,你的任何努力都不是白费的。

3. 你喜欢目标,方法就越来越多。你喜欢放弃,借口就越来越多。你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你喜欢抱怨,烦恼就越来越多。你喜欢拼搏,成功就越来越多。你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你喜欢独占,孤独就越来越多。你喜欢阳光,笑容就越来越多!你坚持,你得到就更多!

4. 心若无恙,奈我其何。我们都只是一株小草,看不透神秘的未来,也改变不了无奈的过去。即便是现在,也只能跻身于众生的间隙之间,耗着仅有的坚强。岁月的沧桑,命运的坎坷,一样样来过,而我们,还好好活着。短暂的战栗,不代表懦弱,只是看不惯厄运的狰狞。纵使伤痕满身,心若无恙,脚步依然向前。

5.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微笑拥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女子。别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做些让人想不到的事。

6. 不是井里没水,是挖得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是放弃得快。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轨迹。只要你坚持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奇迹!

7. 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繁花浮世本身就是一杯毒酒,不要只想要,付出不能少;不要急着要,一定要戒躁;不要求回报,该到自然到;不要急得到,心静便无恼;不要怕人笑,看谁笑到老;不要装知道,不懂就请教。

8. 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9. 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热门)人生哲理的句子经典

1. 生活,本就得失起伏,学会理解、尊重,走好这一生!

2. 失败是成功之母,信心是成功之父;追求是成功它大姨,坚持是成功它大舅;学习是成功之孪生,实践是成功它大姑。

3. 思念是土,希望是树,刨开思念的土,种上希望的树,以问候为露,日夜浇注;以祝福为锄,精心呵护;愿希望长出参天大树,陪你走好人生路!植树节快乐!

4. 如果你知道你的具体的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你便走上了成功之路!用小步而不是迈大步越过一个个障碍,你就会走向成功的巅峰。祝事业成功!

5. 生活简单一点,开心就好,琐事煳涂一点,经历就好,关系真诚一点,知心才好,梦想低调一点,去追才好,人生潇洒一点,轻松最好,祝福经常一点,联系才好。

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在今天。失败挫折经常有,微笑坦然。带着豪情出发,满怀信心,不畏困难和艰险,照样登高山。

7. 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守则善于听人说话,展示真实自己,赢得别人信任,保持适当距离,性格阳光开朗,穿着打扮适宜,赞美恰如其分,忍让宽容大气。

8. 乐观开朗好美德,讨人喜欢机会多。不要总是愁着脸,别人会怕你闹翻。机会不抓就离去,该出手时莫犹豫,大事小事要积极,消息灵通错远离。

9. 初进职场,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而丧失信心。只要努力学习,没有人会嘲笑一个为工作而拼尽全力的人。哪怕每天只有一步,前进就是好的!

10. 工作很难找,,单位莫太挑,能做就先做,赚钱达温饱,向前看远点,心态调整好。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跑,勤奋加巧干,幸福不缥缈。

1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2. 女人家十有八-九都是心里有一分爱,表面上就流露两分。

13.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14. 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就必须通过磨练。

1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6. 背后议论和指桑骂槐,最终都会在贬低对方的过程中破坏自己大度形象,而受到旁人抵触。对工作要拥有挚诚的热情,对同事则必须选择慎重地支持。

17. 获得爱情你可以随便用什么办法,而保持爱情却需要智慧。

18. 面对困境,微微一笑,率先迎上,频频出招;面对挫折,如撼山岳,大胆创新,不屈不挠;你的心态,总是最好,事业因你,前景大好;在此祝你(业务合作伙伴)幸运永绕,事业不倒!

19. 如果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20. 闲适你花在不付报酬的工作上的时间。

21. 每个人都想和别人不一样,结果是每个人都一样。

22. 六一到,儿童节,露笑脸,放空心,童心要,不束缚,童真在,要快乐,烦恼丢,忧愁弃,把童趣,拴身边,把幸福,绑身边。祝儿童节快乐!

23. 过去不等于未来!

24. 池塘边留下过我们追逐蝴蝶的身影,树林中我们采摘野果时笑声如银铃,操场上还依稀可见我们运动的脚印。老同学,儿童节到了,祝你节日快乐,永远年轻!

25.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莫泊桑

26. 为你捏着一把汗,嗓子也为你喊干,冲着你放声高歌,比赛时你能听见。愿我们所有的喝彩与呐喊,都成为你不屈不挠的动力,永往直前,为你加油!比赛过关!

看过“人生哲理的句子经典”的人还看了

1.人生哲理语句

2.人生哲理名言100句

3.超精辟的经典人生句子

4.2015最有哲理的经典人生感悟句子

哲理的话篇5

内容提要: 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在“讲什么”即道德义务本位尤其是“怎么讲”即通过寻找第一原理,进而进行一环套一环的抽象纯理论论述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法理学话语:遗憾地是,前者和现代法治精神相龃龉,而后者则罔顾人的非理性存在与语言的工具性而易,使法理学论述存在遮蔽现实经验与问题并将其转换成文字游戏的危险。自觉的法理学话语应在重视主体人及其经验的同时,认清纯理逻辑的不可靠性及语言的工具性,以问题为导向并引入经验主义哲学中的缜密分析、重视实证的态度、方法与精神,进而以此来诠释与回应中国的经验与问题。

尽管美国法学家波斯纳强调其法理学“使用哲学而不是创造哲学”,并“只想开掘那些对法律有用的哲学洞识。”[1] 但中国的法理学可没那么轻松,因其从源头上来说是舶来品;又因法理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以一定的哲学话语体系为基础,因而对既往及当下中国法理学的哲学背景与根基进行一番盘点与反思,进而予以批判性的识别与厘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是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

(一)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论述对象的确定

当代学者程燎原教授对“法理学”与“法律哲学”这个两个概念经过精细考证后认为,“近代中国的法学家们在界定‘法理学’与‘法律哲学’时,虽然基本上都认为它们是探求法的‘根本的’、‘普遍的’、‘最高的’原理或原则的学问。但此种‘原理’与‘原则’,究为何物,则很少予以诠释或常常不予深究。”[2] 又有舒国滢教授在论述“法理学”与“法哲学”的概念时认为,“中国学者‘接着讲’的,不过是穗积氏‘法理学’之名称,其所承袭的并不是(或不完全是) 德国、法国等大陆国家法哲学之知识传统(更确切地说,20 世纪前50 年讲英美法理学,后50 年讲苏联‘国家与法的理论’) 。”[3] 基于上述判断,本文试图去分析法理学或法哲学背后“‘根本的’、‘普遍的’、‘最高的’原理或原则的学问”的哲学渊源并做出一些反思与判断。

审慎地讲,舒教授判断中国“20 世纪前50 年讲英美法理学,后50 年讲苏联‘国家与法的理论’”并不完全精准:因其前半句以英美法理学遮蔽了20 世纪前50 年欧陆尤其是德国法哲学的存在;而后半句则以苏联的“国家与法的理论”遮蔽了前述欧陆尤其是德国法哲学的存在。鉴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在我国已论述得较为充分,本文将论述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产生的前哲学体系———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及其对中国法理学的影响;因为舒教授所论及的20 世纪“后50 年讲苏联‘国家与法的理论’”若还原它特定思想史渊源关系发展的链条的话,大致为:卢梭康德与黑格尔之古典理性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主义(这一阶段也有被超越的情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20 世纪后50 年苏联的“国家与法的理论”正是这一思想史发展到“列宁斯大林主义”阶段的法学化上。基于上述链条及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对中国法理学的基础性影响,且因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和欧陆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关系密切,本文论述中心可表述为以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与话语体系的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之康德与黑格尔哲学及其对中国法理学的影响和反思。

(二) 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形式之魅力

到底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有着何等魅力使得它对中国哲学及法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首先在于它们有着特别的形式魅力。徐友渔教授认为“, 中国哲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西方思想传统中德国哲学最深刻,因为德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气味最浓。”[4]56哲学家李泽厚也认为,德国哲学有着“惊人的抽象思辨的深刻力量”。[5]290本文则对其魅力做出如下简要论述:

1. 偏好终极追问。近代哲学始祖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创立了他的庞大哲学体系。笛卡尔这种终极追问的偏好在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那里有着积极的响应:“由康德开创的整个德国超验哲学传统, ⋯⋯开辟了一种为政治学和法学寻找第一哲学的论证,从而为它们奠定可靠基础的可能性道路。”[4]61可以说,对终极追问的偏好是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特征之一。

2. 论述周延精密。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家并不满足于笛卡尔式终极追问而来的“第一原理”。基于第一原理,他们开始依靠周延而精密的一环套一环的逻辑推理去进一步探索世界:他们通常充满严谨与怀疑精神,正是这些精神使得他们小心地沿着第一原理前行以编织有关主客观世界的思辨哲学体系。

3. 精于深刻思辨。西方哲学深刻而思辨的气质在古希腊就已被奠定。古希腊不仅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其深刻而思辨的思维气质。这一点在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家那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热衷于依赖他们的理性思辨来认识世界,并从此种思辨中演绎出庞大的哲学体系。

4. 热衷体系庞大。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喜好通过周延精密的推理创立宏大精密的唯理体系以求穷尽世界真理,其一般模式为:牢靠第一原理周延精密推理宏大精密唯理体系,亦即“从逻辑原则出发,推演出一个建立在针尖上的倒立金字塔”[6] 。哈贝马斯这样评价这种体系偏好,这种哲学体系“把自己融入它所把握的整体性,想以此来满足一切前提由自己加以证明的要求。”[7]32

5. 行文纯理晦涩。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追求在其体系内自足地穷尽世界真理必然要求纯理抽象进而导致行文晦涩。事实上“, 在德国高校传统中, ⋯⋯形成了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并有其内在根据。在轻视唯物论和实用论之际,逐渐形成了一种绝对主义的理论观,它不仅凌驾于经验和个别科学之上,而且剔除了其世俗源头所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变得十分‘纯粹’。”[7]32 因此,阅读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对非常不习惯抽象思维的中国受众就倍加艰辛,甚至“连像王国维这样聪明的大师级人物也足足花了10 年时间前后4 次专攻康德哲学,都不敢说能无障碍地读懂它,更别说一般人了。”[8]

相较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形式上特有的异与难,对于近现代积极师法西方思想的知识界有着特殊的魅力。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法理学也无法抵抗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气质与魅力,更何况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之分支法哲学自身就有着同样的气质与魅力。

(三) 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实体内容之合

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不仅对中国哲学与法理学有着特殊形式魅力,而且它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实体内容上有着惊人的暗合。

1. 道德义务本位的哲学体系。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主张“内圣外王”,强调主体德性修养,然后才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法律制度上,道德法律化将儒家的德转化为法进而维持一个以“特权———义务”关系为模式的体现儒家道德理想的社会关系。而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虽长于逻辑、抽象和深刻,但这些充满魅力的形式理性却常常服务于道德义务本位的实体内容。康德在论及道德时抛开他所钟爱的形式理性直接付诸感情道出其心声:“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 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9]220实际上,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就是以他的道德义务本位为论证中心的,那些抽象而繁琐的形式理性不过是为了论证他心中所惊奇和敬畏的道德律。道德义务本位在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中的惊人暗合恐怕是近现代中国法理学深受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影响最为深厚且隐秘的内在逻辑。

2. 道德具有先验性。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强调“君权天赋”的同时又要求君主“以德配天”,君主不过是被“天”要求在世俗社会中承载与代表德行来践行统治权力同时又德化臣民的。而康德则认为:“区别有经验原则构成整个根基的幸福论与毫无经验成分的道德论,是赋予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第一和最重要的任务。”[9]144 也就是说,康德“把道德基础从经验的外在对象(物) 转移到先验的主体(人) 的意志中来。”[10]

3. 道德义务具有刚性。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强调道德义务的刚性“,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这种逻辑的必然发展结果。不仅如此,中国传统道德义务的法律化是这种刚性道德在世俗社会生活中的反映。而康德对道德义务刚性的强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德性的法则是命令。”[9]49 进而言之“, 道德律相对一个最高完善的存在者的意志来说是一条神圣的法则,但对于每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来说则是一条义务的法则,道德强迫的法则,以及通过对这法则的敬重并出于对自己义务的敬畏而规定他的行为的法则。”[9]112

4. 主体人丧失主体性而成为道德义务的社会载体。在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要以德配天,百姓若触犯了特定道德规范甚至会被判处死刑。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十恶”有一半的罪名在现代看来最多不过违反了一般道德。而康德则这样赞扬道德的主体地位“, 义务! 你这崇高伟大的威名! 你不在自身中容纳任何带有献媚的讨好,而是要求人服从, ⋯⋯而是树立一条法则,它自发地找到内在的入口,但却甚至违背意志而为自己赢得尊敬,而对这条法则,一切爱好都哑口无言,即使它们暗中抵制它。”[9]118

5. 对道德本位及其先验性、刚性与主体性的强调最后导致惊人相似的逻辑结果。中国哲学的逻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实质是“修德”;而康德将道德法则与意志自由联系起来,认为人越自由便越能遵循道德法则去行动,道德就越发展;一个人越按道德法则去行动,道德越发展,他也就越自由。[11] 不仅如此,康德还认为,政治和法律都要受道德法则或绝对命令的支配和指示,要吻合它。简言之,不同形式哲学理路下有着同构关系的道德义务本位观在现代中国形成了合流。

二、“实用”或“深刻”的背后

(一) 英美经验主义哲学未得中国知识界倾心

近代中国被西方打开国门并承受了一系列的挫败,这种挫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自足性的信心”,中国的知识分子便“固着且持续地寻求西方经验和理论的支援。”[12] 然而,那时的西方经验与理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笼统又模糊的概念。实际上,就哲学而言,它的内部有着“两个之间常常充满了敌意”的传统。[13] 因而,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经验和理论的求援必然有着其内在的学理与历史逻辑路径。从学理上来看,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不仅有着其形式与气质的魅力,尤其是它的实体内容与中国儒家哲学有着惊人的暗合;同时,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有着“科学的科学”之名,它偏好构建宏大周延精密的哲学体系,因此几乎能自足地从体系内寻找几乎一切主客观问题的形而上学上的答案,而“经验主义精神对此心不在焉”[14]61 ;并且,经验主义哲学强调个案解决问题“, 很少留心严格的一致性和漫长的证明步骤”的普遍性理论体系,[14]56 因而“中国学人治西方哲学,一般更喜欢德国哲学,而常常轻视或忽略英美经验论,总觉得它们‘不够味’。”[15 ] 既然西方哲学是中国寻找复兴的理论支援,那宏大周延精密而具有理论自足性的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被偏好,这是十分符合心理学逻辑的。

不仅如此,英美的传统权利话语与对法律程序的推崇跟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缺少文化上的交集;而且,对于一个急于救亡图存的民族知识界来讲,一个推崇权利与法律程序且缺乏形而上学味道,缺乏精神寄托的安排,缺乏严密精细的宏大哲学体系,浅显、世俗、偏好实用的经验主义哲学,它既缺乏美感与人文关怀,更缺乏形而上学上的自足性与安全感。因此,英美哲学并未得到中国知识界的倾心。

(二) 深刻与“安全”的第一始基并不牢靠

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对宏大周延精密的哲学体系的偏好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经验科学的发展使上帝与教会的地位衰落有关。“上帝死了”,哲学家们可以依赖的第一原理———“上帝”的替代物在哪里? 在笛卡尔那里,第一原理是“我思故我在”;在康德那里,第一原理是“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分;在黑格尔那里,第一原理是“理念”的先验与自足。德国古典理性主义沿着这种“第一原理周延精密的逻辑推理”的模式走来,宏大周延精密的哲学体系产生了,它即是所谓的“科学的科学”,成了一切自然、社会、人生、人类思维与精神问题的权威答案库,剩下的问题便是对这种哲学权威的诠释与维护。

然而,从笛卡尔深刻而谨慎的第一步开始,他和他的后继者就为他们的哲学体系埋下了许多致命的缺陷:如何保证用以构建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前经验与知识体系的安全性? 人能够纯粹依照理性精神思考与实践吗? 如果“针尖”有问题“, 倒金字塔”能独完吗? 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中的论证与推理可靠吗? 它到底是对应了现实还是仅仅是对应了词语本身? 其中最为致命的是,作为主体人及其自然、社会与思维和精神活动的实践地位何在? 事实是,笛卡尔从他的哲学体系中推出了上帝,黑格尔推出了近乎上帝的“理念”,而康德推出了“彼岸世界”与先验的实践理性与纯粹理性;无论是笛卡尔、黑格尔还是康德,他们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实际上并不那么可靠的宏大周延精密的哲学体系葬送了主体人的主体及其实践的中心地位。

(三) 实用或深刻的背后

不过,学界已有人开始对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进行反思。徐友渔教授就试图在英美经验主义政治哲学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政治哲学论述方面进行高下比较。他认为,这种比较不能以形而上学的纯度与深度而应以经世致用为标准,否则就陷入了一种无意义的循环证明:因为德国古典理性主义政治哲学的形而上纯度与深度皆超过英美政治哲学,所以结论必然是德国古典理性主义政治哲学更高明。[4]57

然而,这种标准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未必认同。黑格尔右派就将黑格尔的著名判断“现实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理解为“现实必须服从理性”。[14]56也就是说,社会现实不过是“理性的表达与现实化之根据。”[16] 而且,“理性主义精神的标准是一致性而非适用性,它关心的是建立秩序井然的逻辑关系”,[14]56 如果理性主义的信条“在理论上为真,在实践中必然为真,所以事情若是出了差错,那一定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出了差错。”[14]56这样看来,徐友渔比较英美经验主义政治哲学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政治哲学而寻求的经世致用标准是不完备的。

为了完善徐友渔对英美经验主义政治哲学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政治哲学进行比较的标准,本文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西方经验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分析以图表简析如下:

中国传统儒家哲学 经验体悟零散的体悟话语体系(以血缘为基础,以情感为出发点,儒家道德义务在其哲学体系中具有本位地位)

西方哲学 英美经验主义 德国古典理性主义

经验分析经验分析⋯ 以分析支撑的零散经验话语体系(主体人具有主体地位,其经验具有中心地位: 强调权利与程序) 经验思辨第一原理思辨⋯思辨宏大、周延与精密的思辨话语体系(思辨话语体系本身遮蔽了主体人的主体地位及其实践的中心地位:强调道德与义务)

1. 总体而言,中西方哲学之间的形式区别主要在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生发起点是“体悟”,即从感性的体悟来形成人生经验的总结,缺乏必要的分析、抽象与思辨;而西方哲学则是分析、抽象与思辨式的,即借助或从理性的思辨逻辑来形成自然、社会、人生与思维的知识。由上述中西哲学生发与形成的区别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短线的、断线的、不连续的,因为体悟而来的哲学火花缺乏逻辑的推演与联结;也就是说,在经验与最终的零散哲学话语体系之间存在着的仅是一个体悟的环节。西方哲学因为是建立在逻辑与思辨之上,所以具有非常强的逻辑形式,即通过一种逻辑思辨的形式来把握自然、人生、社会与思维并以之来小心、精密与周延地连续推理以得到结论。

2. 从法政层面的实体内容来看,正是人的非理性以及理性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德国的专制与强调义务的德性文化被安插到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中,这使得这种偏好纯理抽象的形而上学哲学在它的思辨源头就被专制与强调义务本位的德性文化污染了。不仅如此,德国古典理性主义也未充分认识到理性、思辨与逻辑的载体———词语的工具性与缺陷性,这个将主体人及其实践赶出来了的“自足”而“科学”的体系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脆弱不堪的文字游戏王国;当代后现代主义将它降格解读为“文学”,即所谓“宏大叙事”,即形而上学的“故事”而已———没有诠释“真理”的特权。

3. 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与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存在着表面特征的接近与内在机理的疏离。正如前文所述,经验主义哲学强调经验论与问题的个案解决而不太重视宏大周延精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不狂暴,不玄想”“, 重经验,好历史”[5]290上与经验主义哲学有着表面的相似性。然而,这种表面的相似下有着内在机理的疏离。经验主义哲学中的实用主义取向与注重分析与逻辑让缘于感情体悟而凸显的道德义务丧失了它在其哲学中的本位地位;而英国传统社会中的多元权力及其均势架构使得它更能产生人权与自由的习惯文化。

从上述分析可见,尽管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表面层次上与英美经验主义哲学有着相似性而和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但实际上却与前者有着内在机理的疏离而与后者有着非常相似的实质: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以思辨之“理”而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以血缘之“情”最终构筑起了其主体地位并将主体人及其经验置于被宰制的地位,这种特别的哲学气质在特定法政语境下必然会带来深刻的悲剧。

三、追求自觉的法理学

(一) 法哲学与法理学微妙区别的要义

基于对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进行盘点与反思之后,本文再回头来分析它在中国法理学话语中的影响。“在德国的传统中,法理学是从法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是对法律基本范畴与法律方法技术的研究;法理学是法学,它以法学家的眼光来研究法律,是法学界对法哲学的法律理论的回应;法哲学是哲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与法学的不同在于它以哲学的眼光来研究法律。”[17] 简言之,“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18]

虽然一些学者致力于厘清法理学与法哲学文义机理及其哲学背景,然而缺乏对这种背景及其与中国传统儒家法文化的关系、影响与后果的必要分析、判断、识别与反思。因而,我们法理学话语中的“讲什么”尤其是“怎么讲”就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法理学研究也谈不上是在追求自觉的法理学。

遗憾的是,虽然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在当代被实证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压得气喘吁吁;并且,由于德国法西斯对大多数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德国人的操纵及对世界人民的侵害,它的经世致用意义也饱受怀疑与批判。然而,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在中国的哲学与法学中得到应有的反思,它变换着策略试图进一步保持着它的地位与影响力。中国哲学界许多人仍然没有表现出意愿反思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高高在上的架子与特权地位,坚持它“最高级”、“最抽象”的特权地位,不过为了避免实证科学与哲学新发展带来的尴尬,主张其退出力有不逮的对象与范围以换取维护它既有的地位与影响力。[19]

类似地,在中国法理学话语中,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论述气质与方法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得到维持。然而,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解释、解答与回应性地指导现实经验,而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精髓就在于编织宏大周延精密的自足逻辑体系,如果剔除了其形而上学的气质,它必然就丧失了其特有的气质。所以在一般意义上,以形而上学来指导法学,很难走出它遮蔽主体人与经验并把现实问题转换成形而上学的文字游戏的陷阱。

综上所述,法理学与法哲学或法律哲学区分的关键并非仅仅是措词表述是否妥当的问题,也非仅仅要夺回法学家的话语权,更非要承袭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而是要契合法学的实践性特征,重建主体人及其经验的中心地位,构建起主体人与经验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坚持现代法学基本价值,回应中国的经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而非自命为宏大、周延、精密与自足的形而上学话语体系的信条为导向,脚踏实地地诠释与回应中国的问题。

(二) 尴尬与使命:中国语境下的法理学

正因为法理学与法哲学背后的哲学渊源及其气质与方法未得到必要的梳理与反思,它引发了诸多尴尬的法理学问题。其中,以部门法学界“认为法理学与现实之间没有关系”尤为甚。[20] 造成这种尴尬的情形当然有“在过去意识形态化的背景下,我们通常把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对某些经典的阐释上,也就是介绍经典作家关于法律问题的看法”的原因[20] ,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方面,即法理学“讲什么”的方面;然而,法理学界同时很少反思它更为重要的一面,即“怎么讲”的一面,而后者往往影响甚至是决定前者。而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怎么讲”的气质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界与法理学界影响巨大。结果,这种现象造成了部门法学界的疑问,即“法理学到底为法学的发展贡献了什么?”

按照葛洪义教授的观点,转型时期中国法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厘清了并试图继续厘清一些宪法基础问题;同时,法理学能够创设法学议题或能使曾经的法学议题变为非法学议题。[20] 也就是说,法理学在法学的基础问题与理论问题上为法学的发展扫除了发展障碍并提供了前提条件。实际上,这种发展正是疏离了而非运用了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怎么讲”的气质与方法的结果。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尽管如此,中国的法理学仍然存在一个祛魅与研究气质和方法的转向问题。法理学研究的祛魅与法理学研究气质与方法的转向二者关系密切。如果法学界像哲学界那样广泛存在着对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那种认为从牢靠的第一原理出发进而沿着严密的逻辑一环套一环的构建宏大体系的偏好的迷信,却没有认识到它置主体人及其经验以对象化的地位的危险的话,那么我国法理学的研究气质与方法就很难有理性的反思;进而,我们就可能继续沿着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研究气质与方法,在形而上学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罔顾了经验,遮蔽了问题,从而走上了法理学的文字游戏的道路。

(三) 追求自觉的法理学

与被中国学界推崇相反,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在其域内屡屡遭到不同角度———叔本华、尼采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而马克思、恩格斯则从强调主体及其实践的理性主义角度———的反思与抵制;哈贝马斯则试图调和其纯粹的形而上学性。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表现出两面性:一面是传承了康德、黑格尔的宏大哲学体系;但另一方面,它带有明显的英国经验主义痕迹。(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所所长卡尔·格隆伯格(1923 —1931 年) 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有经验主义色彩”,“其目标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变化、发展中的具体世界”。参见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66 页。) 最为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的强调从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了主体人及其经验的中心地位。

当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 相对于科学、道德和艺术而言,作为解释者的哲学不可能再具有认识本质的特权,拥有的最多只是可能会出错的知识。哲学必须放弃其传统形式,即作为一种干预社会化过程的学说。⋯⋯康德之后,不可能还有什么‘终极性’和‘整合性’的形而上学思想。”[7]18既然如此,那么德国哲学的发展又走向何方呢? 哈贝马斯是这样回答的“, 由于理性萎缩成了形式合理性,因此,内容合理性变成了结果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又取决于人们解决问题所遵守的操作程序的合理性。⋯⋯程序合理性无法继续保证多元现象的先验同一性。”[7]32 不仅如此,“随着认识由实质合理性变为程序合理性,形而上学也陷入了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哈贝马斯对德国“‘终极性’和‘整合性’的形而上学思想”做出一个终结性的界定同时,他对承袭传统德国哲学的实质合理性的信条兴趣索然而转向寻求程序合理性,这种程序合理性不愿预设实质性的理性信条而强调按照程序合理性自由地进行探索社会进步之路。实际上,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哲学的基石范畴“交往理性”正是程序理性。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有“贵领悟,轻逻辑”,“反对冒险,轻视创新”的缺点,[5]290 然而它又有类似英美经验主义哲学的“不狂暴,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5]290 因而,如果我们在法理学的知识生产中引入“英美经验论传统中那种种细密的科学分析、重视实证的态度、方法和精神”,同时强调构建哈贝马斯式的交往理性,凸显主体人及其社会实践精神,我们的法理学就能在更理性的“怎么讲”的基础上独具创新与有效地“接着讲”下去并以此来诠释与回答中国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注释:

[1] [美]波斯纳。 法理学问题[M] 。 苏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译文序2。

[2]程燎原。 中国近代“法理学”、“法律哲学”名词考述[J ] 。 现代法学,2008 , (2) :152。

[3]舒国滢。 走出概念的泥淖———“法理学”与“法哲学”之辩[J ] 。 学术界,2001 , (1) :104。

[4]徐友渔。 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J ]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 (1) 。

[5]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 [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M] 。 张作成,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35。

[7] [德]哈贝马斯。 后形而上学思想[M] 。 曹卫东,付德根,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杨河,邓安庆。 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M]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

[9] [德]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74。

[11]张宏生,谷春德。 西方法律思想史[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1。

[12]邓正来。 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C] ∥。 杰弗里亚历山大,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59。

[13]蒯因。 词语和对象[M] 。 陈启伟,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总序一1。

[14] [美]萨托利。 民主新论[M] 。 冯克利,阎克文,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15]李泽厚。 培根及其哲学序言[C] ∥.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序言1。

[16] [英]韦恩莫里森。 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 。 李桂林,等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79。

[17]周永坤。“部分法哲学”还是“部门法理学”?[J ] . 法律科学,2008 , (1) :53。

[18] [德]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 杨东柱,尹建军,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导论1 - 2。

哲理的话篇6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钱。”

(您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当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心中是否有愧,或许很快就释怀了。)

3.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上开车,正当他悠然地欣赏两边的风景的时候,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一个满口黑牙的司机摇下窗户对他大喊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窗户回头大骂:“你才是猪!”刚喊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在吃亏的同时又使别人受辱。在不明事情的原因之前,要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自己后悔。)

4.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的多?”

爸爸回答:“当然了。”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父亲怎么没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头。在现今这个多元化、开放的年代,权威往往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

5.一把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材钻进锁孔,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问:“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

哲理的话篇7

2、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莫过于光阴。人生,最璀璨的事莫过于事业。人生,最快乐的那莫过于奋斗。

3、没有人能阻碍你,就像没有人能真正救助你,坎坷崎岖是生活本身,跨不过的坎儿都是你自己。

4、人生和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5、做人的四个准则:生活中不刻意伪装,爱情里不过度依赖,倾听时不着急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

哲理的话篇8

论文摘要:概念教学法是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 学采用的基本方法,概念教 学法存在三个方面的前提性失误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效果差的根本原 因。现 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则是克服概念教学法失误和改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效果的当然选择。

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法,是指哲学教学从概念定义开始,从概念到概念推演,最多是中间穿插一些例子来说明哲学概念和理论。概念教学法从概念到概念讲解加上一些例子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如下理解:“哲学就是理论的推演,学哲学就是学习概念定义的方法,就是清晰地定义一个一个的概念,学习理论推演的技巧,用生活现实解释哲学理论,把握哲学理论。”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概念教学法确实是把概念的清晰定义和概念推演作为哲学的学科特征,把概念体系的把握作为哲学学习的目的但这种理解和概念教学法都是错误的。

一、 概念教学法误解了哲学、哲学思维方法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概念教学法否定了一般的哲学理论产生的过程和结论的区别,在一般的意义上误解了哲学理论的性质,把哲学等同于哲学概念体系,把哲学思维等同于纯概念思维。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概念教学法仅仅看到了作为哲学思维结论的概念体系,没有看到哲学概念体系所解决的哲学问题是从现实生活问题来的 ,没有看到人类正是从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具体思维上升到理论思维才逐步形成哲学概念体系的,哲学概念体系形成之前还有更为重要的具体思维过程和理论思维过程。哲学的思维不是一开始就是纯概念思维,而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社会的重大问题、科学的问题、个人生存的问题的具体思维等开始 ,后来才开始对具体思维的观念前提和预设进行思维,对思维的主体、规则和语言进行思考。对传统哲学理论的思考必须容纳现实生活的新经验,才能形成新的视域 ,从传统哲学理论中提出有价值的哲学新问题。

哲学思维虽然不是纯概念思维,但哲学思维必须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而且在理论思维阶段主要是通过概念辨析进行思维,所以就要进行必要的概念定义和概念推演;但哲学思维又不是纯粹 的概念思维 ,而是概念思维和经验、哲学传统之间的互动,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和哲学理论问题而进行的问题思维;哲学概念的提出、区分及概念定义的清晰和概念推演本身都不是 目的,只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和相关哲学理论问题的需要而展开的。哲学思考是从问题思维到概念辨析,而不是从概念辨析到建构理论体系,如果把概念的定义、清晰性和概念推演当作是哲学的学科特征显然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第二,概念教学法把哲学等同于理论哲学,以理论哲学的范式解读所有的哲学理论,忽视了实践哲学的存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也仅仅把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的把握当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目的。概念教学法实质上把哲学思考限定在理论世界之内,进行纯概念的推演,把现实生活归属到抽象的理论世界中,不关心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而这正是理论哲学的范式特征。所以概念教学法是以理论哲学的范式解读所有的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而不是理论哲学,是分析说明和解答现实生活的武器,是行动的指南 ,而不是僵死的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要有生命力,一定要关注现实生活的问题 ,为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最根本的理论支持。这就应该采用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从具体的现实生活问题开始谈起,逐步上升到哲学分析,在这种分析中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学生领会其哲学精神。

二、哲学教师对哲学教学语言的观念误区

哲学教师把哲学教学语言和哲学理论表述的语言相混淆。哲学理论主流表述方式是概念化的 (虽然有些哲学家采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一般不采取感性形象的方式,哲学教材也采取了概念化的叙述方式,哲学教师把哲学教学的表达方式等同于哲学理论的主流表达方式,把哲学教学的语言等同于哲学理论的主流表述语言,这是采用概念定义和概念推演的方式讲哲学课的重要原因;概念教学法也与对哲学本性的误解有关 ,它没有看到在抽象的概念定义和概念推演的背后是感性具奉的现实生活。笔者认为,应该把哲学教学语言和哲学理论表述的语言区别开来,哲学教学的语言不一定要和哲学理论表述的形式相同;即使哲学教学的语言要和哲学理论表达的方式相符合,也Ⅵ以有感性形象和理性抽象两种方式, 为哲学理论的表达有感性形象和理性抽象两种方式,黑格尔的表达方式是哲学的,萨特和加缪的表达方式也是哲学的,所以哲学教学的语言表述包括课堂讲授也可以不采取严格的概念定义和概念推演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使教学语言呆板,使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改善哲学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兴趣 、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 素,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能够轻松地学下去,使哲学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必须放弃传统的慨念教学法,采取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具体问题的描述、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去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背后的精神和德性。

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哲学讲授和引导的基本思路清晰,只要不面面俱到,通过形象的描述、趣味的语言和多变的句式,要传达的不是烦琐的概念体系,而是理论本身的核心——哲学的精神和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 ,完全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大量形象的语言表达和高效的理性抽象提炼的结合,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论思维能力的目的。

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师抓主干、略枝叶,在复杂的概念之网的背后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和精神实质,把握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然后 (自己或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描述、分析、讨论和总结。

三、哲学教师对学生的误解

一是教师认为学生是没有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自学能力的人 不少哲学教师认为,学生是没有哲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人,每一个哲学概念都要讲,每~个哲学理论都要讲,所以哲学教学就只能由老师作概念定义和概念推演,从头讲到尾,理所当然。实际上,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哲学思维不是先定义概念再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哲学问题去进行必要的概念定义,所以必须采取其他的符合哲学本性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法。

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是符合哲学本性和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哲学永远不能满足于现成的结论,而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出发,追问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的观念前提,乃至于追问整个时代精神的观念前提,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寻求哲学理论的根据和理由,追寻更好的道理来推进理论的创新和现实的改造,为此,就要不断地和现实、和哲学传统进行对话,在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哲学理论之间进行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更好的批判。伽达默尔说: “根本不存在比开放谈话更高的原则。要预先承认谈语对方的可能权利 ,甚而他们的优势。我认为我们能从一位哲学教授那里所能要求的就只是这种说话的方式。”

哲学教学的开放谈话形式 (对话)符合哲学的本性,更是符合实践哲学本性的,而单纯的 (或主要是)老师讲授是很难体现哲学的批判精冲的,因为老师和学生的感受、思维、知识 、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都是有局限的,惟有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充分展示各 自关心的问题和观点,在不同观点的交流、比较和交锋中,充分地进行质疑、追问、求证、反驳等,才能比单纯的自我批判进行更好的批判,使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哲学思考,理解和学习哲学的批判精神和马克思丰义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也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作为平等的人被尊重和自我表达的心理需求,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而且虽然学生对哲学所知甚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以从具体问题的思考开始上升到哲学思考,不妨碍他们可以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有效的哲学对话和批判,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辩论 (后两种形式包含教师分析总结引导)等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因为学生是有哲学思维能力的人,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是哲学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轻视。因为概念教学法关心的不是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是仅仅用现实生活实例解释哲学概念体系,所以教师用 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替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认为只要自己的素材和问题能说明哲学理论就行,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或者认为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不值一谈,太小家子气。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批判性要求哲学必须关注生活现实,那么关注大学生的人生现实问题,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大学阶段人生问题和大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问题是大学生而临的必须解决或回答的问题,哲学教学的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可以从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如学习、就业失业、校园消费攀比、网聊、恋爱、追星、人生成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问题人手开始分析,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提升到哲学理论层次,再由一种哲学观点到几种哲学观点的比较,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识发展的规律 ,能把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的目的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渗透教育。实践证明,讲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是增强哲学原理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有效手段。

三是概念教学法也把学生整体的人格等同于单纯的理性人格,这是教师忽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排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法存在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教学语言及哲学教学对象三个方面的观念前提错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实际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所以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必须放弃概念教学法,采用现实问题哲学分析——对话法。

哲理的话篇9

重建教育:为何提出儿童哲学教育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不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思考了儿童时期应该开展哲学式的教育,增进他们独立思考的理性能力和想像力,以及说话行动办事等实践能力,李普曼在《儿童哲学》中译本序中指出,“我无意给中国的教育者这样的印象,即哲学似乎已经在西方小学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事实于此恰恰相反”,他提倡儿童哲学的目的在于让“世界各国的教育者现在应该认识到哲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儿童哲学“启迪孩子们的思维”。[3]作为杜威的学生,他认为在杜威之后,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批判旧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而且要把抽象的哲学对象与社会的具体问题相联系,“在实践方面发展杜威的教育哲学”。[4]正是通过儿童哲学的可能性的深刻反思才能揭示教育根本设计的失误,彻底地破除以往的补救方式,从而产生教育重新设计(EducationalRedesign)的可能性。[5]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美国有深远广泛的影响。李普曼受杜威的影响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并在他求学期间就拜访过杜威先生。根据李普曼自己的回忆,那时杜威先生尽管年岁已高,但是对李普曼的思考很是赞同,使其深受鼓舞。[6]不过李普曼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杜威的哲学部分。因为在他看来,杜威的教育学思想虽然理论方面十分充实,但对实践方面的论述却稍嫌粗略,即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中虽然有大量的关于在行动中完成哲学的理论论述,但是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实践方案,尤其是在儿童哲学的教育中。因此杜威的教育学思考的不完善启发了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的构思。[7]李普曼认为,在杜威之后,针对如何改变教育的弊端所实施的方案都是一些补救措施,而非根本意义上的批评和反思,因此谈不上是重构教育。“要说没有人批评现在的教育,那是不对的。尽管批评者很多,但他们都没有建设性。他们说的都是废话,不知道改正的途径方式。另一方面,辩护者们则把教育失误的真正原因指向文化或社会经济环境”。“因此这两方面的说法只能让人失望,他们的那些补救方案也没出路。每个方案都过度吹捧,空头的售卖,不假反思地让人相信:要走出教室或者回到教室,采用或者放弃技术发明,让家长参与或不让参与,给教师加工资或该多鼓励,设教师助理等等。但却没有深入地想,即便这些补救方案有用,其作用也不过像创可贴一样,对皮外伤有用,但如果真正的问题要是内伤,那就危险了。”[8]因此,在李普曼看来,教育的问题不是一般的简单补救就可以解决的,而且更为糟糕的是任何补救方案都只是外在的掩饰或回避问题。同时,没有真正地面对或处理问题本身,恰恰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李普曼认为杜威之后的教育思考在理论上都没有从哲学的深度反思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并且在实践当中也没有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所以李普曼要重新思考并设计教育方案。重新设计教育是李普曼思考儿童哲学的根本动力。

杜威之后,在美国对教育的批判声音更加强烈,批判者普遍认为人们生活在缺少哲学思考的社会,教育所给予的大多是知识,而很少有智慧。受不受教育意义不是很大,教育只具有一种工具性的价值。这样的教育使得原本可爱、充满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孩子在上学后渐渐变得消极,没有了批判的意识和理性的思维能力。[9]李普曼认为,“对杜威来说,思维乃是教育过程的核心”,[10]因此,他思考教育问题的直接动机即是提升人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哲学的目的正是培养思维,哲学首先是人们为达到思维过程的完美而设计出的最佳工具。李普曼作为一个哲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即便是受过专业哲学训练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上仍是没有很大的进展,这样的失败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哲学在教育中没能够完成批判性思维教育,从而提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哲学的批判性,表现在它是一门不断地在问题的根基处提出新问题的学问,而且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因此,李普曼认为只有通过改造哲学教育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方案的重新设计。哲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哲学的表达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儿童是没有能力开展哲学活动的。但这种观念正是李普曼批判的前提,他认为只有通过儿童哲学教育才能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哲学。到了大学再学哲学已经太晚了,为此他要赋予哲学一种新的理解方式。正是通过具体的儿童哲学课程的构思,李普曼论证了不仅儿童天生就有思考和学习哲学的能力,而且正是这样的探究使哲学的本然表达方式获得了可能,使哲学与教育获得了一个天然的联系。这种对哲学教育的改造,体现在借助文学性的对话以及实践活动完成哲学教育,他称这个过程为“哲学的戏剧化”。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应该是快乐的玩耍,应该是感性的、亲身参与的,而不仅仅是纯知性的。因此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亲身参与群体探究(communityofinquiry)的结果,它的目标是获得更好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11]不仅儿童可以学习哲学,而且正是对如何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真正完成了教育重新设计的可能。杜威的教育思考中很重视培养少年儿童的理性推理和判断能力,李普曼在杜威之后思考儿童哲学教育时,正是把杜威的哲学理念转化到重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的一个理论实践。通过儿童哲学教育,李普曼真正完成了杜威对于哲学的改造和教育重建的梦想。

根据儿童发展各个阶段理解问题的不同以及能力的差异,李普曼主持编写了关于儿童哲学的一系列课程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师辅导用书。他最早写了《聪聪的发现》(HarryStottlemeier'sdiscovery),是五年级儿童使用的教材,被认为是儿童哲学奠基性的作品。“从1973到1988年间,又写了六部儿童哲学故事。《爱菲》(Elfie)是为二年级写的,注重各种宽泛的哲学主题概念之间的区分、联系和比较。接下来的两部是为三、四年级写的。《思思》(Pixie)重在理性的分析能力和哲学语言的表达;而《冬冬和南南》(KioandGus)侧重实践中各种理性能力的培养,为探究自然做准备。《李莎》(Lisa)为七、八年级写的,注重伦理探究;《苏琪》(Suki)适用于九、十年级的高年级学生,侧重美的探究;《马克》(Mark)适用于十一到十二年级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注重对社会和政治的探究”。[12]这些儿童哲学教材在美国数千所学校里迅速传播,并且很快就在五十多个国家的研究者翻译出版。由此,儿童哲学成为一个教育领域中革命性的视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3年专门为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举办了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使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有了更为深远的国际性影响,从最初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教育环境”、“拉近成年人与孩子之间距离”是真正“重新获得交流反思人之意义能力的机制”,到李普曼之后,“儿童哲学的第二代研究者:从方法研究转向到运动”,[13]在更大的范围实践这一构想。李普曼之后的儿童哲学教育研究,不仅表现为把李普曼原创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想在各自民族和文化的具体环境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而且表现为把“儿童哲学究竟何谓”这样的根本问题作为研究的一个共通视域。无论是把儿童哲学理解为“儿童如何思考的哲学”(PhilosophybyChildren);还是欧洲式的“和儿童一起做的哲学”(PhilosophywithChildren);或者如中国学者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中所认为的“儿童哲学”应包括“儿童的哲学”(children'sphilosophies)、“童年哲学”(philosophyofchildhood)以及“儿童哲学探究计划”(philosophyforchildren)三部分等,都是建基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思考之上的。由于对儿童哲学理念理解的不同,他们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的方式也有不同,有的偏重于用哲学方式研究儿童思维的儿童学,有的偏重于研究儿童思维的哲学特性,还有的偏重于探究实践中儿童教育的方式途径。但无论在何种方式的儿童哲学的探究中,研究者们都认识到儿童作为人生的最初阶段有作为人的最为本真的因素,而且这些特性具有哲学特质,相信儿童在哲学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实践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感受能力、交往能力等)在自我学习中会得到增强;都认同儿童哲学教育作为一个理论视域对于教育和哲学原初的共属一体的理解有突破性的意义;思考儿童哲学教育对重新设计教育以及重构哲学具有奠基作用。#p#分页标题#e#

重构哲学:如何进行儿童哲学教育

对于李普曼来说,儿童哲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育对象、方法以及内容上的革新。在教育对象上,儿童成为直接的首要对象,教师也同时成为教育对象;在方法上,把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重新引入教育,开创了群体探究的方法;在教育内容上,他编著了各个阶段的儿童哲学教材和教师辅导手册。

儿童在以往的哲学教育中一直是被忽视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哲学教育认为儿童没有理性的推理论证能力,这在李普曼看来并没有进入哲学教育的真正核心,真正的哲学教育应该是体验重于知识,价值重于推理论证。“哲学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成年人的兴趣,也不需要用儿童所不懂的专门术语来表达”,“中小学哲学教育的一个全新而又令人鼓舞的结论是儿童完全能够和成年人一起探索哲学可能性”,[14]所以应该在生活实践中重新构建哲学。儿童哲学即是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这不仅具有历史生成性,且与其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连接在一起,与其他哲学和其他学科的概念与前提也是相通的。受李普曼儿童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儿童不仅“可以进行哲学探究,而且这样的哲学教育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哲学思想的探究追问和方法应该是所有孩子所接受的根本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因为“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因此,他们不需要‘被教授’哲学,他们只是需要在这个固定的时期有机会参与哲学”;认为“哲学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哲学“没有真确答案”或者“没有进展”而不能开展“权威的研究”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因为哲学可以宽泛地被认为是一种“概念的研究或者是概念的计划”,[15]我们正是用概念间接感知世界的。哲学是一种概念分析与探究。“哲学提供给孩子一个讨论这些概念的机会,如真理等,这些概念包含其他所有原则但却未曾被人们敞开地检验过。哲学同样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论坛,在这里孩子发现与他们自己相关的理想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理想塑造他们每一个人”。[16]因此,学习哲学就是去尝试哲学式的思考,通过认识事物来感受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思考,这样的学习也是儿童生活中的一种游戏,这就使哲学成为一种戏剧性过程,所以,李普曼提倡通过小说或者故事引导孩子思考探究的兴趣。他认为“叙事小说使得哲学更容易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同时显现构成一个探究的时刻。小说中孩子们不停地探索调查,试图发现他们想要知道的含义。”[17]探究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整理所有的叙事要素,这是一种理性的推理能力训练,而最终体验到的是故事背后的道理,如“《丽莎》这篇小说涉及的两个哲学主题即是,连贯一致的必要性和道德问题进行推理时前提真实的必要性。”[18]因此这样的探究与发现包含着从逻辑到伦理的统一,李普曼正是在这样的哲学构思中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他让儿童做哲学的教育理念。儿童哲学教材的写作,即是运用文学的方式按照一定思维推理的必然逻辑构思故事进行哲学教育的结果,让儿童在与老师一同阅读的过程中领略其中的内涵与意义,感受哲学是什么。因此,“我们说‘教’儿童哲学实际上并没教什么,我们只是让他们在一种精心调整的方式中讨论他们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如何开展哲学式的讨论”,这是在“做哲学”,“这样的哲学被认为是如何思考的原则,尽管哲学的含义要丰富的多”。[19]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材是以对话形式写作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对话,每周1-2节课,而且要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时候,课堂时间不能太长,最长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上课时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自由发言,或者相互间独立交流,所有的孩子与老师环坐在一起构成一个探究的群体。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激发孩子思考以及进行批判,不断地深化理解,而非老师主导课堂,以老师所说为对。因此,如何成为一个儿童哲学教育对话中的老师也是李普曼培训的重点。儿童哲学教育是要儿童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都有所学习和训练,儿童哲学训练即是探究与对话。在文学性的对话中完成一种理性的探究,从而保持儿童的天性。儿童天生就对所有的事情都有无限的兴趣,“儿童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都开始于惊奇。实际上,只是哲学家和艺术家像孩子一样每天持续地感受着这样的惊奇,并系统地专业地投身于此”,“如果哲学开始于惊奇,也即是说哲学从一种洞见的反思对话开始并逐渐渗透入生活使之丰富。但这样的转换需要中介,也许有时文学就是使孩子能够实现惊奇和反思之间、反思与对话之间、对话与经验之间的跨越。”[20]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构想在教育实践中回应了从古希腊到当代的“诗与哲学之争”,真正打破了哲学的表达只能是抽象的逻辑语言的当代禁忌。开放的对话形式是儿童哲学教育对苏格拉底哲学教育方法的复归。对话是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得以显现的外在形式,在对话中没有确定的答案,通过交流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因此对话就像是一个学习体验的实验室。美国当代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认为这样的“对话是对理解、同情或者赞赏的一般性探究,可以是戏剧性的,也可以是严肃的,可以是逻辑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指向目的的,或者是指向过程的,但它一直都应该是对原初未确定的某种东西的真追问”。[21]对话是一个思考不断进行的连续过程,思考与对话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要对话就必须思考,而思考是根据对话情境不断展开进行的。在李普曼看来,“一般认为是思考产生对话,而实际上是对话引起思考。人们常常是因进行对话而必须思考”,所以只有在对话中才能真正地推进思考,更好地达到“哲学教室”的目的。[22]对话中儿童要学习提炼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论证,要对他人的观点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并学习借鉴从而让自己在对话中受到教育。这样的过程就是儿童思想不断探究,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李普曼说“哲学的核心即是对话”,“这即是为什么教育离不开哲学,哲学也离不开教育的原因”。[23]

这种在教室中开放式的哲学对话与研讨就是一个探究的群体,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教育的最重要方式即是要把课堂变成一个探究的群体,这样才能保证哲学训练是在推进思考。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针对性,即便是同一个主题在不同阶段的探究群体中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应该注重孩子把持和拓展思考的能力与范围,从而能够筹划和主导探讨的过程。每一个探究群体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或者是老师都应保持尊重,不强调谈论观点的对错,不是为了最终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探讨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倾听”,“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学会“轻松、调整和沉默”,感受哲学“是实践性的亲身参与性的活动”。[24]从而让孩子感受“思维的乐趣”,同时感受到“哲学的思辨因素,包括不断地自我更正、对特定条件的敏感把握、思维标准的关键地位,以及面对实际问题的总趋势”。[25]所以,儿童哲学的教学中应该避免专业词汇,鼓励儿童用自己熟悉的词汇进行哲学思考,这样的思考可以是“科学的阐释”(ScientificExplanation)方式,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解释”(SymbolicIn-terpretation)方式,或者是“哲学的探寻”(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方式,[26]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探究自身的意义,学会思考,特别是独立思考。“如果我们将这样的实践在课堂里开展,它将转化为思考世界和思想本身法则的反思性群体,如果忠诚于同样的探究程序方式,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样的群体正置身在较大的探究群体当中,而较大的同样在更大的群体当中”,[27]以至于最终波及到整个社会,实现社会整体的教育重构。#p#分页标题#e#

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的教师需要经过特殊的培训才可以胜任。儿童哲学的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哲学知识、较强的哲学思维外,还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最为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引导组织儿童进行哲学探究。这些教师既是哲学教室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从组织课堂的角度看,教师是儿童哲学课堂的关键,儿童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中深入的。所以李普曼儿童哲学教材中专门有教师辅导用书,专门培训教师。教师要首先给儿童一个刺激,李普曼原初的构想是让儿童阅读哲学故事,当然也可以是图片,或者是其他的任何能够引发儿童兴趣并有探究空间的话题或事件。教师要确定这样的刺激能够对儿童有足够的兴趣使得儿童自发参与到探究群体当中。教师不可能在探究的过程中达到完全的价值中立,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自由地探究,要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获得他们的信任,这是引导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探究,这是群体探究的关键。对话不能中断,又不能极为散漫,并且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即便不发言也要在倾听关注。教师既不能让孩子认为他什么都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也不能让学生认为他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在给他们提问题。教师要能够倾听孩子自发提出的问题,即便是他们的经历甚或是凌乱的语言,通过追问过程的逻辑或者判断的前提,鼓励他们深入拓宽自己的思考。儿童哲学的教师没有固定的教育方法,李普曼建议教师多读柏拉图的对话,教师要在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中完成一种教学艺术。“理论阐释、实践示范、亲身体验”是培养儿童哲学教师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

哲理的话篇10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哲学教育;有限性;优化与完善

“哲学教育,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当代研究生培养上高校哲学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造成了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方式、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的“有限性”,以至于当代研究生基本上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特殊性和价值性。

一、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有限性”的现状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有别于基础性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基础性教育就其教育内容而言基本上是教授“确定性”的知识,不论采取多么鲜活的教育方式,基本上还是一种“给予”的方式,这一教育方式及其内容确实很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但也造成了一个不良的后果,那就是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因为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再加上学生的努力,这些知识通过反复的训练很快就能在中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人类理论思维方式的哲学也基本上是按照纯粹知识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一个典型的说明就是学生按照板块的方式去“背诵”哲学和解答生活问题,这样哲学就成为一种随处可以套用的公式或作为一种灵丹妙药能解答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一教育方式和内容并不适合于作为研究型的研究生教育,然而,当代研究生教育方式仍然采取传统哲学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就整体而言还处在“讲和听”的状态。

1.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单调性

高校研究生哲学教育虽然倡导学术自由、要求塑造具有哲学思维范式,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当代学术型人才,但哲学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还是停留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思维方式上,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哲学教育的被动性或消极性。在大多数高校中研究生哲学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理论传授教育方式,此理论更多的源于“文本”或教材之中,当然,理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哲学底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此理论的抵触或恐惧,因为当学生能够理解哲学理论的真实内涵就能豁然开朗,否则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就目前的当代研究生对哲学理论热情或理解而言逊色于他们的前辈。造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原因,无可否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现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造成哲学教育环境或学习哲学环境的缺失,对哲学的领悟或理解需要一个能够静思的环境,虽然高校教育环境比其他机构而言是一片难得的净土,但是这一净土在整个社会环境的诱导下多少也失去了本应有的那种安静,一个典型实例,课堂有些学生听课心不在焉或通过手机与外界不断地沟通,而且这种状态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门需要用心去领会的哲学理论,在此教育环境下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哲学教育要想取得以往课堂教授的那种模式的成效显得力不从心。面对这种无法改变的环境,高校研究生哲学教育除了采取课堂理论传授教育方式,还应该采取符合现实环境和学生需要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新的哲学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体制中还没有形成,因为,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哲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理论深度决定了它采取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艰难性,比如法学可以采用实例来解说法条的运用范围,而哲学就不能采取纯粹实例的方式来说明哲学条目的应用范围。一旦这样,哲学教育本身就采用了一种实证科学的模式,这本身就违背了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反思的思维方式的特性,哲学不是一门可以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它在以理论的方式观照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反思或批判现实生活。因此,哲学教育不应仅仅采取实证的方式,而应采取启发式或拓展式的教育方式。

2.哲学教育内容的抽象性

在当代高校研究生哲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哲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科,它不像自然学科那样通过一个纯粹实践活动或实例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它要不断提升理论使其内涵不断丰富,而且它把握世界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抽象概念方式进行的,因此,对一些哲学概念形成的背景的理解和对概念内涵的深层把握使得研究生产生了“恐惧”,这也与现代社会背景以及学生心理状态有关,现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使得现代人无法以“思”的方式去思考事情,渴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东西的心情造成了研究生的浮躁心理。所以,当代研究生总是按照“实用主义”的“实效”来衡量现实事物。相反,作为高校哲学教育工作者总是要求自身沉浸在哲学理论的理解中,并把哲学的这种自我理解教授予当代研究生,这使得本身就很深奥的哲学更显得抽象了。学生汲取能力的下降和教师理解和教授方式的深奥之间矛盾关系造成了研究生对哲学内容的排斥,进而增强了哲学内容的“抽象性”,因此,要想使得深奥的哲学道理便于学生接受,高校哲学教育者一定把深奥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的同时,还要解除研究生对哲学这门特殊知识急于求成的心理。

3.哲学话语表达的晦涩性

在高校哲学课堂上经常会存在这一问题,就是教师教授的哲学术语学生不能理解或错误性理解,教师的一套“哲学话语”和学生一套“哲学话语”无法形成真实对话或无法通约,造成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在台上讲自己的哲学话语,学生在台下从事自己的事情,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哲学的效果很差。因此,在高校的研究生教学阶段中,哲学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听、记、背”的方式,哲学教师实行“满堂灌”的教授模式造成了学生失去了学习哲学兴趣,因为此哲学教育模式忽视了哲学本身的性质和作用把其视为一种“工具理性”。相比而言,“美国的哲学教学训练学生以读、说、写为主,以口试、论文、开卷答题、考查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来评估学生”。而且,学生对于背诵的内容理解与否哲学教师也很少给予太多的解释,不可否认,哲学术语取决于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教师不可以用通俗性的话语加以解释。在高校哲学教育中还有一些教师为“哲理而哲理”,也就是,对于本来很简单的道理哲学教育给予深奥化,以显示哲学理论的深奥和自己的特殊人格,进而造成了学生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抵触或误解,其实,“‘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哲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哲学更具有社会实践性。

二、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的优化和完善

1.优化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

针对高校研究生教学阶段中,哲学教育方式的机械性和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应当进行高校哲学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优化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以“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取代“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所谓的“启发式”或拓展性教育主要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性因人而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特性都充分发挥出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青年学生要“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之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这一哲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适当性。第一,哲学教育方式要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育转向多元的实践生活教育,比如可以采取“研讨式”的课堂教育方式,又如一个纯粹的哲学理念研究生可能在课堂上无法真正理解和体会,不妨把学生拉人现实生活世界进行亲身体会,即营造一个适合哲学教育的环境以触动学生的身心体验,因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这表明采取多元的实践教育方式能够使当代大学生真实地体会某些哲学理念,从而对哲学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第二,从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转向审美式的教育方式。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这与人的本性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机构,它本身也是在按照“美”的方式在塑造着学生,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它更体现了高校“审美’’的教育方式,只有在多元的“美”的教育方式下才能真实塑造出有个性的青年学生。

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哲学教育手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哲学教育手段也应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完善哲学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或网络等手段把哲学的艺术之美展示给受教育者,哲学教育既然是一种塑造“美”的艺术生活,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身心和文化等素养内化和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美’,是让学生弄明白究竟怎样做人;身心素质教育的‘过程美’,是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美’,是使学生有能力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综合文化底蕴”。因此,哲学教育应当借助于艺术的教育手段把哲学内在人文精神展示出来,从而吸引受教育者的情感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2.完善哲学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

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科学,它的独特作用取决于其内在的性质,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它的最大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哲学教育有别于其他的应用操作性教育,它内在的教学理念不在于培养多少此类型的人,而是在于培养出多少创新性的人才。要想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哲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课程体系要适合受教育者内心需要,比如“教材”和“专著”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然而,目前两者处于“两张皮”的状态,甚至处于“对立”状态,教材讲述的内容和专著或文本的内容存在很大出入,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把“教材”的内容作为一种超越“专著”而视为“客观事实”的东西而加以信仰,即用“教材”取代“专著”。其实,两者应当是内在一致的,“教材”应当是一种浓缩的“专著”,也就是说,“‘教材’不仅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专著’(关于某个学科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专门性著作),而且必须是最具权威性和前沿性的‘专著’(关于某个学科的当代水平的专门性著作)”。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在逻辑上要求哲学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所以哲学教育内容要体现两种向度:一个是“形而上”的向度;另一个是“形而下”的向度。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它不断地撞击着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抑或是,哲学使受教育者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在此意义上,孙正聿先生批判哲学教育“应用操作型”人才培养倾向,要想改变哲学教育“应用操作型”人才培养倾向,必须实现哲学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