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签名十篇

时间:2023-03-26 22:06:24

哲理签名

哲理签名篇1

1、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3、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4、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人生只有经历酸甜苦辣,才懂得人间的味道,因此也必须学会珍惜人生和珍惜感情。

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8、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9、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1、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3、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4、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5、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16、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成功的,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许多人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帮助你,你要永远感激他们。

17、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9、感谢上天我所拥有的,感谢上天我所没有的。

20、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1、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22、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着回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但最重要的,是好好爱惜自己。

23、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24、相遇,心绪如白云飘飘;拥有,心花如雨露纷纷;错过,心灵如流沙肆虐。回首,幽情如蓝静夜清。

25、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

哲理签名篇2

2、再高的人有时也需踮足,再矮的人有时也需屈身。

3、追逐着鹿的猎人看不到脚下的高山。

4、明明是傻,却说自己是逆向思维。

5、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

哲理签名篇3

陶明哲是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他同时还拥有各种头衔:深圳市麻醉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科带头人。

然而,网帖却将矛头对准陶明哲,称这位遍获各种荣誉,著作等身的医师,“通过收受药商高额回扣、收受设备商及耗材供应商回扣、贪污科室小金库等方式大肆敛财”,“ 医德丧尽、草菅人命”,“生活作风糜烂,在一个科室里就有两个情妇”。发帖者自称是“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的集体举报帖”。

网贴一出,立刻引来外界强烈关注。深圳市纪委、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均介入调查。

“狗血”的剧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事件的后续发展,就像电视剧的剧情一样“狗血”。

在举报陶明哲的网帖出现六天后,5月12日,一封附有29位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签名的联名信现身网络。该信对日前举报的有关陶明哲个人及其收受的回扣、房产等情况进行了回应。

该帖表示,他们是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的医生,是个别别有用心之人为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擅自代表科室的广大医生发表不实言论,严重影响了广大员工的工作情绪,败坏麻醉科及人民医院的名誉。“个别对陶明哲有私人恩怨的人肆意代表‘全体麻醉医生’,歪曲和捏造事实,欺骗了广大网民,利用广大网民善良的公平正义感,达到对陶明哲进行打击报复的目的。”而他们对于自己“被代表”在网上发帖举报陶明哲贪污受贿的情况也表示强烈愤慨。

记者近日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采访时,有两名麻醉科的医生表示,“联名信上的名字确实是自己签的。”而后,便一句也不愿多说。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有医生及护士共37人,除了网帖涉及的陶明哲等3位当事人外,该科室还有34人。34人中,有29人在联名信上签字,另外还有2名医生据说当时不在现场,后来到医院相关部门补签。

然而,就在联名信出现一天后,一封名为《曝深圳市人民医院陶明哲胁迫科室医生签名声援——不签名者受死亡威胁》的回帖又像一颗烟雾弹,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该回帖称联名信上的签名是麻醉科医生被迫所签,并称陶明哲被告发后,暗中指使他的少数亲信及学生在麻醉科发起声援活动。“逐个找麻醉科科室医生签名,并扬言谁不签名,谁就是叛徒,谁就是报料人,谁不签名就搞死谁”。

记者就该帖所描述的内容向麻醉科医生求证。受访者均表示,“看过这帖子,不做评论。”

面对“无间道”一般的戏码,深圳市卫计委通过官方微博表示,市有关部门正在调查,调查过程将确保公平公正,不会受该院麻醉科医生联名信影响。

药品回扣惹的祸?

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介绍,事件出现后,麻醉科的气氛一度十分紧张,被举报是陶明哲情妇的那位女士的丈夫,还到医院来找到相关负责人,希望组织上给个说法。“不过到现在,情况基本恢复正常了。”

该院办公室的周主任告诉记者,医院已将陶明哲调离原岗位。至于其它情况,周主任则称:“市纪委已介入调查,医院方面不便再表态。一切看纪委的调查结果。”深圳市纪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事件还在调查,不便对外透露。对于帖子中提到的向医生提供药品回扣的企业,纪委表示已展开调查。

麻醉科的医生对事件依旧讳莫如深,甚至问及陶明哲被调到哪个岗位,医生们也不愿透露。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陶明哲已被调至医院质控科。如今每天依旧正常上班。接受记者采访时,陶明哲只讲了两句话:“第一,网上所有的指控,都是不实之词。第二,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不愿多说什么。”

医院其它科室的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大家私底下都在议论这件事。“如果陶明哲没有问题,为何要被调离岗位?如果他确有问题,为何一直还能正常上班?”

“也许是药品回扣惹的祸。”一名医生说,所有人都认为,举报者应该来自医疗系统,否则不会对情况那么熟悉。举报者在帖子中也毫不避讳自己的愤怒,本该自己拿的药品回扣,被陶明哲一个人独吞了。

在医院内,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陶明哲因为选择药品时,得罪了一家药商,举报事件就是这家药商的报复。

发帖者称陶明哲破坏了行规

在深圳采访期间,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发帖举报陶明哲的网友。这名网友十分谨慎,不同意与记者见面,只愿在QQ上进行交流。采访开始前,他还让记者将身份者、记者证拍照后发给他确认。

对于其真实身份,这名网友说:“我们不是单一的个人,我们是一个团队,既有医院的医生,也有药商。这么多人联合起来,就是因为陶明哲太贪婪,破坏了行规。”

举报者向记者提供了一份麻醉科医生的通讯录,并称其中几位医生“较有正义感,看不惯陶明哲的作为。你可以私下找他们再了解一下。”

据举报者介绍,他们举报陶明哲已有3年时间,一直在向医院、卫计委、检察院、纪委反映情况。见效果不大,才在3个月前选择网上曝光。

谈到医疗界的规矩,这名网友介绍,按照某品牌穿刺包销售的惯例,使用一个给医生回扣60元。深圳人民医院每个月使用这种品牌穿刺包近2000个。可医生一分钱回扣没拿到,全让陶明哲独占了。为了打发大家,平时就发点购物卡了事。

“2011年7月每人1000元,2012年1月每人1000元,2012年7月每人300元……”举报者说自己对于购物卡的具体金额,还记得很清楚。

除了在网络上曝光的内容,网友还出示了另一份举报材料。该材料称即便按照正常招标程序,购入一台麻醉呼吸机,陶也能获得30%的佣金。可陶最后连招标程序都不走,通过先交货使用后陆续付款的方式,规避了招标程序。

记者就这些内容进行求证时,医院与陶明哲均不予回应,只是说“等待最后的调查结果吧。”与医院、医生的态度一样,所有的涉事药企,如今也保持沉默。

采访后记:做手术的报酬,比回扣差10倍

文_本刊记者 龙在宇

采访结束即将离开深圳时,记者联系上了著名博主“麻醉科普”。博主是深圳一名高年资的大型医院医生,从医近30年。自称目睹着医疗回扣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到普遍,从普遍到泛滥成灾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麻醉科普”开博近7年,早期内容主要为麻醉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后来大部分是关于医疗回扣与医疗腐败的内容。他说,医生也是医疗腐败的受害者。所以选择通过博客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麻醉科普”说,在医疗回扣泛滥的今天,按理说医生的收入不算低。但事实上,许多医生都是牢骚满腹。医药代表所给回扣的总额中,开方医生只是拿了一小部分。如果遇上那些不讲规矩的科室主任,医生就得面临进一步盘剥,拿到手的回扣更少。

谈及“以药养医”的现实,“麻醉科普”很无奈:“心脏支架介入技术并不值钱,医生辛辛苦苦做手术,报酬极其有限。但心脏支架却非常值钱,给患者植入一个支架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回扣。医药回扣和做手术的报酬相比,差距大约有10倍。”

哲理签名篇4

高昂的年薪背后,国安俱乐部总经理高潮的一番表态更耐人寻味:“我们支持他出国,我们一定会续约,他必须回到国安。”

三个肯定的回答也表明了国安的态度:张稀哲将在续约后,以租借方式留洋。

23岁的小将少年成名,曾一脚绝杀恒大

早在去年年底,小将张稀哲要转会留洋的消息已经甚嚣尘上。

当时,韩国《朝鲜日报》曾以《有一名中国球员穿上凯尔特人球衣吗?》为题,报道了苏格兰超级联赛老牌强队凯尔特人有可能与北京国安球员张稀哲签约的消息。彼时,张稀哲已经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交出了一份进11球、助攻12次的成绩单。

出生于1991年的张稀哲少年成名,早在北京国安俱乐部梯队时,就被不少人看好。2009年8月,他首次代表国安出战中超;2012年,他即获得中超联赛最佳新人,并且入选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

最近两年,张稀哲的表现一直让人惊叹,无论是在联赛上,还是亚冠的球场,都有过精彩的进球。

2012年底,在那场联赛收官之战中,国安对战恒大一直处于胶着状态,虽然前者长期占据了主动优势,但一直接近比赛结束仍旧未能破门。直到第94分钟,6号徐亮在外挑传,小张同学反越位后一记冷静的推射攻球入门――这也意味着国安1∶0绝杀恒大。

而之后在2013年9月,联赛第二十四轮国安对富力的那场六比零狂胜中,张稀哲更是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首个“帽子戏法”。

先是在第36分钟,小张以假动作骗过门将点球入网;再到下半场第56分钟,张稀哲接球直接挑射进门;临近比赛结束的第83分钟,张稀哲一脚任意球抽射球门右下角,门将扑球失误导致进球。

这样近乎完美的表现也让当时的御林军主教练斯塔诺特别夸奖了一番:“我想要专门表扬一下我们队的财富,这就是张稀哲,他的表现非常完美,他还有一个帽子戏法。”

以租借方式留洋,赛季末或会去西甲

如果小张要留洋,最佳选择是哪里呢?目前看来,几乎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应该是西甲。

在2010年时,张稀哲曾参加“寻找明日之星”活动,并受到了活动主办者足球巨星齐达内的赏识。而当时,他在足球学校里的优异表现也吸引了英超球队伯明翰的注意,希望能够引进这名小将。

虽然之后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成行,但这显然也点燃了张稀哲心中的“留洋梦”。

在去年的中超联赛中,时任国安主教练的斯塔诺曾表示,张稀哲如果在中超再锻炼一年的时间再去欧洲是比较恰当的时机。

而如今的国安主教练曼萨诺的一席话似乎也暗示,张稀哲征战西洋的时机已经快到了。“从技术方面讲是很好的,如果张稀哲能把场上的表现做得更稳定是没问题的,五场比赛里一场表现很抢眼是不行的,如果每场比赛结束,场上最佳球员都是张稀哲,那我想,他会成为中国最早出去的队员之一。”

据了解,张稀哲和国安的新合同中,还包括了留洋欧洲的解决方案,即年底以租借方式留洋,而方向基本是德国或西班牙。

显然,国安是想复制“雷腾龙模式”,由俱乐部出面约定保证出场时间,之后再回国安效力。这显然也是国安在支持留洋和留住人才之间掌握的微妙平衡。

FIFA103,亚洲12

国足排名不如巴勒斯坦

北京时间6月5日,国际足联官网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国家队排名情况,中国男足国家队目前仅排在亚洲第12位,世界排名更是排到了第103位。

中国男足国家队近期没有参加任何赛事,因而积分停留在331分,亚洲排名下降到第12位,世界排名更是下降7位,排在第103位,这也是中国队自2013年3月拿到109位之后的最低排名。

亚洲最引人注目的球队是巴勒斯坦队,在刚刚结束的亚足联挑战者杯中,他们获得冠军,并获得2015年亚洲杯参赛资格,因而积分猛增,排名上升71位,一举超过中国队、卡塔尔队,排在亚洲第10位。

要签吉拉迪诺

这回里皮不惜代价

2014年国内足球俱乐部球员二次转会窗口将于7月7日至31日开启。随着二次转会期的临近,各中超、中甲俱乐部展开了人员调整工作。

前意大利国脚吉拉迪诺能否加盟广州恒大备受关注。根据意大利足球转会专家阿尔弗雷多・佩杜拉在其个人网站上的消息以及意大利媒体《全市场》的报道,里皮不惜一切代价要签下吉拉迪诺,而且迫切想把吉拉迪诺带到广州。里皮要给迪亚曼蒂找一个搭档,但没有迪亚曼蒂要说服吉拉迪诺加盟广州恒大的报道。

吉拉迪诺在进攻中的位置是里皮整个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他对广州恒大的提议颇为动心。不过,吉拉迪诺也在考虑其它选项,比如:最近签下西班牙国脚前锋比利亚而且很有可能签下英格兰国脚兰帕德的美国职业大联盟新贵纽约城。

准爸爸埃神心情好

马尔代夫办婚礼

近日,虽然广州恒大的巴西外援前锋埃尔克森有一些转会传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埃神的好心情。已经荣升为准爸爸的埃神利用难得的假期与女友露萨远赴度假胜地马尔代夫,在那里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浪漫“婚礼”,并拍摄了一组婚纱照。

埃尔克森与女友露萨于2012年相识,每当进球之后,埃神往往会面向看台做出一个心形庆祝手势,其实这是在表达把进球献给露萨。

哲理签名篇5

北大名教授吴组缃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内容是:“现在我给你们两个判断,你们看哪个更正确:一个判断是‘吴组缃是人’,另一个判断是‘吴组缃是狗’”。同学们都答前一个判断正确,可特立独行的钱理群说:“第一个判断虽正确,但毫无价值。第二个判断尽管错误,但它逼你去想,吴组缃是狗吗?是谁骂他是狗?为什么只骂他不骂别人呢?这一想可能就会产生很多可能性。哪怕是错误的判断,但它能给你新的可能性,它也就是有创造性的。”

钱理群的题签

钱理群逛海淀区一家旧书店时,发现送李君的《丰富的痛苦》在架上赫然摆着,自己的题签也未撕去。后来和李君一起出席研讨会,钱氏又送了一本新出的《我的精神自传》给他,并题曰:“我这本书你翻过封皮和目录后,如果要卖给旧书店,请一定把我的题签撕去。”李君看了后苦笑,其儿子大喜曰:“钱理群是真正继承北大精神的名人。他虽然没有得过大奖,也没有‘终身教授’的光环,但他的题签若干年后肯定很值钱。以后他凡是送书给你,务必把他的题签撕下来给我珍藏。”

“语文动物”与色情酒店

金岳霖把从事哲学研究的教授叫做“哲学动物”,说即使把他关到牢房里,他一边做苦工一边仍会不断思考哲学问题。钱理群也是一匹典型的“语文动物”。他自述有一种习惯:“因我当过中学语文老师,所以有一个本能反应,我走到哪里,看到错别字就浑身不舒服,恨不得去改它。”有一次,他看到北大围墙上贴着某酒店以五万元的月薪《聘请男攻关启示》,不禁手痒起来,上前把“攻关”改为“公关”,“启示”改为“启事”。正好巡警经过,一看改者肥头大耳,且又秃顶,很像传播虚假色情广告的酒店老板,便要扭送他到派出所,钱的大弟子孔庆东连忙挡驾:“他是北大赫赫有名专改错别字的教授,是个大侠!当他激动得脑门上直放红光之时,你会想到赴汤蹈火的豪杰猛士;当他眼中逼出两道灼光之时,你会想到鲁迅小说《铸剑》中的那个黑衣剑客。像他这种看似佛门弟子、弥勒同人的钱教授,怎么可能是色情酒店的老板?”

孔庆东“打劫”

钱理群藏书告吹

哲理签名篇6

“痛啊!哪有搞什么!暴力啊!”我连连退后好几步,捂着脑袋,龇牙咧嘴地喊。

“真是个可爱的家伙。”哲宇笑了笑。

“喂,昨天晚上你才可爱呢!‘笨蛋,你回来了啊?’笑死我啦”

“笨蛋,站住,别跑,看我怎么修理你!”

……

清爽的早晨来临啦!

“困,困,困,睡觉……”我转了个身,以极其“美”观的姿势趴在毛茸茸的床上,兹拉兹拉地流着口水……(无夕:汗!晓冉,起来啦!懒猪!睡死你!)

“乖女儿,快点起来啦,你还睡!”门外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以及一记不淑女的大吼。

“老妈,知!道!啦!”我用被子捂住脑袋,嘟嚷着大喊,可眼皮动都没动……

“迟到啦!你还睡!7点10分了!”门外声音毫不受到影响……

“额!睡觉”我翻了个身,保住床头的美人鱼娃娃。什么?妈妈刚才说什么?7点?10分?妈妈啊!“妈妈!准备早餐!衣服!衣服!”

门外虚汗的声音哗哗响……

5分钟后……砰!门开了……一位笑容满面,外装齐理的MM背着包包,站在门外行了一个军礼……

“妈!我走了!88!”一阵风掠过……无人影……尘土飞扬……

10分钟后……(无夕:[目瞪口呆]速度啊!)

“呼……”我站在门口,半蹲,呼吸,累,第一次发现速跑那么累,瘫痪……

“累,女生呢?”坐在位置上,左右除了男生外,就,就全没人影了?女生全死哪去了?

四处张望……体育馆,没人……食堂,没人……综合楼,没人……哪里……都没人……我傻了眼儿,今天,不用上课么?看了看手机,不对啊!今天,星期三,没有节日,要上课啊!……时间?7点30分……零零零……上课……怎么?只有女生失踪啊?

我拽住走过我身边的一位男生,“同学,这些女生都哪去了?”

眼睛男红着脸,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她,她们全都去花园了。”

校门?有谁要来么?我看了看远处的通往花园的路,去哪里干嘛?嘿嘿,去凑凑热闹!一阵风掠过……无人影……尘土飞扬……(无夕:又是这招!以为你无影腿啊!汗颜!)

没到花园,就已经看见重重人影了……好多女生哦!简直是人间奇观!百年,不,千年,还不对,万年难得一见啊!蚂蚁……好多蚂蚁……只见人头……黑蚂蚁……

哲理签名篇7

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玩乐队的大多很摇滚,玩摇滚的大概都有支乐队。弹什么唱什么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他们一定要愤世嫉俗,狂放不羁,一定要反商业,核心思想是以偏为美,越小众越好。以此标准评判,坡上村的现场“可不怎么样”。首先太主流,再者每对情侣都拿个气球在台下搂搂抱抱成什么样子,搞这么流行给谁看。不过,“上了年纪”的本小编在倚老卖老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坡上村的现场演奏流畅、气氛融洽,气球的设计非但没有减分还在加分。坡上村的经纪公司高校摇滚夜的总经理张哲表示,他们现在最重视的就是体验式经营。

摇滚在变,大学生玩摇滚也在变。摇滚这个曾贴上“颓废”“吸毒”“叛逆”“不良青年”等标签的西方舶来品,在现在很多大学乐队的琴键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他们脱胎于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摇滚乐苦大仇深的沼泽地,但并不猝心和棘手于批判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他们更关注的既是直面生活的苦难,也是追踪生活的情趣,他们不说改变社会,只求完善自我。日前,笔者赴约与高校摇滚夜品牌的创始人之一张哲以及坡上村乐队主唱孙骁一起聊大学生组乐队,聊他们眼中的高校摇滚。

人物介绍

张哲,“高校摇滚夜”总经理和艺人部分的总监,目前也带几支乐队。张哲从高三到大三期间玩乐队,从刚开始接触偏重一点的摇滚风格(death metal之类)到后来乐队慢慢偏向流行,张哲表示可能与他与朋友创办高校摇滚乐这个品牌有关。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场演出上,张哲与好友倍倍一拍即合,成立高摇,往后学业也荒废了,张哲甚至在大三的时候直接退学退乐队,专职打理起了高摇的一切事务。

孙骁,坡上村乐队主唱,国际关系学院法语专业的高材生,说起话来温柔感性,不时腼腆地笑。孙骁做过老师,也在杂志社和剧院上过班,还带过一些外国团,外国的乐团过来谈合同都会找他。不过,孙骁的正差最终还是落回到音乐,坚持做乐队。尽管坡上村乐队成员一走再走,孙骁却一直坚守着。曾经孙骁也被高摇团队设计过单飞,做弹唱型民谣歌手,但孙骁死活不干。他说:“一个人做也会少了很多角度和可能性。”

高校摇滚夜:一切为了校园音乐(一级标题)

“其实创立高摇初衷很简单。当时大学生乐队少有在live house和音乐节进行商演的机会,在别校演出这个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在当时相当困难。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给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乐队找演出机会,赚不赚钱无所谓。你知道,男孩玩乐队无非就是为了吸引小姑娘,我们就是希望乐队能多演出,吸引更多的小姑娘。”张哲这样调侃道。

高摇在品牌建设中慢慢与很多高校建立了联系,合作内容也渐渐丰富了起来:社团文化,音乐节的参与、票务,乐队的签约、推广,唱片的录制、发行等。其实有很多高校乐队通过高校摇滚夜走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谨慎签约,为了守候坚持(二级标题)

音乐周刊:如今,高校摇滚夜这个招牌已经不仅仅是吸引小姑娘了,每年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群体。在众多高校乐队中,你如何选择可以签约的乐队?

张哲:我选择签约的乐队首先看的是心态。现在很多大学生玩乐队只是他众多爱好中的一种,不像我们那会儿就是死磕音乐,我们的风格甚至服饰都是按固定范儿走。但现在的孩子可选择的很多,他们可能只把玩乐队当做他生活中一个很从属的调剂。尤其是到大学毕业时肯定面临着很多人生选择,我们接触的都是各个高校学习不错的同学,他们很多不愁去大企业拿到很好的薪资。

音乐周刊:现在玩乐队的都是“三好学生”了。

张哲:是啊。比如坡上村五个人都是名牌高校毕业的,孙骁就是高材生,他第一份工作是待遇不错的英语老师,在一个周末上课的教学机构,不过他没做多久就辞职了,原因是周末耽误了排练。坡上村的吉他手是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

音乐周刊:所以,他们拥有众多的就业选择其实也是你担心的?

张哲:我签约的乐队的共同特点就是两个字:坚持。坡上村是2009年的乐队,现在每个位置基本上都换了四五个人,只有主唱孙骁一直在坚持。时光胶囊年头更长,都已经快10年了,也换过很多人,直到现在还在坚持。他们的共性就是不像前一波的摇滚人那样跟音乐死磕,他们就是玩音乐。

音乐周刊:能坚持下来的还是少数吧?

张哲:对,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他们毕业后很多人就奔向美好前程了。北京交通大学的沉迷乐队四个乐手和一个女主唱,2013年拿到了迷笛音乐大赛的冠军,是一只很成熟的乐队。去年高摇给他们安排了多场演出,迷笛草莓这些音乐节甚至卫视的选秀节目他们都去了,演出商和媒体的反馈都不错。但是今天他们大四了,面临着毕业的选择和压力,所以先是主唱因为考研离队,然后是吉他手因为工作离队,整个乐队的心气儿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已经没有当时在学校做乐队的氛围了。毕业散伙是大学乐队非常普遍的现象。

音乐周刊:更多的人玩乐队是阶段性的,对此你失望么?你们会拒绝与那些玩票式的大学生合作么?

张哲:很多乐队抱着玩票的心态,很多大学乐队都有两三首真不错的歌,并没有精力去创作整个专辑的作品,这是很正常的。很多乐队就是想出张专辑纪念青春,没问题我们帮你出,我们出过两张合辑,都纯是大学校园的乐队,第一张是我们从全国选择了一些不错的乐队,第二张合辑《噪青春》是原建工学院乐队的作品合辑(建工学院的乐队氛围特别好,有十几个乐队),不过出完这张专辑后他们很多人就分散在了世界各地。

放养经营,让乐队更具个性(二级标题)

音乐周刊:高摇这么多年都是摇滚乐与大学生市场专业领域的唯一对接人。依你看来,现在大学生乐队市场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张哲:其实还是一个平台问题。现在做大学生摇滚校园文化的只有我们。虽然我们现在也在跟各大品牌合作推广,但力量是有限的。校园乐队因为质量问题还登不上一些大舞台,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校园,真正能脱颖而出的真是凤毛麟角。

音乐周刊:你们个人或者高摇会在乐队建设和发展上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和建议?

孙骁:现在的大学生跟我们那时候挺像的,都是没想太多太远,就是喜欢玩乐队。很多专业的音乐人会挑他们一些专业技术的毛病,但抛开这些,我觉得做音乐的状态更让人着迷,更纯粹。

张哲:独立音乐是一个比较自由的领域,我们不会干涉乐队太多,否则就是限制了它的发展。高摇签约乐队的初衷是要保护那些刚刚毕业有潜力乐队的个性。我们高摇整个团队很多人都是做乐队出身,我们可能更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舞台对于他们就是试练场,我们会把真正好的乐队安排在固定场演出,比如Mao、愚公移山、星光――或让他们上一些音乐节,并帮助他们在线上推送等。当然,我们会为最好的做唱片和宣传。我们不会像一些主流唱片公司或是那些已经成名的唱片公司那样去签乐队,一签就是5到8年。我们会先签1年的推广,彼此配合着试试看,如果觉得OK,我们可能会签3年的经纪加一张唱片,如果3年再OK我们就变成签5年经纪加一张唱片。我们是阶梯式的合作,不会强迫灌输。

杂谈大学乐队那些事(一级标题)

从批判社会到小情小爱(二级标题)

音乐周刊:老一辈摇滚人对摇滚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没有了,总让人觉得挺遗憾的。现在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大学生真的很少么?

孙骁:我觉得现在的一代也是全身心投入音乐,但只不过他们更想干的事情还是养家糊口、成家立业。心态上大家会更理性,会进行权衡和选择。

音乐周刊:时代和环境造就作品,不过如果没了愤怒没了反抗还能称为摇滚么?

张哲:四五年前的歌词里面充斥的净是一些愤怒、不满、反抗的东西;而现在,大家都在快乐地做音乐。我觉得还是时代不同了,时代是会造就作品的。可能没了那些反抗的东西、叛逆的东西,更多的是思考某一件特别小的事情,而不是当年的那种金戈铁马了。其实叛逆的点还在,只不过不是对那些大的社会现象去批判了,而是着眼在一些点上。

孙骁:像何勇那种前辈会想“我们为什么活着?上班要干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会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态度是变了,但那种思考的本质,摇滚乐或者说独立音乐这种本质还是没变。

音乐周刊:我总觉得有生活带来的刺痛,才有摇滚存在的可能。

张哲:原来刺痛人内心是时代的剧变,现在刺痛他们的可能就是一些小情小爱,或者是他们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他们也在叫苦:考试没过,女朋友嚷嚷分手,毕业没工作……

音乐周刊:相对那种在绝望中挣扎反抗的老牌摇滚乐人,我们在精神上的确更安逸了。

张哲:相对那种绝望的反抗的老牌摇滚乐人,我们这一代更像是上班的小白领,好多乐队都是这种感觉,就是很多人都是在朝九晚五,但是他们在玩乐队。他们不会住地下室,吃剩饭,穷得叮当响。这种改变从后鲨、新裤子、老沈的清醒乐队这波就已经开始了。现在的大学生相对于这些乐队是更新的一代,他们的想法更不一样了,因为接触的媒体资源太丰富了,他们写歌有时找到的点都让我惊讶,比如他去趟超市会为超市写首歌,就这种路子。比如坡上村的《岳元帅》也是比较好玩的歌。

兼职做乐队,Goodbye地下室(二级标题)

音乐周刊:物质生活在变化,现在大学生组建乐队的成本会不会低一些了?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张哲:虽然这个行业越来越蓬勃发展了,主流媒体上有很多音乐指导类节目,上面也都在标榜摇滚和乐队的标签,可是这个行业也不足以让你活得很好。当然,如果你是经常在一些主流音乐节上出现的乐队,现在最低的生活保证可以满足了,比如坡上村、时光胶囊。

音乐周刊:这些从校园走出的乐队一旦进入市场,是不是经济上也存在着朝不保夕的问题?

张哲:收入也不光是靠演出,还有附加的一些事,比如做编曲、录歌。举例来说,现在坡上村乐队主唱和鼓手就在高摇这边上班,一个做媒体一个做项目,吉他和贝斯也在录音棚上班,还同时又是制作人、混音师。键盘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经常给《直通春晚》和《我是歌手》这类节目做伴唱。

音乐周刊:这样他们还有时间放在乐队建设和作品创作上么?

张哲:像坡上村,他们每天接触的是音乐有关的事务,所以他们能分给自己乐队的时间大概能达到80%以上。时光胶囊哥几个全都在银行或者外企上班,他们可能会保证给乐队50%的精力投入。他们能保证每周一次排练我就已经很欣慰了。

音乐周刊:你们上大学时组建乐队的开销大么,资金上会不会比较紧张?

孙骁:大部分都能负担得起,前期投入父母会赞助一点。我们最初玩乐队的琴都是千八百的,自己都能负担得起。

张哲:做高摇之前我也做过一个品牌,有一些积蓄,组过一些厂牌,办过20多场活动。

哲理签名篇8

据美国人权组织"人权了望"在2000年底公布的材料透露,美国移民局近年来囚禁移民人数不断上升。至2000年,每天平均被关押拘禁的移民多达两万人(95年平均每天拘禁移民的人数仅为6,700人),其中约有数千名为孤单儿童。许多移民的入狱都没有经过任何正常的司法程序,关押条件有的极为恶劣,移民局工作人员虐待移民、侵犯人权甚至导致移民自杀现象屡有发生。

一位逃难来到美国的伊拉克难民的故事反映了一般难民在美国移民局的经历。据美国Newsday2001年6月3日的报导,这位21岁的青年名叫Al-Torfi来自伊拉克南部。他在父亲与两个兄弟被政府杀害后逃离的家乡,先是逃到北方,后通过一个走私犯的帮助进入了土尔其。他从依斯坦布尔飞至巴赛罗那,然后又从西班牙飞到纽约,前后碾转了十八个月。在飞机着陆的那一时刻,他回忆说,"我非常非常高兴。我觉得我终于到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他一下进入肯尼迪机场,就被移民局的人关押了起来。因为他没有合法的美国签证。他先同另一个申请政治避难的人铐在一起,然后被警员运到纽约150大道一个由旧库房改成的监狱。那监狱里拘禁着同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200多名移民。在那里他被双手铐在腰间,全身剥光然后穿上桔红萤光的狱服,腿上喷写"INS"(移民归化局)。他在那里一关就是四个月。

Al-Torfi其实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还同其他移民同在一"大熔炉"里。许多州的移民局由于自身的监狱空间有限,就租用了许多州或市镇监狱。据"人权了望"组织统计美国有60%以上的移民都被囚禁在地方监狱中。有的州甚至因为租金收入甚丰而免了了州税。许多移民,特别是申请政治避难的移民,没有任何犯罪行为,属于"行政拘留",却同刑事犯罪分子关在了一起。由于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这些无辜逃难的移民在美国遭受即使留在他们本国也不一定会遭受到的牢狱之苦。说Al-Torfi所以幸运还因为他只被拘禁了四个月,而美国移民局的大牢里还关押着许多被"无拘禁"(indefinitedetention)的移民。这些人许多没有犯罪记录,也什么指控或罪名,他们所以能被如此"合法"地被无限期的拘禁就因为他们不受美国宪法保护的移民。

美国移民局所以能如此肆意操掌玩弄别国公民的命运有许多原因,也有许多历史渊源。其法律依据及理论基础,至少可以追塑直十九世纪的许多排华案。发生在1888年的查参平(译.ChaeChanPingv.U.S.,9S.Ct.623)就是其中一例。华工查参平自1875年起就侨居旧金山。1887年六月他因事回国,归国前他在旧金山港口海关的有关机构(当时移民局还没有成立,海关行使移民局的部分职能。)取得了一纸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返签"或advancedparole)。次年十月八日他乘船重返旧金山港,结果被美国海关拒绝登陆并被囚禁在船上,依据是在七天前刚通过一项法案。该法案称"

自本法颁布之日起,所有中国劳工,无论是否为或将成美国居民,凡离境或将离境而在本法生效之日起未返美者,所有返回或滞留美国之举均系非法。"换句话说,只要是华工,在1888年十月一日前没有返回美国的,或者在此之后离开美国的,就要么做一去不回头的韩湘子,要么做阶下囚。该法同时还规定"所有文件(包括查参平老哥的返美签证)一律作废失效。在此之后要求入境之华工将一律拒绝"。我们不难想象拖着长辫手提两口藤条箱的查参平,经数月跨洋颠沛,一身旅乏却又兴冲冲入港时的惊恐。象那时的许多华人一样,查老先生请了美国律师替他打官司。从地方法庭到上诉庭,查先生一路都败,最后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他们指责该法案违宪无效、政府违反与查参平的私人契约(他们视"返签签证"为合同的一种--当然用契约法来打移民官司现代可能不太多了)及与大清政府的

公约等等。最高法院不为之所动,众口一矢地维持了原判。判词说"排外之权为宪法所赋美国政府主权之一。此权政府可依理因时因国家利益而行使,不得因任何人而放弃或限制。"至于政府在1888年10月一日所发的签证之类的文书,法院说"政府可随意随时随心收回。"查参平最终想必是被打发上船回了中国,关于他的生平如今除了美国案卷中所提供寥寥数笔外,也已所从所考。更没有人知道他后来是如何面对这十二年在异国的艰辛努力因美国政府机构的无理而化为旧金山港湾中的泡沫这一无情打击的。如果有人说他后来加入了义和团,那可能一定也不会太让人吃惊吧。另一起与此相似的名案是王文(音译。WongWingv.U.S.163U.S.228)案,不同的是它发生在一八九二年的密西根州。王文也是中国劳工。1892年5月5日,美国通过了一项《禁止华工入美案》,其中规定从该法生效起一年内在美华工都得登记,违者一但查出,劳动教养的干活,然后潜返原籍。(现在美国国会好象又有人在提议让所有的外国学生、或某一种族的人都去移民局登记。历史真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反复重演的一重戏呀!)这王老先生八成是打工挣钱太忙,又不识字读报,把登记之事给耽搁了。结果让海关给抓起来了。虽没定个"恐怖分子"的大罪,可还是被关进了底特律改造所,准备先罚六个月的强劳动,再驱逐出境。王文不服,一咬大辫就控告了政府。结果象查先生一样,也是两战两负,最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战区。美国法院虽然觉得把王先生当刑事罪犯一般,不经司法程序,就剥夺其财产并罚强劳改造有违宪法,但仍然肯定了拘禁之必要。法院说"国会(立法)驱逐(华工)出境,并赋权行政官员执法,皆在宪法权限之内。···拘禁乃驱逐外人(aliens)之必需手段。···驱赶外人(无论其类)之绝对或有限之权,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乃一主权与独立国家之内在不可分割之权。国会驱逐(外人)权可完全通过行政官员进行。"

从查、王两案的经过及诉讼结果可以看出,美国法院对待外国人、移民问题的处理方法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蒙一半睁开的那只眼。法院裁决同当时的政治气氛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十九世纪末一片反华排外的热浪中,被迫害被剥夺权力的移民极少有胜诉的。一般处理移民案的依据是国会有宪法之权制定移民法,政府机构(如移民局)奉宪执行移民法;缰土、边境、安全、涉外、移民等问题属政府之权限,宪法"三权分离"为立国之本,法律系统纵觉有些法律条款不公,也"爱莫能助"。

转贴于 由于司法系统的不愿干涉,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以及移民局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外国人的问题,美国大多数人,除了人权组织及一些法律学者外,对此也没有什么兴趣去为移民的人权去游说、争取,所以移民局也就自已管自己,自己玩自己的,越玩越不象活。其中在美国法律界移民法及人权法中最有争议的行为与政策就是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对移民的"无限拘禁(indefinitedetention)。"1950年美国移民局将一名欧洲移民麦哲(Mezei)押入了纽约艾力斯岛(EllisIsland)监狱(Shaughnessyv.UnitedStatesexrel.Mezei,345U.S.206)。麦哲自1923年就居住在纽约巴弗罗地区,父母为匈牙利或罗马尼亚人。1948年5月他别妻离子前往欧洲探视在罗马尼亚即将病逝的母亲。结果在罗马尼亚被拒入境。后又因出境许可问题被迫在匈牙利滞留了19个月。等他终于在布达佩斯的美国使馆取得一张签证再经法国于1950年2月9日返回纽约时,就被美国移民局拒绝入境。移民局先对他实行"暂时驱逐"(temporaryexclusion)并关押在艾力斯岛等待听证。同年5月10日,美国政府怀疑他与共产党有染,以国家安全为由,依照"密证",宣布对他进行"永久驱逐"(permanentexclusion),并不给予听证。不料匈牙利政府不愿再收留他。英国、法国也拒绝其入境。麦哲自己联系了十几个拉丁美洲国家要求入境,结果无一应许。麦哲进退两难,一下由纽约巴弗罗的永久居民移成了艾力斯岛大牢中的永久居民。

麦哲走头无路,状告移民局"非法囚禁"。纽约地方法院要求政府出示麦哲可能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的"密证"。结果政府拒绝出示任何证据。法官遂决定将麦哲获保释放。政府在上诉庭再次败诉之后,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了申诉。高院以5:4的接近比分推翻了下院的判决,宣布"不经听证而对移民进行继续驱逐没有剥夺他的任何权力,即使由此而致的结果是他因无国可投而被拘艾力斯岛"。最高法院断此案的主要依据,就是上述十九世纪的一系统"排华案",它并且再次重申"法庭一向认为,逐外之权为政府所行使的基本特权,不受司法控制。"

麦哲案维持了政府(移民局)对移民处置(包括无限拘禁)的绝对权威与合法性。80年代移民局拘留了数前往美国的千名古巴船民,由于古巴政府拒绝接受他们回国。移民局就把他们无限期地拘禁起来。移民法将一般把象麦哲及古巴船民这类移民称为"可驱逐"(excludable)类移民,以别于"可解递"(deportable或removable)类移民。可驱逐移民是指没有进入美国国内在边境就被移民局拘禁的移民,由于他们没有踏上美国国土,所以法庭认为他们不受美国的宪法及其它法律的保护("宪权止于国境"),因而他们即使无罪,无限期拘禁也不是违宪违法的。可解递移民属于已经在美国国内但犯过罪按有关移民法案应解递出境的移民,他们基本上包括所有除美国公民以外的所以外国人(有绿卡的,没身份的,或持有各类签证的移民)。他们即使从理论中应该受到美国宪法及其它法律的保护,但在实际上被无限拘禁的这类移民也大有人在。2001年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决断了在美国移民法上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案件:马金候(KimHoMa音译。AttooorneyGeneralv.KimHoMa)讼司法部长(121S.Ct.249)。此案是对两件情节相似的移民案的合并裁决。马金候1977年生于柬普寨。两岁时随家人入泰国及菲律宾的难民营,七岁后到美国。1995年,"年小志高"岁方17的小马"金猴奋起千钧棒"卷入一场帮派的枪战,后以杀人罪被判入狱38月。服刑两年后被释交移民局看管。按移民法犯有马这类重罪的人属"可解递"移民,依有关《移民国籍法案》(ImmigrationandNationalityAct)一般应在90天内就应"遣送原籍,"超出90天,除非有特别理由,应允许保释。但由于柬普寨与美国没有遣返条约,柬普寨不愿收回这"金猴"(估计改名"熊猫"也没用)。美国移民局左右为难,送出去没人要,放了又怕"逃之夭夭""危害社会",就只得先把他继续关起来再说。"金猴"在移民局那"八卦炉"里已经炼了两年多了,那还受得了那份罪。遂状告政府并不顾两战(地方法庭、上诉庭)两怕一路打将上了美国最高法院。政府说依据《移民国籍法案》,政府有权根据各移民具体情况(狱中表现;潜在危害;再犯可能;逃窜藏匿等),决定是否允许交保释放。美国法院经激烈辨认,以5:4作出判决。指出《移民国籍法案》对等解递移民的拘禁条款含有合理的拘禁时间限制,一般以六月为限,无限拘禁系违返美国宪法的行为。

马金候案虽然解决了"可解递"移民无限拘禁是否违宪的问题,但它仍然坚持"宪法止于国境"的立场,认为对其他移民(特别是"可驱逐"移民)的无限拘禁仍属合宪合法行为。它甚至还认为,尽管无限拘禁可能会有宪法上的问题,但只有国会在其法案明确提出它的意图,法院就当维持它的效力。换句话说,如果国会立法,认为无限期长久囚禁任何移民有利国家利益,法院就绝不会说该法违宪无效。对此,法庭还似乎颇有预先性地特别指出,"在有恐怖主义等特别情况下",可以考虑"预防性拘禁的形式"并对政府关于国家安全11事件之后,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采取了许多"反恐怖分子"政策,包括对移民的管理。911后一周,美国司法部就宣布了对移民政策的改变,并授移民局无限拘禁期移民之权。据"大赦国际"3月14日报道,从911后的六个月中,移民局就先后拘押了1200之名移民(其中许多人来自中东或伊斯兰国家〕并剥夺了他们的基本人权。这些移民大多数自然都属于已在美国国境之内因而应该受到宪法保护的移民了。可到目前为止这些被拘者中只有100多人受到刑事犯罪起诉,但没有一项罪行同911有关。此外这些人的"罪名"大多数同签证过期等有关,根本没有必要受到进行镣铐加身及单独禁闭重刑犯的待遇。

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美国法律系统有很大的独立性。但在同所谓国家利益、战争、移民有关领域内,美国法庭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政府的工具,而且受整个政治环境的影响极大。从上述几起十九世纪的"排华案",到二战期间美国程度对日本移民的集体囚禁;从两年前的李文和"通共间谍案"闹剧到近几月因911所牵连的无辜中东移民,都无不反映了美国作为人权国家其政府及移民机构在对待移民问题上

的严重问题。

哲理签名篇9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长命的伽达默尔先生也已经仙逝,但这场被称为“德法之争”的曾在的争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依然有重演、回复的必要。

我们先把争论过程和文本情况简介如下:

伽达默尔首先在会上作了一个题为“文本与阐释”的主题报告。该报告经会后增扩,长达31页,译成中文大约有3万字了,我们现在差不多可以把它视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一个总结性文本(该文后来也被收入伽达默尔:《文集》第二卷,即《真理与方法》第二卷)。在次日的圆桌讨论中,德里达向伽达默尔提出了三个问题,作为他对伽氏报告的反应;而伽达默尔也作了答复。之后,德里达在会上作“对签名的阐释(尼采/海德格尔)”的报告,不算短,印刷页码约有16页,其中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尼采这个“名字”;“整体性”概念。

以上文本为伽达默尔-德里达这次争论的全部材料。完整文本首先于1984年在慕尼黑出版德文本,题为《文本与解释:德法之争》。五年以后有英文版(纽约1989年)。我们依照德、英文版的办法,把争论文本辑为“巴黎对话”。

事后几年里,伽达默尔对他与德里达的这次巴黎论战一直念念不已,又相继作了“致达梅尔的信”(1984年)、“解析与解构”(1985年)和“解释学与逻各斯中心主义”(1986年)三篇文章,意在重梳他与德里达的异同,进一步回应来自德里达的对解释学哲学的解构论挑战。不过,在德里达方面,似乎没有迹象表明他对此事件有进一步的反应。尽管这两位思想家之间还有过第二次“交锋”,即1988年2月由德国海德堡大学法语系组织的会议,但这次会议设定的主题是“海德格尔与政治”,应该比较热闹,而对于“解释学与解构论”这个课题并未形成更深入的探讨。

关于伽氏-德氏巴黎论战,有多个国家的各路哲学家进行了评论(英文版收集了有关评论文章共计15篇)。主流的意见大抵是:这是一场“不可能的对话”。我们在此只能选译两篇文章,一是英文版《对话与解构》一书的编者米歇尔菲尔德(Diane P.Michelfelder)和帕尔默(Richard E.Palmer)为该书撰写的“导论”,其中对“伽氏-德氏之争”以及学界代表性观点作了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二是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约瑟夫?西蒙(Josef Simon)的“求理解的善良意志与强力意志——评一次‘不可能的争论’”一文。它们与上述伽达默尔的三篇后续文章一起,构成本书第二部分,我们立题为“不可能的对话?”

作为战后欧洲大陆哲学的两大主流思潮,解释学与解构论有着许多共性,特别是在对现代性危机的体认,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主义、主体主义的批判上,两者是有一致之处的。按照德国哲学家曼弗雷德?弗兰克(Manfred Frank)的总结,解释学与解构论之间有五个重要的“共同因素”:一是作为一种理论基础的“语言学转向”;二是“贯穿于现代思想的危机批判”;三是对一种“绝对精神”或无时间性的自我在场的拒绝以及一种对有限性的确认;四是两者都回到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理性主义”的诊断及其终结这一论题上;五是两者都强调审美现象的原初意义,特别是文学与文艺批评。

于是我们要问: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点,为什么人们还能把伽达默尔-德里达的这次巴黎对话称为“不可能的对话”?

实际上,如果把伽达默尔的理解要求彻底化,那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对话。伽达默尔认为求理解的善良意志是自然的。人只要加入对话,为的就是理解和被理解。你德里达既然与我坐在一起了,而且也参与了讨论,而且也向我提出了问题,回应了我的演讲,当然就已经服从了求理解的善良意志。对话中理解的善意与被理解的愿望本身就构成了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两人的辩论中,伽达默尔总是以“善良意志”勾引着德里达,偏偏这位德里达是一个“刺青”,不领伽达默尔的情,时刻保持着一个解构论者的警觉。伽达默尔的善良意志与德里达的解构警觉之间,构成巨大的张力。 转贴于

看起来,伽达默尔的辩证法式的“狡猾”可能是有一点点讨厌:喏,你只要和我坐在一起,哪怕是一声不吭,跟我翻着白眼,也已经落入我的“善良意志”的同一性圈套中了!不过,正是这样一种稀松平常的诘难触着了德里达解构论的一大“软肋”:主张非同一性和差异化的解构论如何反身面对自己,如何要求自己的主张?非同一性的诉求本身是不是一种要求理解和认同的同一性诉求?伽达默尔不无刻薄地指出:德里达对自己“不公”。

事情的关键在于同一性形而上学及其批判。因此两人的讨论势必演变成一场哲学史的论辩。伽达默尔认为他与德里达都是以海德格尔思想为出发点的,并且把自己和德里达称为“海德格尔原创思想的两个完全独立的发展者”。德里达大概也会同意这个说法。德里达在会上的专题报告显然也是有备而来,题曰:“对签名的阐释(尼采/海德格尔)”。

战后欧洲大陆哲学各路向可以说都带上了海德格尔的“签名”。海德格尔思想在法国知识界获得了某种激进化的推进和发扬,而在其本土德国则似乎构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美国哲学家约翰?卡普托(John D.Caputo)认为,德里达的解构论构成“海德格尔主义”的“左翼”,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成为“海德格尔主义”的“右翼”(参看《对话与解构》,第258页以下)。这个意见虽然过于简单化,也容易被简单化,但基本上还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说伽达默尔强化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向心”方面,那么,德里达则发展了海德格尔思想的“离心”方面。

伽达默尔自以为得了海德格尔的真传,而且特别强调自己是以后期海德格尔思想为主要背景的。这话似乎不可全信。无论就思想高度还是就课题范围来看,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话解释学、辩证解释学)未能超越前期海德格尔的“此在解释学”,充其量还是对后者的一种内在化拓展,也就是说,伽达默尔并未真正跟随海德格尔实施思想的“转向”。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伽达默尔“延续了海德格尔解释学的中断”(中文研究可参看张志扬:《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1992年,第118页)。

德里达的一些基本思想和观点或明或暗地承继着海德格尔。他的基本词语,诸如“解构”、“涂抹”、“踪迹”、“分延”、“游戏”等,多半是从海德格尔那里发挥出来的。德里达的“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说就是对海德格尔的“解析”(Destruktion)思想的一个发展。海德格尔在前期哲学中提出了对传统存在学(本体论)进行“现象学的解析”的任务,其目的却是积极的,是要标明存在学传统的各种积极的“可能性”,即“标明存在学传统的限度”(《存在与时间》,第23页)。尽管海德格尔后来也讲“克服”和“经受”形而上学,但他讲的“克服”(überwinden)或者“经受”(Verwinden)也不是纯粹消极的、否定性的,而倒是一种“原始的居有”。

与海德格尔的“解析”、“克服”或“经受”相比较,德里达的“解构”似乎更为激进、更带有“暴力”性质。在德里达那里,所谓“解构”首先是一种“策略”,意在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等级制度,摧毁“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虽然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多有承继,但他仍指责后者在形而上学批判上的不彻底性。在德里达看来,不仅前期海德格尔以“此在”为中心的“基础存在学”奠基,而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等后期著作中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都仍然是“一种对人的本质和尊严的重估或重获”。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存在的真理之思,虽则名义上是对人道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划界,但依然脱不了是一种“人之思”(德里达:《哲学的边缘》,英文版,第128页)。德里达还以“声音中心主义”来攻击海德格尔,认为后者的语言观仍然是强调“说”(声音)而贬抑“写”的。尤其是,在德里达看来,海德格尔所思的“亲密的区分”和“二重性”的“本有”(Ereignis)都还有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具有本源意义的“终极能指”的危险,而他自己的“分延”(difference)则是“非完满的、非单一的,有结构的和区分化的差异之源。因此‘本源’这个名字就不再适合于它了”(《哲学的边缘》,第11页)。

德里达清楚地意识到,他的解构论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基本分歧也在于形而上学批判,而就形而上学批判来说,焦点恰恰在于尼采和海德格尔,更具体地讲,在于海德格尔在战乱中集十年之功形成的尼采阐释。正因为这样,德里达才把自己的报告题目设定为“对签名的阐释(尼采/海德格尔)”。该报告表面看来犹如空穴来风,与会议主题毫不相干,实则不然。温柔敦厚的伽达默尔屡屡声明,他对海德格尔的尼采阐释持毫无保留的信服态度,与之相反,德里达则认为这种阐释是大成问题的。德里达的思路可谓清清楚楚,直击两点:“名字”(专名)与“整体性”。

德里达认为,虽然海德格尔试图摆脱人们对尼采的心理学-传记式的误读,但他坚持尼采哲学的系统性,为尼采加上了一个人名的统一性,努力把“尼采这个名字或者‘谁是尼采?’的问题还原为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其实就是还原为在这种形而上学的极顶上的一种边界境况的惟一性”。德里达这个责难尖锐有力。这个尼采,这个惟一的尼采“专名”,被海德格尔树立在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完成(终结)点上,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而在德里达看来,尼采实在要比海德格尔更具解构性,更不形而上学。德里达问:“难道尼采不是除基尔凯郭尔之外少数几位把自己的名字多重化,并且玩弄签名、身份和面具的大思想家中的一员吗?难道他不是那个多次、并且以多名来命名自己的人吗?”(参看《文本与阐释》,德文版,第68-72页)。非形而上学的尼采不是单数的“尼采”(Nietzsche),而是复数的“尼采们”(Nietzsches)。

进一步,德里达关于“整体性”问题的讨论触及到了海德格尔的尼采阐释、乃至于海德格尔在《尼采》书中阐发出来的整个形而上学观的核心。海德格尔认为,“本质”(Essentia)与“实存”(Existentia)是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本质”回答的是存在者整体的“什么”问题,“实存”回答的是存在者整体的“如何”(实存方式)问题。而“强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就是尼采提供出来的关于“本质”和“实存”的形而上学规定。德里达分析了海德格尔引用过的两段尼采原文,表明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并不像海德格尔所主张的那样,是关于“存在者整体”之实存方式的规定。由此,德里达得出结论:海德格尔“把尼采搞成一个形而上学家,哪怕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也许就过于匆忙了”(《文本与阐释》,德文版,第76页)。

哲理签名篇10

>> 必喜:跨境电商的“法式大餐” 法式大餐的秘密 法式大餐的谜底 法式大餐 芳芳郁金香:感受精致、考究的“法式大餐”的魅力 法式旅行大餐 法式跨界大餐 本土化法式大餐 电商金融的喜与忧 法式大餐 用美味宠爱自己 疯狂的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的罪与罚 电商忧喜录 价格战:电商必过的坎 跨境电商的黄金时代 方兴未艾:电商的跨境整合 做跨境电商的“菜鸟” 跨境电商里的消费升级 激烈角逐的跨境电商 中国跨境电商的隐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必喜:跨境电商的“法式大餐” 必喜:跨境电商的“法式大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娄月")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必喜的定位不是大而全,而是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

根据艾瑞咨询集团的数据,2013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额约为3.1万亿元。其中,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超过700亿元,增速远超网购。亚马逊、京东、苏宁和天猫等巨头正有条不紊地布局跨境电商,新进者必喜如何在其中分一杯羹?

虽然今年10月中旬才刚刚上线,但必喜网的供应链基因让同业者纷纷侧目:在创立之初,必喜网就拥有了法国西南政府的背书,与“法国西南”、“凡尔赛宫”等认证品牌签订独家采买协议,并与厂家直接对接采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食品、红酒、家居、配饰、美肤及婴幼健康等产品。在CEO白英哲看来:“这一切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我们在线下已经与法国西南品牌合作了两年。”

白英哲曾是迪卡侬华北区市场的开拓者。在为这家法国企业工作的过程中,白英哲认识了现在的两位法国合作伙伴。他们在法国当地有着丰富的人脉和采买资源,与当地的优质生产商、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联系密切。

两年前,白英哲通过两位合作伙伴接触到了“法国西南”这个品牌,开始为其在中国推广产品。白英哲采取了开线下店的方式,现在已经在武汉和成都开设了8家名为“法国西南之屋”的实体店,兼有展示、体验和销售的功能。由于实体店在地域上受限较多,白英哲开始尝试在线上销售“法国西南”的产品,这就是必喜的由来。

不过,必喜的创始人团队赋予了它更多的使命。第一,必喜是法国西南地区政府唯一线上合作伙伴;第二,必喜正在与多家经过EPV(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认证的优质生产商,以及凡尔赛宫等国际知名品牌进行独家采购;第三,必喜首批选货的地点是法国,未来还会拓展到整个欧洲、美国,以及全球。“当下,我们希望在消费者的眼中,必喜就是法国,但又不止于法国。”白英哲告诉《创业家》。

通常来说,寻找真实的货源、组建强大的买手团队,以及降低物流成本是中小跨境进口电商企业的几大难题。而必喜对这些都有解决办法。

目前,必喜的采购团队有6人,均是法国人,擅长采买。在白英哲的眼里,这6名采购人员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买手,因为他们通过法国政府、协会和认证机构找到其名下的企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必喜网的法国采购团队还会寻找一些有特色的、有品质的中小型企业直接进行对接。

“在商品货源上,法国西南是由法国西南部的两个大省成立的品牌,精选两省的特色产品进行推广。他们对入驻生产商的资质要求很高,要求原料是当地产的,生产过程也必须在当地。通过政府铺设的物流体系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商品可从源头直达消费者手里,中间没有任何商、进口商或批发商。这是法国西南品牌最大的特色,也是必喜网最大的特色。”

除去运费和关税,必喜商品的供应链里没有任何加价环节,再加上是源头直采,最后必喜卖给中国消费者的商品售价与在法国的零售价差不多。

谈及必喜为何能签下诸多精品的独家销售权,白英哲表示,必喜的定位不是大而全,而是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所以商品的段位都会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是法国企业选择我们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的定位会对它的品牌产生正面影响。我们的消费人群也一定是25~38岁的一二线城市的女士,她们有独立的审美和判断,不会盲从,有着自己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