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12 00:41:07

科普文章读后感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1

一、故事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选材特点

高考记叙文阅读,以短篇故事类居多。这类文章一般描述的是某一件具体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有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故事一般取材于真实的生活事件,通过故事来赞美或谴责等等抒发某种情感。

2.故事类文章的命题特点

此类文章的命题往往从故事的情节、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前因后果的推测以及故事的主旨大意等方面着手,推理判读能力。

3.故事类文章的解题技巧

(1)理清文脉与主要信息

阅读故事类文章,理清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有的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有的以一句富有寓意的话为主线。只有抓住了主线索,才不会在解题时偏离正轨。

故事类阅读理解所涉及的题目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个小题的正确选项结合在一起基本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脉络或文章的提纲。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考生如果能关注文章的主要细节,就能一气呵成,保证做题的准确性。

(2)注意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高考英语故事类文章常伴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因此,议论和抒情往往夹杂其中。这些体现作者观点或思想的语句在阅读时可以画线,它们往往体现文章中心或者写作意图,属于必考点,要仔细体会。

二、科普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科普说明文特点

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1)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2)句子结构复杂,长难句较多,考生对其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下手解题。

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其了解近几年内容越简单的文章,题目的思维含量更高,难度越大,如故事类。相反,内容庞杂、生词术语较多的文章,在事实性更强的情况下,阅读理解的题目却相对会简单,如科普类说明文,这也是命题者调控试卷难度的手段。

高考试题中科普说明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最为常见,即先引出说明对象,然后阐述说明对象,从而使读者有深入的理解,最后对说明对象做总结,或做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

2.科普说明文解题技巧

(1)运用Skimming(略读法)和Scanning(查读法)阅读技巧,巧妙解答细节

①采用略读法,快速阅读短文,考生不需要逐字去读,而是要重点留意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首句和段尾句,把握主题思想与段落大意。

②摸清文章结构后,读阅读问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到短文中圈定大致的答题范围。

(2)精读首尾两段或段落首尾句,准确解答主旨大意和结构题

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有主旨大意判断题,以考查考生对通篇文意或某一段落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结合这类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考虑。首段与结尾往往提出或归纳了文章的某一要点或中心思想,因此正确理解文章首尾两段是解答全文主旨题的关键。

三、新闻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选材特点

新闻类阅读材料的内容多数是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国内外有影响的事件和最新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等等。根据报道的内容兼具记叙文或说明文体裁的特点。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2

一、当前初中生阅读能力发展状况

在中考应试模式的背景下,许多学生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对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错误导向,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方言基础上的普通话发音存在缺陷。各地区都有着浓厚乡土特色的方言,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多使用方言交流,这对于普通话的发音训练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部分地区方言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不分,这种先天性的缺陷会导致学生在普通话朗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这种状况将导致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感情朗读能力发展呈现不均状态。感情朗读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主题寓意,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通过语言语调、节奏的变换,引领听众深入文章意境之中。而当前许多初中生在朗读中语调平淡,甚至出现唱读,在情感朗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也是影响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3.科学阅读及运用方法未能得到全面的培养。阅读应当结合目标任务选择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如浏览、略读、详读、精读等。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时间限制,都应当成为科学选择阅读方法的参考依据。部分初中生在阅读活动中,没有能够优化筛选出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4.阅读迁移能力未能有效服务于作文写作。阅读不仅可以积累素材、丰富词汇,还可以提炼写作构思方面的技能技巧,将其有效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之中。部分初中生在阅读中为阅读而阅读,没能将阅读与写作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阅读时满足于囫囵吞枣,没能深刻领悟发掘,尤其是没能深刻提炼作品的写作技巧、写作特色,并将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导致作文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状态,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针对发音不足,强化普通话的发音训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机地穿插渗透普通话的发音训练。在课堂上坚持以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一律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并倡导学生在班级内、校园内开展普通话交流,营造人人爱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本地区方言的发音对普通话朗读的影响,找准薄弱环节予以突破,例如,部分初中生朗读中z,zh,s,sh不分,教师可以从1500个常用字中,针对性地选择出易混淆的平翘舌音进行巩固训练,汇总出200个左右的字,通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巩固,完全可以纠正方言发音的先天不足。

2.给予技巧指点,提高学生情感朗读能力。学生的朗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抓手,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开展情感朗读技巧训练。首先,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文章的意境、主题、思想,从宏观上感悟文章的主旨,从而定下大的情感基调,保证方向正确。其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章节、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通过语气、语速等方面的变化,营造出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氛围,或娓娓动听,如高山泉水般,或紧张急迫,如暴风骤雨般。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情境,扣住重点内容进行情感朗读。另外,教师还要强化节奏、停顿、阴阳上去四声发音技巧等方面的常规情感朗读技巧,对学生授之以渔,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水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帮助。

3.科学开展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分析水平。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科学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效果,对于篇幅长、时间短的阅读活动,可以采取略读的方式;对于与学习生活距离较远的书籍可以采取浏览的方式,大致了解相关内容;对于精美的文学作品应采取详读、精读、研读等方式,不仅要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主题意境、结构体系,还要从细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与闪光点,甚至抓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去细细揣摩、认真体味,在这样的阅读中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4.结合作文教学,增强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炼、发掘出写作方面的技巧特色,并将其消化吸收为自己的创作能力。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撰写提纲、读后感的形式,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将文章的框架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布局谋篇和构思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后,还可以将精美语段摘记下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段积累。另外,学生还可以撰写读后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评价,对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点还要总结分析并内化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阅读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积极因素。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针对当前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方面紧扣重点环节,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浅谈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2(22).

[2]杨天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尝试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3

【摘要】科普英语是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难度较大的一种素材。因此,教师应在阅读理解教学环节增加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英语阅读技巧的同时,开阔科学视野,形成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 科普英语 阅读拓展

科普英语读物中隐藏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和抽象的逻辑思维,再加上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生僻专业术语和学科特有的词语与语句,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障碍,致使科普英语成为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科普英语教学的策略,即在阅读理解教学环节中增加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英语阅读技巧的基础上,达到开阔科学视野,形成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的内涵

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是指在英语教材之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心理等特点选择一些语言精练、视角独特的优秀科普英语文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阅读教学活动。其实质是通过科普英语拓展训练,满足青少年旺盛求知欲与探索心,丰富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内容,同时,有效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熟练英语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功能。因此,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增加科普英语阅读内容,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英语学习内容与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二、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理解练习,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在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并且产生许多误区。

深入分析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其主要原因是科普英Z阅读词汇生僻,术语众多,如果科普英语阅读训练中过于强调一字一句的语意,教师和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把科普英语阅读当做科学知识普及课来组织教学,则会出现教学目标的偏颇。以《Robots》教学为例,文中提到Robotics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robots. Stories of artificial helpers and attempts to create them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the basis of much science ficti。如果采用传统阅读模式,Robotics、application、ficti等词汇成为了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拦路虎,生僻单词量过度,超出了高中学生词汇掌握的范围,并且句型比较复杂,致使词句难度加大,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致使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中英语科普阅读拓展教学策略

1.从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拓展阅读素材。针对科普英语文章语意深奥,单词较多,语句结构也比较复杂的情况,教师在组织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科普英语文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选材也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所在,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主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笔者在学习《The Solar System’s Biggest Junkyard》一文中,选择了如下科普阅读素材:

Higher than the highest clouds but much closer than the moon,the bulk of the junkyard stretches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to 20,000 miles overhead. There are tens of millions of pieces of rubbish there. Some of the pieces are rocks and dust from passing comets,but most of them are manmade. Most of the junk comes from large satellites and rockets that fell apart after they stopped working. Together,all the space junk would weigh about 11 million pounds on Earth,or more than 3,000 cars. 显然,这篇科普阅读素材与教学文章相当,难度适中,而且都是与天文知识相关的文章,两篇文章的词汇相互使用,学生可以在阅读时温习课堂教学内容。

2.介绍中文背景资料降低阅读难度系数。科普英语文章专业术语与语句独特,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深奥科学知识,阅读难度要超过普通叙事文章。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降低训练难度,在选择好相关主题的科普英语文章后,可以收集一部分相关内容的中文文章作为辅助材料,介绍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在英语阅读训练的时候做到知识的迁移,提取有用的科学信息。

例如在介绍《Vending machinges》时,笔者收集了自动售货机的起源、它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相关说明文字和图片,以及日韩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普及应用的现状,把这些材料在阅读拓展训练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动售货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在阅读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时候:Vending machines sell many different type of items,such as cold drinks like soda,hot drinks like coffee,candy,tickets,newspaper,and order types of small things.因为学生事先了解了自动售货机的背景资料,看到这样的文字后,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中文背景材料,领略作者的内心态度与写作意图,大致了解自动售货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不必舍本逐末,拘泥于一字一句落实,学生很快就能够获得文章的基本含义。

3.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的训练组织形式。作为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不仅选择材料上具有灵活性,而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不必拘泥与传统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进行训练。例如,在《Robots》课程学习时,首先笔者按照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围绕阅读材料,查找相关的科普资料,讨论句子的含义与文章的内涵。其次,教师将课文内容制成投影图片,在放投影图片的同时,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如Robots can also do much housework makeyour beds,clean floordo me washing soon.Do you want one yourfamily?Why?并通过随机提问、组内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任务。显然,这种合作学习的训练组织形式学习氛围更加自由,讨论更加激烈,有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普英语拓展阅读的过程既是领略作者内心态度与写作意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大致了解语句、语段含义来把握全文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的过程。在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中,除注重从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收集相关科普资料降低阅读难度系数,运用分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训练组织形式等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外,还应注重阅读策略的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科普英语文章的阅读中,既学到大量有趣的科普知识,又学习了大量英语词汇与语法结构,从而开阔科学视野,形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4

关键词:科普; 阅读; 科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52-001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些尝试和思考,下面就以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杂志《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例,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身边模范激兴趣

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够在某个方面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扬,但往往因为本身的惰性而害怕付出。阅读指导课的开始,我先从小伙伴身边的科学小达人介绍入手,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阅读埋下伏笔。

首先我通过PPT,给同学介绍身边的科学小达人:一个连续3年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很多次的科技比赛如科技创新科学幻想画、电子百拼、机器人制作、航模比赛中都获得了很多名次的同学,引发学生产生敬佩、羡慕之情。然后老师适时请出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他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科学知识?为什么他的动手能力那么强?他怎么有那么丰富的科学幻想能力……原来所有的谜底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看书,看各类科学杂志,尤其喜欢看《科学大众・小诺贝尔》。这时,再适时引导大家:多阅读科普杂志,就能走进科学,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的趣味和魅力。

二、观察封面知底细

一本陌生的杂志,要让学生觉得它有可读性,可能还是需要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所以让学生了解下杂志在业内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信服这本杂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杂志的封面,可以从中了解到杂志的名称、是否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以及杂志知名度。从《科学大众・小诺贝尔》的封面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及它在期刊界的地位:《科学大众・小诺贝尔》是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指定读本,是江苏省教育厅推荐读物,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是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三、通读目录解大意

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时,若只走马观花,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必须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撷取丰硕的果实。 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可以是书目、文章标题,也可以是文章内容,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筛选。所以要想快速了解一本书或一本杂志有哪些内容可供阅读,哪些需要精读,那么了解书本的目录或者说了解杂志的栏目无疑是个捷径。所以第三个环节就是带领大家先通读下杂志的目录,来了解这本杂志到底有哪些栏目。《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分别有《特别关注》《酷酷新品秀》《科技情报站》《问题对对碰》《科学为什么》《综合实践能力展示》《小诺实验室》《开心农场》《金钥匙》《探索发现》《叮当审片室》《科学动漫接力》《微话题》等栏目。简单看目录就能大致了解杂志主要有哪些栏目,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四、细读栏目明内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非常关注时事政治的同学或许会对“特别关注”栏目中“地球也会得流感”感兴趣,喜欢动手实验的同学或许会对“小诺实验室”栏目的“空气大炮”感兴趣,喜欢动漫的同学可能会对“科学动漫接力”栏目感兴趣。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同学就可以根据目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2-3个栏目进行详细阅读。

五、阅读笔记聚知识

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怎样才能让大家读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所以,阅读记笔记的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及积累科学知识最好的方法。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互相介绍经验并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批注、摘抄、剪贴等简单的阅读笔记方法,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又一个好方法。

六、好书推荐博众长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谈到,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为人师者还要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获得丰富知识的道理。因为不同科普书的编写角度、思路不同,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独到,没有包罗万象的科普书,只有包罗万象地读,让孩子多方位地接触科学并且思考,才有利于思路的开阔!知识是交叉的,看得多了,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了。只有大量的科普阅读,才能让人把思路打开。

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只是很多优秀科技书籍或科技杂志的其中一种,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去阅读和学习的好的实物。这时老师可以通过用PPT出示一些优秀科普杂志或科普书籍封面,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能够广泛的阅读科学知识,汲取科学知识的丰富营养,做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小达人,收获更多的成果。

七、名人名言立雄志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5

关键词:职校语文 朗读教学 作用 现状 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职校语文教学改革也出现了新局面。但无论是教法研究还是学法研究,主要关注点放在教师身上,而学生母语水平下滑的趋势并未得到改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找准突破点。而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抓住这个“点”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是古人所总结的经验,都是对朗读的价值的肯定。同样,在职校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地位。

一、职校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如今,走进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已经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书声了。职校语文教学对于朗读教学的运用已经渐行渐远,甚至在认识上也出现了误区。关于职校语文教学的朗读现状,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来看。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致忽视朗读教学。很多教师只是浅显地认为,朗读只是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课文,而没有深刻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加之在职校教学中,语文课时甚少,教师又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与时间。

(2)朗读教学存在缺陷,教学方法单一。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都是从普高进入师范院校,学习的都是普高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普高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写为主,但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所以在中职教学中应更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讲,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但在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指导学生该怎样读。有的老师有指导,但指导方法单调、机械。例如,经常有老师在分析完一段文章后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出这段内容”,或“请读出作者的感情来”。如此引导,将导致学生在朗读时不得要领,这种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就变得“似有实无”。

2.学生方面

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对于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或许会感兴趣些,而对于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致普遍不高,对朗读的兴趣就更缺乏了。这样的情况在文科专业稍微好点,而理科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这一情况则更加突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很低,他们不愿开口读或不敢读,或朗读能力参差不齐,经常读着读着就没声音了。久而久之,老师也就放弃了让学生读的做法,而是通过录音机或者多媒体软件直接播放课文让学生听,学生成为被动听的“听众”。

二、加强职校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1.教师适时范读

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要做好范读,并非有副好嗓门就能奏效,它要求教师充分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字、词、句,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在朗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用心去读,以达到范读的效果。语文的学科特性也要求教师要会读,在加之中职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也适合朗读。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体会文中词语的感彩,培养学生的语感,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跟读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文中三处提到了流泪,学生在朗读时总是体会不到流泪的感觉,学生试着读父亲的话时也总是把握不准。于是笔者先设置了一个伤感的情景,然后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2.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教师的范读固然重要,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要让学生读得准、读得好,首先要让学生敢读。别看现在职校生在生活中很张扬,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却很胆小。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口音重,在课堂怕被别人笑而不敢开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朗读技巧前,先要扫除学生“惧读”的心理,给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敢于开口读。除此之外,教师要适时适当地给学生以合理的评价,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

其次,教学生会读。一是帮学生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让学生能用普通话读准字词,并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不错不漏。二是教学生掌握字词的轻重音。在朗读课文时,哪些字词要轻读,哪些字词要重读,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三是教会学生掌握语速、语调。例如,感情比较舒缓的文字,读时语速可以放慢,语调要平缓、抒情;对于感情激昂的文字,朗读时语速则可稍快,语调要上扬。四是教学生读出感情。要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范读进行引导,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投入情感朗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制定朗读分层目标

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朗读教学也要因材施教。要教会学生朗读,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现有朗读水平,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朗读教学目标要分层制定,而不能盲从。对于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读得正确,也就是能做到读准字音,掌握停顿;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则稍高些,要求他们能做到读得流畅,也就是做到语气连贯,把握语调;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相应地,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体系也要分层,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优点和进步。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当学生的朗读水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提升后,教师就要适时提高对学生的朗读要求。

4.营造朗读氛围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涌动的产物,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心中的情感总能被文章所牵动。学生也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压抑着他们。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课堂朗读氛围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景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来营造朗读氛围。如除了让学生齐读、个人读、分组读,赛读等外,还可以运用配音朗读、主题朗读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教授的《沁园春·雪》时,笔者就通过自己与学生的赛读来营造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朗读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让琅琅书声重新回到职校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屹.抓好朗读: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6

近年来,我一直在郊区普通中学高中部任教英语,普通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有一种恐惧心理,阅读理解的失分率较高。阅读能力人人皆有,但阅读水平高低不一,有的学生尽管读了一些文章,做了许多理解题,但阅读能力仍不见提高,语言水平低当然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谈不上阅读能力,但是除了词汇、语法、句型结构这些语言因素外,影响阅读理解的还有一些非语言知识因素,如:识记、推理、判断、归纳、评价能力,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少等等。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就缺乏这些能力,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尽早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需要经过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逐渐提高。那种认为高一、高二先打好基础知识,等到高三再突击抓阅读训练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学生进入高一后,教师就要制定计划,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wWw.133229.cOM古人治学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语言实践量大所起的积极作用。学汉语可以如此,学英语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从高一起就经常选一些难易适中,幽默有趣的小故事或科普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要求他们在5分钟左右做好一小篇短文练习,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练习上记下所用的时间。每周在课内进行定时测验,同时还经常组织百字竞赛活动等。学生阅读量日夜扩大,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加大,阅读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立足课本,强化课文整体理解教学

我认为,课文是最好的阅读材料,须充分利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当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即进行整体理解教学,整体理解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安排预习课文时让学生找出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或对文章的论点、论据、人物事件,作者的褒贬态度等要弄清楚,要注意作者的弦外之音,对文章的评价分析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中任何一个句子都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应与文章的中心与主题联系起来,切忌捕风捉影,不着边际,课内还讲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语感,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敏感的反应,是语言训练的熟悉程度,同时我们还进行朗读课文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就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精选材料、广泛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适度

近年来高考试题阅读部分除了逐步加大难度之外,在能力的考点上更注重实际掌握英文的能力,如:报刊新闻、广告、告示文章等,从趣味性故事到计算机信息产业、基因工程、网络教育、社科类和科普文章等无所不有。因此我们要精选材料,广泛阅读。所谓精选,首先要考虑材料的难度,一般情况下,阅读材料应略浅于所学的课文内容,生词量不要太多,如果生词太多,内容太深读起来困难重重,索然无味,学生就会望文兴叹,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其次要做的四新,即:内容新,不落俗套:题材新,要广泛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人物传奇、新闻报道旅游杂记、科普知识无数不包;体裁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面面俱到;问题新,对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领域,要构思新颖,设疑巧妙,以求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而且使学生阅读范畴读物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常言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能巩固已学的词汇、语法知识,能接触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1快速阅读是综合运用阅读技巧,在快速阅读时通过逻辑思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整个快速过程中,要高度集中思想,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因此要养成视读的能力,既用眼睛扫描文章内容,按意群、词组理解句子的意识,不要朗读或默写,不要逐句读,不要用指头或铅笔点着读,不要随时到回去重读,不要边读边和别人说话,如果念的很慢,一词一词地读,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念完全文还是很茫然,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文章讲什么,所以现在的英语测试都有一个阅读速度的要求。

4.2要一口气将整篇文章读完,要边读边记有关重要内容,尽量减少回读次数。注意力应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过多地考虑每个词或短语的意思,如果遇到与信息无关的生词要跳过,不要在这些词上过多地去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如遇到与信息有关的生词,要尽量根据上下文关系或构词法知识去猜测其含义,最好不要查阅字典或参考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解题能力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7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环境传播 五水共治 微信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学生已是环境传播的受众和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如何运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的传播,高校如何通过新媒体这一方式能够更好地将环境传播以及其他的信息传播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笔者在高校学生群体中选择“五水共治”的话题作为传播的内容主体,进行对比实验的方式,在微信的朋友圈进行两条不同内容的传播对比实验,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希望改变高校利用传统媒介进行环境传播时比较枯燥的方式,倡导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新媒体来进行环境传播,以期能找到适应高校群体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具体措施是把微信作为媒介,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五水共治”作为内容的切入点,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作为宣传推广的对象,把复杂的环保问题、枯燥的环保理论通过浅显易懂并且能够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方式传播给大学生,希望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教育和警示,在生活中更加爱护环境。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通过“五水共治”的相关资料查找,确定了从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从传播深度的方面,进行了第一次实验,实验中准备了科普文章A和B,其中A是以单纯文字构成的文章,模拟现阶段的传播中枯燥乏味的内容传播,后称为“对照组”;B是图文结合的形式构成的文章,更加生动,后称为“实验组”,两篇文章的五水共治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将两组文章分别给两组志愿者阅读,每组各50人,并在阅读后,通过问卷来检测两组志愿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其次,从传播的广度方面,进行了第二次实验,准备科普文章A和D文结合的文章C《什么!静香出事了?》,而文章A仍是以单纯文字构成的文章,而文章C《什么!静香出事了?》是通过大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进行改编而成的,将五水共治的科普知识进行了叙事性融入。两篇文章的五水共治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将两篇文章同时发到朋友圈,通过24小时后,检查微信文章的阅读数量来量化传播的广度。最后,根据两次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现状和结果,提出相应的提升建议。

2“五水共治”传播深度分析对照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此次短期实验中,采用的是图文结合和纯文本对照推送的方式,探究受访者对两类信息的接收程度。选用的是将知识性很强的“五水共治”的乏味无趣的信息进行加工,将其变成在呈现性、整体性、启发性都有更好表现的图文结合的微信推送模式,而相应的对照组则是普通大众媒介的报道摘录。

在测试被试问卷中,共罗列了由简单到偏难的十二题,包括六题选择题和四题判断题,用于检测被试是否知晓或掌握了有关五水共治的知识和信息。其中,传播前的一组被试,是针对未阅读过编辑特定微信内容的普通大学生受众中的测试结果,其显示的是普通大学生对于这一重要环境保护举措的基本认知水平。针对两组各50名被试,进行了微信推文纯文字的A(对照组)和图文并茂的B(实验组)的阅读测试,并在稍后以同一份问卷检测五水共治的相关信息是否有效传达与记忆。

结果显示,在十二道问题中有十道题,反馈为有趣的图片推送的实验组可以显著有效地提升受访者接收信息的程度,并达到准确记忆的效果。

2.1新媒体更需重视编辑,加强信息的达到与记忆效果

两次问卷结果也显示,虽然利用了微信这种新媒体,但是无趣的新闻摘录依旧对受访者的要点记忆、理解没有显著的帮助,存在着记忆内容不完整、零散、混淆的状况。因此,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只是路径的改变,真正要改变的是传播的内容形式,只有意识到受众的需要,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的达到和传播,才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内容记忆效果。图片更有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图片推送色彩鲜艳、图文并茂,且运用加大字号、加粗等方式,对重点要点进行提炼和警示,能让受众迅速注意到传播者需要他们了解的重点信息,加深记忆。在对照组里,不存在任何非语言符号,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经研究得出,言辞在信息冲击力的表现过程中,发挥着较小的作用。换言之,纯文字的信息对受众的冲击力较小,难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记忆点,往往会被受众略过。另外,基于五水共治的科普推送的文体性质,在保证与图片推送知识点数量相同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字数,在易读性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下有较大的问题,例如:抽象的名词、偏多的字数、生僻晦涩的专用词等,都对这篇纯文字的推送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增加了受众的阅读压力。

2.2微信传播的兴趣偏好十分显著

微信作为一个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即时聊天沟通工具,在大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里,微信上传播的内容,如果不是非常有趣的阅读内容,受众连保持兴趣阅读完全文都有困难,更别说记忆文章里的要点了。这是微信这个软件性质所带来的问题,是作为“微信公众平台”这个传播媒介本身的不利因素。

根据马歇尔麦克鲁汉的冷媒介、热媒介观点,可将此次两篇不同推送进行区别。图片推送形式为热媒介,对受众的感官刺激较大、有高清晰度扩张的效果,进而吸引受访者的注意力,提升了阅读兴趣,进而产生了好的记忆效果。纯文字推送则为冷媒介,对感官的刺激有低清晰度抑退的效果,让受访者产生无趣,不耐烦的状况,减弱了受访者的关注度,导致传播效果的减退。

3微信推文“五水共治”在朋友圈传播广度上的效果对比

本次调研的第二次实验,在大学生群体的朋友圈中发出两条朋友圈,分别为实质内容相同,名字分别为《什么!静香出事了?》(文章C)与《五水共治科普》(文章A),形式区别为有趣(有动画效果的推送内容)与无趣(只有文字的科普推送)的两条微信推送。

带有效果的推文C《什么!静香出事了?》在内容上较为有趣,展示性较强,它是利用一个基于微信场景应用的在线制作工具――兔展做出的共11页场景的一个微信推送文件,这篇推送主要由图片组成,图片和相应的描述性的文字由一些动画效果连接,图片内容则是结合了当时十分受欢迎的3D 电影《哆啦A梦》大电影的一些图片,通过ps图片将一些文字穿插在图片中完成,朋友圈中的受众只要点开链接便可以直接浏览推送内容。

无效果的纯科普推送《五水共治科普》(文章A),则内容无论是从排版上还是字体设置,内容设置上看都比较刻板简洁,没有任何动画,图片的修饰,字体统一设置为黑体,除标题外,段落文字字号大小设置相同,推送内容设置也是根据五水共治而设,一板一眼。

我们同时各请5位大学生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两篇微信推文,并在24小时后,根据微信推文页面上的阅读量进行了统计,其中文章C《什么!静香出事了?》的阅读量为89,累计点赞、评论量125;文章A《五水共治科普》的阅读量为29,累计点赞评论量88,与我们实验前做出的有趣微信推送阅读量会高于无趣推送阅读量的预计相符。

此次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两篇推送阅读量整体而言比较低;二是有趣推送阅读量远远高于无趣推送阅读量。针对实验结果,我们作出了如下分析。

3.1需求产生信息获取的动力

从受众的需求角度分析,大学生并没有被规定必须掌握有关“五水共治”的知识,学校也没有专门设置列入学分的课程要求同学们去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所以造成两篇推送最终总体阅读量都较低。

3.2话题更迭更迅速

在信息爆炸的现在,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十分有限,即使时刻可见低头党,但这些时时刻刻的玩耍着自己手中的智能通讯工具的人们,近期关注的热点更迭速度也非常快,本就连新鲜事物都无法兼顾的人们,更加不会再把目光重新聚集到一个月之前的哆啦A梦电影上。因此这就造成了人们对我们的内容为有趣的推送的兴趣减少。

3.3朋友圈重叠的效应

试验中我们邀请了五位来自三个不同年级的90后学生来执行实验,但是他们仍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圈。由于他们的朋友圈有交叉情况,故对实验数据有所影响。这部分共同好友在看到自己朋友圈接踵而来的几条推送时,产生的是两种不同的反应:已阅读过的,不重复点击浏览;尚未阅读过的,可能因重复的推送而产生跟进点击阅读的兴趣,这都会对两条推送的阅读量有一些影响。

3.4点赞是礼节、阅读才是真传播

如果有人在你发的朋友圈下面点赞或是评论,是否意味着他对你发送的内容已经阅读过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验中,点赞和评论总数远超过文章的阅读量。朋友圈里有共同好友的也会跟着点赞、评论,但是“点赞”很大程度是朋友之间的友情的礼节性显示,并不是对内容阅读后的评价,而且点赞与评论并不需要点开原文进行阅读,因此点赞与实际阅读量之间有差距,这使得点赞数远高于阅读量的情况出现。

3.5信息的选择性阅读,大学生更是标题党

大学生一般都有猎奇心理,容易被标题所吸引。因此,两条推送同时出现在朋友圈时,他们会选择性注意《什么!静香出事了?》这一条推送,而自动忽略《五水共治科普》,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前者的阅读量比后者多的原因。

信息接受中的选择性注意,不只在于它是专门指向特定对象,还在于它是依据一定的接受目的、接受定向和接受定势,积极主动地直奔某个看中的接受对象的。这样,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就会一方面让那些与己毫不相干的媒介信息从自己的眼前略过。

4提升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的建议

4.1优化传播内容的“大学生化”包装

(1)标题派:一个好的标题是完全能够提高内容的访问量的武器,如果你的标题有创意或者够新颖的话,读者更愿意点入阅读,而平凡的标题则很容易被人遗弃,特别是重复太多的标题。想写一个好的微信标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P有一个大学生感兴趣的切入c,可以结合当下的年轻群体的热门话题或者是重大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是互动性强或者中奖面广的活动。Q将标题形象化,能够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R巧妙的设计悬念,让好奇的大学生们不得不读正文,这样的点击率一般都比较高。S诙谐幽默,越是幽默的标题,就越会产生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甚至让大学生们乐意转发,增加宣传的广度。

(2)视觉派:宣传封面的图片采用彩色的图片可以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利用颜色和图案的适当变化,可以成功的吸引住大学生们的眼球,互补色的使用能使色彩对比产生强烈的刺激感,对人的视觉神经具有最强的吸引力,能够让人产生兴奋的效果。作为读图的一代,图片对大学生们有更直接的刺激。可以尝试不同的字体,就可以让活动海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用非衬线粗体表达严肃感,以衬线斜体传递优雅,俏皮的手写体打造趣味性。可以利用各图形来放置文字,或创造出有趣的构图,抑或引导特定的视觉方向。用图片说明让读者的脑海中更有画面感,视频、GIF等更有视觉冲击。

4.2 线上线下共同传播

大学生所在团体性强,群体影响十分显著,因此为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可以联合或举办一些线下的活动,将二维码印制于宣传品上并配有适当的奖励措施。相关活动的选择务必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确定参加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而不是其他社会群体。

4.3注重传播的娱乐性

传统的传播表现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吸引眼界开阔的现代大学生的眼球。所以要正确传播的效率无疑要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下手。娱乐元素的优势在于,容易引起和培养大学生对传播内容本身的兴趣,从而更易于接受信息的传达。

4.4尊重受众的自主性

尊重大学生受众的自主性。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今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强调个性,同样也更加关注汲取信息的选择性和主动性。有别于过去的填鸭式时代,现在的受众可以肆意的在信息的陈列架上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4.5 有效的激励机制

可以将知识问答与抽奖相结合,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让相应传播的信息得以传播。

4.6利用多种传播形态

可结合视频、音频、漫画等方式,将环境传播用更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呈现在大学生群体面前。必要时可结合网络流行语、二次元文化、校园民谣等一系列流行元素,增强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杨明刚,潘逸青,汤晨凤,姚一鸣,彭佳.上海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及传播接受度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中国广告,2012(09).

[2] 王宇,孙阳.我国环境传播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J].东南传播,2013(5).

[3] 程英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果理论分析[J].活力,2014(12).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8

当前,大学生已是环境传播的受众和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如何运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的传播,高校如何通过新媒体这一方式能够更好地将环境传播以及其他的信息传播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笔者在高校学生群体中选择“五水共治”的话题作为传播的内容主体,进行对比实验的方式,在微信的朋友圈进行两条不同内容的传播对比实验,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希望改变高校利用传统媒介进行环境传播时比较枯燥的方式,倡导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新媒体来进行环境传播,以期能找到适应高校群体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具体措施是把微信作为媒介,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五水共治”作为内容的切入点,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作为宣传推广的对象,把复杂的环保问题、枯燥的环保理论通过浅显易懂并且能够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方式传播给大学生,希望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教育和警示,在生活中更加爱护环境。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通过“五水共治”的相关资料查找,确定了从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从传播深度的方面,进行了第一次实验,实验中准备了科普文章A和B,其中A是以单纯文字构成的文章,模拟现阶段的传播中枯燥乏味的内容传播,后称为“对照组”;B是图文结合的形式构成的文章,更加生动,后称为“实验组”,两篇文章的五水共治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将两组文章分别给两组志愿者阅读,每组各50人,并在阅读后,通过问卷来检测两组志愿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其次,从传播的广度方面,进行了第二次实验,准备科普文章A和?D文结合的文章C《什么!静香出事了?》,而文章A仍是以单纯文字构成的文章,而文章C《什么!静香出事了?》是通过大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进行改编而成的,将五水共治的科普知识进行了叙事性融入。两篇文章的五水共治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将两篇文章同时发到朋友圈,通过24小时后,检查微信文章的阅读数量来量化传播的广度。最后,根据两次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现状和结果,提出相应的提升建议。

2“五水共治”传播深度分析对照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此次短期实验中,采用的是图文结合和纯文本对照推送的方式,探究受访者对两类信息的接收程度。选用的是将知识性很强的“五水共治”的乏味无趣的信息进行加工,将其变成在呈现性、整体性、启发性都有更好表现的图文结合的微信推送模式,而相应的对照组则是普通大众媒介的报道摘录。

在测试被试问卷中,共罗列了由简单到偏难的十二题,包括六题选择题和四题判断题,用于检测被试是否知晓或掌握了有关五水共治的知识和信息。其中,传播前的一组被试,是针对未阅读过编辑特定微信内容的普通大学生受众中的测试结果,其显示的是普通大学生对于这一重要环境保护举措的基本认知水平。针对两组各50名被试,进行了微信推文纯文字的A(对照组)和图文并茂的B(实验组)的阅读测试,并在稍后以同一份问卷检测五水共治的相关信息是否有效传达与记忆。

结果显示,在十二道问题中有十道题,反馈为有趣的图片推送的实验组可以显著有效地提升受访者接收信息的程度,并达到准确记忆的效果。

2.1新媒体更需重视编辑,加强信息的达到与记忆效果

两次问卷结果也显示,虽然利用了微信这种新媒体,但是无趣的新闻摘录依旧对受访者的要点记忆、理解没有显著的帮助,存在着记忆内容不完整、零散、混淆的状况。因此,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只是路径的改变,真正要改变的是传播的内容形式,只有意识到受众的需要,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的达到和传播,才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内容记忆效果。图片更有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图片推送色彩鲜艳、图文并茂,且运用加大字号、加粗等方式,对重点要点进行提炼和警示,能让受众迅速注意到传播者需要他们了解的重点信息,加深记忆。在对照组里,不存在任何非语言符号,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经研究得出,言辞在信息冲击力的表现过程中,发挥着较小的作用。换言之,纯文字的信息对受众的冲击力较小,难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记忆点,往往会被受众略过。另外,基于五水共治的科普推送的文体性质,在保证与图片推送知识点数量相同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字数,在易读性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下有较大的问题,例如:抽象的名词、偏多的字数、生僻晦涩的专用词等,都对这篇纯文字的推送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增加了受众的阅读压力。

2.2微信传播的兴趣偏好十分显著

微信作为一个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即时聊天沟通工具,在大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里,微信上传播的内容,如果不是非常有趣的阅读内容,受众连保持兴趣阅读完全文都有困难,更别说记忆文章里的要点了。这是微信这个软件性质所带来的问题,是作为“微信公众平台”这个传播媒介本身的不利因素。

根据马歇尔麦克鲁汉的冷媒介、热媒介观点,可将此次两篇不同推送进行区别。图片推送形式为热媒介,对受众的感官刺激较大、有高清晰度扩张的效果,进而吸引受访者的注意力,提升了阅读兴趣,进而产生了好的记忆效果。纯文字推送则为冷媒介,对感官的刺激有低清晰度抑退的效果,让受访者产生无趣,不耐烦的状况,减弱了受访者的关注度,导致传播效果的减退。

3微信推文“五水共治”在朋友圈传播广度上的效果对比

本次调研的第二次实验,在大学生群体的朋友圈中发出两条朋友圈,分别为实质内容相同,名字分别为《什么!静香出事了?》(文章C)与《五水共治科普》(文章A),形式区别为有趣(有动画效果的推送内容)与无趣(只有文字的科普推送)的两条微信推送。

带有效果的推文C《什么!静香出事了?》在内容上较为有趣,展示性较强,它是利用一个基于微信场景应用的在线制作工具――兔展做出的共11页场景的一个微信推送文件,这篇推送主要由图片组成,图片和相应的描述性的文字由一些动画效果连接,图片内容则是结合了当时十分受欢迎的3D 电影《哆啦A梦》大电影的一些图片,通过ps图片将一些文字穿插在图片中完成,朋友圈中的受众只要点开链接便可以直接浏览推送内容。

无效果的纯科普推送《五水共治科普》(文章A),则内容无论是从排版上还是字体设置,内容设置上看都比较刻板简洁,没有任何动画,图片的修饰,字体统一设置为黑体,除标题外,段落文字字号大小设置相同,推送内容设置也是根据五水共治而设,一板一眼。

我们同时各请5位大学生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两篇微信推文,并在24小时后,根据微信推文页面上的阅读量进行了统计,其中文章C《什么!静香出事了?》的阅读量为89,累计点赞、评论量125;文章A《五水共治科普》的阅读量为29,累计点赞评论量88,与我们实验前做出的有趣微信推送阅读量会高于无趣推送阅读量的预计相符。

此次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两篇推送阅读量整体而言比较低;二是有趣推送阅读量远远高于无趣推送阅读量。针对实验结果,我们作出了如下分析。

3.1需求产生信息获取的动力

从受众的需求角度分析,大学生并没有被规定必须掌握有关“五水共治”的知识,学校也没有专门设置列入学分的课程要求同学们去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所以造成两篇推送最终总体阅读量都较低。

3.2话题更迭更迅速

在信息爆炸的现在,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十分有限,即使时刻可见低头党,但这些时时刻刻的玩耍着自己手中的智能通讯工具的人们,近期关注的热点更迭速度也非常快,本就连新鲜事物都无法兼顾的人们,更加不会再把目光重新聚集到一个月之前的哆啦A梦电影上。因此这就造成了人们对我们的内容为有趣的推送的兴趣减少。

3.3朋友圈重叠的效应

试验中我们邀请了五位来自三个不同年级的90后学生来执行实验,但是他们仍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圈。由于他们的朋友圈有交叉情况,故对实验数据有所影响。这部分共同好友在看到自己朋友圈接踵而来的几条推送时,产生的是两种不同的反应:已阅读过的,不重复点击浏览;尚未阅读过的,可能因重复的推送而产生跟进点击阅读的兴趣,这都会对两条推送的阅读量有一些影响。

3.4点赞是礼节、阅读才是真传播

如果有人在你发的朋友圈下面点赞或是评论,是否意味着他对你发送的内容已经阅读过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验中,点赞和评论总数远超过文章的阅读量。朋友圈里有共同好友的也会跟着点赞、评论,但是“点赞”很大程度是朋友之间的友情的礼节性显示,并不是对内容阅读后的评价,而且点赞与评论并不需要点开原文进行阅读,因此点赞与实际阅读量之间有差距,这使得点赞数远高于阅读量的情况出现。

3.5信息的选择性阅读,大学生更是标题党

大学生一般都有猎奇心理,容易被标题所吸引。因此,两条推送同时出现在朋友圈时,他们会选择性注意《什么!静香出事了?》这一条推送,而自动忽略《五水共治科普》,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前者的阅读量比后者多的原因。

信息接受中的选择性注意,不只在于它是专门指向特定对象,还在于它是依据一定的接受目的、接受定向和接受定势,积极主动地直奔某个看中的接受对象的。这样,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就会一方面让那些与己毫不相干的媒介信息从自己的眼前略过。

4提升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的建议

4.1优化传播内容的“大学生化”包装

(1)标题派:一个好的标题是完全能够提高内容的访问量的武器,如果你的标题有创意或者够新颖的话,读者更愿意点入阅读,而平凡的标题则很容易被人遗弃,特别是重复太多的标题。想写一个好的微信标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P有一个大学生感兴趣的切入?c,可以结合当下的年轻群体的热门话题或者是重大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是互动性强或者中奖面广的活动。?Q将标题形象化,能够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R巧妙的设计悬念,让好奇的大学生们不得不读正文,这样的点击率一般都比较高。?S诙谐幽默,越是幽默的标题,就越会产生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甚至让大学生们乐意转发,增加宣传的广度。

(2)视觉派:宣传封面的图片采用彩色的图片可以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利用颜色和图案的适当变化,可以成功的吸引住大学生们的眼球,互补色的使用能使色彩对比产生强烈的刺激感,对人的视觉神经具有最强的吸引力,能够让人产生兴奋的效果。作为读图的一代,图片对大学生们有更直接的刺激。可以尝试不同的字体,就可以让活动海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用非衬线粗体表达严肃感,以衬线斜体传递优雅,俏皮的手写体打造趣味性。可以利用各图形来放置文字,或创造出有趣的构图,抑或引导特定的视觉方向。用图片说明让读者的脑海中更有画面感,视频、GIF等更有视觉冲击。

4.2 线上线下共同传播

大学生所在团体性强,群体影响十分显著,因此为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可以联合或举办一些线下的活动,将二维码印制于宣传品上并配有适当的奖励措施。相关活动的选择务必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确定参加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而不是其他社会群体。

4.3注重传播的娱乐性

传统的传播表现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吸引眼界开阔的现代大学生的眼球。所以要正确传播的效率无疑要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下手。娱乐元素的优势在于,容易引起和培养大学生对传播内容本身的兴趣,从而更易于接受信息的传达。

4.4尊重受众的自主性

尊重大学生受众的自主性。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今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强调个性,同样也更加关注汲取信息的选择性和主动性。有别于过去的填鸭式时代,现在的受众可以肆意的在信息的陈列架上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4.5 有效的激励机制

可以将知识问答与抽奖相结合,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让相应传播的信息得以传播。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9

【关键词】网络时代 科普编辑 业务素养

一、互联网时代,编辑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的工作方式

编辑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职业。在我国,商代就出现了有文字记录的典册,说明那时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的工作。实际上,我国的编辑业和中国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正因为有了精湛的编辑活动,灿烂的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编辑都是用笔和纸,对各种作品进行加工和整理,尽可能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完美无缺地奉献出来。从这个意义看,编辑的纸笔就好比裁缝手中的针线,故有“为人作嫁衣”之说。

最近十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传统的编辑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书籍、报纸、期刊等出版物外,还出现了以光盘、网站为载体的多媒体出版物,这类新型载体利用声频、视频、图像等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因此,编辑工作的内涵扩大了。

如今的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完成的。如用QQ、电子邮件和作者沟通、约稿,用专门的编校软件来审稿和发稿,用论坛、微博与读者交流,等等。随着传统媒体不断向互联网迁移,可以预见,以网站为载体的无纸化出版和无纸化阅读,将会大行其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编辑工作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其需求量将不断增长。据测算,我国网络编辑的年增长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还要高。网络编辑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

作为平面媒体的报刊编辑,要应对网络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除了要熟悉传统的工作方式,还必须深入了解网络编辑的技术手段,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编辑软件和绘图软件。由于网络信息是实时的,对编辑人员的判断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网络的互动性较强,经常会有网友跟帖讨论,在这种工作方式中,如何与网友互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科普编辑作为编辑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更要适应信息化工作方法。不断自我加压,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科普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在不断地细化,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许多科学现象的背后,往往要由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来解释,才能把某一现象说清楚。这些都对科普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尽可能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其次,科普编辑要正确认识科学的两面性。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可是,当人们用大脑去分析、判断、解释这些科学规律时,又是主观的、局限的。因此,科普编辑不仅仅要把科学知识讲述给广大读者,更重要的是要怀有一种批判的人文精神,让读者理性地认识今天的诸多科学成果,以及科学发展带给人类的好处和缺憾,从而让读者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科普编辑的业务素质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多看多想多学,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一些具体学科的知识,从各种渠道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编辑部应该鼓励编辑们走出去,参加学科最新的学术报告会。鼓励青年编辑参加短期培训,多结交新的、年轻的作者群体,做到眼界开阔,这样才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最好的。

总的来说,科普编辑不仅要成为科普领域的杂家,更要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只有具备这样的本领,才能在工作中识别细小的差错,避免失误。

三、科普编辑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常言道,编辑是一座桥梁,两端分别连接着作者和读者。因此在策划选题和组稿时,我们应时刻关注科学热点、知识热点,以便从中发现读者关注、喜爱的选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选题,就要选择合适的作者来写,这涉及到作者的知识结构、语言风格以及他对栏目宗旨的正确把握等。有时候,一个好的选题,由于没有找到好的作者,反而会被写成枯燥乏味的文章,不忍卒读。笔者在编辑科普文章时,常常关注这几个要点:文章的语言是否生动、内容是否有趣、标题是否吸引小读者、引用的数据是否准确,等等。

在版面的安排上,其实也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网络的渗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一组热点话题究竟用哪一种编排方式来表现,这是我们在排版时经常思考的。也许有的人会说,版面设计是美术编辑的工作,不关文字编辑的事,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阅读方式不同,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科普编辑,对自己编发的文章十分熟悉,因而对采用何种版式、选用何种配文图片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他的意见对美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有时候,如果能找到一张高质量的配文图片,就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或是弥补了文章知识上的不足,使整个版面更加出彩。笔者在编辑科普文章时,都是自己找图片,力求文图紧密配合,知识点准确无误。

四、科普编辑应该培养原创能力,积极投身到科普创作当中去

目前,我国的科普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既存在着少年儿童和低文化素质者的庞大群体,也存在着对科学技术关注日益增强的社会公众,科普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科普创作队伍偏弱,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不多,尤其是适合广大少年儿童的科普佳作更为缺乏。

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我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堪称科普读物中的精品。该套丛书内容非常广泛,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各类科学知识,文字不长,深入浅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十万个为什么》至今修订过5版,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近年来,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虽然把众多前沿学科的问题也纳入进来,但同质化倾向严重,有的图书为了追求出版速度,编校不严,甚至出现谬误,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

科普佳作的稀缺,折射出我国科普人才匮乏的现实。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普作家所占比例仅为20%多一点,而许多已退休的学者或科普工作者仍在发挥余热,但这批作者毕竟精力有限,而且无论是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还是从写作手法和语言来看,跟新生代读者的需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发现和培养中青年科普作者,是科普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科普编辑在编有余力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投身于科普文章的写作。特别是一些资深的科普编辑,多年来对自己负责的栏目储存庞大的知识库,也具备业内敏锐的捕捉能力,了解读者的需求,知道哪些内容是读者最想看的。这个时候,可以尝试自己写一些科普文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在栏目缺稿时,自己可以拿出得力的作品顶上去。

五、科普编辑要有市场意识,具备宣传和推广能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科普作品既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又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因此,科普作品也受着商品经济规律的制约,也要进入市场竞争。科普编辑不仅要做编辑业务上的强者,更要善于推销产品。

现在又不少科普作品在市场上不叫好,这固然与选题和编校质量有一定关系,但编辑人员在市场、经营方面的经验不足、参与不够,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科普编辑参与经营的过程,也是全面检验、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这对搞好发行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因为编辑对自己的产品最了解,它的特色何在,内容如何,宣传起来更容易到位。编辑虽不能代替发行部门,但可以通过一系列公关活动,如读者座谈会、新书会、科普讲座等方式,提高书刊的知名度,从而拓展发行渠道,扩大发行量。同时,编辑直接与读者见面,不但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还能更迅速地掌握读者反馈的信息,这对提高编辑水平、改进作品的质量大有裨益。

所以,要做一个业务全面的科普编辑,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善于开发选题,了解文化市场的新动向,也要有宣传自己文化品牌的能力。

六、科普编辑要恪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说到底,编辑工作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是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而存在的。一个编辑只有牢固地树立了服务意识,才会在日常的选题、组稿、编辑加工过程中,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对广大读者而言,他们有一个本质的共同点:那就是崇尚科学,渴望看到高品位的科普读物。真正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术办法,能使他们“茅塞顿开”乃至受益一生。

有过科普编辑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喜欢科普作品的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喜欢新鲜和猎奇。因此,科普栏目要办得新奇有趣,图文并茂,才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单纯和一味地追求刺激和猎奇,久而久之,读者也会产生倦怠感。因此,科普编辑只有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调整思路,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有些编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在作品中宣扬庸俗低下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这无疑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

美国青少年读物出版社总裁兼总编辑福格曼在谈到少儿读物出版时说过:“一本好书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影响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和看法,参与儿童读物编辑的过程不仅仅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是很重要的责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对科普事业一往情深的出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的科普精品奉献给青少年朋友。

科普文章读后感篇10

技巧一:选择作者很重要

约稿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作者群。发现、开发并培养新作者,永远都是编辑光荣而神圣的职责。目前医学科普作者一般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从事某个专业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拥有某个专业的第一手素材,也更深地了解这些素材的内涵,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会受到读者的关注。例如心血管疾病专科的医生写文章时就会从患者最需要了解什么、治疗这一疾病的最佳方法以及新的理念等方面人手,这样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虽然许多医务人员也热心写科普文章,但总体上重视程度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编辑与他们沟通不够也是原因之一。不少医务人员由于不熟悉科普文章写作方法,或者不了解期刊的需求特点等原因而不主动写也有的是不清楚哪些题材可以利用、从哪个角度入手。所以编辑应主动与他们联系,为他们讲解医学科普文章的写作技巧,谈自己的编辑思路,培养他们成为期刊的有力支持者。

第二类是医疗卫生单位内专门负责写报道或卫生宣传教育的人员,他们写作功底较好,也掌握较多的信息,熟悉医学各项业务。他们能提供时效性、针对性较强的稿件。

第三类是科普文章写作的爱好者,对写作以及医学科普期刊的需求比较熟悉,有的也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写的文章是东拼西凑,导致信息不准确等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编辑应把约稿的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类作者身上第二类作者也是十分重要的,编辑可请他们介绍更多的作者对第三类作者的稿件要加以鉴别,可选用他们有创意,且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文章。另外,作者群中以医学专家为核心,同时还要根据期刊内容的需要,组织心理、养生等方面的专家,使稿件内容在具有医学权威性的同时,更贴近生活。

技巧二:约稿要争取主动

以前,期刊是以作者一编辑一读者为模式,而新的期刊编辑模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编辑依然处于中间位置,其地位看似未变,但作用却不同。编辑如果仍坐等稿件上门势必严重影响期刊质量,所以要想满足读者的需求,编辑就必须强化读者意识、增强问题意识,主动出击,找米下锅,加强约稿。编辑能否敏锐地发现读者的需求,约来高质量的稿子,将直接影响期刊的形象。

编辑工作就是在读者和作者(医学专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即把作者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转变成有益于广大读者健康的指南,同时又把读者在预防保健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反馈给医生。虽然医学科普作者也在不断改进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但作为编辑把怎样的作品推到读者面前,应有自己的理解。主动约稿,要勤于与作者交谈,并同时对作者的写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发现他们文章中的精彩之笔并予鼓励,指出某些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对质量一般而选题较好的稿件进行精心修改或改写,使之成为该作者的范文,并引导作者参照范文进行撰写。

技巧三:约稿要讲艺术

在主动约稿的同时还需讲究约稿的艺术:

1、寻找适合读者口味的选题向作者约稿。尽量找专业对口且在写作素材方面具有优势、写作风格符合编辑要求的作者。约稿时编辑除了告诉作者一些设想、要求,还应多听作者的意见。从事某项专业的作者往往会有好的意见,或会告诉编辑该选题又有哪些新的切入点,有时作者的不经意中含着有价值的选题。同时编辑也可向作者请教该专业的业务问题,以加深对该专业的了解。

2、约稿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作者的问候、感激或称赞,引起作者的好感说明自己要约稿的内容及写作形式和字数要求,内容表述要清楚,以免给作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说明回稿时间。

3、约稿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