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18 03:41:00

关于儿童的诗

关于儿童的诗篇1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30-01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者,雪莱称之为“大自然的歌手”,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鸟虫、日月星辰,及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作为“湖畔诗人”的领袖,华兹华斯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一直都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研究。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针对学者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儿童视角方面的研究,通过文献下载、分类、统计、摘要等形式,将华兹华斯儿童观研究作一个梳理。在中国知网上通过将搜索学科领域定为哲学与人文科学,将“华兹华斯”和“儿童”作为全文中所出现的词,得到相关搜索结果共672条。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华兹华斯诗歌儿童观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并且将华兹华斯与儿童二字列入题目的论文,只找到数量有限的几篇。其中有崔莉的《重返自然的桥梁一析华兹华斯的儿童观》、孟令新的《华兹华斯的儿童观及其影响》、《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成因探究》、刘新民的《华兹华斯儿童理念初探》、曹佳瑶的《进步与回归——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儿童理念》,另外还有郭美男、王政吉、陈才忆、郭淑丽、曹琰、赵丽娟等几位学者均撰文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华兹华斯诗歌的儿童视角。

华兹华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有关儿童生活,儿童心理;揭示儿童与自然,儿童与成人关系的诗篇(JohnBear:1978)。郭美男指出“在诗人看来,在文明社会中保持对自然的虔诚,成人后保持一颗童心,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必要条件。”曹佳瑶,孙莉莉阐述了自然与童心是诗人诗意理想构成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而且相互联系着的要素。

在华兹华斯“复归婴孩”这一独特儿童观方面,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对比研究。葛桂录综合分析了老子和华兹华斯都把婴孩作为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最高人格理想,并且对比指出前者旨在体“道”,后者意在寻“真”。

崔莉揭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这看似有悖常理命题的深刻内涵,其实质包含着深邃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表现了被社会异化的人类对属于人那种最纯洁,最美好的灵性的呼唤。

华兹华斯诗歌的独特儿童观是西欧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一些学者对其历史渊源作了分析。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标志着启蒙主义理性王国的破灭。而华兹华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他所目睹的这一切使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郭淑丽,崔小燕和王政吉,左金梅都阐述了大革命失败带来的幻灭感使他的精神濒临崩溃边缘。从此他便重新回到幼年时期生活的湖区隐居,找寻童年时期那些如上帝般的,自然的灵光(HearoldBloom:1972)。王佐良在《英国诗史》中分析道只有人类童年时期的感情和回忆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诗人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过去,把精神的复归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作为拯救现实的唯一出路。崔莉和袁礼都认为诗人独特的儿童观是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情感与理想调适的结果,也是那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上帝的和谐关系。

姚兰为我们展现了诗人独特儿童观所折射的社会信息。她通过分析诗人童年经历,指出“华兹华斯试图用童年所保存的灵光和大自然中充沛的神性来拯救被工业革命抽干生命的人们。”陈才忆探讨了诗人在诗歌中阐明的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看法:英格兰是一潭死水,英格兰传统的内心欢畅已经丧失殆尽。

关于儿童的诗篇2

1

[花蕾]

公园里万紫千红

花儿朵朵

开得真美

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

都有孩子们的影子

2

[翅膀]

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

恨不得飞到太空去

因为

晚上天空的星星

眨眼诱人

想摘满满的

一花篮

送给老师和小朋友

3

[激动的眼睛]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一颗颗晶莹剔透

纯洁无比的心翼翼的绽开

翠绿色的幕幔缓缓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是谁用润湿的红手帕

捂住自己激动的眼睛

4

七律儿童节的公园

百花开放笑声甜,

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

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

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六一儿童节

4首诗歌

1

[花蕾]

公园里万紫千红

花儿朵朵

开得真美

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

都有孩子们的影子

2

[翅膀]

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

恨不得飞到太空去

因为

晚上天空的星星

眨眼诱人

想摘满满的

一花篮

送给老师和小朋友

3

[激动的眼睛]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一颗颗晶莹剔透

纯洁无比的心翼翼的绽开

翠绿色的幕幔缓缓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是谁用润湿的红手帕

捂住自己激动的眼睛

4

七律儿童节的公园

百花开放笑声甜,

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

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

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1儿童节的公园

百花开放笑声甜,

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

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

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2激动的眼睛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颗颗亮闪闪的

致洁无比的心依依绽开

翠色幕幔徐徐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是谁?用润湿的红手帕

捂住自己激动的眼睛

六一儿童节诗歌

妈妈贴一颗美人痣在女儿五岁的额上

同时也贴进了自己的心灵

三十年前的今天妈/妈的妈妈也给她贴了一颗

就是这颗美人痣

妈妈一藏就是三十年

女儿飞在节日的马路上

妈妈走在女儿跳跃的美人痣里

一串串糖葫芦大声叫卖着

小女儿头上的蝴蝶结飞向糖葫芦

糖葫芦于是亲吻了抱着它的老太的额头

于是一颗火红的美人痣映入六一节的镜子里

老太便笑得糖葫芦鲜艳欲滴

她还讲了一个故事

“我给我女儿也贴了一颗——三十多年前

那个年月哟

没现在这么鲜的”

小女儿突然让老太弯下腰

她取下额上的美人痣贴到了老太的额头

并说了声

“奶奶六一节快乐!”

六一儿童节

记:今晚与水天网友聚于江滩KTV,共唱儿歌,缅怀童年。

我想活在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世界

人们天真,善良,不互相伤害

即使吵架,也很快和好

即使哭泣,也很快停止

卧室里,操场上,江河边

堆积着我们共同的玩具

天空蔚蓝,大地洁白

走到哪里都是小风车

小木马,小花朵

展露出羞怯的笑脸

如今的世界叫人忧郁

厌恶。又无法改变

特别是当时间把我们送入青年

送入中年,送入老年

我们艰辛生活,苦中作乐

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用来短暂地挥霍

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想起遥远的事物

关于儿童的诗篇3

【关键词】童诗校园童诗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为儿童诗走向素质教育搭建了便利桥梁。如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都具有具体的建议。其中的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儿童诗至少在小学低年段已成为生活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意味着经过半个世纪的反复探索,儿童诗和整个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重新被认定。

儿童文学博士谭旭东曾呼吁:儿童文学机构要组织力量对儿童诗的创作理论上加以研究,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儿童诗,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朗诵并创作儿童诗,从而让优美动听的儿童诗旋律响彻中小小学的校园。王根泉教授也呼吁过要重视儿童诗歌,他认为应该让朗诵诗、科学诗等占领校园。“素质教育需要诗。”“《儿童诗》丛刊原主编黄亦波先生曾撰文呼吁“儿童诗要从娃娃抓起。”他还认为:“聪明的孩子爱诗,爱诗的孩子聪明。”以下是笔者近几年来对儿童诗走进校园所做的几点措施。

一、导航——引导孩子阅读优秀儿童诗

阅读优秀的儿童诗歌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活泛性思维和深入性思维,弘扬人性中至真、至纯、至美的品质。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儿童诗引导方面,在选择童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形象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重要位置,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如高洪波的《鹅》。二是趣味性。听诗应尽量做到“寓教于乐”。注意童诗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被童诗吸引。给低年级儿童听的诗,要选浅短一些的童诗如樊发稼的《问银河》组诗,给高年级学生听的诗,就要选择含义深刻,文学水平高一些的童诗,使他们感到余味深远如金本《树叶上的诗》。三是针对性。童诗,有的是歌颂性的,有的是规谕性的,还有的是讽刺性的,这些对儿童都是有益的,都能启导儿童的思想。童诗内容的选择就应针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如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可选择圣野的《啄木鸟和雷公公》等相应的童诗。四是知识性。所选的童诗要能给孩子以知识的启迪,情感的陶冶,让他们接受规范的语言训练如高士其的《土壤妈妈》。

总之,所选的童诗,读起来要朗朗上口,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二、截流——弱化儿童诗歌的教化作用

儿童诗不是教育工具。不要一直强调儿童诗歌的教化作用。有关学者指出,随着新时代所进行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形成,人们不断意识到,儿童不再是某种固有体制和观念的被动接受者,儿童是民族精神的未来,儿童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意义是一种精神文化素质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儿童诗创作者不再以教育为儿童诗之本质,而以“艺术”为儿童诗之本质,还儿童诗之艺术本身。泰戈尔他们的儿童诗都是经典的语言作品,可用来启蒙孩子,让孩子们直接受到美的熏陶。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引导儿童创作儿童诗时也不要局限于某些教条化的形式,不要动辄就要写出具有某种主题思想的诗,而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性,个性,情感等因素,注重引导让孩子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孩子们写出的东西才会充满童心,童趣,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 转贴于

三、助澜——鼓励儿童自己创作儿童诗

作为语文教师,要大加鼓励和精心引导儿童自己创作儿童诗。

1.发挥想象,创作鲜明生动的形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诗歌要有鲜明的形象,因此想象力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智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诗。孩子们特别好奇,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可塑性大。他们异想天开,没有框框。我们的辅导要因势利导,努力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不知不觉地进入迷人的诗的形象中。比谁想得奇,比谁想得远,比谁想象出的画面最美丽。让他们陶醉其中“乐而忘返”,思绪万千的时候动笔,才会碰击出童心、童真、童趣的火花。在孩子的眼里,大海是太阳公公的镜子,太阳下山是到大海里洗澡;月亮是慈祥的母亲,星星眨着眼睛是在听故事。这种可贵的想象我们教师要精心加以呵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至关重要。

2.走进生活,寻觅意境的切入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诗要写自己熟悉的物和经历过的事,只有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生活,才会有创作的素材。只有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灵感来时才能喷涌而出。为此我们要带学生去校园观赏美景,到操场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去兴趣小组唱歌,跳舞,画画,踢球等,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仅凭深入生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捕捉诗的灵感,寻觅诗的切入点。如让孩子们以《雨》为题写诗,一些学生可能只描写雨景,就会显得很平淡,教师应引导孩子把“雨”同你们自己的生活、学习什么的结合起来,诗句便充满了活力。如一个孩子这样写道:雨是懒惰的娃娃,/妈妈叫他写作文,/他却在空中的大白纸上,/写下了一连串的省略号。

3.引导观察,让诗歌富有生活情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诗歌。如一次上公开课时,一位老师精心打扮了一番走进教室,孩子们一声“哇—”。后来有孩子很细心,写下了《老师变了样》这首儿童诗,极富有生活情趣。“老师,老师/刚进教室/我们一声“哇-”/老师变了样/头发大波浪/裙子真漂亮/满脸都微笑/走路轻又巧/不管怎么变/我们都喜欢”。

4.提炼诗眼,我手写我心

诗不能说假话,高兴时写出高兴,难过时写出难过,没有感情的诗就没有生命。现在的小学生习作中情感因素比较淡,过于成人化,缺乏少年儿童的灵气,稚气,儿童诗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儿童诗要内容个性化,形式自由化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提炼诗眼特别重要。如《小鸭比我更淘气》写“我”淘气顽皮,把衣服弄脏了,尽管写出了“我”的感受,但没有画龙点睛之笔,经提炼,题目改成“小鸭比我更淘气”诗就变得情趣盎然了。

5.营造氛围,激发创作欲望

关于儿童的诗篇4

一、阅读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渗透的意义

儿童作家樊发稼曾经说过:“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既然儿童诗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就必须重视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儿童诗教学,从而帮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和感知世界。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不同,在十二岁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模式,只是较为直观地感知世界,对于世间存在的一切东西都赋予他自己所理解的意义,将所有物体都人格化,按照自己的思维来阐释世界。比如说,在他们天真单纯的眼睛里,看到的星星是眨着眼的,月亮是微笑着的,树在风的作用下是在向人们鞠躬问好的。在这些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感知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鉴于儿童的这种与诗相通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渗透一定的儿童诗教学,这样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天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开启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儿童诗的涉及领域较广,可以帮助生活阅历浅的学生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新知识,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

二、儿童诗教学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儿童诗教学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就必须意识到儿童诗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美是很多人都喜闻乐见的,学生也不例外,美的东西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感知诗中的美好形象进而进入诗所描绘的情境。

笔者认为,通过儿童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开启学生的诗性,为他们打开一扇想象之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诗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儿童诗《我想》,语言极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这些优美的句子会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诗中“悠”“长”“望”“飞”这些动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其次,儿童诗能够唤起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儿童诗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诗情画意都能够唤起学生的感知能力。最后,在儿童诗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学生新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徐守涛在《儿童诗论》里就曾这样说过:“儿童诗应该在这个层面上彰显教化的功能――在呵护纯净、透明的童心之时,小心翼翼地点燃沉睡于童心中的文明基因,拂拭覆盖在童心之上的懵懂和混沌,在他们所能感受所能体验所能认知的范畴内,让他们在轻松、享乐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的审美氛围中,让教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伴随他们茁壮成长。”

三、指导学生写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带领学生朗诵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学生把握和理解好诗歌语言,就需要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反复的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带有一定感情的诗歌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儿童诗的情感、意境和语言,也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诵读爱上儿童诗,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儿童诗的朗诵,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朗诵。例如在教学《乡下孩子》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调皮的口吻进行诵读:“陪一只蝈蝈长大/乘一只蒲公英飞翔/听一只小鸟歌唱/蚂蚱跳高/蝴蝶起舞/乡下孩子的朋友/漫山遍野/玩累了/就头枕麦秸/听昆虫弹琴/听青蛙唱歌/大自然的音乐会/不卖票/不贴海报/却同样悦耳动听”。朗诵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赏析。

2.通过创意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把学生带入诗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设计富有创意性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问是打开学生诗意人生大门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一条纽带,创意性的提问更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得出富有想象力的答案。作为教师,既要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还需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思维,点燃他们创作的灵感与火花,把他们培养成新型的创作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力求准确恰当,富有启发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新颖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小池》前两句中的“爱”和“描”,诗人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关”字,诗人为什么不用“掩”“挡”“遮”等字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换成“到、过、来、回、吹、人”等可以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儿童生活,提高其即兴创作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时,教师首先要把握好儿童诗与成人诗的共性与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诗和成人诗是相通的,它们都有着诗所共有的意义和内涵,但另一方面,儿童诗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儿童纯真的视角。因此在提高学生创作儿童诗的能力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带领他们多参加一些有趣的游戏与活动,从而积累相应的创作素材。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想问题。例如,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汉》:如果今天夜里突然起风/不要害怕,妈妈/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我已经六岁了/我是男子汉/我会举起长长的陀螺鞭子/把不听话的风/赶到/没有灯光的角落/让它罚站。这首诗就充分展现了一个小男子汉对于妈妈的热爱,能够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最后,教师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带领学生走进儿童诗的意境。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诗歌优美的境界,从而引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兴趣。

关于儿童的诗篇5

萧萍近年来写了不少低幼儿童诗,而且还有很多幼儿文学方面的译著,让人为中国儿童文学界能不断出现和传承这种美好与知性的景象而高兴。实际上我是相信,有对“低幼儿童”认知和把握力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一定会成为儿童文学纯正和有实力的传人。

萧萍之诗是较内在的。读了她的儿童诗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我眼睛中出现的“词”、听觉中感受的“语音”,以及它们加起来所让人在心里产生的读诗和听诗的儿童诗现场“语境”,使我清楚地感受到她的童诗的艺术味道。

读她的诗,读得有点好玩,读得满目漂亮,读得不急不躁、细语慢调。当我“读”萧萍的儿童诗之时,我也感受到她所诉诸孩子们的“听”的状态。我曾主张,“听”的艺术其实是儿童文学重要的美学来源,如讲故事之中的“听”,它带来了两代之间、感性和感知,以及不仅作用于心灵而且作用于身体的现场艺术氛围。这让我们想到“音乐”和“戏剧”,诗歌艺术也能够具有“现场”之特性。

读萧萍这本儿童诗集,我便涌起了“幼儿园”的漂亮现场之感,这涉及到了低幼文学与生俱来的漂亮感、幸福感、童话式,甚至有点舞台演出的特质。她的诗句就像琴声那样明快而亮丽地蹦出来,时不时有特殊的字符敲进心里来,许多美丽的词叠加成了一场五彩缤纷的童话晚会和动物乐园。她像弹琴那样有着“节奏”的动作,时动,时停,一句话要怎么讲出来,全看她停顿的律动,控制着读者的心情一收一放,我们被她特殊收藏并款款释放出来的童话符号和童年物象包围着,充盈起无限幸福感。我使用“幼儿园”这种意象,就是为说明她的低幼儿童诗的纯粹。

萧萍的这本儿童诗集一眼看去是有点“洋气”。其实,正是它,拥有着“幼儿园”文学的儿童美学精神。就幼儿文学和幼儿文艺的中国传承而言,我们还很少能观照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和童话剧所代表的幼儿艺术源头,而它的漂亮、表演性和童话景象正是“幼儿园”艺术的审美形态。萧萍及新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正在进入真正的现代儿童文学。我们那一代有必要承认自己所沉浮并曾搏击的时代还并非真正的“现代”。所以,《狂欢节,女王一岁了》的气质并不能说是“洋”,而是一种“幸福感”。它如此充盈,并较为自然地来临了。

实际上,幼儿文学也由此体现了一个规则:一个社会的富足、安乐、自由幻想和幸福感总是最先惠及最小的小孩。不管是什么社会,都愿意让最小的小孩先吃、先有、先做,事事先行。一个社会中,最小的小孩竟是最“先进”的。我由此思索,在儿童文学之中,低幼文学是否正是一种社会变迁和儿童观变迁的晴雨表?我注意到有不少新生代美丽的作家姐姐进入到幼儿文学。真希望这里有着一个象征意义,标示着与之前不同的时代来临了:“她们”美丽而盛装,在温馨而漂亮的场合,被同样调皮但已然礼貌了些的幸福小孩围成一圈;“她们”和小朋友、书、插图、故事、诗都已经整体漂亮而现代;“她们”都是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却进入到“幼儿园”。“她们”将怎样改变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气质呢?

语音与物象之美

如果只是简单地翻翻,我敢保证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本诗集的意象排列和现代句法高深和陌生。儿童诗,显然是要“读”的,一是要在现场来读,一是要在内心来默读。从“读”的层面去感受和还原儿童诗人的意趣、想象、律动,甚至是吐词方式和轻重之音等等,诗歌包括儿童诗的本质就在于特别的“处理语言”和“音乐性”的艺术感应。

对萧萍儿童诗的“读”,就让人想及“音乐”的艺术效应:那些艺术符号(音符或字符)在有意味地排列出现,它们弹出、组合、重复……我们别去执意追究每一个符号的精确含义,听诗的读者已经放弃释意,转而等待和迎接下一个奇妙的符号,我们将“听”下去并沉浸于那些符号之中,不断获得感应……我们会“听”出许多相近的音或词,会感应到这一系列的音或词营造的氛围,最终形成了回荡的节奏或是弥漫的旋律。

我在“读”这本儿童诗集时,会有一些相对“矛盾”的感受:华丽-白描、具象-空灵、童话-抽象、极现代的择字-儿童化的口气、对世界的认识-对色香味的感性……我被这些自由穿行和组合的“词语”和“视象”所吸引,可是再读一次,却已经从中感受到了诗行的背后所明显存在的那种现场感的语感和语式,那么活生生地,如在眼前,让人读出了其中纯粹的儿童亲和力――求你了,什么也别问/快跳上夜晚的大黑皮靴/用大力气的右脚们拼命踩水吧/好让那些溅出的星星/都刻上比蚊子脚还小的汉字:/精灵小龟宅急送/24小时竭诚服务,欢迎光临……

什么叫“夜晚的大黑皮靴”?两个很有色泽、很有质感的词这么相叠。什么叫“溅起的星星”?文法不对,艺术绝佳。

萧萍的这本儿童诗集之中,在各个篇目出现了很多这样漂亮的“词语群”,不用怀疑,诗人一定是精心使用着每一个字词,而且,也在上下左右的字行之间用心地“分布”着这些字词,使它们相互之间会有那么一点悄悄的连接或微妙的对冲――总之,我觉得萧萍儿童诗中这种童话感的“词语群”会让人产生极深刻的艺术感受,不但显示了作者突出的才情和美学素养,同时也令人体味出作者针对“亲爱的小孩”所特意使用这些词语的用心:这些表达了“童话景象”、“美丽心象”、“森林动物社区”、“温馨家庭”、“暖色友情”等的词语能有效感染孩子们的心灵,萧萍在诗歌构成的读和听的“流程”之中,用词语教导着、促成着、包围着和影响着孩子,同他们交流、互动,寄寓着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的某种暗示、抚慰,直至阅读治疗或词语滋养。

同时,萧萍作为一个儿童文学研究者,曾译介过八卷本的《儿童情绪管理绘本》专业图书。我虽未读过,却可以从她的儿童诗中体会到一种应对儿童心理的技能。这种“如何诉说”的技能,也可能同萧萍曾参与过美国儿童语言教学节目《芝麻街》的制作有关系。我想,这些都会影响到她对儿童诗的“读”和“现场感应”的美学意识和言语把握。

当萧萍采用“诗”的时候,她想要带给孩子们的更多还是一种艺术感受吧?不是释义(那她可以写小说),也不是观念(那她可以写散文)。孩子们在作家、老师、妈妈的读与听的儿童诗现场,将获得的是语言的氛围,以及词语和语音所带来的物象叠加,如像《狂欢节,女王一岁了》诗集之中那些重叠又复叠的种种“词与物”的词语印象。小孩子,不懂什么意象,但小孩子却能感应五彩缤纷的词语印象,甚至因一系列词语群的“印象”包围而融入其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萧萍儿童诗中的这种“词语印象”,以及她所触及到的一系列儿童能够感应“词与物”的基本类型。

比如“食物”与词语。这是一类萧萍运用得最好而往往被旁人冷落的儿童时代经典“物象”,略加辑集,可见:小鸡蛋饼干/老苹果冻/米糕/煎饼/热烘烘的面包/香喷喷的果酱/一小罐罐头咸鱼/羊角面包/有椰子味道的雪白/有青瓜味道的淡绿/香肠一样整齐的小腿和胳膊/把风当成了饼干轻轻咬了一口……

比如“晚会”与词语。萧萍这本儿童诗集中竟有好多首长诗都具体表达了这种非常童话化和狂欢节化的“晚会”状态,富有幼儿文学特色的化装、演出和各种装饰的情调。这可以在她的《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洞洞里的蚂蚁》《在一本书里旅行》和组诗《四季歌》之中的《秋/华宴》等通篇看到。

上述这些被萧萍用童话感觉浸泡了的“文字”真的可称瑰丽,这些童话词语的“汉字”因为诗的简练而异常地突出,它们有着对应的物象,因而能够被儿童感应。我相信,儿童诗对于孩子们的审美作用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词语的“听”的现场感应,一个是词语的“看”的组合效应。儿童从诗中获得的是特别的、瑰丽的词语群所营造成的一片“奇境心象”。萧萍这本儿童诗集的确是充满了奇境般的儿童心象。它不是童话或幻想文学的奇境,而是由词语造成的奇异感觉。

事实上,我又有点诧异。我没有用“幽默”甚至“快乐”这样的词来简单地表达,而是觉得似有一种叫做“喜感”的东西,或者像小孩子说的“很有劲”。同时,萧萍儿童诗的对话式语态,也令人颇为感动。这是一种真的幼儿文学的姿态,而不是假的。这也是一种平等到能与亲爱的小孩同气息、共心性的状态。来看看诗中的交谈语态:

悄悄告诉你吧,米高/真的不需要请柬/门口的蚂蚁小兵都很和气/你只需要/脱掉袜子/让他们看看……

就是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儿童诗歌的现场讲述者与现场的小朋友听众的感应关系。从中也就体现出了“故事诗”的现场讲述语态――有点叙事的语调,有点事件的场面,有点人物的出场,有点问与答。

“立体”阅读儿童诗

对于这样的儿童诗,我建议要“立体“地来阅读,这是为了更好地还原那些含有现场交流、沟通和感应氛围的现代儿童诗创作。不知是否是我多虑,我感觉很多的儿童诗包括萧萍儿童诗,如果只是纯纸面、纯文本的阅读可能会减弱其言语表达方式的效应,以至于硬把一个原本具有呼吸、停顿方式、语气掌控和音乐效果的儿童诗歌给“印刷”成为了静止的文字。所谓的“立体”阅读,我想到两个建议:

第一,儿童诗的幼儿图书要附录诗人的诵读以及作者照片。其实这早已有之,就是为了带来一些现场感。只要有了语音,对于诗歌来说就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词语的艺术效果,尤其是面对幼小儿童。儿童诗是不可脱离现场演绎的,这应当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儿童诗的一个进取方面。

第二,现代儿童诗要注重现场演绎及导演。其实这也早已有之,比如台湾的林焕彰先生就对我介绍过,他们的现代诗诗会当时进行过一种多媒体形态的诗歌演绎;大陆诗坛也有。我想,事实上儿童诗歌将更为适合,更有创意空间。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正面临着包括“现场”新媒体在内的一系列探索,儿童诗歌有可能是其中一个内涵丰富的形态。这种新的诗会和诗教的现场演绎方式,古老可至遥远的剧场、仪式和讲述,现代可至前卫的空间艺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科技的可至电脑时代的图像处理、音频和视频的置放。但是,令人对这个“现场”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它将带来儿童诗歌诗人和听众、感情与感应、语音和文字的融通。

关于儿童的诗篇6

诗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临到了一个可以离弃情感而生活的日子,既然如此,抒情在诗里存在,将有如情感之在人类中存在,——是永久的。”可见,丰富的情感是诗的艺术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文赋》中所强调的,它犹如诗的美学宣言。自此,缘情而发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的诗学传统。

作为诗歌的一分子——儿童诗也毫无例外地受到这一传统的熏陶,成为儿童文学宝库中一种最美的抒情性的语言艺术珍宝。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无情不成诗。好的儿童诗总能以饱含情感的诗的形象来激发小读者的丰富联想,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优秀的诗人往往用真情酿成甘泉和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活泼的心、躁动的心,引领他们走进真善美的情感世界。

母爱是儿童诗中常见的主题,满蕴着情感,但这一主题是很抽象的,既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要把它表达出来并能动人心弦,是很不容易的。在儿童诗坛就有不少诗人写过有关母爱的诗,例如台湾小诗人黄琼慧的《看不见妈妈》:“我上学,您已踏碎露珠上山,/我放学,您还在山冈上工作;/我睡了,/在梦中找您,找您。”诗篇短小,却意味深长,真切的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深挚的感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小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在朴素的咏叹中所流露出的对妈妈辛勤劳作的理解以及对妈妈的深深依恋之情却是很多孩子都有过的,这样自然能在小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了。再如小诗人陈念慈的《藏不住的爱》也是一首诗意盎然的写妈妈的爱的好诗:“妈妈的爱/像我家的水龙头/关紧了/它还是流/一滴水,看不见/两滴水,也看不见/水满了/我也看见了/我看见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好深哦!”这里小诗人巧借关不紧的水龙头来比拟妈妈关不住的爱,抒发了对妈妈的深情。爱本无形,但小诗人通过有形体的物让人感觉到妈妈的爱是那样的深厚、那样的绵长!

儿童诗是儿童天真、自然情感的流露,正如台湾诗人沙白说的,“童诗是人籁之最天真和最美妙的声音”,“是儿童心灵自然流露的结晶”。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以天真纯洁的童心去欣赏万事万物,以充满好奇的童眼去发现世间奥秘,进而发现物我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发现了诗意。

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也是博大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许多许多非常美好的愿望。比如刘倩倩九岁时创作的《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诗中写道:“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留下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去给她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首诗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夸饰的辞藻,而是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琐事中精心采撷了几个平凡的镜头,用朴实的儿童口语叙写出来,抒发了小诗人对饥寒者的真挚同情,这种发自心底的情感怎能不引起小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呢?无独有偶,意大利11岁的小女孩安娜索尔迪写的儿童诗《一颗面包做的心》:“我在面包房里,/看见一个心形的大面包,/热乎乎,香喷喷,/于是我想到:/如果我有一颗面包做的心,/多少孩子可以吃个够!/给你,我的挨饿的朋友。/还给你,给你,/给你……我这面包做的心啊,/请来吃一口。”诗里蕴涵着孩子式的真挚同情与奉献精神,这样的仁爱之心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这博大的怜念贫苦之心,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可贵的珍宝。爱心无国界!

热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儿童诗中有很多表现大自然的佳作,这些诗描绘了儿童眼里奇妙的自然景观,往往写得活泼有趣。例如樊发稼写的儿童诗《小雨点》:“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儿也不疼吗?”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小雨点”以生命,把它写得生动可爱,更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虽然很短,却把孩子内心那种诚挚纯洁的关爱别人的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如此,在儿童眼里,世间万物都因她的情感和认识而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诗中常常会出现因人的情感而存在并变化的物的形象了。比如麦穗的《小雨滴》:“小雨滴从老远老远的地方跑来/跑到我家门前/有的敲厚厚的木瓜叶/有的去踩满地的睡莲/还有些在瓦片上跳舞/或躲在树林子里说悄悄话/他们像来自另一个星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那股淘气的顽皮劲/十足像一群小小的流浪汉。”孩子们眼里的小雨滴,是感染了童真情怀的小雨滴——不信你瞧:它们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特意跑来的,它们这里玩玩那里看看,活泼好奇得和我们一样!这特殊的情感在独特的感受中流淌,别有一番动人的魅力。

关于儿童的诗篇7

关键词:儿童诗 学习习惯 识字教学 实践活动

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诗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其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儿童诗教学延伸到课外, 推进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中, 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 "要养成一种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一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不长, 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不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 耐心和爱心。既要严格训练, 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 用儿童诗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形式。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学期初重视入学教育, 期待目标的迅速达成。一般情况下, 入学教育往往是用两节课引导一年级新生懂得要尊敬老师, 热爱学习, 遵守纪律, 团结友爱, 并养成良好的读书、 写字习惯。明理之后就是一个长期的关注、 矫正、 监督的过程。这个过程, 教师常常借助不断重复讲解、 说教来教育学生, 作用自然有, 却总是缺少一种美的感觉。此时, 选择一些教育意味浓厚的儿童诗来朗诵朗诵, 则既可达到纠错的目的,亦可积累精妙的语言, 一箭双雕。比如通过学习 《写字姿势歌》 《读书姿势歌》 来帮助学生纠正读写姿势, 养成习惯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读书时, 请注意: 眼离书本一尺远, 脚放平, 背挺直, 胸离桌子一拳头, 书本稳稳拿手中, 还要稍稍向外斜。条条要求牢牢记, 还要天天坚持练。" 这样的儿歌不仅对读书姿势提出明确要求, 而且节奏明快、 浅显易懂、 容易识记, 在每次训练时, 学生可以对照儿歌自行检查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 从而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二、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属于儿童诗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爱读、 想读, 在读中、 在情趣中轻松地识记生字, 建立音、形、 义的联系。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 《识字6》 "二木林,三木森, 独木不成林, 单丝不成线; 二人从, 三人众, 众人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 学生在读儿歌中很快识记了生字 "林、 森、 从、 众" 。教师从儿歌中受到启发, 也创作了许多识字小诗, 如:"二口吕, 三口品, 两个吕字一竖穿, 冰糖葫芦一串串。" 在这首小诗里, 学生认识了"吕、 品、 串" 等字。再如小诗: "二月朋, 日月明, 月字中间加一竖, 学习起来要用功。" 学生很快记住了 "朋、明、 用" 三个字。这样的识字不仅有趣, 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率。看图读童诗也是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论文格式。如第三册 《识字3》 和 《识字7》 , 我是通过表现笔、 灶、 尖、歪、 尾、 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 再读朗朗上口的儿歌《粗心的小画家》 , 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 而且增添了趣味, 巩固了识字效果, 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 低年级大量的识字教学任务要靠 "随文识字" 来完成, 这符合 "在阅读中识字, 识字是为了阅读" 的整体观和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的识字教学原则。 与识字内容相应的语境儿歌押韵上口, 便于记诵,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关于儿童的诗篇8

【关键词】低年级 儿童诗 教学实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和教育紧密联系,成了最重要最基本的教材之一。三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创立了诗教的内容和方法,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诗教。他在育才实验学校当校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孩子天性是诗人”。 因为儿童具有天生的敏锐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儿童这种丰富的观察力和奇特的想象力,是进行诗的创作所无法缺少的。在教学中找准儿童诗教学的立足点,采取从“情感”“生活”“想象”中进行儿童诗教学相应的策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 融入一段情,给儿童诗于生命

儿童诗流淌着一条情感的河流。这河流,从诗题处就起“源”,到结句还未断流。在儿童诗的教学中,从开口说第一句话起,就要用不同的手段,不停地激情、聚情、传情,带着学生融入课文,透过一词一句,理解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一词一句总关情

儿童诗的情感,蕴藏在文字的背后。学生只有通过与文本对话才能感受、体验。《柳树醒了》教学时补充了春天柳树的画面,给予了赞美,学生就领略了柳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作者对柳树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说话、洗澡、梳头、捉迷藏、玩耍”的话语中,作者要表述的喜欢之情因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独特的、丰富的感受。

2、一言一行总含情

要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就要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要将两者的情融为一体,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情绪场,即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和情绪体验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

(1)导入处激情:《小小的船》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导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在猜出谜底后,我及时出示了天空,从感官上激情;从体验上激情;当学生带着先前的感受,第一次读完《小小的船》,我这样评价:“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月儿弯弯,展开了笑脸,好美呀!能让我再看一次吗?”看!学生也挺直了腰,微笑着再读,学生的情已流露于眼眸间,流露于微笑中,这情感的闸门,无疑已经訇然中开。

(2)高潮点聚情:当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中流淌起来,教师就要借机推波助澜,助势、伏烘托、积聚,以掀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一株紫丁香》学生情绪高涨处,是在对“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牵挂”的理解、朗读阶段,当学生跟随作者走进文本,走进诗意,把对紫丁香的喜爱之情化为对老师的爱,那一句句赞美,是从孩子心底流淌出的情感的自然表达。

(二) 输入一股泉,还儿童诗于生活

儿童诗从儿童生活中、游玩中来,生活是儿童诗创作的源泉,但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新奇感觉的人,才会对生活饶有兴致地去观察、去体验、去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并用创造性的想象,多样化的手法来展现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从中学会表达。

1、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没有生命的事物给予感觉、知觉等。拟人这种手法极符合儿童的思维,当学生看到冬天漫天飞扬的雪花时,可立即引导学生想象,这飞舞的雪花像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呢?孩子的灵感触发了,诗花便绽放了:冬爷爷做客来了/淘气的风娃娃/抢走了他的白棉袄/相互追打着玩/一不小心撕破啦/却还要伴着碎棉花/欢快地舞蹈。这些都是学生触摸到生活,锻炼了自己敏锐的感觉后点燃的思维火花结成的硕果。

2、拟物 即把人或物比拟成一种形状或质地等相类似的物体。如作业本上的一个个A+,鲜艳夺目,很是抢眼,可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并思考:那可以想成什么呢?作业本上的一个个A+/多像一座座山峰/我们就是那勇敢的登山者/登上山顶/继续出发/向蓝蓝的天空/向广阔的宇宙/攀登……观察之细致,想象之深刻可见一斑。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极易引发孩子的异想天开,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写,更纯朴、有味。

(三) 放飞一片梦,发儿童诗于想象

1、触类旁通,以范作激发灵感

近几年,许多儿童作家在儿童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朵朵鲜艳夺目的花朵,散发着诱人的馨香。低年级的孩子摹仿能力强,他们很善于将看到的童诗范作极自然的与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经验等联系起来,从而脑海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多读儿童诗作家、小诗人的作品,就能给学生提供创造擦燃想象、进行童诗创作的契机。

2、以填空形式,进行想象训练

关于儿童的诗篇9

    一、诵读优秀的童诗,激发浓厚的兴趣

    1.推荐优秀童诗,开启智慧。开展诗教必须先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优秀的儿童诗人手。课内外,我积极引导学生读诗,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我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圣野、柯岩、金波、鲁兵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订阅各类选发儿童诗的、有一定文学品位的少儿报刊,让儿童诗进入学生课外书的领域中。

    2.大量诵读积累,厚积薄发。语文课上、诗教课上、社团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同学们多读优秀的诗作来积累语言,让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艺术一点一点地深入学生的心中,以达到虽未从师,却已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境界。

    3.反复品读欣赏,激发兴趣。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利用校本诗教课、班队活动等,举行诗歌朗诵会、推荐好诗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对诗歌中的个别字眼进行反复研读,仔细品味。这对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热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创设诗意氛围,熏陶启蒙。注重在学生的生活中创造出诗的氛围。例如,用同学们自己创作的优秀诗句布置班级、校诗歌墙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鼓励其积极投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诗:可以抒情,可以叙述,可以咏物,甚至写童话诗,使创作的儿童诗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点燃创作的激情,倾听花开的声音

    1.在诵读感悟中迁移仿写。诗读多了,背多了,学生们的口头语言就变得丰富了,语言中的想象因素也增多了。再加上有了诵读的优秀诗篇打底,他们开始摸索、模仿其中一些诗歌的写作套路进行自我创作。从语文教材中的《乡下孩子》《一株紫丁香》到《水乡歌》《雨后》等诗中,他们懂得了儿童诗的格式;从对表达内容的构思中,明白了诗歌要写什么,怎样写;从学习,吸收和方法的掌握中,他们领悟了儿童诗写作的技巧、特点。

    2.在迁移写作中自发创造。最先,学生们只是模仿诗的语言方式,为诗添加另外的意境。熟能生巧后,我开始教他们学会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对话,把它们想象成如同我们人类一样灵动的生物,渐渐地在头脑里形成一张张色彩鲜明的画卷。

    3.在激情创作中捕捉诗花。写诗不同于习作,两三行也能是一首诗,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和发现就可以了,而学生比成人更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想象,这些又是写诗的必然要素。学生们一首首稚嫩、新奇、纯真的小诗跃然纸上,如《初雪》:

    雪花落在了冬青树上/冬青树变白了/它在洗发/满头的泡沫/雪花落在了草叶子上/草叶子变白了/穿上了一件白棉袄/雪花落在了汽车上/汽车变白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4.在朵朵诗花中精心润色。写诗和写其他文章一样,也要多修改多润色。修改润色的最好办法是朗诵给自己听。听起来不顺,就修改。改得读起来琅琅上口,自己越读越感动,越读越有味,这样就好了。在引导学生自觉修改的基础上,我和大家一起修改润色,典型的修改处说出修改润色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全体写诗的学生受到教益。其间,修改润色的内容包括语言、形象、押韵甚至立意等。这样,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小诗就会尽情绽放。

    三、引领倾情的品读,润泽心灵的净土

    诗能够对人的精神进行引导、教化,对人的心灵进行熏陶、滋养。通过对同伴创作的儿童诗的赏析、品读,学生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从而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郑国威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年级就与诗歌结缘。2004年2月2日,他投到《京江晚报》的一首小诗——《关爱小树》发表了:

    别揪小树的头发,别折小树的手脚,难道你没有听到小树在哭诉?假如有人揪你的头发,你会不会因疼痛而忍住?

    假如有人断你的手脚,你会不会因伤残而不顾?

    叶子还是小树的鼻子和嘴,枝杈是小树的手脚,在阳光下,它们吸进二氧化碳,把新鲜的氧气儿吐,

    空中的气是多么清新,人的心情是多么畅舒?

关于儿童的诗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古代童趣诗 特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爱国诗、哲理诗、田园诗等,而童趣诗是这其中的一抹亮丽颜色。“童趣诗”这一概念可界定为:“大凡作者着眼于儿童的形象、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从而通过对他们贪玩、调皮、淘气、滑稽等孩子特点的描绘,表现其天真活泼、单纯幼稚、坦诚真诚的天性和既可笑又可爱的风趣的诗,就是童趣诗。”[1]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1至6年级的教科书调查研究,发现12本书中共有58首古代诗,其中童趣诗占约11首,占苏教版小学语文古代诗的近20%,童趣诗在小学语文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一、纯真性――童趣诗之“庐山真面目”

童趣诗揭去诗的面纱,露出金玉般的品质――呈现出古代儿童较之成人更纯真的生命本质,用一种十分自然的状态向世人诉说他们灵魂中的真、善和美。古代儿童不是封建礼教荼毒下的牺牲品,不能用“恣蚊饱血”、“扇枕温衾”的条条框框禁锢他们纯真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

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稚嫩纯真和美好。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一年级上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姿态[2]。诗中的儿童关于月亮的认识还处在较低发展水平的阶段,更关注事物的直觉状态,用表征(表象、图画、词)思考客体和事件。眼见为实的特点加上奇思妙想的天赋是儿童张开臂膀拥抱世界的方式之一,可见古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是浪漫而富有生气的。

纯真性是儿童生命固有的品性,是儿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他的小诗《所见》(五年级上册)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抚州市实验学校的黎俊英老师是这样解读的:“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鸣)它是谁?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牧童看到蝉怎么样了?(想去捉、不唱歌、站着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生读,师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黎教师通过对这首小诗的生动解读,不仅深刻诠释了古代儿童纯真美好、向往自然的天性,更让我们感触到了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他们能够被外界小小的事物所触动,完全沉醉在自然的怀抱中,不知归路,目之所及,尽是惊喜,这与成人世界枯燥乏味、无暇自娱的重压生活是形成鲜明对比的,这即是纯真性的体现。

诗是心灵情感的承载物,诗中的孩子具有真实的个性与情感,对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又如在《儿童文学教程》中选录了李其美的儿童故事《鸟树》:小朋友们将死去的小鸟埋进地里,并插上了一根葡萄枝条,想象着这棵树长大了会开出许多鸟花,结许多鸟果,然后果实熟后迸出许多小鸟……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当然是无法实现的,但这些却是纯真晶莹的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不能区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3]。成人似乎被包裹在权利与欲望交织的外衣下,紧跟物质经济跳动的步伐,内心缺少纯真自由的净土,而古代儿童的纯真个性是他们的启迪之光、指引之灯。万物有灵,自然草长,孩子的眼睛往往能够触及万里层云之外的天际,这是对人性本初的纯真性的最美诠释。

二、游戏性――童趣诗之“天然去雕饰”

“儿童是一个玩耍的精灵,而不是别的什么。要问儿童为什么玩耍就如同问儿童为什么是儿童一样”[4]。游戏即是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是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古代童趣诗中本真的特性就是游戏性,没有浮夸,不加粉饰。游戏的乐趣浑然天成地蕴藏在童年的芬芳之中,褪去诗的外衣,读者所见,即是“人之初”的快乐与率真。

清代诗人高鼎的七言绝句《村居》(一年级下册)描绘的是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玩耍的生动情景,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他们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把学堂里先生的教导早早抛到九霄云外。纸鸢借着东风的余威,翱翔天空,他们的心仿佛随着风筝一同遨游天际,陶醉在游戏的乐趣里。他们没有了学堂、课业的羁绊,追逐打闹,活得潇潇洒洒,这即是古代童趣诗中游戏性的体现。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知识、才能、品德固然重要,但游戏的乐趣是成长中所不可或缺的。

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位执著追求童心并以儿童的观感感受生活的艺术家,他的七绝诗《宿新市徐公店》(五年级下册)写道:“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了菜花中,只听到了他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这是铁岭中心校的李宗瑞老师的精彩讲解。其中,“急走”、“追”是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儿童快速奔跑追逐蝴蝶的场景,一组动词将陶醉在游戏中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玩耍中的儿童带入另一番境地,读者面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慢慢回味游戏乐趣的孩子。游戏是快乐的助燃剂,它为繁忙的成人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成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卸下生活的重担,静下心投入地玩耍时,才会享受到生命的和律动。

“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健康的小孩子是好动的、快乐的”[5]。孩童的天性是娱乐,此理古今相通。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永远把孩子局限在教室的方寸之间,操场上、花圃边、秋千里应该有他们银铃般的欢声笑语。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游戏的乐趣与学习的兴趣相结合,寓教于乐,加以引导,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滋味,在学习中分享游戏的喜乐。

三、启发性――童趣诗之“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古代童趣诗的魅力不仅仅是让读者认识到儿童纯真自然、活泼可爱的天性,细细读来,更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冲动,这即是童趣诗的启发性,为“心为物累,人为形役”的成人世界开启思考的大门。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五年级上册)中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诗描绘的是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描写儿童的是下阕四句: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既有体恤父母帮助家里劳动的大儿、中儿,又有不失童真的顽皮小儿。一家老小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才不失家庭的暖暖乐趣。诗中的一些古代儿童热爱劳动、天真纯朴,反映了当时以农业劳作为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特点,显而易见的是古代儿童从模仿成人的劳动中获得了乐趣,增强了生活的技能。这些诗对活在当下很有启发性。纵观当今,部分孩子们的劳动似乎成了“稀罕物”,“劳动光荣”成了只说不做的“空头支票”。繁荣的物质文明附带着科技进步的成果,独生子女的政策使成人过于保护孩子,因此,劳动自然而然就渐渐模糊在当下孩子们的视线中。在家里,孩子们被分配到的任务只是好好学习,家务与学校劳动则由家长包办。在学校,课表上标注的劳动课往往以手工劳动的形式简单呈现,教师只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圈圈里徘徊。“人们的技能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6]。这种练习包括日常的劳动。劳动技能的习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沉淀在日常的生活中,劳动快乐意识的培养更应该从小做起。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描写儿童劳动乐趣的诗《夏日田园杂兴》(三年级下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后两句生动地描写农村儿童模仿成人劳作的情景,流露出对他们热爱劳动的行为的赞扬。在当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他们辛勤劳作、自给自足,连儿童也深受感染,模仿学习简易的劳动。这些反映了农村人民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幸福指数”很高,不似当下的一些人因不堪重负、不会减压而自寻烦恼、自寻短见。这种由时代的变更与发展所带来的弊病需要我们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在自然的状态下寻找治愈的良方。

《古朗月行》中孩子丰富浪漫的想象力更是一朵奇葩―童言无忌的乐趣、天马行空的挥洒,是在古代传播媒介渠道少、信息交流不通畅的情况下,儿童恣意地表达天真烂漫的想法的体现。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现代儿童每天接收各种各样的讯息,他们更早地学会察言观色,融入社会,成了不折不扣的“小大人”,创造性与想象力似乎在他们身上有渐渐枯竭之势。当下的成人往往被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笼罩,戴上生活的面具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想象力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了模糊甚而透明的光影。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社会的泉源汩汩涌动,需要想象力与创造性助其一臂之力,当下的人们则应该卸下包袱,返璞归真。当然,学习和工作之余,人们都应该有适当的娱乐游戏活动,如《宿新市徐公店》中追蝶嬉戏的儿童和《村居》中早归放鸢的孩子,他们在游戏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当下的儿童在课业之余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游戏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全方位发展。家长可以将游戏作为奖励品,当孩子的动机水平在适当的高度时,学习效率才会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国家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学会游戏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些是童趣诗启发性的体现。

小学语文古诗中的童趣诗是一盏明灯,在浩瀚的诗海中穿梭千年,引领着孩子走向快乐的殿堂。在我党实行反腐倡廉的今天,对于政府纯洁性的建设更让我们意识到儿童纯真自然天性的可贵。童趣诗的魅力犹如猛虎细嗅蔷薇,一刚一柔却如此交融,刚如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莲花。童年,本就是朵娇艳欲滴的蔷薇,童年的乐趣穿上诗的金缕衣,像猛虎般爆发出生命本初的蓬勃气息,吸引成人关注的目光,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中国古代童趣诗注评[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俞伯平.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

[4]J・沙托.儿童与游戏[A].古罗马的儿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