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十篇

时间:2023-04-09 10:52:05

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篇1

专业化的社区康复如何实现,一直是困扰社区康复管理者与服务者的难题。或者说过去我们对社区康复的定位就没有从专业化角度考虑(如传统提法:就近、就便、简单、低成本、广覆盖等)。特别是在实践中更是有意无意地将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康复对立起来,即使是今天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社区康复,其主力依赖的服务力量也是以残疾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干、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大部分是退休人员与家属)等。(专业化)服务进社区,(专业化)康复进家庭还仅仅是个看上去很美的东西。那么专业化服务来自哪里?这里不得不提出机构康复服务的问题,机构服务与社区康复本身的对立是个伪问题,为什么这样讲?在康复服务资源有限,特别是人力资源有限的时候,为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必定有个资源集中的过程,资源集中则形成了机构康复的模式,在资源集中与再生达到一定的阶段,成熟的机构肯定会分化成若干具有相同或类似服务能力的机构,人才开始出现流动,而当这一类型的机构再不断地分化、繁殖与复制的过程中,培育出大量人才就有可能开始占据社区康复服务提供者的位置。

当然,上述描述是在一个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仅从机构与人才培育角度的一个理想模式。现实中如果想让社区拥有合格人才,则在社区自身改革的基础上,需要创造留得住人才的各种物质与精神条件。因此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机构康复是社区康复的前导与必经阶段,因为机构康复对人才的培养与康复技术的复制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在各地的社区康复中由康复机构举办的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康复服务机构是民间组织,很难得到管理者的信任,管理者也不愿意将资源放手;另一方面是传统社区康复不依托机构进行,将社区康复通俗化为在“居委会大娘参与下项目式”的康复思想在作怪。其实社区康复要想做得有效果,怎可离开专业化的服务?在现实“社区”种种状态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利用机构康复的技术资源恰恰可以发挥其优势,弥补“社区”的不足。何况机构康复也不能闭门自己搞,它需要与所在地的街道与居委会形成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所在地有需求的群体进行专业化服务。社区康复只有专业化,以社区为载体的全面康复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还有一点需要提出来,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的问题。社会建设、社区建设都离不开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撇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20多年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说,目前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如何有效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力量,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也是社区康复能够做好的核心人才问题之一(尽管不是唯一人才)。如议题一所说,由于目前社区的划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现有社区层级上吸纳专业社会工作者比较困难,形成专业社会工作的模式并不容易。

社区康复五议:是服务还是权利

社区康复到底是仅仅为残障人群提供服务还是具有赋权、维权的职责与意义?权利问题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虽然中国政府2006年底就签订了《残疾人权利公约》,2008年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中也明确了残障人士享有包括康复、教育、就业等多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的权利,并申明国家在保障残障人士群体实现各项权利中的职责,但现实中在为残障人群服务过程中权利的理念是极少被提到的。针对残障人士群体,特别是各类公权力或准公权力提供的服务被视为自上而下的“赐予”,而非残障人士本身理应获得的“应有之义”。而在这一逻辑的指导下,残障人士是很难对所获得的服务有所评价的,或者说其评价对其是否可获得他(她)更加需要的服务并无影响,残障人群参与服务本身的动力或者在服务过程的自主能力被削弱了,这也是社区康复过去若干年群众基础不稳固的另一原因。

社区康复作为残疾人实现社会权利的基础与平台,从“社区”的厘定,到社区内服务提供的种类与品质、服务对象的优先选择顺序以及服务提供方的甄别等各个环节,原本都应该以残障人士群体及其家庭这一直接受益方的需要为导向,充分听取其意见,将社区作为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的试验场与有效平台,使其体会到“社会一员”的内涵与意义。这一点,国际组织在华项目的社区参与上做得比较充分,尊重了社区残障人群的感受与切身需要。因此说,社区康复的规划与构造从权利为基础视角亦或是从管理方面考虑,决定了残障人士群体是否可以真正(在参与中)“获得”服务,如果将社区康复作为培养残障群体“公民意识”的平台,可能会对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社区康复六议:(穷人的)救命草还是奢侈品?

社区康复试验点究竟怎样选择?国际在华机构的选点往往侧重在最贫困地区,以解决当地民众生存为切入点,在提供包括康复技术在内的综合发展扶持的基础上,重视所在地群体的参与与赋权,强调自下而上的主动性激发。而国内几大城市目前推动的社区康复是在以残联为主导,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基本资金来源,以街道与居委会场地为依托,以简单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项目式建设模式。后者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快速推动,覆盖面上可以很短时间内就达到很大规模,而且由于有专项资金的强有力保障,基层街道与居委会有热情来接纳此类项目的落实。

社区康复是残障群体获得服务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每一个残障人士都应该享有的“救命草”,是最基本的服务。同时它与骨干龙头作用的机构康复以及康复服务最终落脚点的家庭又形成一张有骨骼(机构),有毛细血管(社区),有血肉(家庭)的立体结构。在当下的讨论中,对于社区康复专业性常常被误认为是奢侈品,认为在目前国内资金与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做好真正的服务,社区康复沦为“面子工程”与“花架子”,其实通过前述的几个分析,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社区康复专业性问题的根子出在什么地方。社区康复的建设过程也是社区重建与专业化力量从外生转化为内生的过程,社区康复不能等其他条件都成熟后再建,而需要随着其他建设一起上。

但是确实有一个观点在这里需要提出讨论,就是在最贫困的地方所开展的社区康复的示范性效应问题。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承认在贫困地区开展社区康复的极端重要性,二是此类服务开展后的推广以及在政策试验意义上的效果如何,这里仅仅是讨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在最贫困地区是少有专业化服务机构的,而家庭的极端贫困使生存都难以维系,在开展保障基本生存权利的发展项目后,开展社区康复可能是一个越过机构建设阶段的一个选择或一个结果。在最贫困地区的服务是需要外生力量的强有力的介入,特别是在资金与技术上。而这两者又是社区康复能够自我发展的前提,因此在贫困地区社区康复的发展与成熟,其道路更加漫长,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建议

本文目的是在反思社区康复的发展困境以及专注若干基础性问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即社区康复的载体(社区)、社区康复的受益者群体、社区康复的服务提供者、社区康复的服务内容、社会康复的本质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国内的社区康复发展需要在如下方面考虑改进:

1. 社区康复的过程也是社区内在凝聚力再次凝聚的过程,需要借助社区康复实现社区的重建或社区内核的充实。社区康复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2. 社区康复要将各种有需要的群体分门别类地团结起来,重视三级康复的各自功能。将目前的社区康复重新纳入社区综合服务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实现社区自身的管理与发展,变自上而下的条条管理,为社区自身根据成员需要的块块自治。

3. 在街道行政管理层级下,考虑根据各居委会残疾人分布的社区康复自治服务机制,突破现有各个居委会各管一摊的局面。按照残障的类别或年龄等对各个障碍群体进行划片归类服务,一个街道可以根据残疾人数量与聚居情况划定若干片,每片按照服务对象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当某一类残障人群有了一定数量的集合,有限服务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一定要把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康复需求与服务纳入社区康复的总体规划中。

4. 残联回归利益代言人与部分服务提供者的角色,积极利用社区内的其他部门服务或民间服务力量,变直接服务为间接服务与服务的保障。随之将社区康复所需资金依法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就业保障金仅作为财政不足部分的有限补充而非目前的取而代之。

社区康复篇2

社区康复服务自1976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至今已在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几千万残疾人享受到了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服务顺应了全球残疾的需求,它不仅适应于发达国家,而且适合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必展中国家,6千万残疾人中约有80%生活在社区,迫切需要康复服务,在各种形式的康复服务中,社区康复服务就近就地,经济有效,适应了我国残疾人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因此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势在必行。

1 对象

1.1残疾者残疾者是指心理、生理、个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的人。包括肢体、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有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疾残、精神残疾、脏器残疾等。全世界约有残疾者5亿多。

1.2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无论是处在早期还是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只要存在功能障碍,就是康复护理的对象。早期康复主要在医院住院期间进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康复则主要是出院以后在康复中心或以社区康复方式进行。

1.3慢性病患者很多慢性病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相应的脏器与器官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可帮助其进行功能恢复,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

1.4年老体弱者老年人其肌体的脏器和器官出现功能逐渐衰退,其中年老体弱者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需要康复护理的帮助,康复护理的措施有利于延缓衰老的过程,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

2 内容

2.1社区残疾预防依靠社区力量,落实有关残疾预防措施,进行残疾预防工作,如给儿童服用糖丸、开展预防接种、环境卫生、保健咨询、营养卫生、安全防范措施及健康教育等Ⅲ。

2.2社区普查残疾依靠社区的力量,在社区内挨家挨户调查,普查本社区残疾发生情况及残疾人数、分布、残疾种类、致残原因和残疾严重程度等。客观准确地评估,及时记录报告,为制定预防和社区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3开展康复培训在家庭或社区康复中心,对需要进行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开展必要的、可行的康复功能训练,培训家属掌握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康复训练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步行训练、儿童游戏活动训练、简单的语言沟通训练等。

2.4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方面,主要是指导训练残疾者进行床上活动、就餐、穿衣、沐浴、排便、使用家庭用具、移动体位等。

2.5指导残疾者独立生活

社区康复篇3

客观评估方法有尿垫试验和排尿日记,同时还可通过标准问卷获得对症状的主观评估。尿垫试验可了解患者漏尿量,主要用于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的评估,常用的有24小时尿垫试验,增重2 g以下为正常。排尿日记可获得排尿频率、尿量、尿失禁发作等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尿失禁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与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问卷可反映尿失禁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困扰,不仅可评估症状,也可用于疗效的对比。

宣教

尿失禁对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包括自理能力的减退。尽管如此,这一慢性疾病仍存在“高患病率、低就诊率”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患者误认为该病不可治疗,或者认为和尿失禁相比“其他疾病更重要”,甚至抱有对尿失禁“认识它、轻视它”的思想。因此,宣教应该从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该病入手。同时,由于康复者的愿望和有效配合对康复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展尿失禁的健康教育,以获得早期诊断治疗。

康复锻炼方法

康复的目的是改善盆底肌肉张力和收缩性,以支持盆腔器官和膀胱颈、增加尿道括约肌力量、抵抗盆腔内压力的增加。康复锻炼方法目前包括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锤及膀胱训练等。

盆底肌锻炼盆底肌锻炼指患者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便加强控尿能力。首先明确锻炼的目的肌肉是盆底肌,要避免使邻近的肌肉群出现收缩,方法是将两指伸入阴道内,让患者做缩紧、阻止大便排出的动作,正确的收缩对手指有夹紧感。锻炼时要对患者详细说明锻炼的细节,要求患者每次收缩盆底肌10秒以上,然后进行相等时问的放松,每天锻炼45~50次。体弱患者开始时每天锻炼次数可少一些,接下来的几周可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1周2次的电话随访,督促患者记录锻炼日志,利于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坚持锻炼,达到目标,通常经过2~4周锻炼后可看出进步。

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是利用电子仪器准确评估患者神经、肌肉及自主神经正常或异常的活动,将其放大为视觉或听觉信号,并反馈给患者和治疗者,使病人确实感觉到肌肉的运动,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基本的生理过程。生物反馈为枯燥的锻炼过程带来兴趣和挑战,有利于患者正确掌握盆底肌收缩方法,并可自主性地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不正常收缩。实际临床中,生物反馈治疗多联合盆底肌锻炼共同进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盆底肌锻炼的效果。

阴道锤 阴道锤是用于盆底肌锻炼的器具,由一系列大小、直径不同,可变换重量的阴道重力锤组成,使用时将不同重量的锤体放置在阴道内,通过自身重力作用促使患者自主收缩盆底肌,每天2次,每次15分钟,适合于压力性、急迫性尿失禁及尿频、尿急患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物反馈治疗。使用中,操作阴道重力锤和放置时的双手应保持清洁,防止泌尿生殖系感染。

电刺激 电刺激是采用仪器进行生物电兴奋的治疗方法,增强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提高尿道关闭压,同时反射性抑制膀胱兴奋,使尿失禁得到部分或完全控制。电刺激治疗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作用有限,但对急迫性尿失禁或混合性尿失禁是有效的,但是治疗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证实。

膀胱训练膀胱训练主要用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是使病人学会通过抑制尿急而延迟排尿,进而延长排尿间隔提高膀胱容量,减少尿失禁的次数,增强患者的控尿自信。即指导患者按照规定时间排尿,开始时可以30~60分钟为间隔,之后逐渐延长排尿时间间隔,以逐步增加膀胱容量,最终恢复正常的排尿方式,次数为2.5~3小时排尿1次。一般经过2~3周的膀胱训练,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

疗效评价

社区康复篇4

【关键词】社区康复干预;干预组;对照组;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3-01

1、引言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颅脑损伤患者的数量多,但限于收入水平和社区护理水平的因素,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在医院的手术质量或传统保守治疗之后,对患者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及时病情趋于稳定,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残留神经损伤给后期的康复工作带来了消极作用,尤其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在经历了手术治疗后,往往选择回家等待式的自然康复,但由于缺乏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康复常识,往往会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阴影,特别是对于患者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理解力方面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水平。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对在2011-2013年之间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行剖析,对比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和非干预手段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以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贡献微薄之力,论文观点仅作业内研究人士探讨参考之用,不足之处,有待指正。

2、研究对象

针对笔者在2011-2013年间研究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分析,将全部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各25例,一组施加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主要有颅脑损伤的原因、类型、部位,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并在干预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问询调查,记录在案,并在疗程内对患者的康复度进行统计评估,主要评估的指标是颅脑患者的理解能力、生活认知能力与生活能力。

3、方法

3.1研究方法

将5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干预组在出院后继续施加药物治疗和社区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则在家中等待自然康复,定时定期的对两组患者进行同等的问询调查工作,研究时间分别以2个月和4个月为统计评估的基准,进行评分对比。干预组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有治疗师向患者和家属事先进行沟通说明,向家属说明护理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并对家属的护理工作进行引导,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患者和家属都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的工作当中来,配合治疗师的工作。康复治疗师和患者、患者家属拟定康复训练的时间表、地点、工作规划等内容。并且康复治疗师要具体的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成因,患者外在的功能障碍表现方面,如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理解障碍、心理障碍等具体情况,针对性的拟定康复干预的计划。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摸底,适当的调整康复计划,并组织社区护理人员、家属、患者的分析讨论工作,进行评估论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2)社区康复中心定期组织康复训练培训,成员包括专家、患者、患者家属和社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性的训练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专家则可以进行训练的指导工作,提升护理的常识,并现场答疑,解决家属和护理人员工作当中遇到的疑难点。此间,可以将护理工作当中卓有成效的护理案例进行宣讲推广,相互借鉴操作中的优点。

(3)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定期的对患者和家属的康复工作进行摸底,康复干预的疗程为4个月,每个月3次进行情况摸底工作,没10天为一次。摸底工作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开展的,其一,训练康复的指导工作,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问询谈话,针对日常工作的训练情况详细了解,如药物的服用情况、运动训练和操作规范方面,及时指正其中不正确的康复动作;其二,是心理康复指导,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失语、偏瘫等严重的疾病会给家属带来困扰,处于对病情的担忧,家属工作当中会有消极情绪,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安慰,消除患者家属的忧虑和烦躁情绪,另外,患者是病症承受的直接方,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更加明显,烦躁、紧张、性格多变、行为异常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康复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必要的要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导患者,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康复工作的进行,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微小进步也要表扬鼓励,营造健康、乐观的环境,提升其自身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3.2评估方法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2个月和4个月后的测评比较,将日常生活能力指标(ADL)和功能独立性指标(FIM)指标进行打分评估,主要针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生活认知能力比较。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软件对调查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认为P

4、结果

2个月和4个月之后的统计显示,干预组的成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时间越长,效果差异越大,其中4个月之后的患者康复程度表现最好,说明社区康复干预措施能够明显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进程,自然等待式的康复不仅速度慢,而且效果并不十分良好。

5、讨论

传统的颅脑损伤康复停留在病情问询阶段,实质性的训练指导和心理干预工作有限,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证明,患者出院后,社区康复干预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做到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治疗师组织社区护理人员、患者、患者家属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其二,各参与人员要有信心和耐心,坚持生理康复与心理康复同步进行的原则,并做好长期康复护理的准备;其三,社区组织人员定时定期的问询调查,进行训练和心理开导工作。限于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颅脑损伤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并不现实,因而提高社区康复干预的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帮助无疑符合当今的生活水平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坚,李华,刘利辉,等. 脑外伤后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处理.[J]. 现代康复,2001,5( 10 下) : 13~14

[2] 燕铁斌.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 第1版.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90~314

社区康复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全面发动、全部开展、全员培训、全力以赴,确保我县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各项工作标准,圆满完成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创建任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

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形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县财政局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经费列入预算,加大投入,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2.坚持全面开展、规范运行的原则

要全面设计、精心操作、统筹规划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3.坚持社区康复的原则

要把残疾人康复的重点转移到社区康复上,重视社区康复,形成“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管理完善、指导和服务统一协调的基层康复工作体系。

4.坚持全面康复的原则

以医学康复为重点,兼顾教育、职业、社会康复。

5.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要从县、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投入、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扩大残疾人康复的服务面和受益面。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县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代县长陈兵任组长,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残联,办公室主任由县残联理事长牛宝库兼任,副主任由县残联副理事长李敏兼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创建的日常工作,并检查、指导、落实各项任务指标,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

2.成立*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办公室。县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残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地点设在县残联,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残联副理事长李敏担任,副主任由县残联康复股股长王海宁、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周媛、县民政局基层政权办主任杨喜荣担任。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推动落实《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有关要求,参与审评工作,做好日常督导检查。县审评办公室在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审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审评,并承担审评工作培训及审评相关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与保存。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朱玉光负责审评工作。

3.成立*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指导组。县卫生局和残联负责成立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技术指导组,负责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承担相关工作。

4.成立创建活动督导巡回检查组。由县残联、民政局、卫生局抽调人员组成巡回检查督导组,负责对基层创建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指导检查和督办,及时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确保创建活动健康有序进行。各镇场区、村、社区依据上述组织领导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四、工作目标

到2010年12月底前,全县有康复需要的残疾人基本得到康复服务,使1.5万名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标准,提前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五、标准与条件

(一)标准

1.工作标准

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实施。

2.审评标准

依据《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年)》确定的14大项21分项指标,逐项评价计分,不得漏项,总分为100分,最小分值差0.5分。审评总分≥80分为“实现目标”;60至80分(不含80分)为“基本实现目标”;60分以下(不含60分)为“未实现目标”。21个分项指标中,有5项为“0”分的,也视为未实现目标。

(二)条件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社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明确责任

各镇场区、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融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正常开展。

2.健全机构

要建立并完善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层、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要健全县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村和社区要配备社区康复指导员,社区要建立非盈利性质的残疾人康复站。

3.开展全面

各个行政村,社区要100%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站(室,点)设置和康复协调员服务水平要满足辖区内残疾人康复需要。

4.培训到位

采取不同形式对康复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基层康复人员培训率达100%,培训合格率不低于95%。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及家庭康复知识普及率达100%。

5.满足需求

要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普遍建立残疾人康复需要和康复服务档案,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率不低于残疾人总数的60%,社区康复人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转介服务。

六、工作步骤

(一)充分准备

准备工作要由上而下、循序渐进,项目要细,工作要实。各镇场区、村、社区要按照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逐一落实。县残联要抓好试点镇、村的建设工作,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实施。

(二)组织实施

8月1日至12月30日,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组织实施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1.各镇场区、各街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据本方案,及时制定开展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要将方案和领导小组名单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县民政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工作计划,指导各镇场区、村、社区做好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康复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县卫生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卫生工作计划,按照《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中国残联、卫生部、民政部〔2005〕3号)的要求和创建标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并进行质量监控;县残联要将创建工作纳入县残疾人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创建工作的实施,对各镇场区、村、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联系电话:4823043)。

3.县内挂牌的各种康复机构,要依据本次创建工作的要求,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康复机构对社区康复的带动、示范、指导和培训作用。

4.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积极主动地提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创建工作全面落实。

5.创建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村、社区一把手作为本次创建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亲力亲为,组织落实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三)检查督导

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活动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创建活动巡回检查督导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四)自查总结

2010年5月1日前,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完成自查总结工作,接受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于5月30日前完成检查和自查工作,并写出自查报告。

(五)申报验收

2010年10月30日前,向省、市“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达标区县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做好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工作。

七、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工作办公室、评审工作技术指导组以及巡回督导组,要严格履行职能,形成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三个工作网络。

1.组织管理网络

(1)各相关部门要实行目标管理,按各自职责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2)县民政局、卫生局、残联等部门要将此次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县残疾人康复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指标,协调相关部门,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康复站、点,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实施康复训练,为康复训练对象提供康复服务,并进行康复工作的统计检查。(4)各镇场区残联理事长负责创建培育工作,建立规章制度,规定工作计划,指导本镇场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5)各社区设康复协调员一名(须持有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证),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信息采集,建立康复档案,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社区有关机构,相关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

2.技术指导网络

(1)建立县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确定相应医疗机构为各类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融合和有效利用全县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建立的康复机构和资源优势,培训技术骨干,深入社区指导,参与检查评估验收。各级康复机构要面向基层开展康复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积极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衔接顺畅和效果明显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网络。(2)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残疾人康复站,履行“六位一体”职能。明确经培训考核取得任职资格的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康复指导员。配置30平方米以上康复训练场地并挂牌服务。其主要职责是在自身开展康复服务的同时,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指导。

3.训练服务网络

(1)建立以康复机构、医疗机构、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与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服务功能,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便、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2)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实行创建工作负责制,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明确镇场区、村和社区居委会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由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

(二)搞好培训

采取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机构多级培训的形式,提高康复从业人员和残疾人对康复工作应知应会能力,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一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县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培训的内容是:康复工作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基础康复训练常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服务记录的填写和评估方法;康复器械使用及咨询转介服务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培训记录。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社区康复指导员培训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分别确定。培训的内容是: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评估,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以及训练器材的应用等。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记录。三是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区别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科学的康复训练和评估方法、康复器械使用以及康复表格的填写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前应搞好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需持证上岗。四是残疾人亲友、助残志愿者(义工)的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的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器械的应用等。

同时要保持基层残联干部队伍、从事康复工作管理、技术人员和社区专干的稳定性,确保康复工作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镇场区、村、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积极作用

1.镇场区、村、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根据创建要求,配备和调整好管理人员。

2.建立健全社区内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器械和活动的场所。

3.了解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评估筛查。

4.开展康复服务,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指导。

5.开展康复知识宣传和整改工作。

(四)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作用

1.对所辖社区残疾人进行健康档案的建设、管理和应用,通过残疾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及时了解社区内残疾人群体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和康复需求。

2.做好各类残疾人检测和跟踪服务。

3.为有康复需要的各类残疾人提供“送康复服务上门”、心理疏导、基本保健知识介绍、康复方法传授和转介等服务,做好服务记录,康复效果评估。

(五)充分发挥舆论作用

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百姓宣传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重要意义。

社区康复篇6

关键词 社区康复医疗网络 脑卒中

脑卒中病后1~3周就可利用理疗器械进行功能训练,而且康复训练越早,机能恢复效果越好,达到生活自理,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1]。

完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建立家庭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后,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入户调查摸清居民健康情况,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 掌握辖区居民脑卒中发病情况,同时要掌握与脑卒中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的发病情况,并且进行分类建档和管理。

加强社区康复功能。充分利用目前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在社区中依托具有扎实基础的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广大居民进行康复医疗重要性的宣传教育[2,3],尤其对脑卒中后偏瘫及失语的老人,经过精心医护和及早的康复训练,完全可以恢复其意识、语言和肢体功能,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大大降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网络管理系统

脑卒中患者由住院转入社区康复全过程都在严密的网络管理中进行,使患者在出院后得到及时便利的与医院治疗具有连续性的康复服务。网络建立有以下3个途径:① 医院病房-医院社区管理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家庭。② 社区卫生信息联络员(多由居委会人员担任)-社区卫生中心-患者家庭。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居民中新发的脑卒中患者,轻者在社区医院接受治疗。重者及时转入三级医院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入社区医院接受治疗康复。

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家庭病床科医生在床边为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让其在社区医院的康复科进行日间器械康复训练。

建立区域性报病网络

模式一:社区信息员-区残联-医院防保科-医院康复科。由社区内熟悉居民情况的居委干部担任社区信息员,把新发病的居民名单上报到街道的民政科,经登记汇总后报至区残联,然后根据各不同社区分解到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由社区的防保医师上门调查,落实病情后反馈给医院分管康复的家床科医师,由康复师上门评估并进行康复指导。

模式二:各医院联络员-区疾病控制中心-医院防保科-医院康复科。由各医院医务科分管防保工作的联络员收集本院内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初发病人情况,填写登记卡于每月定时上报给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由其登记汇总,分解反馈给各地段医院的防保科(以下同)。社区的康复医师在接报后2周内上门了解病情,并填报“肢体残疾系统康复训练-个人训练档案”,对病人进行康复评估和指导,争取将发病2个月内的脑卒中病人全部纳入康复网。

发挥社医卫生服务优势,推广老年康复新理念。为了尽快恢复脑卒中病损后的意识、语言和肢体功能,应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和康复,使他们恢复基本自理能力,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真正体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方便就医,服务到家”的社区医疗新理念。同时,赢得市场,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社区康复篇7

在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上的讲话

在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上的讲话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开创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新局面同志们:今天召开的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场会,是根据中省市禁毒委的部署,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禁吸戒毒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一年来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部署和推进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禁毒委主任高春义同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市禁毒委副主任曾岚同志亲自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请与会同志认真领会高市长、曾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本县区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禁毒办讲几点意见:一、我市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6月1日实施的《禁毒法》,对我国戒毒模式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以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为重点的戒毒工作新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但由于社区戒毒(康复)是全新的戒毒模式,同时也对基层禁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5月28日,全市禁毒工作会议之后,根据曾岚书记的指示,市禁毒委决定在**县、**县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试点,经过一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了认真贯彻实施《禁毒法》,全面部署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两次禁毒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李希书记、陈强市长、高春义常务副市长、曾岚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禁毒工作部门务必全力抓好《禁毒法》的贯彻实施。市禁毒委员会多次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制定了《延安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曾岚书记还多次带领市禁毒委成员、市禁毒办工作人员深入宝塔、富县、**等县区开展调查研究,具体指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公安局党委非常重视禁毒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牟晓良局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推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开展社区戒毒工作以来,抓早动快,在县委书记祁玉江同志、县政府县长白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和主管领导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先后制定出台了《**县社区戒毒实施方案》、《**县社区戒毒实施办法》、《**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在开展社区戒毒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衔接办法,保障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去年8月以来,县上先期在保安镇桥北社区、桥南社区、红都社区、旦八镇建立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站,并按照当地吸毒人员总数5:1的比例配备兼职工作人员。今年8月24日,在总结试点社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会议,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了全县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宝塔、子长、安塞等县区党委、政府对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动此项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建立机构开展试点工作。4月,随着《禁毒法》的即将实施,市上就及早成立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市禁毒委副主任曾岚同志任组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市禁毒委委员呼延江同志、市公安局副局长、市禁毒办主任石毅同志任副组长。同时,确定**县和**县为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试点单位,分别由市禁毒办和市综治办负责联系抓点。其余各县区(除黄龙外)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选择2个以上有代表性的城市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作为试点单位开展工作。今年6月4日,全市禁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各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按照市禁毒委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齐配强了禁毒工作人员。截止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117个,配备工作人员700余名,其中:专职工作人员105名,兼职工作人员595名(国家公务员或正式职工593名),公益性岗位46名,合同临时人员61名,使610名吸毒人员接受社区戒毒,127名戒毒出所人员接受社区康复。(三)加强培训学习,努力提高社区戒毒工作能力。为了促进我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健康发展,3月,市禁毒办组织宝塔、子长、延川、安塞、**、**等六个县区的禁毒办副主任,赴上海市浦东新

区张江镇、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办事处,对该省市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学习,为我市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学到了经验,掌握了具体工作方法。7月,**县禁毒委副主任赵晓林同志带领禁毒办工作人员赴兰州市七里河区实地考察学习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宝塔区还专门组织乡镇(街道)禁毒办工作人员、禁毒社工、派出所分管禁毒副所长、禁毒专管员进行专题业务培训,使他们全面熟悉、掌握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业务,提高了社区戒毒工作能力和水平。(四)社区戒毒措施到位。一是宣传到位。我市紧紧抓住深入学习贯彻《禁毒法》和“626”国际禁毒日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全市禁毒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印发了《禁毒法》小册子5万余本,禁毒宣传画册余套,悬挂禁毒横幅300余条,制作宣传图片、展板60余套,发放禁毒宣传传单30余万份,受教育群众达50余万人次。二是工作条件建设到位。各县区为社区戒毒试点工作站解决了办公用房,印制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登记册》等档案资料,配置了必要的办公用具和医疗设备。6月,市禁毒办给各县区禁毒办发放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一年用量的尿检试剂。**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次拨款6万元购置了物理治疗仪器、微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三是工作机制健全。各县区统一制作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分工流程图》、《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守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尿检制度》、《禁毒社工工作职责》等制度,制定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花名册》、《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公安机关》、《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签到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尿检登记册》等基础台帐,规范了社区戒毒工作。**县建立完善了“三个定期”和“六个帮教”制度。即:要求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做到定期汇报、定期尿检、定期学习。“六个帮教”制度即帮教责任制、守法承诺制、亲属协管制、心语辅导制、走访调查制、困难救助制等六项制度,使社区戒毒试点工作更为规范。**县双河乡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创新工作方法,推出了“10+20+30”工作法,即:每10天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打一次电话,每20天家访一次,每30天尿检一次,有效地促进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五)社区戒毒(康复)成效初步显现。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对685名吸毒人员作出了社区戒毒决定,对738名吸毒人员作出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目前共有610名吸毒人员接受社区戒毒,占决定社区戒毒人员的89%,有127名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接受社区康复。据统计,有298名吸毒人员和73名戒毒出所人员能自觉坚持接受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县先后挂牌成立了19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有104名吸毒人员正在接受社区戒毒,77名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接受社区康复,有89名吸毒人员和60名戒毒出所人员能自觉坚持接受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分别占85.6%和77.92%。有4名吸毒人员已戒断毒瘾1年以上,9名吸毒人员逐渐步入正常生活,新吸毒人员滋生率得到了有效遏制,吸毒人员复吸率明显降低。二、当前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经过各县区近一年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实践,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客观地讲,这项工作还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推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戒毒(康复)作为《禁毒法》实施后的戒毒新举措,理应及时全面的贯彻落实,但由于我省尚未制定相应的戒毒(康复)实施细则,不少县区、乡镇还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大多数乡镇、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缺乏经验,困难较多,工作进度缓慢,尚未在全市普遍展开。(二)各县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宝塔、**、子长、安塞、吴起等重点县区比较重视,分别成立了42个、19个、15个、14个和13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工作人员分别为283人、34人、100人、50人和62人。延川县作为毒品问题重点县之一,仅有2个社区戒毒工作站,特别是延长县和甘泉县至今未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社区戒毒(康复)尚未开展,严重影响了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全面整体推进。(三)社区戒毒(康复)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试点工作情况看,大部分社区戒毒工作站尚未建立戒毒治疗室、心理辅导室,没有配备戒毒医疗设备和专职医务人员。戒毒工作人员中专职人员比例较低,全市700名社区戒毒工作人员中,专职人员为105人,比例仅为15%。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少,全市只在宝塔区设立了两个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不能满足戒毒(康复)治疗的需要。(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坚持率相对比较低。由于社区戒毒(康复)衔接工作不够有力,社区戒毒管理工作不够严格,截止目前,全市610名社区戒毒人员和127名社区康复人员中,只有298名和73名能坚持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坚持率仅为48.85%和57.48%。有近一半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管理不到位,有的甚至脱管。(五)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乡镇、办事处与公安、司法、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配合不够密切,社区干部、公安民警、禁毒志愿者、禁毒社工、吸毒人员家属等参与的帮教小组,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调查摸底、强制隔离戒毒等措施尚未有机地结合起来,据统计,有75名社区戒毒人员和126名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尚未接受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这些人员继续流窜社会,极有可能再次复吸毒品。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各县区禁毒委要充分认识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抓好此项工作,使全市社区戒毒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这次会议之后,各县区、街道办、乡镇都要成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区政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凡有吸毒人员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都必须建立社区戒毒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二是要完善工作机制。社区戒毒工作站要借鉴和学习试点县、试点乡镇、办事处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快完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制,切实抓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责任落实。要按照《延安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组织实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制定学习、教育、尿检、回访职责及流程图,规范上墙。三是要落实“帮教责任”。要建立由街道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帮教责任人(或禁毒志愿者)和戒毒人员家属(亲属)等组成的帮教小组,开展经常性的“一对一”帮教工作,全面推动和促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开展。(二)强化打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禁毒和社区戒毒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禁毒法》规定,社区戒毒(康复)的主体责任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但公安机关作为禁毒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全市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禁吸戒毒工作,积极协助乡镇、街道办事处全力做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一是要加大严打整治力度,紧紧围绕“打团伙、摧网络、抓毒枭、端毒窝、断通道、多缴毒”的工作目标,坚持破大案与打“零包”结合,彻底摧毁一批长期向我市贩运毒品的外来贩毒团伙和网络,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流入。严厉打击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遏制市内毒源。严格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的管理,严防流入非法渠道。二是要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工作,进一步摸清现有吸毒人员底数。对新发现的吸毒人员一律决定社区戒毒,并直接交送所在社区戒毒工作站;对戒毒出所人员一律落实社区康复,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劳教所要配合做好衔接工作,杜绝失控流散社会;对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特别是违反社区戒毒协议、二次复吸的戒毒人员的要坚决依法强制隔离戒毒,努力减少社会危害。三是要加大禁吸戒毒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协调配合禁毒委各成员单位,抓好面向群众、面向青少年、面向高危人群的预防教育工作,努力减少毒品危害。积极协调卫生部门增设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加强对治疗人员的监管工作,督促医疗部门做好建档工作,充分发挥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在戒毒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三)加大保障力度,确保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顺利开展。各县区禁毒办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做好社区戒毒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一是要按照每20名吸毒人员一万元的经费标准,预算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要落实办公场地,配备办公用具;吸毒人员20人以上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戒毒治疗室、档案室等。三是要配齐配强社区戒毒工作人员。按照9月1日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的决议,凡吸毒人员在50人以上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社区戒毒工作站,配备2—3名专职禁毒社工;吸毒人员在20—50人的,要配备2名禁毒社工;吸毒人员在20人以下的,要配备1名禁毒社工,专门负责社区戒毒日常工作。所需人员从公益性岗位中予以解决。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戒毒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其能熟悉本职工作,提高社区戒毒工作水平。要把社工的工作任务量化、细化,以合同的形式落实到人,并每月对社工工作情况进行小结,按季度进行考评,工作好的要表扬,工作不负责任的要及时更换。(四)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社区戒毒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领导,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禁毒工作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乡镇(街道)、公安、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落实禁毒工作责任。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把社区戒毒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工作之中,积极履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领导责任。公安派出所要积极协助做好社区戒毒人员的尿检、回访、管理工作,特别是对违反社区戒毒协议、不按时参加尿检以及复吸毒品的戒毒人员,坚决、依法、及时强制隔离戒毒,以警示社区戒毒人员自觉接受社区戒毒(康复)。民政部门要重视解决吸毒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的问题,符合低保条件的要纳入低保范围。卫生部门要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康复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要在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禁毒志愿者参与“四位一体”的帮教活动,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能真正取得实效。(五)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建立社区戒毒工作适用范围、职责、任务、工作程序、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要明确社区戒毒各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考评监督机制,把社区戒毒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市禁毒办每年对各县区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排出名次报市委、市政府、市禁毒委。各县区禁毒办每半年对各乡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各乡镇对社区戒毒工作站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社区戒毒工作站每月进行一次小结,并将结果报县、乡禁毒办。对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特别显著的县区、乡镇、工作站及工作人员及时予以表彰奖励,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不力或工作成效不显著的,要追究县乡禁毒委、禁毒办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志们,**县和**县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市铺开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创出了一条路子,全市各级禁毒委、各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要认真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要日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扎实实抓好本地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为推进全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区康复篇8

【摘要】社区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型医学学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体现“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降低卫生服务费用、方便居民的有效卫生服务形式。本文就管道局医院开展家庭病床和社区康复的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庭病床;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社区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悄然兴起的一门新型医学学科。包括家庭医学服务在内的社区医学服务,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家庭病床实际上是医院正规治疗的延伸,是医院提供连续服务性医护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为病人提供长期性或终身性的治疗护理服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是指在社区的层次上所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康复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包括依靠有残损、残能和残障的人员本身经及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人士而实施的。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范围宽广、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涉及临床、预防、保健、康复、传统医学、心理、行为、社会、管理、环境、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远远高于过去对基层卫生人员要求。

1 开展社区家庭病床和医疗康复的原则和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体现“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降低卫生服务费用、方便居民的有效卫生服务形式。管道局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已走在前头,8年来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极主动地开展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服务,并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我院在经过专业培训,并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师和经过专业训练并富有经验的社区护士、社区预防工作者等多种角色活跃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需求提供综合、连续、协调、可及的人性化服务,解决了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根据我院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经验,家庭病房的开展方便了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高龄老年患者的就医,减少了往返医院的困难和不便,在接受较为正规医疗的同时还可以节省不少医疗费用。归纳社区康复家庭病床医疗的对象包括患有以下常见伤病的患者:脑卒中恢复期、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颈椎病手术后,风湿病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肺心病、慢性肾炎尿毒症以及骨折病人,肿瘤恢复期及肿瘤晚期、颅脑损伤恢复期,胸、腹、四肢外科手术后恢复期等。此外,已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也是我们社区医疗康复的服务对象。

多年的社区医疗服务实践表明,家庭病床及社区康复(Rehabilitation)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治疗(Clinical Treatment),一般的临床以救死扶伤、消除病因或控制疾病,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减轻患者的痛苦等为目标,而康复主要指身心功能的恢复,以功能锻炼和调适、全面康复、复返社会、改善生活质量为原则和目标,更着重于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学习、劳动和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

2 开展社区家庭病床和医疗康复的具体任务

根据康复的目标和社区的条件,社区医疗康复围绕“预防为主”的原则。家庭病床提供医疗服务并教给患者及家属关于慢性病的保健知识,如监测疾病、合理用药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的常识。我院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确保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中心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对慢性病患者或其他长期卧床的伤病与合并症或继发性病损或功能障碍(如褥疮、关节肌肉挛缩、关节僵硬)以及对致残性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进行治疗,控制其发展,使其不致造成残疾或严重功能障碍。

2.2 对有身心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瘫痪、感知觉障碍、步行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关节运行障碍、肌肉萎缩无力、心肺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情绪抑郁、焦虑等)进行康复治疗、指导,促进其康复。

2.3 对已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和医疗保健服务,预防继发或新发其他疾病,以免损害健康,加重残障。

2.4 对社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慢性病档案并定期上门服务。

2.5 提供康复咨询服务,对患者及患者家人提供康复方面的咨询、教育,解答有关残疾预防、功能锻炼、心理调适、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家庭护理等知识。

2.6 在社区开展康复工作,如卫生宣传教育、执行预防接种、环境卫生监督指导,以及结合妇幼保健、开展饮食卫生、婚前优生教育、遗传咨询等等。

2.7 开展医药治疗服务,其中包括预防接种;药物内治(内服);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针灸;理疗及其他物理因子治疗;康复护理;药物外用(敷、贴、洗、擦)等。

然而,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最重要的都应该体现出开展社区康复家庭病床的宗旨、特点和优越性。社区康复及家庭病床原是为了住在社区基层的广大的残疾人和伤病患者就地、就近、省钱、省力、及时地得到康复治疗和服务而举办的,以解决他们“康复无门”的困苦。因此,无论哪一种模式的社区医疗康复及家庭病床,都应该体现出:①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②康复治疗简便廉价,患者负担得起;③康复服务到家到户;④发挥和新生残疾人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

组织分工负责康复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和技术人员、护理人员参加专门的培训和进修,掌握社区医疗康复所需的技能。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护人员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示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然而,社区康复毕竟是一门新学科,是一个新模式和一项新任务,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克服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使之推广普及和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国全科医学,2000,5.

[2] 唐军.社区医学.华夏出版社,2000.

[3] 吴春容.全科医学概论.华夏出版社,2000.

社区康复篇9

社区康复属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有四项核心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主要是指由公法授权的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

社区康复就是一种政府的公共服务。

――它符合公共服务产品的特征。

1. 由公法授权的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政府纳入社区建设大局,而非政府公共组织――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进行协调和督促。

2. 康复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提倡形成服务网络,扩大工作实施面,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3. 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不成比例,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供给。直接产出效益主要为医疗保健康复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区康复在理性上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

公共服务的理性范畴依据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实现普遍人权是公共服务的价值基础。国外许多公共服务的实践都是源自对人的关怀,获得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提供和保障,人权理性最终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政府的共识。1948年12月,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对基本人权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在1966年12月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更具有强制性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则有更进一步的强调。这些内容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公民与国家关系是公共服务的基本依据。从理论上讲,一个具有公民名分的人相对于国家来说,就有了一种契约关系,国家对公民的生活状况产生了责任,它要为公民提供一个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使其享受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在困难的时候得到政府的帮助,使其从自己的国家那里获得基本的依靠感、可靠感和安全感。第三,以需求促供给是公共服务的现实动因。除了人道、人权的价值影响和逻辑的因素外,对于公共服务的追求在许多国家还存在功利主义动因。公共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花钱或由政府主导花钱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它是在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一种消费途径。

“社区康复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意义

――为制定有关社区康复的政策法规树立坐标

以上对“社区康复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阐述,清楚地勾勒出了公共服务的主体、职责边界和所涵盖的社区康复性质。这种阐述的意义在于,它为决策者围绕残疾人社区康复这一领域进行法规、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开展工作树立了坐标,有助于政府职能角色定位和处理好自己与市场、与非政府公共机构、与社会、与弱势公民的关系。

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转型时期,政府是否有适宜的角色意识,关系到行政秩序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政府就是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实施主体,我们常说领导支持重视,工作就好干,领导支持重视就是一种政府行为的体现,残疾人工作,残疾人康复工作,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由大到小,由笼统到具体,实际上都是一种政府的公共服务,政府的事情由政府出政策、出经费来做,从理论和机制上都顺理成章。太原市、长治市社区改制工作进展顺利,政府经费投入也较多,近年来,太原市在社区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2500万元,长治市投入资金1000万元,而太原市、长治市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也较其他地市出色,太原市杏花岭区每年投入社区建设资金100万元,杏花岭区、长治市城区成为了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区。

――使政府及其人员形成自觉的行为

阐明“社区康复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意义还在于,一切有效的公共服务的运转和良好的服务质量并不是随便或偶然获得,它们无一不是建立在清晰的国家管理哲学上面,其目的还是为公共服务实践确立政治理论落脚点和行政价值坐标体系,使政府及其人员能够把公共服务这项既普通又复杂的工程从哲学的层面加以理解,从而形成更加理性的认识并进而变成自觉的行动。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公务人员针对残疾人工作发牢骚:“健全人的事情还管不过来,哪有精力管残疾人!”“医院里病人人满为患,哪有时间去抓残疾人康复!”有这些想法的人,可以说是不清楚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就是要保证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公共服务就是要消除不平等,公共服务就是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不成正比,公共服务就是政府花钱或者政府主导花钱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些先进的省份已经有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政府出钱购买服务给有需求的弱势群体,比如,上海、广东等地政府向医疗机构购买康复服务给贫困残疾人,太原市政府购买公益岗安置残疾人就业。

各级残联的定位

残联不是公共服务的主体,残联是非政府公共组织。残联成立伊始,定位为“半官半民”,后来又定位为“亦官亦民”。回顾近20年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这样的定位是非常准确,也非常科学的,符合公共管理理念。长期实践表明,政府无法有效提供全部公共物品,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承担公共服务的无限责任,残联的“亦官亦民”的定位,意味着政府和社会团体之间的一种有效分工,残联同样可以承担公共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此领域责任的收缩,而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责任方式的转变,但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质疑,各级康复工作办公室主任就是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而吸收其他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残联从中协调,我们称之为“社会化工作格局”。

职能分解和协作

山西省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刚刚起步,作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工作手段,社区康复工作任重而道远。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使社区康复有效、持久开展的保障。实践表明,社区康复涉及到的部门不尽相同,但为实现全面康复这一目标,各部门的职能分解和相互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各级政府政府应该是社区康复工作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特别是基层政府,应有主要负责同志参与并领导社区康复工作,这样有利于合理统筹地管理社区康复,有利于各有关部门的团结协作。

――卫生部门卫生部门是开展社区康复的主要技术力量。医疗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前提,这就决定了卫生部门在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卫生部门应抓好资源中心和康复网络的建设、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从技术角度提高社区康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在社区整体建设和残疾人职业康复、全面康复中发挥作用,使残疾人在享有医疗康复服务的基础上,能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奉献者。

――教育部门残疾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部门应尽可能地为残疾人提供各种适宜的教育机会,提高残疾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残联系统目前,残联的组织建设已完善,社区也有了残疾人联络员,残联除了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全面开展外,残联还积极主动地做了政策上的补充和机构上的完善,如督促各级政府出台了由卫生、民政、财政、残联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国残联针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制定了评价体系,加强社区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完善了机构建设,在基层设立残疾人康复站等等。

――其他部门包括财政、文化、体育、宣传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积极配合,是社区康复全面展开、深入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结语

社区康复的目的是为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服务,为达到这一目的,不是依靠某一个部门所能做到的,必须协调有关部门的参与,通力合作。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其在社区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在社区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能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又能协调工作,以获得社区康复工作的整体效益。

社区康复篇10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16-01

我院自2010年至2013 年12月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在减少病人后遗症,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6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其中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5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8例。

1.2 方法:实施社区护理前通过诊察对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活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环境状态,以及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对病人生活障碍的影响。根据评估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康复护理方案。

(1)心理康复:社区中的脑卒中病人住院期间已形成病人角色和依赖心理,回到家里其负性情绪更加严重,本组病例中有23例心理障碍占38%。因此要先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绪变化,采用解释、暗示、认知疗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激发病人的康复愿望和动力,使病人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并启发家属对患者宽容、理解,积极配合进行康复护理工作。

(2)家庭康复锻炼:根据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制定康复计划,社区护士每天上门为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对家属进行康复技术指导,使家属掌握康复技术以及掌握帮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方法,家属掌握方法后,社区护士每周两次上门检查和指导,以保证家庭康复落到实处。并指导家属根据患者的需要改造居住环境,以保证病人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家庭康复。

(3)进行家庭教育康复:在发达国家,参与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与病人之比为1:1,但我国目前社区康复人员不足。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双向交流式的健康教育,介绍脑中风的发病原因、演变规律、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应注意的事项、如何预防复发等,特别重视心理卫生教育,使病人自觉地改变不良行为和情绪,更好地配合家庭康复。

(4)同时还采用集体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康复的医学知识和服务技术教给家属,使家属掌握康复锻炼的技能以及病人的饮食调节、服药指导等,当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鼓励病人勇敢走出家门,到街道老年活动中心,进行唱歌、讲故事、社会服务等活动,以增添生活乐趣,改善自身体验,达到重返社会的目的。

2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 良Barthel( MBI)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积分评分。首次评定在患者就诊当天评出,第2次评定在首次评定半年后评出。结果: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社区康复前后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比较: ( x ±s)

3 体会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些患者甚至要坚持终身。康复治疗技术实践操作性极强,康复治疗师在康复医疗中有中坚的、基础的地位,影响着康复治疗成败和质量优劣[3]。近年来,随着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康复迅速发展起来,国家亦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社区康复队伍。但康复资源仍十分匮乏而且分布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让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尽可能的早期介入,把握好治疗时机,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各项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

参考文献

[1]白菁.康复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