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0 17:15:57

职业技术专业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定位;人才培养

一、引言

动漫画(以下统称为动漫)产业是以人的创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内容产业之一,在日美韩等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最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影视动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取得非常骄人的成绩,但却处于有产无业的尴尬境地,动漫教育也一度落后,致使我国的动漫事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如今,动漫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动漫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中国的动画教育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更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省市、城市近年来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加速发展动漫产业的热潮。动漫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致使各类动漫人才缺口严重。为此,短短几年内,全国已从几所院校发展到四百多所院校(包括高职、高专、职业技术院校)设立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等有关专业,开展动漫高等教育。不过,在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里,动漫专业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学科如何定位?如何发展?职业技术学校的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去做?恐怕这才是制约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动漫教育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动漫教育不容乐观。首先是国人在观念上应该提高认识。在我国,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只是教育孩子的”,较少有人认识到动画是全民的娱乐。20多年前的中国人更是很难想象“动画是产业”的说法。在当时,很多学校对动漫这个东西采取了回避或者限制的态度。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公然让学生搞“告别动漫”签字活动,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虽然我国曾生产出很多世界上著名的动画大片,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规模,甚至有些知识产权惨遭流失。而今,动漫已经发展为产业,它将为我们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这已成为所有业内人士和政府部门的共识。

其次,从国际上来看动漫产业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影响:目前的国际动漫产业,欧、美、日、韩呈争先态势。在英国,动漫产业是它的第一大产业;美国的影视动画、网络游戏业已经成为超过好莱坞电影业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日本动画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前茅,动画产品出口额已然超过钢铁产业;韩国网络游戏业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项调查显示,国外出品的漫画、影视动画片和音像制品、服装、玩具、电子游戏产品等占据了超过90%的中国动漫市场,本土产品只占到不足10%的市场。中国动画片也出现了被国外动画片扼杀的危机。严酷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对动漫产业的认识。

再次,是动漫教育的滞后:尽管中国动画起步早于许多国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解放后中国动画只是政府行为,动画片生产也是电影产业的一小部分。当时开设动画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更是凤毛麟角,也就谈不上所谓后续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动漫产业和动漫教育离开了市场化运作,虽然生产了号称世界大片的作品(《大闹天宫》等),但最终没有逃离市场的惩罚,致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动画呈现出有产无业的状况。

我国的动漫教育虽然起步时间较短,但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开始蒸蒸日上。动漫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动漫“人才”需要懂艺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动画人才队伍,才是繁荣我国动画产业的重要前提。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就必须承担起为民族动漫产业培养人才的任务。

三、职业技术学校动漫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院校的动漫专业都是在早期的美术、计算机或数字媒体等专业基础上嫁接而生的,基础很薄弱,尤其缺少高水平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动漫专业的教师是在边教边学中成为动漫的专业师资。甚至某些院校设置的所谓“动漫专业”中,没有一家在教授漫画课程。所有的“动漫老师”,都在教如何画动画片。只不过,有些院校“坦白”说自己是“动画学院”、“动画系”,而更多的院校,是在以“动漫”为幌子,招收“动画”的学生。动漫教学的师资极其缺乏,这些与日、美、韩的动漫专业师资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之所以全盘学“动画”,是因为国内目前根本就没有适用于院校的、具有权威性的漫画教材。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遇到了师资缺乏和教材落后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要培养高水平的漫画教师,需要建立起一支技能全面,又能互补的动漫师资团队,只有团队加强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动漫教学环境。院校应在动漫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不遗余力,而动漫师资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内便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如果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给这些开办动漫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更会对动漫产业发展、动漫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纵观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具体分析分析如下:

1、动漫人才的培养问题

动漫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动漫教育界讨论的最大热点,学者们众说纷纭。从研究和争论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到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界对动漫人才的培养类型存在着分歧。部分学者认为从我国动漫人才需求来看,应该增加动漫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王兴胜指出我国动漫产业急需操作型、执行型人才,而各院校的动漫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显得盲目,培养的毕业生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不能立即上岗工作,教育与需求相脱节。[1]一些学者则主张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许广彤和李征认为,动漫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力和个性,片面强调学生的动画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都是错误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精湛的动漫制作技术,还要灌输给他们先进的动漫设计理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2]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方案。雷宇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各院校的不同职能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术学校应该重点培养操作型的人才,而普通各院校则应该重点培养创新型的人才。[3]唐湘晖认为,我国动漫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多方面发展,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和技巧,旨在培养艺术型人才。[4]其次,从动漫人才培养的形式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趋向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研究成果既有从理念上的阐述,也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孔晓明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利用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企业所需的动漫人才。[5]吴红针对目前我国动漫人才奇缺以及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探索“校企合作、定向招生、委托培养、以岗位定生源、以需要定规格”的人才培养途径,并提出了政府动漫园区与各院校动漫专业合作培养动漫人才,或者直接由海外进行动漫人才培训等方式,以落实动漫人才培养的方案。[6]

2、动漫专业教学问题

动漫专业教学是我国动漫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针对我国动漫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

第一,关于动漫教育课程设置。朱方胜提出按照动画创作的前期、中期、后期这三大流程,进行不同的人才定位,分门别类设置动漫教学课程,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7]杨勇的方案更为细化,提出应采用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体系,在前两学年内完成通用能力课程,达到对动漫制作流程的认识和了解,三四学年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形成“通用能力达标,方向能力选项”、“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8]吴少军建议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以艺术基础课程为主;第二阶段以项目制作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为主;第三阶段主要是以岗前培训为主。这样即保证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又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使学生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9]刘红健、原峰山认为目前动漫产业中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所以动漫专业的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课程,适当扩大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并把教学实践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10]第二,关于动漫专业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罗菁晶认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存在多方面的优势,例如:解决师资水平差的教学现状、减轻学校的教学投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等。[11]张刚提出,学校可以参与到企业动漫制作过程中,通过做订单和项目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动漫市场以及它的运作流程,作者认为这种项目制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12]针对目前动漫教育中还缺乏成功的校企合作教学范例的现实,目前大多数企业和院校均难以成功合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议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院最好独立投资开发动漫项目,既锻炼师生,又可以创立品牌,甚至开发衍生产品,从而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关于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

动漫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实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开设实习实训课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实践性训练。二是校企合作,学生参与企业运作,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当下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在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从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看,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师资缺乏、招收的学生过多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职业技术学校的动漫实验室建设都明显不足,实验课时普遍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从社会实践看,动漫专业学生也面临严重障碍。首先是国内动漫公司数量少,动漫专业学生多,能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少。随着近几年动漫专业的火爆,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的学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国内真正意义从事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开发制作的公司却并不多,大多数打着动漫公司旗号的公司往往从事的是影视后期加工、建筑游历等相关行业的制作,这就导致了看似动漫就业市场人才供不应求,但是实际上提供真正对口的岗位进行实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次是大多数动画公司着眼于眼前利益、经济利益,往往把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拒之门外。这也和目前国内动画公司的实际运作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日本、欧美动画片做加工,这一类公司生产的产品往往在时间上有较高的要求。另一类主要从事原创动画的开发和制作,这一类公司对员工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由于当前各院校的动漫教育与动画公司的实际运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动画公司要求高,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进入公司实习,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又苦于无法进入动画公司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视艺术为灵魂,技术为血脉;学生学完动画基础课后,在专业老师与班主任的引导与协调下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影视动画制作形式,在学习和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岗位。动漫专业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制作经验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在学校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进行练习,还要让学生到动画基地企业、影视广告公司去亲身体验项目实践与学习。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体现了“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以工作带学习”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缩短学科教学与职业岗位间的差距。我们不仅以就业为目标、以实用为准绳,还要培育学生具有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面向全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总结

总之,中国动漫业要腾飞,必须走动漫教育为先的道路,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动漫教育上寻找突破口。要加强对培养动漫人才院校的投入和扶植,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动漫教育抓起。加强对动漫编剧、编导动漫制作、动漫产业化运作和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培养院校与业界、市场的良性互动。只有把人才培养放到动漫业发展的首位,才能做强产业,才能实现中国动漫业的振兴。

[1]王兴胜1浅谈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J]1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许广彤1李征:浅议中国动漫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J]1电影评介,2008,(10)1

[3]雷宇1关于我国高等动漫教育发展的思考[J]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4]唐湘晖1浅析目前动漫教学中存在的误区[J]1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6)1

[5]孔晓明1动漫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内涵研究[J]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1

[6]吴红1动漫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1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5)1

[7]朱方胜1动漫教学之我见[J]1剧影月报,2005,(6)1

[8]杨勇1高职动漫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措施[J]1成功教育,2007,(7)1

[9]吴少军1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探讨[J]1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11)1

[10]刘红健,原峰山1引进动漫企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设想[J]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教学实减中,反思是对教学行为的重新审视,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教孕的得失成放,吸取教训,权军经脸,才使救学实减更合理,更有效。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否则即使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是毫无改进的简单重复,教学水平没什么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落榜生,在学习上,基础薄弱,漫无目的,主动性差,方法不当,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面对以上学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1、反思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其显著特点是培养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向社会输送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与普高以升学为目的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同。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领悟为原则。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仍未走出传统教学的樊篱,教学特点不明显,理论教学偏重于实践教学。

笔者刚进人职业学校教书时,按部就班对定理的内涵,公式的推导,原理的分析,一点一滴的讲授,听得学生从皱眉瞪眼到恢恢欲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意识到这样讲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痛定思痛,通过调查学生学习感受,学习教育教学经验,我看到了问题所在:没弄清楚站到讲台上的目的是干什么,只把上课的目的放在了完成“教”的任务上,以为教完课本就算交差了,而没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有没有必要这样教,学生需要学什么,要怎样学。

理清思路,我及时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方案,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上采取低台阶,稳步走的方式,降低理论知识的深奥抽象性,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去讲述,将死板的定理变活,使定理形象化物质化,使得学生容易接受,掌握。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由厌学到愿学、爱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教学模式,精讲多练,强化实训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递—接受的方式,但接受不等于理解,不等于会用。笔者教电烙铁的使用时,事先在课堂上讲了电烙铁的结构,好坏的判别方法,工艺要求,操作要点等,并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原以为准备充分,学生应该轻轻松松就能学会,但其结果很不尽如人意,在实际操作时,有的烙铁头部有凹坑,学生看也不看拿起就用,有的烙铁内部断路或短路,学生也不知道事先要检查。还有的学生姿势不对,甚至不知道松香怎么用,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看此情景我便现场教学,边演示边讲解,并让学生跟我一起做,在做的过程中引人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很快学生就进入状态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放不开,深怕学生操作有闪失,做不对,做不好,总是事先把相关概念、基本要求、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等,讲了又讲,强调了再强调,总认为学生记住了才能会做,做不对是因为没记住或记错了。笔者认为在实际动手操作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做,不要怕出错,出错不一定是坏事,在他们出错以后及时纠正讲解才会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到,这件事谁是主角?老师做的时候学生干什么?学生做的时候,老师起什么作用?要从学生怎样能学会,怎样能学好的角度去设计教的模式。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知来源于实践,鉴于此,笔者坚持实践—认知—再实践—提高认知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如下模式:第一阶段:认知准备。这一阶段讲解、示范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学生从视觉形象的直观上来观察操作要点,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为规范操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分块训练。一个复杂的技能操作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可以把操作过程分成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分别加以训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要给予太多的帮助,否则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去做,才会发现问题,才会想怎么去解决,才会把学过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在以后的实践中自觉自如的运用知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在学生已经分步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把技能操作由单一训练变为综合训练,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合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技能操作的协调自如。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对操作技巧有更熟练的把握,对操作步骤的差别有更细微的辨识,对操作质量的优劣有更科学的评价,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教学时,要以训练为主线,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感悟提高。

3、反思教学资源。善于发现,巧妙利用

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问:“xx,请你来说说这道题选哪个?,生:“选Ao”师:“选A吗?”生紧张:“选$o”师皱眉:“好好想想,怎么能选B呢?”生低头,小声:“选C,”师怒:“这样的题我们不讲过吗,很明显选D嘛!行了,坐下吧。”学生窘迫的坐不了,还是不知为什么选D,其实当学生说选A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说说选A的理由,以充分暴露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再加以引导这样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上述情况由于教师的武断处理,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高度紧张无法正常思维。HTtP//:

笔者在讲电阻的测量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问学生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大声回答:“有伏安法,惠斯通电桥法!”我点头称赞,忽有一生低说:“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我疑惑,课本上不就讲了这两种方法嘛,我示意他说下去,生:“用万用表的欧姆档可以直接测量电阻值。”是啊,这个方法简单又实用,我的思维却仅仅局限在个别章节中,我很佩服的表扬了这个学生。课堂上常会出现师生意见分歧的“异常”情况,作为教师应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而不是一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充分得到发挥,才会进出奇思妙想的智慧火花。即使学生的有些认识也许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荒谬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则必然会挫败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暂时性错误作为宝贵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三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这为H省实现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有效解决乡村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1H省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

1.1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乡村振兴为H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具体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一体化”等,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诸如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提高其附加值,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品牌;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和农业产业链条等。这些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需要提升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也都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1.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下,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实现农工贸和产加销一体化。[3]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努力和举措的协同推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加快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诸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农业提质增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等。这些举措有利于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所以,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于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也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1.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农民致富。随着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农村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既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规格、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为H省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品牌化,而农业品牌的设计、包装、营销等环节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大量的适应农村转型升级的技术人才,以此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1.4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目前,H省和市州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以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保障等,这为H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既调动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地方政府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拓宽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发展思路,努力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5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作为H省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4]其重点在于为贫困者改善“造血”功能,传授一技之长,以此帮助贫困者摆脱落后,增加实际收入,从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作为H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以传授一技之长为贫困者提供智力支持,尤其为青少年贫困人口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此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稳定开展,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H省职业技术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挑战

2.1生源不足和民众认可度不高。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是地方性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且层次不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且基础不好,个别学生纪律性不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影响了他们今后发展的出路和就业选择范围。加之社会上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偏见,部分民众认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学历不高、就业前景不乐观,也学不到什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前景不乐观,使得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招生困难,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缺乏后劲,并由此削弱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2.2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有待加大。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H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仍相对落后,影响了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均衡性。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尽管近几年H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实施和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但政府对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支持尤其是财政经费支持还有待加强,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存在着实训基地设备老化、规模数量较少、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贡献度,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协调。在H省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里,有的开设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的缺少地域性专业,尤其是缺少一些与本区域发展相符合的专业,与地方企业发展需求不对接,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从而影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就业。另外,有的职业技术学院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对市场的承受力缺乏充分考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专业课程设置不相适应,因此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资源、机制之间的协调、平衡现状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一定距离,构建系统机制与完善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2.4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乡村振兴是乡村所有人的振兴,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对挖掘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现实中,部分专业教师为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教学,并没有从企业或者生产一线过渡,实操能力有限,导致“双师型”教师匮乏,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5]部分职业院校注重学历教育,学生一进校不是鼓励其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是鼓励其参加函授本科或自学本科考试,或是鼓励他们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忽视了现阶段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学生及家长的目标要求不相一致,导致学生的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偏差。

3以职业技术教育推动H省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

3.1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宣传力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H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6]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有力举措。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落实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保障。要发挥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和手段,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要开展好教学成果展示会、教育政策咨询会、供需见面会、先进典型推介会等活动,定期召开学生与企业家对表会议,积极组织相关机构或相关专家进村入户,帮助家长和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当前学生就业的特点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3.2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支持。为了适应乡村振兴对高素质劳动者或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促进H省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明确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责任,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尤其要加大对办学基础设施落后的职业技术学院的资金支持,多渠道增加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资金,以此缩小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二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项资金规模,以奖励性补助形式对市场急需的实训基地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市场认可度高的实训基地给予经费支持。三要按照上级相关资助政策,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鼓励和帮助贫困学生安心学习、早日成才。四要加大奖励支持力度,要根据办学绩效情况,对于办学质量高、就业率高的职业技术学院给予奖励,充分调动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积极性。3.3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首先,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农业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的优势,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为乡村振兴培养适用型人才。其次,根据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压缩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率低下的专业。再次,职业技术学院应主动与乡村企业加强合作,开设对口专业,将实践教学与乡村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工匠精神”教育思想,以潜在手段增强学生的乡村振兴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3.4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需要一大批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作用。正如在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因此,要探索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锻炼、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建设包括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基层农广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专业农业院校等不同层次的培育机构和培育方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要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及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向提高整体质量转变的要求,调整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3.5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是促进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H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本“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等,[7]学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其它地区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注重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技能提升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敢于担当、团结协作等。要摒弃片面的人才培养观,注重职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强化其综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畅通乡村智力、技术、管理通道,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从而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

[3]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54-61.

[4]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5]周怡安,宋国芳.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08-111.

[6]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特点与优势

(一)青岛市对发展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上重视,领导上得力

青岛市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过渡型经济的特点尤为明显和突出。青岛的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大大高于农业产值,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同全国其他地市一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岛市中等教育的结构比例需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十分严重,矛盾更为尖锐。青岛市委及市政府较早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重视发展本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青岛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经常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听取工作汇报,视察学校,注意做好决策、监督和检查;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亲自联系学校,帮助、指导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市教育局也成立了相关科室,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支持办好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思想上的重视和领导上的得力,既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发展好的一个关键而有力的因素。

(二)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发展稳健,并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在思想重视、领导得力的基础上,青岛市认真吸取了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训,注意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办学形式,逐步推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伊始,青岛市就注意避免“一拥而上”的现象,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及可能,通过加强宏观控制,利用条件和优势,采取改办、新建、联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在对原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挖潜的同时,从本市普通高中校数量多、密度大、基础较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逐年压缩普通高中的学校数和招生规模,将一批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普通高中改建为职业中学(中专),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目的。同时,通过鼓励、支持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职合办学、企业和乡镇自办职业技术学校等做法,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由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的情况,既解决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校的活力。目前,青岛市职业中学(中专)的主要专业已全部实现了联办,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健康的发展。

由于加强了宏观控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出现了少见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城镇已基本实现了普及职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目标,大大缓解了全市经济建设所需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已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青岛市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地区特色比较明显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市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办出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青岛市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导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针。“一个中心”,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根据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重点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建设。“两个导向”,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为外向型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青岛市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中,青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青岛市外向型经济的顺利、迅速发展,根据统一的规划目标,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大专业系列教育规划,加强了以电子、港口、旅游、酿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建设。二是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导向。无农不稳,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蚕、渔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是青岛市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青岛市农业资源的优势,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青岛市改革了传统的农科类综合技术专业,突出了种、养、加工技术专业,强调了实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训练,使农类各专业的建设逐步走向合理。

(四)青岛市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努力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重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同时,青岛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努力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强化了校际中心教研组的建设,各学校也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搞好各种教研活动,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教学研究机构。

青岛市还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下大力气抓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立专业教学、技术服务和实习生产三位一体教学新体系的工作中迈出了一大步。

青岛市还进行了职业技术学校“双证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机械专业试行了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高中(中专)毕业证书,由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等级合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使业务部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督促学校办出特点,提高质量。此外,还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检查、对比,抓好典型,推动整体改革。2004年,青岛市共评出12个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和10个先进专业,作为骨干与榜样加以推广,促进了全市学校改革的深入。

困难与问题

(一)师资问题十分突出,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便不会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原来就在职教岗位任教的教师,占少数,主要分布在普通中专和一些技工学校。这部分教师从事职教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但一般年龄偏大,且学历水平较低。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一部分教师,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这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时间较长,有学识水平,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搞职业技术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四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不多,在教学上面临不少困难。

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来源不稳、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地讲,第一,专任教师人数较少。第二,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低,尤其是职业中学(中专)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更低。第三,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基础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第四,缺乏可靠的来源,教师流失时有发生。因此,师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发挥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尚不够合理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上,青岛市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也产生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统筹安排,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仍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办的长线专业过长,而难办、急需的短线专业过短,适应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明显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的层次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青岛市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据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度报告中的统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人数达到了68%,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教育后直接或间接就业,这一类青少年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这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严格的职前教育训练,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别是在农村。在青岛市这样一个农业生产仍占有相当比重、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视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初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亟待改善和提高

管理问题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的说来,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效,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职教的特点、质量和效益。

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对口管理。普通中专、中等师范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其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绝大多数职业中学(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少数联办学校实行双重管理。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的,其好处是可以调动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专业课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也便于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但对口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封闭性和各自为政,由于对口管理,客观上难以统筹安排,往往导致一些学校、专业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师资设备利用率低,毕业生交流困难,办学效益差。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缺乏稳定、足够的经费保证,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同一些先进城市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差距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经费少,缺口大,且没有稳定的来源保证,明显落后于不少兄弟地市。有的县甚至将上级下拨给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费截留,不少单位经费得不到落实,还有的拨了专业经费却停拨了正常办公费用。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少,专业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实习问题难以解决。这种状况与青岛市的经济基础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相称,近两三年来,经教育部门多方努力,情况虽有所缓和,但问题远没有解决,仍需进一步重视和努力。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有关部门及学校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过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实际动手能力差,工作适应期长,不受用人单位欢迎。造成质量差的原因较多,一是生源差,同普通高中比较,除少数中专外,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分数一般低于前者。二是师资薄弱,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均少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学条件差。四是一些中等学校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不明确或不落实,总想向普通高中看齐,没有办出特色。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质量不高将导致毕业生的出路困难,直接威胁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由于青岛市劳动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目前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也已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大的现象。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把提高质量的工作抓好,以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结合青岛市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设想,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校生人数将大大增加,学校、专业的结构与层次将向地方化和高级化不断深入,整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的在职提高教育和重新训练任务将大大加强,并将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了迎接挑战,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上述目标,青岛市将以解决现有的质量问题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师资、经费、管理等关键和重点,从加强科学研究、拓宽职教功能,加快配套改革、确定规划步骤着手,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利、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山东职业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青岛社会科学院.青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5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而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设置和市场要求的有效结合能够极大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探讨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原则,并且提出专业合理配置的相关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它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状况密切相关,按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经营职业学校,把握市场的要求,就抓住了办学的主动权。如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了与市场,离开了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脱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人才需求合理预测的前提下,在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下,经过反复认真地论证后,对专业设置作出理性决策。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

综观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教育,扎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就业市场,不能为当地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1.2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特定职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把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一个行业的工作,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把企业的培训提前到学校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相关技能更加完备。

1.3学科交差类专业成为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员工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才也可以升迁,升迁的方向是一线主管或者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公司的战略决策,这需要相关的技术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实施。而这些岗位需要的是复合交叉型人才,所以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顾自身条件开设新专业,盲目攀比,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声誉;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稳定可靠的行业依托,导致部分院校急功近利,专业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适时调整,按照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建设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在专业化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超前意识,主动适时地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具体来讲,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真正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同一职业领域的人才规格、专业目标有特定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来进行。

2.2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专业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体系,突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3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专业,以成熟专业作为基础,适时调整和修正,设置新专业;同时基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增设新专业。

2.4条件成熟、设备兼容

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地与现有教学设备相兼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规模效应。

2.5传承优势和创新相结合

职业学校既要有稳定的优势专业,显示特色和实力,又要有适应社会急需的创新专业。专业创新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常规专业进行改造或者是根据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原有专业的教育内涵,拓宽知识面,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及时设置新专业。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交叉整合来设置和建设专业学科。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对策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工艺型、执行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的,所以专业的合理配置显得比较重要。要达到专业的合理配置,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专业定位要准确、合理

高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愿望,应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以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兼顾其他需要;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基础和受教育者的需要;要考虑学生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和就业趋向;也要考虑学校具备的办学层次,切不可盲目攀比,不顾自身条件而任意拔高或盲目赶潮流。

3.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无须追求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要的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每个行业岗位可以设置一个专业,而对于变动性较大,需求量不大的岗位,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3.3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现代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做好专业的调整预测研究,确保新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度的超前。适度超前设置的专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专业设置和建设适度超前,还容易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学校办学主动权,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声誉。

3.4冷、热专业相互搭配

热门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因此,要在主客观条件和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设置热门专业,社会有需求就设置,不需要就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发展,满足企业需要;冷门专业条件比较艰苦,社会需求量不大,学生不愿选报。但今天的冷门,明天可能就是热门,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专业设置时,不应当头脑发热,而是高瞻远瞩,合理配置冷热专业。

3.5突出特色品牌专业

特色就是我有他无、他有我优,而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文化内涵。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在特色品牌这个高度上,没有特色不会被人记住,没有品牌就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要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积淀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发相关的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氛围和学习习惯等。一个专业成了一个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才达到一个高度,专业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诠释。

3.6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在职培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不同专业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满足岗位变化和从业人员的转岗及再就业要求。除设置学历教育专业外,还应积极开办短期培训专业,当然,这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辅相成,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学生在学历教育中,通过培训,学得一技之长。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6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市经济处于重要转型时期,而当前我市人才状况还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全市企业165.46万从业人员中,技能人才只有48.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29.49%,高级技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3.43万人,仅占技能人才总数7.0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践“*”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市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镇(区)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抓住机遇,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坚持体制与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灵活开放、自主规范发展,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目标任务。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职业技术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下同)每年招生1.4万人左右,在校生达4.2万人;重点建设6—8所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部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将其中2所建设成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6—8所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部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建成省级以上实训中心,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建成市级以上实训中心,并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

二是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重点建设好现有的2所职业技术学院,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万人以上;同时将市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为主,学校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力争将上述3所院校建设成为部级或省级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

三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各镇(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职业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镇(区)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中心的作用,优化整合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资源,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对农村富余劳动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机构要切实承担对农村富余劳动人员的培训任务,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依法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变单一政府办学为多元市场办学。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依法加强管理与监督。重点扶持重型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它技术密集型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加强企业自我培训。

五是实施*市技能人才培养“2553”计划。从*年起,每年培养中级技工2万人,高级技工5000人,技师500人,高级技师30人。至2010年,使全市技能人才达到61.5万人以上,其中高级技能人才达到6.2万人以上。

六是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市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新生劳动力培训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市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要发挥职业培训的龙头作用,向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开放各类技能培训练习场所,提高各类学员的技能操作水平,并给通过考评的学员发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一)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在市政府领导和统筹下,部门协调,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由教育、发展和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科技、经贸、农业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解决重大问题。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强化市、镇(区)两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领导责任,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落实政策和措施,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二)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要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配合我市组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镇(区)际区域合作,进一步高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打破地域界限,骨干专业要跨镇(区)招生;积极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职业学校及个人合作办学,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联办及私人办学等多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推动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积极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按照我国法律法规,与我市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办学。

各类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单独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倡、鼓励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为职业技术院校提供兼职专业课教师、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在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训中心,参与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科研活动。

四、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一)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

市教育部门要会同劳动部门制定市级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及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实习实训设备设施配备标准,为全市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提供指南。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元投资、开放共享的原则,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扶强扶优,分别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印刷与包装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我市大中型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互惠互利的实训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在我市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点引导、扶持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二)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和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养培训工作,市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100%,专任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3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70%以上。积极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技术院校担任专、兼职专业教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改进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办法。鼓励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和进行专业实践考察,鼓励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成为“双师型”教师,对获得相应资格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并在评聘职务时予以优先。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三)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结构,重点办好面向我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增强其适应性。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行业积极参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业余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组织不考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把职业技术院校办成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同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需要,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满足求学者就业、创业、转岗、更新知识、增强技能等多种需求。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科技、经贸、农业等部门与各镇(区)要通力协作,*—2010年切实组织实施好*市技能人才培养“2553”计划,保障全市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快速提高。

(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衔接。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鼓励职业技术学院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协作)办学,避免重复学习,优化培养过程。逐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深造的比例,适当增加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

五、健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镇(区)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市配足职业教育专职管理及教研人员,镇(区)配备职业教育专职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可配备教研人员,加强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加强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把*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和分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导向;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利用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做好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咨询、指导、推荐等服务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措施和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水平等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并将各项指标纳入各镇(区)年度考核内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院校评价机制和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职业培训评价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作为衡量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估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内容和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坚持把提高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评估职业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或优先录用;完善技术职称的评定制度,理顺技术人才的工资体系;将职业技术学院及省级以上重点职业技术学校确定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定点学校”,作为政府认定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四)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原则,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到2010年,职业技术学院及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加强专业教育相关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教学内容要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取得职业技术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中级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切实保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主要用于职业技术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更新和改善办学条件。市、镇(区)两级政府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作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支持镇(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实习实训设备配备和实训中心建设,以及跨镇(区)招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宿舍建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投入。镇(区)也要划拨相应比例的配套经费,上下配合,加速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市镇(区)两级政府要对民办职业技术院校在建校用地、校舍、实验实操设施设备、正常办学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逐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使其安教乐教,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市、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部门以及工会组织要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责令改正而未改正的企业,当地政府可以全额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发展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

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费优惠政策,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办好实习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为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职业技术院校应面向市场,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开拓培训市场、合作办学、借贷、争取社会捐助、创办实业等途径,广开筹资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7

在经济与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较好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更新换代速度,各类技术发展变化的更迭,无不彰显着此时正是大力发展各个省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事业的良好契机。本文以江苏省13个市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例分析,尽管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因此,在拥有坚实经济基础与国家政策支持的条件背景下,开展江苏省财经商贸类职业技术教育现状与评价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江苏省13个市2013-2017年5年间的职教投入产出效率指标,运用DEAP2.1软件,采用DEA-BCC模型与DEA-Malmquist动态评价来处理搜集到的数据,并得到相应结论,以期可以帮助广大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职教专业学生,各类职教学者,使他们对江苏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开展评价,以期为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更新换代,教育现如今已成为各个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1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江健龙认为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数量必须要适中,具有可使用性,因此,选取了教学科研人数,科研经费投入以及论文的发表数量作为指标[1]。张丽颖,蔡瑾,王咏芳从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着手,以江苏太仓市为基础,选取教职员工,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等指标,研究资源配置效率[2]。Ahn,Cooper,Chams利用科研经费,科技人员经费,毕业生人数以及当年的科技成果收入作为投入产出指标,分析美国高校的投入产出情况[3]。Vanden等加入了学校专业规模,科研经费,学术环境等指标,分析科研效率[4]。2.2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方法的探索。刘海燕使用DEAP2.1软件(数据包络分析法)以江苏省为例进行教育效率分析,以期科学合理的评价江苏省的教育绩效[5]。秦美萍、孙俊华用BIA方法研究了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公共支出情况,构建收益归宿分析模型,以研究其职业技术教育的受益分布程度[6]。洪小娟,张聪,朱卫未通过运用DEA和Malmquist法对江苏2007-2016年,对其行业面板数据予以分析,研究创新效率[7]。王震远,朱少红对中国31个省份的职教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其效率值,分析31个省份的效率数据[8]。2.3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刘頔在分析职业技术教育效率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对职业技术教育效率影响较显著的因素有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9]。岑研梅在对广西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开设的数量以及分布对比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专业的集中度设置、招生规模、学校与下属学院的专业定位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较大[10]。蔡文伯,翟柳淅通过对中国31个省份(2000-2014年1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DEA-Malmquist模型,分析我国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效率,表明,生均事业性经费和生均基本建设经费等指标均对职教发展有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对其影响较弱[11]。毛东升,张晶晶认为,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服务企业意识,各个职业专业设置以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都是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因素[12]。2.4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对策建议的研究。邢晖,和震,高鸿,李洪渠,李小鲁,沈有禄在将国内职业技术教育与国外对比之后得出建议,国家要对职业技术教育保持一种公平发展的态度,地位需稳固,职校学生要着力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各类职校选取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发展模式,大力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以适应时展潮流[13]。陈晨,祝木伟,魏贤运,陆群通过对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之后得出结论,江苏省职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应该制定合理的财政拨款体系,提升拨款金额,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等级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政策[14]。孙琳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DEA分析研究得出结果,国家应该将职业技术教育摆在一个相对公平的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以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此外,各个省份的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实施相应的学校发展规划以及学生培养标准,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省份,可结合自身发展开发出新的教育模式[15]。陈向阳老师在研究过江苏省2008-2012年5年间的面板数据后,认为,各个国家及其政府要做好自身的领导作用,发挥好自身的宏观调控手段,制定相应的经费投入标准,各职校单位可提高兼职教师数量的比例,确定相应的拨款额度[16]。综合以上文献综述,显示出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依旧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多局限于一定地域范围,如:国内关于江苏省进行的职业教育研究;国外对于美国进行的职教研究,相对来说,研究不全面;②多数学者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所选取的指标不同。

3DEA模型的建立

3.1效率评价模型。DEA方法,由学者Charnes等人提出,也就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非参数效率评价模型,是一种使用数学规划,基于被评价对象间相对比较的效率分析方法。DEA的第一个模型是CCR(Charnes-Cooper-Rhodes)[17]模型,CCR模型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其得出的技术效率包含了规模效率的影响,可用以下形式来表示:minθs.t.∑nj=1Xjλj+S-=θX0∑nj=1Yjλj-S+=Y0λj≥0;j=1,2,…,nS+≥0;S-≥0CCR模型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但是项目单位有可能处于规模递增或递减中,规模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因此1984年的时候,Banker等人提出BCC模型,其是基于规模可变的基础上来的。1953年,曼奎斯特等人提出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主要测量绩效的变化情况,以距离函数为基础,有多个投入与产出指数,通过输入确定的投入产出数据来定义距离函数[18]。除此之外,Malmquist指数还可用来分析各个投入产出效率的变动趋势。3.2数据来源。本文选用DEA数据模型,以《江苏省统计年鉴》和《江苏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为例,选取2013-2017年的投入与产出数据来进行研究。3.3指标体系。本文基于DEA模型,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从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入手,选取可得数据,从而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率研究,后构建了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投入指标为学校数量X1(所)、专任教师数量X2(人)、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X3(万元);产出指标为在校学生Y1(人)、毕业生数Y2(人),如表1所示。

4实证研究与分析

4.1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静态评价。①综合技术效率分析。基于DEA-BCC模型,选取江苏省13个市2013-2017年5年间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分析其综合技术效率,如表2所示。66、0.883、0.923、0.937,5年间的效率均值是0.785,2013-2017年的数值持续起伏波动,江苏省各城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稳定,政府及各学校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并未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第三、除南京、南通以外,扬州、宿迁、淮安、泰州只有个别年份的综合技术效率达到了1,数据有效,其他城市5年间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均不为1,说明江苏各地区职教发展不均;第四、根据表2数据分析,2013-2017年间江苏省13个城市中,南京、南通、盐城、扬州、泰州、宿迁6个城市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值超过了5年间的总均值,各地职教发展效率不均衡。②纯技术效率分析。根据DEA-BCC数据模型,在对江苏省2013-2017年5年间的纯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如表3所示。根据表3的数据可得:第一、在2013-2017年5年间的纯技术效率江苏省13个市中只有南京、南通、扬州和宿迁的均值为1,数据有效,整体来看,13个市5年间的纯技术效率均值要高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第二、2013-2017年5年间江苏省13个市每年的纯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0.899、0.895、0.924、0.963、0.981,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32,高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很多,江苏省职教的纯技术效率均值处于较高水平;第三、纯技术效率均值的波动程度相较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相似,二者呈现正相关分布;第四、南京、南通、盐城、扬州、泰州、宿迁在2013-2017年5年间的平均纯技术效率数值高于5年间的总均值,情况较之综合技术效率相符合。③规模效率分析。将表1中的职业技术教育5个投入产出指标的各个数据投入DEA模型中,得出江苏省13个市2013-2017年5年间的规模效率数值,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数据可得:第一、江苏省2013-2017年5年间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效率均值南京、南通和扬州数据值为1,DEA有效,教育投入规模可观;第二、2013-2017年间江苏省的职教规模效率年均值分别为:2013年为0.856、2014年为0.780、2015年为0.814、2016为0.913、2017年为1.012,5年间的规模效率均值为0.987,2017年的规模效率均值超过了总均值,江苏省2017年对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投入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第三、2013-2017年5年间江苏省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效率市均值分别为:南京1.000、无锡0.890、徐州0.847、常州0.823、苏州0.898、南通1.000、连云港0.773、淮安0.850、盐城0.732、扬州1.000、镇江0.715、泰州0.725、宿迁0.888,其中南京(1.000)、南通(1.000)、扬州(1.000)这3个城市的规模效率均值高于5年间的总平均效率,说明相比于江苏省的其他城市,这3个城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投入较高;第四、对江苏省13个市2013-2017年5年间的规模效率数据分析后发现,规模投入模式呈现递增状态,表明江苏各市正逐年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4.2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本文经DEAP2.1软件分析,对江苏省13个市2013-2017年5年间的职业技术教育效率值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结论如表5和表6所示。由表5可得:第一、2013-2017年间江苏省13个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1.056,平均增长7.1%;技术进步均值为0.785;纯技术效率均值为1.052,平均增长4.0%;规模效率平均值为1.003,增长3.0%;技术进步指数平均下降20.9%;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15.3%,2013-2017年5年间江苏省13个市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变化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投入成正相关;第二、从江苏省2013-2017年5年间13个市的动态评价数据中可知,2013-2017年5年间江苏省13个市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指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都各自呈现出增长或者减少的趋势,DEA-Malmquist指数不稳定,江苏各地区的职教投入产出效率同样存在着不稳定性。由表6可得:江苏省13个市2013-2014年与2014-2015年间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效率值是上升的,而2015-2016年与2016-2017年间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效率值是下降的;2013-2014年与2014-2015年间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进步趋势是上升的,2015-2016年与2016-2017年间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进步呈下降趋势,说明江苏省2013-2017年5年间13个市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二者的变动趋势一致,二者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且DEA-Malmquist指数有高有低不稳定,江苏省的13个市的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也存在着不稳定性。

5结论和建议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8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担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重大任务。因此,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和教材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撑。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的重要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贯彻“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党的“十六大”对全国各类教育提出的总要求和根本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既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归宿。因此,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服务意识,为广大青年成才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客观依据。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考察市场、分析市场、研究市场;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变化,使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相适应,克服以前部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滞论文格式后性和盲目性:一种情况是默守陈规,多年一贯制在“传统专业”名义之下招生培养,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种情况则是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赶时髦,不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头脑一热就开办一个新专业。同时,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劳务市场走向,不断调整对原有专业的改造、调整供过于求的专业,增加供不应求的专业,自觉主动地接受市场调节,将过去“我培养什么你接受什么”变化为“你需要什么我培养什么”,真正做到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办学之要,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意识,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厚的文化素养。因此,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把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教师的政治素质始终放在首位,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严管理,严格考核;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参加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要特别加强专业实践锻炼,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广大教师围绕教学工作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研学术水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既是教授、讲师,又是技师、工程师、经济师或会计师,适应职业技术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当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搞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和长期任务。

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永恒的管理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已成为众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共识。为此,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领导,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教学管理制度与体系建设,在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分配制度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同时,还必须在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实践性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学校专业建设、外聘教师管理等各环节制定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严格执行,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对教学加强领导与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面向生产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四、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学课程和教法改革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体现这一与时俱进的思想,要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要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对部分课程不能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删除那些脱离时代及学生实际的过时的内容,增加更多体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新兴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电教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信息量。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增长才干。通过实践来强化学生的群众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9

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的困难和不足

湖北是教育大省、强省,高校数目达60所之多,但培养林业人才的高校或专业屈指可数。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计算部属院校华中农业大学,目前湖北独立承担林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只有一所,即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办了相同和类似专业,一些学校开办了园林类、生物类专业,但从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来看,都不是以林业类专业为主体,不能成为承担湖北林业教育发展任务的主力军。林业高等教育在整个湖北高等教育中出现逐步萎缩的趋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林业技术、林业信息工程、园林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园艺技术等涉林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15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林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只有30%左右能够从事林业或与林业相关的工作,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林业类毕业生未能进入林业系统就业。在这些涉林专业中,各专业发展很不平衡。近几年来,园林技术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发展很快,目前在校生人数接近4000人,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如林业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专业却陷人了尴尬的境地,在校生人数不足200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但考生的专业选择自主度扩大,考生普遍不愿进人林业院校尤其是林业类专业学习。高等林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工作艰苦、条件差、待遇低、择偶难和子女就业难等状况,使“招生难与就业难”一直成为困扰高等林业院校的突出问题。从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传统林业类专业(林业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招生与就业来看,都不尽人意。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从2002-2008年基本停招,从全省的范围看也是如此。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升格为高职高专后,连续3a招收了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但由于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从2005年起停招3a,直到2008年又恢复招生,并且实行自主招生,但招生情况更加糟糕,每年招生人数不足40人。2012年,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享受每月200元生活补贴的优惠政策,本年招生数首次突破100人,但入学后仍有部分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招生与就业办法,高等林业院校“招生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解决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困境的措施

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瞄准市场,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的基本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实践比例各为50%,以湖北省林业厅在全省推广油茶产业为契机,增加一些实训项目,把林业专业的学生推到第一线实习,让该专业学生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及时调整修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把油茶等内容纳入教学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林业行业对林业信息人才将有大量需求,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及时开设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2]。针对我省林业人才学历偏低的实际,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和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设教学点。办学层次高端化,有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函授形式和自考等形式。通过和重点高校的联合办学,全省林业系统有100多人获得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有1000多人获得了这些重点高校的本专科文凭,大大提高了全省林业系统职工素质。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为了夯实林业基础,改变基层林业干部职工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林业系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建设,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林业厅和各地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对各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培训。培训以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林业的实际需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林业基础知识类、林业生产技术类、林业实用技术类、林业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类、森林资源管护类、林业重点工程类等6大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师配备上,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既挑选本院专家为学员讲授林业专业理论,又聘请具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为学员传授林业技能,还邀请湖北省林业厅管理专家就湖北省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和提升行政管理能力等内容为学员开办讲座,切实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管理能力。举办培训班以来,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阳新、钟祥等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毛义成工作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终结性;普通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1)25—0052—04

收稿日期:2001-04-16

作者简介:张晓峰(1973-),男,河南周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系硕士,主要从事教育与教育政策的。

当前,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台湾与祖国大陆虽然制度不同,但由于同属中华民族,二者在文化背景、社会心态等方面具有颇多的相似性,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的学制

台湾自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分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即面临分流,进入普通教育体系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中、大学和研究所。普通高中修业年限三年,以“发展青少年身心,并为研究高深学问及专门智能之预备”为宗旨。大学指的是本科层次的大学及学院;台湾《大学法》规定,大学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它是通过在大学或学院里设置研究所进行的,研究中心和有条件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培养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大学、研究所。高级职业学校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祖国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它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高级职业学校以分类设置为原则,以“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才”为目标。专科学校,即专科职业技术学校,它以“教授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也是分类设置,并且按不同入学资格分设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对象为公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三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公私立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分二年制、四年制。二年制招收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成绩合格者;四年制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合格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专科学校在台湾全部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不存在专科学校。第二,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职教体系称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在普通教育体系称大学或独立学院。第三,和普通教育体系一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存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硕士和博士。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同祖国大陆一样,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台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受传统士大夫观念及文凭主义的,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并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重视。当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大都会优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只有当不被普通高中录取时,才会考虑进入职教体系。职教体系的学生因此常被形容为“多数的弱势”,即空有较多的人数,却是个弱势的团体。

世纪之交,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教育体系,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台湾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但由于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种实用型人才,台湾当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例如:1967年普通高中与高级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4,1970年调整为5∶5,1981年又调整为3∶7。但由于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1983年,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专科学校的机率只有7.2%,专科的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机率只有2‰。台湾教育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周岁蛋糕型”,即蛋糕上只插有一根蜡烛,也有人称之为“避雷针型”,表示职教体系的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这样的教育制度,在早期有其特殊的背景,因为当时需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以便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学生也有完善的升学渠道。这些措施主要有:

1.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如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

2.把部分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人都非常重视校名。以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为技术学院,虽然台湾《大学法》明确规定大学含独立学院,但学院名称听起来总不及大学响亮。为此,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订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三个学术领域即三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六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

3.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技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技,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

随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像过去那样把教育目标局限在“养成教育”上,完全以就业为目标,而是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但是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这种实务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到1998年底,已有35万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

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此外,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过去,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往往被视为“二流的教育、次等的选择”。现在,由于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甚至有部分普教体系的本科毕业生回头报考二专,以求获得一张职业证照,习得一技之长。

(三)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性色彩,与终身教育相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教育的含义,除前面提到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外,还在于它与终身教育的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第一,对于职前教育,在教学上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对于在职培训,在教学上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第二,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像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地试办。第三,规定在职人员的入学考试,依据其职业证照及毕业后工作年限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如丙级证照在专业科目总分的基础上加上总分的5%,乙级证照加10%,甲级证照加15%;就毕业后工作年限的长短而言,毕业两年以内的不加分,毕业三年,在总分的基础上加分3%,毕业四年加4%,以此类推,毕业年限最高加分无上限。

三、职业技术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同志去年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指出,在21世纪,我国既需要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今年“两会”上也有代表指出:我国管理型、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及现实基础。然而,8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势头锐减。其表现一是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剧减、生源质量下降;二是“新高职”同样也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

这其中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笔者认为:终结性的职教模式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相悖,从而导致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这说明,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终结性职教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

借鉴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应以“改革终结性职教模式,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出发点来完善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一个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融为一体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制度,确认普通教育文凭与职业技术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贯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之间,虽然它们在培养目标和教学上有所不同,但由于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可考虑举行高中阶段的毕业会考。会考内容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会考参加对象为上述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通过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即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从而建立起中等职业学校文凭与普通高中文凭之间的等值关系。规定只有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才能参加当年或以后各年的高考,从而实现高考报名的社会化;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社会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报考普教体系还是职教体系的大学。

(二)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兼顾升学与就业,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

在衔接方式上,把入学制度作为主要方式,同时辅以保送生制度、用人单位推荐等。入学考试采取“3+X”制度,“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课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以此成绩作为入学的主要标准;“X”作为入学的标准,具体内容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它既可以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是某一门(或某几门)与所报考类科相关的专业科目的考试,也可以是职业技能测试。为了有利于高职院校招收到适合自己的学生,也可试行若干所高职院校举行联合考试的方式。

为了使职教目标在就业的基础上兼顾升学,使中职教育也成为培养较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预备教育,必须做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这种衔接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制等方面。首先,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专业性、就业性,教学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养成。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在职教体系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规定获得不同层次证书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时享有不同的优待,如给予一定的加分、免于技能测试或专业科目考试等;同时,切实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及就业预备制度,使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易于在社会上就业。其次,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和将来进修的需要,中职教育还要注重语、数、外等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现有“新高职”终结性教育模式,形成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首先要突破“新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鼓励部分院校试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考虑到普教体系中原有的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把这些专校全部转入职教体系,并将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第三,大力发展包括本科层次在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第四,创造条件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能和普通教育体系学生一样有接受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的机会。只有形成一个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完备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于LEVEL5B相吻合。我国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与LEVEL5B相当的职业资格标准。这也是我国面临加入WTO,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职业枝术教育的改革要着眼于与终身教育的衔接和融合

终身教育将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该体系中,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机制。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配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可考虑:第一,职业教育要做到把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培训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自学考试制度和成人高考制度。第三,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毕业文凭之间建立一种等值互换关系,在社会上树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如规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若干年的工作年限,即相当于取得相应层次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获得同等学历。第四,规划多元入学方案,规定只要取得相应的毕业文凭,不管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抑或是同等学历者,都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工作年限,在入学时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这样,公民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取得的毕业文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从业年限都能得到承认,并作为公民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或取得新职业的起点。

至此,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可设想如图1所示。

总之,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应围绕着构建一个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既能顺应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又能满足公民个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既能满足公民个人现时的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公民在职进修的需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立足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

[1]顾明远,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94.

[2]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院学术报告集(第二辑)[C],2000,(3).

[3]高教信息[N].教育报版,2000.3.8.

[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教育和科研机网.

ReformandDevelopmentofTaiwanVTEandItsEnlightenmentto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