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0 17:15:57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文学产业;盛大文学;市场结构

网络文学市场进入集团化时期后,市场结构朝着垄断市场演变。以盛大集团旗下的盛大文学公司为最大市场占有率的经营者,挟庞大的资金屡屡开创网路文学产业经营的新格局,对于网络文学市场整体具有高度的控制力,在其主导下,其所属的各大文学网站也纷纷朝着所谓“全版权运营”的目标前进。

1萌芽期

1991年全球第一家华语电子周刊《华夏文摘》成为华人文学网站的鼻祖,同年,《奋斗与平等》出刊,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文网络小说,至此后海外华人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95年中国第一个文学网站“橄榄树”成立,鉴于当时互联网刚刚起步,基础建设不足,加上费用昂贵,网民人数不多,网络文学影响力不大。1997年,朱威廉打造原创中文文学网站“榕树下”,到2001年,“榕树下”的注册用户就已高达100万人。1999年起,“榕树下”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文学的发展,连续三年举办“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的评选,邀请知名传统作家如王安忆、贾平凹、白烨等人担任评委,此举也引起传统文学审美观是否足以适用于网络文学的激辩。随着“榕树下”的影响力日趋扩大,2000年发起全中国第一个网络文学大奖赛,吸引网络使用者投入文学创作,到2001年,“榕树下”日均浏览量达到550万,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日均投稿量达5000篇,存稿逾65篇,成绩斐然,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文学网站。然而,在商业化的推进上,“榕树下”却因苦无突破,几经转卖,最终退下了网络文学世界第一把交椅的龙头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学网站,尚未开发出网络阅读的收费机制,然而日渐庞大的网络流量,使文学网站脱离了类似于个人网站或交流平台的性质,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型入口网站。因网站使用人数增加随之上升的网站运作成本刺激了当时的文学网站开始寻求商业获利的可能性。当时“榕树下”的营利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与出版社、报社或杂志社合作,将网络原创内容经过编辑后,交由对方刊载并收取费用;二是与电视台或电台节目合作,经由节目中的广告时段收取广告费用,文学网站平台本身不置入广告;三是通过“榕树下”自身的品牌号召力,与其他企业合作,由企业支付费用。《榕树下》这种通过图书出版、广告收入中拨取大笔经费支撑网站运营的商业模式,在当时是文学网站中所独有的;在缺乏有效的网络阅读收费机制的情况下,加之“榕树下”没有自行出版的生产和运输体系,通过实体出版营利的管道受制于他人,无法掌握营利方式的困境,使不少知名或为保障获利而离开网络创作的空间,沦为传统出版的“打手”,使本身在网络文学中的号召力也大不如前;此外,版权意识不强导致盗版猖獗,亦使“榕树下”获利困难,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受限。“榕树下”声势逐渐衰退,连带使网络文学的发展前途蒙上阴影。2002年,朱威廉将“榕树下”转卖给美国著名出版公司贝塔斯曼,企图转型成文化出版公司。不过“榕树下”还是没能扭转颓势,再加上网络泡沫,运营状况不佳,2006年再度转卖给欢乐传媒,管理层的变动不断,让“榕树下”的声势江河日下,原创文学网站龙头老大的位置终被后起之秀取代。2009年“榕树下”被盛大公司收购。虽然“榕树下”并没有能持续维持其影响力,但“榕树下”通过版权转让、联合出版,以及高点击率给予的广告服务,对文学网站的商业运作有了初步的实验,从而开启了网络文学产业化的滥觞。

2商业化时期

2001年,宝剑锋等玄幻写作爱好者创立玄幻文学协会,2002年5月,脱胎自玄幻文学协会的起点中文网成立,最初以“玄幻”类网络小说为特色,创办之初即以商业文学网站自许,发展至今已成为各类文学全面发展的原创文学网站。2003年,起点中文网面临与当年“榕树下”相同的营收难题,苦思之下决定采取打造电子出版产业链作为突破产业困境的手段,于2003年10月推出阅读收费制。为了确保阅读收费制能够在初期就获得成功,起点中文网采取第一个月会员免费,并采取全额支付给的方式,在一个月后便成功出现利润回收,成为真正意义上网络文学营利模式的先锋,这种通过“微收费”来向庞大的网络阅读用户收取费用的网络阅读收费制,颠覆了电子出版和网络文学的观念。收费模式的成功,使众人看到了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可能性,阅读收费制很快成为其他各大文学网站争相模仿的对象。起点中文网之所以能成功推行阅读收费制,一方面来自阅读市场的成熟,更是因为通过类型化和精细化的网站类目建置培育出了庞大的网络阅读市场;再者,网站平台的技术成熟也提升了阅读群众付费的便利性。此外,起点中文网意识到免费的网络平台仅以兴趣作为支持,缺乏物质层面的鼓励,创作规模、质量都很难全面提升,故施行阅读收费制后,起点中文网同时启动网络版权签约制度,按签约级别作为稿酬资助标准,阅读收费制的收入部分归网站,部分归,与作家进行利益共享,提供经济利益为驱动,为供应端提供经济保障,获经纪约的作品,还能有机会出版成为实体书,大大增加了对创作者的吸引力。坚持施行阅读收费制,起点中文网为文学网站的经营开拓了全新的可能性。阅读收费制除了让网络文学有了营利的空间,还引入了市场机制,以供需法则调节创作活力,让过去纯阅读的用户也受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力以及优厚稿费吸引加入创作的团队,让需求与供给间形成良性循环。除“榕树下”、起点中文网较具规模外,具有特色的文学网站,还有以女性读者为主的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言情小说吧。其中,晋江原创网以庞大的使用人数和发表量晋升世界最大女性文学网。此外,还有纳入中国境内最大民营图书连锁机构大众文学旗下的逐浪网、广受传统作家及知名畅销作家青睐的17K文学网、集四个文学书站而成的网站联盟幻剑书盟、第一家开创多种平台移动阅读模式的电子书网站飞库网,潇湘书院则以转载已发表小说为主,但也有原创部分。2007年,起点中文网意识到单一的分成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让起点中文网决定培养自己的作家团队,开办“网络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在盛大公司再度增资的支援下,启动“千亿万行动”,首创保障年薪、发放奖金和年金等作家福利,以类似于员工管理和绩效奖励的管理模式凝聚游散的网络作家。此后,起点中文网又率先推出了作家福利、文学交互、内容发掘推广、版权管理等机制和体系,颠覆过去文学网站的经营格局,为原创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有力推动了网络原创文学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原创文学网站从基本模式、行业标准到工作制度,以及许多互动功能均是出自起点中文网。这个时期的创作,由于网络阅读收费制的推行,开始出现以长篇为主、类型化发展的趋势,武侠、言情和玄幻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类,这批大多在阅读收费制尚未推行的时期便开始进行网络写作,当时虽已有第一手通过实体出版获利的案例出现,但在网络创作过程中,大多仍从娱乐的心态出发,而非功利性;直到网络阅读收费制推行后,收益获得保障,才凸显了第二手与第一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个时期的大多得以持续网络上的写作与发表,长久经营下,在网络文学世界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知名度较日后新兴的高,获得的经济收入也较上一批网络来得可观,加之后续作品多进行影视改编,整体收入相当惊人,最典型的如唐家三少,累计收入已过亿。通过并购,盛大文学成为网络文学产业中最具号召力的企业,其余各自独立的文学网站几乎无力与盛大文学博弈,网络文学产业形成由少数企业把持的寡占竞争市场结构,同时借由垂直以及平面整合,盛大文学拥有了多元的内容资源和出版管道,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进入障碍以及生产优势。盛大文学成立之后,便希望从单纯的文学网站转型为版权运营中心,让文学网站的经营模式走向“全版权运营”的目标,也就是发扬“一次写,多次开发”或“一次生产、多次使用、全套服务”的精神,以解决往日过于依赖单一收入来源的弊病。为此,盛大文学的经营规模除了过去的电子出版(文学网站、云端书库),还成立了影视、编剧、图书出版等公司,将企业经营延伸至纸本出版产业甚至是剧本编写。换句话说,盛大积极开拓以版权交易为主的经营模式,这其实跟文学网站线上付费阅读收益存在的局限性有关。同时,盛大文学还与华树传媒合作,结合手机网、电脑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进行营销,通过手机阅读的运营规模正快速成长,已是文学网站中的第二大业务;但整体而言,阅读收费制仍是目前网络文学产业中文学网站最为仰赖且最为普遍的收入项目。同时,除了借由合作的方式与不同产业进行平面整合外,为了实现版权应用的目标,盛大文学更大手笔创立数字出版、图书出版、影视公司等相关事业。以原创内容和多元营销管道组成网络文学产业的“长尾效应”,将文学网站所生产的文学作品延伸出最大的应用可能,并且通过自办媒体的方式减少跨媒介合作上可能的阻碍和成本支出。

作者:欧阳一荃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誉耀.我国网络文学产业链的内容资源整合论析[J].出版科学,2014.

原创文学范文篇2

一、两家文艺出版社主办期刊的发展概况

人文社成立于1951年,现主办有《当代》《新文学史料》《当代长篇小说选刊》《学语文之友》4种期刊和《帅作文》一种报纸。其中,《当代》创办于1979年,是原创文学期刊,专注报告文学和中长篇小说;《新文学史料》创刊于1978年,是专注于文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创办于2020年的《当代长篇小说选刊》为长篇小说专刊,由《中华散文》改刊而来;《学语文之友》和《帅作文》都是2000年后创办的报刊,前者是面向小学生语文教与学的教辅类读物,后者是面向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从人文社办刊方向来看,都是紧紧围绕本社专攻的文学板块进行布局。花城社创建于1981年,现主办的《花城》《随笔》两种期刊均创刊于1979年,最初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以丛刊形式出版,花城社成立后改由花城社主办。建社以来,花城社曾主办《历史文学》《文化广场》《旅游》《译丛》《译海》《风采》《海韵》等10多种期刊、丛刊,这一波创刊热潮与当时出版界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贴合花城社自身出版方向,市场、读者的需求与出版社的出版方向一致,共同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期刊的繁荣发展。[2]后来因为业务调整等各种原因,花城社只保留了《花城》《随笔》两种与自身业务紧密关联的文学类期刊。其中,《花城》专注于刊发原创文学作品,创办以来刊发了路遥、海子、王小波、毕飞宇等一批知名作家作品,与《收获》《当代》《十月》并称为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随笔》是以文史、思想随笔为主的文化类杂志,被称“北有《读书》,南有《随笔》”。

二、社办期刊的多维价值供给:贡献效益、引入资源、培育人才

《当代》《花城》两种社办文学期刊均高度聚焦母体出版社文学领域的出版方向,在发展和管理上虽各有特点,但从期刊对母体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所起作用的角度分析,则有贡献效益、引入资源、培育人才三个方面的共同点。1.创造收益,提升品牌知名度从发展历程来看,两家出版社所办期刊对出版社效益方面的贡献,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20世纪80年代是出版界的繁荣发展期,《花城》期发行量达到60多万册,最高单期发行76万册;《当代》期发行量维持在50万—60万册。巨大的发行量带来丰厚的发行收入,社办期刊产生的经济效益尤为显著。[3]此外,《当代》《花城》各自的特点十分突出,在文学界各树一帜,其期刊品牌影响力为母体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较大地提升了母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第二个阶段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传统期刊尤其是文学类期刊的发行量断崖式下滑。国内传统文学期刊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发行收入,在市场多元化经营方面很难有大的创新或突破。《当代》目前仍保持盈利状态,但与黄金时期比,贡献给母体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已不可同日而语。《花城》同样面临期刊发行量萎缩的难题,但对母体花城社而言,它依旧是一个响亮的招牌,依然在持续不断地为提升母体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出贡献。2.聚拢作者作品,引入优质资源从社办文学期刊的发展路径及效果来看,两家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都属于与母体深度交融发展的模式。社办期刊与出版社深度交融、相得益彰,社办文学期刊作为资源平台和重要招牌,招揽作者、聚拢作品,期刊的重要作者同时是图书作者,或者反过来,出版社的重要作者变成期刊作者,期刊融入母体出版社的发展并贡献重要力量——期刊、出版社在一个体内循环系统里进行资源互动,期刊品牌与出版社品牌形成合力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书刊良好互动。在聚拢作者及作品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名家名作。对于文学期刊而言,争取知名作家作品的首发权是期刊行业地位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标准,具备条件的期刊都会集中人力、精力、物力去尽力争取名家名作。与一般文学期刊不同,《当代》《花城》首发的名家作品,除在期刊发表之外,往往还能同时签订母体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计划,形成出版一条龙服务,这意味着期刊重要作者及作品也是母体出版社日常图书选题的重要来源。其中以《当代》效果最为显著,其期刊平台首发的《芙蓉镇》《白鹿原》《尘埃落定》《国画》等作品,后由人文社出版单行本,成为经典畅销书,至今仍在发行且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花城》首发的《这边风景》,由花城社出版单行本后获得茅盾文学奖,并成为畅销书。二是新人新作。《当代》历来注重与青年作家的合作,2016年专门推出青年创作专号,刊发了徐则臣、李师江等一批青年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花城》在培育新人方面也倾注了不少精力和功夫。比如,在王小波籍籍无名的时候就连续刊登了他的作品。近年来,《花城》又推出《花城出发》《花城关注》栏目,重在关注青年作家与新锐的创作,发掘更多文学新生力量,张悦然、王威廉等一批青年作家由此崭露头角,走向中国文坛舞台的中央。3.一岗多职,培育复合人才从管理模式来看,两家出版社均采用传统的一化办刊方向,获得资源赋能,办出特色取得实效,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力提升。人文社主办的5种报刊、花城社主办的2种报刊,均与母体出版社专注于文学出版贴合,紧紧围绕文学领域,从原创作品、文化随笔、学术研究、语文教学阅读等多个层面展开,在选题上与母体出版社图书出版主攻产品线定位高度一致。与此类似,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说月报》《散文》,也与母体出版社图书出版主攻产品线定位高度重合;三联书店主办的《读书》,与自身在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优势密切关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近年来对所属80多种报刊进行资源整合,高度聚焦期刊的专业化发展,明确不再鼓励转办生活类、市场类报刊,重点支持改办跟出版社定位一致的期刊,如《辞书研究》《书法研究》《出土文献》等。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6家出版社主办期刊14种,近年来坚持“专业化、生活化”的发展方向,社办期刊通过强化专业化、书刊资源共享互动的办刊方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课程教学研究》依托母体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出版专长,先后推出教科书历史研究专题、走进核心素养教育专题等,率先就教科书研究形成特色专栏。这些社办期刊结合母体出版社主攻产品板块和特色,聚焦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3.继往开来传承文化招牌从各个维度评价,《当代》之于人文社,《花城》之于花城社,都是不可分割且相融于一体的重要招牌,这些社办文学期刊,在特定时期甚至比母体出版社的名气还大,如《花城》创办时间比花城社还早两年,有人形象地称为“先有《花城》,后有花城社”。这些品牌社办期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聚拢了一批又一批知名作家,培养了一群又一群年轻作者,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是当代中国期刊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阅读方式变化、读者流失、发行量下降等共性问题,“老刊如何保持影响力、如何焕发新活力”是社办期刊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要想保持、扩大既有文化招牌的影响力,则必须保持与时代同步,关注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争取年轻读者,是人文社、花城社及其主办期刊的长期战略。在发展规划及重点工作布局中,两家出版社都非常重视与高校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加大培养年轻读者的力度,继续保持既有品牌的影响力。

原创文学范文篇3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觉得如果不用好网络,那么校园网的效益也没能最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做些尝试。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

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1、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word等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21世纪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的现代意识。

这个模式一个学期能使用一次就很不错了。因为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在很多中学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认真做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学生的潜能也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模式最好放在高一起始年段来做,可能会比较顺利一些。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

且不说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丰富的资源,单就我们写作中的表达欲望以及评价手段来说,我觉得网络就特别适合写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也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韧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

因为网络有及时性的功能,所以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评价手段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是多对多的情况了。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我通过改造我们学校章杨老师的动态网页模式,建立“精灵梦作文网”,分设“研究性学习”“日常作文”“考场作文”“作文指导”“自由写作实践”等栏目,老师可以通过管理者平台直接进行文章与评语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动态评语直接参与评论。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原创文学网站,比如“榕树下”“中国文学论坛”“我网govoo”“子归原创文学网”等等。这些网站都可以发表文章,而且能得到认真的审阅以及及时的评价。

但这样的网站主要是可以推荐给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对一般学生不适合。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太大,教师不利于掌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如果为了教学的方便以及管理的方便,那就必须建立一个网络写作平台。我目前所使用的平台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文章只能由我上传,这样比较花费我自己的时间,而且,学生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如果能建立一个像那些原创文学网站一样的系统就好了。

四、课外自由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普及之后,我尝试过两种的研究性学习辅导模式,一是利用日常的教学时间,比如在开学初布置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然后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期末收集研究性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二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开学初收回论文。大部分老师一定都认为第二个方案比较可行,因为这样比较不会占用日常的学习时间。但我尝试过后发现,没有老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会浮于表面,而且,学生一放假,心比较野,难于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往往是到假期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来考虑如何向老师交差的问题。这样,开学后收上来的论文质量特别差。更严重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还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倒是第一个方案实施的结果比较喜人。因为学生的研究过程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当然,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比较自觉的学生能通过网络查寻资料,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能通过网络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形成论文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学生,收获就更大了,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选择材料,提炼观点,系统写作的能力。我们不能对每次的活动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我想大部分学生能有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很好了,就可以说明这些活动是成功的。

五、综合性学习模式

原创文学范文篇4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erpoint,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简单易学,二是使用方便。可以在一般的媒体教室上课,不需要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室。课件可以上网下载,即使不下载,制作起来也比较省时省事。就我校而言,我们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电脑及英语听力设备,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而网络教室是数量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考虑网络教学模式的使用。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觉得如果不用好网络,那么校园网的效益也没能最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做些尝试。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

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1、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word等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21世纪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的现代意识。

这个模式一个学期能使用一次就很不错了。因为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在很多中学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认真做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学生的潜能也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模式最好放在高一起始年段来做,可能会比较顺利一些。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

且不说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丰富的资源,单就我们写作中的表达欲望以及评价手段来说,我觉得网络就特别适合写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也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韧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

因为网络有及时性的功能,所以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评价手段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是多对多的情况了。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我通过改造我们学校章杨老师的动态网页模式,建立“精灵梦作文网”,分设“研究性学习”“日常作文”“考场作文”“作文指导”“自由写作实践”等栏目,老师可以通过管理者平台直接进行文章与评语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动态评语直接参与评论。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原创文学网站,比如“榕树下”“中国文学论坛”“我网govoo”“子归原创文学网”等等。这些网站都可以发表文章,而且能得到认真的审阅以及及时的评价。

但这样的网站主要是可以推荐给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对一般学生不适合。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太大,教师不利于掌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如果为了教学的方便以及管理的方便,那就必须建立一个网络写作平台。我目前所使用的平台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文章只能由我上传,这样比较花费我自己的时间,而且,学生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如果能建立一个像那些原创文学网站一样的系统就好了。

四、课外自由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普及之后,我尝试过两种的研究性学习辅导模式,一是利用日常的教学时间,比如在开学初布置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然后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期末收集研究性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二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开学初收回论文。大部分老师一定都认为第二个方案比较可行,因为这样比较不会占用日常的学习时间。但我尝试过后发现,没有老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会浮于表面,而且,学生一放假,心比较野,难于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往往是到假期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来考虑如何向老师交差的问题。这样,开学后收上来的论文质量特别差。更严重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还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倒是第一个方案实施的结果比较喜人。因为学生的研究过程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当然,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比较自觉的学生能通过网络查寻资料,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能通过网络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形成论文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学生,收获就更大了,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选择材料,提炼观点,系统写作的能力。我们不能对每次的活动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我想大部分学生能有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很好了,就可以说明这些活动是成功的。

五、综合性学习模式

原创文学范文篇5

[关键词]手机出版;特点;发展现状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于2005年在《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对“手机出版”做出了首个概念解释:“手机出版,在世界上尚无人对其下过定义。

笔者认为,随着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随后,匡教授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曾对网络出版下的定义做出新的理解和延伸,并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内容信息经过编辑加工后,以无线、有线接入或者以介质存储方式,和传播于移动终端的行为。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另外一种网络出版形式,虽然说,手机技术在迎接3G时代到来的时刻,已经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以后会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技术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出版这个行为上来说,手机与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出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而手机出版则主要运用无线通讯技术,二者有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从网络语言上说,手机出版主要是WML语言(日本的I-MODE手机用的是CHTML语言),互联网出版一般使用的是HTML语言。

总之,手机出版依然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并且将很多其他媒体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无线网络、有线互联网传播到手机或终端阅读器上,供读者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二、手机出版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出版拥有全球巨大的客户潜力,因此发行数量也将会非常庞大,而且手机出版物现在引领的也是一种“娱乐化、快速化、浏览性”的阅读方式新潮流。

2.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传统出版业由于是纸质媒介,因而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都很高,而手机出版物的发行及运营成本则因为其特殊性而大大降低了。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可以省去油墨纸张印刷等费用,且电子出版物可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的经销商、店铺等,极大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3.终端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

在手机出版中,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同时,这些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阅读人群要定位精准、内容设计要灵活科学。

4.手机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传统出版的渠道合作及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零售、批发等,在进行渠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出版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适销度、用途等不同特点来进行。而手机出版采用一站式的渠道管理,直接面对手机发行渠道商,无库存要求,回款周期较短。

5.手机出版物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物与读者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出版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出版,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制约,与读者互动费时费力,往往很难搜集到精确的读者信息以及意见反馈;而手机出版则造就了一个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这个星状网络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的跟踪,对出版资源进行快速的收集,能够进行及时的读者调查,能够收到最新的读者书评和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对出版者和读者提供了双向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6.手机出版传输广泛、扩展性强、自由度大

手机出版的信息量大,而且调整起来不像传统出版那样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制约限制,往往能够在内容上随时扩展、修改,而且只要有传输网络的地方,手机出版物就能够到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手机出版目前的发展状况

1.手机出版的传播形式

权威机构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承载业务内容的方式,仍是对其他媒体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将手机媒体业务划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等五种常用业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出版已经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无线)音乐等门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手机出版格局。

2.手机出版的模式

手机的出版目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较为普遍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同时手机用户处于受众一方,难以将阅读感受进行反馈,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优点未能得以发挥。

(2)通过WAP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

和短信型相比,WAP型的优势首先在于可基本实现全文出版,其次是WAP网上能够承载的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但目前网络带宽较窄,传输速度慢,手机屏幕又比较小,大大限制了WAP网的发展。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分析WAP用户的消费纪录,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线调整。

(3)将信息用二维码进行编码,使二维码信息以彩信的形式在手机里存储、阅读、传播。

2008年3月28日,“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延伸信息服务。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了网上的图书交易、图书信息与内容的编辑和、图书信息检索及订阅、新书推荐、积分抽奖活动、网络调查、物流监控等出版各环节所需的必备功能,从而开展直接面对读者的双向互动营销,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优势整合,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与WAP网上有海量的电子书资源相比,二维码型突破了以往需要输入网址的上网方式,具有使用方便、上网快捷的优势,用户进入的是出版社的专属页面,目标指向明确,出版社可以借此全方位地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目前能支持二维码扫描与解码功能的手机价格相对较高,普及率低。

(4)在手机中嵌入阅读软件,使手机成为移动阅读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商北京方正阿帕比的移动阅读技术,方正阿帕比将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预装在诺基亚、多普达、康佳等多款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到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中心下载手机书。

预置型的优势在于,一旦阅读软件预装成功,而且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比通过WAP型浏览更加高效。这就好比网上聊天,通过电脑预装了即时通讯工具QQ或MSN后,聊天就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优于通过论坛或聊天室聊天。劣势也在于对手机终端的硬件要求较高,普及率不易提高。

3.手机出版的发展

目前,手机出版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国际上看,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期。2006年,日本手机图书出版额已达238亿日元(15.9亿人民币),据推测2007年将达到400亿日元(26.7亿人民币)。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达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4300%。另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文学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近两年来手机文学读者年均增加80%左右。到2007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4.87亿户。这一庞大的用户群将使手机这一数字阅读终端群体数量不可避免地扩大。

并且,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数字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个人付费、集体付费和广告等营收渠道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手机出版物将成为近期数字出版行业的突破重点。所以,手机出版势必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四、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手机出版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商业模式也还不成熟,产业规模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曾经指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1.资费高

尽管中国移动不断下调相关费用,但相比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日本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包含上网包月费在内每月才需3000日元,极低的资费使得日本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了电脑上网的人数。而且,手机报纸的摘要可免费阅读,如欲全文阅读则只需每月加付200-300日元(由话费中扣除),仅相当于购买一张地铁票的钱。在我国,虽然很多用户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但上网费用之高阻碍了此项业务的发展步伐。此外,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相关各方均期待3G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新的气象。

2.内容少

虽然我国手机出版目前既有单份传统媒体的品牌出版,也有内容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编辑整合,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内容服务商,但内容建设仍是摆在手机出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这也有深层的原因。在我国,手机出版是电信运营商和SP的积极推动,但WAP网站内容比较贫乏,手机原创文学刚刚起步不成气候,传统媒体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分成比例低,传统出版业并不积极。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3:7,而日本手机出版发达,除了手机上网后可以访问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有重大影响力的10余家报纸都很看重手机出版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7:3,内容提供商拿走了手机出版的绝大部分收益,电信运营商只得到9%,从而扶持了该产业的发展。

3.盗版易、监管难

我国对出版物实行的是审核制,但手机出版尤其是其中的原创文学出版是一种大众创作大众阅读的行为,5亿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成为一大难题,手机出版中还可能出现侵犯知识版权的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非常方便,而维权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对策。

4.上网速度慢

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3G出现以前,我国的手机上网速度一般只有10~14kbps(千字节/每秒),甚至不如2000年前后我国推行ADSL时的普通互联网链接网速。3G在今年开始试运营后,手机上网速度将提高到100kbps(千字节/每秒)以上,一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增值服务业务将出现井喷型增长。因此,各方面也都在期望3G时代的来临。公务员之家

5.技术标准难统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做大做强。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CAJ等,各自都有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软件,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是数字出版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手机出版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手机出版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会很难有大的跨越和发展,“通过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将推动手机出版的标准和管理。”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新闻出版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手机出版标准的制定:第一,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第二,使用手机出版的成像格式标准。第三,制定手机出版的监管标准。这些提议都是针对手机出版的监管难及内容少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未有针对资费高、手机上网速度慢及技术标准统一方面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六、结语

虽然,手机出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3G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相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勤专栏博客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5]出版参考,2008,6(下旬刊).

原创文学范文篇6

[关键词]手机出版;特点;发展现状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于2005年在《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对“手机出版”做出了首个概念解释:“手机出版,在世界上尚无人对其下过定义。笔者认为,随着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随后,匡教授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曾对网络出版下的定义做出新的理解和延伸,并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内容信息经过编辑加工后,以无线、有线接入或者以介质存储方式,和传播于移动终端的行为。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另外一种网络出版形式,虽然说,手机技术在迎接3G时代到来的时刻,已经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以后会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技术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出版这个行为上来说,手机与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出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而手机出版则主要运用无线通讯技术,二者有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从网络语言上说,手机出版主要是WML语言(日本的I-MODE手机用的是CHTML语言),互联网出版一般使用的是HTML语言。

总之,手机出版依然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并且将很多其他媒体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无线网络、有线互联网传播到手机或终端阅读器上,供读者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二、手机出版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出版拥有全球巨大的客户潜力,因此发行数量也将会非常庞大,而且手机出版物现在引领的也是一种“娱乐化、快速化、浏览性”的阅读方式新潮流。

2.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传统出版业由于是纸质媒介,因而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都很高,而手机出版物的发行及运营成本则因为其特殊性而大大降低了。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可以省去油墨纸张印刷等费用,且电子出版物可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的经销商、店铺等,极大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3.终端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

在手机出版中,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同时,这些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阅读人群要定位精准、内容设计要灵活科学。

4.手机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传统出版的渠道合作及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零售、批发等,在进行渠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出版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适销度、用途等不同特点来进行。而手机出版采用一站式的渠道管理,直接面对手机发行渠道商,无库存要求,回款周期较短。

5.手机出版物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物与读者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出版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出版,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制约,与读者互动费时费力,往往很难搜集到精确的读者信息以及意见反馈;而手机出版则造就了一个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这个星状网络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的跟踪,对出版资源进行快速的收集,能够进行及时的读者调查,能够收到最新的读者书评和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对出版者和读者提供了双向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6.手机出版传输广泛、扩展性强、自由度大

手机出版的信息量大,而且调整起来不像传统出版那样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制约限制,往往能够在内容上随时扩展、修改,而且只要有传输网络的地方,手机出版物就能够到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手机出版目前的发展状况

1.手机出版的传播形式

权威机构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承载业务内容的方式,仍是对其他媒体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将手机媒体业务划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等五种常用业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出版已经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无线)音乐等门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手机出版格局。

2.手机出版的模式

手机的出版目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较为普遍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同时手机用户处于受众一方,难以将阅读感受进行反馈,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优点未能得以发挥。

(2)通过WAP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

和短信型相比,WAP型的优势首先在于可基本实现全文出版,其次是WAP网上能够承载的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但目前网络带宽较窄,传输速度慢,手机屏幕又比较小,大大限制了WAP网的发展。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分析WAP用户的消费纪录,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线调整。

(3)将信息用二维码进行编码,使二维码信息以彩信的形式在手机里存储、阅读、传播。

2008年3月28日,“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延伸信息服务。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了网上的图书交易、图书信息与内容的编辑和、图书信息检索及订阅、新书推荐、积分抽奖活动、网络调查、物流监控等出版各环节所需的必备功能,从而开展直接面对读者的双向互动营销,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优势整合,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与WAP网上有海量的电子书资源相比,二维码型突破了以往需要输入网址的上网方式,具有使用方便、上网快捷的优势,用户进入的是出版社的专属页面,目标指向明确,出版社可以借此全方位地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目前能支持二维码扫描与解码功能的手机价格相对较高,普及率低。

(4)在手机中嵌入阅读软件,使手机成为移动阅读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商北京方正阿帕比的移动阅读技术,方正阿帕比将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预装在诺基亚、多普达、康佳等多款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到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中心下载手机书。

预置型的优势在于,一旦阅读软件预装成功,而且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比通过WAP型浏览更加高效。这就好比网上聊天,通过电脑预装了即时通讯工具QQ或MSN后,聊天就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优于通过论坛或聊天室聊天。劣势也在于对手机终端的硬件要求较高,普及率不易提高。

3.手机出版的发展

目前,手机出版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国际上看,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期。2006年,日本手机图书出版额已达238亿日元(15.9亿人民币),据推测2007年将达到400亿日元(26.7亿人民币)。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达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4300%。另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文学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近两年来手机文学读者年均增加80%左右。到2007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4.87亿户。这一庞大的用户群将使手机这一数字阅读终端群体数量不可避免地扩大。

并且,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数字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个人付费、集体付费和广告等营收渠道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手机出版物将成为近期数字出版行业的突破重点。

所以,手机出版势必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四、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手机出版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商业模式也还不成熟,产业规模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曾经指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1.资费高

尽管中国移动不断下调相关费用,但相比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日本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包含上网包月费在内每月才需3000日元,极低的资费使得日本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了电脑上网的人数。而且,手机报纸的摘要可免费阅读,如欲全文阅读则只需每月加付200-300日元(由话费中扣除),仅相当于购买一张地铁票的钱。在我国,虽然很多用户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但上网费用之高阻碍了此项业务的发展步伐。此外,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相关各方均期待3G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新的气象。

2.内容少

虽然我国手机出版目前既有单份传统媒体的品牌出版,也有内容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编辑整合,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内容服务商,但内容建设仍是摆在手机出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这也有深层的原因。

在我国,手机出版是电信运营商和SP的积极推动,但WAP网站内容比较贫乏,手机原创文学刚刚起步不成气候,传统媒体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分成比例低,传统出版业并不积极。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3:7,而日本手机出版发达,除了手机上网后可以访问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有重大影响力的10余家报纸都很看重手机出版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7:3,内容提供商拿走了手机出版的绝大部分收益,电信运营商只得到9%,从而扶持了该产业的发展。

3.盗版易、监管难

我国对出版物实行的是审核制,但手机出版尤其是其中的原创文学出版是一种大众创作大众阅读的行为,5亿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成为一大难题,手机出版中还可能出现侵犯知识版权的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非常方便,而维权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对策。

4.上网速度慢

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3G出现以前,我国的手机上网速度一般只有10~14kbps(千字节/每秒),甚至不如2000年前后我国推行ADSL时的普通互联网链接网速。3G在今年开始试运营后,手机上网速度将提高到100kbps(千字节/每秒)以上,一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增值服务业务将出现井喷型增长。因此,各方面也都在期望3G时代的来临。

5.技术标准难统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做大做强。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CAJ等,各自都有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软件,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是数字出版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手机出版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手机出版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会很难有大的跨越和发展,“通过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将推动手机出版的标准和管理。”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新闻出版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手机出版标准的制定:第一,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第二,使用手机出版的成像格式标准。第三,制定手机出版的监管标准。公务员之家

这些提议都是针对手机出版的监管难及内容少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未有针对资费高、手机上网速度慢及技术标准统一方面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六、结语

虽然,手机出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3G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相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勤专栏博客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5]出版参考,2008,6(下旬刊).

原创文学范文篇7

[关键词]手机出版特点发展现状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于2005年在《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对“手机出版”做出了首个概念解释:“手机出版,在世界上尚无人对其下过定义。

笔者认为,随着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随后,匡教授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曾对网络出版下的定义做出新的理解和延伸,并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内容信息经过编辑加工后,以无线、有线接入或者以介质存储方式,和传播于移动终端的行为。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另外一种网络出版形式,虽然说,手机技术在迎接3G时代到来的时刻,已经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以后会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技术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出版这个行为上来说,手机与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出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而手机出版则主要运用无线通讯技术,二者有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从网络语言上说,手机出版主要是WML语言(日本的I-MODE手机用的是CHTML语言),互联网出版一般使用的是HTML语言。

总之,手机出版依然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并且将很多其他媒体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无线网络、有线互联网传播到手机或终端阅读器上,供读者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二、手机出版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出版拥有全球巨大的客户潜力,因此发行数量也将会非常庞大,而且手机出版物现在引领的也是一种“娱乐化、快速化、浏览性”的阅读方式新潮流。

2.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传统出版业由于是纸质媒介,因而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都很高,而手机出版物的发行及运营成本则因为其特殊性而大大降低了。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可以省去油墨纸张印刷等费用,且电子出版物可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的经销商、店铺等,极大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3.终端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

在手机出版中,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同时,这些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阅读人群要定位精准、内容设计要灵活科学。

4.手机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传统出版的渠道合作及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零售、批发等,在进行渠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出版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适销度、用途等不同特点来进行。而手机出版采用一站式的渠道管理,直接面对手机发行渠道商,无库存要求,回款周期较短。

5.手机出版物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物与读者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出版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出版,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制约,与读者互动费时费力,往往很难搜集到精确的读者信息以及意见反馈;而手机出版则造就了一个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这个星状网络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的跟踪,对出版资源进行快速的收集,能够进行及时的读者调查,能够收到最新的读者书评和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对出版者和读者提供了双向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6.手机出版传输广泛、扩展性强、自由度大

手机出版的信息量大,而且调整起来不像传统出版那样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制约限制,往往能够在内容上随时扩展、修改,而且只要有传输网络的地方,手机出版物就能够到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手机出版目前的发展状况

1.手机出版的传播形式

权威机构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承载业务内容的方式,仍是对其他媒体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将手机媒体业务划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等五种常用业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出版已经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无线)音乐等门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手机出版格局。

2.手机出版的模式

手机的出版目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较为普遍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同时手机用户处于受众一方,难以将阅读感受进行反馈,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优点未能得以发挥。

(2)通过WAP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

和短信型相比,WAP型的优势首先在于可基本实现全文出版,其次是WAP网上能够承载的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但目前网络带宽较窄,传输速度慢,手机屏幕又比较小,大大限制了WAP网的发展。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分析WAP用户的消费纪录,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线调整。

(3)将信息用二维码进行编码,使二维码信息以彩信的形式在手机里存储、阅读、传播。

2008年3月28日,“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延伸信息服务。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了网上的图书交易、图书信息与内容的编辑和、图书信息检索及订阅、新书推荐、积分抽奖活动、网络调查、物流监控等出版各环节所需的必备功能,从而开展直接面对读者的双向互动营销,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优势整合,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与WAP网上有海量的电子书资源相比,二维码型突破了以往需要输入网址的上网方式,具有使用方便、上网快捷的优势,用户进入的是出版社的专属页面,目标指向明确,出版社可以借此全方位地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目前能支持二维码扫描与解码功能的手机价格相对较高,普及率低。

(4)在手机中嵌入阅读软件,使手机成为移动阅读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商北京方正阿帕比的移动阅读技术,方正阿帕比将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预装在诺基亚、多普达、康佳等多款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到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中心下载手机书。

预置型的优势在于,一旦阅读软件预装成功,而且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比通过WAP型浏览更加高效。这就好比网上聊天,通过电脑预装了即时通讯工具QQ或MSN后,聊天就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优于通过论坛或聊天室聊天。劣势也在于对手机终端的硬件要求较高,普及率不易提高。

3.手机出版的发展

目前,手机出版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国际上看,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期。2006年,日本手机图书出版额已达238亿日元(15.9亿人民币),据推测2007年将达到400亿日元(26.7亿人民币)。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达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4300%。另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文学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近两年来手机文学读者年均增加80%左右。到2007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4.87亿户。这一庞大的用户群将使手机这一数字阅读终端群体数量不可避免地扩大。

并且,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数字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个人付费、集体付费和广告等营收渠道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手机出版物将成为近期数字出版行业的突破重点。

所以,手机出版势必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四、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手机出版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商业模式也还不成熟,产业规模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曾经指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1.资费高

尽管中国移动不断下调相关费用,但相比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日本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包含上网包月费在内每月才需3000日元,极低的资费使得日本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了电脑上网的人数。而且,手机报纸的摘要可免费阅读,如欲全文阅读则只需每月加付200-300日元(由话费中扣除),仅相当于购买一张地铁票的钱。在我国,虽然很多用户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但上网费用之高阻碍了此项业务的发展步伐。此外,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相关各方均期待3G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新的气象。

2.内容少

虽然我国手机出版目前既有单份传统媒体的品牌出版,也有内容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编辑整合,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内容服务商,但内容建设仍是摆在手机出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这也有深层的原因。

在我国,手机出版是电信运营商和SP的积极推动,但WAP网站内容比较贫乏,手机原创文学刚刚起步不成气候,传统媒体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分成比例低,传统出版业并不积极。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3:7,而日本手机出版发达,除了手机上网后可以访问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有重大影响力的10余家报纸都很看重手机出版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7:3,内容提供商拿走了手机出版的绝大部分收益,电信运营商只得到9%,从而扶持了该产业的发展。

3.盗版易、监管难

我国对出版物实行的是审核制,但手机出版尤其是其中的原创文学出版是一种大众创作大众阅读的行为,5亿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成为一大难题,手机出版中还可能出现侵犯知识版权的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非常方便,而维权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对策。

4.上网速度慢

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3G出现以前,我国的手机上网速度一般只有10~14kbps(千字节/每秒),甚至不如2000年前后我国推行ADSL时的普通互联网链接网速。3G在今年开始试运营后,手机上网速度将提高到100kbps(千字节/每秒)以上,一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增值服务业务将出现井喷型增长。因此,各方面也都在期望3G时代的来临。

5.技术标准难统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做大做强。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CAJ等,各自都有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软件,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是数字出版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公务员之家

五、手机出版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手机出版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会很难有大的跨越和发展,“通过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将推动手机出版的标准和管理。”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新闻出版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手机出版标准的制定:第一,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第二,使用手机出版的成像格式标准。第三,制定手机出版的监管标准。

这些提议都是针对手机出版的监管难及内容少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未有针对资费高、手机上网速度慢及技术标准统一方面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六、结语

虽然,手机出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3G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相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勤专栏博客http:///wangqin/.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5]出版参考,2008,6(下旬刊).

原创文学范文篇8

关键词:手机出版特点发展现状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于2005年在《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对“手机出版”做出了首个概念解释:“手机出版,在世界上尚无人对其下过定义。笔者认为,随着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随后,匡教授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曾对网络出版下的定义做出新的理解和延伸,并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内容信息经过编辑加工后,以无线、有线接入或者以介质存储方式,和传播于移动终端的行为。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另外一种网络出版形式,虽然说,手机技术在迎接3G时代到来的时刻,已经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以后会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技术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出版这个行为上来说,手机与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出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而手机出版则主要运用无线通讯技术,二者有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从网络语言上说,手机出版主要是WML语言(日本的I-MODE手机用的是CHTML语言),互联网出版一般使用的是HTML语言。

总之,手机出版依然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并且将很多其他媒体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无线网络、有线互联网传播到手机或终端阅读器上,供读者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二、手机出版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出版拥有全球巨大的客户潜力,因此发行数量也将会非常庞大,而且手机出版物现在引领的也是一种“娱乐化、快速化、浏览性”的阅读方式新潮流。

2.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传统出版业由于是纸质媒介,因而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都很高,而手机出版物的发行及运营成本则因为其特殊性而大大降低了。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可以省去油墨纸张印刷等费用,且电子出版物可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的经销商、店铺等,极大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3.终端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

在手机出版中,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同时,这些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阅读人群要定位精准、内容设计要灵活科学。

4.手机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传统出版的渠道合作及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零售、批发等,在进行渠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出版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适销度、用途等不同特点来进行。而手机出版采用一站式的渠道管理,直接面对手机发行渠道商,无库存要求,回款周期较短。

5.手机出版物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物与读者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出版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出版,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制约,与读者互动费时费力,往往很难搜集到精确的读者信息以及意见反馈;而手机出版则造就了一个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这个星状网络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的跟踪,对出版资源进行快速的收集,能够进行及时的读者调查,能够收到最新的读者书评和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对出版者和读者提供了双向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6.手机出版传输广泛、扩展性强、自由度大

手机出版的信息量大,而且调整起来不像传统出版那样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制约限制,往往能够在内容上随时扩展、修改,而且只要有传输网络的地方,手机出版物就能够到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手机出版目前的发展状况

1.手机出版的传播形式

权威机构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承载业务内容的方式,仍是对其他媒体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将手机媒体业务划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等五种常用业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出版已经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无线)音乐等门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手机出版格局。

2.手机出版的模式

手机的出版目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较为普遍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同时手机用户处于受众一方,难以将阅读感受进行反馈,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优点未能得以发挥。

(2)通过WAP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

和短信型相比,WAP型的优势首先在于可基本实现全文出版,其次是WAP网上能够承载的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但目前网络带宽较窄,传输速度慢,手机屏幕又比较小,大大限制了WAP网的发展。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分析WAP用户的消费纪录,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线调整。

(3)将信息用二维码进行编码,使二维码信息以彩信的形式在手机里存储、阅读、传播。

2008年3月28日,“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延伸信息服务。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了网上的图书交易、图书信息与内容的编辑和、图书信息检索及订阅、新书推荐、积分抽奖活动、网络调查、物流监控等出版各环节所需的必备功能,从而开展直接面对读者的双向互动营销,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优势整合,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与WAP网上有海量的电子书资源相比,二维码型突破了以往需要输入网址的上网方式,具有使用方便、上网快捷的优势,用户进入的是出版社的专属页面,目标指向明确,出版社可以借此全方位地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目前能支持二维码扫描与解码功能的手机价格相对较高,普及率低。

(4)在手机中嵌入阅读软件,使手机成为移动阅读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商北京方正阿帕比的移动阅读技术,方正阿帕比将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预装在诺基亚、多普达、康佳等多款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到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中心下载手机书。

预置型的优势在于,一旦阅读软件预装成功,而且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比通过WAP型浏览更加高效。这就好比网上聊天,通过电脑预装了即时通讯工具QQ或MSN后,聊天就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优于通过论坛或聊天室聊天。劣势也在于对手机终端的硬件要求较高,普及率不易提高。

3.手机出版的发展

目前,手机出版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国际上看,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期。2006年,日本手机图书出版额已达238亿日元(15.9亿人民币),据推测2007年将达到400亿日元(26.7亿人民币)。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达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4300%。另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文学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近两年来手机文学读者年均增加80%左右。到2007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4.87亿户。这一庞大的用户群将使手机这一数字阅读终端群体数量不可避免地扩大。

并且,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数字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个人付费、集体付费和广告等营收渠道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手机出版物将成为近期数字出版行业的突破重点。

所以,手机出版势必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四、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手机出版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商业模式也还不成熟,产业规模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曾经指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1.资费高

尽管中国移动不断下调相关费用,但相比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日本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包含上网包月费在内每月才需3000日元,极低的资费使得日本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了电脑上网的人数。而且,手机报纸的摘要可免费阅读,如欲全文阅读则只需每月加付200-300日元(由话费中扣除),仅相当于购买一张地铁票的钱。在我国,虽然很多用户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但上网费用之高阻碍了此项业务的发展步伐。此外,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相关各方均期待3G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新的气象。

2.内容少

虽然我国手机出版目前既有单份传统媒体的品牌出版,也有内容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编辑整合,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内容服务商,但内容建设仍是摆在手机出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这也有深层的原因。

在我国,手机出版是电信运营商和SP的积极推动,但WAP网站内容比较贫乏,手机原创文学刚刚起步不成气候,传统媒体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分成比例低,传统出版业并不积极。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3:7,而日本手机出版发达,除了手机上网后可以访问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有重大影响力的10余家报纸都很看重手机出版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7:3,内容提供商拿走了手机出版的绝大部分收益,电信运营商只得到9%,从而扶持了该产业的发展。

3.盗版易、监管难

我国对出版物实行的是审核制,但手机出版尤其是其中的原创文学出版是一种大众创作大众阅读的行为,5亿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成为一大难题,手机出版中还可能出现侵犯知识版权的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非常方便,而维权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对策。

4.上网速度慢

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3G出现以前,我国的手机上网速度一般只有10~14kbps(千字节/每秒),甚至不如2000年前后我国推行ADSL时的普通互联网链接网速。3G在今年开始试运营后,手机上网速度将提高到100kbps(千字节/每秒)以上,一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增值服务业务将出现井喷型增长。因此,各方面也都在期望3G时代的来临。

5.技术标准难统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做大做强。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CAJ等,各自都有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软件,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是数字出版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手机出版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手机出版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会很难有大的跨越和发展,“通过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将推动手机出版的标准和管理。”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新闻出版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手机出版标准的制定:第一,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第二,使用手机出版的成像格式标准。第三,制定手机出版的监管标准。

这些提议都是针对手机出版的监管难及内容少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未有针对资费高、手机上网速度慢及技术标准统一方面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还需要做很多努力。公务员之家

六、结语

虽然,手机出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3G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相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勤专栏博客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5]出版参考,2008,6(下旬刊).

原创文学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文学;教学方法

网络文学是我校传媒专业的选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如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专题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于20世纪九十年代逐渐起步,发展到当今蔚为大观的局面。据欧阳友权的总结,有三个层面:其一,广义的网络文学,“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上传播的文学”;其二,狭义的网络文学,“指于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即“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目前较为认可的是其中的狭义定义,即在互联网上首发的原创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则是近十年的事情,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先后设置了网络文学课程,或各大培训机构在网络上推广的网络文学写作培训课程,其内容包括网络文学理论介绍、经典网络作品赏析评价、网络写作能力培养、网络文学网站运营管理等。相比起文学较为系统性、理论性相关课程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来说,本校把网络文学作为专业课程时间更短,教学方法方面更是亟待改革。本人认为,网络文学的教学,应当遵从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与爱好兴趣,在开放式的环境下,结合网络技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互动才能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宏观与微观结合

网络文学的教学,首先要从宏观理论上进行梳理。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文论已经无法解释网络文学的写作模式、艺术功能、传播方式等复杂属性。按照传统文论的衡量标准,网络文学几乎一无是处,只能停留在大众的阅读层面。因此,日常的教学不能封闭于旧有的理论体系之中,而应建立新的理论系统;构建网络文学理论系统,不能只靠教师一家之言,而是与学生一起完成的文学理论史;理论的研究与学生的欣赏对象相契合,形成互动,有效地解决其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意思的是,最开始在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中,我将网络文学作为一个专题,设置几个命题布置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完成研究时,他们对网络文学有些不屑一顾,哪怕他们已经接触到许多网络文学的优秀文本。直到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后,学生才发现网络文学在理论之上的丰富性,现代性,扭转了网络文学等于通俗文学甚至媚俗文学的观念。网络文学的教学,必须结合微观的个案研究。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偏重于宏观的探讨和体系的建构,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欠缺。究其原因,一是源于网络文学自身的粗放、驳杂,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令人眼花缭乱,而且网络文学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化过程中,选择经典个案成了难题。二是研究者能力视野等方面的局限,教师选择的个案学生不一定认同,学生阅读过的经典教师可能闻所未闻。但是,日常的理论教学中,个案研究无法缺席。因此,网络文学的教学应当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完成,教师只是做一个初步的引导与提示,具体内容如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个案筛选等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他们才是网络文学最重要的接受群体,他们的认同与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体现着网络文学的一种发展潮流。例如在谈到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时,一位女生以她实际的网络写作经验给同学讲解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优劣得失,网络文学网站的运营机制等,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以实际的介入直面并缓解理论与创作相断裂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兴趣、彰显理论魅力的同时,也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形成必要的实践补充,真正发挥其文学研究的前沿先锋作用。

二、研究与写作结合

网络文学课程的教学,除了最基本的理论介绍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爱好特长、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文学研究的能力和网络写作能力。从研究能力的培养来看,要求学生在系统的把握中外文学史、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水平的前提下,运用逻辑思维,对具体的创作现象、流派、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概括,然后可以以点带面,把具体的个案与文学史、文艺理论联系起来,审视其在文学史发展中的影响意义。网络文学对于80末、90初的学生来说更为便于把握,印刷文化时代的纯文学经典很多已遥远,可以敬畏却难以亲近。相反,随电脑、移动设备而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为他们所熟悉和了解。与其总是选择令他们陌生的传统经典,不如与他们一起品析他们所熟稔的网络文本,这样既贴近他们的阅读经验,引起共鸣,又能帮助甄别,形成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起理论兴趣。在本人课堂上上过网络课程或接触到网络文学专题的学生,后来部分人在毕业论文中选择了网络文学相关的题目,不论这些论文研究深度如何,但至少在结合自身兴趣选择毕业论文命题,有理有据地分析网络文学创作现象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写作能力来看,网络文学课程旨在以网络社会实用型人才为主导,培养职业作家、。网络文学写作与传统文学不同,它不需要通过投稿、经过文学杂志编辑严格审查,只要有文学文本可以发表在BBS、贴吧、博客、网络论坛等任何地方;它不一定以纸质为传播载体,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通过网络传播、访问者点击下载迅速流传到大众视野中去。网络文学的写作特点为学生尝试网络写作提供了便利,初写者可以先尝试从短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开始,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拟定好学生感兴趣的命题,设置好写作周期。原创文本在教师建议的网络平台上后,有学生投票选取优秀的文本。网络写作的成果不一定是单一的文学文本,还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综合的超级文本,例如传媒学院的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本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媒介融合的艺术文本,原始文本可以是自己原创的,原创能力稍差也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节选网络文学经典文本的精彩片段,经过艺术加工的文本可广泛用于网页宣传、海报广告、微信推送等场合,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再创作。

三、线上与线下结合

网络文学依托于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空间。网络文学的教学,首先要利用线上优秀的网络资源,图片、视频、影视剧等这些资料已属平常,关键是利用稀缺资源弥补线下课程的不足。例如给学生谈到网络文学运营机制时,因涉及到数字技术、商业经营等常识,教师本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强行装懂大可不必,反而可能知识点研究不透彻传输给学生后造成认知上的混乱。此时不妨搜索与本命题相关的网络课程,如网易公开课等让学生线下自学,再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心得。网络文学的教学,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谈到网络文学写作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基本写作常识,学生可以向教师教授新媒体制作技术、网站运营等知识,把教学变成一个互相输送的良性循环,这是网络技术时代教学的新特征。有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络文学课才名副其实。因为资金技术限制,教学中不可能为学生大手笔建立整套系统的文学网站,倒是可以利用校网站、手机微信、个人博客等来开拓出适合教学的微型平台。其中手机微信因为使用便利、成本较小优于其他方式,教学中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每周做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推送文章,提醒学生预先观看;写作文本可于微信群中,接受学生的阅读与评价;课程的平时考核除了线下纸质作业外,可要求学生通过班级微信群,文字文本或多媒体文本,教师评阅形成平时作业成绩。不过其中涉及到比较严峻的问题如网络抄袭、技术不过关等,需要教师提前与学生沟通,申明要求,同时设置相应的惩罚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网络文学因其特殊的性质要求教师既要关注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前沿成果,同时要关注学习新的多媒体技术;贯彻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相长中推动课程教学良性循环;发动学生,依靠集体的智慧克服课程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等问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章池.“网络文学”的探索与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1):93-94+85.

[2]陈艳华.高校通识选修课《网络文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7):104-106.

[3]费玉曼等.高校网络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教学反思[J].江西科技师范学报,2009(3):122-125.

原创文学范文篇10

(一)文学借助语言文字的符号长期陶冶着阅读者的情操,它创造了另一个精神家园供人们生活,让人们借以躲避现实的阴霾。然而,在新媒介时代,传统文学开始受到电子媒介技术的冲击,传统的精英文学、经典文学被边缘化。在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使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边缘文学得以发展。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前的机械印刷时代,文学对普通人而言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一直被标榜的经典文学、纯文学更是神秘的。而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以其多种方式的呈现使人们身心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人们可以通过媒介技术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这便将文学拉回到普通生活,文学从此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普通人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大胆解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在“榕树下”“晋江文学”等网站看到大量的网络小说,也可以自己发表作品,甚至网络上一些优秀的作品被出版成纸质作品,或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还有一些借助于现在数字技术的文学类型,像超文本小说、互动小说、接龙小说等,其特有的审美感受和文本形态给我们带来了深远影响。网络文学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繁杂琐碎,充满感性色彩,偏离了文学的载道功能和权威性的话语模式,对权威话语构成挑战。网络文学抛弃传统文学的历史意识和审美的深度感,以其平面、陈杂的文本特征和戏剧化的叙事策略,显示了后现代文化的价值立场与美学趣味。纸面沉淀的经典的文学性被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流动感文本所取代,强调了人对机器、文学对技术的依赖。文学的审美韵味让位于感官消费,文学经典的沉淀性让位于数字化的复制和拼贴技术,数字媒介文本的快速消费观,也导致了经典距离感的消失,用祛魅的方式褪去了文学艺术的原有韵味。(二)数字媒介对文学的重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阐述了自己的文学史观,他以诸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事实,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理论,说明文学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世情的演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也证明了由于媒介的传播作用,文学从来不是一个流变的话语系统,也从来没有某种固定化的文本样式。在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羊皮草纸,直至机械印刷术的发明和网络时代的出现,已经历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每一次媒介的变化必伴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流变与文体的创新。比如,在中国,诗歌从古体诗发展到现代的自由诗,文章由古代的文言文、繁体字发展到现代的白话文、简体字,都同书写媒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西方,机械印刷术的兴起与发展和长篇小说的兴起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各国、各民族文学都体现着这样的共性特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也是基于这些特点而变化的,新的时代文学又将以新的面貌延续着文学的精神内涵。而现在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则是,数字技术的变革和随之而来的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正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消解。“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着一切存在的理由。”人类的文学史可以说是媒介演进、载体延伸的传播史,文学存在方式的每一次改变都与媒介和传播的进步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是文学与电子媒介艺术联姻的结果。所以说,数字技术是对文学的重新书写,强化的数字技术重铸了文学的新媒体艺术的数字化魅力。数字文学使通过书页文字获得间接形象的语言文本变为综合运用文字、图画、声音、动画、媒体等多种符号的新媒体文艺。超文本更是解构了文学的权威性,使读者和作者一起享受新型文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数字文学在对技术依赖的同时所导致的对文学审美韵味和艺术意蕴的一定程度的消解,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文学的审美内涵,即文学性并不会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而改变。所以,在数字文学对传统文学祛魅的过程中,也在实施数字技术与文学性的新结合,打造赛博空间新的诗意。

二、新媒介时代下文学的艺术特点世界文学

由传统文学向新型文学转型的时候,旧有的文学生成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即机械印刷业已经崩溃,新的文学生成语境和传播渠道正在形成。随着世界由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机械印刷时代正在迅速走向衰落,电子传媒时代已经来临,印刷机渐渐让位于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这种变化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着,语言文字媒介的地位正在迅速降低,电子信息媒介变成了主要的媒介传播方式,与后工业社会相伴而生的新传播形式不仅从根本上消解了基于形而上学思想之上的现代思想,而且也从根本上消解了现代人文话语。在新媒介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以单一性和有机统一性为本质属性的文学话语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跨越文本界限的、无序的新形式的文本话语。作为一种新媒介语境下生成的新样式的文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冲击和渗透着旧有的文学经典。(一)交互性与赛博文本性在新媒介时代,电子媒介变为最基本和重要的一种传播途径。电子媒介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语言文字媒介的传媒方式,在过去的书籍、报刊或书信传播方式中,自我和他人的交流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自我只是单独地表达自己,得不到任何直接快速的反馈。伊瑟尔在接受美学中提出“阅读是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构成”,他“反对单向的被动接受那种外在的给予,认为文学的特质在于由读者从文本内部去把握对象”。而在网络上,自我和他人是直接的交流,处在相互渗透的状态中。在网络中,文学是创作者和接受者积极互动和双向交流的结果。读者可以把最新的评论传达给作者,这样作者就能最快地得到读者的反馈,并在原作品上继续修改,最后反馈给读者。随着电子传媒形式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与结构严谨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容陈杂、结构复杂化的话语文本。福柯的“作者是什么”,以及著名的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的“惊人”之言———“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死亡为代价”,都标志着文学作品与其作者之间旧有纽带的终结。互联网上的交互性写作,使一篇文章可以由不同的作者完成,读者也可努力参与其中。网络写作中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文本剪切、粘贴、复制和链接。它可以将不同形式、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本便利地连到一起,从而使文学文本变成某种复杂无序的混合体。网络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个人博客甚至是各大论坛,都开创了新的文学形态。超文本的链接方式可以在文本中加入图片、音乐、视频等来丰富文本自身,也准许读者对文本进行多次修改和创作。超文本的多种链接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文本组合,读者读到的不再是传统的有序文本,而是根据自己的选择可以读到不同的开头、过程和结局。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Ryan)认为,电脑的窗口叙事发挥着屏幕的功能,是向叙事文本打开的一个中介窗口。文本在链接窗口中不断被延伸和改写,叙事文本既有作者的设定,也有读者的主体参与痕迹。美国的迈克尔·乔伊斯1990年推出的小说《下午》被称为“超文本小说的始祖”。该小说主要采用“外部链接”,通过读者的意图和点击,会进入不同的叙述方向。赛博文本还呈现出动态性特点,可以定时跳转产生随机性文本,通过限制和延迟文本的阅读时间,限制阅读时段,甚至把链接引向一份报纸等方式,使读者体会到新奇的感受。例如,在史都尔·摩斯洛坡的网络文本《漫游网际》中,屏幕上的文本每30秒就会改变一次。同样,读者也付出了不同于阅读传统作品的努力与参与。(二)自由性文学从产生那一刻起就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关联。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文学对普通人而言是神秘和神圣的。在新型文学的创作中,文学的创作、发表、接受都以自由为前提,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们可以隐姓埋名,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个人独特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表达,文学对普通人而言再也不是遥远的乌托邦。传统文学的话语体制是精英话语体制,与传统文学相较,网络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非主流话语体制。在新媒介下,文学的写作则更加开放和自由,文学创作显示了其无功利性的本质,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表达。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审稿人是编辑和读者,而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由于网络技术所具有的新特点,所以其审稿人已经变为网络读者和网络的监管者。网上发表的作品直接、简单,使一切非主流的作品都获得了话语权力,一切处于压抑状态的思想都可以尽情地表达。他们可以宣泄感情,表明自己的存在,正如海德格尔说的,“人显示自己为说话的存在者”,“人这个存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网络及其文学被媒介的技术性所消解,又被技术的艺术化所闲置,经典的内容和典雅的审美情趣由于技术复制手段而逐渐减少,平面化的所指在消除历史传统和社会经典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有的审美感受。网络文学多自由的意义,就在于它给予每一个人以平等的符号权力。在网络中,文学传播载体的日益廉价和便捷所诱发的文化民主,把文学的主导权交到了民众手中,也给了人们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个性张扬和情感宣泄的自由。(三)比特介质数字化的复制和拼贴技术,正使我们以便捷的技术操作享受着虚拟世界的快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革新都推动着文学形态的变化发展,每一种新的传播工具都缩短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数字传媒时代,文学通过比特的透明、便捷等介质,让其在数字技术平台上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快速和便利的新形象。“比特没有颜色、尺寸和重量,能以光速传播。它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实质上是一个比特化的世界,这种比特化的媒介,使得文学作品的创作、修改、粘贴、复制以及传播越来越便捷。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电脑加工转成比特数字媒介放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扩大影响力。反过来,数字化作品的比特介质让其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传播,其独特的影响力也扩大了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作者可以随意美化自己的作品,读者可以参与到作者的叙事中来,更可以尽情阅读肆意评论作品,并且能够快速和别的读者甚至作者进行各种交流。复制、粘贴变得非常简单,大的存储容量也不成问题,文学作品及其评论在网络空间产生的速度和数量是空前的,几乎每天都有大量作品在“起点”“晋江原创”“榕树下”等网站上发表,各种贴吧、论坛、博客也都有大量作品。(四)多媒体性媒介是符号生产的中介,媒体是符号传播的载体。媒介并非只是工具,“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等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数字技术十分便捷地把符号生产和视图消费传递给读者。数字媒介可以利用视频和音频等图、文、声、影虚拟叙事,还可以把多媒体和超文本结合起来,让图像文本无穷链接,让链接中的链接、文本中的文本成为文本表意的延伸。传统文本具有符号单一性、文本静态性、结构平面性等特点,而数字文学则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自由转换,呈现出一种动态性、多线结构的跳跃性视觉文本。这样就突破了以往传统文本所带来的局限性,这种陌生新奇的多媒体形态提供了传统文本无法提供的阅读功能。利用网络技术的超链接功能,只要打出要搜索的内容,查找结果便会迅速出现。

三、新媒介时代文学存在形态与消费

(一)新媒介时代的文学类型总体而言,数字化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一是传统的文学作品(即纸质的文学文本)的数字化。把传统文本上传到网上供人们浏览和下载,或是图书馆把一些稀有的文献文本输入数字化图书馆,都属于此类。二是网络原创文学的创造。由普通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不用或少用一些超文本技术,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可以互动交流。这造就了大量的网络,如痞子蔡、安妮宝贝、慕容雪村、桐华、流潋紫、匪我思存等,他们的作品从网上火到网下,从网络文学作品到出版纸质书籍再到改编成影视剧作品,为他们自身积累了超高的人气。一部分博客文学也可以放在此列。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最初只是作者李可2006年在和讯网博客写的2000字的职场小说,主人公机智、活泼,文字感性,充满了弹性。后来被图书发行商发现,有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完整的《杜拉拉升职记》。高点击率的作品可以为文学网站赚取利益,也可以被商家出版成书籍、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获得不菲的商业利润。国内说的“网络原创文学”一般主要就是指这一种类型。三是新生的、完全意义上的数字文学。这类新型媒体的文艺作品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功能,是只有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才能实现的超文本文学。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乃至影视剪辑等融合起来组成网络作品,这类网络作品不能转换为纸介质作品,构成一种独立的数字艺术文体。非线性链接的“超文本小说”,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互动小说”,由多人参与创作的“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以及动态交互型文本都属于这一类。“从范围上说,数字文学要远远大于网络文学,它不仅包括通过互联网生产传播的文学形态,还包括以计算机单机、软盘、光盘、电子书等数字媒介生产和传播的非网络化的数字文学形态。从发展历程来看,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数字文学凭借‘前网络时代’的数字媒介已经发生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新型文学的生产与消费近年来,许多网络文学被出版改编成影视剧甚至网络游戏和动漫。这样一来,媒介不仅使虚拟的作品成为现实的商品,还可以创造对商品的现实需求和消费欲望。不管是在文学创作领域还是在电影、电视剧方面,我国近年来每年都有许多作品,但是很少人能感受到其感召力,倒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像《后宫·甄嬛传》《大漠谣》《佳期如梦》《失恋33天》《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等,因为在互联网上的高点击率,拥有了固定的粉丝、读者群、超高的人气和媒体关注率,才被出版商出版为文学市场的畅销书,改编为电视剧、电影。2006年的夏天,《杜拉拉升职记》只是不超过2000字的文字片段。但截至目前,“杜拉拉”衍生出来的产业链,包括图书、电影、电视剧以及相关广告等,至少已经创造了3亿元的产值,并且杜拉拉的这股热潮仍旧没有褪去,在电视剧、电影、音乐剧、网络剧、话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许多人开始习惯于用手机和电脑阅读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像《鬼吹灯》系列、《诛仙》等,以及运用数字技术的一些超文本作品,如接龙小说、拼贴小说、合作小说等。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需要不断地为大众制造新的快乐和满足。

作品通过网络被关注,本身就已经形成高人气并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再通过炒作进入第二阶段的市场,数字媒介生产的文化产品正好能满足大众的感官消费和娱乐化的需求。波德里亚说:“这里起作用的不再是欲望,甚至也不是‘品味’或特殊爱好,而是被一种扩散了的牵挂跳动起来的普遍好奇———这便是‘娱乐道德’,其中充满了自娱的绝对命令,即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他的论述已经变为现实,数字化艺术不仅刺激了消费欲望,而且还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链,像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榕树下等文学网站,都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文学市场资本运作的产业链。他们通过读者点击付费阅读,签约优秀作品,同国内外出版社和机构合作出售作品版权,授权改编成动漫、网游、电影、电视剧。数字文学的符号生产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核心要素,标志性的符号消费正在影响着大众的消费心理,塑造着公众的消费习惯,并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视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依赖感官来接触世界了解生活已形成现代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当人们习惯于用媒介技术来了解文学时,“网络文学”“赛博文本”“遍历文学”“数字文学”等概念的出现就有了现实基础。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数字文学会成为主流,更多的文本形态会进入大众的视野和参与大众的生活,像超文本形态、多媒体形态、链接修辞形态等。我们置身于新奇的新媒体时代,在这个数字化空间里,文学艺术不再是以传统的硬载体———纸张的方式存在,而是以比特、网页和链接文本的超文本和多媒体为软载体的虚拟方式真实地存在于赛博空间。和传统的报刊、书籍呈现出的文学形式不同,数字文学作为一种最大限度调动感官的新型文学样式,充斥着当今文学与文化市场。近几年,随着社会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膨胀,娱乐主义成为主流的消费观。无论是沉默的阅读还是主动的参与,网络媒介的文学带给人的是一种虚拟体验,使人获得乐趣和快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媒介更加直观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这样的轻松感和休闲的感觉迎合了大众的口味,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数字化空间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全新的审美方式,更加直观便捷,传播方式上也更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