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安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0 17:15:56

高校治安管理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安全;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

校园治安管理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治安管理也存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不尽完善的地方。本文仅以校园治安管理为例,探讨公安机关和学校建立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的问题。

一、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概述

本文主要研究预防和制止在校园内发生的校园治安案件。过去,校园治安案件多发生在学生之间,比如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等。但近多年来,校外人员在校园内实施的治安案件有明显增多的趋势,除打架斗殴外,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绑架等治安案件频发。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治安管理,提高校园治安管理水平。除了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公安机关和学校的执法合作,建立健全相应的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所谓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是指公安机关和学校为维护校园秩序,预防、处置校园治安案件而建立的相互沟通、配合、协调的体制、制度和机制的总称。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对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有一定的规定,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简称《内保条例》)、《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简称《监督内保工作规定》)。其中,《内保条例》主要是规范内保单位的内保工作,而《监督内保工作规定》主要是规范公安机关的内保监督管理行为。《监督内保工作规定》具体规定了内保监督检查的管辖、监督检查事项、监督检查方法、存在治安隐患的整改及处罚等。《内保条例》和《监督内保工作规定》明确了公安机关和内保单位在内保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也有一定的有关公安机关和内保单位合作治理的规定。在内保单位(包括学校)的内部治安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内保单位或公安机关都是不现实的,必须加强公安机关和内保单位的配合协作,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也要在实践中创新公安机关和内保单位合作治理的机制和制度[1]。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社区警务理论、协同理论和多元治理理论。社区警务理论强调公安机关的专业警务与社会组织对警务参与的结合,强调警察与公众对社区安全的合作治理。“合作式治安不仅意味着把公民的力量吸引到维护社会治安的活动中来,而且还意味着改变警方特有的思维模式”。在警务社会化过程中,公安机关主导和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组织和指导各类社会治安防控组织,如社区治保组织、小区治安巡逻队、治安志愿者组织。引导和利用更多的市场化的社会治安防保力量,推动其进入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社区警务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公安机关在预防和制止校园违法犯罪活动中,必须依靠学校、学生甚至家长的力量,而不能仅相信公安机关的力量和作用。①协同理论主要研究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通过内部自主协调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有序的结构。将协同理论应用于校园治安管理实践可以有效地促进系统中个体相互作用、合作,推动系统量和质的提升。在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中体现了公安机关、教育主管机关、学校、学生、家长、校园治安志愿者、媒体等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将各自资源能量整合,构成开放性的校园治安防控系统,提升校园治安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多元治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管理已从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治理,治理中心呈现出多元中心的态势。多元治理理论有利于丰富校园治理主体,除公安机关、教育主管机关外还允许学校、学生、家长、志愿者、媒体加入校园治安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多元主体横向合作的运行机制,最终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系统。

二、校园治安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在校园治安管理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维护校园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秩序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现行的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和实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导致了不少的误区,影响了现行制度作用的发挥和实践创新。首先,从公安机关而言,其在校园治安管理方面的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和处罚,以及发生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时出警和处置。根据现行制度,公安机关对金融机构等企业事业单位有直接的行政审批活动,而对于学校则无直接的审批事项,因此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忽视校园治安工作。这样,学校的校园治安工作,在公安机关和学校之间形成了隔阂,公安机关认为校园治安管理就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公安机关不宜干预干涉太多,甚至于校园安全监督检查也就流于形式了。其次,从学校方面而言,学校负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基础保障。但实际上,学校往往会依赖公安机关,甚至会作假应付公安机关,因为安全设施是要花钱的。学校管理者往往认为校园治安管理是可有可无的事,起码不是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中小学的升学率、大学的教学科研才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其实,校园安全才是学校秩序和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其他一切工作都会无法正常进行。另外,学校在校园治安管理工作中缺乏法律赋予的,或公安机关委托的强制权力和手段,也是学校在校园治安管理中被动和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教育主管机关对学校考核和责任追究中不切实际的相关规定,也强化了学校隐瞒校园治安隐患和治安管理规章制度缺陷的动机。再次,从公安机关与学校在校园治安管理工作联系方面而言,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合作机制。公安机关满足于面上的监督检查,对于实际的、真实的校园治安情况不会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只有发生了案件才会去处置,使本可预防的案件演变成了真实的案件。学校一般也只会做些应付公安机关的工作,并非自觉自愿地将校园安全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因此,公安机关与学校在校园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分裂化现象是建立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的根本原因。②最后,从学校内部管理而言,学校在校园治安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整合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班委会等)、学生、学生家长等方面力量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信息畅通、反应快捷的应急通道和预案,预防不敏感,处置不及时,导致潜在的治安隐患转变为现实的案件、小的隐患演变为大的案件。

三、建立和完善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的具体对策

建立和完善校园治安管理合作机制,除公安机关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将平安学校、安全校园作为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公安机关和学校责任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外,还应该建立以下相关制度:

(一)校园治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校园治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是沟通协调公安机关、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主管机关、城管执法机构等)、学校等单位有关校园治安管理工作的议事机构,其作用是沟通信息、作出决策、协调行动。联席会议主席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的负责人,每个学校设办事机构或联络员。会议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了解沟通校园治安信息和共性问题,商议、解决校园治安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二)学校安全报告制度

学校应该定期(如每周)向辖区派出所、公安机关的相关部门和教育主管机关报告学校的治安情况。遇如紧急治安案件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和向教育主管机关报告。学校内部辅导员(班主任)向院系(年级)每周报告本班的学生安全情况,院系(年级)汇总后向学校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报告本院系(年级)的学生安全情况。安全报告制度应规定报告事项、报告时限、责任人等内容。

(三)校园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学校应通过自己的网站公布或在学校显著位置张贴校园安全的相关信息,保障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校园安全的知情权。这些信息包括: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校校园安全和治安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易出现安全隐患和治安案件的时间地点、近期校园违法犯罪案件情况披露和统计数据、出现违法犯罪案件时的应对策略、社区民警的信息和联系方式等。

(四)安全教育和执法合作制度

除学校经常为学生和教师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外,学校应当与公安机关、安全防范专家和社区合作,共同应对治安风险。学校应经常邀请公安机关的治安、刑侦警察或社会安全防范专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预防违法犯罪及出现暴力威胁时应对策略和手段的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应编制并不断修正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包括校园暴力事件、恐怖袭击及自然灾害、公共健康危机等方面的应急预案。建立与辖区派出所、公安机关相关部门预防、处置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办理的程序、时限、责任等,做好交接工作,提升校园治安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效益[2]。

(五)校园周边地区合作治理机制

针对校园周边地区可能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学校应当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公安机关加强联系,建立校园周边地区合作治理机制。公安机关应加强校园周边地区的警力,提高巡逻力度。城管执法机构应对校园周边地区摆摊设点活动加强管理,对校园周围出租房屋、娱乐、、吸毒贩毒开展专项治理、综合治理。

(六)校园警察制度

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校园安全的经验,在大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中小学实行校警制度或保安制度。实现公安机关和学校在校园治安管理中的深度合作和协调一致。

四、结语

校园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治安管理又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校园治安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校园安全立法滞后有很大关系,因此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出台《校园安全法》。另外,应当创新校园治安管理的合作机制,使公安机关、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在校园治安管理中真正衔接、配合起来,形成校园治安管理的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继刚,李学莲.校园安全的立法保障研究——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4(01):13-16.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2

一、当前我市高校存在的治安问题

一是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堪忧。目前我各高校校园内不但有小吃部、食杂店,而且个别学校还有网吧、舞厅。最多的一个学校校内有9个网吧,20多个小吃部、校园从单一的学校,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小社会。同时校园周边不到200米网吧、饭店、舞厅一家连一家,某种程度上,已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不安全隐患。其中,尤以网吧危害为最,学生迷恋网吧现象非常普遍,目前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3成以上、有的因此荒废学生。某高校一名男同学迷上网吧,开始时只是两天三天泡在里面,后来网瘾越来越大,有一次在网吧竟泡了7天7夜,结果一学期下来6门功课有4门不及格,导致其父母双双提前退休,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以监护孩子学习。

二是校园内殴斗治安案件增多。殴打伤害他人已成为危害校园治安比较严重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年以前高校此类案件年发案数仅有20一30起,而年以后平均年发案数剧增到多起,以某校区为例,今年1一9月份就发生殴打他人案件起,占整个校区发案率的69%年10月15日中午,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学生因打饭排队问题,新老生发生争吵,引发事端,以、为首的老生组织了50多人,手持木棒、木板、菜刀等工具闯进新生教室,见人就打,见玻璃就砸,致使无辜被打学生达20多人,造成11人住院治疗,其中轻伤3人(一人手指被砍掉,一人手筋被砍断,还有一人被砍致肺骨骨裂)的严重后果。

三是酗酒滋事现象严重。在调查中感到各高校学生喝酒、酗酒现象越来越严重,时间通常多集中于节假日和晚自习后,地点除校园及周边小吃部外,多集中在公寓寝室内。各校区几乎半数以上的男生公寓都有空酒瓶子,学生在公寓喝酒相当普遍。某高校几个男生晚自习后在公寓内喝酒喝到11-12点钟,在喝醉的情况下,将其他寝室同学拽来殴打,致使该被打同学头部缝了5针大学北校区三名男学生,酒后回校不服从学校管理,并将校保卫处门窗砸坏,在校区造成恶劣影响。有的高校还出现女生酗酒现象。去年夏天某晚10点多钟,某校三个女生抬了一箱啤酒回宿舍喝,喝完有唱的、有哭的,连笑带骂,弄得左邻右舍无法休息,造成较坏影响。

四是偷盗现象时有发生。被偷盗财物小到衣服、文具、饭卡,大到现金、存折、手机、电脑笔记本、而且呈现出多为同学之间内盗的特点。某校机械系学生陈某,年3月-8月间,以从同寝室、同班学生钱包抽取部分现金的方式先后盗窃作案11起,盗得钱款多元。其作案的时间大都选在学生上课,中午打饭,以及晚自习期间,趁公寓人员较少,大肆作案。

五是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增多。目前,各高校在公寓搓麻将、打扑克;无端损坏公物;结交社会不法人员、在校园内称王称霸等严重违纪现象不断增多。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后,个别学生钻学校管理空子,在外偷偷租房住,男女生同居现象急剧增多,危害较大,有的学生因此而被退学。仅在北华大学师范学院一个班就发现有5对男女同学租房同居。

二、产生上述治安问题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综合分析,我们感到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受5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混乱,引发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属非义务教育,但从本质上讲属公益事业,应为非赢利机构。教育部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早就提出了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明确要求,即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然而,今人遗憾的是一些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改制以来,思想上缺乏对高校后勤服务特殊性的认识,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产生诸多管理漏洞,导致大量问题滋生。个别高校公寓卫生特别差,甚至发生过女同学睡午觉蟑螂钻进耳朵里,男生晚上睡觉被老鼠咬伤了脚趾的事件。有的学生因卫生问题患上了皮疹、关节炎,却始终得不到相应解决,由此对学校产生积怨,借喝酒滋事、破坏公物,发泄不满情绪。另外,高校伙食价格问题也是引发学生过激行为的一个因素大学新校址学生食堂由管理部门以每年万元承包给下属一个分公司管理。承包后,该分公司为尽快收回承包费,创收利润,不断提高饭菜价格,达到学生们难以承受的程度。9月23日早5时许,该校一教学楼墙上贴出三张小字报,内容是:起来,不想饿死的同学们,25一26日罢餐。谁能忍受每天吃猫食,25-26日罢餐。日前,许多师生员工对学校后勤改革感到茫然。更有一些学生公开站出来提出。改革不是前进而是倒退,是加重学生负担的尖锐质疑。

二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弱化,缺乏针对性。高校是国家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栋梁的特殊使命。然而近年来,一些高校由于一味强调学校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及学校的录取率,偏重教学质量、学生分数、学校办学条件,而忽视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取消了政治课,政治教员改做其它工作,有的则把政治课变成了自修课、进修课。在学生道德修养和人生观的教育上缺乏针对性,学生一旦与社会接触过多,消极影响就会对他们造成大的冲击,导致一些学生信仰危机,腐朽思想泛滥,价值观扭曲,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膨胀,随之产生不求上进、缺乏责任感、讨厌学习、情绪忽冷忽热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看问题偏激、做事不计后果等问题。对此,高校应当引起充分注意,在涉及培养什么人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这一特殊的文化领域,只能强化,不能弱化。

三是分配制度打破后,校规校纪约束力被弱化。随着国家普及高等教育战略的实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随之大量增加。尤其是我国自建国以来坚持36年之久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年一夜之间被轰然打破,代之而来的是自主择业。它一方面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竞争压力和一定社会问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再不涉及毕业分配问题,只要学习成绩合格就可以顺利毕业,使现有的校规校纪约束力被大人削弱,对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更显得苍白无力,校方的日常管理显得大不如前。部分学生无视校方的纪律、规定,我行我素,在课堂上嬉戏打闹,在宿舍酗酒,有的夜不归宿,还有的偷偷摸摸不一而足,这是以前高校少有的情况,给高校正常的学习秩序、治安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尽快完备和强化校规校纪提出了一道严肃的课题。

四是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心态不正,攀比心理严重。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约占95%以上。在进入大学校门前,在家庭他们是父母的宠儿,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衣食起居,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放弃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及孩子的思想教育。进入大学校门后,由于学习不象以前那么紧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多了,外界环境、事物等物质条件的渗透,使个别学全心理发生了变化。如有的学生看过一场电影后就会感叹看人家外国,那才叫生活,自己太寒酸了。有的同学看到身边个别学生穿名牌服装,也要羡慕好几天,进而注意打扮自己,讲究吃穿,赶时髦、摆阔气,一旦受到物质条件所限,个别人就会产生偷窃等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五是高校保卫部门职能机制不顺,责任心不强。高校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各院校师生员工人数不断增加,校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学校不仅拥有教学区、学生住宿区、教工家属区,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区、娱乐区。随之而来,学校的治安管理工作也比以前更加繁重和复杂,而目前各高校保卫组织仍承袭着以前的旧体制,有治安派出所的名,没执法权和破案权,致使一些案件批转手续繁杂,违法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及时的打击,一些新生的治安问题自行不敢处理,使得高校治安管理工作难以适应当前新情况新问题,经常处于被动局面。部分保卫干部工作没积极性,甚至不安心工作,认为冒着以自己违法行为去治理违法的风险去工作,不但劳而无功,还会受到司法、检察机关的干预。

三、新时期校园治安保卫工作应拓展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一是积极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校园治安工作。当前的校园治安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问题多,这就意味着必须要通过公安、教育、共青团、城管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协调运作,才能真正做好校园治安工作。工作中,对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下达一定治安管理目标,并实行目标考核、目标管理,对完不成规定的单位领导采取年终考评一票否决制,在规定期限内不予晋职、晋级、评先,对问题严重的单位,主要领导应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同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哪里出问题就追究哪里的责任,谁的责任谁负,一追到底绝不姑息。以及奖罚制度,使治安工作贯穿在所有制度中,并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使高校的治安工作真正走上正轨。

二是大力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鉴于前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事实,各高校今后要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下大力气提高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略精神,端正办学思想,坚持教书与育人两兼顾的原则,恢复并加强政治课、大学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因此,工作方法要灵活多样,在形式上可变灌输为探讨,变一人说为众人议,倡导学贵有疑的思维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美育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择业知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公与私、名与利、苦与乐、美与丑、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将之培养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三是建立学生治保组织,提高校园自身防范能力。经验证明遏止校园内日益增多的违法犯罪案件,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救是广泛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到防范工作中,积极开展治保活动,主动同违法犯罪、治安灾害事故做斗争。目前,部分高校己开始积极运作,在学校保卫部门及团委学生处的领导下,吸纳一些优秀学生,成立治安委员会。各高校公寓楼分别选出治安员、楼长各寝室选出宿舍长,采取分工负责分块包保形式,加强巡视,发现情况及时报会;有的高校还按公寓党员人数的多少,划定党员包保责任区,实行区保。这样一来可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层层设防,层层有网,使违法犯罪分子无机可乘,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公务员之家: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校园安全;大学生;保险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并于2013年11月12日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志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高校校园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关系到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重视和反复强调校园安全应该是高校的常态化工作的重要方面。面对一些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高校突发安全事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引入大学生保险作为护卫高校校园安全的举措之一。

一、高校校园安全现状调查

为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笔者“从高校校园安全的安全设施先状、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1]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23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构成,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工学院、沈阳建筑大学三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纸质调查问卷2100份,收回2085份,其中有效问卷2068份,问卷收回率为99.2%,问卷有效率为98.4%,符合问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一)安全设施现状

高校校园安全设施是校园安全系统的硬件,是物质基础。问卷对学校的交通设施状况、危险物品管理及运动设施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2068名在校大学生中,有22.3%的学生对学校目前的交通安全状况感到担忧。在所列举的校园内交通隐患选项中,83.4%的学生选择校园内缺少专职的交通管理人员,45.2%的学生选择上下课高峰期学生不遵守右侧通行规定,30.6%的学生选择校外车辆进出校园,42.4%的学生选择汽车在校园内车速过快。在对危险物品管理状况调查中。76.7%的学生对目前的学校危险物品管理状况感到满意,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35.6%的学生接受过关于实验所用药品管理制度相关教育,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学校在危险物品管理中有哪些问题存在”这一问题,32.4%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品方面存在问题,19.8%学生认为学校实验室安排在高层建筑中存在危险,15.6%学生认为学校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存在老旧问题。在对学校运动设施安全状况的调查中,9.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的运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77.4%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功的设施和场所,65.8%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定期对体育馆、操场和体育器材进行维修和检修。

(二)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安全管理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形成系统的协同作用,离不开系统要素间的整合。本问卷从治安、消防、心理、网络、应急演练及救援五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关于学校治安管理现状调查显示,86.7%的学生认为走在校园里会产生安全感,4.9%的受调查学生选择在自己的身边发生过失窃打架等治安事件,75.2%学生选择了学校有专门治安管理队伍并做到了定期巡逻、培训和演练,但只有1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治安管理能有效防范、解决校园内的治安事件。在关于消防管理现状的调查中,4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听说或者看见校园内发生过消防安全事件,58.4%的学生选择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以上的消防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关于造成消防安全事故的原因,78.6%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抱有侥幸心理造成的,10.2%的学生选择在寝室使用过加热棒、电热毯和电热锅等违章电器。在关于心理安全状况的调查中,58.5%的学生选择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存在,85.6%的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接受过心理安全方面的测试,57.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有哪些调解不良情绪的方法,46.4%的学生选择会抱怨生活的艰辛且有时会感到生活没有希望,75.7%的学生选择在临近考试的时间会出现考前吃饭、休息异常等焦虑状况。关于网络安全状况的调查,学生在上网填写个人信息时,15.14%的人选择会留在电话号码,6.9%的人选择会留下住址,5.4%的人选择会留下身份证等其他证件号,4.5%的人选择会留下银行号。对于“在网上遇到投缘的网友您会选择在现实中和他见面吗”这一问题,37.2%的学生选择不管如何都不会,28.8%的学生选择如果是同城的可以考虑见面,26.2%的学生选择如果投缘且可以见面的话就会见面,7.98%的学生选择不管如何都要见面。在关于应急演练和救援的调查中,有4.8%的学生参加过消防地震演练,95.6%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学校关于地震消防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内容。

(三)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高效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出现安全事件之前,关于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宣传及安全文化的构建,同时包含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学生、家长、学校及政府如何利用学生保险和谐解决善后事宜。问卷从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保险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关于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现状的调查中,10.4%的学生选择熟知学校关于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37.2%的学生选择对大多数安全管理制度了解,52.4%的学生选择对学校关于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太了解,83.4%的学生认为学校能够定期开展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在关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中,56.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枯燥乏味,希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34.7%的学生愿意参加消防地震等应急演练活动,18.6%的学生愿意参加安全知识竞赛活动,40.5%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任何形式的安全活动。在关于大学生保险方面的调查中,96.6%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2.1%的学生排斥大学生商业保险,47.6%的学生对大学生商业保险没有概念。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的,有46.8%学生选择基本医疗保险没有意外伤亡及疾病身故方面的赔偿,32.1%学生选择医疗保险报销门槛高。

二、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从安全设施的调查数据看,在高校的交通设施方面,学生对校园交通安全状况有较高的要求,集中表现在一方面是缺少专职的交通问题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希望学校严格控制校外人员和车辆进出校园。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校园交通安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校园内虽有时有轻微交通事故发生,但罕有恶性重大交通事故发生;(2)伴随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市场化用工制度的完善,学校对保卫部门的保安人员编制、工资、保险等方面的限制,使配备专职交通管理人员受到限制;(3)长期以来高级校园都被视为城市中的花园,校外周边人员习惯于在校园内外经商、健身、游玩,导致校园外部人员、车辆成分复杂。在危险物品管理调查中,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师在学校实验化学物品管理规定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是学校在实验室的规划设计上,对安全因素思考不周全。在学校运动设施安全状况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高校在对校园内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投入上,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但在日常设施维护上,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应该由专业的部门把每年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结合起来,避免安全事件的出现。在关于安全管理体系现状的调查中,问卷主要对五个方面着重调查。从校园治安管理状况调查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对校园治安秩序和整顿有较高的期盼,对目前高校校园保卫部门预防和破获校园治安案件能力方面信心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在校园内一方面要科学布置监控设施,另一方面在保卫人员上,既要提高已有安保人员的素质,又要引进专业人才,并与政府、警察、安全、消防部门形成联防机制,有效护卫校园安全。在校园消防管理现状的调查中,能够看到学校对消防安全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能够做到警钟长鸣,但仍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关注,有很多学生仍然持有侥幸心理,使用违章电器,存在消防隐患。对此我们要看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有使用各种电器的需要,尤其是冬季来临时寝室供暖温度低和提供热水设施远离寝室等客观情况的存在,对此学校后勤部门应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从根源上消除学生对违章电器的需要,进而消除消防隐患;另一方面,在消防知识宣传的方式方法上也要多动脑筋,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能有兴趣亲身参与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使消防知识自觉成为大学生的言行,走进学生的思想中。在学生心理安全调查中,能够看到当今大学生在遭遇新生阶段不适应、情感、人际交往、学业、就业等问题时,会出现焦虑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对此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单单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更要配备充足的心理咨询医师,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关注重点学生、焦点事件、敏感时间段,及时化解学生心理疾患,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应对心理问题方式、方法。在关于网络安全现状调查中,显示出大学生对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登录互联网的依赖,同时缺少阅历却热血的学生往往会成为网络欺诈者狩猎的目标。高校在应对网络安全方面采取的防控措施较多,但对网路安全上的教育和疏导工作却显得不足。在应急演练和救援方面,高校虽然会举行消防演练,但在演练的周期及参与人员覆盖率上要进一步提高,“5·12”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和“4·14”玉树地震中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无一伤亡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性[2]。

三、引入大学生保险护卫高校校园安全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中,不难看到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安全岛”,时常会出现各种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突发意外事件,那么在处理这类事件过程中,单纯地依靠高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救助此类事件时越来越显出其力有不及。目前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在救助此类问题时不会过多介入,其中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美国政府在提供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还鼓励大学生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学生医疗费用支付手续简便,医疗费由社会保险机构或保险公司向医院直接支付,就医选择多样,保费支付方式灵活,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广泛[3]。英国对所有大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实行国民卫生保健体系(NHS),提供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医疗服务[4]。德国规定大学就读的本国和外国学生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要求注册入学时,学生必须提交医疗保险证明,若没有该证明,学生不能注册[5]。2008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就此拉开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各个商业保险公司进入校园保险市场的序幕。这几年来,在大学生保险进入高校的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引入大学生保险机制后的成效

1.保障高校教学秩序,减轻赔偿经济负担。当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受伤害学生或其家长往往会追究学校责任,或通过法律途径将高校告上法庭,要求学校承担民事责任,或无理纠缠校方,通过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要求高校给予经济补偿。当大学生保险进入高校后,保险公司第三方的介入,既减轻了高校的经济负担,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使受到伤害的学生和家长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2.减轻大学生及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以往在处理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过程中,时常由于经济原因而面临困境,给受伤害的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经济和精神负担。大学生参保后,既可以通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解决部分医疗费用,又能通过商业保险再次报销剩余医疗费用,使大学生及家庭只需承担很小一部费用。同时商业保险报销门槛低、报销险种多、报销费用多,部分弥补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之处。3.有利于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大学生保险进入高校,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处理高校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有利于转变高校组织学生活动“畏首畏尾”的局面,能够减轻高校因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带来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促使师生能在校园内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尽可能地组织大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4.有利于形成全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经济社会和保险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形成的经济活动和保险意识。大学生在社会组成上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虽然成年进入社会,却又没有实现经济独立;他们虽然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创新活力极强,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实践,导致当前大学生商业保险的投保情况并不理想。”[6]大学生保险进入高校后,既推动了全民保险意识的逐步形成,又在客观上推进了保险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百姓从遇事找政府,转变为找法律、找市场、找保险公司。

(二)大学生保险仍存在的问题

1.高校保险宣传不够,大学生保险意识薄弱。目前全民保险意识依然薄弱,大学生入学前对保险了解甚少,入学后高校对大学生保险宣传不够重视,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保险,尤其是农村贫困学生受经济影响不愿投保。高校应当在入学教育时重点宣传保险相关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相关保险的入保程序、缴费标准、政策规定等,不能将保险宣传局限为仅是某个部门发发宣传单的事,可通过讲座、选修课、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大学生的保险意识。2.保险公司咨询和理赔服务质量差。大学生保险多由高校代办,保险公司每年定期收钱,却没有委派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服务,大学生发生意外事故时理赔手续复杂、索赔困难、赔付时间长。高校作为大学生保险的代办方,应引入竞争机制,选择服务质量高的保险公司投保,对保险公司在咨询、理赔手续、理赔时间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同时班主任老师要提醒学生和家长对相关资料、各种票据妥善保管,以便报销。3.大学生参加商业保险覆盖率低,遭遇重大疾病和意外事件时报销比例及数额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我国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都采取自愿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运行多年社会认可度高,大学生受社会、家庭影响参加基本医疗险率较高,相反参保商业保险的大学生不多,然而发生重大意外疾病和事件时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和数额有限,不能满足大学生及家庭的需求,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商业保险,利用商业保险险种多、涵盖范围广、赔付金额多的优点,弥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涵盖所有人身伤害的缺点,增强大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静,许振,刘焕春,等.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建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5):184-188.

[2]任国友.北京市几所高校校园安全调查报告[J].安全,2010(11),16-19.

[3][5]徐倩,赵文龙.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13):2065-2067.

[4]李国桂.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经验借鉴及启示[J].教育探索,2009(3):140-141.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4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高校突发事件依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和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当前,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例如“非典”、“马加爵事件”、甲型H1N1流感、北大登山队事件、食物中毒、“刘海洋”硫酸泼熊、学术剽窃、宿舍火灾等,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给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并对学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法律机制所谓机制,是指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制度的有序运行,是人们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有机整体[2]。法律机制是法的内在功能的外部实现,以其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公正性、秩序性等特征对人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3]。2.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中国人民大学的韩大元教授和莫于川教授主编的《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指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针对突发事件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公民权力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

(二)现行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的机制,促进了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同时也规定了社会、公民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格局。《突发事件应对法》本着重在预防、防患未然的原则,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时消除突发事件风险隐患作为立法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同时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其负责处置的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情况,按照有关法规、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快捷地作出相应的反应,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积极消解突发事件的强度,快速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及时处理善后工作,恢复安全稳定。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基于高校教育组织的特点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可定义为:法律的规范机理、运行模式与具体实效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法律的具体运作和功能实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快速消除影响、保障广大师生权益,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特征(1)高校领域是法律机制作用的基本立足点。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内外的互动性、参与的群体性、后果的危害性及影响的持久性等特点。因此,法律机制的实现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考虑高校中学生、教师等群体的特点,要考虑法律实施的对象差异性和灵活变通性。(2)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是法律机制作用的首要目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设置、运作和检验必须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以人为本,要把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成效的最高标准。(3)法律运作是法律机制实现的基本形态。法律只有实现,才能起到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的意义既在于它的象征性,更在于它的实践性。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不仅要完善现有各项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法律制度,而且要通过更新理念、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等三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其中理念是先导,立法完善是依据,法制化管理是关键,力图为高等学校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提出详细对策。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主要散见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行政部门出台的一些行政法规规章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刑法》、《民法通则》、《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事后处置,忽视事先预防

《刑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出界定、处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仅解决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等问题,这些法律法规都起不到前期预防管理的作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都规定了突发事件重在预防,但都是原则性规定,不具体,不能适应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要求。

(二)校园安全法律缺位,部委规章难担重任

现行法律法规中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规定既不具体,又存在着一定的法律空白,尤其是在校园安全管理的全局问题,如安全管理的责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等方面,仍无明确规定。高校安全管理面对的往往是以侵害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治安、民事与刑事违法事件或突发的危机和事故,安全管理机关必须由法律授权的组织实施行政管理,因为安全管理必然会限制作为公民的师生群体的基本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各种管理中适用的强制性措施也必须由法律加以授权,这是我国《立法法》中的法律绝对保留原则的适用和行政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鉴于我国校园安全法的缺位,高校行政管理权的主体、职权、内容与程序都必然欠缺合法要件。在法律缺位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显然也于法无据,无论从立法层级、立法权限、适用范围等方面都难堪此任。

(三)现行规定过于粗陋,部委法规间体系性与配套性不强

我国实行多层次的立法体系,不同的立法机关根据其不同的立法权限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调整的范围和效力是有明显区别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事项千头万绪,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而部委的政策法规多是一事一立,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相互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较差,没有发挥出整体的效用。此外,部委规定都只是零星地散见一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内容,没有明确界定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职权主体、权限范围与相应责任等事项。(四)高校内部安全管理规范混乱,规范重心偏失许多高校把安全管理纳入高校自治权范围之内,内部出台相应的安全防范的规定。但是在基本法律缺位的情况下,缺少上位法的授权,高校内部安全规定存在着许多弊端。有人概括为实体性与程序性两方面的问题。实体性问题主要体现为越俎代庖、罚款成风;滥施惩罚、名目繁多;义务本位、法律虚置、不合时宜等方面。程序性问题表现为民主性、公示性与救济性缺失等方面[4]。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

无论高校建立起何种模式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都应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且运用该机制处理突发事件,达到相当的严重程度都将进入法律法规所管辖的视野内[5]。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要坚持立法、执法、监督与救济各个法治运行环节的统一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法律机制的功效。

(一)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

由于突发事件在客观上难以避免,高校必须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时刻做好预防突发事件的心理和物质准备;牢固树立多管齐下、综合预防的观念,高校师生要积极参加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查到隐患积极整改,设法消除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师生安全,切实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学校要加强对全体师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磨难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定期组织师生参加突发事件模拟实战演练,掌握避险、逃生、自救方法的主要途径;强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呼吁立法,实现有法可依

立法是法律机制启动的前提,只有法律规范的合理设置,管理活动才于法有据、依法而行。鉴于校园安全立法体系尚未建立,安全管理亟待规范的现状,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出台《校园安全法》已迫在眉睫。早在1999年“两会”期间,354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11份,呼吁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此后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四次会议近700位代表提交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共同呼吁要切实保护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防止学校事故的发生,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校园安全由社会问题上升至政治问题的层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联合起来向立法部门建议,以宪法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为基础,制定出台《校园安全法》,可以使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补救做到有法可依,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化。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5

(一)以旧村改造为核心,推进保留村社区建设和发展

1、继续推进旧村改造工作。旧村改造工作是我街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村6栋住宅楼、村商业广场、村路商业项目的建设。要积极与上级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加快对村、村、村旧村改造建设项目的各项手续办理。对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监管,全力推进我街的旧村改造工作。

2、加大保留村环境整治的力度。4个保留村旧村整治工作是我街年工作的重点内容。我们要加大保留村旧村整治力度,重点抓好临时市场和村内道路建设,通过道路和其它市政服务设施的建设,带动保留村环境的综合改造。同时要抓好双百共建文明村工作,按照区委开展“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的要求和《小谷围街关于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文明村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二)加强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根据我街工作重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大学城地区治安形势的稳定。整合岛上公安、巡警、交警、大学城各高校治安队伍及村级治安队的力量,建立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社会治安管理机制,加强对大学城的治安保卫工作,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大学新城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普法宣传,针对因大学城建设征地拆迁的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做好103户拒迁户的思想疏导工作,掌握103户拒迁户的思想动态,努力促进其思想转化。继续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尽力追回村被非法挪用投资国债的4000万征地款,推进村各项工作的开展。由于大学城建设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多,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及时化解矛盾,我们要充分发挥维稳综治办和信访办合署办公的作用,加强维稳综治和信访工作力度,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开展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整顿保留村内的市场经济秩序,协调工商、综合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规范商业网点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强化出租屋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清理无证照生产经营场所,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大力建设“无毒社区”、“无传销社区”,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

我们要不断加强与区市政园林局协商,确定落实我街各村承包市政绿化工程的范围、内容、时间等。由街、镇共同负责,与区林果中心制订大学城市政绿化管理方案。继续做好村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各村建立绿化管理经济实体,组织村民参与实施管理,尽可能地解决农民转移就业问题。

(四)加快预留经济发展用地的开发

继续加强与区内职能部门的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对2544亩已获批准用地的使用问题提出意见,采取各征地村按比例入股的方式,对预留发展用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连片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水平;对于剩余的预留经济发展用地,协助区有关部门尽快完成土地报批手续。

(五)扎实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全体全体党员和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继续完善街道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坚持依法办事,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努力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街道。要认真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通过学习和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六)努力做好各项社会事务工作

1、安全生产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对辖区内建筑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水上交通安全等领域进行全面整治,把安全生产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各村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安全措施,规范资金使用程序,确保各村资金安全、有效地使用。规范合同管理,落实村务公开制度,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

3、继续推进4个保留村股份固化。引导各村以股份固化的形式,量化集体资产,完善分配制度。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完成4个保留村的股权固化工作。

4、做好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和低保工作。要继续健全档案资料,做好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鼓励村民积极参保。加快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保证贫困群众生活水平。

5、扎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一是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规范管理,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实现重心下移。二是要加强与大学城各高校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搞好高校师生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服务和管理。三是要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抓好外来人口管理,堵塞计生漏洞,确保完成区下达给我街的人口控制指标及各项计划生育任务,计划生育率达到95%,多孩率在1%以下,力争进入市“达标镇(街)”的先进行列。

6、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子。适应市新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建设发展要求,利用岛内各高校的文化、体育设施,策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保留村农民文体活动,探索新时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6

一、开展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进行专项整治。针对治安乱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涉校的高危人员开展拉网式排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结合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对影响恶劣、师生反映强烈的拐卖儿童、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等恶性案件,要挂牌督办,限期侦破;对涉案嫌疑人员和在逃人员,要动用一切手段和力量,全力缉拿归案。对滋扰校园、侵害师生安全的流氓黑恶势力,要坚持露头就打,决不使其坐大成势。对破获的案件,要主动商请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争取快捕快诉、快审快判,依法从严惩处,并选择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努力实现打掉一个、震慑一片、消除影响、稳定一方的效果。

二、组织全市公安机关要对辖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并及时出动警力处置各类案件,防止事态扩大。指导学校制定、完善安全保卫制度和保卫机构及队伍建设。对检查、指导工作中发现的治安隐患等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对滋扰校园正常教学和侵害师生安全的治安、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及时出警,依法进行处置。

三是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条例》有关规定落实各项安全保卫制度。一是落实校园门卫、值班、巡视、检查等各项制度并作记录,严防不法分子混入校园;加强保安护卫力量,校园门卫要聘用专职保安员,学校要成立专门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机构,并对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治安保卫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加强校园周边及校内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和联网报警设施的建设,对校园大门、围墙、学生宿舍等重点部位,按照国家标准安装监控报警设备等必要的技术防范设施,并积极与教育等有关部门联系,建议党委、政府将学校及幼儿园视频监控及报警设施与公安部门110报警服务台连接。

四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门口设立专门警务室,依托学校门卫室设置治安岗亭,及时处置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类治安问题。从即日起,在学生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和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重点部位,由派出所、交、巡警派员到学校及幼儿园门口维持秩序,增加巡逻力量,加大巡逻密度,对形迹可疑人员加强盘查询问。要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建立长效机制,把这项工作长期进行下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安全事件制定应急预案,适时组织演练,最大限度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

五是加强对公安民警“法制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切实发挥公安民警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的作用。选派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公安民警深入学校及幼儿园宣传法制和消防、交通安全知识,传授自防、自卫、自救技能,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社会工作

2003年的“孙志刚案件”促使国务院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简称“旧办法”),代之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新办法”),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开始从强制收容遣送向自愿接受救助转变。

一、新救助管理办法的改进

新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在法治时代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与保护,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救助与社会管理的新探索,体现了政府自身正在由管制型的权利政府向服务型的责任政府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旧的收容遣送制度相比,新办法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一)从强制收容遣返向自愿接受救助转变

旧办法规定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必须被强制收容遣返,不考虑当事人是否愿意。而新办法强调,任何人不得强制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同时,受助人员也可以自愿放弃救助,告知救助管理站后即可离站,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新办法明确规定的自愿受助、无偿受助的原则,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接受救助意愿的尊重,流浪乞讨人员有权利选择救助也同样有权利选择放弃救助,他们的意愿和选择都必须得到尊重。

(二)从维护城市管理向提供救助服务转变

新、旧办法在制定之初的基本出发点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收容遣送办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城市的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而“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只是手段,也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制度最终异化为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为其唯一目标,并最终引发了孙志刚事件。新办法明确了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是其唯一目标[1]。在其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单纯追求城市社会秩序安定而导致制度功能异化,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更加强化了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约束

新办法在内容规定上更加具体和细化,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强化了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约束,而减轻了对受助人员的约束。在旧办法中,由于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城市治安管理,所以将受助人员仅仅作为简单、被动的管理对象而对其附加了种种限制条件和要求,如“及时把他们遣送回原户口所在地”,收容人员“必须服从收容、遣送”等。

新办法明确规定,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押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并且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于当地救助站工作人员负有教育、培训和监督的职责与义务。

(四)内容规定更加人性化

除了对于提供的基本救助内容做了具体规定外,新办法还体现出了更加人性化关怀的一些方面,如“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就体现了对处于弱势地位女性的特别保护;“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对保障受助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做了明确要求,防止各种危害和伤害的再次发生。

此外,新办法也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表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对寻求各方力量、积极有效参与社会保障新途径的尝试和探索。

二、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自新办法实施以来,各级救助管理工作稳步发展,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此同时,流浪乞讨现象亦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出现的新问题

1.出现管理盲区

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有因灾害或生活困难而流浪乞讨者,他们确属社会救助的对象;有以乞讨为生财手段的好逸恶劳者,属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以流浪乞讨又无理上访或偷摸拐骗从事违法活动者,属于社会治安管理对象;有少数犯罪逃逸或流窜者,属于刑事惩治的对象。对于拒绝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公安机关、城管等部门在管理中,均存在缺乏执法依据和执法手段的问题,那些特殊教育的对象、治安管理对象、刑事惩治的对象,已经成为管理盲区。

2.自愿求助者少

在实地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别的救助站转来的需要本救助站进行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仅有一小部分人是自己寻求救助的。而在这一小部分自愿寻求救助的人当中,大部分属于暂时还没有流浪乞讨的投亲不着、务工不着、无钱看病、从家里走失、被偷盗等有临时困难的人,真正有长期生活困难的人,反而选择在外长期流浪乞讨,拒绝进站接受救助,救助管理站也因此曾经一度出现无人可救的局面。

3.管理救助方式简单

对待进站受助人员,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几乎无一例外的为接收进站——采集信息——联系流出地政府或流浪人员家属——送其回家或由流出地政府接其回去。工作人员几乎不跟受助人员进行与采集信息无关的交流,也从来不去了解不同受助人员的特殊需求,缺乏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等分析和交流,特别是在救助中依然把求助者置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给予施舍性的物质救助,使求助者难以接受。

4.缺乏专业工作人员

目前的救助管理站尚未完全脱离原先收容遣送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工作人员也都是原来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虽然机构性质发生了改变,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他们在长期工作当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养成的工作态度已经很难改变,有的工作人员习惯了对受助人员冷言冷语,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和现行的新办法发生冲突,但事实上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相距甚远。

(二)呈现出新的特点

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城市流浪乞讨现象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如乞讨人数剧增,多数乞讨者只以要钱为唯一目的;职业化、团体化乞讨比重增加;经营乞讨人员的现象增多;乞讨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等等。

三、完善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国家的经济条件尚不足以令我们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工作转变为一项福利事业。目前,在我们国家,救助管理站实际上充当的只是一个救助“中转站”的角色,而不是长期的福利机构。因此,就如何做好这个“中转站”,如何尽最大可能地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提出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

首先,尽管国家在2003年相继出台了两个法律文件,但过于原则化的条款内容,使得救助管理工作操作性不强,落实难度大。其次,对于出现的管理盲区,也应当从立法的角度予以增补和完善,如将职业乞讨人员纳入救助体系,使得对职业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最后,新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必须注意和《残疾人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的相互衔接与配套。公务员之家

(二)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救助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第一层面是对其基本生活进行救助,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以保证其能够维持生存;第二层面是对其进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救助,以帮助他们自食其力、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停留在第一层面,忽视了心理层面的救助工作。而心理救助需要将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主要侧重于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等精神层面上的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应当高度关注并提供帮助的对象。

(三)救助站与高校联动,建立互惠合作关系

缺乏高素质、专业的工作人员是救助站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可以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利用高校资源,通过救助站与高校的联动,建立一种互惠合作的良好关系。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有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也就意味着这些学校在这几个领域拥有比较充足的师资力量以及一定规模的在校学生,这对于救助站来说,也是一项可加以有效利用的宝贵资源。

(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除了依靠国家财政外,还应当呼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加入到救助工作中来,争取捐款捐物,缓解资金压力;向社会招募义工,缩减开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方式筹得的资金,其使用都必须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公开,定期向社会公布,让社会各界的爱心落到实处。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8

各位领导、全体同志:

我于**年9月接任商务学院保卫科长,至今刚满二年。二年来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市局十四处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在保卫科人员少、任务重、管理范围分散、工作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和党委的具体要求,保卫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确保重点,打击犯罪,保证安全”的工作方针,以维护稳定为中心,以阶段性整顿校园治安秩序为重点,依靠全院各单位和群防群治组织加强管理。加强宣传,加强防范,加强检查,加强门卫和巡逻,积极果断处置突发事件和治安案件,确保上学年校园良好的治安秩序和稳定的局面。根据商务学院保卫科长的职责,开展各向工作,现做数值报告如下。

狠抓安全措施落实,确保重大活动期间安全

以上一学年以来为做好“春节”期间、“两会”期间、“六四”

敏感期间及毕业生离校期间,新生报名,加试等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每个重大活动前,根据不同情况都制定工作预案,有计划,有措施,有部署,狠抓落实。协调相关部门做到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群防群治,充分发挥了职能部门与学院各部门以及各个群众组织相结合的作用。使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确保了各项重大活动期间校园安全无事故。

2.加大值班和巡逻检查力度,在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值班、对重点部位、敏感部位安排专人值班,发生情况基本做到及时到位,及时处置,把一些不安定因素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加强值班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加强了巡逻检查密度,保安人员24小时巡逻,针对午饭时间发生有丢失书包现象,保安人员于12时巡逻各楼层教室,使这一丢失书包现象大为减少,下午4∶00—第二天早7时保安人员每15分钟巡逻一次,并设有监督机制,监督巡逻到位,特别是“六四”和毕业生离校期间,保卫科要在科长带领下值班和巡视校园,所以这期间未发生一起不文明行为,未发生一起恶作剧事件,毕业生离校期间没发生一起治安问题。由于加强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丢失问题多起,其中抓获跳墙4起,发现下班后办公室等处未锁门7起,抓获来院工地盗窃分子送往公安机关处理2起,夜间到首都经贸大学参与处理我院夜大学男生趴女生宿舍及趴女生洗澡堂2起,清理以找人为名实为进院推销的7起,给学生找回丢失自行车共8起,处理食堂外租户打架1起,处理宿舍公寓盗自行车1起,清理违纪留宿人员6起,处理非司机在球场上私自练车撞坏篮球架撞伤学生,发生打架事件1起,避免了一起群殴事件发生。

加强校园治安管理,维护校园良好治安秩序

1.为更好地加强治安安全管理,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与学校18个单位签署了治安、防火、交通三级安全责任书。在调整充实各单位和重点部门安全责任人的基础上,组织两次综合治理会,有力推动了全院各单位治安、防火工作上的自查自纠和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为进一步落实群防群治的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对系部处负责人,通报当前公安机关、的区综治办对学校治安管理精神,及保卫治安管理近况,增强各级领导责任感;二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和任务下发通知、简报、出宣传栏、搞图片展览;三是利用广播(学生广播站)投稿;四是组织学生集中起来,请公安局专家作报告,讲形势、讲案例、组织安全知识答卷;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增强了共同维护校园秩序的责任感。如有的教工和学生发现进办公室推销商品的人,及时通知保卫科或将人送到保卫科审查。这种情况上学期有4起,都得到较好地处理。

3.抓安全检查,及时处置影响校园不安定问题。为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上学年以来全院安全检查6次、保卫科对重点部位及公共安全设施检查11次,通过检查发现险隐患6处,治安隐患2处,通过安全检查对发现的消防治安隐患都得到整改,同时学生反映较大的不安全问题也及时得到解决。如丢失自行车问题,保卫科采取整齐划一,接管了原总务处负责看管自行车工作,并且划定区域挂牌管理,专人看管,通过此种管理机制,对未锁车的车辆都及时清查,集中起来,让学生教工领认。上一学年由于学生未锁车被集中看管起来以防丢失,学生自认为是丢失了报案,而后被认领的车辆达数150辆之多,对院内和公寓丢车后、被联防队员抓住后保卫科处理2起,同宿舍学生盗窃存款卡取出1000多元现金案与派出所联手破获处理,并给予该生严肃处理。

三、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堵塞火险隐患漏洞

上学年以来对发现6处火险隐患,在保卫科的监督下全部得到了整改,特别是食堂烟罩油垢太后,及时找人清理,地下室学生活动中心应急灯数量不足,缺少出口、标志,地下室消防给水泵结门漏水及时报告予以维修,产学研中心电闸箱底下堆有杂物命其及时清理,今年5月份地区综治办在主任的带领下对我院配电室进行了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室内堆有杂物和自行车辆,保卫科对该部门下发了火险隐患通知书,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通报,使这一隐患也及时得以消除。通过安全检查,消除了火险隐患,推动了消防工作的落实。

四、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做好驻院施工队伍工作

为了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自**年9月份以来对在学院务工的25名外来人口逐个重新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办理了“三证”率达到99%,并对外来人口针对其法律意识薄弱,我科对他们进行了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的安全教育,收到明显实效。以上一学年内没有发生一起外来人口违法违纪案件。我们还特别注意了对驻院施工队伍针对其工序多分期分批进入,总数保持在80人左右,为加强管理不出问题与施工单位负责人签订了治安、防火责任书,由于工地经常换民工,进出校门人员较杂,特对工地人员全部办理了出入证、暂住证,并登记造册;确定它们活动范围,定期我科对工地进行安全检查,由于加强管理有措施、有制度、有检查、责任到位,确保施工队在院内施工期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五、加强校园交通管理

随着个人机动车辆的增加,校园内的机动车和进出校门的机动车日流量增加,为加强校园交通秩序的管理,确保校园良好的交通秩序,凡符合规定新增加的车辆,都规范停放车位,对系里办的研究生班车辆全部办理临时停车证,并与每位非职业司机签了交通安全责任书,确定院内停车位(临时)9个,每天保安巡视检查。由于加强了管理,校园交通秩序基本井然有序,有些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加强保卫自身建设,提高保卫干部自身素质

保卫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程度的高低,对能否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在上一学年里,对新来科里工作的保卫干事送到市局办的保卫干部业务学习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上岗证,平时经常研究一些高校发生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对学院治安形势进行分析,使我们对学院治安情况有个清楚认识,对有些带有苗头性矛盾要有预见性,对其做到有预防,使之不致激化,使工作不致于被动。

对校卫队加强领导,对每个队员严格考核,为提高保安校卫队员整体素质,经常对其进行言传身教,讲当前治安形势,及保安工作的重要性,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在以上一学期内,为提高保安校卫队员文化素质一个是在引进用人时要对身高、学历、性格等方面提出标准,上学期新进2名保安,都要经过认真考察才能录用。现在院工作的5名保安中,有2人具备了大专学历,其中1名保安当过兵,是党员,有本科学历。平时对保安队员开展文明执勤教育,积极参加学院的公益活动,在执行任务中,坚持文明用语,文明巡逻,较好地树立了窗口形象。在工作中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一学年以来我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配合下,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组织作用,确保了学院的稳定和良好的治安秩序,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及灾害事故,没有发生火灾火险事故,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9

第一,高校后勤人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大发展过程中,我省高校后勤得到了大发展。美丽的校园、先进的设施、可口的饭菜,都是后勤人用汗水换来的。正因为有了后勤的支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超过40%,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

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除了全系统干部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也与后勤改革探索是分不开的。在高校诸项改革中,后勤改革走在了前列,成果十分显著。我到教育厅后,每每走到学校,都感受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后勤人所做的贡献。

这些年,高校始终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发展,与后勤人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后勤稳定是高校稳定的重要保障,后勤稳才有高校的和谐可言。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应对物价持续上涨压力过程中,我深感高校后勤队伍不仅可信赖,而且很有战斗力。后勤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不但承受住了自身的压力,还帮助做社会企业的工作,实现了高校后勤的稳定,并由此支撑了整个高校的和谐稳定。

高校后勤战线上的干部职工,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第二,高校后勤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高校后勤工作摊子大、战线长、涉及面广。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工作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后勤成本压力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构成后勤成本的人工、原辅材料和煤、气、电等这些年都在上涨,后勤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多方面参与高校后勤改革的合作局面也在承受很大的压力,有的后勤企业要求退出经营。

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队伍的成分呈现多元化,管理难度加大。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使得后勤新生力量充实比较困难,合同工、临时工增多,内部矛盾也在积聚。

三是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对后勤的要求不断提高。过去的大食堂属粗放经营,只要满足吃饱这个基本要求就行,现在则要兼顾质量、公平、个性化服务等,尽管我们的学校食堂办得已经像社会上的快餐连锁,但抱怨声仍然不断。

四是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对高校后勤带来巨大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家的第一任务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今年3季度以来,经济严重滑坡。经济下行的压力,必然会传导到教育系统、传导到高校。

经济下行,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已经在高校显现。一是学生就业难。最近各校纷纷举办就业招聘会,从反馈的信息看,形势很严峻。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大幅度减少,供给的职位大幅度减少,学生就业困难。明年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又有新的增加,而就业供给量反而减少,形成巨大的反差。二是困难学生数增加。目前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到明年春季开学会凸显出来。因为社会失业率在增长,一些学生家庭收入来源将发生变化。怎样资助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巨大任务。

还有两个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工程款的支付。除考虑高校自身的工程款支付能力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如果处置不当,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会给高校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支付工程款,必须首先保证农民工工资,这项工作必须做细。二是治安管理。每年年底年初都是高校治安管理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今年尤其如此。最近高校失窃案有增多的趋势,后勤压力不断加大。

面对经济影响,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得严重些,从最坏处着手,做好稳定工作。

第三,要用情、用心、用力来做高校后勤工作

“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茶”,关系到高校全体师生的利益。做好后勤工作,仅仅把它当作工作对待是不够的,必须把它当作事业来看待。仅仅以履行职务来做是不够的,一定要用情、用心、用力来做。

要“用情”。一定要带着感情去做。主管后勤的领导、从事后勤工作的干部职工要有一颗做孩子父母的心,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感情来对待大学生们。是不是带着感情去做工作,结果是不一样的。带着感情就能发现问题,不带感情可能就是敷衍应付。

要“用心”。后勤是学问,后勤是事业,特别是现在的后勤管理,实际上是和现代管理紧密相关的。后勤里有经济,后勤里有政治,我们要努力学习,善于经营管理。同样的钱、同样的设备,在善不善于经营管理下产出的效益完全不同。比如刚才一位校长提到的一棵白菜按外、中、内不同用处进行烹饪,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就可以物尽其用。如果高校后勤管理都能有这样的管理态度,压力就会减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要“用力”。工作必须投入,必须关注细节。后勤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做物的工作。作风一定要深入,态度一定要认真,处事一定要细致。以往我们后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与没有处理好细节有关,比如一句话没说好、一件事没做好,导致学生的不满情绪。

第四,要继续积极探索改革的路子

高校后勤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没有改革探索,就没有今天高校后勤的局面和实力。但同时必须看到,高校后勤经过30年的改革,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如果过去的改革更多地强调的是市场化,那么到现阶段,仅仅靠推向市场是不够的。我们的高校具有特殊性,我们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我们的国情具有特殊性。我们应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曲折之路,全面审视、研究高校后勤改革。

后勤改革首先要明确目标。后勤的首要目标是保证高校的稳定发展。作为学校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时都要树立这种思想,不能简单地从后勤改革谈后勤改革,要把后勤改革放在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去考虑。

其次要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后勤工作,增强高校后勤发展的活力。慎重处理促进学校稳定发展与加强后勤改革这对矛盾,多元推进高校后勤改革。一种方式解决不了高校后勤的问题,政府包下来的方式行不通,简单推向市场化则会导致很多问题无法解决。要从改革的实际出发,在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下,能够交给市场的就交给市场,能够实现企业运作的就企业运作,需要准公共服务的就提供准公共服务。改革不能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改革也不能在职工身上打主意,简单地甩包袱的思想也不会有群众基础。高校后勤改革政策性强、社会敏感度高,重大改革措施一定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深入研究,努力为高校后勤改革创造条件。

第五,要切实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坚强有力的队伍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基础。面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面对师生的要求,面对改革的要求,这支队伍还存在很多不适应,还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要切实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要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向管理要效益。要提高服务能力,良好的服务能化解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要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做到既能任劳又能任怨。要提高研究能力,把握后勤工作的规律。要提高反腐倡廉能力,规范制度,警钟长鸣,在推进民主管理过程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干净干事、干好事。

高校治安管理范文篇10

大家好!

今天,我参加竞争的职位是学校保卫处副处长。首先,真诚的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来展现自己。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的介绍。

我叫,今年48岁,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我性格开朗,上进心强,我的爱好是乒乓球、羽毛球。

我曾在中专学校担任团委书记6年,担任学生科副科长7年,担任党办主任2年。从1990年至今一直在我校担任科长,并且从2006年以来牵头负责我校分校区办公室工作至今年。

一、自身特点、优点

(一)具有勇挑重担的信心。要干好一项工作,首先必须热爱这项工作。今天,我能鼓足勇气参加这次竞争,决不是意气用事,也不是心存侥幸,而是自己热爱这项工作,珍惜这次机会,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真实体现。

(二)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近年的工作经历,无论是在哪个岗位,同时也作为一名党员的我都十分注重加强政治思想修养,思想上积极向党靠拢,行动上自觉服从党的利益,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严于律己、诚信为本的优良品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多次被学校、省直团工委、省林业厅评委先进,2003年抗击非典中立三等功。

二、假如我是校保卫处副处长

假如我竞聘成功了,我将会从平时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开始。我想做为保卫处副处长,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到办事不越权、不越位,工作不拖沓、不含糊,矛盾不上交、不下压,责任不躲避、不推诿。要善于和敢于承担责任,推动工作。与下级发挥好决策参谋、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四大职能”,用全新的经营理念,简化办事程序,真正让领导放心、上下级称心、全体同事顺心。用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出色的表现,来赢得领导与同志们的信任、来提本校的地位。

(一)确保稳定。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责任心做好学校稳定工作,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报送、反馈,全面了解、掌握动态情况,确保政治稳定。

(二)加强管理。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抓好治安管理工作,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把好门,管好人,加强对校卫队、门卫、消防、计算机网络等各项管理工作。

(三)深入落实。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宣传发动,配合严打、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创建文明校园,使全校师生员工、家属、自觉增强综治意识,落实综治各项措施。

(四)强化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防范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培养合格人才。

(五)做好宣传。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消防工作,杜绝火灾等治安灾害事故发生。

(六)加强建设。加强保卫队伍建设,提高全处同志政治、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研究探讨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不断改革、创新为学校“创省内一流”的发展目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