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诗十篇

时间:2023-04-09 05:17:11

长江的诗

长江的诗篇1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不尽长江滚滚来。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7、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0、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1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的诗篇2

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3、《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白居易,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来源:文章屋网 )

长江的诗篇3

关键词:细读 《春江花月夜》 月 永恒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83-04

作者简介:陈静薇(198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现代的新诗,我们有数不清的名篇佳作,而唐诗更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一座高峰。其中,中宗时的张若虚,一生仅在《全唐诗》中留下了两首诗,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却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张若虚也因此“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十世纪的英国,英美文坛出现“新批评”理论(The New Criticism)。“新批评”之名,源于兰色姆(J.C.Ransom)的著作《新批评》。新批评主要的着眼点在于诗。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关注诗本身,而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要求诗应该既重视内涵,又看重外延;同时,新批评倡导“细读法(close reading)”,在今天的欧美教学中,它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而这,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诗歌,适用于这首《春江花月夜》。

一、永恒的月

基于“细读”这个基本原则,新批评的代表之一燕卜荪提出了词义分析批评(verbal analysis criticism)。他主张通过仔细的阅读,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从作品的语言来全面分析诗所传达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名,相传是南朝陈后主叔宝所作的艳曲之一。原词今早已失传,“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沿用此曲,创作出了一首别具韵味而又意味深长的佳作。其诗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 (P P.18-19 )

诗的题目名为《春江花月夜》,而诗人也的确在诗中描述了春、江、花、月和夜。但通过对全诗的仔细阅读,能够发现全诗共有36句,在这36句中,“江”字共出现了12次,“月”字一共出现了15次,其频率之高,很显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在这两个字中,“江”为“月”的辅佐,月出江上,以江衬月,可以见出,“月”是全诗最为关键的字眼。

张若虚面对皎洁的月亮,心有所感。只是,他不像屈原那样充满怀疑,也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探求主客体的关系,而是把月亮当作自己的一个说话对象来平等对话。站在江边,望着天上散发着清辉的明月,再看看脚畔奔流的江水,作者不禁对月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什么人最早见到了你,美丽的月亮?而你又是什么时候将你的清辉洒向江边,照到了江边的人?人不停地轮回,代代更替,而月亮却亘古不变,依旧高悬天际,照耀大地。不知道奔流的江水和明亮的月亮是否也有期待,不停地滚滚东流。明媚的春夜江边,诗人在月下感叹着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探索着生命的本源。

月亮,自诗歌诞生以来就代表着哀愁与相思。在《春江花月夜》中,月亮依然承载着相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扁舟子”指代游子,“明月楼”用以指代思妇。今夜,在这江月下,舟中的游子在思念着远方的家人,而明月照到的高楼上,深闺的也在思念远游的丈夫。两句诗,两处情,无限愁思。“可怜”八句,更是形象地表现了相思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游子在舟中思念自己的妻子,看见这月光,不禁想到它照到妻子梳妆台的样子。曹子建《七哀》诗中有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在这里化用了曹子建的诗句,从游子着笔,更写出了游子极深的思念。后面两句,可以说是思妇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游子的想象。“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照入室内,思妇想赶走它,可窗帘可卷,月光却卷不去;映在捣衣砧上的光,用手拂去了,却又复现。思念也如这赶不走的月光,延延不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此刻,游子和思妇各自在对月思怀,却苦于不能听见彼此的倾诉,但愿我能随着这流动的月华(即月光),照到你的身上。“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古人有鱼雁传书的典故,作者在这里反用之。即使是飞得再快的鸿雁,也不能乘着这月光来到你身旁;擅长游泳的鱼,也只能在这水中激起层层涟漪,更不能替我传书了。一时间,惆怅溢满诗面。

“昨夜”以下,到全诗结束,依旧是游子的哀叹。诗人把以上的诗句,都归结为昨夜的哀思。“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游子思家,在梦里也在想念,可是却只见落花不见家。时间已经到了“春半”,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游子依然在外远游。春将去,月将落,何时是归期?“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亮西沉,渐渐隐藏于茫茫海雾之后,可游子和思妇之间的距离,依然像碣石到潇湘一样遥远。在这里,“碣石”指代北方,而“潇湘”则指代南方,游子思妇南北相隔,如何不叫人思念。在这春天的夜晚,有几个游子能乘着这月光,回家和思妇们团聚?无人可以回答。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搅动人心的惆怅,洒满江面,以及江边的树木。至此,全诗结束,留给人们无限愁思,无限遐想。

二、格律韵脚细读

若把诗歌和散文放在一起,诗歌总是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二者的不同。因为,诗是声音的综合体,有两个相应的特征:格律和乐句。诗歌中的语音短句并不比散文中的更特别,但在散文中,它们完全看不见,也根本不成其为乐句。[2] (P.182 )

《春江花月夜》本是古乐府,对诗歌韵律的要求不如之后的律诗那样严格。它并不要求诗句一定要对仗平仄工整,也不要求一韵到底。诗人可以自己选择韵脚,可以换韵,也可以像律诗那样一韵到底。全诗几次变换韵脚,押“en”“an”“ai”“ou”“u”等韵,在变换韵脚之时,也变换着诗句所传达的意思。

诗从开篇到“皎皎空中孤月轮”,除了中间有两句押了“an”韵外,看起来就没有其他的韵了,也可以说,中间那两句是不小心对上了。但在诗歌中,“en(eng)”和“un”“in(ing)”属于宽韵范畴,在“庚”韵部里。这样,诗人是四句一换韵。诗人并未将他想传递的愁思在一开篇就展露出来,而是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江夜景图。春夜的江畔,潮水阵阵,海天一色,而明月在渐高的潮水中升起,流光奕奕,照在花林上,花林如雪片闪光,照在浅沙上,水月花光交映,只见白茫茫一片。月色如霜,孤月皎洁,这是何等美妙的夜景。文字在读者面前转化为画面,引起我们内心的印象,同时“惹起了一种激动,这种激动愈向深处进行,我们总必须紧紧跟着” [3] (P.14),因而,紧追不舍地往下文看去。

“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从现代文法上,诗人依然没有押韵,但我们阅读起来,却仍然琅琅上口。诗人以对话聊天的口吻,看似不经意地写下了这几句诗,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上文已经提到了,诗人在追寻着生命的本源。在看到那么美妙的夜景后,诗人面对这明月,由询问月亮,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愁思顿生。

“白云”四句,诗人押“ou”韵,一个愁,一个楼,两个字均是平声,读来顺畅,自然而然地接续下文。同时,也将诗意从对月的发问,引向了游子和思妇彼此的思念。“可怜”四句,押“ai”韵,“徊”“台”“来”三字,亦是平声。这四句写思妇的思念,承接前文而来,不突兀而又形象,思妇思念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此时”四句,从现代读音上来说,是没有押韵的。但前文已经提到,在古诗韵律中,“en”与“un”属于宽韵范畴,押韵成立。“昨夜”以下四句,再度换韵,押“a”韵。“a”韵为开口呼,读时须张开双唇,更使惆怅长久。最后四句,换为“u”韵,且由平声换为仄声,收尾深沉,更使意味深长。

全诗共有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依次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交错,高低音相间,顺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的文字并不复杂,几乎可以说明白如话。但他毕竟不是话语,依然有不符合语法习惯的地方。

“昨夜闲潭梦落花”其实是“昨夜梦闲潭落花”的倒文,本来,“梦闲潭落花”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作者在这里将“闲潭”提到了动词前面,使其符合七言“四――三”的读法,同时,也让整个句子读起来更顺畅。句子的意思是说,昨晚在江边赏月,思念着远方的家人,晚上在梦中,却只看见了江潭里点点落花。游子思念家乡,不能回去,只能期盼在梦中能看一回家,可是,就是这小小的期盼也没法实现。因为在梦中只见落花不见家。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闲潭”本来就是“梦”字的状语。游子漂泊不定,晚上就在舟中小憩。在一个幽静的江潭里,希望能梦见家乡,梦见家人,但梦中只有点点落花。这就是“复义”,同一个词,同一句话,有着不同的解释。一时间,深深的愁思感染着每一个人,而作者,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也是值得反复吟诵的两句诗。前面已经分析过,这两句诗利用窗帘和捣衣砧,形象地描写了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光。永恒的月亮,俯视着人间,洒下同样永恒的月光,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让它从眼前消失。就如同那思念,也是那般的悠长,无论怎样也不能消去。诗句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在写相思。“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传达出思妇内心相思的执著、纯洁以及由此而生的难以入眠的愁怀。

兰色姆说:“格律与意义的动态互动过程就是诗歌的全部有机活动。它包含了诗歌所有的重要特征。” [2] (PP .201-202 )的确,在这首《春江花月夜》中,通过韵脚的变幻,诗人的感情也在不停地变幻,把读者从春江夜景图,带入对人生的真谛思考,再到游子思妇的愁思,最后在一片惆怅中结束。

三、诗的情感细读

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处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4] (P.62 )《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诗人为我们描述的,仅仅是最最常见的事物:春、江、花、月、夜,但其中所探讨的人生问题,所透露出的深深离愁相思苦,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

春夜的江畔,皎皎明月,春花烂漫,诗人独立江边,抬首望月,思绪便如流水一般滚滚而来了。望月,问月的永恒,叹人生的短暂。自古明月最相思,越看这明月,思念就越浓,再也化不开。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还是情,竟叫读者难以区分,只能沉醉于其中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整首诗的每一句话,可以说都是一个细节描写,正是这一个个的细节,唤起了读者的情感,使得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而占全诗大部分篇幅的,是相思之情。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在作者的笔下缓缓铺呈开来,浓浓的相思情令读者不自觉身陷其中。那“卷不去”“拂还来”的相思,那“光不度”“水成文”的惆怅,那“梦落花”“春半不还家”的哀伤,一点点渗入读者的心。而结句的“摇情”,更让那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和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方才提到,“江畔”四句,诗人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体会到了人类的绵延久长,而之后的相思愁,也是同样的久长。一个人的相思,当他团聚或是逝去之后,就不会再存在了,但,人类的相思,却可以永久不散,如同月光一般。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游子思妇,那么,相思离愁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整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从月生、月照、月徘徊、月华、月斜,一直写到月落,再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为衬托,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离愁。诗人紧扣“月”这个意象来谋篇布局,做到了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细读整首诗,我们完全沉醉于诗人为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感触。春夜江畔的景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年复一年,都有春夜美景。而月亮,更是永恒的,俯视着大地,照耀着人类。我们人的一生,和月亮比起来,是何等的短暂,不过沧海一粟而已,但人类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便也和月亮一般永恒。一代一代的游子思妇,在月夜思念着彼此,那思念,也如这月光一般,永恒久远。人生短暂的哀叹,被人类代代繁衍的永恒所替代,思念恒长,代代均是如此,诗人用清新的语言,给了读者完全不同于唐初宫体诗的体验。浑然天成的诗句,使得《春江花月夜》最终成为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参考文献:

[1]窦英才,王景霓,金永德,许龙九.唐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兰色姆.王腊宝,张哲 译.新批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徐葆耕,瑞恰慈.科学与诗[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卫华.价值批判与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6]邓楠.文学批评新视野下的文本解读[M] .佛山:南海出版社,2005.

[7]吴小如,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辞海・文学分册,汉语文字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长江的诗篇4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黄鹤楼》,每每读到这首诗时,总被那诗中美丽的诗句所打动。所以这次我们来到了武汉,先来到了黄鹤楼,登上了黄鹤楼,站在高高的楼上向下望去,浩浩荡荡的长江直扑入眼中。此时的他正象一条巨蟒奔流直下,时值傍晚,深红的太阳贴着江面,慷慨地用他的余晖在江面上铺设着、将金光尽情地泼洒着。金色的江面不停的荡漾着,随着波浪在不停的向前涌动。航行的船只在铺着金光的水面上徐行。隔江相望,正是晴川历历和芳草萋萋的景象。诗人崔灏想是就站在这里,想是就看到了眼前这样的景色,才写出这样的诗句。黄鹤楼和长江造就了诗人的情怀,造就美妙的诗句。而同时诗却让他们有了亘古的意境。我终于在这里把诗人的诗、眼前的景还有我的的所感溶到了一起。诗在记忆中浮现,景在记忆中深化,情感在心中升腾。武汉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只可惜我不会作诗,辜负了这眼前的美景。

远看长江总觉得和他有了很多的隔阂,这次我们来到了他的身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英雄”。这条大河孕育了多少的英雄豪杰,上演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想象他该是气势磅礴、奔流激荡。可是眼前的他却好象阅尽了人生的老者,这样平和的恬静的甚至是无声的从我们脚边缓缓流过。他在默默的回忆么?他在低低的诉说着什么么?还是在蓄势等待迎接新的英雄,来上演一段更精彩的故事?江边有一个壮年的汉子赤着臂膀在江水中搏击,不时激溅起浪花,围观者的喝彩声不时响起。长江你总算不寂寞了吧。应该会让你想起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勇者吧。长江你自己就是勇者,更是属于那些勇者。

乘上游轮,跟着它乘风破浪,看着船划出的水道,激起的白色的浪花,吹着有些凉意的江风,听着船前行的轰鸣。我们就这样在江上行驶着,想着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江的诗篇5

一年级上册课文第3课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律,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了解江南水乡的一些风俗。

3.学会本课生字,重点学习“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颂诗。引发兴趣

师:我们班谁读古诗读得最好?(指名读一首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但是.老师读得更好,想不想听?(师配乐范读《古朗月行》)

师:为什么老师能读这么好呢?因为我不仅能读通顺,还能读出格律。读出味道来。(板书:读得通顺.读出格律,读出味道)想不想学?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格律呢?我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古诗里,读一声二声时,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得短促一点。同学们看.老师已经标出来了,“一”表示这个宇音要读得长一点,“1,表示这个宇音要读得短一点(学生学习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学习古诗.教师课前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教师课前示范诵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好。易于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此时出示学习目标,不着痕迹。而紧接着教学生读出古诗的格律,虽很粗浅,却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之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展示画面,巧设铺垫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江南》。[师板书课题《江南》)课题的两个字都是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准“南”的鼻音)

师:江南是一个地方。同学们看。这个像大公鸡一样的地图,就是我们中国的版图。这条线代表长江,江南指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地区”。从古至今,“江南”一直都很美丽富饶。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江南的美丽风光呀?(课件出示江南风景图)

师:在古代有很多人写诗赞美江南呢,《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充满画面和色彩的。此环节用地图和江南风景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的热情,符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情境和意境上为他们学习古诗做了巧妙铺垫。] 三、诵读古诗,读出格律 师:这首诗我们以前读过。所以读通顺肯定不成问题。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导读准字音,重点区分“南”的鼻音和“莲”的变音)

师:同学们读得很通顺。现在让我们迈上第二个台阶――读出格律。

师: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读出格律的方法:读一声二声时拉长声音,读三声和四声时读得短促一点。

教师出示标示平仄的古诗《江南》。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试着练习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最美处,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赋予了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一年级学生初学古诗,花大力气叫他们诵读,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符合国学文化的传承要义.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触摸到了古诗的精髓。]

四、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1.师:我们已经跨上了第二个台阶,想不想跨上第三个台阶呀?

2.要读出味道.首先要读出诗中的画酉来。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看看诗里有哪些画面。(学生交流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3.读出采莲姑娘的愉快心情。

(1)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江南六月庆祝荷花娘娘生日的风俗。

六月里,荷花娘娘过生日的喜庆日日子,年轻的女孩子都精心打扮起来。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涂上胭脂;穿上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子.披上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荷塘,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2)师:同学们,荷花娘娘的生日到了,一直呆在家里的姑娘们可以出来采莲了.心情怎样呢?哪位“采莲姑娘”用高兴地心情读一读诗的第一、二句?

(3)师:姑娘们来到荷塘,哇.她们看到满眼的莲叶会怎么样呀7诗人是怎么夸的呀?谁来读一读?(相机指点:“何田田”就是说莲叶茂密。)

(4)师:江南采莲的季节到了,采莲姑娘们来到荷塘.在茂密的荷叶间采莲多开心啊!听,她们边采莲边唱着采莲曲昵。(课件播放《采莲曲》)

师:姑娘们采着莲、说着话、唱着歌,多快乐呀!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第一、二句“可”和“何田田“表面上是写江南的莲子成熟、荷叶茂密,实际上是以“可爱”之“可”、以“何田田”之“何”及叠词“田田”表达了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理解的难点。因此.这里巧妙运用介绍风俗、想象画面、音乐感染等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感受到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4.读出鱼儿嬉戏的开心。

(1)师:姑娘们多快乐啊!还有谁跟姑娘们一样高兴昵?谁能把鱼儿快乐嬉戏的样子读出来?

(2)师:想不想把小鱼自由自在做游戏的样子演出来?

师:现在你们都是快乐的小鱼,层层叠叠的莲叶是你们的伞,采莲姑娘的歌声是你们的音乐,快乐地作游戏吧!(生边做游戏边读诗)

(3)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说鱼戏东西南北,而要嗦嗦嗦地分成五行来写呢?(介绍相和歌辞的知识:《江南》是一首民歌。是可以用来唱的,是一个人在这边唱.那边有几个人对着唱。)

14)师生合作学习“和”(对唱)

5.学生齐读全诗.感受江南的富饶美。

6.师:《江南》是所有写江南的诗中最美的一首。所以有很多人为它谱写了曲子。谷建芬老师特地为我们作了一支曲子《江南》(学生听、跟唱《江南》)

[设计意图:用表演法再现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鱼儿的快乐。从而体验到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但这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古诗的真正精巧之处在于其相和歌辞的艺术,适合歌唱的特点,而这种“和”的形式也正符台学生的兴趣特点。这些”“演”和“唱“能让学生完全“激动”起来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体验了诗境,品悟了诗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

五、内化古诗.拓宽视野

师:刚才我们把《江南》这首诗已经读通顺。读出格律,读出了味道,可以看出江南的风景真美啊。其实,古代诗人们还写了很多关于江南的古诗.我们再来读两首。(欣赏《忆江南》《采莲曲》)

[{女计意图:充满激情的学习结束了。学生对江南美好的回味还没结束。此时让学生继续欣赏古诗,一方面增长他们对有关江南诗的认识,令一方面强化了古诗的朗读训练。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六、练习写字

长江的诗篇6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代表《诗刊》社致贺词。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宣布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开幕。

最高奖项:颁给十大农民诗人

开幕式上对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进行了颁奖。此次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是由《诗刊》社、《星星》诗刊社联合组办,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社主编高洪波,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社主编梁平,《人民文学》副主编商震等国内著名诗人、评论家担任评委,从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中评选出来的,参与评选的必须是生长在农村的农民。代表罗江参加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的杨俊富与其余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分获殊荣。

现场演绎: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著名歌星顾莉雅、解晓东、周艳泓,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丁建华等带着自己的作品相继登台,受到现场来宾和群众的热烈欢迎。本土艺术家罗道光竹琴说唱《农民拍戏》,龙敦仁作词、叶鹏表演的诗朗诵《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等节目更是让现场掌声不断;而罗江本土两大农民诗社针锋相对的赛诗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歌星、艺术家及舞蹈演员数百人一道为现场来宾和近万名群众献上了一场丰盛的视听大宴。

文艺演出结束后,诗人、画家、书画家一行游览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千渔欢、春花秋月、百花新村、团堆新村,以清代大文豪李调元故居醒园为核心、以晚清格局打造的调元古镇,参观了罗江县民间诗歌社团云峰诗社。无论是漫步在水绿山青的乡间小路上,还是闲庭信步于幽静楼亭间,艺术家们一路兴致勃勃,意兴盎然,创作出了许多佳作。

统筹城乡:凤凰涅展雄姿

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是继2006、2008年后罗江县举办的第三届诗歌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罗江县在复县后坚持“文化立县”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地方文化内涵,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发展。5.12地震给罗江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道路、水、电、气设施严重受损。面对灾难,罗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并以“凝心聚力,三年复兴;南接北扩,八年共荣”为目标制定出《汶川地震――罗江县火凤凰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灾后恢复重建要精神与物质并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灾后重建取得了较大成效。2009年,继“火凤凰计划”、三大园区建设等一系列大手笔的发展规划之后,罗江不断探寻有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经过缜密思考,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远大目标,以此作为罗江未来10年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升县域发展水平、融入德绵、接轨成都、连线国际的总纲,倾力构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罗江。

“中国幸福家园”,以“三生有幸”(即: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家园)为总体定位,以“生态圣地、人居宝地、创业乐园、休闲天堂、和谐城乡”为形象定位,利用10年时间,力争把全县109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农村,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 “幸福家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出入大同”(即: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奋斗目标,把罗江建设成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

罗江模式:创建中国幸福家园

为此,开幕式上公布了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主题标志、标语、歌曲征集评选情况,揭晓了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标志、标语和歌曲,并对最佳的设计作品进行了颁奖,主题歌曲最佳作品空缺,浙江温州苏志怀创作的主题标志《幸福之家》,河南新乡许沪新创作的主题标语“心聚罗江,福达天下”,经过多方评定,最终被确定为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的主题符号而揽获大奖。

长江的诗篇7

武昌殡仪馆内,一场追悼会接近尾声,工作人员准备将灵棺推走,站在前排的学生们突然跪了下来,紧接着,后面的学生一排接着一排跪倒,哭着向遗体拜别。

“他们大多是老人资助过的学生。”目睹这一幕的连忠勇回忆。他是江诗信爱心协会的工作人员。

静静躺在灵棺中的老人是江诗信,14年来,他奔走于鄂、豫、陕三省山区,寻找并资助失学孩子重返课堂,被人称作“希望老人”。

突然的悲剧

老人离去那天,也是一个雨天。

傍晚时分,和盛世家小区居民秦先生从5栋右侧一条小道边走过时,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回头看时,一男子定定地躺在楼下的地上。一顶绒帽掉落在一边,旁边的绿化带被砸倒了一大片。“坠楼的竟是一白发 苍苍的老人。”这个小区是江诗信女儿住地。老人的助手宋功友事发后,立即赶了过去,120急救人员证实老人已经身亡。

“一眨眼他就跳了下去。”当晚,江诗信的老伴李玉珍哭着向宋功友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当天江诗信与她一起到武昌的女儿家串门。当天下午,她正在客厅看电视,江诗信一个人在外孙的玩具房里,她也没有多在意。6点多,她突然听到楼下喊“有人跳楼了”,她悚然起身,推开玩具房门,发现窗户大开,老伴已经不见了。

“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寻短见。”宋功友原是一名下岗工人,两年前担任老人的助手,一直跟随江诗信奔走在湖北十堰、黄冈等地资助贫困失学孩子。

“我那天上午刚刚和他通了电话,商量怎么处理协会募捐的一批衣服。他心情还不错。没想到下午就出事了。”当晚8时,江诗信的尸体被送往武昌殡仪馆进行尸验。

2006年11月25日、26日,当地媒体先后报道江诗信不幸去世,但均未提及死亡原因。

28日,武汉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江诗信跳楼身亡,但是称不知道具体原因。

29天前被骗事件

2006年11月27日,武汉市江岸区田园小区14栋1楼1单元,一块写着“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的红色牌子挂在外墙上,铁门紧锁。

四楼就是江诗信生前和老伴的住所。他的遗像摆放在设在客厅内的灵台上,消瘦,安详。

29天前的10月27日,江诗信在家里被骗走7000元钱。老伴李玉珍认为,是这件事导致江诗信想不开而选择自杀。

李玉珍回忆,当天上午10点多,家里突然来了一位50多岁的男子,“穿着西服。挺着肚子,长得像个当官的”。

来人自称姓张。是武昌区纪委书记,“老江开始有点怀疑,但那人说是吴天祥介绍过来捐款的。”吴天祥是江诗信多年朋友,曾任武汉市武昌区副区长,江诗信信以为真,很热情地给他上烟。

该男子称,他们纪委刚收到一笔赃款,准备将此笔款送到爱心助学协会,委托他们捐给贫困的学生,要求江诗信给他提供银行账号。

江诗信不记得协会的账号,便带领该男子下楼到协会办公室办理。在办公室,他没有找到账号,便打电话询问出纳,“当时老江一手打电话。一手抄号码,包放在侧面的桌子上没有注意”,李玉珍说。

7000元人民币就在这个包里。73岁的退休老人王小平是协会的出纳,她说,当天上午,江诗信刚把这笔钱从银行取出来,小心地放在包内。

江诗信事后对老伴回忆,当时这个男子一边说,老江你的包这么破了怎么也不换?

该男子离去不到两分钟。江诗信就发现包内7000元不见了,老伴李玉珍说。“老江当时气得一边撞墙一边哭,从来没有见到他这样哭过”。

江诗信立即到江岸区公安分局花桥派出所报案。此后,江诗信每天给派出所打电话,询问破案进展,得到的答复都是“在调查”。

李玉珍说,那个男子在他们家摸过空调、墙壁,还抽了3支烟。为了保留现场,他们都没有碰这些地方,小心地保留着烟蒂。

江诗信跳楼之后,派出所来了3个警察,取走了烟蒂。

“那时,人已经走了。”李玉珍哭着说。

11月28日,武汉花桥派出所所长肖宜学证实,10月27日派出所确实接到江诗信报案。他说,派出所已立案,正在侦破之中。

武汉市公安局新闻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不知道老人跳楼与丢钱之间有无关联。“这样的盗窃案很多。警方按程序办理,侦破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7000元的份量

“7000块钱对很多人算不了什么,但是对江老是一笔大数目。”28日,协会出纳王小平对记者说。

王小平介绍。这笔钱是准备捐给黄冈市红安县一所小学的贫困学生的,是江诗信两年多来逢年过节和住院时社会各界看望他时送的,他一分也没舍得用。

她介绍,平时协会开展活动应当公款报销的花费,江诗信都不愿意报销,而是自掏腰包。今年协会运送一批爱心衣服到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他又自己出了2000块的运费。

对江诗信的节省。王小平用痛心来形容,“他过早(武汉话指吃早餐)多买一个面窝都舍不得”。

“几十块钱就可以帮助一个农村孩子继续学业,7000块钱能资助几十个孩子上学,现在钱没有了,他心里着急可想而知。”26日晚,协会理事徐新玉说。

“他这么多年一心扑在捐资助学上,对社会了解不深。”28日,王小平哽咽着说,江诗信钱丢后给她打了电话,哭得很厉害,他甚至担心,出事后公安机关没来调查,大家会不会怀疑他说了谎。

钱被骗次日,宋功友闻讯后赶至老人家中宽慰他,“我当时见他面色灰暗,人一下子憔悴了很多。”此后他常听到江诗信喃喃自语:“我答应好捐给贫困学生,现在怎么向大家交代?怎么向贫困孩子交代?”老伴李玉珍介绍,江诗信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望着天花板发呆,或自言自语,后悔自己不该轻信那个男子。

“钱被骗后,他像着了魔一样。”王小平介绍。江诗信的老伴李玉珍曾告诉她,钱被骗后不久,江诗信回老伴娘家武汉黄陂,听到有人上吊、服毒的事情,“他平时根本不会问这些事情的”,但这次不停地打听是吃什么药,怎么死的。

21日,出事前3天,江诗信在家中准备上吊被老伴李玉珍发现。当时老伴苦苦劝慰。但是悲剧最终未能避免。

曾尝试寻找解脱

“老江太累了。他这次算解脱了。”27日,老伴李玉珍哭着说。1992年,57岁的江诗信开始捐资助学,这条路一走就是14年。

1992年春。爱好摄影的江诗信到鄂西山区采风,看到了一个辍学的小姑娘边看书边煎药,因为看书太专注,不小心将左手伸进了药罐,小手上顿时烫起一串水泡。老人决定,“有生之年要让100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江诗信把当时有限的一点离休费全拿了出来,他常年奔波在湖北贫穷山区,仅草鞋就穿破了100多双,他个人捐出了7万余元,帮助了230多位贫困孩子

重返课堂。

此间,江诗信的事迹逐渐为外人所知。

2004年9月,“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成立。该协会成立初衷是把江诗信的个人助学行为变为集体行为。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

“协会缺少人手,主要还是老江一个人四处跑。”李玉珍说,此时江诗信已经是70岁的老人,常年的奔忙。身体消耗得厉害。

王小平说,就在出事前3天,他们几位老人一起前来开会商量召开理事大会的事情。

“当时看到老江脸上颧骨突出,两个眼睛陷进去,我还开玩笑说他越来越苗条了。”王小平说。江诗信常年口腔溃疡,“嘴里烂得不像个样子,舌头伸出来都是黑的。”王小平说,他一直不能抽出时间好好治。

出事前的10月,他刚刚去了湖北郧西,11月又去了湖北红安。每年有9个月时间,他如此奔波在路上。

协会内部的事务也带给他诸多烦恼。

王小平介绍,去年一年协会收到捐款40多万,资助了2000多个孩子。但今年以来协会收到捐款并不理想。宋功友也介绍,目前协会只有资金8万多元。

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一位刚加入协会的理事出谋划策,拿来一批书由协会出面卖,然后将钱交给协会。当时几个老人都同意了,但是江诗信坚决不同意。

这次场面闹得很僵,那位理事也离开了协会。但江诗信却长时间不高兴,并向家人说,协会有人背着他搞商业活动,会败坏协会声誉。

“江老多次来找我,说协会人心不齐。”何线说。何线是共青团武汉市洪山区委书记,协会的主管领导。

何线说,来协会做事的老人都是江诗信的朋友,他一个个请来的,但是不时会发生一些纷争。“很多我们年轻人看来鸡毛蒜皮的事情,江老会越想越复杂。”在此状况下,老伴和女儿也多次要求江诗信退出协会。

今年6月,江诗信曾向主管部门提出辞职。

但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接班,主管部门并没有同意他的辞职。

多次要求查账

“他有爱心,有恒心,但是他最大的弱点是不会沟通,酸甜苦辣都闷在心里”。何线说。

她和江诗信相识10多年,在她的心目中,江诗信恒心极强。但是“性格很犟”。

当年江诗信刚刚开始捐资助学时,遇到很多非议,甚至嘲笑他,“一年到头在外跑不在家安度晚年,真是个老苕……”但是他不为所动。14年来,他在大山中几次遇到生命危险,遗书就写了4封,但是没有退缩。

“这种犟也很容易让他钻进牛角尖”。何线说。

熟知江诗信的人介绍,被骗后,江诗信对自己的清白产生极大的忧虑。

何线说,江诗信多次找过她,要求团委去查账。“我当时就说不用了江老,十多年都过来了,你怎么会为了这点钱贪污呢。”何线说,江诗信找到她,不但说怎么去弥补亏空,还担心外人怎么看他,“钱在家里都被骗了,别人会不会说我老糊涂了?我一心做好事,为什么偏偏要来骗我?我是个名人,被骗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何线说,她当时就有不好的预感。担心老人走进死胡同了。

在李玉珍看来,“老伴的性格有些孤僻,很少结交人。”江诗信7岁时就成了孤儿,后是军队抚养长大,14岁参军当了一名文艺兵,直到1956年从军队转入地方工作。

长江的诗篇8

从上学起到现在我背过的诗词大约有三百多首,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因为这首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体现了人生中最美的景象。

《春江花月夜》是我所有背过诗中最长的一首,大约有二百七十多字,它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首诗讲的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在夜空里与大海连成一片,天和地的界线似乎并不那么明显了,只有一条线那便是天和地的界线。月光照耀着春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遥看江上,一叶渔船打着灯火从远处飘来。江水与天空成了一色,白的连沙滩上的沙子都看不见了,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挂在空中。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这是一首非常美的优秀长篇诗,是我所背过诗里创造了几项“第一”的诗,而且是我背过的诗里面唯一一首描写夜晚的江水的诗。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作者写的很美,这几项“第一”充分证明了江水的美与独特。

这首诗不光美,而且还描写了当时的天文水平。当时的唐朝人已经发现了月亮与潮水的关系。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话给了我启发。

长江的诗篇9

关键词:二皇甫 润州 文化 影响

二皇甫为唐代大历时期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之并称,二兄弟为秘书少监、集贤院修撰皇甫彬之侄,俱进士及第。冉,字茂政,十岁即能文,十五岁时为张九龄赏识,独孤及认为 “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犹今之声略,涵咏,颜谢”[1]。曾,字孝常,冉之弟也,工诗,天宝十二年杨儇榜进士。善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云:“昔孟阳之与景阳,诗罔惭厥弟,协居上品,载处下流。今侍御之与补阙,文辞亦尔。体制清洁,华不胜文。”[2]

一.文士宴集与诗酒唱和的风气

文人宴集诗酒风流是唐代江南文化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其中中唐时期江南地区文士的诗会活动尤为突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学群体创作活动,江南文士开展诗酒文会直接推动了唐代江南文学的繁荣发展。

文人诗酒宴集在江南有着悠久的传统,其中影响最大,几乎是后代文士高雅脱俗风流宴集榜样的,无疑是东晋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之会。兰亭诗酒宴集的传统在唐代江南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光大,成为唐代江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安史之乱后江南成为两京外的文化中心,大量文士或避乱、或仕职、或漫游而聚集于此,在优美的山水之间,文人墨客追慕江南文化传统的高雅脱俗之风,频繁而广泛地开展诗酒文会,诚如皇甫冉所云“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中唐的文士宴集,较多的是以那些任职江南爱好文学的地方长官或江南本土颇负盛名的文士为中心,周围聚集一批文士进行群体诗歌创作,诗会中诗歌创作形式多样,常见的是同咏、分题、分韵、联句等,其中最能体现诗会社交性、群体性特点的莫过于各种或大或小的诗会联句,联句为多人共作一首诗,注重意脉的关联、对偶的精当及语言的丰赡,形式技巧要求很高,颇能显示作家的学识与才华,同时又带有很强的社交娱乐性质,所以成为文人集团群体创作的最好的形式。大历年间鲍防、严维的浙东越州诗会和颜真卿、皎然浙西湖州诗会都有皇甫曾的作品留存,《会稽掇英总集》卷二一0皇甫曾《题云门一上人》唱和诗1首,皇甫曾大历六年为舒州司马,后卸任闲居丹阳,此时到湖州游历,故参加了诗会宴集。

大历十一年冬皎然在常州和皇甫曾、王遘、李纵、郑说、崔子向、齐翔等人诗会联句。皇甫曾此时居于常州,赵州李纵为李纾之弟,大历间在江南为常州长史。太原祁人王遘大历中为祠部郎中,定州义丰齐翔,大历中官吏部郎中、括州刺史,金陵崔子向,工诗好佛,他们当为到常州游历。皎然到常州遂与诸人诗会宴集,作有《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昼公自吴兴至联句一首》《建安寺夜会对雨怀皇甫侍御曾联句》《建安寺西院喜王郎中遘恩命初至联句》《建元寺西院李员外纵联句》等诗。浙东浙西诗会极大推动了大历时期江南文学的繁荣局面。大历江南诗人的创作风格向较为内敛的细腻纤巧的南朝文风的回归,皎然在《诗式》卷四“齐梁诗”一条中提及大历时期江南诗人诗歌创作与齐梁诗的关系:“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皇甫冉、严维、张继素、刘长卿、李嘉v、朱放,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何得推过齐梁作者?迄今余波尚寝,后生相效,没溺者多。”皎然此语指出了江南诗人此时以吟咏山水风月为主的创作特点,与南朝齐梁文学风格的类似,可见中晚唐文学的南朝化倾向即在此时发端。

江南诗会使得联句诗歌艺术趋于完善成熟,尤以大历时期浙东、浙西诗会成就最为突出。江南诗会为文士切磋诗歌艺术、提高参与者的诗歌技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对整个社会又有一种倡导与示范作用,引导社会的文化风气,对促进文学的繁荣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皇甫家族家学传承与文化底蕴

江南文学家族的来源主要有传统世家大族、新兴的普通家族两类。家族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曲阿的皇甫家族,即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均进士及第。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张九龄一见,叹以清才,辛文房《唐才子传》赞为:“至其造语玄微,端可平揖沈、谢,雄视潘、张。”[3]皇甫曾亦善诗,出王维之门,其与兄名望相当。

唐代士人家庭往往很早就对子弟进行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除了父教子或子教孙外,还有兄诲弟。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即是如此,据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云:“母弟殿中侍御史曾字孝常,与君同秉学诗之训,君有诲诱之助焉。既而丽藻竞爽,盛名相亚,同乎生者,方之景阳、孟阳。”皇甫冉不仅与弟弟一起学诗,而且还辅导教诲弟弟,最终二人俱能为诗,时人将他们比作西晋著名兄弟诗人张载、张协。

皇甫冉、皇甫曾两兄弟生活在肃、代宗时期,其活动范围基本在家乡润州及江南地区,他们与当时活跃于江南地区的众多地方官诗人及诗僧、隐士相互酬唱。如大历三年,张继避乱江南,有诗赠皇甫冉表达思念之意,皇甫冉答张继的赠诗云:“怅恨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恨东关。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酬张继》)。皇甫冉于代宗大历初在京城长安任左补阙,大历五年回老家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省亲。这时其好友张继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转运使判官,先写了一首《奉寄皇甫补阙》的六言小诗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写了这首七言绝句作为酬答。

诗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远望,“怅”字统领全诗,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次句点染。“迢遥西塞限东关”,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与洪州相邻;东关指秣陵关,在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之感。这首诗前三句直接叙写别情,选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地名,恰到好处地通过空间的辽阔阻隔传达出友情的绵远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无知反衬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阳这一传统意象点染离愁,从而产生怅然不尽,情意悠长的艺术效果。而贯穿全诗的,还有一条渺渺茫茫,潮涨潮落的长江水,予人以时间、空间和友谊的更为深层的体味。

皇甫兄弟生长于吴越水乡,吴人率真尚勇的习性和山水隐逸的风尚在他们身上有着较好的保存,使他们在与朝廷权贵交往时,虽然态度卑恭,心情迫切,还不至于如大历十才子一般摇尾乞怜,虽渴望仕进,但二人的多次辞官之举也表明了他们对于行藏之路的态度还是较为洒脱的。值得注意的是,二皇甫多生活于家乡润州,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关于对润州风土人情的描写,如皇甫冉的《杂言迎神词二首》,此诗作于他及第前由洛阳归润州时期。这两首诗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详细地描述了其家乡润州的民间祭祀风俗:

启庭户,列芳鲜,

人心望岁祈丰年

露下占衣,月隐壁;

神心降和福远客。

目妙吵,心绵绵,因风托雨降琼筵。纷下拜,屡加篷

---《迎神》

气凄凄,人寂寂,风回雨度虚瑶席。来无声,去无迹

---《送神》

南方普遍都有好鬼淫祠的风俗,皇甫冉的这首诗运用吴地的方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地方人民祭祀祈福的民俗图。这首诗是运用楚辞体和吴地方言进行创作,展现出润州地区吴头楚尾的地域特色。

在文人的创作实践中,优秀的家学渊源和文化底蕴往往更便于家族诗人在艺文上的研习切磋,其崇宗意识又增强了家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促进后辈仰追先贤,且往往于传承中寻求突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兴盛。

三.结语

二皇甫作为大历时期江南家族诗人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主题与风格深受家乡润州一带文化氛围的影响,润州一带盛行的群贤宴集诗酒文会以及皇甫家族兄弟相协的学习氛围和家学底蕴都为二皇甫的创作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注 释

[1]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全唐文》卷三八八)

[2]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

[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四库全书・史部》)卷三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王超.皇甫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长江的诗篇10

这一时期成为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脍炙人口的《江村》(还有《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蜀相》等240多首诗)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作于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诗人结束了四年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来到了战火尚未烧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饱尝颠沛流离之痛、离乡背井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地。

初夏时节,江流曲折、水清木翠的浣花溪畔,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心情比较舒畅的诗人,便以“江村”为题抒情咏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