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6 14:23:49

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篇1

1、以环境影响孩子

许多孩子学习条件不错,本身素质也好,但学习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多数是怕苦怕累,欠勤奋好学所至。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除了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的氛围外,还要精心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认真落实。如果家庭没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父母约人在家里打牌至深夜,早晨睡懒觉,不能按时开饭,家里的东西摆放杂乱无章,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面对当今世界人才的激烈竞争,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才能、用知识武装孩子头脑势在必行。所以要培养孩子树立起永远进取、追求竞争的思想,最后还要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出困境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并耐心的鼓励:困难是暂时的,战胜困难就是胜利。孩子遇到失败而灰心丧气时,家长要及时的伸出热情之手,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见异思迁,不愿做艰苦努力时,家长要以长辈的经验告诫他们: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当孩子因某种挫折感到气恼或沮丧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和迁移其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化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因素,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想要在学习上获得满意的成绩,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杰夫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强悍的性格;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历史上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名人,在困难的环境里,不但没有泯灭成才的意志,相反,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环境并改造了环境。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

2、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给孩子适度的爱

在家教育篇2

“在家上学”这几年被越来多地提及和关注,但是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新鲜事,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比较有名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动员只读了小学的儿子郑亚旗回家上学,还编写了一套在家学习的课本。航天领域的一位女专家,中小学时也在家上学,之后以高分考入大学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还有一位海归硕士,“揭露了”自己当年被父亲领回家的原因:成绩不好,遭到学校老师粗暴批评……他们可称为新中国第一代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主要原因是在学校单纯的应试教育下,被“排斥”回家。

研究报告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根据调查并分析,之所以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不认同学校教育理念”、“孩子跟不上学校教育的节奏”、“学校教学进度过慢”、“孩子有一定特长”、“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可以说,这些原因都直指目前学校的弊病:教学齐步走、忽略孩子个性发展、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缺乏特色教育等。而这些也不并是我们才有的。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选择在家上学的理由,去除宗教原因,大都不外乎这几项。

被邀请来北京参加在家上学专题研讨会的美国在家教育研究所创办人布莱恩・雷研究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家上学在美国逐渐兴起,2010年,有超过200万的儿童在家上学,占到整个美国从1至12年级的学生总数的3%到4%,并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一种增长速度最快的教育形式。

在我国台湾,自从1997年,台北市政府开始试点,允许家长申请在家教育孩子以来,全台湾申请在家上学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台湾不仅允许家长申请让孩子在家上学,去年还开始鼓励学生到私立学校读书,并给私立学校发放补贴。

布莱恩对5300多个基础教育阶段在家上学超过7年以上的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他发现,这些孩子升入大学的比例高于公办在校生的平均数,平均成绩也高出公办学生10%到30%;由于时间充裕和自由,他们的阅读能力高于公立学校的孩子。德国的统计也显示,“从家里毕业”的孩子高中会考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学生。

另外,这些学生的公民意识更高,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也更多,社会心理和情感指数也高于同龄人。斯坦福大学招生委员会就曾评价过,在家上学的学生有更好的自我激励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独立自主学习,时间管理等。

在中国大陆,在家上学还是少数人的行为,也缺乏比较研究,但他们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镜子”,照到了学校教育的种种不足。个性化教育、以兴趣出发的知识学习、一对一的指导、灵活的教学,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弱项。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基于分数选拔而带来的过度极端应试,让父母备感痛苦,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标准和效率、不要个性和自由的学校教育,将扼杀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在家教育篇3

【关键词】教育游戏;家庭教育;互联网;对策

网络时代的兴起带动了网络技术的全面渗透,在推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创新。作为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教育之一――家庭教育,在如今的形式下必然会面临不小的挑战。网络和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使得传统家庭的教育的缺陷被不断放大。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每个家庭内部的问题,更上升为国家关注的社会问题。此时,教育游戏这一新产品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契机。当教育游戏能在学校教育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时,我们可以预计教育游戏在家庭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家庭教育的部分劣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变性和不可测性的人才。

一、教育游戏的内涵与设计

教育游戏是什么?顾名思义,它是“教育”与“游戏”。

作为一款游戏,它具有游戏的特性即娱乐性、可选择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然而教育性是它的灵魂。可以笼统的说教育游戏是为完成“教育”这一关键任务而存在的游戏。因此,教育游戏的设计必须以能够教育游戏者为前提,对选材、游戏尺度的把握、关卡难易程度的设计有更多要求。

教育游戏的目标受众是学习者,它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目的是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或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设计者必须以此设计理念为基础,将教育性贯穿游戏的始终;除此之外,教育游戏必须具有挑战性。与普通意义上的游戏不同,教育游戏不仅要在关卡难度的设计上要从易到难,在内隐知识的渗透上也要由浅入深,激起学习者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

二、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与传统的观念不同,游戏和教育不是两个相悖的概念。教育游戏能够在学校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证明此言不虚。那么教育游戏是否能被家长接受、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的工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关于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通过对得到的初步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分析后,得出结论: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远不及它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30%――40%的人表示不曾听说过教育游戏,在我们讲解后也显得兴趣缺缺。但3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游戏是有用的,也表示乐意尝试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但也会担忧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游戏设计不合理导致孩子沉迷其中,或是能达到具有“教育性”这一目标的太少等。约35%的家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或者精力去研究如何正确的使用“教育游戏”这一工具。

总而言之,教育游戏是一个新的概念,于大部分家长而言依然陌生。教育游戏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会让部分家长望而却步。但对于教育理念较为现代化的家长而言,教育游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式,能在家庭教育中起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影响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的原因分析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之后,我们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影响教育游戏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从教育游戏本身来看,教育游戏作为独立于游戏和普通教育技术的新型工具,设计者花费的时间会更多,且会有很多地方难以兼顾。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如任务关卡设计的不合理――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设计者没有把握好学习者的身心特征;与教育融合的程度不够――娱乐性太强或是内容单调乏味等。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也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其中部分家庭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没有给孩子提供教育游戏这一工具的条件。此外,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不够,即使能给予基本的照顾,也没有精力去培养或挖掘孩子的天赋。教育观念的陈旧、教育方式的滞后以及不可避免的社会压力让家长过分关心孩子是否认真学习,而忽视孩子是否快乐成长。

除了以上的两个方面,教育游戏和家庭成员之间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会影响教育游戏的应用。如家庭成员受到传统教育观点的桎梏、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认知、对教育游戏的不满意等,都会让他们对教育游戏避之不及。

四、在家庭教育中应用教育游戏可行的对策

教育游戏是将教育和游戏有机融合的新型游戏模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必将会受到阻碍。在知晓教育游戏面临上述窘境之后,我们能否采取一些对策来积极应对呢?我们在咨询相关老师、查阅有关资料后总结出以下几条可行的对策,希望对教育游戏的推行有所帮助。

(1)教育游戏的开发必须遵循相关规则。不但要满足“娱乐性”与“教育性”并存这一基本条件,也要充分适应使用者的生理、心理所处的层面。

(2)社会对教育游戏的开发和应用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普及教育游戏,必须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家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社会大环境认可教育游戏,推广教育游戏,才能使其在家庭教育中才占据一席之地。

(3)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也必须得到革新。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加以宣传、指导。如:成立家长学校等。把家长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上,如此一来,在发现问题后也能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琪,陈琳. 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J]. 开放教育研究,2009,05:107-112.

[2]张文兰,刘俊生. 教育游戏的本质与价值审思――从游戏视角看教育与游戏的结合[J]. 开放教育研究,2007,05:64-68.

[3]史忠翠. 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

在家教育篇4

在这样暖暖的冬天里整日被一年级的孩子们包围着,吵着、闹着,总有别样的感觉。作为语文老师,作为班主任,仅仅拥有爱心和教育热情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敏锐的教育机智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及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家访工作无疑成为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降临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识到,教育学生一定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走进家庭让我了解了我的学生;走进家庭让我深深体会爱与被爱,生活和梦想,责任与希望。

要家访的对象是我们班的一个童真可爱的孩子。家长的热情好客及虚心请教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的单纯活泼,些许好动也给老师带来了快乐和“头疼”。老人们手把手带大孩子不容易,只是老人们本能的宠爱及包办让孩子的动脑思维及自理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将不断努力,引导老人们学会放手,同时引导爸爸妈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稚嫩的雏鹰总要展翅飞翔,它们将沐浴阳光也将面对风雨,让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会越来越棒!

在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就是不爱说话,一年级刚接班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都是这样,很少与人交流特别是跟我,就是我问,也经常换来她无声的回答。当时我很及时的把这个问题反映给她的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发现孩子没什么进展,在学校里我总是很努力,可是收效甚微,于是我再次找到了她的家长,总是觉得家长没有我对孩子上心。直到我那天走到了她的家里,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不肯说话是源于学前班的一次否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孩子不愿说话,也怕说错了同学们笑话,想到以前我也曾经因为她总不说话批评过她,心里突然涌起的是满满的歉疚,其实我是该更加细心的,应该隐隐的感觉到孩子对我的不信任,然而我把更多的精力都注重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上,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变化。从孩子妈妈嘴里,我了解到孩子在家是非常活泼聪明的,还常常跟家里人声情并茂地表演老师教过的儿歌课文。那天我和她的家长谈了很多,也知道了孩子的父亲平时工作很忙,孩子从小跟着妈妈,特别地依赖母亲,所以心智显得特别小,加之孩子自身内心的脆弱,因而导致了孩子现在在学校不爱说话,但其实这个孩子是非常聪明而灵气的。这次的家访让我们都很有收获,而事实证明了我们真诚的沟通是培养孩子最有效的途径。现在的孩子越发的活泼可爱,上课举手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家长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的确,这半年多来我们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着,在学校我在课堂上鼓励她,发动全班同学来给她加油,在班级中给她更多的机会让她去表现自我,发展自己的优势,渐渐的她面对同学们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感谢家长也和我同样的努力。

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家庭,我感慨万千,如果不是有机会走进每个家庭中,我也不能了解这么多孩子背后的环境和家长的想法,通过逐一的走访,家长们都了解了我的想法,肯定了我的工作,同时也包容了我在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我和家长彼此的面对面的沟通,不仅使我们互相了解,也使我们有了充分的情感上的交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很多的共识。而作为我,一名年轻教师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因为我开始学会更多的理解与包容理解,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很多以前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迎刃而解。老师、家长携手共同为学生撑起一片心灵的晴空,我们的孩子脸上一定会绽放出自信的光彩,也一定能播种希望,放飞梦想!家访曾经带给我很大的压力,无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但带给我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动,因为家访我体会了做家长的辛苦和责任,也是因为家访家长了解了教师工作的艰苦和艰难,我由衷的感谢家访,也由衷的感谢能理解我支持我的家长们,我希望我能用我年轻的生命去谱写一曲动人的歌,永恒的歌,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唱出心中的理想希望,唱出他们美好的未来!

在家教育篇5

有“穷二代”就有“穷一代”,如果说“穷二代”的出现是当下所谓的各种不合时宜的社会体制使然的话,那么“穷一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难道要简单地归于命运吗?实际上,中外古今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民穷在国,人穷在己!外因固然重要,内因是否更重要呢?在某种意义上说,“穷二代”有可能穷在自己!

首先,人穷有可能源于志短。志,士之心也;士者,男人也;志,男人之志向、决心、意志也!如果人穷志短,不但二代穷、三代穷,世世代代都会穷。如果人穷志长,不但人能够富,能够强,甚至还有可能百年流芳呢!这样的故事俯拾即是。

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亨利-布拉格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富家子弟集中的威廉皇家学院。由于家里实在太穷,父亲没钱给他买鞋,就把自己的一双旧皮鞋给了他。那些不知稼穑艰难的富家子弟,看到他穿了一双大皮鞋,纷纷讽刺他、奚落他,甚至说他的皮鞋是偷来的。流言最后传到了学监耳朵里,他把布拉格叫到办公室里。布拉格他很镇定地从怀里拿出一张折得发皱、磨得起了毛边的信纸,递给了学监。老学监看完信,紧皱的眉头完全松开了。他轻轻拍了拍布拉格的肩膀,表示自己的歉意。原来这封信是布拉格的父亲因为自己不能给上大学的儿子一双合脚的皮鞋而写的道歉信。父亲的坦诚感动了布拉格,也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贫穷没有成为布拉格的负担,相反却激发了他努力奋斗的决心。所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志短。聪明人会把贫穷看作一种资源,当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因素,促进自己奋发向上,自信而又坚决地面对未来,而不是仅仅怨爹,怨家境!

人穷也有可能源于心穷。心既是信仰也是意志,心穷则心弱,心弱就没有抗压、抗挫的能力,就会遇难则退,遇强则弱,所以心穷人就穷!因为财富与成功更眷顾有心人!而最重要的是人穷也有可能源于德穷,德即合宜的人际关系,而财富与机会藏乎人间也,德穷则人穷,德富则人富!

志向、道德、心理都是家庭教育之所属。志穷、德穷、心穷则是源于家庭教育不济的缘故。所以,人穷就穷在家庭教育上!当然,反之亦然,人富也富在家庭教育上!俗话说,穷不扎根富不传万代,人穷就会思变,所以只要志不短,只要德不穷,只要心不弱,“穷二代”就一定会变为“富二代”、“富三代”甚至“富万代”!

在家教育篇6

关键词:家长;缄默知识;家庭教育;作用

一、什么是家长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家长的知识也有两种:一是可用文字表达的,可用系统知识表述的,即家长的显性知识;二是通过身教无声表达的,即家长的缄默知识。笔者认为家长的缄默知识是指通过传承和自我进步,以及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形成的、无须言语表达的行为自律和内心操守。然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往往都注重孩子显性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态度、处事方式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这些不能够完全从书本中学到,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家长榜样示范或具体情形中表现出来的修养和品德的影响。这些缄默知识,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或难以察觉,因而家长难以对其有效加以利用,甚至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教育行为长期受到消极缄默知识的影响,直接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佳,从而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家长具有的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只有认清了自身的缄默知识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更加积极地利用好行为的示范和细节的关注,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才能促进孩子更好成长。那么,家长的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有哪些作用呢?

二、家长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教育行为对孩子成长所体现出来的影响。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使孩子学习的内容更趋于合理,从而引导孩子的学习不断深化和提高。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是行为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他帮助个体达到他们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2]。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教育者”角色的家长,必然将自己的孩子当成教育对象,在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掌握着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往往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取决于家长。注重孩子知识掌握和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强化的是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考个好成绩,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是最高理想。认为家长是过来人,孩子听家长的话没错。强化的是孩子顺从家长的意识,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独立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没有了自我,自信心也就随之消失了。

2.选择作用

选择作用表现在家长对家庭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它是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完善人格的特殊场所。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注重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知道家庭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积极进步、科学健康、有益向上的特点,因而,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注重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主动求知、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指导者”角色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还是在处事态度等方面都以“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孩子学什么由家长决定。比如,孩子喜欢看漫画书,家长认为这与考试无关,不能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内容上,不准孩子看。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选择,没有了个性,对事物探索的兴趣也随之消失了。

3.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指家庭教育具有激发孩子行为动机,调动孩子积极性,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激励孩子的责任感以及内在需要和动力的作用。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体验成功与失败,克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从而使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权威”角色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愿。当家长的权威受质疑时,家长就没有了民主的思想,不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对话与沟通。当孩子有任何出格的行为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怀疑“权威”的勇气,没有了批判精神,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

三、如何使家长缄默知识对孩子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家长消极的、负面的缄默知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使孩子没有了自信,没有了探索的欲望,没有批判精神,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如何使家长的缄默知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呢?

1.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

由于家长的缄默知识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已经植根于家长的个人意识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在家长的日常生活与家庭教育活动中,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方式简单、态度粗暴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消极缄默知识影响的结果。如今现代的VR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5G技术、物联网等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因此,家长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与现代教育新理念,鼓励孩子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使之朝着目标勇于探索。同时,经常检查与反思自己形成的缄默知识的质量,使用的缄默知识是否有效,时常优化并提升自己的缄默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家长自身教育水平的目的。

2.选择好家庭教育内容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教育机器人、手机、物联网等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都十分巨大,为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选择好家庭教育内容,如引导孩子阅读名人传记,从名人成功经验中鼓舞孩子学习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良特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并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孩子勤于动手、动脑,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东西。同时,孩子也只有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将家长传递的真实而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转化为孩子自身积极的缄默知识,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和价值观,最终真正成人、成才。

在家教育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共育;应用研究

一、家园共育模式的内涵

家园共育顾名思义,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共育不是单纯的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而是家长和幼儿园作为两个主体,平等,共同的参与幼儿的教育,家长的参与不是像交作业那样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希望幼儿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因此,幼儿家长和老师必须在幼航逃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达成更多的共识。家长应该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告知老师更多关于幼儿在家中的行为以及心理发展情况,便于老师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老师也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一方面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动态。另一方面,让家长有更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便于家长在家对幼儿的教育。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致力于提高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二、家园共育模式的现实需求

1.家园共育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

家庭是幼儿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前教育的第一场所,同时幼儿的家长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是温和性的,具有很大的韧性和随意性,属于温室教育,便于幼儿快速成长,其长期性和针对性也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家长与幼儿存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更为感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因为不忍心而失去了原则,这种教育方式是不系统也不不科学的。因此,家庭教育体现出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特点。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接触社会的小环境,也是一个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是比较科学、系统的,而且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也比家庭更为严肃一些。更重要的是,幼师都是经过专门的培训,具有一定的资格和能力,对幼儿教育有自己的方法和心得。但是幼儿园的教育范围比较狭窄,教育内容也很单一,并且每个老师都要带很多学生,这就导致老师很难具体摸清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很难进行针对性教育。

但是,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形成综合性的教育模式,这对幼儿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家园共育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最为用心的,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家长不能有比较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就导致教育质量的低下。然而在幼儿园教育中,虽然幼师具有科学与专业的育人方式,但是由于幼儿的数量较多而教师的精力却有限,很难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难以实现个性化教育,并不能够达到较好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在家园共教模式下,一方面家长可以从幼师那里学到更多的教育方法,便于回家进一步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对幼师教育行为进行监督,使幼师更为负责的教育学生。这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家园共育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家园共育,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或政策,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全球幼儿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英国政府也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在文件中明确规定,家长应参与到幼儿教育的行列。由于国际社会对于幼儿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增强,我国也慢慢重视起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合作关系。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形式

1.针对家长开展活动

第一,定期召开幼儿家长会。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班级的集体情况,定期的开展家长会,让家长能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和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第二,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在每学期的特定日子可以设为家长开放日,便于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幼儿园的环境,同时也便于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最后,开展家长与教师岗位对换一日体验活动。幼儿园可以定期的邀请几个家长来学校当老师,让家长亲身参与教育活动,这一方面让家长活动更多的教育心得,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督幼儿园工作。

2.开展亲子互动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亲子互动活动是家园共育的重要形式,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当中是幼儿园教育与家长相互学习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获得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良好时机,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一个工艺品,共同参与到一个情境游戏当中等等。

3.拓宽家长与幼儿园的交流平台

首先,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工作。问卷调查能让家长更为直观和全面的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对教育信息的反馈,同时也利用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监督。

其次,定期举行经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家长召开育儿经验交流会,便于家长相互间交流各种的经验,同时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为各位家长进行答疑。

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流。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需要老师与家长间能快速的进行交流,这就需要互联网,幼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和QQ等通信软件进行交流。

四、总结

幼儿不但是父母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幼儿阶段的教育教育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提高教育质量,给予孩子更为优质、科学的教育,这就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不但克服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碧霞.试论家园共育的实践模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85-86.

[2]焦皎,吕成文.“家园共育”内涵剖析与幼儿教育发展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03),14-16.

[3]杨晓娟.论优化家园共育的途径和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上月刊),2014(13):64-66.

[4]周林灿,李娟.瑞吉欧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家园共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8):69-73.

在家教育篇8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渐渐在实践中发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当然,在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认为应注意与家长平等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问题,应该与家长平等沟通。如果老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神情倨傲,每时每刻都是一副好为人师,长者气派,动辄教育、教训人的语气和态度,往往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老师即使与家庭联系的再多,恐怕都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挨批的对象,或对家长大发怒气,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多与家长讨论教育问题,并积极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或单独见面时的机会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学生的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提高合作效果打下基础。

其次,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我认为,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是优点就让它白天、晚上不间断的扩大影响,若是缺点就得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要求配合教育,让缺点不间断的受到控制,直至被消灭。另外,我还经常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班级近阶段的德育目标通过家校路路通告知家长,有时也会提出小建议,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这样做,一来让家长感觉受到了重视,增加家长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加主动教育孩子;二来引导家长思想,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全面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三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班级,也了解班主任的处理方式,了解学校做了哪些工作,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从更大的范围宣传了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大部分家长非常赞同这样的方法。他们纷纷回复了感谢短信,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之后我再对家长的有效的监督,及时地送上“表扬短信”,并向家长汇报教育成果,不但激励了孩子继续努力,也激励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信息得到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一来一往,家校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第三,注意多报喜、巧批评。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让家长知道学生取得的进步,对其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能激励家长进一步配合学校的教育。再有问题的学生,其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

因此,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我都本着以表扬为主的宗旨。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学生的不足,开场白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教师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气批评,家长哪怕嘴上服了,心里也不服。就算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教师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会担心再吃一顿批评,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就更别指望家长与教师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逐渐丧失,家长也可能会离得越来越远。

以下是一个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德育教育案例,从中正体现了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基本情况:

个性活泼开朗的女生,关心班级集体,劳动表现优异,学习不够自觉,成绩一般。父母对其有比较高的要求,她的表现总是不能让父母亲满意。本学期发现存在借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

教育经过:

对这个学生引起重视源于其来到振华不久后的一次数学测验不及格,当时找她谈了话,希望她对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此后的教育过程中,在与家长的联络中,发现这名学生的家长对其有很高的要求,她在学校的表现一直不能让家长感到满意,甚至在有时家长觉得她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会责骂数落孩子的不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学校经常对她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并帮助她改正学习习惯上存在的不足,使她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在家长眼里她依然是个差生。在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后,她又出现了严重的起伏,学习成绩再次退到了后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受挫,并主动与家长再次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看到她一点一滴的进步,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给孩子提出达不到的目标。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里给她提供了比以往容易接受的学习氛围。在共同的努力下,终于又见到了她在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

正当我为她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时,在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的谈话涉及到她,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其存在着借了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数额有百余元。据几个同学反应,从上学期末到现在,该同学屡次向其他同学借钱,有些归还了,有些到现在还没有还,借给她的同学几次问其要,她拖欠了好一阵子。

经过向她询问,她承认自己向别的几个同学借了钱。而不能归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锻炼她的理财能力而给她自己保存的压岁钱存折上的几百元钱已经用完,除了每周家长给的10元钱,她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钱了,更不敢开口向家长要更多的钱。针对这个情况,我给予了她严肃的批评,让她主动向家长说明情况,及时归还钱款。批评的同时,我还对她在零花钱的使用上进行了教育,希望她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和别的同学攀比,更不要胡乱花掉零花钱,对自己的零花钱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从小就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流下了悔过惭愧的泪水。

该学生走出办公室后,我马上想到她回到家后将面临的家长的指责。于是,我先跟其家长说明了情况。其家长对此事表示一定配合学校的处理。正当我想提醒她爸爸不要过多的责骂孩子时,电话那头她爸爸问:“哎呀,老师,这孩子我真想揍她一顿,您说我要揍她吗?”对这样的提问,我突然觉得有点安慰,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已经改变了过去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与家长的配合之下,该学生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相信老师家长的循循善诱,对其已经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在家教育篇9

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到家长的溺爱,“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许多人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而且电视上各种不健康的镜头,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书籍,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严重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出现了许多违法犯罪的现象。所以,认识的肤浅、知识的浅薄、道德的缺失,是现在青少年的通病。这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担负着对学生德育的重大责任,面对德育的新问题,我们应清醒认识,认真对待。要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还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光明日报》发表过评论,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将有出现断层的危险性,重新建设中国文化,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从小知道祖国的历史和祖国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优美的人格。

一、儒家经典的重要作用

儒家经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体现,它其中关于伦理道德,思想修养的内容,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沉淀了丰厚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许多方面对人有很有成效的教育作用:智、仁、勇、忠、孝等,能帮助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思辨的头脑,培植学生的品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刚建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诚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内容在二千多年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像闵子褰“母在一子单,母去二子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都说明了儒家经典的作用。不只是过去,就是在现在一些现代的著名人物小时候也是对儒家经典耳熟能详,深受影响。现在世界“孔子热”的现象表明儒家经典是被世界所接受的,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作用,韩国一直把儒家的道德伦理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中就开始灌输有关儒学的观念。“国民伦理”科开始就系统讲授儒家伦理,“君为臣之纲、父为子之纲、夫为妻之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强调忠孝等伦理和互相团结的精神。而今日本一些学校的校训也都是以儒家伦理观为“共同运用的道德语言”,新加坡在学校教育中,也开展国学教育,结合新加坡国情赋予了现代社会内涵。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也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老夫那里去寻找智慧。” 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孔子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认为儒家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5月4日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许多儒家经典名句来倡导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他的许多场合也多次强调了儒家经典国学经典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儒家经典的作用,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二、具体措施

厚德载物,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经典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斑斓,意蕴含蓄绵长。其中广为传诵的经典文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都是不可轻视的。早期经典的教育、启蒙、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益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段)。可见,让学生识记、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师生的要求。在这个黄金时期,受教育的儿童要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感受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最可行也是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对中国较浅易儒家经典的诵记与研读,而且这也是他们将来一生受用不尽的“打根基”的训练。可见,学校此项活动意义深远。

在家教育篇10

家庭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大学前的全面式保护

现今中国教育现状其实与中国传统教育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以前经济落后,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保证家庭的温饱,而自身知识水平的欠缺也决定着其本身不能通过新思维和创业这种先进方式改变自身命运。同时,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些有着关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满意工作;但没有关系的人们就没有了发展的途径,而在中国与关系背景同样维系自身命运的就只有文化知识和学历的高低了。家长对学生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妥当安置,而这种全面式保护,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缺乏对生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更不具备社会所需的生存能力,使其对父母过于依赖,很难融入社会,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

2.大学后的放松式家庭管理

一些家长认为将学生送入大学就是实现了望子成龙的愿望,对其要求做到有求必应,而在家庭教育上也进行了放松式教育。殊不知,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只是具备了知识储备,其思想上还没有达到自律的境界。因此,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一味放任,只会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较远,这种远距离也导致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其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家长,这种关系的疏远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削减了家长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看到现今的大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学术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上的引导和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这种一味强调学习的呆板模式,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在大学中存在太多的诱惑,学生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活中,都被限制着不能痛快玩,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不去进行基础性实用知识的学习。另外,由于距离的问题,家长不能够再像以前一样做到全方面的管理和照顾,一些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出现问题;同时,这种距离感也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实际作用,这使很多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在大学里失去了束缚,思想上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昭示了怎样做到大学生的合理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从孩子出生之初,就与父母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道德素质高低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顺利实行,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三、面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家庭教育能够更合理、更正确的进行下去,保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更健康的心理,同时有着更强的独立处事的能力,这就不仅要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努力,同时家庭教育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通过简单的叙述对相应问题给与一定的解决措施。

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与觉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本身就有典范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必定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要想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家长本身也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才能在其成长过程中为其树立好的楷模;同时,家长良好的素养,也保证了学生在为人处事中与人相处融洽,在办事上重信诺,而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道德准则和如何做人的真谛,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提升。其次,家长在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觉悟,要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做到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生活和处事能力的培养上也相对健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处境,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高校教育联系家庭教育

在高校教育中,在鼓励教研的同时,对学生思想教育也要抓牢,而单一的高校思想教育是不全面的,同时这样的思想教育本身也并没多大实际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联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给予不同层次的教育与辅导,这种基础了解不仅是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让家长对远在外地的孩子在校的学习、思想等情况有个全面了解,这种了解可以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成长状况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对于如何共同教育孩子,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达成初步共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在大学中在处事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这也正是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所乐见的成果。

3.缩小父母与大学生的心理差距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若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由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让学生容易对家长产生隔阂甚至排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学生处于叛逆期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因此,家长在教育时只能以指引和教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规劝,而不能通过一味的强制命令,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还倡导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朋友间的关系,互相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大教育共同作用,拥有良好的人格和素养,拥有较高的处世和生存能力,这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冬岩,魏沧波,佟秀莲.论“学生工作、思政课、家庭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施.理论导报,2012,(1).

[2]李想,吴庆禹,李梦阳.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教育.黑龙江史志,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