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2:34:54

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在家教育;教育选择自由;教育立法

王某与侯某2000年11月因感情不和离婚,经协商,孩子明明(化名)的抚养权归侯某,但事实上明明一直由母亲王某抚养。2004年6月,侯某将正在幼儿园的孩子带走,在家自行教育,一直没有让孩子入学。2006年,王某认为侯某的做法侵犯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对抚养孩子极为不利,遂上法院讨要孩子的抚养权。法院经审理后做出判决,维持父亲侯某的抚养权,同时也要求侯某尽快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此案审理的虽是父母的抚养权问题,但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在家教育这一新问题的关注。在家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关系为何?是否为父母可以选择的一种教育形式?应当如何从法律的视角看待这一新的教育现象?

一、在家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homeeducation、homeinstruction或homeboundeducation),是指处于学龄阶段的儿童,不去公立或私立学校,而是选择在家,主要由其父亲或母亲进行教育和管理,接受其父母认为最适宜的教育。

在家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原是一种旨在传播宗教信仰的行为,而作为一场社会运动,则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最初的倡导者是莫尔和约翰·霍尔特(JohnHolt)。20世纪80年代莫尔夫妇出版了《在家中长大的儿童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学校》,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强迫、高压下、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而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儿童完全脱离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在家教育的先锋霍尔特致力推动在家教育作为公立教育之外的选择,主张由真实世界构成理想教室,依儿童的兴趣自主学习。

在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争论期,其时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盛行,在家教育与反战、学生运动及妇女解放并列成为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著名的在家教育倡导者约翰·霍尔特及伊万·伊里奇点燃了对公立教育体制不满的火种,导致了学术界、教育界及新闻界对公立教育的鞭挞。这一时期对公立教育的批评与争论,提供了私立学校与在家教育的成长空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对立期,大量在家教育案例出现,教育权的争议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法院对于父母教育权与强迫入学法的判决结果造成了教育权在父母与政府之间的重大转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作期,许多父母开始主动寻求与学区教委会、校长及教师进行合作,也有一些学区提出明确的合作政策,更多合作方案出台,奠定了在家教育的发展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强化期,随着网络系统的发展,在家教育的相关研究、刊物及教材陆续出版,一些组织相继成立,在家教育开始盛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区分期,在家教育逐渐区分为宗教派别、在家教育中心(NCHE)及坚持教育理念的全国在家教育协会(NHA)。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家教育在西方国家呈快速发展趋势。据美国家庭教育调查(NHES)统计,1999年,美国在家教育的适龄儿童约为85万,占全美学龄人数的1.7%;到2003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全美在家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从幼儿园到12年级,5-17岁)达到大约110万,占同类在校学生人数的2.2%,四年间增长了29%。[1]美国在家教育法律保护协会(HSLDA)认为在家教育的人数还会增长。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丹麦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在家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与学校教育并行的教育形式,数量呈稳定上升,并形成了全国性的互助和资源网络系统。

二、在家教育的法理基础与法律规制

在家教育的法理基础是父母教育权的理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享有一定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普遍承认的法律原则。根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3项的规定:“父母有优先权利选择子女的教育方式。”1966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第3项也规定:“本公约各缔约国应承诺尊重父母及法定监护人的自由,使其能为自由选择公立学校以外符合国家最低教育标准的私立学校,并确保子女接受符合其信仰的宗教及道德教育的自由。”进一步将父母的教育选择权确认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其子女选择非公立的学校,另一个则是确保其子女所受的宗教和道德教育与其自身信仰一致。至于父母是否有权选择在家教育以替代正规学校教育的问题,国际人权法没有确认,因此,这样一项权利是否存在主要是在国内法中决定的事情。

从教育法的法理看,由于教育乃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立法授予政府权力,以强调一定年龄之学童就学,如无特殊理由,父母不得有所异议,[2]强调国家的教育权。而在家教育则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1972年,美国第一宗在家教育判例——尢德案出现,此案涉及到美国境内一支基督教的特殊族群——阿们宗派(Amish),他们坚信现代文明将使人类生活堕落,因此在美国各地过着工业革命前的纯朴农耕生活,并坚持其子女念完八年级即应辍学回家接受父母提供的职业教育,以应付未来的农耕生活,此举被认为违反义务教育法而遭威斯康辛州政府起诉。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州固然有教育权,可以强迫学生接受基本的教育,但州的教育权必须与父母的教育权取得平衡。由于阿们宗派所提供的职业教育并非不适当,因而州政府宣称的利益受损并不明显,故判父母胜诉,为在家教育争取到合法地位。

但法院也指出,此案的判决是基于对阿们宗派宗教自由的尊重,仅适用于传统孤立的社区,并非确认父母可依自我的信仰为子女安排教育而完全不顾州政府的规定。因此直到1980年,美国仍有30个州不承认在家教育的合法性。但作为要求教育多元化、自由化、民主化,尊重父母教育选择权的一项教育改革运动,在家教育此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短短13年,到1993年,全美50个州均将在家教育合法化。其他国家的在家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从不合法逐渐到合法的变化过程。

国家在决定是否允许在家教育的时候,不仅需要在国家教育权与父母教育权之间取得平衡,还必须在父母的教育自由与儿童的权利之间努力取得平衡。父母虽然在如何教育他们子女的问题上有免受国家干预的自由,但国家也有义务确保所有儿童接受能够促进“谅解、宽容、友好及在自由社会过有责任感的生活”的教育。[3]因此,父母的选择自由与儿童探索多种观点和思想的自由之间也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决定了在家教育是否合法,也决定了国家对在家教育进行何种程度的监督。

三、在家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在家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现象,也未形成如西方国家那样的潮流或运动,但侯某案的发生以及此前的上海孟母堂事件都传递出一个信息,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选择的重视,在家教育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侯某抚养权案审理的虽是离婚后的子女抚养问题,但因该案中考察抚养权归属的主要依据是侯某实施的在家教育是否有利于明明的身心健康并能保障其合法权益,因此,是简单以在家教育是否违反我国义务教育法来决定抚养权,还是对侯某的在家教育成效进行实际客观评价后再做出决定,既是本案的关键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审视在家教育法律地位的良机。考察在家教育的合法性,可以从法律和宪法两个层面进行。在法律层面,由于本案发生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前,因此应以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作为判断依据。1986年《义务教育法》有两处规定与本案有关,分别是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以及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形式为“入学”,“学”可以是公立学校,也可以是民办学校,但不包括家庭;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唯一合法例外是“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此时由父母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免予入学。由此,明明属于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如果他属于法律规定的“疾病或特殊情况”,可以由其父亲申请免予入学。但本案中,明明既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疾病或特殊情况”,其父亲也未提出免予入学的申请,因此,其父亲侯某的在家教育行为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

若从宪法层面分析,我国宪法在第49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明确将教育子女列举为一种权利,但这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没有宪法依据。因为宪法上没有明文规定,并不代表着宪法不保护。如现行宪法也没有列举生命权、身体健康权,但并不代表我国宪法就不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4]61父母教育权作为一种自然权利,是先于国家而当然享有的权利,即使宪法没有明确列举,国家也必须给予尊重和保护。而且根据宪法第46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协助儿童实现其基本权的父母,也理应具有教育自由。因此可以说,我国宪法本身并不排斥父母的教育权,也不必然排斥在家教育。

关键的问题在于,在我国宪法权利需要部门法细化和实体化的状况下,父母教育权的具体范围须从《义务教育法》及其他的法律规定加以确定。而我国无论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还是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都只是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入学接受教育”,适龄儿童的父母“必须使其子女按时入学”,并未向父母提供选择在家教育的自由。对于这种状况,有研究者指出,有两种解决办法的途径,一是根据宪法来修改普通法律,使在家教育具有合法性;另一种则是努力在现行法律条文中寻找解释的空间,保持法的安定性。而解释的空间则在于,现行义务教育法虽未明确将在家教育列为例外,但也未明确排除。因此,如果在家教育达到了相当于学校义务教育的标准,就应具有合法性。[4]64-66

本案中,法院最终选择从判断侯某实施的在家教育是否对明明的身心健康有益作为决定抚养权归属的标准。法院在经过审慎的调查后,承认父亲侯某自行实施的在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判父亲侯某可继续其抚养权。但仍指出,让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法律义务,是宪法对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体现。家庭教育虽然对学生个体更具有针对性,但毕竟不够系统和全面。家庭、学校应互相配合、密切联系,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要求侯某应当尽快解决明明的上学问题,使其接受全面的义务教育。

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父母作为例外,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未赋予父母选择在家教育的自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选择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增强,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立法经验,也有必要对父母的这种选择给予重视并保留可能的讨论和认可空间。

[本文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助课题“受教育权利研究”(项目编号:200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HomeSchoolingintheUnitedStates:2003[R].WashingtonD.C.:DepartmentofEducationinU.S.A,2006.

[2]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62.

在家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在家教育;教育选择自由;教育立法

王某与侯某2000年11月因感情不和离婚,经协商,孩子明明(化名)的抚养权归侯某,但事实上明明一直由母亲王某抚养。2004年6月,侯某将正在幼儿园的孩子带走,在家自行教育,一直没有让孩子入学。2006年,王某认为侯某的做法侵犯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对抚养孩子极为不利,遂上法院讨要孩子的抚养权。法院经审理后做出判决,维持父亲侯某的抚养权,同时也要求侯某尽快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此案审理的虽是父母的抚养权问题,但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在家教育这一新问题的关注。在家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关系为何?是否为父母可以选择的一种教育形式?应当如何从法律的视角看待这一新的教育现象?

一、在家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homeeducation、homeinstruction或homeboundeducation),是指处于学龄阶段的儿童,不去公立或私立学校,而是选择在家,主要由其父亲或母亲进行教育和管理,接受其父母认为最适宜的教育。

在家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原是一种旨在传播宗教信仰的行为,而作为一场社会运动,则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最初的倡导者是莫尔和约翰·霍尔特(JohnHolt)。20世纪80年代莫尔夫妇出版了《在家中长大的儿童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学校》,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强迫、高压下、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而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儿童完全脱离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在家教育的先锋霍尔特致力推动在家教育作为公立教育之外的选择,主张由真实世界构成理想教室,依儿童的兴趣自主学习。

在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争论期,其时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盛行,在家教育与反战、学生运动及妇女解放并列成为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著名的在家教育倡导者约翰·霍尔特及伊万·伊里奇点燃了对公立教育体制不满的火种,导致了学术界、教育界及新闻界对公立教育的鞭挞。这一时期对公立教育的批评与争论,提供了私立学校与在家教育的成长空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对立期,大量在家教育案例出现,教育权的争议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法院对于父母教育权与强迫入学法的判决结果造成了教育权在父母与政府之间的重大转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作期,许多父母开始主动寻求与学区教委会、校长及教师进行合作,也有一些学区提出明确的合作政策,更多合作方案出台,奠定了在家教育的发展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强化期,随着网络系统的发展,在家教育的相关研究、刊物及教材陆续出版,一些组织相继成立,在家教育开始盛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区分期,在家教育逐渐区分为宗教派别、在家教育中心(NCHE)及坚持教育理念的全国在家教育协会(NHA)。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家教育在西方国家呈快速发展趋势。据美国家庭教育调查(NHES)统计,1999年,美国在家教育的适龄儿童约为85万,占全美学龄人数的1.7%;到2003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全美在家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从幼儿园到12年级,5-17岁)达到大约110万,占同类在校学生人数的2.2%,四年间增长了29%。[1]美国在家教育法律保护协会(HSLDA)认为在家教育的人数还会增长。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丹麦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在家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与学校教育并行的教育形式,数量呈稳定上升,并形成了全国性的互助和资源网络系统。

二、在家教育的法理基础与法律规制

在家教育的法理基础是父母教育权的理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享有一定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普遍承认的法律原则。根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3项的规定:“父母有优先权利选择子女的教育方式。”1966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第3项也规定:“本公约各缔约国应承诺尊重父母及法定监护人的自由,使其能为自由选择公立学校以外符合国家最低教育标准的私立学校,并确保子女接受符合其信仰的宗教及道德教育的自由。”进一步将父母的教育选择权确认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其子女选择非公立的学校,另一个则是确保其子女所受的宗教和道德教育与其自身信仰一致。至于父母是否有权选择在家教育以替代正规学校教育的问题,国际人权法没有确认,因此,这样一项权利是否存在主要是在国内法中决定的事情。

从教育法的法理看,由于教育乃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立法授予政府权力,以强调一定年龄之学童就学,如无特殊理由,父母不得有所异议,[2]强调国家的教育权。而在家教育则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1972年,美国第一宗在家教育判例——尢德案出现,此案涉及到美国境内一支基督教的特殊族群——阿们宗派(Amish),他们坚信现代文明将使人类生活堕落,因此在美国各地过着工业革命前的纯朴农耕生活,并坚持其子女念完八年级即应辍学回家接受父母提供的职业教育,以应付未来的农耕生活,此举被认为违反义务教育法而遭威斯康辛州政府起诉。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州固然有教育权,可以强迫学生接受基本的教育,但州的教育权必须与父母的教育权取得平衡。由于阿们宗派所提供的职业教育并非不适当,因而州政府宣称的利益受损并不明显,故判父母胜诉,为在家教育争取到合法地位。

但法院也指出,此案的判决是基于对阿们宗派宗教自由的尊重,仅适用于传统孤立的社区,并非确认父母可依自我的信仰为子女安排教育而完全不顾州政府的规定。因此直到1980年,美国仍有30个州不承认在家教育的合法性。但作为要求教育多元化、自由化、民主化,尊重父母教育选择权的一项教育改革运动,在家教育此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短短13年,到1993年,全美50个州均将在家教育合法化。其他国家的在家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从不合法逐渐到合法的变化过程。

国家在决定是否允许在家教育的时候,不仅需要在国家教育权与父母教育权之间取得平衡,还必须在父母的教育自由与儿童的权利之间努力取得平衡。父母虽然在如何教育他们子女的问题上有免受国家干预的自由,但国家也有义务确保所有儿童接受能够促进“谅解、宽容、友好及在自由社会过有责任感的生活”的教育。[3]因此,父母的选择自由与儿童探索多种观点和思想的自由之间也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决定了在家教育是否合法,也决定了国家对在家教育进行何种程度的监督。

三、在家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在家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现象,也未形成如西方国家那样的潮流或运动,但侯某案的发生以及此前的上海孟母堂事件都传递出一个信息,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选择的重视,在家教育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侯某抚养权案审理的虽是离婚后的子女抚养问题,但因该案中考察抚养权归属的主要依据是侯某实施的在家教育是否有利于明明的身心健康并能保障其合法权益,因此,是简单以在家教育是否违反我国义务教育法来决定抚养权,还是对侯某的在家教育成效进行实际客观评价后再做出决定,既是本案的关键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审视在家教育法律地位的良机。转考察在家教育的合法性,可以从法律和宪法两个层面进行。在法律层面,由于本案发生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前,因此应以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作为判断依据。1986年《义务教育法》有两处规定与本案有关,分别是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以及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形式为“入学”,“学”可以是公立学校,也可以是民办学校,但不包括家庭;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唯一合法例外是“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此时由父母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免予入学。由此,明明属于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如果他属于法律规定的“疾病或特殊情况”,可以由其父亲申请免予入学。但本案中,明明既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疾病或特殊情况”,其父亲也未提出免予入学的申请,因此,其父亲侯某的在家教育行为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

若从宪法层面分析,我国宪法在第49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明确将教育子女列举为一种权利,但这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没有宪法依据。因为宪法上没有明文规定,并不代表着宪法不保护。如现行宪法也没有列举生命权、身体健康权,但并不代表我国宪法就不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4]61父母教育权作为一种自然权利,是先于国家而当然享有的权利,即使宪法没有明确列举,国家也必须给予尊重和保护。而且根据宪法第46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协助儿童实现其基本权的父母,也理应具有教育自由。因此可以说,我国宪法本身并不排斥父母的教育权,也不必然排斥在家教育。

关键的问题在于,在我国宪法权利需要部门法细化和实体化的状况下,父母教育权的具体范围须从《义务教育法》及其他的法律规定加以确定。而我国无论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还是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都只是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入学接受教育”,适龄儿童的父母“必须使其子女按时入学”,并未向父母提供选择在家教育的自由。对于这种状况,有研究者指出,有两种解决办法的途径,一是根据宪法来修改普通法律,使在家教育具有合法性;另一种则是努力在现行法律条文中寻找解释的空间,保持法的安定性。而解释的空间则在于,现行义务教育法虽未明确将在家教育列为例外,但也未明确排除。因此,如果在家教育达到了相当于学校义务教育的标准,就应具有合法性。[4]64-66

本案中,法院最终选择从判断侯某实施的在家教育是否对明明的身心健康有益作为决定抚养权归属的标准。法院在经过审慎的调查后,承认父亲侯某自行实施的在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判父亲侯某可继续其抚养权。但仍指出,让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法律义务,是宪法对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体现。家庭教育虽然对学生个体更具有针对性,但毕竟不够系统和全面。家庭、学校应互相配合、密切联系,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要求侯某应当尽快解决明明的上学问题,使其接受全面的义务教育。

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父母作为例外,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未赋予父母选择在家教育的自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选择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增强,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立法经验,也有必要对父母的这种选择给予重视并保留可能的讨论和认可空间。

[本文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助课题“受教育权利研究”(项目编号:200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HomeSchoolingintheUnitedStates:2003[R].WashingtonD.C.:DepartmentofEducationinU.S.A,2006.

[2]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62.

在家教育范文篇3

一、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之现状

(一)家庭教育现状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及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闲谈等形式的调查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新潮意识不断冲击家长心灵深处,知识匮乏、落伍时代感触颇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寄希望于下一代成为普遍共识,于是,注重幼儿根基教育成为时尚。但是,如何搞好幼儿家教,多数家长无所适从,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家长不重视幼教知识学习,不了解幼儿心理特征;(2)重灌输轻引导,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漫骂甚至殴打;(3)攀比思想严重,重结果轻过程,只知自家孩子不如人,不知为何不如人;(4)言传身教意识差,对幼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5)舍得投资上设施,不顾孩子承受能力,什么电子琴、小提琴、二胡、吉他……一起上,不管孩子好恶;(6)与园所教育缺乏沟通;(7)对孩子过度溺爱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二)园所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幼儿教育正在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变型,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幼教是基础。因此,幼儿园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孩子玩耍之地”,而逐渐成为幼儿打牢受教育根基的摇篮。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顺应当今幼儿教育的需要,幼儿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随之不断增强,“哄孩子玩耍混日子的”思想逐渐被抛弃,被“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观念所代替。尽管对幼教的认识和重视教育程度有所转变、有所提高,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顺应时展,搞好幼儿园教育尚有不少盲区,目前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人事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机制不够健全,不能打破关系网、人情网;(2)幼儿教师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够合理,老的幼儿园严重存在教师老化现象;保育员文化水平低下又缺乏正规培训;(3)园所设置和师资力度缺乏宏观调控,导致园所之间教学质量悬殊,师幼比例失调;(4)资金不足,设备陈旧,满足不了幼儿喜闻、乐见、乐用的需要;(5)园所普遍缺少幼教研究机构和人员或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幼教研究中去;(6)受经济利益驱动,不择手段拉生源,因此园所之间相互诋毁;(7)园教与家教配合缺乏默契。

由于家教与园教上述现状的实际存在,致使幼儿许多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有的孩子胆小怯懦、自卑,缺乏自信心;有的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差,性格内向;有的幼儿自私自利严重,缺乏爱心、同情心;有的幼儿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低下;还有的幼儿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和恰当的方法与同伴交往,特别在有矛盾产生时,不知道谦让、讲道理,而是以张口骂人、动手打人等粗暴的方式去处理;更有的幼儿在家、在园表现两个样。以上种种说明家教与园教相统一、相协调、相结合的重要。

二、园教与家教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扬长补短,真正形成家园共育氛围

针对家教与园教存在的上述问题,怎样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使园教与家教配合默契,达到家园共育之目的呢?我认为:

(一)加强家长与园所及教师的联系,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幼儿双教双促共育方法,创设有利于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幼儿教育的环境。家长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园联谊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等活动,既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又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甘苦,从而积极地以主人翁的态度配合教师做好保教工作;同时,教师通过家访、传递纸条、打电话等形式,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在家表现及家庭情况,这样,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家长了解园所和教师,教师了解家长,开诚布公、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谈出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分门别类,找出共同点与差异,对那些令幼儿喜闻乐见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并推广普及,对那些过时的、违背当代幼儿心理特征并令幼儿讨厌的教育方法予以抛弃。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真正形成家园平等相待、相互理解的和谐教育氛围。

(二)组织好“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扬长补短。

“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是开阔视野、推广先进、激励后进、共同提高的好方法。在幼教过程中,可理解成两层含义,一层是组织家教方法欠妥的家长到家教得法的家中取经,或反过来,家教方法好的家长由教师协调到家教不得法的家庭传经;另一层含义是,组织园所互走互学,组织那些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差的园所,跨地区、跨级别的外出参观学习,循序渐进,充实提高自己,或者将好的园所领导和教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请专家)请进来,传授好的幼教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教师都得到了学习,开阔了眼界。相信:去粗取精后的幼教效果必将有个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家园共育氛围的形成也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家长与教师培训,努力提高双方素质。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的教育方向,在我国尚无固定的成功模式,需要全社会共同探索,集思广益,总结积累。而要搞好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有较高的素质。幼教包括家教和园教两方面因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作为幼教的承担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家长而言,除自学外,园方办好“家长学校”无疑是提高家长家教素质的有效方法,经常让教师骨干或聘请专家为家长讲授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家教咨询等,使家长认识到家教的重要性,并及时让家长尽可能多地了解现阶段的幼教政策、法规,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幼教知识,更快地普及新形势下的家庭幼教方法,同时还能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在园学习的诗歌、歌曲、故事、游戏及动手方面的内容,使家长与孩子更好、更多的交流;对幼儿教师而言,根据教育需要,及时学习新的幼教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幼教水平,教师间互帮互学,使适应新形式的新的幼教方法得以在园所实施。幼教承担者双方素质的共同提高,加之相互沟通,加大力度,家园共育功效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家园教育上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方法。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素质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在一次与家长交谈中,有这样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在幼儿园里,老师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尊敬父母,而在家里,家长的要求就发生了变化,吃饭时,孩子端起饭说:“爸爸,你请吃。”爸爸马上说:“在家里不用那么多规矩。”试想,这样的环境怎能使幼儿养成懂礼貌的好品质?成人对幼儿在教育上取得一致和一贯,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对幼儿的要求要坚持不懈,严格要求,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只有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持做,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形成习惯。如果家园的教育不一致,是非常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的。如:一些幼儿在幼儿园里很听话,也很有礼貌,在家里就非常任性,举止常常很无礼;在幼儿园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比如穿衣服、叠被子、洗手、吃饭,可一回到家里,就什么也不干了,都要大人做。所以,将园内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从而统一家园教育步伐,变家长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教育,使家长与教师有共同的目标并共同实施,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关键。

三、转变观念,提高家园共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家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文品;家品

家庭文化建设语境下,文品蕴涵着家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伦理文化三个元素。家庭的物质文化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体现的文化色彩;家庭的精神文化包括文化生化、情爱生活等体现的情操文化色彩;家庭的伦理文化包括家人之间、亲人之间如何相处等体现的伦理道德文化色彩。三者共同构建了文品的内涵。家品包含家风和家教两个层面。家风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家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导与培育[1]。家风和家教是紧密相连的,家风是经过润物无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一种家教;家教是传承家风的一种载体与方式,家教本身也是一种家风。

一、文品家品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文品对于家品具有“导向功能”。文品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舍,具体表现在:良好的文品能够丰富家庭成员的文化生活,抵制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文品能够培养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文品能够促进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家品是文品的外在特色。从文化视角来审视,纵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一直传承着关于家风家教的文献记载,从每一段历史时期我们都能发现打上历史烙印的关于家风家教的文化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同时是一部关于家风家教的记载史。所以,家品是文品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文品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文品的外在特色。家,是什么?有人说:出门在外,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归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久别归来,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因此,要创建和谐家园,把家庭打造成为家庭所有成员的精神乐园,文品与家品的深度融合与相得益彰是前提和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文品家品得益彰的有效路径

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教育中文品与家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必须相得益彰,有效路径如下:(一)树立与时俱进的家庭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变化,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呈现出了新的表现形式。树立与时俱进的家庭价值观,既要传承中国优良传统“仁义”、“诚信”、“孝悌”等元素,又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平等”、“民主”、“尊重”等理念,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文化中。正如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的:“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又是树立正确家庭价值观,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重要基点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树立了与时俱进、积极向上、融入家国情怀的家庭价值观,才能使文品与家品相得益彰。(二)强化“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观“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观指的是能充分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爱心、亲情和人道,反映着家庭关系的秩序性、稳定性与和谐性。“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观主要包括夫妻伦理道德、育幼伦理道德、敬老孝老伦理道德、家庭成员伦理道德、邻里相处伦理道德。以人为本的夫妻伦理道德,要求夫妻双方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彼此忠诚,相互包容,相濡以沫,使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人为本的育幼伦理道德,要求长辈关爱晚辈,严慈并济,严爱有度,使其“幼有所育,幼有所爱,幼有所导,幼有所教”;以人为本的敬老孝老伦理道德,要求晚辈尊敬长辈,传承传统美德,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享,老有所乐”;以人为本的家庭成员伦理道德,要求摒弃“男尊女卑,老尊幼卑”的封建思想,成员之间男女平等、长幼平等,使其感到“人人平等”;以人为本的邻里相处伦理道德,要求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敬互助,遵守公德,严于律己,得理要让人,使其感到“远亲不如近邻”。(三)营造物质与精神相融的家庭氛围和谐家庭氛围的缺失与异化,将会导致家庭矛盾凸显、冲突不断。微观层面上,将会影响家庭的稳定,宏观层面上将会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营造物质与精神相融的和谐家庭氛围,无论对于每个家庭,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将是意义重大的。俗谚:“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这句老话其实包含了家是物质意义与精神意义相结合的载体。家是每一个人的渡口。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融合的家才能彰显真正的价值意义。家不仅是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物质层面的房子与住处,更是能为我们带来心灵慰藉的精神层面的乐园与寄托。因为拥有这样的家,我们就有了生命的支撑点;因为拥有这样的家,我们就有了继续坚强的理由。(四)凸显长辈在家庭中的率先垂范俗谚“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家庭中晚辈的第一任老师,长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人品。长辈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晚辈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长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谨言慎行,一定要事先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对晚辈产生的可能影响,杜绝负面影响。第三,长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向晚辈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不能出尔反尔。第四,长辈必须向晚辈传递正能量,多多益善,使晚辈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庭观、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总之,晚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效仿长辈的言行,不仅是在家庭里面效仿,而且会把这种效仿带到社会上。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长辈一定要为晚辈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因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只有长辈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了率先垂范,才能进一步促进文品与家品相得益彰。(五)构建“书香家庭”的教育文化世间万物万事,唯有读书才是精神世界的一方乐土。因此,构建“书香家庭”的教育文化,要求创建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读书型家庭。1.树立正确的读书理念。引导家庭成员树立“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改变生活”的读书理念,确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让阅读成为自己和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成为家庭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2.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要让读书在家中成为一种风气,再穷也要买书,时间再紧也要读书,地方再窄也要藏书,话题再少也要谈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在家里营造自觉阅读、乐于阅读、享受阅读的“润物细无声”的读书氛围,尽可能多多彰显阅读元素,让家庭所有成员都享有读书的机会、读书的场所、读书的便利、读书的乐趣。随时、随处、随手都能读到好书,感受到浓郁的书香之气。3.选择好的书籍阅读。好的书籍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好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纽带,好的书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所以,要选择积极、向上、向善、健康的书籍。让好的书籍成为家人的良师益友,并与家人一起品评好书,让书香充溢着家庭,让家庭成员在读书中分享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一个民族如果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因此,要制订一份科学有效的读书计划,确保每个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家人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感悟人生、提升境界。并且家人之间要定时交流,分享彼此阅读的心得,互相启发、互相激励,让阅读充满兴趣,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与行为。“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话把读书的益处概括得恰到好处。古往今来,人生因阅读而美丽,民族因阅读而兴旺,国家因阅读而富强。构建“书香家庭”的教育文化,培育家人爱读书、多读书、好读书、善读书,使读书成为家庭的生活常态,使家人在浓浓墨香中获取知识经验,在浓浓墨香中提高人格修养,在浓浓墨香中增强本领技能,在浓浓墨香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家庭文明程度,营造家庭读书学习的浓厚氛围。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好家庭是孩子的天堂,好家风是优良生态环境,好家教是优良精神滋养。”文品与家品相得益彰,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品与家品相得益彰,才能使家人因家庭美满而幸福,社会因家庭稳定而和谐,国家因社会和谐而繁荣昌盛;文品与家品相得益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和万事兴”。

作者:徐秀华 单位:河南大学

在家教育范文篇5

1、调查的目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

我们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及其他家庭占8.8%。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62.83%,从事个体经营、务农及工人的约占69.91%。

3、调查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采取封闭式问答方式。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家庭收入仍然不容乐观。以接受调查的105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0.8%;在1000~3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26.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30.9%;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17.69%;在200~300元者占其总数的12.38%;在2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5%。

总的看,兵房镇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不那么发达,工业发展也较慢,经济发展受其制约,就业机会少。为此,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以便将来能“飞上枝头”“鱼跃龙门”。而兵房镇在如东县属最差之列,兵小隶属于兵房镇,家庭的这种经济收入,加上99%的家长认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校四年级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28.31%;父母亲是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45.13%。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工人、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63.27%;其次是一般职员,是其父母亲总数的14.6%;而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占5.4%。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

由于家长一般都在本镇范围内上班,不用花费很多上下班的时间,且,有95.58%的孩子以单独居住和同父母居住为主,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占48.67%,“当国家公务员”的占10.62%,“参军或当警察”的占9.7%,“当技术工人或做当代农民”的0%,“听其自然”的占22.12%。

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多数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调查表明,约8.1%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500元以上,每月300~500元的占27.43%,每月200~300元的占20.35%,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在尽自己的可能。家庭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语、数、英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磁带,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71.68%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而只有6.6%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7.5%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也只有7.9%的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家里47.8%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被动的,有52.2%的家务劳动是被动的。

调查中发现,在家庭教育类型中,95.57%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说理”。在这些家庭中,家长虽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但却有55.75%的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增加作业量”等。这说明,有半数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

此外,虽有99%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是: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占95%,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三)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

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61.43%,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约占30.97%。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调查表明,有56.63%的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有31.85%的孩子乐于接受父亲的教育。且,参加家长会或学校要求家长参加的活动,也都是母亲是主要参加者。这都说明家庭教育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孩子的母亲。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庭业余生活内容有待丰富:

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丰富活跃家庭业余文化生活,是提高家庭现代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调查中,98.18%的家庭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做家务来打发业余生活,仅有11.06%的家庭选择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调查结果还反映了家长投资让孩子课余时间学习的占绝大多数,且,一个孩子课余学三、四种的占相当高的比例。这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特长非常重视,但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动学习的占大多数。

(五)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增:

孩子除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长外,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此,老师也是比较了解孩子的人。但是,调查显示,有63.72%的父母亲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55.75%的父母亲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仅14.15%,有7.9%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充分认识到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当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

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是忽视精神软件方面。一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钢琴和电脑,但却不愿花钱学习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因为,家长必须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

周末、假日,街头经常能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辞劳苦地伴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孩子们能够从校园之外多渠道获取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

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作为母亲在认识上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忽视母亲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续,从而造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许多家长利用双休日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让孩子在这两天内大补特补功课,使孩子比平时更忙、更累。专家建议,每周为学习差的孩子补上两小时的功课,使其对薄弱的学科不致掉队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禁锢于文化学习的小天地里,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

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在家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家长会纽带完善

学校教育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为此,就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家长会则是连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一次好的家长会能使家庭教育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深化与完善。所以,班主任在组织召开家长会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主题,明确目标

召开家长会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即把家长会开成情况通报会、分析问题会、加油鼓劲会、沟通交流会。一个总的目标就是通过召开家长会,要让家长感到把孩子交到你这样的班级里是放心的。

二、了解学生家长及家庭情况

我们知道,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其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通过学生渠道和家访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但家长会更是了解情况的良好时机。

通过家长会,教师要了解如下情况:

1.家庭的成员及经济状况。

2.家庭的氛围(如家庭和睦与否、家风情况等)。

3.家教状况(如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问不闻,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

4.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处世态度等。

了解的方式可以用问卷调查,也可以在谈话中完成。教师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可以为制订教育措施提供详细的依据,使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相互交流学生表现情况

家庭、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同样,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因此,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是家长会的重要内容。不过,班主任作为掌握主动权的会议主持者,应该慎重地进行这种交流。为了节省时间,要注意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要认真选择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副作用,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心里一定要“装着”学生。

1.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

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

2.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

和家长交流时,班主任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学困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而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3.让家长明白他的意见很重要

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间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4.家长、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教育自居

教师不能傲视家长,也不必自轻自贱。应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用商量的口吻,不可盛气凌人,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孩子甚至连带一起训斥,陷入恶性循环:家长训孩子,孩子恨老师,老师再训孩子,导致有的家长心理上很难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四、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可以大大促进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做这项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地利用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的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详细设计出辅导家长的工作内容。

2.注意典型引路。安排3~5位优秀学生家长的在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发言是家教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它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会后及时上交政教处)。

3.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这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会给家长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五、做好会后的工作是家长会成功的保证

家长会不能开完就了事,而应该及时收集家长开完会之后反馈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与家长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1.收集“家长意见单”“学习心得”或者针对某些现象而设计让家长答的问卷资料,并进行归类推理,装订成册。

2.对反馈回来的信息采取整改措施:涉及到学校的意见及时向学校反映;涉及到班级和老师方面的意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采纳;对有关赞扬肯定老师的话,则应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对家长提出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改正的,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家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家长会纽带完善

学校教育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为此,就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家长会则是连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一次好的家长会能使家庭教育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深化与完善。所以,班主任在组织召开家长会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主题,明确目标

召开家长会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即把家长会开成情况通报会、分析问题会、加油鼓劲会、沟通交流会。一个总的目标就是通过召开家长会,要让家长感到把孩子交到你这样的班级里是放心的。

二、了解学生家长及家庭情况

我们知道,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其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通过学生渠道和家访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但家长会更是了解情况的良好时机。

通过家长会,教师要了解如下情况:

1.家庭的成员及经济状况。

2.家庭的氛围(如家庭和睦与否、家风情况等)。

3.家教状况(如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问不闻,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

4.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处世态度等。

了解的方式可以用问卷调查,也可以在谈话中完成。教师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可以为制订教育措施提供详细的依据,使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相互交流学生表现情况

家庭、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同样,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因此,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是家长会的重要内容。不过,班主任作为掌握主动权的会议主持者,应该慎重地进行这种交流。为了节省时间,要注意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要认真选择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副作用,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心里一定要“装着”学生。

1.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

2.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和家长交流时,班主任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学困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而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3.让家长明白他的意见很重要。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间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4.家长、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教育自居。教师不能傲视家长,也不必自轻自贱。应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用商量的口吻,不可盛气凌人,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孩子甚至连带一起训斥,陷入恶性循环:家长训孩子,孩子恨老师,老师再训孩子,导致有的家长心理上很难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四、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可以大大促进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做这项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地利用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的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详细设计出辅导家长的工作内容(有简案)。

2.注意典型引路。安排3~5位优秀学生家长的在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发言是家教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它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会后及时上交政教处)。

3.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这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会给家长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五、做好会后的工作是家长会成功的保证

家长会不能开完就了事,而应该及时收集家长开完会之后反馈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与家长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1.收集“家长意见单”“学习心得”或者针对某些现象而设计让家长答的问卷资料,并进行归类推理,装订成册。

2.对反馈回来的信息采取整改措施:涉及到学校的意见及时向学校反映;涉及到班级和老师方面的意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采纳;对有关赞扬肯定老师的话,则应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对家长提出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改正的,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家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启示

经济的快速进步,社会的发展增速,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进行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然而,由于家长自身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的缺乏,导致一些悲剧仍在上演或加剧,因此,一些学者提出,教育改革应从家长改起、从家庭改起,那么如何着手改革,有必要再次来拜读“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让我们重新认识“孩子”、“婴幼儿”,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找到改革的源头。

一、陈鹤琴与《家庭教育》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著有《家庭教育》等著作,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家庭教育》全书共12章,订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讲述了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解释了各项建议的涵义。内容涉及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并进行充分的讨论。

二、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

1、家庭教育要讲求科学规律。陈鹤琴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从科学角度认识儿童、教育儿童的先驱者,其教育思想首要强调要科学认识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与成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身心特点:(1)儿童是好游戏的。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儿童能从中认识自己、认识事物、认识世界,促进其情感与思维的全面发展。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没有有意义与无意义之分,只要是游戏他们都是爱的。(2)儿童是好模仿的。儿童的模仿力是令我们成人惊讶的,通常情况下,1-2岁的孩子就能进行简单模仿了,比如模仿大人说话、扫地、拿杯子喝水等;2-3岁,随着大脑皮层的飞快发展,能模仿的动作、神态也越来越复杂。(3)儿童是喜欢合群的。人本身就是群居的,儿童生来也自带这种特质,他们喜欢三五成群的陪伴,孩子生来就是“交际高手”,而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发现孩子不喜欢和人交流的问题主要根源还是来自家长,家长在孩子交往中往往因为害怕孩子受欺负或欺负他人,就会过多干涉孩子间的交往,久而久之就弱化了孩子的交际能力,把他们变成不合群。2、树立正确远大的家教观。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家长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意义,在家教目标上尽快摆脱个人家庭的束缚,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将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衡量孩子成材的标准,由“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孩子虽然是小家庭的一员,在家庭中受到照顾和关爱,慢慢长成具有独立思想与意识的个体。作为个体,接受教育有助于儿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成为独立的个性的他自己;作为家庭成员,接受教育可以帮助家庭完成优良品质的传承或阶级的跨越。基于这两种的家教观,陈鹤琴认为家教目标过于狭窄,应该树立正确远大的家教观,在家庭中培养一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氛围,而不是教导孩子只考虑到小我,而不知大家为何,这样的家教观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复兴是不利的。3、重视父母的作用。陈鹤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对于父母,他提出了以下要求:(1)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虽然父母是儿童生命的给予者,但是一旦降生,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的,他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无权将个人意愿强加给儿童,随着慢慢长大,儿童拥有表达独立想法和意见的权利,父母应该去尊重,对于不合适和偏执的可以正面去引导。(2)父母步调要一致。在家庭教育中,陈鹤琴特别强调父母教育步调的一致性。家庭就像一艘船,父母是这艘船的掌舵人,当两位掌舵人步调不一致时首先会导致家庭氛围的不和谐,直接影响到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常沟通、常联系。(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父母当然是爱孩子的,但是却存在着“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的现象,现在社会愈甚。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投射到教育中就是越来越的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加餐”,有些孩子能消化,而大多数孩子却处于反抗无门的边缘,这些孩子家长的理由往往却是为了孩子将来好,对孩子的反抗视而不见或强行镇压,这样不是真爱孩子。真正的爱应该站在孩子角度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给予,而不是利用家长权威强塞,少一些“以爱之名”,多一些平等对待。

三、对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家庭教育。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位成人被各种网络信息包围着,包括各种育儿信息,家长在提高家教意识的同时又出现盲目模仿与跟风的现象,如各种不合时宜的晒娃与亲子综艺节目,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陈鹤琴认为,应该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现如今,经济收入提高,物质环境大大改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给孩子购买各种益智玩具或带孩子去各种人工游乐场,孩子接触了更多的人工的、非生命的物质,却忽视了与大自然的亲近,内心从小缺乏生命力的流动性。同时,陈鹤琴特别强调在家庭教育中人的存在比优渥的物质环境更重要,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以支持他们的模仿,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给儿童以很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几乎颠覆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家庭智能越来越受青睐,然而在智能家庭中有些家长过多地用智能家电和玩具替代他们陪孩子,让孩子在看似聪明、实则冷冰冰的智能中成长,慢慢的把孩子培养成了新一代的“冰人”。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需提防过多智能取代人的环境的创设,让孩子在真正的有爱的家庭中成长。同时,由于现代生活与工作的压力,父亲更多地忙于工作,导致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这对儿童的成长,尤其是性格品质的形成是不利的,陈鹤琴作为一个父亲,给予孩子很好的父性教育,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尤为重要。2、提高家教观中的精神内涵。国家经济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家长也越来越慷慨地投资教育,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家庭中关注孩子个人的成长固然是件好事,但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太自私”的现象,只顾个人成长与发展,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唯个人化”。孩子首先是他个人和家长的,其次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能一味地只为个人发展考虑,告诉孩子你过好自己就好,这是狭隘的。家庭教育应树立大家教观,提高家教观中的精神内涵,除了要教育孩子用知识武装与强大自己以外,也要教育孩子“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学习”,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有一颗宽广的心,为孩子做好人生的指路人。3、父母应做好“互联网时代好家长”的师范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变成了人们必不可缺的必需品,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被网紧紧套牢,成为了手机的“囚徒”,无法自拔。然而家庭是一个需要网但更需要人存在的地方,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力,他们模仿着家长的一举一动,当家长无法逃离网时,孩子也必然会发现网的乐趣,进而模仿着你的痴迷,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家长别让自己被网套牢而要求孩子不要沉迷于网络,首先要从自身找根源,在孩子面前尽量不去玩手机,陪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探险,在孩子对网络成瘾之前培养起他对其他事物的乐趣,师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在家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送教上门”;教育;康复

一、“送教上门”工作简介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例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2014)、《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2017)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等,都规定了为不能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政策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有学者统计,截止到2016年,仍有接近10%的残疾儿童未能入学[1],“送教上门”工作正是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法规,并为解决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对重度残疾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安置形式。“送教上门”工作一般由教师根据残疾学生的教育或康复需求,为残疾学生制定的教学及康复计划、内容送到学生家里,在学生家里实施教育及康复活动的过程。“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全纳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零拒绝”的特教理念。“送教上门”工作的有效开展,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丰富了教育对象,优化了教学方法,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送教学生的成长、对送教学生家庭生活质量,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如何有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主要是回答为谁送、送什么、谁来送、这几个问题,应该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给坚强的支持体系;在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下,再来逐步解决为谁送、送什么、谁来送的问题。(一)建立支持保障体系。为促进“送教上门”工作有效的开展,首先应成立以各地政府为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其他职能部门为辅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支持保障体系,推动送教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各地还应结合地方特色,出台相关指导文件,促进送教工作的开展。例如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就“送教上门”工作相继出台“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实验方案等文件,明确指出送教工作应由政府牵头,教育、卫生、残联等相关部门协作,目的是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健康指导及康复训练。上海市宝山区对开展医教结合背景下的“送教上门”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对该工作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合作等工作都做出明确规定[2]。山东省青岛市、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湖南省长沙市、贵州省遵义市等地区,基本都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在政策支持上推进“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3]。第三,各地区还应该为送教工作提供专项经费,用于送教教师购置相关教具及康复器材,教师的车旅费及工作量补助等方面,以便在经济上保障送教工作的有序开展。第四,各地区还应该结合本地区送教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成立一支由特殊教育专家、特校教师、普校教师、心理学家、言语病理学家、听力学家、动作康复师、心理咨询师、诊断和评估人员、职业治疗师、康复咨询师、学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送教队伍,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二)筛选和评估送教学生。美国及台湾地区对送教对象的筛选已经有了成熟的申请和复核程序,通过家长直接申请和资格审核有机结合[4]。但是,我国大陆很多地区对于送教对象的概念还很模糊,一般只送给那些在特殊教育学校建了学籍的残疾学生,而有些偏远地区的残疾学生并没有在特殊教育学校办理学籍,但他们依然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因此可以采取残疾学生家长申请、有关部门资格审核的形式进行筛选送教对象,掌握送教对象的人数、残疾类别、残疾程度等信息。送教对象确定后,要求送教教师在初次送教时就应该收集残疾学生的基本资料,如出生史、发展史、教育史、医疗史、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的期望等信息,以便对送教学生有初步了解,接下来对残疾学生进行科学评估。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教师送教时会先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资料,然后选择使用《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2010年版)[5]或《早期疗育课程评量》[6]等评估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出学生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在征求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出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而开展送教工作。(三)选择送教内容。中国台湾地区将“送教上门”称为在家教育。就送教内容的选择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门制订了《中小学在家教育辅导手册》(1996),编订了发展领域课程、功能性课程、生态环境课程和混合课程四种课程模式供送教教师参考[7]。但是由于送教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在实际操作中还会根据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来进行。美国在家教育(homeboundeducation)的设计和实施也是依据学生个别化教育需求,主要由个别化教育计划或个别化家庭服务小组来实施,为学生提供学科教学、言语和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8]。在了解和分析了台湾地区和美国在家教育的教育内容后,本研究认为对送教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在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以生活为导向,并参考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标准,建立送教内容体系(见下图),而不是单纯地按照学科教学内容来进行。送教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送理念、送教育、送康复、送辅助器材、送相关服务。其中送理念是向送教学生及家长宣传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特殊教育方面才知识,使学生和家长对送教工作充满信心,配合送教工作的开展。送教育和送康复是结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为教学目标,向送教学生及家长提供知识和技能,例如针对送教学生可以提供认知训练、动作康复、沟通技能、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家长可以提供生活适应、社会交往、行为管理、情绪疏导等领域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没有送教教师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康复工作。送辅助器材是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向学生提供一些训练辅助器材、沟通辅助器材等,以帮助学生康复训练。送相关服务是结合学生及家长的需要,提供教育补助、其他福利等,使送教学生及家长感受到政府、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四)开展送教教师培训。“送教上门”之前应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由于送教对象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求送教教师不仅具备特殊教育教育教学知识,会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还应当具备相关康复技能、与家长沟通等能力。教师培训工作应该围绕着提高送教教师的相关特殊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水平,提升教育策略、康复技能等实践能力来展开。江西省丰城特殊教育学校、江西省赣州市南康特殊教育学校等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其中,“请进来”是邀请专家学者,针对送教工作涉及的特殊儿童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动作康复等领域对教师进行培训;“走出去”是送教师去“送教上门”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学经验,或者有针对性的参加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相关培训来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升“送教上门”工作质量。(五)开展家长培训。“送教上门”工作的质量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送教家长的态度。送教学生家长是教育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效的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对于“送教上门”工作来说很有意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也明确规定,残疾人家庭应当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在对家长培训时应围绕着送理念、送知识、送技能等方面展开。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同时还要重视其他家庭成员的作用,家庭文化氛围的建设,突出家庭教育的优势地位。其次,由于送教的时间有限,送教教师可以将知识技能先教给残疾学生的家长,再由家长在具体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对残疾学生开展教育或康复工作,这样也会帮助残疾学生家长学会相关教育或康复的方法,使得他们从容面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或康复需求,提升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使家庭生活更和谐,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三、思考与建议

(一)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送教模式。目前,很多地区都开始“送教上门”工作,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大,各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同,各地应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送教工作,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送教模式。(二)送教主体的多元化。目前,“送教上门”工作的主体一般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的数量和力量都是有限的,应该发挥普校教师、社会机构、志愿者等作用,形成多元化的送教主体,提升送教的质量。(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决定“送教上门”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各地“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操作形式各异,因此送教效果无法统一衡量。各地应根据地区差异制定“送教上门”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从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角度来展开,以指导送教工作,提升送教质量。

参考文献:

[1]宁波残疾人联合会.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EB/OL].(2016-02-14).http://www.nbcl.org.cn/art.aspx?aid=52546.

[2][3]方俊明.医教结合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现代特殊教育,2017,(03):32.

[4]董玮倩.美国与台湾地区特殊儿童在家教育比较研究与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方武,李宝珍.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M].台湾:台湾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2010.

[6]林丽英.早期疗育课程评量[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

在家教育范文篇10

一、家教市场的主要特点和构成要素

家教市场教师供给的来源和特点。家教市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家教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几种:第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庞大的,即各大高大学生和生甚至是博士生。市的高校也不少,并且今年高大规模扩招,更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急剧,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家教市场充足的教师来源;来说,来自农村或者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都会选取家教主要的兼职渠道。从事家教,一可以赚取的生活费用和零花钱,也可以借此接近社会,锻炼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的生活能力;种是近几年涌现的各样的辅导班,辅导班主要是学生的需求而开设的,比如美术兴趣班,数学辅导班,英语补习班等等,班级人数少的五六个,多的上百个。是一中,附中,三中名师开办的辅导班,那更是规模庞大。而教师也可以说是日进斗金都不为过。种是市各中小学的在职教师,教师自身的优势,便家长们请家教老师的首选,或者单独辅导学生,或者开办辅导班。最典型的是四中的那些美术老师,几乎所老师都在的家里或者租个场所开个画室,辅导要参加高考的美术高考生。

二、家教市场需求的类型和特点

1、保姆型的家教:类型的家教是年龄小,父母工作忙而教育孩子的孩子。在通常的情况下,类型的家教是保姆为主,家教为辅,当然,这里的保姆为家庭做家务,而只是带孩子的意思。情况下,家长请保姆型家教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活泼、开朗,善于和孩子沟通”。我就曾经遇到四五十岁的妇女要为其“腼腆,内向”的儿子找能其性格的家教。在寒暑假的时候,的家教是需求最旺的时候,要为时候,大学生都放假了,很是充裕。而且中小学也放假了,而父母依然在上班,情况下,父母怕的孩子人在家不放心,就想找到保姆型家教看着孩子。供给和需要,在寒暑假的时候,市场自然火爆。类型家教的工资是按月结算,吃住在家长家,报酬是月1200左右。

2、学业型家教:的类型家教是家教的主体,据调查有67%的家教属于学业型的家教。的家教是以辅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陋习和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的。在学生考试下,类型的家教可以分为补缺补漏型和补习基础型,补缺补漏型家教主要适用于学习基础中等,家教主要是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问题,类型的家教一周只要一次就可以了;而一中补习基础型家教是那些学习基础很差的同学,学生的基础薄弱,在课堂上无法和老师同步,结果恶性循环,越来越差,的学生只是一周一次是解决问题的,一周要2次的补课才有。笔者调查,找寻的家教,家长大多会要求家教老师要有家教经验,而且专业对口。的家教在工资是大学生20-30元小时,在职教师是50—80元小时,年级的不同价格会有,有些家教教师也会要求家长有交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