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环境整治十篇

时间:2023-04-06 11:11:12

村庄环境整治

村庄环境整治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镇(开发区)村实施、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科学组织的方针,坚持近期整治与长远设、整治改造与出新提升、群众参与与政府推动、镇(开发区)为主与部门支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改变面貌与富民兴村相结合,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推动农村集中居住点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基本原则

政府组织、群众参与。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措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整治方案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方案制定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细做实解释说服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特色彰显等要求,优化村庄布点,完善村庄规划。切实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设,突出整治重点,挖掘地方特色,展现乡村风情。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条件,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并正确处理近期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环境整治。

健全机制、协调推进。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镇(开发区)、村是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主体,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证;各相关部门要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立区、镇(开发区)、村三级联动机制,形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合力。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用5年时间对全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规划布点村庄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要结合实际,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主要目标是: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立。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筑特色得到彰显,地区更具田园风光,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全区村庄环境整治分两个阶段推进。

1、突出重点、初见成效阶段。全面动员部署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工作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兼顾不同区域和村庄类型实施示范项目。全区36%(26个)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开发区以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环境整治。

2012年春节前,完成2个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附近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完成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1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

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高速公路两侧,以及城镇、开发区和其他重要窗口地带共4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创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

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一级公路、其他铁路沿线两侧共19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创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

2、全面实施、显著改善阶段(2013—2014年)。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整治目标,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其中2013年完成40%、2014年完成24%。

3、巩固提高,长效管理阶段(2015年)。对全区村庄进行复查、完善、提高,落实长效管理责任、机构、资金,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提高整治效果。

三、全面整治村庄环境

(一)整治生活垃圾。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到2015年,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以上。

(二)整治生活污水。突出蔷薇河、鲁兰河、妇联河等重点区域,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雨污分流。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水冲式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1座。到2015年,基本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全区15%的规划布点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设。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

(六)整治疏浚河道沟塘。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到2013年,全区村庄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到2015年,全面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按照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优化配套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到2014年,全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用自备水源的村庄要配套设净化、消毒设施,满足村庄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靠近城镇和基本具备区域供水条件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大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开展水源地整治,有效改善水源地水质。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筑材料。到2015年,全区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比例达50%以上。

(十一)提升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既有筑物出新。严格规划管理,依法处置违法违章筑。对具有传统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救灾救济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四、提高村庄规划设水平

(一)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适时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劳作半径和集聚规模,选择与生产相适应的居住方式,科学确定村庄布点和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充实完善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各项设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强化对村庄环境整治的引导作用;注重保护村庄地形地貌、传统肌理,营造优美环境和鲜明特色。村庄规划报批前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要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二)推进康居乡村设。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设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康居乡村设。在优先引导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迁入城镇的同时,以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有序推进康居乡村设。

(三)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联与统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稳妥引导农民向规划布点村庄有序集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引导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村庄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设独立式住宅。新农房要结合地形地貌及道路走向等灵活布局。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新农房符合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抗震等要求,切实提高农房筑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住房和城乡设局,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镇(开发区)对本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二)突出工作指导。根据各地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强环境卫生治理,营造整洁、自然的村容村貌。突出规划布点村庄的环境整治,靠近城镇的要按照城镇社区标准进行整治,具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要注重特色保护和培育,经济条件较好的要加快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薄弱的要优先设和改善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道路、供水、排水、垃圾收运、河塘疏浚整治等基础设施。加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三)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农村集体设用地政策,探索跨村组宅基地置换,保障村庄规划设整治用地需求。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立城乡统一的设用地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康居乡村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符合支持范围和条件的项目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区镇财政补助等,筹措河道管护、道路维护、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养护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

(四)提供技术保障。加强设管理服务机构设,提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选择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科技、规划、技术下乡,立科技、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

村庄环境整治篇2

自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以来,在乡镇政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大魏庄村严格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以“五改一美”为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认真扎实地开展了村庄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6月2日全乡考核结果不理想,影响了全乡的整体形象。

二、落后原因剖析

我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所以列全乡倒数,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六月份正值麦收季节,我村有街道打粮的习惯。由于村民无固定打麦场所,给街道整治带来了很大困难。

2、宣传不到位,动员布置不及时,很多村民意识不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

3、工作统筹协调不够,前期工作侧重督查农村农民的环境整治工作,对企事业单位的创建整治工作强调不够、责任不明、行动不力,以致于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

4、受财力制约,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够,现有设施不能满足需要,比如村垃圾池、垃圾箱、垃圾中转房等必备设施明显不足,造成全村生活垃圾乱倒乱扔乱堆现象。

三、今后目标定位

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将我村建设成“环境美化、区域绿化、水源净化、夜间亮化”的和谐村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寻找差距,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力争把大魏庄村真正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新村。

四、拟采取的措施

要想将我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目前的倒数提升到全乡的上游水平,我们的困难很大,任务很重,但只要采取如下措施,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1、加强宣传和教育。特别是村规民约和山东省公德教育,不定期搞一些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着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2、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要按照合理布局,方便使用的原则,迅速落实垃圾收集设施的建设,确保及时到位、及早使用,杜绝垃圾乱倒乱扔乱堆的现象。

3、强化考核,落实责任。要将我村所有路、街、巷整治保洁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小组,对照标准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确保整治、保洁效果常态化、长效化。

村庄环境整治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省道、铁路等主干道沿路村庄为重点,以绿化美化村庄、清理“三大堆”(草堆、粪堆、垃圾堆)、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和谐文明、生态优美新。

二、目标要求

自7月份开始,按照“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国省道、铁路及其它主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庄为重点,集中开展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积极创建“绿化文明示范村”,力争三年完成全区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的任务目标。今年全县共涉及村庄44个,其中开发区涉及村庄5个,包括霍家村、北八里村、张官村、相公堂村、西上疃村。

三、主要任务

(一)村庄绿化。广泛发动沿路村庄群众加大村庄绿化力度,突出村旁绿化、路旁绿化、宅旁绿化、河渠旁绿化,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

1、村庄内街道绿化:主要街道两侧各栽植一行以上树木或种植适宜的花、灌、草。

2、庭院绿化:80%以上农户庭院和单位、学校、厂矿等院内及房前屋后适宜植树绿化的地方,全部栽植适宜乔、灌、花、藤本等植物。

3、村庄内隙地绿化:空闲隙地、废弃宅基地、坑塘水面周围、沟渠两侧等适宜绿化地段全部植树绿化。

4、围村林建设:利用村头荒地、围村路或其他围村空闲地建设围村林,林带至少8行或宽度达到30米以上。沿干线路一侧要以园林绿化标准进行建设。

5、造林标准:村内绿化以绒毛白蜡、国槐、石榴、紫叶李、冬青等绿化观赏树种为主,围村林以高大乔木树种为主。乔木造林树种胸径不低于3厘米,其它树种因地制宜。实行高标准造林及抚育管理,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二)环境整治。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为切入点,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涂乱画、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卫生死角。

l、清理草堆:在村外统一设置秸秆堆放场地,四周建围墙或植树予以遮挡。加快推进秸秆压块、秸秆还田、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秸秆乱堆乱放问题。

2、清理粪堆:大力实施“一池两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工程。拆除临街畜禽圈舍,在村外统一规划饲养小区,推行畜禽集中圈养,推进规模化养殖。

3、清理垃圾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投放、清运、填埋。各村要在主要街道合理设置垃圾桶,配备保洁员。各村要设立环卫组织,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垃圾运输车辆。城中村、周边村等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户收、村集、镇(街道)清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环卫管理一体化建设。偏远村在村外统一设置垃圾处理场所,集中进行处理。

4、村容村貌整治:新建房屋要符合村庄建设规划。

同时,综合采取教育、法律、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清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清理残墙断壁,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整体形象。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的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社区以及有关责任部门(单位)任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具体负责村庄绿化及整治工程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集中整治工作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社会事务局做好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财税部门要筹措落实财政奖补资金。林业部门要搞好规划设计,落实各项绿化任务。农业、水利、畜牧兽医等部门要从沼气池建设、水体治理、规模化养殖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扶持力度。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的目的、内容及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通过发放倡议书、明白纸,面对面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一批村集体经济好、村庄建设基础好、“两委”班子强、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培育精品,打造亮点,建设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市领先的精品工程,做到工作有抓手、参观有看点、汇报有亮点。

(四)加大投入,严格考核。

采取各级政府投入一块、项目资金倾斜一块、市场机制运作一块、社会各界捐助一块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各村也要增加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的投入。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与县林水会战统一规划布局、统一部署实施、统一调度指导、统一考核验收,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考核制度,考核分别安排在每年6月春季造林结束后和12月秋冬造林结束后。对考核验收达标的村庄进行奖补,并颁发奖牌;对考核验收不达标的村庄不予奖补,经整改达标后方可进行奖补,并颁发奖牌。

(五)建章立制,确保效果。

要创新造林投入机制,明晰林木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落实管护责任和受益权,激发农民群众投资造林的积极性。要建立环卫长效管理维护机制,有专门组织领导、有专项规章制度、有专职管护队伍、有村民参与和监督制度,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要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绿化文明示范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对弄虚作假或降低标准的取消荣誉称号。

村庄环境整治篇4

一、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现状

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共涉及公路沿线的5个村、835户农户、2000多人。自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县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合力共建,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做到了规划科学、组织有力、行动迅速、效果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纵深推进。

(一)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县生态文化走廊创建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工作专班,建立了各项会议和工作制度,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考评办法等,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还采取主要领导经常巡查、召开会议进行督查、组织各界人士不定期视察等形式,强力推进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

(二)规划科学合理。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作为创建工作的“龙头”,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选择浙江大学亚欧规划设计院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沿线8个重要节点进行了精心设计,同时分别编制沿线各村环境整治规划、绿化体系规划、景观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创建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部门配合密切。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的各责任单位按照分工要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动协调,主动服务、全力支持,积极争取、落实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各部门建设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顺利进行。

(四)主体责任明确。明确鸣凤、花林寺镇政府及沿线五个村和835户村民为建设主体。各建设责任主体在进行规划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坚持把发扬民主、尊重农民意愿贯穿到创建工作全程,充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对工程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分户造册,严格资金预算、公示公开、阳光操作,形成了全民创造,创建为民的良好氛围。

(五)督办检查及时。在行政督导上实行专班运作,分段负责。县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办与落实。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细节指导,统筹协调县直各部门,采取跟踪督查、专项督查、细节检查等方式,督责任落实、督工作进度、督薄弱环节、督建设质量及效果,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通过各项措施,强力推进建设,目前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沿线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花红柳绿、四季长青,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周边地区的一直好评。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创建提升了人气、改善了形象、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已逐步成为绿色通道、文明走廊、休闲干线和生态小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渠道不宽。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县财政和各帮扶单位拿出了大量资金,乡镇和各村也在想方设法筹集创建资金,但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同时再者,创建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后期日常保洁、垃圾清运、设施管护等长效管理仍需要不断地注入资金。而从目前情况看,县财政拨付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离创建工作的推进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不少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弱,农民也不愿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自己全额投资创建。可以说,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一大隐忧。

(二)环境整治不够彻底。主要是集镇和创建村庄的环境卫生保洁坚持不够,垃圾的清运不够及时、干净;乱堆乱放、乱牵乱挂在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很多地方的栅栏爬满青藤,栅栏内杂草丛生,没有及时清除,创建成果因此未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三)建房布局不够合理。以前公路修建时的多处改线和公路沿线农民建房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致使农户建房沿公路形成了线状分布的现象。由于沿路建房缺乏规划、占用耕地、乱堆乱放,既不利于省一级道路的行车安全,更不便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给创建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再加上村庄整治涉及面广、战线长,建设业务指导和长效监督管理必然要靠乡镇来完成,而乡镇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做这项工作,显得被动。

(四)用地矛盾比较突出。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农民产业发展是核心。建设就要用地,如整村公益性公墓工程的建设,用地又比较集中,村集体又没有公山公林,完全靠征地征山,大大加大了建设成本;农民的农家乐产业发展用地与土地政策的冲突也是限制农家乐做大做强的瓶颈和难点。

(五)地方特色不够鲜明。村庄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利民工程,不单单是简单的村庄环境清洁卫生、村级道路修建、绿化植树等单项整治,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村庄的特色,找准村庄的发展方向。就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需要在建设档次上下功夫、做文章,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全国领先。

三、对策建议

开展村庄整治,表面上看改变的是农村面貌,优化的是农村环境,而事实上触动最大的是农民的观念,影响最深的是村民的意识。结合我县村庄整治工作现状,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打造出一批最贴近远安农村实际和符合农民利益的现代新农村。

(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整体统筹、分级预算”的原则,明确县、乡镇两级财政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分别将相关经费列入县财政和乡镇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县级财政要继续对农户接线道及门前稻场硬化等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在保洁管理上,加大卫生保洁队伍工资的拨付力度;乡镇财政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认真制定和落实创建工作预算;继续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发动部门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认真借鉴修建通村公路的经验,号召在外乡亲、成功人士积极开展捐资援建活动;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于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农民是创建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从长远看,最主要的还是应当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农户投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化解创建工作的资金瓶颈制约。

(二)加强管理维护,巩固创建成果。一是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强化对各村的监督检查,加强保洁员的管理,强化其责任意识,推进卫生保洁工作的经常开展。要尽快引导农户清理栅栏内的杂草、长藤,让创建美景“显山露水”。特别是在当前秋收来临之际,要加强文化走廊的保洁管理,引导农民快打快收,防止乱堆乱放乱晒问题出现。二是巩固公共设施建设成果。沿线设置的垃圾桶、集并房、栅栏、行道树等由所在镇、村、农户逐级落实维护责任,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设施建得成、长受益。

(三)加强建房管理,规范民居布局。加强落实生态文化走廊沿线居民建房的管理,对新建住宅的必须进入规划的居民点,把现在的线状布局按规划向集中、组团方向发展,同时探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问题。在用地问题上,要积极探索和借鉴外地发展的先进经验,鼓励村集体以租赁等的方式盘活土地资产,增加集体和农户的土地收益。

村庄环境整治篇5

后坪镇洪家院村位于后高路主线,两面坡一条河,一条主路穿过是该村显著特点。今年,该村被纳入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向能源部门提出了配套建设沼气“一建三改”的申请。但目前该村不是能源建设项目村,暂时没有项目建设计划,按照项目建设管理的规定,不具备建设的条件。年初,镇委书记可金华和县能源办主任郝传礼专门就该村村庄环境整治配套沼气“一建三改”事宜此进行沟通商榷,达成共识,从农村能源建设必须与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相结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个角度出发,在今年项目政策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县能源办一边筹资启动建设,一边积极向上申报立项。

(保康县能源办张祖军)

分水岭村筹资13万元奖励沼气农户

“现在的政策真好呀,建沼气国家扶持灶具管件、水泥建材,建好后还有奖励,真是好呀。”6月25日,保康县后坪镇分水岭村村民熊远明从村里领取了1000元沼气建设奖励资金,高兴的合不拢嘴。

熊远明说,他家沼气是2007年建的,至今已有5年了,用的一直很好。刚建的时候,自己还有些想不通,总是担心不能用。自从建好后用上了沼气,家里从没有专门上山砍过柴,院子、厨房里都看不到柴革了,而且还干净卫生了。做饭炒菜不用生火,一拧沼气灶开关就可以做饭菜了,又方便又省事……。一提起自家的沼气,56岁的熊远明兴奋不抑,乐的话不停歇,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近年来,分水岭村抓住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村扶贫开发的建设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加快了发展步伐。村里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很多村民沿路依山傍水建起了小洋楼,但圈、厕、厨、院的卫生条件较差,与新房显得格格不入。当了解到“一建三改”在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方面的功效后,村支两委积极到县能源部门争取“一建三改”政策,大力开展以“一建三改”为主的示范建设。为鼓励村民“一建三改”。村里还对开展建设的农户给予200元每户的物资运费补贴,有力地激发了村民的建设热情,全村发展“一建三改”示范户达130来户。

村庄环境整治篇6

一、加强整体部署,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明确村庄环境整治序时进度、重点任务、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全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年底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所有村庄达到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标准》要求,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力度。

二、确保序时进度。年底前完成2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规划布点村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标准》要求,创建一星级“康居村庄”1个,二星级“康居村庄”1个(肖桥村创建三星级“康居村庄”1个)非规划布点村庄以“三整治、一保障”为主要内容,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标准》要求,创建“环境整洁村庄”

年元旦前,完成等级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环境整治任务,并完成1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和辖区内四级路两侧沟渠环境整治任务。

年春节前,长效保洁。肖桥村达到三星级“康居村庄”整治任务。

年月底前,镇区、高速公路两侧长效保洁,完成新工业园区环境整治任务。

年底前,全面完成等级道路两侧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确保长效保洁。

三、加大建设力度。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镇村市政环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每个小组配备1名专职保洁员。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种奖励补助资金,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村庄环境整治资金筹集渠道。

四、广泛宣传发动。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定期公布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建立周报制度。各村(居)每周五下午及时将本周环境整治情况报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村庄环境整治篇7

一、主要体会

一是加深了对“三解三促”重要意义的理解。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与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走进农村,深入一线,听民心、察民情、解民意,能够增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和体会。便于找准当前基层工作特别是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症结所在,帮助我们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推进统筹城乡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思路和举措。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民情、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明确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的着力点,促进建设事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了解了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紧迫性和必要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省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是农村建设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我省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之一。同时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塑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和谐相融的现代城乡形态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建设美好家园的迫切需要。

三是通过“三解三促”提升了政府形象和群众满意度。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村民面对面沟通,把有用、有效的信息传递给村民,各级政府拨款以及挂钩单位的帮助扶持,倾听农民的疾苦和期盼,为贫困户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为失学儿童和上大学的农民子女提供经济援助,为群众奔小康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集中破解三农中的老大难问题,增进了干部和村民之间的情感,增强了村民对政府的信任感,让广大村民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心以及领导的关怀,得到了实惠。

四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传统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逐步加重、在村劳动力质量下降等原因,村庄环境面貌多年来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越来越差。短时间通过村庄整治行动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将面临严重的挑战。配套政策问题、经费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需关注难点问题。

二、几点建议

1.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村庄环境整治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使村庄环境整治的目标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积极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知识教育普及,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村民基层组织的培训,用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有效措施武装干群的思想,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使各地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学有榜样、干有标兵。

2.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要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思路,研究制订针对性好、操作性强的推进举措,千万不能搞“统一模式”、一刀切,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努力探索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推动面上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3.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要求真务实。在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难点热点问题的思考,汲取群众智慧,形成改进和推动工作的更好思路与措施。在工作中注重明确重点,突出亮点,聚集难点,重视分类指导,加强技术指引,确保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体现江苏水平、成果反映江苏特色。

4.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要持之以恒。村庄环境整治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在通过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一定要着眼长远,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要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契机,重点针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完善村庄环境管理专项制度,制定实施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村庄环境整治篇8

关键词:村庄规划;村域规划;农村社区规划;村庄整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村庄建设规划要从村域入手,对村域范围内的村庄,根据乡镇总体规划,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确定村庄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村庄类型。对发展条件好的中心村进行社区规划,以吸引周围自然村向中心村积聚。对于限制发展型村庄和不能一步到位的撤并型村庄,进行村庄整治同时控制其发展规模。

一、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要根据乡镇域总体规划,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确定村庄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提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村域范围内确定公路、铁路、河流、水渠、电力线路、电力电缆、供热、燃气、变电站、给排水、防洪堤、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位置及走向,同时根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划定村域的禁止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控制发展区。

(1)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时,首先要研究确定村庄的性质,作为村庄规划的依据,村庄规划要为村庄的性质服务。

(2)村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规模

村庄的性质确定以后,就要根据规划期限,对村庄规模进行估算。村庄规模是指人口规模和相应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不但影响着村庄用地的大小,也是村庄规划的基础指标,是各项配套设施的设置依据。村庄的用地规模可以按照人口规模和人均用地标准进行计算。由于村庄人均用地受到自然条件、现状建设情况的影响,很难有明确的数值。另外,村庄的用地规模还受宅基地的标准、村庄住宅建筑的层数等方面的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村庄是构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村庄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和村庄建设目标两类:①经济发展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村庄工农业总产值;集体经济收入;产值构成比例;人均生活支出;中小学普及率等等。②村庄建设目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住宅面积;自来水普及率;电话普及率等。

(4)村庄空间布局及引导

村庄空间发展引导管理应根据不同情况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类区域,并制定各区域规划管理措施。

(5)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规划应根据村庄空间布局的分级,确定各类村庄配置的类型和标准,中心村应加强各项设施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则维持现有基本设施条件。配套设施规划应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科学配置镇村水、电、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要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农村社区规划

农村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农村社区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社区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社区功能结构的规划、社区交通系统的组织、社区绿化及空间景观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社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等。

(1)社区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包括:突出农村社区的空间环境特色,尊重传统村庄布局,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尺度宜人的社区空间;社区要重视整体形态设计等。

(2)农村社区的功能组成上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居住功能,为新村村民提供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二是生活服务功能,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三是产业发展与服务功能,在社区建设地点周边提业发展空间,为社区产业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

(3)社区交通系统组织

农村社区住宅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而且是生产场所,农用车、运输车辆占新村机动车中的主要部分,这些车辆往往车况较差,大多车辆的体形也比较大,车辆启动和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尾气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大些。规划设计应包括:步行与车行交通流线的有机组织;生产用车的集中停放;小汽车的停放和对外交通对新村建设的影响等。

(4)社区绿化及空间景观规划

社区作为村民的居住生活场所,社区绿化的环境对村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对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新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设计应包括:社区绿化;街道和广场是社区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序列设计;街道的节点设计等。

(5)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规划是农村社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与交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环境卫生工程、防灾工程等九个方面。

三、村庄整治

对于限制发展型村庄和不能一步到位的撤并型村庄,进行村庄整治,村庄整治的具体内容包括: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垃圾收集与处理、粪便处理、安全与防灾、公共环境、坑塘河道、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及生活用能等。

(1)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

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整治应遵循安全、适用、环保、耐久和经济的原则。通过整治,恢复或改善道路的交通功能,并使道路布局科学合理。

(2)给水设施

村庄给水设施整治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造完善现有设施,保障饮水安全。村庄给水设施整治应实现水量满足用水需求,水质达标。 整治后生活饮用水水量不应低于40~60L/(人・d),集中式给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应满足用户接管点处的最小服务水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规定。主要包括:给水方式;水源;集中式给水工程;分散式给水工程和维护技术等。

(3) 排水设施

村庄排水设施整治包括确定排放标准、整治排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排水量包括污水量和雨水量,污水量包括生活污水量及生产污水量。排水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①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 75%~90%进行计算;②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可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及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 75%~90%进行计算;③雨水量可按照临近城市的标准进行计算。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 的有关规定。主要包括:排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和维护技术等。

(4)垃圾收集与处理

村庄垃圾应及时收集、清运,保持村庄整洁。村庄生活垃圾宜就地分类回收利用,减少集中处理垃圾量。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在县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宜推行村庄收集、乡镇集中运输、县域内定点集中处理的方式,暂时不能纳入集中处理的垃圾,可选择就近简易填埋处理。主要包括:垃圾收集与运输和垃圾处理等。

(5)粪便处理

村庄整治应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应按实际需要选择厕所类型,其改造和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疾病防控的规定。户厕改造宜实现一户一厕。人、畜粪便应在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农业应用,减少对水体与环境的污染。

(6)安全与防灾

村庄整治应综合考虑火灾、洪灾、震灾、风灾、地质灾害、雷击、雪灾和冻融等灾害影响,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灾害综合防御、群防群治的原则。主要包括:消防整治;防洪及内涝整治;其他防灾项目整治;避灾疏散等。其中防灾项目有包括:地质灾害综合整治;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以上地区的村庄根据抗震防灾要求统一整治村庄建设用地和建筑;村庄防风减灾整治;村庄防雪灾整治;村庄冻融灾害防御整治和雷暴多发地区村庄防御整治等。

(7)公共环境

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和环保的原则,恢复和改善村庄公共服务功能,美化自然与人工环境,保护村庄历史文化风貌,并应结合地域、气候、民族、风俗营造村庄个性。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应覆盖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除家庭宅院外的全部公有空间,包括:河道水塘、水系;晾晒场地等设施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景观环境整治;公共活动场所整治及公共服务设施整治等内容。应根据村民需要,并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活动的特殊要求进行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包括:村庄内部废弃农民住宅、闲置房屋与建设用地整治;村庄景观环境整治;村庄公共活动场所整治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整治等。

(8)坑塘河道

坑塘河道应保障使用功能,满足村庄生产、生活及防灾需要。严禁采用填埋方式废弃、占用坑塘河道。坑塘河道整治应结合村庄综合整治统一实施,处理好与防洪、灌溉等相关设施的关系。包括:补水;扩容;水环境与景观和安全防护与管理等。

(9) 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

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树龄在 100 年以上的古树以及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名木;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建(构)筑物、村庄格局和具有农村特色、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场所空间和自然景观应经过认定,严格进行保护。保护具有乡土特色的建(构)筑物风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及与村庄风俗、节庆、纪念等活动密切关联的特定建筑、场所和地点等,并保持与乡土特色风貌的和谐。

(10)生活用能

村庄生活应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村庄炊事及生活热水用能应逐步以太阳能、改良的生物质燃料等清洁环保能源代替低效率的燃煤、燃柴等常规能源消费类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应逐步对既有房屋实施节能改造。

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村庄建设规划应首先根据上位规划从村域整体入手,再根据村域内居民点的不同发展条件进行不同内容的规划,这样才能对新时期村庄建设管理工作起到现实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建村[2005]174号.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

[2] 蔡文远.农村发展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35-37

[3] 赵林.我国新农村个性规划研究.南宁:广西大学,2007.12-13

村庄环境整治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农村道路硬化、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处理、污水河道坑塘整治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帮扶,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打造清洁秀美家园。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投工投劳,营造干净整洁、配套完善的人居环境。

2.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区分村庄条件,坚持试点引路、量力而行,有针对性地搞好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设施完善和农房建设。同时,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维护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成果。

3.多元投入、尊重民意。按照“市里补一点,镇里拿一点,社会帮一点,村庄筹一点”的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不增加农民负担。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村民自主确定整治内容与方式,不搞强迫命令。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根据村庄实际制定整治措施,做到“小拆迁、大整治,小投入、大成效”,不搞形象工程。整治过程中,既要注重短期内让农民看到实惠的整治项目,又要统筹兼顾有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设项目。

5.保护生态、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要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延续传统村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建设独具海阳特色的新农村、新环境、新风貌。

二、工作目标

按照分类指导、分批实施、重点突破、连片整治的思路,对全市尚未进行整治的村庄分三类标准进行整治改造,集中4年时间使全市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观。

三、整治类型

根据村庄地域分布和功能定位,按照整村建设改造、设施环境建设、设施环境改善三种类型,分别设定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整村建设改造型。主要针对城镇规划区、园区内村庄或经济强村,依托经济基础或资源地理优势,开展农房建设,实施整村改造或集中连片建设,一步到位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造过程中,参照城镇社区标准,建设农民新居,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此类型村庄的整治,执行《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及一类村庄整治标准。三区三街道、核电装备制造园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镇驻地村原则上均要在4年内达到一类村庄标准。

(二)设施环境建设型。主要针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村庄具备一定实力、未列入迁村并点规划、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原村址的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村庄),组织开展好“三清、四改、四通、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厕、灶、圈,通水、电、路、宽带,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力争实现垃圾集中收储和运输、污水集中处理或分户净化排放、户用清洁能源基本普及、户内卫生整洁的目标。此类型村庄的整治,按各自实际以执行二类村庄整治标准为主。

(三)设施环境改善型。主要针对弱小偏远村并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仍无法搬迁或改造的村庄,在实现“四通”的同时,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适当开展改厕、亮化、绿化等工作。可采用简单方式降低成本,硬化或整修村内主次干道、畅通排水沟渠、清除污染物,做到道路基本平整、车辆进得去、雨天不泥泞、无乱排污水现象。同时,以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为切入点,彻底清除村内道路两侧堆放的垃圾、杂物及污染物,并做好日常保洁工作,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建、无乱涂乱画现象。此类型村庄的整治,执行三类村庄整治标准。

四、整治内容和标准

(一)地上建筑。根据村庄实际,按照集约建设用地的原则,坚持宅基地一户一宅原则,开展空心村、空心户治理及农村危房改造,拆除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断壁残墙等。积极开展建筑物、构筑物立面整治,建筑外观整治应根据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引导村民按照确定的统一建筑风格和基调,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协调统一的村容村貌。一类村庄需按照城镇规划整体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开展农房建设,年底前应完成主体封顶。二类村庄需积极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拆除违章建筑,开展街道两侧建筑物、构筑物立面整治,达到无违章建筑,建筑立面风格协调,无残破现象,空心村、空心户得到有效治理。三类村庄应限制或停止在原村址新建农宅,开展空心村、空心户治理,拆除违章建筑,消除断壁残墙。

(二)道路交通。充分利用现有路型与周边环境进行道路硬化、整治,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功能,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逐步由“村村通”实现“户户通”。其中,一类村庄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实现户户通、无破损;二类村庄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入户甬路硬化率在50%以上,路面破损及时修复;三类村庄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或达到基本平整、雨天不泥泞的标准。同时,村庄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应设置路灯,并保持亮化。其中,一类村庄主次干道及甬路亮灯率达到95%以上,二类村庄主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5%以上,三类村庄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5%以上。

(三)供水设施。根据村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靠近城镇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其他村庄提倡建设联村、联片或单村集中供水设施,满足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一类、二类村庄自来水入户率要达到100%;暂无条件实现集中供水的三类村庄,必须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整治,保证水质达标与饮用安全。

(四)排水与污水处理。结合道路建设,完善排水系统,畅通排水沟渠,防止污水横流。污水处理方面:一类村庄要接入城镇污水系统或配套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鼓励二类村庄配套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无条件配套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二、三类村庄,要采用户处理或分散式排水方式,通过整治排水沟渠,就近排入村庄水系或收集利用。排水设施方面:一类村庄主次干道及甬路须设置管道排水;二类村庄主次干道要设置暗沟排水,甬路应设置明、暗沟排水;三类村庄道路应设置明、暗沟排水。

(五)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合理布局与推进城市规划区内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处理能力,搞好无害化处理,提倡资源化利用;加快镇域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增加清运设备和垃圾收容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收集处理。一类村庄按照城市管理标准设置垃圾箱,安排专职人员定时清运到压缩站或处理场,有条件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处理;配备专职保洁队伍对村庄道路实施全日保洁,保证道路整洁完好、路面积雪及时清除。二类村庄按照农村管理标准设置垃圾箱或其它垃圾收容设施,实施“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实现定点收集、定时清运;主要道路安排专人定时清扫,保持环境清洁。三类村庄按照需求设置垃圾收容设施,避免二次环境污染,做到道路及绿化带、路边沟无暴露垃圾。在村庄文化活动中心、集贸市场、游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必须设置卫生公厕。

(六)景观环境。注重村庄景观环境的历史延续性、完整性、协调性与乡村美感,保持村庄环境整洁,无“三大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现象;搞好村庄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和公共场所绿化,积极开展庭院绿化,行道树和各类绿地保持整洁美观、管理到位,无死树、无垃圾杂物;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断壁残墙等应予拆除,沿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的外墙立面、门窗应保持完好整洁。建筑外观的整治应根据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引导村民按照确定的统一建筑风格和基调,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协调统一的村容村貌。一类村庄(社区)应至少建设2处公园绿地、小游园或休闲娱乐场地,主次干道及甬路实施绿化,并有专职队伍养护,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二类村庄应建设至少1处公园绿地、小游园或休闲娱乐场地,主次干道实施绿化,并有专人养护,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三类村庄应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主干道实施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0%上。

(七)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列入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的古村落,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加强对重要文物建筑及始建年代久远、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及祠堂、庙宇、亭榭、桥坊、碑塔等建筑物、构筑物的维护,破损的按原貌加以整修,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做好山体形貌维护和植被修复养护,保护好历史水系,保持水系传统岸线、水质和水流通畅。对古树名木挂牌,明确保护要求。

(八)公共服务与其它设施。根据村庄规划和生产生活需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学配置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学校、卫生所、体育运动场所、超市等,完善功能,方便使用,有序管理。按照规划建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厅等办公服务场所,为社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结合沼气利用,积极推进农村实施改厕、改灶、改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常规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一类村庄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80%以上农户完成改厕、改灶、改圈,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二类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50%以上农户完成改厕、改灶、改圈,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三类村庄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部分农户完成改厕、改灶、改圈,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五、推进步骤

(一)制定计划。由各镇区街道政府(管委、办事处)结合辖区内的村庄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标准和时序,明确每年重点整治村庄、整治程度,并形成计划报送市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各镇区街道提报的计划数、未整治村庄个数与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对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计划进行调整,并分解下达。列入星级示范村创建活动的村庄均要纳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计划。全市每年选取1-3个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镇进行集中连片改造,加快打造连片示范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深入开展。

(二)确定方案。对列入当年整治任务计划的项目和村庄,以项目和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自主提报的原则逐个落实整治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内容、整治标准、整治措施和完成时限,明确责任人。计划方案一经确定,市、镇、村三级分别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三)督导验收。各镇区街道及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督导,按整治方案确定的整治内容和时限要求,有序推进整治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服务和监督,严格质量标准,确保整治效果让农民群众满意。年底前,市里要对整治村庄进行综合验收,对整治达标的村庄给予奖励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海阳市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负责指导全市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研究制定以及工作的协调推进和调度落实。各镇区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精心组织,抓好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整治村所在镇区街道也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形成资金配套链条。要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把各种渠道资金、物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市升级办和包村部门要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帮扶重点来统筹考虑和安排。

村庄环境整治篇10

关键词:艺术化、村庄环境整治、苏南村庄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苏南在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村庄的环境面貌与此地位不相称,亟需改善1。基于此,为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江苏省政府开展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①。

2、苏南村庄环境艺术化的可能

苏南②地区的村庄在选址、建设过程中,具有文化观念的深深烙印2,并极其重视与环境的关系。传统的风水观念在村庄的选址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村庄空间及形态发展过程中,以这种观念为准则的建设与控制成为构建村庄特色及文化内涵的重要支撑。村庄对环境的关照反映了家族对生死、财富、继承等观念的空间外化,这种艺术性观念可以广泛的从山水形态、景观层次、景观视线中得以发现3。

3、苏南村庄环境“艺术化整治”的方法

3.1 苏南村庄的空间特征分析

概括起来,苏南村庄空间具有以下特征4。

环境:山川形势,依水就利。村庄选址就注重山水形胜,靠近山川,水系环绕,交通便捷,最初的村庄形态就与山水关系紧密。

内部结构:枕河而居,曲折巷道。村庄多以水为中心,民居沿河而居。桥梁、河湾、码头往往成为村民交往的空间,。

建筑环境:开放院落,水秀木华。除了天井式院落以外,院落往往不是封闭的,更多的是建筑、墙体、高植物、山坡等要素围合成的半封闭交往空间。

3.2苏南村庄环境艺术化的构建元素

村庄环境构建应遵循村庄山水环境及格局的整体性,充分重视人文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的融合,生活与休闲游憩的相互协调的原则。村庄环境艺术化的构建元素分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表1)

表1:苏南村庄艺术骨架构建元素表

类型 涵盖内容

物质要素 自然山水骨架 周边及内部的山体、水系、林木

街巷道路 入村主路,村庄主街,其他街巷,宅前道路

开敞空间 广场、休闲活动节点、健身活动节点

绿化及植被 林木种植、路旁绿化,宅旁绿化,水系绿化

建筑及院落 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生产建筑

历史遗存 古祠、古宅、古桥、古井等

非物质要素 文化观念 山水文化观念,风水观念

民俗文化 生活及生产性的习俗、信仰、节庆

宗族宗教 家族活动、宗教活动

社会经济 社会生活组织、经济活动、土地政策

3.3苏南村庄“艺术骨架”的构建方法

(1)村庄区域尺度:环境与形态

首先,梳理环境,延续“山水形胜”的景观意向,特别是传统的山水形胜观念,如地形地貌、山体水系、林木植被、滩涂湿地、农业生产等具有田园风光的乡村聚落要素;其次,梳理村庄形态,构建“山水交融”的村庄格局,构建具有文化观念的村庄形态5。

(2)村庄整体尺度:骨架与结构

首先,构建景观空间体系,因借周围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构建景观节点;其次,从居民活动需要,构建公共活动体系,特别是滨水空间;第三,加强历史要素与村民生活及旅游功能相结合,使其活力再现;第四,展示村庄多样旅游功能及形象,重视旅游活动的组织;第五,以道路骨架完善路径感知体系。

(3)景致节点尺度:节点与场所

首先,保护历史遗存及景观环境,延续历史风貌与氛围;其次,增强村口景观设计文化性,提升对外形象;第三,考虑土地条件及权属、服务半径、景观环境,构建文化性公共空间;第四,重视建筑及宅旁空间环境,如建筑与街巷风貌细节,如墙体色彩、装饰、围墙形式、宅旁绿化,构建精致型村庄环境。

4、滨水公共空间优先的环境艺术化整治实践

4.1基本情况

观庄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西部嘉泽镇,东临滆湖,北临嘉泽镇,是第八届花博会的辐射区,嘉泽镇旅游休闲板块的主要部分。村庄以花木产业为主,绿化环境基础较好。但存在建筑风貌特色不足、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公共活动空间缺乏、道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6。

4.2特色分析

历史文化:主要有状元文化和诗书文化。嘉泽历史上的“十里三状元九进士”,状元之一就是该村,其家族有“一门三代五进士”,读书风气甚盛。

结构形态特色:观庄先民选址时认为村庄:东近滆湖,西临姬山,龙脉蜿蜒,自南向东走向,有金钩环绕之势,是为长久打算之所③;这一格局延续至今形成“林、河、村、塘”的独特圈层结构。

景观绿化特色:村庄周围沿水、沿路形成绿楔渗透进入村落,林木、花卉类型丰富,呈现林中有村,村中有林的环境。

传统民居特色:村庄保留的特色传统民居,在门、柱、窗、瓦、墙等方面都体现了传统民居的典型风貌,及大量精致的建筑细节,如镂花、牌匾、花窗、鸱尾等。

4.3艺术化整治框架构建

花博会的举办赋予了观庄展示花木产业与村庄建设和谐交融的机遇。“金钩环绕”是几百年的环境结构观念,也是村庄文化的开场空间载体。从解决村庄公共空间缺乏的核心矛盾入手,着力打造环水的公共空间体系。结合村庄整治的综合目标,以滨水公共空间为主线,构建“一轴串五心、一环镶五珠”的结构,及凭栏晓月、角尺汇芳、花海融村等景点的整体系统。(图1、图2)村庄整体定位为:环水康居,花茂福村。

图4:观庄村艺术骨架分析 图5:观庄村整治规划总平面图

4.4整治措施与实施

建筑风貌整治:以花木为主要构思,对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花窗、木门、福墙等元素进行现代创新,作为建筑风貌的装饰元素,对整体的色彩和风貌进行控制,对墙体、瓦、门、窗等提出具体的整治措施,达到统一的整体效果。

道路及宅旁绿化整治:以季相分明、层次合理、见缝插绿、乡土宜人为原则,对道路绿化进行整治,突出花木之乡的花卉植物类型及特色搭配。如灌木,草本花卉、水生及墙体植物。宅旁绿化注重庭院绿化和垂直绿化。院落内可适当种植菜地、花卉或单株乔木、果树,增加乡土风情。增加木质篱笆,不阻碍视线的同时分隔区域,厘清边界。

活动空间整治:对角尺塘周边及现状健身场地进行整体设计,设置公共厕所、休闲活动场地、状元文化标志、健身场地等设施,增强其文化性与展示性;状元井滨水活动场地以状元读书处为文化背景,通过对古井周边环境的整治与设计,建设精致小巧的滨水活动空间。(图3)

图10:观庄村状元井整治效果示意图

(4)村口环境整治

村主入口:在环湖西路设置百花广场,以立体植物雕塑为素材,以展示花木之乡的特色为出发点,设置迎宾花卉带,在迎宾广场设置植物雕塑。

5、结语

创新理念才能推动方法的革新,对村庄环境整治也是如此,对村庄环境建设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才能更好的推动实践层面的问题解决与特色创新。

注释

① 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是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1年9月份开始启动。

②苏南是一个复杂概念,本文根据实践中的地域划分,将苏南涵盖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③ 据《毗陵观庄赵氏宗谱》记载,观庄赵氏是宋太祖赵匡胤长子的后裔,后代迁移时,认为这里地形地势,有金钩回绕的趣味,是可以长久安身立命的居所。

参考文献

1、张泉,王晖,梅耀林,赵庆红.村庄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陈宇琳.山-水-城”艺术骨架建构初探——以千年古县蓟县为例[J] .城市规划.2009.06

3、陈宇琳. 基于“山一水一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J] .城市规划.2009.11

4、李正仑,汪晓春,季成源. 苏南地区村庄空间特色初探[J] .现代城市研究.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