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整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5:53:56

村庄整治

村庄整治范文篇1

五河县位于淮河中下游苏皖交接处,面积1580KM2,辖15乡镇223个行政村,村庄占地136KM2,人均占有村庄土地0.34亩,远高于户均0.33亩的宅基地标准。由于五河是个欠发达的农业县,村庄内脏乱差严重,随处可见“空心村”。

1.规划滞后惹的祸。现在农民手里有钱了,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越建越好,越建越多。由于规划滞后,或虽有规划但执行的不好,或规划不科学,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被闲置的旧宅基地随之不断扩大。

2.错误认知宅基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事实上形成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的特征,不少农民觉得“土地是我的,建房我说算”。想在哪儿建在哪儿建;想怎么建怎么建。用群众的话说,打地基不管高低,开门窗不论东西。

3.迷信思想在作祟。许多农民迷信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乱语,舍弃老宅破屋,以满足自己占风水、摆阔气、高人一等或“想致富,临公路”的狭隘心理,纷纷在村庄道路出口旁田地里修房,导致东边三两家,西边五六户,村中空闲一大片,路修到哪儿盖到哪儿。

4.公用设施不配套。老村庄无统一规划,宅基布局乱,房屋间隙小,出路狭窄。村内道路“水泥化”,岗地“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沿淮“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加上旧房大多院落较小,有的已成危房,原址翻建没有太大价值,于是搬到村外,“挪窝”不“腾笼”造成农民多占地。

5.节约用地没意识。宣传贯彻不到位,农民节约用地意识不强。一些人片面认为,土地是集体的,建上房屋就变成自己的,于是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

6.旧宅基地纠纷多。一些农民的旧宅基地,或是祖传下来的,或是与人串换的,大都很不规则,因采光、通风、排水、出路、房向等实际问题,左邻右舍经常发生矛盾。翻建新房时,高了惹人闲言,遭人忌恨;低了对己不利,心里别扭。

7.制度设计不完善。现行法规对农民住宅占地只以户均为限,不以人均为限,给农民多占地提供了较大空间;对宅基地的闲置、抛荒无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对于不支持、配合建设用地整理的农户也没有相应的处理、惩罚措施;对宅基地的合理流转,缺少制度规定和政策指导,加之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助长了多占地、占好地、早占地、超标建房行为。

8.执法环节有问题。部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不是依法按规办事,而是丧失原则,滥用职权,随意审批,致使一些有钱大户买通干部挑地乱建房,头面人物仗势欺人霸地多建房,平民百姓请客送礼争地抢建房,结果是到处乱建房。

二、实质原因是土地比较效益太低

1.土地非自由转让和使用受限导致土地比较效益低

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其内涵就是:土地在政府强制保护下,农户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自由流动和改变用途。

2.城乡分治制度使得土地价值贬损

城乡分治制度,形成城市居民的“多项特权”,而进城农民工却不能获得城市“户口”并得以分享。但是,由于务工所得大于务农所得,他们仍纷纷背井离乡飘入城市,土地就相对贬值了。

3.农地产出低、农业效益不高,也使得占用耕地建房的机会成本低下,从而导致“空心村”的蔓延

三、村庄整治的困难

第一步上报32个自然村中,最多置换近200亩,村均近70亩。对已确定置换的2191.5亩,除226.1亩(占10%)用于农民安置外,余下1965.4亩主要用于两个园区建设。但是,启动的范围比较小,整治的难度较大。

——认识到位难。尤其是广大农民,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空心村浪费土地的问题。调查中,面对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很多农民竟坦然回答:“这叫什么浪费土地!”

——资金筹集难。村庄改造,前期启动需要大量资金,规划要钱,跑项目要钱,置换土地要钱,基础设施配套要钱……但钱从哪儿来?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土地置换难。特别是整体搬迁,先期需要“收储”土地建新,建新才能拆旧。一方面难以争取土地指标;另一方面,与农民置换土地也存在很大困难。

——房屋拆迁难。80年代建瓦房,90年代建平房,新世纪里建洋楼,再早还有泥土草房。老房拆迁成本低但数量多,小洋楼少但成本大。破旧老宅老人住,新房洋楼儿女住,老人无意(无力)建新房,拆了老房没房住。

——拆迁补偿难。标准低了农户不同意,高了又负担不起。农民住宅一户一个样,补偿多少很难掌握也无法掌握,农户“攀比”、“平均”心理又严重,操作起来受累不讨好,甚至有可能激化干群矛盾,影响稳定。

四、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增强旧村改造的紧迫性

从全国角度讲,人均耕地1.3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40%,只有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加拿大的1/5,甚至还不到印度的2/3,却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现有耕地情况下,我们的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如果达到16亿的人口高峰,粮食总需求量要达到6.4亿吨,而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5亿吨左右。这就更显得耕地保护的重要。

从国家发展战略讲,要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实行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水平,必然产生土地矛盾。国土资源部报告显示,1996—2005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约占总量的6.6%。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只剩下18.27亿亩。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3%,2020年要达到的城市化水平60%,需要增加1.5亿亩的建设用地,可是18亿亩这个红线2020年都不能够突破,只有2700万亩机动。要满足城市化的需要,至少有1.2亿亩的建设用地缺口。

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讲,新农村的“新”,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表现在村居新。新规划,新布局,新房子,才能有新面貌。这也要求我们加快旧村改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建设混乱的局面,浪费土地的局面。

从农村发展趋势讲,随着人口控制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将逐渐减少,村庄面积应呈萎缩之势,更有必要释放空心村土地。

从五河县域经济发展来讲,实行工业强县战略,也必然出现土地矛盾。两个园区规划用地45KM2,小城镇建设也将占用大量土地。缺口很大,出路在哪儿?旧村改造,释放土地,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二)思想先导,统一全县上下尤其是农民的认识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旧村整治的目的和目标要求,充分认识旧村改造,释放闲置土地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的重大意义;澄清村庄整治与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的模糊认识和政策边界;充分宣传旧村改造的政策措施;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按规划建房、建新房必须交旧宅等共识;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使村庄治理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

(三)规划引导,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

一是完善“县城—城镇—中心村—居民点”的总体规划;二是结合现实条件、地理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和模式,或村庄合并,或整体搬迁,或原址规划,空地填实。三是新建房屋要明确标准和特色。四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坚决执行一户一宅的标准,杜绝一户多宅,严禁超标占用宅基地。五是强化规划权威。

(四)政策倡导、利益驱动

1.从政策支撑角度,建议县政府积极争取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或其他试点,以取得更多的机遇、政策、资金支持。

2.从工作创新角度,建议县人大(政府)出台村庄整治的法规性文件,整合相关政策,借鉴成功做法,创新相关措施,集约捆绑使用,以支持、规范村庄整治工作:

一是利用好国家政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比如将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与村庄治理相结合,把村庄治理的面积纳入到新增耕地面积的比例中计算。

二是集约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投入政策和其他支农政策,采用招标奖励方式,集中投向村庄改造,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土地部门对整体搬迁的村庄,优先考虑新村建设前期用地。

三是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聚;农民凡到集镇以上购房的,宅基地收回,可抵补部分购房款。

四是推广五保户由分散供养改为集体供养、宅基地收回的办法。政策资金统一使用,集中建设敬老院。

五是依法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按照一户一宅、占补平衡的原则,对法定享用面积无偿划拨;超出规定面积拒不交出、转让的,依法收取“耕地占用税”,作为旧村改造基金;部分村民确因生产、生活需要要求增加宅基地的,实行“有偿使用,按宅收费,以级论价,多占多交”的方式解决,再以补偿金的形式返还给农户。

六是积极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在规划的前提下,对那些位置分散的闲置地、边角地和拆花地进行土地置换,通过“易主”、“易用”使之归并整合到一起,使得位置趋于集中、面积更具规模、地块更加规整,以便于充分利用。

七是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改造。置换出的土地,可由村民与投资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商解决,统一招标承包拍卖,宜耕则耕、宜养则养、宜企则企、宜居则居。

(五)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协作联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改造旧村庄、建设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规划设计、动员搬迁、平整宅基、招标经营耕地、工程立项等等,因此,县政府应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成立专门机构,做到常态化运作;强化机制建设,加强统的力度。各部门要协作联动,形成合力。

二是要妥善处理全力推进与尊重民意、积极稳妥的关系。改造旧村庄,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让农民积极参与进来,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村庄治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工作措施,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张榜公布,最大限度地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整治旧村庄,建设新农村,释放闲置浪费土地,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只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把工作做细,老百姓肯定会支持和拥护。万事开头难。只要坚定不移、群策群力,拓宽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措施,村庄整治就一定能成功,城乡统筹发展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村庄整治范文篇2

五河县位于淮河中下游苏皖交接处,面积1580KM2,辖15乡镇223个行政村,村庄占地136KM2,人均占有村庄土地0.34亩,远高于户均0.33亩的宅基地标准。由于五河是个欠发达的农业县,村庄内脏乱差严重,随处可见“空心村”。

1.规划滞后惹的祸。现在农民手里有钱了,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越建越好,越建越多。由于规划滞后,或虽有规划但执行的不好,或规划不科学,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被闲置的旧宅基地随之不断扩大。

2.错误认知宅基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事实上形成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的特征,不少农民觉得“土地是我的,建房我说算”。想在哪儿建在哪儿建;想怎么建怎么建。用群众的话说,打地基不管高低,开门窗不论东西。

3.迷信思想在作祟。许多农民迷信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乱语,舍弃老宅破屋,以满足自己占风水、摆阔气、高人一等或“想致富,临公路”的狭隘心理,纷纷在村庄道路出口旁田地里修房,导致东边三两家,西边五六户,村中空闲一大片,路修到哪儿盖到哪儿。

4.公用设施不配套。老村庄无统一规划,宅基布局乱,房屋间隙小,出路狭窄。村内道路“水泥化”,岗地“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沿淮“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加上旧房大多院落较小,有的已成危房,原址翻建没有太大价值,于是搬到村外,“挪窝”不“腾笼”造成农民多占地。

5.节约用地没意识。宣传贯彻不到位,农民节约用地意识不强。一些人片面认为,土地是集体的,建上房屋就变成自己的,于是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

6.旧宅基地纠纷多。一些农民的旧宅基地,或是祖传下来的,或是与人串换的,大都很不规则,因采光、通风、排水、出路、房向等实际问题,左邻右舍经常发生矛盾。翻建新房时,高了惹人闲言,遭人忌恨;低了对己不利,心里别扭。

7.制度设计不完善。现行法规对农民住宅占地只以户均为限,不以人均为限,给农民多占地提供了较大空间;对宅基地的闲置、抛荒无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对于不支持、配合建设用地整理的农户也没有相应的处理、惩罚措施;对宅基地的合理流转,缺少制度规定和政策指导,加之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助长了多占地、占好地、早占地、超标建房行为。

8.执法环节有问题。部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不是依法按规办事,而是丧失原则,滥用职权,随意审批,致使一些有钱大户买通干部挑地乱建房,头面人物仗势欺人霸地多建房,平民百姓请客送礼争地抢建房,结果是到处乱建房。

二、实质原因是土地比较效益太低

1.土地非自由转让和使用受限导致土地比较效益低

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其内涵就是:土地在政府强制保护下,农户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自由流动和改变用途。

2.城乡分治制度使得土地价值贬损

城乡分治制度,形成城市居民的“多项特权”,而进城农民工却不能获得城市“户口”并得以分享。但是,由于务工所得大于务农所得,他们仍纷纷背井离乡飘入城市,土地就相对贬值了。

3.农地产出低、农业效益不高,也使得占用耕地建房的机会成本低下,从而导致“空心村”的蔓延

三、村庄整治的困难

第一步上报32个自然村中,最多置换近200亩,村均近70亩。对已确定置换的2191.5亩,除226.1亩(占10%)用于农民安置外,余下1965.4亩主要用于两个园区建设。但是,启动的范围比较小,整治的难度较大。

——认识到位难。尤其是广大农民,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空心村浪费土地的问题。调查中,面对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很多农民竟坦然回答:“这叫什么浪费土地!”

——资金筹集难。村庄改造,前期启动需要大量资金,规划要钱,跑项目要钱,置换土地要钱,基础设施配套要钱……但钱从哪儿来?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土地置换难。特别是整体搬迁,先期需要“收储”土地建新,建新才能拆旧。一方面难以争取土地指标;另一方面,与农民置换土地也存在很大困难。

——房屋拆迁难。80年代建瓦房,90年代建平房,新世纪里建洋楼,再早还有泥土草房。老房拆迁成本低但数量多,小洋楼少但成本大。破旧老宅老人住,新房洋楼儿女住,老人无意(无力)建新房,拆了老房没房住。

——拆迁补偿难。标准低了农户不同意,高了又负担不起。农民住宅一户一个样,补偿多少很难掌握也无法掌握,农户“攀比”、“平均”心理又严重,操作起来受累不讨好,甚至有可能激化干群矛盾,影响稳定。

四、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增强旧村改造的紧迫性

从全国角度讲,人均耕地1.3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40%,只有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加拿大的1/5,甚至还不到印度的2/3,却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现有耕地情况下,我们的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如果达到16亿的人口高峰,粮食总需求量要达到6.4亿吨,而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5亿吨左右。这就更显得耕地保护的重要。

从国家发展战略讲,要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实行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水平,必然产生土地矛盾。国土资源部报告显示,1996—2005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约占总量的6.6%。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只剩下18.27亿亩。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3%,2020年要达到的城市化水平60%,需要增加1.5亿亩的建设用地,可是18亿亩这个红线2020年都不能够突破,只有2700万亩机动。要满足城市化的需要,至少有1.2亿亩的建设用地缺口。

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讲,新农村的“新”,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表现在村居新。新规划,新布局,新房子,才能有新面貌。这也要求我们加快旧村改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建设混乱的局面,浪费土地的局面。

从农村发展趋势讲,随着人口控制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将逐渐减少,村庄面积应呈萎缩之势,更有必要释放空心村土地。

从五河县域经济发展来讲,实行工业强县战略,也必然出现土地矛盾。两个园区规划用地45KM2,小城镇建设也将占用大量土地。缺口很大,出路在哪儿?旧村改造,释放土地,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二)思想先导,统一全县上下尤其是农民的认识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旧村整治的目的和目标要求,充分认识旧村改造,释放闲置土地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的重大意义;澄清村庄整治与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的模糊认识和政策边界;充分宣传旧村改造的政策措施;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按规划建房、建新房必须交旧宅等共识;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使村庄治理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

(三)规划引导,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

一是完善“县城—城镇—中心村—居民点”的总体规划;二是结合现实条件、地理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和模式,或村庄合并,或整体搬迁,或原址规划,空地填实。三是新建房屋要明确标准和特色。四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坚决执行一户一宅的标准,杜绝一户多宅,严禁超标占用宅基地。五是强化规划权威。

(四)政策倡导、利益驱动

1.从政策支撑角度,建议县政府积极争取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或其他试点,以取得更多的机遇、政策、资金支持。

2.从工作创新角度,建议县人大(政府)出台村庄整治的法规性文件,整合相关政策,借鉴成功做法,创新相关措施,集约捆绑使用,以支持、规范村庄整治工作:

一是利用好国家政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比如将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与村庄治理相结合,把村庄治理的面积纳入到新增耕地面积的比例中计算。

二是集约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投入政策和其他支农政策,采用招标奖励方式,集中投向村庄改造,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土地部门对整体搬迁的村庄,优先考虑新村建设前期用地。

三是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聚;农民凡到集镇以上购房的,宅基地收回,可抵补部分购房款。

四是推广五保户由分散供养改为集体供养、宅基地收回的办法。政策资金统一使用,集中建设敬老院。

五是依法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按照一户一宅、占补平衡的原则,对法定享用面积无偿划拨;超出规定面积拒不交出、转让的,依法收取“耕地占用税”,作为旧村改造基金;部分村民确因生产、生活需要要求增加宅基地的,实行“有偿使用,按宅收费,以级论价,多占多交”的方式解决,再以补偿金的形式返还给农户。

六是积极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在规划的前提下,对那些位置分散的闲置地、边角地和拆花地进行土地置换,通过“易主”、“易用”使之归并整合到一起,使得位置趋于集中、面积更具规模、地块更加规整,以便于充分利用。

七是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改造。置换出的土地,可由村民与投资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商解决,统一招标承包拍卖,宜耕则耕、宜养则养、宜企则企、宜居则居。

(五)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协作联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改造旧村庄、建设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规划设计、动员搬迁、平整宅基、招标经营耕地、工程立项等等,因此,县政府应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成立专门机构,做到常态化运作;强化机制建设,加强统的力度。各部门要协作联动,形成合力。

二是要妥善处理全力推进与尊重民意、积极稳妥的关系。改造旧村庄,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让农民积极参与进来,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村庄治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工作措施,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张榜公布,最大限度地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整治旧村庄,建设新农村,释放闲置浪费土地,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只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把工作做细,老百姓肯定会支持和拥护。万事开头难。只要坚定不移、群策群力,拓宽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措施,村庄整治就一定能成功,城乡统筹发展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村庄整治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省道、铁路等主干道沿路村庄为重点,以绿化美化村庄、清理“三大堆”(草堆、粪堆、垃圾堆)、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和谐文明、生态优美新。

二、目标要求

自7月份开始,按照“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国省道、铁路及其它主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庄为重点,集中开展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积极创建“绿化文明示范村”,力争三年完成全区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的任务目标。今年全县共涉及村庄44个,其中开发区涉及村庄5个,包括霍家村、北八里村、张官村、相公堂村、西上疃村。

三、主要任务

(一)村庄绿化。广泛发动沿路村庄群众加大村庄绿化力度,突出村旁绿化、路旁绿化、宅旁绿化、河渠旁绿化,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

1、村庄内街道绿化:主要街道两侧各栽植一行以上树木或种植适宜的花、灌、草。

2、庭院绿化:80%以上农户庭院和单位、学校、厂矿等院内及房前屋后适宜植树绿化的地方,全部栽植适宜乔、灌、花、藤本等植物。

3、村庄内隙地绿化:空闲隙地、废弃宅基地、坑塘水面周围、沟渠两侧等适宜绿化地段全部植树绿化。

4、围村林建设:利用村头荒地、围村路或其他围村空闲地建设围村林,林带至少8行或宽度达到30米以上。沿干线路一侧要以园林绿化标准进行建设。

5、造林标准:村内绿化以绒毛白蜡、国槐、石榴、紫叶李、冬青等绿化观赏树种为主,围村林以高大乔木树种为主。乔木造林树种胸径不低于3厘米,其它树种因地制宜。实行高标准造林及抚育管理,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二)环境整治。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为切入点,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涂乱画、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卫生死角。

l、清理草堆:在村外统一设置秸秆堆放场地,四周建围墙或植树予以遮挡。加快推进秸秆压块、秸秆还田、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秸秆乱堆乱放问题。

2、清理粪堆:大力实施“一池两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工程。拆除临街畜禽圈舍,在村外统一规划饲养小区,推行畜禽集中圈养,推进规模化养殖。

3、清理垃圾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投放、清运、填埋。各村要在主要街道合理设置垃圾桶,配备保洁员。各村要设立环卫组织,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垃圾运输车辆。城中村、周边村等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户收、村集、镇(街道)清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环卫管理一体化建设。偏远村在村外统一设置垃圾处理场所,集中进行处理。

4、村容村貌整治:新建房屋要符合村庄建设规划。

同时,综合采取教育、法律、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清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清理残墙断壁,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整体形象。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的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社区以及有关责任部门(单位)任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具体负责村庄绿化及整治工程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集中整治工作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社会事务局做好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财税部门要筹措落实财政奖补资金。林业部门要搞好规划设计,落实各项绿化任务。农业、水利、畜牧兽医等部门要从沼气池建设、水体治理、规模化养殖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扶持力度。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的目的、内容及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通过发放倡议书、明白纸,面对面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一批村集体经济好、村庄建设基础好、“两委”班子强、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培育精品,打造亮点,建设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市领先的精品工程,做到工作有抓手、参观有看点、汇报有亮点。

(四)加大投入,严格考核。

采取各级政府投入一块、项目资金倾斜一块、市场机制运作一块、社会各界捐助一块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各村也要增加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的投入。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与县林水会战统一规划布局、统一部署实施、统一调度指导、统一考核验收,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考核制度,考核分别安排在每年6月春季造林结束后和12月秋冬造林结束后。对考核验收达标的村庄进行奖补,并颁发奖牌;对考核验收不达标的村庄不予奖补,经整改达标后方可进行奖补,并颁发奖牌。

(五)建章立制,确保效果。

要创新造林投入机制,明晰林木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落实管护责任和受益权,激发农民群众投资造林的积极性。要建立环卫长效管理维护机制,有专门组织领导、有专项规章制度、有专职管护队伍、有村民参与和监督制度,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要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绿化文明示范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对弄虚作假或降低标准的取消荣誉称号。

村庄整治范文篇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村庄环境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对环境整治突击月活动作全面部署,动员全街道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全民动手,对村庄集镇环境进行集中综合整治,尽快改善农村及集镇的环境状况,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动员会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环境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环境是村庄的标牌,是村庄文明的标志。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率先全面达小康任务的落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充分认识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开展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五句话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由外而内,以环境促进发展,以环境提升生活,以环境推进文明,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2、开展环境整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

我们海陵区今年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全面达小康的目标,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40多项指标,其中生态环境指标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上个月,我们进行的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就是弥补薄弱环节的重大举措之一,第一季度已悄然结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马不停蹄一股作气切实打好这场环境整治的硬仗。

3、开展环境整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目益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改善生活质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搞好生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也是营造良好生产和投资环境,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讲,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

4、开展环境整治是村庄现状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来,随着市区创卫活动的开展,我街道作为城效结合部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在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庸讳言,全街道的环境卫生状况,尤其是国道外的几个村包括集镇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脏。垃圾乱倒乱堆,河岸边、空地上、道路旁到处是,一刮风,塑料袋红的、白的满天飞;一下雨,太阳一晒,臭气熏人,行人唯恐避之不及;二是乱。乱堆乱放,草堆、杂物、建筑材料,家前屋后,横的、竖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齐的、乱的,各种造型,乱七八糟;乱搭乱建,障碍物,棚披,占一点,好一点,只要自己心安,哪管公共环境;乱贴乱画,最严重的是集镇沿街的墙壁上,电线杆上,虚假广告到处是,牛皮癣到处有。三是污。由于改厕的不彻底性,还有相当部分露天茅坑存在,夏季即将来临,这成了苍蝇蚊子的滋生地,疾病的传染源;由于部分村民生活的不文明,许多村庄河道污染严重,水上漂浮物一层,水体乌黑发臭,河岸垃圾遍地。

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村可能好一点,有的村特别严重,总之,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着街道的发展,成为当前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行动起来,广泛发动,全员参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集中精力打一场环境整治的硬仗。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全面提升环境整治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经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把“四月份”确定为街道“村庄环境整治突击月”,目的是通过近一个月的环境突击整治,达到“四清”即“垃圾清、茅坑清、草堆杂物清、河道清”,从而实现村容村貌,镇容镇貌的大提升。

具体要求:

第一,清理垃圾。垃圾是造成集镇村庄“脏乱差”的主要原因,必须把清理垃圾作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重点来抓。要集中精力对集镇所有公共场所、村道两旁、河边沟渠、房前屋后等垃圾死角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争取早日建成“户集、村收、街道中转”垃圾处理机制,垃圾定点倾倒、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垃圾清理后,要建立“三有二无”的环境清扫保洁机制。“三有”:即一有工作网络。健全街道和村环卫清扫保洁队伍。二有环卫设施。做到街道有垃圾中转站,村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清运、清扫器具齐备。三有保障机制。建立环卫投入机制,出台垃圾处理及集镇门前三包制度。“二无”:一是无暴露垃圾;二是无乱堆乱放。环境卫生整治是硬任务,大家都要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中来。

第二,清理河道。这是环境卫生的又一突出问题,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要重点对村庄内部、周边的河道、池塘进行清障、清淤。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河道清污力度。通过清除水面上、河床上的垃圾,防止河道淤积,减少疾病传播。特别是防汛季节,上下游要通力协作,统一行动,全面清理,确保行洪畅通。二是建立河道日常管护机制。设置垃圾收集装置,建立河道日常保洁队伍。同时,将河道保洁、管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人。

第三,清理茅坑。改善村容村貌,必须先改露天粪坑。要求在全街道范围彻底清除露天粪坑,村庄内,河道两侧要全面清除。同时,鼓励村民新建或改建卫生厕所,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和沼气式化粪池,提高居民家庭厕所的卫生程度,对一些设在田头地边,短时间不能整改到位的,要采取加盖或填埋等措施,彻底杜绝粪坑露天的现象。

第四,清理乱堆乱放。乱堆乱放是这次整治工作的难点,因为它牵涉到村民的个人利益,要创新思路,讲清道理,对草堆能否考虑统一集中堆放,对杂物可否要求摆放整齐,适当遮盖;牛皮癣要集中清除,刷白,集镇巷道50米视野范围内,村庄走道要全面出新,确保无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无乱搭乱建。

围绕以上要求,为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长效性,我们要抓好“五个结合”。

1、把环境整治与绿化造林结合起来

环境整治、绿化造林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环境整治给绿化造林工作带来难得的机会,我们要从生态美化的整体出发,对垃圾清运后的空地,清理后的河塘要通盘考虑,补植林木,见缝插绿,依空补绿,顺岸排绿,着力提升环境整治的质量和水平。

2、把环境整治与为民办实事工程结合起来

今年街道确定了为民办8件实事:一是建造村庄道路3条,分别是老泰塘路、梅兴大道、黄家河西路。二是修建街道行政服务大厅。三是建成振兴技防一条路。四是实行全街道垃圾集中清运。五是建成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两处。六是整治村庄河道6条。七是确保新农保扩保1500人以上。八是兴建梅兴农民公园。其中有4件是与环境整治相关联、相配套的,要充分利用这次环境整治,科学规划,整体考虑,及早开工,及早实施,联动推进。各村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也应该以此为契机,掀起一个实施高潮,这样上下联动,整体协调,切实改善村容村貌、镇容镇貌。

3、把环境整治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

环境整治既是一项突击性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力避以往的一阵风,走过场,做表面文章,要加强监管,出台相应制度,拿出切实的措施,防止反弹,防止反复。集镇企业、商店的门前三包制度,各村村庄道路、小区保洁制度,垃圾集中清运制度,河道保洁制度,如何运作,街道相关部门、各村要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确保到位。

4、把环境整治与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村民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新农村建设中“村风文明”的重要标志,新农村呼唤着新农民。要抓住此次环境整治的契机,在广大村民中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居民养成不乱扔垃圾,不乱堆乱放,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从而促进村民向市民转变的进程。

5、把环境整治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是四月份的重点中心工作,其他工作要无条件地服从于服务于这一中心。我们强调中心重点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并不是抓住了中心重点,其他各项工作就不要了,就不办了,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做好各项工作,要针对本单位、本村、本人的实际安排好、协调好。国道外的五个村尤其是梅兴村任务繁重,要在一个月时间内见效,特别要花大力气;国道内的5个村任务相对轻些,在完成环境整治的前提下,要统筹推进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确保实效。

三、加强领导,协调配合,确保环境整治任务圆满完成

环境集中整治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动员足够的组织资源和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协同作战。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集中整治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关键在领导,关键取决于干部的认识水平和工作力度。这次集中整治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和“落实制度、齐抓共管,自上而下、责任到人,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的原则,明确各村一把手是本责任区环境整治的第一责任人。大家务必要尽职尽责,按照这次集中整治的目标要求,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街道已成立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负责整个辖区的环境整治;并组成六个环境整治工作组,下村具体指导,指导组全体人员要做到“三同”,即:共同研究环境整治计划,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共同参与解决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总之一句话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共同创建清洁美好的农村氛围。机关各部门、各村、各人一定要服从统一调配、统一部署,通力协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要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宣传,发动群众,为集中整治活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采取出动宣传车、在主要路段设点宣传、悬挂标语、在橱窗中设专栏等方式,在全街道形成浓厚的整治氛围。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动员,使全街道人民了解整治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认清自己在整治活动中的责任,从而积极投身到整治活动中来。

三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集中整治工作面广量大,凡是整治工作所涉及到的事,从机关部门到各村各单位都要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尽职尽责、主动服务。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有义务参与整治活动,自觉接受领导,共同承担责任,绝不允许出现空档和死角。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努力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互相配合,加强协作,多通气、多协调,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确保集中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村庄整治范文篇5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对省市安排我县的2013年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全面落实,对列入范围内的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全县农村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推动我县城乡建设新发展,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家园,为“开放、创新、生态、幸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1、实施规划布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对列入2013年整治任务的全县611个规划布点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庄人居环境,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后的村庄达到《省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标准》中的一星级以上“康居乡村”标准,其中经济条件较好和重要窗口地带的规划布点村庄达到二星级“康居乡村”标准,并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4个。

2、实施非规划布点村庄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对列入2013年整治任务的全县529个非规划布点村庄进行环境卫生整洁,突出生活垃圾、乱推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实施环境卫生整洁后的村庄全部达到《省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标准》中的“环境整洁村庄”标准。

3、实施村庄规划优化行动。在调优、调定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历史人文特征,充实完善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各项建设活动,注重对村庄地形地貌和传统机理的保护,强化对村庄环境整治的引导作用。

4、实施特色村庄保护行动。开展特色文化村庄调查,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护和修缮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建筑,培育特色文化村庄。

5、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行动。广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巩固提升全县农村公路养护、河道管护、村庄保洁及绿化管护“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建设成果,进一步拓展管护范围,提升管护水平,推动农民群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使村庄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三、实施步骤

1、全年整治工作部署:

2013年,全县列入整治范围的1140个自然村庄,涉及15个镇(开发区),134个行政村,其中611个规划布点村庄中居住人数小于30户的自然村125个,30—50户的298个,大于50户的188个。529个非规划布点村庄中居住人数小于30户的266个,30—50户的约占157个,大于50户的约占106个。(各镇村庄类型及整治任务分解情况见附表1)。

根据市安排,2月底前需完成整治任务的51个,上半年793个,下半年296个,2月底前任务需按序时及要求完成。上半年和下半年任务各镇可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具体特点制定整治方案,安排调节整治任务,但需完成规定的整治任务数量,达到整治标准要求。

各镇(开发区)应在3月10日前自选2个具备自然风貌或历史传承等类型的行政村作为二星级“康居乡村”(试点村)进行打造,并作为本地区的整治样板,为下一步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对试点村周边村庄、出入口进行配套整治。确定试点村应尽量选择重点区位、交通干线及其他重要窗口地带,试点村名单及整治方案报县村庄整治办公室审定。

2、2013年2月底整治任务安排。

2月底前需全县完成6个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附近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完成京沪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44个自然村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启动4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工作和周边7个行政村的配套整治工作,其中自然村庄中居住人口在30户以下的5个,30—50户的26个,50户以上的30个。(整治任务分解情况见附表2)。

四、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镇党委、政府以及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本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负责,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推进机制,组织领导机构与实施牵头部门应与现有农村环境整治及“四位一体”长效管护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所有涉农单位全力参与,以利资源整合,合力推进,并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

2、加强资金投入。县财政设立村庄环境整治“以奖代补”资金,在省、市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对镇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进行奖补。各镇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切实加大村庄环境整治资金的筹措力度,保障村庄环境整治顺利推进。

3、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探索实施跨村组宅基地置换,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村庄整治用地,国土部门要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保障村庄环境整治用地需求。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

4、加强技术指导。加强乡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选择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科技、规划、技术下乡,建立科技、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规划布点村庄要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非规划布点村庄要编制村庄环境整治方案。2个重点整治村和2个特色示范村整治规划要在3月10日前完成,其他村庄整治规划应在3月底完成。

5、加强检查考核。县政府按年度分解下达目标任务,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各镇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实施目标考核。同时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同时作为全县“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年度考核内容。

村庄整治范文篇6

一、目标任务

1.完成6个省批建设点整治建设任务(见附件1),并达到省市考评验收要求,其中省建设点5个,市县自建点1个。

2.抓好福村村和谐秀美乡村示范中心村、下坑村竹林和谐秀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点建设。

二、工作重点

1.基础村点:(1)抓好“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着力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房、改环境”六大关键工作,确保区域内农户100%覆盖,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主推具有客家风格坡屋顶或马头墙的新房型,确保新建房屋100%采用新房型。(3)积极推广集沼气池、化粪池、有机垃圾发酵池于一体的“三池合一”型沼气池,实现改厕、改能与垃圾处理同步推进。(4)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广普及使用太阳能。(5)推进“森林村庄”建设,抓好村庄出入道路绿化、村民房前屋后绿化美化。(6)全面建立“1+3+5”农村垃圾运行机制,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7)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确保省批建设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以上。(8)组建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农民合作社,有1/4以上的农户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社。(9)有条件的村庄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建设。

2.村落连片点:(1)对连片村点进行全域性、一体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全面完成“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建设任务。(2)整合资源,充分发掘当地自然景点、古迹保护、特色农业、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民俗等元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农家乐。(3)逐步完善村民议事、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社区服务设施。(4)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社区”等管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等民主制度,探索创建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5)完善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

3.村镇联动点:(1)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村镇联动点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计划。(2)按照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代化“十化”要求,全面加快圩镇整治建设。(3)按照省批建设点要求,把圩镇周边村庄作为城中村、郊区村进行整治打造,一并纳入村镇联动点范围,重点解决水、电、路、厕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改善圩镇周边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4)把圩镇社会事业设施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集镇和周边村庄综合配套、联动建设、同步推进。

(二)市县自建点。(1)围绕“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重点抓好“路、水、厕、房及周边环境整治”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确保新建房屋100%采用新房型。(3)鼓励推广“三池合一”沼气池。(4)大力推进村庄关键区域绿化。(5)全面建立“1+3+5”农村垃圾运行机制,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6)大力发展壮大“一村一品”,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以上。(7)组建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农民合作社,有1/4以上的农户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社。

三、相关要求

(一)加强规划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完善“三图一书”(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建设图、管线图、说明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凡涉及到建设用地行为的建设点(含拆旧建新和新址扩建)必须分户书面申请、以点为单位集中向国土、城乡规划部门申报,在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根据村庄产业基础,编制村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好每户致富增收项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结合乡村联动、村落联片整治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突破村组区域界限,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农村社区。

(二)加快建设进度。各村要切实履行好新农村建设责任主体职责,加快建设进度。根据省批复村点类型要求,结合《县2013年度新农村建设点操作流程》(具体见附2),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涉及重大公共项目建设的,必须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制,经县、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后,方可实施。具体实施责任到人、工期倒排,加紧、加快新村点建设进度,确保在11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建设点各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市、县验收。

村庄整治范文篇7

一、村庄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村庄整治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指导,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为重要内容,以推进卫生洁化、农宅美化、水源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工作重点,以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片和市县两级示范村为主要对象实行滚动整治,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基本原则。村庄整治要坚持“保护生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政府推动、群众主体”的原则。坚持保护生态、规划先行,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和整建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未编制村庄整建规划的村,不纳入整治范围。村庄规划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贯穿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域特色和乡村风貌。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就是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合理定位,引导农民适度向规划的居民点集中居住。确定整治重点,梯次推进整治,防止大拆大建。坚持政府推动、群众主体,就是要率先在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实施,政府帮扶、群众自筹、社会捐资推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3.目标任务。通过推进村庄整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把我市农村基本建成村容整洁、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村风文明的新农村。从20*年起,对全市所有行政村逐年整治,每年整治4-8%左右的行政村,用5年时间,完成20%以上行政村的村庄整治,并把其中400个以上的村建成示范村。

二、村庄整治的基本标准

1.环境洁化。村内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运,消灭露天粪坑,初步建立“户集、村收、乡(镇)填埋或处理”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气化炉等清洁能源,宜建户沼气入户率达到80%以上,改水、改厨、改厕、改浴配套率在90%以上,屋内整洁卫生;村内无大牲畜在院外拴养和禽畜散养,农户禽畜集中圈养率达到90%以上。

2.农宅美化。引导独立农户和散居农户逐步向规划区集中建房,对村内民宅和其它建筑的外墙立面进行适当整修,90%的建筑外观整洁;危房拆除或整修率达100%,对长期未封顶的“半拉子”工程和废弃建筑进行全面整治,违章和废弃建筑得到拆除。积极引导农户建设宜居住宅,80%以上的新建住宅使用按要求设计的农村宜居住宅新户型。

3.水源净化。村庄整治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同步推进,村内居民全部喝上安全饮用水,人均日生活供水量40升左右,水源供水保证率为90%以上;村内河塘、沟渠得到保护和整治,应有功能得到恢复,河塘水质达到四级以上,沟渠通畅率达到95%以上;村民集中居住区初步具备给排水设施,生产生活污水基本达标排放。

4.道路硬化。建有通村水泥路,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干道基本硬化(水泥路或油路);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组,道路硬化到户,道路的排水、排污系统基本齐全,建立村内道路养护制度。

5.村庄绿化。山丘区村庄整建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平湖区村庄整建区绿化率达到20%以上;通村公路、村内主干道、水塘和村民住宅周围有花草树木。

6.班子好。村党支部坚强有力,有一个威信较高的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两委团结合作,为民办事,群众满意放心;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村内两委三会活动正常、规范,组织能力明显增强,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7.村风好。村民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遵纪守法,社会稳定,社会风尚良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做到禁毒、禁赌、禁黄、禁家庭暴力;社区文化生活健康丰富;经常进行农民素质教育。

8.保障好。村内贫困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保障;建有达标卫生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健全,“五保户”得到适度集中供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村内老弱病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各区县(市)可根据“五化三好”标准,因村制宜开展村庄整治。中心村、城郊村、干线村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先期达到“五化三好”标准。

三、村庄整治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村庄整治工作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总揽,市新农村建设办具体抓。市新农村建设办下设村庄整治组,负责全市村庄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验收。市里考核验收到村、表彰奖励到区县(市)。各区县(市)要高度重视,根据全市统一要求,制定“*”和到2020年的县域内总体村庄整治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年度实施计划,逐年逐片推进村庄整治。市级示范片建设由区县(市)委书记或区县(市)长负责。

2.整合部门力量。明确市、区县(市)有关部门参与村庄整治的职责:规划部门负责指导村庄整建规划的编制,国土部门负责落实村庄整治的建设用地审批及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部门负责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住房设计图的无偿提供,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与安全饮水,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能源办负责农村沼气建设,其他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加大对村庄整治工作的技术服务和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各区县(市)要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账、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组织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抓好村庄整治。对集中整治的区域要坚持以区县(市)为主,实行项目捆绑,加大项目整合力度。部门项目在整治村优先立项、优先建设、优先配套。

3.动员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农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奉献精神,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整治的积极性。村庄整治的申报、规划、建设和资金落实方案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组织群众投资投劳。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的教育和培训,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村庄整治的主体作用,努力形成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促进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

村庄整治范文篇8

一、目标任务

全县省、市、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村至少选择一个自然村庄开展整治。启动或完善已经规划确定的中心村建设。以乡镇区为单位在50%以上的非示范村,各选择一个自然村庄开展整治工作。

二、选点要求

作为2012年整治对象的村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结合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必须是村庄布局规划保留的村庄;

(二)具有产业特色,群众经济相对宽裕,参与积极性较高;

(三)村组干部工作能力较强;

(四)交通较为便利,最好选择在国道、省道、县道和铁路沿线,便于组织实施,发挥示范宣传作用。

三、整治内容

(一)以“四清四改”(即清垃圾、清草堆、清路障、清乱搭建;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为重点,改善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

(二)对村庄新建房屋要有规划设计,相对集中,尽量做到排列有序,外观整洁,错落有致;对已有房屋要做好整治,积极拆除危(旧)房和废弃猪圈、厕所、围墙等。

(三)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好通组达户水泥路或砂石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四)抓好村庄绿化,在房前屋后尽量多植树、栽花,加强对现有绿化的管护。

(五)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接通城镇自来水,也可以按人饮工程规划,组织实施区域集中供水。

四、工作要求

(一)各示范村要在3月底前完成村庄选点,4月底前完成村庄整治计划的编制,并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上半年,至少启动一个自然村庄整治,村庄面貌有较大变化。

(二)各乡镇(区)在3月底前做好非示范村的村庄整治选点,并选择其中2-3个有特色的村庄作为整治示范,编制整治计划,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上半年,全面启动所选择村庄的“四清四改”工程,村庄面貌要有一定变化。

(三)各乡镇(区)列入整治的自然村庄要编制整治方案,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具体事情抓起,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受益。

(四)在被确定为整治对象的自然村,召开村民代表或户主会议,讲清整治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动员农户积极参与,并签定参与村庄整治的承诺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县新农办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县新农办每月开展一次督查,通报各乡镇(区)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县领导、县直单位联系帮建示范村制度,明确帮建项目、工作目标。各乡镇要设立专门办事机构,确定专人办公,确保村庄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村庄整治范文篇9

一、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现状

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共涉及公路沿线的5个村、835户农户、2000多人。自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县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合力共建,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做到了规划科学、组织有力、行动迅速、效果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纵深推进。

(一)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县生态文化走廊创建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工作专班,建立了各项会议和工作制度,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考评办法等,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还采取主要领导经常巡查、召开会议进行督查、组织各界人士不定期视察等形式,强力推进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

(二)规划科学合理。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作为创建工作的“龙头”,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选择浙江大学亚欧规划设计院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沿线8个重要节点进行了精心设计,同时分别编制沿线各村环境整治规划、绿化体系规划、景观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创建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部门配合密切。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的各责任单位按照分工要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动协调,主动服务、全力支持,积极争取、落实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各部门建设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顺利进行。

(四)主体责任明确。明确鸣凤、花林寺镇政府及沿线五个村和835户村民为建设主体。各建设责任主体在进行规划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坚持把发扬民主、尊重农民意愿贯穿到创建工作全程,充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对工程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分户造册,严格资金预算、公示公开、阳光操作,形成了全民创造,创建为民的良好氛围。

(五)督办检查及时。在行政督导上实行专班运作,分段负责。县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办与落实。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细节指导,统筹协调县直各部门,采取跟踪督查、专项督查、细节检查等方式,督责任落实、督工作进度、督薄弱环节、督建设质量及效果,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通过各项措施,强力推进建设,目前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沿线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花红柳绿、四季长青,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周边地区的一直好评。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创建提升了人气、改善了形象、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已逐步成为绿色通道、文明走廊、休闲干线和生态小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渠道不宽。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县财政和各帮扶单位拿出了大量资金,乡镇和各村也在想方设法筹集创建资金,但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同时再者,创建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后期日常保洁、垃圾清运、设施管护等长效管理仍需要不断地注入资金。而从目前情况看,县财政拨付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离创建工作的推进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不少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弱,农民也不愿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自己全额投资创建。可以说,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一大隐忧。

(二)环境整治不够彻底。主要是集镇和创建村庄的环境卫生保洁坚持不够,垃圾的清运不够及时、干净;乱堆乱放、乱牵乱挂在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很多地方的栅栏爬满青藤,栅栏内杂草丛生,没有及时清除,创建成果因此未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三)建房布局不够合理。以前公路修建时的多处改线和公路沿线农民建房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致使农户建房沿公路形成了线状分布的现象。由于沿路建房缺乏规划、占用耕地、乱堆乱放,既不利于省一级道路的行车安全,更不便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给创建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再加上村庄整治涉及面广、战线长,建设业务指导和长效监督管理必然要靠乡镇来完成,而乡镇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做这项工作,显得被动。

(四)用地矛盾比较突出。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农民产业发展是核心。建设就要用地,如整村公益性公墓工程的建设,用地又比较集中,村集体又没有公山公林,完全靠征地征山,大大加大了建设成本;农民的农家乐产业发展用地与土地政策的冲突也是限制农家乐做大做强的瓶颈和难点。

(五)地方特色不够鲜明。村庄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利民工程,不单单是简单的村庄环境清洁卫生、村级道路修建、绿化植树等单项整治,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村庄的特色,找准村庄的发展方向。就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需要在建设档次上下功夫、做文章,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全国领先。

三、对策建议

开展村庄整治,表面上看改变的是农村面貌,优化的是农村环境,而事实上触动最大的是农民的观念,影响最深的是村民的意识。结合我县村庄整治工作现状,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打造出一批最贴近远安农村实际和符合农民利益的现代新农村。

(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整体统筹、分级预算”的原则,明确县、乡镇两级财政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分别将相关经费列入县财政和乡镇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县级财政要继续对农户接线道及门前稻场硬化等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在保洁管理上,加大卫生保洁队伍工资的拨付力度;乡镇财政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认真制定和落实创建工作预算;继续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发动部门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认真借鉴修建通村公路的经验,号召在外乡亲、成功人士积极开展捐资援建活动;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于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农民是创建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从长远看,最主要的还是应当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农户投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化解创建工作的资金瓶颈制约。

(二)加强管理维护,巩固创建成果。一是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强化对各村的监督检查,加强保洁员的管理,强化其责任意识,推进卫生保洁工作的经常开展。要尽快引导农户清理栅栏内的杂草、长藤,让创建美景“显山露水”。特别是在当前秋收来临之际,要加强文化走廊的保洁管理,引导农民快打快收,防止乱堆乱放乱晒问题出现。二是巩固公共设施建设成果。沿线设置的垃圾桶、集并房、栅栏、行道树等由所在镇、村、农户逐级落实维护责任,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设施建得成、长受益。

(三)加强建房管理,规范民居布局。加强落实生态文化走廊沿线居民建房的管理,对新建住宅的必须进入规划的居民点,把现在的线状布局按规划向集中、组团方向发展,同时探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问题。在用地问题上,要积极探索和借鉴外地发展的先进经验,鼓励村集体以租赁等的方式盘活土地资产,增加集体和农户的土地收益。

村庄整治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洋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组织推进、群众参与的原则。各村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具体实施单位,要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的原则。不断优化村庄布点,完善村庄规划,充分彰显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区域特色等要素,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倡导集约建设,突出重点整治,挖掘地方特色,展现乡村风情。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各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条件,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并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环境整治。

(四)坚持健全机制、协调推进的原则。坚持以块为主,通过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形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三、全面整治村庄环境

(一)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进一步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标准化和保洁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到2012年,全镇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二)整治生活污水。合理选择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治理方式,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建的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户厕无害化卫生改造步伐。2012年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任务1800座,到2013年,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雨污分流。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建水冲式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建1座。25%的规划布点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限期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到201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六)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完善河道台账资料,做到一村一图、一河一档。要在等级河道与主要道路交叉口明显位置设立河道管护公示牌,让全社会共同参与督促管理。到2013年,全镇村庄河道沟塘在基本疏浚一遍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县建立完善的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在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基础上,按照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配套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加强农村绿化工程建设,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重点抓好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经济林拓殖工程,在铁路、省道及县、镇(区)主要道路两侧营造绿色通道;加强滩涂、圩堤、水系防护林建设,改善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空闲地栽植花草树木,培育盆景,全面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积极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闲健身。不断加强树木的抚育,提高树木的成活率。落实树木管护责任制,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权,由村统一经营的公益林要明确树木管护人,做到一栽就管,确保存活率。到2013年,全镇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实施长江引水工程建设,开展陈旧管网改造,加强备用水源的安全监管。通过引江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实现区域联网供水,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长江区域供水农村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改善村庄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构建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到2013年,全镇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既有建筑物出新。严格规划管理,依法处置违法违章建筑。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救灾救济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以完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村民素质为手段,以实施环境优美村为抓手,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舆论宣传引导与制度规范入轨相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队伍管理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察考评机制。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建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水平。

四、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根据“全面启动,三年完成”的要求,我镇2011-2013年对全县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到2013年12月底全面完成22个行政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布点村庄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要结合实际,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主要目标是:

1、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建立。

2、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3、乡村特色更加鲜明。沟渠水田林路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田园风光、村庄风貌、乡村风韵更加明显。

4、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

1.2012年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3月30日前全镇4个行政村按要求整治到位,为通过省级验收做好准备。6月底前,全镇5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年底前,全镇6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任务,并通过上级验收。

2.2013年底前,全镇全面完成行政村的环境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全镇申报三星级“康居乡村”不少于1个,申报二星级“康居乡村”不少于6个。所有规划布点自然村达到省一星级“康居乡村”的标准。所有的非规划布点自然村要通过省“环境整洁村”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明确工作职责。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经站,徐可银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县、镇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保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办公经费和车辆保障。各村要将这项工作摆上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农经站牵头,负责领导组日常工作;水利站负责四位一体、垃圾设施、自来水、河道整治工作;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建筑垃圾、破旧房屋、违法违章建筑整治工作;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绿化、改厕工作;安全环保服务中心负责工业污染源处置、协助兽医站负责养殖粪便直排整治工作。

(二)强化工作指导,提供技术服务。根据各地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各成员单位既要整体联动,切实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又要主动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重点问题现场会办、协调制度,简化程序,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改进服务、提高效率上狠下功夫。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三)注重政治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所需资金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对列入整治范围、全部完成整治任务的行政村,省、市财政对每个行政村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县财政对通过省验收的行政村给予每个村5万元的补助资金。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30%左右用于村庄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