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环境整治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9 05:36:00

村庄环境整治现状调研报告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突出以生态文化走廊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清洁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绩。

一、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现状

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共涉及公路沿线的5个村、835户农户、2000多人。自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县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合力共建,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做到了规划科学、组织有力、行动迅速、效果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纵深推进。

(一)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县生态文化走廊创建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工作专班,建立了各项会议和工作制度,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考评办法等,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还采取主要领导经常巡查、召开会议进行督查、组织各界人士不定期视察等形式,强力推进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

(二)规划科学合理。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作为创建工作的“龙头”,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选择浙江大学亚欧规划设计院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沿线8个重要节点进行了精心设计,同时分别编制沿线各村环境整治规划、绿化体系规划、景观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创建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部门配合密切。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的各责任单位按照分工要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动协调,主动服务、全力支持,积极争取、落实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各部门建设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顺利进行。

(四)主体责任明确。明确鸣凤、花林寺镇政府及沿线五个村和835户村民为建设主体。各建设责任主体在进行规划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坚持把发扬民主、尊重农民意愿贯穿到创建工作全程,充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对工程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分户造册,严格资金预算、公示公开、阳光操作,形成了全民创造,创建为民的良好氛围。

(五)督办检查及时。在行政督导上实行专班运作,分段负责。县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办与落实。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细节指导,统筹协调县直各部门,采取跟踪督查、专项督查、细节检查等方式,督责任落实、督工作进度、督薄弱环节、督建设质量及效果,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通过各项措施,强力推进建设,目前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沿线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花红柳绿、四季长青,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周边地区的一直好评。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创建提升了人气、改善了形象、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已逐步成为绿色通道、文明走廊、休闲干线和生态小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渠道不宽。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县财政和各帮扶单位拿出了大量资金,乡镇和各村也在想方设法筹集创建资金,但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同时再者,创建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后期日常保洁、垃圾清运、设施管护等长效管理仍需要不断地注入资金。而从目前情况看,县财政拨付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离创建工作的推进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不少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弱,农民也不愿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自己全额投资创建。可以说,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一大隐忧。

(二)环境整治不够彻底。主要是集镇和创建村庄的环境卫生保洁坚持不够,垃圾的清运不够及时、干净;乱堆乱放、乱牵乱挂在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很多地方的栅栏爬满青藤,栅栏内杂草丛生,没有及时清除,创建成果因此未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三)建房布局不够合理。以前公路修建时的多处改线和公路沿线农民建房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致使农户建房沿公路形成了线状分布的现象。由于沿路建房缺乏规划、占用耕地、乱堆乱放,既不利于省一级道路的行车安全,更不便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给创建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再加上村庄整治涉及面广、战线长,建设业务指导和长效监督管理必然要靠乡镇来完成,而乡镇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做这项工作,显得被动。

(四)用地矛盾比较突出。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农民产业发展是核心。建设就要用地,如整村公益性公墓工程的建设,用地又比较集中,村集体又没有公山公林,完全靠征地征山,大大加大了建设成本;农民的农家乐产业发展用地与土地政策的冲突也是限制农家乐做大做强的瓶颈和难点。

(五)地方特色不够鲜明。村庄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利民工程,不单单是简单的村庄环境清洁卫生、村级道路修建、绿化植树等单项整治,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村庄的特色,找准村庄的发展方向。就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需要在建设档次上下功夫、做文章,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全国领先。

三、对策建议

开展村庄整治,表面上看改变的是农村面貌,优化的是农村环境,而事实上触动最大的是农民的观念,影响最深的是村民的意识。结合我县村庄整治工作现状,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打造出一批最贴近远安农村实际和符合农民利益的现代新农村。

(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整体统筹、分级预算”的原则,明确县、乡镇两级财政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分别将相关经费列入县财政和乡镇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县级财政要继续对农户接线道及门前稻场硬化等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在保洁管理上,加大卫生保洁队伍工资的拨付力度;乡镇财政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认真制定和落实创建工作预算;继续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发动部门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认真借鉴修建通村公路的经验,号召在外乡亲、成功人士积极开展捐资援建活动;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于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农民是创建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从长远看,最主要的还是应当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农户投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化解创建工作的资金瓶颈制约。

(二)加强管理维护,巩固创建成果。一是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强化对各村的监督检查,加强保洁员的管理,强化其责任意识,推进卫生保洁工作的经常开展。要尽快引导农户清理栅栏内的杂草、长藤,让创建美景“显山露水”。特别是在当前秋收来临之际,要加强文化走廊的保洁管理,引导农民快打快收,防止乱堆乱放乱晒问题出现。二是巩固公共设施建设成果。沿线设置的垃圾桶、集并房、栅栏、行道树等由所在镇、村、农户逐级落实维护责任,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设施建得成、长受益。

(三)加强建房管理,规范民居布局。加强落实生态文化走廊沿线居民建房的管理,对新建住宅的必须进入规划的居民点,把现在的线状布局按规划向集中、组团方向发展,同时探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问题。在用地问题上,要积极探索和借鉴外地发展的先进经验,鼓励村集体以租赁等的方式盘活土地资产,增加集体和农户的土地收益。

(四)加强引导教育,转变农民观念。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引导农民树立主体观念,通过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制订村居民公约、评选“十星级”农户、开展文体活动、落实义务监督员等多种形式,逐步使农户充分认识到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对于美化环境、改善生活、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好处,从而把生态文化走廊创建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实现农户自建、农户管理的工作格局。这既是搞好创建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创建工作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扩大和延伸的根本所在。

(五)提升创建档次,彰显地方特色。石头店集镇突出远安“南大门”绿色生态特点,重点抓好绿化地标处和集镇沿线绿化,建成集镇标识,对集镇沿线商户出店占道经营开展整治,规范广告设置,加强镇容镇貌管理,保持美观、和谐的景观效果;木瓜铺村龙潭河段突出“农家乐”特色,重点抓好沿线“农家乐”经营示范户建设,引导“农家乐”统一区域品牌、统一门牌编号、统一服务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评星内容,在配套设施、环境卫生、服务质量等方面提档升级,组织开展“农家乐”评星定级活动,组建“农家乐”协会,集中开发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业;花林寺村马家畈段突出新居新貌特色,重点抓好沿线民居的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引导居民按色彩统一、风格一致、整齐美观的要求统一房屋外墙和屋顶颜色,鼓励农户在房前院内大量栽花植草、摆放根雕盆景,丰富和提升文化品位;汪家村突出城郊庭院风光特色,重点抓好庭院经济发展,引导农户开展庭院环境整治,大力开发集特色种养、经济林木、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庭院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