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诗歌十篇

时间:2023-04-10 09:21:02

革命烈士诗歌

革命烈士诗歌篇1

三月,最令人向往的日子。

人们总是不会忘记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

看烈士事迹,学烈士精神,踏上红色之旅。

看到了吗,聆听了吗,感受到了吗?

革命烈士的英勇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烈士陵园前,我站着留了影,

此时此刻,我心潮涌起,

我们能否踏着先烈足迹?!

我们能否把红旗扛起?

一种激昂,一个振奋,

一种思索,一个问题。

上幼儿园的时候,

我从父母、老师嘴里知道罗世文、车耀先事迹,

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

深深根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上小学的时候我认识了“小萝卜头”,

他与我们一样大的年龄,

做的事迹是那样壮烈。

我还从书本上读到革命先辈,

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明天,

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可歌可泣。

今天,我在“小萝卜头”雕塑前,

依然感到他的少年英姿,

他在沉着的思索什么?

难道他感到自己幼稚?

我反复读了“狱中八条意见”,

仿佛看了先烈们鲜红的血迹。

在牺牲个人利益及生命的时候,

我们能不能象先烈一样无悔无怨?

现在,进行现代化建设,

我们怎么样实现先烈的遗志?

面对先烈,我感到,

作为一个普通党员,

我们应该举起民族振兴的大旗!

告慰先烈,

我们正在经历新的壮举!

栉风沐雨不辞苦,

改革路上谱新曲!

我们用生命,

革命烈士诗歌篇2

经过在班级里组织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全班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资料,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大家整理的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主题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主题总结一

一、活动目标:

经过在班级里组织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全班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资料,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二、活动形式:

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围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的主题,结合各班的特色,经过演讲故事、相声、诗歌朗诵、演讲、自由发言,歌曲等形式,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活动过程:

a:敬爱的教师b:亲爱的同学们(齐)你们好!

a:又是一年清明节,今日,我们全体师生,带着浓浓的敬意在那里,缅怀新中国的英烈!

b: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a:无限哀思无限情,清明时节祭英雄。

b: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a: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新中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b:六年二班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主题队会合:此刻开始!

1.a:是谁,使天空变得晴朗高远是谁,让大地变得色彩斑斓是你们,解放军叔叔们!请欣赏诗朗诵——《清明节,我们走向绿色的山坡》。

2.《红旗一角的故事》

b:热血,浸透了红旗的一角;红旗,像热血一样鲜红。请欣赏诗朗诵——《红旗一角的故事》

3.《感恩的心》

a:是谁,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是妈妈;是谁给了我们知识的甘露是教师;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党,是祖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其实,我们应当感激的人太多太多,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请欣赏手语舞蹈——《感恩的心》。

4.清明成语大串联

b: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清明的小雨带来新一年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此刻来个全班成语大比拼,看谁的成语积累最多。我先说一下规则:我们就用清、明、春、天四个字做比拼,成语中只要有其中任意一个字就算数,由-------开始计数以正号为基数看谁说得多,每个人只能说一个轮回,每两个成语之间停顿不能超过五秒钟,要连续说,每次停顿全班为他倒数五四三二一。请教师控制时间以十分钟为限。好!此刻开始!举手!

5.《吃水不忘挖井人》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将自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他最可爱的人民。下头请听毛主席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6.《烈士永存,丰碑永存》

b: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烈士无限的憧憬;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英灵已逝,精神永存,请欣赏诗朗诵——《烈士永存,丰碑永存》,表演者:

a:历史将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我们这一代人,

b:今日,我们以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名义承诺:

a;我们胸怀祖国,壮志凌云,学习英雄无私无畏的志气,

b:我们不怕风浪,争做蓝天雄鹰,学习英雄战胜困难的勇气,

合: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告慰烈士忠魂!

合:六年二班班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主题队会到此结束!

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主题总结二

一、班会目的:

1、培养学生搜索、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本事

2、经过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加有关现代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3、提高对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感情和社会职责感。

二、会前准备:

1、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录音机、音乐磁带。

3、相关道具。

4、串联词

三、主持人:

四、班会程序:

1、班主任致辞

2、主持人导入并宣布班会开始

3、诗朗诵《碑林》

4、讲述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李大钊事迹)

5、诗朗诵:《祖国——我心中的歌》

6、演讲:《我站在国旗下》

7、演讲:《缅怀烈士,立志成才》

8、歌曲:《感恩的心》

9、朗诵:《升旗台》

10、大合唱:《明天会更好》

11、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并请班主任总结

12、班主任总结

班会过程:

1、班主任致辞: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黑板的文字时,我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缅怀先烈,立志成才。(这个话题既古老又年轻)这个词汇自诞生以来,就显得那么圣洁,那么崇高。回首往昔,我们伟大的祖国,曾有过空前的繁荣、极度的辉煌。但她的身上也铭刻了千年的坎坷,百年的屈辱(忧伤)。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民族的盛衰、国家的兴亡,如长河波涛,变幻起伏。而我们的祖国历经了诸多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却能够在屡遭挫折后又屡次崛起,在数经劫难后又数度辉煌。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无数个为她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生命的仁人志士、圣贤英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更不能忘记他们!因为是他们给我们创造了今日幸福完美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的祖先已走进历史,我们的父辈也已两鬓染霜。历史的重担不容选择地放在了你们的肩上。珍惜宝贵的时光,扬起信念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祖国未来的期望就寄托在你们的身上!

(下头班会正式开始)

2、主持人:

今日是一个心雨纷飞的时节

今日是一个心灵濯洗的旅程

天空垂泪送来凉风习习

大地呜咽悲叹先烈英灵

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完美幸福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历史不会忘记你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你们。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有着空前的繁荣和极度的辉煌。

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仅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

舞蹈《血染的风采》

(诗朗诵《碑林》)

3、主持人:

历史的钟声敲打驿动的心灵、先辈的流血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片晴空。

时代的脚步追赶着和谐礼貌、英烈们的牺牲是为了让我们拥有锦绣前程。

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它挺拔的栋梁;

一个不朽的民族必定有支撑她的脊梁。

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留下了光荣传统。

我们的先辈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创造了现代礼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铸就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无数的革命前辈正是在它的感召下走上了救亡兴国的征程!

(学生讲述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动人事迹)

4、主持人:

近代的百年风云,是一段发聋振聩、荡气回肠的民族救亡史,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五星红旗已高高飘扬了半个多世纪。

昨日的阴霾已然消散,今日所处的是习习春风艳阳天。

作为之后人,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当继承先辈的遗愿,化救国之心为报国之志,把握今日,开拓明天!

(学生朗诵散文诗:《祖国——我心中的歌》)

5、主持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一首《满江红》道出了古今多少中华赤诚儿女的拳拳报国之心。下头请张磊同学为我们演唱一首歌曲《精忠报国》。

(学生演唱歌曲《精忠报国》)

6、主持人:

我们不会忘记近百年来为振兴中华而苦苦奋斗的仁人志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忠骨,辛亥革命殉难烈士的英灵。

五四运动的豪杰,万里长征的奇迹,百团大战的炮火,横渡长江的声威……

我们的先辈用他们跳动的青春音符,奏响了回荡神州的《义勇军进行曲》。

用他们如火如荼的人生,换来了高高飘扬在祖国上空的五星红旗!

(学生演讲《我站在国旗下》)

7、主持人:

每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每当高亢的国歌响起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振兴中华的使命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

先辈的精神要在我们身上焕发,先辈的遗愿要由我们实现!

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有拳拳爱国之心,有殷殷报国之志。

我们曾为祖国的辉煌而自豪赞叹;

我们曾为过去的屈辱而满腔愤怨。

我们发誓决不让不光彩的历史重新上演!

(学生演讲《缅怀先烈,立志成才》)

8、主持人:

感激明月照亮了夜空,感激朝霞捧出了黎明。

感激春光融化了冰雪,感激大地哺育了生灵。

感激母亲赐予了生命,感激生活赠友谊亲情。

感激苍穹藏梦想梦幻,感激时光常留永恒公正。

(学生演唱歌曲《感恩的心》)。

9、主持人:革命前辈们出生入死,汇集成拯救中华的铁流。尽扫笼罩在中华大地上的污泥浊水,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宏愿。先辈求索的美德需要我们发扬,时代供给的机遇需由我们捕获。祖国复兴大业已赋予我们前无古人的重托。重视今日的学业,珍惜宝贵的年华,用我们的青春才智描画祖国未来的期望之花!

(学生演讲《不负众望》;舞蹈《舞动的青春》)

10、主持人:

昨日是今日的历史,今日是昨日的基石。

明天是今日的展望,明天是今日的辉煌。

向着完美的明天奋进,完美的明天就是我的梦想!

(全体学生合唱《明天会更好》)

11、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班会在深沉激昂的言辞中,在和悦美妙的歌声中就要结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我们又怎能忘记!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让我们去拼搏,去追赶,用心血和热汗,栽植期望的奇葩,用豪情和信念点燃梦想的烈焰。用才华和智慧,编织成才的花环,用我们的双手,托举起祖国完美的明天!

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主题总结三

一、活动目的

经过缅怀革命先烈,追忆他们所体现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革命精神教育,让学生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我,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设想与构思

将革命精神、现实社会及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首先,经过革命影片将学生带入革命战争的情景,感受革命先烈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以及英勇无畏等精神;其次,经过小组不一样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受到感染教育;然后,经过现实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时代英模的无私奉献。联系自我,从小事做起传承发扬革命精神,从小立志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

三、活动准备

1.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的资料或书籍进行阅读,准备革命诗歌、宜兴地区革命先烈故事、演讲、手抄报等。

2.在班长协调下,各小组根据本组搜集的资料的特点,准备有特色的汇报形式。

3.教师搜集影片,图片,资料,制作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影片导入,引出革命精神

1.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

2.出示课件精彩文字: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吧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落叶树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指名读,齐读最终口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纪念这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田汉写下了《国歌》,听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看课件听音乐起立唱国歌。

宣布:《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德育活动此刻开始!

设计意图:经过革命影片谈感受和唱国歌将学生带入革命战争的情景,感受革命先烈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以及英勇无畏、坚强斗志和不屈等精神。

(二)小组汇报,走进革命精神

1.课前同学们分组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做好了准备,下头就来汇报一下。

(1)革命诗歌诵读。

(2)延庆革命先烈故事。

(3)演讲。

(4)手抄报。

(5)图片展。

(6)唱歌。

2.正是因为先烈们的英勇斗争,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精神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搜集准备和不一样形式的展示中,深深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并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从而产生要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的意识。

(三)联系社会,体悟革命精神

1.告别那个战火纷飞多灾多难的时代,中国人民迈进幸福的21世纪,当人民的财产受到威胁,仍然涌现了一批批具有革命精神当代英雄。看课件,播放抗震救灾精彩图片。

(1)看图片让同学用简单的话资料。

(2)看了这些图片,听了学生的介绍,你在他们身上找得了什么

2.教师及时总结,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这些就是革命精神。其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些也是革命精神。

经过回忆雪灾地震的感人情节谈感想,让学生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时代英模的无私奉献。让学生了解到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这些就是革命精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些也是革命精神

(四)研讨体验,践行革命精神

1.出示课件:青岛小女孩杜瑶瑶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爸爸,妈妈久病卧床不起,多么令人悲痛欲绝的家庭呀!杜瑶瑶应对严峻的考验,她没有向噩运屈膝下跪,而是顽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她也曾摔跤,也曾哭泣,可是,懂事的她多次从风雨中,从泥泞中爬起。惊人的是,这个娇生惯养的独生女,不但担起了家庭重担并且劳动学习两不误,多才多艺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评上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你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2.举例说说你的小伙伴身上继承了哪些革命精神

3.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怎样弘扬革命精神

经过联系自我的生活实际,体会学生身上所发扬的革命精神,并向身边的人学习,从而强化传承革命精神的意识。

(五)总结升华,发扬革命精神

同学们,经过这节德育活动课,我们更了解了革命精神。让我们,从小立志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放音乐,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全体学生右手握拳,拳在头侧。教师领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少先队员回答:“时刻准备着!”

宣布:《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德育活动到此结束!

革命烈士诗歌篇3

又是一重山;

越过一条河,

又是一条河;

从城市到乡村,

从乡村到城市,

我们踏着坚实的脚步,

……”

这是“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的团歌,这首歌的作者就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的江上青烈士。

“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江上青烈士是从我们仪征扬子学校走出去的一位英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江上青和陈素、江树峰、韩北屏等同志组织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编写团歌,画宣传画,演抗日剧目,写抗日文章,做抗日演讲,一路北上,经仪征、合肥、六安到达浠水,向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在革命中遭到反动武装伏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这天上午,仪征市“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暨“英雄中队”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在扬子学校隆重举行。我们鸿雁小记者团在大队辅导员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扬子学校参加活动。

我们先来到会议室,观摩了扬子学校“沿着江上青的足迹・誓为烈士添彩 ”主题队会。会场响起了激昂的队歌,仿佛几十年前英烈们的英豪之气仍在,令我们感触万分,热血沸腾。随后,扬子学校的队员们又为我们讲解了江上青烈士的详细资料及感人故事,我们听后热泪盈眶。

庄严的授旗仪式开始了。领导授旗,各学校代表上前接旗,我们记者团中的张鄢煜代表实验小学接旗。授旗仪式振奋人心,这是烈士精神的传承,是中国精神的传承!

授旗仪式结束后,我们向江上青纪念馆走去。在纪念馆里屹立着江上青烈士的铜像,一副眼镜戴在轮廓分明的脸上,英气逼人,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他当时可是全校公认的最年轻最有才华的老师呀!为了革命那么早就去世了。红漆大门两旁悬挂着江上青烈士“拼将瘦骨埋锋镝,常使英雄祭血衣”的诗句。馆内陈列着反映江上青烈士革命生涯的珍贵史料,一幅幅图画、一张张照片、一句句诗词,再现了他满怀报国之志,以笔为枪,不屈抗争,不怕艰苦,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团结抗日,最后赤子报国,壮烈牺牲的光荣一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烈士的革命风范和崇高精神,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革命烈士诗歌篇4

为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特组织本次活动。

组织者:大队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

时间:4月5日

地点:**烈士墓

人员:全体师生

大队长:各中队整队,报告人数。(立正报告大队长,我**中队应到少先队员**名,实到**名,报告完毕。稍息)(全体立正,报告辅导员老师,半城子小学少先大队应到少先队员**名。实到**名,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暨清明节扫墓活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请您批准并参加我们的活动。)

大队长:**小学少先大队缅怀革命先烈暨清明节扫墓活动现在开始。

第一项、出旗,全体敬礼。(出旗音乐)

第二项、唱队歌。(音乐磁带)

第三项、活动开始,有请主持人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站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点亮了中国的天。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回首过去。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第四项、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放音乐)(哀乐)

第五项、向革命烈士默哀。(放音乐)(哀乐)(默哀毕)

女:历史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男: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

女: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怎能忘记!

第六项、向革命烈士献诗:《我的自白书》、《就义诗》、《囚歌》。

女:我们今天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精心的培养。更离不开关协领导的关心爱护。

第七项、请县关心下一代协会领导讲话。

女:历史将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找们这一代人,

男:今天,我们以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名义承诺。

第八项、烈士墓前的宣誓:

以革命先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以您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心。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辉遗志,发扬光大革命传统,精诚团结,开拓创新,我宣誓,我要诚实做人,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我学校,努力学习;爱我中华,立志成才。

宣誓完毕

男: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

女:我们要加强自己道德文化修养,努力成为老一辈革命家所期望的“四有”新人。

男: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

女: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

合:我们要让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男:青山埋忠骨

女:史册载功勋

合:革命先烈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第九项、请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是4月5日清明节,我们全体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王波革命烈士墓前缅怀这位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在党的领导下,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以碧血丹心谱写了革命的一面面光辉旗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和革命事迹。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活动,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第十项、呼号。(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队员:时刻准备着!)

第十一项、退旗。(音乐)

第十二项、清明扫墓活动到此结束。

安排学生向革命烈士敬献小白花。

附:

《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囚歌》

作者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革命烈士诗歌篇5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的选择,体会诗歌两个“自由”的内涵。

作者

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的创建者之一。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导入课文

1941年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无理扣押后,被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一年多后,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到重庆后,当面劝他\''''悔过\'''',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直到1946年才在中国共产党的营救下释放,可是,一个月后,他同夫人一起坐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而牺牲,为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就是叶廷在狱中写的诗歌。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内容分析

1.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

叶挺同志不畏高官厚禄不畏严刑拷打,最后他写的这首诗由狱中难友传唱。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第一节

2、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答:“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答:“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过渡:这一节诗揭露了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第二节诗。

4、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怎样的回答?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5、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的“自由”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6、作者要什么样的自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过渡: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我们来看第三节。

第三节诗

7、自由读第三节。找是什么支持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

是“地下的烈火”也就是革命的烈火,即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8、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说说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9、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

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自己连活棺材一齐烧掉,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10、叶挺将军想要自由么?叶挺将军能要自由么?

答:第一小节:能,不能;第二小节:想,不能;第三小节:不能,也不想。

革命烈士诗歌篇6

1.实施背景

红色资源的开发对于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市民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物质基础。为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市民群众的教育作用,保税区(金港镇)以整合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红色景点修缮为切入点,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以史为鉴,资政育民,让广大市民群众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中锤炼思想,坚定信念;让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在新的实践中传承和发展,打造具有金港特色的活动品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2.主要做法

作为张家港市爱国主义教育的轴心地和主讲堂,区镇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境内共有香山烈士陵园等15处革命遗址,2010年又着手成立了金港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集聚了一批熟知金港革命历史的文学创作者。近年来,区镇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挖掘,进一步挖掘和包装香山红色文化,初步建立了“红色教育资料库”,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了全市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的大讲堂和主阵地,构建了区镇市民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新亮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基地,筑红色阵地之“基”。

近年来,区镇对全镇境内的红色基地进行了普查。据统计,区镇境内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东山村文化遗址、香山烈士陵园、双山渡江战役登陆纪念碑、茅学勤烈士故居旧址所在地、孙逊群烈士故居旧址所在地、后塍农民暴动纪念地等十多处。为了充分发挥红色基地的教育作用,区镇进一步加大了对硬件设施的改造力度。如在南沙,对东山村文化遗址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在后塍,建设以革命烈士茅学勤名字命名的学勤广场;在双山,重建了双山渡江战役登陆纪念碑。与此同时,区镇还进一步加大对香山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将香山建设为集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既有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又能寓教于游,成为金港对外展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区镇还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挖掘,安排专人进行深入走访调研,不断丰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软件信息。经多方努力,凝聚了各方心血和智慧结晶,2011年区镇精心出版了以传诵金港名人、深挖人文底蕴的人文传记——香山文化丛书,一经推出就广受热捧,为进一步传诵金港历史、提升金港影响创设了载体。

二是设课堂,固红色思想之“本”。

近年来,区镇通过开设“红色教育”课堂进一步提高区镇市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东山村文化遗址被评为“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众多大型墓葬的揭露和大量玉器的出土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南沙办事处成立了文物展示馆,充分发掘其蕴含的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打造广大群众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党员群众,区镇在全镇各分党校开设了“红色讲坛”、利用党支部会议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邀请老党员为广大党员讲党史、上党课。目前,区镇已开设“红色讲坛”40余场, 2000余名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另外,依托香山烈士陵园广泛开展了红色祭扫活动。针对广大青少年,区镇先后举办了茅学勤革命事迹宣讲会、纪念张国珍牺牲七十周年专题报告会等,向广大青少年介绍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区镇还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组织青少年走进香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学生游览香山风景区,在游玩中加强对藏军洞、烽火台等军事文化遗址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未成年人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广泛动员区镇各中小学校组织了看“红色书籍”、观“红”、唱“红色歌曲”、上“红色课堂”、诵“红色经典”等系列主题教育内容,开展了“读红色书籍,访红色历程”征文比赛,发动未成年人用手中的笔抒发爱党爱国情怀,歌颂幸福和谐生活。各村、社区也紧扣红色主题,举办了红周、“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未成年人党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2011年清明期间,区镇宣传文明办专程整理出版了“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献给全镇青少年的一本读物,书中精选了孙逊群、茅学勤等保税区(金港镇)的22位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收录了35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让广大青少年从书中了解家乡历史,寻访红色历程,激发和培育以爱家乡爱祖国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针对新市民,区镇的香山风景区、香山烈士陵园、东山村文化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均采取免费开放的形式,让区镇的新市民也能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

三是抓载体,铸红色活动之“魂”。

近年来,区镇以“我们的节日”、“七彩假日”等活动为契机,以“红色教育”为主题,举办了形式创新、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力地彰显了区镇的传统文化。同时,区镇还每年都举办一届香山文化艺术节,内容涵盖开幕式、“相约金港、唱响未来”新市民歌手大奖赛、“古韵今风”中华诗文经典诵读等特色文化系列活动,以多种表演方式生动展示了金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区镇上下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此外,2010年区镇还编辑出版了《江南水乡 人文金港》文化丛书并向市民免费发放了500册。丛书设《香山故事》、《香山游记》、《香山墨影》三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市民介绍了香山景点,讲述了香山传说、展示了香山文化,充分挖掘梳理了香山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金港文化精粹。2011年,区镇重点策划了以“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由区镇党委、区镇文联主办一场“以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清明”大型红色诗歌朗诵会,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征集经典红诗共计13首,其中市镇两级自创4首,多方举荐以市电视台、市电台、江科大学子和南沙中学学生为代表的30余名优秀诗歌朗诵选手,活动设在人流集聚的香山公园,紧倚香山烈士陵园,一首首红色诗歌经过朗诵者极富感染力的现场演绎,引得市民群众争相围观、博得阵阵掌声,除了诗朗诵,会上还有革命歌曲联唱、舞蹈等节目,并将朗诵诗集编印成册免费发放,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为清明节系列活动营造了声势。2011年区镇举行的“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红色主题系列活动,一举荣获苏州市“我们的节日”创新奖,并列为重点扶持项目。2012年4月1日,作为向“保税区建区20周年 张家港建县50周年”献礼的重要活动之一,区镇再次举办了第二届红色诗歌朗诵会,2012年红诗会在诗歌选编上有了新的创意,在节目编排上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当日全市诸位优秀朗诵者的精彩诠释,再一次给全体参与者带来了一次全新的红色精神洗礼,让广大市民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传统教育。

四是树典型,争红色传人之“先”。

依托区镇红色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创先争优活动的形式和载体,近年来区镇广泛开展以“举红旗、树榜样、扬红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助推了区镇创先争优活动再掀高潮。一是树榜样,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每年都开展双十佳评比、优秀共产党员评比,其中“五心五助”道德标兵评比已开展了第三届,2012年有四名推荐者一举荣膺张家港市十佳好人称号,“五心五助”关爱品牌更是在近百个候选文明品牌中脱颖而出夺得张家港市第二批文明服务品牌提名奖,掀起一股“感动金港”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道德旋风,同时也积极引导了广大党员自觉学习先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扬红色,切实加大典型宣传。区镇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区镇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利用《保税区(金港镇)新闻》开辟“张家港精神再教育再弘扬再实践”、“先锋颂”等专栏、专题和专版,在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广大干群之间逐步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主要成效

区镇通过加大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并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让市民体验了红色生活,感受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优化了人文环境,培育了民族精神、陶冶了群众情操,提高了居民素质,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区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巧借天时,系列活动受重视。

将红色教育作为提升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区镇作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独特优势,同时活动设计巧妙与“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建党90周年等大型主题相互融合,历年来都得到了区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11年重点策划的以“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一经推出就获得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肯定,纳入了市级“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议程,上级部门亲自审核修订活动方案,亲自落实相关部门职能,市文联等相关上级部门出面,各部门群策群力,举全市之力为朗诵会搭建了优质平台,为确保清明节红色教育系列活动档次做高、品牌做大、影响做深打下了最为关键的基础。

二是深挖地利,红色资源创活力。

区镇将红色教育作为市民教育的主旋律,一方面基于全镇红色资源全市领先、红色底蕴得天独厚的优先考虑,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更大影响更新创意更具活力的载体形式,进一步用足用活红色阵地,做优做亮红色文化。经过近年来红色教育系列活动的深入推进,区镇在塑造红色资源品牌、释放红色教育活力、提升区镇人文品位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革命烈士诗歌篇7

清明节的一天,天阴沉沉的,还下着霏霏细雨。我们高举着队旗,拿着花圈,怀着悲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到六峰山脚下祭扫烈士墓。

来到烈士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银白色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雄浑有力的黑体大字。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一排排傲然挺立、苍翠欲滴的松柏下显得格外庄严。听了雄壮的《国际歌》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默哀的那一刻,我把小白花放在自己的胸前,看到胸前那鲜艳的红领巾,再看看那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无限哀思涌上心头。这时,我仿佛看到在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里,在豺狼当道的黑暗年代中,一个个革命烈士在战场上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革命事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时,我的耳边仿佛震荡着激烈的枪声,眼前萦绕着战斗的硝烟。接下来,我们四年级的同学齐唱《我们的田野》,歌声此起彼伏,我们每个同学仿佛沉浸在婉转动听的歌声当中。最后,几位同学恭恭敬敬地献上花圈,我们也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将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放在了烈士墓前。在一阵阵清脆的爆竹声中,扫墓活动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烈士墓。在离开烈士墓之际,我的耳边仿佛还想起那震耳欲聋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回校的路上,我想对烈士说:“你们安息吧!我们会高举你们的旗帜,继承你们的遗志踏着你们的足迹走,照着你们的样子做,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革命烈士诗歌篇8

大家下午好!

又一个清明节向我们款款走来,今天我们廷亮中学全体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吕梁凤山烈士陵园,共同缅怀先烈,祭悼哀思,告慰英灵。60多年前,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万物此时清洁明净,神州此时浩气充盈。站在烈士墓前,山肃穆,树庄严,我们知道烈士的慷慨捐躯、民族大义值得我们敬仰。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花圈。

站在烈士墓碑前,我们思绪万千,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们的宏伟业绩和英雄事迹。将我们的千言万语化成我们无尽的哀思,献给我们英雄的忠魂。

全体都有,立正、向烈士默哀。

默哀完毕。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我们来到凤山烈士陵园祭扫,旨在“携先烈之浩气,怀先贤之遗风”,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团委书记赵晋国讲话。

同学们,我校领导、老师一直关注进步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目前为止,有180名同学光荣加入中国共青团这个先进的组织。借今天这个庄严场合,我们要进行镇重地入团宣誓仪式。请全体新团员举起右拳,同领誓人冯少怀一起宣誓。

请付子钰同学代表新团员发言。

“无数英雄抛忠骨,华夏盛开清明花”,同学们,今天我们也准备了一些小节目来表达我们对于烈士的追思。

首先请欣赏冯少怀、闫薪宇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感恩思源、面向未来》。

“从昨天走来,革命歌曲的旋律依旧在耳畔回荡,向明天走去,革命烈士的精神依旧让我们荡气回肠”,请欣赏张玥、李羿江、刘宇轩、贾书奕带来的革命歌曲串烧

欣赏雷佳欣、王珊、薛晶晶带来的快板

同学们,我想今天来到这里,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缅怀先烈了,下面请欣赏组诗朗诵《祭奠清明节》。

无论是歌声还是掌声,都传达着我们对烈士的纪念与缅怀,都表达着我们的敬仰与崇拜。请欣赏合唱《凝聚每份爱》

革命烈士诗歌篇9

1898年,失败之后,梁启超被迫流亡到日本。不久,他在日本横滨先后创刊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近代报刊,这是梁启超在不能直接参与维新运动的情况之下,以“文学救国”为目的创刊了一系列的近代报刊杂志。这样,梁启超卷土重来在第二线上投靠文界继续开展爱国启蒙运动。正如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所言的那样:“吾侪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惟此三寸之舌,七寸之管。”毋庸置疑,梁启超选择了文学的道路,以笔舌做武器,从“灌输常识”入手,达到“开通民智”的目的。[1](P182)梁启超创刊的这些报刊不仅对近代中国文坛有影响,在近代韩国文坛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梁启超创刊的近代报刊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基地。其中,在诗歌理论方面,具体来说,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实践是通过在《清议报》上特设的《诗界潮音集》《诗文辞随路》专栏和在《新民丛报》上的“热门专栏”《棒喝集》等专题栏目中发表。梁氏在上述的栏目中介绍国外新诗、登载国内人士的“新诗”及其观点。后来,他整理这些与“诗界革命”有关的论说及其习作并收录在《饮冰室诗话》中,笃而论之,梁氏的《饮冰室诗话》就是在《新民丛报》第4号至第95号上连载过的与“诗话”有关的汇编集。随后,1905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饮冰室文集》之后,中外广为流传。其中《饮冰室文集》传入韩国之后,受到了韩国读者的追捧。究其原因,在近代时期韩国的先进西方思想主要是通过日文、中文转入,而当时韩国文人的第一外语是“中文”,是具有一定的汉文修养的文人,因此,阅读梁启超的文章没有语言上的障碍。梁启超的诗歌主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同情人民疾苦,揭露清政府剥削和屠杀人民的罪行。[1](P186)此外,最为主要的是强调自主独立、赞扬英雄、宣扬爱国志士业绩、尚武精神等爱国思想与强调教育、重视文明开化、宣传新民思想等启蒙思想。可见,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是韩国近代爱国志士传播恢复国权和自主独立思想的最佳著作。这间接地说明梁启超的“诗话”对整个近代韩国诗界的影响。其中,韩国文人申采浩是积极接受梁氏“诗界革命论”的志士之一,而其思想影响具体表现在《天喜堂诗话》的诗论中。下面,我们仔细比较一下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与申采浩的《天喜堂诗话》。

二、中韩两国发动诗界革命

众所皆知,梁启超诗歌作品的成就没有小说那么高。梁启超自己也承认并说道:“余向不能为诗,自戊戌东阻以来,始强学耳。”[2](P52)在《饮冰室诗话》中,他更加明确地表示作诗的难度:“甚至艰辛,往往为近体律绝一二章,与撰《新民丛报》数千言论说相等。”虽然作诗非常“艰辛”,但是不得不作诗。因为梁启超认为“诗歌的一句能顶数千字的论说文”,这种观点是从“诗歌效用论”出发,承认了诗歌这一体裁对读者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虽然作诗很难,但是梁启超非常喜爱读诗歌,他在《饮冰室诗话》第一则中说道:“我生爱朋友,又爱文学,每于师友之诗文辞,芳馨悱恻,辄讽诵读之,以印于脑。”其中“芳馨悱恻,辄讽诵读之,以印于脑”更加具体地阐述了诗歌对读者的作用。这样,梁启超渐渐地把诗歌这一体裁也视为革命的“工具”,并提出“诗界革命论”。具体而言,梁启超在1899年12月25日赴美途中写的《夏威夷游记》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论”的口号。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说:“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梁启超毅然决然地批判当时中国诗坛作诗长期一味模仿古诗的“复古”现象。下面,我们摘取《夏威夷游记》中重要的有关部分:“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盖,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在这里,梁启超简单地描述了未来中国诗歌发展的道路,也显露革新诗歌的雄心。他认为中国的诗界需要像“哥伦布”(意大利的航海家)、“玛赛郎”(葡萄牙的探险家)那样的开拓者。为了创作符合实际和有益于广大民众的诗歌,梁氏认为在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上不得不要革新。中国诗歌开辟新的发展方向,需要“诗界革命”。在近代韩国诗坛方面,申采浩受到梁启超“诗界革命论”的影响发动了“东国诗界革命论”。而申氏的主要观点在著名的《天喜堂诗话》一文中有所体现。申采浩的《天喜堂诗话》是1909年11月9日至1909年12月4日在《大韩每日申报》上连载的富有近代意义的诗论。申采浩1905年在《皇城新闻》做评论员,1906年又在《大韩每日申报》做主笔,此时,申氏在自己工作的报刊上主动介绍了梁启超的诗歌。因此,申采浩做主笔的《大韩每日申报》成为介绍梁启超文章的“基地”。《大韩每日申报》不是单纯地登载梁启超的诗作,而是往往加上评语、评论。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其中对梁启超《书感寄友人》的评论文章:“试将研究泰西哲学家之文字其精思,岂无恍然见大觉之新识乎。”文中重点评论了梁启超诗作在注入“新思想”“新语句”等方面的贡献,以梁氏诗作为标榜,鼓励韩国诗人研究这些欧洲的先进思想。

三、梁启超与申采浩革新诗歌的原因及其纲领

我们在细致地对比分析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论”与申采浩的“东国诗界革命论”之前,先具体地了解一下梁启超与申采浩二人各自发动“诗界革命”的动因及其主要内容。梁启超将革新诗歌的主要动机概括在《夏威夷游记》一文中。如前所述,梁启超在该文中说:“犹欧洲之地力已盖,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他认为中国诗坛的情况也是如此,应该从这些航海家、探险家身上学习追求精神,积极吸收新的“营养”,取国外诗歌的“长”来弥补自己诗歌的“短”。如若不然,梁氏断定中国的诗歌就“诗运殆将绝”了。这是梁启超所说的不得不革新诗歌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与梁启超的文学观有很大关系,梁启超深信文学对国民的“不可思议”之力,因此梁氏通过“诗界革命”引发中国的革命。那么,怎么让中国诗歌重生复活呢?梁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具体提出了革新诗歌的重要纲领:“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在这里,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三长说”,即“新意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论”包括革新诗歌的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内容,为中国诗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而申采浩革新诗歌的语气比梁启超更加强硬,他批判了当时韩国诗坛的风气:“纵观近世我国流行的诗歌,大半是流荡,造成败坏风俗。”[3](P63)申采浩呼吁改良诗坛的风气,应该从革新诗歌入手,因为申氏认为诗歌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甚至诗歌的“文风”能左右一国的盛衰。申氏于1909年11月23日在《大韩每日申报》上发表的文章更加明确地强调了这一观点:“诗盛,国亦盛。诗衰,国亦衰。诗存,国亦存。诗亡,国亦亡。”因此,为了挽救国家命运,他提出了革新诗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些都是受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的影响而产生的。由此可见,梁启超与申采浩从爱国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倡导“诗歌效用论”。那么,梁启超的革新诗歌观对申采浩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梁启超“诗界革命论”与申采浩“东国诗界革命论”的基本纲领之中,主要有以下相对应的字句,见表1:根据表1所示,梁、申在主要观点上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二人的“诗歌革命论”使用的词句虽不同,但是其大部分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仔细阅读申采浩的《天喜堂诗话》,还能找出其与梁启超不同的一面。申采浩基本的观点是排斥写汉诗和采用汉诗风格的,因此革新韩国近代诗歌就是在诗歌的内容、形式、语言方面必须得满足“东国文、东国语、东国音”(韩文)的要求。

四、革新诗歌的内容

1.接受西方先进的近代思想梁启超的“欧洲之意境”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涵盖了政治政策、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等,这种思想成为摆脱“旧社会”的思想武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在大部分传统“旧诗”中很难体现的精神。在宋代、明代已经有人从其他文明古国(印度)引进这些“新意境”的传统,使之丰富了宋、明的诗歌“意象”,历史证明这确实有利于本国诗歌的发展。到了近代,过去的崇拜之国印度变落后了。由此,梁启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欧洲,他在日本流亡时期已经间接地体验了欧洲社会、政治、哲学、科学、医学等的“发展史”。对此,梁启超的思路是很清楚的,宋、明诗歌中所载的“印度思想”,到了近代替换为“欧洲之意境”了。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梁启超认为符合新诗要求或称赞过的诗人和诗作有哪些?在《饮冰室诗话》中,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被誉为“近代诗界三杰”。其中,梁启超提出了新诗中“模范诗”的例子———黄遵宪的《今别离》。通过对《今别离》的阅读,我们可以联想到火车、轮船、汽艇等近代科学观念下产生的新意象。黄遵宪重点描述了离别情绪,尤其是坐火车离开时忧郁的心情。该诗充满了用新意象表达的新意境。黄遵宪在诗中表现了“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正如梁启超所言:“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非常重视“新意境”,积极应用近代的科学概念并在诗歌中成功地输入。梁启超以此给文学家提供了作新诗时的参考“样本”。而这种把西方新事物和文明成果作为表现对象的“新意境”,别开生面,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4]申采浩虽然在“东国诗界革命论”中没有直接提到“新意境”的字句。但是,申氏非常肯定通过诗歌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欲想通过诗歌传播政治、科学、民主、独立等近代精神。申氏在《天喜堂诗话》中主张的与“新意境”有关的观点包括:“如果吾子成为诗界革命者,对《阿罗郎》《宁边卓台》等‘国歌界’改其顽陋,并输入新思想。如此,才能使妇女皆读吾子的诗、儿童也皆革新吾子的诗,从此不恋全国的感情和风俗。”在这里,申采浩认为如果想当诗界的革命者,必须改变当时诗坛上风靡一时的“顽陋”之风气,那么,怎么改变呢?申氏给出了简单明了的答案,就是在诗歌中载入“新思想”。值得注意的是,申采浩一再强调革新诗歌就等于革新国家,当然,从现在的文学观念来讲,虽然这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但是,也不能漠视它们之间某种内在的互动关系。这种比较极端的“诗歌效用论”的功利主义文学观贯穿着申采浩的整个论点。申氏在1909年11月16日发表的“诗话”中更深化了这种观点,他断定所谓的“新意境”就是拯救国家的一种知识,认为“普及新思想等于普及国民知识”。这种知识慢慢积累之后,可以变成国家的实力。由此来看,梁、申二人都深信创作新诗可以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梁、申二人不约而同地主张在诗中输入“新意境”,按照这一思路,虽然申采浩在《天喜堂诗话》中使用了“新思想”一词,但可以推知他所指的“新思想”就是政治、民主、科学等近代思想,正是梁启超所说的“欧洲之精神”。申采浩的“新思想”,实际上是梁启超的“新意境”。

2.体现尚武精神“新意境”除了体现西方近代精神之外,还要体现“尚武精神”。梁、申二人认为欲想启蒙民众,以至恢复国权和自主独立的话,宣传“尚武精神”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对此,梁启超从诗歌中衍生出革新“军歌”的想法,提倡创作别出心裁的“军歌”。他把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在“军歌”中赋予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尚武精神,也肯定了其传播效果。梁启超还亲自创作了表现民族自豪、富有爱国热情的《爱国歌》等具有不落俗套风格的咏史、怀古之作和反映现实人物与事件的作品。申采浩的“东国诗界革命论”也提到尚武精神的重要性。申氏的《天喜堂诗话》创作于1909年,这正是“韩日合邦”的前一年,可想而知,当时已经沦落为日本殖民地的韩国的社会风气。在舆论界从事的申采浩,必须得呼吁近代韩国诗坛的诗人创作富有尚武精神的诗歌,其目的与梁氏毫无二致,都是让国民团结一致,积极爱国,对抗日本,摆脱殖民。申氏从韩国历史英雄的功烈出发,试图激励尚武精神。同时,申采浩介绍与英雄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赞扬战绩、鼓励勇气的,甚至还有安慰战死名将的灵魂的。申采浩认为此类诗歌要广泛流传,所以鼓励民众多阅读:“昔者雩冈寄送《续选》一卷,开读此卷,记载本朝以来之帝王、将相、名儒、通达人士诗。其名既是‘续选’,则必有其前篇……其中,或载有愚温达、乙支文德诸公《出军歌》,又或载有《阳山歌》《会苏歌》等。”在这里,申采浩之所以介绍《续选》,是因为这些诗作的主题或题材与爱国、尚武精神是分不开的。申氏尤其认为歌颂英雄种种业绩能启发爱国之心,因此特别举出了韩国史上名将温达和乙支文德,他们二人分别是高丽第25代平原王、第26代婴阳王时期的名将,都有打败外敌的优异战绩。

五、革新诗歌的语言

1.使用“新语句”梁启超在革新诗歌的语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梁启超革新诗歌的“三长”之中,第二个内容是关于“新语句”的。所谓“新语句”就是“欧洲的语句”及日本翻译的西方书籍中的新名词。梁启超主张积极引进这样的“新语句”。梁氏认为在使用“新语句”的诗歌中,郑西乡的诗歌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郑西乡诗歌中“日本译西书之语句”(新名词)使用得非常自然,甚至认为“天衣无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仔细一看,这些新名词包括民主、政治、社会科学等思想,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推进了诗歌语言的革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和教养水平。而申采浩的“东国诗界革命论”中也有对使用“新语句”的看法。申采浩认为在诗中输入“新语句”能起到启蒙民众的作用。他对当前“新诗”中使用新名词的问题有精辟的论述:“东国诗何为?盖出于‘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3](P63)申采浩所说的“东国”意味着韩国,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韩国的新诗应该用“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来写。更确切地来讲,在韩国的诗歌中,如果要真正地表露韩国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使用韩文来作诗。而且申采浩还纠正了当前误认为自己在创作“新诗”的诗人及其诗作,申氏认为即便使用了新名词,但仍习用中国的“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作诗方式的话,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国”的诗歌,这种诗歌格律、音律是适合汉语的,而从韩文的语言特点上考虑,应该要打破作诗的形式和格律。不然就与“东国诗界革命”的宗旨相违背。再者,申采浩再三强调了使用韩文的重要性。实际上,使用韩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读者群,读者群又应该跟启蒙的对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从民族主义角度去看,作诗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第二,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由此可见,申采浩主张以韩文创作新诗,以韩文来输入新意境和新语句是有一定道理的。

2.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使用口语和俗语在革新诗歌语言方面,梁启超和申采浩二人在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首先,梁启超对丘逢甲的诗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对语言通俗的问题的看法:“其《己亥秋感八首》之一云……皆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而能雅驯温厚乃尔,得不谓诗歌革命一钜子耶?”[2](P30)在这里,梁启超的基本论点是在诗歌中无妨使用“俗语”或“口语”等通俗语言,如果这些“通俗语言”使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诗歌本身具有“雅驯温厚”的魅力,也能让诗歌与民众走得更近,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梁启超也将诗歌的通俗化运动推广到校歌的改良上,在校歌中提倡使用俗语和口语。我们不妨引用一段重要的部分:“今吾国之所谓唱歌,其文之高深,十倍于读本;甚有一字一句,即用数十行讲义,而幼稚仍不知者以是教幼稚,其何能达唱歌之目的。谨广告海内诗人之欲改良是举者,请以他国小学唱歌为标本,然后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2](P77-78)这样,梁启超认为当时校歌的歌词难于课本,因此从校歌的效用来说是“无用武之地”的,往往出现“没有人读懂也没有人听懂”的情况,因此梁启超主张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改写。校歌应该使用最浅层次的语言来作词,直露地表达出其包含之意义。在申采浩革新诗歌语言的观点中,也能找到受到梁启超观点影响的痕迹。申采浩在1909年11月16日连载的《天喜堂诗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革新诗歌语言问题的见解:“诗歌是以陶融人的感情为目的,多宜用国语乎,以国语成句,使妇人、幼儿也一读皆晓之注意。乃普及国民知识有效力。近日闻各学校用歌,即太多杂用汉字……可云:亦是教育界的缺点。”由此可见,申采浩有意地排斥使用汉字,提倡使用“纯韩文”。

六、关于诗歌的风格

1.“古人之风格”与“国诗风格”关于诗歌风格问题,梁启超没有明白的论述,也没有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但是通过阅读《饮冰室诗话》对诗人及其诗歌的评价,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到梁氏对诗歌风格的具体看法。我们不妨引用一段梁启超评价黄遵宪的诗的文字:“时彦中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其集中有《今别离》四首,又《吴太夫人寿诗》等,皆纯以欧洲意境行之,然新语句尚少。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公度重风格者,故勉避之也。”总结上述观点,梁启超对黄遵宪的诗歌是抱着肯定的态度进行评价的,那么,我们不禁会问道:梁启超具体肯定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梁启超所言,黄遵宪的诗就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相对而言,黄遵宪的诗中之所以“新语句”比“新意境”较少,是因为黄遵宪重视诗歌风格。对此,梁启超提到了其中的关键:“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之下,梁启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意境”。究其原因,是因为“诗界革命”在初期阶段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有些新诗“其语句(新名词———引者注)则经子生涩语、佛典语、欧洲语杂用”[1](P155),往往出现除了作者之外旁人看不懂的现象,如果没有注释的话,就完全不明其意。梁氏甚至认为这样的诗人,“然已不备诗家之资格”。因此梁氏不愿意看到在诗坛上涌现“以堆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低质的新诗。梁氏盼望出现二者兼顾的新诗,就是重视“新意境加旧风格”的诗歌。显而易见,如果过多地使用新词语的话,自然会打破中国古典诗歌拥有的音律和格律,不能互相“调和”,也不能创造出一种诗的“气质”。那么,这种气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所言:“理想的风格是读其诗,则宋人风格中之最高尚者。俊伟激越,芳馨悱恻,三复之不忍去也。”梁氏欣赏宋代诗人的风格,认为其诗的气概是“俊伟激越,芳馨悱恻”的,是当时文人值得参考的。申采浩也有针对诗歌风格展开的论述。他曾说过:韩国国诗最合适的形式是“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且申氏认为理想诗歌风格是“国诗”,即传统的国文诗歌。毋庸置疑,申采浩有意摆脱汉诗的束缚,保持国语的音律,认为最合适的就是“国诗国风”。申采浩对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的国诗有精辟的论述,我们不妨引用一段:“帝国新闻曾悬国字韵,购赏‘国文七字诗’或‘七字诗’。此种新国诗体,曰:‘否也,不可也。’英国诗是自有英国诗的音节,俄国诗是自有俄国诗的音节,其他各国诗皆然……又或近日各学校,效仿日本音节,间有制作十一字歌者,此亦制作国文七字诗之类。”[3](P61-62)在这里,申采浩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申氏不能把“国文七字诗”视为“新诗”。究其原因,“国文七字诗”的源头是汉诗的“七言绝句”。对此,申采浩举了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英国诗是自有英国诗的音节,俄国诗是自有俄国诗的音节,其他各国诗皆然。如果甲国的诗以乙国的音节效,这属于是把鹤膝换成凫脚,把狗尾换成黄貂。”简言之,借用汉诗的格律,使用国文的诗是一种“畸形诗”。因此申采浩认为一国的语言有自身的表述规律,不能一味地模仿国外的诗歌风格。因此把“汉诗”和“国诗”分开来了。同样,借用“日本音节”作诗也不过是如此而已,也不能把它视为韩国的“新诗”。

2.积极吸收音乐因素———“歌体式”与乡歌梁启超、申采浩二人都非常关心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问题。音乐对社会、国民的效用是无可否认的。音乐与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反过来讲,诗歌若不能对国民产生强烈的影响,梁启超认为其原因是诗歌与音乐的分离。具体而言,梁启超认为如果音乐固有的“抒感”的方式与诗歌结合的话,对幼儿、妇女、文盲等(启蒙对象)的教育有很大的功效,这无疑对诗歌的发展也有好处,尤其是在思想传播速度、效率、功效等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可见,梁启超认为通过诗歌和音乐改造精神是最见效的,因此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要再犯过去“词章家”犯过的错误。这种观点在诗坛引起了共鸣,作新诗的作家纷纷写起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诗,创作“歌体诗”一时成为社会的风气。而申采浩也对诗歌中的“音乐要素”十分重视,这与上述梁启超的观点极为相似。这些观点见于申氏在1909年12月2日连载的《天喜堂诗话》。下面,摘录一段具体的内容:“古贤儒长者皆好国诗和乡歌,多引活泼之典故,又在花鸟月夕、朋侪会集之际,往往以长吟短唱遗兴,可想其风流。此一道在近来百余年间,但只归荡子淫妓。如果上等社会调修士子,不能作国诗一句,不解吟乡歌一节,诗歌则愈取之一方,人士则愈绝愉快之道。”[3](P69)根据申采浩所言,韩民族能歌善舞,在韩国古代也都有咏唱国诗和乡歌的良好传统。但是到了近代这良好的吟诗传统断掉了。

革命烈士诗歌篇10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首诗是叶挺在身囚牢狱中写的。虽然诗简短,但所体现的精神却深深感动了我,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每每遇到困难,它就给了我无穷的勇气,给了我无尽的力量,使我有信心、能力去战胜困难!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句诗充分体现了一个坚贞不屈的革命者,不,应该是所有顽强奋斗的革命者对真正自由的无限向往!但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决不会为了充当叛徒后获得的所谓的"自由"而向狡猾可恨的敌人投降的坚定决心,从而也让我们看到革命者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我反复读着,细细地体会着,全身心地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了。我仿佛看到了在反动派的集中营里,凶神恶煞的敌人用武力威胁不成,又用"自由"来作为诱饵利诱革命者,在利益面前,革命者们丝毫不为所动,他们高声朗诵着叶挺所写的《囚歌》。这雄壮的声音好像锋利无比的剑直刺那些刽子手们。宏壮的声音在敌人耳边时时回想,反动派害怕了,革命巨大的力量,使他们畏缩了!

难道说,我们坚强的革命者是囚犯吗?不,他们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审判台上公正、严厉的法官。他们威严地站在审判台上,审判那些真正的囚犯--反动派。如果说他们是囚犯!那么他们就是为了革命而当囚犯,他们是光荣的、伟大的。他们为革命而坐牢,是甘心情愿的。正如革命烈士们所说:"为革命坐牢,我们愿把牢底坐穿!"

金钱、"自由"、皮鞭、威胁,敌人用尽了一切的利诱、暴刑都动摇不了那些真正革命者对革命的忠诚;牢门、铁窗,关不住革命者对自由、对光明、对真理的向往。然而那些所谓的"革命者",在敌人鞭子的抽打下,在种种酷刑的折磨下,他们害怕了、懦弱了,最终投降了。有的"革命者"为了一点点的利益,为了那所谓的自由(而实际是苟且偷生),屈服了,但到头来也没有落下什么好下场,被后人唾骂千年。只有这些为革命、真理而决心坚持将牢底坐穿的"囚犯",他们坚定不移,他们继续战斗着,把监狱当成了另一个为真理而奋斗的战场。《囚歌》这首诗就是他们射向敌人的一颗重型炮弹,它就是刺向敌人的一把利剑。

这首诗是成千上万革命者的心声,是叶挺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用鲜血谱写的气壮山河的凯歌!它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战斗激情,充满了对残暴的敌人的憎恨,它不断鼓励人们为革命继续奋斗。我喜欢它,也正因为每每我受到了挫折、遇到困难,它就激励、鞭策我奋勇向前。我喜欢《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