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友情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4 02:12:30

表现友情的诗句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1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痛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诗人。其诗学杜甫、韩愈,追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诗的态度,继承韩愈险怪奇崛的艺术风格。他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写诗求新求硬求奇,善于运用典故,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他把古代典籍中的词语略加转化、铸造,吸收、融合在自己的诗作中,从而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致更加含蓄。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黄诗的这一艺术风格。

此诗是他寄赠好友黄几复的,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黄庭坚身在山东德州德平任上,而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的知县。黄庭坚与黄几复同为江西人,早年交游,又为同科进士(1085年)。二人交情很深,黄庭坚为其写过不少诗作,如《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寄黄几复》是一首浓情厚意的诗作,作者从自己和友人身处两地入手,回顾了两人的交往,叙述了两人当下的处境,赞许了黄几复廉正、干练和好学的品质,并对其凄凉的境况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切和思念。

诗的首联用典,山东德州、广东四会,皆地处海滨。所以诗人首句言“我居北海君南海”,霍松林先生评说此句“起句突兀,用‘海’指居处,见海天茫茫,突显二人相隔之远”,已露两人相隔千里,相望而不能相见之意。此句语出《左传・嬉公四年》中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作者化用此句,却把他与黄几复任职的地点巧妙的结合,毫无斧凿之痕,以示天各一方,音信渺茫,自然引起下句“寄雁传书谢不能”,鸿雁传书为常用典故,表示传递书信(见《汉书・苏武传》)。然而诗人引用它,却用“谢不能”使其传出新意,丰富了诗的张力。我托雁儿为我捎去书信,雁儿却谢绝了。衡阳有回雁峰,传说鸿雁只能飞到衡阳就掉头了,而广东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托鸿雁捎书去也被谢绝,此句将鸿雁拟人,感情涌现。这两句以遥远的距离,音信难通为感情的触动点,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黄几复的深情厚意和相思之苦。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全诗的最精彩的诗句,两句诗在当时就很受人赏识。张耒赞其为“奇语”。两句全用名词,为我们创造出两幅清新而动人的画卷。前者写诗人与黄几复昔日在京城畅叙的豪情,回忆了当年相聚时借酒助兴的良辰美景;后者写两人一别十年,天各一方的另一番情景:江湖飘泊,又有萧萧夜雨,而且掐指算来,独对孤灯已有十年了。“一杯酒”,语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虽是平常字眼,却关连当日朋友京城相聚的轻松快意,与“桃李春风”组合,写尽了阳春烟霞之景,少年得意之态;”十年灯”写两人分离之久,漂泊之苦,再现险恶江湖、夜雨孤灯、深宵不寐的情景。这不禁令人联想起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中的诗句“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来,同时也表达出朋友相互间阻绝不断的浓浓思念与牵挂。颔联两句奇就奇在以寻常语表现了不寻常的人事经历和感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动。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上句说其廉洁,心思用在治病和读书上,无暇理家居,作者化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家居徒四壁立”,以其清贫写其为政廉洁,盛赞友人操行品格;下句说其善治病济民,友人的才干出众。古代以治病喻治国,《国语・晋书》曰:“上医医国,其次救人。”典故“三折肱”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有久病成医之意。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此诗中喻朋友处理政事干练,具有治国济世的出色才干,用不着折断三次,就已经是良医了。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还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的同情。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象友人目前的情景。“想见”回应首句的”我居北海君南海”,写出他垂老之时,唯有读书排遣心中的孤寂。这里是以“读书”暗写友人理政才干,政令清简,无力而治。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则写友人的生活环境恶劣,用“猿猴的哀啼声”反衬环境的寂寥,用“瘴气的弥漫”反衬环境的恶劣,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诗歌以景语作结,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涵其中了。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难以再和友人相聚的无奈。当时南方为瘴疠之地,故“瘴溪藤”是用典型的事物代其居地,从而照应了开头的“君南海”。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2

宋诗派的创作理论不仅浸润于莫友芝的诗歌中,也部分的渗透于他的词作中。本文拟通过对莫友芝《蝶恋花•点窜杜诗》一词与杜甫原诗的比较研究中来窥探其词中的宋诗派特色:

江上桃花禁细雨,水影潜句,却更风姨妒。懒困徐来依弱橹,水光风力俱无主。珍重分明偏引去,惹草萦沙,生怕遮怀住。蜂蝶生情迷着处,伯劳避却蜻蜓误。

此类词,若不研读杜甫的原诗,是很难弄懂的。莫友芝能在浩繁的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选出一首用词体来加以“点窜”,实属不易。笔者特意搜寻出此首杜诗《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先加以研究鉴赏: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吹花困懒旁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赤憎轻薄遮人怀,珍重分明不来接。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劳。

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大历五年(770年)作于潭州,诗人在舟中看见前面岸上的桃树在风雨中开始落花了,引起感慨而写下了这首诗。关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非常值得探究的。清代词学理论家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评曰:“诗之不得不为词也,非独寒夜怨之类,以句之长短拟也。老杜风雨见舟前落花一首,词之神理备具,盖气运所至,老杜亦忍俊不禁耳。观其标题曰‘新句’,曰‘戏为’,其不敢缅背大雅如是”。他认为杜甫这首诗除了不是长短句式之外,其他各方面却很像词,可以区别于一般“大雅”的唐诗。刘体仁称其“词之神理备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鉴赏。

首先是境界的精致细巧。诗中所用诸物都轻灵细小,如“细雨”、“疏篱”、“桃树枝”、“红花”、“蜻蜓”等;描写物情则细腻入微,如“潜句引”、“困懒”、“旁舟楫”、“半欲高”,“萦沙惹草”等;浦起龙《读杜心得》谓之“体物微妙,毫端活泼”。诗中桃花流水,细雨疏篱,沙洲丛草,蜂飞蝶舞,是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

其次是内容上言情,诗中多用比兴手法,说花枝的倩影似乎遭到了居心叵测的“碧水”暗中勾引,生怕自己的花朵被吹入水中,而留下“轻薄桃花逐水流”的嫌疑。这里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出了桃花极为不幸的命运,当她鲜丽芬芳,明艳容光渐渐消歇之时,又遭到风雨的吹打和流水的吞噬,纷飞飘落于荒郊沙洲之际,往日迷恋,喜欢她的朋友则纷纷抛弃她,虽然如此,她仍拼命地想要保持自己洁净美好的本质不被污浊。诗里把桃花比作一个薄命而敢于反抗的女子,以落花喻女子被舍弃流落的悲惨遭遇。这首诗的内容正是通过景物各种微妙细致的比兴,来表述诗人复杂多端的心境意绪,从这一点上看,也包含了词的因素。

再次是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这首诗虚实相间,但虚写多于实写,除了前两句外,其余都是虚写。王嗣的一段话较好的阐明了这一特色,他说:“此诗摹写物情,一一从舟中静看得之,都是虚景,都是设想,都是巧语,本大家所不屑为者,故云戏为新句”。通过奇特的设想和虚拟,并用纤巧尖新之语描绘而成的一幅幅景物画,是现实世界所不曾真有过的,却有含意丰富,巧妙入微,能引发人们许多深意的联想。这种“虚”的表现手法体现的浪漫色彩特别浓厚,这又是词的本质特征。

最后是语言的婉美绮丽,粗看诗中并没有许多华丽的词藻,说他绮丽,不在表面,而丽在骨子里。这得力于作者对“景语”精心的选择和组织,诗中雨是“细雨”,篱是“疏篱” ,水是“碧水”,花是“红花”,还有彩蝶飞舞、蜻蜓低翔的妙姿,花絮萦沙惹草之轻细……都体现了语言的纤美和绮丽。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诗中“景语”的“美”和“丽”是和其“冶情”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水的勾引,风的嫉妒,花的困懒与忧虑,蜜蜂蝴蝶的变心和偷眼蜻蜓的躲避,这种种对景物神形情态巧妙描绘的“景语”都被组织进去,成为表达诗中“冶情”内容的“情语”,从而才更显示了语言的妍美和绮丽。所以人们称此诗为:“纤绮丽,遂为后来词曲之祖”,而这种“纤绮丽”则主要是词的语言特色。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莫友芝的《蝶恋花•点窜杜诗》,就内容而言,是把杜诗句略加修改点化入词体中,未另有新意,然而风格上则隐现“宋诗派”的创作特色。莫友芝师从清代宋诗派早期代表人物程恩泽、祁隽藻,过从甚密。程、祁二人都是有名的考据家,主张写诗要有“性情”、“学识”,莫友芝深谙此道。他们都十分推崇宋代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以杜、韩、苏、黄为师法。陈衍《石遗室诗话》评其诗云:“郑莫并称,而子学人之诗,长于考证。”愈陛云《吟边小识》中说:“莫君近体诗颇雄健……语句奇崛。”“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二而一之”,“以文字为诗,以学问为诗”是宋诗派也即莫友芝诗歌的基本特征。

其一是讲究文字的古奥生僻,把“学问”渗入其中。如词中“水影潜句”,从杜诗“影遭碧水潜勾引”,点化而来。杜诗“勾”,在莫词中则作“句”。《说文•句部》:“句,曲也”。大徐音古侯切,又九遇切,古侯切今字作“勾”,九遇切今字仍作“句”,“勾句”是古今字关系。“勾”, 晋祀后土残碑已见。关于“句、勾”二字在古诗文中使用上的分化,大体在唐宋时期已确定,在此我们稍作考证。

抄写年代与杜甫大约同时(书中避唐中宗李显名讳)的故宫藏唐写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平声侯韵古侯反(gōu):“句,句龙。俗作勾。”去声侯韵古侯反(gòu):“句,检句。亦勾。”去声遇韵俱遇反(jù):“句,词(句)。”显示当时读gōu、gòu时亦作“勾”,读jù则只作“句”。

又中华书局1979年据宋绍兴七十一卷本《白氏长庆集》整理《白居易集》中,读gōu作“勾”,而不作“句”。例如:《自》:“勾检簿书多卤莽”;《酬别周从事》:“眼昏勾押簿书难”;《睡觉》:“世间无境可勾牵”。

此虽不能认定为白氏原用字,但参照《刊谬补缺切韵》,可以认为宋人刻白集之时“句、勾”二字分化已定。同理,杜诗“勾引”虽不能断定为杜氏原用字,但至少宋元以来所刻杜集必如白集作“勾”,不作 “句”。因此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也作“勾”,仇注引常理《薄命篇》“艳花勾引落”、杨德周说“杜云‘影遭碧水潜勾引’,而孟郊云‘南浦花飞亚水红’,得诸家阐明,益见杜诗之妙”,字也作“勾”。仇兆鳌与莫友芝同为清代人,且年代要早于莫友芝,其注杜诗时并未写作“句”。综上所述,可以推断莫友芝不可能有杜诗唐代抄本为据,其词中改“勾”为“句”应属意改,是有意识的用古字,把文字学的“考据”、“学问”之风,引入此词中,使之显得古奥老辣,朴拙厚重。莫友芝的此种作法,实有宋代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之遗风。

其二是褪去了杜诗中鲜丽的色彩和妩媚缠绵的风韵,没有了“碧水”、“红花”、“春寒”、“疏篱”等,也就失去了原作中那迷幽微的浪漫气息,“纤绮丽”的特色被淡化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质朴清劲,浅白简淡的别样格调。

再次是减少了原诗的句数,缩短了句子,没有了杜诗具体细致的描绘。虽是长短句式的词体,读来却反不如原作七言古体诗抒情上的委婉多致,从整体上看,呈现的是一种简约瘦硬的“宋诗派”风格。

其三是淡化了原诗比兴寄托的意蕴,如不参看杜诗原作,仅读此词本身,会觉得内容上隐晦莫测,不太易理解,仿佛有一种哲理隐藏在其中,而似读不出杜甫原有的寄托之意了。

本文所述杜诗与莫友芝词的“奇特”之处在于他们都对传统观念的“反其道而行之”,杜诗明明是七言古体诗,偏“词之神理备具”,“纤绮丽,遂为后来词曲之祖”;而莫氏《蝶恋花•点窜杜诗》虽是词,却偏以“宋诗派”笔法渗入,讲学问,重考据,用古字,对杜诗作“瘦身”性的点窜,粗放了原作细腻入微的精致描绘,减省了绮丽纤的词语,淡化了缠绵多致的情态,变“冶情”为“理趣”,构成一种雅洁古秀、简约清奇的宋诗韵味。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3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上,选取物象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的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

 

【关键词】 王昌龄; 送别;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 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 中的“ 月出寒蝉鸣”、《 送韦十二兵曹》 中的“ 海净月色真”、《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中的“月明见古寺 ”、《 巴陵别刘处士》 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 中的“ 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 ”、《 送刘十五之郡》 中的“ 窅窅含楚月”、《 送魏二》 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窦七》 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 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 、《 别辛渐》 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 送柴侍御》 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崔参军往龙溪》 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 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起,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起,以明月表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

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 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1]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子。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心情,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2.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第一句点出时令是秋天,第二句点出是在洛阳送朋友去鸣皋山(今河南嵩县陆浑山东)。秋天薄雾,蝉声凄清,暮色苍茫,已渲染出离别的惆怅情绪。三、四两句正面抒情,为朋友的离去而悲愁不已,预感到这个秋天将过得多么空虚和无味,可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厚。此诗直抒胸臆,沈德潜评点曰:“生趣。”《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深林,秋水,天高气爽,小船停泊在树林的清阴之中。离别前的欢聚,时近黄昏,二人在水边的浦口钱别,借酒消愁而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夜深不散,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更扰得行者和送者心烦意乱。此诗寓离情于别景,情景交融。反取其意表现最具体的莫过于《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此诗作于诗人任江宁丞时。面对着秋江,眼觑着即将解缆的舟船,朋友即将远去长安,怎不令人伤感!可是,诗的首句却反起,反劝李评事不要为离别而悲伤。安慰朋

友,也是安慰自己;强忍悲愁,不说离情。接着的第二句是顺承,说李评事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必将遇到新的朋友,又将获得新的友情。这些劝慰之词把眼前离别的悲痛表现得更加深挚。后两句更加推进一步;客店饯饮,吴姬当筵,缓歌漫舞,可以把离别的事情暂时忘却,只管尽兴饮酒,任它青枫已堕白露,晓风吹拂残月,分就在眼前,何不趁此良宵大醉一场?这是强颜欢笑之词。此诗以乐景写离愁,把无可奈何的离情别绪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又委婉缠绵。昌龄喜欢景和情相融相生,以景衬情以情如景。如《送万大归长》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这是诗人贬赴岭南途经郴州(今湖南郴州),送别朋友之作。第一句点明时当秋天,万大离桂阳(郴州)去长沙。第二句写离情,说湘妃竹制的弦乐器所奏出的声调,也因朋友的离去而变得哀伤。第三句写朋友越走越远,船过青山越来越小。第四句说自己又见白鹤双飞而忽然消逝,更使诗人无限惆怅。此诗以景结情,韵味悠远。

    3.打破常规,着意在写别后情景.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先实写当前的送别:江楼饯行,尽情醉饮。时当暮秋,正是橘抽成熟季节,那芬芳而苦涩的香气渗人酒楼,给离人的别情平添难耐的滋味。又值秋风秋雨,风吹 雨进客船,倍觉凄凉之意,这秋声秋色更逗起无限的愁绪。接着虚拟别后的思念:朋友离去之后,思念之情日深,计算着魏二的行程,已经到了潇湘之上。魏二在孤独而寂寞的月夜旅途中,也思念诗人。沿途两岸青山里凄厉的猿声,更触着魏二的离情,就是在午夜的睡梦中,他也梦见了自己。此诗跳跃性比较大 ,写当前,又写未来;既写自己,又写朋友;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把相互间的友情,表现得异常深切。如《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首诗是王昌龄贬赴龙标途中,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上一首是从当前的离别而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这一首则完全是虚拟朋友别后的情景,全是想像之词。如同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所说:“上三句历纪其道途,落句想像其景物,乘月听猿,客思所由生也。”第一句不是写卢溪,而是写武陵,因为从卢溪沿沉江北上,必须经过武陵。诗写武陵溪口渡头,停着一条小船,那就是友人乘坐的“孤舟”。第二句不说朋友沿江北行,而说“溪水随君”,意即江水陪伴友人而去,写得水有情意,而自己却不能随友人同行,惆怅之意自明。第三句继续写朋友的行程,他是出洞庭湖而北入长江,沿长江西行经过荆门山,再经过三峡入蜀。第四句是劝慰朋友,不要在月下听猿鸣而忧愁。“(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月下行舟,孤寂悲愁,卧听猿鸣,其情何堪!所以王昌龄预作设想,劝慰友人不要哀伤,可谓体贴入微,友情之深厚自不待言。

    4.不重伤离重慰别。如:《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这是诗人贬赴龙标途中,在辰阳(今湖南辰溪)送朋友去沅陵之作。吴十九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怜。辰阳位于沅江之滨,就在沅江渡口,他们相会而随即又分别,但诗人送别而不言伤离,反而安慰吴十九说:远谪异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兔;待到明春,就一定能重返京城。《周易•屯卦》说:“雷雨之动满盈。”王弼注:“雷雨之动乃得满盈,皆刚柔始交之所为。”孔颖达疏:“万物满盈则亨通也。”望雷雨,就是盼望得到朝廷赦免。再如《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诗作在龙标任上,是诗人为送友去武冈(今湖南邵阳县西)而作。诗中全无 生离死别的情绪,送别而不觉有离伤,反说青山明月无异,何分什么此乡他乡?山水不隔,如在一地,心怀宽广,旷达乐观。后两句翻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及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浦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驰晖不可接,何况是两乡”,用典而不露痕迹。

    三、整体风格慷慨旷达,气格高尚

    王昌龄的送别诗沿用了他边塞诗的一贯风格,虽言送别但丝毫没有戚戚切切的伤感,依然那么豪迈那么大气那么慷慨。离别不言泪,遭贬不失志,没有低沉没有哀伤更没有呜咽。

    1、格调高昂爽朗大气。整体感知王昌龄的送别诗,格调高昂,风格慷慨,不会让人垂泪低泣,爽朗大气,体现在诗句中便是旷达。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1],而现在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还须注意的是,诗歌以明月朗朗作结,实际上也是在赞美友谊的纯洁美好,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不见悲伤愁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2、盛唐气象的体现。不因分别而苦,借分手之际而励志。王送别诗没有凄切之词,没有缠绵悱恻,没有秋雨凄苦,即使诗分手别离也激昂如是。表现出一个边塞诗人的硬气和慷慨,表现在诗句上就是明快。如《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此诗作于江宁任上,是诗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送友之作。陶副使为岭南采访处置使之属官,要从广陵返回南海(今广东广州)。第一句写陶副使从南越(今广东、广西)归来,梦中也想念着海楼,言其归心似箭,引出送别。第二句写二人分别的情景:时在广陵,新月当空,海亭饯饮,秋风送凉,撩起离情别绪。第三句却以宝刀相赠,一扫悲愁气氛。第四句再以功名相许,祝愿陶副使立海战之勋。于是,送别就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如《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据“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此诗作于龙标任上。任五大概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诗人送任五去桂林任职,而以“苦节”相勉。《周易•节卦》说:“苦节不可贞。”后以坚苦卓绝、守志不阿谓之“苦节”。诗人此时依然心忧天下,关心国家,

不予计较个人得失,大气堪叹啊!

    一个字关联一句话,一首诗表现一个人。王昌龄以其边塞的风格创作送别诗,饱含了作者忧国之思,表现了作者慷慨的气度,读完让人心生旷达,心生壮志,心生豪情。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很难寻找的,这种慷慨形成一种诗风,形成其个人的创作风格,表现了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有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切都从这为数不多的五十二首送别诗展现出来。诗,重在一个“情”字,王昌龄把这个“情”字拓展了,深化了,于是我们读来就感到风格是那么的慷慨旷达,气格是那么的高尚。他诗歌中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了盛唐气象中盛唐人博大、宽阔、乐观的胸襟,是时代环境的必然体现。这正是在中国古代生乎其前和生乎其后的诗人,在送别诗中难以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王昌龄便以自己在送别诗上的优秀表现,把唐送别诗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程千帆 、沈祖棻:《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丁国成 、迟乃义:《中华诗歌精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董浩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勾承益:《唐诗感悟》,巴蜀书社,2005年版。

[5]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7]刘迈:《诗海珍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马大品:《历代赠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彭定求等:《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0]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19),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徐陵:《玉台新咏》(吴兆宜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13]杨桂森 杨蔷云:《万家诗萃》,中国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14]张怀承:《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4

论文关键词: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全诗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范例3: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赏析】作者离开扬州从长江回洛阳,路上写了这首诗寄给一位姓元的朋友(校书是官名),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首联中的“凄凄”突出了长江烟波浩渺的景象,以一叶小舟泛于浩渺之长江,更令人凄怆。颔联表示了作者对扬州依依不舍的浓情,虽在归去之途,但扬州那听惯了的钟声,却又依稀传来;那看惯了的花草树林,又历历出现在眼前,一种离开与不舍的矛盾心情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他对扬州的一往情深。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颈联再写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从分手就想到聚首,足见其对朋友的深情。最后一联富有哲理,指出了人生的遇合,人生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正像漩涡里的船,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水里打旋,是不由自己作主的。诗人借对扬州景物的留恋,表现对扬州的感情,借“世事波上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无常的规律。语言朴实自然,这是此诗的特点。

范例4:

访城西友人别墅(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范例5: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把景语变成情语。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结末两句,是词人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范例6:

捣练子(南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这首词是写寒夜闻砧声的。自古以来,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因之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系,这首诗就是反映这种情感的。开始二句写人所处的环境。院在深处寂静无声,庭又小巧空而无物,前句写静,后句写空的原因。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庭院的寂静,而且也把人物寂寞而无侣的心境衬托出来,并为砧声的传来铺叙了环境。接着写阵阵寒风送来阵阵砧声。“寒”字既表明天气初寒是裁制衣服之时,又以此状砧声,有砧声使人心寒之意。两用“断续”既将砧声之远,需借风力才能送至这深宅小院之中准确地表述出来,又将人物随砧声的断续而心潮起伏,愁思难平的情态描绘出来。最后两句,以景写情,景物凄凉,离情难堪。“无奈”言不堪其苦,以下逐层交代出所以不堪其苦:“夜长”愁也长;“人不寐”愁难排遣;“数声”砧声不止,愁思难平;“月到帘栊”月色朦胧人更凄苦。情和景高度和谐统一。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

范例7:

点绛唇(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此词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

范例8:

绝句(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赏析】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范例9:

江天暮雪(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赏析】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瞳瞳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范例10:

[中吕]满庭芳(元)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家。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僧抬。

【赏析】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范例11:

访客舟中(明)陈宪章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5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逐渐变得先进。从原来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让老师与幼儿在教学上的沟通进一步加深了。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幼儿期学习古诗、诵读古诗,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往复地学习,幼儿总是能熟练吟诵出古诗,而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却一窍不通,究竟诗中说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完全不明白。这样的记忆形式是一种无意记忆的形式,孩子的有意识记不能达到更好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像一个大型的触摸屏手机,具有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我需要的素材全部储存在里面,孩子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散,然后可以随时调用我资料库里的图片,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教学谈一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电子白板古诗教学之《咏柳》: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欲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课程一开始我使用电子白板播放《咏柳》的诵读视频,在欣赏完古诗后,请幼儿告诉老师,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好听的词语?在完整的欣赏过古诗后,我开始逐一讲解古诗中的语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诗句,我采用了电子白板的页面记录功能。让幼儿观察到图像中柳叶逐渐增多,装饰出一棵碧绿的柳树。然后请小朋友将柳树上的一片树叶“采”下来,在电子白板中放大,然后从资料库中调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柳叶的颜色像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诗句在学习前,我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柳树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同时从白板的资料库里调出各种各样的树叶形状,让幼儿选择。在正确的树叶上连接笑脸动画,当幼儿到白板前来选择到正确的树叶形状时就出现笑脸,让幼儿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选择好树叶形状后,再请小朋友和生活用品资料库里的物品比对,看看柳树叶子的形状像生活中的什么?——丝带。这时可以解决古诗中的一个难词“丝绦”,告诉幼儿,在古时候,人们管丝带叫“丝绦”。这样幼儿就很容易理解记忆了这句“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请小朋友用绿色的彩纸和剪刀,剪出一片柳树的叶子。我们小朋友用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但是柳树没有剪啊,它细细的柳叶是谁帮它剪出来的呢?请小朋友结合诗句,来回答问题。小朋友很容易就知道是“二月春风”。这里面有个“似”有的小朋友不理解。老师首先请小朋友想一想“似”可能是什么意思,然后从白板资料库里调出一张弯月的图片,请小朋友看一看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引出句子“弯弯的月亮似小船”这样对照着来理解,小朋友很快就知道“似”就是“像”的意思。诗句的最后两句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幼儿也很容易就记住了。

最后我运用了电子白板里的声音播放功能,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请幼儿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咏柳》。

每次教新的古诗,我都会准备形象的背景图、制作相关的课件、下载有动感的FLASH,用讲故事、情景讲述、观看画面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有时,我会一边指着图景,一边诵读相应的古诗文;有时针对一些较易理解的古诗,我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诗句的意思;稍有难度的古诗,我会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结合图片或是画面,讲解诗的内容、体现的情感或是意境。

电子白板可以让古诗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孩子展示古诗情景,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孩子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为孩子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的飞跃架设一座桥梁,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参考文献:

[1].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6

1.化用唐人诗句,赋予时代精神。善于在驰骋想象中,借用唐人诗歌描绘的景物来丰富自己的诗歌意境,向读者传递新的前沿信息,赋予更新、更高、更强的时代精神。如《七律・人民占领南京》,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化用了唐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将原句借用,表达了自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

2.化用唐人诗句,传递审美情致。化用唐人诗句手法多样,能推陈出新,从多角度、多侧面传递不同的审美情致。著名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则是化用了唐人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句的诗意,体现了作为当代杰出诗人的高尚的审美追求。韩愈针对当时人们对李杜的贬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从诗歌审美角度,一方面说明李杜诗歌的光芒四射,另一方面讥讽一些小人不自量力,幼稚可笑,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李杜的敬仰。《和柳亚子先生》,既是对柳亚子的劝慰,又是对柳亚子诗才的极度赞誉。“读华章”是从诗歌美学的独特视角来欣赏、评价柳亚子的诗才。此处化用唐诗,不露痕迹,自然天成,意境翻新。

3.化用唐人诗句,构建情感世界。化用唐诗所表现的情感美,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爱情的眷恋,又有对友情的思念,更有对革命情意的追求,以此构建了和谐而美丽的情感世界。最能代表化用唐人诗句表达情感美的词是《贺新郎・别友》。1923年年底,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爱人的。“挥手从兹去”,一开篇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只改了一个字,把“自”字换成了“从”字。表面看似乎没什么差别,但细品此意,却有所不同,“自兹”即“自此”,主要强调地点,表示从此地分别;而“从兹”重点强调时间。当时的旧中国正是被白色恐怖笼罩着,这句诗抒发了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毅然同爱人辞别时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情感。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7

一、“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模仿学习之“偷势”

现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有段写给张兆和的情话很有名,它不仅打动了张兆和,也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一个整句,由四个分句组成,前三个分句都是铺垫,最后一个分句才是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前三句为最后一句服务。这种表达比单纯地说“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要好得多,因为前三个分句突出的是“多”,后一个分句突出的是“少”,以多衬少,突出“爱”的专一与执著。并且四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增加了文章的语势,读来韵味倍增。

其实,这种行文章法古人早就有了,沈从文是向前人模仿来的。如《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曰:

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明明是讲“徐娘”,然从“柏直狗”与“萧溧阳马”讲起,让这二者为“徐娘”作陪衬;前二者“虽老”,仍有用,有如“徐娘虽老”仍有其“多情”的特点。句式由单变复,有了语势,也更有意蕴。并且,前两句用“犹”,最后一句用“犹尚”,用“犹尚”承接前两个“犹”字,三者连贯在一起,显得更为郑重。

这种句法除沈从文模仿外,许多诗人也模仿,如余光中的《乡愁》。全诗四节,前三节所讲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为辅,最后一节“而现在”为主;前三节讲的“邮票”“船票”“坟墓”三个意象其实就是为最后一节“海峡”意象作铺垫;并且这四个意象以时间为序,逐层加深。从这个角度来说,余光中这首诗的章法也是向前人学习的结果。

这种章法,学生也可以模仿学习,也可以因此组织出好文章。如下面一段文字:

在巨大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年级排名表下,看着自己那在数百人之后的名字,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一个朋友走了过来,看过这巨大的年级排名后,指着理科第一名的名字,对我说:“这个人真是个天才啊!”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静静地看着那个名字。我的心里却并不平静,思绪又回到了初中时代……

初一,她坐在我前面,大家都在教室外玩耍,她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不仅是看教科书,文学、历史著作一本一本地看。那时,她考全班第二,我考第三。

初二,她坐在第一排,我坐在角落里。在晚自习前的喧闹声中,我也隐约能听到她的读书声;课内的、课外的,她都读。那时,她考全年级前十,我考全年级前二十。

初三,她坐在第二排,我坐在第五排。课间,她发出的声音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前往办公室问问题的脚步声。那时,她考全年级第一,我考全年级第三十。

从初中时代的记忆回到现实,我问那个朋友:“什么是天才?”

他吱唔半天,没有答上来。

“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我说。

――王宏《天才》

文章从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时间段,从自己与那理科第一名的学生在学习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对比中,突出了努力勤奋与成绩的关系,层层递进,这学习的就是“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的手法。而开头写那巨大的排名表下,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不仅让文章结构完整,流畅自然,而且进一步强调突出了“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形式与内容二者完美结合起来。这就如《乡愁》诗之于“柏直狗虽老”句,可谓“偷势”之典范。“偷”而不使人觉,这是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人不得不注意并努力学习的地方。

二、“你一走台北就空了”――模仿学习之“偷意”

“偷势”而不使人觉,高明的“偷意”也亦有此功效,与原创平分秋色,或者竟高于原创,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一样。余光中诗《寄给画家》,其中写道: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那个画家是余光中在台北的好朋友,他要去香港一段时间,余光中作此诗送他。朋友一走“台北就空了”,从事理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从情感角度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余光中心中,这个朋友是唯一,没有这个朋友了,余光中就是孤独的,即使在“众里”仍觉“身单”。如此表达,夸张中把内心最淳最厚的朋友之谊表现出来了。

如果我们加以追述的话,发现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余光中的首创,余光中此处立“意”“偷”自韩愈。韩愈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开篇道: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分析得透彻:马群中没有良马了,称之为无马,有何不可。这就如余光中一样――台北没有知心人了,称之为没有人,又有何不可?韩愈文与余光中诗立“意”可谓一致,只不过韩愈表现的是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而我们称余光中“偷”韩愈之“意”,未为不可吧。

然再细究,韩愈此文立“意”也非独创,而是从古书中来,韩愈亦“偷”古人之“意”。《诗经・叔于田》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中讲自己的心上人“叔”(古代兄弟排行为“孟仲叔季”,“叔”为老三)骑着马去了野外打猎了,在女主人公看来,心上人一走,“巷”子里便没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巷”子里的人不如“叔”,不如“叔”既“美”且“仁”!很明显,韩愈所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立“意”便取自这首讲男女之情的诗。

同一立“意”,《诗经》用以表现男女之情,韩愈用以表现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妥妥帖帖在文章中呈现,无丝毫矫揉造作,自自然然,此真“偷意”之杰作。善于读书、读书多者,能“偷意”而不著痕迹;而不善读书、读书少者,不仅不能“偷”,即使“偷”而也将被人一眼识破。从这角度看,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可谓大矣。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模仿学习之“偷句”

前面讲到“偷势”“偷意”,此处讲“偷句”。“偷句”“偷”得最成功的要属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中竟有六句使用的是《诗经》中的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写的是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前两句,且用“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来承接,一方面用以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另一方面蕴含着省略掉的后两句的内容:“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责怪当中饱含着求才的真情――只要有才,你就来,不要因为我未亲自延请就不来!这样对接简直天衣无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的是宾主欢宴的情景,曹操在此要表达的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以“嘉宾”之礼对待,我们定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这四句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相衔接,由渴望贤才到招待贤才,承接自然无痕迹。并且,“但为君故”的“君”在《诗经》中是特指,此处变为泛指,凡是读到这首诗的读书人都可以把自己想作曹操为之沉吟、招待的对象。这样一来,两处引用的《诗经》原句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连接起来,不仅意思完整,而且韵味无穷,不得不说曹操是“偷句”的高手、能手,“偷”而不使人觉,“偷句”却似原创!

也善于“偷句”。他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诗最后一联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对唐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诗突出的是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表达的则是蒋政权时那种兴奋自豪的心情。有人评价的这句诗时说:“严谨地说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出至唐朝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但是直到为它作媒天造地设了后一句后,似乎才真正成为千古绝唱!”这句话或许有溢美的成份,然而也从另一侧面说出,此处“借”用,此处“偷句”,是很成功的。

写作中,偶尔的偷句点化,也可使文章如画龙点睛般出彩。如下面一段学生文字:

我趴在桌上闷闷不乐,倩见状便凑过来,故弄玄虚地问:“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

我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便转述给了她:“此人已死,有事烧纸。”

“什么?”她做出诧异的表情,“她坟墓在哪儿?风水好不好?有一句话藏在心里好久了一直没跟她说。”

“什么?”

“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她说得郑重其事。

我不禁“扑哧”一声笑,倩也舒展了愁眉,和我相对笑着。

――成嘉琪《HELLO!OK,绷》

“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是调侃的引用,“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也是引用话语,以调侃对调侃,“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则不仅是引用,更是化用,它源自于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然而情境气氛与前面一脉相承,让文章既有情趣又有余味,二者的默契与情谊全部展现出来了。这乃是高明的偷意。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模仿学习之“偷字”

“偷势”“偷句”“偷意”之外,还有“偷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如贾岛“僧敲月下门”、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是修辞炼字的名句。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最初是“到”字,后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好!如果用“到”字,少了鲜明的形象感;用“过”字,形容鸟的轻盈还不错(如杜诗“身轻一鸟过”),但说春风“过”江南却词义不佳;“入”字有动态感,写春夜小雨非常生动(如杜甫“随风潜入夜”),但用于描述遍及江南的春风,却很不贴切;“满”字虽然形象鲜明,也很生动,但是却显得生硬,与春风的轻盈不相称;而用“绿”字,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王安石对此也相当满意,他在《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他对这个“绿”字太满意了,得意的话非得再说一遍不可。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8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面三首诗的作者都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三首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将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的相同题材的名篇加以比较,可以较全面地领会诗人构思的苦心,提高我们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并对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首诗都属于送别题材。送别诗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古代因交通不便,往往一别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不能相见,这都属于平常之事。别因很多,但不外觅取功名,擢升,贬谪,赴任、归隐……总之是“别方不定,别理千名”。但不管何种原因,不少送别诗写的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然而上面的三首诗则一反前人送别诗的感伤颓废的低沉情调,而是有豁达乐观的气概,这是难能可贵的。

《芙蓉楼送辛渐》这一首诗,作者是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当时就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称。此诗是作者在江宁丞任上写的。原作有二首,本诗为第一首。这首诗前二句写景,通过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来表达朋友间深厚的情谊。首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作者舍弃了从送别当天写起的老例,而是把时间拖长,从送别的前一天,即从“夜入吴”写起。诗人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把送别时的一景一物写得多么真切,多么富有感情!透过这些自然景物,我们体验到了诗人对朋友那种真切的难舍难分的友情。后两句是抒情,是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结束,比喻新鲜,想象丰富,含蓄蕴藉,诗人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地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有不尽的余味。用“冰心”、“玉壶”比喻清廉的节操真是新颖、鲜明、生动。这两句是诗人自表心志,也是与老朋友共勉,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是王诗独特风格。王昌龄极重立意和章法,它曾说:“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也重视入句和落句,认为落句要“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看来这首七绝是体现了王昌龄自己主张的。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入乐,当作送别曲,并将末句反复迭唱,故称《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诗的前两句也从写景入手,一开始就渲染了送别的气氛。早晨的雨下的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驶,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静、清爽。天格外的美,“”字用得极准确,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说明这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细雨,周围的景色又是那样“新”,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作者写景从晴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在这样的环境中离别,会是一种什么情绪呢?作者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后两句以频频劝酒写离情。“劝”和“更”字饱含了丰富的感情。明知己喝多,但还要劝仿佛唯有最后一杯才能表达出朋友的心意,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达到了顶点。没有直发议论,作者用劝酒来传达依依惜别、此时丰富复杂的感情。这首诗写景上用了反衬法,诗人为了把离别时的感情表达的更深沉强烈,他特地选择了春光明媚的良辰美景来反衬离别带来的伤感,这就收到了“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别董大》这首诗与前两首在风格上迥然不同。《芙》以立意新,构思精,结句奇特令人拍案叫绝;《送》以凝炼含蓄,别情表达得低徊缠绵叫人赞不绝口;这一首却以意境深远,格调高昂语文明快令人五体投地,是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它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和前两首一样,这首诗也从写景开始,与上两首不同的是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用了大笔勾勒法。诗人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情,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对北国风光有切身的感受,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与北风狂吹中,为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他笔下的景物是雄浑寥落的,与王维的纤巧不同。末两句是抒情,是诗人对董大深情的劝慰,也是热情的鼓励,于慰籍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它变哀愁为开朗,变惆怅为振作,变消极为积极,充分地显示了诗人宽厚的胸怀。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9

一、 鉴赏形象

试题:201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辛弃疾的《八声甘州》,并且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二,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人物形象的赏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学生要通过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从而准备把握诗词内涵。第一题,本词上阕主要叙述了李广的三件事。分别是李广罢官闲居,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力的醉酒霸陵校尉喝止;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李广辛劳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第二题,化用杜甫的诗句,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教学建议:很多高中生在做诗词鉴赏题的时候都没有读懂诗意,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带领学生捕捉意象,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初步理解诗词中的形象特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鉴赏诗词形象题的解题技巧,诗词鉴赏往往从形象入手,进入诗词意境,从而把握思想感情。进行形象鉴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高中生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展开。

二、 鉴赏语言

试题: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并且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第二,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第三,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典型的鉴赏语言题,需要学生对“开颜”一词进行研究,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者“开颜”的主要原因包括: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第二问考查写景艺术,也就是所谓的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第二题,运用了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等写景艺术。第三题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要想知道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古诗词,并且学会分析归纳。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明确诗词鉴赏目标,按照古诗词的题材进行分类,如边塞诗、送别诗、爱情诗、田园诗、咏物诗等,让古诗词在高中生头脑中形成体系,巩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鉴赏语言题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所有古诗词,学会品味诗句,具备提炼诗眼的能力。鉴赏古诗词语言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和语言风格的了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题干措辞严密准确,需要高中生仔细推敲,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去解答考题。

三、 鉴赏表达技巧

试题: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两首古诗,分别是《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并且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第三,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试题分析:第一问和第二问前面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题,作者的情绪变化: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第二题,从“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和“居室简陋”可以看出隐者身份。第三问是典型的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这类题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历年高考的易考点,只有高中生掌握丰富的古诗词表达技巧,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表现友情的诗句篇10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历年来都是中考必考之题,且分值重、难度大,一般考生很难拿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也是大多数教师觉得较为头疼的一道题。为了攻克此题,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究,现将探究结果陈述如下:

一、中考考点,要心中有数

要引导学生答好这道题,首先教师对中考中这道题的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呢?我觉得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的规律是:有关这道题的中考考点,一是考“写什么”,二是考“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从内容与情感去考查,怎么写的问题又主要从语言与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二、采取应对策略

(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怎样去引导学生答好“写什么”的问题呢?考这一块,一般是问这首诗或词表达了诗人或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变化,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面对这样的问题,教给学生的应对方法不外乎三个:

1.扣题目,抓意象

举个例子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题目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扣题目,抓意象”的办法来作答。(1)题眼是“送”,送朋友出使安西,安西地处偏远,因而举杯相送,依依惜别。(2)意象是“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暗指希望友人留下,写出了诗人的不舍。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就可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即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引导学生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风格与身世

比如说,李白的风格豪放洒脱,但也多坎坷;杜甫的风格忧国忧民;陶渊明的风格归隐田园,淡泊名利;李清照的风格前期清新婉丽,后期忧伤而深沉;文天祥、辛弃疾都爱国忧民,杀敌建功。如,问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要答好这道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身世与人生遭际有所了解。李白26岁出蜀,41岁见到玄宗,42岁被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即是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友人设宴送别时所作。李白原本满怀希望,希望玄宗能重用自己,哪知道玄宗只是拿自己来写写诗、作作乐而已,并没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最后又在小人的谗言之下,被玄宗一脚踢开,李白只好离开京城,人生道路一片茫然。了解了这些,再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的心境是多么的微妙与复杂。怀才不遇的诗人悲愤中不乏希望,失意中怀有豪气,这就是现实中的李白。

3.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诗词的不同题材

比如说,山水诗一般都寄情山水,有所寄托;田园诗一般都热爱生活,归隐田园;思乡诗一般都思乡念亲;送别诗一般都送别友人,依依不舍;边塞诗一般都叙写军旅生活,表建功立业之豪情;怀古诗一般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写景诗一般都写景抒情;咏物诗一般都托物言志;咏史诗一般都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些之后,再给予具体指导,学生要答好“写什么”这一方面的题目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比如,问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其次再要求学生回想有关边塞题材诗词所展示的内容与情感,边塞诗词其主题离不开军旅生活,这种军旅生活又大多离不开建功立业,思乡念亲。想到这里,这题就好答了,即是抒发了作者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念亲的情怀。

(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考查“怎么写”的问题的题型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炼字题,二是炼句题,三是技巧题。

1.炼字题

炼字题一般是你认为诗中某某字好在哪里,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作答呢?我们可这样应对:(1)先肯定“好”或“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及在句中的含义。(3)展开想象与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写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可以按照上述所说的四点引导学生去作答了。依葫芦画瓢,答案即可马上展示如下:(1)“阔”字更好。(2)“阔”字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3)“阔”字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变得更加宽阔。(4)“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而“失”字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因此“阔”字比“失”字好。

2.炼句题

炼句题一般的考法是要求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或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作答:(1)明确诗句中的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的景物特点。(4)说出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找出诗中具体景物形象(莺、燕)。(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形象,莺在干吗,燕又如何?(3)景物有何特点?莺在争飞,燕在啄泥。为什么争飞,为什么啄泥,点明了什么时令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早春特有景象的欣喜之情。引导学生作此分析之后,答案便可这样归结: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飞到向阳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筑建新巢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特有景物的喜爱之情。

3.技巧题

技巧题怎么考我们呢?技巧题的一般考法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怎样抒感,有什么作用等?面对这样一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准确说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中具体语句作具体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问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表达技巧是什么,并结合具体语句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尽管王维的这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了。可是要答好这道题,有些学生可能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通常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一般来说,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有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对比、渲染、象征、铺垫、抑扬等表现手法;有对偶、互文、双关、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具体的分析。《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技巧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人闲”说明人的内心是娴静的,“夜静”“山空”表明环境的静谧,但作者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就更加衬托了山涧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所以在作答这种题时,让学生掌握有哪些表达技巧很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运用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归结到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这样,技巧题也就不会让学生觉得玄乎其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