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1:14:10

表现方法

表现方法范文篇1

传统艺术所用的是静力学方法。这种静力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描绘物象自身的静态关系;2.描绘事件、细节、性格之间的静态关系。

画家描绘物象自身的静态关系,主要是指静态的块面、比例、透视、形体结构关系。说它是静态的,是因为一切画面都是假定对象在瞬间暂停下来。

文艺家描绘事件、细节、性格之间的静态关系,确立了以下两种静态模式:

1.性格——情节模式。按照这种模式,一切叙事作品中的人物,都必须有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情节。情节总是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组成,由具体的细节、事件、场面来体现。

2.封闭性静态结构模式。关于这种封闭性静态结构模式的特点,弗洛伊德指出有五点:⑴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都有安全感,都有一种感觉:“我不会出事的!”;⑵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主角;⑶作品中总会有某个女人爱上了主角;⑷作品中的人物都严格地分成好人和坏人;⑸作者仿佛坐在人物的大脑里,而从外部观察其他人物。

现代主义文艺家认为,按照这种静态模式虽然可以编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但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和现代社会的特点。于是,现代主义文艺家提出了动力学方法。

立体派画家格莱兹说:“从德拉克洛瓦以来,画家们对学院派挑战,他们给予一个在运动的形式里生动的动力主义以优先地位,超过空间中固定体积不动的画面形式。”凡·高认为现代绘画“将趋赴更精微——更多的音乐、较少雕塑。”他主张用互补色来表现人们的情感颤动和“火热的情绪活动”。德劳奈更进一步“想创造物象各元素间节奏关系”,寻求“节奏性法则的新多样性”①。《未来派宣言》则公开宣称:“人须再现动力的感觉……我们必须来解说自然,就在于我们在画布上把物象作为节奏的启始或延续来再现。这种节奏是物象自己在我们的感性功能里激引起的……宇宙之力应当在绘画中作为一种力的感受而得到表现……运动和光摧毁肉体的物质性。”②

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现代派艺术家所提出的“动力学方法”,就是“超越空间中固定体积不动的画面形式”,意在打破以往的以静态的透视、块面、比例、结构关系为特征的静力学方法,主张遵从审美动力学原理,运用讲究节奏、意念关系的动力学方法。

所谓审美动力学,是指主体的审美力对审美对象的把握。这种动力学的特点是:⑴强调主体审美力的充分发挥,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品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⑵强调内在的力(意念)而不是编造的“现实幻象”;⑶强调外在的力(运动——节奏)。

艺术表现的动力学方法,就绘画而言,主要是指表现运动式的节奏关系与意念关系。

一、运动式节奏关系

为了打破以往艺术所表现的“现实的幻象”,现代主义画家从三个方面来描绘物象的运动式节奏关系。

1.描绘物象各元素之间的节奏关系

怎样描绘物象各元素之间的节奏关系呢?德劳奈举例说:“例如一个风景,一个妇女和一个塔之间的节奏关系。从各种破折里也产生了节奏、运动、冲击的中断。破折,取消了联续性……如果我们从物象出发,是不能做出什么的。”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杜桑的《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米罗的《月亮、女人、鸟》等所描绘的就是物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画家没有从物象出发,而把物象分解成许多元素,或者抽出它的某个元素,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节奏关系,创造出新的作品。

《格尔尼卡》中的人和物,都被画家分解了,他(它)们的一个部分以一种元素出现在画面上。各元素之间的联系,难以从外表来寻找,而应从内部探索,从它们的内在节奏关系来探索。画面上强烈、震撼人心的运动与节奏是佛朗哥政权雇用德国法西斯飞机轰炸格尔尼卡所形成的,深刻地表现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极大愤怒。

《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则是把一个女人下楼梯的连续动作分解成连续的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的运动——节奏,构成动力性画面,表达了画家的感受,暗示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

2.描绘色彩的节奏关系

现代派画家放弃色彩透视和全色彩、全明暗的画法,采用了多种方法,描绘色彩的节奏关系。德劳奈指出:“人们须寻得节奏性法则的新的多样性,来替代那旧的画面构架。”他认为画面上色彩的运动与节奏,是由互补色的“同时对抗”和“绕圈形地动着”。他说:“色彩通过对抗性而绕圈形地动着。但是那些色彩,红与绿,在中央对抗着,产生极快的振动……各种色彩反应着如石投水后的圆圈,多个的浪圈能相叠,运动也同时向着相反方向进行,因而一切处于相互影响中,具有‘同时性’。”他还说:色彩“相互间的快、慢、或极速的振动、间隔等,一切这些关系,构成一个不再是模仿性的绘画的基础。”③毕加索多次用“频闪”手法,来捕捉、表现形与色彩的运动与节奏。例如他的作品《双面人头像》即是用此手法创作。另外,蒙德里安等还利用色彩的放射、跳跃,表现色彩的运动——节奏。

3.描绘线条的节奏关系

《未来派宣言》说:“一切物象通过它们的力线奔向无尽,波齐奥尔称之为物理的超越。我们所必须画出的就是这些力线。我们必须来解说自然,就在于我们在画布上把物象作为节奏的启始或延续来再现,这种节奏是物象自己在我们的感性功能里激起的。”④这种力线就是有力度、运动感、节奏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我们在克利和蒙德里安的一些作品中能够见到。克利的《鼓手》所使用的线条,近似中国书法的线条,有明显的节奏感。

4.描绘形的节奏关系

《未来派宣言》称:“我们拒绝直角形,我们称它为毫无热情的——立体形、金字塔形,一切静止形态。我们需要一切尖角形的激动力,动力性花纹装饰,斜行的线,它们落在观赏者眼里,像是从天上来的箭头;旋转的圈圈、椭圆形、螺旋形、翻转来的立体(一个爆破的形象);多声与多节奏的抽象形体,它们符合内心不和谐的需要,这是我们认为在绘画的感性里不可少的。通过它们的神秘的俊美,它们比那些只从视觉和触觉来的美更富魅力。”⑤这种动力性的形以及它们的组合,比静力性的形所呈现的节奏快得多。我们在康定斯基的《即兴30(火炮)》以及夏加尔、籍里柯的许多作品中都能见到。这些作品中形的组合的动力性与快节奏,是现代人的那种紧张的、快节奏生活的抽象表现。

现代派美术家不仅在绘画上创造了动力性形的节奏关系,而且把它推广到雕塑中去,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效果。

二、意念关系

现代派艺术家所强调的意念关系,包括内在的深层次的意念关系与形而上的整体意念关系。

1.内在深层次意念关系

克利的《叛乱的桥墩》,画的是一些像裤子一样的高架桥桥墩离开了本来的行列,开始进行叛乱游行。1937年德国希特勒政权策划了一个“堕落艺术展览会”,从德国各地美术馆没收克利的作品。克利遭此打击后,异常愤怒,画了这幅画以揭露现实的黑暗。画家只画了一些富有讽刺意味和幽默感的抽象的形,这些形之间的关系是意念关系,它比具体的描绘更加出奇制胜,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种意念关系的描绘,我们在蒙德里安的《码头与大洋》、卡夫卡的小说《地洞》、斯特林堡的戏剧《上帝的女儿》中,同样能清楚地看出来。

2.形而上的整体性意念关系

籍里柯的名画《预言者的报酬》,把事物从日常的伦理中分离出来,创造了一种恍如梦境的画面:本来喧闹非凡的广场上空无一人,广场的醒目位置横卧着一个石膏人,标志着19世纪新技术的大钟与火车,却与久远的古典建筑物连在一起。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意念关系的生动描绘,表现的是奇怪、忧伤、恐惧、隔绝之感,并暗示画家思念故乡之情。

现代主义画家所运用的动力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只作了初步论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表现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五谷艺术;创新;艺术语言

一、五谷民间艺术语言特征

五谷是由最开始的“粳、都、麦、菽、黍”变到如今的“水稻、大豆、玉米、高粱、小麦”,而他们也从餐桌上慢慢跨越到画布上。“五谷画”相传起源于唐朝,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可以称为“五谷艺术”,也可以称其为“粮艺”“谷艺”“豆塑画”等。五谷艺术的艺术语言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意味和艺术表现手段。

(一)五谷艺术造型与色彩

五谷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进行草图的绘制与设计。因为五谷粮食画的材料特殊,在构图方面要考虑到它的优势特征和缺点。目前的五谷粮食画主要材料是通过粘贴来进行创作,运用的材料都是粮食,但是像黑豆这种大颗的粮食在粘贴的时候接触面积小,后期容易出现脱落的现象。所以在设计粮食画草图时尽量减少大颗粒的使用,利用少部分大颗粒粮食来突出主体物或者代表靠前的位置,再用小而密的粮食在视觉中心周围或画面的远景处加以衬托,给予欣赏者一种立体美与层次美。根据色彩我们可以把五谷粮食画分为原色五谷粮食画、彩色五谷粮食画和合成色五谷粮食画。原色五谷粮食画是最传统的粮食画,它就是以天然五谷的本色为基调,所以其在颜色方面较为单调,偏灰暗,色彩不明丽,在创作时因为颜色的单调性所以会注重其层次感和立体感,加上运用五谷本身的颜色会富含一种古朴和自然之美。染色五谷粮食画色彩更加丰富,让粮食画形象更多层次,可以表现更多的题材,解决了传统原色粮食画在色彩方面单调灰暗的。但是染色五谷粮食画因为色彩的明亮绚丽导致搭配难度比较大,大量使用染色后的粮食也减少了粮食本身的古朴与自然的特质。合成色五谷粮食画是将原色粮食与染色粮食合成搭配使用,是以原色粮食为主,染色粮食为辅。这样搭配最后所构成的画面既能够保持原色五谷粮食画色调和谐统一,富含层次感和体积感的特点,又能够通过染色粮食来改善原色五谷画色彩单一,颜色灰暗的特点,同时也不会因为过多的人工染色丢失粮食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之气和古朴沉寂的生命力。合成色五谷粮食画兼具原色染色粮食画二者的优点,是当下最高境界的五谷艺术。

(二)五谷艺术语言形式特征

中国的五谷艺术语言与马赛克艺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马赛克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中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它几乎是随着艺术史的产生而产生,据说距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盛行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马赛克艺术最开始是用小石子、贝壳等做成拼图画,用来传播宗教文化。五谷粮食画与马赛克艺术都是通过空间上的混合,还有材料的重复排列,通过拼贴与组合形成的艺术作品,它们都具有浮雕一样的艺术美感和明显的视觉冲击力。因为在我们人生中大部分时间粮食只扮演一个食物的角色,我们对它有一个固有的预计和判断,粮食画给我们以一种新的艺术欣赏,受到原有“期待视野”的制约,所以它具有其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为接受者提供不同于以往的审美经验。

二、五谷民间艺术表现方法

五谷粮食画的制作步骤主要可以分为初稿的设计,根据初稿的需要选取所需要的粮食材料,然后用拼贴的方法组合定稿,对创作好的粮食画进行防腐等几个步骤,最后进行装裱。

(一)材料工具

五谷画的主要材料是我们日常可见的粮食作物,如各种米类豆类。我们用白乳胶或者利用漆的胶着性将粮食进行粘贴和组合,将他们固定在板子上。对需要染色的米类要根据画面效果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因为各种谷物本身不容易保存,做成粮食画后容易发生变质,所以在制作粮食画之前要对谷物进行防腐处理,用药浸泡防止其发生变质。

(二)制作工艺

五谷粮食画是一种手工的装饰画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作品初稿的设计影响整个粮食画的面貌,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创作风格。粮食画尽量保留了天然材料的特质,通过与现代图案的结合,组成了富含生命化、陌生化的艺术形象。

(三)制作方法

粮食画的制作需要制作底稿,然后定稿。不制作底稿很难控制整体色调的统一和保证造型的准确性。如马赛克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的艺术家会用马赛克艺术来临摹西方名画,这样既可以长久保存又具有另一层次的独特美感。我们在创作五谷粮食画时,也可以充分吸取国画、书法,传统的装饰画(例如年画、剪纸)等艺术风格,因为粮食画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构图中充分吸收国画构图方式和色彩搭配等精华,国画中所有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中国式表达,而粮食也是从自然中来的最原始的材料,这二者的碰撞可以形成一种自然古朴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定稿后,就是制作粮食画最重要的部分,粘贴豆子。这一步就是把各种粮食作物拼贴组合的过程,需要创作者的细心耐心和专注的注意力。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粮食所在的位置,要将椭圆形的种子正面向上,保证每颗种子组合在一起的整齐性。作品的线条也需要用种子来进行表达,包括里面的体块面积也需要用粮食进行填充,所以创作者要充分把握粮食本身的色彩,在其适当的地方加入染色粮食,让其富有变化又控制在和谐统一的范围内。如以人物为视觉中心的粮食画,就需要注意前面的主体物人与后面装饰的景物背景之间的区别,用大米这种米类在粘贴后呈现出的灰色调达到像后退的效果。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呈现一个和谐的画面效果。粮食画填充的工具相对简单,用小木棍和镊子之类的将谷物固定在胶上,粮食画的画面效果关键在于创作者本身的个性和创造性。因为谷物这种创作材料的独特性,所以最后还需要有一个防腐的步骤。如果不防腐,粮食画很容易变质,从而影响整体的绘画效果。在创作之前我们对所用的谷物进行农药浸泡处理,在创作完后我们还需要对画面整体进行封胶和喷漆,尽可以能的保证豆类米类等原有的亮度和光泽感,这样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

三、五谷民间艺术语言创新

如今五谷艺术的材料不局限于我们所常见的米类豆类,我们也会运用各种农作物如辣椒花生等,甚至还有农作物加工过如辣椒面之类的材料。五谷艺术也不仅局限于在板子上,也可以在多种物质材料上进行刻画,比如可以在葫芦上进行创作。葫芦本身就是来源于民间的一种材料,加上自然的粮食,材料本身就带着立根于自然的古朴气质。在题材上如果表现的是如年画、剪纸等极其富有民俗意味的题材,那创作出来的这种民俗民间民意三者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更加富有传统中国的文化色彩。在造型上我们也不拘泥于以前追求的规整与对阵称,时代在发展,就像国画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出现了新水墨风格等现当代风格一样,粮食画的题材也不会只局限于传统的中国风,各种现代设计感的粮食画也会慢慢地出现,它也是一种“流动”的艺术,他在一直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这种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不止是在纵向上的历史变化,也表现在其多种技法的出现和多种艺术面貌的体现。五谷粮食画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不断变化,继承了过去的审美经验,但又能打破常规走自己独特的道路。

结语

中国虽然一直进行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但是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快节奏的发展反而会忽略一些传统的东西。近些年这个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关注中国的传统非物质遗产,粮食画也是其中之一。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人们吃馒头最爱老面馒头,就是用一块以前的老面,再加入新的水和淀粉,在温床中发酵蒸出来的馒头,它又香又软。传统的粮食画就是这块老面,我们需要继承它的历史文化和技艺,加入现在新的创新的创作素材技艺想法,在当代时展思想碰撞的温床里,孕育出更加多层次更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维真.试论自主创新一般过程的思维要素[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11(04):53-56.

[2]杨永德.论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24-27.

表现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设计色彩艺术设计表现方法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包装中色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设计产品造型、图案纹样、材料加工一样,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不同的产品设计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设计。而设计色彩与绘画写生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绘画写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产生的色彩变化为主、对表现物体瞬间引起变化的色彩进行敏锐的捕捉,真实地再现自然物象,绘画者的科学认识与观察是表现写生色彩的正确方式。设计色彩则以绘画写生色彩为基础,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表现物体之空间,它更注重和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绘画色彩是感性的、客观的、空间的、真实的,而设计色彩则是理性的、主观的、平面的。这就要求进行色彩学习时,要有侧重地做写生练习。设计色彩将视觉中观察到的色彩经过有目的地筛选、梳理、提炼、变化体现出来。设计色彩是绘画写生色彩与设计用色之间结合的桥梁,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表现能力为主旨,经过绘画写生色彩训练,在具备正确观察和认识色彩的前提下,进入设计色彩表现方法的学习是从事艺术设计色彩的必经之路。

一、设计色彩的特征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它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如广告、插图、标志、设计、建筑外观、服装设计有着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协调与正确运用是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保证。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绘画写生色彩中可以有个人喜好来运用和表现色彩,而在设计色彩中则不允许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当人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时,设计色彩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并要符合时代性与环境、地域等不同的审美要求。同时强调以实用为前提,注重大众接受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确、清晰、单纯。设计色彩在绘画写生色彩的基础上通过高度概括、提炼、归纳等手段,夸张变化地表现出来。它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的影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满足于自然中客观变化的色彩,而要灵活地调配出比现实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现出更高境界的色彩。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

二、设计色彩的配色

艺术设计作品的造型以写实和变形为主。写实是指比较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物象特征;变形是在不背离物象的基础特征以及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设计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感受对物象进行概括、简化,改变其表现物象的外在形式,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它是对自然物象“形”的美化过程。“变形”是依据不同对象特征所进行的变形,是自然物象的升华。“写实”与“变形”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视觉的需要促使着形的变化,有韵味、意味、趣味的“变形”也满足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设计色彩主要以表现平面、单纯、秩序的形式为了。在艺术设计中出现的形象,无论是二维形象还是三维形象,在构图上都处于平面状态;而物象色彩多采用单纯的颜色,使形象具有审美感染力和表现力,形成画面效果所具有的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这些形式设计者一般采用重复、渐变、放射、对比、统一等法则来体现,最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设计色彩配色原理,艺术设备者设计色彩时在颜色选择上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只选几个颜色,甚至用一种颜色来表现。设计色彩作品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色彩是否强烈,而是色彩的丰富变化上。即使用一种颜色通过黑、白、灰变化其明度或纯度,作出等级色组成的画面,使画面效果产生秩序感、节奏感。设计色彩的配色,要求色彩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冷暖对比协调统一,通过形与色的结合来实现色彩传递和表达感情的目的。不同表现主题具有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色调可以给人不同的美感。设计色彩的调和方法主要包括同类色调配、类似色调配、邻近色调配、对比色调配、互补色调配等。

三、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

1.变换环境、物象引起的色彩变化学习:任何物体的色彩面貌呈现都是与周围色彩比较的结果,它是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综合体现。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直接而生动地认识局部与整体色彩的关系,从中发现并掌握一些变化规律与表现形式,为日后理性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奠定有力的基础。要求对一组静物进行写实色彩写生,然后变换静物组合。如:a.变换光源色(由日光变为白炽灯等);b.变换少量物体;c.变换和拆除静物组合的部分衬布等,使该组静物产生局部变化。最后将前后几张作品对照,从中感悟局部色彩变化所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色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把握,以及自由运用色彩语言的能力,可以继续进行色彩组合默写训练、变调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设计色彩知识。2.色彩归纳表现:通过掌握对自然色彩的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了解如何将画面由三维向二维方向转化的方法,了解由写实表现形式向设计表现形式转化的过程。也便于更加理性地用色,为日后走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同一景物、风景、花卉进行色彩归纳,并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实践。由于客观物象的色彩千变万化,因此在做这一练习时,先画一幅写实性色彩作业,然后再完成两幅不同处理方法的归纳色彩写生作业。色彩归纳训练,是沟通写实与装饰色彩画法的有效措施。归纳色彩写生同样重视色彩感受中的第一印象,只是更进一步地表现对象色彩的本质特征。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归纳色彩写生是在排除了光色影响下的色彩作去伪存真的处理,有意识地追求平面化的画面效果。

归纳色彩写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有光色关系的基础上,将几种邻近距离范围内的近似色都转化成它们的平均值色,以平均值来代替它们,尽量以平涂式处理,但并不是将对象单纯地用固有色来代替。二是在保持写生物象色调特征下,加强对色彩的主观处理,作必要而适度的夸张,如加强色线的曲直对比、色彩分布的疏密对比等。丰富的景物组合适宜作为写生对象,处理画面的方法除以平涂色块,还可以勾线填色,或对局部进行繁化处理等。同时还应注意色块之间的着色边线必须肯定、明确,颜色在色块内一般不能渐变、渗化等变化。

3.色彩的装饰性表现:要求这一环节是继“色彩的归纳训练”之后的又一个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命题,它分别以风景、花卉、人物为对象进行装饰色彩的技法练习。以主观性为主,以美化画面为核心,运用归纳、变色、象征等表现手法,讲究色彩自身的韵律效果。装饰性色彩表现是印象派和现代画派画家常用的手法,如高更、劳特里克等。练习应循序渐进,由归纳写生开始过渡,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调其装饰性,将形体与色块较大程度地整化。第二步可以尝试“限制用色”的方法,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只用数种色彩根据不同搭配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样式。第三步“借用色彩”,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装饰作品的手法,尤其是装饰绘画和图案设计的主要手法。与色彩同样重要的还有体现色彩效应的描绘手法如色点缀,勾线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可以增强画面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使画面色彩呈现出循序感,从而色彩效果达到调和。

4.色彩抽象化表现。要求摆脱视觉对形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使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通过一些命题设计(如:激越、和谐、生命等进行锻炼)来完成。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等因素导致命题对其有着不同的心理响应,在进行抽象练习时,根据个人的理解不以任何具体形象为装饰的对象,而运用单纯的点、线、面作为表现的形象,来组成作品的面貌。

5.色彩肌理效果表现。要求选择归纳、装饰、抽象中的一幅作品,在不改变其形的前提下,进行肌理效果的处理。如将水粉纸更换为木板,颜料中加入沙子、木屑、碎玻璃粒、石膏粉等方法以取得很好的质感效果,用油画在画面上运用拓印、渲染、磨擦等技法,使画面达到新的境地。

通过对绘画写生色彩、设计色彩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练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绘画写生色彩的科学观察认识到主观理性地归纳设计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理解与把握色彩、生动表现设计色彩的能力水平,使其掌握不同设计色彩方法在今后从事的不同艺术设计领域中发挥作用,为将来从事的艺术专业正确地使用色彩、设计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色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2]马也.色彩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表现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效率;情感表现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事物的观察时期,对一切事物都会表示好奇,为了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保持热爱新事物的热情。而舞蹈作为一种非主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更应该发挥其课余作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脑力疲劳,使得学生拓展视野、锻炼对美的认知度,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因此,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这充分体现在学生对舞蹈认识的方方面面,小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它是处于兴趣培养、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特性。

一、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

当今阶段的小学生考虑到课后作业量大,主课学习的压力也很大,课后补习、课前预习等要求,几乎忽略了舞蹈这一副课。对兴趣的培养也微乎其微,家长老师在重视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把精力投入在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上。舞蹈作为一种爱好,可以起到提高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缓解神经,开阔视野的作用。而在舞蹈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对舞蹈放松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写其他作业等情况屡教不改。所以,为提高小学舞蹈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端正对舞蹈的认知,舞蹈虽然是副课,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也很有必要组织会议来探讨对舞蹈课的认识,从而也应该对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洗礼,端正大家对舞蹈的认识度。其次,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也可以以生动唯美的语言来使学生产生对舞蹈的兴趣,可以介绍所学歌的背景等。为使学生进一步对舞蹈有所认识,还可以进行课堂互动,比如请学生谈谈对舞蹈的认识,最喜欢的曲子是什么等问题,相信课堂不再是一个人的课堂。

二、增强积极授课意识,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很多时候教师、学生对舞蹈课的不重视,教师往往在授课过程中比较枯燥无力,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就需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个不积极的问题。首先,教师应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原因,从自身开始,树立正确的授课意识,以自己对舞蹈的热情来带动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其次,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对舞蹈的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可以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来展示自身优势,比如在学习《小螺号》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小螺号的韵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告奋勇的来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了曲子,更加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了自身表演素质。然后,教师可以讲讲这首歌背后的故事,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课外知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情景创建,让学生分开角色进行演唱,增加其趣味性。

三、增加配套设施,实打实学习

舞蹈是一种艺术,学校可以招收不同舞蹈种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分阶段的学习,比如这一学年学习独舞,下一学年可以学习爵士舞等。同时,学生应该从小培养对舞蹈的热爱。还可以配套相关设施,来让学生“实地演练”,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本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介绍所学类别的知识,既减轻了教学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还可以模仿歌曲或乐器的表演,延伸教学乐趣,给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崇高理想等。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层次性和互动性,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的同时,还可以看,用眼睛来欣赏,用头脑来思考。这样就丰富了教学活动,促进了小学舞蹈课堂的课堂质量,达到了更高的授课效率,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提升他们对于舞蹈的核心素养,提高情感表现力

(一)舞蹈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必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通过提升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以更自信和更高效的方式面向未来,通过探讨教学模式的不同变化,寻找舞蹈的教学创新途径。众所周知,在学生的少儿阶段中,由于学生处于刚刚独立的新阶段,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属于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对于学习没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这个词语没有一定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细心的引导,需要引入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升,就是老师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或者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进行对于专业知识的生活化,进一步使得学生能够在更为通俗易懂的层面把握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领悟到人生道理和做事的方法。(二)更新教学理念,感受舞蹈人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孩子们练习舞蹈,而不注重对舞蹈背后故事的体验。其实不然,在新形势的要求下,要求对舞蹈动作以外的人文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知识,比如在学习简单的舞蹈时,明白这个舞蹈背后的故事,从而才能投入感情。(三)恰当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把兴趣和热情放在第一位,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一定的兴趣,才能够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进课堂生活中。让学生正视和主动学习,就需要建立适当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在教师进行教学中,在课堂上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有耐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受益于每一个学生。秉承着不让每一个同学掉队的思路,让学生都能够更有自信的面对课堂,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勇敢的面对困难和问题。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有良好、轻松的环境氛围做铺垫,也需要学生的自信作基础五、结束语新时代对新一代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如此,作为家长,教师也更应该跟随新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国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越来越重视,人才也已经不再是单方面的人才,更是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和学生多做心灵上的交流,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还要求各学校的教师发扬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的精神来实现舞蹈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关爱学生,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树立的职业道德。这样,学生才会看到课堂的价值与对未来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肖凡.浅谈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表现力[J].艺术评鉴,2018(15):146-147.

[2]李淑珺.在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渗透法”提升幼儿舞蹈表现力[J].好家长,2018(48):238.

表现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设计色彩艺术设计表现方法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包装中色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设计产品造型、图案纹样、材料加工一样,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不同的产品设计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设计。而设计色彩与绘画写生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绘画写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产生的色彩变化为主、对表现物体瞬间引起变化的色彩进行敏锐的捕捉,真实地再现自然物象,绘画者的科学认识与观察是表现写生色彩的正确方式。设计色彩则以绘画写生色彩为基础,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表现物体之空间,它更注重和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绘画色彩是感性的、客观的、空间的、真实的,而设计色彩则是理性的、主观的、平面的。这就要求进行色彩学习时,要有侧重地做写生练习。设计色彩将视觉中观察到的色彩经过有目的地筛选、梳理、提炼、变化体现出来。设计色彩是绘画写生色彩与设计用色之间结合的桥梁,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表现能力为主旨,经过绘画写生色彩训练,在具备正确观察和认识色彩的前提下,进入设计色彩表现方法的学习是从事艺术设计色彩的必经之路。

一、设计色彩的特征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它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如广告、插图、标志、设计、建筑外观、服装设计有着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协调与正确运用是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保证。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绘画写生色彩中可以有个人喜好来运用和表现色彩,而在设计色彩中则不允许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当人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时,设计色彩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并要符合时代性与环境、地域等不同的审美要求。同时强调以实用为前提,注重大众接受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确、清晰、单纯。设计色彩在绘画写生色彩的基础上通过高度概括、提炼、归纳等手段,夸张变化地表现出来。它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的影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满足于自然中客观变化的色彩,而要灵活地调配出比现实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现出更高境界的色彩。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

二、设计色彩的配色

艺术设计作品的造型以写实和变形为主。写实是指比较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物象特征;变形是在不背离物象的基础特征以及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设计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感受对物象进行概括、简化,改变其表现物象的外在形式,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它是对自然物象“形”的美化过程。“变形”是依据不同对象特征所进行的变形,是自然物象的升华。“写实”与“变形”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视觉的需要促使着形的变化,有韵味、意味、趣味的“变形”也满足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设计色彩主要以表现平面、单纯、秩序的形式为了。在艺术设计中出现的形象,无论是二维形象还是三维形象,在构图上都处于平面状态;而物象色彩多采用单纯的颜色,使形象具有审美感染力和表现力,形成画面效果所具有的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这些形式设计者一般采用重复、渐变、放射、对比、统一等法则来体现,最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设计色彩配色原理,艺术设备者设计色彩时在颜色选择上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只选几个颜色,甚至用一种颜色来表现。设计色彩作品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色彩是否强烈,而是色彩的丰富变化上。即使用一种颜色通过黑、白、灰变化其明度或纯度,作出等级色组成的画面,使画面效果产生秩序感、节奏感。设计色彩的配色,要求色彩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冷暖对比协调统一,通过形与色的结合来实现色彩传递和表达感情的目的。不同表现主题具有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色调可以给人不同的美感。设计色彩的调和方法主要包括同类色调配、类似色调配、邻近色调配、对比色调配、互补色调配等。

三、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

1.变换环境、物象引起的色彩变化学习:任何物体的色彩面貌呈现都是与周围色彩比较的结果,它是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综合体现。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直接而生动地认识局部与整体色彩的关系,从中发现并掌握一些变化规律与表现形式,为日后理性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奠定有力的基础。要求对一组静物进行写实色彩写生,然后变换静物组合。如:a.变换光源色(由日光变为白炽灯等);b.变换少量物体;c.变换和拆除静物组合的部分衬布等,使该组静物产生局部变化。最后将前后几张作品对照,从中感悟局部色彩变化所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色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把握,以及自由运用色彩语言的能力,可以继续进行色彩组合默写训练、变调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设计色彩知识。2.色彩归纳表现:通过掌握对自然色彩的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了解如何将画面由三维向二维方向转化的方法,了解由写实表现形式向设计表现形式转化的过程。也便于更加理性地用色,为日后走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同一景物、风景、花卉进行色彩归纳,并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实践。由于客观物象的色彩千变万化,因此在做这一练习时,先画一幅写实性色彩作业,然后再完成两幅不同处理方法的归纳色彩写生作业。色彩归纳训练,是沟通写实与装饰色彩画法的有效措施。归纳色彩写生同样重视色彩感受中的第一印象,只是更进一步地表现对象色彩的本质特征。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归纳色彩写生是在排除了光色影响下的色彩作去伪存真的处理,有意识地追求平面化的画面效果。

归纳色彩写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有光色关系的基础上,将几种邻近距离范围内的近似色都转化成它们的平均值色,以平均值来代替它们,尽量以平涂式处理,但并不是将对象单纯地用固有色来代替。二是在保持写生物象色调特征下,加强对色彩的主观处理,作必要而适度的夸张,如加强色线的曲直对比、色彩分布的疏密对比等。丰富的景物组合适宜作为写生对象,处理画面的方法除以平涂色块,还可以勾线填色,或对局部进行繁化处理等。同时还应注意色块之间的着色边线必须肯定、明确,颜色在色块内一般不能渐变、渗化等变化。

3.色彩的装饰性表现:要求这一环节是继“色彩的归纳训练”之后的又一个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命题,它分别以风景、花卉、人物为对象进行装饰色彩的技法练习。以主观性为主,以美化画面为核心,运用归纳、变色、象征等表现手法,讲究色彩自身的韵律效果。装饰性色彩表现是印象派和现代画派画家常用的手法,如高更、劳特里克等。练习应循序渐进,由归纳写生开始过渡,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调其装饰性,将形体与色块较大程度地整化。第二步可以尝试“限制用色”的方法,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只用数种色彩根据不同搭配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样式。第三步“借用色彩”,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装饰作品的手法,尤其是装饰绘画和图案设计的主要手法。与色彩同样重要的还有体现色彩效应的描绘手法如色点缀,勾线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可以增强画面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使画面色彩呈现出循序感,从而色彩效果达到调和。

4.色彩抽象化表现。要求摆脱视觉对形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使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通过一些命题设计(如:激越、和谐、生命等进行锻炼)来完成。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等因素导致命题对其有着不同的心理响应,在进行抽象练习时,根据个人的理解不以任何具体形象为装饰的对象,而运用单纯的点、线、面作为表现的形象,来组成作品的面貌。

5.色彩肌理效果表现。要求选择归纳、装饰、抽象中的一幅作品,在不改变其形的前提下,进行肌理效果的处理。如将水粉纸更换为木板,颜料中加入沙子、木屑、碎玻璃粒、石膏粉等方法以取得很好的质感效果,用油画在画面上运用拓印、渲染、磨擦等技法,使画面达到新的境地。

通过对绘画写生色彩、设计色彩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练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绘画写生色彩的科学观察认识到主观理性地归纳设计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理解与把握色彩、生动表现设计色彩的能力水平,使其掌握不同设计色彩方法在今后从事的不同艺术设计领域中发挥作用,为将来从事的艺术专业正确地使用色彩、设计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色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2]马也.色彩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表现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设计色彩艺术设计表现方法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包装中色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设计产品造型、图案纹样、材料加工一样,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不同的产品设计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设计。而设计色彩与绘画写生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绘画写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产生的色彩变化为主、对表现物体瞬间引起变化的色彩进行敏锐的捕捉,真实地再现自然物象,绘画者的科学认识与观察是表现写生色彩的正确方式。设计色彩则以绘画写生色彩为基础,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表现物体之空间,它更注重和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绘画色彩是感性的、客观的、空间的、真实的,而设计色彩则是理性的、主观的、平面的。这就要求进行色彩学习时,要有侧重地做写生练习。设计色彩将视觉中观察到的色彩经过有目的地筛选、梳理、提炼、变化体现出来。设计色彩是绘画写生色彩与设计用色之间结合的桥梁,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表现能力为主旨,经过绘画写生色彩训练,在具备正确观察和认识色彩的前提下,进入设计色彩表现方法的学习是从事艺术设计色彩的必经之路。

一、设计色彩的特征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它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如广告、插图、标志、设计、建筑外观、服装设计有着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协调与正确运用是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保证。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绘画写生色彩中可以有个人喜好来运用和表现色彩,而在设计色彩中则不允许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当人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时,设计色彩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并要符合时代性与环境、地域等不同的审美要求。同时强调以实用为前提,注重大众接受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确、清晰、单纯。设计色彩在绘画写生色彩的基础上通过高度概括、提炼、归纳等手段,夸张变化地表现出来。它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的影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满足于自然中客观变化的色彩,而要灵活地调配出比现实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现出更高境界的色彩。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

二、设计色彩的配色

艺术设计作品的造型以写实和变形为主。写实是指比较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物象特征;变形是在不背离物象的基础特征以及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设计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感受对物象进行概括、简化,改变其表现物象的外在形式,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它是对自然物象“形”的美化过程。“变形”是依据不同对象特征所进行的变形,是自然物象的升华。“写实”与“变形”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视觉的需要促使着形的变化,有韵味、意味、趣味的“变形”也满足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设计色彩主要以表现平面、单纯、秩序的形式为了。在艺术设计中出现的形象,无论是二维形象还是三维形象,在构图上都处于平面状态;而物象色彩多采用单纯的颜色,使形象具有审美感染力和表现力,形成画面效果所具有的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这些形式设计者一般采用重复、渐变、放射、对比、统一等法则来体现,最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设计色彩配色原理,艺术设备者设计色彩时在颜色选择上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只选几个颜色,甚至用一种颜色来表现。设计色彩作品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色彩是否强烈,而是色彩的丰富变化上。即使用一种颜色通过黑、白、灰变化其明度或纯度,作出等级色组成的画面,使画面效果产生秩序感、节奏感。设计色彩的配色,要求色彩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冷暖对比协调统一,通过形与色的结合来实现色彩传递和表达感情的目的。不同表现主题具有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色调可以给人不同的美感。设计色彩的调和方法主要包括同类色调配、类似色调配、邻近色调配、对比色调配、互补色调配等。

三、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

1.变换环境、物象引起的色彩变化学习:任何物体的色彩面貌呈现都是与周围色彩比较的结果,它是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综合体现。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直接而生动地认识局部与整体色彩的关系,从中发现并掌握一些变化规律与表现形式,为日后理性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奠定有力的基础。要求对一组静物进行写实色彩写生,然后变换静物组合。如:a.变换光源色(由日光变为白炽灯等);b.变换少量物体;c.变换和拆除静物组合的部分衬布等,使该组静物产生局部变化。最后将前后几张作品对照,从中感悟局部色彩变化所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色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把握,以及自由运用色彩语言的能力,可以继续进行色彩组合默写训练、变调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设计色彩知识。

2.色彩归纳表现:通过掌握对自然色彩的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了解如何将画面由三维向二维方向转化的方法,了解由写实表现形式向设计表现形式转化的过程。也便于更加理性地用色,为日后走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同一景物、风景、花卉进行色彩归纳,并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实践。由于客观物象的色彩千变万化,因此在做这一练习时,先画一幅写实性色彩作业,然后再完成两幅不同处理方法的归纳色彩写生作业。色彩归纳训练,是沟通写实与装饰色彩画法的有效措施。归纳色彩写生同样重视色彩感受中的第一印象,只是更进一步地表现对象色彩的本质特征。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归纳色彩写生是在排除了光色影响下的色彩作去伪存真的处理,有意识地追求平面化的画面效果。

归纳色彩写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有光色关系的基础上,将几种邻近距离范围内的近似色都转化成它们的平均值色,以平均值来代替它们,尽量以平涂式处理,但并不是将对象单纯地用固有色来代替。二是在保持写生物象色调特征下,加强对色彩的主观处理,作必要而适度的夸张,如加强色线的曲直对比、色彩分布的疏密对比等。丰富的景物组合适宜作为写生对象,处理画面的方法除以平涂色块,还可以勾线填色,或对局部进行繁化处理等。同时还应注意色块之间的着色边线必须肯定、明确,颜色在色块内一般不能渐变、渗化等变化。

3.色彩的装饰性表现:要求这一环节是继“色彩的归纳训练”之后的又一个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命题,它分别以风景、花卉、人物为对象进行装饰色彩的技法练习。以主观性为主,以美化画面为核心,运用归纳、变色、象征等表现手法,讲究色彩自身的韵律效果。装饰性色彩表现是印象派和现代画派画家常用的手法,如高更、劳特里克等。练习应循序渐进,由归纳写生开始过渡,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调其装饰性,将形体与色块较大程度地整化。第二步可以尝试“限制用色”的方法,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只用数种色彩根据不同搭配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样式。第三步“借用色彩”,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装饰作品的手法,尤其是装饰绘画和图案设计的主要手法。与色彩同样重要的还有体现色彩效应的描绘手法如色点缀,勾线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可以增强画面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使画面色彩呈现出循序感,从而色彩效果达到调和。

4.色彩抽象化表现。要求摆脱视觉对形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使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通过一些命题设计(如:激越、和谐、生命等进行锻炼)来完成。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等因素导致命题对其有着不同的心理响应,在进行抽象练习时,根据个人的理解不以任何具体形象为装饰的对象,而运用单纯的点、线、面作为表现的形象,来组成作品的面貌。

5.色彩肌理效果表现。要求选择归纳、装饰、抽象中的一幅作品,在不改变其形的前提下,进行肌理效果的处理。如将水粉纸更换为木板,颜料中加入沙子、木屑、碎玻璃粒、石膏粉等方法以取得很好的质感效果,用油画在画面上运用拓印、渲染、磨擦等技法,使画面达到新的境地。

通过对绘画写生色彩、设计色彩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练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绘画写生色彩的科学观察认识到主观理性地归纳设计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理解与把握色彩、生动表现设计色彩的能力水平,使其掌握不同设计色彩方法在今后从事的不同艺术设计领域中发挥作用,为将来从事的艺术专业正确地使用色彩、设计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色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2]马也.色彩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表现方法范文篇7

1民族化表现的概念抽取

文化概念对平面设计起着情感依托的平台作用。在我国本土文化中,有许多符合现代设计的文化概念,如文学形象、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这些文化概念积淀深厚、内涵成熟,能够有效增强作品的情感表现,更加贴近本土群众,也更加体现区域特色。具体来讲,民族化表现的概念抽取主要有两种方式。

1.1联系历史传统

传统文化是前人经验与思想的结晶,设计师可从古代文明中寻找文化概念,联系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来构建设计思想。如抽取河图洛书、太极图、八卦图等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图形符号辅助主体图形,或运用古典哲学思想来组织作品的精神世界。在从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找概念原型时,设计师要注意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特定因素,努力发掘受众熟知和乐于接受的部分。陈楠设计的细推科技标志见图1,其文化概念就抽取自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设计师在构思前对细推科技的名称出处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其原诗中所蕴含的持乐观进取的态度来推究事物的变化,不要让功名束缚与阻碍自身的内涵,并挖掘出潜藏于内涵深处外圆内方的中国传统处事哲学[1],于是便诞生了这一作品。整个标志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象征阴阳,以首尾相接、一笔呵成的方形和圆形为主图形,象征格物致知、恪守自身的治学精神。

1.2依托文化体系

平面设计民族化的概念抽取不能仅局限于历史传统与现实主题之间的联系,还要放眼于对文化体系的深度剖析。在向传统文化体系抽取设计概念时,设计师要将其看成系统化的单元模块,以文化体系为依托,按照观念—物化—受众的环节对其进行抽取,切不可似懂非懂、生造概念[2]。龙门美术培训机构的标志见图2(图片摘自视觉中国),作品中作为主体图形的“鱼”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设计师依据传统文化典故“鲤鱼跃龙门”提取而来。在典故当中,鲤鱼逆流而上,历尽艰辛,只要越过龙门便可化身为龙,以此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或是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精神,其同祝愿考生顺利升入高等学府的主旨寓意相同[3]。受众只需对机构的性质有稍许了解,便能够很快联系到其原有的典故出处,理解标志设计的涵义。

2形象序列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复杂和庞大的对应体系,如太极图对应周易,五行对应白青黑黄赤五色等。但有时候指代意义并不明确,能指和所指也不清晰,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以清晰的观念为指导,根据主题需要从浩瀚的民族文化元素中挖掘自己所需要的符号,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赋予其创新性的现代化意蕴。传统符号的选择过程既是一种美学判断过程,又是一个内容整合过程,同一个版面设计中的符号元素要形成一定的骨骼框架,并要根据形象的层级序列来进行有机编排,从而引导受众形成独特的心理体验。

2.1形象符号的层级次序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层级次序、系统规划的国家,自商周时期就建立了严密的等级制度,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具有严格的阶级、层次划分系统;发展到明清之时,层级秩序变得更加视觉化以及直观化,就连朝服之上的神兽形象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对应不同品级的官员,如一品鹤、二品鸡、三品雀、四品雁等[4]。这种带有层级次序之意的形象符号,也被应用到了现代平面设计中,尤其是一些体系性较强的平面作品中,更加注重对这种系列化的传统元素符号的使用。例如,香港著名设计师石汉瑞为渣打银行设计的10、20、50、100、500以及1000元港币中的图案,就选取了传统的神兽图形,见图3。其图案分别为鱼、灵龟、狮子、麒麟、凤、龙,遵循由低到高、由水中到陆地再到天上之序,形成一种传统的递进式的层级关系。

2.2象征体系的地域规制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也不尽相同。从五行之中的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方向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形成了渔猎文化,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有关规制化的系列符号较多;西部受高山峡谷影响,形成了山地文化,其生存条件较为恶劣,故多以宗教信仰等作为吉祥符号;南方多为水田,有稻米文化,其精耕细作,造物巧妙;北部多草原,有狩猎文化,多以猛兽纹为装饰图案;中部地域辽阔,为麦作文化,其连接四方,文化较为杂糅[5]。由此可见,特定的象征性符号是一个地区、一种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范式和抽象程式,也是现代人得以缅怀祭祖及回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符号,因此,设计师要想通过平面作品来取得某一地域的联系与受到该地受众的青睐,就要考虑到象征体系的地域规制,考虑到符号的地域性属性。

3元素规范和版式秩序的确立

在视觉信息高度泛滥的当代社会,只有样式新颖、意蕴深厚的设计作品方能打动受众,民族化的平面设计则凭借其特有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涵在世界设计史上大放异彩。民族化的设计首先源自于对本民族的敬爱,欲借助设计作品带领受众找寻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其次,民族化的表现较为注重意象化的实现,其通过意象化的处理手法过滤掉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再次,在意象化的基础之上对物象进行概念化、概括化、秩序化的处理,以制造出视觉上的愉悦感[6]。总而言之,元素规范和版式秩序的确立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概念化的理解

根据人们对主观事物的理解,将原版民族化的图形符号进行提炼、重组,只留下主干形象,以缩短有效信息的读取时间,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例如,图2的标志将鲤鱼的须、鱼鳍、鱼鳞、鱼尾等较为琐碎的部分一一舍去,只留下了富有饱满精神的鱼眼、鱼头以及奋力跃起的腰身,这便是对传统“鲤鱼跃龙门”的图形符号进行了概念化的理解和处理,节约了设计师以及受众的时间。

3.2概括化的表现

我国传统图示纹样的审美功能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象征意义得到了弱化。为追求平面作品和谐与审美的要求,设计师对符号原型的处理开始从写实走向抽象,从凌乱走向规整节奏,从物质走向精神,从客观再现走向主观陈述,从而使得原型更具社会性以及人性化[7]。昆曲《桃花扇》宣传海报见图4(图片摘自昵图网),借用撕裂的扇面来概括表现朝代更迭、战火纷飞中世间百姓的凄苦哀愁,用血滴状的图形来概括表现战争的血腥和无情。

3.3秩序化的强调

秩序化强调的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它促使各个视觉要素之间产生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联系。秩序化的生成既可以借助图形的近似、色彩的关联来实现,也可以借助肌理、质感的相似度等来实现[8]。以色彩为例,针对绿色而言,白色、浅绿、中绿和深绿等不同明度的绿色系列,就生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秩序感,其提高了设计对象的关联度,降低了设计对象的跳跃性。

4传统文化与现实主题的结合

在选定文化概念、建立基础框架、确立版式秩序后,设计师就需要考虑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实主题相结合,即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最终实现方式。从微观角度来讲,传统文化与现实主题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4.1置换

在确定好能够负载、象征民族化内涵的符号形象后,设计师要在图形条理化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主题表达最为典型的一部分对主体形象进行替代,让受众自己根据已有的文化元素联系现实主题,以此联想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9]。中秋礼盒包装见图5(图片摘自百度百科),设计师选择了圆形的立体实物,即纽扣,对“月”字中的两横笔画进行替代,如此一来,朴素、平实的表面就有了对称和凸起的点装饰,不仅造型新颖,民族风浓郁,而且更贴合了“月圆中秋”的设计主题。

4.2同构

同构是平面设计中经常出现的组合手法,它能够将不同时空、不同比例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图形,以有限的图形语言表达无限的内涵。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同构设计时,设计师要找出该元素同现代主题之间相契合的部分,然后以轮廓相似部分或共有部分作为桥接元素将两者组合到一起,以此传达某种主旨[10]。一笔定清廉公益广告见图6(图片摘自求是理论网),设计师以毛笔笔头位置作为同构部分,将毛笔杆和含苞待放的荷花两种事物组合在一起。其中,荷花代表清正、廉明的品质,毛笔杆则象征官员的权利,两者同构结合在一起传达了官员要保持廉洁作风的主旨。

5结语

民族文化本身蕴含着前辈睿智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数代人不断完善的实践成果,往往比较接近事物本真面貌和本质特性,能够揭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观[11]。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平面创作之时,首先要根据主题需要设定一个清晰的概念,然后结合现代人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浩瀚的民族文化中撷取最具表现力的民族符号语言,并对此进行符号转换、编码加工、秩序构建等多层次的处理,促成平面设计作品与民族化元素的完美结合,引起受众心灵上的触动。

作者:叶萍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禹.浅议包装可持续设计的定位原则[J].中国包装工业,2014(8):25—28.

[2]赖亚楠.设计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的文化系统[J].包装工程,2014,35(14):137—140.

[3]张凯.传统民间造物艺术在本能水平情感化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20):71—74.

[4]胡心怡.论绘本设计中的视觉形态暗示[J].艺术百家,2013(6):241—243.

[5]金国勇.传统图形元素与品牌形象策划[J].新美术,2014(5):108—110.

[6]郭宇承,刘淼.海报设计中图像表现形式的创新[J].包装工程,2014,35(24):76.

[7]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王增成.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3.

[9]胡振江.从文化创意角度透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创新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3,34(12):115—118.

表现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服装设计风格;表现方法;现状

服装设计一直在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内,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人们对于服装时尚的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艺术价值。从后现代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概念来看,其具有一定的游离性,并且其层次较浅。简单地说,风格比较多变,形式不一。由于后现代艺术在各个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结构,使得服装设计的风格比较游离。另外,后现代艺术是开放的,无论是哪个时代或者哪个民族的艺术都没有地位之分,都可以出现在一件作品当中。这样的设计风格使服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及多样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未来进行了完美结合和搭配。

一、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表现方法

(一)作品风格形式变化较多

从后现代注意风格的角度来看,各种风格都能在服装设计中得到体现,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形式。一件服装不仅可以渗透出传统文化韵味,而且可以融合一些异国风情,更包括一些展望未来的元素。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得服装设计风格难以被准确界定。

1.创意的模糊性

现代服装的设计和创作主要围绕一个主题,但是主题具有一定的深度。站在后现代服装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其服装设计创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一件服装作品中,不同的欣赏者能感受到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的人感受到设计师的热情,有的人感受到设计师通过作品表达的冷漠之情等。从这样主题模糊的作品中,感受到人们对文化理解的差异性及设计师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性,甚至能触碰到人们内心中所追求的精神或者物质。

2.创作素材的偶然性

从很多后现代服装设计作品都能发现,决定这些服装设计风格的都是一些比较偶然的因素。设计师们并没有可以追求哪一种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而是在偶然的条件下会产生一丝灵感,便将其运用在服装设计当中。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很多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都来源于一些比较偶然的素材和灵感。这也是后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哪种创作素材,只要其能符合当时年代大众的审美观念,适合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就能体现在服装作品当中,并不局限于地域或者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偶然中产生的设计灵感并不具有深层含义,更加难以从主流的功能性角度得以展现,只能从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捕捉设计师那来自一刹那的设计灵感和更深层面的内涵。

(二)消解艺术风格

1.过去和未来

在趋于普遍化的后现代服装中,过去、现代及未来的界限并不清晰。后现代服装并不是一味否定过去,也有借鉴过去的成分,体现出两面性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们从传统元素中进行选择,将其与现代元素进行折中,体现出折中性的特点。在后现代风格服装作品中,融入过去的元素主的主要原因是在未来风格中留下一些过去的印记,体现出多重性的特点。

2.激进和传统

后现代服装作品的设计目标并不是完全为了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也不是使理性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是尝试将各种元素进行综合之后能对普遍化的大众服饰表达一些抵触。主张后现代主义的服装设计师们并没有真正承认古典文化及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宗教与伦理内涵,没有真正认为具有较强功能性的现代服饰就优于民族服饰。设计师们逐渐取消深度模式,而是逐渐向多元化元素的方向发展。

3.中心和边缘

后现代时代背景下,文化逐渐趋于大众化,在文化方面,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当代艺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不真正赞同主流艺术的中心地位,也不崇尚经典艺术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而是更加看重利用艺术表达情感和思想。当代服装设计师们并不想迎合模式化的设计风格,虽然很多设计师曾经自豪于自己风格的形成。所以,在传统服装设计理念当中,设计师形成自己的风格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当前社会,这样的设计风格会使其失去更多的机会。艺术风格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只要是适合消费者的服装就会流行。

4.理性和感性

后现代的服装设计师正在尽量跳脱出传统理念对其设计风格的限制,并不否定和肯定任何设计概念,这样的情况使得作品、设计师及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感正在逐渐消失。欣赏者从服装作品中感受到的情感或者思想或许并不是设计师想要真正展现的,设计师并不一定通过服装表面的元素将内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就使得服装设计的风格逐渐失去了明确的方向。这些感性的特点都使得多元化的思想逐渐生长出来。

(三)风格元素的多元化和统一化

1.将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后现代主义的服装设计逐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这样的设计风格会对大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人们可以通过购买自己心仪的服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后现代主义的服装作品风格来看,其融合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不同的理念及不同的审美观念等元素,形成了适合不同人群的服装风格。在服装的材料和生产工艺方面,无论是哪个地域的设计师,都从不同的领域和空间吸收着不同的文化,将不同的艺术特点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民族文化逐渐成了服装设计师设计灵感的源泉,从而表达出对普遍功能性服饰的抵触情绪。

2.将不同历史时代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

从后现代服装作品中可以找到不同时代的特点,一件服装中可能包含过去、现代和未来等不同时代的元素。不同的时代其服装风格也不一样,所流行的元素更是丰富多彩。很多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会对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及服饰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中选择一些符合自己设计理念的元素,对其进行融合,实现通过一件服装作品反映不同时代特点的设计目标。

二、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现状

首先,从我国当前的服装设计风格来看,借鉴的成分比较大。国内很多服装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依靠一些设计方面的书籍、网络素材等方式进行设计和生产。一些服装设计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也对不同元素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并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泛化风格。但是,与外国的设计师相比,这样的方式仍然属于借鉴的范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中国服装设计风格泛化。其次,外国很多服装品牌企业在设计服装之前会进行大量详细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服装成本中有三成的费用都花费在这里。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外国设计师都会将消费者分析结果融入其设计的服装作品当中。但是,很多中国服装企业重视设计理念都是表面特征,实际上仍然会将购买样衣作为设计风格的来源。在很多中国服装设计师的观念里,这样的做法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二)中国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发展趋势

外国的服装设计师其设计服装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社会时尚的方向,通过不断尝试新鲜的设计元素使消费者感觉到新奇,从而使自己的设计风格流行起来。在中国,消费结构主要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这样的客观情况决定了中国服装设计风格应该尽量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审美观念与功能需求。如何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如何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得到最大化的效益汇报成了中国服装设计泛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对消费者及文化的认知方面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在后现代主义时代,中国在建立服装风格泛化的过程中,应该从文化特色的角度构建服装风格泛化,形成能吸引消费者的独特风格,这需要设计师从深层的角度对各种元素进行融合。服装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对促进艺术及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味借鉴外国的设计风格是无法形成中国化的服装设计风格泛化。

因此,在对三种不同的服装设计风格泛化表现方法进行详细研究后,应该重点分析当前中国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现状,并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对其发展趋势展开分析。通过本文对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表现方法及其现状展开的一系列分析,希望能为促进我国服装设计风格泛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之瑜.服装设计艺术风格与品牌文化内涵的相关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9):139.

[2]潘璠.极简主义风格在生态皮革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6,26(01):59-64.

表现方法范文篇9

1创造有利于学生积极表现的大环境

1.1鼓励学生积极求知。这里所说的大环境,笔者认为应是一种氛围。自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始终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战略学习伙伴”。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的学生观,才使课堂处于一种自由、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忘乎所以地学习讨论,甚至有时他们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影响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致使教学任务完不成。虽然自己有时很不适应,但课下仔细想一想,这或许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求知表现,这应该是学生高智商的一种表现。如此,创造有利于学生表现的大氛围对学生的表现非常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行为表现、思想理念。如果教师只一味的强调教师尊严,把课堂作为自己的专场表演,不注重学生的感触,忽视学生的互动参与,无形中压抑了学生的表现与自我展示,这样的课堂是“活”不起来的。没有自由、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又如何能在课堂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呢?这种利于学生表现与展示自我、利于学生积极发展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来说太重要了,不容忽视。

1.2教师需要改变角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曾经历了“注重教师一言堂而过分强调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表现”的年代。那时教师精心设计板书,精心设计教案,每个教学环节都尽自己最大努力设计得天衣无缝。教师像变魔术似的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尽浑身解术把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在课堂上。这样上完一堂课老师很累,学生更加疲乏,可有的教师课后还为自己的精彩表演而兴奋不已。殊不知,学生或许正在下一堂课上睡大觉。长此下去,这种被动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不仅教师疲乏,学生也会困倦而课堂效率极差。如果教师变换一下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加以疏导,绝对会出现另外一番景象。

2创设利于学生表现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很需要有技巧性,但目的应明确,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让问题情境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比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一些资料,由学生提出自己有独特创新性的问题,彼此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寻找学生中的重要问题展示给全班,再做交流探讨。这样,学生会非常兴奋,一种成功感、表现欲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准确的回答。这种课堂表现机制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使历史课堂有了真正的生机和活力。学生们需要展示,需要表现,需要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此时,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独有的学习快乐。正是这样的学习情境,才让他们有了在课堂上积极踊跃而“忘乎所以”的表现。

3营造“关怀生命”的表现课堂

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现在课堂教育教学很是急功近利。教师们摘不掉应试教育的紧箍咒。如此,学生就更是苦不堪言。学生呼唤快乐充实的课堂,而教师更加呼唤轻松快乐、关怀生命的人本课堂。在这种课堂中每一个人才真正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一个活生生的学习者的正常心理。当代课堂呼唤人文情怀的生命交流,我们太需要这种民族化、本土化、时代化、人性化的课堂了,毕竟千古优秀文明的传播与发扬不能忽视课堂。否则,在应试教育误导下的课堂教学会给发扬中华文明造成一种人为的断层和障碍。目前的“德育危机”就是一个很令人值得思考回味的教训。

4表现课堂的“文武”之道

文有文道,武有武道,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礼仪,表现课堂也要有自己的“文武”之道。让学生积极表现是首要的,教学生如何表现是重要的,而教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表现更是重中之重。和谐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表现的问题情境,教师适时、适地、适人、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赏识等等,这一切都会使学生表现得积极起来。然而表现并不是没有分寸的,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插话结舌、影响课堂品位的低级表现。课堂需要的是解决难题、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创新的“勇士”表现,为使大家都有收获而敢为天下先的表现,为共同学习更多知识而真诚、主动的表现,是真实而无形的潜意识合作的表现。教师应让学生知晓什么才是积极正确而有意义的表现,这是很重要的。当别人在表现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观察别人的做法,学会辩证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在别人的思路之中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身素养。这种礼仪应是一种约定,比如要积极的表现自我、不能嘲笑别人的失误、为别人优秀的表现而鼓掌、自我表现不应影响他人的合理表现、要学会静心观赏别人的表现等。用这种师生间约定的法则,合理、科学地去调控表现课堂的温热程度,从而使表现课堂朝着预想课堂的方向而延续发展。如此,教会学生表现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的表现。

表现方法范文篇10

直观化的语言艺术

海明威小说中语言的直观是指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并没有进行隐晦的设计和复杂的表述,而是尽可能通过语言来真实再现当时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活动。当作者读到这些文字时,能够第一时间在脑海中浮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场景,并且自己就化身为小说中的文字,亲自去经历小说中的坎坷,亲自去感受小说中的情感。直观化的语言给了读者更多体验的空间,也给了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如在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回忆从前和一位黑人掰手腕掰了一宿的情景时写道:“整整一天一夜,他们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一条由粉笔画成的线上双手紧紧相握胳膊被拉直向上……他和黑人的指甲缝里渗出血来却仍然直勾勾地盯着对方的眼睛以至于忽略了屋子进进出出来观战的赌徒。”整个句子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一句标点符号,当读者一口气地读完这些文字时,其中的紧张、刺激甚至疲惫都能感同身受,直观化的语言省掉了作者描写比赛气氛、选手心理等文字,而更加突出了读者的思考与体验。直观化的语言并非一定要使用长句子,如《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捕到的大马林鱼拖着自己和小船游了一天一夜时写道:“他一次又一次想把它拉回来,但每次都失败,也许这一次能成功,拉呀,手不听使唤了,勉强站稳后,继续坚持。腿啊,为了我继续坚持下去吧,头啊,为了我继续坚持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次我一定要把鱼抓过来。”简短精炼的句子真实地再现了老人与大鱼搏斗一昼夜后,筋疲力尽却坚忍不拔的情境。读者读完这段文字后无不激动得手心出汗,因为直观化的语言使读者如同和老人一样,经历了一昼夜的战斗。再如上文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在描写姑娘为了让男青年不要再说的时候竟然接连用了7个“求求你”,姑娘的忐忑和厌烦跃然纸上,比任何修饰都起作用。海明威通过直观化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变化处理得清晰、细致,在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的同时,也为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添了浓重的一笔。

口语化的语言艺术

毫无疑问,从语言的发展角度来看,先有口语,然后才出现了书面语,后经过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系统。虽然书面语在行文上更加规范、规律,但正是由于其统一性和规范性,使得读者在读了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思想的僵化,失去兴趣。而口语由于更加贴近人们思维表达的方式,所以更能刺激大脑中的语言细胞,使人更易兴奋。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看一本学术著作比看电视更容易疲倦和困乏的现象。海明威的小说对美国口语进行了加工,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到类似一个学问家的长篇大论、旁征博引,而是以清新、简洁、具有人物性格特点的口语来完成对故事的真实再现。这一则因为海明威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口语化的语言更贴近人物的真实生活;二则在海明威眼中,清晰、直接的口语比繁琐冗长的书面语更能贴近人们的思想。所以,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一方面能够看到如上文所述的通过单词“and”所连接的长句,另一方面便是不受拘束地使用一些人们口语中常用的粗话。如在他的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当妻子偷情回来后,麦康伯问妻子去哪里了,妻子欺骗他说去外面透透气时,麦康伯脱口而出“你干的好事,真该死”。一句简单的口语将男主人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在体会到男主人公的愤怒和暴躁之后能够发出会心的一笑,写得太贴近生活了,太亲切了。这就是口语的魅力。在表现人们说话的感情力量时,口语的优势是书面语无法企及的。类似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在海明威的小说中随处可见,本文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可视化的语言艺术

正如前文所述,海明威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艺术家,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如同哲学家一样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也看不到如同艺术家一样对生活的抽象表达,而是看到关于对生活最准确的表达和对事情最精细的刻画。正因为如此,海明威的小说才被人们推崇为是可视化的语言艺术。无可争议,小说是一种文学艺术,通过小说,作者向读者传达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但对于如何传达这种思考和感悟,不同的文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到尼采对生活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生活天马行空的描绘。但这些作品在带给读者启迪和教育的同时,也限制了读者的思考和感悟。而海明威的小说却淡化了对读者的教育和指导,将他所要表达的思考和感悟化作一幅幅可视化的场景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读完之后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去思考。人们对情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并经过思考而获得的。虽然有些经验和感觉可以通过别人的直接传递来获得,但其效果就弱很多。所以人们常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海明威的小说最大限度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了描绘,而且语言精准,从而给读者真实、强烈的视觉冲击,以至于很多经典的片段都无法用电影手段完整、真实地再现到荧屏上。如在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上》中,一棵含羞树的树荫里面有一个男人正躺在一张帆布床上,他抬头投过树荫向阳光照耀的平原望去,看到了三只大鸟慵懒地蜷伏着,转过来看到另外一些鸟在天空中展翅翱翔,急速掠过时投下了疾速异动的影子。这样一段文字即使单独地拿出来看也是一幅宁静的田园画面。而放在整个小说中,读者可以更加连贯地在脑海中闪过故事的画面。至于其中的感觉,海明威从来不会告诉读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就像一个高超的烹饪大师,他不需要夸耀自己所做菜肴的优点,而只需要用心做好,将菜端到消费者的面前。再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中写道:“由青铜器铸成的纪念碑,在雨中闪闪发光。天空下着雨。雨水打在棕榈树上滴了下来。石子铺的路面上积聚着一滩滩的积水。夹杂着雨水的海水汹涌地冲了过来,又顺着海滩滑了回去,稍过一会儿便再一次滚滚而来。”这段描写中的纪念碑、棕榈树、积水和雨水、海水动静结合组成了鲜明、丰富的景物色彩。而这段描写也从此被封为小说中经典的描写雨中海滨的文字之一。这些看似简单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高超语言驾驭能力的体现,海滨的雨景我们随处可见,但能形成文字并让人读过之后如同身临其境的并不多,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更是只有海明威级别的语言大师才能完成的壮举。

含蓄的语言艺术

海明威喜欢用直观、可视化的朴实语言将要表达的内容完整道出,而对于表达的情感却留给读者去品读,所以对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他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海明威的语言虽然直观、质朴,但这并不妨碍他表达复杂、丰富的情感,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都含蓄地融合在可视化的语言中。而作品中的含蓄在留给读者无限的思想空间的时候,也使得读者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就如同看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者思考我们所经历过的片段,在经过一次次的历练后我们醒悟:“哦,原来生活是这样的”,或者“原来作者所要表达的感觉是这样的”。如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第十个印第安人》中,在描写男主人公得知女友另有所爱时的伤心情景时写道:“他听见父亲吹灭了灯,回屋休息,他听见了外面树林里刮过一阵风,并感到风穿透纱窗吹了进来。他蒙头躺了好半天,想去忘却她,最后入睡了。半夜醒来,听到林间的风声,湖面的水声,又开始想她,然后又入睡了。早上,风更大了,高涨的湖水漫过湖滨,他醒来了好半天才想起来,自己的心碎了。”这段几乎被很多电影引入的情节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几乎每一个失恋人所经历的伤心和心碎。其中对伤心欲绝的含蓄表达更是将小说的情感推向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