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现代诗十篇

时间:2023-04-01 02:27:47

爱国的现代诗

爱国的现代诗篇1

2、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3、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4、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5、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期望啊。

6、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7、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8、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

爱国的现代诗篇2

【关键词】诗歌 诗歌翻译 发展 分行 字数

一、诗歌翻译的前奏近代诗歌翻译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现存的中国古诗英译本,有外国译者译的,也有国内译者译的。这个时期的翻译文学,一般以小说为主,诗歌翻译比较少。主要由1864年清朝外交官董恂翻译的第一首西洋诗――美国朗费罗的《人生颂》。梁启超翻译的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名作《哀希腊》,它是拜伦诗歌在中国最早的译文。严复翻译的英国诗人蒲伯和丁尼生的诗,由于译诗以“信、达、雅”为准则,至今还为人称道。而1909年出版的由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大大开拓了中国读者的眼界,使中国青年了解到西方诗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二、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开创期

从“五・四”开始,70年的翻译实践,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形式方面,存在各种不同的主张和流派,主要有一下五种:(1)译成散文;(2)译成自由诗;(3)译成半自由体;(4)译成中国古典格律诗体;(5)译成现代汉语格律诗体。

三、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中期

从“左联”成立到抗战开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左翼文学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翻译的主要诗歌作品有:匈牙利的裴多文和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两位爱国诗人的作品翻译的较多。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青年,无疑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四、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后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翻译作品范围非常广泛,从西欧古典诗歌到当时反应战争题材的诗歌作品,从遥远的古希腊诗歌作品到当时还没有自己祖国的犹太民族诗歌作品,翻译诗作可谓琳琅满目。

五、A Red,Red Rose赏析

英国农民诗人彭斯的《A Red,Red Rose》在我国广为流传,迄今已有多名翻译家将其译为中文。作为前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彭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诗《A Red,Red Rose》。诗中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爱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原文:A Red,Red Rose

O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thou art,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 thee 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ugh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

苏曼殊先生译本:颖颖赤蔷靡,首夏发初苞,

恻恻清商曲,眇音何远眺。

予美谅夭绍,幽情中自持。

沧海会流枯,相爱无绝期。

沧海会流枯,顽石烂炎熹。

微命属如缕,相爱无绝期。

掺祛别予美,离隔在须臾。

阿阳早日归,万里莫蹰踟。

苏曼殊先生以五言古诗体来译,形式规整,词丽律严,译诗从首句到句末并没有追求与原诗在言语、句式、风格上对等。但译文中多处文辞古奥,给读者造成阅读的困扰,也妨碍诗意的流畅表达。

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走的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成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哪怕千里万里!

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是对每行的字数进行限制,不超过十三个字,形式接近半自由体。王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做到以诗译诗,所以译文保持韵脚,形式上也力求接近。“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和“太阳将岩石烧成灰尘”特意替代了“海枯石烂”的陈词滥调,以一种清新的感觉使读者眼前一亮。

综上所述,从诗的不可译到可译,从古体诗到现代格律诗,中国诗歌翻译艺术和理论已渐渐成熟,译诗质量也日趋提高。

爱国的现代诗篇3

关键词:奥登 异化主题 个体 爱情

一、奥登及其诗歌艺术概述

20世纪英美现代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威斯坦・休・奥登以其丰厚的诗作、纯熟的诗艺、开阔的诗路,反映现代人复杂的生存处境,彰显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等特点蜚声英美诗坛,备受学院派批评家的推崇。奥登1907年出生于英格兰中北部约克郡,奥登的祖上是医学世家,其父母也均是医生,这使得奥登终身对疾病及治疗颇感兴趣。奥登1922年开始写诗,1925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专业,期间奥登对中古世纪诗歌兴趣颇深。20世纪30年代,奥登开始在诗刊《标准》上发表诗作,以内容广泛、题材丰富的《诗集》《双方付钱》《雄辩家》等作品成名,跻身为英国“三十年代诗人”中的领军人物。随后奥登前往柏林学习德国的文学艺术,并在1933-1938期间创作了《看吧,陌生人》《死之舞》《西班牙》《皮下之狗》《攀登F6》《在边界上》等诗作,体现出鲜明的左翼政治观点,成为30年代英国左翼青年领袖人物。奥登渐渐厌倦了“左翼诗人”这一头衔,并急于将其甩掉,于1939年,也就是英国反法西斯战争前夕,同情人衣修伍德携手离开英国去美国定居,奥登的离开备受指责,直接导致其皈依宗教,其写作生涯也因此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诗作《双重人》《阿基琉斯的盾牌》《向克莱奥女神致敬》《暂时》《在屋内》《无墙的城市》等均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而奥登1947年创作的长诗《焦虑的时代》深入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主题,诗的标题成为战后的流行语,奥登于次年一举获得普利策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奥登的诗歌创作进入最后的辉煌时期,其中,诗集《阿基里斯之盾》获得国家图书奖及国家文学奖,被视为奥登战后最为感人的诗集。1973年,奥登因心脏病发作急逝于维也纳。奥登的一生诗作丰厚,诗歌内容涉猎广泛,诗体多变,技巧手段精湛纯熟,艺术手法多样化,诗歌中充满着理性主义的光芒。纵观奥登的诗歌作品,尽管从表面上看,其着眼点各有侧重,有诸如爱情、死亡、彷徨、恐惧等内在感受,也有诸如历史、政治、人物等社会问题,但我们仍旧能够从中寻出一条“异化”的核心主题。奥登关注现实,在诗歌中介入现实,他借由诗歌艺术及其“异化”主题反映现实,展现现实的真相及真理,以此帮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世界,给予人们生存的力量和勇气。

二、奥登诗歌中的异化现象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语alienatio,最早被德国古典哲学领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继而不同学者对异化这一概念提出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可以将其认定为从主体分裂出来的与之对立的客体,且这个客体反而成为支配主体的力量,简而言之是不正常的、偏离常规的现象。而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异化主要是基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畸形脱节与尖锐矛盾,及其由此产生的绝望情绪、精神创伤、变态心理、虚无主义思想等。而奥登在诗作中通过描绘社会的异化、个体的异化、爱情的异化诠释异化的主题。

(一)社会的异化

威斯坦・休・奥登身处在20世纪的西方社会,在那个不同阶级矛盾激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不但荒诞不经,而且危机四伏,人性被严重压抑扭曲,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遭受极大破坏,各种异化、病态现象日渐凸显。奥登以敏锐的洞察力观照了这一现象,看到其身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因自我异化及人格压抑,变成病态之人,不但难以很好地行使个人的意志行为,而且无法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继而整个社会产生异化。诗篇《无墙之城》是诗人对现代社会诸多弊端的深刻警示,奥登以艺术化的形式、用生物演化的术语表达诗人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深刻忧虑。诗篇的标题“无墙之城”,即无“界限”之城,人类超越了城市的界限,亵渎了护界神,必然遭受护界神的惩罚。在奥登看来,现代城市混乱无序、血腥暴力,充满了非人性的效率,人对自身及城市已然越界,而最终引发的结果只能是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一切人类创造、生活的痕迹都消失,所有现代城市文明的果实被摧毁殆尽,只留下荒芜与废墟。奥登书写了人类生存环境异变及社会异化给人类带来的危机,对加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充满深深忧虑。诗篇《夏夜》中,奥登采用“里”和“外”的对应关系进行诗句的延伸,不断拓展为小范围群体内与广阔群体外的对应关系,借此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小爱与社会的大爱之间的关系,然而诗人用月亮这一意象表现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分歧、疏离与隔绝,将分崩离析的社会现实细致地描绘出来。在《罗马的覆亡》一诗中,奥登描绘了一幅破败的城市景象图,预示了现代文明对人类思维的改造。城市体现了现代机械对人类社会诸多领域的渗透,是现代社会异化的产物,当现代性的洪流将以往的城邦文明湮没,那么人类社会的信仰将迎来危机,道德也将日渐沦丧。诗人以丰富的意向及深刻的哲理,书写城市诗学建筑,以城市的建构与解构加深社会异化的主题,表达诗人回归传统与自然的期盼。

(二)个体的异化

20世纪的西方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现代技术源源不断地被开发革新,并得以广泛的应用,高速、精密、自动化的现代技术有力地探索并征服了自然,与此同时,也将人类置于单调、紧张、机械化的生活环境之中,人们逐渐沦为机械化时代的奴隶,其主体属性日渐消散,人的信念、自由与希望被摧毁,个体之间互相隔绝、互不沟通、冷漠无情,人变成非人。奥登在其诗篇《无墙之城》中用“沉闷的灵魂”“无知的噪音”“粗鄙的垃圾”来形容现代人及其生活,映射了现代文明及社会的进步使人逐渐失去自我,人不再是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在诗篇《无名的公民》中,奥登更是将现代人的生活境况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篇中的“无名公民”可谓是现代社会的标准良民,他拥护国家政策,敬畏“组织”,按期缴纳会费,就连生孩子的数目也符合优生学家的观点,他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社会各行各业、团体组织均无可指摘的“正统”现代人。而这个公民却没有名字,只是一个现代人的代名词,当这一个完全顺从现代社会需求的良民安然死去,诗人奥登却在最后追问:“他自由么?快乐么?”看似荒谬的问题值得深思玩味,奥登在诗中展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个体的异化过程,现代社会的大规模工业化、庞大国家机器及日益强大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引导”人们的生活,人的本性被压制,人们逐渐缺乏内心的省视,也不再寻求自我的意义及价值,个体的存在感日益消散。生于医学世家的奥登深受家族及父亲的熏陶,养成客观、冷静的思维分析方式,他将身体上的疾病与心理上的疾病联系起来,认为人格诱发了疾病,人这一个体的精神异化会导致身体健康的失调。奥登的诗作体现了他独特的疾病观,例如在诗歌《吉小姐》中,奥登刻画了一个灰暗干瘪的老姑娘,她白日里严守贞洁、安分守己,激励压抑着自己的原始冲动,夜晚却不断遭受梦魇的折磨,最后患了癌症,被外科大夫解剖并嘲笑。诗中的吉小姐可谓是人格异化及自我压抑致死的典型,诗人奥登借用医生的口吻,表达疾病是身心失调的产物这一观点。而在诗篇《无墙之城》中,奥登更是将事业与癌症放置在一起,写道“大多数人的事业只有癌症”,明确地暗示了诗人对个体异化的理解及独特的疾病观。奥登诗歌中经常出现“病菌”“发热”“卫生的”“绑绷带的”“身心病例”“治愈”等医学术语,这些是诗歌中个体的异化现象的特色表述,诗人用医学术语影射个体的异化,用临床诊疗的态度书写社会的失调之处,将异化主题展现得更为广阔和深厚。奥登在诗歌中揭示现实生活的问题、痛苦、丑陋、无序,使人们能脱离自我迷惑及欺骗的束缚,发现自我,重塑个体的独特性及完整性。

(三)爱情的异化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爱情以其强大的表现力生动体现了人性的美丑、个体的迷惘与追求、屈服与抗争,是造就和谐、健康、全面人类的基本要素之一。威斯坦・休・奥登身处于一个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焦虑的时代”中,人的主体属性日渐消散,个体显得困惑迷惘,人们渴求爱,试图通过情感上的补偿完成自我减压,却又缺失爱的能力。社会鼓励提前消费,倡导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以资本运作为特征,消费时代的社会环境及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使得人心无所皈依,人们为自身的堕落与狂欢寻得冠冕堂皇的借口,追逐短暂且重复的“之爱”,使得现代爱情岌岌可危。奥登在诗中描绘这些异化的爱情,写就现代“肉性之爱”的尴尬处境,借此诠释异化的主题。在诗篇《更离奇的今日》《这月色之美》《那晚当快乐开始》《摇篮曲》《致拜伦勋爵的信》等作品中,诗人奥登描述了焦虑时代的爱情观,即短暂而热烈的,诗歌中的人们孜孜不倦地追逐自由的爱情,尽情放纵自身的,是现代人泛爱论的典型,然而他们实际上缺乏爱的能力,难以拥有持久忠诚的爱情。奥登身处的动荡骚乱社会环境影响着他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从诗人的诗篇中,不难看出,诗中的爱情充满着不确定与无可奈何,尽管恋人们克服了诸多磨难,走入婚姻,也难以将爱情进行到底。例如,在诗歌《攀登F6》中描述一对现代社会的典型夫妇A先生和A太太,两人的婚姻生活难觅爱情踪迹,A先生迷茫恐惧、无助彷徨,无法撑起妻子的精神世界,在A太太看来,丈夫已经自身难保,委实难以胜任顶天立地的丈夫角色。诗中的爱情、婚姻显得如此疲软无力,充满不确定,也失却了原本应有的意义,是现代社会中变异了的爱情。奥登以诗歌的形式着力书写这变异的“之爱”,是诗人对动荡骚乱的现代社会土壤中所滋生的爱情观的怀疑与困惑,这并不意味着诗人赞同这样的爱情观,从《谜语》《疾病与健康》《爱得更多》等诗篇中,可以管窥诗人对真正的爱情的憧憬与期待。语

参考文献

[1]宁晓佳.奥登的自我流放之探析[D] .中南大学,2007.

爱国的现代诗篇4

茨维塔耶娃――她被誉为像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赖纳・马利亚・里尔克那样的大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竞争对手。①

王又华《古今词论》:“沈去矜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②将李清照与后主李煜、诗人李白相提并论,可以看出她被推崇至极。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语文学家、艺术家,莫斯科大学的教授,精美艺术博物馆(现在的国立普希金美术博物馆)的创始人,母亲是钢琴家,音乐家鲁宾施坦的学生,在茨维塔耶夫原配妻子离世后才嫁给他,育有两个女儿,长女就是茨维塔耶娃。李清照(1084―1157)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出身名门,是仁宗朝重臣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能诗文。

两位女诗人都成长于书香门第。茨维塔耶娃天资聪颖,六岁就能用法语、德语写诗,母亲却一直想培养她成为一名钢琴家。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封建社会,李清照的父母不但让她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而且还允许她看笔记小说、轶事遗闻。除此之外,李清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家庭中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让她们做好了成为诗人所必备的美学体验和智力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而李格非夫妇的思想比较通达,任随李清照天真少女之心相对自由的发展,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她不是那种久居深闺的女子,平日与同伴一起游玩,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而茨维塔耶娃曾陪同母亲在意大利、瑞士、德国休养,这让她认识了欧洲不同的文化,视野也比较开阔。茨维塔耶娃在母亲患肺结核离世后,便放弃钢琴专注于写诗。此时她的父亲陷入再次丧偶之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事业上,茨维塔耶娃便形成了自由不羁的个性。因此,二者的心灵没有被束缚,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只不过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饱含父母呵护的成长环境中,更加天真、率直,而茨维塔耶娃则有着一颗相对多情、敏感、孤独的少女之心,年少的她生活在自己阅读世界的浪漫幻想之中。

诗词创作与坎坷人生

茨维塔耶娃诗歌有着一种特殊的气质,她对俄罗斯诗歌做出的杰出成就使她在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可谓诗歌艺术大师。她于20世纪初期在登上俄罗斯诗坛,这时俄罗斯诗坛表现出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众多文学流派并存,如:象征派、阿克梅派、未来派、现实主义流派等,虽然诗人在创作初期曾受到象征派诗人布留索夫的鼓励和影响,但是她一直把自己置身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中,不参加任何诗歌流派,性格傲然而立,创作独立不羁。茨维塔耶娃一生著述甚丰,写了17部长诗、8部短剧,大量的抒情诗、散文。她的诗的主要以生命、青春、死亡、艺术、爱情、祖国等为创作主题,善于采用对比、比喻、象征、双关等创作手法。代表作有诗集《黄昏纪念册》、《魔灯》、《天鹅营》,抒情长诗《山之诗》、《终结之诗》等。茨维塔耶娃早期的创作展现的是一个少女的成长轨迹和隐秘的内心世界。从1916年起,茨维塔耶娃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变。民间生活、宗教节日、圣母、大自然的原生力形象等大量涌现在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中,诗人开始真正融入俄国文学和文化的白银时代。③茨维塔耶娃的创作经历与其人生道路紧密相关。1911年她和白军军官埃夫隆相恋后结婚,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中立,不接受十月革命,因此在国内她饱受战乱之苦,小女儿由于贫穷和疾病而夭折。1922年茨维塔耶娃移居国外投奔丈夫,在国外一直待了17年,可以说这也是上她创作的全盛期,写有11部长诗。在侨居的日子里对祖国的爱支撑着她的创作,这是她俄罗斯精神的突出体现,也标志着其创作生涯的转折。孤独、贫困、怀念成了侨居时她漂泊的灵魂的写照。1939年6月茨维塔耶娃怀着对亲人和祖国的向往离开了巴黎,回到了莫斯科,可等待她的是女儿入狱,丈夫被捕并枪决,陷入绝望的茨维塔耶娃于1941年8月31日在叶拉堡自缢身亡。

生于幸福家庭的李清照,综其一生经历也是跌宕起伏,她的作品和个人坎坷不平的际遇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在宋代文坛上放射出独特的光彩。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氏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与之对应其前后期词作在思想内容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前期主要写闺阁相思、离愁别绪,比如《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而后期更多抒发诗人的哀怨情愁、亡国之恨、飘零之苦。这是因为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一直以来李清照也没有孩子,后来孤寂忧郁之时,张汝舟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无依无靠的李清照,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明知当时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仍然状告张汝州。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这一时期李清照先后写下了《鹧鸪天》、《添字采桑子》、《武陵春》、《声声慢》、《忆秦娥》等不朽的作品。④

爱情与爱情诗

诗歌是人类爱情这一崇高的美好情感与抒情艺术的完美结合,而由女诗人写的爱情诗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抒情诗词是两位女诗人主要的创作形式,爱情是她们创作前期重要的主题,其爱情诗句都包涵了自己的深深的感情。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气就已经崭露,如《点绛唇》一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天真活泼、憨态可掬、既向往爱情又有几分羞涩的少女形象被栩栩如生的勾勒出来。

宋代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对于这段婚姻,历来的描述是夫妻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以读书为娱乐,堪称神仙眷侣。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大也多是深情款款。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不过赵明诚大约1107年前后再度出仕,直到1121年才接李清照前去团聚,其间夫妻大约有十四年两地分居。李清照在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抒写离情别思的篇章。《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

与李清照相比茨维塔耶娃也写过率真、朴实、感染的爱情抒情诗,比如“我想跟您生活,住在一座小城,那里有永恒的黄昏,有永恒的钟声。”还有献给丈夫的诗《我在青石板上写》,“我在青石板上写,/在褪色的折扇上写,/在河边、海滨的沙滩上写,/用冰鞋在冰上写,用指环在玻璃上写,//也在经历了数百个冬天的树干上写……/最后为了让人人知道!――/我爱你!爱你!爱你!爱你!――/还用彩虹尽情地在天上写。”诗人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情,诗人潮水般的感情炙热、真诚。

但是她笔下的女子更多的是高傲的、痛苦的、孤独的、犹豫的。她的诗歌多半不是对甜蜜爱情的陶醉,而是对爱之欲的抒发或者爱之痛的倾诉。这也是诗人孤独、高傲、奔放的性格的写照,她的爱是火热燃烧的,是悲剧式的。在《嫉妒的尝试》诗中“您同别的女人过的如何?/看来没什么?――还是当头一棒――/对我的记忆是不是很快已经淡漠,/想海岸线一样?”描写了女性的嫉妒之爱,嫉妒之苦,体现出了女子内心旧情的羁绊。《唐璜》中“喜欢我吗?”――“不想。”/“认识我吗?”――“说不准。”/“我是唐璜。”/“我是卡门。”这里的卡门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吉卜寨女郎,她在爱情中独立不羁,宁死不肯受男子的束缚,表现了女子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如此奔放多情的诗句是茨维塔耶娃感情世界的写照,可以说也与她一次次的爱情风暴有关。她性格古怪,极端任性。因为初恋的失败,就买了一把手枪到上演她心爱剧目《雏鹰》的剧院开枪自杀,所幸枪并有打响。茨维塔耶娃和埃夫隆本是一见钟情,二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很快还有了女儿阿利娅。但是热恋过后,茨维塔耶娃总是孤独的,她不断寻求感情寄托,女诗人帕尔诺克、诗人曼德尔施塔姆、演员扎瓦斯基、出版社发行人维什尼亚克、诗人安德烈・别雷、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评论家巴赫拉赫、丈夫的同学罗泽维奇都曾是她火热的心灵知己,很多诗歌都是献给他们。茨氏所经历的爱情的折磨,都化为了一行行深刻动人的爱情诗句,在她的世界中,爱情如同一种自然力,是宇宙的第五大元素。

动荡时代与祖国情结

对俄罗斯的爱是茨维塔耶娃抒情诗的又一重要主题。17年的侨居生活,诗人自始至终与祖国血脉相连。她只有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法克制的乡愁浓缩在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诗篇中了。《铁轨上的黎明》:“没有低三下四,没有谎言!远方―加上两条蓝色的铁轨喂,这就是她!―拿去吧!沿着铁路线,沿着铁路线。”这是描写诗人望着通往祖国的铁轨,有家而不能回的痛苦心情和坚信一定能够回去的决心。故乡、祖国的语言、对亲人的思念给诗人以慰藉,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予茨维塔耶娃抗争厄运的勇气。诗歌中蕴含了茨维塔耶娃对祖国、对山河浓烈的爱。尤其在流亡时期,茨维塔耶娃倍感孤独、寂寞,她思念祖国,思念那个有她读者的地方。在《祖国》中诗人倾述了一个游子对祖国的殷切思念。“你啊!我就是断了这只手臂,――/哪怕一双!我也要用嘴唇着墨/写在断头台上:令我肝肠寸断的土地――/我的骄傲啊,我的祖国!”在《给儿子》:“我的儿子,回家去吧,一直朝前走――/离开我们――回到自己的故园,自己的时代,自己的时间。”诗人念念不忘用热爱祖国的感情来培养自己的儿子。歌咏祖国的著名的诗集和组诗还有《莫斯科吟》、《思念祖国,很久了》、《离别俄罗斯之后》等。

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经历了南奔、夫亡、避乱、金石书籍散失殆尽、改嫁等一系列的变故。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但身为女人不能像男子一样驰骋疆场,但是她用诗句来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看看她的一首警世之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畏缩怯懦、苟安逃命而南渡的高宗赵构等贪生怕死之徒的无情鞭笞和辛辣讽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溢于言表。再举一首她对思念故国的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此词似写伤春,实写对祖国山河破灭的苦痛和愤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宋都城汴京,通过梦长安,也表现了作者对北方沦陷区的怀念。花光月影,暮色美好,可一切皆已物是人非,以此更衬托出女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和国破家亡后凄惨悲苦的人生境地。

茨维塔耶娃虽然深受西欧文化的影响,但是她在精神实质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她直爽奔放、富有灵感,过于理想主义好走极端,但是一直热爱真理、热爱俄罗斯。不管在哪里,精神上始终忠于自己的祖国。李清照的爱国诗词,深沉而凝厚、热切而执著,是一代女词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感的体现,昭示了她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茨氏和李氏的诗词,不仅是她们人格魅力的再现,而且充分地印证了在时代的烙印里拥有赤诚的爱国情结与崇高的民族尊严。

对比总结

总体上看,读茨维塔耶娃的诗特别需要思索,品李清照的词尤其让人感动,她们的诗词有着无限的纯洁的力量。就爱情诗来言李清照的词多委婉曲折,茨氏所写也满怀感情却更加直抒胸臆。诗人诗词风格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与个人的才智、时代的变幻,命运的安排有关。两位女诗人早起良好的家庭环境,后期经历的国恨家恨、颠沛流离,造就了天才的女诗人。爱情、婚姻、社会变故等因素对两位女诗人创作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让人钦佩的是,后期茨氏和李清照都经历了物质的困顿、精神的孤独以及旁人的。茨维塔耶娃迁居国外、投奔丈夫这一举动被政府认为叛国,李清照因为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但这些并没有挤垮她们,相反,更成就了她们的诗歌。诗人特立独行的性格、独特的创作风格、悲剧的命运和人格的力量不时带给我们巨大的心灵震撼。

不过相对而言,李清照是一个温柔善良、刚烈正直的大家闺秀,将细腻的感情付诸于词中,是乱世中的美神。而茨维塔耶娃始终在自己激情丰富的内心中寻找诗意,更为特立独行,是俄罗斯文学的圣处女――女皇⑤。两位天才的女诗人影响广泛、诗词创作艺术水平高,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安娜・萨基扬茨,谷羽译:《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方波、唐碧珍:《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9卷第3期。

[3] 莉・费勒,马文通译:《诗歌 战争 死亡》,东方出版社,2011年。

[4] 娄自良:《温柔的幻影》,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

[5] 苏杭:《致一百年以后的你》,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年。

[6]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7] 谢学钦;《李清照正传》,中国文学史出版社,2009年。

[8] 余献勤:《茨维塔耶娃组诗中的勃洛克形象期》,载《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32卷第5期。

注解:

① 利莉・费勒,马文通译:《诗歌 战争 死亡》,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06页。

③ 余献勤:《茨维塔耶娃组诗中的勃洛克形象期》,载《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第104页。

爱国的现代诗篇5

【关键词】语文 现代诗歌 鉴赏教学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3. 颂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颂读的规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和语调,纠正重读和轻读,气韵的紧张与舒缓,还要注意诗歌中重章复沓的手法、叠字叠句的运用都与作者特殊的情感宣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过程应该从课前开始,一直贯穿到课堂教学结束,并延续到课后,好的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它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所以解读现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体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是我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在保姆家,这使得他从小就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不久因为“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些经历都使得他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清了黑暗势力的本质,让他毅然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高唱。抗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遭受践踏,人民在战火和蹂躏中挣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艾青诗歌最核心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同情人民。《我爱这土地》就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五、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把握核心

爱国的现代诗篇6

[关键词]《诗经・氓》 汉乐府 弃妇形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28

从《诗经》到汉乐府时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弃妇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笔者试以《诗经・氓》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为代表将二者中的弃妇形象作对比,从诗中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爱情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被弃的态度等方面,简述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一、激情燃烧化为理性制约

激情是爱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诗经》时代,妇女在爱情上还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吟唱热烈爱情的诗篇比比皆是。《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以及被弃的那种决绝的态度正是激情燃烧的真实流露。“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涕泣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对爱情执著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决定是违背礼教的,可是这个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率真、执著的女子却不顾后果,毅然决然地维护她神圣纯洁的爱情,冒着危险,冲破了礼教的罗网,私下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她对爱情的追求像燃烧的火焰般猛烈,恐怕她对爱情的率真、大胆,现在的女子也比不上的。激情燃烧过后留下的是悔是怨亦是恨,痛定思痛后的决绝,更看出她的敢爱敢恨,异常刚强的性格。

而汉代重诗教,“汉代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1]诗教的重心在理性,即使在最能表现人之情感的爱情诗中,也处处透露出理性的影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更是遵循礼教,任由礼教对她的束缚。她与其他弃妇不同的是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 “三纲五常”的教育,“三从四德”的束缚,使汉代女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刘兰芝为了严守礼的约束,牺牲了自己而不是与礼教正面相对,做出抗争。从这可以看出,诗教礼学温厚平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思想对中国妇女的影响,已从外部所谓强制施行渐渐渗到妇女自身的思想中。失去了人格尊严和人性正当要求的妇女们,已沦为儒家“思无邪”思想教化的受害者和默许者。

二、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

《诗经》中的很多女性更具有原始初民的特质――主体意识的自然流露。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她们对于感情的自由表达上。她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其性格是泼辣的,其行为是主动的。如《诗经・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私自答应了与氓“秋以为期”的婚事,这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自由婚姻的主动渴求。她的主体意识使她有了决定自己一切的权利,有了起码的作为人的独立的人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和马一样,完全成为主人的附属品。”[2]

如果说《诗经・氓》中的弃妇是大胆开放的火红玫瑰,那么汉乐府民歌中的弃妇就是曲折求生、忍辱负重的荒芥草藤。到了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已经逐渐能够独立完成耕种等一系列农业劳动,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下降了,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汉儒认为:“阳刚而阴柔,乾健而坤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乃天之道,是人类不得不遵守的自仁法则。”[3]妇女在被幽禁于闺阁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时代的弃妇已成了汉乐府时期爱情诗里吟唱的主人公。

三、彼此互恋化为孤独哀鸣

《诗经》时代,各类情诗平衡发展,男女两性在情诗创作数量和情感强度上难见差别。78首爱情诗,吟唱了炽热幸福的男女恋情,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热烈思念。诗中既有少女的渴望,也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的“人约黄昏后”的幽期密约。许多诗中,男女彼此相爱,互诉情衷,不掩不饰,洋溢着自由祥和的气氛。《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曾经相爱时是那么纯真挚诚,氓对她也是那么和蔼亲热,还发出了永以为好的旦旦誓言。

而《诗经》之后,爱情诗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心诚惶诚恐,和谐之声、幸福之乐恰似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汉代自罢黜百家,尊从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4]在汉乐府情诗中,很少见男子对女性的大胆痴情的追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虽然深爱妻子,可面对妻子的被逐,虽然进行过斗争,但其实他只是有一点幻想和期待,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办法。留下的只是女性不尽的孤独和无穷的哀鸣。在汉乐府时代,男女之间两情相悦,至真至诚的爱已成绝响。

虽然《诗经》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女子爱得彻底,爱得大胆,而离我们较近的汉代女子却少了一份洒脱,多了一副枷锁。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我们清晰地看到,封建礼教在中国女性的爱情路上慢慢竖起了一道沉重的界碑,直到今天女性已经成为社会的半边天,思想领域中充斥着女权至上的观念,但女性的天空尚未升腾到湛蓝,那儿依然有黑色的残云,新时代的女性有着使妇女彻底解放的重任,完全消除妇女歧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从根本上实现女性独立,走上女性解放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爱国的现代诗篇7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收录了艾青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作品,那么你知道《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吗?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范文初中2021年7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1早就听说艾青是著名的诗人,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在猜想,他的诗是非常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禁激起朵朵涟漪。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也要像艾青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2艾青的诗是古诗的和这首诗的外套的完美结合。它通常能够是我的开放,小幽默地描绘它。在他的诗中,现在有一个安静流动的蓝色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这种蓝色的忧郁。是第一个担心和担心的世界,经过音乐和音乐的世界的忏悔精神,锻炼出了诗人对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为自己的私人,所以悲伤不是因为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一根嘶嘶的喉咙唱歌,这根喉咙被风暴打了;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含有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诗人的感情从自己的悲伤出来,会去哪里?中国的文化土产生了对祖国,人民和光的这样一个答案。

人们的土地被栖息,作为诗人的心的形象自发地出现。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国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觉当花飞溅,恨其他鸟惊。。不是因为时事的艰辛和选择精神逃避,不是因为食物和水果,担心整天吃没有鱼。也许无处不在,永远不会是一生,但我仍然会站在那里,微笑,看着大海(艾青礁)。诗人走出了未来的内心经验,与古国的未来,未来和忧虑。你不能想象诗人的肩负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责任给世界作为他的职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基础的来源。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诗歌充满语言紧张。艾青的诗经常是上半年或直接的,或者激情澎湃,但往往是诗的最后使用表达方式达到诗的高潮,然后在高潮的窗帘调用。这经常产生一种已经做出的话,没有感觉,所以留下的声音,三天无休止。好的!

我爱艾青的诗,从艾青的广义;我爱艾青的诗,因其天然天成,有最大的方式,是深入的文化积累,彻底消化产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和诗人一样,爱这片土地和太阳。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3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必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我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述。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我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期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到达现实与梦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提高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我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4最近我阅读了艾青的《向太阳》,作者写下这首诗距此刻也有半个世纪了。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我仍能感觉到应对太阳来临时诗人内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包含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并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由昨日写到崭新的一天,太阳就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一种期望。回想那段艰难的抗战时期,国家,城市,村庄,小至以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和黑暗之中。那个时期的人们向往太阳,向往太阳所象征的自由与解脱。最终有一天,初升的那轮太阳,发出了耀眼,却又温暖的光,人们最终获得了自由,他们也虔诚的祈祷,这抹阳光能永不泯灭,给他们的后代,给炎黄子孙留下用他们殷红的鲜血与蜡黄的皮肤混合成的,橘黄色的,太阳光。所以,作者说,太阳,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以往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完美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诗人说,他“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真实的姿态。广场上,人们高喊,“看我们我们笑的向太阳”。少女们背着募捐袋,唱着清新的歌,太阳照着她们的,骄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着的两臂,他们,她们,在阳光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享受着阳光,珍惜着阳光。

这些发自胸腔的语言与歌声,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

生命内部残留的酸痛,只说明必须挣扎好久才能站立起来。这些谁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觉都切切实实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很大的张力和重力。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昨夜的伤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苏醒时带泪的欢欣,绝不能认为只属于以往是囚徒的诗人自我对人生的回顾。应当看作是一个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难和命运与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们奔走抗争的赤子的心声。

那个时期的人们,格外珍惜阳光,不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气不好,而是这阳光,是他们所奋斗而来的,而此刻的我们,在阳光的呵护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阳光呢

我想这也就是爱国的意义,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发扬此刻所拥有的,就是为了,让这抹阳光,照耀的更加绚丽,灿烂,耀眼。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5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因此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高潮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角色。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高潮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

读完这本诗选我发现艾青的诗擅长用色彩感强烈,立体感鲜明的画家眼睛和艺术手法,与大地,太阳北方广袤的泥土,民众痛苦的脸色等意象结合。艾青与大多数早期现代派诗人不同也有益于某些乡土派诗人。艾青创作的题材,紧贴民族和民众情感,具有史诗眼光和视野,他也善于捕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情绪,借以概括中国某一特殊时期的整体感受和思想感情,传达出中华民族最强烈的内心情绪。

艾青是一个一直在文学道路上奋斗的人有过沉淀但他又重新绽放光彩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他的这股冲劲。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6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依旧富有活力,时光飞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孕育滋养了几代人,经久不衰。

我出生在北方,艾青生于浙江金华,属于南方,但他却对异乡疆域的北方充满热爱。读着他的《北方》,仿佛已置身于苍茫的北国土地上,厚厚的黄土地给我带来沉重感,我只身站在无垠的荒漠上,望着从更远的北方吹来的无情的风,正肆虐地带来贫穷与饥饿,当时的风很寒冷,但不是刺骨,却给人带来透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山坡、河岸、颓垣与荒冢都在呻吟,感叹这个时代的悲哀与不易。我最终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是些什么,是无奈,是痛苦……那种从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光明社会的企盼。

我顺着作者的笔处,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无奈与痛苦,见到了不愿看到战争与磨难、渴望和平的广大劳动人民,也体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五千年的洗礼,这上头有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哺育中华儿女的黄河,古老的国土,古老的河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是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的、与最古老的种族。文字很简短,却深深震憾着我,因为它承载的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群众的精神与信念,寄托着北国明天的和平曙光。

作者以笔为枪,以纸为战场,猛烈抨击侵犯我中华土地者,以博爱之心真实反应出农民的不易与艰苦,正是他的爱国爱民之心,他的诗词才值得被千秋万代所传唱,颂扬!

我要思考那个时代以及我此刻的生话,就算缺少或没有艾青的'博爱与企盼,北方人也会继承先祖信仰,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也要学会勇敢、坚强,努力奋斗,到达梦想的生活!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7午后,一缕风吹来,带来了远方田野的味道,带来了梦中阳光的明媚,坐下来,静品一首艾青先生的《光的赞歌》,感人至深……

“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是啊,那个时代,中国农村亘古的阴郁与农民无休止的劳顿,让他怎能不对未来美好生活有着执着的信念,又怎能不对那照耀四方的光明有着深深的眷恋。因为有了光明,艾青看到了“杨花飞絮的春天”,看到了“百花争妍”的夏天,看到了“金果满园”秋天,看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光明的存在是伟大的,是威严的,它坦荡的照射人间的一切,任何贪婪无厌的人在光明的照射下便会原形毕露。光明也是无私的,世间万物在它的滋润下,蓬勃生长,它带领着我们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落后走向崛起,从迷茫走向希望。不只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它的照耀下,将从小康社会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爱国的现代诗篇8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影响

女性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不衰的主题。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其中许多作品都以女性的视角来写,多角度地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情感体验,她们的喜怒哀乐、情感世界在这些女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现。后世许多作品着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其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直接来源于《诗经》的启发。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诗歌创作传统的光辉起点和源头,代表了周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是一部艺术化和形象化的历史。在其创作的过程,留下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其风诗160篇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朱熹《诗集传序》中也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明确告诉我们《诗经》中的作品不仅抒发了男性的情感,更是直接抒发了女性内心的情愫幽思。风诗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展示了一系列积极健康、热烈坚韧、淳朴诚厚的女性形象,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多维剖析

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诗歌大概有101首,约占其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也有学者据此而称这部作品为女性文学。其女性形象之多, 几乎覆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她们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内涵特质闪烁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民族性格的光芒,辉映着中国民俗最璀璨烂漫、光彩夺目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情趣。

《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其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爱情中的少女,她们有的天真浪漫如《召南.有梅》《邶风.静女》中的女子,在爱情面前她们情不自禁,主动大方,无拘无束,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有的坚贞刚烈如《风.柏舟》《王风.大车》中的女子,在受阻的爱情面前极力抗争、勇敢争取。婚姻中的妇女,或是温柔贤淑的妻子,或是遭人同情的弃妇,或是令人怜惜的情深意长的思妇。虽然没有外貌的工笔描写,但大都具有非常清晰的性格轮廓,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存留于历史人物画廊中。

(一)外在形象

《诗经》中对女性进行正面工笔描绘的作品并不多,但整体上却能给人以曼妙,可爱,灵秀之感。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令小伙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她肯定是窈窕貌美,贤淑端庄。《蒹葭》中的“伊人”,更具朦胧、飘逸的美,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央,令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充满鬼气,俏皮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心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这段对齐国美人庄姜美貌的描写,历来被誉为“美人赋”。《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塑造了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总之,从外在看《诗经》中的女性,她们端庄娴雅,灵气可爱,浓缩了周代社会女性的形象,也反映了周代社会人们的对女性的审美观。

(二)内在品质

《诗经》中对女性个性、性情的塑造的笔墨远多于其外在形象的笔墨。它体现了在周代社会,人们不只是注重女性的外在之美,更重要的是女性人物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是否与周代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趋向,是否具有好的内在品质。

1.活泼纯真。《诗经》中的女子,不论是妙龄的少女,还是婚后的妇女,她们对待生活,对待爱情的态度都很纯真。《邶风?静女》约会中的“静女”,《卫风.木瓜》中的女子,爱情之于她们不是靠贵重的礼物来催生的,而是靠真情。以女性为主体的爱情活动充满了真善美,是人们纯真的人性的体现。

2.忠贞勇敢。《诗经》的时代,具有浓厚农业社会的色彩,人们的生存发展与土地紧密相依,而黄河流域的土地又是比较贫瘠,长期的、固定的、相当艰苦的农业劳动形成了勤劳朴实,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在婚姻家庭中,她们执着于情,痴迷于爱,对强加于自己的婚姻进行坚决的反抗。《风・柏舟》中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地发出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宁死也决不嫁他人,并怨愤母亲和老天不能体谅她的情感。《风・》中的女子,为了追求幸福,不顾世人的指责和讥讽,义无反顾地与意中人私奔,顽强地与封建礼制作斗争。《召南.行露》中“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这位坚毅大胆的女性对已有妻室而欲欺骗她、以打官司要挟成婚的男子的严词拒绝。《卫风・氓》中的女子虽被弃,但敢于面对现实,做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定。

3.温柔贤淑。《诗经》中有处在恋爱期的女孩子,也有在家中服侍丈夫,照看子女的妇女。她们有的家庭幸福,婚姻美满;有的却面临着战争,与丈夫分离;有的甚至生死两茫茫。但是不同境遇的背后是一样的温柔,一样的坚贞,一样的贤良淑德。“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是一个婚姻幸福的女子对丈夫的恩爱的回报,言语间充满着温柔与贤淑。“谁与?独处!”“谁与?独息!” “谁与?独旦!”把爱人去世后,女主人公的孤独与伤痛表现的淋漓尽致。“百岁之後,归於其居。”“百岁之後,归於其室。”思妇愿百岁之后与丈夫同穴的决心,虽生死两茫茫,但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令人无比感动。

4.率真自信。《诗经》中的感情用“思无邪”来表达是再恰当不过的。在周代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荼毒时,男女之间的恋爱与婚姻是无拘无束,洒脱自然的。诗经中的女子,敢爱敢恨,个性十足,光芒万丈。《诗经?褰裳》中那个戏谑情人的活泼泼辣的女子,她站在河这边对着河那岸的情人大喊:“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个使小性子的女孩子,可爱之极。“不我以,其后也悔。”“不我与,其后也处”“不我过,其啸也歌。” (《召南・江有汜》)被心上人冷落的女子没有眼泪,有的都是满满的自信。

三、影响

《诗经》中的女子虽个性性情不同,但都承载着周代女子道德之“美”的共性特征。纯真、勇敢、自信、自重都或隐或显,或明或暗,或深沉或热烈,或委婉或率真地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其健康的基调,乐观的生活态度,给这些爱情诗增添了喜悦与和谐,体现着周代社会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没有太多教条束缚下社会赋予人的性情之美,使《诗经》处处洋溢着一种伦理亲情,充盈着中华民族的一颗爱心。这些立体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包涵的思想道德观念、审美价值观,女性的婚恋观在后世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2006(3).

[2]卢静.《诗经》中女性的婚恋观[J].中国韵文学刊,2003(2).

爱国的现代诗篇9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那么关于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范文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艾青诗选读后感心得作文600字左右,欢迎大家查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1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呻吟,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养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虽然只是简短的文字,可却也深深震撼着我,这片土地为我所爱,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千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的远方的未知的却必须会出现的曙光。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此刻生活的思考,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后梦想生活的到达。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2《艾青诗选》是我国现代的诗词的选集。暑假过半,今日最终把它啃完了。

TOP1《礁石》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被浪花怕打得脸面不堪的礁石,伤痕累累。表面上写水浪的无情,实际上却象征着被困难困扰的人。

人,应对坎坷,总是会摔得不成不成样貌,容易放弃的人会立刻倒下;坚持到底的人会依然站着,带着一种乐观,微笑地应对生活,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魄力。

TOP2《光的赞歌》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可是有人惧怕光,

有人对光明充满仇视”

“愚昧就是黑暗

智慧就是光明”

世上的人总有明暗两分,我们都崇尚光明,但仍有一些人却把心中的暗念放大。他们想活得权利,有着巨大的野心。

历史上,那些愚昧的皇帝,各个朝代的奸臣,他们把光明的人一个个剥削去,为了不被推翻;把黑暗的人一个个重用起来,为了巩固自我的统治。他们无端地压迫别人,为所欲为。

可是,他们错了,因为世界上光明的人多了去了,在一次次的压迫之下,他们只好选择反抗,决定经过自我的努力,捅破黑暗的统治,虽然他们的力量很渺小,但公正和光明定会眷顾他们的,他们会为国家的英勇斗争,一向到底。

……

看似普通的叙述中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也并不是能看懂每一首诗,也许还需要联系当时的背景。

敬佩艾青,用笔这个犀利的武器,把一个个需要讽刺的社会现象,写成了优美的诗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国家奋斗。

向艾青致敬……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3早就听说爱情是著名的诗,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还猜想,他的诗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惊奇琪艺朵朵涟漪。

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爱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4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5《艾青诗选》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十分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十分出色,仅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当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的个人特色不够鲜明,他的诗的风格是那种十分多见、一般的诗,他没有为中国的新诗供给多少新的东西,所以贡献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诗后说他的诗与杜甫的相类似,能够说是“诗史”,那么与艾青的诗比较起来,艾青的诗更应当享有“诗史”这个名词,他的诗的特色之能够说是题材十分广泛,但相对又集中,概括起来能够说是写出了那个年代贫穷落后中国土地上的欢乐与痛苦,他从国统区到大后方,从农村至前线,从树林到旷野,一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所以说他记录下了那样一个时代是可是分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录缺少个性,或者说诗性还不太足,至少在许多诗歌那里是如此,所以这些诗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是不低的,但诗的价值却相对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有名的长诗,在我看来也并非异常出色。

艾青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喜欢用程度副词,“那么”、“十分”等,而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声、色、形俱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列举东西时同样如此,所以这就造成他的诗歌的第三个特点,铺张。他喜用排比句,有时甚至是六七个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他的描绘、比喻有个缺点,就是新颖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很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他的诗缺少个人的东西,但这也许正是他的诗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诗是大众化的,不是贵族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欣赏,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

不可否认,艾青的有些诗是十分优秀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多么动人的形象!

爱国的现代诗篇10

关键词:流派系统 流派盟主 流派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遗民,一作逸民,“遗”者,亡也,“逸”者,失也,其意旨相近,盖高蹈世俗,时人冠以“高士”、“隐士”之美誉。然而逸民历朝历代皆有,遗民却必于朝代更替之际方出现。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之亡也,其诗称盛”①,“遗民诗派”便是在宋元之际异军突起的一个以遗民为主体的诗歌流派。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理论源远流长聚讼纷纭,“流派”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概而言之,它孕育于先秦两汉,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宋,至明清进一步充实、完善、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理论,必须确立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②宋末遗民诗人群虽创作个性不一、才情不一,但都能在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其作都是血泪凝成的悲慨之音,风格都有激凉悲壮的倾向。所以在文学史上,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学流派。无论是由文学社团发展而成的文学流派,还是由后来研究者归总而成,其成立标准大体一致,即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流派统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风格。

一、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统系

遗民诗派作为宋末诗坛之异响,爱国诗章的创作是其最为有志一同的主题建构。在中国,爱国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先秦时代便有报国无门、自投汨罗的屈平;近的而言,遗民诗人直接继承的是杜甫的诗歌传统。遗民诗派所处的宋元之际和杜甫所经历的“安史之乱”不啻有着极为相似的时代图景,正所谓“少年读杜诗,颇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汪元量《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这必然使得遗民诗人无论从现实景况还是心理体触上都直接取法杜甫。

遗民诗人之学杜,不仅有清醒的诗歌理论建构,且有相当的实践成果。文天祥《乱离歌六首》和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皆是杜甫《同谷七歌》之仿作;文天祥有《集杜诗》200首,这种创作方式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为“文山诗史”;汪元量把随宋室被俘北上的所见所闻写作成大规模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南宋王朝覆灭的过程,其友人李钰亦云,“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湖山类稿跋》)遗民诗人发扬杜甫“以诗存史”的精神,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开阔画面和生动场景。

二、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盟主

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三说:“吕舍人作《江西宗派图》,自是云门、临济始分矣。”将《江西宗派图》的意义视同禅宗“五祖七宗”式的分门别派,可见宋人流派意识之成熟。一个体系严密的流派必有其盟主,以其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强烈的盟主人格来组织本流派的作家群。

众所周知,宋末遗民诗派生活在一个人心忧焚的动乱时代,在所谓“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历史境遇中,生活不允许他们悠闲怡然地吟咏。在当时,一个诗人能否成为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成就及作诗法门固然重要,其人品更是值得深究考量的因素。基于此,在对遗民诗派盟主意识的考察上,本文选择了文天祥作为切入点。遗民诗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自然也无严格意义上的盟主。然而文天祥作为宋末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优秀的爱国诗人,以其一时无两的影响力成为宋末遗民诗派的代表作家,在他身上,有着最为强烈的盟主人格。

林景熙有《读文山集》诗,历来被认为是文天祥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诗中誉文天祥为真男儿、大丈夫,身虽没、志永存。王炎午得知文天祥被元人所囚,曾作《生祭文丞相文》,愿文及早以死全节。文天祥赴难后,王炎午痛哭流涕,又作《望祭文丞相文》,将文天祥与诸葛亮、张巡相匹。另邓光荐尝作《文丞相传》,郑思肖著有《文丞相叙》。

诸如此类的例证表明,确可视文天祥为遗民诗派的代表,围绕着他的生平,团结着一批忧患警醒的爱国诗人。他们以血泪写作悲歌,昭示出遗民诗人在朝代更替与现实窘境下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

三、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风格

钟嵘《诗品》在评述部分作家的创作和追溯其渊源时,明确运用了“体”字,其含义与现代人所说的“风格”大体相近。陈文新说:“《诗品》将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某一文学传统联系起来,这种特殊的风格意识正是流派意识,因为流派的基本特征即某一作家群的创作风格大体一致。”③以流派风格作为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志,无论人们是否已经完全意识到,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一标准的执行,已经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属性。宋末遗民诗派便是一个以宋末乱世为背景的、属于封建士大夫群落的、中原汉人的文学流派。

法国著名文论家丹纳说时代精神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④,宋末遗民诗派根据时代来命名,时代精神对其创作的影响无可置疑,整个遗民诗人群的创作都笼罩在改朝换代、异族统治的氛围之下。时代精神对遗民诗风格的影响体现在艺术手段方面主要是采取纪实叙行言志的写作手法。诗人大量写作剖白心志的爱国诗章,然而宋朝寸寸失土,元军的铁蹄踏遍中原,偏安一隅的南宋终于还是走向了灭亡,这一切,使得苍凉激楚、悲愤填膺成了遗民诗最显著的风格。遗民诗派作为宋末最后一个诗歌流派,虽一振晚宋诗坛的颓靡诗风,然而在“唐音”、“宋调”的巨大诗歌成就面前,即使是遗民诗派中的名家,亦难在艺术风格上超越前人;然遗民诗派生逢厄时,却能于艰险浊流中异调突起,召唤乱世中的忠诚与坚守,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隐含一种豪情和悲怆,文盛气卓,坌愤激讦。这也是遗民诗为人所称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结语

在家国存亡的历史境遇中,传统诗学内部成长了一种强调情感廉贞、人格挺立的审美诉求,出现了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谢翱、郑思肖、谢仿得等一大批爱国诗人,涌现出大量的写国情怀和亡国悲愤的诗篇,如此繁盛的局面实属少见。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就遗民诗生发无限感慨,“考诸当日之诗,则其人犹存,其事犹在,残篇啮翰,与金匮石室之书,并悬日月”⑤。宋末的爱国诗歌使南宋后期诗坛缺乏激情、气骨衰弊的习气一扫而空,用血泪悲歌表现了民族的气节和尊严,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极其光辉的岁月。

注释

① ⑤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胡致果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9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