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4 22:53:28

爱国的读后感

爱国的读后感篇1

__载岁月,九十一岁华诞,中国共产党走过了__年光辉历程。峥嵘岁月稠,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铸就了一条辉煌之路,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伟业。这是可自豪的,是每一名为之奋斗的共产党员的自豪。带着自豪感之余,我又重新拿起《可爱的中国》这本书,读起来仍然让人为之心动,让人血脉喷张,让人感慨万千,更赋予了一种新意。

《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文稿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构思完成于忧患之时,写于牢狱之中的红色经典之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赤子对祖国母亲无限热爱的深情,抒发了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崇高品德。七十余载过去,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但她依旧闪烁着光芒和华采。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高官厚禄的利诱与酷刑拷打之下,在亲情与党的事业碰撞之上,所有这些都无法泯灭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之献身的大无畏气概。从这里,对待追求、金钱、信仰和亲情态度,让我们在情感的激荡和心灵的震撼之中,深深体悟到什么是共产党人的追求,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品格,什么是党的先进性。

如何对待追求。身陷囹圄之中,仍然不忘系于心头的祖国的命运和对祖国未来的展望,他深情地高歌:“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他的这种展望,他的这种追求,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目前要致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吗?他深深的震憾和教育我们,什么是追求?追求什么?就是要将祖国的命运系于我身,去追求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去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对待金钱。清贫是他的代表,无私是他的高尚品格。他从事革命斗争十余载,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没有一丝一毫用之于个人,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他被捕时,从他的身上没有搜出一个铜板,就连抓住他的两个兵都无法相信更无法理解。他的这种高风亮节、他的这种浩然正气、他的这种廉洁的高尚品格,正是现时我们需要坚守和力行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在如何对待金钱、利益上,“清贫”的作风和廉洁的品格却不能变和不能丢。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和党员干部,更要像那样,经得起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和考验,做到钱为民所需、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以廉洁的本色去追求和奋斗。

如何对待信仰。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贞不屈。无论是在黑暗的牢房之中,还是在高官厚禄的利诱之下,在生与死的面前,都不能改变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贞。“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信仰故,两者皆可抛”。是信仰,是对党的事业的信仰,使千千万万像一样的共产党员,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之中,还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之上,虽万死而终无悔。在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共产党员更要坚持理想、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在精神上筑起钢铁长城,用信仰的力量去创造未来。

爱国的读后感篇2

----《我爱我的祖国》读后感

雄鸡昂首何时啼?

巨龙冲天蓄势飞!

坐在瑶湖之畔,微风掠过的湖面,碧波起伏,激起阵阵涟漪。翻阅《我爱我的祖国》,不免心潮澎湃!

一本薄薄的书卷岂能道尽华夏之风流人物?又如何能尽述中华之历史?但细阅这书中之篇章,细数伟人之风采,回首过去峥嵘岁月,却让我们从中领悟不少,悟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翻阅青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就是一部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自我奉献、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历史。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

1949年10月1日,随着一位巨人洪亮的声音,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立起来。但这一声庄严的宣告却是无数革命先烈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才得来的!

自清未闭关锁国始,落后挨打的耻辱构成了中华近代史,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又遭到了列强的侵略。此中特别是日寇,亡我中华之心昭然若揭。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历史至此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井冈山上的烛火终成燎原之势,延河水边酝酿救国大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经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终于有了开国时的庄严宣告。这是一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支撑与放大。

二、爱国主义精神。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但他却放弃在美国取得的一切,毅然决定回国,经过5年漫长的斗争,终于带着他的妻儿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一头扎进了祖国的核能研究事业中。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数学家华罗庚,原子弹之父钱三强,铁人王进喜,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刘胡兰,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的孙中山,更有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气吞山河的壮举,有狼牙山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豪气。……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

1964年的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中国大地上爆炸成功了。它的成功从此终结了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也注定中国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结束十年浩劫,迎来一个崭新的开端,一位巨人以超人的胆识,结束了两个凡是的争论,他又凭着无比的智慧,将尘封的国门向世界打开!改革开放如潮水奔涌向前,创业犹如遍地开花繁荣了华夏神州。

而代表中华民族的征天神箭-----神舟,也一步一个脚印,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终于圆了千年飞天梦,在太空中留下华夏儿女的印迹。

东方红的旋律响彻苍穹宇宙,奥运盛会诚邀天下宾朋,三峡大坝截流,港人治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

这一切无不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果。

四、奉献精神。

天地轰鸣,房屋倒塌,家园掩埋。只刹那,满目疮痍,满眼尸体,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熟悉的笑容,缩成了一只只在废墟上举起的手。这不是一场灾难片,这是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中国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的场景。孩子没有了父母,爹娘失去了子女,妻子眼睁睁看着丈夫没泥土淹埋…。.

在汶川数以万计的遇难同胞面前,树木在哭泣、黄河在哭泣、大地在哭泣、中华民族在哭泣。

人间无情人有情,生命的通道已经畅行,人民子弟兵、自愿者、医疗队,都表现出奉献精神,不惧塌方的危险,疯了似的扒着废墟,水上、陆上、空中,全面的搜救早已拉开。

每一次的灾难面前,都涌现出大批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和事,98特大洪水时的人民子弟兵,03年非典肆虐时的白衣天使,08年南方雪灾时的同胞们等。

凝望瑶湖,掩上《我爱我的祖国》书卷,我沉首暇思,我为祖国60年来的成就而自傲,它让我们看到了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看到了奥运健儿手中那金光闪闪的奖牌,看到了炎黄子孙的飞天壮举,看到了无比的民族自信心。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我坚信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自我奉献、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做为民族精神的中华民族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巨龙也正蓄势而发!

温州市龙湾区实验小学 四(5)班

爱国的读后感篇3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问我:“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妈妈。”妈妈用乳汁把我养大,妈妈时刻关心着我的冷热,妈妈把我挂到了心尖上。我想:你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吧!但你想过没有,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DD亲爱的祖国。

革命烈士同志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用最美好的语言描绘我们的祖国:“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身体魁伟、胸宽背阔的妇女。中国有许多有名的崇山峻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中国地底下蕴藏着无限的宝藏。我们的母亲有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一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激励着我。

烈士生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为了拯救祖国,参加了革命,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宁死不屈,并且写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起来保护母亲。“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的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千万个一样的烈士为国捐躯了。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

六十年过去了,祖国有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同志梦寐以求的愿望:“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代替了悲吧,富裕代替了贫穷,健康代替了疾苦,智慧代替了愚昧,友爱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代替了死之悲伤,明媚的花园代替了凄凉的荒地!”但是我们在世界上还比较落后,我们想让祖国快快富强起来,还需要努力。可气的是有少数人一心向往外国。如果烈士知道了,该多么痛心!

可爱的中国啊,我永远爱你!

爱国的读后感篇4

自从我读了《圆明圆的毁灭》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为圆明圆感到惋惜,为英法联军感到愤怒。

我想:为什么圆明圆会被英法联军毁掉?不就是当时中国不发达,外国人认为我们中国好欺侮,就来抢夺我们国家的奇珍异宝,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拿走不算,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从这里我看出了英法联军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就闯入圆明圆,破坏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非常可耻的!

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让所有国家都不敢欺侮我们中国!

爱国的读后感篇5

一、重视范读,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参与热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读的积极性后,其训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便成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我精心创设优美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逐渐融入课文意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想读的愿望;教师还可用动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出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有人说,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品读感悟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最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就是文章内容,大家都知道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脱离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情,以多种形式品读课文。让情感为心灵伴奏,师生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当老师和学生都沉醉于文本之中时,才读得入情入境,从而走向文本的纵深处,实现“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我在教学《孩子,你长大了》(长春版)一课时,在教学到文章最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父亲默默地说: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的:请你带着一个父亲对孩子那深沉而伟大的爱来读这句话,请你带着一个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那高兴而兴奋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在我的导读下,孩子的读一次比一次好,因为学生们抓住了文章中的情――浓浓的父爱,我能听出来,这个“情”,是融合了学生感悟文章后的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的情,是充满了爱心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应该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要自然带出的是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以情带读只有做到了,课堂上的读才会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教师要善用范读

教师可用精彩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疲乏的听讲中重新调动起激情,激起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如《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情感。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感悟后,我对学生说: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也爱我们的首都、爱我们的祖国,也想读一读这首小诗,表达一下我的爱国情感。我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脸上个个充满自信,纷纷模仿我刚才的朗读。我也给他们配上音乐,孩子们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着实让我感到了孩子们那份炽热的童心,感受到他们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善用范读,能让学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语声旋律美,激发学生积极地仿读,创造性朗读。这也是朗读训练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

四、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如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冬冬写字》、《小猫钓鱼》这两篇文章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看地图的乐趣》增长了孩子的视野;《手捧空花瓶的孩子》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这些文章多为儿童喜爱的童话或故事儿童化,富有童趣,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在教学中,我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中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比较高,朗读效果也比较好,在“长春杯”教学中,我班学生的朗读获与会评委与老师的一致好评,我想这不是一日之功,它源于多种评价下的学生的朗读热情与评价的正确导向。

学生读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善于总结,提高和形成孩子朗读的能力还是不难实现的。

爱国的读后感篇6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②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③赏析文中精彩语句及体会其情感。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课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爱生活、爱祖国、爱家乡、爱读书、爱文学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难点:赏析文中精彩语句及体会其情感。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的时光在我们的人生中大都是最美好的。在充满色彩的童年里,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板书课题),感受她的浓浓爱意。

二、简介作者,疏通文章中生字、新词。

1.简介作者(学生从预习资料中找出有关内容朗读、交流)。

2.浏览课文,找出重点字词。根据掌握情况,课件出示如下词语。学生朗读并辨析。(括号中为错别字)

徜徉 浩淼 雕镂

镌刻 绚丽 雨晦

历历(厉)在目 记忆犹(忧)新

走投(头)无路 美不胜(盛)收

眼花缭(瞭)乱 心旷神怡(贻)

鸦雀(鹊)无声 谆谆(醇)教诲

三、疏通课文,整体把握。

1.金色童年,寄托着作者浓浓爱意,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叙写了哪些记忆犹新的往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爱意。比较事件的详略描写。(学生读后讨论,教师指导,板书)

略写项写看山水画 “乐”在其中——爱自然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津津有味——爱自然、爱乡读《千家诗》 享受其中——爱生活、爱祖国、爱文学 听国文老师上课

深受感染——爱文学、关注时代

2.几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为何选择这几件作代表?

明确:都和读书学习有关,和文章的中心有关。(写作主旨、寄托对青少年希望)

3.解答完第2题后,适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深意。

四、精读赏析。

1.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年华似流水”的妙处。领悟本段的精妙之处。

明确:

“年华似流水”:(1)把时间比作流水,体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2)包括作者对时光流逝的留恋之情;

(3)与题目照应。

本段的精妙之处在于:

不少事 不可得

几件事 记忆犹新 对比

作用:a.突出对几件事在心中印象之深;

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读《评注图像水浒传》的语句,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描法,并赏析语段中精炼词语。

(1)虚实结合的描法,突出了形象思维印象之深,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2)字词(洗练,准确,富有表现力、概况力)

如:梁山:“雄伟险峻”

水泊:“烟波浩渺”

3.课文第五自然段中“雕镂”、“镌刻”在注释中解释即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何不用同一个?这里的“雕镂”是否可以换成“留下”?

明确:(1)为了避免重复,使词语富于变化。前者侧重于刻得精细,后者侧重于刻得印迹深。

(2)“雕镂”不可以换成“留下”。

雕镂:突出印象深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留下:语言平淡,表达效果一般。

4.诵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并展开竞赛,请学生说出一些所知道的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5.请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结尾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三自然段:承上启下,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

结尾段: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主题,使结构更严谨。突出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爱国的读后感篇7

关键词:《怀念母亲》多媒体课堂教学

一、教材分析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指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漫的留学生涯中,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思路及设计

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彩。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齐读、小组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3.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文本感悟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1:

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学生齐读这段话,说说“频来入梦”中“频”的意思?(点击课件,“频来入梦”四个字变为红色。)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它们是――

学生齐答,教师点击课件,“甜蜜”、“凄凉”变为红色。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将学生的的有意注意集合在一个点,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字,领悟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片断2:

透过这浓浓的怀念,季羡林老爷爷向我们传递的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时刻将母亲牵挂在心学者,已无法在生身母亲膝前尽孝。学成回国的他不停地工作,为祖国母亲争得了许多的荣誉。然而不幸的是:2009年季老永久地告别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季老无限的敬仰之情,通过这首诗来缅怀他那颗至死不渝的中国心吧――

播放视频歌曲《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情到浓时,通过歌曲的播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学生在歌曲的感染中深深体会到作者对祖国母亲那份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他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才会有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教学片断3:

总结全文: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让我们将作者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与不变的爱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来吧。

课件播放伴乐《爱之悲》。

【设计意图: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就是读,只有多读,多想,读中想,想中读,才能做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通过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字的背后看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读着读着,自己仿佛就是作者,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融。】

三、课后反思

课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是信心十足,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课后我感觉课上学生配合很好,整个课堂显得很是流畅,几个预设的生成点都得以顺利的完成。感到遗憾的是课堂结束的时候拓展的时间太长,预设好的配乐朗读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感觉课堂不够完美,没有按着自己的设想进行到底。

四、教研室老师的点评

教研室的梁老师、宋老师、还有杜老师听了我的课,先将各位老师的评论摘录如下:

梁老师:这节课可以以“频来入梦”为契入点:为什么两位母亲会“频来入梦”?因为“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从何体现呢?

宋老师:《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播放得太突然,学生的感情才刚刚被感染,就来大声地唱歌,这不但起不到激感的作用,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课堂中学生读得很多,但给人的感觉是泛泛而读,没有情感的注入,只为读而去读。

杜老师:整个课堂的基调感觉不是很好,拓展中统计学生为母亲洗脚的人数没有意义。

五、评课后的自我再反思

虽然各位老师对我的课评论的很是委婉,但我在此非常地感谢三位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并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如果没有三位老师的点评,或许我会一直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中,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三位老师正确而深入的点评才使我如梦方醒,一直以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却恰恰是最不成熟、最失败的。

结合三位老师的点评,我将自己的这节课又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反思,我的这节课的确非常失败:整个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缺少了统领全文的主线。

1.幻灯片中的重点语句以及重点字词设计的很好,但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所有句子的体会都是我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思考的空间。幻灯片它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指示灯的作用,不应成为教师用于讲解、统领学生、驾于课堂的工具。

2.本课教学中,一曲《我的中国心》本应可以激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没想到所起到的却是反作用。那么何时播放呢?宋老师建议说,应在学生理解歌词以后再让他们去听,这样有一个情感的缓冲,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爱国的读后感篇8

关键词:问题 心灵阅读 生活阅读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第7课《最后一课》(法・都德)的第一课时的片段

师: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到文中的句子,尽量带着人物的感情朗读。

1.对学习态度的变化;

2.对教师情感态度的变化;

3.对普鲁士兵态度的变化。

生1: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师:不爱学习――懊悔(板书)

生2:(朗读P48第2小节)。

师:因为认真,挺容易,挺容易。不爱学习―懊悔―认真听讲(板书)

师:有一句话点明了这一课在他一生中的地位。

生3:(朗读P50第3小节)。

师:情感升华的过程。

师:对老师的情感态度有哪些变化?

生4:(朗读P44第1小节)(怕);(P46第14小节)(留恋)。

师:怕―原谅(板书)

生5:P50第24小节。

师:示范朗读。怕―原谅―钦佩(板书)

中间应该还一个过渡。

生6:有几处“可怜的人”,说明同情。

师:一共有几处“可怜的人”?

生7:四处。韩麦尔――小弗朗士1处;小弗朗士――韩麦尔3处。

师:最后一处“可怜的人”,小弗朗士带着怎样的情感?一起来朗读体会。

生:(集体朗读)。

师: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可怜?

生8:被迫离开40年的工作岗位。

师:这说明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9:同情。

师:同情并理解(补充板书)。

师:那么,对普鲁士兵的态度呢?

生10:P44第3小节“比分词有趣多了”,说明幼稚。P50第24小节,“收操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对号声充满了憎恶之情。

生11:P46第12小节“万分难过”――“啊,哪些坏家伙”。

师:有趣――坏家伙,这一堂课对小弗朗士的意义是什么?小弗朗士是不是坏孩子?(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12:P44第3小节,“急忙向学校跑去”。

师: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生13:热爱祖国。

师:爱语言,爱祖国。在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像小弗朗士一样的境遇?

师:文中的小弗朗士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让我们给他写一封信,和他作一个心灵的交流,再给他一点鼓励,让他更快地成长起来。

案例描述:这部分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点滴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物品性,可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师以“小弗朗士”这一人物为重点,通过设计“对学习态度的变化”“对教师情感态度的变化”“对普鲁士兵态度的变化”一个主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可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熟悉文本,并完成对文本中心的把握。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或许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领悟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把握内容所传递的信息和如何传递信息。这样学生才能独立行走,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但在教学问题设计中,缺少引向心灵阅读和生活阅读,尤其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是人的本质内核,培养人的核心就是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关涉三个方面: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正确程度。前两者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后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简单地“读出感情”和没有升华的“体会”都是重复,在肥沃的情感土壤里,只有播种了思维的“种子”,土壤才有价值。没有思维品质的教学问题设计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这一环节“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指向不明,即使学生学习后来得出“小弗朗士热爱祖国”的结论,也是浅层次的,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小说人物的名字往往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如巴金的小说《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名字,不是随意取的,这三个名字蕴含着人物的命运和《家》所表达的主旨。都德为什么在《最后一课》中把小主人公取名为“小弗朗士”,我觉得“小弗朗士”是“France”意思,实际上这最后一课是法国和法国人民的最后一课。

2.这一环节应该把“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这一问题,提升为“小弗朗士对学习、老师和普鲁士兵态度的变化是源于他怎样的情感?”老师在学生讨论中点拨与引导,认识到这种变化源于内心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明白:骨子里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3.最后教师提出了“在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像小弗朗士一样的境遇?”但没有展开,只是提出了问题。实际上这里能够拓展,能够把文本阅读,引向心灵阅读和生活阅读。最后的环节,设计“给小弗朗士写信”显得不真实,教师“关于爱国”的结语显得苍白,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读完《最后一课》,你的心情怎样?你读出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请你写下来。这样的设计,既是思想的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流露,又强化了学生的笔头表达。

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爱国的读后感篇9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源于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组织学生深入地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探讨去读书;带着情感体验去读书;体味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顿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技巧,最后达到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一、灵活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有利于把学生成功带入文本情境,使教学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兴趣和质量,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诗意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创设诗意的情境来导入,情境创设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例如,在进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首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时,我给同学们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来导入课堂,学生们欣赏着祖国的万里长城、 奔腾的黄河、天山的牧场、沙漠驼铃、南国的水乡、北国的冰城、海南的椰树、宝岛台湾的日月潭、的布达拉宫、陕北的黄土高原、云南的石林、巴山的蜀水、泰山的巍峨、奇异的住宅、旖旎的风光……欣赏着一幅幅锦绣河山的图画,倾听着雄浑的高亢乐曲,感受着豪情满怀的赞颂,再加上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起火花,为诗歌的学习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欣赏到了祖国景色的壮美,也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优美,这种境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幅幅静止的画,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乐曲,孩子们面前呈现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绮丽的诗句,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诗人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扣住了学生心弦,孩子们爱国之情随之高涨,对文本的认同感加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学习效率很高。

二、潜心研读,体悟回味

小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在学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内在诗意境界的过程中,感受美、启发志、激荡情。

例如,在课文《我爱你啊,中国》的教学中,多读是感悟感情基础的方法。听录音朗读,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地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自由朗读诗歌,接着让学生进行默读课文,用心品味诗歌里面诗情画意的语言,反复揣摩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感情,再让男生与女生各合读一遍。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配乐伴奏中齐读,把作者所要表达的爱祖国的热情读出来,感受作者的这种深情,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挖掘文本中的诗意,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国壮丽山河的骄傲与自豪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之中理解了作者爱国情感,受之熏陶感染,激发了他们爱国之情,思维激发,联想到了更多令人陶醉的爱国诗句,并决心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情感还久久地沉浸在那激情、豪迈的爱国情感中。

三、多层引读,情感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书面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净化心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感悟文章的主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浅显易懂,但是学生们能不能真懂?仅仅停留“谜底”那是很浅薄的,在学习中我适时设置情境:“大雪纷飞,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那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在松树上,再看看松树是怎样的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看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再看看坚强不屈的松树,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哪些道理呢?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各种挫折、困难都会出现在我们的人生里,但是只要我们对生活抱有希望,那么任何挫折都会被我们打败。”有的说:“人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开心,也有失落。那么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有的说:“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学会勇敢和坚强。”有的说:“面对困难,不是埋怨,应该保持冷静……”有的说:“在挫折中奋起,越挫越勇、百折不挠。”……

学生们畅所欲言,说明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诗一样的语境中感受诗一样的人生,明白了人生哲理,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以美怡情,诗意想象

“想象是创造之母。”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爱国的读后感篇10

课伊始,崔老师用自己的名字做文章:“崔祖钘”这个名字是我爷爷给起的,其中“祖”代表爷爷,“钘”字的意思是一种盛酒的器皿。爷爷爱喝酒所以给我起了这个名字。学生们听后不禁哈哈大笑。接着崔老师告诉学生们自己这个特殊的盛酒的器皿,要给他们带来一杯特殊的酒。从而把学生带入了新课的学习——一首舒婷的诗《祖国啊,亲爱的祖国》

崔老师告诉他的学生:诗是文中酒,酒是水中诗。所以诗就像是品酒,既然是品,就不能一次饮尽。所以她先倒下了第一口酒——大屏幕上出示全诗的第一节内容: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你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崔老师让学生自由地去朗读这节诗的内容,去细细品尝这口酒的味道,然后想想味道又是从哪儿品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放声地读,仔细地品,终于小手林立。学生们告诉老师他们品出了“苦“的味道,是通过”破旧、疲惫、熏黑、蜗行、干瘪、失修、淤滩“这些词眼读品出来的。崔老师听后微笑着,夸赞孩子们品酒的能力真强!接着崔老师指点同学们,既然诗是酒,既然酒要品,我们学诗就要读好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读出诗的情感。这节诗的味道是苦的,所以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读好重音。这样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一遍一遍地,多种形式地读开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酒的苦味溢满整个教室,学生的心中也充盈着诗的情感。

这首诗有四节,所以崔老师就给学生斟了四次酒,一次一口。接下来的三口,如第一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在读中感受,在词语间去体悟,分别由苦的味道,又品出了痛苦与希望、喜悦与激动以及热爱的情感。课堂也由平静到涟漪微泛到激昂,最后回归深沉。学生在“品酒“间也微微有了醉意。

崔老师这时又不失时机,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全诗。就让学生们醉上一把,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回过来看这四节诗,诗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生沉思后:不能。

师:理由呢?

生:这首诗是依照作者情感变化写的,诗里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比如,先写过去是怎样的,接着才写现在是怎样的。

(师板书“过去“、“现在”)

师:诗中有很多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对比,请选择诗中的词语来回答,“你”的过去是怎样的?“你”的现在是怎样的额?

生:破旧—簇新、熏黑—雪白、蜗行—起跑、悲哀—笑涡……

师:总之,你的过去是黑暗的,你的现在是光明的!那么诗中的你是谁?我又是谁?

生:“你”是祖国,“我”是诗人。

师:“我”更是广大群众。

师: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写成,诗中“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强调了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诗人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在每节诗的结尾都写有一句对祖国的深情呼唤——祖国啊。最后这种深情更加深切,作者饱含深情的呼唤成为了——祖国啊,亲爱的祖国。(师随机在大屏幕上点出课题,相机板书:热爱祖国)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课题!(学生激情地、铿锵有力地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我知道你们已被诗人那深沉的爱国热情所感染,被诗人的诗情所陶醉,让我们带着醉意忘情地朗读这首诗吧!老师先来做个示范。

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诵读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崔老师用她那浑厚低沉的嗓音,饱含深情的语调为学生朗诵了这首诗,教室里在短暂的沉静之后,掌声四起,久久难息。崔老师就这样以情激情,以情感情,她告诉学生们读诗就要这样,要有激情,要会动情,要能忘情!并让学生试之,效之。真不愧为一名聪慧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