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十篇

时间:2023-04-03 11:01:21

理想的风筝篇1

从小,我就与爷爷生活在一起。在我们这些小孙子中,爷爷最疼爱我了。

每逢到了秋天,爷爷总会用旧报纸或是些大挂历帮我做风筝。那一个个风筝,虽然在外人的眼里显得破旧不美观。可在我看来,却是非常的珍贵。每当爷爷做完一个风筝,我总会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它意味着爷爷将会带我一起去放风筝。

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爷爷和我来到那片放风筝的沙滩上。我双手举着风筝,爷爷使劲地擎着,向逆风的方向跑去。“一、二、三、放手。”当我听到爷爷的口令时,便放开了手。风筝随着风飞上了天空,越飞越高!这时,爷爷问我:“你知道风筝为什么能飞得这么高吗?”我摸摸脑袋瓜儿,摇了摇头。

爷爷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风筝飞得这么高,它是借以风力而飞起来的。其实,风筝也象征着人类远大的理想。当你飞得越高,理想就越大。我们从小就应该树立这种远大理想,才能使你跟上时代的步伐。”

爷爷的这番话,使我受益匪浅。这席话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我们从小应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我们要不懈地努力。

风筝飞得更高了,我用剪刀把风筝线剪断了。因为我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篇2

在路上,冯老师问我有什麽理想。我连声回答:“一名作家,一名举世闻名的作家。”冯老师接着又问:“你知道怎麽做才可达成作家这个理想呢?”“当然要努力学习啦!”我毫无思索地说出。冯老师再问:“你知道怎麽才是‘努力学习’吗?”我顿时口哑无言,说不出话来。

来到这个所谓放风筝的地方,只不过是海滩。冯老师说:“别想了,让我告诉你应该怎麽才会达成理想。看着瞧!”说罢,手就拿着风筝线,在沙地上狂奔。第一次,失败。第二次,也失败。第三次,同样失败。第四次,稍微升高了一点,以为有希望,但事与愿违,结果还是失败。面对这麽多的失败,冯老师没有放弃。第五次,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了。这成功了只是第一步,不要那麽快开心。一些困难出现了:附近的一只风筝也非得差不多一样高,不知怎麽的,两只风筝的线缠绕在一起,这下可遭了,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冯老师就非常镇定,先捉住线轴,让它停止转动,然后慢慢地,认真地把两只风筝分开了。在天空飘扬着,骄傲地向地上的人招手。

冯老师放风筝的经过,我目睹得清清楚楚,懂得怎样去实现理想:确定自己的理想,不可因某种原因而放弃它,要一步一步地来,一次不行,两次不行……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一定会有一次成功的。这困难屈服后,可能在成功上滋生出另一种的困难,当真的遇到困难时,要用适当的方法处理,这样,理想会达成,而且会越做越兴旺。

理想的风筝篇3

1.齐读课题。风筝是很平常的事物,春天里,人们都喜欢结伴去放飞风筝。这个春天,你去放过风筝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2.为什么要说是“理想的”风筝呢,可见这是不同寻常的风筝,随着我们学习课文,作者命题和写作的意图一定会逐步清晰起来。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课有6个生字,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我们来听写其中的3个字:眯、倘、翘。

2.(映示3个生字)请同学们核对一下,展示一位学生的听写,酌情评点。

3.出示三组词语。

慈祥 嫩绿 各式各样

笑眯眯 金黄 翱翔盘旋

忠厚 连翘花 理想风筝

①竖着读,引导学生发现三列词语分别写了刘老师、春景和风筝;②再看看这三组词中的关键词,提示我们文章的重点内容。谁能说说?

4.美好的春天,勾起了作者对老师的回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根据回答归纳板书:笑谈腿残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三、指导朗读,引导动情

1.课文中有许多吸引人、感动人的地方,老师读的时候,被深深地打动了,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读一遍,都是向文本、向作者更走近了一步。

2.(默读)是什么情景引起了作者对分别近30年的启蒙老师的回忆?

3.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了一幅春光图,自己读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春风里,柳枝摇摆,风筝与白云戏耍,连翘花仿佛吹奏生命之歌,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4.春天,万物复苏,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作者仅仅抓住柳枝、风筝和连翘花来描写,你知道为什么吗?

(1)也许是与课题有关,课题是《理想的风筝》,所以写春景时,作者一定要写满天的风筝。

(2)我认为与刘老师的形象相关,就说连翘花吧,前面讲过连翘花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而刘老师虽然腿残,却要追赶线端,要亲手放飞风筝,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5.小结:第1~3自然段作者不仅是写杨柳,写连翘花,也为下文写刘老师埋下了伏笔,刘老师也像这春天一样活力绽放。春天里,满天的风筝,每一只风筝都被一只手牵着,天上有一只只的风筝,地下有许许多多放风筝的人,作者虽然没有写人多,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是怎样的热闹景象?

6.文章开篇,不单是写景,而且作者借景抒情,赞美春光。不由地引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那么多的放风筝的人里面,曾经有刘老师的身影啊!春光依旧,风筝依旧,而今物是人非,作者离开刘老师不觉近30年了,不知老师现在在哪里,不知老师一切可好。不禁深深想念,这就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7.同学们,第1自然段中,你们还从哪里读出作者深深怀念刘老师?

8.从“春天又到了”中一个“又”字,读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深,每逢春天就会想起老师,就会回忆往事,下文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往事。

9.这就是倒叙的写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历经几十年仍然让作者时时想起,又深深怀念呢?下节课再学习,我们也会像作者一样对这位老师充满敬意。请大家课后再读课文,抓住描写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仔细品读语言,感受形象。

理想的风筝篇4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回忆三十年前身带残疾、年过半百的历史老师,课上讲课与课间放风筝的情景,反映了刘老师充满活力、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展示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读了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年过半百的残疾老师,却不愿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活动的自由。他只靠一根长长的、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在地上跳跃、旋转着板书、讲课;课间在操场上放风筝,蹦跳着去追风筝。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在逆境中依然顽强奋斗的可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确实,面对这样一位老人,健康、年轻少年,还有什么理由来埋怨生活,甚至放弃呢?刘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更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面对生活的逆境也不能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应该在困难中奋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价值。生活中,很少有能迎着困难向上的人。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一起做奥数题,为数学育苗杯的竞赛做准备。我正做着,突然被一道题难住了,我和她讨论了一会儿,还是理不出头绪来,我们只好单独想。我在草稿纸上写写算算,怎么也算不出得数。我看看她,她时而在草稿纸上演算,时而边皱皱眉头,时而埋头冥思苦想。我想:干脆翻答案看看得了,免得再费脑筋。我正要翻答案,她立即阻止了我,说:“再想想吧,多思考对我们有好处。再说在考场上没有答案了看你怎么办。”我觉得有道理,就继续想了起来。

理想的风筝篇5

放风筝是飞的那么高,看着别人放着高高的风筝,我便想起风筝是什么,风筝是理想的翅膀,风筝是理想的传递者,风筝是美丽的神,带给我们快乐。风筝,飞吧!

我喜欢风筝,但风筝总是掉下来,我的朋友教我们,先把线绑在那里的线上,可一定要绑紧哦。如果风筝飞走了,你的理想将会破碎!要两个人才能放风筝,因为一个人拿着线轴,一个人拿着风筝,线轴要一直放线,风筝已经飞的很高了,就别放线了,一个人拿着线轴,另一个人就要放了,拿着风筝的人,要在最好的时机放,另一个人说:“放。”个人就要拿着线轴跑,但每次放飞风筝都不成功,有点失望,但我们没有放弃,一直放,总是不成功。终于,风筝飞起来了,我们觉得很高兴。原来,我们不足的地方就是放错了,那个拿着线轴的人,跑了一段路,就停下来,一只手拿着线轴,一只手拉那根线,那么风筝就不会掉下来的。

这次放风筝,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的风筝飞起来拉,我的风筝是那么勇敢,那么坚强,风筝总掉下来,把它给弄伤了,真是对不起!

通过这次放风筝,我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灰心,只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就能成功。

理想的风筝篇6

我和妈妈来到汾河公园,沙滩上有好多的小朋友堆沙子,挖沙坑,空中的风筝数也数不清,有燕子的,有京剧脸谱的,还有叮当猫的……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喜羊羊的风筝。

我也想让我的风筝飞得高高的,妈妈拿着风筝跑了几步,风筝飞起来了,我接过妈妈手中的轴,另一只手拽着线,生怕它不小心掉下来或者飞走了,感觉风筝有点松的时候往回拉拉,线直了慢慢放线,风筝真是越来越高了,看着我的风筝飞得超过一个又一个,我真高兴呀!喜羊羊仿佛在空中对我说:“你真棒!再把我放得高点,我要超过所有风筝。”慢慢地我的线全放完了,喜羊羊在空中依然朝我笑着。妈妈告诉我别骄傲,注意风向和风筝线。然而我把妈妈的话当耳旁风。正当我得意洋洋时,一阵风吹来,风筝有点歪了,我赶快拉紧线绷直,另一只手转动着线轴,风筝又恢复了原位,尽情地飞着,真险呀!要不是我当机立断,处理得当,我的风筝真是不可想象。经过刚才的小插曲,我变得十分警惕,时不时总要拽一拽风筝线紧一紧风筝飞行的线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也该收线了,这风筝线还真紧,就像不想回家的孩子一样舍不得离开蓝天妈妈,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劝回家”。

理想的风筝篇7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聚焦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和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它还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问题。

基于对“非指导性”的理解,下面我就以苏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放飞希望》一课为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非指导性”思想进行教学的。

二、美术设计、应用课现状分析

《放飞希望》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之外,还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在以往在美术课堂中,涉及到学生设计应用的课程,一般以“课堂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设计――教师评价”这样的流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间接的方式了解设计的方法,被动的讨论教师提前预设好的问题,缺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而生成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自我意识的体现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实验流程

针对上述的现状,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非指导性”的理念,针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搭风筝;说风筝;看风筝(包括看我国各地典型风筝以及看各种风筝的类型和特点);做风筝(这一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风筝的外形;做成一个无骨的风筝);画风筝(画风筝的图案);议风筝(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拓展阶段。

下面我就具体的来谈谈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是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谈话的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新奇的变化,”为话题,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接着,通过让学生比赛搭风筝,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探究搭风筝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搭建风筝的过程也使他们明白风筝的基本的结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下面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因此这一环节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非指导的思想。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说风筝。美术课堂的教学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通过预习案的方式,运用“非指导性”理念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去了解有关风筝的由来及历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看风筝。这里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主要是围绕我国的三大风筝产地,结合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来了解风筝的特点。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二个部分是看各种类型的风筝。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的学习方式,来了解各地风筝的类型。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只起引导作用,而把学习的主动权做到真正还给学生。

第四个教学环节:说过了,看过了,下面就来做一做。做风筝是本堂课的重点,到底如何让学生动手来做,我第一步是考虑风筝的造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怎样才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一个别具一格的风筝造型呢,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传统的,以及现代的各种造型的风筝,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基础上,接着我及时提取其中的造型元素,并记录在黑板上,使这些风筝的造型元素能够更直观更真切的让学生来感受,并激发学生以灵感进行创作。其次在造型的基础上,我再加以示范,在造型上添加风筝的尾巴和线,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无骨风筝。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这几个阶段最后创作。制作出造型各异的无骨风筝。

第五个环节,这一环节是画风筝,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带领大家在教室里小飞一下并展示一下刚刚制作的只有造型,没有图案的不具备美感的风筝,接着把同学们的风筝与其他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对比,同时以质疑的方式问学生,我们的风筝能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对比以及我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在学生产生疑惑的基础上,我及时的通过媒体,展示许多具有生动美感图案的风筝,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再引导学生从图案的寓意、形式美法则以及色彩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加深对风筝图案的理解。教师再次示范,能够表达心愿的并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让学生再次深切的感悟及直观的体验风筝图案的魅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出能够表达自己心愿的生动美丽的风筝图案。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是学生创作部分。

第六个环节是作业的展示与评价阶段,这一阶段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对作品的想法。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以积极鼓励学生为主。对于学生的作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理想的风筝篇8

在我童年的梦中我的理想可以用风筝来表达。

在地面上我们拿着风筝的线跑,天空中风筝翩翩起舞,这些风筝是我们精心做出来的,我想每个人的理想都是不一样的。

你看,那个警车一样的风筝就是我的,我长大后想当一名警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抓住犯罪分子。

那个坦克风筝是小明的,他长大了后想坐在坦克里保家卫国。

那个像舞蹈家舞动身躯的风筝是小红的,她长大了像当一名舞蹈家站在舞台上。

……

理想的风筝篇9

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看,我的风筝是一本厚厚的《法律知识大全》,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因为我长大想当律师,此刻,我似乎看到了那样一群受害者正向我招手,让我为他们声张正义。

瞧啊,一把乌黑的手枪,缓缓地向我们飘来,那一定是金钢的风筝,他想像他爸爸一样,当一名威武的警察。

还有,那水兵帽风筝是未来的海军战士小明的,那飞机风筝是小刚的。所有的风筝中,要数航海大师小军的最棒了,那是一条中华鲟,说实话,看了他的风筝我才知道中华鲟是什么样的。

理想的风筝篇10

曹氏风筝在京城的蓝天上迎风招展,高高翱翔。

91岁的孔祥泽(孔子75代孙)老先生将曹氏风筝艺术视为毕生追求,并将它传承给了子孙,成为举世闻名的曹氏风筝世家。

若问曹氏风筝的来历,那还得从源头说起。

文学巨匠曹雪芹,才华横溢,除了留下传世经典《红楼梦》,还有多方面的造诣,从他的《废艺斋集稿》中可见一斑。这部著作共8卷,风筝篇属第二卷,名《南鹞北鸢考工志》。

上世纪40年代初《南鹞北鸢考工志》原稿被日本人金田买去,在寄往日本之前,北京国立艺专教师高见嘉十(日本人)将此书借到,并出资约杨啸谷、关广志、金福田、赵雨山、金钟年、孔祥泽等人,对书中风筝图谱制作歌诀进行临摹。但仅临了其中一小部分,便被金田提前要走寄往日本,至今石沉大海,下落不明。

在对此书的结局发出深深惋惜之后,我问孔老,为何一位文学家会写出手工艺方面的书呢?孔老说,曹先生在书的自序中讲过,他的一位好朋友于景廉,有腿疾,家人多,生活贫困。曹向其传授过风筝技艺,赠送过风筝并给予接济,于甚为感激。他对曹说:“生活困苦的残疾人何止我一个,你应写一本手工艺品制作的书,让更多的人学习制作,以艺自养。”曹雪芹党得很有道理,便动手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后来又增写了园林、书画、烹调等7卷,并定名为《废艺斋集稿》。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书未能付梓。

谈到曹氏风筝的传承,孔老讲起了几位相关的人,一位叫金福忠,其名为慈禧太后所赐。金的六世祖叫惠敏,腿瘸,不能从仕,在清宫当过差。他曾向于景廉学习风筝制作,于又得过曹氏风筝真传,于、惠两位应是曹氏风筝最早的传人了。曹先生在他的书中说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陋习,同行应当是亲家而不是冤家,彼此应互济有无。于、惠的做法体现了曹雪芹先生仁爱的思想。

关于孔老与曹氏风筝的缘分,他说:“金福忠是外祖父家亲戚,我叫他二舅,与母亲家均享有俸禄。那时金在宫里灯库当差,每月给外祖父家送禄米。民国以后,金断了皇粮,为了生存,在地安门火神庙摆了个风筝摊儿,逢年过节常送我风筝。那时我年纪小,是舅舅带着放风筝。初一到十五厂甸庙会热闹,常随大人去逛,还买过他家的风筝。这是我最早接触风筝的事儿,真正步入风筝人生,应该是从临摹《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

孔老在国立艺专专攻绘画和雕塑,这应该是与曹氏风筝结缘的艺术基因。他将临摹来的曹氏风筝图谱视若珍宝,钟爱有加。他想,自己有专业设计这点本事,能混碗饭吃就行了,正如孔子所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行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占据了他的胸怀。从此,他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做风筝上,一心一意搞风筝艺术,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心复制曹氏风筝40多种,成为孔家的镇宅之宝。他的风筝人生影响了后代,二子、女儿、孙子都成了曹氏风筝传人。

1979年,二子令民插队返京,为传播曹氏风筝艺术,协助平谷、顺义、大兴、房山等地区创办风筝厂,培训残疾人近200人。2007年,为解决残疾人、农民就业,又在所住地上庄镇及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创办了“曹氏风筝工艺坊”,参加风筝制作培训的有100多人次。另外,他还正式地收了4名徒弟,向他们系统地传授曹氏风筝技艺。孙子炳彰,从小受熏陶,学做风筝,虽然就读外贸,也取得了学历,但他没有用学来的东西搞风筝赚钱,而是踏踏实实钻研曹氏风筝艺术。如今,他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制作工艺上超过了父辈。近些年,他曾几次应邀出国访问、表演,让曹氏风筝走出了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