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美学建构路径

时间:2022-08-22 10:53:49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美学建构路径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在人生价值关切与感性教育属性上拥有美学建构的内在逻辑。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本质,就是以美学规律来审视、指导理想信念教育的要素与过程,纠正已然产生的异化状态,以此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让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属性得以回归。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显性路径包括偏好调研与内容择取、教育情境的艺术化创作、主体互动与反思进阶。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隐性路径则体现在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完善与受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美育;审美人格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对自我价值与奋斗目标产生强烈关切的阶段,而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本质是一种审美理想的呈现。为契合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建构一整套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与认知特点的话语体系,对其迷茫、困惑之处作出恰当的解答与指引。然而,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普遍呈现出因严肃说教、抽象理性的教育方式而收效甚微的现实境况,忽略了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失了感性教育的美学审视。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提升,需寻求美学思维的借鉴与指导,对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内在逻辑与路径进行梳理与探析。

一、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内在逻辑

(一)人生价值关切的一致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引导与实践教育活动,意在培养受教育者对于崇高人生价值、至美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具体而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怀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投身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下的社会实践。共产主义所绘就的是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远景,这一内涵本身即拥有着深刻的信仰感召之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正在生动演绎的现实路径,这一进程的见证与融入,提供着信仰的动力之源。美学是一种以体验、感受为直观渠道去认知世界、并遵循美的规律进行思维的艺术,“旨在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实现审美化生存”。美育则注重以自然、社会、艺术领域的美为素材,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形成恰当的审美取向与追求。可以说,人的生存状态、发展能力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正是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理想信念教育与美学对于人生价值的核心关切具有一致性。

(二)感性教育属性的一致性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形塑心灵的教育活动,必须以情感为中介实现价值的传递。理性的论证与说教,难以构筑受教育者内心的认同基础,反而削弱了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同时,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中所展示的人格之美也具有浓厚的感性色彩,人格力量对心灵的震颤更是一种直白的情感传导。另一方面,美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即感性教育,其作用范围并非表现在知识、技能层面,理性内核被包裹在感性的外衣下,营造的是由情入理、自然内化的教育氛围。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和美育在感性教育的属性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在当前的理性信念教育实践中,理性教育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感性教育的缺失成为教育效果受限的核心障碍。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本质,就是以美学规律来审视、指导理想信念教育的要素与过程,纠正已然产生的异化状态,以此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让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属性得以回归。教育者必须重视教育情境中情感交流的融入,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媒介,为受教育者创造能够激发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显性路径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情境中的审美感受,通过审美愉悦来引导受教育者审美心理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受教育者的审美自觉,实现审美人格的培育。因此,教育者需要以受教育者的审美偏好为教育情境的切入点,用最易于接受的、能够引起普遍审美愉悦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导引素材,并对受教育者的体验实时监控,受教育者在层层递进的情感体会中,感知理想信念的真理,将之视为行动指南。

(一)偏好调研与内容择取

理想信念教育是面向人这一复杂对象的工作,其实效性首先建立在对受众特点的研判基础上。在创设理想信念教育情境之前,需要对受教育者的审美偏好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受教育者的“期待视野”,把握受教育者“潜在的审美期待”。受教育者的生活阅历、学习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素养与能力,综合作用于审美偏好的体现,也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于教育活动的态度:或接受并主动参与,或排斥并抵触远离。针对不同的主题情境,教育者可以设计问卷进行前期调研,分析本次情境面向的受教育群体认知特征,包括整体性与个性化的信息,在问卷反馈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的适配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情感关系的基调作出判断。受教育者审美偏好与主流价值的差异、受教育者群体内部审美偏好的差异,意味着教育者必须审慎安排初始阶段的教育内容,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一味迎合,在主流价值与学生的审美偏好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给予足够弹性的空间,让拥有差异的个体能够在教育情境中都能有所触动,对教育内容进行自由的吸纳。

(二)教育情境的艺术化创作

每一个教育情境的设计都是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教育活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过程。教育者如何去创作一个有效的教育情境?情境的导引素材,应当从受教育者能够普遍共鸣的阅历、经验中获得灵感。思想内核,容纳于按照美学规律建构的肌理中,每一帧的呈现都折射出感性美与理性美交织的光辉。并且,教育素材的选择,应当给予受教育者直接的感官震撼与情感触动,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内化与升华。因此,我们需要对内容作简化而丰富的处理,将抽象、平面的素材,分解为可感、立体的文字、画面、音律,以美引思、以美启智,用受教育者易于感知的形式层面的审美体验,来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一切能够产生审美愉悦的美学元素、方式,都可以被教育者灵活运用到肌理的创作中,借鉴中西方的美学思想,融汇传统精粹与时代精神,以现代科技媒介不断革新、优化教育情境中的互动方式与感官体验,让受教育者获得丰沛的审美愉悦。故而,教育者需要将审美素养与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作为一项迫切并长期的自我追求。

(三)主体互动与反思进阶

受教育者在图文影音的感官冲击与问题式的思维激荡下,对于所处的教育情境产生兴趣,逐渐融入其中,在情境中享受自由的审美体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主体互动,合作完成情境的铺陈与发展,建立真诚的情感交流,浸润于美的表达与感受中,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收获思想上的启示与鼓舞,并将之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动性。双方的互动模式与进程经由精心设计但又充满灵活之变,内容安排应留有感受的余韵空间,不宜过于充实紧凑。依据主体互动的效果,教育者需在教育活动结束后反思教育情境的成效,尤其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变化予以关注与记录,以便及时调整下一阶段教育情境的创设与互动模式。理想状态下,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受教育者逐渐与教育者之间“视野融合”,实现“视野改变”,在原有的审美偏好基础上有所修正;而审美偏好向主流价值的修正,将使后续教育情境中的“视野融合”更为顺利,直至受教育者能够产生自我教育的审美需求,主动寻求新的学习资源,逐步形成稳固的价值取向,最终外化于行动。

三、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隐性路径

“审美主体从审美对象中观照到的是一种主体的自由、精神和人格的自由。”审美人格培育的目的,就是唤醒主体对自由的向往意识,审美人格的完善,则是基于对自由之追求的主体自觉。因此,审美人格越完善,个体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之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就越深入。理想信念教育美学建构的隐性路径体现在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完善和受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培育。个体通过教育活动逐渐摆脱蒙昧的状态,在自我发展能力的拓展中,得到愉悦与满足,并开始关切影响个体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环境因素,思考如何为这一珍贵价值的实现付诸行动。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以自由之体验,唤醒自由之觉悟,彼此自觉成为同行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理想信念教育情境中实现着审美人格的培育与完善,逐步强化着审美化生存的意识与追求。

(一)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完善

教育者乐教,主导着理想信念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节奏与进程。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也是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着理想信念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上的持续强化,以及自我审美人格的完善。投身于理想信念教育事业,也成为能够不断激发教育者兴趣与潜能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与教育艺术的美学研究,是教育者以审美主体之身份享受其中的创造美的实践,为教育者自身提供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强大动能。可以说,教育活动是教育者践行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的绝佳途径。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就是理想信念生动的模范主体,教育者的审美人格也作为受教育者的审美对象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相较于显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教育者将理想信念亲身示范的审美人格呈现给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隐性但更具深远效能的力量。

(二)受教育者审美人格的培育

受教者乐学,经历着对于理想信念审美需求的觉醒与审美追求的自觉。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理想信念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审美人格的培育。审美人格的培育是将个体感受之美服务于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个体对美之感知、鉴赏、创造能力的提升过程。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价值指向。以美育作用于人格培育,滋养心灵,怡情悦性,拓宽视野,激发志向,唤醒自我意识,最终使个人自觉统合于社会。审美人格的培育,是受教育者与主流价值“视域融合”的重要基础,审美人格越成熟,审美偏好与主流价值取向的兼容性越高;审美人格的培育,也是受教育者与主流价值“视域融合”的自然结果,“视域融合”伴随着审美人格的逐渐成熟,意味着受教育者已然拥有自主的审美需求与能力。审美人格的培育,最终将引导受教育者以自我人生作为完整的审美对象,为之赋予超越现实的崇高价值内涵,从而产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动机。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应该让受教育者拥有自我人生的观照体验,并且这种观照体验,应是自由的、愉悦的、深刻的,成为受教育者在独处时依然能自我检视与规范行为的约束力。如何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之成效,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挑战,需教育者拥有因人制宜的洞见力、情理结合的感染力,以及理论转化的思维力,需结合教育实践不断尝试、反思与调整,将其视为充满创新妙趣的艺术追求。理想信念教育的美学建构,能够帮助教育者重新审视并厘清教育主体的关系定位,掌握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与施展规律,寓教于美,寓学于乐,与受教育者一同臻至理想之境。

参考文献:

[1]王凤志.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35.

[2]张纪娥,李军.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构[J].教育评论,2012(3):106.

[3]张敏.接受美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教育评论,2015(1):102.

[4]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5]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增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4.

作者:沈焓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