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21 18:40:27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1

1、一叶知秋,汉语成语,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出自 《淮南子·说山训》。

2、春华秋实,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huā qiū shí,也作 chūn huá qiū shí。意思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出自《三国志·魏志·刑颙传》。

3、金风玉露,汉语成语,金风指秋风,玉露就是秋天的露水。泛指秋天的景物,出自李商隐《辛未七夕》。

4、秋风落叶,汉语成语,拼音是qiū fēng luò yè,原指秋风扫尽了落叶,一片凄凉的场景,现多比喻为一扫而光。出自《盐铁论·论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2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活动灯谜及答案2021最新版,欢迎大家来阅读。

中秋节活动灯谜11、谜语题目:一轮明月照窗前(打一礼貌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光临舍下。谜面可理解为有光照在居住的地方,因此是光临舍下。

2、谜语题目:都在望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大家赏光。“都”指所有人,因此扣“大家”;“望明月”扣“赏光”。

3、谜语题目:却叫明月送将来(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脚。“却”“月”明企,“送将来”是放在该字的首位。该字表示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

4、谜语题目:举头望明月(打四字常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面上有光。谜面可引申为有月光照在脸上,因此是面上有光。

5、谜语题目:明月一出照园中(打一货币)

谜语解析及答案:日元。“明”字的“月”出走只余“日”;“园中”扣“元”。日元是日本的官方的货币,于1871年制定。

6、谜语题目:明月隐高树(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杳。“明月隐”还剩“日”;“高树”是指“树”字的.最上面,扣“木”。该字表示无影无声:x无音信。x然无声。x如黄鹤(喻人或物全无踪影)。

7、谜语题目:半江明月画中陈(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渭。“江”字的一半“氵”,“画”字的中间“田”,月明企,合起来就是“渭”字。该字表示〔x河〕水名,源出中国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

8、谜语题目:明月当头天马行(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腾。“明月”扣“月”,添上“天”“马”和“当”字的头合成腾字。该字在汉语中常表示奔跑,跳跃:x骧。奔x。欢x。x跃。x越。

9、谜语题目:西江月怀古(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湖。“江”字的西边乃“氵”,添上“月”“古”二字,合成“湖”字。古人把陆地中的封闭水域称为湖泊,其中湖指水面长满胡子般水草的封闭水域。

10、谜语题目:欲上月宫折桂枝(打一成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高不可攀。月宫以及月宫上的桂花树都是高得无法攀登的地方。该成语常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中秋节活动灯谜21、十五的月亮(打成语)———正大光明

2、举头望明月(打电影演员)———高圆圆

3、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名牌)———凌志

4、得月楼前先得月(打一字)———棚

5、云破眉月倚西楼(打一字)———私

6、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黑白显影

7、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胭

8、九月初三月似弓(打饮料)———珍珠露

9、节日晚会露一手(打一字)———挽

10、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成语一)———喜出望外

11、清风拂面中秋夜(四字常用语一)———发扬光大

12、中秋别后重团圆(影目一)———火种

13、中秋朗月,宾主共赏(成语二)———正大光明

14、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海上生明月

15、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节点

16、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中秋湖上泛舟

17、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节日一)———中秋

18、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节日一)———中秋

19、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中秋月

中秋节活动灯谜1、谜语:金环银环猜一《水浒传》人物绰号答案:【两头蛇】

2、【中秋谜语】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答案】:海上生明月

3、【中秋谜语】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答案】:自负盈亏

4、谜语:当年也曾风光过猜歌手谜底/答案:【陈红】

5、谜语:黄昏猜一中国地名答案:【洛阳】

6、谜语:“主公大权,不可委托他人”五字广告语答案:【要爽由自我】

7、谜语:彼此搂紧,吻了又吻猜四常二答案:【互相体贴,亲上加亲】

8、【中秋谜语】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答案】:秦明

9、【中秋谜语】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答案】:光照

10、【中秋谜语】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答案】:节点

11、谜语:阿哥妄称大猜四字常言答案:【君子自重】

12、【中秋谜语】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答案】:胭

13、【中秋谜语】中秋月夜座谈会打一气象用语【答案】:明晚多云

14、【中秋谜语】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答案】:黑白显影

15、【中秋谜语】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答案】:八归

16、字谜:到塞北后再落脚猜字一答案:【蹇】

17、【中秋谜语】十五的月亮打成语【答案】:正大光明

18、谜语:半推半就答案:【掠】

19、【中秋谜语】明天日全食打一字【答案】:月

20、【中秋谜语】中秋菊开打一成语【答案】:花好月圆

21、谜语:九只鸟猜一字谜答案:【鸠】

22、【中秋谜语】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答案】:赏光

23、谜语:“乡音无改鬓毛衰”卷帘格猜韩国电视剧名答案:【大长今】

24、谜语:瑛猜花名一答案:【霸王花】

25、【中秋谜语】心已决断不宜迟打一字【答案】:快

26、谜语:此去苏北淮安,对方一向不见猜江苏地名答案:【灌云】

27、【中秋谜语】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28、【中秋谜语】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答案】:一节复一节

29、【中秋谜语】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答案】:中秋湖上泛舟

30、谜语:毁掉土壤大开林,错上加错猜历史名城一答案:【襄樊】

31、【中秋谜语】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名牌【答案】:凌志

32、谜语:雨霁云散猜词谓一,二字答案:【开朗】

33、谜语:人称小霸王,名列郡县中猜江苏地名答案:【通州】

34、谜语:儿童执扇追黄蝶猜一体育词语答案:【少年相扑】

35、谜语: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猜体育项目省略语答案:【女子花样】

36、谜语: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答案:【雷】

37、谜语:高高兴兴看日出猜四常答案:【欢迎光临】

38、谜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猜一体育词语答案:【凌空一顶,出界】

39、灯谜:又见潮水落堤头猜宗教词答案:【朝圣】

40、【中秋谜语】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答案】:花好月圆

41、【中秋谜语】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答案】:中秋月

42、【中秋谜语】二月平打一字【答案】:朋

43、谜语:禾薪入门打《水浒传》人名一答案:【柴进】

44、字谜:借光复习又解难猜字一答案:【耀】

45、谜语:达板城娶亲猜一人名答案:【马拉多纳】

46、谜语:举头望明月猜一外国地名答案:【仰光】

47、谜语:淮安点心畅销西部猜影视演员答案:【汤唯】

48、【中秋谜语】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答案】:当归

49、字谜:三点一四又作圆周率猜一字谜答案:【漫】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3

无论是直白的表达,还是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谜语都能用简短的语言精炼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引发孩子去思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秋谜语,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谜语11.【中秋谜语】中秋月饼

(电脑名词一) 【答案】:节点

2.【中秋谜语】明天日全食

(打一字) 【答案】:月

3.【中秋谜语】长安一片月

(打《水浒》人物名) 【答案】:秦明

4.【中秋谜语】中秋朗月,宾主共赏

(成语二) 【答案】:正大光明

5.【中秋谜语】月是故乡明

(打一农业名词) 【答案】:光照

6.【中秋谜语】僧敲月下门

(打外国地名) 【答案】:关岛

7.【中秋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

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食品) 【答案】:月饼

8.【中秋谜语】月有阴晴圆缺

(打经济学名词) 【答案】:自负盈亏

9.【中秋谜语】二月平

(打一字) 【答案】:朋

10.【中秋谜语】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

(打一字) 【答案】:腥

11.【中秋谜语】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

(打一字) 【答案】:崩

12.【中秋谜语】掬水月在手

(打一成语) 【答案】:掌上明珠

13.【中秋谜语】中秋月夜座谈会

(打一气象用语) 【答案】:明晚多云

14.【中秋谜语】同心改革为祖国

(打一字) 【答案】:中

中秋谜语2“斑竹一枝千滴泪” 节日 中秋节 长庚

“不负中秋夜明月” 成语 胜利在望

“此中秋月让人看” 即物赠 十五张光盘 陈挺

“孤猿衔恨叫中秋” 7字六才句 这时节怎不悲啼 杏花雨

“寒食岁岁怆客心” 隐目 节日,中秋 青霜

“何事喜中秋” 《西厢记》一句 欢时节 半醉也疏狂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传统节日二 春节,中秋 虎里糊涂

“乐朝夕之与共” 节日 中秋 舒铃

“离别正堪悲“ 3字民俗 拜中秋 相忘于江湖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综艺节目冠节目用语,2+4 连线/中秋晚会 周刚强(欢乐英雄)

“人前强笑背人悲” 四字祝颂语 中秋快乐 琼楼玉宇

“人生能有几中秋” 四字电视剧 活着乐着 半醉也疏狂

“入楼早月中秋色” 数量词 百本

中秋谜语3“使我三军泪如雨” 节日二 教师、中秋 枫岩风羽

“昔日龌龊不足夸” 节日名 中秋节 飘零叶

“细雨弄中秋” 四字常言 有点过节 半醉也疏狂

“心惆焉而自伤” 节日 中秋 蔡毅雄

“心下快活自省” 节日 中秋节 空学来风

“一千里色中秋月” 2字中药二 广白、银耳 黄庭周

“月到中秋分外明” 地理名词二 节令、极光 唐楚鑫

“月到中秋已壮观” 外币冠量 十五美圆 高桑季

“中秋相近” 十三笔字 煲 白鹤微步

“子归好在中秋前” 韩国老影片 种女 离别钩

八十五 电影名 月到中秋

八月十五共清辉 五代诗目一 中秋月

八月十五回祖国·卷帘格 历法用语二 夏至,中秋

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 宋诗目三 中秋、湖上、泛舟

八月中秋·上楼格 茶叶名 黄金桂

中秋谜语41、中秋渡蜜月

---花好月圆

2、清风拂面中秋夜

---明月清风

3、中秋月夜座谈会

---明晚多云

4、月是故乡明

--- 光照

5、僧敲月下门

---关岛

6、月有阴晴圆缺

---自负盈亏

7、二月平

---朋

8、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

---腥

9、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

--- 崩

10、掬水月在手

---掌上明珠

11、明天日全食

---月

12、中秋菊盛开

---花好月圆

13、长安一片月

--- 秦明

14、中秋归来

---八归

中秋谜语5谜面: 冬去春来又夏至 (打三字节日名)

谜底: 中秋节

解释: 谜底别解为“节减去了中间的秋天”。

谜面: 元宵、中元、中秋节。 (打一消费名词)

谜底: 3.15(消费者权益日)

解释: “三”个节日都是月“十五”。

谜面: 女仔不太喜欢的东西 提示:系一个中秋节的惯用语

谜底: 人月两团员

谜面: 吕布一神射,刘备愁心宽 打一节日纪念日

谜底: 中秋节

谜面: 中秋节前共团聚 打一出版印刷词语

谜底: 合著

谜面: 华夏贺新年,神州喜洋洋 打一节日纪念日

谜底: 国庆节,中秋节

谜面: 中秋节一到,丢了乌纱帽 打一体育词语

谜底: 有望夺冠

谜面: 中秋节 打一字谜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4

【关键词】  素问 按 推拿 冬不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对整个中医学而言,是开山扛鼎之大作,历代各科均奉为圭臬,推拿按摩之学也不例外。《内经》中所论述的推拿按摩之事甚多,有讲医理的,有讲手法的,有讲作用的,当然也有讲禁忌的。而前人所论及《内经》中有关谈推拿禁忌证的,基本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的“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条,从唐·王冰注解《素问》开始,“冬不按”中的“不”字就理解为否定副词。所以 现代 研究 者往往引出此条作为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意思。但这个“不”字是否真是作否定副词解释呢?本文依据古代汉语语法和虚词的有关 内容 ,和前人有关注解《素问》观点,并略附己意,从词义、上下文环境、医理三个方面对这句话作辨正。

    问题 的提出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1]

    引文中“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句常常被视作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释,唐代的王冰也是这么理解的:“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春不鼽衄。”[1]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内经》对推拿按摩的指导和贡献时,也都这么认为。如“推拿在时节的运用方面,《内经》认为冬季最好不要进行扰动阳气的活动……”[2]“《内经》还提出了推拿的注意事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告诫人们,冬天易伤阳气,在冬季不要作过度的活动。”[3]“《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告诫人们冬季冬天阳气伏藏于阴,此时不宜过度的活动。”[4]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森立之就认为“冬不按”中的“不”为无意义的虚词,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 分析 。

    从字义分析

    “不”的本义,从甲骨文上看,为“花蒂”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最大”之意。数字最大的是“一”,所以下加一横为“丕”,形成“坯、胚”等字,其义都是最早、最原始的。而依照“花蒂”的样子,象形而成“杯”等字[5]。

    虚字所出,本是实字,例如“之”字象形为“到达”,“亦”字象形为“腋窝”,“於”字象形为“旌旗飘扬”,所以“不”字也不例外。

    世人所熟悉的“不”字,常为否定副词,这一用法,起源很早,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但上古汉语,“不”也作无意思的虚词,等同于“丕”字,“丕”字作无意义的词,在句首的例如:《尚书·酒诰》:“丕若有夏历年。”《逸周书·皇门》:“丕承万子孙。”在句中的例如:《尚书·酒诰》:“女丕远惟商考成人,宅心知训。”《尚书·召诰》:“其丕能于小民。”“不”通假“丕”,在上古之文中很常见,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郑玄笺云:“不时,时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凶德。”《礼记·射义》:“幼壮孝帝,耄耋好礼……不在此位也。”[6]

    综上所述,“不”字作无意义之词解释不仅是可能,而且在上古之文中并不少见。《黄帝内经》虽成书秦汉,但承袭甚远,文多古奥。

    从语境分析

    分析文句字词,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环境。断章取义地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分析了“不”可作无意义虚字,并不表示在本篇《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一定是这个含义,考察本篇的全文,主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阴阳学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五行学说的,都和本文讨论的主旨无关。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四时之病的。这一节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引用文中本身的有一句话:“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这是五个季节的疾病的病位和症状,而“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也是五季的疾病症状。如果我们作个推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如果不病呢,如同“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一样的句式,则可以得出“春不病鼽衄,仲夏不病胸胁……”四时之气相续,把“春”接在“冬”之后,也就是“冬不病痹厥,春不病鼽衄”。

    那么冬天如何才能不病“痹厥”呢?痹厥在古代 治疗 的最佳 方法 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推拿按摩治疗的名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冬属水,而痹厥往往由风寒湿三邪引起。由此可知,按治疗痹厥类的病症,自古有之,奉为佳法,至今犹然。再从刚才的字义辨析汇通起来讲,“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说,冬天按,也就是治疗痹厥,则春天春不鼽衄,所以“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顺理成章,文意晓畅,明白无误。

    本篇主要论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四时五季外感疾病,和“按”本身没什么关系。如果“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解释为否定副词,则“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岂不是由“按”引起的吗?这样说和本篇的主旨与上文均无关,不但显得唐突,而且令人费解。所以“不”解释为无意义的虚字,才比较符合原文环境。

    从医理 分析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作为推拿禁忌症的说法,在两千年中医学术 历史 上并不流传,且仅此一例,别无旁证。在推拿按摩的 治疗 实践上,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冬日做了推拿按摩治疗的,也多无异样,反而有益身体。如果把“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则不仅 现代 应多有临床报道,而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古今一些文章说冬日不能推拿按摩的理由,也多是同前文所引的王冰注中讲的一样,例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7]而没有其他的 理论 和临床的进展。

    笔者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禀五常而合四时也,冬日的确为阳气伏藏在内,人也不喜欢活动,但古人常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在冬季反而应多活动筋骨。鼽衄之为病,历览各家论述,均可见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常见[8],总之有内火。冬日阳气伏于内,久积必化郁为内火,故春天发为鼽衄之病。如果在冬天进行“按”之类的活动,能让阳气在体内分布平衡,内外舒达,而不化为内火,从而避免鼽衄之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句的意思可能恰恰是“冬必按,春不鼽衄”之意。

    笔者所云,并非一家之言,新起之说,反倒暗合中日两位中医学者的论述,一位是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引李冶《古今注》所云:“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7]另一位是日本学者森立之先生所说:“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者,按也。冬时禁按,未见他书。”[1]

    综上所述,冬天按从医理上讲,无论古今都是有依据的。而冬天是按的禁忌时间,仅在此见,后世历代按推拿学说或流派,均不引此为据。现代推拿临床更不见因冬天而停诊关门的,而遍览古代病案和著作、现代各类报刊杂志的报道,也未见冬日推拿而出 问题 的案例。

    小  结

    上古之汉语,如同人一般,也是处于“婴孩”时期,一些语法和词汇现象比较特别,句式和词意的肯否并不能以后人的“语感”臆断。和“故冬不按,春不鼽衄”相同的例子也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明”怎么会导致“日月不明”呢,王冰作了“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的煞费苦心的解释,其实此处的第一个“明”通假“萌”,“蒙”,是“暗”的意思。所以这个“明”恰恰是“不明”的意思,天气“不明”,那么日月也就不能“明“了,这样解释,不就豁然开朗了?[1]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讲:“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 研究 古典 文献 ,文字训诂不清楚,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道理上理解,固然重要,但文字意思不明,甚至臆断,则强作的“理论”理解,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所云。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的“不”可谓是个常用字,古今相同的是,都作否定副词解释,但古今不同的是,上古“不”还有无意义的虚字的用法。从王冰开始,就不解此意,强作臆解,今人失察,以讹传讹,虽无大害,但积微成巨,终碍医理。虽然小小一字,也应谨慎研究,结合各个方面来考察。笔者相信,“冬必按,春不鼽衄”方才是《内经》本意,这样的表述,对祖国医学中推拿的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也能更新人们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活动。

【 参考 文献】

  1 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61,178,28.

2 周运峰.论《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22:54.

3 刘智斌,郭小青.《内经》推拿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9):558.

4 王道全,于世良.《内经》推拿疗法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28.

5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6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5.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5

在中国封建社会,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熟读四书五经,在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登上仕途,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尤其到了明朝,统治者阶层把儒经当成全天下唯一的学问,认为自然科学无用,排斥先进思想和科技知识。读书人必须死记硬背朝廷编撰的《四书五经大全》。八股文更是把“死读书”,“读死书”推到了极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但读经仍然是学校里学习的主要内容。1912年,以蔡元培先生为总长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突出强调废止清末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读经。1919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言文一致”。新文化运动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后来对国学的忽视,国学开始衰落。在七十年代末,整个社会刮起了一股重理轻文之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务实者们觉得学习理工科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创造物质财富,而文科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叶圣陶先生和柏杨先生都认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大大脱节,应该扔进故纸堆。而二十一世纪初,国学热又悄然兴起,儿童读经再度回归。文言文的废与兴,似乎总在不停地交替上演。

中学生为什么要学文言文,综合现有看法,总结下来有以下四点:

1.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汉语语言水平。

2.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

3.对学生将来从事古代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相关工作有重要作用。

前两点尤其重要,第三点只是针对将来从事研究古代文献的少数专业人员,因此在此不予以讨论。

首先来看第一点,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汉语语言水平。王力先生指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过来的。”“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前一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古代汉语词汇是以先秦词汇为规范的,所以文言词汇及各个词的词义相对稳定性。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了大量语汇,现代汉语合成词的结构方式和古代汉语类似,现代汉语语素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演变而来。各朝代典籍浩如烟海,璀璨如天上繁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出一万多种文献资料,达十万多卷,加上未收录的,大约八万或十万种,卷数更是无法统计。先秦的《诗经》及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秦汉时期的辞赋、乐府诗,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骈体文、五言诗、七言诗、乐府民歌,唐代的古体诗(复兴)、近体诗、新乐府、古文(复兴)、传奇,宋朝的词,元代的杂剧、散曲,明代的戏曲、小说,清代的诗文、散文。篇篇语言凝练,行文优美,遣词华丽,思想高尚。

每个汉字,都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浸润,生活经验的凝聚而创造出来的。以汉字“秋”为例,秋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蟋蟀。虫以鸣秋,借以表示秋天。秋现在的字形是“禾”加“火”。秋天,禾苗经过像火一样的阳光的灼晒,变得金灿灿,所以秋天又称为麦秋,金秋。“秋水”指秋天的江水,雨水。在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还可以比喻明澈的眼波。唐自居易《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元赵雍《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而“秋波”,形容美人的眼睛如秋水一样清澈。单单一个汉字背后就有如此多的意义。

现如今,网络上的不规范用语以及深受年轻一代拥护的火星文铺天盖地、泛滥成灾。这些随意加工创造出来的语言,已经把话语意义瓦解到了分崩离析的程度。如果说火星文是年轻人个性张扬的凸显,那么口水话直接体现了语言能力的匮乏和思想的苍白。长期使用和接触此类语言的中学生,语言能力一再被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捍卫汉字的纯洁和优美,也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任务之一。

第二点,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立足的根。中华文明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有的通过口口相传,其他的大部分凝聚在一卷卷古籍里。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过去,尽管物质条件如此匮乏,但古人的精神却如此富足。学好文言文,才能汲取古人智慧,服务现在,做到古为今用。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周易》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坤卦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我们经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庄子・山木》,原文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外,学习文言文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比如旧时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里面都对为人处世做出规范。《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千字文》“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要重视文章整体深意的挖掘,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人文教育。教师不应把文言文教学简化为古汉语教学,只是机械地把晦涩的难词翻译成对应的白话文,却忽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要了解文章所包涵的气节,修养,情操,哲理,通过诵读,从中体会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语言美,思想美。读登岳阳楼能体会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细细品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会发现词句背后的“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读李密的《陈情表》,感受到他对祖母的孝心;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显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文言文教育的功能,清楚地认识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文言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6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怎样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7

[关键词]张培基;《故都的秋》;文学翻译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该文是郁达夫1922年从日本东京留学回国,辗转北平、武昌、广东、上海、杭州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应朋友之约而写就的。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华所说,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序言中表达了他翻译现代散文的初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作为现代优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选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外国读者之大幸。张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畅、准确细致的译笔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现的悲凉的意境、隽永的韵味。

一、理解准确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的读者,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彻,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着眼于句子的内涵意义,理解准确而又到位。

例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

“总是好的”在该句中不能按字面直译,它的意思是总有可取的、值得称颂的方面,译者很巧妙用“have somethingto recommend itself”这一短语,令译文准确而流畅。

例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ln prison.I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themselves.

在该句中“不能自己”是指不由自主地,译者用短语“in spite of oneself”来译显得非常地道;根据上下文,“深情”指一种深深感伤的情怀,作者在此想表达秋天的凄美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甚至是监狱里的囚犯,译者用“deepsentiments”表达出了“深情”一词的内涵。

二、表达流畅

散文贵在散,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情节,语言结构灵活多样,以表情功能为主,强调语言的艺术美感。郁达夫是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故都的秋》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整篇文章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从开篇到结尾,没有丝毫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子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好像从生活中而来,平凡极了,可是却又那么精当、优美。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节奏感强的排比句,加强了文章的音乐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所饱含的眷恋之情。译者在翻译这些排比句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做到了神形兼备。

例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ln the South too,but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the air lS moist、thesky pallid……

上句中三个小句的结构相同, 动词后面均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做谓语用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出了南方秋天那种平淡而细腻的意味。译者同样用平行的结构译出了原文的节奏感。

例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When I am in the South,the arrival of each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Diao Yu Tat with ttsshady willow trees,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insects,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eveDKl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rating bell.

该句五个并列的“的”字结构读来整齐、流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头脑中充满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一触即发,说不尽,也数不完。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采用了“with”结构,还原了原文的形式美。

三、意境深远

散文贵在散,而散文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秋果、秋之人的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深刻感悟。作者那落寞以及对国家民族危亡命运的深深忧虑的情怀,形成一种美丽而又悲凉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文中用了很多表达悲凉和落寞之情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孤独和伤感的情怀,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与眷恋。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原文这种悲凉而忧伤的意境,

例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淼帽凉。

In the north China,however.it ls pa rticularly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

“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形成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译者用“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三个形容词让英文读者深深体会到原文美丽而悲凉的意境。

例2: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All that goes to show that all live creatures andsensitive humans alike are prone to the feeling ofdepth,remoteness,severity and bleakness.

句中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四个形容词再次概括了北国秋天的特点,与文章前面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形成呼应,让悲凉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译者在此将四个形容词转译为抽象名词,符合英语多用名词的表达习惯,而且抽象名词更具有概括性,让整个悲秋的意境显得更为无和寂寥。

四、结 语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8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9

论文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而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与记录语言的汉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汉字的单音节性、部首可拆解等特点,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体,如离合诗、回文诗、数字诗、神智体、宝塔诗等。

离合诗是先把字拆成偏旁,然后把两个偏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最早的离合诗当推后汉孔融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其首句为“渔父屈节”)。此后历代都有一些名家的离合诗问世。如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了《闲居杂题》五首离合诗,诗为七言四句,将前一句的尾字和后一句的首字合起来,组成另一个字,即用此字作为诗题,如其中的一首:《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南宋刘一止作了一首《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黄鹤,志士心未已。” 这是一首典型的离合诗,全用拆字为句,“日月”为“明”,“山风”为“岚”,“石皮”为“破”,“古木”为“枯”,“可人”为“何”,“千里”为“重”,“永言”为“詠(现写作咏)”,“士心”为“志”。在小说中也有利用离合诗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如《红楼梦》第五回:“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里把凤姐的“凤(繁体作鳳)”拆成“凡鸟(鳥)”。而“二令”则是“冷”,“人木”合为“休”,委婉表明贾琏对凤姐由听从到冷淡,最后休弃的故事情节。

回文诗是一种可以倒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的诗体。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正读是夫思妻,倒读是妻思夫。而宋人钱惟治的《春日登大悲阁》诗:“碧天临阁迥晴雪点山亭夕烟侵箔冷明月敛闲庭”,二十个字以任何一个字为起点,不管是顺读,还是倒读,都可以成诗,这样可以组成五言诗四十首。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以四季景色为题创作了回文诗《四时山水诗》。春景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景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景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冬景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诗歌创作的技巧很多,数字入诗也是技巧之一。有意识地把一首诗的大部分句子都用上数字,就是数字诗了。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了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不料拆开一看,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无“亿”即无“意”啊!于是,她满含悲愤,写了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读后羞愧不已,于是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是有名的数字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连用九个“一”,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再如清代诗人纪昀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此诗全诗咏雪,将数字一至十巧妙地嵌入诗中,人们回看诗题才恍然知是咏雪。另外还可以把数学运算以诗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特殊的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是一首很奇特的数谜诗,此诗如果用现在的代数方程来解答,设寺僧为x,则可以列出如下算式:x/3+x/4=364,可得出x=624,即寺里六百二十四个和尚。

神智体则更为奇特。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载:“宋神宗熙宁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曰:‘赋诗易事也,观诗难事耳!’遂作《晚眺诗》以示之。……辽使观之,惶惑不知所云,自是不复言。”苏轼所作诗即为神智体,也是苏轼首创。它通过改变汉字的位置和形状,寓意隐藏于字形当中。其特点是:以意写图,令人自悟。将文字巧作安排,字形有长有短,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因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神智体,又名长亭体,后广为流传。下面这首诗是这样读的:“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还有一首也贴出供大家欣赏,按其字面及字形应读作:“斜月三更门半开,夜长侧枕意心歪,短命到今无口信,望断肝肠(长)无人来。”写的是一女子在家里等待与情人偷偷相会,然而等到了三更天,那个短命的还没来。虽然内容俚俗,但在形式上颇得神智体要旨。

宝塔诗,顾名思义,即形式上排列如宝塔的一种诗。如唐代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形式为双塔的宝塔诗:

在《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梅玖在申祥甫家吃饭时读的则是一首一字七言的塔形诗。形式如下:

这首单塔的宝塔诗每句都押(ai)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是说一个不修边幅的秀才,构思精巧,风趣幽默。

宝塔诗中比较特殊的是文字塔诗,文字塔诗与前面的一般的宝塔诗读法不一样,不能按正常的顺序来读,如:

这个文字塔是一首七言律诗,塔尖上的那个“月”字是题目,它押的是“十一尤”的韵,第一个韵脚断在“幽”字上,第二句断在“秋”字上……。运用“分书和读”的文字学常识,将每行中间的“月”字就近拼凑到左边或右边的字上去。这样,这个文字塔就流畅地读出来了:

湖上朣朣兔魄幽,光明忽散一天秋;朒朓向已垂银钓,圆绽今期漾玉球。馥郁桂芬云外落,朦胧山色镜中收;凭栏深夜看逾朗,何处笙箫作胜游。

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篇10

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教师要教好散文,学生要学好散文,却不是件易事。2016年暑期,江苏省对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课本作了修订,增加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抒情散文《秋颂》。该文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缺少阅读经验的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有很大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以期“深文浅教”,更好地帮助师生触摸作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理念】

项目学习强调以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可根据《秋颂》一文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研究教材,整合成一个个专题研究项目,并分组逐个击破。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与提示下,通过咬文嚼字,从而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在教学结束前,各小组可以总结探究成果,相互取长补短,完善对散文写作方法与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

【课文简析】

作者罗兰描画了很多关于秋的景与情,明确告诉读者她眼中的秋是澄明的、明澈的,并由此感悟到人生的淡泊、洒脱与闲逸。作者为什么看重这份明澈?作者又是怎样来描画出这份明澈?这是本次项目学习的核心指向。

【实战应用】

一、课前指导学生思考项目任务

1.作者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2.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去歌颂?

二、新课伊始学生汇报项目任务

1.教师范读,各项目小组成员听读课文。

2.各小组代表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景物:枫树、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特别之处:明澈。

三、教学之初整合形成研究项目

1.各小组分别针对上述七个场景展开研究,主题研究项目为:枫树是如何体现出明澈之美的?作者是如何来描画的?(以此类推秋林、秋日等)

2.确定研究项目后,各小组自由朗读,集体讨论展开探究。

3.各小组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枫树――飒爽之美;秋林――秀逸之美;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寂寥之美;秋云――澄明之美;秋风――纯净之美;秋水――明净之美。

4.教师归纳学生的研究成果:枫树、秋林、秋日、秋院并没有体现出作者所说的明澈之美,而秋云、秋风、秋水体现了这份明澈之美。

5.各小组集体讨论:为什么作者更看重的是这份明澈之美?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我十九岁那年,抗战兴旺,凑巧有机缘让我去僻远的乡下教小学。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给我那段年龄带来了深浓的凉意。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我常抄写唐诗,打发着无望的时光。在那唐人的诗句里,我读出了你的明澈。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慰问我内心的悲凉,为我化解沉重的烦恼与忧郁;是你,教会我如何找寻迷失的自我,告诉我更要以澄明之心去了解你那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虽然面临人生坎坷,但她从秋之明澈中汲取释怀的精神力量,平复了情绪上的阴影,心灵得到减压,心情获得宁静。因此,在她笔下的秋天不再沧桑,不再凄凉,不再凄楚,不再寂寥,而是澄明的、明澈的。

四、教学之中解决新的项目任务

1.各小组针对“作者如何通过秋云、秋风、秋水来描画出明澈之美”展开讨论、探究。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替换词语、对比词语等方式)来品析。

3.各小组自由选择场景谈感受,达成如下认识。

(1)秋水:

“秋水和风一样明澈。”直接点出。

引用古诗句来描画这份明澈。

通过描画白鹭、沙鸥来体现明澈:

在一江秋水之上,几只白鹭沙鸥点缀在江边,它们的倒影在秋水中清晰可见,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面,恼饫锬艹耐谐銮锼的明澈。

通过“钓叟”来体现:

“叟”即老翁的意思,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他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用语段里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他“傲杀万户侯”,“傲杀”就是“鄙视”的意思。“万户侯”就是达官贵人。钓鱼翁鄙视这些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达官贵人。他毫无心计,看开看淡,心中一尘不染。钓鱼翁这种高贵的品质,也反衬出秋的明澈、秋的淡泊。

(2)秋风:

“不带一点修饰”和“最纯净”这两个关键语句点出了这个“明澈”。

“爽利”,即爽快、利落,不带任何的感彩,强化了“明澈”。

连用四个“就是”,也强调了秋风的纯粹、明澈。

“不必有所眷顾”“无需参与,不必流连”都说明没有什么可留恋,可拖泥带水的,反衬出秋风明澈的特点。

四个“就是”句(引领学生读出节奏明快的感觉)――“秋风”就是“秋风”,也让人从明澈的秋风读出了一种秋的洒脱。

(3)秋云:

“闲云”的“闲”:“闲”字带有人一样悠闲的味道,这个字与后文“澹澹然、悠悠然”呼应起来。

澹澹然、悠悠然:叠词,增强悠然悠闲的语气,营造了“闲”的语境。

第9小节中的“明净”一词,直接写出了秋的明澈。

比较“一抹”与“一朵”“一堆”的区别:“一朵”感觉上是白云一团,很厚实;“一堆”的话,好像是很多云聚集在一起,一大片。但这是秋日的天宇,用“一抹”更恰当。“抹”是轻微的痕迹的意思。这个动作应该是比较轻的,留下的痕迹也是比较淡的。用它来形容云,突出了云的淡,只是薄薄一层。蓝蓝的天、淡淡的云,写出了秋日天空的明净、明澈之美。连同那山野中自由自在飞翔的仙鹤,正所谓――“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作者在“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中,并没有感到失望,而是从秋的明澈之美中获得了释怀的精神力量。她欣赏秋的明澈,她赞美秋的那种闲逸、淡泊与洒脱。那么,本文就只是写了秋,赞颂了秋吗?有没有写到其他内容――人?

五、学生展示项目成果

1.各小组齐读第10~11小节,找出集中赞美具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语句,并圈画重点词句。

2.各小组结合原句内容,以“是一种……的人”的句式来回答。

3.各小组讨论归纳,并依次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

4.教师依据各小组探究成果归纳如下:这些人身上体现出“这样”的品质――心中明澈纯净、注重自己的内在美,淡泊洒脱,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和体会,不追名逐利,闲适自在。

5.教师引领,学生归纳写作技巧。

(1)这种既写景同时又抒发某种感情的写法叫什么?明确:情景交融。

(2)作者描绘秋天形形的景物,她歌颂秋的明澈,赞美秋的闲逸、淡泊与洒脱,同时还赞美了秋一样品格的人。依托“秋天”来赞美秋一样品格的人,这体现了本文的什么写作特点?明确:托物喻人。

教师总结:作者罗兰通过对秋景的描述,赞颂了秋,我们可以从她的清新质朴、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对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高度认同与强烈赞美之情。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同学们一些启示,让我们记住罗兰和她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