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培育的实践

时间:2022-06-16 09:37:42

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培育的实践

摘要: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的场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高校党员以及预备党员是高等院校中较为优秀的群体,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伟大责任,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党员亦是如此。本文研究了高校学生党员的培育现状,还分析了少数民族党员的特点,重点分析了新媒体对民族党员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培育进程,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民族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培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逐渐增强了对高校党员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但是,依旧有部分学生党员存在思想方面的不足。新媒体媒介的出现,为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提供了机遇。

一、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培育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培育现状,相关人员开展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党员中,整体理想信念情况较好,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正确,可以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人民群众对其评价普遍较好,基本可以达到党员的标准。但是,分析本次调研结果可知,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党员没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科学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政党,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原因是每个党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并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断奋斗。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27%的学生党员认为现阶段很难实现共产主义,15%的学生党员会存在不顾及国家利益,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情况,以上现象的存在,体现了部分学生党员思想觉悟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部分党员不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1]。(二)部分学生党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三观”主要指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试金石之一就是是否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从实际的调查结果上来看,6%的学生党员认为实现人生价值是顺其自然的事情,14%的学生党员没有把实现人生价值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将财富、名望以及享受生活这些看得很重,25%的学生党员除学习之外,最关注的就是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得到的金钱,15%的学生党员在网络中不具备诚信的美德。以上党员在坚持的标准以及准则方面都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誓言,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三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2]。(三)部分民族党员没有树立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时代使命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研究本次调研结果可知,18%的学生党员没有做到党员应尽的义务,56%的党员很少甚至从不参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党员不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时代使命感,使得许多学生党员没有主动参加过公益活动,没有在实际行动上帮助到同学们,最终导致“为人民服务”变成单纯的口号,没有尽到共产党员的职责[3]。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培育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只有把握与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才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除此之外,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还是促进和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只有保证每个党员的理想信念足够坚定,才可以确保我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以及经久不衰的生命力[4]。

二、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一般特点

(一)爱国心与民族意识并存。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大多数都来自于比较偏远的地区,跟一般党员相比较来说,其心思较为简单,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较为强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使得其视野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最终形成狭隘的民族意识。此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国外反华势力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个别少数民族党员这一性格上的不足,实施思想与文化的渗透,通过宗教与民族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进而达到“西化”与“分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目的[5]。(二)共产主义信仰与民族宗教信仰并存。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之后,其建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党员从小生活在宗教的环境之下,使得其深受宗教信仰的影响,难以在内心深处放弃民族的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党员的心中存在着两种信仰,一旦发生矛盾,在其心中就会产生困惑与纠结[6]。(三)民族语言与汉语并存。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到内地上大学之前,使用的语言还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虽然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置了相应的汉语言课程,但是,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内地教授民族语言的教师相对较少,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中听不懂教师讲解的内容,语言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7]。(四)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步入大学之后,少数民族学生会发现,汉族学生的综合条件很好,加之汉族学生数量较多,使得原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其在与汉族学生交往的时候产生敏感、脆弱的情绪,稍不注意,就会触及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少数民族学生在宗教信仰以及民族语言等方面,有着较多的共同点,极其容易产生民族自卫心态,一些小事就会激化潜在的民族矛盾。(五)适应性与独立性并存。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安排课程以及教学计划时,会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其在计算机以及英语等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会采取减缓讲课速度等方式,来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些照顾。但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内地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节奏。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即使很想学习汉族文化以及其感兴趣的文化知识,却难以融入大环境之中。

三、新媒体对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依托于数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向大众传递信息,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个体不仅是被动的接受消息,还可以主动地进行消息的。借助新媒体的方式,消息传播过程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快捷、多角度的传播。但是,因为有关部门对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不具备较强的约束力,且约束行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就会出现不法分子不负责任地在高校传递信息的现象,不法分子利用信息鼓动高校学生,尤其是初到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校园的稳定造成了影响。(一)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引发了多元价值的分化以及对立现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会比较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政治立场以及追求的改变。与此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中,出现了重视发展,轻视管理的现象,没有提高对学生党员入党之后考核的重视程度,教育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最终导致难以及时发现问题,造成腐蚀思想的侵入。(二)对党知识传播体系的影响。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具有涉及范围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微信、微博的用户数量已经十分巨大,且大多数都集中在18到25岁之间。理论上来说,一则消息只要通过微信转发十次,就可以覆盖全部微信用户,由此可见,微信作为新兴媒体,具有十分强大的传播能力。现阶段,大众利用新媒体浏览信息的过程具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快餐式的浏览方式,而且,难以保证新媒体平台上消息的准确性。假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媒介在网络以及学生中传播碎片化信息,就会导致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此种情况的出现,会对民族高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三)对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的影响。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新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模式。对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介,并没有引起许多高校人员的重视,高校党务工作者由于运用其能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对此加以利用。有关人员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甚至都没有针对新媒体的出现制定相关的预案,在校园事件发生之后,忽视了新媒体媒介的及时传播性。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发言时,要时刻注意自身语言以及行为,避免因为不谨慎的语言或者行为,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假如该事件跟少数民族学生有关,就容易被人利用,进而上升到民族性和原则性问题。

四、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培育的策略

(一)掌握新媒体技术。高校党务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还要特别关心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事件,学会利用新媒体手段对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传播。各基层支部可以借助手机短信的形式,开通“手机党报”。还可以利用微博开通“红色微博”,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手段传播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实事的焦点等信息,随后借助各种手段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强化传播的渗透工作,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更好地筛选和甄别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自身先进的思想以及文明的言行,来影响学生,进而达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目的。(二)整合资源,赋予传统党员教育模式新的生命。多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主要包括片面性以及不确定性,以上不足也决定了新媒体难以取代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加入新媒体的帮助,进而增强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性。比如,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借助新媒体建立起“党务微信平台”,在平台中向党员们展示近期需要学习的知识,随后鼓励学生党员在平台中自己的见解,有关人员可以将学生党员的留言进行整合,从中选择几个有特点的话题供学生党员讨论。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党员在理论学习之前进行了预习,还给理论学习增添了活力。对于少数民族的党员来说,可以利用其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树立民族学生党员典型,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借此达到强化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目的(三)最大限度地把握新媒体信息流通的走向。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这也使得危机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因此,高校应该强化对技术的使用,建立起信息传播系统以及应对网络传播危机的机制,与此同时,监督高校学生的上网行为,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性。号召少数民族学生党员采取实名制上网方式,此外,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在学校的主页中,开通党员教育页面,促进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提高思考能力。还可以创建出一个网络虚拟环境,利用虚拟导师的身份对导员进行理想信念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还有一定的不足,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培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高校的党务人员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进行研究,寻找培育工作的创新点,促进民族高校党员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青.基于接受理论的大学生党员先进典型培育与示范研究[J].畅谈,2021(5):150-151.

[2]林畅,杜宇.“三牛”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1(12):122-127.

[3]吴丽娜,邓广彪.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培育[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2):143-145.

[4]蔡心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赜[J].创造,2021,29(12):66-71.

[5]余安妮.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21,34(1):107-110,120.

[6]贺芷璐.抖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能性、挑战及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6-149.

[7]刘元元.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4(1):81-84.

作者:王振瑜 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