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孩子十篇

时间:2023-04-05 21:46:34

战争中的孩子

战争中的孩子篇1

随着一声巨响,地洞山摇,时不时地还有许多房屋倒塌,曾经高高耸立的月台楼也只剩下了小半截。人们惊慌失措地奔跑着,其中一对妇夫妇和其它几个人挤来挤去,终于逃了出去,摆脱了炸弹的袭击。没等他们出去多远,一颗炸弹又飞了下来,一下子就炸死了不计其数的人,上海火车南站的人几乎无一幸存。有一颗炸弹,孩子的妈妈倒下了,她用最后的声音喊道:“带好孩子。”孩子的爸爸扔下所有的东西,抱起孩子,在烟雾中奋力奔跑,要找一个让孩子安全藏生的地方。终于,他们来到了一个铁架上,他把孩子藏进了铁架的空隙处。一声巨响,孩子的爸爸也倒下了。

孩子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一边哭一边用较小的声音呼喊着:“爸爸——妈妈——。”他是多么可怜、孤单,因为他再也没有父母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给杀死?为什么有人要去欺负他们?为什么?为什么?日本侵略者给我们中华人民、孩子带来的痛苦,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战争代给孩子的痛苦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痛苦,特别是那些可怜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

我在课本上看到了一张战争照片,那照片上的景象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是日本侵略者轰炸中国上海火车南站后的惨况。

照片的上方有着一座只剩下铁板的人行天桥,天桥上的铁板摇摇欲坠;天桥下的站台已经变成了几堆废墟;站台前的景象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在铁轨上覆盖着一堆堆沉重的瓦片,瓦片下躺着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尸体。这些已死了的人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呢。他们还没把可爱的孩子抚养长大;没报答生养自己的父母;没跟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说声辛苦了;没跟自己的好朋友说声再见……而现在有着和平生活的人们却常常伤害关爱自己的亲人……在血迹斑斑的铁轨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个还不满三岁的小孩子。他这个年龄还应该坐在床上地玩着手中的玩具,而现在这个孩子的脸上、手上、腿上布满了伤,他无助地哭着、喊着,想让爸爸妈妈带他离开这个恐怖的地方。他那已经破了的衣服粘碰到正在流血的伤口上,他痛啊!可没学会说话的他只能更加痛哭……而现在的儿童哭着、喊着的原因却是爸爸妈妈不给自己买玩具、衣服……孩子的伤口在流血、在疼痛,我想他的心也在流血、在疼痛吧。他想站起来去寻找爸爸妈妈,可还没会走路的他只能无助地坐在废墟上。他两手紧握着,因为他想:和爸爸妈妈的手永远都是紧握的……而现在的孩子却总想离父母远点……我想对这个小孩说:有父母的孩子是快乐的,我相信没有父母的孩子也是可以快乐的;有家的孩子是幸福的,我相信没家的孩子也是可以幸福的。因为你们可以把养育你们的叔叔阿姨当做自己的父母,可以把福利院当做自己的家。我相信你将会是一名爱的幸运儿。

战争中的孩子篇2

战争中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一位记者来到上海火车站南站,那里一片祥和,人们说说笑笑,脸上露着喜悦,有个一家三口正在那里,妈妈抱着一个男孩,好可爱的小男孩,穿着漂亮的衣服,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熊,大概是爸爸刚给他买的。

突然,天空中响起警报声,大家喊:“鬼子来了!快跑啊!”“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日本战斗机像凶恶的老鹰一样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车站里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慌失措,逃得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顷刻之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日本战斗机又放了一枚炸弹,正好落在天桥上,天桥顿时塌了一半。日本侵略者用恶狼般的眼睛盯着废墟,继续往下投炸弹,许多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时,传来一阵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二三岁的男孩正在坐在铁道中间,他在不停地哭嚎,他的哭声令人揪心,他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了,手里抱着爸爸给他买的小熊,他干瘦干瘦的,他的周围是炸弹碎片,他身上也溅满了血,满脸都是灰尘,弹片划伤了他。他的父母在哪儿?原来,炸弹落下时,男孩的父母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他,同时,一枚炸弹不偏不正地落在了这对夫妇的身上……

几分钟前这个男孩还是妈妈怀中的娇儿,爸爸跟他逗乐,可是几分钟后这个孩子就成了无助的孤儿。这个孤独,可怜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又会如何?相信他会记住这段历史,发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战争中的孩子篇3

看着眼前发黄的老照片,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心里五味杂陈。

照片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在嚎啕大哭,随着这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仿佛穿越了那将近八十年的漫漫时光……

1937年8月28日,此时的上海火车南站,天空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乌云下,原本熙熙攘攘的车站早已经变得鸦雀无声,整个车站弥漫着死亡与血腥的气息,处处都是血迹与残肢断臂。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阵凄厉的哭声传来,有个一岁多的孩子孤零零地坐在废墟中号啕大哭。他的父母在这次大轰炸中不幸双双身亡,他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你听见了那震撼人心的哭喊声了吗?拍照的记者听见了,在场的幸存者听见了,全世界的人们都听见了!他不是在哭诉,而是在呼唤: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为什么?!

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望着照片,七十多年了,很久了吗?不,那段黑色的历史,好像就在昨天才刚刚发生,我们炎黄子孙将会永远牢记那可怕的历史!

战争中的孩子篇4

战争中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一位记者来到上海火车站南站,那里一片祥和,人们说说笑笑,脸上露着喜悦,有个一家三口正在那里,妈妈抱着一个男孩,好可爱的小男孩,穿着漂亮的衣服,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熊,大概是爸爸刚给他买的。

突然,天空中响起警报声,大家喊:“鬼子来了!快跑啊!”“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日本战斗机像凶恶的老鹰一样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车站里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慌失措,逃得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顷刻之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日本战斗机又放了一枚炸弹,正好落在天桥上,天桥顿时塌了一半。日本侵略者用恶狼般的眼睛盯着废墟,继续往下投炸弹,许多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时,传来一阵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二三岁的男孩正在坐在铁道中间,他在不停地哭嚎,他的哭声令人揪心,他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了,手里抱着爸爸给他买的小熊,他干瘦干瘦的,他的周围是炸弹碎片,他身上也溅满了血,满脸都是灰尘,弹片划伤了他。他的父母在哪儿?原来,炸弹落下时,男孩的父母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他,同时,一枚炸弹不偏不正地落在了这对夫妇的身上……

几分钟前这个男孩还是妈妈怀中的娇儿,爸爸跟他逗乐,可是几分钟后这个孩子就成了无助的孤儿。这个孤独,可怜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又会如何?相信他会记住这段历史,发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战争中的孩子篇5

我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所有的一切的一切我都没有。就连最爱我爸爸妈妈也离我而去了,

1937年8月28日,我们一家走在上海火车南站时。突然,天上出现几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导弹。顿时,人群慌乱。可是导弹还是向火车站炸了过来。在弥漫着硝烟的火车站内,大概只有我一个人活了下来那时我觉得我被整个世界给遗弃了。无论我怎么哭怎么叫,都没有人回应我。映入我眼帘的却是一滴滴鲜血和无数的生命,它联系着一个字,是“杀”。当时我的眼里只有仇恨,杀死日本人,为我的爸爸妈妈报仇血恨。弥漫着的硝烟伴随着孤零零的我,哭喊声在火车站内荡漾。就连天上的云也被染成血红色了,没有小鸟的欢叫,再也没有往日那热闹的情景了。

罪恶滔天的日本人,这个仇我一定会报的。如果你们要悔改,那就不要再侵犯我们中国吧!让我们向全世界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小学四年级:李姗

战争中的孩子篇6

大家还记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吗?那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又一次,在中国人的脸上,写下了“耻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才三岁的孤儿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两个。

那天,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火车站给丈夫送饭,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车站的抗日游击队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饭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满头大汗地跑来了,“在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大群鬼子!快准备准备!他们这次准备炸毁这里!所以,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大家一定要努力!”爸爸从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这时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还开心地在妈妈身边玩石头!过了会儿,从候车室那儿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忽”,一颗炸弹,从远处飞来,母亲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孩子投到远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孩子,毫发无伤,可是,母亲,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旁,却已不见了母亲,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孩子傻眼了!他“扑通“一声,摊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着,喊着:“爸爸!妈妈!”望着已成一处废墟的火车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妈收留了,渐渐成长,成了一位小八路,为他的父母报仇。

他憎恨战争,渴望着和平,企盼着和平!他希望,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争,只有欢乐,只有和平!

战争中的孩子篇7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车站里那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顿然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

这时,从被炸的候车室的废墟和碎片中传来一个幼儿的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正坐在废墟里,他的周围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身上也都溅满了血。那男孩显然已被周围发生的一切吓怕了,他一脸惊慌,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都是灰尘,还张着大嘴拼命地哇哇啼哭着,连脖子、脸上的青筋都露出来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在用他那拼命的哭声找寻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寻自己熟识的亲人。然而,这凄惨的哭声没有惊动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惊动他的亲人。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亲人已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夺去了生命。

头顶上敌人的轰炸机还在盘旋着,一枚枚炸弹继续攻击着,地上的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小河里血流成河悲惨得难以想像。就在这时,他听到他旁边的废墟里,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他妈妈的声音。于是,他拼命爬过去,手上、脚上都被碎片划破了一道道口子,鲜血在流,可他全然不顾,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下子仿佛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大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一定要看看妈妈,一定要把妈妈救活。终于,小男孩爬到了妈妈身边,看到妈妈一脸的鲜血,小男孩赶紧伸手去帮妈妈擦,妈妈从牙缝里挤出两面个字“孩子”就断了气。就这样,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个孩子成了孤儿。

这个孤独、可怜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又会如何?相信他会记住这段历史,发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战争中的孩子篇8

“卡桑火箭炮总在他们的脑海中,孩子们对血腥的战争场面高度警觉。”(编者注:卡桑火箭炮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集团所自主研制的军事武器)这是美国摄影师布赖恩·麦卡蒂(Brian McCarty)写在博客上的一句话。他的作品紧紧围绕着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以战乱地区作为背景,却抛开纪实手法,以玩具作为拍摄主体,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手法反映了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这些影像也作为艺术治疗的手法之一,帮助因战乱而经历创伤的孩子。

战争给无辜的儿童们带来了太多心灵上的冲击与伤害,在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孩子们的绘画中,恐怖的卡桑火箭炮总是布满了天空。布赖恩受到这些绘画的启发,用玩具作为摄影道具,模拟了这类战争场景:你可以看到一栋粉紫相间的玩具屋头顶,炮弹像下雨般倾泻,两个玩偶跑出屋外,手足无措;你还能看到可爱的灰姑娘茫然地站在焦土之上,密集的炮弹正如蝗虫般向她飞来。

孩子眼中的战争

2010年,布赖恩开始实施一个名为“战争—玩具”的项目,灵感源于他多年前在萨格勒布(Zagreb,克罗地亚首都)参观的一个展览,时值克罗地亚战争结束不久(编者注:克罗地亚战争指的是1990年到1995年之间,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时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因民族对立引发的战争)。自那以后,布赖恩开始对玩具摄影与战地摄影相结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意识到可以将玩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乃至一种观察工具来剖析战争本身。在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人道主义组织帮助下,这个疯狂的想法最终成形。布赖恩开始运用自己独特的玩具摄影经验,试图按照艺术疗法的原则,治疗孩子们因战争而遭受的心理创伤(编者注:艺术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主要以提供艺术素材、活动经验等作为治疗的方式)。

在当地看护人和具有专业艺术治疗经验的志愿者陪伴下,布赖恩通常先和孩子们做游戏聊天,而后要求孩子们画一幅画,或者写一封信,把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战争表达出来。这些工作有时在教室中进行,有时在社区中心,有时干脆就在防空洞里。因为受到年龄和语言发展程度的局限,孩子们通常很难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伤害,但是用绘画的方式宣泄,就要容易得多。在孩子们的画中,有无休无止的炮弹从天而降,有躺倒的尸体,有成片的鲜血,有野蛮的入侵,也有激烈的对抗。

根据孩子们描述的画面,布赖恩去寻找合适的玩具,然后将其摆放在真实的战地环境中,用玩具模拟孩子们眼中的战争场景。拍摄的位置通常位于冲突地区,非常危险,所以他不会带孩子们一起去,而是事后将拍好的照片带给他们,听取反馈。有一次,一个小女孩看到照片后很失望,因为布赖恩没有选一个穆斯林布娃娃做她的替身,而是用了一个没有戴头巾的玩偶。

孩子们把自己投射到照片中的现场,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真实的还原。这样的还原对孩子的心理,可以起到疏导作用。而对于布赖恩来说,拍摄战争玩具的意义就是重建孩子们的未来。倘若不是自身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在战争环境下,孩子们很容易对人性失去信心。但令布赖恩欣慰的是,在正确的治疗和引导下,这些孩子们看起来仍然保存着童真。

通过玩具还原现实

战争从来没有远离过儿童这个群体。在布赖恩的“战争—玩具”项目中,他列入拍摄计划的地区有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以色列、阿富汗、苏丹以及哥伦比亚。在地球广袤的土地上,有太多的冲突与杀戮正在逐日上演。布赖恩希望能够藉此项目,通过全球视角,借助儿童的眼睛,来反映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重伤。他要用自己的摄影作品,用玩具来彰显人性,哪怕是暴露了人性之恶。

在布赖恩手中,玩具不再是游戏的道具。一切玩具都是残酷战争的翻版。布赖恩用照相机和想象力,抓住了令孩子们无比恐惧的瞬间。灰姑娘不再是童话里穿水晶鞋的人,在加沙的炮火中,她依然是那个孤苦伶仃的无助的穷孩子,活着还是死去,都仰仗命运的安排。当象征和平、带有伦敦奥运标志的玩具船在水面上行驶时,荷枪实弹的士兵瞄准了船,紧张的对峙一触即发。这同样是他在加沙实地拍摄的一张照片。在约旦河西岸,士兵们还在狙击,玩偶男孩面朝下匍匐在地,与殷红鲜血一起流失的,是他脆弱的生命。

当下,布赖恩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儿童身上。这是不幸的一代人,从未曾享受过没有火箭炮袭击、没有空袭、没有枪炮声、没有敌人的和平生活。在布赖恩的画面中,你常常能看到画面中危机四伏,死神总在附近徘徊。联想到这是出自一个儿童的真实视角,更会让人不寒而栗。

对孩子们来说,战争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对摄影师也是如此。要在战争肆虐之地还原战争,即使是通过玩具拍摄,也惊险无比。布赖恩回忆,他在约旦河西岸拍摄的作品《沿墙射击》(图06),也是孩子们用画描绘的一个真实事件。拍摄那天恰好赶上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当他摆好了“士兵”和“男孩”,布置好拍摄用的假血时,听见远处有人对他大喊大叫,激动的巴勒斯坦青年朝布赖恩投掷石块,大批的新闻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布赖恩。失去耐心的以色列军人开始向骚动的人群发射催泪瓦斯。在人们尖叫着四下逃散时,布赖恩按下了快门。

比这更危险的是2012年底,加沙地带战火重燃。布赖恩第一次和战争离得如此之近,感受到了孩子们经历过的恐惧。他最终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逃离了加沙。那之后的一个礼拜,加沙地带多处遭以色列国防军飞机轰炸,作为报复,哈马斯则引爆了1000多枚火箭弹和炮弹(编者注:哈马斯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和平共处,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布赖恩躲在耶路撒冷的酒店里为孩子们祈祷,为这个世界对孩子们带来的伤害而感到歉疚。

用影像带去阳光

在布赖恩看来,摄影的本质是非常个人的感受。促使每个摄影师拿起相机的动力不同,但目的都是要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去记录世界。布赖恩坦言,他受到很多优秀纪实摄影师的影响,但是他之所以进行战争玩具的摄影创作,追根溯源,是因为从小对玩具的热爱。

布赖恩说,在他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小孩。他被玩具深深吸引,习惯于通过玩具来观察、思考这个世界,并与之互动,包括用玩具来记录真实生活。对于布赖恩来说,一张好的玩具摄影作品,远不仅仅是用玩具充当道具那样简单,而是要能够揭示生命瞬间的真实本质。比如在“战争—玩具”项目中,玩具模拟的场景其实是孩子们真实生活的投射,布赖恩在其间扮演的角色,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

他的下一个目的地是阿富汗。作为战地摄影师和玩具摄影师,布赖恩的背包最重的时候达到27公斤。虽然他一直尽力精简装备,但有些特殊的拍摄道具还是必须携带的,比如一个定制的、经常使用的相机支架。用于拍摄的玩具体积都比较小,很多时候需要贴近地面拍摄,这个支架可以帮助布赖恩在高出地面哪怕是几毫米的地方拍摄。在拍摄中,玩偶和道具很容易被风甚至被路过的行人弄倒,而漫天撒落的“火箭弹”,则需要用纤巧的工具固定,摄影师需要时时注意这些工具不能出现在画面中,以免穿帮。

战争中的孩子篇9

甘肃省临泽县五三小学三(2)班

张舒婷

战争对地球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可以让人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还会破坏环境。在战争中,那些无辜的小孩留下失去亲人的心里的创伤,有些小孩甚至失去生命。

虽然我们中国小孩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在地球上,还在发生冲突,人类在互相撕杀、流血、失去生命,也给下一代子孙播种下仇恨,也为下一次战争埋下祸根。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战争,地球妈妈粗糙的脸就会变的绿油油的,显出光亮。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战争,世界上就不会有没有父母的孩子、不会有没有丈夫的妻子、不会有没有孩子的母亲了。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战争,炮膛里射出的是糖果、欢声笑语,那么战场会是高山流水。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战争中的孩子篇10

周日晚上,我从书柜拿出一本《读者》阅读,翻着翻着,我无意间看到了一行醒目的文字《中尉的微笑》,强烈的好奇心使我立刻抱着书,入迷地看起了这个故事。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时的故事。一位刚当上爸爸的俄国中尉,准备回家给孩子送巧克力,可他发现了一个年纪才五、六岁的小女孩。尽管他知道在车臣,经过的每一处建筑,面对的每一个市民都潜伏着危险,但他还是自己径直朝小女孩走去。可中尉正想把巧克力送给小女孩时,却反遭到她的攻击……我看了真觉得不可思议。纯真无邪的孩子怎么可能杀害给予她恩惠、给予她父爱的人?这简直不可能。但是文中说了,这不是虚构的,不是编造的,而是发生在人类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明白,这不能怪小女孩忘恩负义,不能怪中尉把一切都看得如此简单、如此安全。这只能怪战争、怪战争太残酷。战争夺走了孩子那纯洁得心灵;夺走了人与人的信任;夺走了人们心中的爱;夺走了美丽、繁荣、幸福的家园。总之,战争夺走了一切。

当战争都无法抹杀人类心中的温情时,人类赢了,当战争罪恶到孩子都背叛纯真时,人类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