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1:34:24

自成教育

自成教育范文篇1

“自成教育”是我校在新德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探索人本德育、生活德育、细节德育、体验德育、“身正”德育的各种细化渠道,让德育真正“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体验,走向创新”。争取早日让新学生明白自成教育的内涵,让全体同学自觉参与进来,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真正将自成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工作中。

二、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水平

1、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到工作有思路、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树立典型,帮助班委总结经验,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和谐氛围,争创先进班集体。

2、积极建立班级日志和班级网页,以此,来建立学生成长与教育档案,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三、重视常规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本学期初一年级以自信成功为支点,以“陶冶情操”为目标,以“扎实管理、突出重点、全面合格”为重点,致力培养合格的初中生。

2、细化常规要求,加强常规教育

利用开学教育之机,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内容实在、便于操作的班规;要重小事、重细节、重管理、重过程,细化班级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优秀班集体建设。

3、加强重点常规的训练、管理力度

继续狠抓“阳光体育锻炼冬季长跑”活动。

实施“扫好地、保清洁”活动,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办法,努力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推动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上水平、上层次。

继续抓好班内学生自行车的整理及管理工作,学生自行车必须停放指定位置,每天有专人整理,自行车整理应整齐划一,继续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加强爱护公物的教育、管理。首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爱校和爱班教育,激发学生爱护公物的责任感。同时学校加强检查和反馈。

4、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自成教育范文篇2

一、用教师的爱树立起学生的自信,促其健康成长

当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中不少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渺茫,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有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自成教育为平台,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对学生道德心灵呵护。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积极响应区教育局提出的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家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可塑性强,所以在学生自信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关键。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完美其性格等。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与每个中学生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压抑、自卑、嫉妒、自私等心理疾病困扰着学生成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信教育应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视学生为己出,积极发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因材施教。育人不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学会苦口婆心,不能急功近利。人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树立起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用国情教育强化学生自强意识,促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取得了成功。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来之不易,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强国富民。要同学生讲清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远大的理想,自强意识,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比较落后。经济不很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努力学习,意志坚强、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公务员之家

自成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技工教育;养成教育;技能人才;行者

一、实施背景

(一)面向国家产业梯度转移

目前,我国产业梯度转移正有序进行,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使用、技能人才的培育和联合也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最高的层面。学校所在的广州地区作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高梯度区,是产业转移中先进技术、先进产品的研发基地和领头雁,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由此发生重大变革,对人的职业精神、做人准则及行为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丰富现代技工教育内涵

技工教育在经历了规模发展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技能人才技、艺、道一体的高技能、高境界、高素质培养,而学校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及职业道德的提升等,将在技能人才技、艺、道一体的高技能、高境界、高素质培养方面赋予现代技工教育全新的内涵。

(三)立足校企合作长期实践

在过去30多年的办学进程中,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立足校企合作,探索了一系列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了广州市和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而在这30多年的长期实践中,大量事实证明学校人才培养的传统理念、目标、质量与规格,途径与方式逐步表现出与新时代技能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在“即知即行,知行合一,行必有果,果必利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加以研究与破解。

二、主要目标

(一)建构“行者”养成教育理念

形成“行者”养成教育理论,“行者”养成教育的“渗透”理念。

(二)培育“行者”养成教育文化

培养师生“即知即行,知行合一,行必有果,果必利他”的良好“行者”意识与品质,体现“交通行者,以行致胜”的行者文化精髓。

(三)推进“行者”养成教育示范

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技工院校、中职学校及相关企业中推广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模式。

三、实施过程

(一)确立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意识

1.“即知即行”意识。“即知即行”是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的基础意识。技校学生所有一切好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建立在“即知即行”意识上,他们知识体系的建立,现代就业观的形成,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以及继之而来的面对挫折的能力,都离不开“即知即行”意识。确立了此意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修身立德躬行成事”校训的深刻内涵,以更进一步契合交通“行者”、“人文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2.“知行合一”意识。“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即知即行”意识基础上的。只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意识与行为相融合,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造就新时代真正优秀的技能人才。3.“行必有果”意识。“行必有果”的“果”,主要从做人做事,成就事业的角度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一种信念,相信“天道酬勤”,相信“行必有果”;一种理解是一种要求,要求行事必须求成绩,有结果,行必有果。4.“果必利他”意识。“果必利他”的“他”,一方面,是指有个人价值、团队价值;另一方面,是指有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如此,则使“利他”意识上升到了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通过“利他”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现代职业精神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是一种社会担当。

(二)明确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路径

1.物质环境渗透路径。学校将校园里的建筑、广场、植被、雕塑等进行完善、改造和命名,并赋予一定的涵义。学校卫生环境、展览橱窗、板报海报、标语横幅等均高标准、严要求,形成良好的氛围,以润泽心灵、彰显文明意识,内化人文素养,升华职业道德,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育化功效。2.制度环境渗透路径。学校加强制度规范教育,奠定养成教育基础。学校详细规定各类章程,同时加强管理,把文明礼仪、道德规范制度化,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并且反复践履,循序渐进,使养成教育形成无意识的存在。[1]3.教育环境渗透路径。学校遵循学生思想行为形成规律,强化阶段性、过程性教育:第一是针对新生的“好习惯养成”阶段;第二是针对二年级及以上的“人文素养培育”阶段;第三是针对的是二年级及以上,尤其是毕业班的“职业道德提升”阶段。通过日常生活、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态度、作风、荣誉观等。4.生态环境渗透路径。首先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生态环境,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如志愿者活动、服务企业、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培养的结构层次和质量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对学生的合力教育。其次是“朋辈”生态环境,通过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同宿舍、同班级、同社团之间正能量的传递,潜移默化地达到相互影响的效果。

(三)开发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课程

[2]1.人文精神方面。学校依托学院专兼职教师,整合校内相关素质教育资源,开设演讲与口才、音乐素养与社交礼仪、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欣赏、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内在潜质,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2.职业素养方面。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学校针对这些职业素养开展多种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3.素质拓展方面。学校针对学生特点开设素质拓展课程,编写出版相应教材,并且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资源优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社会实践方面。学校把学生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开展学生“校内社会实践周”活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以上的实践周活动。

(四)开展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活动

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五位一体”活动体系是指两节一会+学生社团+节假日主题活动+社会活动+校企合作活动。[3]1.两节一会。“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传统全校性大型活动,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全校全员参与。2.学生社团。学校有注册及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社团3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直接带动了养成教育各项内容的习惯灌输和习惯养成。3.节假日主题活动。全年节假日主题活动先后围绕“清明”缅怀先烈、“五四”爱国教育、党的生日、国庆等主题展开,形式活泼,丰富多彩。4社会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参加义务献血、参加志愿服务,关爱独居老人,帮助智障人士,参与企业交流走访等,从这些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增强社会责任感。5.校企合作。学校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例如,“宝马”的“悦”文化与学校“行”文化结合,增强了养成教育各项内容的育人导向功能。

四、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党、政联手,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各部门联动,院系互帮互助,反应机动迅速,形成完整的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管理运行体系,奠定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强大的组织保障基础。

(二)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并实施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成果推广计划,提升宣传平台,加强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毕业生“品质”的美誉度。建立一系列制度,不定期督查,相关考核纳入学生操行考核、班主任考核、教师课堂评价当中。

(三)团队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了突出人文特色的(德育)模式研究团队、校园行者文化建设团队、荔湾校区品牌建设团队等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理论的专题研究团队。将上述课题研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保障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研究团队的人员调配和组织管理、调查研究开展,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验收等。

(四)资源保障

学校高标准、严要求建成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中心。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升级学管系统,教学系统等网络平台,使得学生课程选修、考核、评价等更为全面、及时。学校提升完善现代化的信息宣传平台,加强校园网、QQ群、微博、微信等的管理和信息更新,出版新的专门面对学生的学生校园文化读本《一路同行》,改版校刊《立交桥》、提升校报《交通驿站》办报品质。这些都给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反思与体会

(一)现代技工教育需德与能并重

在渗透型“行者”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时代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个性”、“激情”等特点与以往学生截然不同,现代企业对毕业生“技术”、“礼貌”、“合作”、“责任”各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信息不断表明,德与能并重将成为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趋势。

(二)现代技工教育需技与文相交

技工院校学子的真正成才需要将“技能”与“人文”协同培养,在加强拓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决不能忽略他们对优秀文化的吸纳和熏陶,忽略他们的精神修养和内在气质的修炼。现代技工教育的技与文相交相融,将对技能人才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起到重要作用,对技能人才的真正成才起到重要作用。

(三)现代技工教育需知与行贯通

现代技工教育的发展要求技工院校的学生知与行贯通,理论知识与实际行为相结合。只有努力培养他们的知识与行为合一,做到知行贯通,才是技工教育的真正成功。

作者:曾剑 刘曼华 伍松林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现代技工教育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1-14,48-52,164-165.

自成教育范文篇4

高中三年学习管理计划是一盘棋,当有整体谋划和全局意识。每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行为管理都有其特点和侧重点,而贯穿这一学习过程始终并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高一年级初期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基于我们引导学生形成的两种认识:一是高中学科知识点的复杂性(深度和广度)会超出学生此前对新知识难度预期的经验;二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学生自身智力发育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高中的数学知识会更为抽象,逻辑思维和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要求更高;高中物理知识也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计算深入到对微观、抽象理论甚至是超出我们生活经验的现象等问题的分析和推理。正是由于高中知识本身的诸多特点,就对高中新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如要养成高效听讲的习惯、主动思考和钻研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存疑必问和有错必纠的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而非死记结论的习惯,等等。学习的养成教育尚需各科任教老师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分科指导、有序推进。高一初期各科教师尤其要切忌急功近利、贪多求快,让学生过早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行为习惯,势必会导致学生后劲不足。

二、重环节落实,忌务虚蹈空

有了前期各科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就是落实,也即学法的落实和习惯的落实。因为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落实好学习任务,从而掌握好知识点,培养好学科思维和能力,否则,围绕学习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做法都不过是花拳绣腿,难堪大用。具体到学习活动本身,可以将落实分解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课前预习、听讲与笔记整理、思考与质疑、巩固性练习、错题整理、补偿训练以及拓展性训练等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应当有教师的全程监控、指导和督促,并最终都有不同形式和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落实情况的检测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这种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学习环节的任务和要求,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标。所以,知识点的落实,关键在于学习过程的落实,在于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既然是过程中的环节,那么学习环节必定要依据学科和学情特点,遵从学习学科知识的一般规律而预设的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种逻辑性和系统性对教学实践的要求就是要注意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完整性即要求环节当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顺序性即要求环节当自成系统,缺一不可。环节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互相制约,相融共生。这也是落实教学环节的凭借和前提。

三、重自学指导,忌越俎代庖

与过去的学习形式相比,高中的自主学习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大幅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是符合高中知识学习和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特点要求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践行新课改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学习形式变化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些现实的存在,要求教师不得不特别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可分为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两个层面,即科任教师层面和班主任层面;两个维度,即宏观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容的安排和微观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众多情况纷繁交错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宏观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班主任要依据各学科特点和班情实际,给学生提供各科自习时间量的分配和时间点的确定的指导意见,让学生有所参考。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学科学习特点、问题等现状,以此确定学生自主培优补差的学科,并制定相应的自主学习计划,不断完善细节,并在科任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督促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唤醒、指导、完善和强化,是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注意将重点引导与细节指导相结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钻研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来看待,对于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大胆放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而不可越俎代庖,生生地剥夺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

四、重学风营造,忌孤军奋战

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新知的个体发展行为,这一个体发展行为又是以群体学习活动为依托的,因此,群体学习活动状态即学风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班级学风的建设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是必须的。班级学风,即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其实就是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主要侧重于学生群体性的学习心态和状态。在实施中可以坚持“一根主线”和“五步走”的战略。“一根主线”,即以“竞争”为主线。“五步走”,即在学习中通过“比、学、帮、赶、超”五步来实现自身学习成绩跨越。“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多与别人作比较,比速度、比效果、比落实、比进步,也可以是比书写,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差距,找不足;然后取长补短,多多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帮”是指同学间在学习上积极向有需求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以此来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程度。“赶”是“学”的结果,“超”是“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借鉴和对自己、对他人的超越中不断进步。而竞争意识是贯穿于这“五步”的主线。俗话说,为学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是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之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良好学习风气的一个显著性标志。有了以上认识,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活动设计中,就要注意将班风建设中的若干内容有计划地融入其中。比如可结合各学科特点,举办英语单词听写比赛、化学式默写比赛、语文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各类学习比赛;也可结合学生的总体成绩情况,帮助其确定个人的竞争对手,明确个人的竞争目标。通过班级活动来宣传学风理念、激励学风实践、表彰学风先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班级学风建设的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学习保持持久的活力、热情和斗志;最终,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在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取得进步,都能成为良好班风建设的受益者。

五、重学情研究,忌无的放矢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前的各种准备也都是围绕学生更好地学来展开的,也就是说,教师课前的准备内容中不能有学情调查、研究材料的缺席。这也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班级学科学情的调查应以科任教师为主,以班主任为补充、督促和整体协调。科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班级学情的了解具有先天的优势和更敏锐的眼光,如通过对课堂学生听讲的反应、课后学生作业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提问等学习环节和细节,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和准备提供参考。班主任主要可以通过观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日常的学科学习心理、各科的知识难度、做题速度、作业量等情况,对学生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目的教师,对涉及到学科冲突的问题要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真正做到科任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学情研究的体现,班主任对班级教学管理有学情研究的反应;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和管理才可能是高效的。

六、重班科联系,忌单科为战

自成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养老服务专业;职业道德

1养老服务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1.1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当前现状来看,大部分养老机构采用“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此种模式有其固有的缺点。一是老年人患病具有常发性、易发性及突发性的特点,养老机构的医护水平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医疗方面的特殊需求;二是医疗机构的就诊病人偏多,医院人满为患,老年人就诊的方便性、及时性都无法解决;三是有些患病的老年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长期住院治疗,成了医院的“常住户”,此种做法使真正有住院需求的患者无法接受更好的治疗,同时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在此基础上,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二为一,成为众多老年人及亲属的共同期盼。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为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文件中指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简称“医养结合”)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可以同时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节省大量的照料成本与医疗开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1]。

1.2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现状

1.2.1从业人员数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从国际标准上看,一个养老护理员可同时照顾34个老人,但据我国2015年底的统计,有些城市老年人与服务人员配置比例达到了6.8:1,差距较大[2]。

1.2.2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较低

大多数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不高。一是从业人员不够专业,缺乏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和基本经验[3];二是从业人员学历偏低,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缺乏技能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高职院校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三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有些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对老年人不但不细心照顾,反而行为恶劣,需要规范治理[4]。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缺口大、素质低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突显出来,要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出更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些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既承担了培养基础技能的任务,又要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

2.1职业道德养成观念滞后

一些高职院校偏重道德知识及行为规范的传授,基本上只教授学生基础性技能,这些高职院校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上基本处于空白,内化道德的效果不够理想,缺乏对学生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而非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工作之后有专门的培训来进行学习,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了学生对职业道德养成的忽视。

2.2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内容陈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职业道德领域有很大的冲击,引出许多道德困惑,高职学生对社会现象比较敏感,乐于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而对教条内容及课堂上老师的说教兴趣不高,此时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不能很好地解惑,这使得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过于表面、浮浅,与实际需要脱节。

2.3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缺乏岗位针对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选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为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脱离了职业和岗位特点,缺乏岗位针对性,不能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入职后的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及利益关系,学生对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评价较差、满意率低,无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4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手段过于单一

高职院校一般会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当中,不单独列出进行系统培训,讲授的过程中大多是采用课堂授课直接灌输的方法,泛泛而谈[5]。这种传统授课的形式过于单一与单板,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3提升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高职院校需通过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老年行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了解老年人的价值,增强学生从事老年行业的信心,提高其职业认同感,鼓舞其为养老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因此,在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应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1从观念入手,加强教育认识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较高,在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凸显其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起崇高的道德风尚[6]。同时,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特点,联系实际,模拟职场求职场景,观察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并进行引导,逐渐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育认识。

3.2以特色学生活动为依托,改变教学手段

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为老年人,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养老服务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改变教学手段单一的缺点,高职院校需打破传统纯理论教学的模式,开展多种特色学生活动作为辅助。

3.2.1开展主题的征文活动

经过专业课学习,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对老人的心理、生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更好地加深其认识,可开展“应该如何关爱老人”等相关主题的征文活动[5]。

3.2.2组织“孝道”文化辩论赛

高职院校可以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孝”、“什么是孝?什么是爱?”等为主题组织“孝道”文化辩论赛,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理念,把“孝道”文化与养老服务的理念相融合。

3.2.3举办摄影展

把专业实训课程与“走进老人”摄影摄像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全校范围内展览相关照片与视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老人、热爱老人,加强对老人的情感认同。

3.2.4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将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平时课程成绩、量化考核标准等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动力,使其在活动过程中领会老年服务职业本身的意义及价值,激发学生从事养老事业的信心与激情。

作者:王晖 牛杰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

[2]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30-31.

[3]李洁,徐桂华,姜荣荣,蒋高霞.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现状及人才培养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6.

[4]李青,靳大伟,邢峰.唐山市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3):6.

自成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养成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其中涉及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我校坚持立德树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加强习惯养成”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联系实际,突出主题,务求知行统一。

一、教师率先垂范,严于律己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过程中,教师的表帅作用是巨大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品格。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学生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将影响学生的心灵。我校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观焦裕禄同志事迹展、石家庄历史变迁展,“小故事大道理”培训学习,师德演讲比赛、教师素质赛,暑期教师拓展训练,迎“六一”送温暖党员同志给困难学生捐款,“一对一帮扶学困生”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学会热爱、学会敬业、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会教育教学的真本领,在廉洁自律、遵规守纪、勤奋工作、仪容仪表等方面,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动学生的行为养成。

二、班级制定目标,加强训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形成弘扬主流价值的情景和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一)班级制定目标,共同努力

班级是师生的家,是他们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开学初,学校每个班级都制订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奋斗目标,一月一句一个目标,目标具体明确,朗朗上口。例如一年级一班的班级目标:团结友爱讲礼貌,爱惜书本很重要,上课坐姿要端正,轻声慢步记得牢。三年级二班的班级目标:独立思考爱学习,作业正确要整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朋友的优点要学习。五年级二班的班级目标:热爱读书眼界广,独立思考见识高。待人真诚讲信誉,爱心助人品质好。开学典礼上,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宣读行为习惯养成的班级奋斗目标。各班还将本班奋斗目标写在后黑板上,时刻提醒学生牢记并遵守,全班同学齐心协力,为了这个共同奋斗目标,一起努力。

(二)行为严格训练,逐步内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不但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需要“导之以行”。一是将行为习惯训练融于日常活动。例如:每天早晨升国旗,在操场上只要听到国歌声,任何人必须放下一切活动面向国旗行礼,升旗完毕才能各自活动。学生每天上学要求自成一队进入校门;但凡学校集会均要站好两路纵队上下楼梯;每班严格按照行走路线进行;在操场拐弯必走直角;各项活动中要求学生排队进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等,实现强化文明守纪的养成教育;二是将习惯训练融入课堂之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思考。在班级、小组、同桌讨论中,讨论的是问题,尊重的是人格,追求的是真理。各学科老师还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使用统一的课堂手势及课堂习惯口令,例如:“要发言,举左手。有疑问,小问号。表赞同,出对勾。不同意,指交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各学科的作业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规范。作业本要保持整洁,书写要认真,即使题做对了,书写、格式不规范也要在作业本上重做。正是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地在细致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做法,使学生养成了横穿马路必走人行横道,看见地上的纸片必然捡起的良好习惯。“文明”、“和谐”、“友善”这些价值观在行为养成中逐渐淀积为稳定的人格。

(三)开展系列活动,全面渗透

我们利用多种形式活动寓乐于教,推进养成教育走向深入。一是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给出相应的讲话主题,由各班级准备当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再由班级选派一名优秀学生代表对全校学生进行讲话宣传,这样既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也对本班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效果非常突出;二是亲近经典,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开展晨诵,以诵读经典开启美好的一天。每天早、午上学及路队时间,校园播放《弟子规》、《三字经》的音乐。通过亲近经典,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古老而又优秀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效果,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每学期开展“汉字书写比赛”,落实“一笔一画学写字,一丝不苟学做人”的目标;四是坚持上好阅读课,开放图书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评比“读书小博士”、课本剧展演、好书评说、读书存折,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打造书香型校园;五是开展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根据每月的主题教育开展特色主题队会、班会,如:“感恩主题队会”、“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畅谈理想”、“中华经典欢乐诵”等,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里,学生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接受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三、检查反馈评价,矫正强化

习惯养成的效果,需要及时反馈,激励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填写《值日记录》,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班主任,班主任给予教育。需要一提的是,老师们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的教育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而是理性地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规范是什么”、“你怎么做的”、“危害是什么”、“你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等,使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分析,学会价值判断。教育处坚持每周对共性的问题再教育再要求,反复矫正;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大力宣传表扬,给家长发放喜报;对考核名列前茅的班级颁发红星,红星挂于班级教室门前。教育处还利用手机随手拍,制作成照片集锦,每月进行播放。通过各种手段营造遵守规范光荣,人人追求卓越的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在褒贬的评价中由被动到主动到自觉履行行为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落实家校合育,齐抓共管

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的影响,“一致性”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紧联系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学生的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尤其是我校学生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体,家庭人员的素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现实我们积极开展工作。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力宣扬热心学校工作的好家长的先进事迹,以好家长带动其他家长,形成共同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这种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价值观正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二是努力办好家长学校。组织讲座,使广大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要具体指导家长朋友如何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请专家进校讲座、答疑。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让家庭教育做的比较成功的家长现身说法,从实际中来,指导实际工作,也取得了比较的效果;三是积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发放《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使每一位家长都了解学校工作的目标、要求及具体做法。建立《家校联系卡》具体指导家长工作,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把工作落到“实”处。利用网络搭建学校各处室,领导、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沟通平台,及时信息,随时相互交流,真正实现家校无缝对接。落实“校长接待日”制度,吸纳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元建议,全方位了解学校工作,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五、基本成效与经验启示

(一)基本成效

1.学校“以加强习惯养成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得到师生以及广大家长朋友的普遍认同,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参与率、认同度、知晓率均达100%。2.教师的育人方法得到提高;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学生在学习、纪律、文明礼仪、卫生、劳动、安全、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等各方面的表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3.对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经验与启示

自成教育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西部地区;高师成人教育

面对目前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尤其是西部音乐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识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确实感受到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高师成人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师成人教育的学生来源与别不同,可以说是“职后教育”,大多数人来自于西部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因而,学习音乐专业的不少人均有一定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有些学生还是当地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接受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制能力都远远超过同级的源的学生,同时,由于他们的音乐观念落后,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着自我摸索出的严重乐感错误),加之感性思维的匾乏和对接受新事物、改换旧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过程中的一定阻力;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成之后又是教育西部下一代人的教师,责任可谓重大。因此,针对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特殊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进而,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首先基于这一实情。

二、高师成人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是音乐教育教学当中的重头戏

综观古今中外一切有音乐造诣的人或是有思想的习乐者,没有谁不经过先进而正确的音乐理论知识的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和熏陶。例如舒曼、李斯特、傅聪等等的大音乐家,他们不仅仅只是钢琴演奏大师,同时也是音乐理论、作曲和音乐评论集于一身的大学问家;许多音乐教育战线的老教师中(包括西部的教师)“‘一专多能”的也不乏其人。对于将要继续教育后代的西部“成教生”来讲,针对他们的实际状况和重大使命,使其接受并吸收广泛音乐理论知识的滋养用以提升全面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音乐理论能够为每个学习音乐的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以从思想上使某些技术性手段得以完善和系统化。

音乐理论课程的科目林林总总,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巨大宝库。从最浅显的乐理到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各个方面都可以给予任何细节的理论依据。总体上讲,音乐理论课其课业量的覆盖面是广泛的。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音乐技巧的训练不是主要的,因为成人学生已经过了技巧训练的最佳时机—幼儿、少年时期,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观念的重新定位及组合就相应的要成为学习重心:虽然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不至于如上述的那样完备细致,但也应是涉及到其中的许多领域.差异只是在于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而已否则,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客观实际。

三、西部地区成人音乐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西部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地区,信息资源非常康乏。音乐教育如此,高师成人的音乐教育、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西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共同点是: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较弱,思想不够活跃,这主要是地域条件限制的结果;同时,这些学生普遍优势是求知欲强,学习肯下苦功,比较踏实。西部地区不仅需要活跃的音乐氛围和土壤,更需要经过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的基层音乐师资。这些成人学生就是西部各个地、县、市(区)的能给予孩子们第一次音乐理念的关键的人—音乐教师,他们的音乐理念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培训,因此对于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严肃。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环节的取舍、侧重都是很关键,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否接受到最适合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而这又将影响到以后他们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认为西部高师成人音乐理论的课程改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音乐理论课程的涉猎面。形成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理论课程设置中,乐理、初级和声、曲式、小型乐队编配等理论课程是形成程式的,教材保守而单一,所涉及内容均为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最原始的部分,并且完全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事实上,这些理论知识是西方二、三百年以前的音乐事态(以’‘和声”最为典型),而且经典教材的选择面也很宽,并不仅限于多年来所采用的这些教材(在教学中,许多教材被证明是冗长和乏味的)。当今,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创作已是超越传统、迈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世界在发展,音乐作为上层建筑也已改天换地。因此,在集中而精练地学习传统理论知识之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到近现代西方理论知识体系及创作技法的了解、训练和掌握中去,应注意结合西部“成教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日后的工作环境,有取舍、分重点地进行。20世纪作曲技法、现代乐理、现代记谱法、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流行音乐和声技法方面的许多教材都是可以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音乐脉搏,了解时代的音乐动态,也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二、改变音乐理论学习观念,努力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学习观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有时候,观念的及时调整会避免理论学习的“走弯路”的情况,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观念错了,往往是南辕北辙、碌碌无为。西部高师成人教育中的音乐理论学习存在着较严重的认识和观念问题,需要在教学及课程改革中得到及时地调整。

目前音乐理论教育现状,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一个观念:重视西学,轻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我们所大量接触到的来自于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真是少之又少,几乎全部是被西方的理论体系所占据的。作为世界文化精华的西方体系固然是先进的和科学的,但是,中国人也亦应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中国的民族乐理、汉族调式与和声、五声性调式和声等等优秀的民族理论知识板块急需要继承和发扬,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中国人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音乐理论,有独特的理论框架下的创作原则。如果只完全学习西方理论体系,是不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西部的高师成教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大力加强此项项目的建设和挽救工作。

三、突出实践课程比例,加强素质课程质量,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理论课程的实现是要在实践中来体现的,成教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课对于他们更为重要,他们毕业后将要面对的是那些生动活跃的孩子们,因此他们的工作状态必须是可弹可唱的实用型的因而,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小型乐队编配、歌曲做法、分析习作与练习(练习课)等课程应加重授课比例,以使理论知识得以最高效率的吸收和运用,日后能出色得将所学所用发挥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去。

自成教育范文篇8

1.课程设置与学生发展存在冲突

根据中职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应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完成教学工作。经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之际制订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和《个人创业计划书》,课程教学目标也能够较好的实现。但是,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创业就业的设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职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定位和自己未来发展的认识都较模糊,此时制定的职业、就业、创业规划科学性不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未来作用不大。

2.课程教材的指导性有待加强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一书遵循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项目、案例十分丰富,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有成效。但是,一方面存在着以成功教育为引导,忽略以就业为导向的问题,为激励中职学生的创业就业理想,成功案例较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观;另一方面,强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教育,忽视对学生自我价值培养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步骤的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为就业而就业的理念,不利于其终身发展。

3.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有待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统筹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知识视野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且长期受技能教学优于文化课程教学观念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一新兴课程重视不足,大部分学校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课,师培工作也相对滞后。教师队伍专业化素养的不足,成为了束缚该课程正效能发挥的重大因素。

4.课程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大部分学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受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枝笔,一本书,一张试卷就构成了该课程从授课到评价的全过程。灌输式的填鸭教育方法的沿用,使得这门本应是理论与实践并举,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在学生的心中变得索然无味。单一的书面式终结性考核方式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遭到严重打击,教学、评价方法的不科学也阻碍着中职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实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提升策略的浅议

1.课程教学依据学生发展分阶段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包含学生个体设计职业规划、学生求职就业和创业两个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现行的课程教学是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完成教学任务,不利于中职学生对自身职业与就业观念的科学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阶段完成该课程“学习领域一”~“学习领域四”的教学内容,系统教授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以“巩固拓展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为中期考核,使得学生通过半程教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状况、个体自身的各项职业潜在素养有基础性了解,掌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要领。在中职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下半阶段进行该课程“学习领域五”~“学习领域七”的教学,以“巩固拓展两个人求职书设计”“巩固拓展三个人创业计划书设计”为终点。通过分阶段的教学,可以使得中职学生拥有职业规划设计的基础能力,并允许他们随着中职学习生活的深入,对专业、自我认识的发展和个人发展方向定位的变化而重新进行设计,这样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就能够大大提升,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窘状。

2.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课程教学成效优劣的重要因素。针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起步晚,师资队伍专业化不强已经影响课程实效的状况,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积极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等模式的课程教学能力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可以胜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该课程教师的上岗专业要求,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促使该课程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考证,并将其作为职务聘任、考核和晋升的指标。通过这两种做法可提高课任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素质,能够辅助中职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就业和创业。

3.了解个体状况进行针对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全面掌握个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个体教学,这对提高课程教学成效效果明显。首先,要摸清学生状况,在授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向班主任了解等办法,了解学生的性别、专业性质、个性特征和教室任职等对未来职业规划影响较大的因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辅导得更到位;其次,要熟悉专业特征,了解自己所任课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人才的个性要求都不尽相同。只有全面了解课程性质,才能够使该课程达到“三贴近”的中职课程教学要求。

4.创新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不是一门空洞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囊括实践活动、模拟训练、文化传授的综合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课程特点,对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采用现实案例教学法,让优秀毕业生进课堂演讲,通过学兄、学姐自述就业和创业历程的鲜活经历,让学生全面认识求职、创业风险和机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实践活动,可以应用中职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组织展现类活动,增强课程吸引力,还要大胆改革课程评价,以赛代考,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全面考查学生课程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文字组织和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能力,通过评价促使学生习得真本领。

三、结语

自成教育范文篇9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的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有利于教学措施的不断优化。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教师也会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教案的能力,也必须能够借助多媒体课件脚本,独立自主的将教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等综合素质,教师在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及Flash等先进计算机技术时,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

2.1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对难以理解或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无法阐述清楚的抽象知识,可以在电化学教室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投影技术将知识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知识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也能愉快的学习、掌握教学知识。

2.2个别化学习声音、图像、文字并茂及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是计算机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资源库进行主动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2.3分析评价高校利用多种途径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CIA教学软件具有应用灵活、涵盖试题库等优势,允许不同CIA课件单独运用或结合使用,具有自成体系的特征[3]。CIA课件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完善;另一方面还会反馈给教师,用于教学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4实验模似多媒体计算机的实验模拟功能具有其他普通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实际教学用具的缺乏、现实实验的不到位、无法实现的实验教学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更加客观、准确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鲜活的实验场景的带领下进入接受并掌握知识,不断探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学习兴趣,有利于钻研精神的培养,为进行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模拟实验教学不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而是一种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这种由多方位感官掌控的交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知识记忆效果。

3小结

自成教育范文篇10

我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少先队为龙头、以班级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重视德育管理,形成家校合力,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

我们的做法:

一、加强德育领导,注重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少先队-班主任-家庭”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将德育工作寓于日常教学中。每期初学校会同少先队制订出《德育工作方案》,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期中通过多彩活动督促德育活动实施。

师资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保障。我校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每人每期学习笔记达一万字。上学期,我校教师主要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同时,我校注重教学反思和交流,教研组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及时探讨和总结教学实践。此外,学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签订了《廉洁从教责任状》、《党员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教师安全工作责任状》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目前,我校打造出了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师资综合水平居全县先进行列,先后有高平、袁建明、丁了、刘艳军、周凤鸣、宁莉等多名老师获县、市级“优秀教师”、“师标德兵”荣誉。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人。学校通过竞聘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注重班主任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严格执行《班主任绩效考核方案》,奖优惩劣,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二、立足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各科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和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内涵,发挥各科教学的教育性,把渗透德育作为对课堂教学评定的重要标准。不只是在语文和品德课上进行德育教育,科学、体育、艺术等各门功课都强调德育渗透。去年,我校学生科技小论文《镇环境污染情况调查》获省级一等奖,就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硕果。

三、强化班级管理,狠抓养成教育。

班级工作扎实有效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1、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通过竞聘产生,本期,我校班主任队伍就是在34位竞聘教师中选拔而出的。学校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和考评,多次组织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同时,学校有健全的班主任考评机制,将每一项工作都纳入了班主任绩效考核。

2、重视班级建设。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文明班级评比等方式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让班级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活力。每学期初,学校都要对班级布置进行检查评比,要求先创造出个性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真正以班级为家。学校每周进行流动红旗评比,期末,评选文明班级。

3、侧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抓好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的基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依托班主任工作,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先做到。我校班主任就经常带领学生搞卫生,最近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和六一庆祝活动,班主任就成了广播操教练和节目导演,午间、放学后都可以看到她们在手把手教学生动作。

4、班队活动学生做主。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每周星期五下午,是我校班队活动课。任意一个教室都呈现这样的情景:黑板上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教室里气氛热烈,掌声四起,几名小主持人在讲台上,班主任在教室后点头微笑。我们的主要经验是,一是加强对主题班会的检查和评价,要求班主任在每次活动前上交活动计划,活动后学校及时总结表彰;二是重视班队干部培养,以点带面,提高班队干部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三是重视经验交流,组织进行班队活动观摩;四是我校学生多才多艺,见世面广,组织能力强,自觉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

四、开展艺术教育,培养美好情操。

艺术教育是我校特色和品牌。“以艺辅德”是我校艺术教育的宗旨,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品性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另一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学生从小接受美的熏陶,为高品位人生奠基。为此,我校长期坚持开展课外活动,成立了器乐、舞蹈、声乐、书法、鼓号、口才、文学、十字绣、体育等二十多个课外活动小组,每周星期四下午开展两个课时的活动,学生按三年级以上全部参加、自主选择科目、按层次分班的原则,参与到各个小组中。此外,学校从城市学院等聘请专家来校对艺术特长生进行提高培训,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情操,发展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生活。

五、依托大队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1、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校升旗仪式开展经常,旗手、鼓号队员、国旗下讲话代表兼从优秀队员中选举产生,升旗时全体师生唱国歌,气氛庄严,每一次升旗仪式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升华。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星期四播音也从无间断。

2、开展月主题教育活动。每月有活动主题,侧重某一方面的教育。如月为学雷锋活动月,月为感恩活动月,月为弘扬民族精神月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经常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和文体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心灵丰盈,生活充实。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艺术节、红十字救助捐款、六一庆典、歌咏比赛等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养。

六、利用校外资源,构建德育网络。

1、有效利用校外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工作。上学期,我校就邀请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乐军、皮朝晖等来校讲座,聘请铁路派出所干警来我校上安全教育课。

2、加强家校联系。一是每学期印发《致家长的公开信》,与家长达成共识;二是要求教师平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互相反馈;三是利用家校通平台,将学校工作公示于家长;四是召开家长座谈会,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会对孩子出现的普遍问题作以辅导和讲座。上周六,我校就组织召开了艺术生家长会,家长们在会上踊跃发言,交流育儿经验,气氛热烈,反响很好。

我们的成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校扎实的德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校校风正、学风浓,校园环境优雅整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文明讲礼貌,举止文雅;二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年年被评为县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校本培训先进单位、毕业会考连续五年居全镇第一,去年,我校获得了毕业会考综合排名全县第二、四年级抽考全县第一、小学生创新大赛全县第一等成绩;同时,我校被评为校园文化建设省级优秀单位。

我们的困惑:

1、因外出务工的家长比较多,离异家庭较多,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不便。

2、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社会上学到很多不文明的东西,甚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完全脱节,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对于德育过程管理重视不够,如我校星级学生评价中忽视了学生改正缺点、成长为星的评价,班主任工作方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方面做得不够。

4、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因为教学质量意识浓,加上班额大,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方面做得不够。

我们的设想:

1、积极开展德育教研活动,大力研发德育课题,引导教师从分散的、零碎的德育问题思考转变成有明确目的的德育教研。

2、积极探索德育实践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我们正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例如:给学生留德育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等。月日,《晚报》刊发了我校《特殊的家庭作业》新闻稿,推介了我校利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等方面的做法。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体系。整合家校资源,进一步开展丰富多采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