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0:08:18

战争与和平作文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1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2

成功的花,

人们只羡慕她绽开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电脑上我门时常看到许多血案的发生新世纪进入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上亿人,耗费大量钱财和平固好但是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会承受到这么多人吗?

不少人说我的看法天真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战争有战争的好处和平有和平的好处两者是相互存在的少了其一也不能维持人类的人数急速发长。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3

战争与和平

1937年8月13日,日军全面轰炸上海,于同年8月28日重点轰炸上海南火车站---

经过日军疯狂的轰炸后,只见黑暗的气息笼罩着整个上海的上空,浓浓的硝烟弥漫在空中,乌烟瘴气的。车站的天桥,月台和铁轨被炸得稀烂。到处一片狼藉,上海的火车南站,早已被日军炸得面目全非了,就像一个垃圾场似的,凌乱不堪,又浓又密的烟雾扑鼻而来。房屋残缺不全;高高耸立的铁架只剩下小半截;铁片,树皮,大大小小的倒在一旁。火车也被炸的粉身碎骨了。满地都是残砖破瓦。

就在不远处,有个孩子坐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只听见小孩撕心裂肺的大声哭喊道:“爸爸妈妈,呜,你们在哪里啊?不要离开我呀,呜,呜······”他一边哭一边用手背擦着眼泪。接着,他用小手紧紧的拽住自己的衣服,拼命的往后退,他显得那么茫然无助。他那瘦弱的脸上闪过一道害怕的,恐惧的亮光,不断的哭泣着。哭累了,声音也变得沙哑了,可是孩子还在不停的哭泣着,似乎在控诉着日军这一系列的罪恶行为。这一切,都被一名幸存的记者所拍到。

日军的这一侵华证据,会被人们永远的铭记在心中。这张照片,成了侵略者对于幼小的心灵被吓的无声证据。对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行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着各种各样的爱国感受与想法。是啊!和平是宝贵的,他能为人类带了来平安与幸福。为什么世界还有着战争?和平之神去哪儿了?让我们记住这悲惨的一幕,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让战争远离我们,我们需要一个和平,温暖的童年。愿圣洁,美丽的和平鸽永远地在地球上飞翔,让我们一起来维护世界的和平,制止战争,让战争的硝烟不在弥漫,让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4

这一句话,是《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句。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本巨着,用极其平和的语调,流露出了对时代和人们的悲悯。

“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这是战争,为了信仰而有的战争,也许帝王以为这只是一场有关荣辱的如同过家家般的战争的话,那么就错了。如果只是认为受了屈辱,而不和拿破仑议和的斗争,就不是战争了,别人在战场上流血牺牲,而帝王却很的说上一句,“我将准备酒肉。你们准备战争。”这一点,是最令人痛惜的。帝王——是历史的奴隶。那么,真的是吗?别人在牺牲,他可以说出这种话。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地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两伤一亡。”军官无所谓的耸耸肩。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有这样把生命当做是儿戏一样吗?但是转念又想,这不就是战争吗?死伤是肯定要有的,可是,这种将生命当做儿戏,漠不关心他人死活的事情,不就是只有军官阶级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么?今日,在战场上,你冲锋陷阵,明天的今时,你就有可能沉睡在这个洒满了鲜血的修罗场。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我认为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已经是为了信念组成的不是战斗的战争,再谈到美好的东西,正是抵触的东西。但是,我又认为,在这时候,谈谈这些美好的东西没有错。说实话,本人是很佩服彼埃尔的。在任何情况下,温和却不懦弱。他看上去,是一种美好的结合。在最危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绝望,而是美好的余辉。摇身一变成为别霍斯夫公爵的他,人生充满了戏剧性。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5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 和平教育理念 美国战争小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17-02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全球一体化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教育的全球一体化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因此,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平教育理念。

一、和平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进程

和平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与人们对和平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相关的。最初,人们把和平看作是与战争相对立的一种状态,认为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状态。这只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和平的理解。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人们把和平与人类自身的价值、人格尊严、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形成了广义上的和平概念。在此基础上,和平教育理念被提出。和平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获得行为改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过程,和平解决各种冲突,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团体、国家或国际间创造有利于和平的环境。

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末的法国。从19世纪中期开始,人们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和平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平和教育应该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初,和平教育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和平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分析战争的根源并寻找阻止战争的途径。到了20世纪的中后期,和平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与社会的暴力问题,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冲突解决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进入21世纪,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和平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战争小说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纵观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美国战争小说的创作与美国历史上的主要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战争小说最早的作品当属詹姆斯·库珀在1821年发表的小说《间谍》。这部小说是以美国独立战争作为背景创作的。在这部小说中,库珀基本上采用了中间立场,混淆了敌我的界限,对后来的美国战争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内战后美国南部的奴隶制被废除,从而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鉴于美国内战的重要性,一些小说家以此为背景创作战争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采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弗莱明从对战争感到恐惧到变得勇敢的心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美国青年到欧洲战场参战,欧内斯特·海明威便是其中的一员。战后,美国作家海明威以自己在意大利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战争小说《永别了,武器》。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下来进行描述,表达了战争是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倍受美国作家的关注。战争结束后,美国文坛上便出现了许多以二战为题材的小说。比如詹姆斯·科曾斯的《荣誉卫队》,赫尔曼·沃克的《该隐号兵变》,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等。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争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没有多少创新,只是传统的写实作品而已。到了60年代,随着人们对战争的认识逐渐深刻,一些具有思想内涵的小说出现了。代表性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这些作品大多采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把战争的荒谬性和战争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伤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战争。从70年代出开始,美国文学中出现了以越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描写越南战争本身,描写战争之前和战争期间的美国社会现实,而且再现越战之后的美国现实和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代表性作品有罗伯特·斯通的《狗士兵》、梯姆·奥布莱恩的《追寻卡西亚托》和《他们携带的东西》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给越南人民和美国人民带了的灾难。这些小说还提到了战争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和平教育理念对美国战争小说教学的指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和平教育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开始深入人心。鉴于美国战争小说的特点,用和平教育理念来指导美国战争小说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和平,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的观念。

首先,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手法解决国际和地区冲突的思想。美国战争小说中不乏惨烈战争场面的描写。例如小说《永别了,武器》《第五号屠场》以及一些越战小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战争场面的时候,可以运用和平教育的观点,向学生说明和平的可贵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就能够被作品内容所感染,认识到和平环境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战争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而且是对人类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的践踏。如在一些讲越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描写了一些越南女性遭到了美国士兵的蹂躏。由于美国军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而使当地很多儿童先天畸形,成年人失去了生育能力。在讲述这些情节时,教师要利用和平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最后,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战争在毁灭人类生命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形在美国战争小说中时有体现。比如美国当代小说家多克特罗在2005年发表的美国内战小说《进军》中,描写了北方军队摧毁南方佐治亚洲的农田、森林,造成十万人因此失去生活来源而死亡的悲惨情景。教师可利用和平教育理念指导学生阅读战争破坏自然环境的情节,使他们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意味着人类自身的毁灭,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综上所述,把和平教育理念运用到美国战争小说的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平教育理念的运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美国战争小说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形成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等思想意识。这种方法也使得思想教育的形式变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接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白治堂.全球视野中的和平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甘文平.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说.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李公昭.战争·生态·文学——以美国战争小说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6

[论文摘要]战争,尤其是反战,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战争的 历史 和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美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和美国文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许多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战争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西班牙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战争,尤其是反战,成了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优秀的美国战争小说被世人广泛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克莱思的《红色荣誉勋章》;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等。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从人性的角度把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在他看来,战争,至少是那些代表着先进的将来反对落后的过去的战争,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战争扼杀公理、进步、理性、文明和真理时,它才是可耻的,应当尽力避免的。如果是正义的战争,人们值得为之捐躯。在正义的战争中,保家卫国、抵抗侵略、建功立业、渴求功名是人的本性和内心的需求,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壮烈殉国、英勇就义、慷慨捐躯的英雄,我们呼唤那些英雄的存在,歌颂他们的功绩美德。如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作家对笔下的主人公乔丹的死描写得非常辉煌。大段的叙述铺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详尽完整的背景烘托,无不让读者感到一种壮烈的情怀,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在非正义的战争中,参战者的生命意识危机、求生的本能以及悲剧情怀都无比悲怆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小说可以是虚构的,但战争生活的特别性往往使虚构的技巧变得相形见绌。战争小说的写实性特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源远流长的战争小说领域里显得特别稳固和流行。许多的美国战争小说都是作家亲身经历的写照。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克莱恩的《敞船》、惠特曼《草叶集》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以及霍尔姆斯的《士兵的信念》。<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实际上是作家本人的自画像。海明威是以个人对战争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来理解人类世界的这场悲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作为战地记者自愿亲赴欧洲战场,饱受了各种各样的战争磨难。1896年,克莱恩在去古巴考察报道古巴的爱国者反对西班牙政权的途中,他乘坐的cammodore号轮船沉没,克莱思以他和受伤的船长以及另外三个人在一艘救生筏上的痛苦而又顽强的经历为题材写成了他的名作<敞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惠特曼年纪因太大不能应征入伍,但他去到战地 医院 护理在战争中受伤的弟弟约翰。他以自己所见所闻的那些战争受害者所受的身体的伤残和精神的折磨为素材的诗出现在他的名作<草叶集》中,带给人们深深的心灵震撼。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霍尔姆斯二十岁。他曾三次在战争中受伤,但每次又重新回到战场。正是因为作家们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后果,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才能让读者也如作家们一样目睹战争场面的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也正是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而不衰。

二战被普遍认为是代表正义的盟国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为了配合战争,美国的媒体和训练营不断地对美国人民和军人进行宣传,向他们灌输敌军残害妇女儿童的暴行,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许多年轻人正是由于受宣传媒体的影响,认为他们是在为正义而战,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所以他们才不顾家中亲人的劝阻,满腔热诚地奔赴战场。但在他们来到战场亲身经历了战争后,内心感到的却是与当初入伍时的热望、激动截然不同的感触与反应。如《红色荣誉勋章》这部堪称美国战争小说的原型的主人公亨利,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过军旅生活。他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了北方军。在战场上,在士兵们的眼里,无论将军还是少尉,都是一群无能、愚蠢的人。他们完全无视士兵的辛苦,杂乱无章的指挥令士兵们十分气愤。在亨利看来,那些当官的都是白痴。他们强烈地感到他们被自己的国家、被统治阶级和那些宣传媒体给出卖了,欺骗了。《永别了,武器》无疑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的冲突也是愈演愈烈。对普通士兵来说,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生存的最好办法不是与战场上的敌人短兵相接,而是逃跑。《永别了,武器》里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他以为在那里能带给他梦想的幸福,能和自己相爱的女孩永远呆在一起;《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尤索林希望逃到瑞典,因为“那里的女孩那么甜美,人们那么进步”;《追寻卡西艾托》里的卡西艾托收拾起行装,从越南战场上逃走,希望到巴黎去享受和平的阳光。然而,除亨利几经艰险逃跑成功外,其他人的逃跑均因各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战争是无法逃避的。也正是因为在亲身经历了战争后的失望,士兵们才表现出强烈的厌战情绪。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意识地装病、装疯躲进医院,消极怠工以消磨时光,逃避战争;即便是在战场上,不少人也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躲避危险,甚至放空炮。他们对敌军士兵的仇恨渐渐地转变成了怜悯与同情,认识到他们也只不过是像自己一样。在战场上,他们对爱情表现出比以往更热烈的向往和追求;对生命表现出极度的渴望。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们才干方百计地想要逃离当初不顾一切、满怀热情奔赴的战场。

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是美国战争小说中作家们用大量篇幅着力渲染的部分。士兵们战斗前的心理恐惧,战斗中的残忍撕杀,战斗后的惨不忍睹,在许多战争小说中都有着详尽的描写。《红色荣誉勋章》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为小说主人公,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战争场面的鲜明刻画,作者创造出了战争的混乱、单调状态以及战争的血腥残忍。《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驻扎在意大利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为题材,鲜活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恐怖。《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战为背景的战争小说。作家用大量简洁的对话描绘了士兵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小说中作家对战争给士兵们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摧残的描写也同样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除了硝烟焦土、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外,作家们更多地把笔触探入到士兵们的灵魂和心灵深处,描绘刻画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的除身体之外而负载的沉重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内在的灾难。参战者们即便是有幸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给毁灭了。这种毁灭,除了肉体的伤残外,就是人性的毁灭、精神的摧残以及心理的折磨。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中就为我们详尽描写了秋天意大利米兰某 医院 里那些战争幸存者心中的精神伤痛。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7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平衡计分卡 竞争者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992年,Kaplan和Norton创立了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工具,平衡计分卡广泛受到好评,它成功地将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联系起来,有效引导战略的实施。一直以来,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多是围绕财务、客户、内部营运、成长与学习四个维度,然而,平衡计分卡是否就必须围绕着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显然不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应充分发挥其灵活性,适应具体需要而变化。

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和企业竞争者的信息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因此,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方法之一,若是仅围绕四个维度并不足以提供充足的战略信息,基于此点,本文试图增加“竞争者分析”维度,使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战略。

二、竞争者分析维度的构建

构建竞争者分析维度,首先要明确竞争者分析的目的,确定分析对象,再建立相关指标,最后将其与其他维度的指标联系、对比、分析,采取行动。因此在该维度,决策可以转化为目标、指标、初始阶段的行动三个方面。

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高度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与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因此,在目标方面,竞争者分析维度需要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企业战略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企业的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服务。

指标方面,竞争者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竞争者财务方面的指标,例如成本、价格、毛利等;非财务指标方面如产品研发、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在这其中可以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例如,战略评价阶段,可以选择竞争者的利润、市场份额等作为关键性指标,对比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自己的业绩实现;而在战略分析阶段,竞争者的成本结构、研发、经营策略以及竞争者的未来目标、战略方向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改进本企业业务流程及运营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避开不力的市场竞争。竞争者分析并非是要评价竞争者的业绩信息,因此,在指标的具体选择时要注意指标的相关性和相对性。相关性是指指标的选取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关,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对性是指指标的计量并非提供有关竞争者的绝对信息,而是相对信息。

初始阶段的行动,注意两个方面,在收集指标信息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在指标评价计分时,要联系其他指标,充分利用该维度的信息并结合其他四维度的信息调整战略偏差,修正原定目标和评价指标,确保企业战略顺利实施。企业可遵循如下步骤,首先根据行业和市场标准以及企业自身水平和战略需要识别主要的竞争者;其次判别竞争者的市场目标及策略,收集所需信息;最后,确定企业自身的战略,并结合该信息评价、调整企业阶段性战略目标。

三、竞争者分析维度与其他维度的协调

众多学者用案例说明平衡计分卡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的,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平衡计分卡各指标之间只存在具体管理情景下相对的因果关系,这也是本文所赞同的观点,建立平衡计分卡因果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寻找因的过程中,分析企业现有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行动,最终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

(一)竞争者分析维度同财务维度的协调

战略管理会计重视为企业提供与其相比较的财务信息,但现有的四维度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只是衡量企业自身财务及非财务方面的业绩,管理者只能看到自身的经营状况,与自身历史数据和预期数据比较,增加竞争者分析维度,为管理者提供目标竞争者的财务及非财务数据,管理者可以直接看到与竞争者的对比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更加有力的竞争策略。

(二)竞争者分析维度同客户维度的协调

竞争者分析维度同样关注竞争者的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通过与自己的客户信息对比,管理者可以明确自身目标市场广度以及深度,决定开发某一客户群体或是避开某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均与此有关。

客户最关心时间,质量,性能,服务和成本五个点,平衡记分卡中的客户维度主要提供与企业自身与此相关的信息,与竞争者分析维度提供的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对比,管理者可以发现差异,保持现有优势,改变劣势。这也是基于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信息的思想,从竞争者客户信息角度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竞争者分析维度同内部营运维度及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协调

通常,企业并不直接公开有关内部营运的信息,只是在财务报表或是日常运营如售后服务等侧面反映一些信息,管理者可以轻松的获取本企业有关内部营运的详细信息,但是有关竞争者的内部营运信息很难取得,当然取得全部信息也非必要且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此,竞争者分析维度通过提供有关竞争者的客户及市场方面的信息还有成本信息从侧面将该二者联系起来。

在四维度平衡计分卡中,学习与成长维度设定的目标以及指标为其他三个维度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因素,同样,增加竞争者分析维度,学习与成长同样有助于其成功。战略管理会计关注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企业竞争者相关的信息,时刻掌握外部变化的信息所要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人才,为此,培养具有战略管理会计思维的人才,亦是企业重要职责,竞争者分析维度所反映的信息的实用性与经济性均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学习与成长维度所反映的信息与平衡计分卡的其他维度均相关,为其他维度的提供支持。

四、总结

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它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据此来协助管理者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分析、评价管理业绩,其具有外部性、全局性和提供更多非财务信息等特点。四维度平衡计分卡在财务、客户、内部营运和学习与成长方面均是评价企业内部或是与企业自身相关的信息,无法凸显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性,作为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之一,本文提出平衡计分卡拓维,在原有的四维度上增加一个竞争者分析维度,使平衡记分卡更加具有外部性,同时也使对其他维度指标的评价更加客观,使平衡计分卡提供的信息更加有益于战略管理的需要。

关于平衡记分卡的维度,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征和战略需要,适当的增加、减少或改变。本文只是在战略管理会计以外部竞争和变化的市场环境为核心的思想下,提出增加竞争者分析维度,是否可以增加其他维度,可以进行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8

[关键词] 战略实施 战略图 平衡计分卡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从诞生之日就与战略管理紧密结合:历届国际竞争情报盛会SCIP(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年会的主旨发言人中,有很多就是战略管理大师,除了以竞争三部曲名扬四海的迈克尔·波特,还有加里·哈默尔、奎恩·斯皮特泽等。但目前关于竞争情报和战略管理的理论大都是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角度分析,很少从战略实施的角度审视竞争情报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此角度进行讨论。

一、战略实施

1.战略实施的步骤

按照卡普兰教授和诺顿博士的观点,战略实施首先要建立战略管理办公室,它不同于企业的战略研究部,主要是帮助各部门提炼战略地图及召集战略回顾会,搜集计分卡上各项指标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第二步是开发战略图;然后制定公司平衡计分卡并分解到部门和个人;接着进行战略回顾,收集大量信息数据,以关注战略实施情况,评价平衡计分卡上的各个指标;最后将平衡计分卡与绩效考核相联系。

2.战略实施的几种工具

目前最有效的思想和工具是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KPI和组织协同。世界500强都开始采用这些工具,不少中国企业也在逐步引入。本文以当前最流行的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BSC)为例进行探讨。

(1)战略图

战略图主要是对战略进行充分的提炼,并将这些战略要点以一种逻辑关系体现在一张纸上。战略图的构成要素包括角度、主题和战略目标。其中,角度分财务、客户、内部学习和成长四个部分。战略图的特点不在于仅仅从财务的角度评估组织的战略达成情况,而是通过这四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呈现组织的战略。主题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方面,需从各个战略板块中进行提炼、筛选和整合。对战略主题的关注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的战略重点。战略目标是战略图最基本的要素,体现了组织一定时期的战略重点、方向和思路。

(2)平衡计分卡(BSC)

BSC从财务绩效、客户知识、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进行开发。公司在战略图开发出来之后,根据战略图的指引,把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让所有人对公司战略负责。将BSC用于战略实施的目的是:将长期与短期加以平衡;将财务方与非财务加以平衡;将内部与外部加以平衡。

二、竞争情报在战略实施中发挥的作用

信息是否通畅、全面和实时是战略实施能否成功的保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广泛传播使各级人员主动对环境、竞争对手进行研究。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能将自己的业绩与本行业最强竞争企业中的相应业绩水平进行比较,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有奋斗目标。

(1)竞争情报是了解企业环境和行业情况的工具

企业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只有敏锐地发现环境变化,并让这些变数为我所用,才能在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公司外部环境的核心是它所处的行业。外部因素大致地分为五类: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利用人际网络、市场调查、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或手工方式收集这些信息, 然后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利用EFE矩阵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利用IFE矩阵分析企业各职能领域的优点与弱点。此外,还要结合直觉判断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2)竞争情报是发现竞争对手变化的重要工具

环境、竞争对手信息的监测和获取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变化、行业变化,企业可运用竞争情报的方法迅速采取行动。有时这种信息反应是否及时、有效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就需要企业对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信息进行长期跟踪,内容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战略、战术、管理、运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评估,以确认其优、劣势以及未来的可能动向。针对竞争对手情报的方法有竞争对手跟踪法、反求工程法、专利情报分析法、管理人员跟踪和实地调查法,结合针对本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核心竞争力分析法、SPACE法。为全面地收集信息,一般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竞争对手分析:识别并确定竞争对手;确认并判断竞争对手的目的与假设;评估竞争对手的实力;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模式;选择要攻击或回避的竞争对手。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9

【摘要题】研究综述

【关键词】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地位/作用

【正文】

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时期内,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作出的决定性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逐步展开。20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主要就近10年来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一、研究概况和成果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之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抗日战争史研究在我国史学研究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研究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学术格局的形成,史学界在研究抗日战争史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进行专题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论文较少,主要有:刘思慕等的《中国抗日战争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注:《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王桂厚的《略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注:《史学集刊》复刊号,1981年10月。)、王振德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注:《世界历史》1984年第5期。)等。

刘思慕等的文章论证了“中国抗战在性质上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论述了以中共为实际核心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战场的作用,及正面战场的几次大战役,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的作用。这些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论证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5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史学界也更加注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全面探讨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影响。在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时,此问题成为史学界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这一时期,一大批抗日战争史专著相继出版。如:何理著《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军事科学院编著的《中国人民战史·抗日战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罗焕章、支绍曾主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黄玉章主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抗战》(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本)(出版社1991年版)等。这些著作中都有关于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的专题论文也有50余篇。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高潮,并有了一些新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一年有关这个问题的学术论文就有80余篇。许多专家学者从中国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机联系出发,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研究。在莫斯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了高度概括性的论述。一些有关抗日战争史和中日战争史及二次大战史的专著,也对此问题作了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0年来已出版的有关书籍和论著主要有:军事科学院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三卷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王秀鑫、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李新、陈铁健任总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5至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郭汝瑰、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韩永利著的《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真著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专题论文有170余篇。

二、主要观点综述

(一)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中国抗战不仅是一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声息相通、休戚与共,其成败利钝直接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具体观点如下:

1.中国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许多学者认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军民在东北对日本武装侵略的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这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在东方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军民几乎是孤军奋战,中国战场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注:综合概括王秀鑫、郭德宏、李良志、胡德坤、汤重南、彭训厚等学者在专著或论文中的观点。)

有的研究者认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由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全国抗战,这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起点。(注:王振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由于过去教科书和有关的历史著作只确定了中国全国抗战爆发时间,没有对中国抗日战争时间进行准确界定,在“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全国抗日战争”的概念上有些模糊,从而使人们长期把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时间认为就是抗日战争爆发时间。有学者认为,应该把这些概念弄清楚。因为:第一,若是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攻上海、入侵华北的战争排除在中日战争以外,这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在这些中国土地上的侵略行为;第二,侵华战争与全面侵华战争,这是同一性质的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侵华战争包括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整个过程,即侵略中国的东北、上海、华北和七七事变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因此,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而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在此以前的六年抗战,虽然是局部的,但它是整个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陈华林:《抗日战争爆发之我见》,《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无论研究者持上述哪一种说法,但都一致认为,中国开辟了第一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

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结成了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同配合的持久战。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共进行了22次会战,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在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研究者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中国抗战牵制日军兵力最大。

在八年抗战中,日本陆军主力绝大部分时间被牵制在中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最高时达到94%。从1941年到1943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也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69%。战争结束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总兵力为2,053,483人,其中,在中国本部的日军为1,049,700人,占51%,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为1,003,783人,占49%。可见,中国战场抗击的日本陆军最多。

(2)中国抗战歼灭日军最多。

关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伤亡数字,史学界说法比较多。一般认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3万人,占伤亡总数70%。也有人认为中国共歼灭日军150万。还有人根据日本统计数字,说日军在战争中共伤亡195万人,加上投降的日军108万,其中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240多万。有人认为日军在战争中共死伤287.4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伤亡198.4万人,在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伤亡89万余人。

尽管日军在中国的伤亡数字由于资料来源、统计方法不同等诸多原因,各方面记载的数字不尽相同,有的相差悬殊。但研究者一致认为,中国军民在中国战场上给日本陆军以沉重打击,八年来中国抗战消耗日军兵力最多。

1995年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这一说法目前在国内引用最多。

3.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曾两次派兵入缅,与美英盟军共同作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中国战场也是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从1942年4月起,中国先后为盟国提供了昆明、成都、桂林、柳州、衡阳、宝庆、芷江、老河口等所需机场,以轰炸沿海日军船只和日本本土,从而使日本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运输线和本土的军事设施遭到严重损失,直接支援了英美在太平洋的对日作战。

研究者对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是一步步深化的。近年来在提法上也有些变化,如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注:李新、陈铁健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同盟抗战赢得胜利》第9卷,第71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是“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注:汤重南:《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北京日报》2005年5月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的影响全局的组成部分”(注:徐蓝:《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光明日报》2005年5月10日。),“没有中国的抗日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注:新华社2005年5月7日电。)等等。

(二)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四大国之一和在东方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军民作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这一点研究者予以充分肯定,其观点集中归纳如下:

1.中国抗战是挫败日本对外扩张计划和拖垮日本经济的决定因素。

日本侵华目的,是妄想通过速战速决,然后以中国为战略基地,北犯苏联,南下太平洋,进而称霸世界。由于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使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持久战的“泥潭”,打乱了日、德、意法西斯东西配合的战略部署,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与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有的论者认为,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消耗和拖垮日本经济,破坏其战争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日本的军费开支逐年增加。1937年为32.7亿日元,到1941年就增加到125亿日元。四年间日本军费增长了近4倍。其中用于中国战场的军费总额达213亿日元,占同期总军费的70%。可见,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力和财力。

2.中国抗战阻止日本北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对德国法西斯作战。

日本侵略苏联的野心由来已久,但始终未敢动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境内的侵略军,使其无法集中兵力对苏联发动进攻。据统计,从1931年到1937年六年间,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同日伪军作战达数千次之多,日军共耗资14亿日元,伤亡17.2万余人,致使原计划进攻苏联的日军深陷中国东北,根本无力北进。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给日本北进提供了良机,但由于日军深陷中国,丧失了北进的最后一次机会。正是由于中国的持久抗战,拖住了日军主力,从而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并从远东抽调50余万的兵力增强西线作战力量,极大地加强了苏联对德作战实力,为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中国也间接援助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3.中国抗战推迟了日本南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法国败降,英国危急,为日本南进提供了最后时机。而此时的中国战场,八路军正发动百团大战,歼灭日军2万余人,正面战场日伪军伤亡达273,000余人。这一年日本陆军共有51个师,其中陷于侵华战争就有39个师,占其陆军总兵力的76%。正是由于中国持久抗战使日本推迟了南进,从而为英、美等盟国争取到了加强战备的宝贵时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虽然决心把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和东南亚,但它始终不敢把更多的兵力从中国战场调至太平洋区域作战。1941年年底,日本的总兵力已达到210万人,但仍有140万在中国战场上,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仅为40万人。(注:彭训厚、田玄:《论中国抗日战场与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相互支援与配合》,《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这就是说,日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可见,中国抗战对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给予了直接有效的支持,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尽管也有学者对通常所说的“中国抗战阻止了日本的北进、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提出质疑,认为值得商榷,(注:徐勇:《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南进、北进战略》,《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第2期。)但是学界对于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都是充分肯定的。

4.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如取舍标准、资料来源、统计方法等),对于中国在抗战中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数统计情况很不一致,说法很多。(注:姚会元:《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中方损失调查与日本赔偿》,《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该文列举了七种说法,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介绍。)现在论者主要引用的有:全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其中军队伤亡380万,死亡132.5万人;平民伤亡3120万人,死亡2000万人。(注:柳茂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场》,《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9日。)

1995年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这一说法。

总之,大多数研究者从总的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有的研究者还提出,评价中国抗战的作用,不仅要看中国战场消灭日军的具体数字,更重要的是看中国战场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带来的巨大整体效应。(注:陈德鹏:《也评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反攻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第6期。)还有的论者把中国正面战场的某些战役放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全局来考察。认为中国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一方面对盟军利用中国空军基地威胁日本本土的计划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它是盟军迅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注:王振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除豫湘桂战役外,论者还提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江桥抗战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三、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十年来对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史学界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无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一是宏观的、综合性的研究比较多,微观的、具体的研究还不够。多数论文都侧重于对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进行全面的分析(虽然论述的角度、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就某一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的却不多。由于论文篇幅所限,全方位论证不可能太深,因此导致大量浮在面上的重复性研究。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还可以从深挖选题、拓展视野方面去思考,比如从经济、军事战略、文化、外交上加以论述;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来研究,如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等等。虽然近几年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二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大。笔者认为,中国抗战之所以被国外史学家忽视,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国内对此研究起步较晚,缺乏权威性著作,史学界对一些概念也没有准确界定,论者引用的一些数字统计也不够准确,有的悬殊较大,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推介。如何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组织出版有关权威著作,使材料来源更加充分,数据统计更加科学、更具说服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学者还应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同时,政府还应高度重视,以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中国抗战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对外,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国内学术成果得到外国学者的了解和认同,扩大中国学术成果在世界的影响。

三是比较研究还应加强。多数学者是从中国抗战自身的具体作用进行探讨,没有把中国抗战纳入到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体系当中,把中国战场与其他战场进行相互比较,最后来评价中国抗战的地位。笔者认为,只有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得出相对准确、客观的结论。比如,在评价中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贡献时,应该把各国的综合国力在盟国综合力量中所占的比例弄清楚,再与各国在战争中的贡献相比较,看它能作出多大贡献而实际上又作出了多大贡献。近几年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总之,只有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才能给予中国抗战科学的定位和全面的评价,也才能让国外学者信服。

战争与和平作文篇10

在日本进行侵华战争及“大东亚战争”期间,大量的日本文学家为虎作伥,或参加“笔部队”充当“从军作家”,或积极参与军国主义政权的各种组织和各种活动,为侵略战争效力,或在炮制的“战争文学”中,鼓吹侵略战争,煽动战争狂热。整个日本文学在战争中整体堕落,成了军国主义的一部巨大的宣传机器。因此,文学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给日本文坛造成了剧烈冲击。美国占领军最高司令部在1946年1月文件,决定凡在侵略战争中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将根据其责任程度,区分不同等级(A―G级,依次共7级)进行审查并追究其责任。其中规定:“通过文笔、言论,积极地鼓吹好战的国家主义的代表人物”――实际上指的主要是文学者――也在追究之列。在占领军最高司令部文件的支持下,日本文学界内部也开始对文学者的战争责任进行揭发和追究。1946年1月,评论家荒正人、小田切秀雄、佐佐木基一主持的《文学时标》杂志创刊号,首先打破了沉默,声讨协力战争的作家,呼吁追究他们的责任。在《发刊词》中,他们写道:“阳光终于照亮了令人绝望的漫漫长夜,熬过了痛苦和屈辱的十几年的反动岁月,今天终于站在了自由的阳光下,获得了生机,真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时标》将以纯粹的文学的名义,一个也不放过地追究、声讨那些厚颜的、亵渎文学的战争责任者,并和读者一起,把他们在文学上的生命埋葬掉。这是在文学领域确立民主主义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一切文学上的重建都将是沙上的楼阁。”为此,《文学时标》设立文学检察专栏,渐次点了战争协力者的名字,并列出其种种罪状加以声讨。被点名的先后有四十几人。其中有:高村光太郎、火野苇平、中河与一、吉川英治、芳贺檀、保田与重郎、龟井胜一郎、山一有三、杉山平助、斋藤茂吉、横光利一、岛木健作、石川达三、上田广、佐藤春夫、武者小路实笃、菊池宽、舟桥圣一、丹羽文雄、浅野晃、藤泽恒夫、青野季吉、中野好夫、谷川彻三、盐田良平、冈崎义惠、久米正雄、莲田善明、久松潜一、富安风生、岩田丰雄、神保光太郎,等等。

例如,对于高村光太郎,声讨内容如下:“……本是很正直的人,却变成了人民之敌的赞美、拥护者……诗人们史无前例地堕落,与高村光太郎的行为关系甚大。从‘秉性正直’的高村光太郎那里,诗人们得到了自我堕落的最大刺激。在众多的诗人中,高村光太郎对于人民来说不仅是战争的最大责任者,而且是对于诗人全体堕落的最大责任者。”(执笔小田切秀雄)

对于河与一,声讨内容如下:“自己被文坛冷落了,便怨恨中、咒骂、复仇。在《文艺世纪》的匿名栏,每期都要写文章,说什么:某某是左翼,他是装作转向,对此人要警惕;对于什么什么作品应该禁止发行,那家伙是反国家的,非国民的。以此笔法诬告人,成了他的习惯……”(执笔大井广介)

对于保田与重郎,声讨内容如下:“……在一群自命为文化人的人把日本侵略军的行为合理化,费尽心机地把那说成是‘东亚协同体’、‘共荣圈’的时候,保田明确断言:将那些自称为成吉思汗的民众、其实不过是些蝼蚁之辈的民众征服、杀尽、、烧掉,这都是天皇的威风的体现,也是圣战的目的。保田还对此加以赞美。然而他的最大的功绩,不仅在于他将尼采和折口信夫的东西加以篡改,年年出几十本书,以那种诘屈聱牙的、怪异的美文把年轻人驱向战争。而且,他还如同经济学界的难波田春夫那样是个思想侦探,从别人的书中嗅出赤色的味道,然后向参谋本部某科报告。”(执笔杉浦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