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娘第一部十篇

时间:2023-03-14 06:46:58

印度新娘第一部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1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婚礼仪式与习俗。尽管也没能摆脱令人惊叹的奢侈俗套,但更重要的是,久经历史的洗礼,岁月的更迭,印度婚礼文化传承千载,依旧以最为传统的方式继承着这个神圣的仪式,令人肃然起敬。

第一部分 神秘传奇印度婚礼

身兼作家与心理分析学家的柯卡尔说:“要是世上有足够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我敢说第一场大型太空婚礼肯定会是印度人举办。这不是为了和左亲右邻看齐,而是要办得比邻居更好,要让邻居看了捶胸顿足。”由此可见,印度婚礼的奢华程度早已闻名遐迩。印度青年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非常乐于学习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婚礼便是他们努力保持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另一方面,攀比之风也让印度人的婚礼动辄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6.8印度卢比),几乎要花掉一个普通家庭的所有积蓄,使其背上沉重的负担。

在印度,女儿出嫁父母必须准备好丰厚的嫁妆,否则就很难嫁出去。这就是印度至今尚且流行的嫁妆制度。对于上流社会来说,嫁妆不仅包括绫罗绸缎、金银首饰,还包括小汽车等。结婚时若新娘的嫁妆不足,不仅会遭到别人嗤笑,婚后还会受公婆及丈夫的折磨,因此嫁妆成为印度女孩父母的沉重负担。嫁妆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女方的家庭状况,也取决于于男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未婚夫的社会地位越高,身价也越高。因此,女方的父亲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挑选女婿。选定女婿后最重要的事情是与男方家长磋商,就嫁妆的多少讨价还价。此外,按照印度的传统风俗,举行结婚仪式的费用也是由女方承担,为此许多家庭不得不举借外债,即使有钱人家,若有三四个女儿,也会被嫁妆弄得倾家荡产。

尽管婚嫁时索要彩礼的做法被印度法律所禁止,但在比哈尔邦索要巨额彩礼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新娘的父母通常还要向新郎父母支付他儿子的教育费用。新娘嫁出后,得为她的丈夫和家人带去诸如日用品、电器、珠宝等大量嫁妆。如果新娘无法满足新郎家的要求,那么她就会受到虐待,有时候,她们甚至会被强行套上一件浸泡过易燃石蜡的尼龙沙丽,点上火活活烧死。今天,修改后的印度法律规定,新娘如果在7年之内被火烧死,将被视为非自然死亡,她们的丈夫和公婆等将被控以谋杀罪。

印度婚礼就是这样特点鲜明,一个又一个离奇的传说更为之凭添了些许神秘,令人不由得想要探个究竟,一睹庐山真面目。

第二部分 婚礼前夜邂逅传奇

带着对印度婚礼的无限好奇和期待,早在2010年初的第一次印度之旅,我便踏遍北印度寻觅神秘而壮观的盛大婚礼。可惜运气不佳,长达30多天的旅行我竟未曾见到一场婚礼,这份遗憾成为我“耿耿于怀”的心结。没想到此次南印之旅,刚抵达科钦的第一天便得知第二天将有一场盛大的婚礼,着实令我兴奋不已。于是,不顾旅途的疲惫,便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了婚礼前夜的欢闹气氛中。

印度教徒结婚先由媒人说亲,交换男女双方的相片,卜卦,安排双方见面,如双方满意,再谈嫁妆彩礼和婚礼费用等细节,最后由婆罗门祭司选择吉日成婚,极为精致的印度传统婚礼,礼仪、典礼通常要延续两三天才算完成。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是,男子必须结婚生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由祭司主持的婚礼仪式上,夫妻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并且丈夫对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祭司等人也为此而祝愿他们,婚礼就此生效。

按照习俗,在婚礼前夜,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型典礼,以此表示对新郎家人和亲属的欢迎。从婚礼前夜现场的情境判断,举办婚礼的双方应该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想必这将是一场大手笔的阔绰之作。出于礼貌,我试着询问新人家人能否参加婚礼并拍照,没想到对方不但没有拒绝反而特别热情地邀请我加入其中,令我受宠若惊。原来,在印度一个微笑、几句祝福,便是参加婚礼最有效的“通行证”,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出席婚礼的人数越多,主人的脸上越发光彩,庞大的礼宾队伍对婚礼主人而言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乐事。

传统的印度婚礼讲究极其繁多,排场空前盛大。我参加的这场婚礼,人数竟有800人之多,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吧!新郎的父亲骄傲地告诉我:“我家的这场婚礼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准备了,两个月前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在婚礼举行前几天,亲朋好友就陆续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赶来分享新人的喜悦。只要有可能,亲人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可见,婚礼已成为印度人连接亲情的纽带和平台。婚前典礼开始前,新郎的哥哥热情地领着我来到婚庆大厅的后厨房,只见一百多名帮厨在择菜、洗菜、烧茶和准备甜点。其中,两名帮工正在切割芭蕉叶,见我一副不解的样子,新郎的哥哥介绍说:“这是宾客们晚宴时用的碗和碟,米饭和菜都要放在芭蕉叶上,一方面芭蕉叶能让饭菜吃起来有种特殊的清香,另一个原因就是参加婚礼的人数太多了,用芭蕉叶当盘子可以免去清洗餐具的工序,还十分环保。”

婚前典礼上奢华的布景、考究的器具、精致的配饰以及主人似火的热情纷纷与婚礼主题切合呼应,就此以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奏响婚礼序曲。面对如此盛大的婚前典礼,足已令我惊叹不已,实在无法想象真正的婚礼仪式该是何等隆重壮观?

印度旅游贴士

气候:11月至3月,印度各地每天晴朗,是最适合旅行的季节,但北方的平原地区有时很寒冷。

时差:比中国北京慢2小时30分

医疗:应准备治疗腹泻、痢疾、疟疾的药和驱蚊用品等。如果不习惯印度的生活条件很可能出现腹痛的问题。在印度旅行过程中,最好自带饮用水。

小费:在印度,流行给小费。请人搬运行李、乘出租车、上厕所、酒店房间整理,甚至在景点拍照通常都要支付一定的小费。一般在10~50卢比之间。

购物:印度以手工艺制品闻名,游客可选购的纪念品种类很多。如:丝织品、木雕、香木手工艺品、大理石、地毯、珠宝首饰、银器、黄铜制品、羊毛围巾及传统服装等。

第三部分 见证传奇印度婚礼

为了抢先拍到最真实、最新鲜的婚礼场景,我早早便来到婚宴大厅,与人头攒动的队伍一同翘首企盼,迎接这场非比寻常的仪式。

新娘天还没亮就要开始做准备了。首先是搭配服装。虽然印度各地对婚礼服装样式和颜色各有不同要求,但是大多数时候新娘都是穿金边的红色和白色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红色象征生活富裕和人丁兴旺。新郎一般穿白色上衣,下身穿着宽松的裤子,头上戴着精致的头巾和鲜花。新娘穿好婚纱姐妹们就开始在她的 手脚用一种叫“赫娜”的天然植物颜料进行彩绘,光手绘和脚绘的上彩时间就要长达三个小时之久。最后还要为新娘化上美丽的妆容、佩戴金光闪烁的头饰和珠宝,整个流程下来够她们忙一个早上的。

正午时分,新郎引领一批壮观的迎亲队、西式鼓号队,一路上唱唱跳跳,吹吹打打来接新娘子。当新郎和迎亲队抵达后,新郎要把朱砂涂在新娘的头发分缝处,朱砂最好是水状的,让它流到额头上一些,这样象征着夫妻可以相

爱到老。新娘的亲友则要急步上前,向新郎献上珠宝、两套丝绸衣服、美酒和用酥油、酸奶、蜂蜜及糖做成的甜食。迎亲队伍回来后,此时祭师已把大米、树叶、燕麦、玫瑰花瓣等象征财富、健康、幸福、繁荣的各种祭品摆在祭坛上。新郎和新娘在各自的亲属陪同下,走上婚礼台,婚礼正式开始。

婚礼一般从点燃圣火开始,婚礼仪式有繁有简,但是牵手仪式、戴圣线仪式和绕走圣火仪式是不可少的。牵手仪式上,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儿交给了新郎。祭司诵经并把男方的衣服和女方的纱丽绑在一起,象征他们的结合。戴圣线仪式标志着新娘已经出嫁,出嫁的妇女要终身戴着它。接下来新人再次互献花环,并给对方戴上戒指。按传统习俗,印度新娘会在结婚当日收到“脚趾环”,而不是带手上的戒指,但现代印度新娘大多与西方一样,交换戒指:当然,幸运的新娘除了戒指外,也会意外收到“脚指环”。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2

购物

加拿大的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习俗同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加拿大青年对婚礼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求将婚礼办得热烈隆重、多姿多采、富有纪念意义,通常在婚礼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便开始有关的准备工作。近些年来,加拿大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结婚咨询机构网络,准备办喜事的男女可以到商场、饭店、旅馆甚至市政厅等处进行新婚购物咨询,这种咨询服务是免费的。如果咨询者感到满意,可以在导购小姐带领下当场选购物品,并配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各地每年还要举行结婚用品展销会,届时热闹非凡。

彩车

加拿大青年男女喜欢在5月到9月这段时间举行婚礼,尤其爱在7月份喜结良缘,而且婚礼仪式多选在星期六这一天。在这期间,每逢周末,加拿大城乡教堂从早到晚传出悦耳的《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乘坐的彩车队徐徐行驶,围观的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相遇的车辆鸣喇叭表示祝贺,各地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由于众多的男女选择在同一段时间内举行婚礼,教堂显得异常繁忙,因而一切准备都须在婚礼前三四个月联系妥当。加拿大人喜爱鲜花,他们婚礼上的鲜花十分考究,教堂、宴会厅、新房都要用玫瑰花、兰花、百合花装扮,色彩艳丽、浓香扑鼻,因此采购鲜花也是一项重要事情。

婚礼仪式在教堂里举行,仪式内容同西方许多国家大体相似。其中,加拿大新婚夫妇相互赠送的戒指内侧刻着各自姓名的缩写字母和结婚日期,双方视为珍品而留作永久的纪念。教堂仪式结束,新婚夫妇要乘坐装扮得花枝招展的彩车沿着繁华地区走一圈,随后到风景秀丽的公园或名胜游览地拍摄新婚合影照片。

加拿大人的新婚宴会一般都选在晚上举行,先是非正式的酒会,接着是正式的冷餐和热餐,气氛热烈,场面隆重。加拿大新婚夫妇也有婚后蜜月旅行的习惯。由于加拿大冬季漫长,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多爱到加勒比海诸岛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去度假,尽情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而收入不丰者,多到国内的风景胜地游玩,如魁北克的劳伦欣山区、落基山脉的班斧以及路易斯湖等地。

酋长

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婚礼的主持人是酋长和两位长老,当他们来到现场时,全场的人向他们致礼表示敬意。酋长身着民族服装,头上象征权威的高高的羽毛格外醒目。酋长在大厅中央坐定,两位长老分坐酋长左右,他们是当地年岁最大的人,灰白色头发结成长辫垂在肩上。新郎新娘身着白色的鹿皮传统服装,跪坐在酋长对面。成年男子围坐在酋长、长老、新郎新娘周围,妇女和儿童围坐在男人的,每人面前放着刀叉和盘碗。

仪式开始,酋长面向空中,高举双手,全场鸦雀无声。他点燃艾草,随着一股伴有浓香的青烟升起,酋长用民族语言向神明祈祷,为新婚夫妇祝福。酋长说完,由左右两边的长老边说边唱,歌声豪放粗犷。祈祷完毕,酋长从身上取下一根长管烟枪,在艾草上点燃,再将烟枪平举在胸前,自左而右地转一圈,放进嘴里吸几口。随后,将烟枪交给左边的长老,这位长老照酋长的样子做一遍后交给右边长老,接着传给新郎、新娘、客人们。按照印第安人的传统风俗,烟枪象征和平,吸烟表示友好。当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吸过烟后,四位年轻人抬来一大桶汤羹,新郎新娘先为酋长和长老每人盛一碗,酋长接着将汤羹分盛在五六个小桶里,再由人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根据印第安人传统习惯,新郎婚前要设法猎获一头糜鹿,用鹿肉加野米熬成汤,婚礼上分给大家喝。按照古老惯例,印第安人婚礼上吃玉米饼时,还应吃烤野牛肉,但今天的野牛成为保护动物,所以许多人婚礼上的烤野牛肉便用美国的"肯德基炸鸡"代替了。这样,印策安人的婚礼既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喜宴结束,酋长和长老离去,人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随着欢快的鼓声,通宵达旦跳传统的印第安太阳舞。

抢亲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3

姑娘X。

在少年班读书,高一时被西安交大录取,放弃提早进入大学的机会,去德国高中交换一年。随后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去了世界联合书院在印度的分校,在印度一呆就是两年。这个春天被多个常春藤录取,放弃了布朗以及沃顿,全奖去了她的梦中大学普林斯顿。就在所有的人为她欢呼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准备在正式去上大学之前空出一年,去秘鲁做社会服务。

姑娘F。

从小去了意大利,以至于意大利语说得比中文流利。尤其是骂人的词,用意大利语说起来可以数满100个不带重样。母语中文,再加上前前后后学校里学的,粗略会说6国语言,成了朋友圈里出门最喜欢带的翻译。明明是个姑娘,总是“F哥,F哥”的自称,抽烟喝酒样样精通,短发板鞋干净利索,考了重型机车的驾照,拉风帅气,以至于到了毕业舞会时,为了选择长裙与否而伤透脑筋。前年邀一群朋友骑单车穿越德奥边境,就为了去一个叫做Fucking的奥地利小镇图个新鲜。

姑娘W。

做了一张20岁以前要完成的清单。于是在20岁之前,去了世界两大高峰阿尔卑斯与喜马拉雅,做贝司手玩乐队,做舞台剧演员,做编剧写剧本,做短剧导演,做平面模特,做设计师,拥有自己的创业团队,热衷健身,玩极限运动。她说还有最后一项没完成――去非洲。

姑娘H。

温柔而又善解人意的南方姑娘,高中就来到北方上学。高中毕业后,与相处了3年的高中同学成为男女朋友。在学校里参与学生会工作和志愿者活动。每天与男朋友打将近20个电话,即使两人是在城市的两端,也会保持着一个星期3次以上的见面频率。夏天带男友去见爸妈,即使毕业就结婚,也不太让人惊讶。

4个姑娘,4个故事,4种人生。

姑娘X的故事很励志、很成功;姑娘F很帅气、很勇敢;姑娘W经历丰富多彩;而姑娘H则平淡而波澜不惊。看完故事的你,再回头看看,最喜欢哪一个?如果人生是一道ABCD选择题,你的答案又是什么?

对大多数还在自习室奋斗的人来说,被普林斯顿录取的姑娘X是完美的励志故事。想要在意大利的姑娘F的率直的生活方式,则需要上天给个出身的好运气。那些在大学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往往喜欢姑娘W。剩下的姑娘H,好像和故事没多大关系。

不过故事总是写来给人看的,而讲故事的人也只会挑有趣的说。若是只图个好看精彩,那么再做完选择题之后,就到此为止了。

故事里没有说的是:

姑娘X一直都承受着压力。从德国开始,到印度到秘鲁再到普林斯顿,一路走来,奖学金始终是她最大的经济支援,也是她所有努力的最佳佐证。在德国的时候面对着陌生的语言,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在印度两年,不仅仅只有恒河水、慢火车、辣咖喱。当报道中那些耸人听闻的群体暴力事件就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有多少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不会胆战心惊。去纽约大学阿布扎比面试的时候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邂逅,却因男生选择阿布扎比,她选择普林斯顿而擦肩而过。

姑娘F拥有众多哥们儿,却从未恋爱。F很重感情,却因为在米兰读书不能够经常回国,无法陪伴重病的亲人。从德国骑行去奥地利的那段看似风光的旅途中,她在山路上摔了腿,又错过了凌晨返回的火车,用矿泉水简单地冲洗伤口,愣是架着自行车,一班一班地坐公交,在数个城市间无数次地转乘,最终从奥地利返回德国时,连话都说不出来。

姑娘W,卖过牛奶,发过传单,坐在拖拉机上种过土豆,创业时出现各种问题时常让她伤透脑筋。开始玩乐队的时候,作为一个新手也曾尴尬无比。路上的故事也并非顺风顺水,阿尔卑斯山顶上,同伴颈部受伤,直升飞机将之送往医院躺了月余。在去尼泊尔的旅途中,为省机票钱在机场蹲了一整晚,住过最便宜的6块钱一个晚上的旅馆,也遭遇过性骚扰、假组织等凶险,数天家中未能与其联系上,以至于打电话向大使馆求助寻人。

姑娘H没有经历过上面3个姑娘中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她的大学、她的恋爱简简单单,而又温馨甜蜜。宿舍桌子的台灯旁,摆着前不久男友生日时一起做蛋糕的照片。照片里面,两个人都笑得很幸福。

所有的人都羡慕前3个姑娘的前半段故事,看到最后,也会衷心地觉得最后一个姑娘的生活最实在。

到底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4个姑娘的故事不会告诉你,ABCD的简单选择题也不会告诉你。

前3个姑娘都赞叹第4个姑娘的幸福,第4个姑娘欣赏前3个姑娘的经历,却从来没有去羡慕。因为她觉得已经很幸福,这是她对于生活的完美期望。

微博上的朋友说:能不能把日志里X、F、W、H4个姑娘的经历混合起来呢?有第1个的人生目标,有第3个的丰富经历,有第4个的贴心的男朋友。整个过程需要第2个的勇敢、忍耐和直率。前提是要比常人熬更多苦。我以为那真是一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浩大工程。大学霸用两个小时刷题,小财迷用这两个小时赚钱,女汉子健身锻炼独当一面,软妹子和男朋友天天见面。时间有限,性格不同,人生终究会有选择和缺憾,若是盯着别人蛋糕上的那颗樱桃多么鲜嫩,巧克力多么诱人,而忘了着自己尚未涂抹的奶油,慢慢等着蛋糕过期,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可惜的事情。

你可以空出1年去秘鲁体验生活,可以收到美国常春藤的通知书,可以在意大利米兰的街头骑重型摩托,也可以在北京约三两好友喝酒。可开不开心、满不满意,却不在于你在哪里生活,不在于你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你过着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是不是和朋友们在一起,是不是笑着,和你的位置没有关系,和你是怎么想的有关系。若是今天你愿意做一个高兴的人,那么即使在天桥下吹口哨,在阳光底下眯起眼睛,都是满满的愉悦。

姑娘X、F、W、H都是我生活里真真实实生活着的人物,打扮普通,笑容阳光,或许上一秒就与你擦肩而过。

讲故事的人从来只挑有趣的部分。生活里的每一个姑娘,哪一个不是有着千种姿态、万个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精彩温馨的片段,也有起起伏伏郁闷无趣的时候。你所要做的无非是用最大的勇气,过你最想要的生活。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4

关键词 后殖民 赛义德 《新娘与偏见》

后殖民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由赛义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多位学者提出的理论自成一套体系,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作为分析作品的有力工具,由此形成了“后殖民语境”。自后殖民理论被引进到中国的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后殖民理论”,并将其作为理论工具分析东西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印度电影近年来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与以往经典的《大篷车》、《流浪者》相比,印度电影在题材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表现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影片日益增多,诸如1999年上映的《舞动深情》、2001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印度往事》、2001年出品并获金狮奖的《季风婚宴》等等。这些印度歌舞片将叙事的主线围绕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由印度裔英国籍导演顾伦德·查达哈2004年出品的《新娘与偏见》(brideand prejudice)。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电影的表象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印度作为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二百年的国家,其历史和文化在保持其自身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深刻的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带有强烈的殖民气息,印度的诸多影视作品鲜活的体现了这一点,从后殖民理论解读《新娘与偏见》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视角重新理解它。

一、理论背景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爱德华.w.赛义德,他认为在西方对东方殖民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利密切结合,学术服务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共同承担着殖民的重任,东方人在无意识状况下在西方文学、电影、艺术等影响下逐渐认同和趋向于西方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军队武器殖民结束后产生一种隐形的文化殖民,批判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及西方媒体对“东方”的具有霸权式的错误呈现,一经发表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新娘与偏见》的导演是印度裔英国籍的顾伦德·查达哈,她于1960年出生于肯尼亚,1961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双重的文化身份使得她的电影作品中无不涉及对生活在西方的东方人文化身份的思考,渗透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统一。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以生活在英国的印度家庭为题材,包括作品第一部纪录片《我是英国人可……》,第一部剧情短片《美妙的安排》描写了一个英国的亚洲裔家庭在女儿婚礼上发生的趣事:关于年老的亚洲人回忆他们在英国生活的纪录片《我们的年代》。2000年查达哈前往美国洛杉矶拍摄了《烹饪是什么》,这部影片同样表现了多民族间文化习俗的差异。2002年查达哈拍摄了《我爱贝克汉姆》,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印度裔姑娘与足球之间的不解情缘。2004年她把电影的故事背景放在了印度,将英国经典小说简,奥斯汀的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为大型印度式歌舞片《新娘与偏见》。

二、人物:多元文化的体现

《新娘与偏见》讲述的是白斯家有四个亭亭玉立的女儿,白斯夫人一直想为女儿找到好归宿,她所谓的“好归宿”是与来自英国或者美国的有钱人结婚。大女儿与来自伦敦的有钱人波拉产生了感情,而二女儿则与来自洛杉矶的酒店巨头达西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第三者的挑拨,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和偏见。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这两对新人终于消解了误会,共结连理的大团圆结局。影片中不仅有大型绚丽的印度歌舞,而且有印度、伦敦和洛杉矶三地的美丽景色,是一部很精彩的喜剧电影。

正因为导演双重文化身份的背景,在这部电影中她对东西方之间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及各类人物的表现有深刻的体会和阐释。电影的时代背景是脱离殖民统治独立后的印度,影片中的人物安排有高高在上的老牌殖民国家的代表达西和基蓝,他们表现出对印度文化的陌生与不屑:有代表完全被西方文化殖民、无根的印度人克里和白斯夫人,他们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极端鄙视。对西方文化的无限崇拜:同样有维护自身民族尊严和文化传统的人物拉丽塔和白斯,他们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捍卫与热爱。

(一)殖民者的眼光——达西和基蓝

电影一开始美国人达西被英国朋友波拉和他的妹妹基兰带到了印度。当他们在机场看到很简陋的传输带,在印度街上看到很拥挤的人群和动物时,达西对波拉说:“这是故意伤害,就像疯人院一样。”在他们参加印度婚礼的时候,对异文化的婚礼他们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好奇,还有一种不理解、鄙视的神情。并评价说:“婚礼安排的有些怪”。达西评价异族的舞蹈“好像在用一只手拧灯泡。另一只手在宠爱别的狗”。电影中间当玛雅为他们表演印度传统舞蹈眼镜蛇舞的时候,他们所流露出的是好笑、迷惑、害怕和茫然的神态,达西以上的种种行径和神态表现出对印度文化的不理解和不尊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殖民地的风俗习惯。显示出作为欧洲殖民者的帝国主义心态。

当白斯夫人和两个女儿去拜访基兰的时候,她表现出了高高在上的殖民者姿态。炫耀自己的房间紧邻泰晤士河和女王的温德森城堡,装饰用的油画都是从巴塞罗那找到的原作。而达西的母亲见到印度人之后说:“告诉我印度所有事,我一直都很向往。……大家把手都伸向了印度……做瑜珈、吃辣椒这些很棒的东方的东西,在四处都可以体验到何必亲自去印度”。可见她犯了“本质主义”的错误,将印度文化当成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东西,将其简单等同于做瑜珈和吃辣椒等外在的事物,而忽视了印度文化内部所呈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正是欧洲对东方错误认识的症结所在。是后殖民理论尖锐批判的核心。

(二)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克里和白斯夫人

在萨义德的著作《东方学》中提出:“如果说东方主义曾经只是影响着西方世界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必须对东方主义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东方’自身这一事实敲一敲警钟了,东方主义对于东方人的表述如今已变成东方人对自己的认识。简而言之,现代东方,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这一观点在《新娘与偏见》中有直观的表现,电影中有一个典型代表克里,他是白斯夫人的侄子,在加州担任会计师,他回到印度的目的是想在白斯家四个女儿中为自己挑选一个妻子,他自夸自己虽然健康、有钱、聪明,但是因为美 国的女孩没有根基,不够传统,所以要回到印度为自己找一位妻子。他向白斯家的人炫耀他的房子:“这一直是我的梦想,殖民地式的房子,价值85万……”克里在饭桌谈论现代的印度太腐败了,所有的印度人都想变成美国人。在白斯宴请他的宴会上说:“这些印度人不知道怎么招待客人……我有绿卡了,印度太落后了……”这些话语体现了他完全没有了文化根基,对自己的母文化鄙视,不愿与自己的同胞为伍,一味的谄媚于西方文化。如果西方人对东方的鄙视和不尊重仅仅是因为文化差异和殖民者的心态,那么在西方供职根却应该在印度的人对自己文化的鄙视。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和背叛,鲜活反映了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的心态。

白斯夫人和拉姆巴的母亲以自己的女儿能嫁给有钱的外国人或者是拿到绿卡的印度人为追求目标,在婚礼上见到波拉时说道:“这一定是从伦敦来的著名的波拉。”白斯夫人对波拉和从美国回来的克里一味讨好的神情,听到二女儿拒绝克里之后生气地神态。听说拉姆巴嫁给克里之后羡慕的表情,都表现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向往和崇拜,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对西方的盲目憧憬。

(三)维护民族文化的东方人——拉丽塔和白斯

电影的女主角是白斯家的二女儿拉丽塔。她是一个有文化、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热爱民族文化的印度人。当西方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提出了抗议和反击,影片开始她和达西之间的不和主要由于达西对其文化的不当评价。达西到格亚寻找酒店开发地点的时候,拉丽塔提出:“西方人到印度来的目的并不是想交流文化,而是想把印度变为一个主题公园,是一种典型的帝国主义心态,他们来到印度却不想和印度本地人打交道。”她清楚的认识到:西方依然把独立后的印度作为开发和赚取巨额利润的地方,对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施无形的控制。当达西的母亲对印度文化表现出好奇但很无知的时候,拉丽塔提出她应该到印度去亲自体验。当达西的母亲提出在西方到处都可以见到印度的东西何必亲自去印度时,拉丽塔反驳说:“那到处都有必胜客是不是就不用去意大利了。”在西方人面前维护了自己和本民族文化的尊严。克里在饭桌上大肆谈论印度如何落后、西方如何发达的时候,拉丽塔反驳说:“殖民者到印度之后主要做的事情是屠杀奴隶和寻找黄金。”白斯则说:“印度独立之后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可是这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可见拉丽塔和白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正确认识和反思。

达西在与拉丽塔的交往过程中,受拉丽塔的影响对印度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影片开始看到印度传统的舞蹈和婚礼场面表现出很不屑的样子,到影片中间和拉丽塔交谈后放弃了在印度开酒店的计划,在电影结尾处婚礼上与印度人一起敲鼓。表现了他对异文化从不理解到认识到融入的过程,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观念的融合。

三、歌舞——印度电影的灵魂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电影添加了亮丽的风景,而且对影片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烘托气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让观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享受到视听的盛宴。

影片中印度婚礼上男女之间互相奚落的歌舞音乐,充满了印度民族风味,歌词采用当地的印地语,唱腔婉转动人、带有特有的句尾拖腔,旋律上装饰音、微分音较多,加上印度特色伴奏乐器西塔尔琴和鼓的音色,配上穿着印度传统民族服饰的演员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个欢快、风趣和热烈的婚庆场景。金庙中的花棒舞和玛雅在客人面前所跳的眼镜蛇舞均是印度的传统舞蹈,花棒舞是印度人为了表现对神的敬意所跳的舞蹈:眼镜蛇舞则通过眼神和身体的扭动模仿眼镜蛇的形态。四个姐妹晚上一起唱的奚落克里的歌曲“no life without wife”。舞蹈动作模仿克里动作的粗鲁和低俗。并唱出了自己对所心仪对象的要求,曲调优美、风趣、幽默:它和拉丽塔内心独白的歌曲“takeme to love”都是典型的流行曲调。配以流行音乐的配器,采用通俗唱法。在格亚沙滩上的大型歌舞表演歌词是印地语,旋律则是印度曲调加入了电子合成乐的元素,舞蹈是热辣的西方街舞,体现了民族与流行的完美结合。电影结尾处“take me to love”在流行曲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唱法和黑人音乐的元素,表现了此部电影的音乐和舞蹈融合了民族与国际、传统与流行的诸多元素,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点睛之笔。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5

父亲名叫尹自雄,1906年生在永新县埠前镇陂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贫,读了两年私塾,就随祖父务农兼做肩挑小卖生意。1928年毛委员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后,父亲就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暴动,翌年入党,并担任永新县埠前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土地革命时期,永新县是苏区,遭到军队频频“围剿”。父亲一面做群众的生产和参军支前工作,一面要组织赤卫队配合红军部队打击来犯之敌,工作无固定地点。为了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他身边带着这床印花被套,白天用作包扎衣物和文件,夜晚盖着取暖。1932年的一天,一股敌人突然从安福县方向入侵骚扰,所带的文件等物来不及转移,他当机立断地用印花被套将文件包扎,埋在群众的草木灰中,保护了文件的完整无失。

1934年湘赣主力红军奉命撤离永新,湖南敌军趁机向我革命根据地步步逼进。父亲根据上级组织干群转移的指示,又用这床印花被套包着几件衣服,率领干部、赤卫队和群众转入井冈山下的黄竹岭,会同红十七师留下为数不多的红军战士,迂回於深山老林间打击敌人。同时还组织党、团员和赤卫队员深入白区侦探敌情,筹运粮物,支援部队。当时母亲带着我跟随父亲行动。黄竹岭座落在群山峻岭之中,随同进山的干群甚多,山间、田野到处是人群。进山的人员大都在树林下、田野里宿营。盛夏天气炎热,每当天黑,蚊子扑面而来,乱叮乱咬,令人彻夜难眠,父亲用印花被套盖住三人的全身,减少了蚊子的叮咬。为筹运粮食,1934年秋冬季节,父亲带领赤卫队员,深入白区的石桥、夏阳等村侦探敌情、筹运粮物。在运粮中,没有米袋,就用箩筐挑着,但在夜间的羊肠小道上行走艰难,稍不慎,就会箩翻米倒。因此,父亲机灵地将印花被套缝成临时米袋,装运粮食。有一次父亲背米返回,在山间跌跤,“米袋”被划开儿个口子,回到宿营地,又将被套缝好继续使用。这床印花被套为解决当时红军战士的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年秋末冬初的一天,父亲对母亲说:“近来敌人集中兵力天天不断地对我们围攻进剿。为更有力地抗击敌人,经研究决定,我们与部队合并,统一领导,共同战斗。今后我们在一起的机会甚少,你们随时有被包围的可能。我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这床印花被套与我出生入死有段时间,现就将它作为我惟一的一件东西留给你和孩子使用,并作留念。”父亲打开被套,从中取出他自己仅有一套补了又补的毛蓝布衣服,将印花被套交给母亲。母亲含着泪水接过被套说:“你放心去吧!望你保重身体,狠狠打击敌人。孩子我会好好抚养,等着你回来。”想不到这却是我们最后的诀别。

1934年初冬的一天上午,乌云遮天,雾气沉沉,敌人又向我发起进攻。我们的人员,有的突围出去了,有的战死在阵地上。父亲就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当时母亲用印花被套包着我驮在背上,在和另外20多人突围时被捕。天上细雨绵绵、风寒刺骨,在敌兵的押解下,天暗到达百岭村(现日光乡)。敌兵将围捕的人关在一幢祠堂内,从群众家里抢来绳子,捆住各人的手。母亲被敌兵用一根绳,一头捆着左手,另一头扎在木柱子上,母子两人用印花被套紧紧裹着,坐在柱子边的地下,度过寒冷的一夜。

第二天押到县城,将我们关进牢房,监狱里除地上铺些稻草外,一无所有,母亲照旧用印花被套白天包着我,夜晚将我抱在怀里取暖。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6

钢管舞:提升“媚”力指数

瘦体范围:全身

燃脂力度:

不要提到钢管舞你就开始摇头,其实这种舞蹈能很好地激发女性潜在的妩媚,它已经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运动成为很多明星和大众的宠儿。由于这种舞蹈属于器械运动和有氧运动的结合,所以还能增加肌肉的耐力和身体的协调性。一场舞蹈下来大概等同于10多分钟高强度的运动,相信音乐停下来后,你已经是香汗淋漓了。

家庭DIY:可依靠门框来做,尤其是杆下动作,除了旋转一周,基本可行。练习前一定要做热身运动,拉伸一些肌肉。还有,一双能让膝盖自由伸展的长靴、方便做高抬腿的短裤也是安全运动的保障。你可以随个人喜好来挑选性感的服饰,迷你装甚至性感的内衣都可以。防滑粉或体操专用手套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初学者最好有教练的指导保护。

推荐教材:《的士高钢管舞:叫我跳舞(VCD)》,包含12首音乐曲目。该碟集中介绍了当今世界最流行的几种钢管舞,在银光闪闪的钢管上,世界顶级的名模随着劲爆的音乐上下翻飞,狂野的舞动。魔鬼的身材、绚丽的舞

姿、狂欢的气氛引领你进入学习钢管舞的极乐世界,带给你最自由,最畅快的美好享受。

印巴舞:“电”眼必修课

瘦体范围:腰部、手臂、腿部

燃脂力度:

印度舞轻柔、抒情,动作优美流畅,节奏鲜明,极富韵味,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舞种。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手部动作更是变幻莫测,再加上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其姿势优美绝伦。它强调手、眼、心、意的统一,即手势、眼神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想成为电眼美人吗?印巴舞可是第一选择。

家庭DIY:选择一块空地,比如在客厅里铺上垫子便能跳了,因为印巴热舞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广泛的适应性和安全性。持续时间长,中低强度,属全身性练习。跳印巴热舞时,动作身体的幅度要加大,在做基础训练时以身体的背部脊椎为核心,从上到下,以胸椎、腰椎、骶椎3个关节点灵活为目的,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手眼的配合。

推荐教材:《学跳印度舞(VCD)》,由于印度舞跳起来风情万种,以及它独特的优美神秘之感,更受到广大女性朋友的喜爱。本片通过精彩的表演示范,以及详细的成品舞动作分解教学,属于比较好的印度舞教材。

非洲舞:打造小“腰”精

瘦体范围:肩部、腰和腿

燃脂力度:

非洲舞发源于原始部落的非洲劳动者,是大家在劳动和休息时跳的舞蹈,所以一般都是赤脚跳。其伴奏多为打击乐、敲击鼓和木棒。野性,但不野蛮。主要动作是耸肩、抖胸、扭臀,频率和幅度都很大,身体的细部变化很多。短短20分钟,你就强烈活动了筋骨,腰部赘肉肯定一去无踪!

家庭DIY:在厨房做饭或阳台上晾衣服,都能够跳点非洲舞。它会令你的每一个脚趾都将变得灵动。尽量放松身体,将它交给动情的鼓乐,随着鼓声摆动骨盆、胸部和髋部,将环绕胸部的波浪性摆动,配合优雅的手臂动作以及肩膀的震颤,可谓摇曳生姿。注意其中的摆髋动作是非洲舞的重要元素,它对拉丁舞和街舞都有深远影响。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7

其实马来西亚的华人区并没有很明显的划分,而大马的唐人街也只是一个单纯的景点,并非生活区域上的聚居点,唐人街里更多的是游客和中国特色商品,白天有许多非华人的人力马车夫,拉着游客游览,车夫的平均年龄都在45――60岁之间。当然也有不少华人开设的中式餐馆,可能更多算是部分华人的谋生最佳区域。其实各种族的人都是混居的,并没有刻意的区域划分,只有很少部分的住宅区是华人较为集中的,这些住宅区形成的原因多少和地产商的开发以及销售有关。对于马来西亚的华人来说,多元化的环境反而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例如美食上,马来菜的冬阴功沙爹味、印度菜的咖喱味和中餐的层出不穷,集多民族美华于一国,所以许多人一提起大马就必先论其美食。肉骨茶可谓马来菜的精髓,而宵夜则由广式大排挡和马来的麻麻档各领。而马来西亚的夜生活也有各式各样的酒吧,由于部分民族的和饮食习惯,大马的酒卖得相对比较贵一些,这也无法阻止年轻人丰富的夜场活动。各种各样的节日也使得马来西亚人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当然在一个大国籍的环境下,不同民族对各自血统的归属感也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教育方面,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华文学校,公立学校则是政府支持建立的,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而华文学校则以华语、英文和马来语进行三语教学,招生则是面对不同种族的学生。有趣的是马来西亚的媒体也是语言区分性很强的,中文和马来文的报纸都是由不同的报社出版的,连华人报纸都分了好几家报社出版。书店里的书籍也是好几种语言一起卖,当然并非每本书都有不同语言版本的。华人的文化能在大马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要得益于人口上的优势以及政策的包容性,对语言的垄断将会减少马来西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但同时,马来的华人作家们的作品则较难以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对于马来西亚有限的华人读者,马华文学中的好书容易流失,既得不到马来西亚当地的主流文学圈主导地位,面对华文作品市场又相对处于边缘,常年来马来的华文作家都算是在夹缝中生存。然而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香港作为一个切入口,越来越多的书展上也能见到优秀的马华文学了。

面对着全球化和留学热潮,留学生在世界上流通率越来越高,而马来西亚的中国留学生也在日益攀升,参考因素包括离中国很近的地域位置,消费水平低且常年处于热带气候,环境舒适宜人,最重要的是没有语言障碍,这也成了许多大陆学生选择大马的最大原因。马来西亚也不乏亚洲排名靠前的大学比如马来西亚大学,这对于大陆学生来说既可以获得不错的海外学历,又能获得异国游学经历。这种人才的相互交换,既能丰富大马的华人文化也能让马来西亚华人的尴尬地位得到缓解,在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减少误解,为马来西亚华人提供更包容和宽广的空间。

槟城

李墉 男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英语专业

辅修东南亚研究

留学生:当时怎么会想去马来西亚读本科?

李墉:有几个原因吧,经济上要求的费用比较低,而且文化上与国内相似,华人多所以不容易远离中华文化的熏陶,政治上也相对其他地区稳定安全。

留学生: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在马来西北侧的槟城,而槟城的CBD则是华人区,你会常去吗?

李墉:槟城华人区主要是老城区George Town附近吧。我经常去的,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因为辅修东南亚研究,我的课题是研究马来西亚槟城世界文化遗产George Town区域的华人传统文化。

留学生:那对于你的课题研究可以透露一下目前研究时发现的问题吗?

李墉:这地方是古代和现代的结合,华人印记很浓,当地很多福建来的后裔都保留着华人文化。华人文化在这边丰富多彩,但是正在被替代和消亡。

留学生:马来西亚的大学多中国留学生吗?

李墉:现在我们学校学生在减少,因为要求高了。而大马作为东南亚对华最友善和与华贸易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实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

留学生:和在国内熟悉的环境相比,在大马有什么特别的娱乐吗?

李墉:我比较宅,购物和电影是我的主要娱乐方式,基本集中在华人区,而非华人区是当地马来人以农业为主。一有假期我就会选择作为背包客外出穷游,马来西亚是一个中转站,目前去很多国家都很方便。

留学生:你读的是东南亚研究,社会学类的专业田野调查很重要,大学和毕业后有什么规划吗?

李墉:我才刚大一结束,去过了泰国、印尼、尼泊尔等,学东南亚研究这类文科专业,实地考察和感悟最重要,才刚开始而已,我会把东南亚都走遍。但毕业后会回家,我是独生子需要照顾家人。

留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去马来西亚读本科?

卢子木:因为马来天气好呀,没有冬天而且有海边。我是和男朋友一起申请过来留学的,他是北京人,北京污染太严重了。

留学生:大马的中国留学生多吗?

卢子木:混得挺多的,都是在国内没考上好大学,又不够去欧美国家,这边门槛低生活消费水平也低而且离中国近,特别是语言跨度不大。也有一些是想在这边读两年然后转去新加坡或者欧美的,把这里作为跳板吧。

留学生:吉隆坡的华人占了整个马来西亚的很大一部分,那华人区是个什么状况?

王晶:吉隆坡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都是华人,但是这边的华人都不去唐人街,去得多的是游客和外国人,全是外来劳工在那里做生意。就像王府井一样本地人基本都不去。

吉隆坡

留学生:那你们一般去哪娱乐?

卢子木:所谓唐人街也就是个卖中国小商品的街,叫茨厂街,离印度街很近走几分钟就到了。我们现在去的基本都是市中心那里购物,酒吧什么都很方便什么都有得卖。

留学生:马来西亚有着很大份额的华人移民,在饮食方面和国内有什么不同吗?

卢子木:最出名的是肉骨茶,满街都是。而印度菜和本地马来的麻麻档很便宜,还有很多广东大排档一直很便宜,人均不超过二十块人民币。

留学生:有发现当地人什么新奇好玩的地方吗?

王晶:本地人最近开始斋戒月了,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不准吃东西,好像那意思是吃了就对神不敬。就觉得挺稀奇虽然没影响我们,但是还是尽量别当他们面吃比较好。这边人好像也不爱睡觉,晚上两三点去市中心还一直堵车,而且满街都是人,有卖艺的、画画文身的、人妖站街、还有老头老太半夜不睡觉遛弯儿的。

留学生:想过你们在大马的规划吗?

王晶:先读几年看看,要是喜欢的话我们还是可以留下来的。

娘惹文化

600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移民与风俗习惯也带到马来西亚,促成当时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马来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新文化,这就是所谓的娘惹文化。中国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后代,男的称为“”(巴音),女的称为“娘惹”。 娘惹,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onya)。

根据马来史方面的记载,15世纪马六甲王朝时期,中国大明的汉丽宝公主与500名随从来到达满剌伽,随嫁苏丹曼苏尔沙。其500名随从与当地人通婚而后定居在Bukit Cina,即三保安山一带,他们的后裔就是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并形成了“土生华人”的聚落群体。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后来才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但今天他们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19世纪后期来的“新客” ――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并无分别。这些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人讲的语言称为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意味着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娘惹文化既受马来族文化影响,也有华人传统的沿承,形成了独有的综合文化。

娘惹婚礼:

娘惹服饰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而婚礼上则穿着纱笼芭迪服,衬衫的衣角边都有漂亮的刺绣和精致的网状纹饰。她们的头发用发簪盘起来,散发出甜美的茉莉花香水味。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8

我与李翠花,一个是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写一手好文章,衣着大方时尚,出身书香门第;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专科学校毕业生,穿大路货衣衫,来自河南农村,做一份薪水低廉的文员工作。这样的两个人站在一起,难怪包括老板在内的所有同事都不约而同地厚此薄彼。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桌面对面,各用一台电脑,我的是最新款DELL手提,李翠花的是一台式机,显示器如出土文物。两台电脑背靠背,对比鲜明,恰如我俩。

李翠花似浑然不觉,兴冲冲地打扫办公室,手脚麻利,办公室里的传真机和复印机都被她擦得晶晶亮。我坐在坐位上笑:“哎,这里有清洁工,你不用这样忙。”李翠花停下来,不好意思地一笑:“我做惯了,手脚闲不住,就当舒展一下筋骨吧。”我有点鄙夷:到底是乡下丫头!人力资源部经理周豪进来的时候,李翠花正在擦文件柜,我则悠闲地捧杯茶水。周豪递给我们每人一张员工登记表,在等待我们填写的时候,他对李翠花说:“小李,我们有清洁工,这些事情你不用做的。”李翠花微笑:“周经理,我第一天上班,总是要熟悉一下办公设备啊,清洁工再好,没有自己来得快。”周豪点头微笑。

三个月的时间,我们都对各自的工作驾轻就熟,都顺利转为正式员工。我负责的是行政日常事务,写写宣传文稿,策划一下公司的活动,准备会议等等,转正后就开始觉得工作琐碎无趣。李翠花则为各部门打印、复印、传真文件,收发报纸和快件,天天在办公楼跑上跑下,穿梭于各部门之间。这里喊:“翠花,帮忙复印一下文件。”那里叫:“翠花,快去四楼取份资料来。”甚至于:“翠花,帮我到楼下买份点心好不?”她都清脆答应:“知道了,马上来。”从不推诿懈怠,哪怕是帮人叫份外卖,也是满面春风,礼貌周全。人人都赞:这姑娘真是爽快勤恳。李翠花听得笑眯眯的。我有丝不屑:被人当做使唤丫头,还这么开心,真是个傻妞,要不了多久,大家就会喊“翠花,上酸菜”了。不久,就连我也享受起李翠花的勤快来了,办公室的杂务自不必说,只要她有闲,就帮我打打文稿,做做日常行政工作。渐渐地,我本不复杂的工作更轻松了不少。

圣诞节到了,公司里举行联谊会,我们行政部理所当然地为大家做服务。大家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负责搬道具;抽奖的时候,我们发奖品;唱歌的时候,我们选歌曲。不久,我就不耐烦了,看着李翠花忙得不亦乐乎,好像一个人也可以嘛,脆躲到一边喝果汁。满场都是玩乐的人,只有李翠花跑来跑去,满头大汗,像只忙碌的蜜蜂。我一边吸着冰冰的橙汁,一边想,还好,我比较聪明。

一月份,大家领了年终奖,个个喜笑颜开,我正计划着添件什么样的新衣,只见李翠花抱了盆有着肥厚叶子的植物进来,摆在我们办公室的中间,笑说:“这叫绿葵萝,放在办公桌上既赏心悦目,又可以挡挡辐射,新年新气象嘛!”我也喜欢。那天,来我们办公室的人都看到了那盆植物,大家都说“好精神”,就有人说哪里买的,也想买一盆之类的。

第二天,李翠花打的来上班,这在一向节省的她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她自车上搬下了整整六盆绿葵萝。我看得目瞪口呆。她抹了一把汗说:“不是有人也想要吗?我正巧顺路,就给他们带来了!”看着她这样认真地对待人家的客套之言,我不禁失笑。那天,我在办公楼里走了一圈,发现几乎每个部门都有盆李翠花的绿葵萝。一早,这盆据说可以挡电脑辐射的不起眼的小东西,成为大家议论的主题。

老板也有所耳闻,正巧碰见李翠花,他就说:“这小姑娘,真是细心,多少钱一盆,去财务室报销,算是员工的福利。”李翠花落落大方:“真的?那我就不客气了,正好,这里还有一盆,送给您吧,算是我们员工谢谢老板体贴的心意。”老板听了笑眯眯,抱着一盆绿葵萝乐呵呵地走了。

转眼间,七个多月过去了,我和李翠花都调高了薪水,手头宽绰了很多。我换了手机,买了手提电脑,添了新衣;李翠花却花大把的钱报了一个英语口译辅导班,一下班就赶去上课,忙得人都瘦了好几圈。我说,何必这么苦,这些东西,我们工作中又用不到。李翠花说:“我不像你,我学历太低,不充点电,总是觉得有被淘汰的危险!”

春去秋来,我们工作已满一年了。公司里正好评选“先进员工”,听说当选者可以获得香港双人游的机会,大家都跃跃欲试。先进员工评选大会中,李翠花的名字被多次提及。常让李翠花帮忙打印文件的甲说:“翠花工作热情高,态度认真积极。”乙提起了那次圣诞节晚会,说:“翠花工作卖力勤恳,很有责任心。”了解李翠花在考口译证书的丙说:“翠花很上进,善于学习。”而被李翠花第一个送绿葵萝的丁说:“翠花工作细致周到,待人热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李翠花几乎是全票通过,这在刚进公司的新人中,还是惟一的“先进”。我心里有点酸,半开玩笑地跟李翠花讲:“你看,人人都爱翠花姑娘啊。”李翠花正在给那盆绿葵萝浇水,闻言一笑。

第二个月,公司进行部门调整,我们行政部空出了一个“行政主管”的位置。环顾公司上下,除我之外,自认为没有更适合的人选,我满心笃定地期待着这个职位的。没想到,这个职位下来,行政主管竟然是李翠花!我大跌眼镜,一时间竟然以为是搞错了,跑到了人力资源部周豪那里,要问个清楚。我说:“我是名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又在公司主持行政日常工作,主管为什么是文员李翠花呢?”周豪说:“你是很优秀,可经领导层商议,认为李翠花更适合。”他给我看张口译证书的复印件:“李翠花硬件也很好啊,口译证书考出来了,明年公司正好有一个引进外资的项目,立即就派上用场了。”然后,他又拿出了一份报告书:“这是李翠花写的《关于公司行政事务十大问题及改进意见》,写得很有见地,老板很重视,已批下来执行了。”我探头一看,那些条目正是平常李翠花帮我做工作的时候,我一边抱怨公司制度一边给她分析的,不由傻在那里。

周豪同情地拍拍我:“其实我是推荐了你们两个上去,老板圈定的李翠花,老板对她印象深刻,说这个小姑娘细心周到,适合做行政工作。”我想起了那盆绿葵萝。周豪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这个小姑娘确实有一套,新进小文员当选公司‘先进员工’的情况,她是第一个呢!”我无言。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9

印度女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双漂亮幽深的大眼睛、热情奔放的舞蹈和迷人的笑容。身袭一身漂亮的纱丽,身材更显凹凸有致,令人着迷。一段简简单单的彩绸,不缝不缀,在身上盘来绕去,竟能变幻出万般花样,成为千年时尚,常盛不衰。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看似复杂刻意,其实却简单随意。不论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纱丽都适合你。它既能帮你掩饰缺憾,又能助你凸显优点;它既能从头到脚包裹全身,又能充分显露出体现女性美的身体部位。

不穿纱丽的人很难了解到,它还是一种多功能的服装。例如巴露(印地语“Pallu ”的音译),即纱丽在身上缠到结尾一米多长的一段,它通常是从右后臀绕过来,斜盖胸前,搭在左肩上;它还可以从后背拉起来盖过头顶,既能用作头巾来遮挡似火的骄阳,又可用作手巾擦拭突如其来的雨滴。除使用功能外,印度女性还可用巴露含蓄地表达感情:新娘用它遮住脸庞以掩饰羞涩;晚辈见长辈时用它盖过头顶再垂至前胸以表示尊敬;故意将它猛地往肩后一搭可以表示愤怒不满,甚至抗议;任其随风飘摆或滑落则流露出欢乐和无拘无束。

外国人乍看来,纱丽的种类似乎仅仅是花样颜色的区别和面料质地的不同,但印度人则可以从纱丽看出着装者来自哪个地区,估计出她的身份、年龄和社会地位。印度妇女的纱丽收藏体现出她们的贫富等级,是她们一生中的很大一笔财产。

吉祥痣和发际红

给客人点红,这是印度给予尊贵来宾的一种传统礼遇。其实,印度人,特别是妇女,更多的是给自己点红。只要去过印度就可以发现,印度妇女,不分老幼,不分贵贱,都在前额正中点一个红点,这称之为吉祥痣,在印地语中叫“迪勒格”。朱红色的一点配在暗色肌肤上效果很奇妙,人一下就变得妩媚了。

按照传统的方法,点吉祥痣时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原料捣成糊状点在前额的眉心。据说这本来是一种宗教符号,可以消灾避邪。印度古代的瑜伽学者认为,前额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须涂药膏加以保护,因而,至今仍有不少印度教苦行僧前额点上朱砂。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用朱砂点吉祥痣的方法正逐步被淘汰,女士们大都用市场上买来的一盒盒现成的吉祥痣,用的时候取出贴在前额上,不仅方便,而且尺寸、颜色多种多样,可以供挑选,以搭配不同色泽的衣服与首饰。

“发际红”是印度已婚妇女使用的红色粉末。在婚礼上,新郎会将“发际红”抹到新娘头发的分界处,表示她已经嫁人了。后来,“发际红”成为了已婚女子日常着装的一部分,一旦成为了寡妇,则不得再涂抹发际红。一旦守寡,她们就要抛弃吉祥痣与珠宝并且穿上素衣。

环佩叮铛的心酸枷锁

在印度,与男人打交道的机会要远远超过女人,大多数与游客接触的工种,几乎全是男性,餐厅、旅店服务员、商店小贩、公交车司机售票员等……

印度女人呢?

行走在印度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那些无所事事的男人,目光游离表情麻木,大家聚在一起聚众不闹事,只等时间慢慢流逝,就在他们的旁边,身着艳丽纱丽的女人,正忙碌中,有的还背着孩子,手上的活儿却是一刻停不下来。

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乡村的田野、城镇的工地,那些印度的女人,头顶烈日,默默的劳作中。疏通地沟、搬运粪土、打扫街道、筑路工地等,技术等级要求不高的重活粗活基本都是女人的事。她们的孩子与她们一同生活在凌乱不堪的工地,无人看管。除了那些重活儿、粗活儿,剩下的当然是生育,在印度,常常碰到当地人骄傲的说:“我们即将超过你们,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

在印度,已婚妇女须在鼻子上穿孔,戴上贵重的金属鼻环,有的还用金链将鼻环与耳环相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面饰。除了鼻饰、耳饰之外,已婚女子还必须佩戴脚铃, 这种粗重的金属脚铃,总是发出叮铛的撞击声。据说,脚铃不光是为了美观辟邪,更重要的用途是防范新娘招蜂引蝶,做出越轨的事来。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10

“我想和你谈谈蜜月的安排”,这是印度一名女护士桑尼达•莱斯曼•贾达夫最近在为一位新娘出诊时的开场白。贾达夫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萨达拉地区的一名辅助护士。如今,她最日常的一项工作,就是穿着护士特有的白色纱丽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毫不扭捏地向那些新婚夫妇们发出倡议:等两年再怀孕,政府会感谢你们。

贾达夫所谓的感谢,其实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给予新婚夫妻推迟生育的奖励。按照贾达夫的解释,“如果等上两年再生孩子,邦政府会补贴你们5000卢比(约合106美元)。另外,推迟生育还可以让你们存够奶粉钱,或者完成学业。”

马哈拉施特拉邦这项特殊的“现金补贴”其实是一个旨在减缓人口增长的试验计划。自今年4月1日,印度政府开始进行每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为此,政府组织了250万名工作人员,其中210万人将携带覆盖全印度的65万张分区卫星地图,从事上门实地调查。仅普查工作所需要的纸张就将重达1100吨,而整个普查工作将耗资799亿卢比。工程如此巨大,其实刚好反衬了印度庞大的人口数量――据现有统计,如今印度人口已多达11亿,而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2008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估计到2050年时印度人口将达16.58亿,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做绝育,政府就给你办持枪执照”

其实,印度本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1952年就提出要节制生育。2000年,印度还出台了国内首个控制生育的纲要性文件,只是该文件只大致规划了到2045年实现人口零增长,并未就一对夫妇到底可以生几个孩子作出具体规定。

鉴于中央政府模模糊糊的人口控制目标,印度各邦政府便开始制定各自独立的出生率限制政策。有些邦表示,限制超过两个孩子的家庭在大城市买房以及扣除他们的政府补助。有些邦规定,公务员夫妻禁止生两个以上孩子,超生的孩子不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福利待遇。有些邦决定,违规生育的政界人士,政府将取消他们参加地方政府选举的权利,同时不允许他们出任官办公司的领导。

和这些略显严苛的“惩罚政策”相比,这些年,印度政府为限制人口增加,其实主要采取的还是些循循善诱的“温柔方法”。比如,在这个几乎不能公开讨论性、避孕、流产、怀孕之类敏感话题的国家,专门设立了一个呼叫中心,人们可匿名给这里打电话,了解有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之类的所有资讯。

另外,政府出台的计划生育措施也都是以奖励为主:比如有规定,独生子女在职人员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较好待遇;做绝育最多的村子可优先获得饮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做绝育的国民可免费获赠自行车等。

印度希沃布里区甚至还一度宣布,如果该地区的男子做绝育手术,政府就给他们办理持枪执照。按地区官员马尼什•什里瓦斯塔瓦的说法:“之前的政策是绝育男子可获得1100卢比的奖励,即使有钱拿,去年也只有8名男子实施绝育。但实行持枪政策后,已经有150名男子绝育。”其实,希沃布里区实行“计划生育持枪制”也算是因地制宜:据说该地区盗匪非常猖獗,且持有大量武器,当地人太需要枪支保护自己。

2009年8月,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也提出了一项颇为奇特的计划生育政策――力争全印家家都通电,这样人们就能在闲暇时光选择观看电视节目而非只有“造人”活动。

按照印度卫生部长阿萨德的解释,印度许多地区无电可用,入夜之后居民只好摸黑上床从事“人口增产活动”,导致印度人口膨胀惊人。在他看来,如果每村每户都有电,人们就会看电视节目看到很晚,然后睡觉,根本就没有机会“造人”。

对于政府“多看电视,少生娃”的计生政策,很多印度民众并不理解。就有一位家住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的80岁老汉奥马尔•对采访他的媒体表示:这辈子从来没听说过要控制人口。奥马尔说,自己有24个孩子,13个男孩11个女孩。“只有神灵才能决定一个人应该拥有多少个孩子,这是神的旨意,跟我本人有什么关系!”

对于民众的“不买账”,参与制定“电视策略”的印度学者南达倒是很乐观,他觉得总要给人们一个适应、了解的时间。而且在他看来,电视本身也能起到宣传计划生育的效果,“通过电视将国家的政策清晰明了地传达给民众,以后他们想要生更多的孩子时就会三思而后行。”南达还表示,意大利性学家在2006年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卧室里看电视的夫妇性生活要比不看电视的夫妇少五成。

对于南达的说法,育有24个孩子的老汉奥马尔认为简直是谬论:“电视上那么多五光十色的东西,简直让人想要更多的孩子呢!”

“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

就在阿萨德部长倡导的“多看电视,少生娃”建议还没被大多数印度人接受时,这位部长又提出了一项“晚婚建议”。阿萨德说,“那些在30至31岁结婚的人应当得到政府的奖励。”他表示,越晚结婚越晚生小孩,也就越有助降低人口增长。

印度的法定结婚年龄为女性18岁,男性21岁。但是,据《印度时报》今年年初的一次报道:印度童婚现象非常严重。早婚直接导致早孕。有调查显示,47%的印度妇女第一次怀孕时不满18岁。

为响应阿萨德部长的“晚婚建议”,印度一些地区相应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减少未成年新娘的行动。有地方政府就动员当地2.7万名父母签署了一份书面协议,该协议要求他们保证不要让自己的女儿还未满18岁就出嫁。

除早婚早育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也是导致印度人口激增的原因。由于实行“嫁妆制”,即印度女孩出嫁要给男方价格不菲的彩礼,因此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而咒骂男人的话则是“但愿你生个女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家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于是“生生不息”。

但“重男轻女”所导致的又不仅仅是人口暴涨,同时还有男女比例失衡。许多妇女为生出男孩,反复怀孕,反复检查,反复堕胎。就曾有印度媒体报道,在过去20年里,由于采取“性别选择性堕胎”,印度至少有600万女婴被扼杀。据该报报道,印度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已有两个女儿,但妻子觉得没有完成“任务”,于是不顾医生劝阻,先后9次做胎儿性别检测,8次人工流产,最后在儿子出生两天后死去。

为避免类似惨剧,2003年印度颁布了《禁止性别检测法案》,但作用并不大,那些想要儿子的家庭仍会和医生达成某种默契。比如检查时,医生会暗示孕妇“你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个战士”或“孩子看上去像个洋娃娃”;有的医生通过赠送蓝色或粉色的糖果,向孕妇家属透露胎儿的性别。

在这种种暗示下,又有无数女孩被扼杀掉。只是,女婴出生率的减少,必然导致成年光棍的增加,这也成了如今印度面临的一大问题。《印度时报》就曾报道,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等地,由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些男人抵挡不住金钱诱惑,甚至把妻子“出租”给别人。比如,一个四口之家的男主人就长期把妻子以每月8000卢比的价格“租”给另一部落一名农场主。

为解决“重男轻女”所导致的性别比例失衡、人口暴增等一系列问题,印度政府也算是费尽心思。比如,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曾出台一项福利措施,为全国的独生女提供免费教育。根据这项措施,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且是女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学6年级到硕士毕业,全程免交学费。

“娶位受过教育的女孩是最好的避孕方式”

然而,对于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种种计划生育奖励,印度民众的热情并不算高。有印度媒体就做过调查,很多被访者认为,“既然印度是民主国家,生几个孩子就该由自己决定,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有悖自由精神。”

还有人认为,印度人口将成为世界第一,简直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儿。《印度时报》上就曾刊载过文章,称:印度的人口规模不是负担,而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文章乐观地认为,“高出生率使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在全球人口不断老龄化并且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印度的劳动力资源及成本优势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虽然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是印度的优势所在,但不可忽视的是,庞大的绝对人口数量带来的诸如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着实令印度难以应付。一些积极倡导计划生育的专家就曾多次公开表示,“看看我们的公共交通就该明白,人口问题多么棘手。长途客车严重超载已是家常便饭,有多少人是‘挂’在车厢外或坐在车顶上,以致我们的铁道部门经常刊登这样匪夷所思的广告:坐在火车顶上旅行,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至于如何行之有效地控制人口,这些计划生育的倡导者也提出了种种建议。比如,很多专家就强调应在人口增长较快的农村地区发放,还有人认为,应当把游说公公婆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作为印度国家人口稳定基金会执行理事,阿玛吉特•辛格医生则给出这样的建议:娶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是最好的避孕方式。

辛格医生举例说,几年前在印度举行的一场集体婚礼上,45位“现代派”新娘就曾一起宣誓“绝不用超声波扫描术鉴定子女的性别,绝不将女胎打掉”,这些受过较好教育的女孩,身体力行呼吁人们重视人口难题。

或许,正因“教育”所体现的良好效果,如今才出现了像贾达夫护士一样,挨家挨户宣传计划生育理念的“教育者”。贾达夫觉得,她的工作重点并非只是推荐“减缓两年生育的大礼包”,而是告诉那些女孩少生优生的好处是什么。因此,贾达夫最高兴见到的是像拉赫曼•约格翰这样的女孩,“她表示自己和丈夫都想推迟生育第一个孩子,而且只打算生一个,这样就可以积蓄,移居到大城市去。”贾达夫说,如今持有拉赫曼这样“先进”生育观的乡村女孩已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