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6:44:19

印度范文篇1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印度也有类似的,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他们把茶放在了第一位。大多数的印度人早餐要在十点以后才吃,早上起床可以不洗脸不漱口,一杯奶茶是一睁开眼就要的。至于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名堂众多的茶点时间,频繁准确地让人不带表都不会误事。

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乡村野店、繁华都市、火车上、公路边,到处都有送茶的人煮茶的摊。甚至在最简陋的旅社里,也有叫早服务,是早晨七到八点间,小弟的送茶敲门声。在印度,不管你是8岁还是80岁,只要管送茶就是小弟(Boy)。

奶茶,印地语叫Chai,发音源自广东话的茶,按中国的茶分类,当属发酵型的红茶,与中国传统红茶不同的是加工时将茶叶切碎,饮用时加奶加糖。奶茶本身也有贵贱之分:贵的称为MasalaChai,新鲜水牛奶中加入豆蔻、茴香、肉桂、丁香和胡椒等多种香料,是王公贵族们大最爱;贱的就只有单纯的奶和茶,顶多加点生姜或豆蔻调调味,是贩夫走卒们每日不可少的饮料。虽说两者口味并无天壤之别,但所加香料品种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每家人家茶的独特味道,喝得多了,第一口就能尝出是谁的手艺。

烟雨迷朦,恒河飞珠溅玉,你坐在茶棚里,看主人点燃枯枝。刚煮好的茶滚烫,给了你足够的热量和胆量,天色已暗,到野花山谷的住宿地还有三公里,此时的山路上只剩下你、一个苦行僧和这茶棚,还有这茶棚。喜马拉雅山中,这天你一共走了三十三公里,记忆中的里程碑是每两公里一杯的奶茶。

因着气候的不同,烧奶茶的方式有两种,南方讲究个“拉”,两个杯子间牛奶和酽茶倒来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棕色弧线,以便茶乳交溶;北方则说的是“煮”,将牛奶倒入锅中,煮沸后加入红茶再小火煮数分钟,加糖过滤装杯。

烧茶的工具也不同,拉茶多用一口满是沸腾牛奶的大锅,和一个装煮好酽茶的大铜壶,铜壶带龙头,常画上一只竖眼和三道扛,象征主神湿婆(Shiva),有时还装饰着新鲜的茉莉花串,煮茶则简单的多,一个煤油炉加一口小铝锅,哪里都能开张。拉茶常见于印度南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煮茶则遍布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西藏的甜茶也属此类。公务员之家:

窗边的这个座位是你的最爱,能看见天边世界第三高峰的雪峰,脚下幸福山谷的翠绿茶园,和中间有着闪光屋顶及钟楼的大吉岭。头一天,餐馆主人品了你带来的武夷岩茶,今天换你来品他推荐的头摘红茶。在这个杜鹃长成大树,白云飘过街市的山城里,有什么消遣好过一壶茶?不管是中国茶、印度茶还是英国茶。

茶原产于中国,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传到印度。印度最早栽培茶树的地区是在西北部的阿萨姆,据说英国人就是从当地的部落那里学会喝茶的,由此看来,著名的英国下午茶也是印度奶茶的变种。当今世界最有名的茶产地当属大吉岭,尽管只有150多年的栽培史,其产量已占到印度总产量的25%。最好的头摘茶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到1公斤220美元,不过全世界每年销售的六万吨大吉岭茶中,真正出自大吉岭的只有一万两千吨。

在南亚游荡了半年后,你回到上海,每天早上母亲都买好了不同的早点,可你总觉得确了点什么。一个声音在脑海里执拗地叫着:“Chai,Chaigaram!”于是你叹了口气,打开冰箱拿出牛奶,开始为自己准备茶,一杯浓浓的印度奶茶。

印度奶茶(MasalaChai)配方

印度范文篇2

印度有多种宗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诚,例如牛对印度教来说是神圣的动物,因此连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饮料,锡克教(Sikhs)及袄教(Parsees)之信徒不准抽烟,回教徒则不吃猪肉,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皆须用右手,正统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逢斋月之时,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

对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妇女们要用灯照丈夫的脸,以表示照去邪气,来年吉利。

印度范文篇3

当磁浮列车以超过400公里的时速在中国上海飞驰的时候,圣诞老人也给中国的近邻印度带来了一份大礼。2002年12月25日,印度有史以来第一条地铁在德里(印度首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印度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新德里和老德里也可合称为德里———编者注)正式开通,地铁站口的大横幅上同样写着4个大字“梦想成真”。

通车当天,笔者同数以千计兴奋的印度人一起拥入车站,在欢呼中看着列车驶来,挤进几成沙丁鱼罐头的车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南亚虎”。

以下的文字摘自一家印度本土法律事务所编撰的《外商投资指南》的前言,从中不难看出印度人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一份自信:“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印度仍是少数保持商业和投资吸引力的地方。它的GDP仍保持每年6%的健康增长;它拥有超过10亿的人口,其中中产阶级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市场之一;它拥有一支富有才干和经过良好训练并使用英语的劳动力队伍和世界级的教育体系,而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仍是世界上最低的;它拥有民主政治制度,司法独立和新闻出版自由;自从1991年以来,历任政府都坚持推进经济开放,吸引外国投资的进入和允许外国企业更多地在印度谋求商业机会。”

开放不分先后

长期以来,印度循着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即所谓的“强内向型经济”,实行“自力更生”的经济政策,鼓励进口替代,拒绝外国资本,甚至一度将已有的外资企业国有化。在这一政策下,印度一方面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框架,另一方面,也错失了利用外资补充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和通过吸纳国际直接投资提升技术含量的机会。

19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变幻,国际援助持续缩水,印度政局跌宕起伏,最终促使印度走上了开放的道路。10多年过去,应该说印度开放的效果是显著的:其吸收的直接投资从1991年的9700万美元猛增到了2001年的23.3亿美元,吸收的间接投资则更是从空白增长到2001年的27.6亿美元。这样的增长速度丝毫不比中国逊色。

但是,良好的发展前景下,印度仍有相当多的忧患。这些忧患,对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验教训积累多一点的中国,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毕竟,这两个近邻,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农田里放卫星”

IT行业是印度的骄傲。整个1990年代,印度的IT产业年均增长率是50%———这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2000年印度IT行业的出口额达到57亿美元,其中40亿美元来自软件出口。

但另一方面,印度的IT产业几乎是完全建立在“头脑”上的,即以软件出口和所谓技能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的软件服务贸易为基础。印度几乎没有IT产业核心硬件的研发能力,也没有上规模的硬件设备生产、组装企业。

中国在“十五”发展规划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确定了信息产业的地位。而印度提出的思路,则是可以在农田上建立信息产业;有人甚至认为印度可以不经过全面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可以直接建立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但所有试图跨越“阶段”的发展总是会带来问题。在印度,就有不少人承认IT行业的发展目前还并没有对印度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一幅极具象征性的图景:在一片农田里或是贫民窟旁,一栋现代化高楼鹤立,楼顶上昂着大型的碟状卫星接发天线———印度IT企业主要靠卫星接入方式保持对外数据联络。而同时印度最好的尼赫鲁大学经济系的机房里,还赫然使用着黑白显示器和奔腾150芯片的“化石级”电脑。

笔者曾拥有在两个页面转化之间成功打了个盹的记录。

“大使”牌小汽车

尽管自19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已在经济社会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经济方面作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印度的开放程度仍存在一些盲区。

在访问途中,我们仍能听到由于严格的进口替代压抑外商投资积极性最后导致撤资的故事。单纯保护的结果,是竞争力的低下和革新的步履维艰。

在德里的大街上,跑着的小汽车90%是古董级的“大使”牌———车型酷似1930年代的上海大街上的老爷车。这是印度最大的国产汽车企业TATA集团的产品,车型历50年毫发不变!依笔者的乘坐体验,其发动机也极可能如此。

最近,纽约的斯密森博物馆举办关于印度“大使”车的展览。猎奇的美国人对这款车十分喜爱———人们惊讶于它竟然还能跑得那么欢。而印度人真正爱上“大使”车的一个理由是:安全———谁都知道它跑不快!

外宾“礼遇”

相关的观念更新问题还反映在国际形象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烟工业”当然应当得到大力发展。

2002年末,传来中印间正式开放旅游的消息,印度各大名胜的小商小贩们自然要加紧学习中文吆喝了。而前往印度参观游览的国人,往往要准备好面临这样的外宾“礼遇”:支付高出印度本国人10倍到100倍的门票———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歧视”!

在一次火车旅行中,笔者曾专门就此请教邻座的印度人,得到的解释是:既然你们外国人能花大钱千里迢迢地来印度旅游,当然就付得起这个价。笔者试图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实施门票的国民待遇——改善印度的国际旅游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国际旅客——带动旅馆、餐饮、纪念品、娱乐业——最终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对方听罢呈若有所思状。

5分钟印度时间

如果有人要你等5分钟,你能干些什么事?这要看在哪里。在印度的话,那可就多了。据笔者的亲身经历,这包括喝一杯印度茶,加一瓶可口可乐,加观赏珠宝店的伙计现场穿出5根半宝石项链!

根据印度时间,如果有人同你定好8时见面,那他实际上说的是9时。学生出于对教授的尊重,会提前一刻钟到!

反观中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在相当多的地方和领域,也依然还没有深入人心。

两天内的4条中国报道

印度范文篇4

国家水政策的必要性

1.1水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是一种宝贵的国家财产。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需要从国家的高度进行治理。

1.2根据最新的水资源评价结果(1993年),印度降水总量(包括降雪)约40000亿m3,可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18690亿m3。因为地形和其他因素的限制,约60%的可以水量,也就是6900亿m3的地表水和4320亿m3的地下水,可以用于有益的用途。可用水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是非常不均的。一年内的降水一般都集中在3个或4个月内,水量从拉贾斯坦邦西部的100mm到东部地区的10000mm。作为一种资源,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降雨、河流水、地表池塘和湖泊水、地下水都是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

1.3水是一个较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认识到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它可以被认为是所有生命形式能够存在的一个必要环境。

1.4水是一种稀缺和宝贵的国家资源,水资源的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应建立在综合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国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需求。水是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家已经进入21世纪,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这一重要的资源,必须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

1.5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受到洪水和干旱的影响。国家六分之一面积是易旱区。在国家4000万公顷的洪灾易发区,平均每年有约750万公顷土地受到洪灾的影响。管理洪灾和干旱的方法必须是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协调和指导。

1.6水资源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涉及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方面和问题,例如环境可持续性、项目影响区域人口和牲畜的移民和重建、蓄水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大坝安全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提供通用的方法和指南。此外,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大部分水资源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存在工期拖延和费用超支问题。水涝和土壤盐碱化已经在一些灌区出现,导致农业土地的退化。配水的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需要强调。国家一部分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和过度开采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要求采取审慎和科学的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所有这些都需要在通用的政策和战略上加以阐述。

1.7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不可避免会导致不同用水类别水需求的增加:生活、工业、农业、水电、火电、航运、娱乐等。到目前为止,最主要的消耗型用水是灌溉。灌溉面积从建国时期的1950万公顷增加到1999-2000年的9500万公顷,如果食品和纤维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求,进一步的灌溉开发是必须的。国家目前(2001年)的人口为10.27亿,到2025年将达到13.9亿。

1.8谷物粮食的生量已经从50年代的约5000万吨增加到1999-2000年的2.08亿吨;到2025年,将需要增加到约3.5亿吨。人口和牲畜的饮用水需求也必须要满足。生活和工业水需求主要集中在主要城市或附近地区。然而,农村地区的水需求预计将大幅增加,因为改善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开发计划已经开始实施。水电、火电和其他工业用水的需求也将显著增加。结果导致,水,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未来将更加稀缺。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保证最高的用水效率和公众对节约重要性的认识。

1.9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水质。消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改善水质,需要改进现有的战略、依托科学和技术发展研发新的技术。总的来说,科学技术和培训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10印度第一次《国家水政策》颁布于1987年9月。自那以后,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对1987年的国家水政策进行评估和修订。

信息系统

2.1一个开发良好的完整的国家或邦一级的水信息系统是资源规划的基本要求。应该建立一个包括数据银行和数据基础网络在内的标准化的国家信息系统,整合和加强现有中央和邦一级机构的系统,改善数据质量,提高处理能力。

2.2应制定代码、分类、数据处理、数据收集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必须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创建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不同机构之间数据的自由交换。对开发和改进数据收集、处理和能力的技术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3除了可用水量和实际用水量的数据外,系统也应该具有能够对未来不同用水类别的水需求进行预测的能力。

水资源规划

3.1国家可用的水资源应该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纳入可用资源的类别内。

3.2非常规的用水方法,如跨流域调水、人工地下水回补和咸海水淡化,以及传统的节水实践,如雨水利用,包括屋顶雨水收集,都需要在实践中采用,以增加可用水资源量。必须关注这些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开发。

3.3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规划必须针对一个水文单位整体,如一个排水流域或一个子流域,规划中应考虑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水质、水量和环境方面。应该在这样的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制定和考虑所有的单个开发项目和建议,保证项目与流域或子流域现有的协议或裁决保持一致,以获得最优的和可持续的方案。

3.4应该鼓励通过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土壤保护、流域治理、森林保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以及建设挡水坝来进行流域管理。应采取可保护流域内水资源的措施。

3.5对缺水地区来说,应根据国家规划,在考虑到该地区或流域的需求后,通过从其他地区调水来满足其用水需求,包括从一个流域向另一个流域调水。

管理体制

4.1为了能在一个水文单位内,采取跨行业、跨学科和参与的方法,在综合考虑水质、水量和环境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需要对现有的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甚至新建。因为水资源计划的维护是没有有计划的预算,因此一般来说容易被忽略。管理体制安排应放在与新建项目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4.2对一条河流进行规划的开发和管理,需要时应建立适当的流域机构。应成立专门的跨学科部门准备综合性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灌溉的需求,而且要考虑到其他不同用水户的需求,通过规划确定可用水资源量,并在现有的协议、裁决和法律框架内优化水的利用。流域机构的范围和权力应由流域所在邦自己决定。

水分配的优先次序

5在水系统的规划和运行中,应遵守下列的水分配次序:

·饮用水

·灌溉

·水电

·生态

·农业行业和非农行业

·航运和其他用途

然而,如果流域或当地有特殊的考虑,优先次序是可以调整或增加的。

项目规划

6.1水资源开发项目应尽可能是已经规划的,并且作为一个多目标项目来开发。保证饮用水供应是一个优先的考虑。

6.2对项目在建设期间和建成后对人的生活、移民、职业、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可能影响的研究应是项目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3在一个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运行中,应将环境质量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一个优先考虑的方面。如果对环境存在不利的影响,应该使影响最小,并且应该通过一定的补偿措施进行补偿。无论如何,项目必须是可持续的。

6.4项目的规划、制定、批准和实施必须采取综合和跨学科的方法,包括流域治理和管理、生态和环境方面、对受到影响人口的安排。山区项目的规划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和限制因素,如陡坡、快速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考虑到保证饮用水的需要、水电开发的可能性和适当的灌溉方法。这些地区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6.5对位于部族或特殊的弱势群体居住区域内的项目的调查和制定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其他一些地区,项目规划中应该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安排的部落的要求给予特别的关注。在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6.6排水系统从规划阶段起就应该作为灌溉项目的一部分。

6.7大多数与水有关的项目都存在工期拖延、费用超支和效益减小的现象,应该通过改进项目准备和管理的质量来克服。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以及考虑到正在进行的项目的早期竞争性以及减少地区不平衡性的需要,可以消除项目资金的不确定性。

6.8应该从项目规划阶段开始就鼓励受益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

地下水开发

7.1应该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定期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估,应考虑到水质和开采的经济性。

7.2应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进行控制以保证不超过回补的量,而且也要保证社会平等。中央和邦政府应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超采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应该制定和实施地下水回补项目以改善地下水质和增加可用水量。

7.3应从项目的规划阶段就重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和协调开发与联合运用,而且应该作为项目实施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7.4应该避免地下水的过度开发,特别是在海岸附近,以防止海水入侵。

饮用水

8应该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全部人口提供所需的安全饮用水设施。如果没有其他可替代的饮用水水源,灌溉和多目标项目一定要包括饮用水部分。人和动物的饮用水需求应该放在所有用水的第一位置。

灌溉

9.1一个单一项目内或一个流域内的灌溉规划应该考虑到土地的可灌溉性、所有可用的水源的灌溉成本和效益比较,以及合适的灌溉技术,以获得最优的用水效率。灌溉项目应尽可能增加农民家庭的灌溉收益,衡量的标准是使产量最大化。

9.2用水政策和土地使用政策应密切结合。

9.3灌溉系统的水分配应该确实考虑到公平和社会公正。通过采取合理的配水系统、最大供水量封顶和合理的水价,消除在渠首或渠系末端农田可用水量上的差别,以及大型农场和小型农场上的差别。

9.4必须努力保证灌溉潜力得到完全的利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有的灌溉项目应该采用指定开发区域的方法。

印度范文篇5

作为一种东方奴隶制法,古代印度法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比如维护君权、夫权、父权,维护奴隶主的特权,诸法合体,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等,但它又独树一帜,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与宗教密不可分

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社会,宗教的强烈光芒覆盖一切。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宗教的附属物,它缺乏独立的规范体系,没有独立的作用范围,没有独立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宗教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法律的渊源及其内容的相应变化。

首先,宗教众多,使古代印度的法律渊源异常复杂。婆罗门教的产生使四吠陀、法经、法典等各类经典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它们以婆罗门教义为哲学基础,对教徒的言行乃至思想都作了严格规定;它们不仅对教徒的宗教生活进行约束,而且对教徒的世俗生活进行限制和调整。佛教的产生使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藏以其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法的形式和内容规定了教徒的行为准则,它们紧紧围绕“五戒”等佛门戒律来展开。印度教的产生则使婆罗门教法得到极大的更新,融入了佛教法的某些精华,使法律渊源进一步复杂化。

其次,法律的内容和编排体例都深受教义的影响。有关法律的内容如何受宗教影响的问题已有详细介绍,法律的体例受宗教影响的典型即《摩奴法典》。该法典以婆罗门教的“四行期”来安排其体例。如《摩奴法典》共12卷,始于“创造”,终于“行为的果报一转世与解脱”,中间插入的几部分内容中,再生族的法律占5卷,分别为“梵行期的法”、“家居期的法”、“林居期的法”和“遁世期的法“,依次规定了再生族在人生各阶段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严格维护种姓制度

除佛教法外,古代印度法的基本内容都贯穿着种姓制度,几乎所有条文都是对各个种姓权利义务的直接规定。为了强调种姓制的神圣性,婆罗门教及其法律将其产生说成是造物神梵天的安排:“为了诸界的繁荣,他从口臂、腿和脚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正因为婆罗门是从梵天口中生出的,所以最高贵最洁净,应该把崇高的职责赋予他们,这就是学习和宣传经典;刹帝利从梵天的双臂生出,所以最有力量,应该掌握军权;吠舍是从梵天腿中生出的,所以最为勤奋,其职责就是不断增殖财富;首陀罗生于梵天脚下,所以最低下最肮脏,生来就是为了伺候和服从前三个种姓的。法律就是这样根据各种姓的不同地位来规定他们的权利义务的。正因为古代印度法以种姓制贯穿始终,所以有人将它称为“种姓法”。

(三)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

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并非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而是宗教僧侣们根据社会习俗和自古流传的圣人言行,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编纂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将现在人们看来不是法律规范的那些内容包括进去。以婆罗门教法而言,从四吠陀、法经到诸法典,没有一部是纯粹意义上的法典,往往在法律规范中夹杂着宗教戒律、道德说教甚至神话传说、宗教玄谈和哲学论述。就连公认的法律性质最明显的《摩奴法典》也是如此,在其所有的条文中,纯粹法律性质的条文仅占1/4强。即使这些内容也不是都能得到切实执行的,它们包含了编纂者婆罗门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不少规定都是一厢情愿。阿育王的岩石法虽为国王敕令,但其内容却在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规范相去甚远。从字面上看,它很少带有强制性,而是劲导人们如何安排道德生活,如何行善,完全是佛教教义和戒规的混合体。阿育王在一段敕令中这样概括他的佛法:“少行不义,多作善事,慈悲,布施,真诚,清净。”

二、古代印度法的历史地位

(一)在印度法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印度法是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诸种因素共同发展的产物,它凭借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中后期,随着穆斯林的入侵,伊斯兰法成为印度占主导地位的法律,但是,这并不影响印度教法在印度教徒中间的适用。古代印度法的许多内容不仅藉印度教法的适用而得以幸存,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古代法典解说集,使古代法典中的基本原则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协调。英国人统治印度时期,印度教法作为一种主要的属人法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摩奴法典》仍是解决印度教徒之间某些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印度独立后编纂的《印度教法典》也是以《摩奴法典》等古代权威法典为基础的。

印度范文篇6

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发展中大国,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印度经济的二元化特征也非常突出,有着亚洲最大耕地面积的印度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部门,它担负着养活印度12亿人口和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任。但是,印度因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旱灾害严重。频繁的自然灾害、落后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严重威胁了印度农村社会经济的安定。为了加强对印度农业风险的控制、提高农业产出的稳定性和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开展,印度政府高度重视“三农”方面的工作,制定和实施了诸多的扶农、助农的政策措施。其中,农业保险便在这个背景下开展开来,并经历了多次改革持续至今,成为了为农业保驾护航和对农业风险管理以及农村扶贫的关键措施。

一、印度农业保险发展历程简述

(一)早期印度农业保险

印度的农业保险最早可追溯至其建国元年的1947年,当年,印度的农业食品部向中央立法机关提交了关于开展作物保险和牲畜保险的提案。但是,印度农业保险实质性的一步是1968年10月,印度政府起草了作物保险法案和实施方案以此指导各邦农业保险的开展。在1972年,印度通用保险公司正式引入一项名为早期个体化农业保险计划(FirstIndividualApproachScheme)的农业保险,同年,该公司被收归国有。这个农业保险计划是一个分散规模、小范围的试验性计划,保险标的仅仅限于H-4棉花(之后还承保花生、小麦、土豆)。1979年,印度通用保险公司开展了作物保险试点计划(PilotCropInsuranceScheme,PCIS),代替了先前的个体化农业保险计划。PCIS采取了AreaApproach,并将保险标的扩大至谷类作物、小米、鹰嘴豆、土豆、棉花、油菜籽等六大类作物。更为重要是,PCIS对投保人的投保资格和保费补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只有季节性农业贷款的农民才能够参保,自愿参保的贷款农民能够获得政府提供的50%保费补贴。这一规定直接将农业保险上升为政策性保险,并奠定了今后农业保险的基本发展方向

(二)过渡时期农业保险

PCIS于1985年期满后,同年,印度中央政府、19个邦及联合属地政府、银行机构和通用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综合作物保险计划(ComprehensiveCropInsuranceScheme,CCIS)。与PCIS相似,CCIS的投保人同样限于季节性农业贷款的借款农民,但强制要求借款人参与投保。同样,农民参保CCIS时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50%的保费补贴,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按2∶1的比例负担。

(三)新时期农业保险计划

国家农业保险计划(NationalAgriculturalInsuranceScheme,NAIS)是印度在1999年开始实施并持续至今的一项综合性、国家层面上的农业保险计划,旨在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和资金支持,同时帮助农民稳定收入。NAIS是由印度政府牵头组建的农业保险公司———印度农业保险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NAIS允许任何农民参保。在保险标的上,NAIS明确将保险标的划分为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和经济作物等四大类,规定所有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13类园艺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保险标的①,并且严格按照上述标的划分标准来确定保费。对于保费补贴,NAIS实施动态调整政策,规定一个5年的淘汰期,即根据NAIS的运行情况每5年调整一次保费补贴,目前参保农民可以获得高达90%的保费补贴。NAIS是印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保险金额最高、参保人数最多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说,NAIS成为了印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四)其他农业保险计划

在印度的农业保险市场上,一些新型的农业保险也相继出现,很好地对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起着补充作用,丰富着印度的农险市场。其中,比较有影响力有农业收入保险、牲畜保险和降雨指数保险。

二、印度农业保险实施效果评析

印度农业保险自1947年首次提出,到今天的国家农业保险计划的顺利实施,其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印度的主要保险公司、其他社会机构以及广大普通农民广泛参与历次的农业保险计划,推动着历次的农业保险计划的不断改进优化,推动着农业保险在印度农业发展。可以说,目前,印度的农业保险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形成了一套以国家支持的国家农业保险计划为核心,多种商业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全面化的农业保险体系。

印度所形成这种综合全面农业保险体系不仅将保险的保障功能在农业领域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为农民降低因灾害以及农业市场波动导致损失提供了制度条件,在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印度农业保险计划已经被定义为一项农村反贫困政策,其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以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实现转移支付,帮助解决长期困扰印度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局面。

当然,凡事不可能完美,印度农业保险在其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参保率的问题,虽然NAIS年均已约有1231.5万户农民和1952.6万公顷土地参保,但相较于印度高达近10亿的农村人口和近1.6亿的耕地这依然显得杯水车薪;参保率过低问题仍然严重,并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实施效果。

另一严重的问题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低保费、高补贴、高赔付的运行方式让政府财政承受了巨大的赔付压力,导致农险计划在巨额亏损下运行,最为严重一次的是PCIS在收取了40.4亿卢比保费收入的情况下,却支付了高达230.3亿卢比的赔付,其中,差额只能由政府财政进行补贴;这种运行方式恶果是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巨灾引起了高额赔付可能使政府财政承受极大的赔付压力,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此外,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定损困难、赔付不及时、巨灾分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困扰着印度农业保险。

三、印度农业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自2004年启动的农业保险试点已经在全国29个省份开展开来了,各省陆续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奶牛、生猪、肉鸡、烟叶、西瓜等多种牲畜和农作物保险,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水平不高,许多问题仍困扰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印度已经运行近40年的农业保险体系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启示性作用。

(一)突出国家政策性支持的重要性,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上的主导作用

作为一种经营自然巨灾风险的保险,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不够发达情况下纯粹采取市场化运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农业保险必须要有政策性的支持。印度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政府不仅直接为农业保险制定实施政策和法案、为农民提供保费的补贴,还专门组建国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来负责农业保险的运营。可以说,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的农业保险才能取得如今的成效。就我国而言,政府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大力度的保费补贴,但是其他方面的支持水平,例如,对承保公司的经营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农业保险立法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因此,在如何提高各级政府的参与度、尽早实现立法、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以及巨灾风险分散的诸多环节,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加强农业保险与其他助农政策的协作性,将农业保险的开展与其他助农政策统一起来印度过去实施的PCIS和CCIS这两个农业保险试点计划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农险的参保与助农贷款结合起来,限于或强制要求借款人参保,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效的将政府各项助农政策进行综合以使它们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同时,能鼓励或者强制农民参保,有效地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保率,并将农业保险发展为一项农村反贫困政策。相较于印度,我国的农业保险普遍是孤立开展的,并未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额农业贷款等助农政策结合,导致农业保险的参保率、宣传力度、实施效果等依然不佳。故对我国而言,政府除了需要强调农业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还要提高农业保险与其他政策的协作性,在提高农业保险参保率的同时使一揽子助农政策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

印度范文篇7

受地质条件限制,印度的石油储量十分有限,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6.6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0.8%;人均占有量只有1.6吨,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2。随着印度经济的起飞,对石油的需求迅速攀升。目前印度日均石油消费量达200多万桶,居世界第6位,70%的石油需求却依靠进口。如果不能发现新的油田,以现在的开采速度3000~3500万吨/年,石油储量只能用到2016年。另据国际能源情报署预计,到2018年,印度的石油需求有可能增长一倍,日耗油将达到400万桶,届时印度对海外石油进口的依赖将高达9o%。能源供应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的瓶颈,印度国内经济开始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严重影响。2OO4—2005财政年度,印度因油价上涨造成的外汇损失就达36亿美元。印度财政部长Chidambaram指出:国际原油价格每上升5美元/桶,将使印度GDP增速放慢0.5%,并导致通货膨胀上升1.5%。这种形势使印度政府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那就是如果不能解决自己的能源供应问题,印度今后的发展将会受到能源供应国的制约。对于一心想做“有声有色大国”的印度来说,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现实。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独立”战略,即摆脱对石油、天然气、焦炭等能源的进口依赖,以资产能源供应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种战略意味着印度可以在任何时候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向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也是印度实现其大国梦的关键步骤。为完成能源独立这一历史使命,印度政府早在20世纪9o年代经济起飞时就制定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政策,鼓励本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其目标是到2030年通过利用煤炭、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等形式的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大大降低对进口油气的依赖,最终实现能源的独立。印度这项战略是有着科学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的,总统卡姆拉和总理辛格2005年在印度独立日和其他公开场合多次提到了这项宏伟的战略。其主要内容是:

1.继续发展煤炭工业印度煤炭储量超过2400亿吨,其中35%以上为探明储量,占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6.8%,储量产量比为227年。丰富的煤炭储量为印度发展煤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在印度当前l2.1万兆瓦的发电装机容量中,煤电所占的比例为56%,是最大的电力生产部门。为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保证煤电单位能够得到价格合适的优质煤炭,2003年印度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煤炭资源部,对全国的煤炭资源和煤田进行监管。为确保今后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印度政府计划在第十个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以每年67%的速度增加煤炭的产量,使煤炭的产量在2011年达到4.45亿吨。同时,继续加大对煤电的投资,并鼓励私人和外国公司投资煤电事业,投资比例可以达到100%,目标是到2030年使煤电的装机容量达到20万兆瓦,使煤电在整个电力供应中的比例维持在5o%左右。为解决煤炭含硫量和含灰量高的难题,政府联合德里大学、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发出了煤炭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并开始在一些电厂投入使用。

2.大力开发小水电印度拥有巨大的经济上可行的水电潜能,在6o%的负荷条件下估计约为8.4o万兆瓦。此外,小型及微型水电工程的潜在装机容量为6782兆瓦。随着印度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大,政府深刻认识到了开发小水电的重要意义,在加大对小水电投资的同时允许私人投资该项目,并在2003年通过《国家电力法案》,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政府还成立专门的非常规能源部,对小水电项目的开发进行规划和监管。以BOT方式或其他适合的管理方式开发大量小型或微型水电工程,简化了中央电力局(CEAs)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等许可证的转让程序,制定合理的水电工程电价,并允许在峰荷期间上调电价,允许开发者向政府提出一些可接受的追加成本的建议,政府将对征地、移民、修复及流域的开发给予支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印度计划在第十和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3.4万兆瓦的水力发电能力,主要是小水电的开发。目标是到2012年使每一个家庭都能用上电,实现电气化并把电费控制在l卢比/千瓦时(约0.2元人民币)以内。

3.加大投资的同时积极研发新燃料核电站印度核电设计和应用技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名列前茅,除个别是当年美国和加拿大援建的外,绝大部分核电站都是印度本国设计和建造的。印度的第一座国产快堆于2005年1O月l8日完成了20年的运行,它极大推进了印度使用钍基燃料反应堆的研发。目前,印度已有l4座核电站和8个重水工厂,核电在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为3%。当前印度正在加快建设8座核电站,其中6座为重水反应堆核电站,2座为轻水反应堆核电站,计划到2008年核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的3000兆瓦增至670o兆瓦,2015年计划增加到4万兆瓦。印度的铀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0.8%,对于印度目前建造的反应堆的容量来说是非常不足的,因此印度目前仍需进口大量铀矿。但印度钍的储量十分惊人,约占世界钍储量的32%。印度核电发展的长期计划已经集中于开发可以使用钍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堆。印度原子弹之父,总统卡姆拉在2005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的讲话中指出了印度钍基反应堆的计划,指出这是印度能源独立的有效保证。

4.保持在风能利用中的领先地位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属于印度洋季风气候,风力资源丰富,潜在风能为4.5万兆瓦,其风能利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印度是继德国、西班牙、美国和丹麦之后世界第五大风力发电国家。印度的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在2005年达到3000兆瓦,风力发电设备的生产已形成规模,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基地,最先进、现代化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力涡轮机正在印度生产和安装。为保持印度在风能利用中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印度政府也对风能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政府通过推广示范为风力发电的技术开发开辟新的思路,使工业界更多地了解风力发电的作用;制定综合指导方针以保障风能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风能创业园为私人投资提供各种优惠服务;通过建立风能技术中心加快风能利用技术的转移。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到2012年,使风能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9OOO兆瓦,在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6%。

5.积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所有能源中最清洁的能源,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太阳能产业发展最快。目前太阳能电站的年产能为3O兆瓦,累计装机容量为5O6o兆瓦;在某些方面例如纳米管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上,印度科学家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太阳能发电占印度电力供应的比重为O.2%,但大量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泵在印度广大农村投入使用多年。印度也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项目,该项目位于拉贾斯坦邦的马萨尼亚镇,安装了l7.5万千瓦联合循环机组,3.5万千瓦为太阳能,l4万千瓦为矿物燃料。为减少太阳能的投资成本,印度正在推广100兆瓦栅极锁定超大型太阳能电池(VLSPV),国家科学实验中6,~IE在加快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印度开发太阳能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农村地区的电气化,解决农田灌溉和海水淡化中的能源短缺问题。

6.开展生物燃料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生物燃料是将植物的果实进行脂化处理的产物,可直接用于内燃机,而且由于不含硫和其他杂质,对空气的污染很小。长期以来,印度就在开展这种燃料的研发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麻风树的研究,发现麻风树果实的30%可以用于提供生物燃料,65%可以作为高效氮肥,经济前景可观。印度有近6OO0万公顷荒地,其中3OOO万公顷可以用于种植麻风树等能源植物,而3OOO万公顷麻风树每年可提供约6OOO万吨生物柴油,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印度铁路部门已经开始在部分路段上尝试使用这种生物燃料,并在铁路沿线种植了约750万棵麻风树。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在麻风树培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正在编写麻风树种植操作手册,并为感兴趣的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以加快推广这种植物的种植。同时,其他科研部门也在研究提高麻风树产油率的技术。

7.掀起全国范围内的节能运动印度于2001年通过《能源节约法》,并在2005年对其作了进一步调整,其中涉及工业企业及部门管理的相关条文,尤其是坚决制止一些陈旧过时的生产技术或无节电功能的生产设备和家用电器进入印度市场。根据计划,印度所有政府部门及公用设施必须切实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确保在未来几年内将能源消耗降低至少30%。新的措施还包括,各个政府部门、国有工业用电如果每年超过了1兆瓦,就会被列入电力消耗大户“黑名单”,自动执行能源强制审计制度,每年必须将电力的使用情况向管理部门详细报告。计划还着重强调,即使是特殊行业特殊部门,如机场、港口以及军事设施等也不能例外。此外,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能源的使用分配。印度总理辛格多次在讲话中均提到了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的合理定价问题。他表示,政府今后可能会考虑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提高价格,使人们意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以确保有限的能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合理的使用。

二、印度的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同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比印度大许多,煤炭需求是印度的5倍,石油需求是印度的2.5倍,电力需求是印度的2倍,能源紧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印度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供应上,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独立战略,保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印度的能源独立战略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实现我国能源独立,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提高我国能源利用率,以尽量低的能耗产出尽量多的GDP,这不仅能降低能源需求,而且有利于环保。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印度也有很大的差距,印度当前的能源利用率是中国的1.3倍。低效的能源利用率,不仅使宝贵的能源资源白白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今后我国能源战略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使用率上。

2.实行弹性的石油开采制,即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加大本国油田的开采,而在国际油价低廉时增加购买。并尽量保留国内石油资源以供后用。自从中国在大庆地区发现石油之后,二十多年内中国向日本等国输出了近2亿吨的石油,虽然换回一些外汇但现在却使中国面对石油紧缺的局面。因此,今后我们应该谨慎开采国内能源以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能源紧缺问题,在国际能源价格下降时果断动用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购进能源。

3.加大水电资源的开发力度,使水电在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到4o%。中国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大的国家,除了长江、黄河、红河等大江大河外,大量的水能蕴藏在一些支流上面。开发这些支流的水能不仅花费小而且可以切实解决偏远山区群众的用电难问题,在这方面应加强向印度学习。

4.加快煤液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中国的煤炭存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煤质较好,所以今后我国的能源利用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煤炭上。火电厂应尽量建在煤矿附近降低煤炭运输成本。要解决好煤炭的液化技术,也就是煤变油的研发。目前神化集团500万吨/年的煤变油生产规模还应该再扩大,以满足市场对各种油料的需求。

5.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设备的研制。做到技术上的独立。我国的核能和平利用技术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型核电站的设计上。“十一五”计划期间的几大核电站都准备对外招标,上千亿美元的市场将为外国公司占有。因此,加快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大型核电站的研发,应成为今后十年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点。

印度范文篇8

移民和重建

10水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建设蓄水设施,必然会导致人口搬迁和家园重建。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移民和重建政策以使受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通过适当的重建从项目中获益。各邦应该在考虑到当地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制定详细的移民和重建政策。详细的规划是必须的,以保证项目建设和移民重建活动可以同时和顺利地进行。

财务可持续性

11除了为不同的用途建设所需的额外水利设施外,需要重点考虑现有水利设施的财务可持续性。因此,这需要对不同用水进行收费,而且水费应该至少回收提供服务所需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及一部分建设投资。水价应该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对社会弱势和较贫困人口,应该对水费进行补贴,而且补贴应是透明的。

水资源管理中的共同参与

12在水资源管理中,应该采用一种有效和明确的方式在水资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引入共同参与方法,不仅包括不同的政府机构,而且也包括用水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对立法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要充分保证发挥妇女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应该有用水户协会和地方团体的参与,最终应将这些设施的管理转交给他们。

私营行业参与

13可能时,应鼓励私营行业参与水资源项目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私营行业的参与有助于引入新的思想、开拓新的财务资源和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水户的责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不同私营行业联合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拥有、运行、租赁和转让。

水质

14.1应该定期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为改善水质应该分期设施水质改善计划。

14.2污水在排放到自然水系统之前应该进行处理以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和标准。

14.3对永久河流来说,应该保持其最小流量以维持生态和社会价值。

14.4在对受到污染的水进行管理时应采用“污染者付费”原则。

14.5为保护现有水体水质不受到侵害和恶化,应该制定必要的法律。

水功能区

15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开发在内的经济开发和活动应该根据可用水量的限制来进行规划。应该根据水资源状况对全国进行分区,应根据这样的水功能区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水的节约

16.1应该优化不同用水的效率,加强水是短缺资源的宣传。应该通过教育、法规、激励和惩罚措施提高节水意识。

16.2应该节约水资源,并且通过尽可能蓄水、消除污染和减少损失增加可用水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一些措施的采用,如输水系统衬砌,包括蓄水设施在内的现有水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和改建,经处理的污水的回用,地面覆盖或水瓶灌溉等传统技术的采用,以及如滴灌和喷管这样的新技术的采用。

防洪和管理

17.1对每一个洪泛平原都应该制定洪水控制和管理总体规划。

17.2可能时,蓄水工程应该保留一定的洪水容量,以实现更好的洪水管理。在洪灾风险较高的地区,水库调节政策必须把防洪考虑放在首要位置,即使是牺牲一些灌溉或发电效益也在所不惜。

17.3在继续需要防洪工程,如堤防的同时,关注的重点应该逐步转向非工程措施,如洪水预报和预警、洪泛平原分区和洪水防护措施,以便将洪灾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也减少救灾的费用。

17.4需要严格管理洪泛平原区沿防洪设施的定居和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洪灾发生时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7.5洪水预报应该现代化,并且扩大到其他未覆盖到的地区。水库入流预报应该制度化以便实现有效管理。

海洋或河流引起的土地侵蚀

18.1沿海地区海洋引起的或内陆地区河流引起的土壤侵蚀,应该通过采取成本-效益合理的措施使之最小。各邦和地区也应该采取不鼓励占用和开发沿海地带土地的措施,并且应该严格管理靠近海洋地区的经济活动。

18.2每个沿海的邦应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该制定综合性的沿海土地管理规划。规划应该考虑到环境和生态影响,并且对开发活动进行管理。

易干旱区的开发

19.1通过土壤保湿措施、水收集实践、减少蒸发损失、包括回补在内的地下水开发和从水量丰富的地区调地表水,使易干旱区尽可能少受到干旱的威胁。牧场、森林或其他需水量相对较少的开发应该受到鼓励。在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中,易受干旱地区的需求应该优先满足。

19.2向干旱地区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救援工作应该成为预防干旱的措施。

项目监测

20.1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监测以确定影响项目进行的瓶颈并适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应该成为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的一部分。

20.2应该建立一套监测和评估项目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

共享水资源及在邦间的分配

21.1共享水资源及他们在邦间的分配应该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可用水资源量和流域内的需求来进行。需要制定必要的指南促进各邦之间达成水资源利用协议,包括流域外水短缺的邦。

21.2根据法庭对水纠纷的判决,1956年的《跨邦水纠纷法》可能需要适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和修订。

性能改善

22迫切需要改变水利行业管理的重点。从目前以建设和扩建水资源基础设施为主,需要转变到关注现有水利设施性能的改善。因此,水利行业资金的分配应该优先用于保证开发的需要以及设施运行和维护的需要。

维护和现代化

23.1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水利建筑和系统应该进行适当的维护以保持其健康。为此目的,每年的预算需要为这些方面安排适当的资金。

23.2应该对水利建筑和系统进行定期的监测,并且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现代化。

23.3应鼓励成立具有职权和责任的用水户协会,以促进灌溉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结构的安全

24在国家和邦一级上应有适当的组织安排负责蓄水水坝和其他水利设施的安全,包括从事调查、设计、建设、水文和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应该制定一个大坝安全方面的立法以保证对现有水坝进行适当的检查、维护和调查,并且提供适当的规划、调查、设计和建设保证新水坝的安全。关于这方面的指南应该进行定期的改进和修改。应该建立一种由专家进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调查的制度。

科学和技术

25为了有效和经济地管理我们的水资源,需要通过加强研究推动一些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包括:

水文气象学;

降雪和水库水文学;

地表和地下水水文学;

河流形态学和水力学;

水资源评价;

水收集和地下水回补;

水质;

节水;

蒸发和渗漏损失;

回用和循环使用;

较好的水管理实践和运行技术的改善;

农作物和耕作系统;

土壤和材料研究;

新建筑材料和技术(特别是碾压混凝土、纤维加强混凝土、隧洞掘进技术的新方法、仪器、先进的结构数字分析技术);

水工程结构的地震学和抗震设计;

水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寿命;

水资源项目的经济设计;

风险分析和灾害管理;

开发和管理中遥感技术的运用;

利用固定的地下水作为危机管理措施;

水库泥沙淤积;

利用海水资源;

预防海水入侵;

防止水涝和盐碱化;

水涝地和盐碱地的开垦;

环境影响;

地区平等。

培训

26一个完整的标准化培训规划应该成为水资源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系统、行业规划、项目规划和制定、项目管理、项目运行、配水系统管理。培训应该扩展到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行业人员,如农民。

印度范文篇9

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穆斯林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笔者在德里大学留学期间,女研究生宿舍楼的女孩子们约有一半吃素。她们大都出身于婆罗门或刹帝利种姓,以吃素而自豪,认为自己纯洁,出身高贵。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女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屑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莱、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土豆、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黄色。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股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遭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印度最驰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鸡”,其名声犹如北京烤鸭。做法是把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出炉时味鲜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印度范文篇10

移民和重建

10水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建设蓄水设施,必然会导致人口搬迁和家园重建。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移民和重建政策以使受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通过适当的重建从项目中获益。各邦应该在考虑到当地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制定详细的移民和重建政策。详细的规划是必须的,以保证项目建设和移民重建活动可以同时和顺利地进行。

财务可持续性

11除了为不同的用途建设所需的额外水利设施外,需要重点考虑现有水利设施的财务可持续性。因此,这需要对不同用水进行收费,而且水费应该至少回收提供服务所需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及一部分建设投资。水价应该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对社会弱势和较贫困人口,应该对水费进行补贴,而且补贴应是透明的。

水资源管理中的共同参与

12在水资源管理中,应该采用一种有效和明确的方式在水资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引入共同参与方法,不仅包括不同的政府机构,而且也包括用水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对立法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要充分保证发挥妇女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应该有用水户协会和地方团体的参与,最终应将这些设施的管理转交给他们。

私营行业参与

13可能时,应鼓励私营行业参与水资源项目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私营行业的参与有助于引入新的思想、开拓新的财务资源和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水户的责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不同私营行业联合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拥有、运行、租赁和转让。

水质

14.1应该定期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为改善水质应该分期设施水质改善计划。

14.2污水在排放到自然水系统之前应该进行处理以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和标准。

14.3对永久河流来说,应该保持其最小流量以维持生态和社会价值。

14.4在对受到污染的水进行管理时应采用“污染者付费”原则。

14.5为保护现有水体水质不受到侵害和恶化,应该制定必要的法律。

水功能区

15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开发在内的经济开发和活动应该根据可用水量的限制来进行规划。应该根据水资源状况对全国进行分区,应根据这样的水功能区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水的节约

16.1应该优化不同用水的效率,加强水是短缺资源的宣传。应该通过教育、法规、激励和惩罚措施提高节水意识。

16.2应该节约水资源,并且通过尽可能蓄水、消除污染和减少损失增加可用水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一些措施的采用,如输水系统衬砌,包括蓄水设施在内的现有水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和改建,经处理的污水的回用,地面覆盖或水瓶灌溉等传统技术的采用,以及如滴灌和喷管这样的新技术的采用。

防洪和管理

17.1对每一个洪泛平原都应该制定洪水控制和管理总体规划。

17.2可能时,蓄水工程应该保留一定的洪水容量,以实现更好的洪水管理。在洪灾风险较高的地区,水库调节政策必须把防洪考虑放在首要位置,即使是牺牲一些灌溉或发电效益也在所不惜。

17.3在继续需要防洪工程,如堤防的同时,关注的重点应该逐步转向非工程措施,如洪水预报和预警、洪泛平原分区和洪水防护措施,以便将洪灾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也减少救灾的费用。

17.4需要严格管理洪泛平原区沿防洪设施的定居和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洪灾发生时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7.5洪水预报应该现代化,并且扩大到其他未覆盖到的地区。水库入流预报应该制度化以便实现有效管理。

海洋或河流引起的土地侵蚀

18.1沿海地区海洋引起的或内陆地区河流引起的土壤侵蚀,应该通过采取成本-效益合理的措施使之最小。各邦和地区也应该采取不鼓励占用和开发沿海地带土地的措施,并且应该严格管理靠近海洋地区的经济活动。

18.2每个沿海的邦应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该制定综合性的沿海土地管理规划。规划应该考虑到环境和生态影响,并且对开发活动进行管理。

易干旱区的开发

19.1通过土壤保湿措施、水收集实践、减少蒸发损失、包括回补在内的地下水开发和从水量丰富的地区调地表水,使易干旱区尽可能少受到干旱的威胁。牧场、森林或其他需水量相对较少的开发应该受到鼓励。在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中,易受干旱地区的需求应该优先满足。

19.2向干旱地区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救援工作应该成为预防干旱的措施。

项目监测

20.1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监测以确定影响项目进行的瓶颈并适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应该成为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的一部分。

20.2应该建立一套监测和评估项目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

共享水资源及在邦间的分配

21.1共享水资源及他们在邦间的分配应该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可用水资源量和流域内的需求来进行。需要制定必要的指南促进各邦之间达成水资源利用协议,包括流域外水短缺的邦。

21.2根据法庭对水纠纷的判决,1956年的《跨邦水纠纷法》可能需要适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和修订。

性能改善

22迫切需要改变水利行业管理的重点。从目前以建设和扩建水资源基础设施为主,需要转变到关注现有水利设施性能的改善。因此,水利行业资金的分配应该优先用于保证开发的需要以及设施运行和维护的需要。

维护和现代化

23.1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水利建筑和系统应该进行适当的维护以保持其健康。为此目的,每年的预算需要为这些方面安排适当的资金。

23.2应该对水利建筑和系统进行定期的监测,并且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现代化。

23.3应鼓励成立具有职权和责任的用水户协会,以促进灌溉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结构的安全

24在国家和邦一级上应有适当的组织安排负责蓄水水坝和其他水利设施的安全,包括从事调查、设计、建设、水文和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应该制定一个大坝安全方面的立法以保证对现有水坝进行适当的检查、维护和调查,并且提供适当的规划、调查、设计和建设保证新水坝的安全。关于这方面的指南应该进行定期的改进和修改。应该建立一种由专家进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调查的制度。

科学和技术

25为了有效和经济地管理我们的水资源,需要通过加强研究推动一些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包括:

水文气象学;

降雪和水库水文学;

地表和地下水水文学;

河流形态学和水力学;

水资源评价;

水收集和地下水回补;

水质;

节水;

蒸发和渗漏损失;

回用和循环使用;

较好的水管理实践和运行技术的改善;

农作物和耕作系统;

土壤和材料研究;

新建筑材料和技术(特别是碾压混凝土、纤维加强混凝土、隧洞掘进技术的新方法、仪器、先进的结构数字分析技术);

水工程结构的地震学和抗震设计;

水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寿命;

水资源项目的经济设计;

风险分析和灾害管理;

开发和管理中遥感技术的运用;

利用固定的地下水作为危机管理措施;

水库泥沙淤积;

利用海水资源;

预防海水入侵;

防止水涝和盐碱化;

水涝地和盐碱地的开垦;

环境影响;

地区平等。

培训

26一个完整的标准化培训规划应该成为水资源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系统、行业规划、项目规划和制定、项目管理、项目运行、配水系统管理。培训应该扩展到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行业人员,如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