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7:02:33

引读法范文篇1

首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整体功能,让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器管处于积极状态,眼、耳、口、脑并用。其次,无论整体或部分的“读”都必须目的明确,常读常新,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牎耙练ā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反辣和“会读”两个方面,经过长期有序的“阅读法”操作训拣,打破以往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象的注入式阅读教学,转变成以学生阅读为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启发性阅读教学。

一、“引读法”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各年级都要重视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40分钟里要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仅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一环扣一环的紧张提问是不行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情趣,寓教于乐、融理于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吮吸知识的琼浆。

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广大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清楚、读正确,读出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一句话也就是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从小学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学生朗读课文,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也帮助自己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教师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二、“引读法“的运用。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法”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的诸多教法中的一种。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

1.教师在课前的情感体验。

(1)发掘教材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去发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发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时,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写景的文章要善于从景物描写入手,发掘景物的内在美,以体会作者倾注的情感。又如记人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善于从人物外表的形象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发掘人物内在的思想、品质、精神,从而体会作者倾注在人物身上的爱憎感情。

(2)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

为了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情感体验和揣摩,把握教材的情感基凋。写文章是感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读文章则是披阅文章辞而后沉浸于文章特有的情感气氛之中。文章的内容不同,基调也不同,或像太阳一样炽热,或像月亮一样恬静……把握好了教材的情感基调,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才能与课文的基调合拍;以情传情。

2.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师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对国土,对亲人的爱恋,对侵略者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乐曲《松花江上》,使学生产生低沉悲壮激愤的感情,缩短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距离。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3.公然背叛革命,举起血淋淋的屠刀大肆追捕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踏上了远去法国巴黎的邮轮。这情境的创设为情感引读打下了基础,学生便很自然也较投入地进入了角色。

(1)诵读吟味,放手让学生明理动情。

朗读是把书面的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中来,使他们体会文章中心所在,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引读正是在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教师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引读法范文篇2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读书?有些人主张阅读要“少而精”。但精到什么程度,也说得不太清楚。我们认为,阅读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两者要统一起来考虑。

首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整体功能,让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器管处于积极状态,眼、耳、口、脑并用。其次,无论整体或部分的“读”都必须目的明确,常读常新,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牎耙练ā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反辣和“会读”两个方面,经过长期有序的“阅读法”操作训拣,打破以往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象的注入式阅读教学,转变成以学生阅读为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启发性阅读教学。

一、“引读法”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各年级都要重视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40分钟里要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仅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一环扣一环的紧张提问是不行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情趣,寓教于乐、融理于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吮吸知识的琼浆。

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广大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清楚、读正确,读出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一句话也就是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从小学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学生朗读课文,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也帮助自己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教师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二、“引读法“的运用。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法”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的诸多教法中的一种。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

1.教师在课前的情感体验。

(1)发掘教材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去发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发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时,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写景的文章要善于从景物描写入手,发掘景物的内在美,以体会作者倾注的情感。又如记人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善于从人物外表的形象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发掘人物内在的思想、品质、精神,从而体会作者倾注在人物身上的爱憎感情。

(2)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

为了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情感体验和揣摩,把握教材的情感基凋。写文章是感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读文章则是披阅文章辞而后沉浸于文章特有的情感气氛之中。文章的内容不同,基调也不同,或像太阳一样炽热,或像月亮一样恬静……把握好了教材的情感基调,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才能与课文的基调合拍;以情传情。

2.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师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对国土,对亲人的爱恋,对侵略者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乐曲《松花江上》,使学生产生低沉悲壮激愤的感情,缩短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距离。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3.公然背叛革命,举起血淋淋的屠刀大肆追捕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踏上了远去法国巴黎的邮轮。这情境的创设为情感引读打下了基础,学生便很自然也较投入地进入了角色。

(1)诵读吟味,放手让学生明理动情。

朗读是把书面的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中来,使他们体会文章中心所在,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引读正是在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教师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引读法范文篇3

首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整体功能,让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器管处于积极状态,眼、耳、口、脑并用。其次,无论整体或部分的“读”都必须目的明确,常读常新,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牎耙练ā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反辣和“会读”两个方面,经过长期有序的“阅读法”操作训拣,打破以往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象的注入式阅读教学,转变成以学生阅读为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启发性阅读教学。

一、“引读法”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各年级都要重视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40分钟里要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仅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一环扣一环的紧张提问是不行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情趣,寓教于乐、融理于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吮吸知识的琼浆。

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广大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清楚、读正确,读出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一句话也就是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从小学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学生朗读课文,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也帮助自己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教师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二、“引读法“的运用。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法”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的诸多教法中的一种。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

1.教师在课前的情感体验。

(1)发掘教材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去发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发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时,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写景的文章要善于从景物描写入手,发掘景物的内在美,以体会作者倾注的情感。又如记人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善于从人物外表的形象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发掘人物内在的思想、品质、精神,从而体会作者倾注在人物身上的爱憎感情。

(2)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

为了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情感体验和揣摩,把握教材的情感基凋。写文章是感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读文章则是披阅文章辞而后沉浸于文章特有的情感气氛之中。文章的内容不同,基调也不同,或像太阳一样炽热,或像月亮一样恬静……把握好了教材的情感基调,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才能与课文的基调合拍;以情传情。

2.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师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对国土,对亲人的爱恋,对侵略者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乐曲《松花江上》,使学生产生低沉悲壮激愤的感情,缩短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距离。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3.公然背叛革命,举起血淋淋的屠刀大肆追捕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踏上了远去法国巴黎的邮轮。这情境的创设为情感引读打下了基础,学生便很自然也较投入地进入了角色。

(1)诵读吟味,放手让学生明理动情。

朗读是把书面的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中来,使他们体会文章中心所在,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引读正是在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教师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引读法范文篇4

自教改始,我就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个性与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出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主体参与型的可以控制的比较稳定的课型模式,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求得最优或比较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课型结构的构建

课堂教学有诸多因素,是一种多方位的教育心理过程系统。要想优化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教学对象去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这种流程的构建应遵从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我在教学中,把初中语文课型分为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总结课,每一课型都从上述三个原则出发,围绕“引读”作了动态构建。

1.预习课。洪氏教材的讲读课文前都设计了预习题,我利用这些预习题,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预习课的模式中,要求学生首先阅读预习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逐题检查效果。有的预习题是交代背景的,可借此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的预习题是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思路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路,划分段落;有的预习题为字词练习,学生在阅读中可通过查字典、词典,结合语境来理解。通过第三步逐题检查效果,学生力求解决大部分问题。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第四步小组讨论中解决。这种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功感。

2.教读课。教读课是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型模式。教读的宗旨和目的,是通过教读课文的“教”,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读”相关的文章,从而实现“自能读书”的要求。教读课力求体现三个要素,即旧知识现实化、新知识点训练的操作性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实际应用性。

在教读课中,确定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因为整个教学活动都受教学目标的控制;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读课文,根据读中提示,有意向地引导学生辨疑,给学生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激疑启思;对于重点问题,则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落实目标,方法是以点拨为主;对于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概括出来;复读课文在于进一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检查效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为矫正和调控提供信息。教读课体现出可控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

3.自读课。这种课型主要用于对课本中“自读课文”的学习上。课本中的自读课文有两种,一种侧重“扶读”,扶读是由教读到自读的“桥梁”,教师要给方法,指路子;一种完全由学生自读。教师引导自读,重在“反三”。

通过“读、做、改、比、评”等环节的指导,因文授法,强化读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4.总结课。结课为单元总结,注意体现出四性:巩固性、深化性、多样性、效益性。

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和总结课的关系。预习课中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是为教读课作准备的。教读课重在教以规律,授以方法,举一反三。自读课是引导学生自奋其力,主动探索;通过自读,形成阅读技能的迁移。总结课则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概括、综合、创造的能力。四种课型虽各有其结构特点,但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的动态过程,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可以操作的、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二、选择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在四课型“引读法”教学中,我还注意选择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采用了单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参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是以研究整体为出发点的“综合式”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展开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初中三年,学生在成长阶段,基础知识也不断加深和丰富,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从总体上来说,初一以讲授为主,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电化教学手段。初二以点拨式为主,多组织问题讨论。初三以激疑式为主,多比较综合。这样在内容讲解上由详到略,在教学方法上由扶到放,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诱导性的“引读法”教学过程。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是有着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考虑的。我把初中三年分为三个阶段。初一为第一阶段,这时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发展明显滞后于情感发展,但认知发展又逐渐取代情感发展。我把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称为“情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多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在教师“讲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把被动情感转变为主动情感,并促进认知发展对情感发展的取代。初二为第二阶段,我把学生在初二阶段的学习称为“认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把知、情因素融汇于系统的、逻辑的教育内容之中。我采用“点拨式”的教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并通过情感活动促进认知能力要素在更高层次(抽象思维)上融为一体。初三为第三阶段,这时学生已15岁左右,学生智力潜能便能彻底、完全地变成个体的现实精神财富,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进取精神,“意识到知识对未来生活的意义,希望掌握所选择的职业,对家长、学校和祖国有一种义务感和责任感,意识到成年人的要求,等等。”[1]教学的重点已从逻辑思维培养转为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我把这一阶段称为“能力提高阶段”。采用“激疑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运用工具的能力。

三、五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这样几点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坚持:

引读法范文篇5

首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整体功能,让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器管处于积极状态,眼、耳、口、脑并用。其次,无论整体或部分的“读”都必须目的明确,常读常新,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牎耙练ā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反辣和“会读”两个方面,经过长期有序的“阅读法”操作训拣,打破以往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象的注入式阅读教学,转变成以学生阅读为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启发性阅读教学。

一、“引读法”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各年级都要重视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40分钟里要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仅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一环扣一环的紧张提问是不行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情趣,寓教于乐、融理于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吮吸知识的琼浆。

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广大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清楚、读正确,读出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一句话也就是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从小学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学生朗读课文,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也帮助自己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教师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二、“引读法“的运用。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法”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的诸多教法中的一种。

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

1.教师在课前的情感体验。

(1)发掘教材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去发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发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时,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写景的文章要善于从景物描写入手,发掘景物的内在美,以体会作者倾注的情感。又如记人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善于从人物外表的形象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发掘人物内在的思想、品质、精神,从而体会作者倾注在人物身上的爱憎感情。

(2)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

为了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情感体验和揣摩,把握教材的情感基凋。写文章是感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读文章则是披阅文章辞而后沉浸于文章特有的情感气氛之中。文章的内容不同,基调也不同,或像太阳一样炽热,或像月亮一样恬静……把握好了教材的情感基调,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才能与课文的基调合拍;以情传情。公务员之家

2.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师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对国土,对亲人的爱恋,对侵略者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乐曲《松花江上》,使学生产生低沉悲壮激愤的感情,缩短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距离。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3.公然背叛革命,举起血淋淋的屠刀大肆追捕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踏上了远去法国巴黎的邮轮。这情境的创设为情感引读打下了基础,学生便很自然也较投入地进入了角色。

(1)诵读吟味,放手让学生明理动情。

朗读是把书面的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中来,使他们体会文章中心所在,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引读正是在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教师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引读法范文篇6

一、操作方法的形成

1.两条线索。

一是依据学生学习方法的线索,即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线索;二是依据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线索,即如何导入新课、引导点拨、激发情感等的线索。

2.两条渠道。

一是借鉴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二是将广大教师教学中积累的成功课例和精彩片断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3.五条标准。

为了保证教学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他们又将整理、总结、归纳出的大量的教学方法,逐一地用以下5条标准进行了论证:①教学思想是否端正:②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③是否能体现强化语文训练;④是否有实效;⑤是否便于操作。

在论证中,对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再集思广益,进行修改、补充,力求为广大教师提供出比较合理、可行、有效的操作方法。

二、操作方法的概述

表一:

项目阅读基本功训练的操作方法

识字训练据词定音法、据词释义法、演示释义法、看图

释义法、以形悟义法、游戏识记法、扩词巩固

法等

词语训练直观解词法、描述解词法、随文释义法、同义

换言法、词语归类法、以字组词法、选词填空

法等

句子训练突破重点词语法、上挂下连法、句式比较法、

动作演示法、创设情境法、缩句理解法等

段落训练一点突破法、结构分析法、关系分析法、逐层

分析归纳法、品读法、想象还原法、对照比较

法等

分段训练提取重点段法、整体分割法、部分归并法、分

析结构法、揭示线索法等

概括主要综合段意法、提示问题法、补充内容练习法、

内容的训练六要素练习法、要点归纳法等

归纳中心抓开头法、抓结尾法、抓中心句法、借助课题

思想的训练法、借助重点词语法、逐层深入法等

领会"表达"理解内容渗透法、品评词句法、联系习作法、

的训练变式比较法、谈体会法等

续表一:

项目阅读基本功训练的操作方法

查字典训练填空式训练法、表格式训练法、选择式训练

法、注释式训练法、强化记忆训练法等

朗读训练自由朗读训练法、范读训练法、分角色朗读

训练法、评点朗读训练法、引读训练法、对比

朗读训练法等

默读训练轻声引读法、浏览默读法、品评默读法、提问

默读法、质疑默读法、联想默读法等

复述训练模仿复述法、看图复述法、按提纲复述法、设

问复述法、结构复述法、接续复述法等

背诵训练尝试回忆法、化整为零背诵法、顺思路背诵

法、列提纲背诵法、设问背诵法等

听说训练重复法、评价比较法、边听边记法、用词说话

法、变换句式法、仿说法等

表二:

项目课堂教学艺术的操作技巧

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导入、渲染气氛导入、运用实物导

入、设置悬念导入、创设情景导入等

引导点拨设身体验、借题发挥、联系实际、对比分析、

演示鉴别、明知故问等

渗透思想介绍背影、范读感染、问题探究、暗示渗透、

教育语言描绘、假设推断等

激发情感巧设导语激情、启发想象激情、语言渲染激

情、绘画还原激情、模拟表演激情等

运用插图充当角色、想象补充、还原生活、化静为动、

拼贴图片等

运用教具直观展示、实际操作、直观演示、动作表演、

分角色表演、配乐朗读、音像配合等

处理课后圈画自学、课内渗透、练习引路、讲练结合、

练习读写结合、巩固练习等

板书设计词语式板书、贴图式板书、对比式板书、提纲

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等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济南市的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的操作方法全面具体,便于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运用,有利于改变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的现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操作方法的运用

有了一定的教学操作方法,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是怎样去运用它。再好的方法,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运用得不恰当,也是毫无意义的。对此,济南市在如何运用好这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上,又进一步总结出四条基本要领:

1.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相应的操作方法

根据他们的经验,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操作方法,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的。这就首先要明确教学一篇课文的目标是什么,而明确教学目标,一是要“定位”,即根据本年段、本年级、本组训练项目来思考: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从哪里发展而来的,又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二是要“立标”,即在明确了某一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所处位置之后,即可将这一课例的教学目标确立起来;三是“设点”,即依据所定的“位”,所立的“标”,从课文中寻找、设计训练的点,通过各个训练点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训练要求之一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要求是在前面学生已经练习了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为学生以后能自己独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学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服务的,这样就明确了这一教学要求所处的训练位置,然后再确立起教学这一课的目标,即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连接段意的方法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进行“立标”的一步。在“设点”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服务的训练点,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2.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采用相应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方法,还要受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的制约。同样的一种方法,在这个班,在这篇课文、这段话的教学中是有效的,而在另一个班,在另一篇课文、另一段话的教学中可能是效果不大,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方法。

例如,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就不可采用让学生直接归纳的方法,可以采用几种段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之中,知道哪种段意归纳得完整,也可以采用补充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把不够完整的段意补充完整。而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归纳段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通过抓重点句或把几个句子意思连接起来归纳段意等方法来归纳段意。如果在这个阶段,还采用比较法或补充法,就降低了训练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3.依据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来变换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千变万化,较难驾驭。操作方法灵活得当,适应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则教学效果好。反之,可能会妨碍、压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估计一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操作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操作方法的时候,力求多手准备,以做到左右逢源。

例如,让学生质疑问难,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一是学生不会,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二是提出的问题是比较肤浅的,学生的思考深不进去;三是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比较肤浅的,有的则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等。面对这种种情况,采用一种操作方法显然是不能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就需要教师有多种操作方法和技巧。比如,针对第一种情况,可采用教师参与的方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作样子,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样子提出问题;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师也提出一个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之中,明确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针对第三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对两种不同的问题进行比较,明确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好在哪里,在比较之中,知道哪种问题是有价值的,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多手准备,有多种操作方法,并伴随着学生思维、情感的变化和发展,灵活地运用,这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真正发挥出了操作方法的实际意义。

4.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发展、创新操作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操作方法的好与不好,适用不适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际中证明的,同时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完善的。因此,脱离教学的实际,孤立地采用某种操作方法,或者是机械照搬某种操作方法,或者在教学实践中老是采用某种固定不变的操作方法,没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只能是走向教学的“死胡同”。

引读法范文篇7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年第6期

[2]柳夕浪;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江苏教育;1988年13期;19

[3]李运菊;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11期;16

[4]胡培培;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江苏教育;2007年9期;10

引读法范文篇8

一、高效整合单元课文的群文导读特点

(一)增强课文内容的针对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多数学生表现出课文理解能力欠佳、阅读速度较慢、阅读不主动等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侧重于教学教材内容,并未进行类似文章的补充。在单元课文整体教学中开展群文导读,有助于从相同文章、多个视角,高效调整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显著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达到课文整合、多篇文章导读的教育目的。

(二)提升群文导读的整合性

原有的单篇阅读讲读方式,表现出课文内容单调性,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削弱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降低了教学进度,无法保证学科教学质量。整合单元课文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转变阅读角度,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思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有效融合教学思想,可显著提高自身的阅读主动性,把握课文主旨。

(三)提高学生群文理解能力

多篇课文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可缩短各篇课文的讲解用时,加快课文讲读进程。相比原有的讲读过程,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能力不高,教师无法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存在学生阅读解析不到位、课文思想把握不牢固等阅读学习问题。教师采用单元多篇课文整合群读的教学方法,显著弥补了原有教学工作的不足,以学生阅读为出发点,积极开展阅读引导工作,能切实提升群文引读质量。

二、高效整合单元课文的群文导读方法

(一)制订阅读预习方案

1.单元预习教学的群文引导思路

设定预习方案,是高效进行阅读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阅读指导教师可针对单元讲解课文,设定预习方案,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以此准确把握整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在课文预习期间,梳理阅读技巧,形成阅读要领。比如,在阅读完成前期,教师以单元课文特点为视角,让学生通读单元各篇文章,写出单元文章的共同点,找出各篇文章的不同点;在阅读期间,写出课文中的陌生词汇,整理课文阅读的难点。此种预习方案可显著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单元课文的能力,使学生在单元学习前,明确单元各篇课文的学习要点。在学生预习完成时,将预习结果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结合每个学生对单元文章的理解情况、生字的认知情况调整教案,以此缩短单元教学用时,保障单元群文引读教学效果。

2.单元预习教学的教学实例

以统编三年级为例进行单元多篇文章的群文引读教学实践。教师在前期进行预习教案设计时,应把握单元中各篇文章的语文要素,合理进行课文讲解编排。语文要素包括生词、引读方法、阅读策略等。每个单元含有多个知识点,教师可采取难度叠加方式,梳理各篇课文的重要内容,以此保证群文引读质量和所用单元课文讲解用时合理。(1)在含有《赵州桥》的单元中,教师让学生对比《赵州桥》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两篇课文均采取了“总—分”的叙事方式,教师让学生写出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3)学生在阅读后会概括出各段落内容,并说出两篇课文的首段有全文总述的特点。对此,教师结合学生群文对比答案的正确性,设定“总—分”结构的讲解时间。如果多数学生能够说出“总—分”文章结构特点,在讲解此种行文方式时,可适当控制讲解用时,提升群文引读效率。(4)教师让学生总结两篇课文首段内容的句式特点。课文中使用了“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排比写作,以此丰富课文内容。比如,《纸的发明》课文中使用此种排比句式,呈现了造纸的动态流程。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排比内容的提炼,进行流程书写,感受排比句式的写作特点,达到群文引读的目的。

(二)完善教案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自主梳理群文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融合先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在课前,教师掌握学生对单元课文的理解状态后,梳理单元各篇文章的阅读指导重点,包括重点情节、精彩段落等。完整规划课程单元引读教案后,进行教学资源的延伸,如作者资料、同类文章等,形成不具约束力的教案内容,拓展教案设计的内容。借助多种形式,强化课文引读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群文阅读技能。比如,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教师可添加作者生平、诗歌寓意、相关的其他诗歌作品等,进行多篇诗歌的对比赏析,促使学生感受诗歌内容,领会各篇诗歌的情感思想。在对比赏析完成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深入解读诗歌含义。在延伸知识、阅读技巧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诗歌群文赏读的主动性,保证诗歌教学质量,切实强化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2.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教学设计期间,单元多篇课文的引读教学应把握引读层次,划分阅读指导难度,形成精准群文设计方案,显著强化学生群文理解能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教师可进行三级难度设计:(1)基础课文理解;(2)重点段落赏析;(3)精彩段落背诵。①教师在进行课文引读时,可采取“默读”形式,让学生通读单元内的各篇文章。②教师可设计引读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理解单元各篇课文内容。比如,《掌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给出“掌”字的解读,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综合给出解读。阅读单元内其他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找出中心词汇进行解读。③在文字解读时,学生将“掌”字划分成“尚”“手”两个字,说明“掌”代表高尚行为,对应单元主题内容,诠释了“美好品质”的含义。④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单元内各篇文章的“美好品质”,塑造学生优异品质。教师借助单元课文的整体引读过程,逐步塑造学生品质,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顺应单元群文引读的教学需求。

(三)进行关联内容的整合阅读

1.整合单元关联内容的群文引读思想

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会面临多种阅读问题,如无法把握文章中心内容、对各篇文章有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在进行单元多篇文章的群文引读时,应找出各篇文章的相同点,让学生形成阅读积累意识,使其自主形成阅读认识,提高学生自主赏读的综合素养。比如,教师在进行单元文章引读时,可采取小组交流形式,让学生说出单元各篇文章的共同写作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采取板书设计时,记录学生所述的写作共同点;结合共同点,教师进行相同内容的合并处理,逐一进行课文结构、课文脉络的延伸,引入相同课文,进行扩展教学。借助“交流—整理—化简—延展”的群文引读思路,逐步强化学生课文自读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课文赏读素养。

2.整合单元关联内容的群文引读实例

在单元群文引读时,语文指导教师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形成课文学习支架,加强学生阅读指导。比如,《纸的发明》课文中,学生对各种纸特点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可使用图表形式,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1)龟甲、兽骨等,具有纸质笨重、携带不便利的特点;(2)绢帛,具有携带便利、成本较高的特点;(3)麻纸,具有纸张的粗糙性、书写的困难性等特点;(4)蔡伦纸,具有原料易得、纸张规模生产、成本较低、携带便捷等优势。经过图表对比,学生可准确理解课文内容。针对同单元其他课文的难懂段落,教师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思维引导,以此达到单元群文引读效果,降低单元课文的赏读难度,带给学生优质的内容梳理技巧。比如,在相同单元中的《赵州桥》课文中,学生标记了多个陌生词汇,包括“智”“慧”“县”“史”等。在课文目标中,要求学生抄写第三段内容,体会“赵州桥”的美感。课文内容旨在树立学生对中国遗产建筑的保护意识,通过《纸的发明》引导学生认纸文化,具有相同的课文功能。在单元群文引读中,教师可侧重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的美、“造纸术”的智慧、“名扬中外画作”的艺术,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在课文讲解期间,教师可进行课文关联内容的补充,如桥梁图片、各类纸的画作等,以此增强学生对单元课文内容的赏读能力。在完成单元多篇文章引读后,教师进行传统文化讲解,从《清明》诗歌延伸各类节日,积极补充课文关联内容,强化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识。在完成节日讲解时,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从“清明”的节日、“造纸术”的发明、“赵州桥”的建筑、“画作”的创作等视角进行传统文化串联,以此塑造学生优质的文化认同思想,发挥单元群文引读功能。

(四)重点内容的对比阅读

1.群读方法

对比阅读方法较为关键,教师可结合班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实况,选择有效的对比阅读方法,增强学生阅读赏析能力。比如,重点段落对比阅读、重点词汇对比赏析,以此巩固学生所学内容,使其领会词句、内容的写作方法,形成优质的阅读技能,积极解决阅读问题。对比阅读教学可采取小组交流形式,对比作者写作手法,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教师给予评判与总结,促进学生深层次领会文章内容。

2.对比阅读实例分析

以《望天门山》《望洞庭》为例,进行单元内的对比阅读赏析。单元群读对比阅读问题一:“两首诗作者遥望的角度”。《望天门山》诗文中有“孤帆”内容,表示作者乘坐小船“遥望”天门山,与天门山逐渐靠近,是一种由远及近的遥望视角。《望洞庭》诗文中含有多个角度的“遥望”:近处望洞庭有水月、湖平等景象;遥望洞庭有山水景观,是一种由近及远的遥望视角。通过作者遥望角度的对比可知:文章书写可按照一定的视野角度,展现描述内容的层次性,增加内容阅读的清晰性。教师可给出学生一幅图画,远景有飞鸟、夕阳,中景是海浪、帆船,近景为花草、柳树,让学生分别选择一种遥望视角,完成写作练习,以此强化学生对两篇诗文的理解能力。对比阅读问题二:“两首诗的主题内容”。《望天门山》诗文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与江水对峙的江河景色,表达作者对天门山江河景观的赞叹。《望洞庭》是使用轻快的描述方式,有效描绘出洞庭秋月图,表达作者对洞庭湖景观的赞扬情怀。此问题属于诗文相同点的对比阅读,两首诗均是对景色的赞美。对比阅读问题三:教师可让学生从诗文中找出作者表达景色喜爱的特殊字。《望天门山》的特殊字有“断”“楚”“孤”,三个字的使用突出了天门山江河景观的壮阔。《望洞庭湖》的特殊字“和”“磨”“翠”“螺”,侧重表达洞庭湖的美感。对比阅读特殊字的赏析方式,可增强学生对诗文词句的理解能力,使其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对比阅读问题四:教师从两首诗中各选出一句话,让学生进行对比赏析;《望天门山》选出“两岸青山”的诗句,《望洞庭湖》选出“湖光秋月”的诗句。学生对诗句进行重点翻译,感受两首诗写作方法的异同。相同点:均是描述景观的诗句;不同点:《望天门山》的取景为“两岸”“青山”“孤帆”,《望洞庭湖》的取景为“湖光”“秋月”“谭面”,取景的差异性奠定了诗文情怀的差别。经对比阅读发现:对比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诗文内容对比、写作内容对比、特殊字用法对比,感受不同字词的用法,提升学生多篇诗文的赏读能力,提高学生单元诗文的整体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对各篇诗文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

(五)整书阅读法

1.整书阅读的群读思想

整书阅读是选择篇幅较长的书籍,由同一作者书写多篇文章。整书阅读方法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大篇幅内容的理解能力,使其形成持续阅读、深入阅读的思想。比如,教师可选择名著书籍、名家作品,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一般情况下,较大篇幅的书籍含有多个篇目,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相当于阅读多篇文章。整本书中各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补充教材内容,形成课内外知识链接体系。

2.整本书阅读教学实例

引读法范文篇9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公务员之家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年第6期

[2]柳夕浪;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江苏教育;1988年13期;19

引读法范文篇10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课文提供的知识和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新课

1.师:四肢短短,身体扁平;

墙上爬行,专吃蚊蝇;

尾巴易断,断了再生。

2.学生猜出后出示“壁虎”图。师: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评:根据小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编成谜语,唤起学生头脑中小壁虎的表象。“壁虎”一词用谜语引出,可以避免生硬地介绍有关知识,然后由壁虎自然引出课题。教学环节的衔接流畅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3.看看壁虎的外形,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评:教会学生由题目提出问题,既训练思维,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第1遍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读准确,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几个自然段。

2.第2遍读课文,指名7个学生,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音读准,尽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后老师正音。

3.第3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师:我们读了3遍课文,每遍的要求一样吗?

【评: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此处设计的三读课文,各有要求,而且逐步提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的指导。】

三、深入学习,读议课文

1.出示图一:大家先看一看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思考:要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得从哪几个自然段找答案。

(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学生选第1、第2自然段,各自轻声读。出示活动投影片《小壁虎挣断尾巴》。

读后判断: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①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

②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住后,自己挣断的。(√)

(2)假如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出现什么情况?从壁虎挣断尾巴,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评:一年级的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大都是说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通过投影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明白,小壁虎的尾巴是挣断的。并在此基础上讲清了壁虎的尾巴,有保护自己生命的作用。】

2.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老师读的语气,体会小壁虎当时的心情,说说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

(2)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评:让学生听听,说说,练练,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认真读书。】

3.看图,听第3至第5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1)思考: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

附图{图}

(2)用“先……然后……最后……”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评:结合看图听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并使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4.读议第3至第5自然段。

学习第3自然段。

(1)用引读法让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和叙述顺序。

教师引读:小壁虎爬到哪?→看见谁?→他怎么说?→对方怎么回答?

(2)学生比较下面的句子和标点。

┌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姐姐,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引导学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吗”等词语,及询问的语气,说明小壁虎十分有礼貌。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引导学生体会加上“啊”“呢”这些语气词,可以表现小鱼是友好拒绝,和因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而为难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

【评:通过2组对话的比较和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带着情感去朗读,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

(4)演示活动投影片,理解“摇着”、“拨水”并让学生做动作演示。

(5)小结:课文第3段先写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再写小壁虎怎么说,最后写小鱼怎么答。这样就写清了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

【评:教“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这一段,采用“扶”的办法,初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半扶半放,教学第4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说说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体会到第4段与第3段写法相似,只是地点变了,借尾巴的对象变了。

(2)指名学生用手势做“甩”的动作。

(3)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老黄牛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4)师生分角色朗读。

以放为主,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

(1)学生自学本段,想一想1、2两句写什么?3、4两句写什么?

(2)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本段,让学生找出说明燕子尾巴作用的词语。(摆、掌握方向)

(3)让学生做手势,帮助理解“摆”,“掌握方向”的意思。

【评:对于叙述顺序相似的3、4、5自然段,教师采用教—扶—放的方法指导,不仅使教学环节避免了重复,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与能力。】

总结3、4、5自然段。

让学生把3、4、5自然段连起来朗读,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说说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没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5.让学生把手当作动物的“尾巴”,演示辨析“摇”、“甩”、“摆”三个动词,体会几个词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

【评: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词语,有很强的直观性,把这几个重点词放在一起,学生自己演示,自己感受,再一次加以领会,效果很好。】

6.读议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一组反义词,说说小壁虎心情起先怎么样,后来怎么样。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从“难过”到“高兴”的心情。

【评:通过抓一组反义词,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全概括了,教学环节简洁,又抓住了关键。】

(3)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谁来扮演小壁虎把借尾巴的经过告诉妈妈,想一想该怎样说?

【评:这样等于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告诉”一词的意思。】

四、小结全文,课堂练习

1.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2.填空练习。

(1)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2)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

(3)(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4)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还能(长出来)。

【评:总结课文,既要归纳课文,又要进行语言训练。】

五、知识延伸,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1.阅读短文《有趣的尾巴》了解文中提到的松鼠、啄木鸟、猴子、响尾蛇等动物尾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