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1:05:52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1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1.从文章本意出发选取景物

散文写作和小说、戏剧诗歌不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适当的、动人的景物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因此散文写作的景物选取并不是随意的,比如,在抒发对自然的喜爱或者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不能随便使用高楼大厦,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将两者形成有机的联系是除外的。本文的探讨基于一般的写作思路。选取的景物必须符合上述目的,帮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诸多的想象和联想。

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抓住父亲过月台时周围的天色、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了一种悲伤和感动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到那个火车站月台,仿佛读者已经变成了这个事情的另一

个旁观者。这种景物的选取是成功的,对主题的表达有较好的

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多样

散文写作中对于景物描写经常有多种手法,比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将零散的景物汇聚成一幅画,成功创设画面。如《春》那篇文章中,作者连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天里百花争艳、万花竞放的美景组成了一幅春景图,有动有静,让人读来有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写作手法在散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

当然并不是单纯地用某一种手法,多种手法的有机结合会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景物描写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真实的情感基础上运用手法无疑是锦上添花之笔。如,《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优美的语句中有动有静、将月光下荷塘中的景色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其间穿插了各种修辞手法,月光和荷叶以及荷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选择适当的位置

景物描写并不是随意地放在散文的任一部分,它必须和文章的整体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来说,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比如,在文章的开头通过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打下一个总体的环境基调,又如,在结尾结合文章的写作顺序,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赏心悦目之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散文写作内容结合景物描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一直是散文写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能力的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也是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对景物的适当描写是散文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方乐.在生活的“矛盾”中把握美的真谛:《散步》一文对散文写作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83-84.

[2]陈妲.初中语文课堂: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以初中语文教材《山中访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46-147.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2

“借景抒情”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初中语文中有不少运用这一写法的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羚羊木雕》等,可以为学生们在完成此类作文时有所借鉴。但许多学生对此类作文仍深感头痛,常存在“狗咬乌龟――无从下手”,或“纯写景”以致犯“情”“景”脱离的通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类记叙文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方法呢?

一、动笔之前应先弄清这类文章的艺术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以便学以致用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触景生情,即由眼前的景物触发感情产生联想。如课文《听潮》就是由对潮水绘声绘色的描写,抒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感情。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这一类文章的题目有“”、“夏至”、“秋思”、“秋天的田野、”“正是好风景”、“正是时”、“乡间的小路”等。另一类是情景交融,文章处处写景,却又句句渗透着无限的感情,景因情美,情由景生。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借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深情。这一类作文训练的题目有“校园春色”、“校园的早晨”、“乡间的黄昏”、“秋天的田野”等。由此可见,“借景抒情”是写作此类记叙文过程中必定运用的写法之一,用好“借景抒情”的方法有助于作文获得成功。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自己周围熟悉的景物写起

生活当中,随手可取的材料比比皆是,大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小至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只有多观察、细观察,才能有所感悟。熟悉的景物,如校园景物、田野景色,写作之前可以先实地观察后再构思动笔,这样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熟悉的景物写起,既能培养观察习惯,又能树立写作的信心。

三、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进行细致而有重点的描绘

自然景物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要抓住景物特点,可充分利用人体的眼、耳、手等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进行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动、静、色、味、形等特点来描绘。如《春》一文描绘“春风图”时,从触觉、嗅觉、听觉等几个角度抓住了春风的“温暖”、“柔和”、“清新”的特点进行描写,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借以抒发内心的真切感受

如《春》一文中描写花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其中就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竞相开放、五彩缤纷的花儿写活了,栩栩如生,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又如《济南的冬天》中的第二段:“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睡吧,这儿准保暖和。’”其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济南比作“小摇篮”,将周围的小山比拟成温存体贴的“看护者”,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渗透其中,溢于言表。

五、描写景物要服从文章的主题,要浸润作者的情感,寄情于景

借景抒情,就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自己的感情。作者描绘的景物,不仅是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眼中之景,更是经自己心灵体味过的情中之景。如果所写的景物已带上了感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已完成了抒情的任务,这就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的写景散文,都能做到这一点。

例如《春》一文对小草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笔下的春草之所以如此逗人喜爱,是因为作者对春草充满了喜爱之情,这已不仅是大地上的小草了,它成了作者心目中美好的艺术形象;同时,作者已将这种深挚美好的感情巧妙地融入了描绘春草的字里行间,使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六、抒情要真挚自然

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在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3

关键词:观察 描写 写作

日常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总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虽然也会有一些优秀的文章,但多半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结构混乱,语言枯燥乏味,表现力不强。再看入选课本的名篇佳作,对比当中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们的文章注重生动细腻的描写。写自然环境,生动形象;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细致传神。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最近学习的美文《三颗枸杞豆》就运用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写自然环境,生动细腻;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细致传神。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

(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课文写小山沟:“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形象地表现了这里是“我”的乐园,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

“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大花蝴蝶飘飘荡荡落在一朵蒲公英上”既写出大花蝴蝶飞的状态,又写出“我”的贪玩。

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等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感染力、表现力。

人物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致传神。

“那人慢慢地站起来,手里拄着一根桦木削成的棍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细致描写了三叔的动作、外貌,突出了瘦弱、有病这一特征。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通过对神态的细腻描写,从中我们体会到仔细观察后有所发现的兴奋。

“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颓唐〔颓唐(tuí tánɡ)精神萎靡〕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从三叔的语言描写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总结出的自己一生的教训和悔恨:遇难而退,一事无成。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三叔和“我”关于太阳的对话意味深长,告诉我们要真正做到捉住时间、捉住生命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但只要我们捉住了时间,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因此,我们想让自己的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立体感强,充满诗情画意,语言生动流畅、表现力强,就离不开对自然环境、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做细致的观察,生动细腻的描写。

参考文献:

[1]《文章写作原理》,管金麟,河南大学出版社。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4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可见,人物的活动与环境关系密切。景物描写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是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尤其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的一切行动离不开的自然是环境。景物描写正是为了说明人物活动的环境,揭示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如《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景时我们要根据选取的角度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还要运用排比、比拟、顶真等多种修辞,从嗅觉、听觉、视觉上去描摹,从景物的静态、动态上去摹写,等等。如何从写作谋篇布局上安排自然景物描写,同学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并尝试。

一、片断式的结构,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

全景式就是从全方位、从整体的角度去进行描写。如《祖国山川颂》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作者不受时间、空间和思维的限制,对祖国山河的美好一一地加以描写,给人以鼓舞与自豪感。铺陈就是诗经中的“赋”,是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复的多种手法的描写。如《祖国山川颂》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对家乡门前的小溪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还有在对四季、晨昏、扬子江和黄果树瀑布等等景物进行多侧面的描述中,我们领略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全景式的描写与铺陈使得作者对祖国山川的歌颂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

二、抓住自然景物特征,描绘出传神的艺术画面

景物的特征就是指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这一景物所独有的。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或许我们并不需浓墨重彩,只要寥寥几笔,也能神情毕肖。

如《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有何特征呢?!怎样有别于热那佐瓦沃拉的四季呢?作者巧妙地将它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捕捉它们与肖邦音乐的契合点。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夏天……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那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此情此景更能让人对肖邦心系祖国那深沉的郁闷有着更深的理解。

三、有序写景,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散文在高考优秀作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那么又如何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高分呢?在此哲理散文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借助于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在具体意象之中生发出哲理,寓理于形象之中。

……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活泼,像泉水,从 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

《鸟啼》通过对象征死亡的鸟尸与象征新生命的鸟啼进行反复交叉的描写,使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鸟啼声由弱渐强,呼唤着春天,表现了生命本身的张力,表达了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在《西地平线上》,高建群描绘了三次落日的独特韵味,第一次细致而生动地刻画西定高原群山之巅的落日是如何依依不舍地沉入山坳;第二次从罗布泊的压抑气息、人文精神上烘托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第三次重点描写了火烧云之壮美。但这三次都聚焦在落日的雄伟,从而生动地印证了“世间有大美”这一主旨。

四、营造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永远的蝴蝶》第一句话“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就营造了愁郁的氛围,暗示了后来的不幸。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5

一般来说,描写包含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一、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展现人物风采。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写人物的这些特征,常常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人物生活经历及其生活状态的认识,并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因此,在写人记叙文中,适当的外貌描写是十分必要的。外貌描写,内容甚多。写作时,我们必须根据作文的内容、写作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某一方面来描写,以此来凸显人物特征。好的外貌描写着墨不必过多,有时只要一两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外貌描写时最忌两点:一是没有特征,概念化、脸谱化。二是语言贫乏,陈词滥调。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善于区别,抓住特征,写出不同点。有时候还可以通过前后照应写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总之,外貌可以通过其特征作直观的描写,也可以间接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来写;既可以用粗线条作轮廓勾画,也可以浓墨重彩地进行细致描绘;既可以作静态描写,也可以作动态描写。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从描写对象的实际出发,用一种自然、真切、绘形绘色的描写突出其形象。

2.动作描写,透视人物思想感情。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这种方法对刻画人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黑格尔强调:“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描写人物动作,离不开动词,我们要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时善于精选。如表示“看”这一动作,就有远眺、近察、俯瞰、顾后、窥探、端详、瞻仰、参观、瞥见、浏览、观察、注视、盯住、瞄准……细细体会,每个词语都有不同的用处。刻画人物动作时,特别是刻画细腻动作和无声动作时,要注意精选动词,力求描写得准确。此外,在动词前后可以加上适当的限制和修饰性词语,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描绘出来。如“跳”这一动作,前后所加的修饰词语不同,所描绘的形象就有所区别。“他一咬牙,猛地跳了下去”和“他摆动两手像一阵急风似的往前一跳……”,同样是写跳,但二者的表达效果却显然不同。

3.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语言描写应努力做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把握人物的语言也就把握住了人物的思想和个性。语言描写一般可以采取独白和对话两种方式。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交谈,它是语言描写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手法。语言描写既可以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特征,又可以借人物的语言来说明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间接地描写其他的人、事、景物。

4.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思想活动的描写,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写清心理活动,要注意前有伏笔铺垫,后有交代呼应。二是成功的心理描写,一定要把心理过程描写出来,可以相对集中一些,但不能与叙事相脱离,而且多数情况下,总是伴随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三是心理描写不能模式化,而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进行。四是要对所要写的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让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和特定环境,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的方法一般有:(1)内心独白法,即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的方法。人物感情比较激动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心理表白方式,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内心独白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另外,内心独白毕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特殊方法,要写好人物,还要配合语言、行动等描法。(2)作者描述法,即对人物心理作客观的描绘的方法。一般是用第三人称来描述人物的心理。这是一种动态的写法,即描写人物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情。(3)间接写心法,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或特定景物,间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

好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描绘出独具特色的景物。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形象。主观描写是指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作“寄情于景”。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四是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六是深化作品主题。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来进行环境描写,从而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6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着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总理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打下基础。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7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着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总理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

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打下基础。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8

一、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背景。比如《芦花荡》一文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段景物描写揭示了当时芦花荡正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以及严密的监事和封锁中。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着力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如,《孤独之旅》一文中,“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作者以遒劲的笔力,绘声绘色的描写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天地一片黑暗的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主人公置身于恶劣的环境之中,成为促使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契机。杜小康就是在这种孤独恶劣的环境中逐渐长大成熟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如,《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对天气酷热的极力描写与渲染,为下文杨志丢失生辰纲埋下了伏笔。

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诗人感悟,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写景往往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记叙文中的环境描是“情景交融”的环境,它融入了人物的情感。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物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故乡》一文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段文字作者从严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野等着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故乡的荒凉凋敝的气氛,烘托出“我”寂寞、沉重、无限痛苦悲凉的心情。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也有两段经典的自然环境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前一段环境描写,运用了柔和和富有希望的形容词,“平静”“绿色”,写出了大海景色的平静和美好,借此衬托出我们终于完成了梦想已久的凡尔赛之行的愉快和喜悦;后者则通过“紫色”“阴影”“钻”等词语写出了大海的昏暗,衬托出我们遇到贫穷的于勒叔叔,明白了我们从前建立在他的经济援助基础上的种种计划都成为泡影之后的沮丧与失望的心情。

四、预示人物命运

在叙事类的文体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环境描写,可以丰赡人物内涵,预示人物命运。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时,“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的主人公即将在这阴冷的自然环境中最后出场,也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五、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9

关键词:语文;环境;作用

一、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环境的描写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详细理解这些环境用法,不但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能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水平。

(一)交代背景,为人物出场作好铺垫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通过生动的环境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埋下伏笔,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便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开头处先介绍了鲁镇酒店的基本格局,接着又交代了喝酒的两类人物,即在柜台前站着喝酒的短衣顾主和屋里慢慢地坐着喝酒的长衣衫顾主。这样的环境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正式出场作了铺垫。

(二)渲染氛围,为人物活动创设环境

事件的发展并不是单一性,直线性,一定会有其客观存在的环境决定着事件的发展,事件的人物特性。相对于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而言,文学作品属于一种静态语言艺术,不能直观的创设出动态的环境氛围来渲染读者,只能通过对场景的文字描绘,将有关的声响,色彩,情境都用文字记录,比拟,使读者可以想象出作品中所描述的环境,通过读者的想象力来演绎动态的事件产生,从而为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埋下伏笔。

(三)展示形象,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平台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然存在着大量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述,作者之所以来描述强调这些环境,主要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存在合理性,人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立体感,让读者阅读时更能建立事件动态线。

二、引导学生在习作练习中巧用环境描写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对作文的写作都抱有抵触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为应付式。实际上,是因为学生觉得无话可写,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拓展迁移的能力,就能引导学生借鉴前人通过描写的环境来塑造人物,通过描绘景物来营造意境,抒感的写作方法,就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升,写作内容更加丰富。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多看,多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多看就是善于观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生活中无论景物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才能确保文章更加真实、生动。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确定好写作情感线索的前提下,按照主题要求去选择相应环境描写,这样在写景的字里行间便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做到寄情于景。不掺加任何感情的景物仅是美丽苍白的“躯壳”,无法真正地感染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描写时必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使读者嚣雾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美的享受。此外,教师也应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只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避免学生走人“情不 够,景来景来凑”的误区。特别是在记叙文当中的写人记事上,作者之所以使用环境描写,是为后文烘托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在进行这一类的环境描写时,必须三思而后行,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景上添花”的效果。

(三)赏大师手笔,掌握环境描写写作方法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篇10

一、写景要有顺序

景物描写,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作者或叙述者直接描写景物。另一种是从作品里的某个人物的观察中写出景物。前一种情况,由于作者(或叙述者)是全知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观察点比较灵活,既可以从俯视角度,鸟瞰全景;也可以平视、仰视,从不同角度写景物的各个细部。后一种情况,由于观察者是作品里的一个人物,他们的视角和视界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只能描写他视界中出现的景物,而景物描写必须符合他的观察和体验。只有这样读者才会感到真实。

二、写景要有选择

景物千差万别,各有特点,要准确描写景物,必须抓住其特点,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逼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写景时应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性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如老舍写的《在烈日与暴风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一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一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一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对暴风雨将来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简略作了处理。这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其文字准确而精炼。

三、写景要有情致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将主动情感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渗透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在写景时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它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如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文中,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象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力。”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相映,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四、写景要简要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