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18 04:30:17

课改体会

课改体会篇1

中滩中心小学 高丽蓉

作为一名课改的一线老师,屡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改变了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新型,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性的变革。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培养。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性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要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今天的研讨和中心小学屡次组织的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的普遍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课改体会篇2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课改体会篇3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不认真研究课标。(2)不备学生,(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4)不重视教学设计。(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自由是灵魂的氧气,思想是行为的种子。只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过来,才能够真正的身体力行课改过程。经过多次的培训,以及一年多来的身体力行,我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下定决心一定按着当前国家队课改的要求,利用现在课改先锋的既定模式摸索前行,做课改的先行者、体验者,不惜做殉道者。经过新课程改革培训,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对学案、教材有了重新认识。教材、学案仅是知识的范例,过程与方法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才是生活的重中之重。

二、人生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的职业生涯就是指引孩子方向,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自己。改革就是让你做你不愿做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突破就是做你不敢做的事情。我们之所以固步自封,原因就是我们明明知道好些事情是好事,但我们不愿做,不敢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领导听不进众家之言的环境下,好多人都明哲保身,持观望态度。而如果我们仅仅一味的强调知识、强调升学,在当前知识爆炸时代,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能有多少人按着老师、父母、自己的既定目标发展呢?我们国人的学习功利性又太强,学习不为名就为利,真正为了兴趣、爱好、综合素质提高的能有几人?再加上新的(第二轮)知识无用论在社会的蔓延,学生厌书、厌学、厌世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我常常想,我们教出来那么多大学生,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合格的正常劳动者,我们到底干的是积德还是缺德的事呢?所以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拥有学习的欲望,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得到什么,才能适应环境,从而生活的更好。当前我国新一轮的课改为教师、学生指引了一条适应环境的光明大道。让我们培养学生的人格,成就他们的人生。

三、群策群力是创造性的强大动力。没有两个人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同一世界,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创造性的产生蕴含在活动和决策之中。通过课程改革培训小组体验活动及四新(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生、新课堂)展示,我对原来的同事以及自己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活动中,一直以来感觉除了专业知识,平时没有什么特长的同事们都展现了一个新的自己。短短的时间内,不仅展现了他们全新的才艺,更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无限的创造性。

课改体会篇4

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它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的、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现如今高考题型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课改势在必行!

一、抛旧识,获新生

观念转变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仍有少数老师对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足,教育观念陈旧,在教学教研和评价工作中,常常走回头路。特别是某些老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思想较为严重,而老师的教学效果也要看成绩,这使得他们思想上一时难以转变。这些都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特别是通过学习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和教学研究方式,也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二、换角色,变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起码要做到两点:首先,变权威者为组织者。教师担负着学习、探索的重任,不再有“经验”可谈。教学工作的工作特点和职业要求,决定了教师在课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课改的需要和学科特点,积极参加各种集中学习、教材培训、集体备课,召开教学研讨会,共同探究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为广大教师展示才华、相互学习,提供机会,构建平台。其次,变指导者为参与者。新课改中,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抓教研,促课改

教学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在高效课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搞好教研是上好课改课的基础,组内认真研讨,达成共识课案,设置探究问题,搜索资料,归纳总结。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把新课改的模式应用得如鱼得水。

四、重实践,敢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好的理论也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教育教学改革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分层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讨论的时候,让A层的学生给B层和C层的学生做讲解和引导,三层学生共同进步。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能力较差,这样能划分A层的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少,讲解能力也比较差,对B、C层的同学辅导不是很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疑难问题就还需要老师在学生讨论过后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补充,捅破那层窗户纸,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理论要应用于实际,结合我们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新课改的基本模式之上,大胆创新,勇于打破常规,开创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课改套路。

五、结合生物学科谈谈课改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大部分课程还是非常适合用新课改的模式上课的,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这样基本上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了解得八九不离十,在课上,针对探究案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好学生把其中一些问题基本也能讲解得差不多,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做一些相应的总结和补充,疑难问题简单提点一下,这一堂课也就差不多了。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不枯燥,课前搜集资料和预习教材的过程还能让学生记住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和生物学科的边缘常识,这对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有些课程较为抽象,比较难,学生课前预习很难弄懂,这样的课我们认为其实不太适合新课改的模式,或者说要把新课改的课堂模式稍加修改,学生才能真正把这堂课学明白。这就需要老师把握课堂节奏和时间分配的比例,适当地增加教师讲解的时间,不然学生是很难把疑难问题全部掌握的。

六、课改的经验和教训

课改体会篇5

关键词 明确目标 改变方法 培养兴趣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看法和体会。

一、明确英语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日益明显,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增强世界意识。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咨询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作用。而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才能向高级发展,否则,只能是封闭、落后。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促进英语课改呢?我主要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的。

(一)给自己定好位,重新塑造新形象

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堂上让学生去欣赏,去讨论,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让学生感觉要求学生预习自己也预习了。并把预习后的成果展示给学生。课堂上老师更多是指引者,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让学生乐意上你的课。感觉上课是一种享受。

(二) 把学生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自知学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滔滔不觉的讲,学生默默无闻的听,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形式。而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现在,在我的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预习把自己理解的展示给大家,而不会的,不懂的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交流或讨论,或者我给予点拨大家一起解决。我坚信了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错。通过课堂去思考、去研究、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要活化教材,学以致用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既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从而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及时地、科学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的内容知识变成真实的情景去说、讲、演、唱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同时,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把教材的知识系统化,进行整体教学。如可以把一个单元有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教,如:我在上初二课本Unit16时,把Lesson61和Lesson63这两课有关“问路(Asking the way)”的知识内容放在一起教,结果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四)优化英语对比教学方法和创新游戏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旨在增强印象的方法。英语词汇中有同类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以及发音相似和(或)拼法相似的单词等,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张冠李戴。这些词汇在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提高记忆效果和记忆效率。

(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一方面,英语分层次教学必须因材施教。由于英语学科的特点,同班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原因,班级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方面显示其极大的优越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自愿学习英语,提高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分层次教学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学生有心理个别差异,而其中的一个方面是能力的个别差异。人们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为能力的个别差异。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要有兴趣,学英语更是如此。著名教育学家埃与斯利曾经说过:“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只有保持学习兴趣,才能加速掌握为交际目的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确,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尽快将学生带进英语之门,并取得较大的收获,历来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门槛”。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这样,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心理学家认为,设疑容易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可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学习上来,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会尽我所能,牢牢把握和抓住的,为初中英语教学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课改体会篇6

课改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定位,在自身智慧的发展、人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再塑,方能跟紧课改的步伐,不被 “淘汰出局”。正因为如此,笔者深深地庆幸自己能成为课改的一线教师,能在课改之路上得到提升,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1 转变思想、丰富自己

课改最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三个转变:变重教为重学,变复制为创新,变灌输为启发,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和学生陈旧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使课堂学习由知识生成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大幅提高教学成绩,从而打造精彩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这才是课改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在课改中要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在课堂上笔者努力把自己由一个教者变为一个学者、合作者、参与者。以前的教学里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教学;或者教师设计精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启发学生来做答,而新课程的课堂则是要老师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桌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因此在新的理念下,笔者学会了合作,和学生一同建构合作的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和他们一起动手操作,一起动口议论、互相启迪、激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引领出标新立异的论点。

在课改的路上笔者也学会了理解和宽容。鲁迅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因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他个人的特点,或者聪明或者不聪明,或者文静、或者调皮,或者有一技之长或都没有,但他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同样有着进取心,渴望着进步和成功,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他们的角色出发,进行比较客观的审视。看看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有道理,想想你若处于他们的角色位置,是不是也会有相近的想法、做法,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判断来“框套”学生。当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时,笔者会耐心的等待,适时地给予点拔和帮助,使他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让他带着难堪与失落坐下,而是耐心地引导他,辅助他把话说完整,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冷漠失望,多一分信心,多一分亲切。就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同时,笔者抓住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积极向一些优秀教师学习,回到学校融合自己的想法,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去。然后反思在教学中的得与失再进行改进。经过反复的学习――反思――行动――改进,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教起来不再那么累,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 合理分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断变化。国家不需要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1前提要做好小组分工

笔者经过认真的研究设计,把班级进行分组,每6人为一组,要求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2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始终被好学生的“垄断”,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如,教学统计时,笔者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选择内容必须有合作的价值

课改体会篇7

一、旧教材强调的是最终结论

旧教材虽然也讲了实验过程,但是忽略了方法,而新教材则有意识地强化了有关科学方法方面的内容,注重了知识原理的产生过程。旧教材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更像是教学辅导材料,在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可以说只要学生愿意,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课本当中找到答案。新教材注重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说它不完全是知识类的教育,还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这是与旧教材最明显的区别,这样的目标确定,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在整体设计上的差异

新教材更像是一个问题库,“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旁栏思考”“实验”“技能训练”“思考与讨论”“练习”“自我检测”,甚至包括正文(例如,新教材第11页,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一小节,问题独成一段),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问题扣问题,形成问题串。学生一旦有问题,老师的反应要么是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要么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互联网、别的资料等,不是指课本),课本是不提供答案的。而在旧教材中,只要学生愿意就可以在课本中寻找到答案。

三、由封闭的小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大课堂

新教材安排了3个必修模块,3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四、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的尝试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仅仅是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却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再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不能让层析液浸没滤液细线,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影响实验结果;“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解离后必须经过漂洗,否则盐酸同染色剂反应,会影响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染色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把答案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在实验中不能如此操作。现在教师不再先给出答案,而是建议学生不妨在实验时试一下,通过亲自进行“错误”操作,让学生得出结论。

课改体会篇8

1、生物课堂提问应"主动化",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化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不用举手,有问题就提):"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见不到阳光,都能萌发出来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因为我们家种胡萝卜种子时,是把种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脚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没有埋入土壤内,种子照样萌发。"另一名学生紧接着反驳道。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当进行到植物的茎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来时,学生说道:"我认为植物的茎是由胚轴发育来的。""不对,植物的茎和叶是由胚芽发育来的。"另一名学生紧追不舍。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种子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课改后,在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实验材料应"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只安排了少数几个实验,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3课堂教学应"实际化",解决问题应现实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课改体会篇9

任艳琴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时展对教育的要求。我校积极学习生本教育,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生本教育”。从接触“生本教育”开始,我发现生本教育与我校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生本教育课题在我校的不断深入,我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认为,若将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我主动学习,同时也听了不少生本实验课。生本教育带给我惊喜、欢乐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胜过这期间的困惑。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我豁然开朗。我们原来的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学,这是以教定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在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中因受到局限。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仍然不高,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仍未改变。

而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我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彼此尊重、信任。同时,我校的一些同事正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为此我也“蠢蠢欲动”,开始在我的课堂进行生本实验。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中对生本教育的点滴实践。

在生本教育中,“前置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头一炮,所以我非常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只有做到以任务为导向,明确方向,预习才有效。尤其是数学课,“前置预习“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我通常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预习。

成立“数学学习讨论小组”。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他们喜爱讨论,也能够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因此,“生本数学”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讨论的生本化。我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灵活分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课改体会篇10

一、形体语言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人类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有两种:

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而细腻系统的有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形式,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手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有声语言的时间性和抽象性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此时人类就要借住其他辅助手段进行交际。而我们知道的形体语言就是人类惯用的形式之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培养学生们语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往往外来语的陌生的语音,特殊的语法,会使小学生感到与母语巨大的差异,从而在内心产生排斥。因此导致在记忆和理解上的多种学习困难。如果这种困难一点点的堆积到一起,就会挫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采用形体语言教学就能解决这些困难了。

例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我就采用了形体语言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教师们会有同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课堂会很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差。所以我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再进行这个课题时,充分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整堂课处于兴奋状态,我教学生们用手势拼出字母的形状,加深他们对字母的认读。在课堂活动中,启发学生动脑筋,动手脚用自己的肢体拼出26个英文字母的形状,学生们各动其脑发挥其能,很快就能掌握。再让他们加上特定的表情,这样学起来既快、又有兴趣。再者,我根据每个字母的形状,编了一个顺口溜。这种方法符合孩子学习的兴趣所在,又容易记忆。例如:学习字母ABCDE等时,我就让孩子唱出儿歌:“尖角A,双圆B,半圆C,馒头D,倒山E”。通过几遍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就连平时不爱张嘴的个别学生也积极去和别的同学练习,充分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教学实践活动证明了以下三点:

(一)形体语言的形象性,韧性能非常有效地辅助教学。恰当正确的使用形体语言,可以使深奥的事物通俗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事倍功半,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形体语言等其他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了单纯讲课的授课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参与表演示范活动体现出其主体性作用。

(三)形体语言辅助教学更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心理咨询,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特别是在七年级外语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使用形体语言会行之有效。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