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特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4:57:34

课改特点

课改特点范文篇1

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航,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的国际化特点,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是过程目标。

2.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新课程还强调基础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已经成为国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与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4.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过去的教学却界限分明,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各个学科割裂开来,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5.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确立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贯彻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而学生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

6.重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新课改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目前,高中、初中、小学各层次的信息技术教材已有200多个版本。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二、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指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并提高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当然,知识传输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教师不是要控制学生、强制学生,更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多方面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从表面上,教师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是不可能孤独的。但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他们与学生之间有隔膜,产生孤独感。教师之间也相对隔离,这种现象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和获得。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2)与家长合作。新旧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或缺乏足够的信息造成家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教师需要向他们说明,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不具备的资格。它又是一项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3)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执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的下结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

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也是相对脱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而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收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等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及课堂实施中不断完善;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新课程改革肯定了这种趋势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应相应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单纯的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三、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全方位重塑自我。仅从师德的角度看,这次改革必将引起教育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从而要求教师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师德品质。

1.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传递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师的使命仅仅定位于此,关键还是教学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教育在学习材料和教育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首先出现变革。这将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的顾问。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也是教师的责任。教会学生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动态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来。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教师单纯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大可能让学生受用一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其次,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有关情商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技能: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与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给学生以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追求。

再次,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应改变当前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的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自己。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等。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统一性,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要做到这些,教师一方面要重视班级交际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学生内化的规律,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3.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标准,使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并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为之中,成为一种自觉自愿。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也就是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互相渗透。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4.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其次,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往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第三,要使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证明提供机会,并为此去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2,(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34.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课改特点范文篇2

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航,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的国际化特点,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是过程目标。

2.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新课程还强调基础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已经成为国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与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4.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过去的教学却界限分明,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各个学科割裂开来,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5.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确立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贯彻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而学生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

6.重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新课改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目前,高中、初中、小学各层次的信息技术教材已有200多个版本。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二、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指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并提高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当然,知识传输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教师不是要控制学生、强制学生,更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多方面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从表面上,教师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是不可能孤独的。但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他们与学生之间有隔膜,产生孤独感。教师之间也相对隔离,这种现象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和获得。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2)与家长合作。新旧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或缺乏足够的信息造成家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教师需要向他们说明,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不具备的资格。它又是一项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3)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执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的下结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

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也是相对脱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而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收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等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及课堂实施中不断完善;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新课程改革肯定了这种趋势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应相应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单纯的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三、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全方位重塑自我。仅从师德的角度看,这次改革必将引起教育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从而要求教师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师德品质。

1.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传递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师的使命仅仅定位于此,关键还是教学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教育在学习材料和教育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首先出现变革。这将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的顾问。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也是教师的责任。教会学生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动态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来。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教师单纯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大可能让学生受用一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其次,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有关情商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技能: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与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给学生以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追求。

再次,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应改变当前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的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自己。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等。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统一性,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要做到这些,教师一方面要重视班级交际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学生内化的规律,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3.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标准,使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并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为之中,成为一种自觉自愿。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也就是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互相渗透。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4.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其次,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往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第三,要使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证明提供机会,并为此去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2,(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34.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3.

[5]钟启泉,崔允漷.新课改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7.

课改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文课程改革校园文学特色问题

校园文学是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学包括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包括学生作者)所创作的一切校园文学作品。狭义的校园文学指在中学里活跃的文学社团成员所创作的作品,主要指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创作。在这里,我们研究的不是广义的校园文学创作问题,而只是研究一下狭义的校园文学,即课改背景下中学范围的由学生作者所主导的校园文学创作。因为一方面中学生是我国校园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另一方面研究中学生的校园文学创作也有利于探寻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对中学校园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目的是发现中学校园文学创作的规律,促使中学写作教学和校园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因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所以研究中学校园文学也一定离不开语言。而进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由于社会更进步、文明、开放,言论的自由度也更大,因而在语言上表现得既多姿多彩,又良秀不齐。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课改背景下中学校园文学语言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规范、纯洁、美化中学校园文学语言,促使我国的中学校园文学在健康的轨道上茁壮成长。

一、课改背景下校园文学语言的特色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实施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虽然中学校园文学作品大多是中学的写作佼佼者所为,但应该说,改革前后的中学校园文学语言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改革前,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论是日常一般写作还是业余文学创作都受到了诸如“主题先行”、“内容积极”、“语言规范”等多方面限制,因而思想、内容、语言个性化的作文鲜见。而改革后,由于施行的是“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确立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主体地位,彻底归还了学生的“话语权”,因而,在书面语的表达上,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与自由,于是在校园文学创作中,年轻的学生作者们有了更多的个性语言表现欲与创造权。因此,中学校园文学大观园里的语言之葩不仅充满个性,而且多姿多彩。

(一)求美求新的语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的品质与生命。但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学创作者因为其身心发展的不同而在语言特点上产生差异。譬如青年人的语言多活力,中年人的语言多智慧,老年人的语言多朴素等等。中学生作为12-18岁的特殊一群,思维发展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速发展的时期,认知处于日趋完整与严密的阶段,因而如果是爱好文学的阳光少年,其语言必然呈现出求美和求新的特点。

求美是中学生形象思维有较大发展的体现。因为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因而形象思维的水平也上了新的档次。中学生语言求美的具体表现是:喜欢摘录散文、诗歌作品中的优美语句,并喜欢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些语句。另外,一些写作优秀者,如校园文学创作者们还尝试着自创优美的语句。这时他们追求的优美语言特点是: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喜欢用多样的修辞,尤其是比喻,喜欢对称的句式或段落等等。譬如,一位主张要“坚守人生志向”的学生作者写道,“时光催人老,枯了松榕,凋了芍药。愿望、希望、盼望,本就是时间的历练奖章。苦苦地守,遥遥地望,历尽了峥嵘,尝遍了那沧桑”,在用词、造句、修辞等方面就非常唯美。担由于这时不少的校园文学作者毕竟还难言成熟,阅历不深,语言能力有限,因而在美的语言追逐中难免有描写失真、比喻失当、罗嗦重复等语病。譬如有的同学为了求美出奇,形容秋天金黄的飞舞的落叶“像那叱脚下的风火轮”,奇则奇矣,但显然既比喻失当,又描写失真,因为落叶的形状、姿态和质量与风火轮显然有所不同。还有的同学为了增强文章的历史感,喜欢运用典故,这本来很好,但由于语言锤炼上不到家就容易发生重复罗嗦的语病。例如有个同学在一篇“呼吁世界和平”的文章中写道“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显然“人民”和“生灵”语义重复。

求新是中学生抽象思维有较大发展的体现。因为据心理学家,像皮亚杰(piaget)等人的研究,12岁以后,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已逐渐成熟,可以进行超出常规思维的创造性思维了。再加上这时的中学生情绪不太稳定,性格上也较叛逆,还喜欢搞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所以在语言上具有求新的创造性追求。于是在他们的作文或校园文学作品中就有了标新立异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所谓求新语言了。不过,他们创造的语言新是新,但同样是因为不太成熟,了解世事不多和语言工夫不深等原因,求新的语言中有生造词语、误用错用词语以及语序错乱令人费解等语病。譬如,有个同学是个足球迷,对足球术语很熟,他知道足球运动员退役叫“挂靴”,他也略约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于是在作文中他提到了这个故事,并仿照“挂靴”生造了个“挂帽归隐”,这个生造不能说不聪明,但由于本来就有个“挂冠归隐”的词语,因此造成了生造词语的错误。

(二)深受社会影响的语言

中学生虽是较特殊的一群,但他们毕竟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环境中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因而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好奇心强的中学生肯定会受到各种语言环境的影响。从家庭到社会,从口头到书面,当代中学校园文学作者们大都会受到如下语言环境的影响:俗话(含黑话)、行话、歌词、网络语、外来语和文学语。

1.俗话指来自民间的由老百姓所创造并使用的语言。它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它来自生活,又能精妙地表现生活,有着极强的生活情趣和表现力。形象性和通俗性是它的特点。中学校园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出现俗语。像描写自己崇拜的男歌星长得帅,不说“英俊”或“潇洒”,也不说“很帅”,而是说“帅呆了”;叙述自己听完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后激动的心情,不说“很感动”,而说“很晕”;述说一个人做事能力很差,不说“很无用”,而说“很熊”。这些例子就体现出了或“通俗”或“形象”的特点。

还有一类特殊的俗话是黑话。黑话也来自民间,不过不是一般百姓说的话,而是一些不良的百姓(地痞流氓)说的话。黑话虽宣扬的不是高雅情趣而是色情或暴力,但由于它同时也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表现力强的特点,因而一般的老百姓在发怒或搞笑时也乐于采用。至于好奇心强、辨别力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就更容易受影响了。像有些中学校园文学作品中叙说“做成功了某事”,不说“做成了”或“做完了”,而说“摆平了”;叙说“要打某人”,不说“打你”或“抽你”,而说“扁你”等等,都是黑话在中学校园文学中的反映。

2.行话本为各行各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行的语言。但由于行话中有的非常通俗与形象,因而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成为流行的大众语言。像教育业的“下课”、体育业的“红牌”、餐饮业的“生猛”、商界的“极品”、娱乐业的“休闲”等。这些行话跨业活用,有时也十分有趣。中学校园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这些词汇,像“我的同桌是一个极品丑女”,“我们的班主任虽然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漂亮女生,但她管理起我们来确实生猛”等等,不一而足。

3.歌词是歌曲作品的文字部分。因为歌词实际上可谓是一种通俗的诗,具有语言形象、情感丰富、通俗易懂等特点,因而也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爱,特别是一些流行歌词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在中学校园文学作品中,流行歌词的出镜率可以说是最高的。据“‘新纪元杯’上海市21届中学作文竞赛”初赛抽样调查统计,1000篇随机抽查的作文中,引用周杰伦歌词的就有24篇,若再计算蔡依林、张韶涵、潘玮柏等其他歌星歌词的引用率,比例则更高。一些专家认为,若引用得好,这种歌词引用就像是唐诗宋词引用,是一种积极的举动,对作文和做人都有好处。当然,若引用得不好,负面作用也是显见的。

4.网络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因其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从一诞生就倍受网友的青睐,发展极其神速。网络语言有数字、汉字重组、拼音缩写、英文缩写等多种形式,成为网上的流行语言。这些语言中特别生动的部分逐渐被社会吸纳,成为社会的公共语、流行语。中学校园文学作者作为吸纳新鲜事物特别强的一群自然也深受网络语的影响。在其校园文学作品中,+8g;(再见)."94"(就是),“美媚”(漂亮女生)、“菜鸟”(差劲的新手),"PMP"(拍马屁)、"BT"(变态),"OST"(原创音乐专集)、"FF"(最终幻想)等网络词汇就时有出现。例如,一位作者在描写爷爷好上网时就连用了网络语:“说实话,我很佩服爷爷对P4的狂热和执着,但嘴上却故意讥笑他是‘老菜鸟’……他不服气,决心……修炼成e网世界的‘大虾’。

5.外来语是通过音译、意译或直接移用外国语的方式所形成的语言。且外来语以英语居多。像音译的有,伊妹儿(E-mail)、脱口秀(TalkShow)、黑客(Haker)、丁克(DTNK)等等;意译的有,电子邮件、电脑、手机等等;直接移用的有NBA.MBAWTO等等。这些外来语也为中学生广泛使用,不仅口头交际中夹杂这些词汇,校园文学作品中也时有出现,从而丰富着中学校园文学的语言库藏。

6.文学语本指经典文学作品里的佳词丽句,典范的现代汉语语言。但由于当代文学的旨趣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了存在主义、神秘主义,从写“情”与“善”转向了写“欲”与“恶”,因而语言特点也发生了从“雅语”、“壮语”向“俗语”、‘怪语”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了校园文学语言。像王朔作品的“痞子式”语言“我是流氓我怕谁”(《顽主》),刘恒的“贫嘴式”语言“只要别加钱,你开始负责全国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工作,我们也管不着你呐”(《贫嘴张大明的幸福生活》),以及台湾著名网络作家蔡智恒的“孝敬父母,就像上厕所要记得带卫生纸”(《懈寄生》)等俗气十足的语言都给中学校园文学语言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充满青春气息的语言

中学生处于最具青春活力,最富童真幻想,最有雄心壮志,以及性格最耿直率真的年龄,他(她)们对生活充满浪漫的激情,充满英雄主义色彩以及批判现实的精神,因而在表现他(她)们生活的校园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必然要体现这些精神特征。

1.充满童真幻想的语言。这一阶段的中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有了较大发展,但形象思维依然在他(她)们的校园文学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因而,他(她)们的校园文学语言是充满着童真与幻想的。譬如,一位作者写《小斑鸿》,“我每听到小斑鸿‘卿哪’的叫声,心里就痒痒起来,趁斑鸿爸爸妈妈不在,便悄悄地爬上树,摸了小斑鸡两下,依依不舍地下来了”就童心未泯。而一位作者写《老师,你好》,“我班的化学老师身材干瘦,就如一个试管,实在标致极了。他虽然年逾古稀,但头发却比Fe304还黑,眼睛终年含有HZO,看上去像孩子般天真。大伙送他一个外号“老顽童”,,就不仅语言形象幽默,极富职业特征,而且充满着浪漫幻想与难舍的师生真情。深得鲁迅先生描写藤野先生的笔法,而又有自己的创新。

2.充满英雄色彩的语言。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学习英雄,仰慕英雄,并在生活中尽可能地去扮演英雄。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受到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的影响,有点江湖义气和英雄情怀不分,但他们还是有着朴素的正义感和勇气。例如,一篇校园文学作品《见义勇为》,生动地描写了一群中学生机智勇敢擒歹徒的故事,表现了中学生的临危不惧和勇敢机智,尤其是其引用电视连续剧《水浒》的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好地抒发了中学生式的英雄情怀。

3.充满批判精神的语言。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大多清纯率真,较少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敢说直话,语言充满批判现实的精神。例如,一篇《无奈》的校园作品写道:“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挨骂最频的人是我,‘五一’没自由的人是我,放假禁闭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一段语言就非常富有批判精神,对当代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进行了揭示,对当代应试教育病魔难除进行了批判。并且是翻用著名歌手高林生的代表作《牵挂你的人是我》而写成的,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语言创造力。

二、课改背景下校园文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言,课改背景下的校园文学语言是有许多优点的,譬如,崇尚语言美,充满青春激情,富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等。但在它毖旦而不懈地追求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不足。简言之,就是存在“传承失位带来语言失范”、“崇洋媚外造成语言不伦不类”以及“一味追求潮流形成低俗语暴虐语”等语言问题。

(一)传承失位带来的“违法语”

校园文学语言和其他任何文化现象一样都是需要传承才能发展的。校园文学语言怎样才能发展创新呢?显然,必须广泛吸纳古代和现代语言的成果才能向前发展。好的校园文学作品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原因之一就是有效传承了古代和现代语言的精华。然而,由于一些中学校园文学作者语言功底不厚,没有充分吸收古代和现代语言的营养,因而在语言表达中,无论在词法还是句法上都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其中传承古代语言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成语的误用上,而现代语言运用上的错误就更表现多样,类型不一。

成语误用的一种情形是对成语的一知半解造成的误用。例如,一篇中学校园文学作品《挫折》中写道:“我们‘百灵组合’千辛万苦参加了学校的流行歌曲大赛,但成绩很不理想,只得了个倒数第三名,真是差强人意。”显然,这个成语用反了。因为“差强人意”是“还勉强符合人们的意愿”的意思。成语误用的另一种情形是错将广告语中篡改的成语当规范的成语来使用。例如将成衣业的广告语“百衣百顺”当“百依百顺”用,将酒业广告语“礼值气壮”当成语“理直气壮”用等等。均中学校园文学语言问题更多的是在语言运用上不符合“典范现代汉语”的规范。因为一些校园文学作者“文内功”(课内的语言训练)和“文外功”(课外的语言修炼)的双重欠缺,像用词不当、重复罗嗦、修辞不准、成分残缺、搭配错误、语序颠倒、逻辑混乱等语病在其作品中往往屡见不鲜。这里就不举例赘述。

(二)崇洋媚外造成的“字母垃圾语”

校园文学作品语言的纯洁性还受到外来词和仿外来词的影响。按音译或意译的方式,正确地吸纳外来词可以增加词汇量,丰富我国语言的语库,是一件“洋为中用”的好事。像“马达”、“沙发”、“自行车”等词汇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如果不是根据吸纳外来词的规则,不是根据满足健康社会生活的需要而选择外来词,而是随心所欲地为了宣泄低级趣味和暴力而选择外来词和仿外来词,那么,不仅成为不伦不类的字母语,更成为大众痛恨的垃圾语。

这种“字母垃圾语”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外来音译缩略语,一类是仿外来词的汉语拼音缩略语。前一类,如果作为专业词汇运用,那应是绝无异议的;如果特别流行,被广大受众所熟知,像TV,CEO等等,运用在校园文学作品中,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是冷僻的大众难懂的缩略语,运用在大众要阅读的作品或校园文学作品中,显然是不适宜的,因为不仅不伦不类,破坏了汉语的纯粹性,还带来了阅读困难,影响了文学的审美,生活的享受。像OVA(原创影象动画),MO(超时空要塞零),SF(科幻作品)等运用在校园文学作品中,又不加中文注释,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呢?后一类仿外来词的汉语拼音缩略语是更应该唾弃的,像SL(色狼).SB(傻反),TMD(他妈的),NND(奶奶的),QNND(去你奶奶的),NQS(你去死),TST(踢死他)等等。虽然方便了网聊,但却宣扬了低俗与暴力。这种以失去人的精神家园,失去社会的文明素养为代价的“方便”,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但一些不成熟的校园文学作品中却充斥着这样的“汉语拼音缩略语”,破坏了校园文学的纯洁和健康,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三)追赶潮流形成的低俗语暴虐语

课改特点范文篇4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们不能该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也不得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公务员之家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课改特点范文篇5

摘要: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发源于美国的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市场营销学是高等学院管理类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等问题,都是所有市场营销专业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案例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思路,以及针对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发源于美国的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解决企业生产过剩、打破贸易壁垒、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市场全球化的过程中,它更使一大批跨国公司获得巨大成功。基于市场营销学的这种巨大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市场营销学科,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市场营销学已在中国大学普遍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普遍开设,对增强学生市场意识,了解和掌握市场运作规律,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营销课程在中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却相对滞后,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营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老师讲课的方法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验、实训、实习时间不多,即使在实验实训期间,实验实训的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新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方法难以引入课堂。因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按既定的大纲讲课,按既定的大纲要求命题考试。

以上问题,对于实践性、创新性极强的市场营销课来说是很不适应的。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市场营销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2、学生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市场营销教育的目标应向应用能力方向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更应注重学生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能力、高效处理问题能力、准确的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现阶段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以及新的营销理念的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大面积推进,营销环境的不断完善,对营销人员的能力和营销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不深,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因此,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3、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整合迫在眉睫。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中心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及独特的动手能力。部分高校的实验教学体系还不完备,积极构建实验体系迫在眉睫。

二、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设想

1、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理论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和原理,其理论与方法都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从1905年W.E.克曼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开《产品市场营销》课起,它侧重的一直是企业对产品的管理和销售,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也是企业如何开拓产品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使企业再生产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市场营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出发。

2、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科学。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营销理念、不断更新营销策略与方法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企业营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市场,离开了创新,企业营销活动就会萎缩,其产品销售甚至会被排挤出局。

根据市场营销课的这两个特点,市场营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下,突出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性,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营销能力作为最主要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市场营销原理的掌握应在营销能力的提高中表现出来,为此既要改革教学的方法,又要改革考试、考查方法;二是突出市场营销理念、策略与方法的创新性,既不能以学生能不能背诵原理作为教学要求,也不能以学生是否记住或分析经典案例作为考核要求,而要把学生能否做出有新意、可实施的营销方案作为要求;三是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实践机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方法

1、案例教学,课内外并用。所谓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实例到理论,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论到实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实例解释理论,以实例证明理论,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继续采用两条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在课堂以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营销工作基本思路。另一条线沿用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做法是: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提出了课外研究的主要课题,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并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展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

首先,对不同的专业,在案例应用的选择上,要考虑本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例如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会做简单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以及案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应用进行综合地分析判断,从复杂的营销案例中找出原因,寻求答案。

其次,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客观性等行为习惯,在案例、应用和模型的设计和分析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企业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了解市场的实际,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开阔了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实际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调研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创造适当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2、优化手段,理念先行。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而且声、形、静、动并茂,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完成了电子教案、教学幻灯片、习题集、试题库,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构筑了平台。

为了便于学生的校内模拟实习,可以购置软件公司开发的《营销模拟系统软件》,进行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程模拟实践教学。一般的软件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营销环境,模拟不同的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生产不同的商品相互竞争。学生可分成小组,扮演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负责人,为企业营销部门制定相应的营销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及利润最大化。通过系统计算出的结果,每组学生将看到自己的决策给企业及整个市场带来的后果,并可在以后的决策中不断的进行营销策略调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巩固了所学理论,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模拟实践教学虽然是在假设环境中进行,但参与者如同亲身实践,初步领略到竞争的气氛,尝试到竞争的艰辛和乐趣。通过这种模拟实践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弥补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堂教学的不足。

3、考核方式灵活,手段多样。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际和转轨经济特征,采用案例分析、亲临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等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市场营销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成绩计算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尝试。

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报告、策划设计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上,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体制,增加了单元测试、课堂讨论、操作技能考核等多种评分方法。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4、因人而异,把握方向。根据不同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案例、应用和模型。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要加大力度,增加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管理类的其他专业教学,则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郭英红.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辽宁财专学报,2004,3:34-35.

[2]郭英红.重视启发试教学,培养创新意识[J].丹东师专学报,2004,1:21-22.

[3]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64-65.

课改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学生中心

数学新课改有多组热点关系,比如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合作为中心还是以竞争为中心,以发现为中心还是以建构为中心,以基础性为中心还是以选择性为中心,这些热点关系值得我们去探析.

1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数学课程改革前,数学教师基本上独霸课堂,唱独角戏,师生间的活动较少.数学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这是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新课改倡导数学教师要做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筹划者.新课改提升了学生的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探索者、发现者,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地位的巨大转变是数学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标志着学习时代的到来.新课改前,数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新课改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师围着转的太阳.可以看出,数学新课改倾向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话题,完全偏向任何一方都是有害的、错误的.在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数学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2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能力为中心

乍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无可争议.大家一致认为要大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试立意也应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数学新课改以能力为中心似乎是无可争议的.应该说,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也是数学新课改的初衷和愿望,并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赞同,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能力的要求较含糊,不太具体,也较难操作.相反的,不管是数学课程标准还是按标准编出的教材,数学知识点都清楚明白,具体明确,条理分明.以知识为中心仍然是数学新课程的特点,这一点如今还是含而不露的事实,不容否定.如今学生的知识点还是抓得那么扎实牢靠,这也是师生不可否定的事实.可喜的是数学新课改已渐渐向能力为中心靠近.虽然探索之路漫长艰辛,可喜的是这一步已经迈出,并且会越迈越大.在这个知识与日俱增的时代,知识正以指数倍增长,再以知识为中心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愿我们一起奋斗努力,实现由以知识为中心迅速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未来和希望.认清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通过分析,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的不良现象,下一步就是各方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时候了.但愿数学新课改能早日实现真正以能力为中心.

3以合作为中心还是以竞争为中心

数学新课改前,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学生之间孤立隔膜,这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再加上学校对考试成绩排名论次,这更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学生只以成绩高低论英雄,这种竞争有时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据张奠宙教授了解:一个班的数学成绩第一名者在成绩单上批了一句:“让不服气的瞧瞧”,这简直是课堂文化的垃圾.数学新课改不许学校排名次,通过建立合作小组强化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课堂虽小,五脏俱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在这微型社会里最需要的就是合作与交流,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学会合作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总体上说,数学新课改是倡导以合作为中心的,这是学生之福,教师之福,社会之福.合作是壮大力量的有力手段,也是通向成功的宽阔大道.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合作,共同双赢,共同成功.

4以发现为中心还是以建构为中心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曾风靡全球.21世纪的今天,数学发现法重新升温.数学新课改倡导探究发现,把数学发现提到新的高度,但绝对不能以发现为中心.因为探究发现在绝大多数数学课里都不能进行,即使能进行,花费的时间又太长,学生因个体差异发现的进度又不一致,以至于用得少,效果又不好.发现的想法是好的,可惜发现的过程太曲折,只能偶尔试之.建构主义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虽然建构主义门派众多,但都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被认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已形成共识.建构主义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有力工具,承认以建构为中心,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但以建构主义指导教学不能偏离辩证唯物主义,而陷入极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坑.

5以基础性为中心还是以选择性为中心

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改属于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理应以数学的基础性为中心.数学课程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适合广大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并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这就要求适当删减过去那些繁、难、偏、旧的数学知识,选择有时代气息的,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基础知识进入新课程.以基础性知识为中心是数学新课改的重要要求.但基础又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数学基础,选择数学基础性知识要与时代与学生同行.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偏差.选择性要求数学新课程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选择,这也是教材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新课改力争实现在数学基础性上的选择性,实现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共赢.

课改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重点;难点

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的地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学”与教师“教”观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教材不同与老教材,要求学生对知识面的拓展更加宽,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随着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基于高中学生在该时期一些性格与学习上的特征,地理教学的工作思路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在这其中,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在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更新。转变思路,适应社会,基于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特征进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改革的重点方向。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今后学生深造包括进入社会以后对自然常识的认识与积累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于地理在我国高中课堂的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往往都是依靠死记硬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了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学习的时候重点以理解知识点为基础,不断延伸。对于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地理学科教学方式的变化,我认为重点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内容:1)提高学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传统地理教学由于知识点在教材中比较碎,使得学生不太注重对教材的解读与知识点的串接。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的过程由于承担了本作为学生该进行的工作,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上略为被动。地理知识与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非常密切,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是很容易去理解的。新课程对教材的改革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拓展,与实际的应用更加密切,这就需要学生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用实际经验来解决自己学习当中的困难,而不是被动得去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高中地理教学有别于传统基础学科如数学、语文等。由于地理与实际环境联系紧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熟悉知识点,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要比之前更加严格。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动画影视、图片、图表等不同形式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3)提高动手能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要求他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周围的环境与人进行“交流”。当然这样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但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逐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如高中地理中有部分的实验,这些实验对于知识点的加强很重要,在学校课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要多让学生参与实验,对实验的结果展开探讨,分析实验过程的操作行为。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人进步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地理常识对于学生了解祖国、增强文化修养都有重要作用。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现在的孩子思维比较灵活,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多,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发散式教学。能和老师对一个知识点持不同意见,说明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观点,也说明学生是在认真的想问题,对与错是另外一回事,毕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对于学科的改革、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都不是坏事。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需克服的问题

在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应重点转变与加强的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认识清楚地理教学在此阶段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1)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如何进行评价,作业和成绩现在是唯一的评价手段,但是如果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对过程的培养,则也就失去了该学科的意义。学生在考试上关注度太高,则就会太注重结果,反而对于其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不是很好。2)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够充分。老师本应该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敢于问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但就我们国家教育的传统观念,没人敢挑战老师的权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以为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而服务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3)教学如何以人为出发点,教学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在高中期间性格和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热情都不相同。教学如何结合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科,尊重个人的表现。

3.总结与展望

新课改背景下,对于传统学科,而不仅仅是地理,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教材的发散面更广,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实质上是越来越高。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从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思路上转变,更应该尊重学科的特点与学生不同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但是如何在今后课改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与热情,转变教师队伍的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与成果转化,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相信新的课改将对地理学科的进步与教学的转变起到深刻的影响,将会为死板的课堂增添些许的活力。

作者:白玛次珍 单位:拉萨市北京中学

参考文献:

[1]董泽润.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现代阅读,2013(02):P142

[2]王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种变化[J].教育科学,2011(11):P112-113

[3]王寅.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1(67):P161-162

[4]彭建睿.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5]乌日娜.高中新课程下的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操作规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吴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课改特点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育;挑战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将面临着挑战。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按照通史模式,以时间为轴,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传统排列顺序。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写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条主线为必修模板,并增加了数个选修教材,加强了历史的内在联系性。这样的教材编排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方法,转变思路,做好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是高中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学科知识拓宽、教学方法改进、初高中课程相互渗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等。

(一)学科知识拓宽

新课程设置下的历史课,注重专题形式,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各种不同元素有机融合,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都会在同一专题内出现。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增加了许多知识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性及其明显,多种知识的融合渗透,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整阐述新课程中的新增与综合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涉及面的广度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要求,多种知识的穿插渗透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完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开展历史课教学工作。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个专题,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事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二)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质疑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向外界求助。其一,探究学习。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更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展开探讨。对设置的问题,在得到或未得到完整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要肯定正确见解,否定错误见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搜集资料,为课堂探讨做出充分准备。其三、向外界求助。学生在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或探讨无果的时候,要勇于向外界求助。这样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使合作从单一的学习方式扩展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讲,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并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等做良好的铺垫工作。

(三)初高中课程渗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以历史时间为脉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将拓宽知识面与深化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同,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提高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新课程改革也使初高中知识渗透现象严重,历史知识距离有所增大。时间永远是串联历史知识的主线,注重时间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有效理清时间脉络,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减少初高中历史知识重复教学,不仅对节约教育资源有利,同时也是学生是否能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

(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对历史年代及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记忆,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综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课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形式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设置问题,有学生集体探讨解决问题,或者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学生由单一的听讲接受知识,变为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并采用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挑战

新课改对高冲历史教育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创新应用、运用其他材料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教材的创新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淡化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教材的主导地位,一切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其涉及的知识面深度与广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相比均有所挑战不足。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课课改的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历史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深刻理解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学形象性

正对历史学科包容性极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将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历史现象涵盖了所表述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单独地对一种现象或多种现象进行讲述时,难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趣味性不强,枯燥乏味等多种问题。如果能把历史现象与诗歌、对联等趣味性元素融合在一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要是新课改历史教育的挑战。挑战传统授课内容,以生动的举例说明或用趣味性强的内容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高。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提出多元性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判断历史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读史中受到教育,真正地做到感悟历史,融会贯通。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无可争议的主体,教学计划与教材内容完全限定了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延伸知识点较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彻底发挥。新课改要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主要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分三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设置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对所设置的主体展开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独到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外部力量进行问题解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师的定位主导,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教无定法。综上所述,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动,但是基本的教学规律是不变会变的。新课改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挑战。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丁一鑫.新课改理念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课改特点范文篇9

一、教师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环节

课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这其中,加强教师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可谓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一是要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因为课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要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课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四是要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要使课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样才能在数学课改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从数学的认识规律上着手进行课改

在数学课改中,应从数学的认识规律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在这种课改方法上,要做到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是要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反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二是要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只能是缘术求鱼。三是要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对数学规律的掌握,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规律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中,要精心为学生备课,从中了解与记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根据记录,逐渐发现不同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情况,然后再为他们分别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计划,加快学生们的学习速度。在为不同学生们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方案的有序性与规则性,让学生们在每个不同问题的情境中,能一个一个台阶慢慢上,步步攀高。因为每堂课虽然短短四十五分钟,但它却可以瞬间发现学生们的问题,也能瞬间解决问题。所以,老师们必须根据学生们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判断,来为学生们设置情境,将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逐渐精化为容易解决,又有条理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来指导学生们,自己慢慢去思考,去实践,最后到真正的解决。另外,老师们的教学流程,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不能只针对绝大部分成绩偏好的,同时对比较差的学生,应多花些时间,多花些精力来慢慢引导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不同学习阶层的孩子们,在每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做到各个有收获。

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改特点范文篇10

一、教师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环节

课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这其中,加强教师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可谓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一是要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因为课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要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课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四是要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要使课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样才能在数学课改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从数学的认识规律上着手进行课改

在数学课改中,应从数学的认识规律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在这种课改方法上,要做到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是要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反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二是要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只能是缘术求鱼。三是要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对数学规律的掌握,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规律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中,要精心为学生备课,从中了解与记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根据记录,逐渐发现不同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情况,然后再为他们分别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计划,加快学生们的学习速度。在为不同学生们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方案的有序性与规则性,让学生们在每个不同问题的情境中,能一个一个台阶慢慢上,步步攀高。因为每堂课虽然短短四十五分钟,但它却可以瞬间发现学生们的问题,也能瞬间解决问题。所以,老师们必须根据学生们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判断,来为学生们设置情境,将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逐渐精化为容易解决,又有条理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来指导学生们,自己慢慢去思考,去实践,最后到真正的解决。另外,老师们的教学流程,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不能只针对绝大部分成绩偏好的,同时对比较差的学生,应多花些时间,多花些精力来慢慢引导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不同学习阶层的孩子们,在每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做到各个有收获。

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