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篇

时间:2023-03-16 09:16:21

课改篇1

关键词:课改;美术;审美能力

1.为了谁

如果把课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华丽精美为代表的,有精美的课件,字字珠玑的表达,夸张的表情和体态,课堂热闹非凡。学生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回答问题精彩纷呈,在各种讲课比赛中摘金夺银。另一种则是呈现朴素之美,表现为课件简单(甚至不用),表述精炼,学生有深度的思考,课堂看似波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大多数老师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往往倾向于前者,而我认为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接近于常态教学,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练习的时间更多。我们常常敏感于一节课堂的细节,停留在最表层的课堂层面上,缺少了让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关注听课老师的反应,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总会做个问卷调查,让学生把想法写下来,然后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其实,无论什么课,都必须建立在关注学生发展这个角度上来,这样才能看到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

2.谁做主

“关注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孩子”,几乎每个老师都能脱口而出,可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的课堂该由谁来做主?我们问过孩子这节课该如何上了么?我们知道,能够吸引人的电视剧,一定有跌宕起伏的构思,扣人心弦的情节,而我们美术课堂呢?一堂课下来,开始干什么,接下来干什么,最后干什么,一点悬念和期待都没有,总觉得缺少了一种突破的勇气。既然是课改,以前就有陶行知先生的“兵教兵”,也许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更容易沟通,我们的课堂到底该由谁来做主呢?答案毋应置疑。

其实不仅是课该如何上要由学生做主,课的好坏也应由学生自己去评判。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评课的时候,不关注学生感受,不关注课堂本身,用一些空洞的理论洋洋洒洒,废话连篇,却甚为自得,哪有“我口说我心”?柳传志说过,学会,聪明而已,反思,才是智慧。教育之道,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才能悟得出来。我们问过学生的感受么?是否可以考虑今后评课的时候,也让学生参与?

3.我是谁

什么时候我们的热情开始减退,学生的热情不再。这个问题我和许多老师交流过,除去外部的原因,我想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始渐行渐远。我们该常常问:我是谁?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我想,我们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说是首席,不是以教师的地位,而是以“好学”的气质、广博的知识、得体的外表和对学生真挚的爱。我们该切记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是主宰者,而是引领者。这个引领,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往大里说,这就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4.四大误区

(1)强调美术的审美表现,淡化知识技能的学习。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多年的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使我们的美术教育缺失了最本真的东西。我们可能片面地把技能学习和审美表现对立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不讲实际效果的学习,学生失去了造型、色彩、点、线、面这些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怎么能够深刻地获得审美感受呢?怎么能谈得上创新呢?所以美术老师,一方面要纠正过去片面强调所谓“双基”的美术教学;另一方面要防止单纯强调审美,忽视技能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削弱了美术的艺术功能。多媒体的迅猛出现,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过多地使用,对于教师却形成了依赖,假如失去课件的辅助,慢慢退化了的教学手段,能支撑一节美术课的教学?我想很多人会手足无措。

(3)盲目拓展领域,失去本体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人文素养的渗透,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是我们的美术学科不能变成大杂烩,我曾经听过一堂优质课,放音乐、跳舞、写对联、背古诗、朗诵散文;也曾经出现了一堂莫名其妙的艺术课,老师带领学生唱着歌来到花园观察,排着队走回教室继续上美术课的情况。我想,这不是美术教师的初衷,因为它改变了美术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脱离了美术学科的本体。

(4)形式化的环节太多,降低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美术学习,是自己的创作学习,很多是独立完成的,但是我们却过度地合作探究。本来可以独立完成的也要合作,不合作好像就是没有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讨论探究就不能达成共识,忽略了学生的独创性。

课改篇2

关键词:目标 掌握 层次 性质 关键 新课改 创造性

新课改,改什么?是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我个人之见就是“一目标”、“二掌握”、“三层次”、“四性质”、“五关键”,具体的说就是――

一目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认为:“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这个“一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操作和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热爱数学。

二掌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指出了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准确的、有目的地教给学生。

达到“二掌握”,即:

一是掌握自己的学生学情,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进行课后总结;

二是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层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说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话说明着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区别不同的层次,即:学生层次、施教层次和评价层次。

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等因素,把特点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层次;在层次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层次艺术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人性化的应用之一。

四性质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抓住学生的心理,贴近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合理的变化课堂形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说明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

(1)趣味性: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就要注重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热爱数学;

(2)自主性:根据新课改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趣;

(3)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小学学生动脑、动手、动心的系列化学习过程,对于小学学生显得十分重要;

(4)创造性:新课改理论提出了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探究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性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找到个人知识的不足之处。

五关键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新课改,改什么?其中关键问题就是――

一是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强迫式、师生式的“师道尊严”教育体制,实现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方式;

二是教师就要吃透课改教材

课改教材与过去的教材在实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思想还是思想、《孔乙己》还是《孔乙己》,就是放大了空间,留下了思维的余地,重视了课内、课外的实践,需要一线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层次,它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评课;

三是教师就要创造课堂高效

创造课堂高效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完美结合,需要合作、探究和总结,需要课前准备、课堂灵活和课后思维,才能够初见成效;

四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之前,教师就要列出重点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提问、指导思维和强化理解;课堂之中,灵活掌握学生的思考动态、学习动态和认知动态,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和胡思乱想;

课改篇3

通过“一课多研,环环跟进”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内教研活动“研”的氛围日趋浓厚,真正提高了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备课是教学最基本的环节,应该是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环节。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把知识准确清晰的传授给学生。这次跟进课我前后准备了一周多的时间,反复看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思考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修改课件等。在这次上《认识除法》的教学中,首先第一堂是在一一班上的,讲解过程中没有强调除号的写法,在上完评课时,通过同级老师、分管领导的一加一说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他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用的建议。于是,在上第二节课时,我就查缺补漏,弥补上节课的遗漏问题,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而且在讲课过程中我经常在教室内走动,使学生始终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以防止学生开小差或者走神。在讲述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时,提醒学生要记下来或从教材上画出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眼看、耳听、手写、口说,使学生不至于太枯燥。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逐步引导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由个别现象上升为普遍的规律,最后的总结可以使小组讨论进行升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认为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至关重要,教师在一堂课上除了正常的教学,还要有必要的学生管理,对整节课进行有效地调控。从上课开始到一堂课的结束,教师都要注意调节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我们通过 “跟进课”的一层深入一层的反思及同级老师、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和上课教师的一加一说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

课改篇4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的数学并不是很好,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可是到了二年级换了数学朱老师后,我发现朱老师的讲课方法与众不同,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活跃了,每个同学上课变得更加积极了,面对难题都是跃跃欲试了,课堂上的收获也是越来越多。

每节课上,朱老师会把大家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组都有组长,上课时在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刚开始我们都是害羞不敢参与其中,后来老师说每个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气氛最活跃,学习效果最好。于是大家渐渐由不敢说变成了积极的说,愿意说抢着说,而我的数学成绩也慢慢的开始提高,渐渐地敢在课堂上独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讲解一些疑难知识时,朱老师总爱设置一些有趣的小问题,一步一步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小数时,朱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

8=80=800=8000。刚下完题,大家都纷纷提醒朱老师:“写错了,写错了,8怎么能等于80,还等于800、8000呢!”朱老师心里暗暗发笑,不紧不慢的提出了问题:“谁能把这个看上去不成立的等式变成一个成立的等式呢?”一下子把大家的胃口吊了起来,大家纷纷展开激烈的讨论,进而在朱老师的步步开导下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朱老师还注重在讲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在学习生活中的小数时,同学们和朱老师一起总结规律,共同编写了一首巧学易记的小诗:

名数改写很重要,

转化单位仔细瞧。

由低到高除以进率,

由高到低乘进率。

进率若是十、百、千,

左右移点更简单。

讲课之余,朱老师还经常给我们将一些数学方面的小故事,启发我们学习,教诲我们方法。在学习简便计算时,朱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了关于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时,老师让学习将1、2、3……连续相加,一直加到100,其他同学用了很长时间才交卷,而且没有一个人是全对的,只有高斯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急着相加,而是仔细观察、思考,然后很快的得到正确的答案。因为1+100=101,2+99=101,所以依次类推共有50个101,即50×101=5050。老师看到高斯的试卷惊讶的说不去话来。通过朱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我和同学们都深受启迪,感悟出一个浅显易懂的做题规律:想要简便计算,必须观察数据的特点,解决方法多,多思多想选最优。

课改篇5

一、读书积淀,更新观念

没有读书习惯的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教师是很难适应课改形势的。当课改犹如一缕春风携带着人文气息的理念向我们吹来时,我幸运地搭上了课改的头班车,成为课改试验田里的一粒种子,期待自己与课改一同成长。于是,我便如饥似渴地潜心读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时地在网上浏览课改资料,我拼命地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注重内化、注重扬弃、注重思索,边读书边做反思笔记。

我一方面加强学习课改方面的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学习先进课改学校的课改模式。一年来,我先后学习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探讨了原平实验中学的“六环节”教学法,实地观摩了长治三中、长子二中的课改课堂;聆听了省教育专家张崇善的课改专题讲座,反思了他的“十给平台”、“十要十不要”的课改要领,从中我学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师生互动,课堂更精彩。

二、走进课改,一路收获

在积淀课改知识的同时,我积极投身课改实践。课堂上,我努力转变角色,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尽量做到五个“凡是”,即:凡是学生能说的,尽可能让其自己说;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做;凡是学生能观察、想象的,尽可能地鼓励其自己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尽可能地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总结归纳,一切为了确保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不但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且注重形成自己的个性,努力创设变革学习方式的情景,力求形成一种灵性化、情感化的课堂气氛。大家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你瞧,秦朝的一名官员正在游历秦朝广阔的山河,沿途经过赵国时,由于车轨不统一、车子过不去,他不得不下来步行。好不容易走到韩国的都城郢,看着韩国繁华的都城,他想买点儿栗子吃,没想到由于度量衡的不统一,害得他和小商贩吵了起来,经路人解释总算达成买卖。付钱吧,谁知,人家又不收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只收韩国的布币,费了半天劲,栗子也没吃成,继续赶路吧。很快,他来到了楚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官文,上前一看,一个字也不认识,当地人解释了半天,结果一句也没听懂,只好扫兴而归。回到秦朝。见到始皇大帝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得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否则,这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无法治理的。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我在课改路上的一个掠影,是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课本剧,从中不难看出孩子们也成了课改的先行者,我和我的学生、同行在课改路上,我们彼此引导、彼此发现、彼此合作、彼此分享、彼此悦纳、彼此感动。

在课改实践中,我的心智经受了洗礼,观念得到了提升,专业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展,为此,我欣慰着、快乐着。

三、反思课改,困惑犹在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时常会陷入困惑之中,理论上的模糊必然会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的无效。因此,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面,我尝试了各种手段,有时也为设计了自以为全方位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精品而津津乐道,可事后总觉得重了形式而丢了精髓,有东施效颦之嫌。多种教学模式都尝试运用。多种手段都兼收并蓄,一切好像为了标新立异,为此,我苦恼着、反思着。我知道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又不乏困惑、艰辛之路,但我仍会像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憧憬课改,任重而道远

与课改共同成长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着、摸索着、成熟着,课改给我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给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新鲜活力,又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引领我实践着、追寻着。

我所追求的课堂是: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时刻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样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课堂上力求追寻那浑然自得的感悟,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

我所追求的历史老师要具有这样的境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在历史教学中能真真正正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历史人物息息相通,遥相呼应;能用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解说、开合自如的迁移,使得历史课具有无穷的魅力,能让历史课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奇迹,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成为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

课改篇6

我曾幻想高中新课堂教学会是什么样子呢?在我眼中它是师生相互切磋学问的地方,是情感表达交流的地方,是思想火花闪耀的地方。新课堂,拥有平等、积极、自主、向上的课堂氛围,拥有激励、互助、和谐的课堂生活;新课堂因为拥有了诸多的人文关怀而显得生动、精彩,又因为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放飞了学生的梦想而显得有趣、可爱。因此,新的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变化,仿佛破茧化蝶,显现出新的生命……那么新课程的“新”究竟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是教学理念之新。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学观。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学科教学之间整合的课题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的教师观等,正在被老师所接受,并尝试着将这些理念带入课堂,走向讲台。例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生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采用自我设疑的方式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形成师生互动的默契,促进了教育教学的进展。同时老师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历史及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有这些,说明新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正在逐步形成。

其次是教学方式之新。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也有了新转变,正在从主导者向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学习者、研究者转变,教学方式由主导式转为服务式。老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探究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适应生活的能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逐步由自主探究向合作方式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习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评价也越来越多,老师在评价学生时有意识地减少了定性评价,增加了鼓励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由表达与质疑创新的能力。

再次是学习行为之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并能采取多种学习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说出多种解决的途径;一个话题,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构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了新的转变,课堂正在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最后是教材编排之新。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改变了传统的编写特点,在以必修为主的同时,还增加了选修部分。这些选修内容文学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妙趣横生,不但塑造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境界,而且使学生增加了知识,充实了大脑。

课改篇7

一、改变教师成长模式,让课改快速渗入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关键在教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传统教育体系下,教师只要有满足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就可以干出成绩,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各种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这一要求,学校也应该适时地改变教师的成长模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开放的、多维的软硬件条件。1989年,波斯纳提出了个人成长方式:成长=经验+反思,许多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也会出现像“成长=经验+反思+网络(论坛)”等高效的专业成长模式。为此,学校就要在这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以便让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快速地渗入教学中。

二、改换学生评价方式,让课改健康行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教育要创造人的精神生命。”但在中考和高考的传统评价方式下,不容置疑,学校的培养方式已经背离了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新课程指出: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学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彻底改换对师生传统的一元评价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对师生多一些积极的正面评价,少一些苛责和刁难,要努力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重激励促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的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新课程改革能健康地行进。

三、改进学校办学理念,让课改全面发展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的。但在实际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校的办学方向、目的和行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违背之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校长,应努力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思想;要尊重并发挥教师的个性,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现学生和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向胜利,让新课程改革得到全面的发展。

课改篇8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72―01

一、什么是新课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新中国成立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纵观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改革都是旧有体制、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进程,这时就要改革,新课改也不例外。国家要发展,教育是关键。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根据国家教委教学调查表明,我国教学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和国外教育相比还存在许多劣势。

二、新课改应注重“改”什么

一种新颖的、独特的思维理念,思想意识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任何改革都必须从改变人的旧有的思想观念做起。人的思想观念决定意识行动,所以,我认为新课改也应首先从改变思想观念做起。

1.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学生说那里有那么多鱼我看见会大吃一顿。在教授《小摄影师》一文时,有学生就问: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高尔基有那么多……教师面对学生的这些见解难道要回避、甚至斥责吗?传统的教育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他们就乐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

课改篇9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新课改最关注的话题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下,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充其量是一个听众。这不仅阻碍了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了负面影响。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改尤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高中英语应当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促进教学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必修一《Myfirstrideonatrain》(我的首次火车之旅)教学中,笔者提前圈出本课重点词汇和短语:“ataspeedof、track、distance、abandoned...”(以……的速度、轨道、距离、被遗弃的……)让学生课前查阅电子词典,明确本单元相关生词的发音和意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质量,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任务:4人一组,查找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信息,整理成英文表格。4人小组可以分别就人口、国旗、旅游景点、动物这几个话题进行搜集,最后再进行合作整理。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2.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辅导教学

旧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在讲台上面口头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知识。按照单词、句型、语法、翻译、练习这几个教学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学习,本该充满活力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当将英语教学与多媒体相互结合,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实践证明:处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情感,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新知识。高中英语教学应当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辅导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努力达到新课改要求。《Myfirstrideonatrain》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笔者依次对作者旅行的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她乘坐什么交通工具,那儿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和诱人的食物,她在火车上做了些什么,为什么火车被叫做“Ghan”等问题进行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设备自带的画图工具为学生逐步生成整个画面,以展示作者的这次火车之旅。这让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和作者一起经历了这次火车之旅,他们全都专注极了。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英语学科素养考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的英语教学评价存在“唯分数论”的不良风气,无益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就是改变以往英语课程过分关注语法和词汇知识传授的教学局面,形成关注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良好倾向。高中英语应当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英语学科综合素养的考查,将语言运用能力摆在教学评价首位。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之外,教师可以引入口语交际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能力作为教学评价内容。与此同时,出于动员高中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考虑,教师还要采用成长档案袋这一形成性评价体系,真正让全体学生实现英语素养的发展。每学期入学之初,笔者都会为每个学生发放一份档案袋,里面包括高中英语教学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表格。学生于入学之初填写表格,制定本学期英语学习目标,并初步对本人英语交际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能力进行自评。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分阶段考试成绩,笔者定期补充档案袋内容,并每隔一个月发给学生一次,要求学生结合本阶段表现,再次制定中短期学习目标。学期结束之后,综合成长档案袋内容,学生自我评价,笔者就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给出评价,并适当给予相应意见。这种评价方式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和贯彻者,教师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改推进质量。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无论教学实践中出现什么困难,教师都应当坚信新课改方向,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努力增强自身素质,积极推进新课改进程。

参考文献

课改篇10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教学;问题;对策

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线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也以知识教学为主。这种教学虽然在知识积累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够。另外,严格的学科体系,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只有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观念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实行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虽然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但讲课方式一点没变,仍旧满堂灌,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而另一些教师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新课程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但是设计的活动不科学,活动无实效性,活动目的不明确。还有部分教师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必然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工具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形成更鲜明的逻辑,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对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好的作用。为此,有些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只不过是课本搬家和知识点的罗列,没有利用价值;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动画满天,以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使学生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特别是物理教学中,有些教师用课件代替了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好像现象更明显,操作更简单,但说服力不够,违背了物理学科的科学性,给学生造成另外的疑惑。

2.学生课堂讨论无组织,目的不明确,合作学习没有实效。为了体现新课改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应只是引导,于是上课时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成为许多教师进行课改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如何去讨论,何时去讨论,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自开始改革到现在,可以说课堂中的讨论花样别出,但有些课堂中的讨论只是“演戏”,没有实在的价值;有些课堂讨论无组织,目的不明确,合作学习没有实效;有些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太繁琐,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学生始终不能进入探究学习的状态,学习起来也没有浓厚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些学习小组合作能力不是很强,在别人发言时,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在对合作的意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在一旁看热闹的情况常有。

二、针对问题出对策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直接实施者,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新课改的实效,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主要有:(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2)三个发展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主动、合作、探究);(4)学科整合的理念;(5)转变教师角色;⑹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理念。这就要求物理教师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领会其内涵,并指导自己的教学。

2.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

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上好实验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应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做好演示实验,说明该项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特别是在记录和分析有关数据方面,教师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良好工作作风,避免主观拼凑数据。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引导学生大胆操作,认真记录和分析有关的数据,才能达到真正的实验目的。在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后,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该节实验课的真正目的。

3.转变学习方式,讲求课堂探究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