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2 00:35:18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1

一、课程改革进展情况

1、成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各种制度,确定了实验目标,确定了实验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制定了《沙后河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组织教师通过培训,确立了实验教师,成立了校级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做好课题的立项、准备、研究等相关的工作。

2、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家长会、教师会、学生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课程改革,使广大师生及家长、社会对课程改革有了初步认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周举行一次校级教研活动,每月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每学期承担一次督导组级课改交流会,内容是课改、课题和"双自主"教改,使实验教师能够及时交流、研讨,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加强了课改的研究的力度,经过一个学期的验证,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3、课程进展情况:学期初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两个计划执行,各学科、各个单元有测评、有信息反馈,并及时做好记录,整理和装入档案。课程改革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1、观念转变非一日之功。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摈弃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之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动较大,传统的做法的惯性作用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多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有的老师在示范课或有领导听课时能自觉按新课程要求去上,但平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在于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个性化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因此,观念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总有部分教师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敢大胆实践。

2、培训形式单一。

整个课改培训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讲座培训。讲课改形式是请专家做报告或是二级培训员的讲授。以上培训形式和方法的单调性造成的结果是当时听了激动新鲜,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涛声依旧。难怪有的教师说:"专家做报告听的概念多,注重实效少。"因此,可以肯定的说集中式的培训是必需要,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多种形式的培训,如校本培训、参与式培训等。

3、课改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课改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的保障不到位,阻碍着教师的课改参与。

三、对课改教材的评价

1、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2、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

3、教材内容生动、多样、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

4、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能广泛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5、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现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6、各学科教材均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如: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

四、课改档案建设

专人、专橱,严格按照"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档案提纲的通知"来执行。

主要内容有:1、课改实验组织;2、课改实验研究、3、实验教师培训。

五、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和安排

1、加强学校领导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加强课改课题的研究力度,注重实效,不走过场。

3、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早日使课改工作出成效。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档案建设。

5、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设施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6、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课程改革又是当前的教学中心,要搞好课程改革,除思想观念上的再培训和再发动外,还需构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并制订相应措施。

7、要将课程改革开展及成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项目,并逐步提高权重,其次制订课改实验的考核及奖励条例;再次是继续加大对课改的领导力度,增加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还要想方设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抓好宣传、督查、研讨等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局面。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2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幼儿自主游戏

一、理论支撑实现自主游戏理念深入化

1.《指南》引领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决定行为”,为了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每人发放一份《指南》手掌本,先后组织教师、保育教师,通过学、考、议、用,把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熟记于心,更好地把握幼儿的需要;并通过外出培训、跟岗学习、课程游戏化网络流、园本教研、案例分析、课程游戏化图书阅读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开拓教师眼界,转变理念。

2.《支架》学习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一步支架颁布后,我园通过园本培训,让老师们了解支架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研讨边修整。如支架一的实施,我们先让老师了解观察的意义,学习观察的方法,然后统一观察记录模式,建议教师严格按照支架要求进行观察记录。开始时,教师们发现记的速度跟不上事件的发展,且在幼儿游戏中老师总想介入,因而影响记录,现场记录面临着困难。经过几次园内研讨,试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交流等,使老师们得到共识――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能干,慢慢地,老师们学会了放手,喜欢上观察,喜欢上记录,尊重孩子,发现幼儿更多的兴趣点,生成更多有趣有效的主题活动。

3.实例交流

课程游戏化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让教师在实施各项活动时更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以幼儿为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教研的过程中结合实例进行交流,让老师用亲身体验,转变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例如:泥工活动“小蜗牛”,过去的方式就是教师演示步骤,孩子模仿学习,我们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指引下转变了这种观念,由原来的统一变成了现在的唯一,即自身发展的特点,尊重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让孩子真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作品。

二、改造环境实现空间最大化

游戏的精神既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为了把游戏精神渗入游戏,让幼儿拥有更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活动空间,幼儿园经过分析研讨,对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进行了改造。

1.室内环境

为了扩展游戏空间,我们合理灵活地规划了活动室空间。把幼儿午睡床换成了抽屉式,便于推拉,使寝室有了大面积可利用空间;走廊上不再有材料丰富,内容逼真的角色区域,而是品种多样、摆放集中整齐的半成品、少量成品的低结构材料资源区。

2.室外环境

为了让户外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活动项目和活动体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1)增加沙水工具;(2)改建草地,铺设木桩、迷彩爬网等;(3)增加投放游戏项目材料;(4)投放大型建构材料;(5)开展“快乐农场”,投放农事工具,照顾农作物;(6)拓展利用社会资源,创设高铁、徐工户外角色体验游戏区等等。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能鼓舞幼儿的游戏,一个开放的空间能够办成幼儿希望成为的样子。这六处改造,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游戏空间,更多的游戏活动选择,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全面愉悦的发展。

三、开放材料实现游戏自主化

支架中提出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我园经过研讨整合,结合幼儿园建筑面积小的特点,把各类资源储存方式汇总分成电子档资源材料和物资资源两种形式呈现。电子档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具、书目等的详细信息,材料、资料分在四个资源室存放。走廊上投放各类成品、半成品、废旧材料,我们把这些材料分为规划材料和情境材料。它们都是开放性地放置在幼儿园各活动场地,幼儿在进行规划式自主角色游戏活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摆放材料,构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了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我园开展了资源驿站、自报家门、资源交流、艺术创想等一系列活动,让资源动起来,让孩子、老师更了解应用资源,让家长参与到资源互动中来,改变理念,支持协助幼儿园活动。

四、关注幼儿实现主题生成化

1.孩子引领课程主题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一种教材有它的闪光点,反之也有它的局限性。把权力放给老师,她们根据实际操作情况与年级组成员反馈交流,进一步对课程进行批注、修改或添加。使课程实施更富于“弹性”,也让我们的课程更有利于幼儿成长和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开展。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成活动的过程,是引导孩子主动活动,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主题活动过程中,生成了许多有趣的生成主题活动。

2.孩子决定游戏主题

把游戏空间、游戏材料还给孩子的同时,把游戏主题也还给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改变以往教师规划好游戏内容,布置好游戏区域的“填鸭式”游戏模式,改变为仅投放低结构、半成品、少量成品的规划材料和情境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组成游戏小组,商议制定游戏主题,策划游戏内容、材料和人员分配,共同选择材料,构建自己的游戏区的自主创设活动模式。活动中遇到问题,幼儿会协商解决或询求同伴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请老师帮忙。教师注重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活动后的引导和评价,间接地引导幼儿游戏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户外游戏中,以自选为主。在“勇敢者训练营”游戏中,孩子们自主制定训练项目、规划活动路线,对自己的能力经历着一次次的挑战,在多次的活动中,让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坚强、更果敢、更坚毅。

3.资源利用实现游戏主题丰富化

我园坐落在高铁商务区,拥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工厂,其中徐工集团是大家最熟悉的,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徐工集团工作,利用这两个有利的条件,我们为幼儿引进高铁及徐工的游戏主题。在通过家长进课堂、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孩子了解高铁的乘坐流程和徐工机械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创设了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体验乘坐高铁,制作机械的乐趣。

五、整合活动实现时间弹性化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一日生活中体现教育智慧。将课程内容演化成丰富多样的一日游戏化活动场景,让幼儿在不同的活动场景互动中体验游戏过程,建构认知结构,内化知识技能。因此,幼儿园修改了作息时间,根据班级幼儿的需求弹性地安排一日作息时间,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创设调整活动环境,提供活动的材料,保障幼儿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游戏时间安排上,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当我们给孩子想象和创造的自由,他们就会展现聪明和智慧,带给我们莫大的惊喜。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3

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得出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在实验过程中养成科学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步骤。对实验每一环节充分地认识其实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忽略了让学生设计实验这一环节,而是直接让学生上手进行实验,课堂看似非常热闹,但是细细推敲这样的活动就缺少了目的性。学生对于活动的任务不明确,计划不充分,实验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活动杂乱无章。

如《水和冰》一课,水在凝固成冰的过程中温度是会逐渐下降、保持、继续下降,并且每个阶段温度下降的速率也是不一样的。为了能记录这些温度变化的过程,必须要确定记录的时间间隔,教师直接出示了实验的要求,尽管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执行力很强,实验效果也不错,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提升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这样的实验课学生的设计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并没有提高。所以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课堂中引导者的身份,把生本主义放在心间,以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养成为主要目的。除了注重实验的环节外,更应该创设较为开放的课堂环境,不要害怕课堂会因为学生实验设计的讨论影响了整节课原有的设置和安排,其实正相反,学生对于实验的自主设计正是本堂课的亮点。

二、课堂师生本质交流加速学生实验设计意识

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是完成实验的前提,但是实验要求的让学生明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教师直接出示,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从实验的过程来看,学生主动参与了实验,但是从本质来看,学生的思考能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提高。在师生的本质交流中得出实验方案更能增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对于实验操作更能领会,实验设计的目的更为了解。

如2013年全国小学自然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来自广西南宁的邓超老师执教的《在星空中》一课,学生对于北斗七星知之甚少,仅限于七颗星组成的形状,那么就利用学生对于北斗七星仅有的这些前概念来建构水平方向上七星的模型。再进一步,这七颗星离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如何构建这七颗星的方位,是需要学生通过计算,测量大概距离,构建准确七星模型,进行摆放的,这个过程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适时点拨,和学生有效交流,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得出建模实验的方案,在小组内有效实施方案,实验成功,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意识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也拥有了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有效实验材料的选择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养成

实验课必然需要实验材料来支撑,而实验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使用的材料决定的。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需要花足够多的心思,有效的实验材料是可以给予学生在思维上引导和提示作用,这比教师讲述复杂的实验要求有效很多,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即实验设计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执教的课堂中实验材料比较单一,就是一种材料用到底,这也无可厚非,在有些实验课的确是只需要一种主要的实验材料,如《磁》这一课,学生对于磁铁的有效研究,发现磁铁两端的磁性较强,能够吸引较多磁性材料,以及在磁铁周围存在着特殊形态的磁场。这样的实验课是对这种具有特性的材料进行研究,使用这种材料足矣,但是有不排除使用其他形态的磁铁,多块磁铁共同使用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思路其实又开拓了思维的瓶颈,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会更加浓厚,自然会促成其研究还有怎样的实验方法。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4

一、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1)各镇(小学)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有着课程改革的材料和相关理论文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各镇(小学)还应组织相关年级的教师继续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领会数学修订大纲的精神,按照修订大纲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努力抓好数学课程改革工作。

1.认真做好教材分析培训工作。

(1)期初对全区二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二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及其编排特点,理解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想、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各镇(小学)要以镇(学校)为单位,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负责,结合学校实际采用恰当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工作。

2.切实开展新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区拟在3月份开展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当前如何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通过观摩现场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提高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各镇(小学)要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适时开展相应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

3.开展课改小组研究活动,重视学科基地、课改基地学校和教材实验样本班的教学工作。

(1)课改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改革信息和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了解与指导,计划本学期开展2 ~ 3次交流和研究活动。

(2)区确定牛塘中心小学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学校,加强数学教学的研究,

积累资料和经验,逐步发挥示范作用。

(3)课改基地学校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讨论与交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

(4)教材实验样本班所在各校要继续做好教材实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开展所定教学专题的研究工作,重视对教材和教学的评价工作,做好跟踪调研工作。

三、开展现行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学,要以《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各镇(小学)要继续重视抓好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实验小学要力求通过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本校数学教学特色。本学期教研室主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做好学校数学教学情况的调研和了解工作,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使教学研究有基础、有针对性。

2.2月份举行实验小学教学研究活动,交流上学期教学情况和本学期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促进实验小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4月份举行全区现行教材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和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我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4.5月份召开毕业班复习工作会议,研究毕业班复习工作。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水平,发展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的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5

一、水专项档案的归档范围

(一)综合材料。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记录(录音)、会议纪要(记录)、工作简报、工作动态、通知报告、大事记、出版刊物、影像资料等。

(二)实施方案编制阶段。项目(课题)实施方案、编制组名单、编制说明等。

(三)实施方案论证阶段。论证申请报告、论证委员会名单、论证材料、工作方案、工作手册、审核报告、专家承诺书、论证意见等。

(四)组织实施阶段。阶段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专项项目(课题)指南,招投标文,评审、评估报告及专家意见,任务合同书及各类协议。实验、测试、观测、调查、考察的各种原始记录,综合材料,数据整理材料,样品、样机、标本等实物。研究工作阶段总结,专项及项目(课题)执行情况、年度报告,专项及项目(课题)调整申请及批复,专项工作报告等。

(五)评估验收阶段。研究报告,研制报告,记述报告,论文专著报告,专利文件,检测鉴定报告,评估报告,专家意见,审计报告,验收全套材料(专家名单、会议记录、验收意见),成果推广应用报告,成果登记表,专项总结报告等。

(六)其他需要归档的重要材料。如报刊材料、获奖证书、会计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等。

二、建立水专项档案工作管理网络

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项目、课题和子课题承担单位应建立档案管理网络,明确水专项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的重视和管理力度。为加强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调动专职档案员积极性,专职档案员应成为水专项课题组成员,负责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加大监管力度

水专项课题在立项及实施过程中,水专项主管部门应对课题和子课题承担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宣传、培训、交流工作。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增强水专项课题相关人员档案意识,调动各承担单位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专(兼)档案员通过培训、交流,开拓视野,增长业务知识,汲取先进经验,为保证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地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水专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对课题和子课题承担单位进行不定期巡检,开展监督、检查、指导档案工作。通过上下互动管理机制,有效地保证水专项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四、加强档案工作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档案质量

前期指导。水专项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课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部门。档案工作与课题实施工作应同步进行管理。专职档案管理员必须提前介入前期档案管理,制定归档制度、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和归档计划,要求课题及子课题承担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归档,确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专项课题组应指派兼职档案负责课题的收集、整理工作。

中期检查。在水专项课题实施过程中,专职档案员应积极参与水专项工作中去,了解和掌握水专项课题进展情况,跟踪检查课题实施过程中文件材料形成、收集情况,将“事后收集”变为“事前知晓”和“事中监控”。注重检查和鉴定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应通知课题负责人及时修改、补充、完善,确保水专项档案的案卷质量。

参与验收。水专项验收工作包括财务验收、档案验收和课题验收。其中档案验收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关键。水专项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先期进行档案的验收,没有完整、真实、准确、系统的科研档案材料,不予验收。专(兼)职档案员应参加水专项的各项验收工作。通过验收工作,查找档案工作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积极进行整改,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审核鉴定。课题结题后,课题负责人要将课题和子课题全部文件材料原件送交档案室。专职档案员根据科技档案的归档要求对课题的文件材料原件进行审核鉴定后,专职档案员协助兼职档案员将文件材料进行认真分类、整理、立卷后,移交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室在接收实体档案的同时,应同步接收电子档案。

文件材料在整理、立卷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归档文件材料必须是原件,若为复印件需加盖公章。二是子课题提供的文件材料需认真收集、整理归档。文件材料需加盖公章归档,如实施方案、技术报告、财务审计等材料。三是在财务验收工作未通过时,课题承担单位会对课题相关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如:课题实施方案、经费预算、财务审计等材料,兼职档案员在归档时应将课题形成的所有修改前、修改后的文件材料归档。四是课题验收时,提供给专家审阅的课题汇编材料可作为资料归档。五是重要文件材料需多套归档,如技术报告、调查报告、提供给专家审核的课题汇编材料等。六是开展数字化扫描工作,做好电子档案的归档工作。七是加强会计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八是所有归档的文件材料与上报水专项管理部门的文件材料内容要求一致。

五、加强档案保管,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课堂探究活动 材料 交流 重音 节奏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儿童把他们周围的事物加以组织,建构起他们自己的方案、结构和概念。但是一旦前概念是错误的,那么只有在获得了大量新的经历且这些经历要求他做出改变的情况下,他才会放弃原来的理论。 所以,立足探究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本人将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对课堂探究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五上的《反冲运动和反冲力》这堂课。师:用1分钟玩一玩小车,小车在运动中你有什么发现?生:用手推车,车才开。生:有摩擦力,车才能停。生:惯性还会让车向前运动。师:那小车运动起来必须有力的作用。在小车上装上气球,吹大,放掉,小车会运动吗?(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可以放气球并可以调节螺帽位置的小车,气球可以放在小车的前后、上下和斜对角面)学生按要求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轻声交流,并通过图画或文字形式记录小车的运动状态。(老师在学生中巡视,但并不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后各个小组的学生开始汇报,并展示记录单。生:气球改变方向,小车也会改变方向。气球越大,小车运动越远。小车还会惯性地往前开。生:改变气球的角度,小车运动的方向也会改变。生:气球的气流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反……(每个小组都有发言,说发现或说不同的想法,或另一小组的学生提问。)师:气球喷出的力是哪里来的?原本有吗?什么时候才产生?生:是空气。喷完后力就没有了。师:能给这个力命名吗?说说理由。生:反冲力。因为小车在反冲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的。师揭示课题:反冲运动和反冲力。学生反馈中比较典型的:有小组说,小车没运动,就是没受到反冲力。生:有反冲力,只不过很小,所以小车没运动。师: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反冲力吗?生:军训打靶。生:乌贼逃跑。生:火箭升空……

从本堂课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精彩的语言,没有生动的表演,只要穿梭在课堂中,或站在一旁。课堂上学生很放松,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实验操作中,沉浸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真正体现了“立足探究”。我们都知道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是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与自主时间的活动,是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活动。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做到一节真正立足探究的科学课呢?本人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合适、有价值的实验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材料,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符合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典型、合适、丰富、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往往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师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尤为重要。如五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中,要生成“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无关”的科学概念,要注意本课选择的材料在经历学生改变它的体积大小、轻重后它的沉浮依然是不变的。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密度是不均匀的,有些会沉,有些会浮。要选择最适合的活动,展开真正的探究活动。

儿童思维的一个特点是具有韧性。儿童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好不容易才形成的概念和理论。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努力获得能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相一致的理解。他们不会仅仅因为别人那样说,或是遇到一个与他们的想法冲突的事件,就改变自己的主意。所以,只有大量的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从“彼岸到达此岸”。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怎样的呢?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是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与自主时间的活动,是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活动。

科学课上,老师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准备了一组又一组的材料,学生也一个接一个地参与活动,但是每个活动都被老师生硬地打断,每个活动后的交流倾听都成为过场,这些是目前我们科学课堂上的普遍现象。如教科版四上《口腔里的变化》这课,第一部分:观察口腔。观察几种不同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在不同的咀嚼时间内,食物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部分:观察牙齿。对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或者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观察彼此的牙齿,画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标出不同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牙齿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要求。我们想想,一节课就40分钟,要经历导入活动、主要活动、交流研讨、补充活动、整理小结这些过程,那我们学生即使有足够的自主探究时空,也不能丰富探究实践经历,这只是一堂很“热闹”的科学课而已。

对比来自于《口腔里的变化》的《我们的牙齿》这堂课,教师在课堂中给每位学生准备镜子、甘蔗、瓜子等物品,以及有关牙齿的资料和儿童牙齿的模型,要求学生先自己观察牙齿,再请同伴核对自己观察的结果,在小组的自主活动(包括观察与实验尝试)过程中完成对自己牙齿的认识。从学生们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牙齿的形状、分工和功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引导自由交流研讨,促成学习共识

章鼎儿老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中指出,第三个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观察标志就是 “交流研讨”。交流和研讨――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向别人陈述,要倾听别人对证据和解释的论述,要清楚阐明自己的探究结果;还包括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做好笔记,选择一些能说明数据及结果的恰当的描述方式,如图表或示意图等,向他人传达自己的认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交流、研讨不仅仅是学生相互交流认识,还意味着及时通报集体收集和共享的信息,以推动个体的学习。典型课例三上《水和食油比较》片段:师:我们研究液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出示水和食用油:想要研究水和食用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需要研究什么方面?生:流度。生:谁重?生:哪个更多点?紧接着老师又问: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什么观察方法?生:看、闻、摸。(老师板书这三个字)老师分发材料,比较水和食用油的液滴情况。师:通过光滑的纸和玻璃,怎样比较液滴情况?老师叫一位马上举手的学生回答:倒在玻璃和纸上。老师出示滴管:怎么使用?学生边操作边说,老师问别的学生有没有补充,老师演示使用滴管的使用方法。师:我们还可以看什么?生:吸水性和渗水性。学生活动。3―4分钟后实验结束。老师提醒整理好材料。汇报开始。师:用看的方法。生:水的流动速度快。(老师板书)生:食用油的流动速度快。(举手的还是这两三个同学,其他学生只顾讲话、做小动作)师:通过看,你还发现食用油和水的什么特点?生:水的吸水性强,油不强。生:食用油会产生气泡。比较液滴情况,老师请一位学生来说,学生说不清楚。师引导:说说形状有什么不一样?生:水滴比较圆,油滴比较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师:翻书看看液体的形状,再用肉眼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再观察水滴和油滴,答:油黄色有味道,水是无色、无味。(老师板书在黑板)师:用闻的方法发现了什么?一名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其他学生抄老师的板书……第二环节比较水和油的重量。老师出示20毫升的水和油,在天平秤上操作。师:生活中的什么现象支持水重?老师出示水和油,把它们搅拌在一起,并指出这个现象说明水重油轻。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只有个别能力强的学生能“飞快”地做完老师要求的实验,但有的学生还没有从自己的情境中脱离出来。所谓“交流和研讨”是发生在老师和个别同学身上的,其他同学只是在飞快地抄老师的板书。为什么会这样?本人认为,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没有取舍,活动太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去交流和研讨。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去交流和研讨,有的只是老师给的概念,那么我们的课堂还是“师本”课堂,如何体现“生本”呢?

总之,要上一堂真正立足于探究活动的科学课,我们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去探究、去研讨、去交流。

【参考文献】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7

【Abstract】The teaching statute and problems in materials preparation technology for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are analyzed. The key measures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virtual simulation, the modes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are innovated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

【Key words】Metallic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Virtual simulation; Innovation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推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1]。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新颖程度是目前众多具有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高等工科院校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的核心问题,亟待探索解决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新举措。因此,针对金属冶金工程方向材料制备技术的性质、特点与重要地位,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新建立的虚拟仿真平台,提出能够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关键措施。

1 教学与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材料制备技术是金属冶金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该课程集理论、操作和应用于一体,涉及材料制备原理、设备及工艺等方面[2]。目前主要是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静态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创新思维和能力得不到训练、提高。

材料制备技术所涉及的加工工艺流程繁杂,充斥着诸如难闻气味的污染物、高危化学品等因素[3]。在工厂实习环节中为了学生安全考虑,原有的知识应用与实践纯粹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观摩过程,学生只能看到整个工艺的简单流程,无法近距离接触到一些实际现象,也无法体会涉及的科学问题,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目前的教学方法与实习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2 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

2.1 改革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材料制备技术既涉及了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又涵盖了冶金、铸造、塑性变形、热处理等材料科学知识,对授课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消化、吸收非常不利[2]。对于我校这类具有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高等工科院校而言,应该结合广西有色金属资源冶炼、加工和产业化的区域优势,课程改革要侧重于有色金属材料制备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突出铝合金、镁合金以及铝基复合材料的冶炼、铸造和深加工内容。课程内容核心要紧密围绕在区内具有行业特色的南南铝等大型企业的产业化应用周围,应切实结合厂实际应用的工艺技术,讲授一些新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达到促进行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2.2 改革教学方法

材料制备技术应适当去理论化,突出实践性,追求主动性,开拓独立思考的空间,形成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3D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融入传统的授课方法中,交叉运用案例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着重解决教学重点、难点[3-4]。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互联网+材料制备技术”。针对相对复杂的铸造、塑性加工和热处理,通过建模仿真模拟金属构件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实现对组织、宏观尺寸、工艺参数的优化,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加以深入理解、运用。

2.3 加强交流合作

为了突出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要形成以加强科研、学术交流改革教学的新思路。带领学生参与有色金属材料冶炼、铸造、变形加工或热处理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与授课教师或研究生交流合作,对涉及的知识运用加以深化。在实践中对项目的知识内容进行提炼,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团队合作、科学问题提炼、项目撰写和答辩过程具有更深刻认识,激发对材料制备技术的学术热情[2]。

3 虚拟仿真型创新实习模式

虚拟仿真型实习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优势,以三维立体造型和数值编程建模模拟实际加工工序,结合现有实验室条件达到数值模拟+实验验证的实习目的。该模式应该贯穿在材料制备技术中,指导学生主动使用Python编程语言、MatLab编程软件、ProE三维造型软件,在Procast、Deform等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课程中涉及的加工工艺,善于发掘、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虚拟仿真后的实验验证环节,以我校金属冶金材料加工专业为例,集成了铝、镁等有色金属冶炼、铸造、轧制、退火处理等实习环节所需的各类设备。在课程实习过程,让6名学生为一组,对设备、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确定等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确立了大致的实习实验方案:以5系Al-Mg铝合金为例,经730℃冶炼后,在620℃浇铸板坯,待冷至室温后截取铸坯试样、均匀化和轧制试样,铸态板坯厚为10.3mm,425℃均匀化,保温1h,425℃热轧,热轧7道次试样厚为6.5mm,冷轧一道次厚为6mm,轧制速度为17r/min,然后截取样品,分别在350℃和180℃进行退火处理,保温1h。

通过学生虚拟仿真+自主型实习,对退火后的样品进行再结晶和回复的探究,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结合铸坯、均匀化及退火微观组织结果,逆向探究设备选型和工艺参数的设?是否合理。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二维码技术;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虚拟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77-02

一、引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发展速度的加快,相应的各种材料的标准和规范也在发生着变化。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却没跟上形势的发展,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对新材料、新标准、新方法的了解较少,认识肤浅,实际应用能力差,毕业后进入建设第一线时的盲目和不知所措状况较突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改变目前面临的现状,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

二、二维码技术简介

“二维码技术”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形体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应用技术。二维码可存储多种形式的信息,具有可加密、纠错能力强、可靠性强、制作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国内4G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扫描二维码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恰恰是对这些新兴技术最为崇尚的群体。因而,适时把扫描“二维码”的现代技术手段引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方便快捷,也很符合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可以直接获取数字资源,减少学习环境的切换,可以进行专注深入的学习。同时,利用二维码搭建的学习支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小组协作的交流。

三、虚拟资源库的建设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中的问题,确保资源库数据的科学性、前沿性,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将组织具有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知识、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的课题组成员,进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虚拟资源库的构建。

(一)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依托新材料新规范建设的虚拟资源库与现有的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不相匹配,因此需要基于虚拟资源库的数据编写《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新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修订将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授的方式――验证型实验,完善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同时,将新规范、新理论、新材料编入,视角更多的放在近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新型材料,并添加相关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完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实验教学课件(或视频)

本课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制作,以录像和动画为主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课件(或视频)。该课件(或视频)不仅包括大纲规定的课内8个学时的实材实验,还补充了工程中常用的钢材拉伸、冷弯性能等常用材料的实验录像。

依托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平台,完善授课录像及实验课多媒体课件,在常规网络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每次实验内容补充丰富的工程实例、工程案例和由于材料不符合要求导致的工程事故,突出实践取向,构建基于工程案例的网络资源库。同时加入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作品,建立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资源库。

紧密联系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最前沿,将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及自保温建筑材料等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实验制备和检查方法等纳入网络教学数据库。

将以上搜集、制作的课件(视频)结合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体系、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电子教案、实验教材、实验资源等转化成网上辅助教学资源,以完善网络辅助教学。

(三)整合构建资源库

将构建的实验动画、视频以及辅助教学资源整合、归类,形成各自标签,然后上传网络形成二维码资源库以供学生扫描、查看。本课题采用ZZY.QR二维码识别生成器,将构建的实验视频、动画、仪器及操作步骤等相关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各自标签,只要用手机或者PAD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名称、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全部熟悉。这可以使生成的二维码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图1)。

(四)更新维护资源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会造成原有二维码资源库的滞后与错误。为保证本课题所建设资源库的科学严谨性和前沿性,需要依据最新的材料标准和规范重新进行实验并制作课件,以对资源库及时进行相关的修正和更新。

四、资源库的应用

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的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研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二维码资源库操作简单、互动直观的优点,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转变师生观念,突出实验教学重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验证材料性能。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的轻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好。欲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境况,需要转变师生观念,突出实验教学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际中的作用,同时完善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将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渡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的建设将成为这一改革的有力武器。课前任课老师通过发放相关实验资源的二维码信息,学生在课下扫描二维码查看相关实验的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等网上辅助教学资源。同时在观看仿真动画与视频的过程中,对关键性的操作步骤或重点地方会出现相关的问题,回答完成问题后才能继续观看。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实验操作过程遗忘等问题,可以在各实验仪器贴上相关资源的二维码,以便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实验,课后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预约。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预约界面,同时需要进行未完成实验的学习以及相关实验安全、操作流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的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对于学生自主设计或感兴趣的实验,需要通过扫描二维码上传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以及实验安全问题预估报告,通过实验指导老师评估,可在实验员指导下进行实验。

(三)完善学生考评体制

以往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的比重比较低,实验学习考核形式简单,主要是填写实验汇报。因此需要提高实验成绩的比重,完善考核形式。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可以丰富考核机制,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进入资源库学习,并进行相关实验的习题测试。任课教师能够在终端查看到学生学习进度以及测试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考评机制。教师可对学生在测试过程中高频出现的错误点进行讲解。

五、资源库应用总结分析

(一)应用效果总结

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的二维码虚拟资源库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其具有资源集成度高、便于交互等优点,为《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对学生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等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虚拟资源库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维码技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进行,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1)扫描二维码进入资源库学习需要大量手机流量。通过联系三大电信运营商获悉,目前的移动网络业务包月费用相对于学生而言偏高。(2)学生遗失二维码。对于在课堂上发放的二维码图像,部分学生不注意保存,致使在后期复习时出现丢失二维码的问题。(3)学生过度依赖二维码。二维码虚拟资源库的建设旨在辅助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过度依赖二维码虚拟资源库,不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课题组通过讨论决定:(1)在实验室覆盖无线网;(2)将每一节实验的二维码图像附在实验指导书对应章节;(3)充分发挥实验小组组长的职责,督促学生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9

岭南文化作文教学围绕7大主题内容(古城广州、特色建筑、民俗风情、岭南美食、文化艺术、方言俗语、地方名士)开展,每个主题下又分教学专题,例如“古城广州”包括了“传说故事”、“名胜古迹”、“历史街区”,“岭南美食”包括了“食在广州”、“美食DIY”等。每个专题的教学分为课前准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三部分。笔者在广州市少年宫实施此作文课程,因为学生到少年宫接受培训通常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因此,具体课时安排为“课前准备”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穿行。

二、教材编写

教材是作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岭南文化作文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当前,作文教材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但大都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过分注重写作知识,难以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怪圈”。岭南文化题材作文教学则强调写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的作文指导是辅助。笔者尝试按以下五项内容编写教学教材。

(一)导言厅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在作文教学第一个环节“导言厅”内,老师以图片、影像、美文、提问、导言、游戏等方式抛出研究话题,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与激情。

(二)佳作廊

比较提倡从范文阅读入手指导学生写作,给学生作文范例,是很有针对性也是十分有效的作文指导形式。范文下面编写“看看作家怎样写”的思考和讨论题目,让学生具体了解本次写作的要领或要求。

(三)构想堂

老师点拨,围绕作文主题,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确定活动计划、目标及活动开展的方法、手段,并将其记录在“构想堂”里,为接下来的实践体验活动作好准备。

(四)储备室

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有时是到大自然或某个景点去采风,有时是当记者采访某人,有时是做社会调查课堂上则有小实验、小游戏、小辩论、小竞赛等。总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丰富的素材,获得写作的灵感。

(五)写作坊

学生全身心安静下来,根据创作要求尽情挥洒自己的情绪,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描写的真切,享受创作的快乐。鼓励学生同一作文主题,可以多角度创意、多角度选材、多文体表现,不但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创作诗歌、相声、小品剧、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六)交流营一堂作文课的终点不在于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完成了作文,《课标》在不同的学段都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作文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交流营”中,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寻找倾诉的对象、交往的目标,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沟通、愉悦的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作文成功的乐趣。同时,老师根据“先练后导”的教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文提出修改建议。范例:岭南美食

1.导言厅俗话说“食在广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食天堂,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感觉,品一品广州的粤菜、靓汤、凉茶、糖水、佳果等,并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说说与岭南美食有关的故事。

2.佳作廊《美味“鸡公榄”》(略)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广州小吃?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的?他对自身经历又有什么感受呢?结合范文,讨论并认识写好这次作文的要求。(老师提示:

(1)文章中介绍某一广州小吃或与之有关的故事;

(2)写亲身经历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3)有一个有趣的开头、经过和结尾;

(4)句子要连贯、通顺。)

3.构想堂

(1)选择一个主题,用一张思路图表写下你的想法。

(2)你需要为写作收集更多的资料,在列表中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考虑你要用哪些资料来回答你的问题。

4.储备室通过体验活动,你一定有不少收获,请在《学习纸》中把你收集的资料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5.写作坊

(1)复习你收集的材料,编写一份提纲,与大家交流。

(2)按顺序写出故事的经过,添加细节描写,写出你的故事和真实的感受。

(3)对初稿进行自我评价:

①文中有介绍一种广州小吃吗?介绍得清楚吗?

②在你的写作中包含了你的思想和感受吗?

③你用了描写性的词语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6.交流营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①改进:可以在文章中添加漏写的主要思想和细节;增加人物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你的故事。

②选择合适的词语:选择词语能帮助你更恰当、更准确地描述情景。

③句子的修改:大声读出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上下连贯;是否运用了各种类型的句子,比如疑问句、感叹句等。

④校对:多读几遍草稿,每读一遍,找出一个错误。

(2)相互分享与欣赏

①大声朗读,让站在你身后的人能听到你的声音。

②同伴间交流阅读,互相检查。同伴也许会给你一些建议或者意见。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10

关键词:材料化学 课程体系 建设

一、引言

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材料科学及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而是材料制备、组成、结构和性能等方面涉及的化学问题[1-6]。目前国内已有140多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其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定位教学型大学,依托地方,借力总校,培养适应中山乃至珠三角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材料化学专业是理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已招收九届,已成为我校“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8个专业之一。2012年以前,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定位于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在经过多次调研和细致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2012年我们将材料化学专业调整为电子与信息功能材料,目的是培养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的调整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文简述了在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与同行交流。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课程与课程体系是相互联系、相对划分的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内容之间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充分发挥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校专业人才培养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包括“综合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段式培养体系。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根据这三段式培养体系构成。

(一)综合培养阶段课程

综合培养阶段课程是由教务处安排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英语、体育和军事实践、理工类通识、大文科类通识、计算机基础、创业教育、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及健康教育,共计58学分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和其他类六方面内容,由教务处确定课程目录,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计8学分。这部分课程主要是鼓励教师利用研究成果,开放有利于文理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

(二)专业培养阶段

专业培养阶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基础》和《现代仪器分析》,共计33学分。专业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子材料》和《印制电路材料与工艺》。其中,选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和《电子材料》为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在部分需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中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如现代仪器分析、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课程中均设置了课内实践课程内容。

(三)多元化教育课程

多元化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四大部分。这些课程旨在为推进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分层、分流教学而设置,供学生选修。材料化学专业的提升类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技能》《专业英语》《半导体材料》《工业分析》《材料物理基础》《大学生数学提高课程》和《大学生英语提高课程》等14门课程,共计18学分。另外三部分则根据其他专业和教务处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可自由选修。学生可以在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中任选一个部分,也可以在各模块间实行学分互换。

(四)实践教学课程

随着我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明显增加。实践教学安排以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按照“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展开。材料化学专业不仅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基础实践,即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与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即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即毕业(论文)设计和生产实习;综合素质,即军事实践、思政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这部分学分是36学分。通过实施“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为特征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提高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深入,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材料化学专业办成省内优秀、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为社会输送基础扎实、技能优良、创新能力较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长员,李文魁,多树旺,娄谨,沈友良.材料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江西化工,2009(3).

[2]董秋静,罗春华,韩燕,崔玉民. 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

[3]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4]耿树东,张福胜,张钰.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

[5]瞿晓岳,刘常坤,孙延一.材料化学专业阶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6]李松林,阮建明,刘继进,何轶伦,周忠诚,黄劲松,欧阳鸿武.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7]文胜,龚春丽,郑根稳,汪连生,周环波.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