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17:25:45

课改总结

课改总结篇1

本年度,我校随着全县整体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也使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更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在县、片区、校三级管理下,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在这一年中,我校共有一、二年级共15个班进入新课程改革,参与教师23人,学生654人。全体教师在课改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回顾一年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积极引导。

课改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于这样一次涉及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大事,作为学校确实把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于重视,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效组织,科学管理,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任组长,学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及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学科指导组及专家指导组。实行“三个一、三有、三保证”的新课程管理办法。“三个一”:教师每课做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三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会议记录;“三保证”:即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本年度,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经费,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2、转变观念,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课程改革只能徒有其表。因此,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县课改办要求所有课改年级教师必须“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基于这一点,我校实行了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自学相结合的路子。

在暑假时,学校就早早地安排好骨干教师参加县级的通识培训和分科培训。在开学前,又进行了校本培训,先整体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更熟悉,从思想上、观念上、情绪上对新课程产生认同感,并有信心投身于课改之中。再分组、分块进行课程标准的解读,使一些根深蒂固、陈旧的观念有效得到洗涤。而观念的更新,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教师们平时工作挺忙的,经常要集中在一起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经常翻印一些从杂志上摘录下来的文章、教案、案例等给一线教师,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让他们或两三个一堆共同学习或一个人带回家自学,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时间和知识层面。

3、制订课改计划。根据县课改办的方案和意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改计划,并按照计划扎实开展课改工作。

4、关注课堂,注重实效,狠抓课改目标落实

课改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带领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二是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三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制订制度,教科研拉动。

教师总以为教科研是领导们和教科员们的活,和自己是无关的。其实不然,学校在教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学校先后制订了《学习制度》、《研究制度》、《分析总结制度》、《考评奖励制度》等,制度中的条条款款使教师明白了努力的方向,认准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使教师“不得不”走上教科研之路;二是极力营造科研氛围,使课改实验教师全体融入科研之中;三是增加随堂听课的频率,我校的随堂听课是不打招呼的,教师一旦被随机抽查的次数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研究课堂、精心准备,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现在,课改年级教师都明确了这样一点:课改呼唤着科研,为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同时课改也只有贴近科研、依靠科研才能有出路,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课改应该说不仅仅是实验年级应该做的,只不过是实验年级用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给师生留下了丰富的互动和创造的空间而已,如果不研究,也只是走老路或是走形式。因此,学校以一年级为实验点。先由点上的教师上研讨课,组织其他一年级教师来听课、评课。过一段时间后,再由其他年级教师上研讨课,大家评课,最后深入村小,这样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要求其他年级对教材重新进行组合,使他们的课堂做到:老教材、新理念。

四、课改取得的实效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课改赢得了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正在形成;课堂教学在变,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在变,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州日报·校园周刊》对我校素质教育进行过宣传报道。

课改使一大批教师成长、成熟和成功。学校现涌现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10人,镇级优秀教师15人,校学科带头人6人。教师获区级以上奖100余人次。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喜人的成绩。二年来,学校获多项集体奖,学生获区级以上各类奖项300余人次,学生作文在各级报刊发表10篇。

五、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课改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目标,真抓实干,一定会迎来收获的时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

(1)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课改工作的一个瓶颈,操作难度较大,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家长素质不高,学生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班级人数较多,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阶段要努力的方向:

(1)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教研组之间、校际之间的专题研讨活动。

(2)继续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抓好点和面的课改工作。

课改总结篇2

关键词:汽车空调,项目化,教学

汽车生产的初衷是满足人们的出行,而随着汽车工业化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日益强大,汽车以更多元化的形态为人们所使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改善乘车环境,配置汽车空调已经成为新型轿车和客车用户所需的标准。而汽车空调系统的结构也越变越繁琐,控制部分电气化也越来越高,对汽车维修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更适合《汽车空调》课程。

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将整个汽车空调内容重新编排,根据常出现的故障或典型故障实施分类,学生通过对一个项目的学习之后,既对汽车空调的理论知识有所涉及,也学到了真正的技能,并对以后的工作有所胜任。根据《汽车空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制定如下项目化教学方案(部分),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教学的制定

在项目化教学中,每一个项目相当于一个工作任务,若要完成好对应的任务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和使用设备。以项目"3-2-2汽车空调制冷剂加注"为例,如表2所示:

三、项目化教学的总结

项目化教学,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成的项目工作,从而实现了教学任务完成的合理化,教学活动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主体的参与的积极化。无论什么项目,什么任务,都能在理论中看见实践的本质,在实践中发挥理论的最大化。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加通过项目化教学提高自身水平,积极关注行业动向,增强专业实践经验,有效地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参考文献

[1]蒋志伟.汽车空调原理与检修[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课改总结篇3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措施有: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通过以上工作,本班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了较大转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课改总结篇4

一、健全制度,人本管理。为确保课改工作能规范运作、良性循环,我校先后制定了四大类,计十项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前期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毕竟是初次进行课改研究,所以这些规章制度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本着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求实负责的态度,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对制度进行了完善。如:我校《教师课改工作考评方案》于20__年春出台,经过一年的使用后,老师们感到量化不够细致,操作性不强,我们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对量化方案进行了细化,修订方案在上学期使用后,得到了老师们较高的评价。此外,我们根据上学年对学校教研组活动情况的总结,大胆改革了《教研组活动方案》,打破了教研组长从安排到组织一人承包的旧格局,让每位老师参与计划的制定,并承担一次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新方案一经推出,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从上学期的实施情况来看,成效喜人。

二、重抓培训,提升品位。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学校应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而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因此,我们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重点抓好校本培训,力求在学校“营造学习的氛围,建立学习的机制”;让教师“养成学习的习惯,形成学习的风气”。其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以下几种培训:

1、岗前培训,即以年级为单位,对各年级即将进行课改实验的教师分批开展的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学习后进行理论及实践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

2、常规校本培训,即每周一次的全校性集中培训。

3、学科带头人教师培训,即间周对部分校级骨干教师展开的培训。

4、新上岗教师培训,即不定时地对部分业务上还不够熟练的教师展开的培训。

在这些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结合:

1、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经过几轮通识性培训后,老师们对课改的基本理念都能基本掌握,但在实践中却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竟,要想让理论与和实践较好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当中离不开指导。因此,我们在今年提出了“1 1”的常规培训方案,即按一次骨干教师示范可加一次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专题讲座紧扣示范课上或平时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指导,把原本枯燥难捱的理论学习时间成功转化为老师解疑答惑的互动时间。如:马明花老师上了一堂历史活动课,兰正勇老师就做了关于《如何上好活动课》的讲座;十月份教研室对我校开学工作督导检查时提出了由老师评讲试卷的教法不当后,马长水老师就作了《如何评讲试卷》的讲座。这些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强,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2、岗前与岗中培训相结合。“学习是一场持续的革命”,只有连续的学习才会更有助于教师的提高。我校不仅大胆创新,在全区范围内首先开展了上岗前的短期培训,还建立了上岗后按期培训的长效机制,把老师们置于一个持续稳定的“培训场”中,有效地保障了培训的时间。

3、部分与整体培训相结合。在培训中,我们有层次、分梯度,培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除了展开的全员培训外,重点突出了新上岗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对新上岗教师,我们扶一把,助其成长为合格教师;对学科带头人,我们推一把,促其发展为骨干教师。因为我们深知,打造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也是培训的重要目的。

4、“他培”与“培他”相结合。这是我们在积极开发校本培训资源过程中,摸索出的新举措。一方面,部分骨干教师有机会参加更多的高一级培训,渴望与老师们共享信息;另一方面,普通老师缺乏培训机会,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我们根据这种现状,建立了“专家

骨干教师普通老师”的三级培训模式,将这两种教师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了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培训资源,并形成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培训办法,两年多来,我们初步培养了一批校本培训的“本土人才”,为我校校本培训机制的长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评价,凸显个性。众所周知,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制约课改能否持续开展的瓶颈,在新的评价体系还未正式出台以前,我们不等不靠,组织全体教师对新的评价思想、观念进行了学习,并在实践操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呈现出以下两大亮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即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教师力求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如:书写、古诗文背诵、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电脑报、社会调查等。除了不放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还重视起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感的评价。做到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让学生能自信快乐地度过学校生活。

2、评价方式多样化。

(1)口头评价。如:运用“你的口齿真伶俐。”“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善于动脑筋”等肯定性语言。

(2)作业评价。如:使用“你真棒”“学习很踏实”“书写有进步”等激励性评语。

(3)档案袋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 录成长的足迹。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内装素质报告册、优秀作业、试卷、美术作品、各项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4)阶段性评价。每月学月考试结束后,对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对进步明显的学生用张贴红榜的方式进行表扬。

(5)终结性评价。学期末老师在每个学生的素质报告手册中填上激励性评语,学校向学习优良生、行为规范生等同学的家长寄去喜报。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成长中的点滴进步都被老师发现并给予表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这一年来的努力,我校的课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校级骨干教师4人升格为区级骨干,两位青年教师被选入学科带头人的队伍;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体育组课题已申报立项,展开研究,理化生组课题进入准备结题阶段,语文组课题《语文“自读-积累-质疑”式阅读教学研究与实验》获市二等奖,教学成绩再上一台阶,20__级毕业生升学考试综合评比获全市三等奖;课堂教学更加优化,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基本都能运用课改理念来安排和组织教学;在区、市级各科优质课竞赛中,我校派出的教师均能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10月26日结束的全区首届教学管理人员竞教活动中,我校赵清玲、杨丛军两位副校长包揽了一等奖,受到同行称赞。

在工作中,我们解决了实验过程初期出现的部分问题,但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又面临了许多新的课题,希望与各位同行商讨:

1、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继承这些好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能根据课改理念进行创新,使课改理念落实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如何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双基教学有效统一,让学生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同时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3、如何将开放程度高的新教材与起点较低地区学生水平合理衔接,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课改总结篇5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尾巴的功能》的故事。"老师,你知道多少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一个孩子的突然"考问"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们可以一起去研究。"

三、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明"字,他走上讲台后,刷刷几笔,画了太阳和月亮,然后指着图说:"如果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那世界该多明亮啊!"简单的一句话,寥寥数笔便将"明"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手影戏》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做手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大阅读、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电脑报等。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1)口头评价。如"你读得一个字也没有错。""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真会动脑筋。"等。

(2)作业评价。如:"你真棒""学习稳""正确、整洁"等,在作业本上印上"大拇指""小红花""小红旗"等小印章。获得10个小印章换一张喜报。

(3)及时评价。如建立家校联系簿,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

(4)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六、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七、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课改总结篇6

一、建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们建立融恰的师生关系,学生就容易和你接近,并且是从心理上愿意,也自然而然地愿意上你所教的学科,课上就能积极配合你的教学,积极思考,勇跃发言。我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在平时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挖苦讽刺、批评学生。避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还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中的情况,家中的经济状况等,课下也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做些手工制作,下下棋等等。把爱心带到学生中去,对待每一名学生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都加以精心爱护。学生们知道老师的呵护,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温暖,也就产生对我的亲合。他们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活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感受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了成绩,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伴有愉快的心情,也就产生进一步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失败了,就有一种失落感,会出现不愉快心情,对学习丧失兴趣。有的对上学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我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使每位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就感。拿班级的学困生来说,就更为重要,就应不时时机地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宏亮,主动发言了都可以加以鼓励,考试有成绩提高,作业没有了错误,都可以对他加以肯定,让他体验到成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事。只要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比过去强了,就是成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并非所有的科学课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那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愉快的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时,教师的作用就相当的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引起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水浒传上。这样,学生才能爱学,乐学,并且增长知识和认识。在科学教学中,设计的情境,应入情入理,情境与科学问题之间相互融合。学生学习起来,也才会心情舒畅。兴致浓厚。我在教《洗衣服的学问》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穿 了一件旧的衣服,拿一个半瓶的墨水,走到教室门口,把墨水弄到了衣服上,这时问学生,这怎么办呢?让学生们帮助想个办法,学生就积极想起办法来,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正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的内容包括很多内容,如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它们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抽象的意识、思维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遇到过不明的现象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徒手往车上装大油桶怎样省力,油桶为什么是圆的,衣物上的污物用什么样的洗涤剂才能洗净等等。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好学习科学,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经验,并把抽象的逻辑知识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经验。使学到的科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发掘科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科学更具现实性,与现实世界联系得更紧密,学以致用,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活动是受兴趣的支配的,因此,在课堂上应该主动了解学生心理,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用电化教学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改变以往的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地得胜远程教育资源,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这样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教学气氛,打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探索宇宙》课时,就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让学生了解到宇宙里的知识是无穷的。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俗望,开始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求,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六、加强观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改总结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政治课;“六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37

临朐一中落实“六环节”教学法实施方案,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既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课改中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现总结如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 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施新课程要彻底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 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不能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能要求学生没有失误。事实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年龄不一样,其心理发展表现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别,反应能力有快、有慢,有人内向,有人活泼开朗,有人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人表现出很强的学术成就……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

3.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教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二、构建生活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1. 学习环境的生活化问题。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2. 学习环境的信息化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环境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

四、倡导互动合作的交往方式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的创造性上;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创造性上;再次,体现在个性化教学风格上。纵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六、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课改总结篇8

三年来的课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我们学校于XX年7月组建后,7月份进行了南北二区一年来课改工作的回顾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课改实施方案。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校本研训、改革评价、设备投入、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

一、理念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的修改,而是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它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它包涵了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过程与方法及实践体验。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我校利用XX年暑期师德培训和每周一的教师工作学习例会进行学习、宣传、谈体会、写心得、小组交流、大会交流,并利用周六下午多次召开专题会、报告会,先后两次邀请嘉兴教育研究院书记朱建人来校作报告,今年暑期结合师德培训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全校教师明确上述理念,内化成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从而指导新课改实验工作。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改工作,需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订和改革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1、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全校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2、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各学科组也分别制订了学科课改实施方案。科学组还申报了市课改实验基地学校。

3、制订了学生的评价细则,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设计了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家长联系卡。

4、制订了教师的考核与奖励细则,并在细则中注重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5、制订了学生评教办法。

6、制订了校本研训制度。

7、制订了教导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和奖励办法。

课改总结篇9

古定小学荣幸地被选定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实验样本校,自200*年秋季起,全校一年级8个班478名学生开始使用人教版体育实验教材。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和探索,主要的体会是:教师教得顺,学生学得欢。现将我校一年来参与实验工作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以新的课程理念去领会新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实验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具体体现。迅速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新教材的特点,是顺利开展教材实验的前提和基础。我校承担课程改革体育学科的实验任务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积极选派了两名体育教师多次参加了市、区教委举办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班,XX年3月我校苏娟老师参加了玉林市《国家课程标准改革征求意义》会议,参与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年8月还参加了人教社举办的全国体育与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会议。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经过学习,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强了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制和紧迫感。在新教材实验中,做到以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去领会新的课程的总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目标,并以此去指导教学。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新教材实验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机遇。实验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堂学习与课外的自主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学到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同时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但也要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如在“模仿性走”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等,创设了“动物园”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头戴各种小动物和各种人物(老人、青年、小孩)的头饰,唱着“动物园里动物多,大象、狮子、小白兔,动物多得数不清,小动物们真可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们都喜爱。”的儿歌,分散或结伴欢快地走进“动物园”,在“动物园”里与各种“动物”自由的嬉戏、与“游人”愉快的游戏,凭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创造,模仿各种动物、各种人物走路的动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又如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先向学生讲清动作的方法和要求后,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有创想性的练习,比如摆设各种图形,如跳过一个长方形、跳过一个正方形、连续跳过多个相隔一定距离的长方形比赛等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和弹跳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养成健全的人格。如在进行“障碍接力跑”教学时,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障碍物,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设计障碍物摆放的顺序,自定障碍物的高度和宽度,自行组合合作比赛的伙伴,并允许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本组的比赛方案(障碍物的顺序、小组成员间的排队顺序、交接棒的方式等)后再进行比赛。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能使每人都有获得胜利的可能,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进行“抛、掷轻物体”教学时,改变了过去程式化的练习方法,采用游戏的教学形式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把报纸折成小飞机或揉成纸团进行“放飞机”和“打雪仗”等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抛、掷动作,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中,改变学习成绩只由体育教师评定的方法,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根据平日观察和必要的测试,参照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估做出综合性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看得比一次绝对性的“好成绩”重重要。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每个学期末,参考教师把书中的“一年级体育课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表”发给学生,讲明评价方法,让学生进行自评和组内评价。学生感到很新鲜,都能认真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进行很公正的评价。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新教材实验的成效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重新审视了学生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技术、技能掌握的教学向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向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评价和互评转变。大胆探索,边实验,边总结,边反思,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即:集中明确课的学习目的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在小组内互帮互学教师巡回指导组织各个小组进行效果展示发现不足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改进学习实践与应用。),课堂面貌发生了变化,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共2页,当前第1页1

200*年8月26日至27日,我校老师在玉林市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培训班上为教师们讲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等两个专题;同年10月何立等两位老师为玉林镇全体中小学体育老师上了示范课;200*年11月29日至30日,玉林市以我校为点,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体育学科研讨会,何立等两位老师给全市实验教师上展示课,课后两人又代表玉州区分别在会上发言进

行了经验交流,得到了自治区课改专家的高度评价。200*年1月,我校体育老师撰写的课改论文分别获得了玉州区课改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三等奖。200*年2月有的老师参加了广西课改实验地方课程教师用书的编写会议,并承担“走”、“跑”和“集合”等内容的26个案例的编写工作,并于3月被选拔为玉州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心组成员、体育学科组副组长,200*年5月成为玉林市课改中心组成员;200*年5月21日,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院等20多位教授、讲师等到我校指导,何立老师为专家上了课改体育课。200*年5月,苏娟老师被聘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我校被确定为总课题的实验样本校。200*年6月11日,苏娟老师在玉州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上,代表玉州区体育学科组进行发言。200*年6月12日,何立老师代表玉州区参加玉林市课改讲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代表玉林市准备参加广西200*年10月在桂林市举行的课改讲课比赛。200*年7月,实验老师承担了玉州区校本课程体育学科一、二年级各6个教材内容的编写工作。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1.实验教材的教具、学具等资源配套不足,“小学生广播体操(一)”没有录音带,影响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场地小班数多,实验班学额过大,教师组织教学比较困难,部分学生照顾不到。

3.课改专家到课堂现场指导过少,教师集中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提高不快。

课改总结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合作学习;文本朗读;多样化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广大一线教师结合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诸多先进教学经验,逐步走出了照本宣科抽象说教的泥淖,走进了以生为本的新时代,课堂教学一时繁荣起来。鉴于此,笔者特结合这些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语文新课改中的高效优化亮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归纳与总结,以最能切近学生认知发展的方式进行方法讨论与实践技巧指导。

一、初中语文新课改优化总结筛选

1.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特长优势,搭配成三到五人的学习小组,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实现以生为本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初中语文,知识面比较广,许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情况下独立学习不能实现知识增殖,合作学习就应运而生了。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重要转变,它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启发的自由,让学生尝到了自由讨论的乐趣,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方法,提升了课堂效率。

2.重视文本朗读

语文的本质是对语言及其运用的学习,语言就要培养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更是以系统化的文本朗读的技巧训练,强调朗读的轻重音、语速节奏及语调等技巧,这样才能读出语感,读出美感,从而陶冶情操,领悟语言的魅力,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此外,新课改还突出对学生朗读展现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终达到取长补短的优化学习功效。

3.丰富多样教学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总是令人乏味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设置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追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固定的讲课模式的桎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情境、语文活动、语段篇章分析等具体的、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丰富认知途径。多元因素的渗透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让语文知识呈现更精彩。

二、初中语文新课改优化流程实践策略

诚然,新课改给予我们的启发很多,我们当然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上一一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通过赏读入境,完善语言感受,通过问题启发实现深化思考……这里进行几点明确总结:

1.明确分工,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长优势进行互补搭配,还要进行明确分工,这样才能保障合作的流程顺利进行。当然,分工任务要轮流担任,这样才能实现互助交流和交叉体验,以其实现解决疑难,共同提高。比如,我们在学习《论语》十则时,可以这样进行设置:

(1)布置小组任务。①朗读全文,弄懂生词生字,及古汉语含义;②收集和讨论论语中的名言名句;③共同讨论和分析句子含义;④小组开放探索,讨论这几则论语带来的生活启发与学习

感悟。

(2)合作事项。①安排组长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相应的任务分工;②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③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

(3)教师观看记录,做出个人评价。最后进行全班展示,进行全面评价。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详尽地了解知识内容,实现“兵教兵”的相互启发方案,在共同体验和学习中,结合教师点评完成知识迁移和内化,生成能力。

2.赏读入境,感知语言

赏读入境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又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字之美。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背诵,是在有意境的赏读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实现完美融合双向发展。例如,我们在学习经典散文《春》时,就可以进行如下赏读引导。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一下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展现文章内容呢?

生自由朗读,回答。

生:这篇课文要用春天般的朝气来朗读。

生:我觉得应该投入更多的感情,展现出春天的美,因此读时要舒缓,优美,有节奏感。

师: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写得很优美,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美的呢?

生:用了比喻、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描写很细致。

师:大家说得都对,作者用多种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美,那么我们怎样表现这种美呢?

生:我要朗读出来。

生:我想集体朗读,两个人像诗朗诵一样。

生:我想要配乐朗读。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朗读与阅读应该结合起来,自读课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后再次朗读。

3.实现多样化教学

(1)挖掘教材,引导探究。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我们课堂的突破口和准绳。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名家精品,都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食粮。主观上来说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应该放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探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

再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对春的描写技巧指导学生学习怎样描物状景。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探析作者如何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呈现春天的“新”“美”“充满活力”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最终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2)问题启发,诱导思考。问题是驱动知识探索和思考的法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找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在大家难以实现知识理解和迁移的地方设置启发和引导问题,唯有如此,方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进步与提高。

譬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提高语言驾驭能力,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问题启发和引导:①文本从哪些方面描摹济南的冬天?②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几个典型特点?③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试着以《家乡的×天》为话题写出家乡的冬(春、夏、秋)天的显著特点。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启发下,纷纷发表见解,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维。这样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最终完成基础的夯实和能力的提升。

(3)结合认知,丰富教学。教学不能死搬教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来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说明文,如果照本宣科,那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色一体优势将大自然的语言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聆听、观赏、体会,从而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而学习《背影》这样的经典抒情散文就要让学生回忆令自己感动的背影故事进行对照学习,这样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内化生成能力。

上面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优化精神的总结归纳与实践指导。综而述之,语文新课改强调的是以生为本,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对应的学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

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生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汉明.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学苑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