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阅读答案十篇

时间:2023-04-08 20:29:45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1

一、课堂辩论教学实录

上课铃响了,学生们像往常一样,进教室坐在座位上。教师面带微笑走到了讲台前。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送过东西给别人?

生:(几乎异口同声)有!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重新把它要回来呢?

生:没有!(个别同学回答:有!)

师:送给人家的东西能不能重新把它要回来呢?

生:“不能”、“能”、“不一定”。(七嘴八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请同学们先把“自读提示”和课文内容认真阅读一遍,看看作品主人公是如何来面对送给同学的礼物的,在阅读中还要查工具书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学生默读课文,查工具书。读毕,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强化认读。)

师:作品主人公有没有把送给同学的礼物——羚羊木雕重新要回来呢?

生:有!

师:这种做法好吗?请同学们再认真看书,从文中找出“羚羊木雕要不要追回”的理由或根据,也可从自己平常的阅读知识中找到依据,等一会儿课堂辩论。

(学生听说要辩论,都露出了兴奋的神情,然后立即投入到辩论前的准备工作中)

(两三分钟后)

师:“羚羊木雕”到底要不要追回呢?请正方的同学举手。

(根据辩论观点的异同,又让双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三分钟讨论。讨论完毕,开始课堂辩论,双方代表发言)

生A1:要,因为“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生B1:不要,“送给了万芳,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生A2:要,“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生B2:不要,“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生A3:要,父母之命不可违。“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生B3:不要,奶奶的话有道理,送给人家的东西再要回来“这样多不好”。

师归纳总结,赞同后者。明确文本主题:本文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应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课文内容较简单,语言平易,适宜让学生自读,然后再围绕教师设计的辩论题目由学生自行探求答案,通过辩论,同学懂得纯真友谊的可贵,这样就可明辨是非,明确主题,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课堂辩论教学启示

1.课堂辩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程序教学框架,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边活动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辩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与教师一起接受智慧的挑战,感受课堂创造性学习的快乐,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双方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知识。

2.辩论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要开展好辩论,先要熟悉课文内容,要“读”;然后还要把观点、要点归纳表述成文,要“写”;在答辩过程中就更离不开“听说”的能力训练了。

3.辩论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辩论中实施知识与能力的课内外迁移活动,便于知识联系、纵横思维。如上述辩论中,有的同学就能以课外知识“情义无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辩论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辩论前的分组讨论就能为心理素质较差、胆量较小的同学多提供一些台下小场合的锻炼机会,以便之后勇登大雅之堂。另外,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心态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堂辩论教学运用

1.辩论题目的设置要根据教学目的与表达中心的需要而定。例如,我在教学《老王》一文时就针对性地设置了辩论题:“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给‘我’,根据当时的情景,‘我’到底应该不应该给他钱?”有的同学答辩明确:应该,老王不容易,他需要钱。有的同学说:不应该,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给他钱是对他的侮辱,他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别人的理解和精神安慰。

2.题目的设置还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难易的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在不同的层面上找到思维的乐趣。

3.辩论教学亦应适时适文,相机而为。因为要开展好辩论,一定要让同学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而课堂上的45分钟是有限的,因此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则较难实施。另外,不同的文体可辩性也不同。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引导;方法策略;问题分析

语文教学的历史悠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积累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就是众多有效教学法中的一个。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内涵是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对语文知识有更深的认识,相应的,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问题引导法提出者为教师,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进行自主思考,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再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

一、问题引导法的实施技巧

1.根据具体的时机提出问题

问题引导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形制定问题计划,第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思考并取得提升。比如,在学习《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讨论这篇文章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文章中互赠的两个礼物没有价值但是主人公依然很喜欢,并且因为这没有价值的礼物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这个问题是笔者上完课之后再提问学生的,此时他们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解。因此笔者提出的与课文主题相切合的问题成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认真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并寻找答案,每个人的学习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教师尽可能确保提出问题的多样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拥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确保提问的多样性,用多样性的问题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初中时期是学生性格多变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是特别高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缓解教学的压力,使学生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多样化的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对待语文学习,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为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笔者觉得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围绕它展开提问,这样不仅可以进行问题教学,也可以使问题变得多样、随机,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新意。

二、教师实施问题引导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就变为课堂教学的客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问题引导教学流畅进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迅速的进行作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开展问题引导教学时需要延长告诉学生答案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得到加长,他们就可以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从众多答案中选出最合理的答案。比如说在学习羚羊木雕的时候,笔者就以羚羊木雕为中心提问学生,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告诉笔者羚羊木雕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详细的描述羚羊木雕?笔者布置完任务之后留给学生很长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的阅读吸收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成功获得答案,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2.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引导法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语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实际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都频繁的使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但是他们都只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却很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必须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行课堂思考,这样他们才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觉得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时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反问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引导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培养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打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师必须注重实施问题引导的技巧,注意实施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教师才能够在恰当时机提出正确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问题引导法的教学作用,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语文;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21-03

[作者简介]袁先兵(1979―),男,江苏宝应人,本科,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对话式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处于平等地位,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对话、再创造为特征,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交流为目的的教学形式。这种理念和教学形式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接受,但是不少教师对对话式教学存在不同的误解,导致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良的策略。

一、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问题及分析

(一)浅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对话式教学理解不够到位,甚至把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于是,课堂上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回答不到位的则由其他同学或教师本人来补充作答。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醉翁亭记》。

师:这篇文章作者是谁?

生:欧阳修。

师:他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家?

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师:他字什么?号什么?

生: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师:他的生卒年代分别是哪一年?

这种对话式教学课堂氛围非常好,师生互动性强,的确进行了对话,但毫无疑问这种以显性知识为问题的问答确实是一种“浅对话”。它通常停留在简单知识的对话中,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深入引领,缺少与学生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是流于浅表的对话。

(二)假对话

教师依靠教参来备课,以“标准答案”为最终目的,却不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对话。当问题抛出后,教师就采用“请君入瓮”式,诱导甚至强制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迈向教师设计的陷阱中。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苏轼此时的心境。一个学生回答:“悲凉。”老师不满意,又一个学生回答:“悠闲。”老师仍不满意,第三个学生的答案是“欣喜”。这时老师急了,又请第四位学生,答“豁达”,老师满脸无奈,只好鼠标一点,闪出标准答案――“达观”。

这种生拉硬拽,以预设的答案来“请君入瓮”的对话,未能以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基础,是教师课堂上“霸权主义”的表现,是假民主,“假对话”。

(三)空对话

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师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却常常忽略文本这一沉默的主体。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一两千字的文章,学生刚浏览一分钟,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与感悟。有的老师干脆将书放在一旁,针对文本中无关紧要的、无价值无意义的内容大加追问。

案例三:一老师上《羚羊木雕》。一学生突然举手问:“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不一定很贵吧?”这位老师马上说:“这个问题有意思,到底是这羚羊木雕贵还是小藏刀贵呢?”于是,学生就开始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讨论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对话式教学的内容应受文本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胡侃滥谈,否则就像此案例中教师将文本弃之一旁,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这是偏离文本的“空对话”,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就统统会落空。

(四)放任性对话

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但要防止脱离文本随意发挥,话题提出之后,对于学生的发言需要恰当的点评或小结,不能一味地默许、肯定或表扬,对作品的价值取向需做正确、积极的引领。

案例四:一老师上《皇帝的新装》时,面对众多骗子、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等,同学们都认为他们罪有应得,但在谈起骗子骗皇帝时,大家都拍手称快,一学生说:“他俩真是骗得好,骗得妙,骗得还非常有技术含量。”另一学生说:“其实生活中并非不能骗人,关键要看对什么人行骗,怎么去自圆其‘谎’。”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还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则成为一个忠实的听众,不住地微笑、默叹。

本文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身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员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诚然文中两位骗子的行为并不让人特别憎恶,但学生却“创造性”地大赞两个骗子,并提出生活中也可以骗人,还要提高骗的技术含量,能自圆其“谎”。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幌子下,放任学生“自由发挥”,甚至有违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自己直接沦为无立场、无原则的“看客”。

从以上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还相当普遍,想要真正落实对话式教学理念,推进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认真反思与剖析,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其改良的策略,以达到真正促进教学的目的。

二、改良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关于作者欧阳修的对话,往往会陷入知识性的浅对话当中,此时教师不妨进一步追问:“古人通常只有一个号,欧阳修号醉翁,为什么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教师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自我提升,一下子就能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原来是欧阳修在63岁那年写的《六一居士传》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兴奋点的创设,即使是学生不太喜欢的课文,只要寻找到兴奋点,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搭建民主平台,开展丰富对话

在过于强调知识性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退化为知识的传递者,“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也相应地变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师生关系则演变成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缺乏民主、平等和沟通的关系,完全失去了对话的平台。对话的双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粗暴的否定、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学生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对话的前提。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敢与老师说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其次,减少霸权主义,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粗暴地否定,甚至是“请君入瓮”式的诱导,而应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还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不能总以“标准答案”评判学生的劳动成果,而应仔细倾听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打开对话的心扉,丰富对话的内容,享受对话的喜悦。

(三)提高自身素养,引领对话文本

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益,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终生学习,提高自身素养。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是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深入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紧扣文本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不是将文本抛在一旁,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天马行空地讨论,进行背离文本的空对话。教师对对话中价值不大的或游离文本外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拦截和引领,对学生的对话进行恰当的点评或小结,将对话拉回到“语文”课堂中来。

(四)倡导个性阅读,把握价值取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直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虽然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产生偏差,但仍然表现为学生的真实体验,尽管往往“真实”不全等于“正确”,不等同于主流价值观。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权利,但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仔细研读文本,驾驭文本的价值取向,在对话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偏差,采用“精读感悟、观点辩论、问题探究”等策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方向上来,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总之,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浅对话、假对话、空对话和放任性对话等种种误区,作为教师应用一颗真诚的心、智慧的头脑进行教学,及时纠正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中存在的偏差,提高对话式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6).

[2]姜洪根.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反思及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7(1).

[3]陈璐.对话理论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5).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4

学生质疑法之所以效果好,笔者认为是由于有以下优点。

一、让学生提出质疑更利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发展。而学生质疑法就是让学生主动提问、互相解答。这一方面要求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思维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质疑过程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诱导、激励,又可以培养、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学生独立的个性,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因而课堂上学生质疑法就活化了学生这个“主体”,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上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质疑法则不同。首先,教师可以不断从学生的问答中洞察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在以后备课中制定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其次,班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会更强。因为在很大的比例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从自己的质疑中出来的,其内容一定更加切合学生的思想、能力的实际,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容易,也会更快、更牢。

三、学生提出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的探索证明,自控是人的天性。学生质疑法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和发展自己自控的天性,促使其自主形成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课堂教学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自控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强有力的独立基础。其次,学生质疑法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积极思考,是不会质疑的。学生有疑问,说明他学习过程中在积极思维,在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所获得的信息。这样不断积极思维的结果,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能得到逐渐培养和增强。有人说的“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的学生”正是这个道理。

学生质疑法还能培养学生其他如语言表达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

四、学生质疑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质疑法切合了中小学生强烈要求自我表现的心理,更培养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了很好的主观条件。

引导学生从结尾生疑,好的结尾会使读者对全文的中心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增添文章的效果和说服力,让人深思,回味无穷。确切地说,结尾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内容,进一步强调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加深印象;有时也用于展望未来,提出今后方向或令人深思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余地。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结尾生疑。如《故乡》一文的结尾有一段景物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是记忆中的故乡的图景,紧接着他们会问:“为什么结尾要再现记忆中那美丽的故乡呢?”通过思索,不难发现,这反映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然后学生又会发现下面还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为什么要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段文字究竟有何意义?”作者希望人人都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的意图也便很明确了。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从看似平常处提问,从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处提问等,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五、围绕模糊点质疑,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5

论文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方式开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从围绕精妙处质疑、围绕模糊点质疑、围绕兴趣点质疑、围绕空白点质疑、.围绕延伸点质疑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质疑方式开展教学的内涵。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运用质疑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取得了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围绕精妙处质疑

课文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孔已己》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二、围绕模糊点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模糊点。教师如能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抓住这些模糊点质疑解惑,必能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时,发现学生对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一句理解模糊,“这样”指代什么?是指“我流泪”?还是指“爸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好像都有道理。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把“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放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品味,最终比较准确地体会到奶奶这句话应该是对爸妈说的,爸妈逼孩子去要回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一点儿也不尊重孩子严重伤害了孩子间的友谊,奶奶对这种做法虽然不满,但是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反应。这样,通过质疑既使答案更加明确,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

三、围绕兴趣点质疑

一切有成效的学习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问,自我主动地学。当学习兴趣正浓时,教师要趁势而上,引导学生围绕兴趣点质疑探究,透彻领悟。例如,在执教《散步》时,我让学生选择最很感兴趣的部分朗读,大部分都选第七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正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朗读时,我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能帮作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立即议论开来。最后,还真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四、围绕空白点质疑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处有这样一部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先生将要讲什么话,而作者就用“我一一我一一”没有声音了,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我引导学生扣此质疑: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出韩麦尔先生因哽住而未说出的话。这样,不仅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五、围绕延伸点质疑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口语表达 训练策略

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交往的一种言语活动,具有即时性、情景性、复合性的特点,属于言语交际的范畴。它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信息和思想感情的交流。它是生活中使用最广、最多的交往手段。它不是单纯的听说练习,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需要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因为口语交际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所以对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特殊作用。口语交际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交际情境,设置和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种课型。

一、努力营造学生说话的良好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加强说话训练,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口头表达实践机会,练就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子,提高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表现能力。语文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鼓励学生质疑,并大胆与老师对话讨论问题。如《镜泊湖奇观》一文文字十分优美,很多词语句子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积累内化成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处说话训练,当讲到镜泊湖的自然朴素与绮丽多变时,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说镜泊湖自然朴实是因为……说镜泊湖绮丽多变是因为……镜泊湖真是……使我……”的说话练习,让学生通过说话感受镜泊湖的特点,把一些写景的美句内化为语言,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讲到地下森林的奇特时,我又设计了“神奇的地下森林……所以……”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话过程中感受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带给我们的神奇体验。

二、在阅读教学中多给予学生口语训练的机会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重读、写,轻听、说。有些教师并不是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把口语等能力的训练挤出语文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口语教学留有一席之地。如教完《羚羊木雕》一文,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父母逼迫孩子要回羚羊木雕一事的看法,同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闹过矛盾的,如果有,那么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的?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初步能力,让他们敢于面对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锻炼组织语言和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为说话做准备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我们发现:在所阅读的文本中包含许多优美的语句;在生活的周围就已经流传了许多蕴涵深刻哲理的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具有鲜活教育意义的语言教育内容。

果教师能注重鼓励并帮助学生积累这些内容,就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更具生动性、趣味性。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基础常识积累对学好语文很重要,单靠早读的读、上课的听、课后的背,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效果不好。为此,我设置以竞赛促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基础常识日常积累阵地。方法是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每天以问题形式出一个常识,并指定挑战的小组回答。如有的问:“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人?”有的问:“陶渊明的代表作有哪些,举三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被开发,兴趣浓厚,组与组之间竞争氛围热烈,提问的组积极主动寻找“有难度的问题”,回答的组主动寻找“最佳”答案,旁观的小组从中获得知识。通过一问一答,激发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讨,促进了对基础知识的深一层理解。日积月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语文常识。

另外,可以利用班队课加强中学生的演讲或辩论的训练,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文学的积累是一种熏陶,书读多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懂得进行文义模仿、词义转化、文意借用、词意引申,有效促进语言概括、古汉语理解、文字组织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如“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说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道理,表示今后要重视语文学习。“成长的烦恼”,对于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让他们谈谈自己或他人的烦恼,他们畅所欲言,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或帮助自己化解烦恼。

参考文献: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7

一、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是以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思维的激活为指向的,因而教师设计问题首先是要紧扣“三维”目标,总揽全文,把握要点,抓住主要矛盾,认真揣摩。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地设计和提出问题。一节课要提出几个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出来,这些问题最终要得出什么结论,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心中有数。为此,设计问题时要深入教材之中,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容和精髓,切中文本思想主旨和行文肌理的关键。

如《口技》一文的教学,课文运用了“用关键词统领全篇”的写法,重在一个“善”字。这节课一开始。余映潮老师就抓住“善”这个核心要点,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文章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是文眼,贯穿全篇,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用“善”字造一个句子。学生在构思造句中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探究,这样一来便一并解决了篇章、构思、语言等方面的教学课题,实现了领会表演者技艺高超和正侧面写人的教学目标。显然,这样的问题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而又高效的问题。

课堂问题要有针对性,就必须找到最佳切入点。一可以抓关键点,比如教材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结构的纽结点、文章的点睛点、作者的动情点、不同文本的比较点、问题的发散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等;二可以抓疑难点,比如学生的思维受阻处、疑问处、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等;三可以抓模糊点,比如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处,等等。

以《孔乙己》为例,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设计问题:

1.抓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设问:“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孔乙已的特殊之处?这与他的命运有何关系?”

2.抓结构上的纽结点“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处设问:“众人对孔乙已的态度如何?”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抓住了理解课文主旨的“牛鼻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命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这些问题被问题牵引出来,迎刃而解。

二、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度,切合学情

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跳起来”就能摘到的“果子”,就是最适度的问题。问题设计要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能够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一位教师教学《羚羊木雕》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羚羊木雕是否应该索回?

2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不愉快的结局发生?

3.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这三个问题都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素质、智力水平设计的,难易适度,有恰当的坡度,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在问题的解答中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激活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问题教学的灵魂。为此,必须寻找“新旧知识结合点”,设计出能够诱发学生探索或引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问的价值。

如一位老师在《紫藤萝瀑布》课中设置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回答。该堂课中,几个学生就分别从花的外形之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等方面探究作者钟情于紫藤萝花的原因。有的学生还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花的象征意义,发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花”的感慨。这样的问题不仅诱发学生积极地探究,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展示出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异彩纷呈的场面。

四、问题要具有包孕性,内蕴丰富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从文本和课堂教学的整体考虑,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只局限于单一的知识面,而要能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或者能由一个问题生发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

如一位教师在教《范进中举》时,抓住“噫!好了,我中了”这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设计问题:“范进中举后哪些方面变‘好了’呢?”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8

一、 课堂导入内容应贴近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语文课堂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问题式导入,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亲爱的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下面先是一片寂静,进而开始议论纷纷,大家都在猜测、思考答案)

老师展示材料: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导入新课:在《我的爸爸妈妈》一文也有同样的场景,纳粹泯灭人性,屠杀儿童......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依旧带新等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启发性。

二、 课堂提问应站在学生的立场

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知还有一段距离,文本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语文课堂就是要将束之高阁的文本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在转变的过程中,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的主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讲解《故乡》一文时。他的提问恰到其时,很有借鉴价值。他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还有一次,我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倾听了龚雄飞教授关于如何评价课堂提问的讲座,使我深受启发。龚教授在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中,抓出"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提了三个问题,"什么梦不能对人说?""为什么不能说?""有梦却不能说反映了什么?"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思维的空间很大,又紧扣文本中的词句,设置非常巧妙,不仅直指文章的核心主旨,而且极大调动学生了思考的热情。

总之,课堂的提问方式可以多样,但好问题的标准只有一个,关注学生的立场,站在生活的角度,因而,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课堂拓展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生活情趣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在课堂的拓展部分我通常会适时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倾诉、表演、片段作文等。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展示,但课堂的拓展必须联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情愫。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发展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创新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最为合适有效的教学途径,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 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既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语文教学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选择出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教学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学中的创新性明显不足,大部分地区的语文教师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迫于中考的压力,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传统的教学评价,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展开的,使得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创新意识受到限制,有部分学生更是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并及时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树立起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不够,更是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树立起创新能力的教学思想,并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应试教育转向为素质教育,构建出富有特色的教学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求知欲望

创新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即就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身意见、从而构建出良好和谐的教学气氛,进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譬如:在教学《羚羊木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勾画出来,然后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如:当妈妈发现羚羊不雕不见了,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文章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是怎样的?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文章主要讲述一个什么故事?其现实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舞台,还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既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工具,也是教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内容,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求教师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能被教材所左右,而是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以便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被称之为求异思维,即在解答某一个问题时,能够联想到多种答案及解题方法,思维非常跳跃,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问: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然后,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方向来回答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2.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是一种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与生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譬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并要求学生设计的台词必须要紧扣“劝学”的主题,还可以要求适当的进行想象,使情节更加丰富,更能凸显出人物特点。

【结 语】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理应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探索出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树立起创新教育思想,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地利用教材,以便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宗林.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篇10

关键词:愉快主动发展和谐民主

两千多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这时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要创造愉快的教学课堂。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的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所以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要有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形象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促进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相处和谐自然,气氛浓烈,师生能共同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通过“和谐之美”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呢?笔者曾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颇有成效。

一、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尤其重要,而“平等对话”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前提。如学习《散步》一课,导入课文时我提出:“同学们,你们跟爸爸妈妈出去散步过吗?散步时心情怎么样?”答案自然是轻松闲适的,“那么今天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看作者碰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兴致很高,马上进入文本开始阅读,并能得知问题出在“作者的儿子和母亲的选择出现了分歧”,那么,“你的父母碰到这种问题会怎样处理?中年人在作选择时,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在老人和孩子的天平上,偏向谁?这说明了什么?”以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我们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通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父母身为中年人所肩负的承上启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赏读《散步》时,学生们的目光多了一份深沉,多了一份热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对话的实质是昭示平等、民主。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必须具有民主意识,让学生从师生对话与相处中,体悟民主与平等,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作用,要由“权威者、主导者、训导者”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如《羚羊木雕》一文,反映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交流时出现的问题。父亲送给女儿贵重的羚羊木雕,女儿却慷慨地转赠给了朋友,父母发现后要求索回。女儿迫不得已要回了木雕,但却因为对朋友反悔而感到伤心。在质疑时,学生提出“这能怪‘我’吗”?“谁该为此事负责?是谁直接造成了这一后果?”由于问题接近学生,学生纷纷发言,有说父母的做法不妥,不该逼迫女儿索回已送出的礼物;也有说,女儿也应该负责,因为父母赠送那么贵重的礼物,是出于对自己的爱,应该好好珍惜;再者,在转赠礼物之前,起码也应该征询父母的意见,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了。说到底,父母与子女应该互相尊重,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该随着子女的成长而逐渐变化,子女也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才能同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学生才能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学,才能真正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又如《风筝》一文,以“感悟亲情”为教学中心,以“导”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学生在找出文中“我”与小兄弟之间前后有三次冲突后,我适时提出:“哪有当哥哥的对弟弟会如此粗暴?请谈谈你的理解。”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发言,有说“他”的性格决定的,他脾气不好,看不顺眼的就要骂,就像他后来骂一样。也有说在当时的社会鲁迅身为长兄,他有责任这样管教弟弟,他当时也是“望弟成龙”“恨铁不成钢”吧,学生结合背景来分析,已经很不错了。接下来,我追问:“那么,多年后‘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渴望得到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这一不可调和的冲突又是如何体现亲情的呢?”学生说是出于对弟弟的爱,鲁迅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是一个深爱自己亲人的人。怕弟弟记恨,影响手足之情。那么,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在这次冲突中,有没有弟弟对哥哥的爱?学生说弟弟感情麻木,什么都忘了;也有说忘记并不表示无爱,不记恨在心恰恰表现的是对哥哥的爱。也可能是善意的谎言,不想让哥哥为此事伤心。还有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和背景,说弟弟自始至终也许都认为哥哥这样做是正确的,哥哥也是希望自己有出息,因此,他不会耿耿于怀,忘却是很自然的事,这同样表现了对哥哥的爱,整堂课,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导”向中,思如泉涌,妙语如珠,教室中飞溅着情感的火花,课堂上充满着体验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就沉醉在这水融的人情美中。如果,当初依照教参,以“惊异”“悲哀”等词为突破口,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可能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改变学习的过程与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尊重学生,关注差异,创设自信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被重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为学生创设自信的教学氛围,引领他们主动发展。

在教学中常常看到部分尖子生独领,中等生偶露头角,而差生则无声无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在注视着自己,没有被忽视、冷落的感觉,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如学习《变色龙》一文,警官奥楚蔑洛夫和金银匠郝留金的形象很突出,教学时,有些个性活跃但成绩偏差的学生跃跃欲试,要求分角色读。在角色朗读时,他们拿腔拿调,甚至还有动作表演,很夸张但很形象,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思维也更活跃了。

在课堂上,我还鼓励学生质疑,欢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甚至对教材提出疑惑,在课堂中形成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研讨的学习氛围。如学习《陈涉世家》一文时,陈涉年少时曾对一同耕作的人说“苟富贵,无相忘”,参考书解释为:“如果哪天富贵了,大家不要互相忘记。”学生说:“‘苟富贵’应指的是陈涉有朝一日富贵了,因为后文‘佣者笑而应曰’一句可以看出,一同耕作的人在取笑他”,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盲从教参。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本,不仅发现了问题,也培养了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我想,正因为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尊重学生,关注差异,创设自信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才会像大海里的水无拘无束地奔涌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会有思想碰撞,才会在质疑、论辩与阐释中获得真知。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愉快课堂带来生机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另一老师上《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位老师把枯燥的说明文教“活”了。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